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重要支持方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重要支持方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重要支持方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重要支持方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

计划2010年重要支持方向

农业领域

1.农作物优异亲本形成的遗传基础和优良基因资源合理组配与利用

以主要粮食或油料作物优异亲本及其衍生的大面积推广品种系谱为基础,从表型组学、基因组学入手,系统分析优异亲本中的主要优良性状基因、基因组区段、组合方式及其遗传效应,筛选与创制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候选亲本,为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

2.农作物产量、品质或抗性形成机制及其调控

研究作物产量、品质、抗性等性状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和遗传调控网络,建立整合生物学模型和品种分子设计的技术体系,培育高产、优质、环境友好的作物新品系;研究叶片衰老与作物产量、品质或抗性形成的关系及叶片衰老关键基因的调控作用,创新可用于遗传改良的转基因作物材料,为作物高产、优质分子育种提供理论支撑。

3.农作物抗逆、养分高效利用

研究作物感受和应答环境胁迫或养分高效利用的遗传学基础,解析作物响应环境胁迫或养分高效利用的信号转导和分子调控网络,为农作物品种改良分子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基因工程育种模型。

4.农田地力培肥和作物多样性栽培的生态调控

研究我国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土壤地力要素形成机制、相互作用过程和改良措施,探索地力培肥和保育的科学途径,建立集约化条件下土壤地力持续提升标准,为实现作物高产稳产和环境友好的土肥水资源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方法;研究和评价典型区域作物多样性栽培增产技术对产品质量和农田生态环境(土壤、病虫等)的影响,为建立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和标准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5.畜禽重要经济性状形成机理与调控

研究畜禽产品优良品质形成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和代谢调控网络,应用整合生理学和营养基因组学等理论与方法,设计和干预关键的网络调控通路,为改善畜禽品质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指导。

6.农作物重要病虫害防治和重要经济昆虫的基础研究建立和完善植物免疫研究的体系与技术平台,发展作物抗病机理研究的模式体系;研究基于基因沉默的害虫控制理论,阐明引发害虫基因沉默的RNA有效传导机制和害虫致死基因快速控制种群生长的途径,建立农作物抗病虫分子育种的新策略与新技术;研究家蚕基因功能注释和克隆重要突变基因,确立分子设计育种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

7.森林生态与调控

研究天然林生态系统结构对病虫灾害实现自我调控的模式,阐明森林生态系统对病虫灾害的生态调控机理;研究人工林生产力形成和积累的关键过程与人工林高效稳定的增效机理;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对水文过程的作用,在区域尺度上实现植被生

态-水文-气候过程的耦合,为综合集成研究和区域植被、水、土综合管理提供新方法。

8.园艺作物果实品质形成机理与调控

研究果树或蔬菜品质形成与调控的分子机理,包括营养品质、风味芳香物质、外观品质等的形成与调控,采后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与调控,为果实品质改良和定向育种、果蔬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能源领域

1.规模化微藻能源关键科学问题

探索通过基因改造和核辐射诱变等手段选育高效能源微藻,构建种质资源库体系,揭示能源微藻光合作用、CO2吸收、合成与积累油脂及色素等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网络及其环境适应机制和共性规律;探究微藻生物质转化生物燃料过程的能量转化规律,解决微藻能源规模化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2.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控制油气聚集机理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的结构特征与构造变形的动力学机制、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和富集作用的控制机理及油气富集区的分布规律、多种类型前陆盆地冲断带构造变形机理与油气富集规律、典型小克拉通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富集规律,揭示控油气机理和油气分布规律。

3.叠合盆地深部复合成藏机制与油气开发机理

研究叠合盆地深部致密介质应力应变作用与流体岩石交互响应及有效裂隙储层的预测方法;叠合盆地深部埋藏过程中多

源、多阶段和多动力场油气复合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叠合盆地深部高温高压及特殊储层油气藏开发机理及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基础科学问题。

4.深部煤炭开发中煤与瓦斯共采理论

研究含瓦斯煤岩体力学介质属性、固体骨架及微结构模型,探讨全应力应变过程中煤样裂隙结构变化对渗透特性的影响,探讨通风条件下采动裂隙场、煤层中有效应力场、应变场变化与卸压瓦斯渗流场的固流耦合作用机理,建立深部开采条件下卸压瓦斯抽采方法和评价模型。

5.可燃固体废弃物能源化高效清洁利用机理

针对可燃固体废弃物的能源利用,研究典型热处置过程中复杂组分废弃物的燃烧、热解和气化反应机理和交互影响规律,探索提升可燃固体废弃物能源品位及高效转化的方法,揭示二恶英、重金属等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调控机制,掌握灰渣残余物的解毒原理并实现高值化利用,建立环境友好的可燃固体废弃物能源高效清洁利用表征理论体系。

6.特高压输变电关键科学问题

针对我国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的发展,研究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技术中电磁场关键科学问题,特高压交、直流电压下长空气间隙放电机理,特高压交、直流电压下绝缘材料表面的污秽闪络机理,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系统中过电压及其控制机理等,为我国发展特高压输变电技术提供科学支撑。

7.化石能源高效转化关键科学问题

针对我国的资源特点,研究化石能源高效转化过程的科学基

础和关键技术,为实现化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和CO2减排奠定基础;掌握化石能源转化过程中产物定向转移控制规律,注重发展偶合技术和多联产过程,突破相关的选择催化和高效分离等关键科学问题。

8.新型高效、低成本光伏电池

探索基于全光谱利用的新概念光伏转换系统,发展高效、低成本的新型光伏电池;研究硅基叠层薄膜或非硅光伏电池,突破规模制造的技术难题;探索大幅度提高光伏转换效率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

信息领域

1.新型光电子器件与集成系统

针对微纳信息器件制造的重大需求,以突破衍射极限的光学行为和机制入手,开展表面等离子体亚波长高分辨光学成像及光刻应用的基础研究;针对信息传输、获取、处理、存储的重大需求, 开展新型光子集成系统及宽禁带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的基础研究。

2.支撑节能环保的光子和微电子器件及技术的基础研究开展支撑绿色信息技术的光子集成、半导体固态照明用的超高效率氮化物LED芯片和相关光度学等的基础研究; 研究新机制的超低功耗纳米尺度硅基新结构“绿色”器件与工艺,为超低功耗高性能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开展MEMS规模制造技术基础研究和硅基微纳光机电系统基础研究。

3. 宽带无线通信网络的信息理论基础

针对未来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广播网、无线局域网和无线传感网共存的应用环境与需求,发展无线通信网络的信息理论体系,包括高效的信道编码调制理论、安全的广义编码理论、新型的多址复用理论、抗干扰理论、自适应协作通信理论,提出逼近网络信息容量限的新型低复杂度信道编解码方法。

4. 海量信息智能处理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面向网络海量内容的视觉感知高效计算模型与分析学习机理,研究符合人类感知的可视媒体交互、多源图像高可信度融合与呈现的基础理论,研究整合和分析海量信息并提供智能服务的方法,建立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智能处理的理论体系,为海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5. 面向复杂应用环境的数据存储系统理论与技术基础

针对异构和并发服务的大规模数据存储面临的高效性、安全性、可靠性、低能耗等理论和实践挑战,研究面向服务且支持节能和安全的智能化存储体系及支持云存储等存储服务的架构,研究自组织的动态数据对象管理和资源共享方法、存储服务QoS和效用评价方法,建立面向复杂应用环境的数据存储系统理论与技术基础。

6. 面向数字化设计制造的理论及算法

面向数字化设计制造,研究高效算法,提高计算机在符号计算、误差控制、自动推理等方面的能力;提出可应用到高端数控系统中的最优差补、空间刀补、误差补偿等方法;发展数学机械化方法理论。

7. 新计算模式的结构、特性和支撑技术

探索云计算、大规模并行处理等计算模式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安全、高效、可扩展的体系结构,研究面向网络新型应用模式的软件支撑技术、面向大规模并行处理的软件设计方法与开发环境。

8.物联网体系、理论建模与软件设计方法

研究物联网中的异构网络融合和自治机理,物物互联信息感知与交互的理论和模型;研究物联网及其演进(如电子使能系统和Cyber-Physical System)的软件建模理论、体系结构和设计方法,提供具有可信性、有效性、协同性和安全性的软件支撑技术。

资源环境领域

1.我国钾盐矿产成矿规律及预测

研究我国重要海相和海陆交互相盆地大地构造环境、沉积建造、岩相古地理和古气候格局等成盐、成钾条件,阐明盐盆地演化、成盐聚钾时空结构、后期变化及成矿规律,提出盐盆钾盐矿产预测标志、预测方法,探索油气区钾盐分布规律和油钾兼探技术。

2.青藏高原大陆聚合过程与成矿作用

研究中、新生代多次大陆汇聚造山过程、关键地质事件、深部作用及主要成矿地质构造环境、成矿密集区和成矿系统,揭示主要成矿系统成矿过程、矿床组合、时空结构及矿床分布规律和区域成矿模式,提出成矿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标志及成矿预测。

3.土壤固碳功能和固碳潜力

研究气候变化和氮沉降增加影响土壤碳截获的过程与潜力、生态系统管理的土壤碳截获过程和增碳模式、气候变化和氮沉降驱动以及生态系统管理影响下土壤碳收支综合观测与集成,揭示我国森林和草地土壤碳库潜力及未来变化情景。

4.黄河上游水沙关键过程与调控机理

研究黄河上游粗泥沙来源、风-洪产输机制及其河道沉积过程与时空变化规律,分析水库调节前后河道水沙关系变化、塌岸淤床过程演变及其驱动机理,揭示可控洪峰通过沙漠宽谷河道洪-床-岸相互作用的关键河流学过程及其冲淤效应。

5.植被、大气环境和气候相互影响的过程机理

研究中国数十年来植被、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征,揭示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对环境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响应,评估自然源排放和人类活动排放的化学物质对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贡献以及我国节能减排的环境气候效应。

6.气溶胶-云-辐射反馈过程及其与亚洲季风的相互作用研究气溶胶与亚洲季风系统各自的变化规律,分析亚洲季风区气溶胶的云(雾)/辐射效应,揭示大气气溶胶变化对大气和地面能量平衡以及大尺度环流系统的影响,阐明东亚气溶胶产生/传播与云/辐射和大气降水/环流的相互作用机制,评估不同类型气溶胶对亚洲气候变化的影响。

7.南海海气相互作用与海洋环流和涡旋演变规律

研究南海海气相互作用的动力和热力过程,揭示季风强迫及邻近海域对南海海洋环流和中尺度涡的影响,阐明南海海洋对热

带天气系统的影响。

8.近海生态系统演变及生态安全

研究我国近海生态系统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相互作用的关键过程,分析海洋酸化、富营养化以及过度开发利用等多重压力对近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食物产出的影响;研究大规模海洋生态灾害暴发的生物学基础和重要海洋学过程及诱发次生灾害的关键过程。

人口与健康领域

1.物理和化学有害环境因素的危害机理及防护

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物理和化学等有害环境因素对人体、人群及人类遗传作用的生物学基础和危害机理,为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其诊治与干预的基础研究采用系统生物医学观念和手段,结合临床研究,阐述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与调控机制,研究血管重塑和斑块不稳定的机理,分析致病的内外环境危险因素,为早期诊治与干预手段提供新思路、新策略。

3.人类重大代谢性疾病机理研究

紧密结合临床和流行病学工作基础,针对一种常见、高发的人体代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深入研究其病理生理过程的变化,阐明发病的分子机理,探讨遗传、环境及营养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为干预和防治的新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4.老年神经变性病发病机制与干预的基础研究

以1种常见的老年神经变性病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神经元选择性、进行性变性死亡的科学问题,探讨老化、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研究神经元渐进变性的分子机理,为老年神经变性病预警、早诊和治疗提供新策略。

5.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

针对1-2种恶性肿瘤,分析细胞癌变的微环境和表观遗传因素,研究癌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细胞重编程分子机理和调控网络,探索控制细胞癌变与转移的表观遗传机制。

6.病毒致癌机制与干预的基础研究

选择1-2种癌症为主要对象,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致瘤病毒、环境、以及宿主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阐明相关肿瘤的发病机制,发现诊断和治疗新靶点,为提高病毒相关肿瘤的治愈率、降低发病率奠定基础。

7.神经损伤修复与功能重建的基础研究

应用现代生物学技术等手段,研究神经损伤、再生修复与功能重建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等的生物功能,探讨其临床干预新策略,为神经组织的再生修复和功能重建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

8.常见、高发的眼病或耳鼻咽喉疾病发病机制及干预的基础研究

以一种常见高发的眼病(如近视)或者耳鼻咽喉病(如耳聋)为主要对象,结合临床工作,研究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发生机制、遗传与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并发症,为发展新的防护和干预措

施、降低发生率、防止并发症提供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专项

1.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的脏象理论

研究肝藏血、主疏泄等脏象理论,系统阐明其基本科学内涵,揭示相关疾病从肝论治临床疗效产生的机制和规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脏象理论。

2. 常见病针灸治疗机制及理论

以临床针灸疗效确切、诊断和评价指标明确的一种常见病为切入点,研究经络腧穴疗效机制及理论,系统挖掘整理经络腧穴理、法、术、效规律,阐明生物学基础和作用机制。

3.中药“十八反”配伍理论关键科学问题

系统研究“十八反”药物配伍关系,阐明其相互作用、配伍关系、宜忌条件以及化学本质和生物学基础,揭示中药“十八反”的科学实质。

4.中医健康状态认知理论

系统整理、总结中医原创思维方法体系及其科学内涵;研究中医健康状态认知理论,探索建立适合于中国人的中医健康辨识方法。

重要传染病专项

1.重要病原体致病机制的研究

以EV-71等肠道病毒、志贺氏痢疾杆菌和梅毒螺旋体等为研究对象,围绕病原体致病机制,开展病原体变异流行规律及毒力基因(蛋白)的调控等研究,为相关传染病的防治提供基础。2.动物重大病毒病病原免疫与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针对口蹄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动物流感、猪瘟、传染性法氏囊病、狂犬病等,开展病毒变异规律、病毒共感染的协同致病机制、病毒诱导的免疫抑制及免疫逃逸的机制等研究,为疫病控制策略和疫苗、诊断技术及新型药物的开发提供依据。3.重要病毒跨种间感染与传播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以狂犬病毒、登革热、脑炎病毒、新型冠状病毒、高致病性禽(猪)流感等为对象,开展病毒的生态分布、分子变异和进化规律、病毒跨种间感染的分子基础等研究,阐明新发病毒病跨种间传播的分子基础,为我国新发传染病的防治提供科学支撑。4.病毒潜伏感染的分子机制

以人巨细胞病毒、EB病毒、卡波氏肉瘤病毒等为研究对象,围绕病毒潜伏感染机制,开展病毒潜伏感染的表观遗传调控、病毒潜伏感染与神经系统病变、肿瘤的发生、发展等研究,为控制病毒潜伏感染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

材料领域

1.新型轻质高性能材料

针对新型轻质高性能材料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的重大需求,研究超级铝合金的设计、不同超常性能相的生成、超级铝合金高性能形成原理;研究具有轻质、高效能量吸收、高效减震降噪、高效热交换等多功能的新型超轻多孔材料;研究应用于发动机的高温、高强TiAl合金材料等。

2.高性能碳纤维及炭基复合材料

针对高性能碳纤维和炭/炭复合材料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

领域的重大需求,研究碳纤维制备过程的稳定性、质量均一性,发展低成本高性能批量产品制备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碳纤维服役行为和失效机制;发展炭/炭复合材料快速沉积的原理和技术,实现微观组织与界面结构控制及改性,研究高温环境下的服役行为和发展防护技术,实现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低成本的制造。

3.新型功能材料

针对功能材料学科发展和新一代高技术产业的重大需求,发展具有我国资源特色和尖端技术迫切需求的稀土功能材料、中远红外波段连续工作的量子级联激光材料和探测材料,以及可引发电力工业变革的前瞻性高温超导材料,揭示功能材料的组分、不同层次的结构和性能间的内在规律。

4.聚合物材料的结构调控和高性能化、功能化研究

以通用品种及具有重大需求的聚合物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材料的链结构、聚集态结构等多层次微观结构对材料使用性能的影响,揭示其内在规律,并用于指导聚合物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制备,获得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新型聚合物材料;开展有国防重大需求的芳纶纤维制备的基础研究。

5.生物医用材料

发展生物医用材料(包括金属、陶瓷、高分子等)的设计原理,研究其生物相容性、力学相容性、植入物安全性、与组织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等,研究具有生物活性和医疗作用的生物材料表面改性及界面行为、生物功能材料的降解机理。

6.材料服役行为

研究和阐明材料的服役行为及其组织演化;研究特定工况和环境(如核反应堆高温高压水环境,深海水环境)下材料的腐蚀、防护、寿命预测、可靠性分析和安全评估。

7.材料制备科学

开展材料设计、合成、成形、后处理、服役的一体化研究,揭示材料制备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组织和缺陷的形成、演化及对性能和应用的影响;发展面向新材料需求的多层次、多组元化的集成设计方法;研究具有重大需求的关键构件的凝固成形或加工成形过程中组织和缺陷的形成与控制,为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材料的合成、制备与加工成形智能化新技术提供科学基础。

综合交叉领域

1.科学、社会与工程计算中关键科学问题

面向安全、生产及服务领域重大问题的数值方法、计算建模、数据挖掘和建立相关网络体系的基础研究。

2.先进制造基础科学与关键技术问题

围绕支撑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大装备、重要基础件、关键构件和功能器件等,开展基础设计理论、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特种制造等方面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针对时速500公里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行,开展前沿探索研究。3.防灾减灾、城镇建设和重大建设工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工程建设、矿山开采与化工过程中重大灾害的致灾机理、防控理论与安全性评价的基础研究;西部山地城镇建设的生

态、能耗控制,以及工程安全的基础研究;水利、水电、轨道交通等重大建设工程中的质量保证与评估、健康服役与环境影响等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

4.涉及飞行器、对地观测的综合交叉研究

飞行器结构多功能设计、控制与复杂环境下安全飞行的科学问题;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时空信息智能获取、海量数据融合与分析处理及地球系统参数精确反演中的科学问题。

5.节能、减排关键基础科学问题

探索降低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余热能梯级利用中的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理论;开展二氧化碳减排、储存和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研究。

6.生物技术和绿色化学技术在工业中应用的关键问题

现代生物技术在生物资源和生物质利用中的基础科学问题;生物产品合成的代谢网络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工业过程工程中过程强化的基础研究;高效化学催化剂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7.重大科学领域和生命科学交叉研究

航空航天科学和生命科学交叉的基础科学研究;神经科学、脑科学、视觉科学等人体健康相关的学科交叉研究;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社会科学与生物医学的交叉研究。

8.面向医学基础和重大疾病诊疗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设备

基于新原理、新思路,发展适用于多尺度、多角度、多层次研究重大医学科学问题的信息监测、成像、分析与表征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发展重大疾病诊疗的特异性、专一性、高灵敏传感、探针等关键技术。

重要科学前沿领域

重点支持经过自然科学基金等前期培育取得重要进展,应用前景较为明朗,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前沿研究;基于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开展的前沿科学研究;基于重大国际合作计划开展的基础科学前沿研究;其他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前沿交叉综合研究。例如:化学和材料科学中理论、计算和前沿数学问题,支撑若干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应用数学研究,新概念高增益、高效率自由电子激光重大基础研究,超强光场与物质相互作用新效应、新机理的研究,分子电子学的基础与应用探索研究,日地空间物理研究和应用,若干重大地质环境突变的地球生物学过程,神经生物学研究中的重大前沿问题等。

蛋白质研究

1.蛋白质生成、定位、转位、修饰及降解的分子机制

围绕蛋白质生成、定位、转位、修饰及降解的基本过程,重点研究它们发生的普遍规律和调控机制,以及它们与基因表达调控、细胞生长和凋亡、细胞异常增殖、细胞自噬、个体发育分化、个体衰老及疾病发生等的关系。

2.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与信号转导

针对某种重要生理或病理过程,重点开展生物大分子复杂网络的结构及其动力学分析;开发整合基因调控网络、蛋白质网络、代谢网络和信号转导网络的计算生物学方法。

3.重要蛋白质、蛋白质复合物及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重点研究与能量转换和膜转运相关蛋白质、受体蛋白及通道蛋白,以及与真核基因表达调控、DNA损伤修复、氧化应激、神经信号转导相关的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的结构及调控机制,同时关注上述蛋白质及复合物三维结构与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过程的关系。

4.重要生理或病理过程相关的蛋白质组研究

针对重要动植物、微生物和人类重要生理或病理过程,进行动态和比较蛋白质组研究,阐明其中重要功能蛋白质群(组)的变化规律及其生理、病理学意义。

基于与欧盟第七框架计划合作的中欧科技合作协议,开展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蛋白质修饰及其动态变化研究,规模化筛选磷酸化、糖基化、泛素化、甲基化等修饰蛋白质及相关酶,发现并发展系列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标。(委托重点基地)

5.代谢调控及相关疾病的分子机理

研究机体代谢的分子调控机制及其在重要生命现象和重大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阐明代谢调控的重要途径和调控网络,揭示代谢调控相关蛋白与重要生物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寻找代谢相关疾病的分子靶标。

6.蛋白质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发展蛋白质结构测定、功能分析、组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包括蛋白质特异标记和高时空分辨的在体动态研究、蛋白质定量检测、核酸适配体识别等新技术新方法,特别关注合成生物学的新技术新方法。

7.蛋白质及配体分子大规模制备和高容量公共资源库的建设

大规模、系统性地收集、制备和建立若干重要物种(含人类)的全长cDNA库、蛋白质库、抗体库,建立与之相关的多糖、多肽、核酸、天然及合成小分子化合物等蛋白质配体分子公共资源库。

8.依托国家重大科学设施的蛋白质研究

依托国家重大科学设施,发展:高通量和高精度的同步辐射数据收集、处理和结构解析系统;基于高亮度光源的微小晶体的结构测定技术;探索高效的蛋白质结晶和晶体衍射质量改善的新技术方法;核磁共振、顺磁共振、小角散射和计算生物学相结合的结构解析和动力学研究技术等,完成一批蛋白质、蛋白质复合物及蛋白质-核酸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量子调控研究

1.量子信息关键器件的物理实现

量子通讯、量子计算和量子仿真基本原理的物理实现与原型器件;基于半导体量子点和基于光学超晶格的光纤通讯波段的量子光源和量子存储原型器件;基于超导量子器件的单光子探测和量子信息处理原型器件;固态光学微腔以及微腔阵列系统的制备,单光子态、原子态的量子调控和量子仿真;线性、非线性光学量子信息处理关键器件,量子态的集成调控和集成光子器件;量子信息实用化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

2.基于原子、分子体系的量子调控

冷原子、分子、离子体系的制备、凝聚效应和纠缠现象,以及新的量子态和奇异物性;外场如光场、磁场等与冷原子、分子

体系的相互作用以及对量子态的调控机理;高灵敏实验检测、表征和调控技术;探索新量子物质状态、量子仿真和新型量子器件。3.关联电子体系的量子调控

不同维度、不同结构的关联电子材料的复杂量子现象、量子效应及其基本规律和微观机理;处理复杂关联量子问题和量子调控的新思路、新概念、新方法;关联电子材料的实验分析、检测和调控的新方法;基于新颖量子现象和效应的原型器件。

4.复杂量子功能材料的物性调控

复杂量子功能材料及低维结构材料的设计、制备、生长机理和新奇量子效应;量子功能材料的不同有序态,如(反)铁磁序、铁电序、轨道序、拓扑序等,不同序参量耦合下的量子行为和量子相变;理论和数值模拟以及物性灵敏检测的新方法;发展基于复杂量子功能材料的原型器件。

5.小量子体系的量子调控

小量子体系量子态的时域、频域、空间高分辨技术;研究新颖低维量子体系的制备及新奇量子现象;低维量子体系中电荷、自旋的输运特性及相互关联,量子比特基本操作的新方案;外场与小量子体系的相互作用和耦合机制;基于小量子体系的新型器件以及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固态量子系统纠缠的产生和检测,量子退相干效应的调控。

6.受限微纳量子结构的设计与调控

具有特定构形和量子特性的新颖量子结构材料的物理和化学制备方法;受限微纳量子结构的轨道、自旋等内部量子态及其调控技术,高灵敏、高分辨率的检测和表征技术;受限微纳量子

结构中电子态与外场的耦合及其量子效应;基于新量子效应的原型器件。

7.光子带隙调控、新效应及其应用

非传统机制(如非线性、隧穿)和非传统结构(如手性、梯度分布)对光子晶体的光子带隙的调控机理及其新效应;无源光子集成器件和回路、有源光子器件及回路;亚波长微结构、光子晶体中的宏观量子效应、光子晶体与受限电子系统的耦合效应;基于光子晶体的原型器件。

8.光电耦合量子体系的量子调控

光诱导的集体激发效应和光电耦合效应,及对新型量子材料输运特性的调控;固态量子结构中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和能量转换;基于光电耦合量子体系的新型量子器件,及其在传感和光电集成中的应用。

纳米研究

1.纳米材料的基础科学问题

围绕重要应用,开展基本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微观结构特征与奇异特性关系、性能调控的研究,设计、制备新型纳米材料,探索其潜在应用;研究具有特定性能的纳米材料和结构的大尺寸、高有序度的自组织生长机理和关键技术,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材料自组装结构。

2.纳米碳材料及宏观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围绕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纳米碳材料,发展可控、宏量和低成本制备技术,研究应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发展宏观材料的结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 项目摘要(1,000字左右) 简述项目所面向的国家重大需求、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课题设置。 申请书正文(30,000字左右) 一、立项依据 项目所面向的我国经济、社会、国家安全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重大需求,项目研究的科学意义,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的预期贡献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国内研究现状和水平,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的可能性等。 三、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详细阐述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主要研究内容要围绕关键科学问题,系统、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来详细阐述,重点要突出,避免分散或拼盘现象。 四、总体目标、五年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和五年预期目标应从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预期贡献,在理论、方法等方面预期取得的进展、突破及其科学价值,优秀人才培养等方面分别论述。五年预期目标要求有具体的考核指标和人才培养计划。 五、总体研究方案 结合主要研究内容阐述学术思路、技术途径及其创新性,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的特色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等。 六、课题设置 围绕项目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重点和预期目标合理设置课题。说明课题设置的思路、各课题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与项目预期目标的关系;详细、具体叙述各课题的名称、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学术骨干和经费比例等。 七、科学数据汇交计划

对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性观测数据、实验数据、考察数据、统计数据等科学数据,提出汇交计划。若没有,则填写“无”。 八、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1.项目承担单位在所申报项目相关研究方面的工作基础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项目实施所具备的工作条件,包括实验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等,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学工程等重要研究基地在项目中所起的作用等。 3.项目申报单位近五年承担的与所申报项目直接相关的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的完成情况,与所申报项目的关联和衔接。 九、研究队伍 1.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结构 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结构(年龄、专业、职称等方面的结构,实验技术人员概况等)。研究队伍规模要适度,全时人均资助强度应在10万元/人年以上。 2.推荐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 分别介绍推荐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的研究背景。包括:工作简历、主要学术业绩,近五年主持的与申请项目相关的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情况(格式见下表),与申请项目相关的代表性论文(不超过5篇)、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以及发明专利情况。 姓名: 3.其他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概况 十、经费概算 金额单位:万元

最新科研工作计划范文.doc

年度最新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教科研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开展课题研究。xx年,我校已经成功申报了苏州市教育规划立项课题,xx年,我校的"xx"规划课题将进入实践研究阶段,因此本学期在课题研究方面将做好下列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xx"课题的申报立项、子课题申报和实践研究工作。 ①进一步完善学校"xx"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分解子课题研究,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为教师申报子课题做好申报前期准备工作。②改革课题研究的常规惯例,针对"xx"课题,学校将采取申报制。届时教师可以在学校总课题下进行个人申报,也可以是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师合作申报,也可以是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申报。凡是所申报的课题必须自行撰写子课题研究方案,每学期向学校进行成果汇报,届时学校根据完成质量情况,予以能否结题,并在绩效工资的教科研工作中加以体现。另外,学校将大力支持教师个人申报独立(微型课题),自行进行研究。③改革教科研考核制度,变原来比较单一的论文考核为论文与课题的双重考核,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推动教师自觉进行课题研究,促进课题研究走进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考核将强调下列内容:对于申报课题的老师,经后在涉及职称、学科带头人评审、评优评选等方面将予以充分考虑。因此本学期要加强对"xx"课题申报的宣传,使广大教师明确申报课题开展研究的重要性,为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课题研究课为载体,进一步规范课题研究课的备课、磨课和教案书写,促进教师立足课堂开展课题研究,研究中

要重视与教务处、教技室的合作协调,引导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题研究的公开课,促进教师立足课堂开展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研究公开课的过程管理,从备课到上课,从听课到磨课等环节均需要加强指导,确保课题研究公开课质量。 三是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尤其是加强课题研究的网络化管理,做到期初有研究实施计划,期中有学习、活动、研讨,期末有学期研究小结,所有资料尽可能充实到学校课题研究的网页中,在网络中全程展现我校的课题研究动态,提高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和实效性;重视课题成果的积累与推广,每位课题研究者每学期要上交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一份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和体现课题研究的成果,并编辑课题研究成果集教师版《二中教育》、学生版《海棠》《二中校报》(暂命名),为"xx"课题的研究与推广积累一手资料。开展立足于课堂的教科研活动与培训,重视开课资料和培训资料的整理归档,充分体现活动的全过程,努力提高管理实效。 教科研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开展课题研究。xx年,我校已经成功申报了苏州市教育规划立项课题,xx年,我校的"xx"规划课题将进入实践研究阶段,因此本学期在课题研究方面将做好下列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xx"课题的申报立项、子课题申报和实践研究工作。 ①进一步完善学校"xx"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分解子课题研究,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为教师申报子课题做好申报前期准备工作。②改革课题研究的常规惯例,针对"xx"课题,学校将采取申报制。届时教师可以在学校总课题下进行个人申报,也可以是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师合作申报,也可以是以

973重点基础研究计划

973重点基础研究计划 计划一:973重点基础研究计划 (一)、背景、意义 xx年6月4日,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要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亦称973计划)。制定和实施973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实现2xxx年以至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 (二)、目标、任务 战略目标:加强原始性创新,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国家XX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主要任务:一是紧紧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

材料等领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二是部署相关的、重要的、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研究;三是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科学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四是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能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任务的科学研究基地,并形成若干跨学科的综合科学研究中心。 (三)、定位 973计划的组织实施,以国家目标为宏观导向确定工作总体部署,形成合理布局,体现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源泉,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的要求。在973计划项目的安排过程中,我们加强对于国家重大需求的分析和战略研究,围绕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自然资源及其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需求,面向未来,面向科学前沿,开展重大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四)、遴选原则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计划任务书

密级: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 软科学研究项目计划任务书 (2011版)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 课题性质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依托单位(盖章)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邮政编码 课题责任人 手机电子邮件 帐户名 帐号 开户银行 20 年月日订

填写说明 一、本课题任务书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为所组织的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而设计。 二、本课题任务书一式三份,经正式审定后,即作为合同的附件,附于合同的正副文本之中。要求同时通过网络递交电子文本一份。课题责任人必须确保书面文本和电子文本的一致性。 三、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核准资助经费在20万元人民币及以下时,毋须填写表2至表6 。 四、本课题任务书编写请使用A4纸双面印刷,请不要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请采用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 五、本课题任务书填写时,要求各项内容实事求是,外来语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本课题任务书填写后,按隶属关系审批上报。 六、本课题密级由课题责任人和课题依托单位提出建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业务处室认定。 申请市科委科技计划类型( ) 01 集成电路设计专项06 技术标准专项11 人才培养计划 02 中药现代化专项07 世博科技专项12 国际及台港澳合作计划 03 纳米技术专项08 中小型企业创新资金13 国内合作计划 04 光技术专项09 科技攻关计划14 环境条件计划 05 专利二次开发专项10 基础性研究计划15 软科学研究 16 其他

一、项目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总体思路, 包括:1、本项目国内外研究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研究成果综述;2、研究的

科研工作计划

科研工作计划 科研工作计划1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新的学期又到来了,正值金秋,我校又开始了新一学期的工作,上一学年,在学校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做了一些工作,但很多工作都还没有完全规范化,在新的一学期里,科研处将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进一步完善一些工作,并开展新的一些项目,使我校逐步向“科研兴校”先进行列更进一步。为此,特制定了本学期科研处工作计划。 一、学校的现状 黎平二中共有六个教研组,组长分别是;杨莉华(语文),李志伟(数学)、凌娜(英语)、龙朴光(理化生)、王承江(政史地)、寿国涛(音体美)。教师154人,其中在一线上课的教师有130人,教师队伍中年龄偏于老化。由于各科目教师的严重不足,教师的工作量超负荷。就目前老师们的思想状况来看,教研教改的思想意识比较淡薄。在年轻教师中,大部分缺乏教学经验。 二、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树立“科研先导、注重质量、务求实效、争创一流”的发展目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提高教学质量,为实现“科研强师,科研强校”而继续努力。 三、具体目标 1、重点开展好课题研究,积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开展好“十二五继续教育”的有关培训工作,整理好有关资料。

3、认真研究弱势班级的管理方法与途径。 4、继续加强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培训。 四、工作要点 (一)、加强教研组管理 1、督促各教研组按学校总体规划和科研处工作计划制订好学期教研活动计划,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保证各项活动认真实施和完成。 2、加强教研组教研活动的指导工作,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3、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教研组活动,加强教研组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促进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学生的能力。 通过推门听课,了解教学成绩等方式对了解教师,一学期将听课36节,对 班级月考成绩分析3次。 2、以校本教研为主,把校本教研作为促进教师成长的主要渠道,促进教师整体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本学期将对学科教师培训2次。 3、以继续教育为平台,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组织教师通过省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平台等途径深入学习,使教师理解并不断践行新课改理念,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 4、贯彻“请进来,走出去”理念,加强对外交流。 5、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随笔、学科论文、教学案例等,并参加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填报说明 一、填写申请书前,请先查阅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有关规定及《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优势资助领域指南》。申请书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表达要明确、严谨,字迹要清晰易辨。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二、申请书为A4 大小,于左侧装订成册。各栏空格不够时,请自行加页。一式六份,打印稿(至少一份为原件)并附软盘(按省科技项目申报系统要求的文档),由所在单位审查签署意见后,报送陕西省科技厅计划处。 三、封面右上角的“项目类别” 、“申报学科代码”由申请者填写,“评审编号”由省科技厅填写。 四、本申请书格式只适用于申报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

、简表 类别 A. 一般项目 B.青年项目 A.基础研究B.应用基础研究 申报学科名称 申请金额万元起止年月代码 年月至年月 A.国家重点 B.部门开放 C.省级重点 姓名性'生别A.男B.女出生年月年月专业技术职务类别 A.高级职称B.中级职称C.初级职称D.其它 专业技术职务名称取后学位 A.博士B.硕士C.学士 所在实验室 留学回国人员 A.是B.否留学人员回国时间年月 所在单位名称 性质 A. 高等院校 B. 科研机构 C. 其它 隶属关系 A. 中央部委 B. 省属单位 C其它 所在地市(县)隶属单位名称 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参加单位数 主要参加人员 姓名性别年龄学位专业技术 职务 工作单位项目中的分 工 签字A.院士B.博士生导师C.博士后学位取得时间 请 者 项 目 组 年月 —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试点)实施方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试点)实施方案 (2000年4月20日委办公会议原则通过) 一、试点实施的原则和目标 1.为进一步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试点实施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以下简称研究计划)。 2.研究计划应适应基础研究的规律和特点,针对核心科学问题,整合与集成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思路和不同层次的项目(包括面上、 重点和重大项目),形成具有统一目标的项目群,实施相对长期(6-8年)的支持,以促进学科交叉和学术争鸣,激励创新。 3.在国家科技发展总体布局和创新体系框架下,研究计划与国家其他重大科技计划构成链条和互补关系,注意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 规划》项目的协调配合。 4.借鉴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的组织经验,结合基金资助工作特点,构架研究计划的组织实施与管理模式。遴选采取上下结合原则;决策、 执行与评估相对分离,适度交叉;基金资助管理与专家学术管理结合;资助管理实行跨学科联合工作方式。 二、研究计划的立项 1.提出《建议书》 围绕基础科学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纲要》和科学基金优先资助领域,自然科学基金委依照上下结合的原则,加强宏观指导,征求科学界的意见,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方向。明确总体目标及核心科学问题,组织成立专家组,起草并提出研究计划《建议书》。 《建议书》应包括: (1) 建议依据(战略需求,前瞻性,国际前沿与我国优势,在国家科技发展总体布局中的位置及与国家其他重大科技计划的关系等); (2) 科学目标与核心科学问题; (3) 研究计划实施的初步框架; (4) 实施的基础与前景; (5) 研究计划学术指导专家组的建议名单; (6) 经费需求及预算框架。 2.立项遴选 召开委务扩大会议,由委务会议成员、科学部兼职主任和委外专家(不含建议的研究计划学术指导专家组成员)确定评议标准、评审程序和遴选办法。 委务扩大会在听取研究计划起草专家组论证报告的基础上,遴选与确定立项的研究计划及其资助规划框架与经费预算。 三、研究计划的管理体制 研究计划设立学术指导专家组、协调组和学科资助与管理联合工作组。 1.研究计划学术指导专家组(以下简称计划专家组)负责研究计划的科学规划、实施部署与学术指导。计划专家组由7-9人组成,每两年更 换2人。主要由不承担项目的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1人组成。设组长1人,由不承担项目的专家担任。计划专家组成员年龄一般在65岁以下,累计工作时间不少于2个月/人年。专家任职期间一般不申请研究计划的项目。 2.研究计划协调组(以下简称计划协调组)主要负责对研究计划实施的宏观管理、协调及组织评估。计划协调组主要由1位自然科学基金委 委领导(以下称计划主管委领导)、相关科学部若干人、计划专家组1人组成。 3.学科资助与管理联合工作组(以下简称学科联合工作组)由有关科学部的相关人员组成(以下简称学科联合工作组),负责组织研究计 划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评审与资助工作。“学科联合工作组”由计划协调组组织。研究计划的主管科学部负责学科联合工作组的协调工作。

软科学申请书

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申请书 (一般项目) 项目编号:(系统自动填写)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项目负责人: 申报单位: 主管部门: 申报日期:(系统自动填写)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填表说明 1、填写申请书以前,请先查阅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有关项目申报要求和当年申报通知,确认是否具备所要申报项目类别的资格。申请书内各项内容,应实事求是,表述明确,字迹工整易辨。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第一次出现的缩略词,须注明全称。 2、按照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的有关规定,申请书将由山东省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管理,而且您的申请书可能通过网络提交并由同行专家进行通讯评审,如获得立项,有关信息将在山东省科技厅网站上发布或以其他方式向社会公开,因此在申请书中不得出现任何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相关保密规定的内容,不得涉及有知识产权争议的内容。需要有保密的内容或者其他特殊说明的,应说明理由并提供书面声明。由于违反相关规定而导致的一切后果由项目负责人和申报单位负责。 3、本申请书只能通过Office Word 2003及以上版本软件进行编辑。请在黄色框内填写信息,其他位置不可填写,统一使用五号字。项目编号不需要填写。所有选项类型信息应当填写其相应的编号,填写内容不得包含汉字、符号、空格。申报日期格式为yyyy-mm-dd。 4、一般项目类别:A.资助经费项目 B.自筹经费项目 5、单位名称和部门名称要填写全称。通讯地址应详细填写,不能以单位名称代替通讯地址。 6、主管部门是指项目申报单位所隶属的省直有关部门、各市科技局和部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具体名单请查阅山东省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所列主管部门信息。 7、项目组成员须征求本人意见,如实填写。若项目立项,填写立项任务书时,前五位人员原则上不得更改。 8、申请书为A4纸,于左侧装订成册。

2020年科研工作计划

( 科研工作计划)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W-JH-027342 2020年科研工作计划2020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plan

2020年科研工作计划 XX年是“xx”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年,也是学校启动硕士点建设与争取工作的关键一年。根据《西安外事学院XX年工作要点》,特制订XX年科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XX年学校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着力内涵发展、协调发展,创新机制,健全机构,整合优化科研队伍,提升学术竞争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按照“点面结合,注重实效,凝聚优势,整体提升”的基本原则,在进一步凸现学校以商科为主的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理、工、文、管、医、农各学科均衡发展,拓展科研工作新局面。 二、大力开展各类学术活动,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 支持和鼓励教学科研单位主办有影响力、有学术价值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合作研究,进一步拓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渠道。 1.继续办好“鱼化龙大讲堂”,提升学术活动的质量、层次和影响力。各二级学院每学期向学校推荐1位著名专家、学者,作为“鱼化龙大讲堂”主讲人选,

要求主讲内容的针对性、学术性和前瞻性。 2.申办多种专业性学术讲座。各二级学院及科研机构要从专业需求出发,申办专业性学术讲座,规范办会、参会程序,扩大受众范围;鼓励教职工走出去,开展学术交流,从学科建设的方向出发,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参加一些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发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争取ei收录频次;支持广大学生特别是本科学生参与学术氛围,开展多种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开展各种技术发明的创新活动提供优质服务。 3.协助办好“XX年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研讨会”,积极促进学校对外学术交流工作,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进程,扩大学校影响。XX年5月27——29日,我校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国际研讨会。认真策划办好这次盛会,为推进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事业奉献力量。 三、加强科研管理,扩大科研平台,完善管理制度 贯彻落实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和《xx规划》,不断搭建科研平台,进一步规范科研管理制度。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公益性研究的不同特点,改革学术评价办法,完善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科研导向;加强学术规范建设,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优化学术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1.筹备成立西安外事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拓展科研平台,充分发挥我校在推动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筹备,准备于今年上半年成立西安外事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搭建我校与全省社会科学界的互动平台。 2.健全《西安外事学院科研工作条例》

(推荐)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指南

2015年度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指南 申请须知 依托单位和申请人在申请2015年度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关于申请人条件 1、申请人应具备以下条件: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技人员推荐。部分类别项目在此基础上对申请人的条件还有特殊要求。 2、不受理在读研究生、申请单位的兼职人员申请的项目。 二、关于申请书撰写要求 1、申请人在撰写申请书之前,应当认真阅读本指南和有关受理申请的通知等文件。 2、申请书应当由申请人本人按照撰写提纲撰写,应注意在申请书中不得出现违反保密规定的内容。申请人应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3、根据所申请的项目类别,准确选择“资助类别”等内容。要求选择的内容,只能在下拉菜单中选定;要求“填写”的内容,可以键入相应文字。

4、申请代码请根据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按照“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申请代码”在下拉菜单中准确选择。 5、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应当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主要参与者中如有依托单位以外的人员(包括研究生,但不包括境外人员),其所在单位即被视为合作研究单位,应当在申请书基本信息表中填写合作单位信息并在签字盖章页上加盖合作研究单位公章,填写的单位名称应当与公章一致。1个申请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6、申请人申请的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的研究内容已获得其他渠道或项目资助的,应当在申请材料中说明受资助情况以及与申请项目的区别和联系。 7、申请书中的起始年月一律填写2015年1月;终止年月按照各类别项目资助期限的要求一律填写201*年12月。 8、本年度项目申请全部要求在线填写。 三、关于申请受理的条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不予受理: 1、申请人不符合本指南规定条件的; 2、申请材料不符合本指南要求的; 3、申请项目数量不符合限项申请规定的。 四、特殊说明

(完整word版)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国家科技部

附件: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的管理,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以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目标,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多门类、多学科知识,为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支撑。 第三条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的项目包括重大项目、面上项目和出版项目三类。重大项目是根据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需求,由科技部综合各部门、地方和专家建议确定的年度重点研究任务;面上项目是指各申报单位提出,经科技部组织专家评审同意立项的研究任务;出版项目是指各申报单位提出,经科技部组织专家评审同意资助出版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第四条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按照管理规范、职责明确、公开公正、简明高效的原则组织实施。 第二章组织与职能

第五条科技部负责编制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共同组织实施。 第六条国务院各部门归口管理本部门的软科学研究工作,并协助科技部组织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的实施。 各级地方科技厅(委、局)归口管理本地区的软科学研究工作,负责编制本地区的软科学研究计划,并协助科技部组织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的实施。 第七条科技部负责对各部门、各地区的软科学研究工作进行宏观指导与协调,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软科学研究。 第三章计划管理 第八条科技部负责编制和发布《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年度项目指南》(以下简称《项目指南》),确定年度研究重点和申报要求。 第九条国务院各部门、地方科技厅(委、局)根据《项目指南》要求,组织本部门和本地区的申报工作。 第十条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按规定程序确定项目责任人和依托单位。项目责任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自然人作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期评估方案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期评估方案 一、中期评估原则 1.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实行“滚动支持、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项目实施两年左右进行一次中期评估,目的是进一步明确项目的研究计划和目标,调整和优化课题设置、经费和人员配置。中期评估工作分项目中期总结和项目中期评估两个阶段进行。 2.中期评估主要评估项目的工作状态和研究前景。 “工作状态”主要指研究任务的落实情况、承担单位支撑条件的落实情况、研究思路的创新性、研究队伍的开拓创新意识、学术交流情况、项目管理是否规范等。 “研究前景”主要指项目预期在引领科学和技术发展、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发挥的作用、研究工作的创新前景、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能性等。 3.中期评估要避免急功近利等浮躁现象,不要片面强调研究成果或论文数量。 4.中期评估工作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实施。 5.中期评估过程中,所有人员应遵守《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 二、项目中期总结 1.在项目中期评估前,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应会同项目依托部门进行项目中期总结。项目中期总结在课题总结基础上进行。课题负责人应在项目中期总结前向项目首席科学家提交课题中期总结报告(提纲及要求见附件1)。 2.项目中期总结一般应以会议方式进行。项目中期总结由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项目专家组成员参加,并邀请计划专家组责任专家、

项目外同行专家和项目依托部门管理专家参加, 鼓励邀请海外同行 专家参加。参加项目中期总结会议的专家在审阅课题中期总结报告、听取课题负责人汇报的基础上,对课题工作状态和研究前景进行讨论评议,填写中期总结课题评议表(见附件2)和中期总结课题评议意见表(见附件3)。 3.项目专家组在项目中期总结的基础上,对项目课题设置、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研究队伍等方面提出调整方案。 研究队伍的调整,应注意吸收项目外符合项目研究方向的优秀研究人员和研究小组;对于项目的核心课题、有突破前景的课题,应根据课题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强化支持,对于与项目研究主攻方向关系不密切、没有突破前景或水平不高的课题应进行调整或中止支持。课题提前结题或中止,应办理结题手续。 4.项目中期总结工作结束后,项目首席科学家应提交项目中期总结报告、课题中期总结报告、项目计划任务书调整方案及其他相关资料(提纲、格式及编写要求见附件1),经项目依托部门审核后(审核意见另附)报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5.“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中期总结程序可适当简化,但应在项目交流总结(需邀请计划专家组责任专家)基础上,形成项目中期总结报告、项目计划任务书调整方案及其他相关资料(编写提纲及格式等参照相关附件,可略去中期总结课题评议表和意见表等内容)。 6.项目中期总结活动所需经费从项目经费中列支。 三、项目中期评估 1.项目中期评估由科技部委托中期评估专家组主持。项目中期评估专家组由11-15人组成,成员包括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和项目外同行专家及科技部有关管理人员。项目承担人员不得作为中期评估专家组成员。

科技成果登记表(基础理论,软科学类成果)

制表机关:科学技术部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批准文号:国统函[2002]163号 科 技 成 果 登 记 表 (基础理论、软科学类成果) 成果名称: 第一完成单位: (盖章) 研究起始日期: □□□□年□□月 研究终止日期:□□□□年□□月 推荐单位: 批准登记单位: 批准登记号: □□□□□□□□□□□□ 批准登记日期: □□□□年□□月□□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二年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三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第二条规定:涉及国家秘密的成果,按照国家科技保密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不按照本办法登记。

封面填写说明 基础理论成果是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研究。其目的是揭示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而不以任何特定的实际应用为目的,其中包括基础理论类图书。 软科学成果是指为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所取得的为解决各种复杂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方案。它包括发展战略、规划、预测、项目评价、可行性论证、对策分析管理方案和理论方法等。 1.成果名称:课题在批准立项时的名称,根据计划任务书或合同(协议)书由成果完成单位填写。也可按照鉴定(评价)报告上的名称填写。 2.第一完成单位:排序位列第一位的成果完成单位。 3.研究起始日期:是指该项成果开始研究或开发的时间,应与计划任务书或合同(协议)书上的立项日期相同,只填写年份和月份。 4.研究终止日期:是指该项成果完成研究的时间,只填写年份和月份。 5.推荐单位:将该项成果推荐到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成果管理机构的单位。 6.批准登记单位:地方、部门科技成果管理机构。 7.批准登记号:按如下格式填写:XXX(地方、部门代码,三位)+XXXX(年份,四位)+R;J(软科学R;基础理论J,1位)+XXXX(流水号,四位),共12位。

6月科研工作计划

6月科研工作计划 20xx年6月科研工作计划年是""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年,也是学校启动硕士点建设与争取工作的关键一年。根据西安外事学院年工作要点,特制订年科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年学校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着力内涵发展、协调发展,创新机制,健全机构,整合优化科研队伍,提升学术竞争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按照"点面结合,注重实效,凝聚优势,整体提升"的基本原则,在进一步凸现学校以商科为主的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理、工、文、管、医、农各学科均衡发展,拓展科研工作新局面。 二、大力开展各类学术活动,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支持和鼓励教学科研单位主办有影响力、有学术价值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合作研究,进一步拓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渠道。 1.继续办好"鱼化龙大讲堂",提升学术活动的质量、层次和影响力。各二级学院每学期向学校推荐1位著名专家、学者,作为"鱼化龙大讲堂"主讲人选,要求主讲内容的针对性、学术性和前瞻性。

2.申办多种专业性学术讲座。各二级学院及科研机构要从专业需求出发,申办专业性学术讲座,规范办会、参会程序,扩大受众范围;鼓励教职工走出去,开展学术交流,从学科建设的方向出发,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参加一些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发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争取收录频次;支持广大学生特别是本科学生参与学术氛围,开展多种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开展各种技术发明的创新活动提供优质服务。 3.协助办好"年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研讨会",积极促进学校对外学术交流工作,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进程,扩大学校影响。年5月2729日,我校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国际研讨会。认真策划办好这次盛会,为推进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事业奉献力量。 三、加强科研管理,扩大科研平台,完善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和规划,不断搭建科研平台,进一步规范科研管理制度。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公益性研究的不同特点,改革学术评价办法,完善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科研导向;加强学术规范建设,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优化学术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1.筹备成立西安外事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拓展科研平台,充分发挥我校在推动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

2.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2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 申报指南 本申报指南包括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杰出青年、重点项目、一般项目。 在撰写申请书之前,请认真阅读《征集通知》和拟报项目的具体申报指南。 一、支持项目类别 (一)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在我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并在理论或技术上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的创新研究,促进受资助者快速成长为学科领军人才并进入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行列。 1.申报条件: (1)申请者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未满42周岁(1976年1月1日后出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良好信誉; (2)须主持过两项以上(含两项)国家级科技项目/课题或陕西省重大科技项目(其中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3)拟开展的研究工作有创新性构思,包括研究方向、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工作方法等; (4)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学术积累,具备研究所必需的主要实验条件,并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项目的研究工作。 2.资助额度及执行时间:本年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拟资助30项,资助额度30万元/项,研究期限3年。 (二)重点项目 围绕陕西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需求,开展具有陕西优势和特色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1.申报条件: (1)申报内容应曾获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资助,并已按计划结题但研究工作从未中断,可望取得新进展或突破的项目; (2)申请者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具有主持国家或者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的经历; (3)此类项目必须依托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申报; (4)申请者年龄不超过57周岁(1961年1月1日后出生,院士除外)。 2.资助额度及执行时间:本年度重点项目拟资助50项左右,资助额度10万元/项,研究期限3年。 (三)一般项目 鼓励自由探索,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开展创新研究,促进学科均衡发展。自由探索的项目

2016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结题验收方案.doc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结题验收方案 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工作包括课题验收和项目验收,有关要求如下: 一、课题验收 1. 课题验收由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对项目及各课题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与评估。课题验收一般应在项目执行到期后2个月内完成。 2. 项目首席科学家会同项目依托部门组建课题验收专家组。课题验收专家组一般由11-15人组成,项目首席科学家任组长,成员包括不承担任务的项目专家组成员、计划专家组相关专家、特邀同行专家以及项目依托部门管理专家等。鼓励邀请海外高水平专家参与课题验收工作。 3. 课题验收一般以会议方式进行。课题验收专家组在全面听取各课题负责人汇报并审议课题结题总结报告的基础上,对各课题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成果的水平及创新性、课题对项目总体目标的贡献、研究队伍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情况以及数据共享与数据汇交情况、资料归档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作出评价(课题验收评议表见附件1,课题验收专家组意见表见附件2)。 4.课题验收既要总结成绩,又要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要严格审核项目成果的真实性,必要时可安排现场调研和考察。 5.课题验收工作完成后,项目首席科学家应组织编写

项目验收材料(包括项目结题总结报告、课题结题总结报告及项目验收其他相关资料,编写提纲及要求见附件3),经依托部门审核后报科技部。 6. 每个项目须发表至少一篇相关科普文章。结合本项目科学目标和主要成果,在报刊杂志上介绍相关科学前沿进展和研究工作特色,文字要求通俗易懂。科普工作将纳入评价指标,优秀科普文章可链接到科普网站。 7. 课题验收工作所需经费在项目经费中列支。 二、项目验收 1. 项目验收由科技部基础研究司负责,一般应在课题验收后2个月内完成。 2. 项目验收的同时,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负责对项目进行财务验收。各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请科技部认可的中介机构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3.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委托项目验收专家组对项目进行验收。项目验收专家组15-20人,由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主持,成员包括计划专家组成员和特邀同行专家等。项目承担人员不得作为专家组成员。 4. 项目验收以会议方式进行,专家组在听取项目首席科学家关于项目执行情况的总结报告、部分代表性研究成果介绍并审议项目结题验收材料的基础上,对项目整体执行情况进行定性评议和打分(项目验收评议表见附件4),提出项目验收专家组意见(项目验收专家组意见表见附件5)。必要时可组织现场调研

科研工作计划范本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0917324056.html,)/工作计划 科研工作计划范本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更新观念,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最新的观念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进和完善教学的研究制度、工作方式,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和办学水平。 二、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各学科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研究和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重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校本教研制度,创建学习型学校,使学校和各教研组成为学习化组织,推动

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努力把长铺镇中心小学建成教师成就事业、学生成就学业、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为保障教研活动的顺利实施,以教学研究作为教师素质提高的突破口,向教科研要质量,建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处主任及各教研组长等为成员的教科研组织机构,明确职责,严格把关,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继续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探讨,积极推广新课程教学理念,以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继续组织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新课程、推广新课程,让新课程的理念落到实处,不走过场,不摆形式。 2、学习方式实行多样化、自主化与集中制相结合;布置自学新课程相关的理论书籍、杂志或网上阅读等,认真做好读书笔记;组织观看新课程教材分析及课堂实录录像,然后进行心得交流;安排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新课程专题讲座,集中交流,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各学科合理安排业务学习内容,多组织该科组的教师探讨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与困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浏览该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 项目摘要(1,000字左右) 简述项目所针对的指南方向、面向的国家重大需求、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课题设置、经费概算。 申请书正文(30,000字左右) 一、立项依据 项目针对的指南方向,项目所面向的我国经济、社会、国家安全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重大需求,项目研究的科学意义,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的预期贡献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国内研究现状和水平,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的可能性等。 三、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详细阐述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主要研究内容要围绕关键科学问题,系统、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来详细阐述,重点要突出,避免分散或拼盘现象。 四、总体目标、五年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和五年预期目标应从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预期贡献,在理论、方法等方面预期取得的进展、突破及其科学价值,优秀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分别论述。五年预期目标要求有具体的考核指标和人才培养计划。 五、总体研究方案 结合主要研究内容阐述学术思路、技术途径及其创新性,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的特色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等。 六、课题设置 围绕项目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合理设置课题。需说明课题设置的思路、各课题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与项目预期目标的关系;详细、具体叙述各课题的名称、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学术骨干和经费比例等。 七、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1.项目承担单位在所申报项目相关研究方面的工作基础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项目实施所具备的工作条件,包括实验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等,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学工程等重要研究基地在项目中所起的作用等。 3.项目申报单位近五年承担的与所申报项目直接相关的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的完成情况,与所申报项目的关联和衔接。 八、研究队伍 1.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结构 研究队伍的规模,以及年龄、专业、职称等方面的结构,实验技术人员概况等。研究队伍规模要适度,全时人均资助强度应在20万元/人年以上。 2.推荐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 分别介绍推荐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的研究背景。包括:工作简历、主要学术业绩,近五年主持的与申请项目相关的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情况(格式见下表),与申请项目相关的代表性论文(不超过5篇)、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以及发明专利情况。 3.其他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概况 九、经费概算 金额单位: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NSFC

附件: “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重大研究计划 2011年度项目指南 与人类视听觉感知密切相关的图像、语音和文本(语言)信息在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类信息可被人类直接感知和理解,也可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但计算机对这类信息的处理与理解能力远逊于人类。如何借鉴人类的认知机理和相关数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新的计算模型和方法,从而大幅度提高计算机对这类信息的理解能力与处理效率,不仅可有力推动信息科学的快速发展,也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科学目标是: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数理科学的交叉优势,从人类的视听觉认知机理出发,研究并构建新的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机对非结构化视听觉感知信息的理解能力和海量异构信息的处理效率,克服图像、语音和文本(语言)信息处理所面临的瓶颈困难,为推动信息服务及相关产业发展以及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确保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具体表现为:在视听觉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视听觉信息计算、与视听觉认知相关的脑―机接口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集成上述相关研究成果,研制具有自然环境感知与智能行为决策能力的无人驾驶车辆验证平台,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而提升我国在视听觉信息处理领域的整体研究实力;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人才与团队,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相关研究环境与技术支撑。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以无人驾驶车辆、脑—机接口等为物理载体,围绕“视听觉感知特征提取、表达与整合”、“视听觉感知数据理解的认知机理”和“脑信号提取、脑区定位和功能分析”等核心科学问题,着重组织并实施如下三个主要方面的研究工作。 (一)图像与视觉信息计算。 在视觉信息处理方面,主要研究图像与视觉信息计算的认知机理,视觉基本特征的提取与选择,复杂场景下物体识别与图像内容理解,跨模态视频信息检索与网络搜索引擎等。提出若干图像与视觉信息处理与理解的高效计算模型。 (二)语音与听觉信息计算。 在听觉信息和自然语言处理方面,主要研究交通环境下的听觉模型和声音识别与理解技术,复杂场景中的文字与符号信息实时检测、识别与理解,无人驾驶车辆的交通标识图文识别与理解等。提出若干语音、听觉和文本信息的新的计算模型。 (三)脑—机接口。 主要研究与视听觉认知相关的脑信号提取、脑区定位与脑功能网络分析方法和技术,脑—机交互中的信号传输、处理与控制技术,视听觉感知信息协同的认知机理与计算模型,基于视听觉信息融合的模式识别与环境交互方法等。研发可用于无人驾驶车辆及其它应用的新型脑—机接口系统,提升本领域整体研究实力,为延伸和提高人类行为控制能力提供新技术。 通过上述三个主要方面的研究和实施,取得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在相关领域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一批高水平的论文,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人才和研究团队。 三、关键技术与集成验证平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