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新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19课《我的发现》教案

2018新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19课《我的发现》教案

19 我的发现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 朗读课文,了解“我”的发现,认识“我”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大胆推测,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大胆推测,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词汇。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一揭示课文题目

1.教师板书,引导交流。

(1)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看看哪个小朋友认识?现在,这个字很少写,也很少用到。

(2)教师一边板书,一边介绍字的笔画、结构和书写时注意的地方:横撇、点、撇、撇、捺,然后下面左边是一个“弓”,右边是“建设”的“设” 的一半, 最后一笔不是捺, 是点。(發)

(3)教师提问:这个古怪的字有认识的吗?(是繁体字的“發”——发)

(4)你怎么会认识的呢?(学生自由发言)

(5)教师展示麻将牌“發”:麻将牌 144个, 其中有 4个就是这个字“發” , 打牌的时候叫“发财”。现在,我们把“發”字简化成这个字了(板书:发) 。跟我念——发(两遍)

2.用字组词。

(1)引导组词:“发”这个字可以组成很多词语。比方说“发生”——我们的童年非常快乐,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记忆犹新,其中有一件事我一想起来心里总特别高兴,因为它给我带来了无限乐趣。还有“发明”——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造福于人类。还有哪些用“发”组成的词?

(2)学生自由发言:发财、发言、发掘、发起、发源、发表、爆发、发展、发现……(教师板书:发现)

3.用词造句。

(1)引导造句:用“发”可以组成很多很多的词语,谁能够用“发现”来说一句话,谁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考古学家发现了恐龙化石。

牛顿发现了地球有引力。

只要留心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

他发现孩子没吃饭,马上去买了份盒饭。

4.理解发现。

(1)那么, 什么叫发现呢?谁能够给它下个定义.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就是一个东西本来就有的,然后一个人把它找了出来。

课件出示:发现

①第一次看到或知道。

例如:渔民发现了一个大海湾。

探险者发现了某种不认识的动物的足迹。

②找到[一个物件]

例如:小明发现球在桌子底下。

③由于对一个目标的研究或经验而找到。

例如:科学家几乎每天都在发现重要的新原理。

5.导入课题。

(1)本就有的,大家不知道,后来我们把它找到了,就叫发现。

(2)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跟这个词有关系。 (板书:我的,补全课题)

(3)请四个同学来读课题。

(4)教师评议:读书声音要响,口齿要清,不要拖泥带水,不要这样读 (师读)我——的——发——现,我不喜欢的。我的——发现,也不对。

(5)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说说初读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分析字形,了解字义。学习会写的字。

2.同桌交流。重点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3.集体认读生字、新词。

(1)课件出示。

gēn jù pàn duàn bù fá tǐ yù

根据判断步伐体育

fǔ dǎo duó bù sā huān yáng gāo

辅导踱步撒欢羊羔

cuò shǒu bù jí yòu shòu y òu ǎi

措手不及又瘦又矮

(2)指导拼读:课文里面一共有10个生字,老师都注好拼音了,你能把它读好吗?读的时候,不要“伐, 伐,伐伐伐,伐伐伐”不是这么读的。老师读一遍,读两个,你接下去学,照老师的样子读。 (师先指拼音,再指生字,范读)

(3)哪个小朋友能借着拼音,把上面生字词语读好。

4.分析字形。

左右结构的字:据判伐措矮辅踱撒

半包围结构的字:瘦

上下结构的字:育羔

5.理解词语的意思。

走廊: 有顶的过道;也比喻连接两个较大地区的狭长地带。

判断: 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断定某种事物是否存在或有无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

步伐: 队伍操练中的步调;行进或走路中作的有规律的步子。比喻事物进行的速度。

蜻蜓点水: 指蜻蜓在水面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措手不及: 措手:着手处理。来不及动手应付。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

踱步: 表示慢慢的行走速度不快。

手忙脚乱: 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6.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

“断”,左右结构,注意与“继”的区别。

“矮”,左右结构,写字时注意间架结构要匀称。

“育”,上下结构,上半部分不要少写一“点”。

“猜”,左右结构, 左边部分让出位置给右边,尽量让右边舒展些。反犬旁的弯钩不宜太弯,撇画长短、方向有别。

“体”,左右结构,右边部分不要少写一横。

“奔”,上下结构, 为了防止把字写得又瘦又长,横画不但要相互靠拢些,而且一定要间距均匀,尽量把其中的长横写长些。

四朗读全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

1. 生字教学的第一步——读准字音。字音的掌握是重点也是难点。字音的教学要体现层次性,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过渡环节,往往只给学生很短的时间识记生字。实践证明,学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根本不可能有效识记生字。生字读音障碍没有扫除,又怎能正确理解内容呢?而且对于生字,学生往往先入为主,有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生字,如果一开始得不到及时纠正,一旦给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以后纠正起来就很困难。所以我们要注重扎扎实实地把好识字的第一关——读音关。

2. 在小学中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倡导见字识字、随文识字、以写促记、认读同步等识字方法,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力求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更应注重读书、写字习惯养成。学生语境、语感训练,时时刻刻提醒他们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写字时做到身正、肩平、足安。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1.朗读课文,了解“我”的发现,认识“我”的特点。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大胆推测,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投影。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

“我的发现”

《我的发现》

“我”的发现

我的发现

2.教师谈话,引导交流:

(1)黑板上写的三行, 你会读吗?我提示一下:我的发现, 这个有书名号的怎么读?

(2)指名多个学生读。

(3)教师评议:读是一样读的,但意思就不一样。比如说:“我的发现”是一篇文章的课题,有书名号的《我的发现》是一篇文章或者一篇课文, “ ‘我’ 的发现” 是课文里的“我”的发现, 这个“我的发现”是现实生活中的我的发现。

(4)指名说一说:第一个“我的发现” 是课题, 第二个《我的发现》是指这篇文章, 第三个打引号的“我” 的发现是指课文中的“我”的发现,第四个“我的发现”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我的发现。

3.一起读——我的发现。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理解课文

1.课文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一共 7个小节,自己轻松地读一遍。你读, 我到下面来听,看谁读得好。

2. 课文会读吗?一共 7个小节,请 7个同学来读,每人读一节。

不要拖泥带水的读(“我——的——发——现” 拖长声音读,不好。), 课文要这么读, “我的发现” (轻快地读)要这么读, (教师然后示范读第一节)。

3.指名七人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

(1)课件出示:

老师到我们教室来上课,要走过长长的走廊。我能根据脚步声,判断出是哪一位老师。

①第一个同学朗读,师生评议。

②探究交流:“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这孩子好动、聪慧,留心周围事物,能以脚步的声音来分辨人。)

(2)课件出示:蜻蜓点水(引导了解词语的意思:指蜻蜓在水面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文中指老师的脚步利索,声音干脆。)

①学生读第二节,师生评议。

②教师小结,指导朗读:不要读拖音,老师示范轻快地读。

(3)学习第三节。

①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②教师小结:要读得轻而快。

③探究交流“措手不及”的意思: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

(4)学习第四节。

①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②教师小结:要读得声音响亮。

③课件出示“又瘦又矮”。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积累的“又……又……”的词语。(又高又瘦又矮又胖又松又软又香又甜又高又大又细又长……)

(5)学习第五节。

①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②教师小结:想象“一响一闷”,就能读好这段话。

③课件出示“一新一旧”。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积累的“一……一……”的词语。(一心一意一张一弛一五一十一唱一和一模一样一朝一夕一草一木一生一世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丝一毫……)

(6)课件出示:

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

她就像一只在草地上撒欢的羊羔。

①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②探究交流:从“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可以看到老师的脚步有什么特点?(多变——奔……踱……加速……停住……)

鼓励学生试着用上“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说句子。(天上的月亮,有时候像一把镰刀,静静地挂在那里,懒得动一下;有时候像一个大圆盘,饱满的银色点缀夜空;有时候则像个淘气的孩子,在云间出没;有时候像个怕羞的姑娘,躲进云层里,偶尔露出,又赶紧躲藏。月亮不停地变化着它的形状,真像魔术师一样。)

③从“她就像一只在草地上撒欢的羊羔。”可以看出老师的脚步有什么特点?(无拘无束)

鼓励学生用上“……像……”说句子。(雨后的草原野花竞放,像一块刚浸过水的花头巾,连露珠儿都是五颜六色的了!)

(7)学习第七节。

①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②理解词语“手忙脚乱”。(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4.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三练习说话

1.教师提出话题:用通顺连贯的语言说说《我的发现》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指名多人回答(尽量避免重复),师生评议。

预设一:《我的发现》这篇文章说的是课文里的“我”发现每个老师的脚步声都不一样, “我”能以脚步声分辨出是哪个人老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预设二:《我的发现》这篇文章说的是课文中的“我”发现每个老师的脚步声的轻重缓急不同, “我”能以脚步声辨人,推断出来的是哪一位老师,于是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预设三:《我的发现》这篇文章说的是课文中的“我” 发现每个老师的脚步声各不相同, “我” 可以推断出是哪个老师上课, 于是,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预设四:《我的发现》这篇文章说的是课文中的“我”发现所有老师的脚步声各不相同,因此, “我” 能以脚步声辨人,于是,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迎接老师来上课。

2.教师提出话题:我发现“我”是。

指名多人回答(尽量避免重复),师生评议。

预设一:我发现课文中的“我”是一个好动、聪慧,留心周围事物,能以脚步声辨人的孩子。

预设二:我发现课文中的“我”是一个好动、聪慧,留心周围事物,调皮,并能以脚步声辨人的小孩。

预设三:我发现课文中的“我”是一个记性不太好的小孩,因为“我”经常忘记做课前准备, 忘记下一节是什么课。

预设四:我发现课文中的“我”是一个机灵的孩子。因为“我”总是忘记做课前准备,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通过老师脚步声的轻重缓急,推测出是哪一位老师来上课。

预设五:我发现课文中的“我”是一个按脚步声的轻重缓急,可以猜测出是哪一位老师,并能做好课前准备的人。

师:人家已经说过了。这不是发现,这是炒冷饭。

预设六:我发现课文中的“我”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小孩。因为他可以通过脚步声来推测,并且做好课前准备。

预设七:我发现那个孩子很细心,他能分辨每个老师的脚步声。

……

3.教师投影:

我发现屠呦呦是

(1)学生交流,自愿发言。(我发现屠呦呦是2015年诺贝尔奖医学奖获得者。)

(2)教师评议并小结:说得真好!他是我们国家第二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第一个谁呀?

(莫

言) 。莫言,是文学奖。屠呦呦是医学奖。报纸上报到她消息的时候,前面有句话是这么写的,引用一个资深的科学家的话说:一个伟大人物的诞生,一定告诉我们,他小时候有多次的发现,才造就后来他有伟大的发明。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所以呢, 一个小孩从小养成善于发现、善于观察事物的习惯, 长大了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屠呦呦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我发现”前面是个“现象” ,后面是“推测” ,推测出一个结论。如果说他从现象推测的结果是正确的,那么他的发现就是有价值的。如果推测错了,那这个发现就没有价值了。

4.教师提出话题:我说三句话,小朋友说第四、第五、第六句话,看谁说得好!

(1)教师说三句话:

我发现蜻蜓飞得低,乌云密布,那一定是马上要下雨了。

我发现这次我们习大大到英国去访问, 收到了英国上上下下的热烈欢迎, 说明我们国家的地位提高了,我们人民的素养也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认。

我走进复旦万科实验学校, 发现地上没有一张纸屑, 我推测复旦万科实验学校学生的素养个个都好。

(2)谈话激励:现在你们说第四、第五第六句,相信孩子们都是最棒的。

预设一:我发现狗、鸡鸭鹅这些动物一旦乱蹦乱跳,非常狂躁的样子,我就推测出马上就要地震了。

预设二:我发现蚂蚁搬家后,一般都要下雨。

预设三:我发现如果今天有火烧云的话,那第二天肯定是个好天气。

预设四:我发现我家鱼缸里的鱼死了以后,马上被微生物吃掉,所以我推测这个缸里的微生物一定很多。

……

四谈谈感受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屠呦呦的材料告诉你们,小时候,你不断地去发现,长大了一定会有伟大的创造或者发明,这是必然的。所以啊,小时候一定要有好奇心,要去不断地去观察。观察包括眼睛去看, 耳朵去听, 嘴巴去尝, 然后呢, 脑子去想。你不断地去发现, 然后, 长大了就会有伟大的创造或发明。爱迪生也好, 爱因斯坦也好, 还有牛顿、居里夫人、莱特兄弟等,都是这样的道理。

[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之大。“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主要方法。在第二段教学活动中,我注重花时间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重点感悟、朗读课文,说话练习,体会从小养成善于发现、善于观察事物的习惯, 长大了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也让学生对文中的“我”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2. 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

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

1.看拼音,写词语。

Pan duan(判断) ti yu(体育) ai xiao(矮小)

Xie zi(鞋子) jiao huan(交换) ben pao(奔跑)

2.比一比,再组词。

猜(猜测)继(继续)向(方向)亭(亭子)

情(情况)断(判断)响(响声)停(停止)

居(居住)代(代替)度(温度)棵(一棵树)

据(根据)伐(砍伐)踱(踱步)课(一堂课)

3.照样子写一写。

例:又瘦又矮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

例:一新一旧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4.下面的句子描写生动、形象,读一读,你也写两个句子吧。

(1)教体育的何老师脚步声很重,好像和地面有仇似的。

(2)有时候她突然在踱步中加速,有时候她突然在奔跑中停住……她就像一只在草地上撒欢的羊羔。

一作者简介

祁智,江苏靖江人。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3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南京市第三十四中学教师,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员、编辑,南京《周末报》记者、主编助理,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社长。

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呼吸》《芝麻开门》,中短篇小说集《反面角色》,长篇童话《迈克行动》,中篇小说《天凉好个秋》、《纸婚》、《变奏》、《张果的腊月》、《亮相》、《一种尴尬》、《直觉的意外》、《送戏》等。因为体型较胖,被小朋友称为"胖叔叔"。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办公室主任。

1983年毕业后,先后供职于学校、教科所、机关、新闻等单位,曾任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现在江苏省出版总社任职。任大学期间写诗,1987年开始写小说。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

二屠呦呦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2月14日,荣获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16年4月21日,入选《时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2017年1月2日,被授予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授予女性科学家。

三爱迪生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西奥兰治。发明家、企业家。

爱迪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利用大量生产原则和电气工程研究的实验室来进行从事发明专利而对世界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人。他发明的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电灯对世界有极大影响。他一生的发明共有两千多项,拥有专利一千多项。爱迪生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9名。

四莱特兄弟

莱特兄弟,指的是美国飞机发明家哥哥威尔伯·莱特(1867年4月16日—1912年5

月30日)和他的弟弟奥维尔·莱特(1871年8月19日—1948年1月30日)。他们从小就对机械装配和飞行怀有浓厚的兴趣,从事自行车修理和制造行业,从1896年开始就一直热心于飞行研究。通过多次研究和实验,在基蒂霍克沙丘上空对载人滑翔机进行了几度寒暑的试验之后,他们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 在美国北卡莱纳州试飞成功。

莱特兄弟首创了让固定翼飞机能受控飞行的飞行控制系统,从而为飞机的实用化奠定了基础,此项技术至今仍被应用在所有的固定翼航空器。莱特兄弟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的交通、经济、生产和日常生活。

五名言积累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

观察者,事竟成,世上没有什么困难,只要你去观察它的奥秘,就一定能成功。——张芷卿

人应当相信,不了解的东西总是可以了解的,否则他就不会再去思考。——歌德

发现生活里的美,特别是发现庸常生活里的美,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这需要一颗优美而善感的心。--麦达德

没有艰苦的学习,就没有最简单的科学发明。——南斯拉夫谚语

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华罗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