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三角航道网京杭运河水系统智能航运信息服务应用示范

长三角航道网京杭运河水系统智能航运信息服务应用示范

长三角航道网及京杭运河水系

智能航运信息服务(船联网)应用示范

可行性报告

(江苏部分)

(初稿)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二〇一一年一月

目录

1总论 (1)

1.1项目概况 (1)

1.1.1项目目标任务 (1)

1.1.2主要建设内容 (1)

1.1.3建设范围、地点、期限 (3)

1.2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3)

1.2.1职能职责 (3)

1.2.2机构设置 (5)

1.3研究结论及建议 (6)

1.3.1项目建设必要性和意义 (6)

1.3.2国家和信息化规划的符合性 (7)

1.3.3项目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8)

1.3.4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8)

1.3.5运行维护费用估算 (8)

1.3.6存在问题及建议 (8)

2项目背景、现状、建设条件及需求分析 (10)

2.1项目建设背景 (10)

2.2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1)

2.2.1建设现状 (11)

2.2.2存在问题 (15)

2.3建设基础条件分析 (16)

2.3.1网络基础 (16)

2.3.2应用基础 (17)

2.3.3数据基础 (19)

2.3.4组织基础 (20)

2.4项目需求分析 (21)

2.4.1目标用户分析 (21)

2.4.2信息服务需求分析 (22)

2.4.3业务服务需求分析 (23)

2.4.4应急和决策支持需求分析 (24)

2.4.5需求综合分析 (25)

3建设技术方案 (27)

3.1建设目标与任务 (27)

3.2指导方针和建设原则 (27)

3.2.1指导方针 (27)

3.2.2建设原则 (28)

3.3建设框架 (30)

3.4建设内容、范围和规模 (31)

3.4.1建设内容 (31)

3.4.2建设范围 (33)

3.4.3建设规模 (33)

3.5关键技术 (33)

3.5.1RFID技术 (33)

3.5.2北斗和GPS双系统融合应用 (35)

3.5.3多种网络通信融合应用 (36)

3.5.4数据交换与同步技术 (36)

4系统与建设方案 (37)

4.1总体框架设计 (37)

4.1.1系统逻辑结构 (37)

4.1.2网络拓扑结构 (38)

4.2感知与信息采集方案 (40)

4.2.1RFID自动身份识别 (41)

4.2.2智能船载终端安装 (42)

4.2.3岸基设备研发和布设 (50)

4.3通信网络系统方案 (54)

4.3.1船岸通信 (54)

4.3.2岸基设备与中心通信 (55)

4.3.3两省一市通信 (56)

4.4数据库及数据交换方案 (56)

4.4.1水路信息分类 (56)

4.4.2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60)

4.4.3数据交换与共享 (62)

4.5信息服务平台方案 (65)

4.5.1服务管理功能 (65)

4.5.2实时数据服务 (66)

4.5.3信息服务功能 (67)

4.5.4业务服务功能 (68)

4.5.5辅助决策分析服务 (69)

4.6安全体系建设 (70)

4.6.1通信安全保障 (70)

4.6.2系统隐私保护 (71)

4.6.3网络安全管理 (71)

4.6.4系统安全管理 (72)

4.6.5应用安全管理 (73)

4.6.6安全策略管理 (74)

4.6.7安全制度制订 (74)

4.7标准体系建设 (75)

4.7.1内河航运智能信息服务及其标准化分析 (76)

4.7.2内河航运智能信息服务标准化研究设计 (79)

4.7.3内河航运智能信息服务标准化体系 (82)

4.7.4标准和规范的内容 (86)

4.8软硬件配置清单 (90)

4.8.1数据中心软硬件配置 (90)

4.8.2数据分中心软硬件配置 (91)

4.8.3安全产品配置 (92)

5产业化发展方向 (94)

5.1北斗定位和通信技术产业化 (94)

5.1.1卫星定位技术发展现状 (94)

5.1.2研究基础 (95)

5.1.3关键技术和结构设计 (95)

5.2智能船载终端产业化 (100)

5.2.1智能船载终端发展现状 (100)

5.2.2研究基础 (101)

5.2.3关键技术与结构设计 (102)

5.3岸基采集传输设备产业化 (105)

5.3.1岸基采集传输设备发展现状 (105)

5.3.2岸基设备实现路线 (105)

6项目实施及运行维护 (107)

6.1建设流程及进度安排 (107)

6.1.1建设流程 (107)

6.1.2进度安排 (108)

6.2项目建设组织结构 (110)

6.2.1项目组织领导 (110)

6.2.2项目建设主体 (113)

6.3运维及管理机构 (113)

6.4运维及管理规范 (113)

6.4.1建立信息资源采集维护规范 (113)

6.4.2建立系统运行及维护规范 (113)

6.4.3运维模式 (114)

6.4.4运维工作内容 (114)

7效益分析 (116)

7.1经济效益分析 (116)

7.1.1提高水路运输及水路运输监管的效率 (116)

7.1.2带动以服务运营为龙头的产业链 (117)

7.1.3培育江苏地区物联网技术产业规模 (118)

7.2社会效益分析 (119)

8项目风险与风险管理 (120)

8.1风险识别和分析 (120)

8.1.1初始阶段 (120)

8.1.2设计阶段 (120)

8.1.3实施阶段 (120)

8.1.4收尾阶段 (120)

8.2风险对策和管理 (121)

8.2.1风险应对方法 (121)

8.2.2风险应对管理 (121)

1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目标任务

根据国家物联网产业发展政策,结合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智能化内河水路交通体系的需求,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实现内河船舶的身份自动识别,立足于“服务优先”的定位,整合与挖掘江苏水路交通信息资源,建立智能化的航运信息服务体系,为内河运输经营者与水运利益相关者提供全方位的水运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内河水运效能;立足于“以服务促管理”的理念,构建水路运输管理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体系,实施人性化化管理、科学化管理,通过管理和服务方式的转变,最大程度地让利于民,切实降低内河运输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促进内河水运的节能减排,推动内河现代物流业的建立和发展,打造和谐水运、平安水运、高效水运与绿色水运。同时通过项目的建设积极引导和扶持我国物联网龙头企业加快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攻关以及相关标准体系的制定,提高我国在物联网关键技术上的自主研发能力与标准话语权,并通过规模化应用,积极推动我国在物联网产品制造、信息服务、系统运维等方面的产业化发展。与此同时,本项目将立足于“顶层设计”原则最终建立以RFID、卫星定位和AIS为基础,覆盖全省7000余公里干线航道以及100000余艘内河船舶的低成本感知网络,并结合行业应用系统,构建江苏内河智能航运服务信息平台。

1.1.2主要建设内容

根据项目目标和江苏省交通运输系统的基础条件,本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内河水路交通感知网络建设:建立以RFID、卫星定位和AIS的融合应用,覆盖全省7000余公里干线航道以及100000余艘内河船舶的低成本的感知网络,并与浙江、上海对接,实现内河船舶身份自动识别的长三角区域性联动;

2、引导和扶持物联网龙头企业开展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及攻关,制定《内河船舶射频识别(RFID)设备系列标准》、《智能船载终端》、《内河航运信息安全及用户隐私防护标准》等一系列标准;

3、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探索和培育物联网技术行业应用和服务产业化发展道路;

4、按“一主二分一备”方式建立船联网数据存储与应用架构,满足海量数据的管理与区域化应用,充分保证船联网的运行效率与数据安全。

5、基于船舶身份自动识别,建立水运管理部门间的数据“按需共享”机制,构建内河智能航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水运管理业务的有效串联与服务手段的创新,并向内河运输经营者及利益相关者提供以下服务功能:

基于航道基础设施数据为船舶航行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智能信息服务 基于航道实时运行状况为船舶航行提供动态的个性化的安全引导信息服务

提供船舶遇险报警与紧急救援服务

基于水路运输市场为水路运输相关人员提供物流信息、船舶交易服务 提供行业政策宣传和运输市场引导信息服务

提供行业管理部门“非扰民式”隐形监管服务

提供船闸、港口作业手续远程办理服务

提供重点物资运输的保障、监控和应急船舶运力的组建、管理功能

提供水路运输经济运行统计分析功能

1.1.3建设范围、地点、期限

建设范围:涵盖省市二级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具有水路行业管理职能的厅直属单位(厅航道局、省地方海事局、厅港口局、厅运管局)。

建设地点:全省内河7000余公里省市干线航道、所有交通船闸、危险品码头,江苏省交通运输厅以及航道局、地方海事局、港口局、运管局等四个厅直属单位。

建设期限:2011年到2015年。

1.2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是主管全省交通行业的省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职能职责和机构设置如下:

1.2.1职能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交通运输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组织起草交通运输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拟订交通运输行业有关政策并监督实施,指导全省交通运输行业体制改革工作。

2、组织编制全省综合运输体系规划,组织拟订并监督实施公路、港口、航道、地方铁路、民用航空和交通物流业等行业规划。指导编制城市客运发展规划,

参与城市客运有关设施的规划,指导交通运输枢纽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负责交通运输行业统计和信息发布工作。

3、组织实施国家、省重点和大中型交通工程建设。负责全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行业管理。负责全省港口岸线、陆域、水域的统一管理工作。

4、承担全省道路、水路运输市场监管责任。指导城市客运管理及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工作。指导交通运输枢纽管理工作。拟订有关物流业政策和标准并监督实施。

5、指导全省路政、运政、航政、港政等行政执法工作。负责除长江和沿海以外的本省其他通航水域的水上安全监督、内河救助打捞工作。负责船舶检验和船舶防污监督管理工作。

6、拟订全省交通运输行业投融资政策和规费政策并监督实施,提出有关财政、土地、价格等政策建议。协调并参与交通运输建设资金筹集,负责提出交通运输专项资金安排意见,负责交通运输预算资金的申请、拨付和监管。指导交通运输行业内部审计工作。

7、拟订全省交通运输行业科技与信息化政策、规划和规范并组织实施,组织重大交通运输科技项目攻关。指导协调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与管理。指导并监督交通运输行业质量、技术、环保和节能减排工作。

8、负责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承担并指导交通运输行业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实施重点物资运输和紧急运输。

9、负责全省地方铁路管理工作。组织引导全省航空产业发展,依法对民用机场、航空企事业单位实施监督管理。承办省国防动员委员会交通战备办公室工作。

10、指导全省交通运输行业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交通运输行业利用外资和国际交流合作工作。

11、承办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1.2.2机构设置

1、内设机构:包括办公室、政策法规处、综合计划处、科技处、航空处、安全监督处(应急办公室)、财务处(审计处)、政治处、直属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处和省国防动员委员会交通战备办公室等处室。

2、直属单位:具有交通水路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单位包括厅航道局、地方海事局、运管局和港口局,具体职能职责如下:

(1)省交通运输厅航道局:承担全省航道(不含长江)、省交通运输部门所属通航船闸的建设和维护工作;承担航政管理工作(除上航执法以外);负责航道、省交通运输部门所属船闸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筹集;编制年度养护计划;承担省交通运输部门所属船闸规费的征稽管理工作。

(2)省地方海事局:负责除长江和沿海以外本省通航水域、港口的水上安全监管、水上安全检查和水上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承担救助打捞、防止船舶污染、船舶和船员管理工作;承担船舶和水上设施及船用产品检验工作;承担航政和水

上运政的上航执法工作;承担全省重大内河(长江除外)水上人命搜救的组织协调工作。

(3)省交通运输厅运输管理局:承担全省道路、水路运输市场监管工作,指导城市客运管理;负责全省运政稽查工作(除上航执法以外);负责道路运输场站的建设和管理;参与拟订交通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承担交通物流市场管理工作;承担机动车维修、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工作;指导公共汽车、城市地铁和轨道交通运营、出租汽车、汽车租赁等行业管理工作。

(4)省交通运输厅港口局:承担全省港口岸线、陆域、水域统一管理工作;承担全省港口规划(含港口岸线审批)、计划和统计工作;负责港口建设市场秩序、经营秩序、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负责港口港政管理;承担港口规费征收管理工作。

(5)江苏省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在省交通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厅交通电子政务项目具体实施工作。

1.3研究结论及建议

1.3.1项目建设必要性和意义

“十一五”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快速发展时期,围绕“在交通运输动态信息的采集和监控、交通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交通运行综合分析辅助决策和交通信息服务等四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的总体目标,加快了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步伐。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内河运输船舶统一身份标识体系,加强对航运状态的动态监测与感知,实现跨部门和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

同处理和综合服务,提升内河航水路交通服务管理水平,提高内河水路交通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节能减排,打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加速形成物流供应整合效应,突破地域限制,形成协作效应,进而优化经济运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发展传感和物联网产业,从2008年7月到2009年8月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温家宝总理三次视察无锡,对加快物联网建设给予了超常的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并形象地称为“感知中国”中心。无锡市委、市政府以温总理视察为动力,正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尤其是从战略高度大力发展传感网产业,举全市之力,引全球之智,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推进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建设。江苏省政府也正式把传感网技术作为江苏主要产业之一。

本项目的建设将积极引导和扶持我国物联网龙头企业加快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攻关以及相关标准体系的制定,提高我国在物联网关键技术上的自主研发能力与标准话语权,并通过产业化制造、规模化应用和市场化运营,积极推动我国在物联网产品制造、信息服务、系统运维等方面的产业化发展,做大做强我省的物联网产业规模,促进我省物联网产业链的形成,带过我省乃至我国的产业升级转型。

1.3.2国家和信息化规划的符合性

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有关物联网产业发展政策,符合交通运输部“十一五”发展规划、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正在编制的“十二五”交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要求。

1.3.3项目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本项目的技术方案是在深入了解江苏省水路运输现状、水运管理部门的业务管理和水运信息服务的实际情况后制定的,充分考虑物联网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存储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江苏省交通运输系统现有资源,选用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符合要求,采用了成熟、主流、先进的技术,总体方案合理可行。

1.3.4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资金来源主要由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资助和省自筹三部分组成,省自筹部分主要来源于省财政、航道建设养护专项资金。

1.3.5运行维护费用估算

运维经费分为通信费用、设备更新费用、应用软件升级更新费用、维护服务人员费用等,估算为每年800万元。

1.3.6存在问题及建议

本项目建设和实施,在技术和数据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存在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具体如下:

1、数据方面:智能航运信息服务应用需要建设在全面整合的准确的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的基础之上,并且需要构建各业务局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需要充分考虑水路交通数据资源的体系架构的设计,并且理顺数据资源的整合关系。

2、技术方面:本项目设计到多种技术的融合应用,是一个从技术研究、设备制造、通信网络构建、信息的采集传输与处理等跨领域的一个集成项目,而且项目建设覆盖全省7000多公里的省市干线航道,因此工程量大、技术难度高。

3、重点、难点:本项目建设存在的重点、难点包括:船载终端和岸基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以及信息服务方法的优化选择。

针对项目和以上问题,建议如下:

1、标准先行,强调和重视标准制定工作:本项目由于时间紧、范围广、任务重、技术领域多,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和相关的企业共同协作完成,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到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是不同设备的之间的通信标准、不同应用之间的数据通信协议、跨地区之间的数据交换协议,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各个领域的力量,又快又好的建设好本项目,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项目的研究、建设和实施中,壮大物联网产业的成员规模。

2、设计研究与试点应用同步开展:考虑到本项目要在3年内建成投入应用,因此完全按照关键技术研究、样机设计制造测试、试点应用、推广应用的顺序进行。在项目建设中,在选择实施单位时要充分考虑已有研究基础和产品基础,将设计研究与试点应用同步开展,缩短产品和应用系统投入实际应用的周期,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2项目背景、现状、建设条件及需求分析

2.1项目建设背景

水运是国家战略性基础产业,是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的一种绿色运输方式。发展水运是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明智和有远见的积极举措。

2009年12月,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湖北召开的内河航运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内河航运发展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深化改革,加快建设,促进内河航运快速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并提出加快发展畅通、高校、平安、绿色内河航运要求。

江苏作为全国水运大省,24800多公里内河航道遍布全省,运输船舶众多,随着近年来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高等级航道里程逐渐增加,干线航道网初具规模,运输船舶的大型化发展和航次时间的缩短使内河水运运量不断加大,航道通航保障压力与日俱增,水上安全监管也面临着更大的责任。因此如何更好地加强水上运输监管设施的建设,确保航道通畅、合理配置航道资源、维持水上交通秩序、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规范江苏内河水运运输市场经营行为、保障水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省水运管理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随着提倡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等国家宏观政策的出台,提高水运效率,改善水运监管环境,提高水运服务质量逐步成为水路交通的发展战略。

江苏水运由于体制约束,目前仍维持多部门共监共管的局面,虽然各职能部门在各自的业务管理手段上进行不断创新,信息技术获得了广泛应用,对提高各自管理水平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但水运粗放式管理模式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改善,而精细化管理需求将随着责任和压力的增大变得更加迫切,同时管理与服务理念需要进一步适应社会要求。如果说“十一五”期间是提高了各业务的独立管理效率的话,“十二五”必然是要实现各业务、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管理和提供综合服务,提升江苏水运的整体服务水平和质量。

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发展传感和物联网产业,从2008年7月到2009年8月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温家宝总理三次视察无锡,对加快物联网建设给予了超常的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并形象地称为“感知中国”中心。无锡市委、市政府以温总理视察为动力,正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尤其是从战略高度大力发展传感网产业,举全市之力,引全球之智,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推进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建设。江苏省政府也正式把传感网技术作为江苏主要产业之一。

2.2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2.1建设现状

2.2.1.1江苏水运建设现状

江苏省濒江临海、地势平坦,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境内共有天然湖泊近300个,大小河道2900多条;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发展水运的资源条件。

1、航道:江苏共有内河航道里程24800公里,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航道总里程的1/5;航道密度达24.2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之首。长江江苏段369公里、京杭运河江苏段683公里是其中通航条件最好、船舶通过量最大、经济社会效益最为显著的区域,可谓黄金水道中的黄金区段。根据交通运输部编制的长三角地区高等级航道网规划,2020年之前长三角地区将建成“两纵六

横”4200公里高等级航道网,其中涉及我省的就有“两纵四横”2900公里,占70%。根据江苏省干线航道规划(图2.1),在2020年前要建成以长江、京杭运河为主轴、以三级及以上航道为主体、以四级航道为补充的两纵四横高等级干线航道网。在全省的两纵四横3500多公里的干线航道网中,苏南干线航道网总里程达到1300多公里,干线航道密度达460公里/万平方公里,同时由于苏南地区较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连接沪、浙等地独特的地域优势,使得苏南干线航道网在江苏省内核航运体系中起着核心和骨干作用,是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2.1 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图

2、港口:作为全省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内河港口不仅为本地区物资交流提供运输服务,还为周边部分地区提供中转服务,也是我国“北煤南运”中转枢纽。内河港口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引导了产业的合理布局,带动了沿河产业带的开发,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部分内河港口成为全国综合运输的重要枢纽。截止到2009年底,江苏内河港口(不含沿江,下同)共有生产性码头泊位6369个,其中危险品码头188个、300吨级以上泊位2933个、500吨级以上泊位768个、1000吨级以上泊位220个,全社会码头泊位总长度292公里,共形成货物通过能力4.6亿吨,2009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82亿吨。全省内河港口吞吐量比重较大的货种主要为矿建材料和煤炭,分别占总吞吐量的57%和24%。江苏内河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2005年,无锡港下

甸桥作业区作为江苏省唯一的运河二类开放口岸,开通无锡至上海的集装箱内支

线运输;2006年,淮安等地也陆续开通了内河集装箱运输,2009年吞吐量突破5万标箱。京杭运河是江苏省内河干线航道网中最重要的南北水运大通道,京杭运河江苏段自北向南连接了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等八市,并与长江干线航道相交,该地区为江苏省内河水运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内河港口开发建设最为密集的区域。京杭运河江苏段航道总里程占全省内河航道总里程的2%左右;京杭运河沿线内河港口共有生产性码头泊位1333个,占全省内河泊位总数21%;其中500吨级以上泊位509个,占66%;1000吨级以上泊位174个,占79%。京杭运河沿线内河港口总能力约为1.31亿吨,2009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42亿吨,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8%和37%。

3、船舶和业户:截至2010年,我省境内航运经营人有1435家(含央企),总运力达到4.67万艘、2911万载重吨。全省地方(不含央企)内河沿海运输企业达到1420家,拥有运输船舶4.63万艘、2308万载重吨。拥有5万吨以上船舶业户数达到119家。

4、水路运输:2010年我省水路货运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共完成水路货物运量4.9亿吨、水路货物周转量4095.7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5.9%和21.5%。

2.2.1.2江苏水运信息化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省交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建成了航道、海事、港口和水路运输业务的业务应用系统,开展了水路交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并积累了大量的水路信息资源,为水路交通发展和决策分析提供了良好基础。

1、应用系统建设。省厅加强水路信息资源整合,建成了水路交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厅航道局建成了航道数字化测量船、航道计算机联网收费系统、船闸

运行监测监控系统、电子巡航系统、航标遥测及航政管理系统、航道养护管理系统以及船闸建设管理系统、京杭运河苏北段船闸GPS船舶辅助调度系统等并推广应用,建成了京杭运河苏北段运调指挥中心,提高了我省航道管理水平;省地方海事局在全国率先开发并应用了“全省船舶检验业务与管理系统”,部海事局船舶“一卡通”工程已在全省范围内得到了有效应用,在全省全面应用了地方海事现场监督业务管理系统,在京杭运河等重点航段建立了“水上交通电视监控系统”、开发应用了危险品船舶GPS定位管理系统,初步建成了“江苏省水上搜救中心内河分中心”,为我省对重点水域强化安全监督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厅港口局建成了省级港口综合管理系统并投入运行,正在积极推进市级港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部分地区建设了港口危险货物作业申报系统;厅运管局通过实施“运政在线”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运政管理信息网;船型标准化工程计算机管理系统对缩短京杭运河挂桨机船拆解改造周期、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信息资源建设。建成了省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了与各市交通局、厅属单位业务数据和交通基础数据的交换和共享,航道局基本建成了南京、苏南、苏北一主二分三个数据中心;建成了航道、船舶、港口、船员和水路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库;水路业务数据库包括船舶进出港签证数据、船舶过闸收费数据、海事行政处罚、船舶安全管理、海事规费征收、船舶实时状况信息等。2.2.2存在问题

目前内河航运的信息采集主要是基于业务管理应用系统中业务处理过程中

的数据采集,缺乏全面及时动态的航道船舶运行状况的数据采集手段,不能及时

掌握航道的运行状态,同时针对内河航运的信息服务内容不丰富,信息服务方式不灵活,缺乏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对运输从业人员的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2.3建设基础条件分析

“十一五”以来,我省交通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路信息资源整合和水路业务系统应用方面成效明显,提高了水路行业管理水平和监管效能,为本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3.1网络基础

目前我省已经建成了覆盖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航道、海事、运输管理及港口的交通电子政务专网。

1、省厅组织完成了高速公路2.5GSDH传输网建设,建成了省—市纵向骨干网和省级横向网,实现了与省政府、直属单位和市级交通运输局的宽带互联,并通过租用电信2M线路实现与交通运输部联网。

2、航道局组建了覆盖省市县三级航道管理部门的广域网络,并采用联通的CDMA1X VPN,实现了与全省大部分船闸、收费点等偏远办公地点的联网。

3、地方海事局通过租用电信SDH 2Mbps光纤线路连接,实现省市县三级计算机联网,覆盖了省、市、县三级海事管理部门和海事所以及大部分签证点、海巡艇等流动办公点,并与交通部海事局互联。

4、运管局采用VPN现已建成省市县三级运政网,并与全省71个客运站实现了联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