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婚姻家庭是同一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人类两性结合和血缘关系的社会形式1

婚姻家庭是同一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人类两性结合和血缘关系的社会形式1

婚姻家庭是同一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人类两性结合和血缘关系的社会形式1
婚姻家庭是同一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人类两性结合和血缘关系的社会形式1

婚姻家庭法名词解释:

1.婚姻家庭:是同一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人类两

性结合和血缘关系的社会形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基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应运而生的.

2.家庭: 是同居一家共同生活,其成员依法互享权利\互负义务的亲

属团体.

3.普那路亚群婚:是一种同行辈的集团婚,但是已从两性关系中排除

了兄弟和姐妹,最初排除了同胞的兄弟姐妹,后来又排除了血缘关系较远的兄弟姐妹.

4.对偶婚制:一对男女在或短或长的时间相对稳定的同居生活,这

种现像在群婚制下或更早的时候便已出现,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一种普遍通行的制度。

5.无夫权婚姻:是指照罗马万民法的规定而成立的婚姻,故亦称万

民法婚姻,在符合法定的要件时,依男女双方的合意成婚。

6.实质意义上的婚姻家庭法:是一定国家中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全

部法律规范的总和。

7.婚姻家庭法:是规定婚姻家庭关系借以发生和终止的法律事实,

以及婚姻家庭主体之间、其他近亲属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总和。

8.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是一定国家的婚姻家庭法立法指导思想,

是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质和特征在法律上的集中反映。

9.男女平等:作为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婚姻家庭主体的法

律地位和权利义力,不因性别而异。

10.包办婚姻:是指第三者违反婚姻自主的原则,包办强迫他人婚姻。

11.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

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

12.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

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13.虐待:是指对家庭成员的歧视、折磨、摧残、使其在身体上、精

神上蒙受损害的行为。

14.遗弃:是指法定亲属中,依法负有扶养、抚养、赡养义务的一方,

对需要受扶养、抚养、赡养的另一方拒不履行其义务的行为。15.宗族:亦称宗亲、本亲或内亲,在古代亲属制度中居于最重要的

地位,宗族以本宗男子为主体,还包括在室女和来归之妇。

16.外姻亦称外亲,包括已身之母,祖母等的本生亲属,以及已身之

女、孙女、姐妹、姑等因婚嫁和生育而形成的亲属关系。

17.血亲:是指相互之间具有血缘联系的亲属,这种血缘联系可以是

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原来意义上的血亲本为自然血亲,即生物学意义的血亲,扩大意义上的血亲还包括拟制血亲。

18.自然血亲:在血缘上具有同源关系,他们是共同的祖先的后裔,

相互之间是被血缘纽带联结在一起的。

19.亲系:是亲属间的联络系统,亲属的网络是由不同的亲系相互交

织而成的,。这种联系系统的载体,是这样或那样的血缘联系。20.行辈亦称辈行或辈份,是按照亲属的世代来划分的,以行辈为依

据,可将亲属分为长辈亲属,(旧称尊亲属)、同辈亲属和晚辈亲属(旧称卑亲属)。

21.丧服制度简称服制,它是以服制的不同来表示亲属的亲疏远近的,

丧服制度始创于礼,后入于律,服制的效力不仅及于亲属关系,而且及于其它诸多领域。

22.婚姻成立亦称结婚,是婚姻法律关系借以发生的法律事实。

23.婚姻的法律效力,是指婚姻成立后在相关领域导致一系列重要的

法律后果的总和,这种法律效力可以分力及于夫妻双方的直接效力和及于第三人的间接效力。

24.掠夺婚亦称抢婚,指男子以暴力掠夺女子为妻,这种结婚方式大

致出现于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时期。

25.互易婚,批双方父母互换其女为子妇,或男子互换其姐妹为已妻

26.买卖婚,指男方向女方家庭给付金钱或其他等价物(中国古代通

称为财货)以此作为与女方成婚的代价。

27.赠与婚:指有主婚权的父母,尊长将女赠与他人为妻,并不索取

代价,它不同于买卖婚,但女子仍处于赠与标的物的低下地位。

28.结婚合意:是指结婚当事人对婚姻成立的意思表示完全不一致。

当事人须有结婚合意,是婚姻自由原则的必然要求。

29.禁婚亲:是指禁止一定范围的血亲结婚,反映了自然选择规律的

要求,具有优生学、遗传学上的科学根据。人类生活的长期实践

表明,血缘关系过近的亲属通婚,往往会将生理、精神上的疾病、缺陷遗传给子女后代,(这是相同的病态基因起作用的结果)以致影响人口的素质和民族的健康。

30.婚约:是男女双方以将来结婚为目的而作的事先约定。双方当事

人成立婚约称为订婚或定婚。

31.法定婚龄:是法律规定的最低结婚年龄,是结婚年龄的下限,未

达法定婚龄者结婚违法。

32.劳役婚,是指男方必须为女方家庭服一定时期的劳务,以此作为

与女方成婚的代价。

33.六礼:系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34.无效婚姻,是欠缺婚姻成立要件的违法婚姻。

35.夫妻: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的依法结合的伴侣。男

女因结婚而成为夫妻,双方具有特定的身份,与其他两性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

36.夫妻别体主义,又称夫妻同体主义,即夫妻因婚姻成立而合为一

体,双方的人格互相吸收。

37.婚姻住所决定权,是指选择、决定夫妻婚后共同生活住所的权利。

38.夫妻忠实义务,主要是指贞操义务,即专一的夫妻性生活义力,

广义的解释还包括不得恶意遗弃配偶。以及不得为第三人的利益而损害或牺牲配偶他人的利益。

39.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权:又称夫妻相互代理权,指夫妻因日常家庭

各务与第三人为一定法律行为时互为代理的权利。即夫妻于日常

家庭事务范围内互为代理人,互为代理权。

40.夫妻财产制,又称婚姻财产制,是指规定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制

度。

41.一般共同制,是指夫妻婚前,婚后的一切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

产)均为夫妻共有的财产制。

42.动产及所得共同制:是指夫妻婚前的动产及婚后所得的财产为夫

妻共有的财产制。

43.所得共同制:是指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为夫妻共

有的财产制。

44.劳动所得共同制:是指婚后的劳动所得为夫妻共有,非劳动所得

的财产,如继承、受赠所得等,则归各自所有的财产制。

45.夫妻一方财产也叫夫妻特有财产,是指夫妻在婚后实行共同财产

制时,依据法律规定或夫妻双方的约定,夫妻保有个人财产所有权的财产。

46.法定的夫妻特有财产:是指夫妻一方婚前个人享有所有权的财产

和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并依法应当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

47.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关系:在法律上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

义务关系。父母子女是血亲关系中最近的直系血亲,为家庭法律关系的核心。

48.亲权:是指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身份上及财产上的监督和保护为内

容的权利义务的总称。

49.子女婚生性的否认:是指丈夫证明在受胎期间内、未与妻子有同

居行为,依法否认子女是自己的亲生子女的制度,即当事人依法享有否认有否认婚生子女是自己亲生子女的诉讼请求权的制度。

50.赡养:是指子女对父母的供养,即在物质上和经济上为父母提供

必要的生活条件。

51.非婚生子女的认领,是指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母承认非婚生子女是

自己的子女。

52.自愿认领,又称任意认领,是指生父母承认该非婚生子女是自己

所生,并自愿承担抚养责任,无需他人或法律的强制。

53.继子女,是指夫与前妻或妻与前夫所生的子女。继父母,是指父

之后妻或母之后夫。

54.人工生育子女:是指根据生物遗传民程理论,采用人工方法取出

精子或卵子,然后用人工方法将精子或受精卵胚胎注入妇女子宫内,使其受孕所生育的子女。

55.代孕母亲:是指用现代医疗技术将丈夫的精子注入自愿代替妻子

怀孕者的体内怀孕,等生育后由妻子以亲生母亲的身份抚养子女。

56.收养,是拟制血亲的亲子关系借以发生的法定途经。

57.寄养:指父母出于某些特殊情形,不能与子女共同生活,无法直

接发行抚养义务,因而委托他人代其抚养子女。

58.无效收养行为,是欠缺收养成立的法定要件的收养行为,这里所

说的要件,包括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这种行为不具有收养的法律效力,是一种无效民事行为。

59.立嗣即立后,又称过继或过房,是中国古代的收养制度,指男人

无子时,以便传宗接代,承继宗祧的行为,当事人间产生拟制直系血亲关系。

60.收养的解销效力,又称收养的消极效力,是指收养依法终止原有

的亲属关系及其权利义务的效力。

61.婚姻终止,是指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因发生一定的法律事实而归

于消灭。

62.别居,又称分居,是指通过司法裁判或当事人协议的方式,解除

夫妻双方的同居义务,因婚姻所生的其它夫妻权利义务亦有所变更,但婚姻关系仍然存续的法律制度。

63.离婚制度:是一定社会有关解除婚姻关系的原则,条件和程序的

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是人类婚姻家庭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64.限制离婚主义:是指夫妻双方均享有离婚请求权,但法律对离婚

条件严加限制的立法主张,即法律明确规定离婚的理由,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离婚理由,始许离婚,故又称有因离婚。

65.七出,又称七弃,是指礼法规定的丈夫出妻,夫家出雪的七条理

由,它起源于我国奴隶社会末期,起初为礼制的内容,以后由封建统制统治阶级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

66.和离即协议弃妻,在现代称两愿离婚,类似当今的协议离婚,是

我国古代一种通过协议允许夫妻离异的离婚方式。

67.登记离婚,是指夫妻双方自愿离婚,并就离婚的法律后果达成协

议,经过婚姻登记机关认可即可以解除婚姻关系的一种离婚方式。

在我国,又习惯称之为协议离婚、两愿离婚,合意离婚。

68.欺诈离婚:是指一方当事人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采取欺诈手段

向对方许诺先离婚再复婚,以骗取对方同意暂时离婚的行为。69.诉讼外调解:是指婚姻当事人所在单位,群众团体、居民或村民

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部门主持,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当事人就保持或解除婚姻关系及其连带的法律问题达成协议的纠纷解决方式。

70.重婚,是指有配偶与他人再结婚的行为或虽无配偶但明知他人有

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

71.离婚的法律效力,是指婚姻关系终止后,在婚姻当事人之间、婚

姻当事人与子女及其他第三人之间引起的一系列相应法律后果。

72.虚假离婚,或称假离婚,是指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本无离婚的真实

意思而受对方欺诈和双方通谋作出离婚的意思表示,一般包括通谋离婚和欺诈离婚两种情形。

73.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其实施的违反婚姻家庭法律行为应当

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74.共诺婚亦称合意婚,依男女双方的结婚合意而成立,一般采取民

事婚的方式,共诺婚制是在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到资本主方婚姻制度过渡的时期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

75.事实婚姻,是拗没有配偶的男女,未进行结婚登记,以夫妻关系

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的。

76.自由离婚主义,指根据夫妻双方或一方当事人请求离婚的意愿,

无论当事人有无过错,只要婚姻关系破裂均准予离婚的立法主张。

77.涉外婚姻(广义)是指在中国境内,中国公民与外国人,或者外

国人与外国人,以及在外国境内,中国公民与外国人,或者中国公民与中国公民的结婚、离婚或复婚。

78.收养的拟制效力,是指收养依法创设新的亲属关系及其权利义力

的效力,也称收养的积极效力。

79.拟制血亲,是指相互之间本无该种血亲应具有的血缘联系,经依

法拟制后,始具有与该种血亲相同的权利义务的亲属,这种血亲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的依法创设的,亦称法亲或准血亲。

80.一般共同制,是指夫妻婚前、婚后的一切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

产)均为夫妻共同财产。

人类学经典必读书目

人类学经典必读书目 第一阶段:1902~1945年 《巫术的一般理论》(1902)马塞尔?莫斯著 1 A General Theory of Magic by Marcel Mauss 《土著如何思考》(1910)吕西安?列维-布留尔著 11 How Natives Think by Lucien Lévy-Bruhl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爱弥尔?涂尔干著 18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by Emile Durkheim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1919)马歇尔?葛兰言著 29 Fe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by Marcel Granet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 39 Aro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by Bronislaw Malinowski 《安达曼岛人》(192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 47 The Andaman Islanders by Alfred Radcliffe-Brown 《人与文化》(1923)克拉克?威斯勒著 53 Man and Culture by Clark Wissler 《礼物》(1925)马塞尔?莫斯著 61 The Gift by Marcel Mauss 《两性社会学》(192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 70 Sex and Repression in Savage Society by Bronislaw Malinowski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弗朗兹?博厄斯著 79

劳动社会学考试重点归纳

2013年劳动社会学的重点 第一章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 1、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 活动。 2、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劳动领域中的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 3、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 1)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 2)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 人们的义务。 3)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 4)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4、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简) 1)实际观点 2)实证观点(不加任何评价,实实在在表现出来) 3)整体观点(要看作整体,不能孤立的看) 4)发展的观点 5、具体的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法,包括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验调查法。 (2)社会统计法 (3)比较分析法 (4)参与调查法 第二章劳动 6、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的服务活动。 7、劳动的社会职能是什么?(多、简) 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 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 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8、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在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9、劳动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这种现象在理论上被称作“配第一克拉客命题”。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这是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 10、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职业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经济状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也是人们的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的和社会地位的一般表征。 综合各社会学者的观点,我们主张将职业界定为: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的工作。 11、劳动力性别结构(简);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特征,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 首先,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社会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0.联系实际谈谈社会学的想象力? 答: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因此,具有社会学想象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舞台,发现现代社会的构架,通过这种想象力,个体性的焦虑不安就被体现为明确的社会困扰,公章不在漠然,而是参与到这样的公共论题中。 社会学的想象力能够使我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例如当社会走向工业化时,农民就自然转变为城市工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当民族遭受战争蹂躏时,人民就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经济萧条时期,大批工人失业,不管曾经他们的工作效率多高。对此,任何人的力量都是无能为力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能使我们摆脱狭隘的个人观点,在思想上更清楚地认识个人活动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2. 什么是社会学?如何正确把握? 答: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定义,需要理解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对象,社会学的作用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社会行为,社会关系 社会学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具体性,动态性。 社会学的作用有,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4.规范功能:确定预定社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3.社会学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功能? 答: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2014版)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社会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社会批评功能教育功能 二、选择 D 三、名词解释 社会学:它是指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的具体科学。 四、简答 答:社会学的认识功能: (1)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和 将来怎么样。 (2)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 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 (1)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维护 和改善现存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社会体制方面从而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 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2)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的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 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第二章参考答案 一、选择 1、B 2、B 3、B 4、A 5、C 6、B 7、B 8、C 二、填空 1、指导与被指导 2、圣西门 3、整合 4、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法理型 5、托夫勒奈斯比特 三、名词解释 社会学“本土化”:就是社会学中国化,也就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 四、简答 1、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分层结构的三重标准: (1)经济标准,指个人在经济市场中的机会,即收入和财富的多少。 (2)政治标准,即权力。 (3)社会标准,即声望。 2、(1)研究理论的模式化; (2)研究过程的程序化; (3)测量工具的精确化。 五、论述 (1)情感方面:情感性——情感中立。 (2)义务方面:扩散性——专一性。 (3)规范方面:特殊性——普遍性。 (4)地位方面:先赋性——自致性。 (5)利益方面:集体——个人。 第三章参考答案 一、选择 1、C 2、B 3、A 4、C 5、B 6、B 7、C 8、A 9、D 10、A 11、ABCD 12、C 13、D 二、填空 人口环境文化劳动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制度:它是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社会结构,它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 2、文化濡化: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相互接触,其中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 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 四、简答 1、(1)他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要。 (2)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和其他动物不同,并不仅仅满足于生理上的需要。因为满足不会解决需求,只激起更大的欲望。 (3)在协调运行的社会中,社会对个人倾向施加限制。这样所有社会成员就有了共同的目标,社会得以稳定有序。 (4)如果打乱社会秩序,社会对个人意愿的控制就会失效,社会就会放任个人自行其是。涂尔干将此称为“失范”。 (5)失范的存在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是不利的。 2、(1)从历史上看,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关系是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自身生命生产中产生的关系,这就是家庭中的关系。家庭中的关系是最典型的初级社会关系。

《社会学教程》每章要点及思考题

《社会学教程》每章小结及思考题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2) 小结: 1.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于1838年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提出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2. 社会学学科形成的过程中,早期的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埃米尔·迪尔凯姆(涂尔干)(1858~1917)、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卡尔·马克思(1818—1883)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3.1897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903年以《群学肄言》出版。严复被认为是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在社会学的引进和学科化过程中,吴文藻、孙本文等做了大量工作。 4.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关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行动与社会过程、社会制度。从综合的角度出发,可以这样界定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5. 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应用社会学。 6.社会学的功能包括: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3.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供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关键术语 实证方法 社会关系 社会结构 社会行动 社会过程 思考题: 1. 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2.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社会学的功能有哪些?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小结: 1. 社会指由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是人们生活的体系。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是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 2. 作为社会的构成要素的人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作为社会行动者反映了他的主体性与客体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阐述了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激励作用。 3. 社会关系从更加抽象和概括的意义上说明处于相同或类似的社会相对位置上的人们之间的共有行为模式,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可分为三大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4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5. 文化的功能包括整合;导向;维持秩序;传续。 6.文化纷繁多样,各具特色。在同一族群内,也会存在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区分。对待本族和他族文化存在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两种态度。 7.文化的变迁不可避免,它的出现主要是发现、发明和传播。两种文化接触时常常会发生文化的冲突。 关键术语 社会 社会关系 文化 主文化 亚文化 我族中心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

太平军士兵中的两性关系

太平军士兵中的两性关系 太平天国的婚姻制度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题目,不过,以往的相关论着主要侧重从妇女政策的角度,探讨太平天国前期从隔绝男女到恢复家庭生活的演变脉络,尤其聚焦于男女分营(馆)制度、合挥制度,但对其具体演变过程的考察过于简略,并且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些比较敏感的史实,对后期的情形也较少涉猎,缺乏系统的研究。关于男女婚配和相互交往时所必须恪守的行为准则,太平天国一直有着比较具体的解释和规定,体现了洪秀全独特的政治与伦理思想,并在实践中对太平天国的政局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尝试按照上述思路,就太平军中的婚姻状况与两性关系进行前后贯通式的考察。民间的情形不在本文考察之列,但在必要时仍对一些相关史实略加论述。 (一) 1853年春定都天京(今南京)后不久,太平天国正式颁布纲领性文献《天朝田亩制

度》,内有部分文字涉及男婚女嫁之事。该文献宣布“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否定了买卖婚姻,设想由国库负责每家婚娶时的一切开销,采用统一的标准,即给钱一千文,谷一百斤,强调“用之有节”,反对铺张;同时突出了政治色彩,规定婚礼上必须举行祭告上帝的仪式,“一切旧时歪例尽除”。太平天国所拟定的婚礼专用奏章格式如下:小子○○○小女○○○跪在地下,祷告天父皇上帝。今有小子○○○小女○○○迎亲嫁娶,虔具牲醴茶饭,敬奉天父皇上帝,恳求天父皇上帝祝福小子○○○小女○○○家中吉庆,万事胜意。托救世主天兄耶稣赎罪功劳,转求天父皇上帝在天圣旨成行,在地如在天焉。俯准所求,心诚所愿!(注:《天条书》,《太平天国印书》,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页。) 《天朝田亩制度》以16岁(含16岁)作为男女分田的年龄杠,但对男女的法定婚龄并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在同期颁布的一份通告中,太平天国郑重宣布:“男有男行,女有女行,男习士农工商,女习针指中馈,

(完整版)社会政策复习

单项选择题 1.工业社会的社会政策主要是在()时期形成的 A.19 世纪初期; B.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C.20 世纪中期; D.18 世纪 2.对政策文本中的歧义性语言、非大众化的专业术语以及一些模糊性语言作出具体的解释是()。 A.语义解释 B.操作化解释 C.狭义解释 D.扩张解释 3.李普斯基认为,影响政策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政策之间的不协调性 B.行政系统之间的复杂性 C.基层官僚的生存策略 D.政治家之间的利益分肥 4.一些政策方案可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风险,必须对各个备选方案的风险强弱程度、防范措施的准备程度进行分析评估,从中选择风险最小的政策方案,这是()。 A.价值标准 B.成本-效益标准 C.可行性标准 D.风险标准

5.储蓄保险型保健计划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员和雇主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新加坡 6.狭义社会福利服务是针对特殊群体()的专业服务和生活照料。 A.社会需求 B.个人生活需求 C.公共需求 D.社会发展 7.下列关于社会救助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社会救助的对象是普遍性的 B.社会救助的标准是低层次的 C.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统一的财政拨款 D.社会救助水平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8.1.90年代,在教育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建立了()的教育经费体制。 A.以教育税费为主,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补充 B.以非义务阶段学杂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辅 C.以教育税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补充 D.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以教育税费、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 捐资集资和教育基金等为补充 A.计划配置就业 9.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就业政策是()。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5.1 复习笔记 一、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 (1)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 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又称中性文化,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

社会学作业

读《乡土中国》有感 前不久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由于是浅读,所以无法完全领悟本书的真正内涵,在这里只能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感受。 本书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社会学著作。虽然全书不足五万字,但是它所表达的内涵却并非那么简短。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读每一章时都有很多感触,在这里就抽取几个方面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乡土社会的物质基础 土地,无论何时都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物质基础。关于“土”的思考“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诚然,当今社会,城里人习惯用土里土气、土头土脑来藐视乡下人,然而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一种宝贵的象征,一种质朴的感觉,一种返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几千年来,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土地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现在的一切归根结底是来自土地。我们怎能不尊重乡土,不尊重我们世代休养生息土地,不尊重农民,不尊重自己古老的文化呢? 中国有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乡土性成为我们民族血液的一部分,天然地产生了对土地的依赖,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我想这也是因为土地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物质基础所造成的,一般而言,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乡土社会中,血缘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像墓碑上粗略地描绘出该社群的家谱一般。中国乡土社会的稳定性也造就了中国的乡土人生于此、长于此、死于此,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尽管时光飞逝,沧海桑田,中国人大多还是有着“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乡土性的表现。

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含问题详解)

社会科学方法论 1.什么是科学? “科学”(sc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scio,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的福泽瑜吉把它译为“科学”。在中国,科学一词的意义对应于“格致之学”。1893年,康有为最早将“科学”一词引进中国。 所谓科学,是一种理论化、体系化的知识。狭义的科学指的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广义的科学泛指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人类的观察与技术都是科学的起源。 科学具有:可证伪性;假设与简化;内部逻辑一致;逻辑与经验的一致等特征。 2.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的科学,也就是狭义的科学。即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总称,其载体是各门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代表性学科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呈现出连续过渡的特征。社会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兼具二者的特征。 斯蒂芬·科尔用六个变量将科学分成不同等级。相比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理论的成熟性上,具有高度成熟的理论,其研究更受范式指导、具有更高水平的严密性;在定量化上,自然科学的思想更习惯于用数学来表达;在认知共识上,自然科学在理论、方法、问题的意义以及个人贡献意义上有更高水平的共识;在语言能力上,具有运用理论做出可证实的预言的能力;自然科学的旧理论的过时具有更高比例,作为目前工作的参考———表明知识进行有意义的积累;自然科学的“进步”或新知识增长的速度相比社会科学更快。 3.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辞海》没有区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日常用语中,对此也很少加以区分。 虽然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分是相对的,但为了研究的方便,作这样的区别还是必要的。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侧重于研究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及其背后的机制,包含的基础学科有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则侧重于研究人的价值、心理、心灵、情感、思维和精神活动,包含的基础学科有文学、语言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神学等等。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02106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olic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必修:社会工作专业 3. 课程目的 社会政策是党和政府在特定时间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政府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政策、策略、法规、措施、办法、方法、规章、条例等的总称,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社会政策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达到该专业学生在社会工作和管理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时为40 5. 建议先修课程 社会学原理、社会工作导论、法学概论、形势与政策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 《社会政策导论》.杨伟民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有: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社会政策概述 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二、社会政策的特点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00294劳动社会学简答题

1.简述科层制的基本要素。 答案: 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 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 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2.简述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 ①实际观点 ②实证观点 ③整体观点 ④发展的观点。 3.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案: ①社会调查法。 ②社会统计法。 ③比较分析法。 ④参与调查法。 4.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内容。 答案: ①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②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 ③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5.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 答案: ①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 ②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 ③机器和大工业阶段。 ④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6.简述年龄结构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答案: 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而导致劳动力不足。 ②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 ③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7.简述群体正式结构种类。 答案: ①直线制结构; ②职能式结构; ③直线——职能式结构; ④水平结构; ⑤矩阵结构。 8.简述劳动群体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 答案: 群体中,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不可分割,非正式结构对正式结构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1)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性。 第二,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 (2)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 对非正式结构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干预而任其发展,则有可能降低组织的效率,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当非正式结构在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破坏组织的整合力。 第二,非正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布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的凝聚力。 第三,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如组织内部出现拉帮结派,徇私舞弊,阻挠变革,压制先进等。 9.简答:劳动者的特征 答案: ①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②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 ③处于劳动岗位的人,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④参与实际劳动过程。 10.试述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答案: ①价值观念 ②企业意识 ③管理方式 ④企业规范 ⑤企业英雄人物 ⑥企业形象。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方法论 1.社会学方法体系 (1)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有三个层次构成: ①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 ②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 ③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2)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 ①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逻辑思维方法原则; ③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2.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1)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是关于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 (2)整体性。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过程。 (3)经验性。社会学注重对社会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 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1)范式的定义 范式,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2)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①实证范式②解释范式③批判范式。如表3.1所示。 表3.1 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总结。根据华莱士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见图3.1)。

社会学作业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 “拟剧理论”或“戏剧理论”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其研究重点在“互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互相直接见面的时候,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行动的交互影响。” 一、表演人生: ⑴人生是一场表演,社会是一个舞台。戈夫曼的全部著作都是以这样一个基本观点为前提的。 ⑵表演本身又分两种。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在表演,即不自觉的表演;另一种是知道自己在表演,即自觉的表演。 ⑶从一定意义上说,符号本身就具有某种欺骗性,符号的基本属性就在于是其非是。艾柯将符号学定义为“原则上是一门研究旨在撒谎而可以利用的一切事物的学科”,因此符号也就是“能用来撒谎”的事物。符号能力的获得使我们永远地脱离了单纯的物理世界,“人的符号活动能力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似乎也就相应地退却多少”。 ⑷人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人们表演“自我”的过程,但这个“自我”并非真实的自我,而是经符号乔装打扮了的“自我”。 二、印象管理:我们根据什么来表演?在什么样的情境中表演?怎样去表演? 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在头脑中所具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不管他达到这个目标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这种控制将主要通过影响他人而逐渐形成的限定而实现的,而且他能通过给他人某种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现自己达到影响这种限定的目的,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他的意图而行动。”这就是所谓印象管理。“连结戈夫曼著作的纽带,总是印象管理的各种变化形式。” ⑴理想化表演。这种策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掩饰。“表演者会掩盖或部分地掩盖与他自己理想的形象不一致的活动、事实和动机”,以便集中展示自己理想化的形象。 ⑵误解表演。富人装穷,流氓扮绅士都是误解表演的例子。 ⑶神秘化表演。与互动方保持一定距离,使对方产生一种崇敬心理的表演称之为“神秘化表演”。 ⑷补救表演。 三、表演框架 戈夫曼所讲的“框架”,是指人们内化了的现存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是一系列的惯例和共同理解,也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舞台上进行演出的依据。 戈夫曼并不关心客观世界的实际状况,而是关心这个世界在人们心目中的状况,即人们对它的定义。“我所面对的也不是社会生活的结构,而是个人在他们社会生活的任一时刻所拥有的经验结构。”这种主观的经验结构就是所谓表演框架,人们是依据这种主观的经验结构来表演的。框架被戈夫曼定义为“一种情境定义,它是根据支配事件——至少是社会事件的组织原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主观投入作出的”。 四、污名问题 “污名”:“当一个陌生人出现在我们面前时,马上就有迹象表明他具有一种属性,这种属性使他可能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人,成为一种不大值得羡慕的人——总而言之,一种坏透了的,或一种非常危险的人,或一种非常懦弱的人。他就是这样在我们心目中从一个没有缺陷的、正常的人贬低为一个有污点、被轻视的人。这样一种属性就是污名。” 一个人本身是否有缺陷或者有污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和交往关系中被其他人视为是有缺陷、有污点的人。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1、简述社会学的性质与特征。 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有整体性、综合性、广泛性、就用性、多样性、开放性、阶级性、敏感性、国度性、宏观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2、简述社会学研究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 首先,社会学这门学科还比较年轻,资料的积聚和理论的概括都未达到成熟阶段。各国大都在从事“本土社会学”的研究。因此,社会学家在解决社会学研究什么的问题时,不得不受其影响,产生各种“独特”的意见。再次,社会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各派社会学家往往只能涉猎其中某些领域,如此各种意见表达各异,甚至有很大的分歧。最后,由于学科的深化,学者们的认识发生变化,会不断地对前人的研究加以修正,也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表述。 3、简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社会学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但二者又不是对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学起着指导作用,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而社会学的积极发展及其科学研究成果,将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一个源泉。 4、联系实际,试述社会学的教育功能。 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所提供的科学的社会知识,实际上是现代国家的公共常识,社会学的教育功能主要有: (1)了解自己。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在该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2)职业准备。社会学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或职业选择的社会知识和性能。 (3)日常决策。社会学观点和知识能够帮助人们对所面临的日常生活问题和机遇,作出比较合理的决定,使个人在事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4)正确对待变革中的世界。社会学从社会整体角度观察问题的方法,有助于人们树立整体观念,把变革中的世界的脉搏,保持清醒的头脑。 5、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有哪些?各自的社会学思想是什么? (1)孔德,其思想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认为必需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三阶段法则;科学层次;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2)斯宾塞:其主要理论有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3)涂尔干: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并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求。并注重功能分析。 (4)韦伯:他主张解释性社会学,合理性是其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并提出了理想类型和科层制。 (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6、韦伯的“理想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1)它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与经验事实不同。 (2)它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它具有使自己离开现实而又以此起到认识现实的作用。 7、论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有分析地借鉴西方社会学合理的范畴、概念、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开展社会研究,为中国革命

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社会政策建设的启示

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社会政策建设的启示 魏亚萍魏亚丽 2012-10-25 14:53:28 来源:《新疆社会科学》(乌鲁木齐)2009年3期【英文标题】The Enlightenment of Developmental Social Policy to Social Policy in China 【作者简介】魏亚萍,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北京100022); 魏亚丽,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内容提要】文章在梳理了有关西方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观点及政策实践后,认为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并对重构新的社会发展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社会政策/发展/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30(2009)03-0094-04 社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实现社会公正、福利等特定的社会目标而制定的,是各种法律、条例、措施和办法的总称。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面对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众多社会问题,我国应该积极地发展与国情相适应的社会政策,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建设实践需要怎样的思路来设计我国社会政策的具体制度和机制,这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主要理论观点 1.发展型社会政策产生的背景 凯恩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说过:“人类的政治问题是要把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这三样东西结合起来。”①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社会政策体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选择强调“公平”的普惠式福利政策引致政府沉重的福利负担而受到批判,到选择强调“效益”的福利私有化道路作为修正,“市场调节”作为主流思想一路凯歌,遍及全球。但人们很快就发现,市场并没有如许多政策制定者最初所设想的那样,成为解决福利困境的灵丹妙药。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剧烈变化、不断加深的贫富分化等诸多社会问题,各国政府以及学者们在探索新的福利政策的同时,重新反思了以往的社会福利政策,终于认识到公平、效率和自由这三样东西尽管都是美好的,而片面追求其中任何一种东西都会产生不“美”的结果。于是社会政策研究者尝试突破这种二元思维模式,寻找新的改革思路,其中以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和梅志里的“发展型社会政策模式”为代表。 2.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 吉登斯认为,西方福利制度需要进行巨大的改革,将把消极的福利观转变为积极的福利观,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个人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和独立意识上,发挥社会各种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使它们对福利制度有更积极的贡献。原来的福利国家将被改革为“社会投资国家”,“社会投资国家的主要原则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在人力资本上投资,而最好不要直接提供经济资助”②。这样社会上也

劳动用工形式

劳动用工形式 一、从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来分,有固定期限用工、无固定期限用工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用工3种方式。 1. 固定期限用工,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有合同的终止时间。 2. 无固定期限用工,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有合同无确定的终止时间。 3.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用工,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的期限。 二、从聘用劳动者的身份来分,有固定用工、临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3种方式。 1. 固定用工,称为固定工,用工手续完备,签订劳动合同,享有全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待遇。 2. 临时用工,称为临时工,有的单位叫外聘工,用工手续不完备,一般不签劳动合同,规范点的签订劳务合同。工资福利待遇与固定工相差一大截,同工不同酬,没有社会保险。此种情况虽然违法,却大量存在。 3. 非全日制用工,称为小时工,在用人单位从事非全日制工作,即在同一用人单位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5小时或者累计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30小时。工资按小时计发,一般不签劳动合同,没有社会保险。 三、从工作制度来分,有标准工时工作制用工,不定时工作制用工,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用工3种方式。 1. 标准工时工作制:适于工作时间固定,即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的人员。例如行政人员。 2. 不定时工作制:适于因工作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需要机动作业或工作,执行弹性工作时间的人员。例如推销人员等。 3.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适于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需要连续作业或工作的人员。例如铁路、航空、旅游等行业的人员。 四、还有劳务派遣方式用工:派遣单位是用人单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其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关系在用人单位。 劳动者被用人单位派遣到用工单位工作,用工单位向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等费用。 劳动合同内容:必备条款、约定条款 必备条款: 1、劳动合同期限。 2、工作内容。 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4、劳动报酬。 5、劳动纪律。 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社会学概论课后答案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社会学?如何认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答:工作性定义: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作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国内外观点不一,归结起来有三种观点: 第一.侧重于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传统代表人物有孔德、斯宾塞,这也形成了实证主义路线。 第二.侧重于把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作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有传统的马克思,韦伯等人,在中国以孙本文为代表,形成了反实证主义路线。 第三.中国大多数学者赞成第一种观点,但又试图将二者综合,因此形成了第三种观点。 孙本文观点:(1)社会现象;(2)社会形式;(3)社会组织;(4)人类文化;(5)社会进步;(6)社会关系;(7)社会过程; (8)社会现象间的关系; (9)社会行为的科学。 美国人观点(1)社会互动;(2)社会关系;(3)群体结构; (4)社会行为;(5)社会生活;(6)社会过程; (7)社会现象;(8)社会中的人。 总体来说,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研究社会的结构以及运行过程,尤其要研究社会运行过程中的规律性,以便服务社会。b 2.简述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与特征 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从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的结构以及运行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社会学的学科特征: 1)整体性: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去研究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社会的运行与调整。 2)综合性:在研究一个现象时。总是联系多种相关的因素加以分析。 3)实证性:其研究的范式是:从生活出发,形成理论,再回到生活中去。 4)除此之外,还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开放性,阶级性,宏观性 等特征。 3.社会学有哪些基本功能?社会学如何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基本功能: 1)、描述功能(认识社会是什么?) 2)、解释功能(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