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体和国族_论_红楼梦_翻译评论中的研者视_省略_释暴力_下_以lotusfee

女体和国族_论_红楼梦_翻译评论中的研者视_省略_释暴力_下_以lotusfee

女体和国族_论_红楼梦_翻译评论中的研者视_省略_释暴力_下_以lotusfee
女体和国族_论_红楼梦_翻译评论中的研者视_省略_释暴力_下_以lotusfee

女体和国族:论《红楼梦》翻译评论中的研者视角与诠释暴力(下)

———以lotus feet 为剖析中心

【香港】 洪 涛

七、历史主义和性别差异———以今律古和当今的男性眼光 天津高校的学者何广军、柯文礼在评论《红楼梦》翻译时说:“一些陈规陋习更是为西方读者所难以理解,凤姐随便一句‘或有羞口的,或有羞脚的(第十四回,第89页)’,就需要读者先得了解封建时代妇女缠足的陋习,然后才能恍

然大悟,由于三寸金莲不愿为他人所看到,所以才会有‘羞脚’之说,这便是昔日中国妇女所多出的一羞。”①所谓“三寸金莲不愿为他人所看到”之论,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笔者马上就想起《金瓶梅词话》第一回所写的潘金莲:“武大出门,只在帘子下嗑瓜子儿,一径把那一对小

零零

 第

女体和国族:论

《红

楼梦

》翻

译评论中的研者…

二零零九年 第一

女体和国族:论

《红

楼梦

》翻

译评论中的研者…

二零零九年 第一

女体和国族:论

《红

楼梦

》翻

译评论中的研者…

二零零九年 第一

女体和国族:论

《红

楼梦

》翻

译评论中的研者…

二零零九年 第一

会不会同样存在于翻译学者心中?

“金莲”若译成dainty feet ,会比bound feet

来得可爱,来得娇美。然而印度学者尼南雅纳(T ejaswini Niranjana ,1958

-)在Siting T ranslation (《

为翻译定位》)一书中如此说:In creating coherent and transparent texts and subjects ,translation participates 2across a range of discourse 2in the fixing of colonized cultures ,making them seem static and unchanging rather than historically constructed.T ranslation functions as a transparent presentation of s omething that already exists ,although the “original ”is

actually brought into being through

translation. νψ所谓static and unchanging ,大概就是没有“历时”(diachronic )这一层面:古代的缠裹小足,称dainty feet ,当今的天然小脚,也称为dainty feet ———有何分别?我们看不到历史变迁。笔者认为,如果需要突显“金莲”的历史性,不妨

用bound lotus feet 来造成“前景化”

(foregrounding )的效果。前景化这个概念取自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简?穆卡洛夫斯基(Jan Mukarovsky ,1891-1975),原本是指诗歌的功能。穆

卡洛夫斯基在《标准语言和诗歌语言》

(Standard Language and P oetic Language )一文中说:The function of poetic language consists in the maximum foregrounding of the utterance.〔…〕its purpose is to attract the reader ’s (listener ’s )attention m ore closely to the subject matter expressed by the foregrounded means of expression.

νζ大意即:诗歌语言的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将言语前景化。其用处是用前景化的表达方法使读者(或听者)更加留意要表达的主题。

关于尼南雅纳笔下a transparent presentation 这一层,有两个方面可谈:第一、历史真相问题。“金莲”不译成g olden lotus 的话,这就意味着淡化掉历史(女性缠足史)的一个方女体和国族:论《红楼梦》翻译评论中的研者……

面,transparent

(透明了)。第二、所谓“优秀面”和“陋习”,我们不宜单纯以共时(synchronic )的态度对待,恐怕还得考虑历时(diachronic )的问题。例如,“金莲”在《红楼梦》面世的时代,大众都认为金莲是“美好的”。译文一着眼于历时层面,就不大可能“透明”了。缠足为什么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大众视为“美好”呢?

ν{有学者指缠足和儒家文化相配合:footbinding was an entirely reas onable course of action for a w oman who lived in a C on fucian culture that placed the highest m oral value on domesticity ,m otherhood ,and handw ork.(Every Step a Lotus ,p.15.)又,专家认为小脚之所以称为金莲,是受佛教文化

中的莲花所影响。(高洪兴《缠足史》,第43页。)笔者认为,当时女性的“小脚为美”观念主要是取决于男性的喜好,这也显示出父权社会中权力的施与受。今天,一般男人不以小脚为美,也就没有女人缠足之风。

无论如何,缠足时代多以小脚为尊贵。清吴震方《岭南杂记》:“岭南妇女,多不缠足。其或大家富室闺阁则缠之,妇婢俱赤脚行市中。〔……〕下等之家,女子缠足,皆诟厉之。以为良贱之别。”

ν|徐珂《清稗类钞》“容止类”记载:“粤女之缠足,在未倡天足以前,富贵人家则必缠之,以示其为巨室。”(第3484页)当时,大多数汉人并不视缠足为陋习。也许会有人质疑:“古时,缠足者遍及社会各阶层,不能说是有小脚就是尊贵。”对于这一点,专家的意见是,平民缠足,是藉此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G radually ,the royal craze

became an accepted custom taken up by the lesser nobility and on down the s ocial ladder to the merchant classes and the peasantry 2each aspiring to achieve higher standing through smaller feet. ν}清戊戌(1898)年后,反缠足运动比戊戌以前兴盛得多。有学者认为这年以前,反对声音出自少数人,戊戌以后则是

零零

 第

团体运动。 ν~笔者相信,《红楼梦》

面世一百多年后,缠足才被广泛视为丑恶。

译者要是尊重原著的历史原貌,必会想到:“金莲”在当时,在人们心中,不是“丑”,也不足“羞”,那么,就不应在当今的翻译过程中被抹杀。我们知道,到清朝戊戌运动以后,“金莲”才被广泛定性为“陋习”、“丑态”、“国耻”。现在问题是:如果说中国“优秀”的一面才值得展示于西方人面前,那

么,译者和译评家又如何对待“丑”

(今人认定)的一面?如何对待原本古人以为美好优秀,而今人却定为丑恶落后的事物?

不用g olden lotus ,lotus feet ,lotus steps 等语,这是不是现代人(译者)一种美化工作,尝试将他们眼中的“陋习”释稀(rarefaction )? ου这是不是“纯洁化”手法? ο?这样做,会不会被人断定为“粉饰”,对译本读者有所“隐瞒”?

看重自己文化的优秀面,虽有利于文化中国的建立(nation 2building ),然而,不提或回避自身文化丑陋面的民族,有时候难免被人讥为缺乏自省能力。 οω后殖民研究的宗师萨伊德(Edward Said ,1935-2003)指出:文化交流中,弱势文化应时刻保持批判精神,对自身的文化弱点不掩饰。

οξ美的重要一环关系到“尺寸大小”(size matters )。 οψ中国

古人以“细”为美的,还有腰:“楚腰”、“沈腰”、“小蛮腰”。这些,恐怕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方面。

《金瓶梅词话》第十八回中有所谓蚊子双关《踏莎行》词:“我爱她身体轻盈,楚腰腻细。行行一派笙歌沸。黄昏人未掩朱扉,潜身撞入纱厨内。款傍香肌,轻怜玉体。嘴到处,胭脂记。耳边厢造就百般声,夜深不肯教人睡。” οζ这里咏的是蚊子,但反映了词人的审美观。

关于楚腰的由来:《战国策?楚策》中“威王问于莫敖子华”一节:“灵王好小腰,楚士约食。” ο{《墨子》的【兼爱】篇说女体和国族:论《红楼梦》翻译评论中的研者……

得更详细

ο|几乎同时期的《管子》卷十七,第一次将“楚腰”和女人联系起来:“夫楚王好小腰而美人省食。” ο}再往后,古籍中的相似记载渐渐模糊了性别色彩,比如《晏子春秋》

外篇(上):“楚灵王好细腰,其朝多饿死人。” ο~《韩非子》【二

柄】篇:“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πυ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子)马廖】记载东

汉章帝时期,马廖在给皇太后的上疏中,把“楚腰”主要视为宫中女人之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π?到了唐朝,唐诗中大量出现“楚腰”这一意象,比如杨炎《赠元载歌妓》:“玉山翘翠步无尘,楚腰如柳不胜春。”

πω李商隐《又效江南曲》:“扫黛开宫额,裁裙约楚腰。” πξ刘方平《采莲曲》:“落日晴江里,荆歌艳楚腰。” πψ杜牧《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πζ《红楼梦》也留下这种文化的痕迹,例如【警幻仙子赋】:“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

楚兮,回风舞云〔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

(庚辰本第102页)其中,那纤腰之句中的“楚楚”,与惯用语“衣冠楚楚”中的“楚楚”,恐怕不是一回事。霍克思译“纤腰之楚楚”为:Her slim waist ’s sinuous swaying calls to mind ΠThe dance of snow flakes with the waltzing wind.(第1册第128页)。杨宪益夫妇译为:The curve of her slender waist is snow whirled by the wind.(第1册第71页;B Joly ,B S Bonsall 译法同为

slender waist.见Joly ,v ol.1,p.74;Bonsall ,MS ,p.42)。译者都理解为“细腰”,都没有在译文字面上表现“楚”。实际上,“楚腰”也有人直译,如Innes Herdan 译“楚腰纤细掌中轻”为“O the waists of Ch ’u ,s o slender ,the fairy dancers !”

π{楚腰和金莲,都是为了取悦男性。和楚腰相近的,还有

零零

 第

沈腰、 π|小蛮腰。

π}但本文限于篇幅,不便枝蔓

。在其它文化中,似乎也多以细腰为美:辜鸿铭(1857-1928)曾将缠足与欧洲女人的束腰相提并论,参H.Levy ,The Lotus Lovers ,p.317。缠足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但缠足和穿耳,隆乳,束腰,纤体,穿高跟鞋……在一定背景下,被世人(尤其女性)视为美或时髦,这些都离不开文化的制约。

π~九、馀论:金莲小脚与国族对抗的问题

缠足问题,除了牵涉到古今、男女、美丑等观念分野,也成了满、汉民族角力的焦点。

由于满清的八旗女子例不缠足,崇尚天足,所以清兵未入关以前,为防止汉化,满清统治者曾于崇德三年(1638)下谕旨禁八旗妇女效法汉人缠足,此后又接连下令禁妇女缠足。徐珂《清稗类钞》记载:

崇德戊寅七月,奉谕旨,有效他国裹足者,重治其罪。顺治乙酉,禁裹足。康熙甲辰,又禁裹足。戊申七月,礼部题为恭请酌复旧章以昭政典事都察院左都御史王熙疏内开:“顺治十八年以前,民间之女,未禁裹足。康熙三年,遵奉上谕,下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科道官员会议:元年以后,所生之女,禁止裹足;其禁止之法,该部议覆等因。于本年正月内,臣部题定:元年以后,所生之女,若有违法裹足者,其父有官者,交吏、兵二部议处;兵、民则交付刑部,责四十板,流徙十[?]。家长不行稽察,枷一个月,责四十板;该管督、抚以下文职官员有疏忽失于觉察者,听吏、兵二部议处在案。查立法太严,或混将元年以前所生者,捏为元年以后诬妄女体和国族:论《红楼梦》翻译评论中的研者……

出首

,牵连无辜,亦未可知,相应免其禁止”云云。裹足自此弛禁。

θυ论者也以衣冠服饰,来论定国族对抗。例如,胥端甫《明清史事随笔》写道:“清廷厉行汉人满装时,而汉人女子却始终未接受满州装束,直到清朝覆灭时止,女子礼服仍是凤冠霞帔,便装仍是上衣下裳,故民间传说上有所谓‘生降死不降,男降女不降’。”

θ?这种男降女不降的看法,颇有赞同者。 θω具体到《红楼梦》的研究上,清代的评点家已经注意到《红楼梦》中众女是否裹脚的问题。

θξ后来,到二十年代末,《益世报》、《新民报日刊》、《全民周报》等报纸上又发表过讨论红楼诸钗大小脚的文章,至四十年代还陆续有文章发表。 θψ《红楼梦》的人物有无裹脚,这只属细节,看似无关宏旨,但是,重要的是,这个问题关系到如何掌握“作者的民族身份”,进一步关系到所谓“文化认同”和《红楼梦》全书的诠释(例如,全书的主旨是否反清复明?)。

1929年4月6日,北平《益世报》上芙萍的文章认为,因为作者曹雪芹把“真事隐去”而大说梦话。那些女性美是自金陵来的,本应说她们是小脚,而又不合曹雪芹个人“满洲旗人”的身份,所以莫若不谈脚。 θζ其后,张笑侠却论证诸钗是大脚女子。 θ{这个小脚问题,引发了近代红学史的“唐宋之争”

(唐德刚与宋淇)。1980年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召开的时候,唐德刚(1920-)提交一篇文章论“曹雪芹的文化冲突”,对《红楼梦》中诸钗脚的问题作了专门探讨。

唐德刚提出《红楼梦》不写女性的“小脚”,可能是曹雪芹故意回避,因为旗人是不缠足的。曹雪芹既为旗人,在他

零零

 第

的审美观念中,三寸金莲也就毫无美感可言

。但是曹雪芹又处身于以汉族为主的文化环境中,所以他不敢诟病“小脚”,以免犯众怒。

由这样一个“小脚”的细节,论者就想推测出作者的“民族心态”、“文化冲突”。可见,文本的字眼虽只是个别文本上的小细节,但在诠释者那儿却属于大关节。唐德刚于是将曹雪芹归入“旗人”之列。

然而,《红楼梦》真的没有写“小脚”吗?上文已举出《红楼梦》第六十五回怎样描写尤三姐:庚辰本、己卯本、梦稿本、蒙府本、戚序本、戚宁本、甲辰本、列藏本都有“绿裤红鞋,一对金莲”一句。

θ|但此句在通行的程高本上没有出现。 θ}唐德刚自己也已经发现这一事实,所以他提出疑问:“这‘一对金莲……’是否是雪芹的原文?” θ~这个问题,又牵连到程刻本《红楼梦》整理人高鹗,有没有删去“金莲”二字。按照香港红学家宋淇(1919-1996)的推断,高鹗有“汉人心态”,宋淇说:“高鹗《砚香词》中《菩萨蛮》的‘梅花刻底鞋’,描写小脚的鞋底,可见他虽然身为汉军旗人,嗜好已经汉化,显然有金莲癖,没有理由将尤二姐、尤三姐、晴雯三段小脚的描写删去。”

ρυ言下之意,高鹗和曹雪芹都“归汉”。

到了2006年,大陆的土默热也从“大小脚问题”推测出:“《红楼梦》的故事,并非乾隆年间的故事;《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旗人’曹雪芹……。” ρ?总之,土默热则尝试从大、小脚问题推出作者是洪 之论。 ρω综上所述,当代学者把书中人物裹足与否视作满汉斗争的标志,进而推测作者和续书者的种种。

过份看重这分野(dichotomy )可能导致“过度诠释”(over 2interpretation ),因为旗人对缠足,并不是绝对排拒,尤其在禁令废弛以后:“旗人固天足,但旗人买妾时,却是汉

女体和国族:论《红楼梦》翻译评论中的研者…

人,

小脚。因为当时旗人都有辜鸿铭的癖好也。我内人举出她姑姑家、舅舅家,买妾都是小脚,也都看脚。”

ρξ可见,旗人也不是完全容不得小脚。我们论《红楼梦》,不宜非彼即此(either...or...)的论述方式。

徐珂的笔记,已经告诉我们“裹足自此弛禁”,这是康熙七年的事(1668)。另外,上文已列出高罗佩(R obert Hans

van G ulik )的Sexual Life in Ancient China (《

中国古代房内考》)中指满族女性也想仿照汉族女人那般缠足。此外,徐珂也写道:“乾隆间,关内旗人有作汉族之缠足。”

ρψ我们不能一口咬定满人已同化于汉人(assimilation ),但我们能肯定,当时应该存在混杂状况(hybridity )。

单凭小脚问题,强把作者曹雪芹拉到“满族作家”行列,或把整理者(或续书者?)如高鹗拉入“汉化作家”的行列,这不但在揣测作家的“国族归属感”,也可能变成诠释者为曹雪芹、高鹗、洪 做国族认同、文化认同。 ρζ笔者怀疑,诸家所论,只是在讨论“隐含的作者”(im plied author )。关于这一点,详参拙书《红楼梦与诠释方法论》 ρ{。十、结语罗平、曾宇钧为西方读者做“发言人”,何广军、柯文礼替“封建时代妇人”做“发言人”,其实他们都可以说是“自许的发言人”。虽只是“自许”,但由于他们有高等院校的背

景,所以他们看来享有知识权力。

ρ|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察觉到,如果研究的对象(翻译策略,源语习俗)不符合评论者的意思,评论者就不假以辞色;另一种情况是以己意(当今男性眼光)代替古人之意。以此为本,评论者将自身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将自身的诠释粗暴

零零

 第

地施于研究对象上,

这就可能形成了诠释的暴力。

检讨缠足史,让我们窥见父权社会对女足的要求。另一方面,本文的讨论,揭示了评论家如何对待他们的研究对象———

一、想象“西方读者”如何如何,以偏概全,代全部读者发言。这样做,下结论时确实是不用费多少工夫。但以想象中的观者(imagined audience )的水平为基础,忽视语言的历史事实,反而施加语言暴力于译者身上,多所指斥,这就令观者为之惊诧不已。

ρ}二、代“封建时代妇人”发言,认为小脚是“羞”的学者,

其说法恐怕已陷入时代错置(anachronism )。 ρ~他们表达的,

是“反缠足时代”的观点,而不是缠足年代的主流看法。

三、至于在国族的层面,有关“小脚”是优秀抑或丑恶的问题,关系到民族身分(identity ),也许可以说是一种国族论述(nation discourse ,nation 2building )。有关《红楼梦》有无“小脚”的纷争则令人联想起对作者、整理者的“拨用”

(appropriation )和“收编”

(co 2optation )。 συ[后记]本文撰写期间,曾与同事李剑明切磋,得以增广见闻。特向剑明兄致谢。另,本文蒙余兆允校阅一次。在此一并致谢。2008年6月18日。女体和国族:论《红楼

》翻

注释

① 

语见《红楼译评》,第351页。《红楼译评》,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又见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期,第119页。涛按:何、柯这段话中的引文疑有误。其中“或有羞口的,或有羞脚的”不是凤姐说的。参阅《庚辰本》第297页。② 陶慕宁校注:《金瓶梅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13页;齐烟、汝梅校点:

《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香港?济南:三联书店?齐鲁书社,1990年版,第21页。③ 杨杨:《小脚舞蹈:滇南一个乡村的缠足故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第29页。

④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127页。⑤ 福格撰;汪北平点校:《听雨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156页。

⑥ 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下

同。⑦ 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下同。M oss R oberts 将此句译为:Her graceful step keeps the Liangzhou air.见于Three K ingdoms :a Historical N ovel.T ranslated by M oss R oberts (Beijing :F 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4),p.99.

⑧ 关于成书年代,可参阅笔者的博士论文“四大奇书变容考析(2000年,香港大学)”。

⑨ 霍松林编:《西厢汇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下同。

⑩ T. https://www.doczj.com/doc/0e16760184.html,i &S. E.G amarekian 的译本:Her tiny feet alone must

be w orth 2400taels of g old.译者还下了一个脚注:A taels is

零零

 第

1.5ounces.p.11.这里,T. https://www.doczj.com/doc/0e16760184.html,i 他们用T

iny feet 来翻译小脚。West 和Idema 翻译为:Needn ’t mention her figure 2why ,that pair of feet alone are w orth a hundred talents of g old.这种译法刻意压抑“小脚”的“小”字。参看The M oon and the Z ither :The S 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p.179.但是,West 和Idema 有时也直译:《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金莲蹴损牡丹芽,玉簪抓住荼蘼架。《西厢汇编》,第179页。译文是:Her g olden lotuses tram ple sprouts of peonies ;ΠHer jade hairpins catch on the bier 2rose trellis.参看The M oon and the Z ither ,p.306;反而T.

https://www.doczj.com/doc/0e16760184.html,i &S. E.G amarekian 没有直译。见p.94。

λ? 这是将身体的部位“异化”成商品,因而可计算其价格。当

然不是要将脚拿来出售,所以仍是“心理认同”。关于商品崇拜,参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四章。卢卡奇(G y orgy Lukacs ,1885-1971)也讨论comm odity fetishism 。参阅刘昌元:《卢卡奇及其文哲思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1,第103页。另参Marxism and Art :Essays Classic and C ontem porary.Edited by Maynard S olom on (Detroit :Wayne S 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9),p.116.。

λω 方绚:《香莲品藻》,台北:新兴书局,1980。按,此书为《笔

记小说大观》中的一种。方绚的《香莲品藻》见于第4115页-4128页。

λξ 高明撰,钱南扬校注:《琵琶记》,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

53页。The Lute :K ao M ing ’s P ’i 2p ’a chi.T ranslated by Jean Mulligan (New Y ork :C 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0)译为:S oftly I walk on delicate feet.(p.81)

λψ 汤显祖撰;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63,第16页。“莲步”句,The Peony Pavilion.T ranslated by Cyril Birch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译成:Lotus feet in tripping measure Πset long ag o as mark of reverence Πby the s on of the Master ,C on fucius himself Πscion of scholars ’line I now appear.(p.16.)女体和国族:论《红楼梦》翻译评论中的研者……

王国维_红楼梦评论_与古典文学理论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与古典文学理论 张 哲 俊 中国的学术从古典时期转向近代,是不能和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分开的。从古典到近代的转折之中,最重要的研究之一便是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红楼梦评论》应当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王国维第一次以西方的美学理论研究《红楼梦》,以悲剧的美学概念和理论分析研究了《红楼梦》,使得《红楼梦》研究走向了近代。然而现今学界对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的评价似有不妥之处。一些学者认为王国维以西方的悲剧理论研究《红楼梦》不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因为悲剧理论是西方的文学理论,可能适合于西方的文学,但对于中国的文学作品则不一定合适。中国文学似应以中国文学理论加以研究。另外尚有一些学者认为《红楼梦评论》在运用西方文学理论的方面,也显得较为生硬,似有生搬硬套的痕迹。即尚未把西方的悲剧理论完全融化,并加以运用和研究,因而并不一定是成熟的学术著作。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中国近代学术奠基性的著作,对此一著作的评价似应谨慎。《红楼梦评论》的近代性贡献是多方面的:一,在研究方法上,王国维有意识地批判了考据之学对作品研究的弊病。他认为:“自我朝考证之学盛行,而读小说者,亦以考证之眼读之。于是评《红楼梦》者,纷然索此书中之主人公之为谁,此又甚不可解者也。”①王国维对考证之学的批评,正是出自于理论研究《红楼梦》的角度。但不能由此认为王国维对考据之学完全是

持以批判的态度,他本人在《宋元戏曲考》等著作之中,进行戏曲史研究的时候,就是通过文献的考证研究方法,尽力去复原戏曲发展的历史事实,具有了很强的客观性。二,《红楼梦评论》在批判考据方法研究《红楼梦》的同时,又建立了理论研究的近代性方法。《红楼梦评论》以理论作为研究作品的基础,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悲剧理论成为了研究的基本思维。因而《红楼梦评论》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由此理论研究也成为了近代以来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中国近代学术的建立是和《红楼梦》研究分不开的。三、《红楼梦评论》有诸多分析,这些分析表面看来和传统的小说评点有近似之处。但所有的这些分析却不像传统的小说评点一样比较零碎,而是建立在完整的思想、理论基础上,因而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学术研究的品格。 然而也恰恰是由于这一点,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也遭到一定程度的质疑。《红楼梦评论》中的西方理论的影响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然而还有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就是它与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关系。由于十分明显的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因而某些学者就忽视了《红楼梦评论》中存在的中国古代理论的因素。表面看起来《红楼梦评论》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的悲剧理论,其实西方的悲剧理论又恰恰是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为基础加以吸收形成的,或者可以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是《红楼梦评论》理论基础的基础。这也就是说《红楼梦评论》中所用的西方理论是把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理论作为基本的接受视野的,中国古典文学思想和理论或者直接凸现于文中,或者作为背景存在于文中。 《红楼梦评论》主要是从悲剧理论的角度来认识《红楼梦》的价值的。悲剧理论是舶来品,王国维悲剧美学思想的角度和内容,的确是来源于叔本华的悲剧美学思想,这一方面的研究已经屡见不鲜,本文不赘。但这样描述是不完整的,还应当看到王国维悲剧思想中的中国古典思想和戏曲理论的要素。王国维并不是在完全空 — 52—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与古典文学理论

使用谷歌在线翻译看学术论文

如果想利用谷歌来翻译英文文献,简便方法是直接将英文文献名输入谷歌搜索栏 可以看到第三个结果就是我们要阅读的那篇文章,标题下面有“翻译此页”,点击即可翻译全文,优点是可以像论文页面那样看,缺点是无法与原文对应着看,结果如下:

通常我用更细致的翻译方法,步骤如下: 1.谷歌在线翻译网址:https://https://www.doczj.com/doc/0e16760184.html,/ 界面如下: 左边是待翻译文字,右边是翻译结果。 左边方框上面一行最好选择“检测语言”,这样就不用管输入的是什么语言了;右边选中文(简体) 2.取一段待翻译内容从原文复制粘贴到上图左边空白方框中,结果自动出现在右边浅灰色方框 将鼠标光标放在翻译结果的一个词上,那个词会变成黄色,同时它对应的英文也在左边方框变成黄色。这时如果觉得这个词翻译的不正确,就鼠标左键单击它一下,会出现这个词的其他涵义,可以看看其他涵义怎么样,如下图:“本文认为”---》“本文重在探讨”。另:这里谷歌把class都翻译成了类而不是阶级。

还有一个用法即上图黑底白字方框显示的可以拖动翻译结果中的一个词,使文章重新排序。我觉得这个没必要,因为句子顺序不对不影响理解。 3.小工具 上图最下边一行左边有一个小图标,右边有四个小图标,用法如下: 1)左下角那个是全选,可以把翻译结果全选中后复制粘贴到其他地方。 2)右下角第一个小喇叭图标是朗读(这个学术用处不大,但是可供娱乐)如: 选择翻译德语到德语→复制黏贴下列字段到翻译框: pv zk pv pv zk pv zk kz zk pv pv pv zk pv zk zk pzk pzk pvzkpkzvpvzk kkkkkk bsch→点击翻译结果框的“朗读”→可以听到吭哧吭哧的音乐~~ 3)右边第二个图标是显示字词的用法,很好用的~~但是不能在翻译一段话时使用,只能翻译一个词时用,如: 直接从网上找出例句

十个最流行的在线英汉翻译网站准确性评测对比

Facebook、Digg、Twitter、美味书签(https://www.doczj.com/doc/0e16760184.html,)……很多名声大噪且已逐渐步入主流的网络服务都是从国外开始引爆的,而即便是抛却技术上的前瞻性,仅从资源上来看“外域”的也更丰富.当网友们浏览国外网站时,即使有些英文基础,也大都或多或少要使用到翻译工具.在线翻译显然是最便捷的方式,目前提供此类服务的网站有不少,但机器智能翻译尤其考验真功夫,翻译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用户的阅读效果.在这里我们将全面网罗十个颇有些关注度的在线翻译服务,试炼其翻译质量、速度等各方面的表现. 参评在线翻译 1、Google翻译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0e16760184.html,/language_tools?hl=zh-CN 2、Windows Live在线翻译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0e16760184.html,/Default.aspx 3、雅虎翻译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0e16760184.html,/ 4、爱词霸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0e16760184.html,/trans.php

5、百度词典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0e16760184.html,/ 6、海词在线翻译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0e16760184.html,/ 7、金桥翻译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0e16760184.html,/ 8、谷词在线词典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0e16760184.html,/ 9、木头鱼在线翻译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0e16760184.html,/translation/ 10、nciku在线词典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0e16760184.html,/ 一、翻译质量比拼 单词翻译 测试项1:日常用语 翻译单词:boil 参考释义:煮沸 测试结果: 1、Google翻译:沸腾、煮沸等 2、Windows Live在线翻译:煮沸

译者主体性与古典诗歌修辞翻译——以《红楼梦·金陵判词》四种英译为例

译者主体性与古典诗歌修辞翻译——以《红楼梦·金陵判词》 四种英译为例-汉语言文学 译者主体性与古典诗歌修辞翻译——以《红楼梦·金陵判词》四种英译为例马风华 摘要:古典诗歌中修辞格的翻译历来是汉诗英译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那些基于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段,更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契机。本文以《红楼梦?金陵判词》的修辞翻译为例,就四种英译里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展开探讨,以期对古典诗歌中修辞格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古典诗歌《金陵判词》修辞翻译译者主体性 一、引言 修辞格是组成诗歌的重要部分。在古典诗歌中,诗人为了使语言鲜活或曲折达意,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段。如何在古诗英译中形神兼备地将这些修辞传达出来,是对译者的一大挑战。作为小说的谶语,《红楼梦》中的《金陵判词》通过多种修辞格的运用,隐晦地对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做了总结性的预叙,其翻译难度更是非同寻常。本文将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下简称“杨译”)[1]、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翁婿(以下简称“霍译”)[2]、邦索尔神父(B. Seaton Bonsall)(以下简称“邦译”)[3]和英国驻澳门领事馆副领事乔利(H. Bencraft Joly)(以下简称“乔译”)[4]的判词英译为研究对象,就各位译者在修辞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展开探讨。二、译者主体性的定义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译者的身份一直存在争论。译者到底是“隐形人”还是

“有形人”,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世纪70到8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成为译学研究的一大重要命题。屠国元和朱献珑把“译者主体性”定义为:”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5](P9)我们也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身兼双重身份:原作的读者和译作的创造者。首先,译者对原作的理解或多或少会受到本人价值评判标准、语言水平、文化修养、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对原作主观的、历史性的理解;其次,译者在按照此种理解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又可能会受到自身翻译观和翻译目标的左右。 [6] 三、《金陵判词》的修辞特征 《红楼梦》第五回中,宝玉在景幻仙姑陪同下梦游太虚幻境,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共十四首附有插画的判词,但不懂它们究竟意为何指。而根据曹雪芹的创作意图,这些判词是对小说中至关重要的十五位女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结局的暗示性预叙。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作者含蓄地向读者表述了关于小说情节发展走向的总体构思。据笔者粗略统计,十四首诗中约有修辞手法10余种、40余处,包括反问、比喻、婉词、夸张、双关、析字、藏字、回文、借代、用典等。 四、译者主体性在《金陵判词》四种英译里的体现 《金陵判词》的谶语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修辞手段的运用而实现的,而这些修辞手段无疑增强了作品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它们在给译者带来困难的同时,也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因为“审美信息、文化内涵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一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 可谓全才,配得上“国学大师”之名号。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著作颇丰。他能横穿词海纵跨年代把先人的词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 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和的。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仕途也罢,财运也罢,所有成功的个案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而所有失败的个案大都是败在第二个环节上了。 笔者认为,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三种境界出处注释: 《蝶恋花》是北宋仁宗朝丞相晏殊的一首名词,这首词,经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把其中的句子"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列为"古今成大

文学翻译视角下的《红楼梦》赏析

文学翻译视角下的《红楼梦》赏析 本文从文学视角赏析了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的《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英文译本,对其译本中语言的运用,诗词、歌曲和酒令的翻译及文化倾向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解析,提出作者的观点:译文不仅必须具有与原创作品一样的文学功能,而且要全面再现原文的审美意义,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充分领略原文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文学翻译的内在要求,因此文学翻译不仅需要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意境,还要尽可能彻底地保留原作的美学价值。 标签:文学翻译;艺术意境;审美意义;美学价值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文学领域的经典作品,享有崇高的地位。它对于研究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文化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这部著作现在已经有各种文字的译本。就《红楼梦》的英文译本来看,现在主流的译本有共有7种,本文笔者就霍克斯对于《红楼梦》的第二十八回的翻译,管窥蠡测,略探其翻译风格。 一、译者简介及《红楼梦》英译概况 大卫?霍克斯是英国著名汉学家亚瑟?韦利(ArthurWaley)的学生,1948年至1951年曾在北京大学做过研究工作。1955年以论文《楚辞的年代及作者考》获得博士学位。曾任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教授。霍克斯在进行《红楼梦》的英译翻译的时候把《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分为五卷。第一卷出版于1973年,名为“黄金时代”,共二十六回;第二卷名为“海棠社”,包括了从二十七回到五十三回;第三卷是从五十四回到八十回,名为“预兆”;标题为“泪债”的第四卷包括十八回。最后的二十二回构成了霍译本的第五卷,标题为“梦醒了”。 二、赏析霍克斯的翻译(下简称霍译本) 1、霍译本中语言的运用 在语言运用这个层面上,古今中外的译家们都提出过各自的见解,如严复先生的“信、达、雅”,刘重德先生的“信、达、切”,鲁迅先生的“兼顾两面”论,钱钟书先生的“化境”,以及英国学者泰特勒的三原则和美国学者奈达博士的“对等”原则。但对于文学翻译来说,仅仅忠实与通顺是不够的,其目标是全面再现原文的审美意义。这样的目标决定了译者的翻译过程也是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霍克斯在对《红楼梦》进行翻译的时候特别注重细节方面的理解和把握,在选词上能够通过使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本回的翻译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典型的例子。如:在“Meditation on the fate of the flo wers had had led her to a contemplation of her own sad and orphaned lot,…”一句中,通过运用“orphaned”,译者形象真实地向读者展示了黛玉的身世及其当时的心境。又如:在“ ‘Pshaw!’She said crossly to herself.‘I thought it was another girl,but all the time it was that cruel,hate——hateful…’”,在本句“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中的“短命”译者并没有翻译为”short-lived”或者在别的译文中出现的”wretched”,而是使用了” hateful”一词,在展示林黛玉对贾宝玉怨恨的同时又很清晰的反映出其内心世界中对于贾宝玉的爱意。同时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顺,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关系,在一些人称代词的处理上,霍克斯直接的把他们翻译为被指代的名字。如:文中的“宝玉向黛玉说道:‘你听见了没有,难道二姐姐也跟着我撒谎不成?’”中的“二姐姐”直接被翻译为“Feng”;“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中的“太

文学术语翻译(谷歌翻译)

十四行诗是一首抒情诗,包括一个单节14抑扬格五音线连接的复杂的押韵。用英文写的十四行诗中的诗韵有两种主要模式。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14世纪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名字命名的)包括一个倍频程(8线),押韵abbaabba和一个sestet的(6线),押韵cdecde 或cdccdc。倍频程的sestet的转变往往与“转向”的说法或心情的诗。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其最大的医生的名字命名的)包括三个绝句和最后的对联,押韵ababcdcdefefgg。“转向”最后的对联,有时可能会达到一个警句。有一个显着的变体,斯宾塞斯宾塞十四行诗,其中每首四行诗联系起来,未来持续韵:ABAB BCBC CDCD EE。有三个著名的十四行诗在伊丽莎白时代- 斯宾塞的Amoretti,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悉尼的星者和Stella序列。 颂:一些长度,复杂的抒情诗,以崇高的有尊严的生活,本来是唱的主题。颂诗是写一个特殊的场合,,兑现一个人或一个赛季或纪念事件。 头韵,头韵或初步韵是指相同的声音,通常声母的字或重读音节中任何相邻的序列的重复。 英雄对联(英雄双韵体)是一个押韵的对抑扬格五音线。它是由乔叟作为一个主要的英文诗叙事和其他种类的非戏剧诗歌的形式,它占主导地位的18世纪英语诗歌在19世纪初的重要性下降之前,特别是在教皇的诗歌。 斯宾塞节是9行节押韵的ABAB BCBC C,斯宾塞发明的。第一八是抑扬格五音线,最后一行是一个抑扬六步格线。 意识流: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在清醒的头脑来形容不间断的流,这是一个短语,它已被用来描述现代小说的叙事方法。它始终以内心独白的形式。詹姆斯·乔伊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作家的青睐和采用这种技术。 是一种常用的抑扬格五音韵律线,在传统的诗歌和诗剧。这个术语描述特定的节奏,在该行建立。这种节奏的测量音节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的音节被称为“脚”。“抑扬”,描述了脚的类型,即(英语,非重读音节重读音节)。“五音”字表明,这些“脚行有五个。” 无韵诗(无韵诗)是在无韵抑扬格五音步诗。它是在一些英国最伟大的诗歌,其中包括威廉·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诗歌形式。 象征主义:象征主义的写作技巧使用符号。这是一个文学运动在19世纪,并极大地影响了许多英语作家,尤其是诗人,20世纪后半期出现在法国。它使诗人压缩成一个图像,甚至一个字一个非常复杂的思想或一套想法。这是一个最强大的,诗人创作中采用的设备 唯美(唯美主义)文学运动在19世纪,那些相信“为艺术而艺术”的功利学说的反对,一切都必须在道德上或实用的。沃尔特·佩特和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运动的关键数字。 具有讽刺意味的(反讽)之间的差异是什么,是什么意思的表达。 戏剧性的独白(戏剧独白)的一首诗,在一个充满诗意的扬声器地址的阅读器或内部监听器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考试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码: 0305020130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时: 72 学分:4(2+2) 开课学期:第6、7学期先修课程:基础英语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一、考试目的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了翻译理论与实践,输入与输出的实用性课程,其考试目的在于:一方面,检验学生对翻译理论和技巧掌握的程度,包括翻译的本质和定义,翻译的原则与标准,翻译的过程,英汉异同,词、句、段、篇章各层次及各种文体的翻译策略与技巧,译者的素养及翻译史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检验学生将翻译理论与技巧运用于译文优劣判断,特别是英汉互译实践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二)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 (三)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 1.翻译的标准 2.翻译的过程 3.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 (四)第三章英汉语言的对比 1.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 2.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 (五)第四章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上) 1.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 2.词类转译法 3.增词法 4.重复法 5.省略法 6.正反、反正表达法 (六)第五章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中) 1.分句、合句法 2.被动语态的译法 3.名词从句的译法 4.定语从句的译法 5.状语从句的译法 6.长句的译法 (七)第六章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下) 1.习语的译法

2.拟声词的译法 3.外来词的译法 依据课程大纲之要求,学生应在学习本课程后具备相关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并将其应用于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活动,能够借助于词典忠实通顺地完整翻译中级英文读物。本课程考试形式为笔试,其中翻译理论部分占30%,翻译实践部分占70%。教材所学内容占60%,教材外内容(即翻译实践部分)占40%。根据课程特点,考试主要题型可以是关于翻译理论的填空题,是非题,简述题,和翻译实践的英汉互译题等。翻译实践题可根据教学进程,按一定比例出句子翻译,段落翻译,和篇章翻译。 三、考试方法、考试时间及试题类型 1.考试方法:笔试(闭卷)。 2. 计分方式:满分100分。 3. 考试时间:考试用时按学院统一要求。 4. 试题类型:由教研室根据实际要求制定。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 1. 教材: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 主要参考资料: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范仲英.《实用英语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连淑能.《英译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陈宏薇,李亚丹.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孙致礼.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五、样题 I. 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0%) 1.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家------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思想。 A. 鸠摩罗什 B. 玄奘 C.安世高D。释道安 2. 严复说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躇”是指---------------------。 A. 翻译一部书要化一个月时间作准备 B 翻译一个术语往往要考虑很久 C. 只有化苦功才能翻译成一部名著 D. 书名的翻译颇费思量 3. 下列四句,----句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A. 鲁迅提出过“宁信而不顺”的翻译观点。 B. 马建忠主张“善译”的翻译标准。 C. 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D. 傅雷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形似”。 4. 下列四位翻译家中,英译《红楼梦》的是------。 A. 林语堂 B. 杨宪益 C. 杨必 D. 鲁迅 5.英国语言学家M.A.K.Halliday提出的构成语境三要素中,fields of discourse指---------------------------。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推荐5人10人喜欢喜欢2012-01-15 06:22:23 马蹄达达(内敛)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每个人的行动都受思想支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境界。大致分一下,人的境界不外乎三种:一是为自己,二是为家庭,三是为社会。 为自己也就是为个人。之所以说“个人”,就是这种人不要说社会责任,连应有的家庭责任都没有,连父母和妻子儿女都不顾。有的为了自己吃喝玩乐,把父母的退休金当作自己的银行,甚至以刀子逼迫父母,于是酿成父母忍无可忍怒而杀子的悲剧;有的放弃了做丈夫的责任,自己在外吃喝嫖赌,让妻子在家独守空房;有的丢掉了做父母的责任,因为孩子有毛病就弃之于大街;还有的只生不养,让孩子早早辍学……这种人属于极端个人主义者,信奉的是“只要一个人吃饱,哪管一家子饿”的哲学…… 为家庭,也就是一切为了家庭利益。有的追求光宗耀祖,有的追求小康生活,有的追求夫妻恩爱,有的追求后继有人,有的追求豪宅美车,有的追求金钱无数……应该说这些追求都是合理的,这种境界的人为数众多,大有人在。这些人往往对家庭的责任感很强,对父母来说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佛家底蕴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佛家底蕴——钟明奇 1904年,王国维发表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篇研究古典小说的论文——《红楼梦评论》。这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有深远影响的跨文化研究个案。王国维之写作《红楼梦评论》诚有多方面因素,但与他究心佛学,留恋佛境,由此探索人生真义有密切之关系。至今对《红楼梦评论》尚未有专文从佛教的角度加以阐释,本文对此聊陈管见,敬祈方家教正。 一、王国维早年的人生困惑与佛教情结 王国维并没有专门研究佛教的论文,但这并不说明他对佛教与宗教没有研究。真正的学术大师多不喜自炫博学,率尔操觚。王国维亦然。钱钟书尝赞王国维“博极群书”,“深藏若虚”。 ①这可以说是对王国维学术风格的经典概括。王国维之佛教与宗教修养,也宜作如是观。 王国维对佛教与宗教的论述散见于他的有关论著中,如1905年发表的《论近年之学术界》中云:“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同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而稍带出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②如此高屋建瓴纵论佛教与中国古代思想嬗变轨迹,既简要,又甚为精当,信是大家风采。特别是他把西洋思想看成“第二之佛教”,更是别具会心,非全局在胸,目光巨大,会通佛教与中西思想,决不能下此断语。值得注意的是,王国维将西洋思想看成“第二之佛

教”,实说明他对东来之佛教的特别青睐。王国维同主张学无中西,然于佛教则实不无偏嗜。 王国维在总体上对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1906年,王国维作《去毒篇》,论述“宗教之所以不可废”,这主要是因为宗教能够“偿现世之失望以来世之希望,慰此岸之苦痛以彼岸之快乐”,而此实即佛教之精义。王国维并非不知“今日之佛教已达腐败之极点”,基督教亦然,但它们能带给国民“希望”与“慰藉”,故宗教不宜废。在该文中他还阐述宗教与美术的关系。他说:“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宗教之慰藉,理想的,而美术之慰藉,现实的也。而美术之慰籍中,尤以文学为大”。王围维早年对宗教的认识,是与人生、与美术如文学等联系在一起来认识的。王国维并不信宗教,他之看重宗教与美术如文学,是因为它们有“慰藉”的功用。在王国维那里,美术如文学,就有宗教化或者说佛教化的倾向。 ①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6页。 ②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王国维文集》第3卷,姚金铭、王燕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6—37页。本文所引王国维诗、文均出自该版本,下不簧注。早年王国维是个多思多虑、深于忧患的人。这除了他所处的生活环境之外,与他的天性及身体的健康状况颇有关系。他在《静庵文集》之《自序(一)》中,回顾辛丑(1901年)后从日本回来以后的治学经历时说:“自是以后,遂为独学之时代矣。体素赢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自是始决从事于哲学。”而其《欲觅》诗则云:“欲觅吾心已自难,更从何处把心安。诗缘病辍弥无赖,忧与生来讵有端?”王国维有一段时间醉心于西方哲学,其根本的目的乃在于解决“人生之问题”。他在《静庵文集自序》中就说自己“自癸卯之夏,以

林妹妹说英语:《红楼梦》精彩译文赏析-翻译文化.doc

伦敦大学教授英译《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的旷世巨著,大陆、香港、台湾都曾改编拍成电影,家喻户晓。50年代大陆拍摄的《红楼梦》在香港创下了连映二百多天的纪录,至今仍未有一部电影可以打破该纪录。 五四运动后不少白话文作家都歌颂过《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红学专家,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红学佳作,淙淙汩汩,源源不绝。 五六十年代多位中外学者就曾经把《红楼梦》英译,介绍到西方国家去,但由于种种问题,都只是节译而已。 直至70年代有一位牛津大学的讲座教授霍克思(David Hawks),竟然不惜辞去职务,专心埋首于全部《红楼梦》的英译。他的译笔功力深邃,英文写得非常流畅。 请先欣赏霍克斯在《红楼梦》英译本自序中的最后一段感人的话: "My one abiding principle has been to translate everything-even puns. For although this is ,in the sense I have already indicated, an 'unfinished' novel, it was written (and written) by a great artist with his very life blood. I have therefore assumed that whatever I find in

it is there for a purpose and must be dealt with somehow or other, I cannot pretend always to have done so successfully, but if I can convey to the reader even a fraction of the pleasure this Chinese novel given me , I shall not have lived in vain." 中国曹雪芹英国霍克思 撰写《红楼梦》这部旷世巨著的曹雪芹,堪称中国文学史的奇才,数十年来无数作家学者都把这部经典名作奉为圭臬,推崇备至。 70年代著名学者胡菊人先生在其专栏里就写过这样一段话:“在技巧上我们可以说自清末至'五.四'直至今天,在中国而言,无人能与曹雪芹并肩。他的技巧,尤其在肌理上,细心研究,令人惊骇,以为是神鬼写下的文墨。” 曹雪芹如果九泉下有知,欣悉二百余年后西洋竟然出了另一位奇才,连大学教授的高职也辞去,在家中孜孜不倦十五载,把他的作品全部译成蟹形文字,介绍到西方国家,必定会含笑引为同调! 这位西洋奇才就是前英国伦敦大学的教授霍克思(David Hawks.) 这里介绍霍克思译红楼梦,是希望大学翻译系的同学能观摩

红楼梦经典语句英译

《红楼梦》熟语英译三十例 1. 至午后,金桂故意出去,让个空与他二人,薛蟠便拉拉扯扯起来。宝蝉心里也知八九了,也就半推半就。 译文:After lunch, Chin-kuei deliberately went out to clear the coast for them both, and Hsueh Pan started making advances to Pao-chan. Well aware of that he wanted, she only made a show of resisting. 2. 咱们家没人,俗话说的“夯雀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晓华(六十七回) 译文:Our family’s short-handed and, as the proverb says, “A slow sparrow should make an early start.”We don’t want to find, when the time comes, that we’ve forgotten this, that and the other, so that people laugh at us. 3. 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义新奇,别开生面了。(六十四回) 译文:And these five Cousin Lin has written today can also be considered as fresh and original, but goes as slowly as unraveling a concoon?” 4.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译文:Haven’t you heard the saying:“Illness comes as fast as a wall falling down, but goes as slowly as unraveling a concoon?” 5. 姐姐博古通今,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儿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一套。这叫做“负荆请罪”。(三十四) 译文:Why, cousin, surely you are sufficiently well versed in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to know the title of that opera. Why do you have to describe it? It ‘s called “Abject Apologies”. 5. 虽才干优长,未免贪酷,且侍才侮上,那同寅皆侧目而视。(十五回) 译文:But although his 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were outstanding, these qualities were unfortunately offset by a certain cupidity and harshness and a tendency to use his intelligence in order to outwit his superiors; all of which caused his fellow officials to cast envious glances in his direction. 7. 说着,就自己举手,左右开弓,自己打了一顿嘴巴子。(六十八回) 译文:He raised his hands and slapped himself on both cheeks. 8. 我们没事评论起来,你们这几个,都是百里跳不出一个来的。妙在个人有个人的好处。

google搜索在翻译中的应用

Google翻译搜索使用技巧系列一:“相关搜索”和“猜测搜索” 从Chen Zhong-hung这个名字谈用google搜索人名 今天在做英译中翻译时碰到了这个Chen Zhong-hung,原文是“Chen Zhong-hung, counsellor in the Mainland Affairs Council of the Taiwan ...”。 初步判断此人应该姓“陈”,由于这篇新闻出自外国人之手,“Zhong-hung”到底是什么?不得而之。 使用google搜索,前几个结果是: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徐斌, 马健康, 陈忠航, 唐泽波, XU Bin , MA Jian-kang , CHEN Zhong-hang 第3个结果也是陈忠航。 显然,这些结果与台湾没有任何联系。

于是,不妨从“Mainland Affairs Council ”下手,通过google搜索得知“Mainland Affairs Council ”是台湾“陆委会”。 重新用google搜索“陆委会陈”,结果是:陈江会,'陈'在google 中往往是'陈云',还是无法得到正确结果。 再看此人的title:“counsellor ”,估计是顾问,于是再搜索:“台湾陆委会顾问陈”,终于,在第8个搜索结果中出现了蛛丝马迹: Untitled document - 繁 - [ 转为简体网页 ]从蔡之中陈崇弘新职看「陆委会」职务轮调. 台湾「陆委会」昨日下午举行港澳处及澳门 .... 记者会组团赴香港了解及采访立法会选举情势,陈崇弘作为参访团的顾问,却无法 ... https://www.doczj.com/doc/0e16760184.html,.mo/wa/2004/11/20041102a.htm - 10k - 网页快照 - 类似网页 于是,再搜索“台湾陆委会陈崇弘”,得到结果: 陈崇弘之所以在「陆委会」内出任职责之一是与记者打交道、组织记者会,其下设有新闻礼科部的联络处处长,看来是与他曾做过记者〔《台

2019优秀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精选

2019优秀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精选 本文针对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128条优秀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在写作英语论文过程中的一些参考,论文题目的定位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 1、航海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 2、医学检验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 3、“微时代”下的军事医学英语微课教学研究 4、浅析中医五行学说一些术语的英译 5、传统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中情感美的传递 6、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为例 7、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翻译研究价值——以《穆斯林的葬礼》为例 8、《长恨歌》中认知隐喻的翻译 9、高罗佩《武则天四大奇案》英译之诗学探析 10、诗歌翻译中的“意、音、形”之美——唐诗《江雪》四种英译的对比分析 11、《红楼梦》角色姓名“归化”译法探究 12、论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 13、《越人歌》的审美再现——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 14、早期西方汉学家英译《聊斋志异》中的跨文化操纵 15、“西语哲”视域下的英汉句子形态的差异及启示

16、中英文日常交际用语的差异探析 17、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18、基于图式理论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听力作业设计研究 19、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 20、高校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渗透和本族语文化的回归研究 21、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22、中小学英语衔接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3、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教学整合研究 24、探究基于计算机辅助模式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情感因素 25、开元数字化平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26、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互动特征分析——以实习教师课堂为例 27、西部农村中学英语写作在线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的对比研究 28、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生态化研究'))));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生态化研究 29、小学英语课堂激励方法的应用策略研究 30、高中英语以读促写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31、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语体特征多维度对比分析 32、MOOC下的中国职业英语教育改革探索与应对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摘自他的作品《人间词话》,他从古人描写儿女私情的诗句中提炼出“悬思——苦索——顿悟”,用以表现治学三境界,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其深刻的内涵。 《人间词话》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原意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王国维却将此句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此一境界,乃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原词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无悔,王国维却用它表达对事业、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达到成功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 此一境界,乃在奋斗的道路上,即使困难重重,也要继续追逐,无怨无悔。 第三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原词是表明作者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回路转,王国维却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和多年磨练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达到最后的成功。 此一境界,表明立志追逐的在足够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已追逐到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