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视界丨老照片:90年代的春运,回家到底有多难?

视界丨老照片:90年代的春运,回家到底有多难?

视界丨老照片:90年代的春运,回家到底有多难?

什么是春运?有人评论说:春运,就是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他乡容不下灵魂,故乡安放不了肉身,肉体和灵魂互相绞撕,便有了春运。那么90

年代的春运是什么样子的呢?1995年1月,春节前夕的广州火车站。

那一年,到了年根,你起了个大早,天上还有星星,你坐公交车到北京西站,排队时前面只有五个人,你心里偷着乐。最前面的大叔身上裹着被子,坐着小板凳,你听前面人说他昨天早上就在这儿排着了。

然后到你那儿,票没了……1978年春节,北京站临时窗口。北京站、北京西站那些露天的活动板房你还记得吗?天刚蒙蒙亮,每个窗口前就排满了长长的队,有人穿着军大衣,那会儿没有智能手机,大家眼睛都盯着窗口。你怀疑你前面所有人都是票贩子,他们每个人都买了一打票,你的心在滴血。1992年春节,广州火车站设立的临时候车区。

那时候,人真是太多,候车室根本进不去。每个火车站广场上的人都是乌央乌央的。在外面,天寒地冻的,真是冷。可是没办法,你要回家。幸好旁边有情侣说悄悄话,有孩子顽皮打闹,你像看生活剧似的。1991年春节,广州火车站,女厕“爆棚”。

人多,上厕所可成了大问题。那时候火车站的厕所环境脏乱差,可是每一个外面都排着大长队,尤其是女厕前。等了一个多小时,还没轮到你,真是让人绝望。1997年1月,河南信阳火车站。

在火车站里,你能看到各种返乡或者返城的青年,也许你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们乘火车离开家乡,到南方一个陌生繁华的城市打工赚钱,在工地里拼搏,在流水线上一站就是10个小时。有的人跟上大城市的潮流,也剪了个郭富城的发型。1986年,广州火车站里的打工妹。

候车的人群中,除了有鹤立鸡群的帅哥,还有打工妹,那时候没有奶茶和碧池,没有绿茶婊,没有心机girl。打工妹们有的在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地工作,有的在发廊里给人洗头发任青春流逝。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她们的梦想实现了吗?1996年2月,北京西站候车室里的青年和他的吉他。这范儿在那时候也是一文艺青年吧。

终于你从人潮汹涌的车站大广场跌跌撞撞进了候车室。你发现到处是人,处处是行李,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吸烟的,吃泡面的,打扑克牌的,操着各种口音聊天的……真是烟雾缭绕,一片混乱。如今的火车站候车室里都是有饮水间的,你想喝热水拿个杯子进去接就行了。从前可没这么方便,这是1993年北京火车站进入春运高峰后,车站特设了老弱病残孕母子候车区,服务员提着年代感十足的水壶给他们倒

水。1984年1月14日,春节客运进入高潮后,北京站服务员带领乘客进站。

接下来是检票进站时间,那场面怎一个乱字了得。像这样子井然有序地进站还真是第一次见。不过那时候没有12306,也不是实名购票,检票不用看身份证。1993年春节,北京火车站里返乡的人们。

快到你的车厢了,看这架势,没有点儿力气还真是上不去啊。你手里攥着票,心里想我从哪儿上车呢?你知道这么多人里一定有人是没买票就往车上挤的,可是你也管不了那么多。这么多年你也遇到过没上去火车的,那真是撕心裂肺、欲哭无泪。1995年春节,广州火车站发出的棚车。

你知道我们大中国曾经有蒸汽机车、绿皮火车,后来又有和谐号动车,可是你听过这“棚代客车”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铁路运力有限,一到春运高峰,铁路部门就将装货物的棚车进行简单改造,短途运客,也叫闷罐车和大棚车。你有没有从窗户爬进车厢的经历?没有的话,你亲眼看过别人爬窗户吗?如今的火车窗户大都是封闭的,这样的画面也成了记忆中的风景。这是一位想从窗户进入车厢的母亲,怀里抱着孩子,她的内心也是很无奈吧。旁边的男孩被挤得大喊:“挤死人了!”。这是2002年春节,车厢里坐满了返乡的“川军”。

终于坐上火车了。这列从厦门开往重庆的绿皮火车连窗户都

被挤破了,窗边的人们索性挂上炫彩民族风的花被单挡风,顺便看看窗外风景。1988年,当时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最大的蒸汽机车,如今早已退出历史舞台。

早在1954年,中国政府就提出了“春运”这个概念。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选择外出读书和打工。春节是他们和家人团圆的日子,于是,乘着火车,节前返乡,节后返城,如此往复,像候鸟一般。

文末再引用一位评论人的评论吧:春运,对富人来说,是一场荣归故里的盛宴;而对穷人来说,只是一场悲欢离合的迁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