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上)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1.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1.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

2.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3.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推论: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事斜边的一半。

1.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1.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从边: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矩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矩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矩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5.菱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菱形的4边都相等。

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菱形的判定定理:

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7.正方形的性质定理:

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即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8.正方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1. 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2.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

1.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1.5 中位线

1.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的一半。

中点四边形:依次连接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称为中点四边形(中点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第二章 数据的离散程度 2.1:极差

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叫做极差。计算公式: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变化范围。一般说,极差越小,则说明数据的波动幅度越小。

2.2:方差与标准差

1.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记作S 2

基本公式:S 2=n

1

[(X 1-X —)2+(X 2-X —)2+……+(X n -X —)2]

2.标准差: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记作S 。 3. 意义:

1、极差、方差和标准差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特征,常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我们通常研究的是这组数据的个数相等、平均数相等或比较接近的情况。

2、方差较大的波动较大,方差较小的波动较小。

3、方差大,标准差就大,方差小,标准差就小。因此标准差同样反映数据的波动大小。

注意:对两组数据来说,极差大的那一组不一定方差大,反过来,方差大的极差也不一定大。

第三章 二次根式

3.1 二次根式 1.定义:一般地,式子

(a ≧0)叫做二次根式,a 叫做被开方数。

有意义条件:当a ≧0时,有意义;当a ≦0时,

无意义。

2.性质:

(1))0()(2

≥=a a a

)0(≥a a

(2)==a a 2

)0(<-a a

3.2 二次根式的乘除

1.运算法则: (1))0,0(≥≥?=

b a b a ab ()0,0(≥≥=?b a ab b a )

(2)

)0,0(>≥=b a b

a

b a ()0,0(>≥=

b a b

a

b

a 2.最简根式:

a.被开方数中不能含能开的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b .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c.分母中不含有根号

一般地,二次根式运算的结果中应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3.3:二次根式的加减

1.同类二次根式:经过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

2.运算法则:一般地,二次根式相加减,先化简每个二次根式,然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3.分母有理化:当分母是单个二次根式时,就将分子与分母同乘以这个二次根式本身即可;当分母中含有多项式如(+1)时,就将分子分母同乘以它的有理化因子(

-1)

第四章 一元二次方程

4.1 一元二次方程

1.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形式是aX 2+bX+c=0(a 、b 、c 是常数,a ≠0),其中aX 2称为二次项,a 称为二次项系数,bX 称为一次项,b 称为一次项系数,c 称为常数项

4.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

2、配方法:先把一元二次方程变形为(X+h )2=k 的形式(其中h,k 都是常数),如果k ≧0,再通过直接开平方法求出方程的解

3、公式法(求根公式):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 (a ≠0),当b 2

-4ac ≧0时,它的根是

4.因式分解法:利用分解因式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5.根的判别式:当b 2-4ac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b 2

-4ac=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X 2,

当b 2

-4ac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反之,也成立。

6.韦达定理:设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 (a ≠0)的两根为X 1,X 2

那么X 1 + X 2 =-

a b ,X 1 X 2 = a

c

4.3: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步骤:“设、找、列、解、验、答”

第五章 中心对称图形(二)

5.1 圆

定义: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其中,定点叫做圆心,定长叫做半径。 与圆有关的概念:

1、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条弧都叫做半圆。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

3、定点在圆上的角叫做圆心角。

4、圆心相同,半径不相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能够互相重合的两个圆叫做等圆。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做等弧。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在平面内,点与圆有3中位置关系: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如果设⊙O 的半径为r ,点P 到圆心O 的距离为d ,那么“点P 在圆内 ←→d <r;点P 在圆上←→d=r ;点P 在圆外←→d >r ”

5.2 圆的对称性

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心是对称中心。

圆是轴对称图形,过圆心的任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等对等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5.3 圆周角

概念: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定理: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该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圆心与圆周角的位置关系分为三种情况:圆心在角的一边上;圆心在角的内部;圆心在角的外部)

推论:1、直径(或半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90°的圆周角对的弦是直径。

5.4 确定圆的条件

条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三角形的外接圆:

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确定一个圆,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

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这个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内接三角形

5.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交。(d<r)

2、直线与圆有唯一的公共点,叫做直线与圆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公共点叫做切点。(d=r)

3、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离。(d>r)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用它们的交点的个数来区分,也可以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来区分,它们的结果是一致的。

切线的性质与判定:

判定: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式圆的切线。

性质:(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接必经过切点。

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3、切线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切线与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内心:

与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

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

5.6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性质与判定:

如果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圆心距为d,那么

两圆外离←→d>R+r

两圆外切←→d=R+r

两圆相交←→R-r<d<R+r(R>r)

两圆内切←→d=R-r(R>r)

两圆内含←→0≤d<R-r(R>r)

连心线的性质:

圆是轴对称图形,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沿O1、O2所在直线(连心线)对折,发现:两圆相切,直线O1O2必过切点;两圆相交,连心线垂直平分它们的公共弦。

5.7 正多边形与圆

正多边形概念: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性质:正多边形都是对称图形,一个正n边形共有n条对称轴,没条对称轴都通过正n边形的中心。一个正多边形如果有偶数条边,那么它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如果一个正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它的中心就是对称中心。

1、边数相同的正多边形相似。

2、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友情提醒:(1)边数相同的正多边形相似,这是解与正多边形有关问题常用到的知识。

(2)任何三角形都有外接圆和内切圆,但只有正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内切圆才是同心圆。过正多边形任意三个顶点的圆就是这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

作正多边形:作半径为R的正n边形的关键是n等分圆。这就要学习两种方法:

(1)用量角器等分圆,可以作任意正多边形,这是近似作法。具体地说先计算出顶点在圆心的角的度数,

即正n边形的圆心角为,然后依次用量角器将圆等分,顺次连接各分点,就作出正n边形。(2)用尺规等分圆,作正方形和正六边形。具体地说:先作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将圆四等分,顺次连接各分点,就做出正方形;用圆规从圆上一点顺次截取等与半径的弦,将圆六等分,顺次连接各等分点,就作出正六边形。

友情提醒:在作正多边形时,要从圆周上某一点开始连续截取等弧,否则,易产生误差。

5.8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圆的周长公式C=2πR,其中π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π称为圆周率。

弧长公式:l=,其中,表示1°的圆心角的倍数,它不带单位,R为圆的半径,l为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

扇形面积公式:

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①圆心角为n°的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S扇形=

②②弧长为l的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S扇形=lR。

公式①中的n应理解为1°的圆心角的倍数,不带单位,同时要注意与弧长:l=公式

进行比较,避免混淆。

公式②与三角形面积公式相类似,在S=lR中,把扇形看成一个曲边三角形,把弧长l看作底,R看作高,这样对比,有助于理解与记忆公式。

5.9圆锥侧面积和全面积

圆锥的侧面展开: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这个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底面圆的周长l=2πr。

这个扇形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长l母线=

这个扇形的圆心角α=·360°

这个扇形的面积等于圆锥的侧面积S侧面积=S扇形=·2πr·l=πr·l

圆锥与圆柱的比较

名称圆柱圆锥

图形

图形的形成过程由一个矩形旋转得到,如矩形ADD’G

绕直线AB旋转一周由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如Rt△SOA绕直线SO旋转一周

图形的组成两个底面圆和一个侧面一个底面圆和一个侧面

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S侧=2πrh

S全= S侧+2S底=2πrh+2πr2

V=πr2h

S侧=πr

S全= S侧+S底=πr

+πr2

V=πr2h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上)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1.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1.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 2.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3.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推论: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事斜边的一半。 1.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1.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从边: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矩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矩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矩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5.菱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菱形的4边都相等。 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菱形的判定定理: 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7.正方形的性质定理: 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即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8.正方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1. 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a ,x 2= a 2 2 2 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21.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 ,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 ax + bx + c = 0(a ≠ 0). 其中, ax 是二次项, a 是二次项系数; bx 是一次项, b 是一 次项系数; c 是常数项。知识点三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21.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 ) 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 般地,对于形如 x =a(a ≥ 0) 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 x 1= . (2) ) 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 x 2=p 或(mx+a)2 =p(m ≠ 0) 形式的方程, 如果 p ≥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 ) 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 )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 方项的系数为 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完整版)苏教版九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20201018211140)

第一章 教学内容:证明(二) 重点:直角三角形,线段垂直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证明 难点:证明逆命题的真假,角平分线的证明及其对逆命题的理解易错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判别第二章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 重点: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黄金分割点的理解,用配方法解方程 易错点:利用因式分解法和公式法解方程 第三章 教学内容:证明(三) 重点: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难点: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证明 易错点:各定理之间的判别 第四章 教学内容:视图与投影 重点:某物体的三视图与投影 难点:理解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的区别 易错点:三视图的理解,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的区别第五章 教学内容:反比例函数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概念与性质 难点:反比例函数的运用,猜想,证明与拓展 易错点:主要区别反比例函数与x 轴和与y 轴无限靠近第六章 教学内容:频率与概率 定义和命题:频率与概率的概念 难点:理解用频率去估计概率 易错点:频率是样本中才出现的,概率是整体中出项的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1.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角平分线的判定: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事斜边的一半。 1.3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定理2:平行四边 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从边: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 两组对边分 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从角: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矩形的性质与判定:定义:有一个角的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定理1:矩形的4 个角都是直角。定理2:矩 形的对角线相等。

最新苏教版九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最新苏教版九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称“等 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1.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 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事斜边的一半. 1.3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从边: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从角: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 性质与判定: 定义:有一个角的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定理1:矩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判定: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 行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定理1:菱形的4边都相等. 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判定: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即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1.4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判定:1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1.5 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的一半. 中点四边形:依次连接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称为中点四边形(中点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原四边形对角线中点四边形 相等菱形 互相垂直矩形 相等且互相垂直正方形 第二章数据的离散程度 2.1 极差: 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叫做极差.计算公式: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变化范围.一般说,极差越小,则说明数据的波动幅度越小. 2.2 方差 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记作S2. 巧用方差公式: 1、基本公式:S2=n1[(X1-X—)2+(X2-X—)2+……+(Xn-X—)2] 2、简化公式:S2=n1[(X12+X22+……+Xn2)-nX—2] 也可写成:S2=n1(X12+X22+……+Xn2)-X—2 3、简化②:S2=n1[(X’12+X’22+……+X’n2)-nX—2] 也可写成: S2=n1(X’12+X’22+……+X’n2)-X—2 标准差: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记作S. 意义: 1、极差、方差和标准差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特征,常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我们通常研究的是这组数据 的个数相等、平均数相等或比较接近的情况. 2、方差较大的波动较大,方差较小的波动较小. 3、方差大,标准差就大,方差小,标准差就小.因此标准差同样反映数据的波动大小. 注意:对两组数据来说,极差大的那一组不一定方差大,反过来,方差大的极差也不一定大. 第三章二次根式 3.1 二次根式 定义:一般地,式子(a≧0)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有意义条件:当a≧0时,有意义;当a≦0时,无意义. 性质: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数学) 2017年12月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2.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其中,2ax 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 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2.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 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0(2≥=a a x 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a x a x -=+=21 (2) 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p x =2或 )0(2≠=+m p a mx )(形式的方程, 如果 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 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 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 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 (2) 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全集

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 教学内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能用“基本事实”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为依据,证明等腰三 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证明。 主要教法: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直尺,作业纸 学情分析: 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 在初中数学八(下)的第十一章中,我们学习了证明的相关知识,你还记得吗?不妨回忆一下。 1、用___________的过程,叫做证明。经过_________称为定理。 2、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一般步骤有哪些?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理和证明的依据有哪几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初中数学中,选用了哪些真命题作为基本事实: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外,还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也都看作是基本事实。 5、在八(下)的第十一章中,我们依据上述的基本事实,证明了哪些定理?你能一一列出来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预习检查: 三、新课讲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 易错点: a≠0 和a=0 方程两个根的取舍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配方法 /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 (2)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3))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 (5)若等号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方程的两个根为 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方程的系数a,b,c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 0)的过程。

苏教版初三九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解答题(Word版 含解析)

苏教版初三九年级上册数学压轴解答题(Word版含解析)一、压轴题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1l: 1 6 2 y x =-+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B、C, 且与直线2l: 1 2 y x =交于点A. (1)分别求出点A、B、C的坐标; (2)若D是线段OA上的点,且COD △的面积为12,求直线CD的函数表达式;(3)在(2)的条件下,设P是射线CD上的点,在平面内里否存在点Q,使以O、C、P、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阅读理解: 如图,在纸面上画出了直线l与⊙O,直线l与⊙O相离,P为直线l上一动点,过点P作⊙O的切线PM,切点为M,连接OM、OP,当△OPM的面积最小时,称△OPM为直线l与⊙O的“最美三角形”. 解决问题: (1)如图1,⊙A的半径为1,A(0,2) ,分别过x轴上B、O、C三点作⊙A的切线BM、OP、CQ,切点分别是M、P、Q,下列三角形中,是x轴与⊙A的“最美三角形”的是.(填序号) ①ABM;②AOP;③ACQ (2)如图2,⊙A的半径为1,A(0,2),直线y=kx(k≠0)与⊙A的“最美三角形”的面积 为1 2 ,求k的值. (3)点B在x轴上,以B3为半径画⊙B,若直线3与⊙B的“最美三 角形”的面积小于 3 2 ,请直接写出圆心B的横坐标B x的取值范围.

3.数学概念 若点P 在ABC ?的内部,且APB ∠、BPC ∠和CPA ∠中有两个角相等,则称P 是 ABC ?的“等角点”,特别地,若这三个角都相等,则称P 是ABC ?的“强等角点”. 理解概念 (1)若点P 是ABC ?的等角点,且100APB ∠=,则BPC ∠的度数是 . (2)已知点D 在ABC ?的外部,且与点A 在BC 的异侧,并满足 180BDC BAC ∠+∠<,作BCD ?的外接圆O ,连接AD ,交圆O 于点P .当BCD ?的边满足下面的条件时,求证:P 是ABC ?的等角点.(要求:只选择其中一道题进行证明!) ①如图①,DB DC = ②如图②,BC BD = 深入思考 (3)如图③,在ABC ?中,A ∠、B 、C ∠均小于120,用直尺和圆规作它的强等角点 Q .(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4)下列关于“等角点”、“强等角点”的说法: ①直角三角形的内心是它的等角点; ②等腰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都是它的等角点; ③正三角形的中心是它的强等角点; ④若一个三角形存在强等角点,则该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⑤若一个三角形存在强等角点,则该点是三角形内部到三个顶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其中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期末试卷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期末试卷测试与练习(word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有9名同学参加歌咏比赛,他们的预赛成绩各不相同,现取其中前4名参加决赛,小红同学在知道自己成绩的情况下,要判断自己能否进入决赛,还需要知道这9名同学成绩的( ) A .平均数 B .方差 C .中位数 D .极差 2.二次函数y =3(x -2)2-1的图像顶点坐标是( ) A .(-2,1) B .(-2,-1) C .(2,1) D .(2,-1) 3.如图,在△ABC 中,点D 、E 分别在AB 、AC 边上,DE ∥BC ,若AD =1,BD =2,则DE BC 的值为( ) A . 12 B . 13 C . 14 D . 19 4.方程(1)(2)0x x --=的解是( ) A .1x = B .2x = C .1x =或2x = D .1x =-或2x =- 5.一元二次方程x 2 -x =0的根是( ) A .x =1 B .x =0 C .x 1=0,x 2=1 D .x 1=0,x 2=-1 6.如图,点A 、B 、C 都在⊙O 上,若∠ABC =60°,则∠AOC 的度数是( ) A .100° B .110° C .120° D .130° 7.将二次函数y =x 2的图象沿y 轴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沿x 轴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所得图象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 ) A .y =(x +3)2+2 B .y =(x ﹣3)2+2 C .y =(x +2)2+3 D .y =(x ﹣2)2+3 8.cos60?的值等于( ) A . 12 B .22 C . 3 D . 3 9.如图,在矩形中, , ,若以为圆心,4为半径作⊙.下列四个点

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期末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期末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选择题 1.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122a x m -+=的解为1x =,则a m -的值为( ) A .5 B .4 C .3 D .2 2.某路口的交通信号灯每分钟红灯亮30秒,绿灯亮25秒,黄灯亮5秒,当小明到达该路口时,遇到红灯的概率是( ) A . 13 B . 512 C . 12 D .1 3.已知OA ,OB 是圆O 的半径,点C ,D 在圆O 上,且//OA BC ,若 26ADC ∠=?,则B 的度数为( ) A .30 B .42? C .46? D .52? 4.如图,已知等边△ABC 的边长为4,以AB 为直径的圆交BC 于点F ,CF 为半径作圆,D 是⊙C 上一动点,E 是BD 的中点,当AE 最大时,BD 的长为( ) A .23 B .25 C .4 D .6 5.如图,AB 是O 的直径,AC 切O 于点A ,若70C ∠=?,则AOD ∠的度数为 ( ) A .40° B .45° C .60° D .70° 6.如图1,在菱形ABCD 中,∠A =120°,点E 是BC 边的中点,点P 是对角线BD 上一动点,设PD 的长度为x ,PE 与PC 的长度和为y ,图2是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其中H 是图象上的最低点,则a +b 的值为( )

A .73 B .234+ C . 14 33 D . 22 33 7.用配方法解方程2890x x ++=,变形后的结果正确的是( ) A .()2 49x +=- B .()2 47x +=- C .()2 425x += D .()2 47x += 8.设()12,A y -,()21,B y ,()32,C y 是抛物线2 (1)y x k =-++上的三点,则1y , 2y ,3y 的大小关系为( ) A .123y y y >> B .132y y y >> C .231y y y >> D .312y y y >> 9.如图,BC 是A 的内接正十边形的一边,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则下列结 论正确的有( ) ①BC BD AD ==;②2BC DC AC =?;③2AB AD =;④51 2 BC AC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10.关于二次函数y =x 2+2x +3的图象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它开口向下;②它的对称轴是过点(﹣1,3)且平行于y 轴的直线;③它与x 轴没有公共点;④它与y 轴的交点坐标为(3,0). A .1 B .2 C .3 D .4 11.如图,点P (x ,y )(x >0)是反比例函数y= k x (k >0)的图象上的一个动点,以点P 为圆心,OP 为半径的圆与x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A ,若△OPA 的面积为S ,则当x 增大时,S 的变化情况是( ) A .S 的值增大 B .S 的值减小 C .S 的值先增大,后减小 D .S 的值不变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典型例题: 1、已知关于x的方程(m+3)x 21 m- +(m-3)-1=0是一元二次方程,求m的值。 21.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 ①移项; 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 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 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 (2)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 (4)若等号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21.2.2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方程的两个 根为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

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期末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

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期末试卷试卷(word 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圆锥的底面半径为2,母线长为6,它的侧面积为( ) A .6π B .12π C .18π D .24π 2.如图,矩形ABCD 中,3AB =,8BC =,点P 为矩形内一动点,且满足 PBC PCD ∠=∠,则线段PD 的最小值为( ) A .5 B .1 C .2 D .3 3.某大学生创业团队有研发、管理和操作三个小组,各组的日工资和人数如下表所示.现从管理组分别抽调1人到研发组和操作组,调整后与调整前相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团队平均日工资不变 B .团队日工资的方差不变 C .团队日工资的中位数不变 D .团队日工资的极差不变 4.如图,P 为平行四边形ABCD 的对称中心,以P 为圆心作圆,过P 的任意直线与圆相交于点M ,N .则线段BM ,DN 的大小关系是( ) A .BM >DN B .BM <DN C .BM=DN D .无法确定 5.将一副学生常用的三角板如下图摆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四边形ABCD ,连接AC ,则tan ACD ∠的值为( ) A 3 B 31 C 31 D .236.一元二次方程x 2=9的根是( ) A .3 B .±3 C .9 D .±9 7.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点E 在边DC 上,DE :EC=3:1,连接AE 交BD 于点F ,

则△DEF 的面积与△BAF 的面积之比为( ) A .3:4 B .9:16 C .9:1 D .3:1 8.如图,在△ABC 中,点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若△ADE 的面积为4,则△ABC 的面 积为( ) A .8 B .12 C .14 D .16 9.关于二次函数y =x 2+2x +3的图象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它开口向下;②它的对称轴是过点(﹣1,3)且平行于y 轴的直线;③它与x 轴没有公共点;④它与y 轴的交点坐标为(3,0). A .1 B .2 C .3 D .4 10.如图,在 O 中,AB 是O 的直径,点D 是O 上一点,点C 是弧AD 的中点,弦 CE AB ⊥于点F ,过点D 的切线交EC 的延长线于点G ,连接AD ,分别交CF BC 、于点P Q 、,连接AC .给出下列结论:①BAD ABC ∠=∠;②GP GD =;③点P 是ACQ 的外心;④AP AD ?CQ CB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1.如图是二次函数y =ax 2+bx+c 图象的一部分,图象过点A(﹣3,0),对称轴为直线x =﹣1,下列结论:①b 2>4ac ;②2a+b =0;③a+b+c >0;④若B(﹣5,y 1)、C(﹣1,y 2)为函数图象上的两点,则y 1<y 2.其中正确结论是( )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期末试卷(Word版 含解析)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期末试卷(Word 版 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ABC 的顶点在网格的格点上,则tanA 的值为( ) A . 12 B . 105 C . 33 D . 1010 2.如图,OA 是⊙O 的半径,弦BC ⊥OA ,D 是优弧BC 上一点,如果∠AOB =58o,那么∠ADC 的度数为( ) A .32o B .29o C .58o D .116o 3.抛物线2 23y x x =++与y 轴的交点为( ) A .(0,2) B .(2,0) C .(0,3) D .(3,0) 4.在Rt △ABC 中,∠C=90°,BC=4,AC=3,CD ⊥AB 于D ,设∠ACD=α,则cosα的值为 ( ) A . 45 B . 34 C . 43 D . 35 5.如图,在由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点A ,B ,C ,D 都在格点上,点E 在AB 的延长线上,以A 为圆心,AE 为半径画弧,交AD 的延长线于点F ,且弧EF 经过点C ,则扇形AEF 的面积为( ) A . 58 B .58 π C .54 π D . 54

6.如图, 点A 、B 、C 是⊙O 上的三点,∠BAC = 40°,则∠OBC 的度数是( ) A .80° B .40° C .50° D .20° 7.某篮球队14名队员的年龄如表: 年龄(岁) 18 19 20 21 人数 5 4 3 2 则这14名队员年龄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 .18,19 B .19,19 C .18,4 D .5,4 8.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bx-6=0的一个根为2,则b 的值为( ) A .-2 B .2 C .-1 D .1 9.将二次函数y =x 2的图象沿y 轴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沿x 轴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所得图象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 ) A .y =(x +3)2+2 B .y =(x ﹣3)2+2 C .y =(x +2)2+3 D .y =(x ﹣2)2+3 10.如图,∠1=∠2,要使△ABC ∽△ADE ,只需要添加一个条件即可,这个条件不可能是 ( ) A .∠ B =∠D B .∠ C =∠E C . AD AB AE AC = D . AC BC AE DE = 11.如图是二次函数y =ax 2+bx+c 图象的一部分,图象过点A(﹣3,0),对称轴为直线x =﹣1,下列结论:①b 2>4ac ;②2a+b =0;③a+b+c >0;④若B(﹣5,y 1)、C(﹣1,y 2)为函数图象上的两点,则y 1<y 2.其中正确结论是( ) A .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2.已知抛物线与二次函数2 3y x =-的图像相同,开口方向相同,且顶点坐标为(1,3)-,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上数学摸底试卷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亲爱的同学们请相信自己,沉着应答,你一定能愉快地完成这次测试之旅,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次测试吧。祝你成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 将图1所示的图案通过平移后可以得到的图案是( ) 2. 如图2,AB ∥CD ,直线l 分别与AB 、CD 相交,若∠1=130°,则∠2=( ) (A )40° (B )50° (C )130° (D )140° 3. 实数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3所示,则a 与b 的大小关系是( ) (A )b a < (B )b a = (C )b a > (D )无法确定 4. 二次函数2)1(2 +-=x y 的最小值是( ) (A )2 (B )1 (C )-1 (D )-2 5. 图4是广州市某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根据 图4,下列说法 中错误.. 的是( ) (A )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24℃ (B )这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为16℃ (C )这一天中2时至14时之间的气温在逐渐升高 (D )这一天中只有14时至24时之间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6. 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22 2 )(n m n m -=- (B ))0(1 2 2≠= -m m m (C )422)(mn n m =? (D )6 4 2)(m m = 7. 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x ≥3的是( ) (A )1 = y (B )1=y

(C )3-=x y (D )3-=x y 8. 只用下列正多边形地砖中的一种,能够铺满地面的是( ) (A )正十边形 (B )正八边形 (C )正六边形 (D )正五边形 9. 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5cm ,侧面积为65πcm 2,设圆锥的母线与高的夹角为θ(如图 5)所示),则sin θ的值为( ) (A ) 125 (B )135 (C )1310 (D )13 12 10. 如图6,在 ABCD 中,AB=6,AD=9,∠BAD 的平分 线交BC 于点BG=24,则 E ,交DC 的延长线于点 F ,B G ⊥AE ,垂足为G ,ΔCEF 的周长为( ) (A )8 (B )9.5 (C )10 (D )11.5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8分) 11. 已知函数x y 2 = ,当x =1时,y 的值是________ 12. 在某校举行的艺术节的文艺演出比赛中,九位评委给其中一个表演节目现场打出的分数如下:9.3,8.9, 9.3,9.1,8.9,8.8,9.3,9.5,9.3,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________ 13. 绝对值是6的数是________ 14. 已知命题“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写出它的逆命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如图7-①,图7-②,图7-③,图7-④,…,是用围棋棋子按照某种规律摆成的一行“广”字,按照这种 规律,第5个“广”字中的棋子个数是________,第n 个“广”字中的棋子个数是______ 16. 如图8是由一些相同长方体的积木块搭成的几何体的三 视图,则此几何体共由________块长方体的积木搭成

部编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21-22章 第21章二次根式 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 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性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注:关于二次根式的运算,由于二次根式的乘除相对于二次根式的加减来说更易于掌握,教科书先安排二次根式的乘除,再安排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一节的内容有两条发展的线索。一条是用具体计算的例子体会二次根式乘除法则的合理性,并运用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运算;一条是由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得到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行小结。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23-24章 第23章旋转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移、轴对称,探索了它们的性质,并运用它们进行图案设计。本书中图形变换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旋转。“旋转”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变换,探索它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23.1旋转”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旋转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旋转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说明作一个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方法。最后举例说明用旋转可以进行图案设计。 “23.2中心对称”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中心对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中心对称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说明作与一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这些内容之后,通过线段、平行四边形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最后介绍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以及利用这一关系作与一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上)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1.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 2.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3.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推论: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事斜边的一半。 1.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1.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从边: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矩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矩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矩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5.菱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菱形的4边都相等。 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菱形的判定定理: 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7.正方形的性质定理: 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即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8.正方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1.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