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高人文素养

提高人文素养

提高人文素养
提高人文素养

提高人文素养,共创和谐校园

太久没有听到陶潜悠闲的牧歌,大久没有重温梅妻鹤子的生活。人文素养的新鲜空气,正在城市里消弭。陈眉公在《幽窗小记》里望天上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的灵韵,如今又停在哪里?一边按美的法则编织生活,一边又把美从生活里剥得一千二净。

《圣经·新约》的福音书中,耶稣教导门徒:“你们积累财宝在地下,会锈坏、被虫咬、被盗走;你们应在天上积累财宝。你们天上的财宝在哪里,你们的心也就在哪里。”物质生活再繁荣,也是虚名浮利,而精神的财富、人文的素养,却是丰富的,也将永存。拥有了精神的充实,即使肉身不在天堂,天堂亦在每个人心中。

有“中国园林之父”称誉的我国著名园林建筑大师陈从周,他之所以受到许多人的尊敬,不只是因为他在园林建筑上的造诣,也是因为在他身上有许多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丰富的人文修养。作为曾赴美国纽约为大都会博物馆设计园林“明轩”而享誉世界的园林建筑大师,工诗词,善书画,喜昆曲,其人文修养自为他的园林建筑研究做了深厚的铺垫。他不仅自已充满人文情怀,对弟子亦是如此。他招考研究生,必要问及考生当地的风土人情,尤其要追问文化名人及其作品情况。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学建筑园林史先要了解文化史;学中国史先要懂得家乡史。”他讲园林的意境,自己掏钱送戏票给弟子,让他们从昆曲中体会传统艺术的趣味。在陈从周先生用心良苦的背后,则是弟子们人文素养的不断滋长和充盈,自然,这更使弟子们从此受用不尽。

社会学家邓伟志先生在招博士生前,首先要弟子开出的是三张读过的书单:专业书单审视的是学科知识,相关书单映衬的是基础深浅,而无关的书单则考察着人文视野。邓伟志先生深知,与书单相联系的是,专业教育的结果是使受教育者技能单一,狭隘冷漠,囿于狭小利益视野,“由于他的行动范围变得狭小,他的心智与思维习惯同样变得萎缩。”受到良好人文教育的人则恰恰相反,这样的人不仅有思想有超越意识,而且有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教育的功能。有鉴于此,他带着弟子几十年,鲜明的人文精神,浓浓的人文情怀,从不曾在他的掌心上失落过。

那么,作为一名一中的学子,我们应该怎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呢?

第一,要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其核心有三点:知耻、守信和气节。一个人有一点羞耻心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彻底没有羞耻心,那么他也就不能够明辨是非,也就会为所欲为。而守信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还有谁会和他交往呢?还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呢?气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到这三点,就树立了一个人的正气,而人文素养也就基本具备了。

第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应对环境的问题。所谓应对环境的能力,就是潇洒地对待人生。《荀子·宥坐》有:“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始终而心不惑也。”所谓“通”,就是飞黄腾达;“穷”即遇到坎坷,不顺利。我们读书学习,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要在遇到种种坎坷、忧虑的时候不垂头丧气,保持坚定的意志,知道祸、福、生死而心里不迷茫。这就是最根本的,人要有非常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因为这里有个“才”和“时”的问题。“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所以荀子讲,才不才,在于我,可是遇不遇,那是环境的问题。很多有才的人没有好的机遇,得不到发挥;但是有机遇而无才能,那就更不可能得到发挥了。所以一个人要能够正确地认识、对待自己的才能和机遇的问题。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自己的不顺利都是环境不好造成的,很少有人反躬自问。所以很多人一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怨天尤人,结果越来越与周围的环境脱离,他实现理想抱负的道路也就越来越窄。

第六,人文素养要落实到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认定中。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表现了这样一种精神,以及一种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认识。这也就是人文素养最后的落脚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定我们的安身立命之地。我们一切的心性的修养,我们对人的主体性、人的能动性的认识和把握,体会人类的伟大和渺小,体会人生的短暂和永恒,这些都要落实到我们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认识上。因为人文素养不能空谈。我们要多看些人文方面的书籍,多学点人文方面的知识,但千万不要把它仅仅当作知识来学,千万不要借此炫耀,而要在里面体悟人生,实现我们的生命价值。

先成人,后成才。只要我们注重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那么我们会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人,一中会因为我们而成为一个和谐,温馨的校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