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省洋县中学07年高考复习高三生物学案(第一章 微生物培养技术)选修

陕西省洋县中学07年高考复习高三生物学案(第一章 微生物培养技术)选修

陕西省洋县中学07年高考复习高三生物学案(第一章 微生物培养技术)选修
陕西省洋县中学07年高考复习高三生物学案(第一章 微生物培养技术)选修

第一章微生物培养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审稿人:平原一中孔祥琴【课标要求】

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知识梳理】

背景知识

原核类:包括、、、

一、微生物的类群真核类:包括、

非细胞类:包括

二、微生物的培养

概念:根据微生物和的需要,将各种混合在

1、培养基一起,配制成适合微生物生存的营养基质。

培养基的种类:固体培养基(加): 用于微生物的、

按物理性质分为、、等。

液体培养基:用于。

2、接种:在平板培养基上接种的方法有、、。

3、纯培养:通过一定的方法,将从中分离出来,获

得,这个过程称为纯培养。

4、培养:

大多数微生物适宜生长的温度在之间,实验室中常用

培养微生物。

需要适宜的一般细菌适合于环境生长,放线菌适合于环

境,而酵母菌和霉菌适合于环境。

5、无菌技术:泛指在培养微生物的操作中,所有防止杂菌污染的方法。

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手进行。

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

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的整个过程应在进行。

灭菌:是指用杀死内外所有的,包括芽孢和孢子。

消毒:是指用方法杀死上的和

的。

实践案例:大肠杆菌的分离和纯培养

配制培养基:此实验中所用培养基为。

接种:此实验中的接种方法是。划线的方法包括和。

培养:接种完毕,将培养皿,放入培养24小时。

观察记录

纯化培养:挑取单个大肠杆菌菌落接种,培养,可获得大肠杆菌的纯培养。如有杂菌,进一步划线挑菌,直至纯化。

探究活动:

1、从豆科植物根瘤中分离和培养根瘤菌

选用比较完整,大而的新鲜作为材料。

2、从酒曲中分离和培养酵母菌:酒曲中含有、、等大量微生物。宜选用培养基培养,再用法在培养基上分离培养。【复习指要】

1、学法指导:本节课应初步学会用平板划线法分离微生物并得到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学会微生物培养的具体操作,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离相应的微生物。本节课的微生物分离的方法和无菌技术的知识应引起重视,在高考选择题和实验题中都有可能体现。

2、疑难解析:

灭菌和消毒:灭菌是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环境或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消毒一般是用相对温和的理化方法杀死环境或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的营养细胞(不包括芽孢和孢子)。

常灼烧灭菌: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用火焰上灼烧。

(1) 灭干热灭菌: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等放入

菌干热灭菌箱内在160—170℃加热1—2小时。

方高压蒸汽灭菌:将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内,在压力98~100Kpa,温法度121℃条件下,维持15—30min。

(2)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射线消毒法和化学药剂消毒法。

纯培养:既可以把通过一定的方法,将所需要的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获得纯种微生物的过程称为纯培养。也可以把由一个单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

【典题解析】

1.细菌培养过程中分别采用了高压蒸汽、酒精、火焰灼烧等几种不同的处理,这些方法依次用于杀灭哪些部位的杂菌()

A.接种环、手、培养基

B.高压锅、手、接种环

C.培养基、手、接种环

D.接种环、手、高压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无菌技术的掌握。高压蒸汽灭菌锅是灭菌的一个设备,通常用于培养基的灭菌。用酒精擦拭双手是消毒的一种方法。火焰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适用于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

[答案]C

2.不同物理形态的培养基其作用不一样,用于菌种分离、鉴定时可选用()

A.液体培养基

B.固体培养基

C.半固体培养基

D.以上都可以

[解析]固体培养基是不流动的,接种后的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可以形成菌落,用于微生物的鉴定、纯化,在选种、育种、微生物计数上应用很广。液体培养基用于大规模培养和工业生产。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对微生物进行趋化性研究等。

[答案]B

【聚焦高考】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

A.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

B.接种纯种细菌

C.适宜条件下培养

D.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2.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37℃恒温箱的目的是()

A.对比观察培养基有没有被微生物利用

B.对比分析培养基上是否生有杂菌

C.没必要放入未接种的培养基

D.为了下次接种时再使用

3.有关平板划线操作正确的是()

A.使用已灭菌的接种环、培养皿,操作过程中不再灭菌

B.打开含菌种的试管需要通过火焰灭菌,取出菌种后需要马上塞上棉塞

C.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即可

D.最后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箱中培养

4.高温灭菌的原理是()

A.每种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是一定的

B.微生物对高温环境不适应

C.高温破坏了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影响其生命活动

D.高温降低了环境中氧的浓度

5.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灭菌应用()

A.灼烧灭菌

B.高压蒸汽灭菌

C.干热灭菌

D.煮沸灭菌

6.下列属于菌落特征的是()

①菌落的形状②菌落的大小③菌落的多少④隆起程度⑤颜色⑥有无荚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7.灭菌的标准是()

A.杀死所有的病原微生物

B.杀死所有的微生物

C.杀死所有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

D.是病原菌不生长

8.对不同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正确的是()

A.细菌培养时将PH调至酸性

B.霉菌培养时将PH调至中性或微酸性

C.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环境条件

D.培养乳酸杆菌时在培养基中不需要添加维生素

9.平板划线操作中错误的是()

A.将接种环放在火焰上灼烧,直到接种环烧红

B.将烧红的接种环在火焰旁边冷却

C.接种环在平板上划线位置是随机的

D.在挑取菌种谦和接种完毕后均要将试管口通过火焰

10.平板冷凝后,要将平板倒置,其原因是()

A.接种时再拿起来方便

B.在皿底上标记日期等方便

C.正者放置容易破碎

D.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

11.微生物分离和培养正确方法步骤是( )

A.灭菌、培养基的配制、搁置斜面、接种、培养

B.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搁置斜面、接种、培养

C.接种、灭菌、培养基的配制、搁置斜面、培养

D.培养基的配制、接种、灭菌、搁置斜面、培养

12.实验测定链霉素对3种细菌的抗生素效应,用3种细菌在事先准备好的琼脂平板上划3条等长的平行线(3条线均与图中链霉素带接触),将平板置于37℃条件下恒温培养3天,结果如图所示。从实验结果看,以下关于链霉素的哪一叙述是不正确的()

A.它能阻止结核菌生长

B.它对结核菌比对霍乱菌更有效

C.它对结核菌比对伤寒菌更有效

D.它可以用于治疗伤寒病人

二、非选择题

13.无菌技术主要通过消毒和灭菌来避免杂菌的污染。实验室中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消毒法和消毒法。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灭菌、灭菌和灭菌。

14.平板培养基上的接种方法有、、。通过平板划线,聚集的多种微生物被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可以分离得到。

【拓展提高】

某同学在做微生物实验时,不小心把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混合在一起。请你完成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的设计实验。

1.主要步骤:

(1)。

(2)采用法进行。

(3)。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

(4)分别挑取两种不同的菌落,重复步骤(2)(3)。

2.回答问题:在步骤(1)(2)中,为保证无杂菌感染,实验中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第(4)个步骤的目的是。

德州一中张素梅

第二节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审稿人:平原一中孟彦秀[课标要求]

1.简述纤维素的种类及作用

2.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讨论这类微生物的应用价值。

[知识梳理]

背景知识:

一、选择培养基

1.定义:能让微生物生长,抑制生长,从而将从

中出来的培养基。

根据或微生物的要求,某些物质或某些

(例如碳源、氮源等),抑制的生长,从而有利于

2.配制或生长。

原理根据某些微生物对一些、因素的,在培养基中添加某种

,以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繁殖,造成有利于微生物种类优先生长的条件。

3.应用:对微生物进行和。

例如:有些微生物可以分解纤维素作为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可以在固体培养基中

加入作为唯一碳源,从而分离的微生物。

实践案例:用唯一碳源培养基分离微生物

配制培养基:

此培养基为培养基(注:该培养基不含有微生物生长所需的)倒平板

接种:采用进行接种(接种结束后用无菌镊子取覆盖于培养基上,目的是提供微生物生长的。(注意2、3步操作时均需要注意操作)培养

探究活动

1.分离苏云金芽孢杆菌未使用农药的田间,染病死亡的棉铃虫等幼虫大多是因为感染了

中毒所致。可以利用棉铃虫、玉米螟、菜青虫为材料,配置,采用可分离的培养基,分离培养。

2.分离分解纤维素的细菌实践案例只是分离到能分解纤维素的。可在此基础上选用相关的培养基,进一步的分离能分解纤维素的。

[复习指要]

1.学法指导:本节课复习要掌握选择培养基及其配制方法,应用选择培养基分离微生物。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微生物培养和无菌技术的具体操作,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总结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方法,根据条件需要选用相应的分离方法。

2.疑难解析:从混合样品中获得某种微生物的方法通常有两种:第一种是可利用该分离对象对某一营养物质有一“嗜好”的原理,专门在培养基中加入该营养物质,从而使它成为一种加富培养基。第二种办法可利用该分离对象对某种抑菌物质的抗性,在混合培养物中加入该抑制物,经培养后,原来占优势的微生物生长受抑制,而分离对象却可乘机大大增殖,使之在数量上占优势。[典题解析]

1.关于选择培养正确的叙述是()

A.可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B.可以减少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C.所用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 D.所用培养基是平板培养基

[解析]选择培养是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所用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以便于下一步的稀释涂布操作。因此选A。

[答案] A

2.纤维素酶可以将那些物质分解()

A.牛肉片 B.鱼片 C.滤纸片 D.塑料条

[解析]纤维素酶只能使纤维素分解,本题中只有C项滤纸条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所以选C。

[答案] C

[聚焦高考]

1.(2005年北京理综题 20分)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于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

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______________,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培养基。(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_______________,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

(3)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_________的培养液,接入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使“目的菌”的数量______________。

(4)转为固体培养时,常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接种,获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

(5)若研究“目的菌”的生长规律,将单个菌落进行液体培养,可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计数,以时间为横坐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

(6)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_____________处理后,才能倒掉。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不能消化分解纤维素的是()

A.人 B.牛 C.羊 D.兔

2.用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需要设置的对照是()

A.未接种的选择培养基

B.未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D.接种了的选择培养基

3.要将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应将它们接种在()

A.加入指示剂的鉴别培养基上

B.含有蛋白胨的固体培养基上

C.只含纤维素粉而无其他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

D.含四大营养要素的培养基上

4.寻找纤维素分解菌应到()

A.湿润的环境中 B.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 C.富含无机盐的环境中 D.池塘中

5.在将样品稀释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之前一般先进行选择培养,其主要目的是()A.完全除去其它微生物

B.没有意义,去掉这一步更好

C.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D.使纤维素分解菌充分长大

6.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一些物质配制而成的,这些物质是()A.指示剂或化学药品

B.青霉素或琼脂

C.高浓度食盐

D.维生素或指示剂

7.生活在反刍动物胃内的纤维素分解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

A.自养需氧型 B.异养厌氧型 C.异养需氧型 D.自养厌氧型

8.使用选择培养基的目的是()

A.培养细菌

B.培养真菌

C.使需要的微生物大量繁殖

D.表现某微生物的特殊形状,与其它微生物加以区别

9.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后还需要用下列哪一实验来确定()

A.发酵产纤维素酶

B.发酵产纤维素

C.纤维素酶分解滤纸

D.纤维素分解产生葡萄糖

10.纤维素酶能够分解()

A.纤维素的微生物 B.淀粉的微生物 C.纤维素 D.淀粉

11.选择培养的结果:培养液变()

A.清澈 B.浑浊 C.红色 D.产生透明圈

12.某混合样品中微生物R含量极少,要得到大量的R比较理想的方法是采用()

A.天然培养基

B.稀释涂布平板法

C.利用适合R生长但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选择培养基

D.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寻找,再培养

二、非选择题

13.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先用完全培养基培养混合菌种,然后分别放在A、B、C三种特殊培养基上培养,分别得到菌落①、②、③;其中A培养基以蛋白质为唯一碳源;B培养基中缺氮源;C培养基中成分如下表:

请分析回答:

⑴菌落③同化作用类型最可能的是()

A.光能自养型 B.化能自养型 C.异养型 D.A或B

⑵如果要获得具有固氮能力的菌株,应选用菌落;如果要培育获得大量蛋白酶的菌株,应选用菌落。

⑶从题中分析可见,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对生物生存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⑷在细菌种群进化过程中,其主要作用的变异来源是()

A.环境条件 B.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 D.染色体变异

14.下表是一种培养基的配方。请回答:

⑴此培养基的营养要素有类,其中蛋白胨主要提供的是。

⑵各成分重量确定的原则。

⑶在各种成分溶化后分装前,需进行的是。

⑷该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划分属于培养基,能培养的细菌代谢类型是。

⑸如要鉴别自来水中的大肠杆菌是否超标,需加入,观察它的特征。

⑹此培养基能否用于培养产生人的生长激素的工程菌?。原因是。

⑺若有几种杂菌混合在一起,可采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离?;如细菌中混杂有酵母菌,要将酵母菌分离出来,可采用。

[拓展提高]

大肠杆菌在人体肠道内一般不致病,能合成维生素B和维生素K,对人体有益,但某些菌型能引起婴儿腹泻,侵入人体其它部位可引起感染,大肠杆菌在粪便中数量极多,请据此回答:

⑴在人的消化道内,大肠杆菌利用的碳源主要是,其利用的氮源主要是。其代谢类型属于。

⑵检查水源是否被粪便污染的标志是。检查的方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

和,取水样,如果有其代谢产物就与之结合使菌落呈,并带有。德州一中赵俊霞

第三节测定微生物的数量

审稿人:平原一中许爱仙[课标要求]

1.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2.进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知识梳理]

背景知识

一、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1.:常用的是,该方法的优点是:所需

,可得到结果,而且在计数的同时能,缺点是:死细胞与活细胞不能区分;细胞密度低于106/ml便不能保证视野中能见到所有细胞;难以计数的细菌。

2.:常用的是,这种方法在样品中含菌数的情况下,也可以完成计数,注意该方法需要将待测样品制成均匀的,尽量使样品中的,应用该种方法可以推算出检测样品中的。

实践案例:土壤中好气性细菌的计数

制备土壤稀释液取的土样;制备系列稀释液

取样及倒平板该实验的接种方法是。

培养

观察记录

(实验用到的实验设计原则:平行重复原则、对照实验原则理解实验原则选取的目的)

结果:每克土壤样品菌数=

探究活动:测定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

1.检测天然水源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

细菌总数通常是指检测样品中所含的总数。大肠菌群数通常是指检测样品中所含的实际数值。

2.检测某种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

一般说来,总数越多,说明食品的卫生质量。

3.土壤中分解尿素细菌的计数

某些细菌中含有,能将培养基中的分解成,该物质的水溶液会使指示剂呈现。

[复习指要]

1、学法指导:本节课应学会微生物数量测定的方法,学会各种方法的具体操作。间接计数法中的最常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注意该种方法中系列稀释液的制备,掌握间接计数法计数微生物数量的计算方法。

2、疑难解析:以本节实验为例着重复习制备系列稀释液的方法是:将1g土样放入99ml无菌水中,制成102倍的稀释液,用1ml无菌移液管吸取上述浓度的溶液0.5ml,移入装有 4.5ml无菌水的试管中,即配制成103倍的稀释液,用同样的方法可以配制成104、105、106倍的稀释液。将待测样品进行稀释的目的是使微生物细胞分散开,使实验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典题解析]

1.分析下面培养基的配方:KH2PO4、Na2HPO4、MgSO4·7H2O、葡萄糖、尿素、琼脂。请回答:

⑴在该培养基的配方中,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和氮源的分别是和。

⑵想一想这种培养基对微生物是否具有选择作用?如果具有,又是如何进行选择的?

[解析]碳源是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是提供氮元素的物质。所以碳源是葡萄糖,氮源是尿素。绝大多数生物都能利用葡萄糖,但是,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所以这种培养基对微生物有选择作用。选择的原则是只有能够利用尿素的微生物才能够生长。

[答案]⑴葡萄糖尿素⑵有选择作用。因为此配方中尿素是唯一的氮源,所以只有能够利用尿素的微生物才能够生长。

2.产生标准菌落的细菌的最初数目和培养基分别是()

A.一个细菌,液体培养基 B.许多细菌,液体培养基

C.一个细菌,固体培养基 D.许多细菌,固体培养基

[解析]菌落是一个或几个细菌的子细胞群体,在固体培养基上肉眼看见,是作为菌落鉴定的重要依据,若是多种细菌形成的菌落则不是标准菌落。

[答案]C

[聚焦高考]

[自我测评]

1.要从多种细菌中分离某种细菌,培养基要用()

A.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

B.固体培养基

C.加入高浓度食盐的培养基

D.液体培养基

2.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正确的是()

A.涂布了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30

B.涂布了两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15和260,取平均值238

C.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240和250,取平均值163

D.涂布了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0、240和250,取平均值233

3.在做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时,A同学从对应106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15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选择出大约50个菌落。A同学的结果产生原因可能有()

①由于土样不同②由于培养基污染③由于操作失误④没有设置对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请选出下列正确的操作步骤()

①土壤取样②称取10g土壤取出加入盛有90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③吸取0.1ml进行平板涂布④依次稀释至101、102、103、104、105、106、107稀释度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D.①④②③

5.关于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正确叙述是()

A.一般选用103-107倍的稀释液分别涂布

B.测定放线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3、104和105倍稀释

C.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3、104和105倍稀释

D.当第一次测定某种细菌的数量,可以将102-107倍的稀释液分别涂布到平板上培养

6.某同学在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测得平板上菌落数的平均值为234,那么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是(涂布平板时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1ml)()

A.2.34×108 B.2.34×109C.234 D.23.4

7.可以鉴定出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方法是()

A.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

B.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二苯胺试剂

C.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苏丹Ⅲ试剂

D.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双缩脲试剂

8.用稀释涂布混合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活细菌的数目,其结果与实际值相比()

A.比实际值高

B.比实际值低

C.和实际值一致

D.比实际值可能高也可能低

9.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一般选104、105和106倍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而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2、103和104倍稀释,其原因是()

A.细菌个体小,真菌个体大

B.细菌易稀释真菌不易稀释

C.细菌在土壤中含量比真菌高

D.随机的,没有原因

10.进行系列稀释时,按怎样的顺序进行()

A.稀释度递增

B.稀释度递减

C.不论稀释度大小

D.A、B两项均可

二、非选择题

11.统计菌落数目一般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原因是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个菌落数。

12.在微生物数量测定时,选取具有菌落数的稀释倍数并计数。选择的原则是: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以每个培养皿内有个菌落数为宜,霉菌以每个培养皿内有个菌落数为宜,另外同一稀释倍数各个重复的菌落数。

13.将10ml酵母菌培养液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

(1)表中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

(2)对酵母菌而言,10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

(3)若第五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60个/mm3,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拓展提高]

科学工作者做了这样一组实验,把被农药污染的土壤分成两组,一组土壤高压灭菌,另一组土壤不灭菌,然后把两组土壤放入温室中培养数周后,结果如下图,请回答:

⑴高压灭菌组为曲线;对照组为曲线。

⑵A曲线的形成原是

⑶B曲线的形成原因是

德州一中赵俊霞

选修一参考答案

第一章微生物培养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知识梳理】

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酵母菌、霉菌病毒生长繁殖、代谢、营养物质凝固剂、筛选、鉴定、育种、计数工业生产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混合平板法所需要的微生物混杂的微生物群体纯种微生物PH、温度、25~40℃、28~30℃、中性、偏碱性、微酸性消毒、灭菌、酒精灯火焰附近强烈的理化因素、环境或物体、微生物、相对温和的理化方法、环境或物体上、病原微生物、有害微生物、营养细胞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平板划线法、连续划线法、交叉划线法、倒置、37℃恒温箱中根系、根瘤、内部红润、豆科植物霉菌、酵母菌、细菌、酸性液体、划线分离法、固体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D 2.B 3.D 4.C 5.B 6.B 7.C 8.C 9.C 10.D 11.B 12.D

二、非选择题

13. 射线、化学药剂、灼烧、干热、高压蒸汽

14. 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混合平板法、分散、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拓展提高】

1.(1)配制培养基(2)平板划线接种(3)培养倒置

2. 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接种过程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获得纯度较高的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

第二节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知识梳理】

特定的其它微生物所需要微生物混杂的微生物群体分离某一种某一类特殊营养加入除去营养物质某一类群某一种特定的微生物物理化学抗性化学物质抑制特定分离纯化碳源纤维滤纸能分解纤维素原料称量、溶解调节pH 分装、包扎灭菌赫奇逊碳源稀释涂布平板法无菌滤纸碳源无菌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液苏云金芽孢杆菌选择微生物类群选择细菌[聚焦高考]

答案:(1)目的菌选择(2)化合物A 异养需氧型(3)减少增加(4)划线(5)定期取样细菌数目的对数(6)灭菌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A 2.C 3.C 4.B 5.C 6.A 7.B 8.C 9.A 10.C 11.B 12.C 二、非选择题

13.⑴ B ⑵②①⑶遗传和变异外界环境条件⑷ C 14. ⑴五氮源生长因子⑵根据所培养微生物的营养需要⑶调pH ⑷固体异养型⑸伊红美蓝菌落⑹不能液体培养基常用于生产⑺平板划线法或稀释后涂布平板;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

[拓展提高]

⑴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甘油等含碳有机物氨基酸等含氮有机物异养厌氧型

⑵水中是否有大肠杆菌伊红美蓝培养大肠杆菌深紫色金属光泽

第三节测定微生物的数量

[知识梳理]

直接计数法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设备简单迅速观察所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微小间接计数法稀释平板计数法较少系列稀释液微生物细胞分散开活菌数土壤表层3-5cm处稀释混合平板法某稀释倍数的菌落平均数ⅹ稀释倍数/涂布平板时所用稀释液的体积 1g或1ml 细菌菌落每100g或100ml 大肠菌群菌落越差尿素分解酶尿素氨酚红红色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B2.D3.A4.C5.B6.B7.A8.B9.C10.B

二、非选择题

11.菌落活菌少 1 12.合适 30-300 10-100 相差不太悬殊 13. 2 4 1 3

1.21ⅹ107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部分酵母菌因营养缺乏而死亡并解体。

[拓展提高]

⑴A B ⑵高压灭菌杀死了土壤中的微生物,农药分解慢⑶没有经过灭菌,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分解农药且速度快。

第二章食品加工与食品安全

第一节发酵与食品加工

德州一中生物教研组杨书风审稿人:德州实验侯洲彤

【课标要求】

尝试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来生产特定的产物、运用发酵食品加工的基本方法。

【知识梳理】

背景知识

一、发酵的定义: 在生产中,利用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

及的过程。

二、发酵的分类:

1、根据发酵过程对氧的需求可分为和。

2、根据发酵生成产物,可分为和等。

三、发酵的过程:

例一:食用酒精

1、发酵的方法:。

2、发酵的原料:通常选用高粱、玉米、大麦等谷物以及红薯作为酿制的原料,选用葡萄、苹果等作为酿制的原料。

3、发酵选用的菌种:,其代谢类型为。

4、发酵的原理:先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再利用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在厌氧和微酸条件下,转变成。

例二:果醋

1、发酵的方法:。

2、发酵的原料:通常选用作为酿制果醋的原料。

3、发酵选用的菌种:,其代谢类型为。

4、发酵的原理:在适宜的条件下,醋酸菌能将分解成醋酸;当糖类不足时,还可以

将转变成,进一步将转变成醋酸。

实践案例:酒精案例

酒精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广泛,在医药上常用于和,在工业生产中常

用作和,在食品制造中常用来配制。

1、配制培养基按配方配制培养基,分装,灭菌。

2、接种培养接种微生物。

3、蒸馏因为酒精的沸点于水,所以先被蒸馏出来,用锥形瓶收集。

4、结果分析用测量所得酒精的酒精度。

探究活动:

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可以制作白酒、果酒、果醋、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利用酵母菌生产的真菌蛋白质食品,是从微生物的菌体中获得的蛋白质,称为。

1、制作果酒

以苹果为原料,制作果酒。可先将原料切成小块蒸煮,使果肉稍软,然后冷却至30-36O C,再接种,充分进行发酵后,可得果酒。

2、制作果醋

选用新鲜葡萄作为原料,榨取果汁,然后接种,可得果酒,再以果酒为原料,接种,制作果醋。

【复习指要】

1、学法指导:本节课应初步学会运用发酵食品加工的基本方法。学会微生物发酵的具体操作,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进行发酵生产。本节课的微生物发酵的原理和发酵过程的知识应引起重视,在高考选择题和实验题中都有可能体现。

2、疑难解析:

酒精发酵: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厌氧和微酸性条件下转变成酒精。酒精发酵的总反应式:C6H12O6 + 2ADP+2Pi→2C2H5OH + 2CO2+2A TP

乳酸发酵:乳酸发酵乳酸发酵也不需要氧的参与,1分子葡萄糖经乳酸发酵后,形成2分子乳酸。乳酸发酵的总反应式是:C6H12O6 + 2ADP+2Pi→2C3H6O3 + 2ATP

【典题解析】

1.下列关于果醋的制作,错误的是()

A.果醋的制作需用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所以在制作过程中需通氧气

B.醋酸菌是一种嗜温菌,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在50度左右

C.醋酸菌能将果酒变成果醋

D.当氧气、糖源充分时,醋酸菌可将葡萄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解析]醋酸菌是好氧菌,所以发酵过程中要适时地通入氧气;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是30-35度;在糖、氧气充足时,醋酸菌能将葡萄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时,可以把乙醇氧化成醋酸。[答案]B

2.用酵母菌发面做馒头时,若发面的时间过长,面里的含水量会增加。其原因是酵母菌()

A.长时间的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水

B.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自身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水

D.使面粉中的结合水转变成自由水

[解析]酵母菌发面是有氧呼吸,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水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和氧气结合形成的。同时还产生一些酸类物质需用碱中和,否则馒头发酸不好吃。

[答案]B

【聚焦高考】例1.(2001年广东高考综合题)利用酵母菌发酵生产酒精时,投放的适宜原料和在生产酒精阶段要控制的必要条件分别是

A、玉米粉和有氧

B、大豆粉和有氧

C、玉米粉和无氧

D、大豆粉和无氧

讨论: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利用利用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时所需的条件,属于理解层次。

大豆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而玉米粉的主要成分是糖类(淀粉)。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能生产酒精。

答案:C。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酵母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酵母菌是异养生活的真菌

B.酵母菌无氧呼吸时能产生乳酸

C.酵母菌在有氧气存在时,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是发酵

2.与醋酸发酵相关的微生物是()

A.一种真菌和另一种细菌

B.丝状真菌和细菌

C.酵母菌和细菌

D.酵母菌和丝状真菌

3.甲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而乙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若它们消耗了等量的葡萄糖,问它们共同放出的二氧化碳和吸入的氧气的体积之比是()

A.1:2

B.1:1

C.2:1

D.4:3

4.利用酵母菌酿酒时,一开始持续通入空气后再封闭,其结果是()

A.酵母菌大量死亡,酒精减产

B.酵母菌数量不变,酒精增产

C.酵母菌数量增多,酒精增产

D.酵母菌数量增多,不产生酒精

5.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酒精发酵分解葡萄糖,如果两种作用产生了等量的二氧化碳,那么两种作用消耗葡萄糖的量之比是()

A.1:2

B.2:1

C.1:3

D.3:1

6.葡萄酒呈现红色的原因是()

A.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红色物质

B.在发酵的最后程序中,加入了红色的食用色素

C.红色葡萄皮中的色素溶解在发酵液中

D.酒精发酵的最终产物是红色的

7.下列哪项操作会引起发酵液受污染()

A.榨汁机用温水冲洗,并晾干

B.发酵瓶先用温水冲洗,再用75%的酒精擦拭后晾干

C.葡萄先除去枝梗,再冲洗多次

D.每次排气时,只拧松瓶盖,不能将盖完全揭开

8.果汁发酵后,检测是否有酒精产生,可用()

A.斐林试剂

B.苏丹III或IV

C.双缩脲试剂

D.重铬酸钾溶液

9.制果醋时,要适时通过充气口进行充气是因为()

A.醋酸菌是好氧菌,将酒精变成醋酸时需要氧气的参与

B.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时需要氧气

C.通气,防止发酵液霉变

D.防止发酵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过多而引起发酵瓶的爆裂

10.在发酵条件的控制中,错误的是()

A.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约1/3的空间

B.要想一次得到较多的果酒,在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将瓶装满

C.制葡萄酒的过程中,除在适宜的条件下,时间应控制在10-12d左右

D.制葡萄醋的温度要比制葡萄酒的温度高些,但时间一般控制在7-8d左右

11.对发酵中灭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防止杂菌感染

B.灭菌就是杀死培养基中的一切细菌

C.培养基和发酵设备都必须消毒

D.灭菌必须在接种前

12.以下发酵产品中不属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是()

A.味精

B.啤酒

C.“人造肉”

D.人生长激素

二、非选择题

13.有人用酵母菌在含有葡萄糖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测定单位时间内的吸氧量(气体体积)和二氧化碳的发生量(气体体积)。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在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时,其吸氧量和二氧化碳的发生量。

(2)与酵母菌相比,乳酸菌细胞结构的主要差别是。

(3)用酵母菌酿酒的开始阶段即充分供氧的情况下,酵母菌大量繁殖的方式是。

(4)密封发酵阶段,酵母菌的新陈代谢的方式是。

(5)此时,酵母菌若分解360g葡萄糖,则可生成 mol的乙醇。

(6)当这一密封的培养液中的乙醇达到一定量后,二氧化碳不再增加的原因可能是

14.将10ml酵母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液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表中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

(2)对酵母菌而言,10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个。

(3)若第五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为760个/ mm3,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拓展提高】

15、将酵母菌研磨,离心分离后得到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细胞器)。将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分别进行三项独立的实验,将供选答案分别填入三个实验的甲、乙、丙中。

A、CO2+H2O

B、乙醇+CO2

C、乳酸

D、无反应

E、丙酮酸

(1)实验一:向三支试管分别滴加等量的葡萄糖,各试管的最终产物是:甲

;乙;丙。

(2)实验二:向三支试管分别滴加等量的丙酮酸,各试管的最终产物是:甲

;乙;丙。

(3)实验三:在隔绝空气条件下,重复实验一,各试管的最终产物是:甲

;乙;丙。

(4)属于四:象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荧光素(萤火虫尾部提供的可以发光的物质)重复实验一和实验二,从理论上讲,发光最强的是实验中的试管。

第二节食品安全的评估

德州一中生物教研组杨书风审稿人:德州实验侯洲彤【课标要求】

测定食品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

【知识梳理】

背景知识

1、食品安全性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从而消除对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造成危害的隐患。

2、就世界范围而言,现代食品安全性有六个方面的问题:、、、、和。

3、亚硝酸盐在粮食、豆类、蔬菜、肉类、蛋类等食品中普遍存在。研究表明,少量亚硝酸盐在人体内蓄积,可随排出。但人体一次性误食工业用亚硝酸盐,就可能引起中毒;当一次性食用总量超过时,则可能导致死亡。亚硝酸盐长期蓄积在人体内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转换成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

4、亚硝酸盐包括和,为,味微咸易溶于水。亚硝酸盐在条件下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后,再与反应生成色溶液。

实践案例: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原理:将经过反应显色后的待测样品与比色,即可定量计算出样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1、配制试剂

2、

3、处理样品

4、比色观察

5、结果分析用下列公式计算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亚硝酸盐含量(mg/kg)=

探究活动:

1、测定腌制肉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腌制肉食品时,常常加入亚硝酸盐

作为、抑菌、防腐的添加剂,如果过多,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2、测定放置不同时间的剩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大白菜、菠菜、萝卜等蔬菜中含有较多硝酸盐,以这些蔬菜做成的菜,如果贮存过久,其中的硝酸盐会转换成导致亚硝酸盐含量增高。

【复习指要】

1、学法指导:本节课应初步学会用比色法测定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学会比色法的具体操作,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本节课的食品安全和亚硝酸盐的知识应引起重视,在高考选择题和实验题中都有可能体现。

2、疑难解析:亚硝酸盐,包括亚硝酸钾与亚硝酸钠,白色或微蓝色结晶或颗粒状粉末,味微咸,易溶于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例如粮食、蔬菜等。少量的亚硝酸盐不会在人体内蓄积,可随尿液排出。

亚硝胺,可由碱类物质与亚硝酸盐反应产生,目前已发现的有300多种,具有强烈的致畸、致突变作用,可引发多种癌症的发生。

【典题解析】

1.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不正确的是()

A.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4:1的比例配制盐水

B.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例是5:1的比例配制盐水

C.盐水入坛前要煮沸冷却,以防污染

D.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要注满水,以保证坛内的无氧环境

[解析]泡菜的制作依靠的是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制作时要防止污染,以防泡菜腐败变质,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例为4:1若食盐量不足,也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

[答案]B

2.下列关于亚硝酸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B.亚硝酸盐的分布广泛,其中蔬菜中的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约为4mg/kg

C.咸菜中的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在7mg/kg以上,所以尽量少吃咸菜

D.亚硝酸盐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并且还具有防腐作用,所以在食品中应多加些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解析]亚硝酸具有防腐作用,但是,当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总量达到0.3-0.5g时,会中毒;当摄入总量达到3g时,会引起死亡。

[答案]D

【聚焦高考】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泡菜是何种微生物发酵而成的()

A.大肠杆菌

B.霉菌

C.乳酸菌

D.酵母菌

2.泡菜不是什么时候都可腌制,在东北至少要在立冬以后才可以,其原因是()

A.冬天温度低,其他细菌不易大量繁殖

B.冬天原料丰富

C.冬天乳酸菌易生长

D.冬天的泡菜可长期保存

3.膳食中一般均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下列含量不正确的是()

A.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平均含量约为4mg/kg.

B.咸菜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在7 mg/kg 以上

C.豆粉中的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在10 mg/kg

D.婴儿奶粉中的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在7 mg/kg左右

4.关于亚硝酸盐的物理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亚硝酸盐是淡黄色晶体,易溶于水

B.亚硝酸盐是淡黄色粉末,易溶于酒精

C.亚硝酸盐是白色晶体,易溶于酒精

D.亚硝酸盐是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5.有关膳食中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膳食中的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会随尿液排出体外

B.亚硝酸盐在人体内的积累有致癌作用

C.亚硝酸盐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转变成致癌物质

D.亚硝酸盐对人体不会有任何影响

6.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成酸奶,原因是()

A.抗生素能够杀死或抑制乳酸菌的生长

B.抗生素呈碱性,会与乳酸发生中和反应

C.抗生素能够抑制酵母菌的生长

D.抗生素在酸性环境中会被分解破坏

7.为了使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准确性高,关键的是()

A.样品处理

B.标准显色液的制备

C.比色

D.泡菜的选择

8.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中,用不到的试剂是()

A.对氨基苯磺酸溶液

B.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

C.氯化镉和氯化钡溶液

D.班氏溶液

9.在制备泡菜样品处理液时,对滤液起到净化作用的是()

A.氢氧化铝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氯化镉溶液

D.氯化钡溶液

10.在选泡菜坛时,应选火候好、无裂纹、无砂眼、坛沿深、盖子吻合好的,其目的是()

微生物学实验知识点总结与实践应用

微生物实验知识总结与实践应用经过这学期学习和实验操作,我对《微生物实验》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也从中学习到了有用的知识。《微生物学实验》是要求我们掌握实验知识的基本操作和技能训练,初步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与迅速发展的科学前沿接轨。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我将我这学期学到的微生物学知识,结合生活和工业当中的一些应用,归纳如下:在吾尔恩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先从最基本的知识学起。 (1)无菌操作技术:高温对微生物具有致死效应,因此微生物在转接过程中,一般再火焰旁进行,并用火焰直接灼烧接种环,已达到灭菌的目的。在做实验时要保持严谨的态度,以后的实验中多数操作都必须再火焰旁进行。 (2)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是人工配置的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用以培养、分离、鉴别微生物或积累代谢产物。自然界中培养基的种类很多,但是不同的培养基中,一般含有水分、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不同类别的微生物对PH值的要求一般不同。 (3)消毒与灭菌:灭菌是用理化方法杀死一定物质中的微生物的微生物学基本技术。灭菌的彻底程度受灭菌时间与灭菌剂强度的制约。微生物对灭菌剂的抵抗力取决于原始存在的群体密度、菌种或

环境赋予菌种的抵抗力。灭菌是获得纯培养的必要条件,也是食品工业和医药领域中必需的技术。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 物,使之达到无菌保障水平。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物品,称无菌物品。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区域,称为无菌区域。 (4)平板分离与活菌计数:平板分离计数法是将待测菌液经适当稀释,涂布在平板上。经培养后在平板上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根据稀释倍数和取样量计算出样品中细胞密度。平板分离法主要有:1.平板划线分离法。2.稀释涂布平板法。 (5)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细菌(G+)和革兰氏阴性细菌(G-)两种类型。这是两种细菌细胞壁结构和组成的差异决定的。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经过革兰氏染色后两者呈现不同的颜色,在显微镜下便于进行观察…… 我们学习微生物实验技术,就是要把微生物的实验技能应用于实践生产,培养繁育细菌收集细菌代谢产物,应用于药业、工业,产生经济利益。制备培养基是微生物实验技术操作的重要环节,按照培养基的功能分类培养基的类型有:1.选择培养基。2.鉴别培养基。在工业生产中常常应用于培养微生物的主要是-发酵罐。我将微生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总结如下: 微生物技术的应用在当今社会中已取得了很大的作用,在工业、农业、医药业、畜牧业等各个行业中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相对于

高三生物复习计划

高三生物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和考纲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以市编学案为引导,以加强双基教学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和基本的应试技能。高考成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的方法和技巧,因而有针对地进行切实有效的复习备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尤为重要,依据《考试大纲》,增强复习的目的性。《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教师必须清晰地了解《考试大纲》的变化,仔细分析考纲,尤其是考纲中所出现的新变化、新题型将会是考试的热点。学生对于大纲中列出的知识点要全部掌握,对大纲中不作要求的知识点,应果断放弃。 二、复习策略: (一)抓好复习的六个环节 1.读:预习课本,发现问题。 2.讲:按知识体系,疏理知识,形成网络,提炼生物思想和方法,理清基本题型,讲清解题方法。 3.练:精选习题,训练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强调控制数量,讲求质量,不避陈题,特别是经典题。 4.测:进行定时练习、单元测试、模块测试、综合测试、统一测试,查漏补缺。 5.评:力求全批全改,统计问题,课堂讲评。 6.补:及时纠错,矫正练习,二次过关。对作业中出现错误的学生一定抓好错误订正、错题再测的工作,以提高复习的实际效果。 (二)挖掘知识内在联系,注重学科内综合 新考纲强化高考“知识为主体,能力为主导”的命题思想,提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拓展了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内涵,不再仅限于知识网络,还可包括通过概念图、衍射图等方法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考察更具有伸缩性。通过概念图的建构,在知识上,使原来零散的、模糊的概念系统化、清晰化;在能力上,可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与批评、反思与创新等诸多能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理念。经过第一轮的复习,同学们已基本掌握了教材知识要点,二轮复习应以专题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引导学生挖掘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理解性记忆和回顾。依据教材特点和考纲要求可设置为蛋白质专题、遗传与育种专题、实验专题、图表专题、能量专题、计算专题、社会热点专题等。 (三)演练高考真题,熟悉高考题型,提高应试能力 复习的最终目的是解答高考题,二轮复习中适当的训练是不可缺少的,但一定不能搞题海战术。高考试题设计坚持“稳中求改,稳中求变”的原则,也不回避已考过的内容,往往会更换角度重新命题,以考查学生思维的广度,体现命题的连续性,如关于有关激素与血糖调节试题高考连续出现。学生通过演练近几年高考题可亲身感触高考题的命题思路、设问方式,从中感悟解题技巧。让学生做近几年高考试题和上海卷试题,对提高学生的考感和应试能力会有不小的帮助。 (四)培养良好习惯,减少无谓丢分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复习练习试题(四)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复习练习试题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 选择题 A 型题 1.下列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中哪种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A 霍乱弧菌 B 肉毒杆菌 C 白喉杆菌 D 链球菌 E 破伤风杆菌 2.预防和治疗破伤风的方法是: A 清创处理 B 有效抗生素治疗 C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 D A+B E A+B+C 3.当一民工因铁钉深刺足底造成外伤送医院急诊时,医生应首先考虑给予注射 A.破伤风类毒素 B.破伤风抗毒素 C.白百破三联疫苗 D.丙种球蛋白 E.破伤风菌苗 4.王某,48岁,建筑工人;因牙关紧闭、四肢痉孪而入院。8天前,右脚被铁钉扎伤,伤口深,但几日后自愈。5日后右腿有些麻木和疼痛,且咀嚼不便,吞咽困难,最后全身抽搐,四肢痉挛。入院诊断为破伤风,请问下述哪项是最佳治疗原则 A 注射青霉素 B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白百破疫苗 C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青霉素 D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E 注射青霉素和白百破疫苗 5.鉴定破伤风杆菌有无致病性的最重要的根据是 A G+细长杆菌 B 顶端圆形芽孢 C 有周身鞭毛 D 专性厌氧生长 E 产生特异性外毒素 6.破伤风梭菌除致破伤风病外,还能引起何种疾病E A.菌血症 B.食物中毒

C.组织坏死 D.坏死性肠炎 E.以上均不是 7.下列搭配哪项不恰当: A 大肠杆菌EHEC组——出血性肠炎 B 炭疽杆菌——气性坏疽 C 破伤风杆菌——脐带风 D 淋球菌——尿道炎 E 脑膜炎球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8.不是肉毒梭菌特点的是 A 芽胞位于菌体次极端,菌体呈网球拍状 B 严格厌氧 C 致病物质主要是肉毒毒素 D 引起疾病主要是细菌性食物中毒 E 肉毒毒素作用机制是阻止神经组织释放乙酰胆碱 B型题 A 常因滥用抗生素所致的疾病 B 常经呼吸道所致的疾病 C 常经消化道所致的疾病 D 常经产道所致的疾病 E 常因战伤所致的疾病 1.假膜性肠炎 2.气性坏疽 3.肉毒中毒 X型题 1.可能引起食物中毒较常见的细菌有 A 金葡菌 B 伤寒杆菌 C 产气荚膜杆菌 D 破伤风杆菌 E 副溶血性弧菌 2.产气荚膜芽孢梭菌引起的疾病有 A 气性坏疽 B 坏死性肠炎 C 产褥热 D 食物中毒 E 伪膜性肠炎 3.有迁徙性生长现象的是 A 链球菌 B 变形杆菌

微生物学的应用习题参考答案

第十一章微生物学的应用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DAAAAC;6. B 二、是非题 1-5. FFTFF;6-7. FT 三、填空题 1. 糖类化合物 2. 同型;异型 3. 自然;纯种 4. 深层培养;固体基质 5. 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增强抗寒抗旱;抗倒伏的能力;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6. 高等植物叶绿素;蛋白质的合成;光合作用;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7. 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影响宿主或其他菌株的代谢活性;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减缓乳 糖不适症 8. 瘤胃内氨;蛋白质;蛋白质;非氨态氮;植物酶活性,提高单胃动物对;磷 9. 谷氨酸;赖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精氨酸 10. 谷氨酸钠为鲜味剂;色氨酸和甘氨酸为甜味剂;赖氨酸为营养增强剂 11. 保护细胞;影响细胞移动;增殖和分化;影响细胞的吞噬功能;屏蔽细胞膜上的机械感 受器;调节合成细胞的能力;肿瘤 12. 深层通气发酵;固体通风发酵 13. 纯菌种的分离(用选择性培养法和平板分离法纯化得到);纯培养操作及其保障措施(高 温灭菌、空气除菌、无菌操作、认真贯彻执行生产操作规程等);纯培养空间(经过无菌处理并在无菌条件保障下的玻璃培养器皿及其培养箱、摇瓶及摇瓶培养室、各种类型的大小发酵罐及其补料等设备) 14. 寄生;拮抗;竞争 四、解释题

1. 菌根是土壤中某些真菌侵染植物根部,与其形成的菌-根共生体。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是VA 菌根真菌,它是土壤共生真菌中宿主和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类真菌。研究表明,V A菌根不但侵染的植物种类多,范围广,而且V A菌根的菌丝具有协助植物吸收磷类营养的功能。 2. 有机肥是利用历史最悠久、用量最大、综合效益俱佳的“多功能”微生物肥料,它实际上是动物排泄物、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部分或全部降解的混合物。它不但给作物提供养料,还能改善土壤的耕作性能。 3. 原位发酵又称分批发酵或分批培养,即在一个发酵罐或生物反应器中,投入一定量的发酵培养基,灭菌消毒后接入一定量的种子液,控制合适的发酵条件,让微生物在发酵罐中生长繁殖,当菌丝体增长到一定量后发酵过程自动转入次级代谢阶段,产生大量的目标产物(即药物)最后当产物的量不再明显增加时所有的发酵液一次性放出,进入分离纯化车间。 4. 以一定速度向发酵罐内连续供给新鲜培养基的同时,将含有微生物和产场的培养液以相同速度从发酵罐内放出,发酵罐内液量维持恒定。经过一定时问培养后,培养物就近似于恒定状态的生长和代谢,这时所有物质(营养物、产物、微生物细胞等)的浓度、环境的物理状态(如pH、DO)以及比生长速率等始终维持不变,即稳定状态。 5. 定向进化技术指人为地创造特殊的进化条件,模拟自然进化机制,在体外对基因进行随机突变,从一个或多个已经存在的亲本酶(天然的或者人为获得的)出发,经过基因的突变和重组,构建一个人工突变酶库,通过一定的筛选或选择方法最终获得预先期望的具有某些特性的进化酶。 6. 易错PCR(error prone PCR)是指在扩增目的基因的同时引入碱基错配,导致目的基因随机突变。 五、简答题 1. 单细胞生产常用原料有:糖蜜、亚硫酸盐纸浆废液、谷氨酸发酵废液、稻草、稻壳、玉米芯、木榍等的水解液;天然气、乙醇、乙烷等;乳制品和啤酒生产的废弃物; 发酵方法:深层通气发酵和固体通风发酵; 主要用途:作为单细胞食品;提取核苷酸、辅酶A、乳糖酶等医药及生物试剂; 主要菌种:产元假丝酵母、解脂假丝酵母、嗜石油假丝酵母等。 2. 原料;豆饼、麸皮、大麦、小麦和大豆等; 菌种:黄曲霉、米曲霉; 工艺流程:大豆等→熏蒸→接种→制曲→加盐和水→发酵→压滤→酱油。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1、史前期(约8000 年前一1676 ) ,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 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在17世纪下半叶,荷兰学者吕文虎克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亲眼观察到细菌个体之前,对于一门学科来说尚没形成。这个时期称为微生物学史前时期。在这个时期,实际上人们在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关于微生物作用的经验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创造财富,减少和消灭病害。民间早已广泛应用的酿酒、制醋、发面、腌制酸菜泡菜、盐渍、蜜饯等等。古埃及人也早已掌握制作面包和配制果酒技术。 这些都是人类在食品工艺中控制和应用微生物活动规律的典型例子。积肥、沤粪、翻土压青、豆类作物与其它作物的间作轮作,是人类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生产技术。种痘预防天花是人类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在预防疾病保护健康方面的宝贵实践。尽管这些还没有上升为微生物学理论,但都是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实践活动。 2、初创期(1676 一1861 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 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ck 1632-1732)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它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的显微镜在当时被认为是最精巧、最优良的单式显微镜,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而且还把观察结果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其中有详细的描述,并配有准确的插图。1695年,安东·列文虎克把自己积累的大量结果汇集在《安东·列文虎克所发现的自然界秘密》一书里。他的发现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这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首次对微生物形态和个体的观察和记载。随后,其他研究者凭借显微镜对于其它微生物类群进行的观察和记载,充实和扩大了人类对微生物类群形态的视野。但是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微生物作用的规律仍一无所知。这个时期也称为微生物学的创始时期。 3、奠基期(1861 一1897 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1)巴斯德 巴斯德原是化学家,曾在化学上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自生说”是一个古老学说,认为一切生物是自然发生的。到了17世纪,虽然由于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活循环,是“自生说”逐渐消弱,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如何证实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仍是一个难题,这不仅是“自生说”

高三生物复习经验交流

好的策略-助你追梦的脚步更快、更稳-二中一轮复习经验总结 今天,抱着交流的目的来介绍我校生物复习的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中等难度以下的题目基本上都占在80%左右,考纲以外和课本以外的内容很少。重点考查双基,尤其是能力方面的考查力度不断加大。 生物教学中的学生在学习生物时存在以下四种现象: 现象一:课本内容记不清,课外内容注意听 现象二:口头提问象真会,考试做答却不对 现象三:复习就是做资料,教材考纲全丢掉 现象四:主干知识没过关,偏难险怪用力专 我们的学生,总体情况是尖子生少,总等水平的偏多,而高三生物学一轮复习直接决定着后续复习的效果,继往开来,扎扎实实抓好该一轮复习是巩固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基础,提高生物学高考成绩的关键。高三一轮复习,既要传承一些经典的举措,也要与时俱进和创新,这样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这是我们在高三一轮生物学复习中的几点做法。 1、多角度研究高考,并注重实效 注重研究的实效性,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教师首先须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同时与考试说明、教材一起综合分析,清楚高考复习内容和范围,每个知识点的考查要求,以及难度和深度。 通过高考等各类大型考试评分标准来指导学生答题学生的规范答题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评分标准是高考阅卷的重要指导文件,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大致看出对学生答题的要求。注重对历年来的高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研究,细心揣摩、分析,总结出答题的规范、注意点,以便在平时的复习中对学生加以训练,减少答题不规范而失分的情况。 2、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 长期以来的灌输式教学,尤其是复习课使学生养成了等、靠、要的“恶习”,学习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使高三生物学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尝试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理念下的“多步情境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复习。例如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第一步预习交流,预习题目选择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重点内容加以强调,花很少的时间将该节知识梳理了一遍,高效快速;第二步质疑辩论,对学生出现较大分歧的问题,如格里菲思的实验结论能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进行课堂辩论,期间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第三步延伸讨论,选择本节内容的重难点问题,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进行相互讨论交流,教师设置问题梯度,该过程原料是什么,在发生着什么,说明了遗传物质的特点是什么,一步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给予鼓励性点评;最后总结归纳、自主提问,教师总结本节内容,并反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此教学模式可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现象,而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整堂课,发出的声音绝大部分都是学生的,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评价、纠正和总结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预想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专科)作业题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4题,共60分) 1. 请简述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及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屏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隙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番红染液复染后呈红色。 应注意的问题。 2.请简述细菌培养中所用的培养基的种类及各自的用途。 常用的细菌培养基有营养肉汤和营养琼脂培养基。 营养肉汤用于一般细菌培养、复壮、增菌等,也可用于消毒剂定性消毒效果测定营养琼脂培养基是一种无选择性的较低营养成分的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细菌菌落计数,也可以用于细菌的传代和增菌,但一般不用于细菌的鉴定(除非该细菌菌落有比较特殊的形态特征).只适合营养要求不高的细菌生长. 3.平板菌落计数原理。 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之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统计菌落数,

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的含菌数。但是,由于待测样品往往不易完全分散成单个细胞,所以,长成的一个单菌落也可来自样品中的2~3或更多个细胞。因此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往往偏低。为了清楚地阐述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现在已倾向使用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而不以绝对菌落数来表示样品的活菌含量 4.食品中大肠菌群检测的意义。 食品的微生物学指标主要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等三个项目。其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是最重要、最常检的检验项目。 检测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可以了解食品在生产中,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包装受外界污染的情况.从而反映食品的卫生质量。一般来说、菌落总数越多,说明食品的卫生质量越差,遭受病原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而菌落总数仅少量存在时,病原菌污染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或者几乎不存在。但上述规则也有例外,有些食品成品的菌落总数并不高,但由于已有细菌繁殖并已产生了毒素,且毒素性状稳定,仍存留于食品中;再有一些食品如酸泡菜和酸乳等,本身就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而制成的,且是活菌制品。因此,菌落总数的测定对评价食品的新鲜度和卫生质量有着一定的卫生指标的作用,但本能单凭此一项指标来判定食品的卫生质量,还必须配合大肠菌群和致病菌等检验,才能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评价。大肠菌群是水源污染的指示菌,当饮用水中检查出大肠菌群时,即证实水已被粪便污染,对人是有害的,是不卫生的。同样,食品中若有大肠菌群存在,也会影响人的健康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2题,共40分) 1. 纯净水样品中的菌落总数的检测方法。 国家饮用水标准GB 5749-85规定,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00 cfu/g(ml),所用 的方法是稀释平板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等测样品经适当稀释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为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统计菌落数,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的含菌

南京工业大学《微生物学》复习大纲

《微生物学》复习大纲 一、考试性质 微生物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是为我校招收微生物学硕士研究生而实施的水平考试,选拔具有较全面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的学生。其指导思想是有利于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选拔,促进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考试对象为2006年起参加我校硕士研究生入学微生物考试的考生。 二、考试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掌握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微生物的营养、生长、代谢、遗传育种等内容,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笔试内容包括具体实验方法等。 三、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硕士研究生入学微生物学考试为笔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四、参考书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编高教出版社 《微生物工程》曹军卫马辉文编科学出版社 五、试题类型 1、填空题 2、是非与说明题 3、名词解析 4、问答题及论述题 六、考试内容、考试要求 第一部分微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 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及研究范畴;四大类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特征(个体、菌落),细菌的基本形态、共同构造、特殊构造及功能,细菌的群体形态及繁殖方式;革兰氏染色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放线菌的形态构造、繁殖方式,放线菌的群体特征;酵母菌的特点、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酵母菌的形态构造、繁殖方式与生活史,酵母菌菌落的特点;掌握霉菌细胞的形态构造、繁殖方式及菌落特点。 熟悉:,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及人类对它的认识,微生物学史中关键人物的贡献,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与科研生产的关系; 第二部分病毒与亚病毒 掌握:病毒的特性、病毒的典型形态构造,噬菌体繁殖的几个阶段,噬菌体效价的测定,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概念,一步生长曲线的意义,噬菌体溶源性的概念,掌握噬菌体对发酵工业的危害与防治 熟悉:了解AIDS的相关知识,了解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的意义,了解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微生物的培养 掌握:微生物培养基的6大要素;培养基的设计原则,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的原理与实践意义;灭菌法的种类与应用;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微生物连续培养的模式与优缺点,影响微生物生长的3要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法 熟悉:微生物营养类型划分的依据和结果;高密度培养的方法和应用价值;了解化学杀菌剂、消毒剂、治疗剂的种类与应用。

高考复习计划高三生物全期复习计划

高考复习计划高三生物全 期复习计划 RUSER redacted on the night of December 17,2020

2017届45团一中高考复习计划:生物全期复习计划 复习不仅是一个回忆和熟练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在高考备考复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应用何种方法进行复习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提升。结合近年来的高考,从高考理科综合卷分析报告以及平时考试试卷分析来看,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基本概念不清;(2)设计实验能力不强;(3)试题阅读理解能力弱;(4)文字表达能力差。或称为六个“不够”:基础不够扎实,思维不够灵活,审题不够仔细,书写不够规范,表达不够清楚,实验不够重视。为在2017年高考中学生在生物方面能克服上述问题,自如应对高考,在复习时要采取有效可行的复习对策。 一、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定总体计划是很关键的,如果没有一个总体计划,教学就很容易随心所欲而顾此失彼。计划中要体现几个方面: 1、时间分配,就是把复习时间划分成不同的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确定复习任务,做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 2、有所侧重,就是时间不能平均,必须向重点讲节倾斜,如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等章节; 3、教学分层,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讲解时要有所区别,既要培优又要辅差,使每个学生有明显的不同程度的进步;

4、整体复习与阶段复习计划相配套,整体复习计划精确到月,阶段复习计划应精确到详细列出每周的复习任务和进度 5、适当调整,根据已完成的复习情况来调整计划,强化薄弱环节;或者根据考纲的变动而及时修订计划等; 6、确定模拟测试的时间、次数和分层辅导的安排等。 二、建立知识网络、确立教学专题 在教学中要根据每个讲节建立简明的知识网络,然后按照高考题型划分专题,如: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材料信息题,实验分析设计题,曲线、图表分析题等。在进行这些专题复习时,可以将历届高考题按以上专题进行归类、分析和研究,找出其特点和规律,然后进行讲解。在对各专题进行讲解时要尽可能从各个侧面去展开,要分析透彻,要真正把握解题技巧和规律。同时要仔细研究《考试说明》。 三、选好模拟练习题、训练学生解题能力 1.选练习题时,不要不加选择地盲目使用外来资料和试题 避免重复和难题偏题的误导,选用正规的资料和历届高考试题就完全足够了,两周做一份综合练习题为最适宜。在模拟练习中可使复习过的内容进一步强化,重点与难点又一遍巩固,未讲到的或讲得不透的内容,可以通过综合练习使之得到弥补。而每做一份综合练习,不仅学生要全力以赴,老师也应该以高考的要求严格批阅和分析。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客观题在速度

微生物学检验题库及答案

《微生物学与检验》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医院感染 2.肥达反应 3.内基小体 4. 噬菌体: 5.血浆凝固酶 6.败血症 7.灭菌 8.药物敏感试验 9.外 - 斐氏试验 10.L 型细菌 11.菌群失调:12.微生物 13.细菌 14.最小抑菌浓度 15.菌落 16.汹涌发酵 17.无菌操作18.流感杆菌“卫星现象” 19.培养基 20.包涵体 21.正常菌群 22. 内毒素 23. 干扰现象: 24.菌血症 25菌丝: 二.填空题 1 L 型细菌是指()。 2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3 细菌 H-O 变异是指()。 4 药敏试验所用标准培养基是,所用菌液相当于()个细菌/ ml ,细菌接种采用()划线接种法。 5 细菌致病因素包括()、()和()。 6 细菌引起的全身感染包括()、()、()和()四种类型。 7 不染色标本检查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 8 影响革兰染色结果的关键步骤是()。 9 有动力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是穿刺接种线(),无动力细菌穿刺接种线()。 10 糖发酵试验用于观察细菌分解糖是否产()和()。 11 靛基质试验的原理为,细菌产生的色氨酸酶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而生成(),此代谢产物与加入的试剂反应,生成()。 12 链球菌根据溶血现象分为()、()和()三种类型。 13 葡萄球菌触酶试验结果为()性,链球菌触酶试验结果为()性。 14 呈现脐窝状菌落的球菌是()。 15 抗 O 试验是测定病人血清中()抗体效价的试验,用于风湿热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16 血平板上呈现草绿色溶血环的病原性球菌是()和()。 17 IMViC 试验包括()、()、()和()四项试验。 18 分解乳糖的细菌在肠道选择平板上呈现()菌落,不分解乳糖则为()菌落。 19 KIA 斜面红色表明,底层黄色、有气泡表明()、(),有黑色沉淀表明()试验阳性 20 霍乱弧菌生物型包括()和()。 21 AIDS 的传染源是()和(),传播途径主要有(),()和()。 22 真菌菌落有()、()和()三种。 23 病毒培养方法有()、()和()。 24 病毒的基本结构由()和()组成,有些病毒还具有()。 25 流感病毒根据抗原结构不同分()、()、()三型,其中容易引起流感大流行的是其中的()型。 26 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和物品的操作方法称为()。 27 含菌量较多的标本(如粪便)的接种通常采用()接种法。

大学生选修课应用微生物学论文

大学生选修课应用微生物学论文 当人类在发现和研究微生物之前,把一切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界-动物界和植物界。随着人们对微生物认识的逐步深化,从两界系统经历过三界系统、四界系统、五界系统甚至六界系统,直到70年代后期,美国人Woese等发现了地球上的第三生命形式-古菌,才导致了生命三域学说的诞生。该学说认为生命是由古菌域(Archaea)、细菌域(Bacteria)和真核生物域(Eucarya)所构成。在图示“生物的系统进化树”中,左侧的黄色分枝是细菌域;中间的褐色和紫色分枝是古菌域;右侧的绿色分枝是真核生物域。 生物界的微生物达几万种,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环境下能引起感染称条件致病菌。能引起食品变质,腐败,正因为它们分解自然界的物体,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质循环。 微生物技术作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主要分支之一,是它们发展的先导和基础,特别是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人口健康、资源紧缺、粮食危机等方面,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面本文将在微生物在污水处理和制氢两个方面论述微生物在环保和能源方面的巨大作用。 古菌域包括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a)、广域古菌界(Euryarchaeota)和初生古菌界(Korarchaeota);细菌域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各种除古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域包括真菌、原生生物、动物和植物。除动物和植物以外,其它绝大多数生物都属微生物范畴。由此可见,微生物在生物界级分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全球工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大,但目前人类使用的绝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的矿物质能源,其数量是十分有限的,从而造成了能源的短缺。与此同时,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而一味的发展,对地球造成了大量的污染,这些污染已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甚至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因此有科学家预测说能源和环保将是人类社会在今后发展的两大主题。 生命进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Brown等依据平行同源基因构建的“Cenancestor”生命进化树,认为生命的共同祖先Cenancestor是一个原生物。原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两个分支,一个是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一个是原真核生物,在之后的进化过程中细菌和古菌首先向不同的方向进化,然后原真核

高三生物高考前复习的几点建议及重点例析

高三生物高考前复习的几点建议及重点例析 一、重回课本,返朴归真 认真对照生物科考试说明,重新回归教材,有系统、有条理的检查知识的掌握情况,逐一梳理并落实基础知识,注意教材中的生物学经典理论、重要原理或规律性知识的表述,学会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表述所要表达的信息,如有可能,可以自己建立“生物学用语摘要”或“高考复习知识要点记忆手册”等知识归类整理工作;教材和平时练习中呈现的生物图(包括概念图)、表和关系式要在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对其中容易混淆的问题要寻找原因,设法区分,以防后患。按照以下计划完成最后一轮课本复习,每天完成后在后面打好钩。 5.12 必修1第1、2章 5.22 必修3第3章 5.13 第3、4章 5.23 第4章 5.14 第5章 5.24 第5、6章 5.15 第6章 5.25 选修3专题1 5.16 必修2第1、2章 5.26 专题2 2.1 5.17 第3、4章 5.27 专题2 2.2 5.18 第5、6章 5.28 专题3 5.19 第7章 5.29 专题4、5 5.20 必修3第1章 5.30 选修1专题1课题1、2专题4课题2、3 5.21 第2章 5.31 专题5课题1、3 1、必修1“分子与细胞”部分的大题重点是细胞结构、细胞分裂(要注意这部分知识与生物遗传现象的联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例1.下图是某高等二倍体生物细胞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这是动物还是植物细胞?。作出这一判断的有 关依据是。 (2)该图细胞处在时期,如果甲代表Y染色体,该细 胞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 (3)图中有个染色体组,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最 多有条。 (4)如果基因A位于结构1上,基因B位于结构3,则该生 物体细胞可能的基因型是。 (5)如果图中结构3上某位点有基因B,结构4上相应位点的基因是b,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或。 例2.虽然人类设计建筑与马路时均偏好笔直的线条,但大自然的选择对此并不赞同,生命偏爱螺旋结构。下列与生命中的螺旋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双螺旋结构DNA的基本骨架是由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组成 B.螺旋藻是蓝藻的一种,其细胞内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C.生活在人体胃部的幽门螺杆菌主要是通过有氧呼吸方式供能 D.染色质形成染色体也需要螺旋化 例3.请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问题。 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当的温度条件下,测定某双子叶植物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速度,结果如右表。表中负值表示二氧化碳释放量,正值表示二氧化碳吸收量。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5)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A1题型 1、人类ABO血型抗原包括 A、A抗原 B、B抗原 C、O抗原 D、AB抗原 E、A抗原和B抗原 答案:E 2、ABO血型物质在人体中可引起哪几种Ab产生 A、抗B抗体 B、抗AB抗体 C、抗A抗体 D、抗O抗体 E、抗A和抗B抗体 答案:E 3、免疫耐受就是 A、非特异性无反应性 B、特异性无反应性 C、机体无反应性 D、免疫抑制性 E、对任何抗原都不反应 答案:B 4、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与下列哪种物质有关 A、IgE B、IgA C、活化B细胞 D、活化T细胞 E、活化NK细胞

答案:D 5、佐剂作用是 A、将Ag送入机体各部位 B、将Ag固定在局部 C、增强Ag免疫原性 D、赋予Ag免疫原性 E、增强机体对Ag的免疫应答 答案:E 6、下列哪种物质既有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 A、IgG B、干扰素 C、IgA D、前列腺素 E、补体 答案:E 7、TDH 细胞是 A、产生Ab细胞 B、天然杀伤细胞 C、细胞毒细胞 D、迟发变态反应T细胞 E、依Ab杀伤T细胞 答案:D 8、关于霍乱弧菌是否侵入上皮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侵入 B、侵入 C、在特定条件下侵入 D、具有侵袭基因的霍乱弧菌侵入 E、侵入后局限于上皮细胞内 答案:A 9、葡萄球菌能产生多种溶血素,其中最主要的是

A、α、β溶血素 B、α、γ溶血素 C、β、γ溶血素 D、δ、ε溶血素 E、α、γ溶血素 答案:A 10、与其他肺部感染病原菌相比较,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特点是 A、产生外毒素 B、具有内毒素 C、产生溶血素 D、产生绿脓素 E、具有菌毛 答案:D 11、有荚膜的流感嗜血杆菌含有荚膜多糖抗原称作: A、V抗原 B、M抗原 C、A抗原 D、X抗原 E、S抗原 答案:B 12、下列关于铜绿假单胞菌叙述中,正确的是 A、革兰氏阳性球菌 B、革兰氏阳性杆菌 C、无芽孢 D、具有荚膜 E、无鞭毛 答案:C 13、下列何种微生物具有荚膜结构 A、军团菌 B、支原体

应用微生物学思考题

思考题 名词解释 应用微生物学、 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酵母菌等。(但有些微生物是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 细菌: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nuclear region)(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两大类群。人们通常所说的即为狭义的细菌,狭义的细菌为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放线菌:放线菌(Actinomycete)是原核生物的一个类群。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质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 酵母菌: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可用于酿造生产,有的为致病菌。是遗传工程和细胞周期研究的模式生物。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象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微生物培养基:通常只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广义上说,凡是支持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介质或材料均可以作为微生物的培养基。培养基种类繁多。 微生物农药:直接利用细菌、真菌和病毒等产生的天然活性物质或生物活体本身开发的,对植物病虫草害进行防治的农药。 群体生长:一个微生物细胞在合适的外界环境条件下,不断吸收营养物质并进行新陈代谢。如果同化作用速度超过了异化作用,则其原生质总量不断增加,于是出现个体生长现象。如果这是平衡生长,即各个细胞组分是按恰当比例增长时,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繁殖,从而引起个体数目增加,这时原有的个体已经发展为一个群体。随着群体中各个个体的进一步生长,就引起了这一群体的生长。在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中,只有群体生长才有实际意义。 分批培养:一个微生物细胞在合适的外界环境条件下,不断吸收营养物质并进行新陈代谢。如果同化作用速度超过了异化作用,则其原生质总量不断增加,于是出现个体生长现象。如果这是平衡生长,即各个细胞组分是按恰当比例增长时,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繁殖,从而引起个体数目增加,这时原有的个体已经发展为一个群体。随着群体中各个个体的进一步生

高三生物备考复习计划

2019届高考复习计划 高三年级生物备课组 本阶段为高三上学期,复习内容按必修一、三(前两章)、二的各章节顺序进行,以教材为主,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概念、原理、过程等,并辅以适量的训练题,学生在完成一轮复习后能够理清知识点,构建完整和系统的知识框架,在复习的同时对以前学习的不足进行修补,而且阶段性的复习总结要跟上,及时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在高考全国卷中,除了基础知识的考查外,还重视能力的考查,如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科学表述生物学现象及原理,这些能力需要在一轮复习中通过回归教材、知识的讲解和习题的分析训练来培养和加强,恢复参加高考全国3卷考试已有三年全国卷试题整体较稳定。但又体现了一定的变化趋势.只有深入研究历年全国卷考试特点,并充分了解学情和教情,实施正确的策略,方能决胜高考: 一、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 1、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基础知识遗忘率高,主干知识把握不清,反思总结习惯缺失、解题盲目、效率低,对理综考试经验不足、时间分配不合理、应试技巧弱。 2、态度决定高度,思维影响行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关键,多和学生交流,关注学生各阶段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绪,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化解负面情绪,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明确一轮复习教学目标 1、准确掌握重要概念:名词术语、本质属性(内涵)、使用条件及范围(外延)、例证(正例、反例、特例)、错误概念等、原理过程等。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概念和原理。 3、能对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部分和整体、生物与环境的一些关系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4、能选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探究简单的生物学问题,并对实验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 5、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应用微生物学1

应用微生物学习题解答 第一章 1. 解释名词: (a) spontaneous generation: 自然发生说。此概念乃系『生物生自无生物』,相似 词为abiogenesis(偶然发生说)。 (b) biogenesis: 生源论。此概念乃系『生物生自生物』。 (c) generation time: 世代时间。菌细胞分裂增殖一倍细胞数所需时间。相似词 为mass doubling time(倍增时间)、doubling time(倍加时间)。 (d) agar: 洋菜胶或琼脂。系为萃取自红藻类海草之复合多糖,主要由agarose (琼脂糖)及agaropectin(琼脂胶)这两种多糖所组成。 2. 科霍假说。 3. 有害人体之细菌:(a) Vibrio parahemolyticus (肠炎弧菌),引起胃肠炎之致病原; (b)Legionella pneumophila(嗜肺退伍军人协会杆菌),引起退伍军人症之致病原。 有害人体之真菌:(a) Aspergillus flavus(黄曲菌),黄曲毒素(aflatoxin)生产菌;(b) Candida albicans(白色念珠菌),引起念珠菌病(candidiasis)之致病原。 4. 有益人体之细菌:(a) Lactobacillus bulgaricus (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可用来制作酸奶;(b)Bacillus natto(纳豆菌),可用来制作纳豆。 有益人体之真菌:(a)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啤酒酿母菌),可用来酿制啤酒;(b) Aspergillus oryzae(米曲菌),可用来生产曲酸、酱油、味噌等。 5. 微生物六大优点如下:体积小表面积大、培养简单、繁殖迅速、于温和条件下进行、菌株育种容易、种类多。 6. 显微镜(microscopes)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light microscopes)及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es)。显微镜法(microscopy)则有明视野显微镜法(bright field microscopy)、暗视野显微镜法(dark-field microscopy)、荧光显微镜法(fluorescence microscopy)、位相差显微镜法(phase-contrast microscopy)、电子显微镜法(electron microscopy)。

高三生物复习计划精选

高三生物复习计划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计划 1. 时间安排:3月初到4月底, 2. 复习方式:知识点,考点,热点专题复习与滚动训练相结合,穿插学校,年级安排的综 合训练. 3. 专题安排: 第一专题: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约5课时)2.22到2.28 第1讲细胞的分子组成 第2讲细胞的结构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第二专题:细胞的代谢(约8课时)3.1到3.10 第3讲酶和ATP 第4讲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第三专题:细胞的生命历程(约5课时)3.11到3.17 第5讲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四专题:遗传,变异与进化(约8课时)3.18到3.29 第6讲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7讲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 第8讲变异,育种和进化 第五专题:生命活动的调节(约6课时)3.30到4.7 第9讲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0讲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第11讲植物的激素的调节 第六专题:生物与环境(约6课时)4.8到4.13 第12讲种群和群落 第13讲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第七专题:实验与探究(约8课时)4.14到4.23

第14讲实验和探究 第八专题:生物技术实践(约6课时)4.24到4.30 第15讲生物技术实践 二轮复习是跨章节进行小专题综合,训练分析能力、提高综合能力,以例题的形式进一步阐明《考纲》中各种能力的考查形式和应试方法,使考生在能力方面达到“巩固、 完善、综合、提高”的目的.复习时,侧重注意以下几点: 1、强调“四会”,夯实“四基,紧扣教材,强调学生“四会”是会读、会背、会默、会理解. “会读”:精读各个知识点,包括文字部分、插图、小资料、实验等; “会背”:生理作用、生理过程、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等要背熟; “会默”:名词性概念、结论性语句要经常默写,确保用生物学术语准确答题; “会理解”:对一个概念的理解,不仅要掌握它的内涵,还要注意它的外延. “四基”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习惯.基本知识:生物学的主干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清晰、理解透彻;基本技能:实验方法和基本技巧,如对照原则实施、 装片制作、显微镜使用等;基本方法:试题的思考方法,解题的一般性思路,如遗传谱系的分析、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等; 基本习惯:指生物学学习和解题的习惯,这也是严重影响的得分的因素之一. 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在《考纲》的范围内针对性地复习,尽量少走弯路,少做无 用功,这是我们二轮复习教学的宗旨. 面向基础题,突出中档题,作为二轮复习的基本要求.从高考命题看,基础是课本,应注意加深对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记忆. 2、突出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我们以主干知识为重点,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总结指导,使零碎知识规范有序.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网络化,立体化.最后就是使基础知识的外延扩大,迁移、拓宽,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跃迁,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突出主干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细胞、代谢、遗传变异、生物与环境、生命活动的调节、现代生物技术都是必考考点;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免疫等知识点,也不可忽视.在复习教学中要善于抓住主干知识,突出重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