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学(简答、论述题)

高等教育学(简答、论述题)

高等教育学(简答、论述题)
高等教育学(简答、论述题)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为历年简答题★为历年论述题

1、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P:11~12

1)有助于我们掌握高等教育的理论,树立先进的高等教育的观念,指导高等教育时间,提高工作的自觉性;

2)有助于我们掌握正确的高等教育活动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提高从事高等教育实际工作的能力和创造性;

3)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高等教育活动的科学方法和工作规程,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4)有助于我们了解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价值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研究高等教育,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

2、中世纪大学的局限与意义P:20

局限性:1)浓厚的宗教性质;2)组织和纪律上松散性;3)教学上的繁琐性。

贡献:1)中世纪大学是历史上最早的最有代表性的独立形态高教机构,为西方近代高教的发展开辟了源头,提供了框架;2)孕育了近现代高教的基本理念与思想要素,确立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培育了近现代大学的独立品格。3)在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形式等方面积累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经验,为近现代高教中一系列教学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P:24

提出两条最基本原则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2)学术自由的原则。

洪堡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人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去进行符合道德原则的行动”,另外还强强调纯粹科学的教育,认为纯粹科学的抽象思维是精神训练的极好材料。

4、政治对高等教育的作用P :44~50

作用内容: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教发展方向;2)阶级关系规定高教发展的利益追求;3)政治任务影响高教的发展重点;4)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教发展的主要环节;

5)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高教机会的扩展;6)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作用性质:直接制约、间接性和交织融合。

5、◆◆◆★经济对高等教育的作用P :52~56(一般关系和特殊关系)

高教都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一般关系)经济制约着高教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制约着高教发展规模;2)经济制约高教发展决策;3)经济制约高教结构的完善程度;4)经济促进高教终身体系的形成。特殊关系:1)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高教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受到高教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调节;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教发展进程、发展方式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受到计划的调控。

6、科技进步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P :58~61

1)促进了新的高教职能的产生,拓宽了高教发展空间;2)改变了高教专业设置,极大地丰富了高教内容;3)改革了高教的层次结构;4)促使高校强化科学研究;5)强化了高等院校于产业的联系;6)提升了高教的社会地位,为高教的发展营造了理想的社会氛围。

7、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作用P :65~67

1)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2)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8、高等教育的政治价值P :68~71

(一)促进社会政治延续1)促进社会政治目标的实现;2)维持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

(二)推进社会政治生活1)高教通过提高统治阶层的文化水平而使管理趋于科学化;2)

高教可以提高民众的政治素养,从而增加国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三)促进个体政治化社会。

9、◆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P :71~73

1)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33%归因于教育,贝克尔)2)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10、◆高等教育的文化价值P:74~76

高教在构成文化本体与传递、深化文化方面有特殊价值。(一)大学亚文化;(二)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改造和创新方面。

11、◆★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知识改变命运”反映了高等教育的何种价值?为什么?)

高教的个人价值即高教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主要表现在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2)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3)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12、◆为什么说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P:79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也是高校最古老的职能。2)中世纪大学的文法神医都是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而设立的。3)中世纪大学到现代大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一直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4)高等学校培养着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各层次专门人才。

13、◆怎样理解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这一职能?P:81

1)高校服务社会的对象是全面而广泛的;2)高校服务社会的组织形式呈多样化热点;

(教师个人、院校、高校之间、高校企业间开展的社会服务)3)高校直接服务于社会的职能也是高校自身智力资源的具体体现。

14、◆◆高等学校的职能P :79~82

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②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

职能,既是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③为社会服务是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付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15、◆◆高等学校教育对象身心的特殊性P:86

1)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2)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3)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4)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5)面对的压力较大;6)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

16、◆高等教育目标的作用(意义)P:89

①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②

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③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

17、◆◆★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内涵P:90

1)社会本位认为教育的目的应根据社会的需求来确定,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别无目的。2)个人本位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生来就有生长和发展的本性,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其发展,实现个人价值。3)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从本质上看,个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是辩证统一的。4)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其实质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反过来说……。

18、◆高等教育目标中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P:91~93

1)心与身的关系,即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2)德与才的关系,即道德品质与才智的关系(教育目的中最重要的关系);3)品德素质内部的社会性品德与个性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4)才智素质内部的知识、智力、能力的相互关系。

19、◆高等学校课程的主要特征P :114

1)高校课程专业性;2)高校课程探究性;3)高校课程前沿性。

20、◆◆高等学校课程结构的具体内容P :114~117

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21、高等学校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P:120~121

1)科学性;2)量力性;3)满足性;4)过程性;5)经济性原则。

22、★教学过程一般规律(请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教学过程一般规律的理解。)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3)教学过程是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

23、◆怎样理解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P:125~126

1)教学过程中的对象不同,它是以他人或前人已发现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对象,主要是书本知识;2)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不同,教学认识活动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再发现过程);3)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无限的,而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学生在认识内容和路线上的确定性,教学过程也就成为可控过程。

24、◆怎样理解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P:126~127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方配合,共同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是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相结合的活动;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有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

25、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P :128~130

1)专业性:高校教学是以专业为基本教育单位进行的;

2)独立性:师生双边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

3)创造性:高校教学过程让学生从事科研研究有所创造的过程;

4)实践性:高校教学过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26、★★★★★★★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①结合任教学科的特点对教学原则体系加以评

述;②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应遵守哪些原则?联系专业实际详细论述其中2条或3条原则;

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述教学原则的基本内容;④“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是高校

教学中必须贯彻的重要教学原则,请结合所任教学科或所学专业对该原则加以论述。)(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四)理论联系实际

(五)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

(六)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七)博与专相结合

(八)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用过程教育代替结论教育;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环境;把研究列为考核学业重要指标)以上八条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必须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各项教学目标的实现。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简答、论述)

(一)1)科学性是指教学给予学生的是反映客观真理的知识,教学反映当代最新的科学成就;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要符合青年的特点;2)思想性是指教学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方向,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二)基本要求是:3)确保教学的方向性与科学性;2)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必须符合现代科学发展水平;3)充分发掘教材的内在思想性;4)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独立思考的品质。

2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P :134 ~135

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正确理论教学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和掌握教材,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形成对职业和专业的正确见解和信念,反映了知行合一规律。

28、◆◆班级授课制及其优缺点P :141

(一)优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对象;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作用。(二)缺点:不利于因材施教。

29、◆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P :143~144

1)教学活动小规模化;2)教学活动短学程化;3)教学场所多样化。

30、◆◆◆◆◆备课及其基本要求P :144

备课是教师为教学做的准备工作,也就是平常说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一堂好课需要: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气氛活跃。

31、问答法(或讨论法)及其具体要求P :150~152

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提出问题,巩固一支获取新知的教学方法。基本要求:精心设计问题;问题须表达清楚、准确,简明扼要;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讨论法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基本要求:选择好讨论的课题;设计好讨论课结构;灵活引导与控制;注意讨论小组成员组合和环境。

32、“习明纳尔”法及其使用要求P :155

习明纳尔seminar:为高校教师与学生以讨论班的形式进行的共同学术研讨。

使用要求:除有一个论题,对研讨的内容和进程基本没有预先设计,内容与步骤也不进行设计,形式上比较宽松,对场所、方式没有限制;最多需安排一人事先进行各种资料准备,由他引发研讨。

33、◆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征(特殊性)P :148~149

1)师生共同控制知识传递;2)师生双方在教学方法体系中的比重变化大;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渗透融合。

34、◆讲授法及其具体要求P :150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

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逻辑性;3)语言的感染性。

35、(布鲁纳)发现教学法及其好处P :156~157

激发学生智慧的潜力;有利于学生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掌握发现方法,形成学习迁移的能力;有助于保持记忆且易巩固。

36、◆◆◆★★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P :160

1)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2)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3)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4)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

(论述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原则和实践经验,设计出适合特定内容和学生的特定教学方法。

37、★教师教学评估(简述高校教师教学评估的主要内容,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其中

某一方面谈谈你准备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P :163

1)教学准备程度(设计课程,符合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突出);2)教学态度(热爱事业,关系学生);3)教学方法(公式故事、概念用动画形式介绍);4)教学内容(浅深,新);5)教学效果(成绩分布、答疑)。

38、◆◆◆★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P :169~171

(一)科学研究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科学研究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三)科学研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

(五)科学研究是高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六)科学研究是高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科学研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1)科研活动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2)科研活动可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3)科研活动可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4)科研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特质和创新精神;5)科研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9、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P :172~173

基础理论雄厚、学科门类齐全、人才与智力密集、学术交流频繁、后备力量充足

40、★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P :173~176

1)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最基本原则);2)理论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协调发展;3)个体研究和集体协作相结合;4)计划选题和自由选题相结合;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6)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优先原则

41、◆高等学校教育研究的意义和内容P :176~178

意义:只有通过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研究,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用正确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内容: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制度。

42、◆高校教育实践研究的主要内容P :177

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制度。

43、★★高校教师的作用(价值)(联系实际,阐述高校教师的作用)P :192~193

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科研: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主要实现者;服务社会: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44、◆高校教师如何承担“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基本职能?P :192

1)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2)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

3)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5、◆◆★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P :194~196

(一)复杂性(脑力、对象、过程),决定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二)创造性(工作的性质、科学和学术的发展、工作含研究决定),决定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三)示范性(学生向师性决定、身教重于言教体现),决定教师要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

(四)群体性,决定教师应有高度协作意意识。

46、◆◆★★★★高校教师的素质(①联系实际,试述高校或中专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具体表

现;②根据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谈谈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质③人们常说,高等学校专业教师应该“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对此,请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你的看法。)P :196~200

高校教师的素质,是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是由教师的地位、性质、劳动特点及高校教师的特殊性决定的。

(一)专业素质1)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较宽广的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知识、教育学科知识);2)教育技能(教学技能、教学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检查评价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3)教育情意(理想、情操、性

向、教师自我)

(二)教师的品德素质1)政治思想素质2)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

47、◆高校教师的教育情意P :198

教师从事教育专业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兴趣、自我意识等。有4方面:1)教育理想;

2)教育情操;3)教育性向;4)教师自我(自我认识、自我反思)

48、高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P :200~202

权利: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族管理权、进修培训权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教育学生爱国、法制、科学文化等,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49、★高等学校管理原则(试述高等学校管理原则)P :220~224

1)目标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效益性原则

50、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与支出的原则P :241~242

投入:1)逐步增加教育投入的原则;2)事权与财权统一原则;3)高校的举办者保证学校办学资金原则

支出:1)核算生均教育成本原则;专款专用原则

51、◆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P :247

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自己扩充)

补充:

★★请联系实际阐述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1)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强调知识的内化

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与片面的急功近利甚至畸形

的单纯应试教育相对立。

(2)素质教育定位:①是一种指导思想;②必须贯彻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3)素质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4)素质教育任务:①提高学生的自然素质(身体素质和生理素质);②提高学

生的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与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自

我心理修养能力);③提高学生的社会素质(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和劳动)。

(5)素质教育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6)素质教育重点:科学与人文。

(7)素质教育难点:发展情感。

(8)素质教育实施途径

①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科学和人文层面)

②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过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科研层面)

③深入推进以“增强质量意识,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的改革;(思想层面)

④提高教师各方面素质,确保大学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教师层面)

⑤提高大学生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使之成为全面发展人才;(学生层面)

⑥加强大学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作用,推动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与学生层面)

⑦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层面)

统计学简答题及答案

统计学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1.简述描述统计学的概念、研究容与目的。 概念:它是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统计学分支。 研究容: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和描述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研究目的:描述数据的特征;找出数据的基本数量规律。 2.简述推断统计学的概念、研究容与目的。 概念:它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分支。 研究容: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理论与方法。 研究目的:对总体特征作出统计推断。 3.什么是总体和样本? 总体是指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的集合,其中的每一个元素称为个体(也称为总体单位)。 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有限总体的围能够明确确定,且元素的数目是有限的,可数的。 ?无限总体所包括的元素数目是无限的,不可数的。 总体单位数可用N表示。 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构成样本的元素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记为n。 4.什么是普查?它有哪些特点? 普查就是为了特定的研究目的,而专门组织的、非经常性的全面调查。它有以下的特点: 1)通常是一次性或周期性的 2)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 3)数据的规化程度较高 4)应用围比较狭窄。 5.什么是抽样调查?它有哪些特点? 抽样调查是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数据搜集方法和统计推断方法。 它具有经济性好、时效性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等特点。 6.简述统计调查方案的概念及应包括的基本容。 答:统计调查方案就是统计调查前所制订的实施计划,它是指导整个调查过程的纲领性文件,是保证调查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计划书。 它应包括的基本容有: 〈1〉明确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设计调查项目; 〈4〉设计调查表格和问卷; 〈5〉确定调查时间; 〈6〉组织实施调查计划; 〈7〉调查报告的撰写,等等。 7.简述统计分组的概念、原则和具体方法。 答:(1)概念

高等教育学(简答、论述题)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为历年简答题★为历年论述题 1、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P:11~12 1)有助于我们掌握高等教育的理论,树立先进的高等教育的观念,指导高等教育时间,提高工作的自觉性; 2)有助于我们掌握正确的高等教育活动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提高从事高等教育实际工作的能力和创造性; 3)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高等教育活动的科学方法和工作规程,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4)有助于我们了解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价值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研究高等教育,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 2、中世纪大学的局限与意义P:20 局限性:1)浓厚的宗教性质;2)组织和纪律上松散性;3)教学上的繁琐性。 贡献:1)中世纪大学是历史上最早的最有代表性的独立形态高教机构,为西方近代高教的发展开辟了源头,提供了框架;2)孕育了近现代高教的基本理念与思想要素,确立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培育了近现代大学的独立品格。3)在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形式等方面积累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经验,为近现代高教中一系列教学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P:24 提出两条最基本原则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2)学术自由的原则。 洪堡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人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去进行符合道德原则的行动”,另外还强强调纯粹科学的教育,认为纯粹科学的抽象思维是精神训练的极好材料。 4、政治对高等教育的作用P :44~50 作用内容: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教发展方向;2)阶级关系规定高教发展的利益追求;3)政治任务影响高教的发展重点;4)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教发展的主要环节; 5)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高教机会的扩展;6)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作用性质:直接制约、间接性和交织融合。 5、◆◆◆★经济对高等教育的作用P :52~56(一般关系和特殊关系) 高教都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一般关系)经济制约着高教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制约着高教发展规模;2)经济制约高教发展决策;3)经济制约高教结构的完善程度;4)经济促进高教终身体系的形成。特殊关系:1)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高教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受到高教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调节;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教发展进程、发展方式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受到计划的调控。 6、科技进步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P :58~61 1)促进了新的高教职能的产生,拓宽了高教发展空间;2)改变了高教专业设置,极大地丰富了高教内容;3)改革了高教的层次结构;4)促使高校强化科学研究;5)强化了高等院校于产业的联系;6)提升了高教的社会地位,为高教的发展营造了理想的社会氛围。 7、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作用P :65~67 1)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2)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8、高等教育的政治价值P :68~71 (一)促进社会政治延续1)促进社会政治目标的实现;2)维持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 (二)推进社会政治生活1)高教通过提高统治阶层的文化水平而使管理趋于科学化;2)

毛概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其次,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最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的巨大勇气。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所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2.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内在的辩证关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实事求是的。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平稳过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4.怎样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 答: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展开,生产关系就会逐渐落后于生产力,这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解除对生产力的制约和束缚,实现解放生产力的目标。这是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 其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油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继续不断的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5.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为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哪三个转变? 答:(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统计学试卷及答案

统计学试卷及答案 一、判断题 1.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 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2.统计研究的过程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和解释数据四个阶段。 () 3.统计数据误差分为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 4.按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 5.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称为参数。() 6.如果数据呈左偏分布,则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关系为:均值<中位数< 众数。() 7.通过散点图可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有无相关关系。() 8.所有可能样本均值的数学期望等于总体均值。() 9.影响时间序列的因素可分为: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波动和不规则变 动四种。() 10.狭义的统计指数是用来说明那些不能直接加总的复杂现象综合变动的一 种特殊相对数。() 二、单项选择题 1.为了估计全国高中生的平均身高,从20个城市选取了100所中学进行调查。在该项研究中样本是()。 A 100所中学 B 20个城市 C 全国的高中生 D 100所中学的高中生 2.一名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为了完成其统计作业,在《统计年鉴》中找到的2005年城镇家庭的人均收入数据。这一数据属于()。 A 分类数据 B 顺序数据 C 截面数据 D 时间序列数据

3.某连续变量数列,其首组为50以下。又知其邻近组的组中值为75,则首组的组中值为() A 24 B 25 C 26 D 27 4.两组数据相比较()。 A 标准差大的离散程度也就大 B 标准差大的离散程度就小 C 离散系数大的离散程度也就大 D 离散系数大的离散程度就小 5.在下列指数中,属于质量指数的是()。 A 产量指数 B 单位产品成本指数 C 生产工时指数 D 销售量指数 6.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的关系为()。 A 定基增长速度等于相应的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的算术和 B 定基增长速度等于相应的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C 定基增长速度等于相应的各个环比增长速度加1后的连乘积再减1 D 定基增长速度等于相应的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加1(或100%) 7.某企业报告期产量比基期增长了10%,生产费用增长了8%,则其产品单位成本降低了()。 A 1.8% B 2.5% C 20% D 18% 8.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单位,如果要使抽样标准差降低5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则样本容量需要扩大到原来的()。 A 2倍 B 3倍 C 4倍 D 5倍 9.如果变量x和变量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这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是()。 A 低度相关关系 B 完全相关关系 C 高度相关关系 D 完全不相关 10.合理施肥量与农作物亩产量之间的关系是()。 A 函数关系 B 相关关系 C 没有关系 D 正比例关系 11.在回归分析中,描述因变量y如何依赖自变量x和误差项 的方程称为()。 A 回归方程 B 回归模型 C 估计的回归方程 D 理论回归方程 12.平均指标是用来反映一组数据分布的()的指标。

高等教育学试题AB卷及答案

高等教育学试题A卷 单项选择题 1.我国考试制度的建立始于()。 A.汉代B.隋代C.唐代D.宋代 2.欧美教育史称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 A.雅典大学B.赫克迈大学C.阿资哈尔大学D.萨莱诺大学 3.大学的交流功能包括自由的学术氛围,校园的开放化,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还有()。A.民族化B.地域化C.国际化D.时代化 4.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 A.中央集权制B.权力分散型C.集权与分权结合型 D.高校独立发展型 5.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 A.专业结构B.学缘结构C.学历结构D.职务结构 6.“真理就是有用”是哪种人生价值观的观点()。 A.享乐主义B.存在主义C.权力意志主义D.实用主义 7.做好大学德育工作,必须多方位,多层次形成合力,是指()。 A.层次性原则B.情理相融原则C.教管结合原则D.整体性原则 8.学科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 A.学科的发展潜力B.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 C.学科发展布局的整体性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 9.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出现在19世纪的()。 A.德国B.英国C.美国D.法国 10.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是()。 A.在校大学生B.社会影响与学校师生的互动 C.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结合D.全校师生员工 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英国发动了新大学运动,其特点包含()。 A.打破宗教信仰限制B.重视技术教育C.政府加强集权管理 D.推行男、女同校E.提倡多元捐资办学 2.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的标志是()。 A.办学主体多样化B.办学形式多样化C.教育目标多样化 D.管理体制多样化E.教学内容多样化 3.从价值观考察的教育本质论包括()。 A.个人本位B.经济本位C.社会本位D.文化本位E.知识本位 4.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多样角色包括()。 A.传道者B.授业解惑者C.示范者D.管理者E.研究者 5.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主要指()。 A.职务结构B.学历结构C.性别结构D.专业结构E.年龄结构 6.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是()。 A.人本性B.理想性C.层次性D.开放性E.传统性 7.德育工作中的消极观点有()。 A.务虚论B.从属论C.法德论D.智德论E.抵消论 8.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有()。 A.经济性B.适时性C.专业性D.实践性E.满足性

简答论述题答案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六、简答题 1.炎细胞----抗感染、保护创面;巨噬细胞----分泌生长因子,吞噬细菌和组织碎片;肌成纤维细胞----使伤口收缩;毛细血管----提供氧和营养,同时也有利于坏死组织的吸收和控制感染;纤维母细胞----产生基质和胶原;肉芽组织所有成分----填补组织缺损及机化功能。 2.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生长抑素和细胞接触抑制 3.血肿形成,纤维性骨架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或再塑 4.肉芽组织可演化、成熟,形成瘢痕组织。在形态、成分、功能、结局等方面不同。 七、论述题 1.肉眼: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 镜下:大量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各种炎细胞功能: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结局:间质的水分减少,血管逐渐闭塞、消失,成纤维细胞转化为纤维细胞,最终形成瘢痕组织。2.有全身因素(包括年龄、营养)和局部因素(包括感染与异物、局部血液循环、神经支配、电离辐射)。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六、简答题 1.镜下:血管扩张;水肿液;心力衰竭细胞;纤维组织增生,肺褐色硬化。 2.形成条件: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 3.白色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头部,主要由血小板构成 红色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主要由红 细胞构成 混合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 透明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 4.结局:溶解吸收,机化,钙化 对机体的影响:有利的一面,阻止大出血 不利的一面,阻塞血管、引起栓塞、心瓣膜变形、出血。 5.运行途径:1)顺血流方向2)逆血流方向 3)从左心经房、室间隔缺损至右心 6.三者相互关系: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梗死,也可血栓形成→梗死 七、论述题 1.(1)原因: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心力衰竭 (2)病变: 肉眼:体积增大,呈暗红色,温度下降,皮肤淤血时发绀 镜下: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有时伴有水肿 (3)后果: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实质细 胞变性或坏死,淤血性硬化,侧枝 循环建立。 2.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气体栓塞,脂肪栓塞, 羊水栓塞,其他如寄生虫栓塞、肿 瘤细胞栓塞等 后果:1)肺动脉栓塞,可致肺出血性梗死,甚至急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而死亡;2) 脑动脉栓塞,可致脑梗死,呼吸中枢和 心血管中枢的梗死可引起患者死亡;3) 肾动脉栓塞,可致肾脏梗死;4)脾动脉 栓塞,可引起脾脏梗死;5)肠系膜动脉 栓塞可致肠梗死,湿性坏疽形成;6)肝 动脉栓塞可致肝梗死。 3.(1)梗死的原因:血栓形成,动脉栓塞,动脉痉挛,血管受压闭塞 (2)类型: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 (3)条件:1)贫血性梗死:组织结构致密;侧枝循环不充分;动脉血管阻塞 2)出血性梗死:组织疏松;双重血 液供应或血管吻合支丰富;组织 淤血;动脉血管阻塞 第四章炎症参考答案 五.简答题 1.渗出液见于炎症时,其特点是蛋白含量高,比重大于1.018,细胞数多,容易凝固,浑浊。漏出液见于非炎症时,其特点是蛋白含量低,比重小于 1.018,细胞少,清亮,不易凝固。 2.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凝固性坏死或液化性坏死等常见病变。渗出,主要包括局部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升高、白细胞游出及吞噬活动。增生,包括实质细胞,如粘膜上皮、腺上皮增生;间质细胞,如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 3.脓肿是局限性化脓性炎,其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可发生于内脏和皮下,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蜂窝织炎是弥漫性化脓性炎,其特征是组织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但无显著的组织溶解坏死,常见于皮肤、肌肉、

大学统计学简答题复习及答案

习题一总论 1?简述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含义及其关系。 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是指统计所研究的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集合体。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是组成总体的基本单位,简称个体。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所指的具体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研究的目的不同而变化的。总体可以变为总体单位,总体单位可以变为总体。 2 ?什么是指标和标志?指标与标志的关系如何? 指标即统计指标,指反映统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标志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指标与标志的区别:①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②所有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而标志中的数量标志能用数值表示,品质标志却通常不能用数值表示。指标与标志的联系:①指标是对总体中各单位标志表现进行综合的结果,有许多统计指标其数值是由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品质标志本身虽无数值,但许多指标却是按品质标志分组计算出来的。②指标和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由于研究目的的变化,原来的总体变成总体单位,则相对应的统计指标就变成数量标志;反之,则相对应的数量标志就变成了统计指标。 习题二统计调查 1.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应包括:①确定调查目的;②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③确定调查内容,拟订调查表;④ 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⑤确定调查的组织和实施计划。 2.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何区别? 调查对象是指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需要进行调查研究的现象总体,它是由性质相同的许多个别单位组成的。调查单位是指调查对象中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它是进行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报告单位也叫填报单位,它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它与调查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3?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区别是什么? 主要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典型单位和重点单位性质不同。典型调查强调被选单位在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中所具有的代表性、典型性,是有 意识地选取的;而重点调查则强调被选单位某标志值在总体标志值总和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是客观存在的。 ②侧重点不同。典型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认识事物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调查深入细致,同时也注重定性调查; 而重点调查的目的主要是掌握总体的数量状况,着眼于普遍情况,注重量的调查。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论述题

第一章 论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 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 第二章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论述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大题:简答题 1:(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分) 2:(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分) 3:(1)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3分) (2)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促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3分) 4:(1)马克思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2分) (2)这一划分具有的重大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4分)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分)第二、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各种国私合资合营企业;(2分)第三、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国家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引导私人企业向既定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2分) 6:(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2分) (2)实践是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性。(2分) (3)实践是能动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1分) (4)实践是社会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1分) 7: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分)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2分)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方法。(1分)

统计学简答题参考答案

统计学简答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统计学?怎样理解统计学和统计数据的关系? 答: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统计学和统计数据存在密切关系,统计学阐述的统计方法来源于对统计数据的研究,目的也在于对统计数据的研究,离开了统计数据,统计方法以致于统计学就失去了其存在意义。2.简要说明统计数据的来源。 答:统计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直接的数据:源于直接组织的调查、观察和科学实验,在社会经济管理领域,主要通过统计调查方式来获得,如普查和抽样调查。间接的数据:从报纸、图书杂志、统计年鉴、网络等渠道获得。 3.简要说明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 答:统计调查误差可分为非抽样误差和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环节工作失误造成的,从理论上看,这类误差是可以避免的。抽样误差是利用样本推断总体时所产生的误差,它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控制的。 4.解释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概念?(P5) 答:描述统计是用图形、表格和概括性的数字对数据进行描述的统计方法。推断统计是根据样本信息对总体进行估计、假设检验、预测或其他推断的统计方法。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描述 1描述次数分配表的编制过程。 答:分二个步骤: (1)按照统计研究的目的,将数据按分组标志进行分组。 按品质标志进行分组时,可将其每个具体的表现作为一个组,或者几个表现合并成一个组,这取决于分组的粗细。 按数量标志进行分组,可分为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 单项式分组将每个变量值作为一个组;组距式分组将变量的取值范围(区间)作为一个组。 统计分组应遵循“不重不漏”原则 (2)将数据分配到各个组,统计各组的次数,编制次数分配表。 2. 一组数据的分布特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测度? 答:数据分布特征一般可从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偏态和峰度几方面来测度。常用的指标有均值、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偏态系数和峰度系数。 3.怎样理解均值在统计中的地位? 答:均值是对所有数据平均后计算的一般水平的代表值,数据信息提取得最充分,具有良好的数学性质,是数据误差相互抵消后的客观事物必然性数量特征的一种反映,在统计推断中显示出优良特性,由此均值在统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受极端数值的影响是其使用时存在的问题。 4. 简述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特点和使用场合。 答:众数、中位数和均值是分布集中趋势的三个主要测度,众数和中位数是从数据分布形状及位置角度来考虑的,而均值是对所有数据计算后得到的。众数容易计算,但不是总是存在,使用场合较少;中位数直观,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但数据信息利用不够充分;均值数据提取的信息最充分,但受极端数据的影响。5.为什么要计算离散系数?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统计学习题集及答案

统计学原理 习题集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目录

第1章导论 一、判断题 1. 在对全国工业设备进行普查中,全国工业企业设备是统计总体,每台工业设备是总体单位。() 2. 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总体单位的。() 3. 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值只能用文字来表现,所以品质标志不能转化为统计指标。() 4. 数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绝对数,质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相对数和平均数。 5. 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6. 统计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的整体功能,在上述三个职能中,以提供咨询为主。() 7. 某生产小组有5名工人,日产零件为68件、69件、70件、71件、72件,因此说这是5个数量标志或5个变量。() 8. 统计指标有的用文字表示,叫质量指标;有的用数字表示,叫数量指标。() 二、单选题 1.要了解某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A、该企业的全部职工 B、该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 C、该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D、该企业每一个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 2.下列总体中,属于无限总体的是() A、全国的人口总数 B、大海里的鱼 C、城市流动人口数 D、某市工业企业设备数 3.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各阶段的顺序是() A、统计设计、统计分析、统计调查、统计整理 B、统计调查、统计设计、统计分析、统计整理 C、统计设计、统计分析、统计调查、统计整理 D、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4.由工人组成的总体所计算的工资总额是() A、数量标志 B、数量指标 C、标志值 D、质量指标

5.几位工人的月工资分别是500元、520元、550元、600元,这几个数字是() A、指标 B、变量 C、变量值 D、标志 6.统计标志用以说明() A、总体属性和特征 B、总体某一综合数量特征的社会经济范畴 C、单位具有的属性和特征 D、总体单位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动作的结果 7.变异性是指() A、在不同单位可以有不同的标志值 B、总体单位有许多不同的标志 C、现象总体可能存在各式各样的指标 D、品质标志的具体数值 8.下列各项中,属于统计指标的是() A、小王英语考试成绩为85分 B、广州至北京的机票价格为1360元 C、光华公司1999年4~6月份的利润为200万元 D、钢材20吨 9.总体和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 A、在某些场合是要互相变换的 B、只存在总体变换为总体单位的情况 C、只存在总体单位变换为总体的情况 D、所有的标志都能变换为单位 10.离散变量可以() A、被无限分割,无法一一列举 B、按一定次序一一列举,通常取整数 C、用相对数表示 D、用平均数表示 11.下列变量中,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A、企业个数 B、企业的职工人数 C、用相对数表示的数据 D、企业拥有的设备台数 12.统计指标体系是指() A、各种相互联系的指标所构成的整体

高等教育学分章题库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一、选择题 1.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始于( B )。 A.古希腊学园B.中世纪大学C.赠地学院D.红砖大学 2.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始于( B )。 A.德国柏林大学B.美国威斯康星大学C.英国剑桥大学D.法国巴黎大学 3.书院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始于( C )。 A.隋代B.唐代C.宋代D.明代 4.高等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是( A )。 A.专业性B.基础性C.中学后教育D.通才教育 5.最早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和波隆那大学,还有(D ) A.雅典大学B.亚历山大大学C.哥廷根大学D.巴黎大学 6.元宝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A ) A.政治B.经济C.文化D.科技 7.制约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结构的主要因素( B ) A.政治B.经济C.文化D.科技 8.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是( D )。 A.发展科学B.社会服务C.促进经济发展D.培养专门人才 9.蔡元培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是指学校文化的( C )。 A.独特性B.易变性C.先导性D.开放性 10.美国开设的第一所高校是( C )。 A.耶鲁学院B.普林斯顿大学C.哈佛学院D.威廉玛丽学院 11.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是( D )。 A.在校大学生B.社会影响与学校师生的互动C.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结合D.全校师生员工 12.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 B )。 A.中央集权制B.权力分散型C.集权与分权结合型D.高校独立发展型 13.美国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先驱和典范是( B )。 A.哈佛大学B.霍普金斯大学C.弗吉尼亚大学D.耶鲁大学 二、填空题

高等教育学习题集答案有错麻烦改正

?1、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提出大学应具有的新职能是:? A.教学的职能B.科研的职能 ? C.服务社会的职能D.引领社会的职能 ?2、高等教育完善阶段的特征,一是职能的完善,二是: ? A.教育内容的完善B.教育手段的完善 ? C.形式与结构的完善D.与普通教育的衔接 ?3、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是: ? A.精英化B.中心化C.职业化D.多元化 ?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这一观点的主要理论基础是: ? A.人本主义人性观B.马克思主义人性观 ? C.孟子的性善论D.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2、高等教育在其性质任务上的特征表现为: ? A.基础广博性B.高等专门性 ? C.复杂系统性D.职业针对性 ?3、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是: ? A.追求真理,创造知识B.发展全人 ? C.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D.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 ?4、大学走近社会的中心可能在()社会阶段实现。 ? A.农业社会B.工业社会 ? C.知识经济与后工业社会D.原始社会 ?5、在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 ? A.遗传B.环境C.教育 ? D.人际关系

?6、高等教育,是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 ? A.科学教育B.人文教育C.专业教育D.通识教育 ?1、()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教育法规D.教育制度 ?2、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为核心的教育实践。: ? A.专业能力B.思想素质C.创新精神 ? D.广博知识 ?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正确指导思想应该是通才教育与()结合。? A.专才教育B.人文教育C.科学教育D.通识教育 ?1、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目标是: ? A.与产业结构一致B.与技术结构一致 ? C.发展高职教育D.与区域结构一致 ?2、将高校按管理体制不同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这构成了高等教育的:? A.形式结构B.能级结构 ? C.层次结构D.水平结构 ?3、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划分属于: ? A.科类结构B.形式结构 ? C.层次结构D.地区结构 ?4、大学把直接服务于社会作为自身的职能,肇始于() ? A.英国B.德国C.美国D.法国 ?5、在美国,高等学校的学位有(): ? A.学士、硕士、博士B.硕士、博士 ? C.协士、学士、硕士、博士D.协士、硕士、博士 ?6、对高等学校职能体系的认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论述题答案

1.公司战略 又称总体战略,是一个企业的整体战略总纲,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指导和控制企业一切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 2.战略群体 是指产业内执行相同或类似战略,并具有类似战略特性的一组企业。 3.企业使命 是指管理者为企业确定的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的、总特征和总的指导思想 4.战略联盟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目的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网络式联合体5.重点集中战略 称为聚焦战略,是指企业或事业部的经营活动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购买集团、产品线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地域市场的一种战略 6、新兴行业 是指由于技术创新的结果,或新的消费需要的推动,或其他经济、技术因素的变化使某种新产品或新的服务成为一种现实的发展机会,从而新形成或重新形成一个行业 7. 进入壁垒 是指要进入一个产业需要克服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 8. 企业愿景 是企业领导者对企业前景和发展方向的一种高度概括。 是一个企业的领导用以统一每个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的有力武器。它由企业的核心理念和未来的展望两部分所组成 9. 生产战略 是企业在生产的成本、质量、流程等方面建立和发展相对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规定企业生产制造和采购部门的工作方向,为实现企业总体战略服务。 10. 相关多元化 又称为同心多元化,是指虽然企业发展的业务具有新的特征,但它与企业的现有业务具有战略上的适应性,它们在技术、工艺、销售渠道、产品等方面具有共同

的或是相近的特点。 11. 成本领先战略 也称为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13、战略控制 是指将预定的战略目标与实际效果进行比较,检测偏差程度,评价其是否符合与其目标要求,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借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动态调节过程。14.退出壁垒 是指企业在退出某个产业时要克服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 15.财务战略财务战略 就是根据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其他职能战略的要求,对企业资金进行筹集、运用、分配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方略 16.不相关多元化 又称为集团多元化,即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行业的业务,或者在其他行业投资,把业务领域拓展到其它行业中去,新产品、新业务与企业现有的业务、技术、市场毫无关系 17.差异化战略 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取得某种对顾客有价值的独特性 18. 差异化战略 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 19.规模经济 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20.战略群体 战略群体是指产业内执行相同或类似战略,并具有类似战略特性的一组企业。21.市场渗透

行政组织学简答题、论述题及解答(第6-10章)

第六章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 一、简答题 1、组织管理心理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期望理论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管理者应如何重视挫折与管理的关系? 4、简述群体功能的主要内容。 5、简述群体意识包括的主要内容。 6、简述群体凝聚力的主要作用。 二、论述题 1、谈谈你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理解。 2、论述群体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其管理手段。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1)适应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2)适应现代管理实践的要求;(3)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 2、(1)理性的人的前提是否具有普遍性;(2)期望概率比较难把握;(3)没有考虑负目标价值的影响。 3、(1)注意挫折教育;(2)学会关心与宽容;(3)避免挫折;(4)心理宣泄与心理治疗。 4、(1)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2)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3)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5、(1)群体的归属意识;(2)群体的认同意识;(3)群体的促进意识。 6、(1)群体凝聚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得到群体凝聚力强化的群体行为如果与组织目标是一致的,那么群体凝聚力可以提高群体的工作绩效;如果得到群体凝聚力强化的群体行为与整个组织目标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群体凝聚力不仅不能提高工作绩效,反而会降低群体的工作绩效。 (2)群体凝聚力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一般来说群体凝聚力会提高满意程度,但满意程度高最终对整个群体的工作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满意程度高可以令群体成员对群体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但也可能使群体成员安于现状,维护既得利益,产生惰性,拒绝改革。

高等教育学论述题

三、论述: 1、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认识!答: 1.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依据。 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这种观点强调人是社会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人。这种教育目的观所关心的是个体社会化、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政治品质的发展。 持社会本位观的人以社会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认为社会与个体关系结构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的关系结构。社会作为有机体,个体则分布在由社会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器官”中,起着机体基质的作用,社会处于决定性、中心的地位。社会是目的,个体则处于从属地位,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个体必须加入某一社会系统,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个人才有价值。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及理论依据 个人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这种高教目的观所关心的是个人价值,即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健全人格形成和个体生活幸福。 持个人本位观的人将教育的立足点移至个体,认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个体作为有机体,而社会则成了个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个体实现自己生命价值与发挥潜力的舞台。个体处于中心地位,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是目的,社会是为个体生存与发展服务的手段。 3.两种价值观的评析及现实抉择(这一块是答案的重点) 这两种高等教育目的观既有合理之处,也各有其局限性。 社会本位观肯定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强调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把服务于社会放在首位,这对于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发挥高校的功能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绝对的社会本位观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一些问题:导致高等教育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波动而波动,使高等教育缺乏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往往做出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蠢事;没有分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容易导致高等教育走偏方向和短视行为;容易助长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忽视和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个体本位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弥补了社会本位观的某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它没有揭示出真实存在的个人与社会的多种关系,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集合,过分强调个体本位观会导致高等教育某些弊端: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把个体需要强调到不适当的位置,导致教育中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 根据社会本位观、个体本位观的基本观点、价值及发展的历史经验,当前,我们在高等教育目的观选择上,应寻求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相适合的整合思路。不能重复“一边倒”的做法,应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具体情况,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作出动态的调整。但切实措施尚有待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摸索。 2、论述:试述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 答: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现有的有限资源,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提供管理的效率。遵循的原则是机构设置合理,权力和责任界限清晰,任务分工明确,人员队伍精干,实施目标明确以及组织、控制、协调等手段得当和信息反馈渠道畅通等。 就目前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情况来看,高校管理的效率还存在着许多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反映在:校——院——系或校——系间权力结构不合理,行政权力过于向校集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自主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学院制尚在探索之中,学院的行政权力有待大力加强;校职能部门机构臃肿,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并且相互之间还存在着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致使工作效率低下;另外,行政管理部门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围绕这些问题,今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是: 第一,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结构,适当实行权力重心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第二,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学效率;其次,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 第三,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等方面。 第四,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所谓后勤社会化就是指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3、论述: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特点?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主要表现形式:(1)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2)人格(3)心理(4)道德(5)法律。 主要特点:(1)高校师生在教育关系层面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2)高校师生人格和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的基础上。(3)高校师生情感关系具有互动性。 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同时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的关系。”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它不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一个体现了人际、教学、管理等方面特征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它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 共同努力。 不良关系:(1)师生关系工作化;(2)师生相互信任程 度降低;(3)师生的交往伦理倾斜。 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注意: (1)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高校良好的师生关系 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标准之上的,高校学生在年龄上处 于从青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已初步具备成年人的 心理特征,非常渴望得到教师人格上的尊重,这就要求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靠自身的知识优势和教师权 威,更主要的是靠责任心和义务感来维系。师生在人格 关系上是平等的,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 格,把学生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和教育主体来对待, 要求师生平等,建立超越代际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2)加强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交往渠道。建立良好 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对各自的角色规范都要有一 定的认识和认同,现在高校师生之间缺少交流,关系过 于表层化,缺少深层次的心灵沟通,缺乏合作与互助的 精神。而且双方的交往不应只局限在课堂这一小天地, 还可以通过网络、社团、科技活动等形式多渠道交往。 (3)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高校教师权威的基础并不 是教师的地位,而是教师本人的学识、品行与才能。从 根本上说,教师的权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能 力、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职业品质的修养水平,这要 求教师不断“充电”;同时高校教师要具备优良的教师 职业道德高校应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培训,使每一 个教师都能责任感强,将精神和行为统一起来。 (4)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 使由学生体现出来的,学习是学生自己独立自主的活 动,教师应明确学生是自己的服务对象。树立正确的学 生观,必须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 准确把握学生思想中本质的东西并加以科学分析,采取 正确的指导措施,才能换来学生的积极回应,教师对学 生的教育影响才可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才可能建立。 4、论述:结合实际论述我国课程建设。 答:课程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核心,加强课程建设对 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目的具有直接的重 要的意义。加强课程建设的意义具体体现在:(1)能够 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为提高人才培 养质量提供正确的导向;(2)能够为加强教学工作、提 高教学质量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力资本”;(3)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4)为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和体制保障;(5)为提高人才培 养质量提供先进合适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等“软件”条件。 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师资 队伍建设;(2)教学内容建设;(3)教学资源建设;(4) 教材建设;(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6)体制机制 建设。 2003年始,教育部开始实施精品课程工程。对于 国家精品课程,应该坚持教育部的相关主旨,建设具有 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 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使其成为体现 出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具有鲜明特色和辐射作用 的优秀课程。就以上六方面而言,教学资源、教学条件 以及教学管理等内容,属于课程建设的外部条件,对于 教师来说往往具有不控性。因此,使所教课程成为精品 课程,关键是要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不断进行课堂 与教学改革、积极参与教材建设等方面着手。在建设的 过程中,应该突出强调以下三个特点:强调教授主讲课 程;强调使用信息技术;强调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 5、论述:结合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说明如何提高高 校教学质量? 答:大学教育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相比较,有 了很大的不同,首先就其教学过程,即教学的展开形式 而言,有着如下特征:(1)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 和创造性逐渐增强;(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逐 步增强;(3)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 的联系逐步增加,具有很强的过渡性;(4)高等学校教 学过程与学科发展、职业要求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的 专业性。其次,从其教学方法来看:(1)信息由师生共 同控制;(2)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逐步增强;(3)科研方 法的训练逐步增加;(4)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 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高等教育教学时,要改革传 统的灌输式教育,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 可能的实际效果;要将教法和学法结合起来,使选用的 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 的学习方法;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教学艺术的训 练,形成独立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具体操作中,应 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提高: 第一,在指导思想上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第二,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 第三,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6、论述:高校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如 何正确认识高校科研和教学的关系) 答:与专门的科研机构比较,高校科研是独具特色 的,这主要是因为在高校里,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相互 影响彼此作用,并随着发展而进一步深化,从而形成了 高校科研的特色,也同时说明在高校科研和教学之间存 在着密切的关系。 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在客观上存在着深刻的内在 联系,即“源”与“流”的关系,从培养人才意义上说 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 一、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因此 高校教师应遵循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做到两者 兼顾。 二、教学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教师要根据专业 设置、培养目标等要求,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 意义:(1)教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基本任务:(1) 提高文化素养,促进理论深化,改善知识结构;(2)提 高智力体质,培养实际能力,增长创新才能;(3)培养 科学观念,陶冶品德和美感,促进个性发展。 一方面,高校不但通过教学为科技事业培养大批高 层次的创造性人才,提供最主要人才资源,而且培养这 类人才过程的本身为开真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环境,既 可利用高年纪本科生、研究生这支自然流动更新的有生 力量,又有助于活跃科研人员学术思维,将成果系统华 并得以广泛扩散和传播。 三、科研是教师的另一项基本任务。意义:(1)科 研是教师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2)是培养大学生 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3)是发展新学科的坚实基础; (4)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5)是加速 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任务:(1)承担国家重大 科学技术研究课题;(2) 承担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 问题和政策问题的研究重任;(3)促进基础研究、应用 研究和发展研究的有机结合;(4)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 究。 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教学有赖于科研支持,科研以 探索自然和人类社会获得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丰富 革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成为教学进步最主要的驱动力; 科研过程则为提高师资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最 有效的训练条件和机会,是创造型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 环节和手段。 可见,教学与科研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两者综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教育与科技 的最佳选择。人才、资源和设备既用于科研,又服务于 教学,可获得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双重效应,有利于提 高综合效益。而且不同类型人才与不同年龄段的人员, 在教学、科研结合体内不同岗位间适当交流,有利于人 才合理流动和充分利用。因此,高等学校在贯彻科教兴 国战略中,应当采用“以教兴科、以科兴教、科教结合、 振兴国家”的发展方略,从指导思想、确定方向、选择 课题到组织实施,要坚持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道路。 7、论述:结合高等教育学的有关理论,谈谈如何成为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答:高校教师是一种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 现在:(1)高校教师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2) 高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3)高校教 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4)高校教师是两 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 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有:(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 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 高: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第 二,扎实的只是和广博的文化修养;第三,懂得教育科 学,掌握教育规律;第四,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要做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参看论述题3、6答案) 8、课堂教学中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原则? (1)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统一原则是指,在高校课 堂教学中,既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 又要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2)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 活动起来,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程度的探索性,给学生 留下思考的余地 (3)在课堂讲授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 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4)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促进 学生独立地获得知识的能力之发展 (5)改变考试与评价方式 9、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和具有的特殊性? 答:1、高校教师具有所有教师劳动的共同特点: (1)无私性;(2)示范性;(3)迟效性和长效性。 2、高校教师劳动具有的特殊性: (1)高校教师劳动的专业性。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指 导学生社会实践,都是按专业安排,围绕专业培养目标 进行的。 (2)高校教师劳动对象的高层次性。高校教师的劳动 对象是大学生,大学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学教育的基础 上的,大学生具备继续深入学习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 力,身心也日益成熟,自主性、独立性进一步增强。 (3)高校教师劳动的时空延续性。教师的劳动时间没 有上下班的严格界限,教师的劳动地点没有校内外的明 确划分,班上、班下、校内、校外,都可以成为教师劳 动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大学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和互动 也是延缓的。 10、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答:(1)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发展数量缺乏一个宏观的 调控机制,因而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 性,二是相当一部分专业范围比较狭窄,从而导致专业 的不适应性;(2)改革方向是:拓宽专业面,增强学生 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在规 则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几种倾向。一是专业设 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却忽视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经 济支持的可能;二是“条块分割”的体制造成专业发展 的盲目性,出现大起大落;三是偏重数量发展,忽视质 量提高,造成有限资源的分散使用,影响重点专业、特 色专业、短线专业的建设,降低规模效益。 11、联系实际谈谈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答:1、有利于增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2、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3、有利于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12、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演变及其内涵。 答:高等学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 为社会服务”。 中世纪大学产生之后到19世纪初,大学一直沿着 培养人才这一办学方向缓慢发展着。1810年,洪堡建立 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 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20世纪初, 威斯康星思想(是对威斯康星大学20世纪初办学理念 和经验的总称)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 能。 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三项职 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 高校的最基本的职能,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直 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 伸。” 13、如何加强高等教师队伍建设。 答:(一)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1)高校教师成长适 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规律;(2)高校教师成长适应 高等教育变化发展的规律;(3)高校教师成长应符合成 长的阶段性和个性的差异性。 (二)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1)提高高校教师的个体 素质的原则;①组织培养和自我提高相结合的原则;② 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统一的原则;③提倡奉献和给予回 报相统一的原则。(2)提高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原则: ①相对稳定和绝对流动相结合的原则;②规范控制与搞 活教师资源开发相结合的原则;③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 相统一的原则。 (三)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建设。 (1)加大政府的政策体制保障力度;(2)完善教师培 训制度;(3)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训练;(4)建立 健全教师资格制度;(5)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14、如何办好特色专业? 答:专业特色指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专业 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方面,最终 表现为专业造就的“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 性和竞争力。从构成要素看,专业特色具体表现为:第 一,专业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科性质的程度高; 第二,课程体系合理,能为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支 持;第三,专业教师群体实力强、学术积淀厚,教师个 体素质和专业水平高;第四,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强 的职业适应性,在同类职业中竞争力很强。从培养方式 看,专业特色表现为:第一,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 规律和价值追求;第二,能充分立于和发挥高校和社会 有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因素和条件;第三,能有机组 合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形成合力。 15、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答:(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2)理论联系实 际原则(3)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原则 (4)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5)知识传授与 能力培养相统一原则(6)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 16、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有哪些? 答: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按照我国高等教育的 基本国情,在21世纪初,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体现在: (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二)高等教育的现代化(1)高等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2)高等教育内容的现代化(3)高等教育方法现代化 (三)高等教育的多样化:(1)体制多样化(2)类型 多样化(3)标准多样化 (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五)高等教育的终身化。 我国正处在上述发展趋势的形成过程中,要推进高等教 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多样化、高大众化、终身化,还 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高等教育改革于发展的趋势可以 作多维度的分析,但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应该抓住机遇 进行长足的发展。 1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内涵?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高等教育目 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他认为“人是自然的直 接对象”,但又是生活于一定社会中的成员,人的本质 是“一切社会的总和”。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 和谐发展的思想内涵包括三层: 第一层次:是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可以通 过智育、德育和美育等不同渠道来促进个体心理素质的 和谐、全面发展以造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个性。 第二层次:是指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是将人的生 理和心理素质统一起来把握的全面和谐发展,要把德、 智、美三育同作为其物质基础的体育内在地结合起来, 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 第三层次: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全面发展。在更广阔 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2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贡 献是什么? 第一,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要充分发 展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 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第 三,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 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第四,要促 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 工作和生活。第五,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 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 前提和基础的。第六,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 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 要目标。 7.高校教师的任务和素质要求? 答: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有:(1)教书育人;(2)科学 研究;(3)服务社会。 对高校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 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第二,扎实的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 第三,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 第四,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既取决于教师的个体素质,又取决 于教师队伍的构成状态,即教师队伍的结构。包括: 第一,职称结构,即队伍内部各种职称的比例状况,这 是衡量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和水平,反映教师队伍素质的 一项重要标志。 第二,学历结构,即教师队伍最后学历的构成状况,它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即教师的基 础训练水平和业务发展的潜力。 第三,年龄结构,指教师队伍的年龄构成状况,其中最 具有特征意义的是各级职称教师的平均年龄。 第四,专业结构,指教师队伍中各专业教师的比例状况, 高校教师合理的专业及学科结构应当与高等教育及经 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 第五,学缘结构,指教师毕业来源的构成状况,应有效 调整高校教师学缘结构,形成来源渠道多元化的教师队 伍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