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摄影之后的摄影

艺术摄影之后的摄影

艺术摄影之后的摄影
艺术摄影之后的摄影

论坛

Forum

1977年,约翰·萨考斯基(J o h n Szarkowski)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名为“镜与窗”的大型摄影展览,该展览的基本设想是,200余幅参展作品可以被理解为某些外部现实(窗)的记录,或是揭示摄影师自己的内部存在的内化的影像(镜)。批评界对该展览的看法毁誉不一。不过,一个主题却一再出现,那就是很多入选的照片可以从一个分类轻易地放到另一个分类,而同样具有或者没有意义。

回过头来看,展览组织中似乎最新奇的是与近期内MoMA举办的早于它的同类展览相比,它更像一个世界性的大卖场——莫过于选入了诸如劳申伯(Robert Rauschenberg)、拉斯查(Ed Ruscha)和沃霍尔这样的艺术家。因为像寓言中鸡圈里的狐狸一样,这些艺术家的入选,更具体地讲是由于他们各自对摄影的不同使用而引发的议论——对MoMA摄影部所供奉的现代主义品牌提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挑战。

这三位艺术家所使用的摄影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所命名的文化生产中的déjà-lu(已读)方面的坚持。巴特的这个观念还在后现代主义艺术实践中被理论化为从生产到复制的转向。现代主义艺术摄影宣扬图像的自我包容(self-containment)和作者的一目了然的在场,而与此观点形成对照的是劳申伯等人的作品在每一个可能的方面都强调它们对取自于大众传媒,已经存在的和高度样式化的图像的依赖。由此,“高雅”和“低俗”的文化形式之间的多个现代主义壁垒就同时被突破或模糊了(这是十年以前波普艺术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而现代主义对审美能指的强调也被有效地抛弃了。

后现代主义文化已经在各个方面、

从各个视角被理论化了。无论是建立在从工业资本主义和民族国家到管理资本和跨国公司的转变上,还是认可新的信息经济及大众传播和全球消费主义的巨大影响力,社会基础结构发生的变化要求相对应的文化生产方面的转变。因此,在当前有可能发现一种象征着现代主义文化权威性消退的反资本主义冲动的同时,后现代主义已被认为具有一种属于它自己的批判日程和鲜明特色。

然而,不管有人如何希望将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化(当然不能说存在批判的共识),摄影在其中的重要性是无法否认的。更有意思的是,使摄影成为后现代主义艺术中一种特别受欢迎的媒介的摄影影像的性质,恰恰是数代艺术摄影师所竭力想否定的。

我在此并不想在任何方面掩盖劳申伯、拉斯查和沃霍尔三人之间的真正的不同之处,但他们各自对这种媒介的使用与其形式品质本身并无太大的关系,而更多地与摄影在标准和普遍使用中所实际起作用的方面有关。摄影在历史上起到了向多数工业化社会的居民(确实,图像的生产和消费是先进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表现其经验世界的作用,如果不是完全再现的话,所以它已经成为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一个主要代理人和管道。

相应地,当摄影开始在1960年代被

归入艺术时,它作为一种可多次复制媒介的身份被持续地强调着,尤其是在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之中。沃霍尔对已有流行影像的独一无二的使用,他生产的系列和复数产品,为了生产图像而对生产线流程的摹仿,他将他的工作室命名为“工厂”,以及他所建立的削弱了艺术家的浪漫形象的公共人格(沃霍尔把自己表现为一个制作人),这些都构成了对现代主义价值观的重大突破。

以沃霍尔为样板的这种艺术生产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和杜尚(M a r c e l Duchamp)作品的一种重要的家族相似。主要以现成品闻名的杜尚所关心的是展示出艺术范畴本身是完全偶然和任意的,是一种话语功能而不是倾诉功能。杜尚的看法与一切认为艺术对象内在地和自律地被赋予了涵义、意义或美的观念相对立,他提出艺术作品的身份、意义和价值是被积极地、动态地建构起来的,这是对现代主义、理想主义美学的一种激进的拒绝。追随着现成品的逻辑,沃霍尔、劳申伯、拉斯查或约翰斯等艺术家,通过对来自大众文化的摄影图像的再呈现,走到了后现代主义的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或许该叫作“已成品”(already-made)。

克林普(Douglas Crimp)注意到后现代主义中摄影使用的另一个方面,他称

撰文/阿比盖尔?所罗门-戈多(Abigail Solomon-Godeau) 翻译/郑涛 

Art Photography after Photography

艺术摄影之后的摄影

《杰洛》 1995 杰夫?沃尔摄

《无题》 1987 巴巴拉?克鲁格摄

论坛

Forum

之为“杂交”——来自现代主义美学形式范畴的又一个分叉。异质的媒介、类型、物品和材料的混合使用冒犯了现代主义艺术对象的纯洁性,同时,在其中加入摄影又在一个特别的方面冒犯了它。作为一种索引性以及图标性的图像,摄影将(被呈现的)世界拉进了艺术作品的领域——由此破坏它保持独立的存在空间和内在的审美产品的企图。

对于追随斯蒂格利茨(A l f r e d Stieglitz)或韦斯顿(Edward Weston)、伊文斯(Walker Evans)或卡拉汉(Harry Callahan)的艺术摄影师来说,一件内在的审美产品——一张有灵韵(aura)的图像是不容易被否定的。确实,摄影的地位向美术的上升实质上是以它对灵韵的诉求为依据。在理论上提出这个概念的本雅明(Water Benjamin)将灵韵描述为由单数性和唯一性等品质构成,这些品质产生了艺术作品原作的权威性的“在场”。他认为,灵韵是在机械复制的时代必然要萎谢的品质。尽管本雅明判了灵韵的死刑,但灵韵在现代时期持续的价格稳定遮盖了一个意识形态的建构(如现代主义理论所做一样),其元素之一就是艺术对象自身不可避免的商品化。

虽然很少有当代摄影师还像风光摄影师罗伯特·亚当斯那样(见他近期的书《摄影中的美:捍卫传统价值观的文集》)留恋形式与美的美学观念,但他们也不准备公开表明他们承认这些词汇已经是历史建构,在今天也只能服务于一个盲目崇拜的、落后的和完全商业化的艺术生产概念。既然艺术摄影已经成为艺术市场的一个产物,同时也是它的一台发动机,因此,在诸如艾美特·戈文(E m m e t G o w i n )的近期“单张印相”(monoprints)作品(一张负片只有一张单一的印本)的情形中,遭遇对摄影作为一种可机械复制的技术的最终否定就是毫不令人奇怪的。确实,近期劳伦斯·米勒(Lawrence Miller)画廊就一个名为“一及唯一”(The One and Only)的展览发表了一份新闻稿,里面声称:“与认为一幅摄影只是从一张负片可能印出的无限数量的印相中的一张的普遍看法相反,这个展览显示,一种一类之一(one-of-a-kind)的摄影也有漫长和令人激动的历史。两个可能的主题暗示了这点:过程的唯一和自觉选择的唯一。”不用

说,后一种选项至少从照相分离主义(Photo-Secession)开始,就是重整摄影话语以满足相片鉴藏家需求的一个重要策略。

我正在试图划分后现代主义中的摄影使用与艺术摄影两者之间的类属区别,这种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进行制度性和/或再现性批判、分析或关注的潜力,而后者则根深蒂固地无力去承认任何只是去思考这些事情的需要。没有比博物馆策展人在建构某种决定在博物馆中纳入(和排除)摄影的逻辑框架时所遭遇的头部擦伤和不连贯,更能说明当代艺术摄影在自我定义和对它新近获得地位的制度性陷阱这两个方面中的矛盾位置的了。虽然艺术摄影成规的规划者们对此非常清楚,即后现代主义中的摄影使用代表了偏离传统艺术摄影的某种脱节,但他们习惯于进行思考的那些词汇使他们不能准确地辨识出最成问题的问

德·菲尔德曼(Ronald Feldman)与普林斯顿大学摄影和现代艺术教授彼得·邦内尔(Peter Bunnell)之间:

菲:那么,彼得,你是否认为辛迪·舍曼的照片有趣?

邦:我发现她作为一位艺术家有趣,但作为一位摄影师无趣。

菲:作为一位艺术家有趣,但不是作为一位摄影师?

邦:我看不到她就这种媒介提出有意味的问题。我认为她的形象是迷人的,但是,当我解读她的作品时,我没有这样的想法,即我可以在关于这种媒介的本质的一种话语中与她相对,而她用这种媒介来生成她的表达......我与一些运用我们的媒介,以有意思的方式进行独立表达的艺术家有过讨论,但我从不把他们看作是我在此提及的结构或传统的参与者。当然,这也是要变化或演化的。我认为,来源于对我们自己历史的一种意识的结构与来源于若干从这种知识的缺失中获取其活力的艺术家的结构,这两者之间的张力正是很尖锐的时候。这就是兴奋点之所在,那就是来自当代艺术家的压力所在。

邦内尔教授发现舍曼作为一位艺术家有趣,但不是作为一位摄影师,这也许是对的。他所形容的“我们的媒介”局限于在艺术摄影框架内所定义、实践和理解的摄影,它在舍曼的作品中少有重要性。她的摄影媒介——她对它的使用——却是筑基于摄影在大众传媒中的使用功能的,不论是广告、时装、电影、美人像或是杂志。当邦内尔教授用“传

统”一词来指出舍曼及与她同类的其他人没有参与的内容时,他也指出了他的信念,即要紧的传统就是艺术摄影师们(或那些被吸收进那种传统的人)所雕凿出的传统,而不是在意义、意识形态和欲望的生产中作用非凡的大量生产的形象。

我在此认定为后现代主义的摄影使用在每一方面都不能理解为可以粘合成某种流派、风格或包罗万象的美学观。恰恰相反:像巴尔代萨里(John B aldessari)、伯金(Victor Burgin)、贝歇尔夫妇(Hilla and Bernd Becher)和格拉汉姆(Dan Graham)这些各不相同的艺术家,或者最近像查尔斯沃思(Sarah Charlesworth)、巴巴

拉·克鲁格、洛勒尔(Louis Lawler)、莱文(Sherrie Levine)、普林斯(Richard

题。尽管偶尔在媒介松动的瞬间,某位摄影评论人会被要求对一位受到大量报道的艺术家,如辛迪·舍曼或巴巴拉·克鲁格(Barbara Kluger)进行评论,但基本上在这两个泾渭分明的场域之间少有话语重叠。

传统的艺术摄影观念在今天,从理论和创作上讲,起的都是死胡同的作用。最近一期《照片收藏家通讯》(The Print Collector’s Newsletter)报道的一场圆桌讨论就表现了这一点。从1973年起,每过五年,六名指定的摄影专家(其中从事摄影实践的是阿隆·西斯金德[Aaron Siskind])就会对当前的艺术状态进行比较。下面的这段对话发生在画廊主罗纳

《无题》 1985 巴巴拉?克鲁格摄

论坛Forum Prince)、辛迪·舍曼、西蒙斯(Laurie

Simmons)或威林斯(Jim Welling)这样的

年轻艺术家,他们所代表的那种生产就

表露出相当广的关注点。他们的共同点

是对现代主义范式中的形式分析或放置

(placement)进行决不妥协的抵制。如果

要形成一种共同的批评基础,那就将包括

一种共有的,对主体性、原创性和(最有计

划性在存在于莱文和普林斯的作品)作者权

观念进行辩驳的倾向。也许,正是在这里才

有可能找到同艺术摄影精神的最明显的分

离,同时也可以最清楚地展示杜尚的传统。

这样的作品具体针对包围和刺激艺术生产

的商品化和物神崇拜(fetishization)的

条件。这种实践的视界(purview)是话语

性、意识形态和再现、文化和历史特殊性

(specificity)、意义和语境、语言和指称

(signification)的境域。

摄影因此在后现代主义中应该是一

个相当重要的语汇,这一点似乎既合逻辑

也(至少回过头看)不可避免。实际上,我

们可以说,在与之交战的每一个批评性

和理论性话题,在这种或那种意义上,后

现代主义艺术都可在摄影中找到位置。

与作者权、主体性和唯一性相关的话题

建立在摄影过程本身的性质之中,从拟

像(simulacrum)、典型(stereotype)及

观看主体的社会和性定位等生发出的

话题,对广告和其他大众传媒中的摄影

形式的生产和运行都极为重要。后现

代主义的摄影活动可能涉及这些元素

中的任何一个或全部,同时值得指出的

是,即使是手工制作的作品(例如,布朗塔

克[Troy Brauntuch]、戈德斯坦[Jack

Goldstein]、隆戈[Robert Longo])也常

常建立在摄影图像的基础上。

连续(seriality)与重复、搬用、文

本间性、模仿或恣仿(pastiche):这些是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所运用的首要手段。不

论是单独或是组合使用,在本文的语境中

重要的是,每一种手段可被用作对公认的

现代主义美学中构想的艺术作品的自律

进行拒绝或颠覆的方式。这样的实践在

1970年代的出现,似乎预示了一个以社会

为基础的、批判性的和潜在地激进的艺术

实践,这种实践关注于再现话题本身。合

在一起,为了激起辩证和批判的感知和分

析模式而使用这些手段就可被称为解构。

(这个解构的冲动对于女性主义理论和艺

术实践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再现的空

间逐渐被理论化,成为女性主义斗争的场

败”,同样,对后现代主义摄影实践的讨

论也不蕴涵一个衡量成功的准绳。相

反,艺术摄影或后现代主义中成问题的是

他们各自的日程,以及它们作为艺术实践

是如何在各自的制度空间中被定位——

或是如何自我定位的。我所说的制度空

间不仅指的是展览的空间,也指全部的话

语型构(formations)——经典、艺术史

与摄影史、批评、市场,它们合在一起构

成了艺术的社会和物质空间。

这些型构在最近摄影作为一种现

代主义的艺术形式的重新定位中是极为

重要的代理人。这样一种大规模的再

考量,要求对经典型构、鉴赏、艺术学

(kunstwissenschaft)和批评等制度进行

整理,以在变化多端的摄影领域实施艺术

家、风格和作品三者的统一。意向性作

为最大的问题(它似乎有可能破坏这样一

项事业),通过求助于一种摄影本体论的现

代主义方程式而被干脆地闪避过去:一旦

摄影根据内在品质(据萨考斯基的有效提

取,包括时间、帧、局部、事物本身和优

势地位[vantage point]),而不是根据它的

使用来理论化,那么,任何图像或任何摄影

师在原则上都可以进入经典。这就使经典

的入口具有了一扇旋转门的属性,而意图

和语境等棘手的问题就能被有效地排除。

在任何情况下,艺术摄影和后现代主

义摄影都不涵盖所有的领域。传统的使

用和形式在继续:纪实、报道、以及摄影

一直不断地实现着的所有的功利的和商

业的功能。也许,艺术摄影最持久的遗产

就在于它成功地建立了这个观点,即摄影

是一种和其他任何媒介一样的媒介,艺术

家可能加以利用的媒介。但是,对于这种

媒介应该如何使用的构想过于封闭,再加

上对在历史上提升了摄影的现代主义价

值观的盲目的、不加疑问的坚持,于是造

成了艺术摄影的当前困境。当代艺术摄

影生产总的来说暗淡无光、尽管数量巨

大。为了从中逃离,现在例行采用的方法

就是对过去进行孜孜不倦的挖掘,对已经

经典化的图像进行圣徒传记似的再表现(最

近关于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的

泛滥的文章和展览就是一个这样的例

子),以及对失效的学院形式主义的第三和

第四代变种进行无情的超量生产。

与之相反,近期有一个最有意思的

发展,那就是为了手头的项目而在某种意

义上自行发明的摄影实践正在萌芽,如果

称不上繁荣的话。这里的问题不是摄影

所。)因此,如果说后现代主义实践已经用

对所指的新关注取代了审美能指自给自足

的观念,那么,必然指出的是,这里的所指

是一个问题,而不是给定不变的(given)。

在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范围内,最好

地展现出解构面向的,是拆解了作者权

的传统观念或具体地涉及艺术的制度和

话语空间的那些作品。罗兰·巴特写于

1968年的文章“作者之死”仍然是将离

开作者的意涵描绘为意义的来源和所在

的重建文本(ur-text),提出,意义从来

不是被发明的,更不是锁定的:“现在,我

们知道,一个文本不是释放单一的‘神

学’意义(作者-上帝的‘讯息’)的一行

单字,而是一个多维的空间,其中,各式各

样的、无一是原创的写作,混杂并冲突。

文本是一整套的引用语,采自难以计数的

文化中心......在作者之后,书写人身上

不再带有激情、幽默、感觉、印象,而是

带有这本巨大的字典,他从中抽取出一个

永无止境的写作:生活所做的永远只是模

仿书本,而书本只是一整套的符号,是失

落的、无限延迟的模仿。”

对于巴特来说,对作者权和原创性的

拒绝是一个具有同在革命性的姿态,“因

为拒绝固定意义,最终就是拒绝上帝及他

的本质(hypostases)——理性、科学、

规律。”同样,巴特理解为一种有益的

打击的独特主体性观念的解体,是针对一

种硬化的、本质上落后的布尔乔亚人文

主义的斗争。但是,后现代主义的搬用和

其他策略是否确如巴特的文本理论所提

示的那种解放的和革命的方式发生了作

用,还有讨论的余地。虽然未经中介的搬

用(以莱文和普林斯为典范)仍然保持着

其越界的锋利,但同样多的恣拟操作也可

以在电视商业广告和Tribeca Lofts艺术

区的摇滚录像中看到。此外,如果艺术市

场的运行方式展示了什么东西的话,那就

是它消化、吸收、中和与商品化基本上

任何一种实践的能力。最后,很多艺术家

发现,他们很难避免为了让作品更容易被

市场接受而进行的调整和调节:毕竟,这

是生存下来的一个条件。

我试图描画当前摄影实践的地形

图,所以在制度化的艺术摄影与使用摄

影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实践之间建立了对

立关系。这种对立之所以成立,是因为

各种方式的指导性假设、以及目标和意

图,由此相互产生作用。对现代主义价值

的批判性解读并不带来现代主义的“失

Forum

作为摄影,而是为了一个具体的目的对摄影的使用。对摄影媒介的这种工具性质的使用方式常常使摄影和文字结合在一起,并采用书或多媒体的样式,或者用于尖锐批判的目的。

我们可以看看文森特·

利奥(Vincent Leo)的一些近期作品。利奥不同于多数使用摄影的其他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之处,在于他有从业摄影师的背景。第一眼看去,这些黑白摄影似乎属于官方认定的美国大师们的作品的越来越大的延伸变种库存。更准确地说,它们看着像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的摄影的恣拟。实际上——利奥的作品在此决绝地脱离了学院恣拟的场域——它们就是罗伯特·弗兰克的摄影。利奥所做的就是剪切下弗兰克开创性的《美国人》(The Americans)一书中的复制品,重新排列和拼贴不同的摄影,然后对结果进行拍摄,从而获得(用马塞尔·杜尚的话说)“对那个对象的新思考”。

在最直接的层面上,利奥的摄影开了一个玩笑,他在刻意施行大量当代艺术摄影师不假思索地简单重复的东西。像帕帕乔治(Tod Papageorge)这样以温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罗伯特·弗兰克、或沃克尔·伊文斯的方式或传统工作的摄影师在艺术摄影中决非异类。相反,这种“影响”在艺术摄影中无所不在,也几乎无人加以注意。可是,正如布鲁姆(Harold Bloom)指出的,一个自发的戏拟比一个无意的戏拟更打动人。利奥对他作品来源的直接的征用起到了强烈地削弱摄影原创性的神话和神秘性两者的作用。

虽然利奥使用《美国人》的图像作为他自己作品(字面上的)积木,他和图像与其说是关于罗伯特·弗兰克的风格或

充性的批评。罗斯勒简洁、前沿的摄影唤起了伊文斯及其某些苗裔的阴影,但尖锐地颠覆了启发他们的摄影的审美前提。在诸如佃农的棚屋中具有的样板形式的贵族式感知,并没有让渡给鲍威利的街道。

罗斯勒同样折解了对摄影关注的虔敬,她在与此作品相伴的一篇文章中说道:“帝国主义在文化生活的所有阶段都生长于帝国主义的感性。”她的摄影中主体——受害人——明显缺位,却又让我们在脑海里显现出他们在所有(我们看到他们出现过的)再现现场中的在场。同时,正如罗斯勒的方案暗地里质疑的,为了什么目标和目的呢?造成拒绝将受害人刻画为景观的不仅仅是道德上的正直,而是对这种再现所宣扬的结构复杂性的一种理解。

利奥、哈奇和罗斯勒只是三个存在于常规摄影理论和实践之外的摄影使用的可能范例。这些艺术家在摄影和主流艺术圈都倾向于被边缘化。这样的作品的前景在于它在两个阵营的制度性正统观念之外的相对自由,虽然正是由于缺乏对这些正统观念的遵从才不可避免地导致它的边缘化。除此而外,当前的政治环境并不赞赏任何媒介中的批判性实践,所以做出这样的预测似乎是合情合理的,即最受欢迎的摄影实践将是那些几乎不质疑任何事情的实践。

艺术摄影之后的摄影表现为一个扩大的,而不是缩小的场域,这部分是艺术摄影成功地使相机合法化的结果。然而,如果现在看来艺术摄影只能产生极小的兴趣,问题就完全在于它本身。今天,艺术摄影已经收获了暧昧的奖励,获得了它最早在19世纪中期的日程中设定的一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普遍认同、博物馆中的一席之地、市场(不论多么离谱)、父系谱系、公认的经典。但是,艺术摄影仍然是现代主义效忠于自律、自我指涉与艺术作品的超越性的人质,它已经系统地策划了它自己的不相干性和琐屑性。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打扮齐整,却无处可去。□

注释:翻译自Brian Wallis,ed.,Art After Modernism:Rethinking Representation,(AAM) New York: New Museum, 1984, P75-85。原注释未译。

阿比盖尔?所罗门-戈多(A b i g a i l S o l o m o n -G o d e a u ),摄影批评家和

摄影史家,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讲授摄影史和摄影批评。

《美国人》的图像志,还不如说是关于两者在艺术摄影中的话语定位的。正是这个着重点最具决定意义地把利奥对摄影本身的文本性产生意义和价值的方式进行的批判性展示,同摄影最终是关于摄影的这个形式主义信条做出了区分。在这里,摄影被设想为由它制作出的东西,而不是它自己的制作来规定的。

康妮·哈奇(C o n n i e H a t c h )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在她的很多作品之外,正在制作一个名为“浪漫之去崇高”(T h e D e -Sublimation of Romance)的方案。如果,根据劳拉·穆尔维(Laura Mulvey)的论证,女人被建构为景观、神物(fetish),是凝视的客体而不是主体的话,哈奇的努力就是精确地凸显这些操作——准确地采用那些摄影再现的常规(更具体地说,是那个最好斗、最搬用的摄影实践)并还施于彼身。

哈奇再搬用和再呈现的常规首先是盖里·温诺格兰德、弗里德兰德尔(Friedlander)和帕帕乔治等摄影师所为样板的各种街道摄影,这种摄影生产既是由男人主导,也建立在这个假设上,即意义是偶然地在世界上被发现并装入画面的。哈奇对摄影运作方式,特别是在主体/客体关系和加诸于观众的控制方面的严密的了解,使她得以进行一种批判性的干预,这种干预超越了对摄影师、观众和景观之间复杂的网络关系的提示。通过将看的行为作为她的作品的主体,哈奇让人们注意到权力关系的基础,它们刻写在凝视本身的运作上;摄影师的、观众的以及图像中再现的凝视。

玛莎·罗斯勒的《两个不充分描述系统中的鲍威利区》(The Bowery in Two Inadequate Descriptive Systems)是一件运用文本和摄影的作品,它也是另一类摄影作品的范例,这类作品不遵循任何具体的成规,却又展现出摄影作为严密的、批判的和观念上复杂的作品的潜能。罗斯勒将去除了流浪汉的鲍威利店面和门道与表示醉的词汇并置在一起,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社会纪实的一种批判,是对再现的缺失的一种审视,和对“拒绝”作为一种受政治影响的艺术实践的一种实验。罗斯勒的作品在两个熟悉的摄影潮流(自由的人文主义的“关注”纪实的传统和对美国本土文化的形式主义称颂)基础上“起飞”,但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批判性的戏拟(如利奥的作品)或补

《卡尔顿》 1987 梅普索普摄

艺术摄影之后的摄影

论坛 Forum 1977年,约翰·萨考斯基(J o h n Szarkowski)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名为“镜与窗”的大型摄影展览,该展览的基本设想是,200余幅参展作品可以被理解为某些外部现实(窗)的记录,或是揭示摄影师自己的内部存在的内化的影像(镜)。批评界对该展览的看法毁誉不一。不过,一个主题却一再出现,那就是很多入选的照片可以从一个分类轻易地放到另一个分类,而同样具有或者没有意义。 回过头来看,展览组织中似乎最新奇的是与近期内MoMA举办的早于它的同类展览相比,它更像一个世界性的大卖场——莫过于选入了诸如劳申伯(Robert Rauschenberg)、拉斯查(Ed Ruscha)和沃霍尔这样的艺术家。因为像寓言中鸡圈里的狐狸一样,这些艺术家的入选,更具体地讲是由于他们各自对摄影的不同使用而引发的议论——对MoMA摄影部所供奉的现代主义品牌提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挑战。 这三位艺术家所使用的摄影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所命名的文化生产中的déjà-lu(已读)方面的坚持。巴特的这个观念还在后现代主义艺术实践中被理论化为从生产到复制的转向。现代主义艺术摄影宣扬图像的自我包容(self-containment)和作者的一目了然的在场,而与此观点形成对照的是劳申伯等人的作品在每一个可能的方面都强调它们对取自于大众传媒,已经存在的和高度样式化的图像的依赖。由此,“高雅”和“低俗”的文化形式之间的多个现代主义壁垒就同时被突破或模糊了(这是十年以前波普艺术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而现代主义对审美能指的强调也被有效地抛弃了。 后现代主义文化已经在各个方面、 从各个视角被理论化了。无论是建立在从工业资本主义和民族国家到管理资本和跨国公司的转变上,还是认可新的信息经济及大众传播和全球消费主义的巨大影响力,社会基础结构发生的变化要求相对应的文化生产方面的转变。因此,在当前有可能发现一种象征着现代主义文化权威性消退的反资本主义冲动的同时,后现代主义已被认为具有一种属于它自己的批判日程和鲜明特色。 然而,不管有人如何希望将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化(当然不能说存在批判的共识),摄影在其中的重要性是无法否认的。更有意思的是,使摄影成为后现代主义艺术中一种特别受欢迎的媒介的摄影影像的性质,恰恰是数代艺术摄影师所竭力想否定的。 我在此并不想在任何方面掩盖劳申伯、拉斯查和沃霍尔三人之间的真正的不同之处,但他们各自对这种媒介的使用与其形式品质本身并无太大的关系,而更多地与摄影在标准和普遍使用中所实际起作用的方面有关。摄影在历史上起到了向多数工业化社会的居民(确实,图像的生产和消费是先进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表现其经验世界的作用,如果不是完全再现的话,所以它已经成为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一个主要代理人和管道。 相应地,当摄影开始在1960年代被 归入艺术时,它作为一种可多次复制媒介的身份被持续地强调着,尤其是在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之中。沃霍尔对已有流行影像的独一无二的使用,他生产的系列和复数产品,为了生产图像而对生产线流程的摹仿,他将他的工作室命名为“工厂”,以及他所建立的削弱了艺术家的浪漫形象的公共人格(沃霍尔把自己表现为一个制作人),这些都构成了对现代主义价值观的重大突破。 以沃霍尔为样板的这种艺术生产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和杜尚(M a r c e l Duchamp)作品的一种重要的家族相似。主要以现成品闻名的杜尚所关心的是展示出艺术范畴本身是完全偶然和任意的,是一种话语功能而不是倾诉功能。杜尚的看法与一切认为艺术对象内在地和自律地被赋予了涵义、意义或美的观念相对立,他提出艺术作品的身份、意义和价值是被积极地、动态地建构起来的,这是对现代主义、理想主义美学的一种激进的拒绝。追随着现成品的逻辑,沃霍尔、劳申伯、拉斯查或约翰斯等艺术家,通过对来自大众文化的摄影图像的再呈现,走到了后现代主义的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或许该叫作“已成品”(already-made)。 克林普(Douglas Crimp)注意到后现代主义中摄影使用的另一个方面,他称 撰文/阿比盖尔?所罗门-戈多(Abigail Solomon-Godeau) 翻译/郑涛  Art Photography after Photography 艺术摄影之后的摄影 《杰洛》 1995 杰夫?沃尔摄 《无题》 1987 巴巴拉?克鲁格摄

《摄影艺术赏析》学后感

《摄影艺术赏析》学后感 摄影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现在照相机已经普及了,手机上也都有自带的摄像头随时可以拍摄,但是我们只是处于简单的拍摄并无任何技巧而言,拍出的照片也没有美感。学会欣赏摄影作品是摄影者的基本功之一,因为会欣赏才能从别人的作品中吸收营养,学习到更多的东西。经过《摄影艺术赏析》这门课的学习,我对摄影艺术赏析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以下是我经过学习学到的知识和一些感想。 摄影艺术欣赏也叫摄影鉴赏。所谓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因此,摄影欣赏和摄影创作一样,都是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它具有以下的性质和特点: 1.摄影艺术欣赏是对摄影作品的接受与反馈 摄影家创造出来的摄影作品,必须通过观众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接受主义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只能在欣赏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就如同文学作品无人阅读,就只是一叠印着铅字的纸张,雕塑作品无人欣赏,就只是一堆没有生命力的石块,摄影作品也是如此。只有通过观众的再创造,才能使它们获得现实的生命力。 2.摄影艺术欣赏是一种主体创造活动 观众在摄影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这是因为任何摄影作品无论表现得如何全面、生动、具体,其中总会有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它们需要欣赏者通过想象、联想等多种心理功能去丰富和补充。 3.摄影艺术欣赏是审美经验与综合效应的活动 从根本意义上讲,摄影欣赏和摄影创作一样,都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在摄影欣赏活动中这种主体力量集中表现在观众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将这多种经验综合起来进行审美的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同样可以享受到创造的愉悦,获得强烈的美感。 对于摄影艺术的受众,特别是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怎样才能在面对一幅摄影作品时不但能懂得摄影家所使用的艺术手法,而且能够捕捉到摄影家在作品中带给观众的激情,从而体会到美的感受呢?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欣赏一幅摄影作品时,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情调整到一种“空”的状态,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在进行欣赏时,要把自己看作是一块海绵,随时准备吸收摄影画面中传来的一切信息,从而进行下一阶段的体验。 其次,要深入体会摄影画面所传达的情感。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和普通照片最大的不同就是优秀的摄影作品中蕴涵着人类的丰富的情感。不同的形象、线条、影调、色彩这些形式手段终究只是传递情感的中介物,摄影者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以情感动观众,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能体会到摄影者按下快门时那一刻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再次。要努力唤起自己内心的联想和想象。事实上,任何的艺术性活动都离不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对一幅摄影作品唤起想象和联想的时候,不要忽视标题所提供的信息。摄影作品的标题非常重要,它常常标示出这幅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另外摄影作品还非常注重画面的节奏,观众可以从画面提供的音乐性节奏展开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最后.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理解力和感受力。艺术理解力和感受力不是一朝一夕形

艺术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

艺术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艺术摄影作品与新闻摄影作品、商业摄影作品一样,都是摄影作品的子概念。艺术摄影作品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如何通过艺术形象感动(或感染)受众,引起受众由形象思维获得审美享受的因素方面。具体来说,艺术摄影作品的主要价值体现于审美追求和创新追求这两个向度上的成熟程度。也正因为如此,艺术摄影作品在摄制方面可以没有任何限制。凡是能够表现画面审美情趣,体现创新意图的拍摄特技、暗房特技或电脑制作特技,都可以运用。 艺术摄影作品的价值取向,在不能兼顾的时候,可以忽视摄影作品的记录性,也可以忽视摄影作品直接或潜在的商业要求。艺术摄影作品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艺术摄影以美为目标。 黑格尔说:"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们是熟知的。"要问什么东西是美的,人人都可以做出回答;要问美是什么,人们就困惑了。艺术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正是这样一种东西,如果问大家哪一张艺术摄影作品好看,谁都能说出来。要是问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艺术摄影作品的好坏,要回答清楚就难了。 艺术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曾经众说纷纭。上个世纪80年代,张绍先在《论摄影艺术的本质》一文中,把形象性、审美性、摄影性、可塑性、逼真性这五性在作品中的统一程度,看作评价标准。丁遵新在《摄影美的演替》中,说:"一是求美,二是求新,三是力求形式多样。"陈晓琦、于德水、宋聚岭合写的《试论摄影艺术创作与欣赏信息传递的同构关系》,把艺术形象与认识表象的同构关系的贴切、

和谐程度,作为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 近年来,国内的摄影理论工作者在消化了西方现代美学思潮带来的新鲜素养后,对于艺术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有了不少虽然并非体系性的,却也很有见地的论述。这些论述令人印象深刻的有:李树峰于《图片编辑与格式塔》中,将完形心理学的视觉力学引入对艺术摄影作品的评价,并在《摄影的"三个依赖"》一文里,以辨证的方式,这样阐述了思想于作品的重要性:"器材是工具,题材是取向,思想才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单纯依赖以上哪一种都不足以成器,大量的事实都能说明这一点。"鲍昆在《复制行为和摄影内心》一文中,为"观念摄影"的价值理念引入国内主流艺术摄影展览的作品评价,做了理论的阐述。顾铮在介绍中国摄影家对国外都市的视野时,提出"文化碰撞"的"他者性"在摄影画面中的价值体现。林路在解读百年经典风光摄影的时候,既强调贴近自然关注地球生态,也提倡"拉开摄影家与自然的距离,以宏观的角度俯瞰自然,从而将原本清晰的自然形态,形成点、线、面等抽象的构成?quot;藏策在谈到摄影界对作品评价的滞后现状时说:"这种好/坏评说式的'批评',多为即兴的、随意的,主观印象式的,往往缺乏理论上的深度和学术上的严谨。比如,你认为某一文本(无论文字的还是影像的)为'好/坏',这种表述除表明你的个人倾向、偏好和态度外,很难说明更多的东西。因为你没有指出'好/坏'标准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一标准是否可靠,其作为一种被'历史化'了的产物,背后的深层关系为何,哪些'意识形态'被加以掩盖了?"……

摄影专业“图片分析”考题

摄影专业“图片分析”考题 摄影作品分析(一) 请各位考生根据张峰拍摄的作品《寄托》(作品由监考老师发放),从主题思想、艺术内涵、摄影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完成一篇摄影作品分析文章,题目可自拟。 分析要求: 一、主题突出、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二、摄影技术语言准确,构图、用光方式与色彩运用分析得当。 三、语言通顺、字迹工整、不少于800字。 摄影作品分析(二) 作品题目:热闹总是别人的 考生根据所附作品按主题思想、瞬间表现、画面构图、光线与黑白灰运用、以及思想内涵等方面,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分析文章(作品为监考教师发放的一张彩色照片)。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工整。可自定题目。 摄影作品分析(三) 请各位考生根据摄影作品《伤疤》(作品由监考老师发放),从主题思想、艺术内涵、摄影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完成一篇摄影作品分析文章,题目可自拟。 图片说明:2009年10月13日阿富汗坎大哈,7岁的阿图拉因胸口中弹在医院接受治疗,他的前方是一张巨大的X光片。几天前,驻伊美军在追捕塔利班武装分子的过程中,对塔利班的车辆开枪射击,没想到正在附近放羊的阿图拉不幸中弹受伤。 分析要求: 一、主题突出、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二、摄影技术语言准确,构图、用光方式与色彩运用分析得当。 三、语言通顺、字迹工整、不少于800字。 摄影作品分析(四) 请各位考生根据摄影作品《触景生情》(作品由监考老师发放),从主题思想、艺术内涵、摄影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完成一篇摄影作品分析文章,题目可自拟。 图片说明:在摄影图片展览的现场,一位清洁工人正驻足欣赏一幅获奖摄影作品。 分析要求: 一、主题突出、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二、摄影技术语言准确,构图、用光方式与色彩运用分析得当。 三、语言通顺、字迹工整、不少于800字。 摄影作品分析(五) 分析电视散文《贵阳》 1、你认为片子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列举片中的两三个细节,谈谈你的看法。 3、本片通过一个人的经历来说贵阳,请结合你的人生经历谈自己的感受。

摄影艺术赏析作业答案全套满分!

摄影艺术赏析_在线作业_A 一单项选择题 1. 1839年发明了“摄影术”的法国人是()。 (5.0 分) a 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Ansel Adams) b 达盖尔(Daguerre) c 大卫?穆恩奇(Davi d Muench) d 弗朗科?方塔纳(Franco Fontana) 2. 促使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公园法并开辟约塞密提为国家公园,有“约塞密提大师”美誉的摄影家是()。 (5.0 分) a 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Ansel Adams) b 达盖尔(Daguerre) c 大卫?穆恩奇(Davi d Muench) d 弗朗科?方塔纳(Franco Fontana) 3. 以下哪位摄影家善于抓拍作品?() (5.0 分) a 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lipe Halsman) b 优素福?卡什(Yousuf Karsh) c 阿诺德?纽曼(Arnol d Newman) d 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 Avedon) 4. 美国著名的F?64小组创始人之一,创造了许多花卉摄影经典之作的女性摄影家是()。 (5.0 分) a 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 b 曼?雷(Man Ray) c 伊莫金·坎宁安(Imogen Cunningham) d 吉安?帕洛?巴尔贝里(Gian Paolo Barbieri) 5. 提出“决定性瞬间”理论的摄影家是()。

a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b 艾森斯塔特 c 埃里克?沙洛蒙 d 罗伯特?卡帕 6. 通常可用于对名画真伪进行辨别的科技摄影类型是()。 (5.0 分) a 显微拍摄 b 红外摄影 c X光摄影 7. 创立了“集锦摄影”,并以作品《春树奇峰》入选英国摄影沙龙的中华摄影家是()。 (5.0 分) a 奚志农 b 陈复礼 c 罗红 d 郎静山 8. 《雕塑家贾柯米蒂》的作者是()。 (5.0 分) a 优素福?卡什 b 理查德?阿维顿和欧文 c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d 爱德华?斯泰肯 9. 《老黑奴》的作者是()。 (5.0 分) a D?柯克兰德 b 吉安?帕洛?巴尔贝里 c 卡什 d 阿维顿 10. 《满天星》的作者是()。

摄影艺术赏析考试作业 附答案

摄影艺术赏析考试作业(从第五讲到第十讲) 第五讲平凡中的不平凡——静物摄影 1. 单选题第一位获得古根海姆奖,同时也是美国著名的F.64小组创始人之一的摄影家是: A. 哈罗德.费因斯坦(Harold.Feinstein.) B. 吉安.帕洛.巴尔贝里(Gian.Paolo.Barbieri) C. 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Avedon) D. 爱德华.韦斯顿(Edward.Weston) 2. 单选题美国著名的F.64小组创始人之一,创造了许多花卉摄影经典之作的女性摄影家是: A. 爱德华.斯泰肯(Edward.Steichen) B. 曼.雷(Man.Ray) C. 伊莫金.坎宁安(Imogen.Cunningham) D. 吉安.帕洛.巴尔贝里(Gian.Paolo.Barbieri) 3. 单选题以下哪位摄影家发明了“中途曝光法”: A. 曼.瑞(ManRan) B. 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Avedon) C. 巴拉瑞.诺法雷(Balara.Norfleet) D. 爱德华.韦斯顿(Edward.Weston) 第六讲最美的美——人体摄影 1. 单选题最早的人体照片是: A. 《圆环》(又名《蒂娜的裸体》) B. 《扮成溺水自尽者的巴耶尔》(又名《一个被淹死的男人》) C. 《安格尔的小提琴》

D. 《变形》 2. 单选题以下哪位摄影师拍摄了最早的人体照片: A. 伊莫根.坎宁安 B. 菲利普.哈尔斯曼 C. 弗兰克.霍华特 D. 希波利特.巴耶尔 生命的赞歌——生态摄影 1. 多选题被并称为世界摄影三大奖项的是: A. .世界野外摄影比赛大奖 B.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 C.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D. 世界科技摄影比赛大奖 2. 单选题出版画册《追寻藏羚羊》,并最终让藏羚羊保护问题得到了社会关注的我国摄影家是: A. 罗红 B. 陈复礼 C. 奚志农 3. 单选题被授为“气候英雄”的中国生态摄影家是: A. 罗红 B. 陈复礼 C. 奚志农 4. 单选题出版世界最畅销的野生动物画册——《塞伦盖蒂:非洲平原的自然法则》的摄影家是: A. 保罗.斯梯瑞

摄影艺术作品赏析

摄影艺术作品赏析 选择下图进行摄影艺术作品的赏析,谈谈个人的看法,分析作品的艺术效果和美感。 1,画面的整体布局。 从近景,中景,远景三个方面来分析。 近景是一堆半浸泡在水里的靠着水坝的光滑的石头,石头在水表面蒙蒙的雾气中若隐若现,而水表面的淡淡的雾气更增加了朦胧的美感,给人一种欲窥不得的感觉,让人联想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画面。中景是一对含情脉脉注视着对方的情侣和广阔平静的水面,情侣的右手边也有一堆石头。同样的水面上浮着淡淡的雾气,远处的灯光倒映在水里留下一片淡淡的黄色光晕。朦胧的水面和朦胧的人像交相辉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远景是一座灯火辉煌的斜拉锁桥,横跨整个水面,同时也是画面的主要构成物之一。中间一个桥墩的顶端在灯火和夜色的掩映下看的不真切,在云端若隐若现,留给人无尽的遐想空间。更远处还有朦胧的山脉蜿蜒其中。 将雾通过景物的透视效果,将纵深感表现出来,也使雾有远近浓淡的对比。在这里,摄影家在设置近、中、远景的同时,还特意采用逆光照射,将雾的朦胧感表现出来,丰富了艺术感染力。整幅画面给人的是一种朦胧的意境和淡淡的平静的唯美的感觉。同时也让人觉得很温馨,很浪漫。 2,光线的选择。 本图选择的是侧光拍摄,侧光可以凸现景物的立体感,使景物真实可信。构图的均衡对称也给画面增添了宁静的氛围,让人犹如身临其境。利用侧光是斜拉桥投影在水面上,并用投影的光线构造朦胧的美感。使原本平淡的画面增加了趣味性。画面中灯光在水面上的反射光照亮了一部分朦胧的雾气,而周边的景物则略带神秘。整体的明暗对比时画面显得格外神奇,犹如童话世界一般梦幻,给人以美得享受,让人不禁幻想。 3,色彩的搭配。 整个画面的色彩比较丰富,过渡自然和谐。近处石头的泛着光泽的黝黑色,水面朦胧的乳白色,桥上灯光的晕黄色,人影背后白绿色的光线,远处深蓝色和墨黑色的天空。既有冷色调,又有暖色调,画面色彩饱和,色调和谐,有一种朦胧的意境美。低色温在画面上呈现暖

艺术摄影技巧

艺术摄影技巧 下面就让为大家介绍一下艺术摄影技巧。 艺术摄影技巧1、用光用光是摄影的头等大事。 停一下,回过头去反复读上面那句话,直到把它深深印在脑子里。 毕竟,摄影艺术的本质就是通过捕捉某个场景的光线来创造一种艺术的演绎。 从本质上讲,摄影就是用光绘画。 在摄影术和闪光灯发明之前很久,古典画家们就知道把绘画主体安排在大窗子附近。 大窗子就像巨大的柔光箱,创造合适的光线,让画家捕捉到他们想要的情绪。 没有好的光线就根本不要去按快门,否则你的照片和那些菜鸟拿着傻瓜机瞎拍出来的不会有什么两样。 艺术摄影技巧2、主题主题你必须得有光才能拍照,所以光列在第一条,它绝对是摄影的基石。 但主题也是同样重要的。 一个好的主题比一个好看的模特要有用。 场景,衣着,支撑物,饰品,姿势以及情绪表达,他们结合起来讲述一个故事。 而摄影师得保证这是一个值得讲述的故事。 艺术摄影技巧3、对焦对焦不仅仅是考虑对在那里,还要考虑这幅

人像要用多大的景深来表现。 你想要多大程度上虚化背景/前景?主体有多少部分需要合焦?通过适当的镜头搭配,你在这方面可以有相当大的灵活度,而这能对你作品的效果产生巨大影响。 此外,不要忽视转换焦点的可能性。 一般而言合焦在眼睛上是好的,但我也常常合焦在嘴唇,有时为了创造一种戏剧化的张力,我会使拍摄主体脱焦而将焦点对在其他地方,比如说手,或者模特拿着的某件物品。 在我最喜欢的一张作品中,我把焦点对在棋盘上,用非常浅的景深,并把主体的脸照得非常亮以至于高光处严重过曝。 对于初学者来说需要注意避免的一点是“融合就是说在照片里背景和前景在看上去有种要融合在一起的趋势。 比如要小心别让背景里的树看上去像是从主体的脑袋上长出来的。 艺术摄影技巧5、构图业余作品和专业作品的一个关键差别就是构图。 一个伟大的人像摄影师考虑形状、构图、框架、角度、负空间、以及把焦点设置在哪里可以获得最大的视觉冲击等等。 6、色彩你若是为了色彩而拍片,那就应该确保色彩之间互相协调。 如果颜色不协调,可以换衣服、场景等等......直到协调为止。 画家不会随机抓个颜色就画,为什么摄影师就得在颜色方面任凭摆布呢?艺术摄影技巧7、曝光曝光不仅仅是获得适当的曝光来记录场

摄影艺术赏析-在线作业-4(95分)

摄影艺术赏析-在线作业-4(95分)

摄影艺术赏析_在线作业_4(95分) 交卷时间:2016-05-24 11:29:15 一、单选题 1. (5分) ? A. 路易斯?海因 ? B. 威廉克?莱因 ? C. 艾森斯塔特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 凝固的现实——纪实与新闻摄影(中)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 A. 哈罗德?费因斯坦 ? B. 爱德华?韦斯顿 ? C. 伊莫金.坎宁安 ? D. 八木祥光 纠错 拍摄表现二战胜利的经典之作《胜利之吻》的摄影家是( )。 《玉兰花》的作者是( )。

得分: 5 知识点: 5 平凡中的不平凡——静物摄影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3. (5分) ? A. 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 ? B. 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 Avedon) ? C. 哈罗德?费因斯坦(Harold Feinstein ) ? D. 吉安?帕洛?巴尔贝里(Gian Paolo Barbieri)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5 平凡中的不平凡——静物摄影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4. (5分) ? A. 大卫?穆恩奇 ? B. 陈复礼 ? C. 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 ? D. 弗朗科?方塔纳 第一位获得古根海姆奖,同时也是美国著名的F?64小组创始人之一的摄影家是()。摄影作品《月光曲》的作者是()。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 与风景对话——风光摄影(上)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5. (5分) ? A. 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lipe Halsman) ? B. 优素福?卡什(Yousuf Karsh) ? C. 阿诺德?纽曼(Arnold Newman) ? D. 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 Avedon)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2 与风景对话——风光摄影(下)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6. (5分) ? A. 遥感成像 ? B. 小孔成像 ? C. 凸透镜成像 被称为“美国人像摄影的怪杰”的摄影家是()。摄影技术的基本原理来自“()”光学现象。

世界最著名的32张摄影作品

世界最著名的32张摄影作品 1、《受伤的女子》——这幅照片是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一个受伤而只绑绷带裸睡的女子,是那幺安详而不带一丝猬亵。显示了布拉弗观察事物的智能:摄影是人们经历多年的努力结果,并且会继续开拓下去--摄影必须朝改善人的形象和生于斯的环境而努力。人和环境是多样性,且经常会改变的,我们要把观点放在上面,才有可能使影像表现永保丰富。 2 、《枪》——在纽约105街区,一个小流氓将枪直指摄影家的镜头。"他只有11岁,却学会了一切狰狞。"克莱因回忆说:"当然,他手里是一把假枪,他正玩的也不过是美国

孩子街头巷尾惯玩的游戏。但在我看,这一瞬间早已不再是儿童的游戏。" 3、《最著名的吻》——这是有关接吻的著名照片中最早的一张。面对这张在公共场合抢拍的照片,今天的人们可能会想到肖像权,隐私权这样的字眼,实际上它的确引发了一场肖像权的官司。但这并没能阻挡它在全世界流传。

4、《她叫玛格丽特马瑟》——这幅坐姿人体使韦斯顿的人体摄影达到巅峰状态,也是人体摄影最伟大的经典之一,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抽象的人体艺术.

5 、《奥马伊拉的痛苦》——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夹杂着泥石流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美联社的法籍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在现场发现一个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她的脊椎已被砸伤,尽管福尼尔曾经当过外科医生,但此时也无能为力。只有在他拍下小姑娘那美丽而

坚强的面孔的同时,不时同她交谈。希望增强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待救护人员赶到时,她已在泥浆里浸泡了60个小时了。虽然小姑娘接受了治疗,但还是死了。福尼尔从始至终守候在奥马伊拉身边,一直拍到小姑娘下葬的最后一个镜头。翌年这组照片获第29届WPP突发新闻系列一等奖,其中充分表现小姑娘横遭灭顶之灾时仍能保持神情镇定自若的这张被评为1985 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 6 、《裸跑者》——在1975年英联邦橄榄球决赛上,包括伊利莎白女王在内的英国政要聚集在主席台上。这个体型优美的裸跑者-澳大利亚会计师米歇尔.奥.布瑞恩

艺术摄影的发展

艺术摄影的发展 一、画意派摄影 “高艺术”摄影 自然主义摄影 印象派接影 二、连环会和摄影分离派 连环会 摄影分离派 三、纯粹派摄影 新客观主义 f/ 64小组 四、20世纪上半叶来,艺术摄影的其它重要发展 本来派摄影 物影照片 剪辑与拼贴 抽象与超现实 主观摄影 概论 摄影在追求艺术的实践中,在与绘画亲缘的交融和繁衍中,不断形成表现上的风格和流派,逐渐发展和演绎成艺术摄影。 艺术摄影不论题材如何,在技法上,主要突出摄影本体语言中有关艺术造型的光、影调和构图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同时,注重以二维平面来展现三维空间的绘画性。在观念和格调上,强调创意和实验性,轻视功利性甚至实用性。 艺术摄影就是在表现形式上,突出地使用艺术语言和手法,侧重主观意念和视觉美感的一门摄影。 画意摄影运动兴盛至19世纪末,消退于20世纪20年代间。在兴盛时期,产生的主要支流有“高艺术摄影”“自然主义摄影”和“印象派摄影”。 高艺术摄影力求摄影具有绘画的效果,以争取使摄影也达到像绘画那样的艺术地位,但实现的只是对绘画语言的简单模拟和借用。 自然主义摄影追求的是以自然环境、自然情趣和自然手法表现的画意摄影。自然主义摄影对以后的摄影发展影响颇多。 印象派摄影主要以焦点视觉论和用绘画印象派的表现形式,来创作具有印象派绘画效果的摄影。印象派摄影做为摄影在艺术表现上的一种尝试,是对艺术摄影的丰富,但印象派摄影的模糊、朦胧效果,却是对艺术摄影的局限。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纪元之交期间艺术摄影的发展,则是经历了由画意摄影往纯摄影方向的过渡。在这个转折时期里出现的连环会和摄影分离派则分别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连环会在活动中,坚持对凡是强调艺术表现的摄影,都支持和鼓励。在连环会的努力下,以画意摄影为主的艺术摄影,至20世纪初的十年前后,达到空前兴盛。 摄影分离派存在时期所焕发的艺术前卫精神和推动艺术摄影向前发展的先锋作用,使得世界艺术摄影的中心自20世纪起逐渐由英、法转移往美国。 20世纪1 0年代以后,艺术摄影开始出现重大转变。主要走向之一是画意摄影逐渐为直接摄影所取代,直至最终集合成纯摄影,而形成艺术摄影的一大主流。 20世纪20年代由德国兴起的新客观主义摄影(又叫新即物主义摄影或新现实主义摄影) 30年代在美国发起的f/64小组

2013年春季摄影艺术赏析网上作业1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曾拍摄过多位世界名人并被誉为“拍摄灵魂的大师”的是() A、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lipe Halsman) B、优素福.卡什(Yousuf Karsh) C、阿诺德.纽曼(Arnold Newman) D、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 Avedon)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著名的区域曝光典型作品《月升》,早在1981年的售价就达到了7万美金,它的作者是() A、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Ansel Adams) B、达盖尔(Daguerre) C、大卫.穆恩奇(David Muench) D、弗朗科.方塔纳(Franco Fontana)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5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著名的水下舞蹈摄影家是() A、霍华德·舒尔茨 B、理查德.阿维顿 C、菲利普.哈尔斯曼 D、爱德华.韦斯顿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5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圆环》,又名《蒂娜的裸体》的作者 A、爱德华.韦斯顿 B、曼.瑞 C、安德烈.柯特兹 D、芭芭拉.克兰妮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5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出版世界最畅销的野生动物画册——《塞伦盖蒂:非洲平原的自然法则》的摄影家是() A、保罗.斯梯瑞 B、岩合光昭 C、光昭岩武 D、弗朗斯·兰汀(Frns Lntine)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本题得分:5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最早的人体照片是() A、《圆环》(又名《蒂娜的裸体》) B、《扮成溺水自尽者的巴耶尔》(又名《一个被淹死的男人》) C、《安格尔的小提琴》 D、《变形》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小型莱卡135相机是1913年()研制的 A、德国 B、日本 C、美国 D、中国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5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被称为“美国人像摄影的怪杰”的摄影家是() A、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lipe Halsman)

对创意摄影艺术的感受

对摄影艺术的感受 摄影术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诞生于法国。与其他艺术相比,摄影艺术是一门较为年轻的艺术门类。摄影艺术是一种对现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通过镜头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摄影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风景,人物,动物等来表达。这篇文章主要是想对几种没有经过后期处理,仅仅运用自然界现有的条件,保留拍摄主体的原有特色的一些拍摄,进行赏析。 一、摄影艺术 (1)自然光摄影 在拍摄室外景物时,摄影师都会用自然光做辅助,使照片有层次感。清晨和傍晚的光,比较的柔和,色调也比较暖,拍摄出来的作品更有质感,也很有意境,更能强调拍摄的主题,使其有立体感。 对于使用什么样的光线,摄影师会根据拍摄意境的不同,运用不同的光线效果进行拍摄。这时,摄影师的感性就非常重要了,它与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个性息息相关,而每张作品都会带有不同程度的作者的主观性,也因为每个人的视角不同,在同一地点,不同的摄影师会拍出不同的作品。 (2)逆光摄影 逆光摄影也是运用自然光摄影的其中一种拍摄方式。逆光为不透明的物体带来轮廓光,使透明或半透明物体产生透射光,让液体或光滑表面产生眩光,极富有戏剧效果。 在外景拍摄中,逆光拍摄能够渲染氛围。画面中的主体会有一种朦胧的美感,有时人物的周围会带有一层金边,更增加了别样的韵味。逆光下的剪影也非常具有形式感和戏剧性。在逆光拍摄中,拍摄的主体会隐藏在比较暗的部分,有一部分细节会被模糊化,在画面中有时只会呈现出简洁的线条,使拍摄的主体更加突出,强化了拍摄的主体。

近些年来,创意摄影艺术也逐渐兴起,与运用自然光的方法不同,作者通过改变焦距,镜头中物体的位置等方式,以独特的呈现形式来表达情感,一般来说,创意摄影所表达的情感,比平常摄影的作品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 二、创意摄影艺术 (1)延时摄影 延时摄影是以一种将时间压缩的拍摄技术。最后呈现的拍摄作品是一组照片或视频,后期通过照片串联或是视频抽帧,把几分钟、几小时甚至是几天几年的过程压缩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以视频的方式播放。在一段延时摄影视频中,物体或者景物缓慢变化的过程被压缩到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平时用肉眼无法察觉的奇异精彩的景象。 在每天这样快速,又一成不变的生活中,我们很多时间都感到索然无味。而延时作品展现的物体动态的变化,改变了我们眼中的事物,那种快速的变化,瞬间变化的节奏,呈现给我们一个崭新的、不一样的世界。也让我们能换一种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2)光绘摄影 在课上第一次听说光绘摄影这个词时,我就被它独特的魅力所吸引。所谓的光绘摄影,就是将相机设置为长时间曝光,然后在曝光的过程中,通过控制光源的变化创造出一种特殊影响效果的摄影方法。 人在光绘摄影的过程中完全控制了光线,主动性非常大。也由于人们在“作画”之时无法看到笔迹,常会出现一些“错误”,使整个作品看上去有些抽象、虚幻甚至怪异,更有一种二次元事物融入了三次元的夸张感,让人不禁深陷其中。(3)移轴摄影 移轴摄影泛指利用移轴镜头创作的作品,所拍摄的照片效果就像是缩微模型一样,非常特别。将真实世界拍成像假的一样,使照片能够充分表现“人造都市”

艺术摄影图片赏析

深夜里的首都机场 这张图片是后期调色后成为单色图。所拍地点是首都机场一角。在构图上,图片以曲线为主体框架,强烈的透视效果也充分展现出首都机场的宽阔。以二层的围栏作为前景使空间的层次得以显现。通过观察车灯痕迹,可以看出,作者刻意利用延迟拍摄,这样尾灯的痕迹更能突出首都机场的以流线型为主体的曲线美。 月伴埃菲尔 此图片是仰拍的埃菲尔铁塔,此图最好的地方也恰好是他所选择的视角,这样仰拍的方式是最合适拍摄建筑的,因为不但可以把建筑的高大表现出来,还可以把特别的建筑的线条展现出来。如这幅图,就充分的利用了广角镜俯拍,一方面增大了塔底的厚重感,另一方面又将埃菲尔铁塔的人形曲线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左边的月亮点缀其中,是整体的点线面构图更为完整。 温柔 这是一张很唯美的建筑摄影。为什么这张图片会给人以无限温暖的遐想呢?这就是在摄影中相当重要的因素——光线。当太阳与地平线处于小于三十度角的范围内,红光反射最为强烈,其他光谱依次衰减,这也就是为何夕阳和朝阳会呈现出黄到红的美丽变化。在另一方面,色温成暖色时,欣赏者就会不由的感受到温暖,舒适的感觉。回到图中,作者利用前面这片阴影作为前景,蓝天作为背景,特别的凸显了再柔光照射下的别墅建筑,立刻就将别墅的舒适用光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鱼眼看世界 这是一种在摄影里常用的方法,鱼眼镜头。但是在建筑摄影中并不常用,因为鱼眼镜头会导致图像的形状发行形变,如果是单纯的想读着传达建筑的构型的话,这是不适合的。但是,鱼眼镜头却可以在意境上制造出奇的效果,比如这张图。鱼眼所产生的高大建筑形变,反而制造出了一种压迫于行人的感觉,再加上远处高光的太阳,和黑白色调的表现,更突出了城中一种密集压抑的气氛。这就是语言的特殊效果和魅力所在。 向右看齐 作者利用长焦拍摄一组房屋,利用长焦的特点,制造出这几座房间好像是在空间上压缩一样的感觉,是图片构图更紧密,以及是房屋看起来错落有致。同时作者还为了防止图片看起来过素,特意用绿色植被作为前景。 繁华·夜 夜景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繁华。常见的夜景大多是远景,近景街拍。俯拍的并不多,所以一个摄影作品优秀之处与其切入的视角是有很大关系的。这幅作品由近及远,主干道的色彩与其他街道的色彩在俯拍的角度一目了然,其建筑的密集性也是由疏及密的。这样的清晰的对比,也是此作品的一大优点。 我与台北有个约会 这是台北的夜景,远景拍摄,图像中最美的就是其各种渐变对比,还有“线”的突出。简便的对比,由近及远的是由暗到明;各种建筑也是由低到高;远处的天空也是由酒红到紫再到黒,这样的渐变效果,更是作品为美丽的夜增加了很多的韵味。而合理的穿插“主线”也是构图的点睛之笔,以金黄主干道和台北101构成的直角边这是这图的精彩之笔,完全将101大楼的高大威武转化为婀娜多姿,身处在相对低的楼中却不憋足。这就是优美的构图处理。时间凝固 这是利用大光圈近拍的日晷,背景完全虚化,突出了日晷的特征,其选择拍摄角度也是非常的准确,充分利用了蓝天为背景,将日晷的表盘和指针完全凸现出来,包括其指针的影子。而虚化背景下方又是充满古典气息的故宫宫墙,更是人觉得似乎时间逆转。这就是选择角度对构图的重要性。但不足在于,其光圈有点过大,一直日晷的石矶右下方也被虚化。

摄影艺术赏析作业答案(华东理工)

影艺术赏析_在线作业_A 一单项选择题 1. 1839年发明了“摄影术”的法国人是()。 (5.0 分) a 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Ansel Adams) b 达盖尔(Daguerre) c 大卫?穆恩奇(Davi d Muench) d 弗朗科?方塔纳(Franco Fontana) 2. 促使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公园法并开辟约塞密提为国家公园,有“约塞密提大师”美誉的摄影家是()。 (5.0 分) a 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Ansel Adams) b 达盖尔(Daguerre) c 大卫?穆恩奇(Davi d Muench) d 弗朗科?方塔纳(Franco Fontana) 3. 以下哪位摄影家善于抓拍作品?() (5.0 分) a 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lipe Halsman) b 优素福?卡什(Yousuf Karsh) c 阿诺德?纽曼(Arnol d Newman) d 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 Avedon) 4. 美国著名的F?64小组创始人之一,创造了许多花卉摄影经典之作的女性摄影家是()。 (5.0 分) a 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 b 曼?雷(Man Ray) c 伊莫金·坎宁安(Imogen Cunningham) d 吉安?帕洛?巴尔贝里(Gian Paolo Barbieri) 5. 提出“决定性瞬间”理论的摄影家是()。

a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b 艾森斯塔特 c 埃里克?沙洛蒙 d 罗伯特?卡帕 6. 通常可用于对名画真伪进行辨别的科技摄影类型是()。 (5.0 分) a 显微拍摄 b 红外摄影 c X光摄影 7. 创立了“集锦摄影”,并以作品《春树奇峰》入选英国摄影沙龙的中华摄影家是()。 (5.0 分) a 奚志农 b 陈复礼 c 罗红 d 郎静山 8. 《雕塑家贾柯米蒂》的作者是()。 (5.0 分) a 优素福?卡什 b 理查德?阿维顿和欧文 c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d 爱德华?斯泰肯 9. 《老黑奴》的作者是()。 (5.0 分) a D?柯克兰德 b 吉安?帕洛?巴尔贝里 c 卡什 d 阿维顿 10. 《满天星》的作者是()。

艺术摄影论文

艺术摄影论文 一:浅谈艺术摄影用光技巧的重要性 光与影这两者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不管是自天还是夜晚,影子都会因为光的存在而 存在。在现实生活中,光表现得较为现实,在此种背景下,光与影的完美组合成功的转移 了人们的注意力,也影响了人们对事物的准确判断。在摄影过程中,摄影师要借助自身的 艺术修养,通过光影技术等多种手段来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一、摄影艺术的概述 所谓摄影是指借助镜头来表现真实画面的艺术媒介。从这一点来看,摄影媒介不能将 自己诊释出来,正因为如此,这种艺术介质影响着人们对摄影的看法。我们平常所看到的 照片具有明显的真实性。摄影师借助照片将真实的场景呈现出来,与此同时摄影师也具有 表现真实场景的欲望。摄影摄像技术借助不同的形式来持续、分化其所涉及的领域。 二、光线对生活与拍摄的影响 一拍摄的整体效果受到光线的影响 从物理学的方面来讲,照射在某一物体表面的光线、物体本身的反射能力都会影响着 某一物体本身的亮度。比如:一块黑色的抹布,虽然这块抹布自身具有较弱的反光能力, 但是如果将这块抹布放置在强烈的光线下,此时这块抹布的亮度值会增加。经过实践证明,拍摄对象在不同的光线中,所呈现出来的亮度是不同的。究其原因在于由于主观光线与客 观光线的影响,因此所拍摄的对象所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不相同的。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某 一种因素都会影响着亮度值。因此拍摄对象的最终效果会受到亮度值的影响。 二摄影过程中,光线的季节变化 我们都知道,太阳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照射在被拍摄物体上的光线 也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由于角度的变化,此时被拍摄物体表面的阴影与质 感会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最适宜的拍摄时间是从1o点到14点这一段时间;最合适的 采光角度是被拍摄物体上方的4-5度左右。虽然有时候所用的测光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所 选择的角度并不相同,因此所呈现出来的阴影却是不相同的。如果摄影师所采用的角度是 高角度,那么所呈现出来的阴影较短;如果摄影师所采用的角度是低角度,那么所呈现出 来的阴影较长。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要根据环境、季节、时间等因素来运用好光线。 三光线的软、硬区分 从光质的角度上来讲,可以将光线分为软光与硬光这两种。软光是指不会产生明显阴 影的光线。比如:阴天时候的光线就是软光。由于光线并不能直射到物体上,因此阴影部 分与受光部分会形成较小的反差,因此能见度较高的阴天往往是最佳的拍照时间。硬光是 指没有云彩遮挡下太阳光,又或者是人造光。比如:照明灯等。在直线光线的照明下,阴

摄影艺术赏析_在线作业答案(1-10)

导言走近摄影艺术 第一讲与风景对话——风光摄影(上) 1.单选题 三度获颁古根海姆奖金,并获得过美国公民最高褒奖——总统自由勋章的摄影家是()trueA.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Ansel.Adams) B.达盖尔(Daguerre) C.大卫.穆恩奇(David.Muench) D.弗朗科.方塔纳(Franco.Fontana) 2.单选题 提出著名的区域曝光理论的摄影家是() trueA.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Ansel.Adams) B.达盖尔(Daguerre) C.大卫.穆恩奇(David.Muench) D.弗朗科.方塔纳(Franco.Fontana) 3.单选题 著名的区域曝光典型作品《月升》,早在1981年的售价就达到了7万美金,它的作者是()trueA.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Ansel.Adams) B.达盖尔(Daguerre) C.大卫.穆恩奇(David.Muench) D.弗朗科.方塔纳(Franco.Fontana) 4.单选题 促使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公园法并开辟约塞密提为国家公园,有约塞密提大师美誉的摄影家是()trueA.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Ansel.Adams) B.达盖尔(Daguerre) C.大卫.穆恩奇(David.Muench) D.弗朗科.方塔纳(Franco.Fontana) 5.单选题 制作环保纪录片《家园》并因此当选2009《时代》年度环保英雄的摄影家是() trueA.扬.阿尔蒂斯.贝特朗(Yann.ArthusBertrand) B.弗朗科.方塔纳(Franco.Fontana) C.大卫.穆恩奇(David.Muench) D.达盖尔(Daguerre) 6.单选题 日本顶级摄影大师——竹内敏信的作品主要集中于以下哪一类? A.静物 B.动物 C.人物 trueD.风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