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考

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考

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考
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考

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考

提要: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诸多突出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考

产业集聚区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然而,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产业集聚区的内涵

产业集聚区是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功能区。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

1、企业(项目)集中布局。空间集聚是产业集聚区的基本表现形式。通过同类和相关联的企业、项目集中布局、集聚发展,为发展循环经济、污染集中治理、社会服务共享创造前提条件,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2、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聚区区内企业关联、产业集群发展,这是产业集聚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根本区别。集聚区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集群协调效应,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

3、资源集约利用。促进节约集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产业集聚区的本质要求。按照“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提供示范。

4、功能集合构建。推动产城一体、实现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化是产业集聚区的功能特征。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依托城市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聚集能力,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二、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亟待理顺。首先,管理体制不顺。县域内的产业集聚区虽然具备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但存在与市直职能部门职能交叉问题,在行政区划和责任权限上,产业集聚区与所在乡镇之间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产业集聚区对所在乡镇大都只有协调权,没有决策权,

工作效率较低;其次,目前县域内的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大部分定性为全供事业单位,人员属事业编制,有些素质高、能力强的公务员因担心失去公务员身份而不愿调到管委会工作,影响人才引进。

2、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融资难度大。产业集聚区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而繁重,尽管在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但建设资金短缺仍是目前制约集聚区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在引进社会资本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受政策和相关条件制约,产业集聚区资本运作仍很困难。一是寻找合作伙伴难。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强,投入高,产出低。引进合作者后利益怎样分成、土地怎样开发,尚无明确的政策和经验引导。即使一些社会资本有意向参与建设,也担心受招投标等程序限制影响其收益,投资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二是投融资平台建成后没有放大效应,影响融资能力。上级允许县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可担保3~5倍于注册资金的贷款,从而将贷款担保能力放大,但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没有此类政策支持,影响了融资规模。

3、土地利用率不高。产业集聚区受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的影响,与现有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发展相比,工业用地指标明显受到限制,也制约部分项目进驻;产业集聚区受节能减排影响,环境容量压力增大,使部分企业不能引进;招商引

资力度不够,新入驻企业较少,与规划偏差较大,造成一些土地的闲置。

4、集聚区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产业集聚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较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较少,高素质、高技术人才较少。集聚区内的企业普遍缺少研发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集聚区内目前入驻的企业大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节能减排问题还需引起进一步重视。集聚区内的企业集聚程度不高,还没有充分形成布局集中、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存在技术水平偏低、项目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偏低等问题。

5、社会化服务体系尚待健全。产业集聚区普遍缺乏沟通、交流、咨询和传播的媒介,缺乏研发机构、专业培训机构、法律服务、融资服务、市场咨询、物流配送等中介服务机构和商业、文化娱乐、医疗等配套设施。

三、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对策建议

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清思路、强化领导、创新方法、健全机制,打拼新的发展模式。

1、以科学规划引领集聚区发展。实现产业集聚区的预期目的,精心设计、科学规划非常重要,规划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的成效。产业集聚区发展,要做到规划先行。规划思想要坚持“三结合”:把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同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起来,与能源、

交通、水、电、通讯等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结合起来,与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结合起来,做到功能互补,同步推进,统筹考虑,科学规划。要科学合理布局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及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使集聚区既具备产业支撑以聚集财气,又具备生活功能以聚集人气。同时,要认真落实规划,确保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实施一个调,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2、理顺管理体制。一是鼓励探索符合县域实际的产业集聚区高效管理体制,引导产业集聚区实行“政区合一”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彻底改变不适应集聚区快速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二是上级出台政策,将集聚区管委会界定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或适当调配给集聚区部分公务员编制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编制,适当扩大产业集聚区干部人事管理权限,以吸引、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上级有关部门要在引进高层次人才、设立科研工作站、吸引留学人员等方面向产业集聚区予以重点倾斜。

3、破解资金瓶颈。一是上级政府要在产业集聚区起步阶段,短则两年、长则三年,对集聚区基础设施给予普惠制资金支持加奖励,待集聚区完成起步阶段后,再实行对效益好的集聚区进行单独奖补政策;二是产业集聚区在成立投资公司的基础上,还要将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划转、授

权,以及财政历年投入所形成的如土地、道路等各种可利用的实物资产抵押,增强投融资公司资本实力。采取对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公开出让、区内资源开发利用与经营、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等方式,经营投融资公司的资产,发挥资产的放大效应;三是要发挥县域金融部门及企业的融资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集聚区建设,着力打破集聚区建设融资瓶颈,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四是上级政府要进一步明晰投融资政策,从政策层面消除投资者的顾虑,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4、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中西部地区要抢抓机遇,瞄准东部沿海地区,紧盯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引进产业集群,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引进高端产品项目,同时也要把周边地区优势资源引进来。要加大招商专业队伍建设,打破部门和职能界限,抽调素质高、能力强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成立专门招商分局,整合资源,强化领导,强力推进。要组建专业招商小分队,高密度、高频次外出专业招商,提高招商效果。要创新招商引资手段,在积极实施亲情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委托招商、园区招商。要出台新的招商引资激励措施,实行招商项目专项引荐人奖励政策,切实调动招商引资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要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把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整个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始终。不能以降低环保门槛来吸引外来投资项目,对高

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低附加值的产业严加控制,超出环保指数的,坚决予以拒绝。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健全环保管理制度,真正做到“节能降耗创效益,减少排放保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

5、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一是要加快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发展机制,加快落实产业集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例如电价政策、用地政策以及异地投资、税收分享政策等;二是要尽早尽快地按照产业定位,整合规模较小的企业,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使同类和相关产业高度集聚,形成规模,做大做强;三是要积极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产,提高集聚区产业支撑能力和集聚发展能力。以优势产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科学引导,进行合理布局,培育和引导集聚区走产业化道路,走特色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创造效益,并且引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6、做优做强集聚区企业,走自主创新道路。一是要引导企业走规范发展道路。引导各类集聚区内的企业瞄准本行业标准,积极创建自己的专利,走规范发展道路;二是要引导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树立行业品牌,走品牌化发展道路;三是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各类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形成企业带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对集聚区设立的研发

机构,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给予支持,加快培养自主创新基地,发展创新型集聚区。

7、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加强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定位、完善设施、创新体制,提高对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更好地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二是加强工艺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心网络、交易市场、职业培训、环境监测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生活配套设施,为集聚区发展提供良好服务;三是积极引进人才,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力度,抓好人才教育培养,为企业提供合格、高素质的劳动力,加快发展与产业定位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引进企业及外来投资者提供完善的专业配套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把握产业规律 促进产业发展

把握产业规律促进产业发展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经济发展没有固定模式可以凭依,而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环境更加复杂。我国产业发展同样不可能完全照搬某种模式,而是必须在把握产业发展基本规律基础之上推动产业发展。 长城战略对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 通过十余年的产业研究总结,我们认为产业发展规律包括两个基本方面:第一,同自然科学规律一样,产业发展有其内在客观规律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集中体现为产业发展的成长规律和价值规律,对这两大规律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建立观察产业发展的多方位视角,帮助我们系统化理解产业发展中众多表层特征,把握产业发展内在机理;第二,产业发展中存在稳定的可控机理,这集中体现为产业发展的组织规律,对于产业组织规律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找到促进产业发展的途径、手段,优化稀缺要素的配置,以产业组织创新为核心来促进产业发展。 产业成长规律集中反映了产业的纵向发展趋势,即一个产业从萌芽、成长到壮大发展的整个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特征,尤其是新时期产业成长突出表现出细分产业不断涌现、产业生命周期具有连续性两方面显著特征。充分认识产业成长基本规律,是各级政府把握新兴产业和细分产业发展机遇,明确发展什么、决定投资取向和重点的关键。 产业价值规律集中反映了产业的横向发展趋势,即产业发展中的分解、融合、转移和集聚特点。充分认识产业价值规律,是政府把握发展机遇,促进产业高端发展、推动业态创新、做好产业空间布局的关键。 产业组织规律集中反映了产业运行的可控机理,即不同产业、不同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在不同的价值链位置上,对于资金、技术、市场、人才、服务等产业要素配置的不同需求,以及为满足这些特定需求而出现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包括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共同推动的产业组织创新的过程。充分认识产业组织规律,是把握产业运行可控机理,进行积极的产业组织创新、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 把握产业发展三大规律的意义 明确区域产业定位,制订适宜产业促进措施 首先,政府只有把握产业成长规律,密切关注产业成长过程中不断涌现的细分产业,才有可能确认出高成长性的新兴细分产业。这些高成长性的新兴细分产业代表了产业的发展方向,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有关区域产业定位的核心内容。举例来说,目前汽车电子产业是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重要细分产业,3G手机产业是移动终端产业的最重要细分产业。

最新加快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快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快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摘要:第三产业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形式和主要推动力。第三产业目前也逐渐成为河南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河南的第三产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内部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相应的战略结构调整。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第三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有效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第三产业;制约因素;对策 一、引言 第三产业(又称为“第三次产业”),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第三产业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增加值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一起构成了最重要的经济总量GDP的来源。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的第三产业在最近30年中发展迅猛,特别是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国策倡导以来,自1992年底到2005年底的13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了近7倍。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第三产业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前的良好时机。 经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对数函数型相关关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劳动就业、财政和国民收人的重要途径,对河南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多重效应,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指导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第三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东南沿海和其他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的第三产业发展仍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巨大需求逐步显现并释放出来,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在过去几年形成比较稳定的高增长趋势,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近年来,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省第三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7.6%增长到30%;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也从1978年的249万人增加到1272万

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规划方法的讨论

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规划方法的讨论(一) (2009-03-23 22:00:24) 在当前的经济形式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新一轮经济组织形式的重构,必将是一个复杂多变和漫长的过程,逐步将影响到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中国,尤其是 对以产业聚集为手段、产业成本为竞争力的园区化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产业园区的发展将更多的符合经济活动的核心规律,也将从一般性的成本竞争 转向为效率的竞争和技术能力的竞争,将从一个规模化园区时代逐步走向“功能化 园区”的时代。 一、对产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模式分析 所谓产业园区,实际上是由于生产行为和交易行为带来的一种空间聚集模式,初期的聚集所带来的相关功能需求和衍生经济行为,造成了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聚集方式和空间特征,也成为我们定义发展阶段特征的主要依据; 我们在这里把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义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生产要素聚集

第二个阶段,产业主导特征 第三个阶段,创新突破阶段 第四个阶段,现代科技都市

二、产业园区发展(尤其是高新园区发展)的几个趋势 随着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不断的转型,也必然使园区的发展内容和特征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也是未来产业园区规划和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趋势一、从注重优惠政策向发展产业集群转变: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由“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演变,高新技术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从未来高新技术园区政策走向看,优惠政策将可能逐步从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这是国外通行的做法)。 趋势二、由加工型高新区向研发型高新区转型:由于高新技术园区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新技术园区适合打造前端性产业链(研发、设计、中试等)。未来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在于比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效率,我国高新技术园区也将逐步走向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产业、科技服务业为主体的研发型高新技术园区。 趋势三、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随着高新产业系统化、交叉性的增大,使得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复杂性日益加大,从而大规模研发的系统风险大大增加。而随着科技预测性和可控性的加强,在总体方向下,将研发课题

2019年产业集聚区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计划

2019年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安排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诸多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虎岭产业集聚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规划调整机遇,采取得力措施,克服不利因素,千方百计抓招商,集中精力抓项目,较好的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9年主要经济指标及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截止11月份,营业收入完成390亿元,同比增长29.14%,占年度任务440亿元的88.6%;税收收入完成7.3亿元,同比增长1.9%,占年度任务8.6亿元的81.4%;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富士康约完成81亿元(其中,富士康40亿元),同比增长285.6%,占年度任务65亿元的124.6%;亿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占任务的130.8%,同比增长257.9%;企业从业人数达到4.5万人,占年度任务2.4万人的187.5%,同比增长181.25%。 初步预计,至年底企业营业收入可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占年度任务440亿元的%,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可完成亿元,占年度任务8.6亿元的%,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可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占年度任务65亿元的%,

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企业从业人数将达到万人,占年度任务2.4万人的%,同比增长%,高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 (一)工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 今年以来,集聚区共实施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9个,总投资112.61亿元,完成投资72.23亿元,年度投资超亿元项目达10个。其中,丰源石油轻烃综合利用、龙星化工四氯化钛、金马焦化苯加氢、济钢高洁净钢锻件、弘鑫电子等31个项目建成投产,累计完成投资37.41亿元;对在建项目,虎岭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精神,全力以赴抢工期、赶进度、建厂房、订设备,确保项目快建设快投产、早见效;特别是富士康项目以及济钢高强度机械用钢、中原特钢产业园、金马焦化苯加氢、洛阳石化惠康物业CTA氧化物等一批骨干企业的新上项目均按时间要求达到了投资进度、形象进度、投产目标“三落实”。 (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 2019年,虎岭集聚区计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个,总投资44.7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0.9亿元。至十一月底,完成投资约28亿元。其中110kv变电站及电网配套、济源大道西环—西二环段,沿黄河路、济源大道自来水管网工程等5个项目竣工。目前正在实施的有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 “十二五”时期是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合理、扎实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根本消除,国家不断深化区域发展战略,我省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国家战略功能、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载体。 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新空间。当前,我省已进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破解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老问题,更要深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等新领域。同时,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省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功能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优化区域开发格局需要新抓手。新型城市化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动力。在深入实施三大产业带规划的基础上,增强杭、甬、温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中心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深水岸线、交通区位等组合优势,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规模较大开发区等各类经济功能区的互联互动,进一步推动都市圈建设,优化区域开发格局。3.培育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需要新平台。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相对偏少,急需通过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产业、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新兴、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为此,需要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推进有序、高效、集约开发,为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提供空间载体。 (二)发展基础。全省三大产业带规划实施以来,形成了一批重点开发区块,为产业集聚区选址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区位优势明显。这些重点开发区块主要位于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等我省生产力布局的三大主轴线上,接近中心城市或现有经济开发区,区位条件优越,在全省经济发展与城乡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我省未来区域发展的核心与重点区。

(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加快产业发展、做强民营企业 ——陕西春光油脂有限公司 我公司是专业从事食用植物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民营企业,是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公司创建于1998年,经过七年的艰苦创业,现已成为陕南资产规模较大的油脂企业,也是本地区农产品菜籽油加工规模最大的重点骨干企业和原料生产基地。公司现有总资产9700余万元,职工328人,其中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2人。现有两条生产线,第一条生产线于1998年建成,年加工能力为2万吨油菜籽;第二条生产线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项目,年加工油菜籽8万吨,于2005年8月建成投入运行。公司技术力量雄厚,引进国际先进生产工艺,采用欧美技术,管理科学规范。原料精选汉中盆地优质油菜籽,生产的“定军春”牌纯压榨、“双低”系列绿色食用油和副产品菜粕,质量全部符合国家标准,产品一直畅销陕西、四川、重庆、甘肃、北京、浙江、广东、深圳等十八个省市。“定军春”牌系列菜籽油六大系列二十余个品种规格。原公司截止2004年底资产6063万元,资产负债率58.41%。销售收入6905万元,利润210.64万元,上交税金69.37万元。2002年至2004年累计上交税金114.61万元,税金全部足额上交。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的年销售额达到年销售总额的95%以上,2005年1月至6月底实现销售收入3229万元,资产负债57.77%,公司总资产8239.32

万元。2005年5月,在县农场征地45亩建设国家级2万吨双低菜籽油生产线,现已完成投资4558万元。春光公司在“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的精神鼓舞下,不断取得辉煌的成绩,不论从企业规模的壮大或经济实力的巨增,都已呈现出了公司非凡的活力,已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企业。总结我公司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紧抓农业产业化经营机遇,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1998年初,公司董事长率先带头创办民营企业。他看到本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无事可干,只有少部分人外出打工搞点创收,当地虽然盛产油菜,但由于没有像样的能创造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种的油菜籽价格低,而且还难卖,没市场。因而田地的丰收给广大农民带不来经济上的增收。丰富的资源优势多年来一直未能变成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经济优势。于是自筹资金258万元,同年8月在勉县黄沙镇建立了陕南较大的民营食用油生产、兑换、销售企业——勉县春光油脂化工厂。当年企业有员工48人,固定资产80万元,实现产值400万元,使本村在厂上班职工家庭总体收入年增加数十万元,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希望,得到了县、乡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经过几年的经营,使不少困难家庭逐步脱贫走上了富裕之路。 二、科学筛选论证项目,带动农业发展,振兴地方经济。 为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将企业建成具有高水平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骨干企业。2001年至2003年公

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考

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考 提要: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诸多突出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考 产业集聚区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然而,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产业集聚区的内涵 产业集聚区是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功能区。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 1、企业(项目)集中布局。空间集聚是产业集聚区的基本表现形式。通过同类和相关联的企业、项目集中布局、集聚发展,为发展循环经济、污染集中治理、社会服务共享创造前提条件,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2、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聚区区内企业关联、产业集群发展,这是产业集聚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根本区别。集聚区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集群协调效应,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 3、资源集约利用。促进节约集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产业集聚区的本质要求。按照“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提供示范。 4、功能集合构建。推动产城一体、实现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化是产业集聚区的功能特征。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依托城市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聚集能力,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二、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亟待理顺。首先,管理体制不顺。县域内的产业集聚区虽然具备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但存在与市直职能部门职能交叉问题,在行政区划和责任权限上,产业集聚区与所在乡镇之间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产业集聚区对所在乡镇大都只有协调权,没有决策权,

关于巩义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6-03 点击次数:9 课题负责人:周占龙 成员:焦承路路利卿邹君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越来越迫切地成为巩义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市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着比重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严重滞后工业经济等现实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发展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因素之一。因此,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对巩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构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意义重大。 一、巩义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现状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其它各行业的总称,亦称服务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居民服务业、科教卫生和公共管理业等15个门类。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品市场结构不断升级换代,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多功能开放型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形成。 交通运输邮政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邮政业是第三产业中起步较早的传统行业,基础设施和运营网络比较完善,近年来保持着平稳的发展态势。2011年,我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完成44.1亿元,是2000年的3.3倍,年均增长10%。 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十年来,消费品市场始终繁荣活跃,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不断发展壮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以金好来、星月时代广场、格兰酒店等为代表的本土商业餐饮企业不断成长壮大。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45.5亿元,是2000年的4.8倍,年均增长15.3%;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4.7亿元、12.5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4.7倍、5.4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0.8%、12.6%。 房地产业发展迅猛。我市房地产开发始于2000年,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住宅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商品房个人消费不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2011年,我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达29家,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37.3平方米,比2005年多13平方

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襄樊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进展规划 (2009-2011) 前言 襄樊高新区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2005年2月,襄樊市委、市政府决定,报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将原高新区与原省级汽车产业开发区合并,组建新的国家级襄樊高新区。两区合并后,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突出产业特色,壮大经济规模,奋力承担起襄樊市委、市政府给予的市区经济龙头重任,向中国新车城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2004年襄樊高新区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汽车动力及关键部件产业基地;2006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2007年被授予“中国民营企业投资环境十佳高新区”荣誉称号;2008 年6月被中国社科院等权威机构授予“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荣誉称号;2008年12月,被国家劳动人力资源部、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治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新时期下,作为湖北省仅有的两家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襄樊

高新区面临着迅速扩大经济总量、壮大产业实力的紧迫任务,承担着推进自主创新、带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加快进展步伐、转变进展方式,提高进展质量和效益,努力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成为促进区域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依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进展规划纲要》、《湖北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规划》、《襄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十一五”以来襄樊高新区产业进展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进展现状 1、经济总量不断攀升 近年来,高新区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全地域税收、出口创汇等要紧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年均增幅都远远超过全市平均增幅。其中,工业总产值由2003年的126.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520亿元,年均递增32.6%,高于全市同期26.9%的增幅,占全市的比重由200

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产业发展

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产业发展 摘要:讲述了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和特点,及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论述了 如何利用先进制造技术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出了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制造业创新发展 1 先进制造技术及其特征 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成果, 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加工、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全过程, 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 提高对动态多变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取得理想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一般认为先进制造技术应具有以下特征: (1)先进性。先进制造技术是从传统的工艺发展而来, 保留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 吸收各种高新技术的最新成果, 与新技术实现了局部或系统集成, 经过了优化的工艺。 (2)广泛性。先进制造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设计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管理技术组成, 渗透到产品的设计、制造、生产组织、市场营销及回收再生等所有领域及其全过程。 (3)系统性。先进制造技术能驾驭信息生成、采集、传递、反馈、调整, 是可以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4)集成性。先进制造技术是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技术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5)动态性。先进制造技术是动态发展的, 它不断地吸收和利用各种高新技术成果, 并将其渗透到制造系统的各个部分和整个过程, 使其不断趋于完善。 (6)实用性。先进制造技术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 它具有明显的需求导向特征, 不以追求技术高新度为目的, 而是重在实际效果。 (7)效益、成本和质量的统一性。先进制造技术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徐州市外经贸局开发区处 开发区是开放型经济进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开发区产业竞争力是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开发区的产业进展反映着地区经济社会进展的总体水平,决定着地区经济进展的后劲,也引领着地区先进生产力的进展方向。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打造开发区产业优势,是现时期开发区进展的紧迫课题。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和市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省级开发区进展,我们采纳咨询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市省级开发区371家工业企业产业进展现状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专题调研,并在分析研究开发区产业进展的总体状况、要紧特点、制约因素和进展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开发区产业进展的一些设想和建议。 一、全市开发区产业进展概况 目前,全市共有8个省级开发区,经国家核准的近期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633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1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投入120多亿元,开发区共设置各类企业4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400多家。2007年,8家省级开发区实现GDP211亿元,同比增长56.11%,占全市的12.57%;业务总收入910亿元,同比增长48.1 %;一样预算收入1 7.44亿元, 同比增长66.1 %,占全市17.37 %,;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8 亿美元,占全市的63.88%;自营出口9.6 亿美元,占全市的58%。开发区道路、供排水、供电、通信、热力、绿化、污水处理和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善,项目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开发区主导产业逐显特色,开发区进入了集约进展、可连续进展的新时期,出现良好的进展态势。开发区已成为我市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经济快速进展的重要支撑、招商引资最重要的平台和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产业进展出现出四个明显特点:

关于湛江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及对策思考

关于湛江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及对策思考 摘要:湛江市作为改革开放14个港口城市之一有着其独特优越的地理位置,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处处彰显着其独有的文化,然而湛江发展的三大产业比例失调、发展水平无法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重近利轻长效、产业内部发展失衡等问题的存在依然制约着湛江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湛江市当局必须认清产业发展趋势、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改造传统商贸流通业、同步科技、教育、人才发展,以此支撑第三产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湛江市、第三产业、发展、服务、科技、教育 绪论: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现在的社会早已不是当初依靠工业的振兴就可以崛起的社会。现在的社会,现在的城市要崛起,就必须要充分挖掘出其的第三产业的内在价值,迅速发展第三产业,进而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湛江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的港口城市,在如今天时、地利、人和条件下该如何捉住机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拉动经济的发展,迎头赶上,争做广东第五呢?本文通过对湛江第三产业现状的考察,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尝试为湛江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合理的对策! 一、背景概括: 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对外开放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湛江市与西南诸省市的经济合作交流提供了良机;省委提出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激励湛江市干部群众发奋图强,急起直追。

湛江作为当初改革开放的十四个港口城市之一,未能在80年代捉住机遇导致彻底的失败。在如今的新形势下,全国人大代表、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接受南方日报专访表示,湛江将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做大做优经济蛋糕,2016年GDP 将达到4000亿以上,在全省坐六争五,同时用15年左右建设成广东第三大城市。 (1)湛江市的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到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年),三大产业的比重已变为21.3:45.2:33.5,在湛江范围内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25517个,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增长42.5%;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204744户,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增长53.3%。湛江的发展将会在未来的十几年内有一个爆发期,然而在如今的背景下,经济的发展再单单依靠传统的工业制造也已经无法再获得取得决定性的成功,因此,湛江要发展,就必须正视第三产业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更好夺得更为卓然的经济社会地位! 二、湛江第三产业发展特色 第三产业指的是在产品的在生产过程中,为产品提供生产和服务等各种服务的部门和行业。在中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 湛江作为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港口城市,应该充分利用湛江市交通和旅游资源优势,围绕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

新站区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原区域为核心,包括瑶海区、长丰县、肥东县委托管理区域,面积204.73平方公里,2010年总人口约16.91万人。为加速推进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合肥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十七次五中全会和《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文件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将合肥打造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要求,在市委市政府总体规划框架下,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现状 (一)经济稳步增长。 一是近几年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06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46.87亿元,2010年预计实现115亿元。二是工业投资和工业经济贡献率跨越式增长,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大幅提高,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4.1%,其中工业性投资年均增长125.56%,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5.45%和42.65%。三是商贸经济持

续繁荣。2009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亿元,总量位居全市第二,预计2010年达到183亿元。四是财政收入稳步提高。2006年,全区综合财政收入10.65亿元,2010年预计达到17.89亿元,五年间增长68%。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试验区“大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容市貌焕然一新。站南商圈已经成型,建设品位逐步提升,站北城市路网相继建成和开工,环卫、水电气、通讯等公用设施不断完善。一批环保设施、园林景观和道路景观陆续建成,园区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综合承载不断提升。截止2010年上半年,十一五期间实际完成新建道路48.6公里,改造道路9.2公里,带状公园9.6万平方米,桥梁7座,新增绿化面积85万平方米,道路交通设施、路灯、供水、供电、燃气、供热等配套设施与道路建设同步实施,实际完成工程建设投资12.52亿元。 (三)产业发展实现大跨越。 “十一五”期间,围绕“工业立市”发展战略,试验区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施“新型工业、现代商贸及服务业”双轮驱动,积极打造中国(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狠抓“产业链招商”,先后引进了京东方六代线、鑫昊PDP、彩虹高世代玻璃基板、LED产业化、太阳能光伏等重大项目,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以新型平板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 2010年12月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通过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审批,批复文号豫发改工业〔2010〕2087号。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于2011年2月取得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审查意见(豫环审〔2011〕47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等有关规定,实施五年以上的产业园区,应组织开展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现对该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进行第二次公示: 一、规划概况 规划名称: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规划范围: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郑州市城区西北部,规划范围东至郁香路、南至站北路、西至郑州市西环绕城高速东1000米、北至新龙路,规划面积。 规划期限:规划的时间段为2010-202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开发建设阶段。其中,近期为2010年-2012年,中期为2013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 主导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为主导产业;以超硬材料、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产业。 发展定位:国家级重点开发区,河南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体制创新改革的综合试验区,郑州市科技创新城。以产业集聚为核心,发挥项目集群效应,着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等支柱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和重点发展超

硬材料、文化创意产业等形成集聚区的特色产业;依靠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规划期末基本建成新型产业之城、自主创新之城、生态和人文之城。 二、发展规划及原规划环评执行情况 截至2018年,集聚区规划用地布局与原规划布局基本一致,入区企业符合园区规划要求,规划环评报告及批复中所提到的环保要求大部分已得到落实,规划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对比原规划及规划环评要求,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集聚区环境管理机构及管理体系实施仍需加强。 三、环境质量现状 环境空气:通过收集郑州市及高新区例行监测结果及开展评价区域补充监测,区域环境空气主要超标因子为PM10、。在大力开展大气攻坚的基础上,区域环境质量呈向好趋势,本次规划实施未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地表水环境:集聚区主要纳污水体贾鲁河出境断面常规监测主要水质指标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园区内地表水须水河水质现状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地下水环境:本次评价收集了集聚区内石佛水井厂常规监测数据,同时开展地下水环境质量补充监测,由监测结果来看,主要指标可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II类标准要求,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好。 声环境:本次评价监测点位声环境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徐州市外经贸局开发区处 开发区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开发区产业竞争力是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反映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决定着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也引领着地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打造开发区产业优势,是现阶段开发区发展的紧迫课题。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和市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省级开发区发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市省级开发区371家工业企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专题调研,并在分析研究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主要特点、制约因素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开发区产业发展的一些设想和建议。 一、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全市共有8个省级开发区,经国家核准的近期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633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1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投入120多亿元,开发区共设立各类企业4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400多家。2007年,8家省级开发区实现GDP211亿元,同比增长56.11%,占全市的12.57%;业务总收入910亿元,同比增长48.1 %;一般预算收入

17.44亿元, 同比增长66.1 %,占全市17.37 %,;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8 亿美元,占全市的63.88%;自营出口9.6 亿美元,占全市的58%。开发区道路、供排水、供电、通信、热力、绿化、污水处理和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善,项目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开发区主导产业逐显特色,开发区进入了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开发区已成为我市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招商引资最重要的平台和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产业发展呈现出四个显着特点: 一是产业特色初步形成。徐州经济开发区形成了以工程机械和专用车辆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同时积极培育光伏光电、清洁技术、现代服务业等特色比较鲜明的产业板块;丰县经济开发区以食品加工、盐化工和电动自行车为优势产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沛县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以煤电铝一体化为龙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新型材铝加工、农产品加工、煤化工三大园区,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铜山经济开发区以工程机械、车辆制造、电子电器为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睢宁经济开发区重点建设棉纺织、白色家电、皮革皮具三大产业板块;邳州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板材家具、纺织服装、煤化工三大产业,特色较为鲜明;新沂经济开发区规划了精细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加工三大产业板块,发展势头迅猛;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课程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 划课程

前言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因此,在<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 —2020)>中,国家将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重点建设一批物流节点城市,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在此背景下,平顶山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物流产业的发展,深入领会国家精神,加大力度推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和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为平顶山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第一章规划背景及原则 1.1规划背景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国家产业振兴政策层面上有史以来第一个服务业的振兴规划,自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的物流集聚区规划、物流产业规划、配送中心规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地区对物流地产的开发成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亮点。 物流产业集聚区是指在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也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和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从功能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包括8个功能——综合功能、集约功能、信息交易功能、集中仓储功能、配送加工功

能、多式联运功能、辅助服务功能、停车场功能;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在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物流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能够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改进物流运营环境,促进物流业技术与服务的升级,提高物流的组织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转变物流运营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化使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进城市生态环境。 根据<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家发改委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20)(讨论稿)><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 —2020)>、<河南省关于推进<推进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启动实施”五五工程”的会议精神>等政策文件精神,平顶山市提出要构建”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将其打造成为以综合物流,商贸会展为主,集电子商务、创业孵化、总部基地、商务办公,生活居住、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立足中原,辐射华中的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的现代化物流基地和商贸中心。这就要求必须抓紧编制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以保障物流园区项目的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 1.2规划范围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是市政府批准由卫东区政府建设与管理的市属重点项目和市级十大产业集聚区之一,规划面积

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在大力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根据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产发[2003]38号)和省、市政府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建设文化强市的工作目标,就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在“两个率先”中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条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包括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行业门类。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对全面建设文化强市,实现“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二条进一步明确发展苏州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围绕苏州“两个率先”,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紧密结合,与贯彻

发展先进文化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与不断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紧密结合。从苏州文化的实际出发,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探索把握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苏州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发挥现代高新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总结推广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开拓创新,逐步形成具有苏州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第三条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全面贯彻实施《苏州市2001-2010年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步伐,努力使我市拥有先进的文化设施、发达的文化产业、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环境、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十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全市GDP的增长速度保持同步增长;文化消费在日常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高,基本形成体现苏州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发展要求,体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互动,体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成果融合,体现科技进步与文化创新协调统一的文化强市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和有影响的苏州文化品牌,建立一定规模的现代化文化产品生产、服务和销售网络,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通过努力,使苏州文化产业逐步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基本形成优势明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文化产业体系,基

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 促进农村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对策研究

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 促进农村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对策研究 ——以温岭市中心村建设实践为例 要真正实现中国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心村建设是不可忽视的基础工程。世界各国在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都非常重视中心村的建设。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要使这些被排挤出农业的人不致没有工作,或不会被迫集结城市,必须使他们就在农村从事工业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从我市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看,作为村庄“小中心”的中心村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和人口集聚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形式的城镇无法取代的。如果把所有的农民搬进集镇,对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都是极为不利的,也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本文以温岭市中心村建设的实践为例,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心村建设的概念内涵、现实意义、面临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措施作一些必要的探讨。 一、中心村建设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中心村的理论内涵 中心村,是以区域位臵和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居民点为中心,或具有一定规模、或聚集周围一些弱小村庄后形成的,具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且能对周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带动和

辐射作用的村庄。中心村的出现,是工业化社会乡村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的一种必然反映,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 理论上,农村中心村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1)从乡村聚落体系看,中心村介于乡(镇)和行政村之间,由一个或若干个行政村联合组成,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行政村的概念,更多的是一个社区的概念,是小型集镇的雏形,起到乡镇副中心的作用;(2)从职能作用看,中心村既要为本村居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还要为周边村庄居民提供一些必要的服务;(3)从内部结构看,中心村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公共设施较为齐全的农村社区,每个中心村都有各自清晰的核心和边缘,基本功能齐备。 中心村的形成和发展,表面上是传统乡村聚落的重构,本质上则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各类生产要素从分散布局走向相对集中的过程。这种集中,不仅带来乡村聚落形态的变化,而且为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了新的途径,从而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中心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中心村建设,不但有利于优化农村劳动生产力的区域空间配臵、节约耕地,而且能提高广大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既是实现村民居住集约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战略要求,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进行中心村建设,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更为重要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