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2012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 题与简答题历年真题和答案

2016~2012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 题与简答题历年真题和答案

2016~2012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    题与简答题历年真题和答案
2016~2012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    题与简答题历年真题和答案

教育知识与能力

辨析题

2016 年上半年辨析题:

1. 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

定。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目的的确定除了人自身的发展需求这个因素以外,还要考虑社会的需求,此外,不同教育者的教育思想也应该作为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2.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

意行依次进行。

此观点错误。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3. 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工作记忆也称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要比瞬时记忆长一些,但一般不会超过一分钟。而且短时记忆idea容量是很有限的。而信息只有进入到长时记忆时才能持久的保持,保存时间可以到达几天、几年甚至终身难忘。题干将工作记忆等同于长时记忆,因此说法错误。

4.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呈现中等程度的相关。说面馆智力水平是影响成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儿童的智力水平越高,一般学习成绩越好。但是智力水平并不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知识结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习动机和集体、教师等因素,都对儿童的学习成绩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故本题说法错误。

2015 年下半年辨析题:

1. 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答:这句话是错误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不代表是平均

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2. 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句话是正确的。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鱼”是指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是指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重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符合新课改教学观的要求,因此这句话是正确的。

3.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句话是错误的。

程序教学是斯金纳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这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方式,适合那些能力高且个性独立的学生,是一种自学程序,缺少互动性。而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因此,程序教学不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4.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这句话是错误的。

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性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并不一定就是正迁移。如果前面学习的材料对后面学习的材料,产生的是积极的影响,那么就是正迁移,反正,如果产生的是抑制,就是负迁移。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2015 年上半年辨析题:

1.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

这种说法错误。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及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的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类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种说法错误。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教学中要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

给学生指明方向,保证学生学习的方向性。

3. 液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它受文化教育的影响很大。

这种说法错误。

液体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它较少依赖于知识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依赖于个人的先天禀赋。液体能力的发展与年龄相关。一般人在20岁左右,液体能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4.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

率越好。

这个说法错误。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学习效率最高。动机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任务的完成。

2014 年下半年辨析题:

1. 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普通高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

2.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种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3. 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错误。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是个体品德的基础。道德行为是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但道德行为的形成受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即道德认识在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需要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的参与,并不是有了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4.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因此,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持久而非短暂的。

2014 年上半年辨析题:

1. 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错。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大类型,而不仅仅指道德品质的教育。

2. 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错误。直观教学是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是指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及其模型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直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复杂的概念、规律和原理,在应用时,教师应该认识到,直观教学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教学不是为了达到直观教学目标,它不是教学目的

3. 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

错误。注意转移是指当环境或任务发生变化时,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这个是有目的性的转移注意力,比如上课老师让你看书,然后又让你做作业。注意力从看书转移到写作业上。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转到无关对象上去的现象。老师让你看书做作业,你却在聊天发短信。注意力已离开当前任务。故二者不是同一概念。

4. 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错误。非正式群体是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到底是产生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其与正式群体的目标的一致程度。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对于非正式群体既不能采取高压政策,又不能放任自流,要正确地引导使其发挥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

2013 年下半年辨析题: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

性。

错误。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但教育并不是被动接受政治经济的影响,反

过来,它对政治经济制度也产生积极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2. 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错误。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又要评价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从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又要评价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

3. 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错误。心理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这时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积极影响。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此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消极影响。即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故本说法错误。

4. 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错误。(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联系:德育过程影响品德形成过程,品德的形成需要德育来促成。区别:(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的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儿童品德进行培养的过程,它是受教育者与外部教育相互作用的过程。(2)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人在外部影响下,内部思想品德的变化发展过程,是主体人与外部各种教育、影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一定思想品德变化发展结果的过程,属于人的素质和发展范畴。品德形成是人的发展过程,是儿童政治、思想、道德结构不断构建完善的过程。它侧重于道德主体的内部运动。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

素。因此,品德形成过程是主体与外界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2013 年上半年辨析题:

1. 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这种说法不准确。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 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错误。教学的基本任务包括五个方面: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增强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

科学的世界观;

(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中,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属于教学的首要任务,但并不是唯一任

务。因此这句话是片面的。

3. 逆向迁移就是负迁移。

错误。逆向迁移和负迁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逆向迁移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4. 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错误。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素质、早期经验、教育与教学、社会实践和主观努力等几个要素。在这几个因素中,遗传因素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但并不能由此而得出能力由遗传决定的结论。第一,先天素质本身就不完全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有些是因胎儿期由于母体环境的各种变异的影响。

第二,先天素质只能为能力提供形成与发展的可能性,并不能预定或决定能力的发展方向。第三,同样的先天素质可能发展多种不同的能力,而良好的先天素质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培养和训练,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012 年下半年辨析题:

1.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

2.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

错误。直观教学指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而不是教学目的。

3. 习得性无助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无关。

错。习得性无助形成的原因是个体总是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个体习惯性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低。

4. 负强化就是惩罚。

错误。负强化和惩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即减少或取消厌恶刺激来增加某种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或减少不良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2012 年上半年辨析题:

1. 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错误。解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由此可知,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本能,不符合教育的本质,所以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2. 知识的多少与能力的高低成正比。

错误。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能力是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影响活动的效率。二者属于不同的层次,知识属于认知,能力属于实践。当然,能力的大小有赖于知识的积累程度,但并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对于知识的深层次加工,付诸实践的行动,所以二者没有必然的关系。

3. 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起

促进作用。

错误。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在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的影响。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可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产生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所以不能简单地说,迁移对

学习起促进作用。

4. 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错。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比如,中学生由于道德意志薄弱,可能会出现“明知故犯”的现象,这就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的现象。

简答题

2016 年上半年简答题:

1. 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够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 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1)美育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2)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3)美育能刺进体育,具有怡情健身的作用。

(4)美育能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能体验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

3. 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1)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 心理发展观

(3) 内化学说

(4) 最近发展区理论

4.简述动作技能培养的途径。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015 年下半年简答题:

1.简述教学的文化功能。

教育对文化发展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首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钻研教材,要学习学科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了解学生要全面,同时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设计教法要考虑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方面。

其次,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第一种计划是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第二是课题或单元计划,第三是课时计划,即教案。

3.简述压力产生的来源。

(1)躯体性压力源

躯体性压力源是指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剌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

(2)心理性压力源

心理性压力源是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

(3)社会性压力源

社会性压力源主要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

(4)文化性压力源

文化性压力源是指要求人们适应和应付的文化变化问题。

4.简述教师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4)要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

2015 年上半年简答题:

1. 简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

(1)传授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条件。

(3)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2. 一个国家建立学制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3. 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 学习材料的性质。

(2)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4) 识记的方法。

(5) 时间因素。

(6) 情绪和动机也影响遗忘的进程。

4.简述阿诺德的评定-兴奋情绪学说。

2014 年下半年简答题:

1. 简述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维型;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2.简述贯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3.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阶段性与连续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4.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1)真诚,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与诚实。

(2)尊重与接纳,但不对学生进行无理性的溺爱和迁就。

(3)同理心,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第一,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

解对方;第二,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第三,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

2014 年上半年简答题:

1. 简述学校教务活动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其中,教学上课是中心环节。

2. 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3.简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 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

(1)基础能力素养:智能素养(观察、思维、想象、记忆能力素养)

(2)语言表达素养,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因素。

(3)专业能力素养:教学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研究能力(4)心理素质

(5)身体素质

3 2013 年下半年简答题:

1. 简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1)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

(2)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

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

(4)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术能力的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的指导。

2.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锻炼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坚持严格要求。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注意检查和坚持。

3.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1)全面基础

(2)巩固提升

(3)检查错漏

(4)探索创新

4.简述福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福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三阶段为:

(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因而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有些新教师则可能想方设法地控制学生。

(2)关注情境阶段。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规模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2013 年上半年简答题:

1.简述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这个原则对学校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而至今仍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但是这个学派的理论较多强调的是按知识体系编制课程,而对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不够重视;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兴趣、爱好、需要和接受能力等心理准备也较少关注。

2.简述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则的要

求。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贯彻这一原则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3. 简述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功能性

4. 简述品德的结构。

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心理成分。这些成分构成了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

(1)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时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过程中,克服一切内外的阻力和困难所做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道德意志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

(4)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

2012 年下半年简答题:

1. 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2. 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1)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2)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4)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 简述激发与维持内在学习动机的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启发式教学。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倡导发现学习。使学生具有发现的兴奋感和发现的自信感。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利用原有兴趣、动机的迁移。

4. 简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2012 年上半年简答题:

1. 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人物i,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其中,教学科目的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内容。

2.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说法教育法有哪些要求。

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方法。在进行说服教育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3. 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2)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3)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4)资源管理策略:是指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4.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第一阶段:0~18个月左右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18个月~4岁是儿童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第三阶段:4~6岁是学前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主动对内疚,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6~12岁是学龄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勤奋对自卑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第五阶段:12~20岁是青年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该阶段的目的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

第六阶段:20~24岁是成年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亲密对孤独,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24~50岁是成年中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充沛感对颓废感,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

第八阶段:50岁以后是成年晚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完善对绝望,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一、教育与教育学相关考点内容 1.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是制定教育政策、确立教育制度、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对教育有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引领作用,也因此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教学实施效果 的根本依据。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都必须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根本依据。 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在社会发展条件下的个性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强调: (1)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3)教育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教育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5.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1)教育可以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可以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更多的人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可以促进产生技术更新。通过对科学创造的生命载体—人的培养,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创新,促进生产技术的更新,以此对生产力发展

荣合教育:2016年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及答案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学校教育的直接目标是() A.推动社会发展 B.增强人的体质 C.增进社会公平 D.促进人的发展 答案:D促进人的发展 2、英国教育家沛西·能认为,教育是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一观点属于()。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答案:B增强人的体质 3、白老师在班会上声情并茂地讲述了钱学森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投身科学研究事业的故事,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这种班会活动类型属于()。 A.叙事型 B.讨论型 C.表演型 D.体验型 答案:A叙事型 4、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B.国家政权稳定的需要 C.人类文化传承的需要 D.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答案:D人类生产发展的需要 5、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重点是() A.道德知识的传授 B.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C.道德信念的培育 D.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答案:B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6、当学校出现传染病时,控制病情传播的首要措施是()

A.查找传染病原 B.救治传染病人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A查找传染病原 7、李老师为研究近年来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状况,需要收集有关信息,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 A.教育论文 B.教育年鉴 C.教育辞书 D.教育著作 答案:B教育年鉴 8、欣欣解决了一个困惑已久的数学难题,心里很高兴,美滋滋地给自己点了个赞,这种情感属于() A.美感 B.道德感 C.理智感 D.责任感 答案:C理智感 9、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2岁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 A.勤奋感 B.主动感 C.自主感 D.自我统一感 答案:A勤奋感 10、在幼儿园时,小军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汽车送给妈妈作为生日礼物:三年级时,他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是妈妈喜欢的漂亮发夹,这一转变说明他的思维已进入()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C具体运算阶段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1、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这种说法不正确。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普通高中属于这一范畴。 2、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不仅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和综合实践劳动在内的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规范传授给学生,为他们在智能。品德、美感、体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的,就形成了有关的道德观念。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会经常发生诸如明知顾犯之类的错误行为,这时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 4、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大类,而不仅仅指道德品质的教育。 6、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所谓“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时应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和已有经验,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获得生动表象;同时引导学生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规律和原理。教师要认识到直观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不要为直观而直观,避免直观的形式化、庸俗化。 7、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要收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教育具有继承性;二是教育要收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三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8、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这种说法不正确。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对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二者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34题 1.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 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20162012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与简答题历年真题和答案

教育知识与能力 辨析题 2016 年上半年辨析题: 1.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目的的确定除了人自身的发展需求这个因素以外,还要考虑社会的需求,此外,不同教育者的教育思想也应该作为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此观点错误。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3.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工作记忆也称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要比瞬时记忆长一些,但一般不会超过一分钟。而且短时记忆idea容量是很有限的。而信息只有进入到长时记忆时才能持久的保持,保存时间可以到达几天、几年甚至终身难忘。题干将工作记忆等同于长时记忆,因此说法错误。

4.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呈现中等程度的相关。说面馆智力水平是影响成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儿童的智力水平越高,一般学习成绩越好。但是智力水平并不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知识结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习动机和集体、教师等因素,都对儿童的学习成绩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故本题说法错误。 2015 年下半年辨析题: 1.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答:这句话是错误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不代表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2.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句话是正确的。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鱼”是指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是指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重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符合新课改教学观的要求,因此这句话是正确的。 3.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句话是错误的。

2020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60(题与答案)

资格证辨析题60道 导语:辨析题是中学科目二考试的必考题型。题目数量为4道,每题8分,共计32分。这种题型一般是总分总的结构作答。下面是整理的练习题,供大家平时练习使用。多练多写,考试才能有话可说。 1.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就是广义的教育。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因此,题干描述的是狭义的教育而非广义的教育。 故该说法错误。 2.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但也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社会发展对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形成制约。 故该说法错误。 3.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参考答案】此说法正确。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因此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故该说法正确。

4.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定是同步的。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虽然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是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一定是同步的。 故该说法错误。 5.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指教育事业的速度和规模。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体现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宗旨与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等。题干中应该是生产力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指教育事业的速度和规模,而非政治经济制度。 故该说法错误。 6.生产力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因此,题干中应该是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故该说法错误。 7.遗传具有可塑性。 【参考答案】此说法正确。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肤色、体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它会随

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答: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四维的活跃,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到时对于我们

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安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的追求。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需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是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答: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1、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答:测验法;量表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轶事记录评价法;成长记录袋。 12、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答:精选教材内容;合理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遗传素质伟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组织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4、简述布鲁纳德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答:学习观;教学观;对教学的启示: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的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最后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1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2016上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科目代码:302)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教学理论著述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专著是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学过程》 D.《轮教学过程最优化》 【答案】C。解析强调发现学习人物是布旨纳,其著作是《教育过程》。 2.如果让六个月婴儿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这说明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D.遗传素质决定人发展的最终结果 【答案】A。 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素质教育理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创新教育理论 D.生活教育理论 【答案】B。 4.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待原有的专为自从阶级子女 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职业学校。这种学制属于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中间型学制 D.分支型学制 【答案】A。解析:英国典型学制类型是双轨制。 5.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完全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庸。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特性? A.生产性 B.永恒性 C.相对独立性 D.工具性 【答案】C.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 A.小学一年级至高中 B.小学三年级至高中 C.小学五年级至高中 D.初中—年级至高中 【答案】B。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 7.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就课程类型而言,它们属于

2016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案涂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先秦时期,主张“有教无类”,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答案:A2.西方教育史上,提出“泛智教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主张,并对班级授课制做出系统阐述的教育著作是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答案:C 3.美国学者孟禄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史实,断言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被称为 A.交往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劳动起源论 答案:C 4.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与社会生活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和一切社会所必需,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这表明教育具有

A.永恒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生产性 答案:A5.孔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则至矣!焉用稼?”这段话表明孔子的施教内容 A.具有灵活性 B.脱离社会生产 C.具有全面性 D.结合社会生产 答案:B 6.一般说来,制约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教育结构的根本性因素是 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A. C.人口数量和质量 D.社会意识形态 答案:A7.在我国近现代学制改革中,明确规定将学堂改为学校,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C 8.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形式的课程类型属于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答案:B 9.在一堂化学课上,张老师运用分子模型和挂图,帮助学生认识乙醛的分子结构。张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这句话是错误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2、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此观点是正确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1)教学过程即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3)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3、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 此观点是错误的。做事先做人,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工作中应该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但这并不代表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德育。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主要体现在: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4、(2012下,2014上)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此观点错误。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但不是教学目的。 5、复习上学习之母”体现的是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此观点是正确的。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6、讲授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法,谈话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法。 此观点错误。此观点混淆了讲授法和“注入式”、问答法和“启发式”的含义。 首先,讲授法并不等同于“注入式”教学。 (1)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客体,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说明:下划线的部分为往年真题已经出过的题目,可作为次重点掌握。 双划线的部分为补充容。 1.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2)教育对象更为普及,许多地方的义务教育得到全面实施; (3)教育实验涉及的方面更广泛; (4)学科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 (5)重视教师的发展,教师制度逐渐规化。 2.教师劳动的特点 (1)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性 (5)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3.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4.教师专业发展的容 (一)专业理念 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培植自我的在品格和德行。 (二)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容。 (三)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5.教师专业知识的容 1. 本体性知识 2. 条件性知识 3. 实践性知识 4. 文化知识

6.教师专业能力的容 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 1. 教学设计能力 2. 教学语言能力 3. 教学交往能力 4. 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5. 教育研究能力 6. 创新能力 7.教师成长途径和方法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师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 促进教师成长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专门训练 4. 进行教学反思 8.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确定研究课题 (二)文献检索 (三)提出研究假设 (四)制订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五)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六)得出结论 (七)撰写成文 9.文献检索的要求 (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容客观全面。 (2)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对文献的观点、结论的正确性、可靠性进行评价,把握争议点。 (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信息资料库,同时会使用国家的信息库。 (4)善于思索。对文献进行批判性阅读,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容,找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10.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拟订研究计划 (3)实施行动研究 (4)进行总结评价

2016年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解析(中学)

2016年上半年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真题及答案 2016年上半年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在数学理论著述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 专著是(C)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过程 D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2、如果让六个月婴儿学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说明(A)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B遗产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D遗传素质决定论人发展的最终结果 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B) A素质教育理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创新教育理论 D生活教育理论 4、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持原有的专为资产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 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职业学校。这种学制属于(A)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中间型学制 D分支型学制 5、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完全做完政治、经济的附庸。这样的观念违背了 教育的哪一特性?(C) A生产性 B永恒性 C相对独立性 D工具性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B) A小学一年级至高中 B小学三年级至高中 C小学五年级至高中 D初中一年级至高中 7、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就课程类型而言,它们属于(D)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形课程 8、王老师在化学课上讲到元素周期表中的“锱”元素时,向学生们介绍了“锱”的发现者居里夫人献身科学 的事迹,同学们深受教育。这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B)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冲刺必备 伴随着教师资格考试统考形势逐渐成熟,未来的时间,越来越多的同学,特别是师生会面对新的国考-教师资格考试。在此,根据试点地区的历年考试情况,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学部分进行简短的考情分析,并对2015年下半年的考情做一定的预测。教师资格考试的题型和分值现已基本定型,分别为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及材料分析题。其中单选题21题,一题两分,出题顺序基本上按大纲的章节排列顺序。辨析题四题,一题八分,难度相对较大。简答题四题,一题十分。材料分析题两题,一题十八分。以下我们按照这个顺序,逐一进行考情分析。 首先,由于单选题的考点比较多,基本上都有涉及,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章。其次,辨析题。从12年到15年上半年以来,除14年考过第八章班级管理一题外,辨析题涉及到的考点分别集中于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及第七章。第一章考过的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制度、教育目的及教育功能等。第三章涉及到教学的本质、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第四章涉及到学习迁移、强化、学习动机、定势、知识与能力。第六章涉及到德育的定义、过程、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等。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第一章教育的本质,除15年,每年都进行了考察。再次,简答题,涉及到的考试围比较广,但主要集中在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及第五章,特别是中学课程这一章节,考频较高,这几年考试中出现了五题。最后,材料分析题主要集中于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其他章节偶有涉及。12年为教学原则、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德育原则和方法,13年为德育原则和方法、创造性思维、启发性教学原则及气质,14年为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学习迁移、德育原则等、15年为德育原则、功能固着,故材料分析题考频相对较高的是中学德育这一章。 综上所述,在15年下半年的教师资格考试备考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所侧重。第一章为客观题的重要章节,偶考主观题。第二章多为主观题,考频高。第三、四章,客观题和主观题皆有涉及,特别是材料分析、简答题等。第五章以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居多,第七章尤为引起重视,VIP章节,主观题的热门考试章节。第六章和第八章考频相对不高。同时,根据15年上半年的考题来看,以后的教师资格考试容难度会逐渐加大,考点越来越细,综合知识要求高,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除对常规重点的识记,还要对一些冷门知识点进行重视和掌握。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三章中学教学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七章中学德育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

1.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作用)。 7.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答:①科学思想性。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上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②基础性。教科书的编写要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实用性。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④统一性。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法要求统一;⑤表达确切。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联系性。要兼顾各个学科的关系和各个年级的衔接。 8.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第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第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第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四个统一】 9.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答:第一,备课。这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第二,上课。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第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第四,课外辅导。第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2016上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教学理论著述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专著是()。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学过程》 D.《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2.如果让六个月婴儿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这说明()。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D.遗传素质决定人发展的最终结果 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素质教育理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创新教育理论 D.生活教育理论 4.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待原有的专为自从阶级子女 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职业学校。这种学制属于()。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中间型学制 D.分支型学制 5.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完全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庸。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特性?() A.生产性 B.永恒性 C.相对独立性 D.工具性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 A.小学一年级至高中 B.小学三年级至高中 C.小学五年级至高中 D.初中—年级至高中 7.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就课程类型而言,它们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8.王老师在化学课上讲到元素周期表中的“镭”元素时,向同学们介绍了“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事迹,同学们深受教育。这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9.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通过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和书面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及时测评与反馈。这种教学评价被评为()。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1.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正确) 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且具有先天而来的稳定性,也具有随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可塑性。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而逐渐发生变化。 2.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错误)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错误)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况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是学习的结果,一些本能、疲劳、成熟等引起的行为的改变就不是学习的结果。 4.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错误) 焦虑是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的情绪反应。很多学生会考前焦虑,但是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活动的动机,有利于生命潜能的发挥,但是过度焦虑会导致乱发脾气,坐立不安,手脚发凉,等生理心理反应,严重影响学习与生活。所以过度焦虑不利于学生学习。 5.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错误)教育目的虽然考虑人的身心发展多种因素,但是并不是把人抽象的脱离了社会和历时来谈,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主要有: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们的教育理想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因此要把个体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 6.德育过程是对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错误)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品德由这四部分构成,德育过程就是培养着四种品的心理因素使之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道德培养一般沿着内在顺序,但是由于社会生活复杂性,教育影响多样性,知情意行相互独立,因此,他们的发展水平处于不平衡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年龄特征,个性差异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7.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永久保存(错误) 工作记忆又称短时记忆,是信息在头脑中保持一分钟的记忆,且保持在无复述情况下,只有秒,因而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并不会持久保持。 8.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错误) 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除了受智力水平影响之外,还受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人格特点,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考点(全)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1.教育的功能(辨) 按教育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的方向,分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2.教育的基本规律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简答)规模速度、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简答):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体制、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辨析)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知识加速或延缓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 (4)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简答):传承(传递和保存、活化)、改造(选择和整理、提升)、传播交流和融合、更新和创造。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般来说,教育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为一定的文化所影响,但教育又常显示出其自身所特有的形式和发展轨迹。这是因为,作为教育活动主题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人,而人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这些特点决定了人的独立性,从而也决定了教育的独特性。 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教育也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教育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

况与需求的制约,也就是说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特性。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 (6)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简单、辨析):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遗传这里出辨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它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作用而逐渐发生变化。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呈减弱趋势。) (7)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辨析):顺序性(不可凌节而施)、阶段性(不能“一刀切”)、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个别差异性(有人少年得志,有人大器晚成)、互补性(某一方面有缺陷,正常人没有互补性) 3.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辨析):(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因此必须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 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或产生的变化。 (2)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辨析、简答):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需要;人们的教育理想;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辨析) 二者没有孰轻孰重、谁对谁错的问题,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辨析、简答)

2016年上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与答案

2016年上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 一、单选题 1.【题干】在教学理论著述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专著是( )。 【选项】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过程 D.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答案】C 【解析】《教育过程》一书是由布鲁纳所写,被誉为“现代最主要的、影响最大的教育著作之一”。 【考点】教育学发展到分化阶段的教育家以及著作 2.【题干】如果让六个月婴儿学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说明( )。 【选项】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B.遗产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D.遗传素质觉得论人发展的最终结果 【答案】A 【解析】只有当一个人的遗传素质达到成熟之后,再对其进行教育才能发挥作用,因而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考点】教育与人的发展 3.【题干】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选项】 A.素质教育理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创新教育理论 D.生活教育理论 【答案】B 【解析】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考点】我国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4.【题干】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持原有的专为资产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执业学校。这种学制属于( )。 【选项】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中间型学制 D.分支型学制 【答案】A 【解析】19世纪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该种方式为双轨制。 【考点】欧洲现代学制 5.【题干】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全做完政治、经济的附庸。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一特征?( ) 【选项】 A.生产性 B.永恒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