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家乡在哪里》教案新部编本

《我的家乡在哪里》教案新部编本

《我的家乡在哪里》教案新部编本
《我的家乡在哪里》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6.《我的家乡在哪里》

居峪小学王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我的家乡在哪里》。

学情分析

随着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生活领域不断扩大,让学生在学习社区知识的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家乡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本话题教学的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他们还没有构建起一个较为全面或具体的家乡乃至祖国的意识,对于家乡的概念是简单而又模糊的。教师要引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认识家乡、探究家乡、分析家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购建的一个阶段,而对这一话题的展开,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时候,也应遵循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能在地图上查找本地、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了解与湖北省相邻的省份及它们的方位。教学难点是: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位。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话题的教学中,涉及到地理教学的知识点,教师应该由“如何在地图上寻找自己的家乡”这一问题展开教学主题,学生通过在地图上寻找家乡的过程,认识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位,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而不要生硬的进行讲解。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不仅能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还认识到了地图所包含宽泛的知识,这些知识成为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的拐杖和载体,从而,更是在诸多活动中激起学生爱家乡的真挚情感,激励他们要付之于行动,使他们更加想了解家乡最终会为之自豪,完成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使教育教学落到实处,最终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是最能体现相关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课程的特点,在设计时,注重了将有关的地理常识和热爱家乡的教育相结合,将地理常识融合在热爱家乡的教育之中,努力让这些知识为学生的品德教育服务。这节课,主要采用了教师引导下的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了解家乡,激发他们对家乡学习的兴趣;在交流、参与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方向、认识简单的图例,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培养识看地图的能力。

2、行为与习惯目标:培养孩子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

3、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等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家乡在哪里。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地图的认识,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增强对家乡的感性认识,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孩子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能说出家乡相邻的省份、县市。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孩子探寻家乡的地理位置,培养初看地图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走进版图。

兴趣是开发潜能的钥匙,上课伊始,我播放《汉江情怀》这首歌曲,将孩子带入家乡美丽的风景之中,让孩子们欣赏后猜出这碧蓝的江汉之滨就是我们可爱的家乡---郧县。接着我又创设情境:有一批外地的游客看到这些美丽的风景图片,也想来我们家乡郧县观光旅游,你们愿意为他们当导游吗?随即招聘一批小导游,并激发他们:想做一名优秀的导游可不容易,必须要对家乡、对祖国的版图有充分的了解。可是在幅员辽阔的祖国版图上,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地图乐园一起去探寻吧!,随之展示中国地图,自然而然引出课题“我的家乡在哪里?”

[设计意图:“儿童是以声音、形象、色彩来思维的。”以脍炙人口的歌曲开始新课,既能满足孩子们的视觉,也能满足孩子们的听觉。接着再以家乡美丽景点巧设悬念,唤起孩子们对家乡的关注,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使课堂教学能很快进入佳境。]

二、识看地图,寻找家乡。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把这一环节分为三个板块展开:

1、识看地图

学会看地图是学好本课的关键,可孩子对地图比较陌生。因此,我先引导孩子们从整体感知祖国版图的形状犹如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鸡,雄赳赳气昂昂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接着出示方向图标,引导他们正确感知各个方位,了解有关地图图例的知识。再查看地图,尝试找一找祖国的东西南北分别是哪里?我再补充讲解:中国由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行政特区组成。

(这一板块通过教给孩子认知地图的过程,拓宽孩子们对各省级行政区的认识,培养初看地图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寻找家乡

在孩子对祖国各省级行政区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我再启发引导:我们祖国有23个省,我们的家乡在哪个省呢?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吗?此时,我把湖北省版图设成闪烁状态,让孩子们找到后,打开课本,在地图上把湖北省勾画出来。仔细观察:湖北省在祖国的什么位置?形状像什么?他的邻居都有谁?他们分别在湖北省的哪个方位?围绕这几个问题,我组织孩子们以对答、抢答等游戏方式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方位交流家乡湖北省在祖国的地理位置。等孩子们明确了湖北省的位置后,再引导孩子,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交流一些关于湖北的社会性知识。如:湖北省的面积、人口、省会、名字的由来等。此外,我也准备了一些图文知识做补充介绍。让孩子仔细看一看、认真读一读(我们湖北人杰地灵,资源丰饶,文化灿烂,景色优美,是全国工农业、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最著名的有武汉黄鹤楼、三峡、十堰武当山、神农架等。)以此加深孩子对湖北省的了解,树立他们的自豪感。

[这一板块是本环节的重点,教学时,我从湖北省的地理位置和社会性知识两个方面,引发孩子对湖北省的认知和思考,通过互动交流孩子不仅能牢记湖北省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对湖北省也有更全面的认识。充分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社会性这一学科特点]

3、定位家乡。

为了进一步明细家乡的方位,我让湖北省地图从中国地图中飞出,带领孩子们一起走进湖北省地图,仔细看一看:湖北省有多少个地区级城市?丹江口市在湖北省的哪个城市?当孩子交流十堰市时,再让孩子们看一看十堰市在湖北省的什么方位,包括那些县级城市?当孩子们交流到郧县时,我顺势让十堰市地图

“飞”出湖北省地图,引导孩子清楚认识郧县在十堰市的地理位置及相邻的县市有哪些?然后,再和孩子们共同走进郧县地图,简要了解郧县又有哪些乡镇?最后我在给家乡定位小结时,让孩子们一起自豪地告诉大家:我的家乡在中国湖北省十堰市郧县。

[设计意图:此环节由远及近,层层递近,充分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孩子清晰认识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当看到湖北省地图从中国政区图,十堰市地图从湖北省地图,分别跳出来时,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我的家乡在哪里”、“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三、创设情境,赞美家乡。

让孩子明确家乡的位置后,我激发孩子:我们的家乡大至湖北省小到十堰市郧县,郧县是我们共同的家乡,可很多人并不了解,你们想不想让美丽可爱的家乡----郧县走出湖北,走向中国,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能了解郧县、喜爱郧县,来郧县旅游观光?接着我再创设情境:正好外地有一批游客快来郧县了,让我们一起为家乡做点贡献吧!随即让小导游激动地佩戴“导游工作证”,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从郧县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模拟介绍和赞美。此外,我也准备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图文,对孩子交流不够的地方作以补充介绍。最后让孩子们齐声朗读郧县口市的简介,孩子在优美的朗读声中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设计意图:在组织这一板块的教学时,我力求创设鲜活的情境,让孩子在真实的活动模拟中通过信息资料的互动交流加深他们对家乡十堰市郧县的认识。调动孩子积极的情感参与,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

新部编版八年级教材历史上册《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 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二、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017-2018学年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部编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 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 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 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 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 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 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 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 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

?板书设计? 标志: 兴起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文学革命 积极: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消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民报》的创刊 B.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C.《中外纪闻》的创办 D.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2、读图:与右图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清末新政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近代中国,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创办刊物、著书立说,宣传进步思想,在右图所示刊物上提出的著名口号是()

A.“自强”、“求富”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民主和科学”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4.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表述正确的是()A.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B.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C.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D.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5.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自强求富②维新变法③民主共和④民主、科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②④

6、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想,由空想而实际行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材料中所说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7、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查找有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资料,应选的刊物是() A.《新青年》 B.《申报》 C.《中外纪闻》 D.《民报》 8、胡适在1923年给友人信中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是指() A.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共和时代 C.民主科学时代 D.尊孔复古时代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步习题(含答案)

《新文化运动》 同步练习 1. 陈独秀被称为“文化伟人”“政治名人”,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文化伟人”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A. 领导“百日维新” B. 推翻君主专制统治 C. 发起新文化运动 D. 建立中国同盟会 2. 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 《时务报》

B. 《新青年》 C. 《民报》 D. 《申报》 3.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以下是小张同学为“救治行动”寻找相关史实,其中不正确的是() 4. 陈独秀说:“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为此,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爱国运动 5. 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 A. “民主”与“科学” B. “自强”与“求富” C. “民主”与“共和” D. “扶清灭洋” 6. 新文化运动中,进步知识分子创办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有() ①《每周评论》②《万国公报》③《新青年》④《民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7. 以下正确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 A. 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北伐战争

B. 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C.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 D.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8. 历史学家唐德刚谈到新文化运动时说:“白话文运动,在他画龙点睛之后,才走上正轨。”“他”指的是() A. 李大钊 B. 胡适 C. 陈独秀 D. 鲁迅 9. 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指出:“一曰,须言之有物……八曰,不避俗语。”该言论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A.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C.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10. 下列有关新文化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 B.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 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D. 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材料题 1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5年,进步知识分子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向封建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意识、旧政治猛烈的开火,在国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孙风《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材料二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知识点

部编版: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课文解读】 知识点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 (2)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还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背景延伸: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开始时间及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口号:民主和科学 知识点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强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代表作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2)提倡民主与科学 它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来的。 (3)抨击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代表作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延伸理解: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2、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初中部编统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一场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中清王朝被推翻民国的建立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袁世凯称帝北洋军阀的分裂和混战使人们对中国的前途感到迷茫。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以引进新思想为主要目标,从民主、科学、文学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几大领域,展开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这场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中国人民更加执着地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也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师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但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现,中国社会仍是一片黑暗,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来一度复辟帝制;国内军阀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还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国家形式越来越乱!面对混乱的国家形势和复辟分子掀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场空前的浪潮。 二、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的背景 (1)袁世凯独裁,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破坏共和; (2)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 (3)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尊孔暗流涌动,新旧思潮冲突。 (二)新文化的兴起(课件展示) 目标:检讨中国传统文化,引进新思想 时间:1915年9月 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