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旅游地理

中国旅游地理

中国旅游地理

1.1旅游地理的概念、性质

一、旅游地理学的概念

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

的新兴学科。

1、各国对旅游地理学的命名各不相同

英国:休闲和旅游地理学、加拿大:游憩旅游地理学——因为这些国家娱乐性和参与性的活

动增多。

在汉文化影响区:观光旅游地理学。

2、旅游地理学和中国旅游地理的区别

旅游地理学:偏着旅游地理理论的研究和阐述。

中国旅游地理: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中国各类旅游资源、研究中国发展旅游的地理环境和地

理特征,研究中国旅游区布局等问题,从而正确的评价旅游资源,为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建

设旅游区提供科学的依据。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更多的院校开的是中国旅游地理。

二、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一切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分布规律与空间关系的科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

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

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旅游地理学也同样是研究旅游这一人文现象的分布规律和空间

旅游与地理的关系:

(1)古代地理知识的来源于旅游,如徐霞客游记等著作多是旅游而积累,而地理知识的丰富又指导旅游。(2)旅游的复杂性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里表现出来,旅游取决于一系列的地理、气候、地形、居民等因素。(3)旅游受地区与地区的约束。

关系。概括而言,旅游地理学是要深入阐述旅游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关系。

2、研究内容:

(1)旅游客源研究;

(2)旅游资源研究;

(3)旅游规划开发研究;

(4)旅游影响研究;

(5)旅游信息与旅游地图。

三、旅游地理学的性质

1、旅游地理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

2、旅游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三者的交叉生长出来的学科。

3、旅游地理学是地理科学。

四、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国内,国际)

(一)国际

1、二战以前:

主要特点:一是是富有阶层的生活内容,中下阶层很少问津;二是研究内容主要是撰写导游材料、旅行指南,对旅游的土地利用研究;三是旅游研究是不自觉,从事这一研究的学者也是少数的,代表人物:麦克默里。

2、二战至60年代初:

主要特点:

一是旅游需求急增,跨境旅游初步发展,旅游研究比战前更加广泛;

二是研究内容仍是零散的但在城市规划研究和国家公园的建立、乡村土地利用研究中都涉及到旅游研究,如在城市规划研究中涉及到城市中休闲和旅游环境的改善、包括城市公园用地、娱乐设施的建立等;另外有了早期的旅游地的开发和规划研究;

三是这一时期参与旅游研究的地理学者仍然有限:代表人物有科波克、克莱门特。

3、蓬勃发展期:60年代中以后:

主要特点:

一是大量学者主动参与的自觉研究;

二是研究方向和领域迅速拓展;

开始有资源评价、旅游地和旅游区域的开发研究、对于旅游客流的调查与分析、关于旅游影响研究等。

三是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丰富。

(二)我国(一是古代旅游知识累积阶段;二是现代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1、古代旅游知识的积累

旅游地理学是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学科,但是旅游行为乃至旅游行业的出现并不是现代才开始。旅游地理知识的积累最早见于《易经》中,此外旅游知识的著作还有《山海经》、《穆子天传》、《西域风土记》、《水经注》。

2、现代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开始的标志:以198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旅游地理组为明显标志。

研究领域:开初是以旅游资源为研究内容,侧重于对旅游地景观的描述,并积极参与了开发实践,此后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逐步深入。

1.2中国旅游资源特点及其分布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资源(Tourist Resource),又称作旅游吸引因素,即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和因素。

(1)旅游资源既包括具象的,如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主题公园、自然或人文特殊景观、节庆活动、会展、赛事、康乐中心、会议中心、购物场所、某些特殊劳务;同时也包括抽象的,如社会风气、文明程度、特种技艺;再就是包括综合的,如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吸引旅游者,往往是因为其综合因素。

(2)旅游者是一个群体,旅游资源至少要吸引相当一部分人。

(3)旅游动机的产生原因有主动和被动。被动的:常住地气候的不适、环境的恶化、工作的极度紧张、人际关系的冷漠;主动的:优美的自然风光、有历史意义的文物固执、奇特的民族风情、良好的质量。

二、区别概念:

1、旅游资源与劳务

2、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

3、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因素

4、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

5、旅游资源与旅游系统

6、直接经济效益和总体经济效益

三、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

1、旅游资源的特点

(1)可观赏性:美学特征的突出;

(2)区域性:指旅游资源在不同纬度和经度上的地带性分布,以及在相同纬度上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3)不可转移性:——空间的固定性、本地化刚性;

(4)时代性:时间性或者说旅游资源是随时间在变化;

(5)民族性或文化性。

2、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是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1)内容上:有看得见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实体、又有凭体验的民俗风情、传说典故;既有经济的、又有文化的;既有物质又有精神的。

(2)地域上:几乎全国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都有分布。

二是集中连片、地域特色明显。

(1)西北甘、宁、青、新属于古丝路和唐蕃文化,以古文化为主,分布有麦积山石窟、须弥山石窟、敦煌莫高窟、西夏王陵、银川清真寺、海宝塔、兰州白塔寺、楼兰古城遗址、千佛洞等。

(2)西南地区地形复杂,以石灰崖溶蚀地貌为主:路南石林、贵州溶洞、滇池、洱海等。(3)内蒙古以草原风情为主。

(4)华中以名山峡谷胜景为主。

(5)华东以山水园林为主。

3、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映衬,紧密结合。

如杭州西湖、承德避暑山庄等。

4、景观奇特、观赏内容丰富。如黄山。

四、旅游资源的分类

1、分类的原则:

(1)相互独立原则

指的是划分出来的类型相互之间是独立的,不会出现相互包容或重叠的情况。

(2)简明原则:即分类体系应该尽量简单明了,不宜繁多。

2、分类的标准

(1)以资源特性作为分类标准

资源特性是指资源的属性,如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

(2)以活动的性质作为分类标准

以活动的性质为分类标准,是将旅游资源分为观赏型旅游资源、运动型旅游资源、休养型旅游资源、娱乐型旅游资源以及特殊型旅游资源。

(3)以游客的体验性质作为分类标准

这种分类标准也可以视为旅游地的分类,美国的德赖弗提出的分类体系就是这种类型的典型,

他们将旅游资源分为5大类,原始地区、近原始地区、乡村地区、人类利用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地区。

(4)以综合资源的特性与游客体验作为分类标准

以资源的区位特性和游客体验性质为分类标准,有不少分类系统,其中,以1966年克劳森和尼奇提出的分类最具影响,其分类系统如下。

一是利用者导向性游憩资源;

二是资源基础型游憩资源;

三是中间型游憩资源;

五、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

1、分布规律:

一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分布。

与各地自然条件相关,各地的自然条件与地球的形成、地壳的变化、大气环流等有直接的关系。

二是人文旅游资源与人类历史有关。

(1)文物古迹分布在人类文明发展较早的地区、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地区。

(2)现代城市、游乐项目多分布在现代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2、分布特点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旅游资源分布的特点:

一是地域性和地带性。举例来说就是中国的自然资源北雄南秀,人文资源里面,北京等地多慷慨悲歌之士。这就是地域性的典型。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近于带状分布,按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更叠现象。这种现象称之为地带性。

补充:地带性的种类

纬度地带性

自然地理现象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沿着纬线方向(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条带状规律性,叫做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的平原上表现最为明显。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地球的形态、自转、及黄赤交角导致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匀,在地表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成带状递减,使气温、降水、蒸发、风向、风化作用、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和植被等一系列自然地理要素有规律地变化。

经度地带性

在同一纬度带中,自然地理现象显示呈东西方向更替的规律性。这种自然带的分布大体上与经线平行,并伸展成条带状,称为经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海陆分布和山脉的南北走向控制,而在大气湿度、降水等水的因素所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方面表现的东西差异最为明显。

山地垂直自然带

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温度、湿度和降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这就形成了山地垂直气候带。生物、土壤等受气候影响也相应地有垂直分布的规律性。自然带的这种垂直地带分布,称为山地垂直自然带。如我国秦岭山地,长白山和西南部横断山等山地垂直自然非常明显。在世界各大山脉都分布着山地垂直自然带,又称垂直带。

2.1旅游者概述

旅游者概述

旅游者的定义,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不断变更和明确的。

(一)国际旅游

即如果一个人在他到另一个国家不满一年以前在前一个国家生活了至少一年或连续12个月,他被认为是前一个国家的居民。

2、国际游客,对国际游客的界定一是时间上有要求;二是地域上有要求,三是旅游目的。即:一个人到他通常居住的国家以外的另一国家旅游时间不超过一年,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国家获得经济利益。

国际游客:

(1)国际旅游者:在访问国家的某个公共或私人住宿设施中至少停留一夜的国际游客。(2)国际一日游客:未在访问国家的公共或私人住宿设施中过夜的国际游客。

(二)国内游客

1、居民:地域上:在本国;时间上:时间上超过6个月。

2、国内游客:居民——国内环境以外的另一个地方旅游,时间不超过6个月。主要目的:不是获得经济利益。

国内旅游者:

(1)国内旅游者在访问地的某个公共或私人住宿设施中至少停留一夜的国内游客。

(2)国内一日游游客:未在访问地的公共或私人住宿设施中过夜的国内游客。

1

2、我国对一日游游客的定义是:出游时间

24小时。

2.2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

一、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

定义:所谓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是对旅游者的产生具有恒定持续影响的地理环境。

类型:一般来说,对旅游者产生具有密切关系的因素有:自然地理背景因素、文化地理背景因素、经济地理背景因素、环境质量因素。

共性影响:地理背景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可概括为激发旅游,即激发旅游动机的形成与旅游行为的实现。

影响产生的原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丰富性与人类各自居住环境的局限性和单调性,构成了人类生活环境与地表环境间微小与宏大,单调与丰富的尖锐矛盾。正是这对矛盾激发人类最本能的内在心理——好奇心。

(一)自然地理背景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六大要素组成,不同地区不仅存在着各单一要素的差异,更明显的是由六大要素所构成的各地自然综合体的整天特征的差异。1、自然地理背景的差异性与丰富性

地域差异:自然地理背景的差异性分为三级差异:

(1)一级差异:11个自然地带——基带景观差异。

解释什么是自然地带:自然地带是体现水平分异规律的复杂的地理综合体。每一自然地带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代表自然界水平分异特征的土壤和植被类型,并有相似的垂直带结构。在自然区域中,自然地带作为一个等级单位,如温带草原地带与温带荒漠地带。整个地球有

11个自然地带。

(2)二级差异:同一自然地带内沿海与内陆的差异。

(3)三级差异:特殊地区:由地区性的原因而形成的奇特或秀美景观。

2、差异影响:不同地区间彼此吸引激发的单层影响。

(1)自然地理背景是激发旅游者产生的主导因素之一,是激发人类旅游的最早的、也是最持久的因素。

(2)自然地理背景环境吸引激发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不同基调景观间、沿海与内陆间具有相互吸引力,因此他们可互为客源地和接待地。

3、吸引强度的地区差异:

(1)理论上:有差异的地区间互为吸引、强度等量;

(2)现实存在:不同地区的吸引强度差异极大,出现旅游地、最佳旅游地的概念;

(3)吸引强度最大的条件: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环境奇特、环境原始。

(二)文化地理背景

1、基本概念:文化,文化地理背景,文化地理背景差异。

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地理背景: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为某种实践的需要,有意识地利用自然所创造的有形的文化景观和蕴涵在文化景观中的无形的气氛共同构成的,是人类的创造与自然存在的复合体。文化地理背景由三要素组成,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要素、物质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

文化地理背景差异:是指的是文化地理背景的时间和空间差异。

2、地域差异:

(1)一级差异:五大文化圈——同质、一-质文化;

(2)二级差异:11或12个文化区;

(3)三级差异:2000多民族小区。

3、差异影响:彼此吸引激发的单层影响:

异质文化间:

同质文化各区间;

历史对现代人;

文化发源地对扩散区;

特殊文化传统对向往艺术的人们的吸引。

4、吸引强度的地区差异:

(1)理论上:1、景观差异越大彼此间的吸引强度亦越大,异质文化之间最大、其次是同质文化区域的不同文化区中、再次是同一文化区内的不同民族之间。

2、不论同质还是异质+文化区历史越悠久、文化景观越丰富、吸引力亦越大。

(2)现实上:现实上的差异:同质>异质;历史悠久>短暂。

对旅游者产生影响的第三个地理背景是:

(三)经济地理背景

经济地理背景对旅游者的影响是基于经济发达地区形成旅游客源地和成为旅游目的地而产生的。一般来说,经济地理背景促使旅游者的产生是因为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地区主要的旅游接待地,其次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往往也是旅游客源地,这主要因为经济发达地区一是旅游者的经济收入比可观,有较多的可支配收入,二是旅游者闲暇时间比较充足,三是经济发达地区旅游者的文化水平一般较高,接受旅游的愿望较强烈,四是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地区旅游者心里渴望旅游的动机强烈和回归自然的心理强烈。

对旅游者产生影响的第四个地理背景是:

(四)环境质量背景

环境质量背景是是指由于现代人类的经济、文化活动和分布特征,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环境的原貌后天派生出来的背景。

环境质量背景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是环境质量高的地区吸引力强度更高。

地理背景影响的最终结果是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从而产生游客与资金的流动,但是任何事物的移动都是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作用于旅游客流形成的力(吸引力、促动力或推动力)称为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三、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概念: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是指促使旅游客流、资金流形成的力称为空间相互作用。旅游地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生与制约条件有三点: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进入性。

1、互补性——产生于两个性质不同的旅游地

由于地理背景环境的不同,造成常住某地的居民对外界具有感知、感受或某种心理需求上的空白,另一地恰有可以弥补上述空白的事物,我们称这样的两地具有互补性,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互补性产生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互补性是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2、替代性——产生在两个性质相同的旅游地之间。

在旅游过程中,往往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两个旅游地之间,有另一个旅游地与其中一个旅游地相似,这种现象称之为同类旅游地之间的替代性。替代性是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能否产生的制约条件。

旅游地间的互补性与替代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然而无论对旅游者还是旅游经营者来说,这个客观存在都含有内容各异的现实意义。

3、可进入性——是空间相互作用能否实现的决定因素。

可进入性是指旅游者进入旅游目的地的难易程度。

可进入性的条件:

(1)具有互补性的旅游地之间要有通达便利的交通条件;

(2)旅游接待地要有游客停留的接待条件;

(3)旅游接待地不存在游客进入的自然的或人为的障碍因素。

2.3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和行为规律

一、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因为旅游目的、旅游偏好的不同,造成旅游活动的内容、方式及满意程度的衡量标准的差异,这种差异为行为层次的差异。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层次、提高层次、专门层次。

1、首先来看基本层次,所谓基本层次是指旅游活动中基础的旅游行为,一般是指旅游者对陌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游览观光,国外常常称之为观光旅游。这一层次是旅游发展史上最原始、最古老的旅游行为。

2、其次是提高层次,一般包括娱乐旅游和购物旅游,从人类的行为分类来讲,旅游本来是娱乐行为的一部分,是有时间和地域范围限定的娱乐行为,娱乐旅游则是两个概念的叠加,目的是在于更突出这个行为层次的主要内容是参与某些娱乐活动,如划艇、钓鱼、打猎、滑冰、滑雪等等。这种旅游活动在历史上只有中上阶层人士独占的活动,游客在心理上获得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而购物旅游更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给予保证,因此无论对旅游者还是旅游企业而言,这类旅游都是一种提高的行为层次。

3、再就是专门层次,该层次的旅游行为从属于某一特殊目的。如休养疗养、出席会议、从事商务活动、科学考察、文化交流、大型运动会、登山探险、宗教朝觐。这种旅游行为不具

二、旅游者的行为规律

(一)概念

1、广义的旅游者行为规律是指旅游者一次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规律、一生中旅游行为层次的发展演化规律、旅游者对旅游地选址上的偏好规律、以及不同旅游环境中旅游者的行为层次结构等方面。但是我们在学习往往要求掌握的是狭义的。

2、狭义的旅游者行为规律是指旅游者一次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规律。

而一次完整的旅游过程存在着两个基本行为,即决策行为和空间行为,一般决策行为发生在客源地,而空间行为发生在旅游接待地。

(二)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决策行为是一切实际行为发起和进行的前导行为

决策的原则:1、旅游决策的基本原则——最大效益原则

最大效益原则是指在资金和闲暇时间确定的条件下追求最大的旅游效益,是指导旅游者决策行为的基本。在旅游过程中,最大效益原则主要表现为:

(1)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在旅游地尚未确定时,在旅游地类型相同、所提供的游乐时间近似的诸多旅游地中,选择距离居住地最近的旅游地

在旅游地确定后,选择快捷的交通方式。

(2)最大的信息获取量或最高的满意度,表现在旅游地环境质量的高低和旅游地活动项目结构的丰富性与合理性两个方面。

对于最大信息获取量和最高满意度的追求,使人们在选择旅游地时有以下倾向:

一是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

二是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

三是选择娱乐旅游和购物旅游的典型区。

2、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

(1)感知环境

什么是感知环境呢?是指人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所获得的对外界环境的整体印象。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感知环境包括旅游地的旅游环境和客源地到旅游地的感知距离。

在此我将对旅游环境和感知环境进行讲述。首先大家要明白什么旅游地的性质?其次感知距离和客观距离。

(2)旅游偏好

即旅游者受个性特征(各自国情、风俗习惯、以及个人的兴趣、能力、爱好和性格差异)影响,这就称为旅游偏好。旅游偏好对旅游决策的影响可以从居住环境、年龄、职业、学历、性别等方面去研究。

一是居住环境。如何理解居住环境呢?居住环境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那么居住环境对旅游偏好的影响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表现在偏高纬度地区的居民对于阳光的追求。例如欧洲人本地旅游的集中地之一是阳光充足的地中海沿岸地区。

其次表现在长期生活与其中的自然环境,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一定的审美趣味。

二是年龄。

三是职业。

四是学历。

3、旅游决策过程:(1)旅游需求的确认;

(2)旅游地信息的收集;

(3)评价对比;

(三)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接待地的一切行为总和。一般来说,旅游空间行为包括线状、面状、点状。

1、线状旅游空间行为

特点:

(1)属于大尺度的空间行为。

(2)到级别较高的旅游地旅游。如欧洲旅游:希腊、意大利、巴洛克式文化精粹汇集的地方旅游、西班牙。

(3)只游玩高等级旅游地的高级旅游点。如境外游客在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长城、十三陵。

(4)力图全程不走回头路。

(5)旅程终点尽量选择在“购物天堂”等地方。

2、面状

(1)面状的形状

2)面状的特征

1、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点的选择上不排除高等级的,也不局限于高等的,但追求新颖的。

2、旅游线路采用中心放射、往返式节点状线路。

3、旅行线路影响旅游效果。

3、点状,为小尺度空间行为,小到行的行为可视为忽略不计的程度,而且小尺度旅游空间行为多为提高层次和专业层次行为。

特征:

1、适合小尺度空间行为;

2、选择环境质量高的旅游度假地;

3、选择娱乐性、运动性、直接参与性强的旅游目的地;

4、同一旅游行为在同一地区发生的重复性。

三、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

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意义,不仅局限于行为理论上揭示旅游行为的规律,更重要的是用以指导旅游经营者的市场开发、旅游地开发、旅游产品设计以及宾馆选址等主要经济行为。

2.4旅游客源及分布规律

一、旅游客流的概述

1、旅游者从始发地至目的地所产生的客流,又称为旅游者潮流或旅游人流。

2、旅游客流可以分为:稳定性旅游客流和非稳定性客流。

稳定性旅游客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保持固定不变的流向、均一的客流强度、客流量的变幅小或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

非稳定性客流:往往是因为某一特殊原因所引起的,如各国举办的大型国际会议或活动。

二、旅游客流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城市人口比例、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旅游服务队伍素质的高低和社会安定状况等方面。

经济因素:经济发达程度、国家间地区经济贸易的开放程度、以及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电讯、邮电、信息传递手段的发达程度。

2、旅游资源因素组合:主要包括自然好人文旅游资源的数量、等级、空间组合状况以及可利用时间状况。

3、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区位因素组。

(1)自然区位

(2)行政区位:是否临近主要的旅游客源国或旅游接待国。

(3)交通区位:是否位于国际或国内的交通要道上。

4、环境质量因素组: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选择环境;其二是保护环境。选择高质量的环境,处理好利用和保护环境的关系是稳定性旅游客流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组。

三、现代国际旅游客流的空间变化规律

二战后,大规模群众性旅游活动的出现,是世界旅游业进入现代阶段的重要标志。世界旅游客流呈现如下几个变化规律

1、二战后欧洲旅游业的恢复阶段:

(1)欧洲由世界近代旅游业最发达地区——美国成为世界旅游业最发达地区。

(2)国际旅游客流的主要方向也发生了改变,主要来自美国的三股客流。近距离的两股分别向北向南到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及拉美各国。远距离:向东向西欧;很小的支流流向日本。

2、20世纪60—80年代欧洲旅游业迅速发展和世界各地旅游业广泛普及阶段。

(1)国际旅游人次和国际旅游业收入的迅速增长。

(2)全球形成六大旅游区:欧洲区、拉美区、亚太区、大洋洲、中东区、非洲区。其中欧洲和拉美区是势力最强大的两个旅游区。

(3)客流的流向有三个:各区内部的流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两个旅游区的对流(北——北对流)、欧洲、北美两个旅游区向南部四个旅游区的流动(北——南的流动)。

(4)造成这个阶段客流方向、客流量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中心的变化。

3、亚太旅游业迅速发展阶段:

(1)时间:20世纪90年代。

(2)变化:欧洲、北美两大旅游区接待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所占比例下降;亚太地区旅游接待量及外汇收入在六大旅游区中增长最快;欧洲地区内部流向发生变化。

四、中国旅游客流分布规律

我们对中国旅游客流分布规律的学习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入境旅游:

1、形势良好、发展迅速。

2、客源市场结构。

一是西北、正北方:欧洲;

二是:东北方美国、加拿大;

三是:正东方是日本韩国;

四是:东南方港澳台、东南亚和澳大利亚。

3、客流的方向:

(1)入境口岸;

(2)客流方向:中国传统旅游热点和旅游热线;

(3)尽管大多是流向旅游热点,但是流向也因旅游个性的影响,如美国客人和日本客人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一样。

(二)国内旅游客流

1、在此我们首先要谈到国际旅游发展模式:一是常规模式:先国内旅游——国际旅游。

二是超前模式:先国际旅游——国内旅游:我国就是超前模式,当然选择这种旅游发展模式是基于当前的特殊形式。

2、客源市场的地区结构及客流的主要流向:

(1)客源市场:是以中部三区一线和大中型城市为主、内地城市及县镇为辅。

(2)主要流向:从1992年开始,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由热线向温冷线转移。

(三)出境旅游

1、出境游:边境游和远地区的国际旅游。

2、出境游经历了三个阶段:

(1)起始阶段:起始的时间:1983年11月,广东组织的香港游。

(2)规模发展阶段:1989—1998年。

(3)快速发展阶段:21世纪是出境旅游的迅速发展阶段。

3、客源市场结构:中国出境旅游客源市场集中分布在边境贸易发达的边境城市和国内经济发达与高消费人口密集区。

4、主要流向:20世纪90年代主要流向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近中程出境游仍然是中国出境旅游的主流——21世纪流向港澳、欧洲、大洋洲、美洲、非洲。

3.1中国自然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是在自然营力(地球的内力和外力)作用下形成,并赋存于自然界的旅游资源,因此,它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极为密切。自然地理条件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发育、演变的背景。

一、概念:自然资源是指那些具有美感,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吸引人参观游览的典型自然景观。

二、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背景条件

(一)地貌条件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第一个条件

1、中国地势呈西高东低阶梯状:(1)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岷山、邛崃山、横断山以西的青藏高原平均高度4500米以上,构成第一阶梯。

(2)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锋山以西是我国的第二阶梯。

(3)从第二阶梯以东至海是我国地势的第三阶梯。

2、我国地貌从形态上具有多样性: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1)我国山脉走向的多样性:主要有四种展布方向: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北东向。(2)我国高原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成为中外游客神往的地方。(3)我国的主要盆地有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和温暖湿润的四川盆地。

(4)丘陵在我国分布也很广,很多成为了著名的旅游区。我国主要的丘陵有江南丘陵、两广丘陵、浙闽丘陵。

(5)我国的平原是我国最富的地方,也是我国旅游资源富集区。我国主要的平原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

(二)气候条件

气候的多样性决定了我国自然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气候的地域分异是形成自然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性最主要的条件之一。

(三)陆地水文条件

陆地水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也是自然资源形成的重要基础。

(四)动植物条件

我国广大地区自白纪以来,除西北内陆外,基本保持着亚热带、热带气候,第四纪又没有受

到大陆冰川的直接侵袭,复杂的地形,特殊的生境,往往成为许多古老动植物的避难所和某些新生类群的发源地,所以我国的动植物表现出种类丰富,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起源古老,多特有种和孑遗种,以及受人类影响深刻等特点。这些丰富的资源,成为旅游观赏、环境美化的宝贵资源。

三、自然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分布

我们根据自然旅游资源的属性、形成条件、及其旅游观赏价值,将我国自然旅游资源分为以下类型:

(一)自然旅游资源的类型:

1、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地貌不仅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是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地貌景观又可以分为花岗岩、丹霞地貌、流纹岩地貌、熔岩地貌、岩溶地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海岸地貌、湿地地貌、雅丹地貌、沙漠地貌、冰川地貌景观、地震地貌等。关于每类景观的特点我们在下面的学习单元中将学习。

2、水景旅游资源:水景景观自古以来就是游客们向往的地方,是重要的度假、观赏、疗养旅游的旅游资源。

3、动植物旅游资源:动植物旅游资源是我们开展观赏旅游、专题旅游的重要载体。

4、气象、气候旅游资源:是指具有能满足人们正常的生理需求和特殊的心理需求功能的气象景观、和气候条件。

(二)自然旅游资源的分布

自然资源的分布,十分复杂,我们具体在每类景观的时候详细讲述。

例如1、我国的旅游名山从地域上说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湿润区,以低山和中山为主。长江以南以丘陵、低山、中山为主;长江以北以低山和中山为主。

2、而水景旅游资源如河川等,在全国都有分布。

3.2地质地貌景观旅游资源

一、地质地貌景观与旅游

(一)地貌是风景的骨架

定义:地貌: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它是地球内外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地貌不仅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是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地貌决定风景的骨架、气势和纹理的主要特征,也影响着动植物的生长。

(1)中国北方的山多大山脉、大高原、大平原,对比强烈,同时受气候影响,多数山地植被覆盖率较低,故而山石多裸露,所以总体上给人以雄浑博大之感;

(2)中国南方多为中小型山脉、丘陵,与小平原、盆地交错分布,多数地区植被覆盖率很高,岩石少裸露,兼以气温较高,雨量较多,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所以总体上给人以纤巧秀丽之感。

(二)地质地貌对人文现象的影响。

(三)地质地貌景观对旅游项目的影响。

二、地质地貌景观及其旅游价值

1、登山探险胜地——高山和极高山:3500—5000米;大于5000米,游人范围较小。

2、观光旅游胜地——中山和低山:1000——3500米,500——1000米,景点多,游人广。(1)花岗岩地貌景观:

特点:纵横节理发育,经抬升作用可形成高大挺拔的山体,其主峰突出、岩石裸露。

类别:

高山尖峰花岗岩地貌:以寒冻风化为主,黄山为典型。

高山断臂悬崖花岗岩地貌:以新构造抬升迅速为主因,山岩陡峭、华山为典型。

低山园丘花岗岩地貌:基岩根部节理不发育,岩石之密整体性好,形成巨丘,广东封开为典型。

石蛋花岗岩:以化学风化与暴雨冲刷为主因,岩石致密,形成浑圆的球状,厦门鼓浪屿为典型。

崩塌叠石花岗岩地貌:强烈地震等为主因,形成岩石崩落堆叠以及叠石洞、天柱山、翠华山为典型。

海蚀崖柱穴花岗岩地貌:海蚀是主要成因,形成海蚀岩、海蚀柱、海蚀洞、,以福建平潭为典型。

(2)丹霞地貌景观:

特点:为红色沙砾岩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发育而成的方山、奇峰、赤壁、岩洞等特殊地貌。典型代表:广东仁化丹霞山、福建武夷山、湖南莨山、湖南武陵源等

(3)流纹岩地貌景观

特点:为酸性喷出岩所形成,常有流纹构造。

典型:主要分布闽、浙沿海、以浙江乐清雁荡山最为典型。

(4)熔岩地貌景观

特点:为地下岩浆涌出地表凝固所形成的地貌,因地壳断裂、新构造运动和板块运动而造成火山喷发、地下岩浆从火山口或沿火山裂隙涌出地面、随地形而流动,逐渐冷却、凝固、并散失大量气体,最后形成黑、褐、黄等颜色的熔岩塔、熔岩洞、绳状熔岩、波状熔岩等。主要分布及典型:

环蒙古高原带:山西大同、黑龙江五大连池。

青藏高原带:云南腾冲火山群。

环太平洋带:黑龙江长白山、台湾大屯山

(5)岩溶地貌景观

定义:是以碳酸盐类岩石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在以水为主的内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如石芽、石林、溶洞、落水洞。

特点:岩溶发育地区,往往形成奇峰林立,山石嶙峋的奇景。

分布和典型:以广西、贵州、云南东部最为广泛和典型。如云南石林、桂林至阳朔。

桂林山水:桂林一漓江一阳朔(线路)。

“桂林三绝”:山、水、洞。

桂林—阳朔一带地貌上属于峰林溶蚀谷地和孤峰溶蚀平原地带。

漓江位于植被覆盖较好的石灰岩地区,泥沙紧低。

珍贵的文物宝库—众多的石刻题记和摩崖造像。

(6)石英砂岩峰林景观

特点:以巨厚层或厚层石英岩为基岩,具有较强的抗蚀性。

典型:湖南张家界武陵源就是这种地貌典型,尤其以天子山、黄石寨、腰子寨、金鞭溪为最突出。

(7)海岸地貌景观

特点:海岸在地质构造运动、海浪和潮汐冲刷与堆积、生物作用及气候因素等公同作用下形成了多种形态。

类型:海岸堆积地貌和海岸侵蚀地貌。

典型:大连金石滩。

3、其他地貌景观

(1)湿地地貌景观

是什么?海岸地带地区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可以开展旅游活动: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浅海与滩涂湿地、人工湿地。

代表性旅游景点:云南滇池、江西鄱阳湖、海南海口、广西北海、辽宁盘锦红海滩、杭州西溪。

(2)雅丹地貌景观

形成原因:因强大的风力侵蚀和搬运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呈现风蚀垄脊、土墩、风蚀沟槽、洼地等形态。

典型代表:新疆的罗布泊、乌尔禾、将军崖。

(3)冰川地貌景观

形成原因:因冰川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典型代表:四川的贡嘎山、甘肃祁连山、新疆阿尔泰山、天山的托木尔。

(4)沙漠景观

沙漠:沙质荒漠、其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

形成原因:主要是热风及海陆位置、大气环流、也有人为因素。

代表:宁夏沙坡头、甘肃敦煌鸣沙山等。

(5)地震遗迹

(6)化石点

主要景点:人类遗址:北京周口店、陕西蓝田、云南元煤、山西丁村。

恐龙等其他动物遗址:四川自贡、黑龙江嘉萌、河南西峡、湖北郧县。

其他动物遗址:山东临朐山旺化石博物馆、云南澄江化石群、辽宁朝阳和义县化石群。(7)重要地质剖面:我国现在建立了八个地质剖面自然保护去。有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保护区、广西北流泥盆系地质剖面保护区、云南晋宁震旦——寒武系地质剖面保护区。(8)待命名地貌景观:云台山地貌

4、地质公园

(1)意义:它把一个区域的重要地质遗迹点,结合生态系统,科学、系统地组成以地质科学意义、珍奇秀丽和独特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自然公园。

(2)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

我国2000年开始评定国家地质公园。截止至2011年11月,国土资源部一共公布六批共218家国家地质公园。

5、五岳

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北岳山西恒山、南岳湖南衡山、中岳河南嵩山。

在此说明:历史上的五岳具体所指是有变化的。早期天柱山曾被称为南岳、北岳的具体地点在今天恒山的东北在今河北省内。直到明代才将衡山确定为南岳、将北岳确定在今山西境内的恒山。

3.3水景旅游资源

一、水景与旅游

(一)水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水构成各式各样的自然景观,并雕刻着各种自然景观。如水以海洋、湖泊、河流、瀑布、冰川、积雪、云雾等形式呈现于大自然之中。

1、水景有许多本身极有旅游价值,并因此形成独特的风景名胜。如中国哈尔滨的冰雕、加拿大魁北克。

2、水是大自然的雕刻师。如形成了岩溶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

3、水是大自然的美容师。

4、水是大自然的空调器。

(二)水也称为人文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在某些人文资源中要常常利用水来装饰。如园林。(三)水是重要的旅游交通组成要素。

二、海洋旅游

(一)海洋与旅游

1、现代旅游业的三“S”,是旅游最喜欢的旅游资源。

2、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海洋中有很多物质对人体有用。

3、海洋和海滨旅游项目多。

(二)中国的海滨旅游

1、中国海岸线总长3.2万公里。

2、多种海滨景观。

3、钱塘观潮

三、湖泊旅游

(一)湖泊概述:

1、中国多湖泊:中国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800个,总面积达8万平方公里。

2、湖泊的分布:范围广而又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青藏高原、其次分布在云贵高原、蒙新地区和东北地区。

3、湖泊的分类:

(1)成因:河迹湖、构造湖、堰塞湖、海迹湖、火口湖、冰川湖、风蚀湖、人工湖、火口湖、冰川湖、风蚀湖、人工湖。

(2)水质:淡水湖咸水湖盐湖。

(二)中国重要的湖泊

1、五大湖泊:河迹湖

洞庭湖:河迹湖。

2、构造湖:因地质活动而形成的湖泊。云贵高原多构造湖,如滇池、抚仙湖、洱海。

3、堰塞湖:因山崩、火山熔岩、泥石流等堵塞河道而形成的。

最大的堰塞湖:镜泊湖。

代表:五大连池。

4、海迹湖:古海湾封闭而成的湖泊。代表:西湖。

5、火口湖。

6、冰川湖和风蚀湖。

四、江河旅游

1、江河是地球的血液,是重要的水源,也是交通大动脉,因而人类文明的发展多与江河有关。

2、峡谷风光。

3、风景河段。

4、漂流探险。

5、界河与跨国旅游。

五、涌泉旅游

(一)涌泉概述

1、地下水的天然出露为泉。故时下打井抽取地下热水者严格讲应是地热利用。

2、分类:依地质状况可分为侵蚀泉、堤泉、溢出泉、接触泉、断层泉等。

依出露情况可分为下降泉与上升泉。

3、泉水温度受地热增温率与岩浆活动的直接影响。

4、冷泉﹤20℃~37℃﹤38 ℃~43 ℃﹤44 ℃~沸点﹤沸泉。

温泉热泉高热泉:

5、淡水泉﹤矿化度1克/升﹤矿泉。

(二)泉水功能

1、医疗功能:浮力和压力作用、水温作用、化学作用;

原则:“对症下泉” 。

方式:浴、饮、熏蒸、矿泥埋疗、矿泥浆疗等。

2、审美;

3、品茗酿造;

4、重要水资源;

5、热源和动力;

6、寻找和提取工业原料;

7、寻找水源和预报地震。

(三)中国名泉举例

汤子岗温泉;

五大连池;

从化温泉;

福州温泉。

六、瀑布旅游

(一)形成的原理:

是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综合作用所造成的河床不连续的结果。

(二)功能:

1、审美意义;

2、重要的水源;

3、易品茗酿造;

4、发电的动力。

(三)名瀑举例

1、三大瀑布:

黄果树瀑布;

壶口瀑布;

吊水楼瀑布。

2、其他名瀑:

大龙湫瀑布;

海螺沟瀑布。

3.4动植物旅游资源

一、动植物和旅游的关系

1、自然风景的重要构成因素

(1)动植物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伙伴,自然风景以山水为主,但一般也少不了动植物。(2)动植物,特别是植物,是形成自然风景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主要原因。

2、园林不可或缺的要素

任何国家园林,都非常注重植物的配置,并经常利用此种配置表现某种特殊的观念和制造特殊的意境。

3、植物的美化环境与净化环境功能

植物是大自然的制氧厂,也是大自然的消毒员,而且植物还有美化旅游景区的作用。

4、植物的保持水土与调节气温功能

植物具有明显的保土防风作用,也调节着气温。

5、关于古树名木

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而名木是指珍贵、稀有的树木和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

古树名木是我国林木资源中的珍品,是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又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科学内涵,具有珍贵科学历史文化价值。

典型的古树名木:黄帝陵轩辕种的柏,曲阜孔子植的桧。

6、以动植物为主题的旅游项目

二、自然保护区与旅游

(一)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发展

1、建立的原因:因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第一座国家公园,也是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2、中国自然保护区:

(1)典型与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等;

(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集中分布区域;

(3)具有特殊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4)具有重大价值的地质构造、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

(5)经国务院或者省、区、直辖市政府批准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二)自然保护区开发旅游的特殊问题

三、国花、国树、国鸟、国兽

(一)关于国花、国树、国鸟和国兽

1、品质或形态特别引人怜爱;

2、对国民经济有重大作用;

3、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关;

4、出于宗教信仰。

(二)中国的国花和市花

1、中国的国花:1994年把牡丹作为国花;

2、部分城市有市花

3.5气象和气候旅游资源

一、气象气候与旅游

(一)气象是地球外围大气层中经常出现的大气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总称。

(二)气象气候与旅游。

1、气象气候是各地旅游资源特色形成的主导因素;

2、气象气候决定着人类的旅游行为。

(1)决定各地旅游活动项目的开发方向;

(2)决定各地旅游行为进行的时间长短;

(3)决定各地旅游淡旺季交替变化的周期规律;

(4)决定旅游客流的流动方向及强度。

(三)什么是气象、气候旅游资源

凡是具有能满足人们正常生理需求和特殊心理需求功能的气候条件和气象景观均是气象、气候旅游资源。

(四)气象气候旅游资源分布的特殊性

1、旅游资源分布的共性特征;

2、分布的局限性与特定性;

3、气候旅游资源分布的个性特征;

4、分布上的普遍性。

绝大多数旅游地的气候都要具有一定长度的宜人时段,往往宜人时段的长短是评价旅游地等级的重要依据。我们称之为背景旅游资源。

二、宜人气候

(一)构成衡量标准的气候要素

1、气温(月、旬、候的平均温度);

2、相对湿度(月、旬、候的平均相对湿度);

3、风速(月、旬、候的平均风速)。

(二)宜人气候衡量标准

1、舒适指数,其气候要素组合:(1)月平均气温;(2)月平均相对湿度。

2、风效指数,其气候要素组合。

3、评价步骤

(1)气候资料搜集;

(2)制作评价表;

(3)求导舒适指数值与风效指数值;

(4)分析适宜旅游和最佳旅游季节的时段。

三、奇妙的气象景观与冰雪运动

(—)奇妙的气象景观

1、要点:景观特征、产生条件、形成机理、最佳观景地、最佳观景时。

2、云雾雨:(1)薄云、淡雾、细雨——构成景观的朦胧美。

(2)流云、飞雾、云海、云瀑——构成壮观的动态美。

黄山云海案例

3、冰雪雾凇

(1)共性美感特征:附加在覆盖物或附着物上的纯洁的色彩美。

(2)个性美感特征:冰雪是气势磅礴的壮观之美,雾凇多是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

4、日出日落

(1)景观特征:硕大椭圆的太阳光盘和跃然而出,而没的动态。

(2)形成机理:大气的折射作用形成的太阳影象。

(3)观景条件:能看到天界线的地方,晴空无云或云海的上方。

5、佛光

(1)景观特征:外红内紫排序的七色光环围绕着中心的人或物的影像。

(2)产生条件:天空晴朗无风,人前方有薄雾,阳光、薄雾、人或物同处于倾斜45°的一条直线上,人或物位于薄雾与太阳中间。

(3)形成机理:大气对光线的折射与衍射作用而成。

(4)景观发生地:湿润的山区、林冠茂密的林区和高空云层的上方。

6、蜃景

(1)景观特征:远方虚幻的景观。

(2)形成机理:地物反射的光线,在密度不同的稳定大气中传播,发生折射至全反射而形成的幻景景观。

(3)产生条件:空间开阔,地表平坦,天空晴朗无风,大气层稳定,地表空气密度在某个方向上变化强烈。

(4)观景类型:“上现蜃景”、“下现蜃景”、“侧现蜃景。

4.1中国人文旅游资源产生的条件及分类

一、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条件

(一)我国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

背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长期适应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

改造自然的活动:

1、把自然环境改造成居住环境:人类在居住环境的选择上往往是择地而据,依山傍水,

以利于生活、生产。如西安半坡村遗址、湖北屈家龄、上海马桥、浙江的河姆渡就是人类利用自然的典范。

2、把自然环境改造成古代政治中心。

(1)自然条件优越;(2)区位良好;(3)交通便利;(4)物产富饶。

3、宗教建筑、陵墓和园林也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杰作。

(1)古陵墓选择在地势高阜、环境优美的山丘和山前地带,或依山而建,或据山为陵。如唐代十八陵选择在渭北山前地带、北京的十三陵亦是依山而建。

(2)我国园林多居环境优美之所,借自然山水风光,取自然原料加工,模拟自然景观,配以楼台亭阁、曲桥、幽径,造成自然与人文景观相辉映的综合环境,如北京颐和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我国古代园林的杰出代表。

(3)我国的宗教寺庙多位于环境幽静、景色怡人的名山幽谷,建筑依山地形巧妙布局,亭台殿阁高低错落,与自然风光融合一体,给人以雄伟高深之感。我国四大佛教名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五台山。

4、修建的大型工程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体现,这些成为今天著名的旅游景点;如大运河、都江堰、长城、葛洲坝等等

(二)政治斗争朝代更替和文化兴起的产物。

由于政治斗争延续不断,朝代更迭频繁,在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背景下,形成了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

可以分为:一是政治斗争朝代更替产生了一系列的资源:

1、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因为各统治者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往往会选择自己的政治

中心,这样就形成了

2、频繁的征战,形成了众多古战场遗址:如九里山古战场、赤壁古战场(图15)等等。

3、防御设施:出于政治和安全的需要,古代每个都城都筑有高大的城墙及城池等防御设施,整个国家也建有防御外来侵略的边塞长城。如西安城墙。

二是文化兴起:

1、民族的形成和民族文化产生

我国各民族在不断的发展中,经过融合、分离,产生了新的民族和民族文化,至今有56个民族,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2、宗教的产生和传播

宗教的产生和宗教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是人类旅游资源形成的重要条件。

最初的宗教:祈祷、祭献、巫术。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这些宗教还产生了宗教建筑、宗教艺术、宗教文化等。

3、发明创造:四大发明、建筑技术。

4、文学艺术成就

(1)汉字形成:甲骨文——金文——篆——楷——行——草等不同风格的书房艺术。(2)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文学艺术精品。

(三)适应旅游市场变化的需要

1、出现原来不是旅游景点的成为旅游资源,如高校校园。

2、新的人造景观的出现。

二、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分布

(一)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类

旅游资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下面我们就列出一种方法:

如按性质分,

1、古遗迹遗址旅游资源:河姆渡;

2、古建筑旅游资源:长城、宫廷建筑、都江堰等;

3、古都名城旅游资源:长安、洛阳、南京等;

4、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各个小数民族;

5、文化艺术和古典文学;

6、现代工程设施。

(二)分布

1、黄河流域是古人类遗址、古陵墓、古都及宫廷建筑的主要分布区;

2、川鄂地区是三国遗迹的集中区;

3、长江下游集中分布了我国南方私家园林艺术的精粹;

4、西南、西北地区是我国少族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

5、华南以近代革命史迹为主要特色;

6、近代商业城市是人造景观(主题公园等)等主要集中地。

4.2城市旅游资源

一、城市的旅游优势及特点

1、城市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的的关系。

(1)城市推动社会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

(2)城市选址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优越的区位、充足的水源、优美的环境、宜人的气候、丰饶的物产、防卫的需要。

2、城市一般各具特色:如新加坡的“牛车水”,作为新加坡的唐人街,另外如北京、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