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控制图的基本原理

(完整版)控制图的基本原理

(完整版)控制图的基本原理
(完整版)控制图的基本原理

控制图的基本原理

质量特性数据具有波动性,在没有进行观察或测量时,一般是未知的,但其又具有规律性,它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的,所以它是随机变量。

一、正态分布

如果随机变量受大量独立的偶然因素影响,而每一种因素的作用又均匀而微小,即没有一项因素起特别突出的影响,则随机变量将服从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是连续型随机变量最常见的一种分布。它是由高斯从误差研究中得出的一种分布,所以也称高斯分布。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的例子很多。一般来说,在生产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产品的许多量度,如零件的尺寸、材料的抗拉强度、疲劳强度、邮件的内部处理时长、随机测量误差等等都是如此。

定义若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则称的分布为正态分布,记为。

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如图5—1所示。

图5-l正态分布概率密度曲线

从图中我们叫以看出正态分布有如下性质:

(1)曲线是对称的,对称轴是x=μ;

(2)曲线是单峰函数,当x=μ时取得最大值;

(3)当曲时,曲线以x轴为渐近线;

(4)在处,为正态分布曲线的拐点;

(5)曲线与x轴围成的面积为1。

另外,正态分布的数字特征值为:

平均值

标准偏差

数字特征值的意义:平均值μ规定了图形所在的位置。根据正态分布的性质,在x=μ处,曲线左右对称且为其峰值点。

标准偏差,规定了图形的形状。图5-2给出了3个不同的值时正态分布密度曲线。当小时,各数据较多地集中于μ值附近,曲线就较“高”和“瘦”;当大时,数据向μ值附近集中的程度就差,曲线的形状就比较“矮”和“胖”。这说明正态分布的形状由的大小来决

定。在质量管理中,反映了质量的好坏,越小,质量的一致性越好。

图5-2大小不同时的正态分布

在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曲线下,介于坐标

,,,间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58.26%,95.45%,99.73%和99.99%。它们相应的几何意义如图5-3听示。

图5-3各种概率分布的几何意义

二、控制图的轮廓线

控制图是画有控制界限的一种图表。如图5-4所示。通过它可以看出质量变动的情况及趋势,以便找出影响质量变动的原因,然后

予以解决。

图5-4控制图

我们已经知道:在正态分布的基本性质中,质量特性数据落在[μ±3]范围内的概率为99.73%,落在界外的概率只有0.27%,超过一侧的概率只有0.135%,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这个结论非常重要,控制图正是基于这个结论而产生出来的。

现在把带有μ±3线的正态分布曲线旋转到一定的位置(即正态

分布曲线向右旋转9,再翻转),即得到了控制图的基本形式,再去掉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曲线,就得到了控制图的轮廓线,其演

变过程如图5-5所示。

图5—5控制图轮廓线的演变过程

通常,我们把上临界线(图中的μ+3线)称为控制上界,记为

U C L(U p p e r C o n t r o l L i m i t),平均数(图中的μ线)称为中心线,记为C L(C e n t r a l L i n e),下临界线(图中μ-3线)称为控制下界,记为

L C L(L o w e r C o n t r o l L i m i t)。控制上界与控制下界统称为控制界限。按规定抽取的样本值用点子按时间或批号顺序标在控制图中,称为描点或打点。各个点子之间用实线段连接起来,以便看出生产过程的变化趋势。若点子超出控制界限,我们认为生产过程有变化,就要告警。

三、两种错误和3方式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知,如果产品质量波动服从正态分布,那么产品质量特性值落在μ土3控制界限外的可能性是0.27%,而落在一侧界限外的概率仅为0.135%。根据小概率事件在一次实验中不会发生的原理,若点子出界就可以判断生产有异常。可是0.27%这个概率数值虽然很小,但这类事件总还不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当生产过程正常时,在纯粹出于偶然原因使点子出界的场合,我们根据点子出界而判断生产过程异常,就犯了错发警报的错误,或

称第一种错误。这种错误将造成虚惊一场、停机检查劳而无功、延

误生产等损失。

为了减少第一种错误,可以把控制图的界限扩大。如果把控制界限扩大到μ±4,则第一种错误发生的概率为0.006%,这就可使由

错发警报错误造成的损失减小。可是,由于把控制界限扩大,会增

大另一种错误发生的可能性,即生产过程已经有了异常,产品质量

分布偏离了原有的典型分布,但是总还有一部分产品的质量特性值

在上下控制界限之内,参见图5-6。

如果我们抽取到这样的产品进行检查,那么这时由于点子未出界而判断生产过程正常,就犯了漏发警报的错误,或称第二种错误。

这种错误将造成不良品增加等损失。

图5-6控制图的两种错误

要完全避免这两种错误是不可能的,一种错误减小,另一种错误就要增大,但是可以设法把两种错误造成的总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也就是说,将两项损失之和是最小的地方,取为控制界限之所在。

以μ±3为控制界限,在实际生产中广泛应用时,两种错误造成的

总损失为最小。如图5-7所示。这就是大多数控制图的控制界限都采用μ±3方式的理由。

图5—7两种错误总损失最小点

(完整版)控制图的基本原理

控制图的基本原理 质量特性数据具有波动性,在没有进行观察或测量时,一般是未知的,但其又具有规律性,它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的,所以它是随机变量。 一、正态分布 如果随机变量受大量独立的偶然因素影响,而每一种因素的作用又均匀而微小,即没有一项因素起特别突出的影响,则随机变量将服从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是连续型随机变量最常见的一种分布。它是由高斯从误差研究中得出的一种分布,所以也称高斯分布。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的例子很多。一般来说,在生产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产品的许多量度,如零件的尺寸、材料的抗拉强度、疲劳强度、邮件的内部处理时长、随机测量误差等等都是如此。 定义若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则称的分布为正态分布,记为。 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如图5—1所示。

图5-l正态分布概率密度曲线 从图中我们叫以看出正态分布有如下性质: (1)曲线是对称的,对称轴是x=μ; (2)曲线是单峰函数,当x=μ时取得最大值; (3)当曲时,曲线以x轴为渐近线; (4)在处,为正态分布曲线的拐点; (5)曲线与x轴围成的面积为1。 另外,正态分布的数字特征值为: 平均值 标准偏差 数字特征值的意义:平均值μ规定了图形所在的位置。根据正态分布的性质,在x=μ处,曲线左右对称且为其峰值点。 标准偏差,规定了图形的形状。图5-2给出了3个不同的值时正态分布密度曲线。当小时,各数据较多地集中于μ值附近,曲线就较“高”和“瘦”;当大时,数据向μ值附近集中的程度就差,曲线的形状就比较“矮”和“胖”。这说明正态分布的形状由的大小来决

定。在质量管理中,反映了质量的好坏,越小,质量的一致性越好。 图5-2大小不同时的正态分布 在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曲线下,介于坐标 ,,,间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58.26%,95.45%,99.73%和99.99%。它们相应的几何意义如图5-3听示。 图5-3各种概率分布的几何意义 二、控制图的轮廓线

电气控制电路基础(电气原理图)

电气控制电路基础(电气原理图) 电气控制系统图一般有三种:电气原理图、电器布置图和电气安装接线图。 这里重点介绍电气原理图。 电气原理图目的是便于阅读和分析控制线路,应根据结构简单、层次分明清晰的原则,采用电器元件展开形式绘制。它包括所有电器元件的导电部件和接线端子,但并不按照电器元件的实际布置位置来绘制,也不反映电器元件的实际大小。 电气原理图一般分主电路和辅助电路(控制电路)两部分。 主电路是电气控制线路电流通过的部分,包括从电源到电机之间相连的电器元件;一般由组合开关、主熔断器、接触器主触点、热继电器的热元件和电动机等组成。 辅助电路是控制线路中除主电路以外的电路,其流过的电流比较小和辅助电路包括控制电路、照明电路、信号电路和保护电路。其中控制电路是由按钮、接触器和继电器的线圈及辅助触点、热继电器触点、保护电器触点等组成。 电气原理图中所有电器元件都应采用国家标准中统一规定的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表示。 电气原理图中电器元件的布局

电气原理图中电器元件的布局,应根据便于阅读原则安排。主电路安排在图面左侧或上方,辅助电路安排在图面右侧或下方。无论主电路还是辅助电路,均按功能布置,尽可能按动作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排列。 电气原理图中,当同一电器元件的不同部件(如线圈、触点)分散在不同位置时,为了表示是同一元件,要在电器元件的不同部件处标注统一的文字符号。对于同类器件,要在其文字符号后加数字序号来区别。如两个接触器,可用KMI、KMZ文字符号区别。 电气原理图中,所有电器的可动部分均按没有通电或没有外力作用时的状态画出。 对于继电器、接触器的触点,按其线圈不通电时的状态画出,控制器按手柄处于零位时的状态画出;对于按钮、行程开关等触点按未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画出。 电气原理图中,应尽量减少线条和避免线条交叉。各导线之间有电联系时,在导线交点处画实心圆点。根据图面布置需要,可以将图形符号旋转绘制,一般逆时针方向旋转90o,但文字符号不可倒置。 图面区域的划分 图纸上方的1、2、3…等数字是图区的编号,它是为了便于检索电气线路,方便阅读分析从而避免遗漏设置的。图区编号也可设置在图的下方。

电气控制线路图

1.单按钮控制电动机起停线路 常规电动机起动、停止需用两个按钮,在多点控制中,则需按钮引线较多。利用一个按钮多点远程控制电动机的起停,则可简化控制线路又节省导线。如图所示,其工作原理是:起动时.按下按钮AN,继电器1J线圈得电吸合,1J常开触点闭合,交流接触器C线圈通电,C吸合并自锁.电动机起动。C的常开辅助触头闭合,常闭辅助肋头断开.这时,继电器2J的线圈因1J的常闭触点已断开而不能通电,所以2J不能吸合。松开按钮AN,因C已自锁,所以交流接触器C仍吸合,电动机继续运转。但这时1J因AN放松而断电释放,其常闭触点复位,为接通2J作好准备。在第二次按下按钮AN,这时继电器1J线圈通路被C常闭触头切断,所以U不会吸合,而2J线圈通电吸合。2J吸合后,其常闭触点断开,切断C 线圈电源,C断电释放,电动机停转。 2.接触器控制电机线路 具有自锁功能的电机控制线路,如图所示,当起动电动机时合上电源开关HK,按下起动按钮酗,接触器C线圈获电,C主触点闭合使电动机M运转;松开QA,由于接触器C常开辅助触点闭合自锁,控制电路仍保持接通,电动机M继续运转。停止时,按TA接触器C 线圈断电.C主触点断开,电动机M停转,同时自保持辅助触点分断。具有自锁的正转控制线路的重要特点是它具有欠压与失压(零压)保护作用。 有很多生产机械因负载过大、操作频繁等原因,使电动机定子绕组中长时间流过较大的电流,有时熔断器在这种情况下尚未及时熔断,以致引起定子绕组过热,影响电动机的使用寿命.严重的甚至烧坏电动机。因此,对电动机还必须实行过载保护。本线路具有热继电保护功能,当电动机过载时.主回路热继电器RJ所通过的电流超过额定电流值,使RJ内部

控制图的原理

控制图的原理 一、定义: 控制图:对过程质量特性值进行测定、记录、评估,以监察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的一种用统计方法设计的图。(也称休哈特控制图) 二、控制图的形成 μ:平均值,表分布中心σ:标准差,表分散程度

三、控制图的基本结构 1、以随时间推移而变动着的样品号为横坐标,以质量特性值或其统计量为纵坐标; 2、三条具有统计意义的控制线:上控制线UCL 、中心线CL 、下控制线LCL ; 3、一条质量特性值或其统计量的波动曲线。 四、控制图原理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点出界就判异” 小概率事件原理:小概率事件实际上不发生,若发生即判异常。控制图就是统计假设检验的图上作业法。 第二种解释:“抓异因,弃偶因” 控制限就是区分偶然波动与异常波动的科学界限。 休哈特控制图的实质就是区分偶然因素与异常因素的。 五、常规控制图分类 UCL CL LCL 样本统计量数值x 12

六、按用途分类 1、分析用控制图——用于质量和过程分析,研究工序或设备状态;或者确定某一“未知的”工序是否处于控制状态; 2、控制用控制图——用于实际的生产质量控制,可及时的发现生产异常情况;或者确定某一“已知的”工序是 否处于控制状态。 七、控制图的应用 八、X-R控制图的绘制 1、确定控制对象(统计量) 一般应选择技术上最重要的、能以数字表示的、容易测定并对过程易采取措施的、大家理解并同意的关键质量特性进行控制。 2、选择控制图 控制图 缺陷数控制图 控制图 单位缺陷数控制图 泊松分布 计点型 控制图 不合格品数控制图 控制图 不合格品率控制图 二项分布 计件型 计数型 控制图 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 控制图 中位数-极差控制图 控制图 均值-标准差控制图 控制图 均值-极差控制图 正态分布 计量型 简记 控制图 分布 数据类型 R X -S X -R X -~S R X -p np u c

老电工教你快速看懂电气控制原理图!

老电工教你快速看懂电气控制原理图! 看电气控制电路图一般方法是先看主电路,再看辅助电路,并用辅助电路的回路去研究主电路的控制程序。 电气控制原理图一般是分为主电路和辅助电路两部分。其中的主电路是电气控制线路中大电流流过的部分,包括从电源到电机之间相连的电器元件。而辅助电路是控制线路中除了主电路以外的电路,其流过的电流比较小。 电气控制原理图 分析主电路:无论线路设计还是线路分析都是先从主电路入手。主电路的作用是保证机床拖动要求的实现。从主电路的构成可分析出电动机或执行电器的类型、工作方式,起动、转向、调速、制动等控制要求与保护要求等内容。 分析控制电路:主电路各控制要求是由控制电路来实现的,运用“化整为零”、“顺藤摸瓜”的原则,将控制电路按功能划分为若干个局部控制线路,从电源和主令信号开始,经过逻辑判断,写出控制流程,以简便明了的方式表达出电路的自动工作过程。 分析辅助电路:辅助电路包括执行元件的工作状态显示、电源显示、参数测定、照明和故障报警等。这部分电路具有相对独立性,起辅助作用但又不影响主要功能。辅助电路中很多部分是受控制电路中的元件来控制的。 分析联锁与保护环节:生产机械对于安全性、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实现这些要求,除了合理地选择拖动、控制方案外,在控制线路中还设置了一系列电气保护和必要的电气联锁。在电气控制原理图的分析过程中,电气联锁与电气保护环节是一个重要内容,不能遗漏。 总体检查:经过“化整为零”,逐步分析了每一局部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各部分

之间的控制关系之后,还必须用“集零为整”的方法检查整个控制线路,看是否有遗漏。特别要从整体角度去进一步检查和理解各控制环节之间的联系,以达到正确理解原理图中每一个电气元器件的作用。 1看主电路的步骤 第一步:看清主电路中用电设备。用电设备指消耗电能的用电器具或电气设备,看图首先要看清楚有几个用电器,它们的类别、用途、接线方式及一些不同要求等。 第二步:要弄清楚用电设备是用什么电器元件控制的。控制电气设备的方法很多,有的直接用开关控制,有的用各种启动器控制,有的用接触器控制。 第三步:了解主电路中所用的控制电器及保护电器。前者是指除常规接触器以外的其他控制元件,如电源开关(转换开关及空气、万能转换开关。后者是指短路保护器件及过载保护器件,如空气断路器中电磁脱扣器及热过载脱扣器的规格、熔断器、热继电器及过电流继电器等元件的用途及规格。一般来说,对主电路作如上内容的分析以后,即可分析辅助电路。 第四步:看电源。要了解电源电压等级,是380V还是220V,是从母线汇流排供电还是配电屏供电,还是从发电机组接出来的。 2看辅助电路的步骤 辅助电路包含控制电路、信号电路和照明电路。分析控制电路。根据主电路中各电动机和执行电器的控制要求,逐一找出控制电路中的其他控制环节,将控制线路化整为零,按功能不同划分成若干个局部控制线路来进行分析。如果控制线路较复杂,则可先排除照明、显示等与控制关系不密切的电路,以便集中精力进行分析。 第一步:看电源。首先看清电源的种类。是交流还是直流。其次。要看清辅助电路的电源是从什么地方接来的,及其电压等级。 电源一般是从主电路的两条相线上接来,其电压为380V.也有从主电路的一条相

自动控制原理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2017年自动控制原理期末考试卷与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20分) 1、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 稳定性 、快速性和 准确性 。 2、控制系统的 输出拉氏变换与输入拉氏变换在零初始条件下的比值 称为传递函数。 3、在经典控制理论中,可采用 劳斯判据(或: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或奈奎斯特判据(或:频域分析法) 等方法判断线性控制系统稳定性。 4、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取决于系统 结构 和 参数, 与外作用及初始条件无关。 5、线性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纵坐标取值为20lg ()A ω(或:()L ω),横坐标为lg ω 。 6、奈奎斯特稳定判据中,Z = P - R ,其中P 是指 开环传函中具有正实部的极点的个数,Z 是指 闭环传函中具有正实部的极点的个数,R 指 奈氏曲线逆时针方向包围 (-1, j 0 )整圈数。 7、在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中,s t 定义为 调整时间 。%σ是超调量 。 8、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2(1)(1) K s T s T s ++,频特性为 01112()90()() tg T tg T ?ωωω--=---。 9、反馈控制又称偏差控制,其控制作用是通过 给定值 与反馈量的差值进行的。 10、若某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为0.20.5()105t t g t e e --=+,则该系统的传递函数G (s)为 105 0.20.5s s s s + ++。 11、自动控制系统有两种基本控制方式,当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时,称为 开环控制系统;当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时,称为 闭环控制系统;含有测速发电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属于 闭环控制系统。 12、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终止于开环零点。 13、稳定是对控制系统最基本的要求,若一个控制系统的响应曲线为衰减振荡,则该系统 稳定。判断一个闭环线性控制系统是否稳定,在时域分析中采用劳斯判据;在频域分析中采用奈奎斯特判据。 14、频域性能指标与时域性能指标有着对应关系,开环频域性能指标中的幅值越频率c ω对应时域性能指标 调整时间s t ,它们反映了系统动态过程的快速性

只要一分钟,教你看懂电气控制电路图!

只要一分钟,教你看懂电气控制电路图! 看电气控制电路图一般方法是先看主电路,再看辅助电路,并用辅助电路的回路去研究主电路的控制程序。电气控制原理图一般是分为主电路和辅助电路两部分。其中的主电路是电气控制线路中大电流流过的部分,包括从电源到电机之间相连的 、“顺 除了合理地选择拖动、控制方案外,在控制线路中还设置了一系列电气保护和必要的电气联锁。在电气控制原理图的分析过程中,电气联锁与电气保护环节是一个重要内容,不能遗漏。 总体检查:经过“化整为零”,逐步分析了每一局部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控制关系之后,还必须用“集零为整”的方法检查整个控制线路,看是否有遗漏。

特别要从整体角度去进一步检查和理解各控制环节之间的联系,以达到正确理解原理图中每一个电气元器件的作用。 1、看主电路的步骤 第一步:看清主电路中用电设备。用电设备指消耗电能的用电器具或电气设备,看图首先要看清楚有几个用电器,它们的类别、用途、接线方式及一些不同要求等。 2 则可先排除照明、显示等与控制关系不密切的电路,以便集中精力进行分析。 第一步:看电源。首先看清电源的种类。是交流还是直流。其次。要看清辅助电路的电源是从什么地方接来的,及其电压等级。电源一般是从主电路的两条相线上接来,其电压为380V.也有从主电路的一条相线和一零线上接来,电压为单相220V;此外,也可以从专用隔离电源变压器接来,电压有140、127、36、6.3V等。辅助电

路为直流时,直流电源可从整流器、发电机组或放大器上接来,其电压一般为24、12、6、4.5、3V等。辅助电路中的一切电器元件的线圈额定电压必须与辅助电路电源电压一致。否则,电压低时电路元件不动作;电压高时,则会把电器元件线圈烧坏。 第二步:了解控制电路中所采用的各种继电器、接触器的用途。如采用了一些特殊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种互相控制的关系有时表现在一条回路中,有时表现在几条回路中。 第五步:研究其他电气设备和电器元件。如整流设备、照明灯等。 综上所述,电气控制电路图的查线看图法的要点为: (1)分析主电路。从主电路人手,根据每台电动机和执行电器的控制要求去分析各

自动控制原理题目(含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参考资料 一、基本知识1 1、反馈控制又称偏差控制,其控制作用是通过输入量与反馈量的差值进行的。 2、闭环控制系统又称为反馈控制系统。 3、在经典控制理论中主要采用的数学模型是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结构框图和信号流图。 4、自动控制系统按输入量的变化规律可分为恒值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与程序控制系统。 5、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6、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取决于系统结构和参数, 与外作用及初始条件无关。 7、两个传递函数分别为G1(s)与G2(s)的环节,以并联方式连接,其等效传递函数为G1(s)+G2(s),以串联方式连接,其等效传递函数为G1(s)*G2(s)。 8、系统前向通道传递函数为G(s),其正反馈的传递函数为H(s),则其闭环传递函数为G(s)/(1- G(s)H(s))。 9、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前向通道传递函数为G(s),则闭环传递函数为G(s)/(1+ G(s))。 10、典型二阶系统中,ξ=0.707时,称该系统处于二阶工程最佳状态,此时超调量为4.3%。 11、应用劳斯判据判断系统稳定性,劳斯表中第一列数据全部为正数,则系统稳定。 12、线性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所有闭环特征方程的根的实部均为负,即都分布在S平面的左平面。 13、随动系统的稳态误差主要来源于给定信号,恒值系统的稳态误差主要来源于扰动信号。 14、对于有稳态误差的系统,在前向通道中串联比例积分环节,系统误差将变为零。

15、系统稳态误差分为给定稳态误差和扰动稳态误差两种。 16、对于一个有稳态误差的系统,增大系统增益则稳态误差将减小。 17、对于典型二阶系统,惯性时间常数T 愈大则系统的快速性愈差。 18、应用频域分析法,穿越频率越大,则对应时域指标t s 越小,即快速性越好 19最小相位系统是指S 右半平面不存在系统的开环极点及开环零点。 20、按照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不同位置,系统校正可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 补偿校正与复合校正四种。 21、对于线性系统,相位裕量愈大则系统的相对稳定性越好。 22、根据校正装置的相位特性,比例微分调节器属于相位超前校正装置,比例积分调节器属于相位滞后校正装置,PID 调节器属于相位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23、PID 调节中的P 指的是比例控制器,I 是积分控制器,D 是微分控制器。 24、离散系统中信号的最高频谱为ωmax ,则采样频率ωs 应保证ωs>=2ωmax 条件。 26、在离散控制系统分析方法中,把差分方程变为代数方程的数学方法为Z 变换。 27、离散系统中,两个传递函数分别为G 1(s)与G 2(s)的环节,以串联方式连接,连接点有采样开关,其等效传递脉冲函数为G 1(z)G 2(z);连接点没有采样开关,其等效传递脉冲函数为G 1G 2(z)。 28、根据系统的输出量是否反馈至输入端,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 29、家用空调温度控制、电梯速度控制等系统属于闭环控制系统; 30、经典控制理论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 二、基本知识2 1、开环控制系统的的特征是没有( ) A.执行环节 B.给定环节 C.反馈环节 D.放大环节 2、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主要取决于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的( ) A 、低频段 B 、中频段 C 、高频段 D 、均无关 3、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 (5 50 s s ,则它的开环增益为( ) A.5 B.10 C.50 D.100

电气控制电路图

电气控制系统图一般有三种:电气原理图、电器布置图和电气安装接线图。 这里重点介绍电气原理图。 电气原理图目的是便于阅读和分析控制线路,应根据结构简单、层次分明清晰的原则,采用电器元件展开形式绘制。它包括所有电器元件的导电部件和接线端子,但并不按照电器元件的实际布置位置来绘制,也不反映电器元件的实际大小。 电气原理图一般分主电路和辅助电路(控制电路)两部分。 A主电路是电气控制线路中大电流通过的部分,包括从电源到电机之间相连的电器元件;一般由组合开关、主熔断器、接触器主触点、热继电器的热元件和电动机等组成。 B辅助电路是控制线路中除主电路以外的电路,其流过的电流比较小和辅助电路包括控制电路、照明电路、信号电路和保护电路。其中控制电路是由按钮、接触器和继电器的线圈及辅助触点、热继电器触点、保护电器触点等组成。 电气原理图中所有电器元件都应采用国家标准中统一规定的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表示。 电气原理图中电器元件的布局 电气原理图中电器元件的布局,应根据便于阅读原则安排。主电路安排在图面左侧或上方,辅助电路安排在图面右侧或下方。无论主电路还是辅助电路,均按功能布置,尽可能按动作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排列。 电气原理图中,当同一电器元件的不同部件(如线圈、触点)分散在不同位置时,为了表示是同一元件,要在电器元件的不同部件处标注统一的文字符号。对于同类器件,要在其文字符号后加数字序号来区别。如两个接触器,可用KMI、KMZ 文字符号区别。 电气原理图中,所有电器的可动部分均按没有通电或没有外力作用时的状态画出。 对于继电器、接触器的触点,按其线圈不通电时的状态画出,控制器按手柄处于零位时的状态画出;对于按钮、行程开关等触点按未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画出。电气原理图中,应尽量减少线条和避免线条交叉。各导线之间有电联系时,在导线交点处画实心圆点。根据图面布置需要,可以将图形符号旋转绘制,一般逆时针方向旋转90o,但文字符号不可倒置。 图面区域的划分 图纸上方的1、2、3…等数字是图区的编号,它是为了便于检索电气线路,方便阅读分析从而避免遗漏设置的。图区编号也可设置在图的下方。 图区编号下方的的文字表明它对应的下方元件或电路的功能,使读者能清楚地知道某个元件或某部分电路的功能,以利于理解全部电路的工作原理。 符号位置的索引 q 符号位置的索引用图号、负次和图区编号的组合索引法,索引代号的组成如下: q 图号是指当某设备的电气原理图按功能多册装订时,每册的编号,一般用数字表示。

控制图的原理

控制图的原理 一.控制图的原理-波动分布 控制图观点认为: (1)当过程仅受随机因素影响时,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简称受控状态);由于过程波动具有统计规律性,当过程受控时,过程特性一般服从稳定的随机分布; (2)当过程中存在系统因素的影响时,过程处于统计失控状态(简称失控状态)。而失控时,过程分布将发生改变。 SPC正是利用过程波动的统计规律性对过程进行分析控制的。因而,它强调过程在受控和有能力的状态下运行,从而使产品和服务稳定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二.控制图的原理-统计 受控状态是生产过程追求的目标,此时,对产品的质量是有把握的。控制图即是用来监测生产过程状态的一种有效工具。 控制图的统计学原理,令W为度量某个质量特性的统计样本。假定W的均值为μ,而W 的标准差为σ。于是,中心线、上控制限和下控制限分别为 UCL=μ+Kσ CL=μ LCL=μ-Kσ 式中,K为中心线与控制界限之间的标准差倍数,Kσ表示间隔宽度。 正常情况下点子分布是正态的,落在控制界限之内的概率远大于落在控制界限之外的概率。反之,若点子落在控制界限之外,可能是属于正常情况下的小概率事件发生,也可能是过程异常发生,相对来讲,后者发生的概率要大得多。因此,我们宁可以为后者情况发生,这正是控制图的统计学原理。 点子落在控制界限之内是否一定处于稳态?点子落在控制界线之外是否一定出现异常?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更为科学的判断应根据概率统计方法对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精确计处出状态的概率值之后再进行过程状态判断。 三.控制图的原理-分类1 各控制图用途:

均值-极差控制图: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控制图,它用于控制对象为长度、重量、强度、纯度、时间和生产量等计量值的场合。 均值-标准差控制图:次图与上图类似,极差计算简便,故R图得到广泛应用,但当样本大小或0>10或12时,应用极差估计总体标准差的效率减低,最好应用S图代替R图。 中位数-极差控制图:由于中位数的计算比均值简单,所以多用于现场需要把测定数据直接记入控制图进行管理的场合。 均值-移动极差控制图:多用于下列场合,(1)采用自动化检查和测量对每一个产品都进行检验的场合;(2)取样费时、昂贵的场合;(3)如化工等过程,样品均匀,多抽样也无太大意义的场合。由于它不像前三种控制图那样能取得较多的信息,所以它判断过程变化的灵敏度也要差一些。 P控制图:用于控制对象为不合格品率等计数值质量指标的场合。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根据多种检查项目总起来确定不合格品率的场合,当控制图显示异常后难于找出异常的原因。因此,使用P图时应选择重要的检查项目作为判断不合格品的依据。 (1)连续25个点都在控制限内(显著性水平为:0.0654)。 (2)连续35个点至多一个点落在控制限外(显著性水平为:0.0041)。 (3)连续100个点至多两个点落在控制限外(显著性水平为:0.0026)。 Pn控制图:用于控制对象为不合格品数的场合。设n为样本大小,P为不合格品率,则Pn为不合格品个数。由于计算不合格品率需要进行除法,比较麻烦。所以在样本大小相同的情况下,用此图比较方便。 C控制图:用于控制一部机器、一个部件、一定的长度、一定的面积或任何一定的单位中所出现的缺陷数目。例如,铸件上的砂眼数,机器设备的故障数等等。 U控制图:当样品的大小变化时应换算成每单位的缺陷数并用U控制图。 通用控制图: 四.控制图的原理-判稳准则 (1)连续25个点都在控制限内(显著性水平为:0.0654)。 (2)连续35个点至多一个点落在控制限外(显著性水平为:0.0041)。 (3)连续100个点至多两个点落在控制限外(显著性水平为:0.0026)。 五.控制图的原理-计量型稳定 六.控制图的原理-计数型不稳定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什么是自动控制?(填空) 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是被控量等于给定值或按给定信号的变化规律去变化的过程。 2.自动控制系统的两种常用控制方式是什么?(填空)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3.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概念? 开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 特点:开环控制实施起来简单,但抗扰动能力较差,控制精度也不高。 闭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既有被控量对被控过程的影响。 主要特点:抗扰动能力强,控制精度高,但存在能否正常工作,即稳定与否的问题。 掌握典型闭环控制系统的结构。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各自的优缺点? (分析题:对一个实际的控制系统,能够参照下图画出其闭环控制方框图。) 4.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各自的定义?(填空或判断) (1)、稳定性:系统受到外作用后,其动态过程的振荡倾向和系统恢复平衡的能力 (2)、快速性:通过动态过程时间长短来表征的 (3)、准确性:有输入给定值与输入响应的终值之间的差值 e来表征的 ss 第二章 1.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什么?(填空) 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频率特性 2.了解微分方程的建立? (1)、确定系统的输入变量和输入变量 (2)、建立初始微分方程组。即根据各环节所遵循的基本物理规律,分别列写出相应的微分方程,并建立微分方程组 (3)、消除中间变量,将式子标准化。将与输入量有关的项写在方程式等号的右边,与输出量有关的项写在等号的左边

3.传递函数定义和性质?认真理解。(填空或选择) 传递函数: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域系统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 5.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与化简。三种基本形式,尤其是式2-61。主要掌握结构图的化简用法,参考P38习题2-9(a)、(e)、(f)。(化简) 等效变换,是指被变换部分的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在变换前后保持不变。串联,并联,反馈连接,综合点和引出点的移动(P27) 6.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重点是给定作用下)、误差传递函数(重点是给定作用下):式2-63、2-64、2-66 系统的反馈量B(s)与误差信号E(s)的比值,称为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分为给定信号R(s)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和扰动信号D(s)作用下的闭

电气控制回路八种常用元件原理介绍

电气控制回路八种常用元件原理介绍 断路器、接触器、中间继电器、热继电器、按钮、指示灯、万能转换开关和行程开关是电气控制回路中最常见的八种元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常用电气元件的原理及应用,通过了解它们在电气回路中的作用来掌握这些元件平时的运行情况。 1、断路器 低压断路器又称为自动空气开关,可手动开关,又能用来分配电能、不频繁启动异步电机,对电源线、电机等实行保护,当它们发生严重过载、短路或欠压等故障时能自动切断电路。常用断路器外形图(如下图) 1P微型断路器 3P微型断路器

塑壳断路器断路器文字符号为:QF 断路器图形符号为: 单极断路器图形符号三极断路器图形符号

2、接触器 接触器由电磁机构和触头系统两部分组成,接触器最常见线圈电压有AC380V、AC220V、AC110V、AC36V、AC24V、AC12V和DC220V、DC36V、DC24V、DC12V等多种。常用的有AC380V、AC220V,机床常用的有AC110V、AC36V 、DC36V、DC24V、等几种,外形一样,就是线圈的电压有区别。 接触器电磁机构由线圈、动铁心(衔铁)和静铁心组成;接触器触头系统由主触头和辅助触头两部分组成,主触头用于通断主电路,辅助触头用于控制电路中。常用接触器外形图片 接触器文字符号为:KM 接触器图形符号表示为:

接触器线圈图形符号: 接触器主触头图形符 号 : 接触器辅助常开触头图形符号接触器辅助常闭触头图形符号 3、热继电器 热继电器是利用电流通过元件所产生的热效应原理而反时限动作 的继电器。 热继电器文字符号:FR 热继电器图形符号: ---------------------------------

自动控制原理简答题

47、传递函数:传递函数是指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式变换与系统输入量的拉式变换之比。 48、系统校正:为了使系统达到我们的要求,给系统加入特定的环节,使系统达到我们的要求,这个过程叫系统校正。 49、主导极点:如果系统闭环极点中有一个极点或一对复数极点据虚轴最近且附近没有其他闭环零点,则它在响应中起主导作用称为主导极点。 51、状态转移矩阵:()At t e φ=,描述系统从某一初始时刻向任一时刻的转移。 52、峰值时间:系统输出超过稳态值达到第一个峰值所需的时间为峰值时间。 53、动态结构图:把系统中所有环节或元件的传递函数填在系统原理方块图的方块中,并把相应的输入输出信号分别以拉氏变换来表示从而得到的传递函数方块图就称为动态结构图。 54、根轨迹的渐近线:当开环极点数 n 大于开环零点数 m 时,系统有n-m 条根轨迹终止于 S 平面的无穷远处,且它们交于实轴上的一点,这 n-m 条根轨迹变化趋向的直线叫做根轨迹的渐近线。 55、脉冲传递函数:零初始条件下,输出离散时间信号的z 变换()C z 与输入离散信号的变换()R z 之比,即()()() C z G z R z =。 56、Nyquist 判据(或奈氏判据):当ω由-∞变化到+∞时, Nyquist 曲线(极坐标图)逆时针包围(-1,j0)点的圈数N ,等于系统G(s)H(s)位于s 右半平面的极点数P ,即N=P ,则闭环系统稳定;否则(N ≠P )闭环系统不稳定,且闭环系统位于s 右半平面的极点数Z 为:Z=∣P-N ∣ 57、程序控制系统: 输入信号是一个已知的函数,系统的控制过程按预定的程序进行,要求被控量能迅速准确地复现输入,这样的自动控制系统称为程序控制系统。 58、稳态误差:对单位负反馈系统,当时间t 趋于无穷大时,系统对输入信号响应的实际值与期望值(即输入量)之差的极限值,称为稳态误差,它反映系统复现输入信号的(稳态)精度。 59、尼柯尔斯图(Nichocls 图):将对数幅频特性和对数相频特性画在一个图上,即以(度)为线性分度的横轴,以 l(ω)=20lgA(ω)(db )为线性分度的纵轴,以ω为参变量绘制的φ(ω) 曲线,称为对数幅相频率特性,或称作尼柯尔斯图(Nichols 图) 60、零阶保持器:零阶保持器是将离散信号恢复到相应的连续信号的环节,它把采样时刻的采样值恒定不变地保持(或外推)到下一采样时刻。 61、状态反馈设系统方程为,x Ax Bu y cx =+= ,若对状态方程的输入量u 取u r Kx =-,则称状态反馈控制。 四.简答题 62、常见的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有以下三种: (1)机理分析法:机理明确,应用面广,但需要对象特性清晰,(2)实验测试法:不需要对象特性清晰,只要有输入输出数据即可,但适用面受限,(3)以上两种方法的结合:通常是机理分析确定结构,实验测试法确定参数,发挥了各自的优点,克服了相应的缺点 63、PD 属于什么性质的校正?它具有什么特点? 超前校正。可以提高系统的快速性,改善稳定性 64、幅值裕度,相位裕度各是如何定义的?

自动控制原理基础伯德图

使用MATLAB 绘制频率特性曲线 姓名 黄勇 班级 16电气本三 学号 4702160186 一、频率特性 在定义谐波输入下,输出响应中与输入同频率的谐波分量与谐波输入的幅值之比A(ω)为幅频特性,相位之差)(ω?为相频特性,并称其指数表达形式: ()()()j G j A e ?ω ωω= 为系统的频率特性。 总结上述我们可知:频率特性由两个部分组合而成,分别是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稳态系统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相位之差我们称其为相频特性。稳态系统输出与输入的幅值之比称为幅频特性。另外频率响应对稳定系统和不稳定系统都适应,其中稳定系统的频率特性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确定。 二、频率特性的几何表示法 ? 幅相频率特性曲线 简称幅相特性曲线,或幅相特性,或极坐标图。 ? 对数频率特性曲线 又称为伯德曲线或伯德图。 ? 对数幅相曲线 又称为尼科尔斯曲线或尼科尔斯图。 三、惯性环节频率特性的绘制 惯性环节的表达式为: () 1 1G s Ts = + T 的取值分别为2、4、7,使用MATLAB 软件绘制

MATLABA的函数指令如下: 指令说明:num为分子指令;den为分母指令;此次画图调用了伯德图画法(bode指令)。绘制图如下:

T=2时。 MATLABA的函数指令如下: 绘制图如下: 同理当T=4时。MATLABA的函数指令如下:

绘制图如下: 四、振荡环节频率特性的绘制 振荡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22 1=21 n n G s s s ζωω+ +

在 2 01取值,本次取值分别为0.1 0.3 0.5 0.707 0.85 0.91 1。 方法一:使用伯德图画MATLAB函数程序指令如下: MATLAB图形显示如下:

2017自动控制原理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2017年自动控制原理期末考试卷与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20分) 1、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 稳定性 、快速性和 准确性 。 2、控制系统的 输出拉氏变换与输入拉氏变换在零初始条件下的比值 称为传递函数。 3、在经典控制理论中,可采用 劳斯判据(或: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或奈奎斯特判据(或:频域分析法) 等方法判断线性控制系统稳定性。 4、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取决于系统 结构 和 参数, 与外作用及初始条件无关。 5、线性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纵坐标取值为20lg ()A ω(或:()L ω),横坐标为lg ω 。 6、奈奎斯特稳定判据中,Z = P - R ,其中P 是指 开环传函中具有正实部的极点的个数,Z 是指 闭环传函中具有正实部的极点的个数,R 指 奈氏曲线逆时针方向包围 (-1, j0 )整圈数。 7、在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中,s t 定义为 调整时间 。%σ是超调量 。 8、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2(1)(1) K s T s T s ++频特性为 011 12()90()()tg T tg T ?ωωω--=---。 9、反馈控制又称偏差控制,其控制作用是通过 给定值 与反馈量的差值进行的。 10、若某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为0.20.5()105t t g t e e --=+,则该系统的传递函数G(s)为 105 0.20.5s s s s +++。 11、自动控制系统有两种基本控制方式,当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时,称为 开环控制系统;当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时,称为 闭环控制系统;含有测速发电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属于 闭环控制系统。 12、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终止于开环零点。 13、稳定是对控制系统最基本的要求,若一个控制系统的响应曲线为衰减振荡,则该系统 稳定。判断一个闭环线性控制系统是否稳定,在时域分析中采用劳斯判据;在频域分析中采用奈奎斯特判据。 14、频域性能指标与时域性能指标有着对应关系,开环频域性能指标中的幅值越频率c ω对应时域性能指标 调整时间s t ,它们反映了系统动态过程的快速性

自动控制原理

学号:0121603920906 课程设计 题目位置随动系统的滞后校正设计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2019 年 1 月10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自动化zy1601 指导教师: 工作单位: 自动化学院 题 目:位置随动系统的滞后校正设计 初始条件: 图示为一位置随动系统,放大器增益为Ka=30,电桥增益3K ε=,测速电机增益0.16 t k =V.s ,Ra=6.5Ω,La=13.25mH ,J=0.0071kg.m 2, C e =Cm=0.35N.m/A,f=0.15N.m.s,减速比i=0.12。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 等具体要求) (1)求出系统各部分传递函数,画出系统结构图、信号流图,并求出闭环传递函数。 (2)求出开环系统的截止频率、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并设计滞后校正装置,使得系统的相角裕度增加10度。 (3)用Matlab 对校正前后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比较其时域响应曲线有何区别,并说明原因。 (4)对上述任务写出完整的课程设计说明书,说明书中必须进行原理分析,写清楚分析计算的过程及其比较分析的结果,并包含Matlab 源程序或Simulink 仿真模型,说明书的格式按照教务处标准书写。 时间安排:

任务时间(天)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审题、查阅相关资料 2 分析、计算 2 编写程序 1 撰写报告 2 论文答辩 1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目录 摘要 (Ⅰ) 1位置随动系统的原理 (1) 1.1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框图 (1) 1.2 部分电路图 (1) 1.2.1 自整角机 (1) 1.2.2 功率放大器 (2) 1.2.3电枢控制直流电动机 (2) 1.2.4时钟脉冲电路设计 (3) 1.2.5减速器 (3) 1.3各部分原件传递函数 (3) 1.4位置随动系统的结构框图 (4) 1.5相关函数的计算 (4) 1.6对系统进行Matlab仿真 (4) 2 加入校正函数后的系统 (5) 2.1目的:使校正函数相角裕度提高10度 (5) 2.2利用滞后网络进行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 (5) 2.3 滞后网络的传递函数计算步骤 (6) 结束语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成绩评定表 (12)

QC七大手法基础教程-控制图

控制图 1、概念 控制图又叫做管制图,是用于分析和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所使用的带有控制界限的一种工序管理图。 控制图是一种对过程质量加以测定、记录从而进行控制管理的一种用科学方法设计的图,图上有中心线(CL )、上控制线(UCL )、下控制线(LCL ),并有按时间顺序抽取的样本计量值的描点序列。 控制图主要用于:过程分析及过程控制。 图1表示了控制图的基本形状: 2 、原理 控制图的作图原理被称为“3σ原理”,或“千分之三法则”。 根据统计学可以知晓,如果过程受控,数据的分布将呈钟形正态分布,位于“μ±3σ”区域间的数据占据了总数据的99.73%,位于此区域之外的数据占据总数据的0.27%(约千分之三,上、下界限外各占0.135%),因此,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出现不良品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三,所以我们一般将它忽略不计(认为不可能发生),如果一旦发生,就意味着出现了异常波动。 μ:中心线,记为CL ,用实线表示; μ+3σ:上界线,记为UCL ,用虚线表示; μ-3σ:下界线,记为LCL ,用虚线表示。 3、控制图的种类 ①、计量值控制图:控制图所依据的数据均属于由量具实际测量而得。 A R Chart ); B S Chart ); C Chart ); D 、单值控制图(X Chart ); ②、计数值控制图:控制图所依据的数据均属于以计数值(如:不良品率、不良数、缺点数、件数等)。 A 、不良率控制图(P Chart ); 质 量 特 性 数 据

B、不良数控制图(Pn Chart); C、缺点数控制图(C Chart); D、单位缺点数控制图(U Chart)。 4、控制图的用途 根据控制图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运用,可以将其分为分析用控制图、控制用控制图: ①、分析用控制图(先有数据,后有控制界限):用于制程品质分析用,如:决定方针、制程解析、制程能力研究、制程管制之准备。 分析用控制图的主要目的是:(1)分析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稳态。若过程不处于稳态,则须调整过程,使之达到稳态(称为统计稳态);(2)分析生产过程的工序能力是否满足技术要求。若不满足,则须调整工序能力,使之满足(称为技术稳态)。根据过程的统计稳态和技术稳态是否达到可以分为如下所示的四种情况: 表1 统计稳态与技术稳态矩阵 当过程达到我们所确定的状态后,才能将分析用控制图的控制线延长用作控制用控制图。由于控制用控制图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方法,故在将分析用控制图转为控制用控制图时应有正式的交接手续。在此之前,会应用到判稳准则,出现异常时还会应用到判异准则。 ②、控制用控制图(先有控制界限,后有数据):用于控制制程的品质,如有点子跑出界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控制用控制图的目的是使生产过程保持在确定的稳定状态。在应用控制用控制图过程中,如发生异常,则应执行“20字方针”,使过程恢复原来的状态(参见第6条)。 5、控制图原理的2种解释 ①、控制图原理的第1种解释:点出界出判异(小概率事件原理) 小概率事件原理:在一次实验中,小概率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若发生即判断异常。 在生产过程处理统计控制状态(稳态)时,点子出界的可能性只有千分之三,根据小概率事件原理,要发生点子出界的事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要发现点子出界,就判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异波,发生了异常。 例:螺丝加工过程中,为了解螺丝的质量状况,从中抽取100个螺丝进行检查,量取螺丝的直径值(见表2),并将其用控制图作出(见图2)。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汇总

自动控制原理总结 第一章 绪 论 技术术语 1. 被控对象:是指要求实现自动控制的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 2. 被控量:表征被控对象工作状态的物理参量(或状态参量),如转速、压力、温度、电压、位移等。 3. 控制器:又称调节器、控制装置,由控制元件组成,它接受指令信号,输出控制作用信号于被控对象。 4. 给定值或指令信号r(t):要求控制系统按一定规律变化的信号,是系统的输入信号。 5. 干扰信号n(t):又称扰动值,是一种对系统的被控量起破坏作用的信号。 6. 反馈信号b(t):是指被控量经测量元件检测后回馈送到系统输入端的信号。 7. 偏差信号e(t):是指给定值与被控量的差值,或指令信号与反馈信号的差值。 闭环控制的主要优点:控制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 缺点:使用的元件多,线路复杂,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都比较麻烦。 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 :稳定性 快速性 准确性 稳定性和快速性反映了系统的过渡过程的性能。 准确性是衡量系统稳态精度的指标,反映了动态过程后期的性能。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拉氏变换的定义: -0 ()()e d st F s f t t +∞ = ? 几种典型函数的拉氏变换 1.单位阶跃函数1(t) 2.单位斜坡函数 3.等加速函数 4.指数函数e -at 5.正弦函数sin ωt 6.余弦函数cos ωt 7.单位脉冲函数(δ函数) 拉氏变换的基本法则 1.线性法则

2.微分法则 3.积分法则 1()d ()f t t F s s ??=???L 4.终值定理 ()lim ()lim () t s e e t sE s →∞ →∞== 5.位移定理 00()e () s f t F s ττ--=????L e ()() at f t F s a ??=-??L 传递函数: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系统(或元部件)的传递函数。 动态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 1.串联变换法则 2.并联变换法则 3.反馈变换法则 4.比较点前移“加倒数”;比较点后移“加本身”。 5.引出点前移“加本身”;引出点后移“加倒数” 梅森(S. J. Mason )公式求传递函数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1.比例(放大)环节 2.积分环节 3.惯性环节 4.一阶微分环节 5.振荡环节 221 ()21G s T s Ts ξ= ++ 6.二阶微分环节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 二阶系统分析 2n n 2K J F J ωξω= = 1 ()1 ()()n k k k C s s P R s =Φ=? ? ∑= 2n 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