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地天文学成就

中国古代地天文学成就

中国古代地天文学成就
中国古代地天文学成就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之谜、夏商周三代起始之谜解读

我国古代天文学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天文观测、星图、星表的测绘、历法的修订、天文测绘仪器的发明与使用,以及对宇宙形成的认识等方面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其中的一些成就,尤其是天文考古,还帮助我们解开了许多历史之谜,如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三代起始时间等科技之谜。本章试就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天文考古等作简要介绍。

第一节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概述

一天文观测记录

我国是天文观测记录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记录的资料也最多,其容之广泛在世界文明史中是罕见的。

1.日食

从商代至清初,我国共记录的日食有1000多次,最早的记录是商代的甲骨卜辞。

贞,日有食。

甲寅卜又食,告。

癸酉贞日夕有食,维若。癸酉贞日夕有食,匪若。

虽然《书经 . 胤征篇》中有夏代仲康时期的日食记载:

“乃秋季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遮人走……。”

但由于夏代的历史还带有很大的传说性,而且《书经 . 胤征篇》又是出现的比较晚的文献,因而这个结论的可靠性还有待于考证。但上述所引甲骨卜辞中的四次日食已经被专家们肯定或基本肯定。

《书经 . 小雅》中有一首诗就记载了其时发生的日食现象: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有人根据其记载的日干支辛卯,经推算后认为;这次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

,即公元前776年9月6日。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培瑜先生在《殷商西周时期中原五城可见的日食》一文中,列出了公元前1500年至771年中原五城可见的日食表,对、、、江陵、所有可见的日食的发生日期,食分和食甚时刻进行了计算,并用此计算方法对历史文献中记载的23次日食进行了检验。时间最早从公元前709年(鲁桓公三年),最近为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有十四次完全符合,或基本符合其时首都的见食情况;有4次虽然不得见全(或环)食,但临近地区可见“食既”;其中虽有5次记录有些问题,经分析后认为,这些存在问题有些是明显的记录错误,有些则系预报。

2.月食

据天文台等单位从收集的资料中统计得:从春秋到清初,我国史书中记录的月食900多次。甲骨卜辞中记有

口丑卜宾贞……六日口午夕月有食乙未洒……。

癸末……之夕月有食。

旬壬申夕月有食。

七日己未庚申月有食。

乙酉夕月有食,八月。

据专家的考证,这几次月食是武丁世的可靠记录。

3.太阳黑子

我国是最早对太阳黑子进行连续记载的国家。公元前140年《子·精神训》中已有“日中有骏乌”之说,对太阳黑子做出明确记载的是《汉书. 五行志下》:

“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

河平元年为公元前28年,这是世界公认的关于太阳黑子的明确记载。从汉河平元年到明末为止,我国共有100多次太阳黑子的记录。这些记录既有准确的日期,又有黑子的形状、大小、位置以至变化情况等。欧洲直到公元九世纪才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留存下来。我国关于太阳黑子的纪录为太阳黑子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史料。

4.彗星

彗星是比较罕见的天象,我国古代的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它。我国可靠的彗星记录始见于《春秋》:

“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鲁文公十四年为公元前613年,这里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据专家考证自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至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的两千多年里,

哈雷彗星共出现过29次,每次我国都有详细地记载。

在我多古代的文献中还记录了不少其它的彗星,从殷商时代起到公元1911年,我国记录的彗星不少于360次。虽然,其中有些记载的并不是彗星而是新星、超新星或北极光等其它一些天象,但是一般记作彗星、孛星、星孛的,大多数都是彗星。

在我国记载的彗星中,有些还对彗星的形状作了非常详细地描述,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初年的帛书中就有一幅十分珍贵的关于彗星的绘图(见图2—1)。

图2—1马王堆帛画中的彗星图(临摹)

5.新星和超新星

对于新星的记载我国始于商代。甲骨卜辞中有这方面的记录:

辛未有新星

七日己已夕,口有新大星并火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时期就记下了第一颗超新星。到1700年为止,我国共记录了超新星90多颗,其中1054年的记录尤为翔实可信。著名的蟹状星云就是这次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遗迹。这些超新星的记录为现代天文学家对中子星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宝贵资料。所以在全世界天文学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天文考古在中国。

二星图、星表的绘制

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也出自我国。大约在公元前260—350年,战国时的甘德和石申分别著有《天文星占》和《天文》一书,各载有数百颗恒星方位。其中《天文》一书载有不同方位的恒星121颗(原书已失佚)。敦煌石窟中发现的一卷唐代星图,大约绘制于公元8世纪初。该图是用圆筒投影的方法绘制出来的,最后再把紫微垣画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圆形图上(见图2—2),这卷敦煌星图中共记载有恒星1350颗。绘于1094年—1096年间的苏颂(1020—1101,人)星图记载有恒星1464颗。现存于博物馆的石刻星图刻于1247年,由黄裳于1190年绘制,王致远依图刻于石上,载有恒星1434颗(见图2—3)。世界上其

图2—2敦煌星图甲本紫微星图(唐代)图2—3石刻星图(宋代)

他国家保留下来的星图,没有早于14世纪的,17世纪之前的星图,没有一幅超过1100颗。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星占》绘制了自公元前246年—公元前177年的70年间木星、土星、金星的位置及它们在一定会合周期的动态表,其数据相当准确,如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日,与今天测得的金星会合周期值583.992日相差无几。

三历法

历法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我国古代天文观测的主要目的在于制定较好的历法,以指导农业生产和国家大事的进行。我国古代历法其起源之早、种类之多可算是世界之最。据历史记载,我国早在商代就有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