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50问(中国传媒大学) (1)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50问(中国传媒大学) (1)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50问

——解读《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的意见》

序言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

权益、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制度设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全

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2014年初,中央全面深化改

革领导小组和国务院就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分别作出了明确部署。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近日,中共中

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改革发展当中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合理分配公共文化资源、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注重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作为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

见》将为“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的制定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供重要遵循。

为了帮助广大公共文化管理者、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深入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受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委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团队编制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50问——解读〈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希望为学习理解《意见》精神提供辅导。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50问——解读〈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分为“主旨篇”、“均衡发展篇”、“增强动力篇”、“加强供给篇”、“推进融合篇”、“创新体制篇”、“加大保障篇”七大部分,针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做法提炼出50个重点问题并进行逐一解答。由于时间仓促,有不周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主旨篇

1、如何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主要目标,以正确导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创新为基本原则,逐步建设而成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五个鲜明特征: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贯穿始终,真正地实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发展方向。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第三、以均衡发展为要求。这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特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地区间、城乡间和不同群体间的差距日益拉大,严重影响了文化惠民的效果。因此,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基层,着力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第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活力源泉。要理顺政府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配置各方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效益;同时要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创新和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能。

第五、以公共文化立法为保障。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基石。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要立法先行,并将文化立法作为重点立法领域。构建现

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形成以宪法为根本,以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法律、专门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主干,以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为补充的完备的、与时俱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法律体系,让法制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保驾护航。

2、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2日主持召开的深改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制度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相关表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仍然存在不均衡等现象,因此,需要通过构建起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我国文化民生水平。

第二、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公益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契机,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将有力推动

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通过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在传递价值理念、“文以化人”中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扩大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凝聚发展合力,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

支撑。

3、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与《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到2015年,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更加完善,服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服务效能明显提高,“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国家基本标准有效落实,人民

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的建设目标相比,《意见》强调构建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体现了多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的显著成就,也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树立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尤其在破解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问题上有了明确的方向。《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还不完备、尤其是发挥市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我国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覆盖的基础上,均等化将成为今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

4、如何理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导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围绕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明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意见》当中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原则,是党在文化建设领域坚持“人民性”的重要体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群众在现代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社会公共交往、促进社会共识、培养现代公民,培育核心价值方面的积极作用。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着着供给不足、效能不高、供需错位等突出问题,根本原因是对人民群众的真实的文化需求了解不深,没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立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将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能考核的重要依据,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充分实现。

5、如何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江苏视察时强调加强文化建设要有主心骨,这就是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见》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

1余大庆《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为文化建设如何坚持主心骨,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了具体路径。

先进文化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面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因此要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保持民族文化个性的关键,对于传统文化,只有创新升华,汲取现代营养,才能起到强基固本的作用;通俗文化是群众生活中最接地气的文化,要通过扶持,让通俗文化通俗而不庸俗,通俗而不低俗,真正通民情,通民心;流行文化往往孕育着新兴文化的萌芽,但并非一切新生事物都是积极的,因此要通过引导避免流行文化走向畸形发展的道路;落后文化是在时代进步过程中逐渐被淘汰的文化,只有经过改造才有可能将其变成培育进步文化的土壤,而不能采取一棒打死的极端态度;而面对有害文化,必须坚决抵制,巩固国家文化阵地,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必须正确对待“六种文化”,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6、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意见》将“坚持政府主导”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主体的责任和义务。

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政府要履行宏观指导和总体规划的职责、提供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人才培养和市场监管等职责,具体体现在:第一、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建立、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

第二、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导向,建设必要的公共文化设施。

第三、组织引导文艺工作者创造紧扣时代脉搏、体现地方特色、富有现实意义、人民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

第四、以广播电视、网络、书籍、报刊、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为载体传播精神文明和公共文化信息,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第五、通过政策指导、资金支持、典型示范,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规范文化市场,为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六、做好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第七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

设。

总之,政府需要在公共文化服务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个环节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研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值得注意的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意味着包办,要将政府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处理好主导与引导的关系,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7、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为何特别强调社会参与?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更加明确地指出“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意见》当中,将“坚持社会参与”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强调“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培育和引导群众文化消费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政府为主导。由于财力有限,政府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且差异化的文化需求时,难以提供充足的公共文化资源。所以,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弥补公共财政不足、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选择。政府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通过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引入市场机制,打破过去“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的服务模式,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促进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活力,培育和引导群众的文化消费。

目前在全国各地涌现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积极吸纳社会参与的成功经验。如宁波市鄞州区将社会力量参与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改革创新的方向,出台了政策导向目录、资金管理办法、绩效评估办法、考核奖励办法等政策,做到政府购买服务有制度、有规定、有方向。目前民间资本投资4.6亿元,建成了14个民办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以民营企业参与运作的公益文化活动为代表的“活动运作型”,以公共文化设施市场化托管为代表的“设施运营型”,以文化义工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为代表的“义工服务型”,已成为当地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资金投入方面,鄞州区在确立政府投入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引导民营企业、社会资本

参与,两年来让财政资金带动社会力量,以1∶10的比例投入文化设施、1∶5的比例投入文化活动,累计达15亿元,形成了多元投入机制,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提升。

8、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探讨的是如何最大程度整合盘活现有的公共文化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目前,我国仍然有很多公共文化资源未能充分释放活力,如工会、妇联、科协、高校和共青团等组织管辖的文化活动设施和场所还未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如果能够将这一领域的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共享,全国的公共文化设施将会增加一倍,从而有效缓解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的不足。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整合人才资源,通过动员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家、优秀运动员等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志愿服务,提高社会影响力,并推动专业艺术院团、体育运动队和艺术体育院校等到基层教、学、帮、带,建立志愿服务下基层制度,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的作用。要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必须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加强统筹管理,建立协同机制。因此,《意见》提出要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为平台,由文化部牵头,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

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强统筹、整体设计、协调推进,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公共文化资源效能的最大化。

9、如何理解“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从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概念,到《意见》当中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党和政府已经明确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文化产业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之源。公共文化服务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提供实实在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它们的运转则依赖于文化产业中的演艺、出版、电影电视等多个行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一大批内容精良、制作考究的文化产品,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并引导和激活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在竞争激烈的文化市场上,一批批有着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文化生产单位逐渐成长起来,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主体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公共文化服务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需求,提供导向。公共文化服务旨在满足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网络、优秀的公共

文化服务产品、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人民群众的消费潜能。以2014年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为例,通过整合政府、企业等各方资源,降低文化消费门槛,为期两个月的消费季,近2000万人次的消费者获得了不同程度的优惠,累计惠民优惠达3.96亿元,真正实现了文化惠民的意义。而在文化市场带动方面,消费季累计吸引3772.5万消费人次,消费金额达101.8亿元,较2013年增长了94%。由此可见,公共文化服务在培育需求、带动市场、引领消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要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同时建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转化的协调机制,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比翼齐飞。

二、均衡发展篇

10、如何理解“把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二元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导致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严重不均衡,严重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乃至

我国城镇化的整体推进。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既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目标,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平等享有基本文化权益的内在要求。

《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把“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从顶层设计上发力,将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提到了全新高度。在中央和地区的战略指导性文件当中明确“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工作任务,意味着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问题将成为政府工作的“新常态”,也将成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必须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城乡常住人口变化,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同时要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跨越式发展。

11、如何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和任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现的必要条件,对于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有重要意义。

我国公共服务领域存在严重的不均衡问题,尤其是农村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资源配置失衡,公共服务再分配处于弱者地位。因此,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当“反弹琵琶”,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使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跨越发展。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要高屋建瓴,也要脚踏实地。在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内容,加大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要推进“三农”出版物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涉农节目制作和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要完善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工作;要统筹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用户接收设备配备工作,鼓励建设农村广播电视维修服务网点。通过农村书屋、文化站的建立,通过广播、电视、海报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通过各种健身场所的修建,为广大农民提供良好的文化基础设施,从而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缩小城乡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12、如何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其本质在于将公共文化服务真正的惠及到民,便利于民。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民群众能否便捷地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尤其是

农村和基层居民可以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本质要求。因此,要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延伸到群众身边,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的“文化民生”。

《意见》指出,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要通过流动性公共文化服务来盘活各级公共文化资源,如“流动图书馆”、“流动文化加油站”和“流动演出队”等,通过资源的互联互通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惠民工程的基础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数字硬件服务,创新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水平,提升群众公共文化服务获得的便利性。

13、如何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

目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严重障碍。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长期侧重于城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城市有较大差距,且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却又与农民文化需求脱节。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需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以城乡图书馆建设和农家书屋建设为例,要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加强对农家书屋的统筹管理,在通过整合城乡图书资源,全面提升农家书屋水平。其次,要构建公共文化的城乡帮扶机制,通过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的形式来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并逐步建立城乡公共文化帮扶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14、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如何做到“精准扶贫”?

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精准扶贫是对原有扶贫体制机制的修补和完善,也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要用在正确的方向上。

实现精准扶贫,首先要明确老少边穷地区服务和资源缺口。其次要集中实施一批重点文化扶贫项目,包括广播电视服务网络、数字文化服务、乡土人才培养、流动文化服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文化帮扶等。第三是资金合理分配,对于贫困地区的公益性文化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及西

部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市地级配套资金。第四要加强边境地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第五是加大人才交流力度,促进地区对口帮扶,深入实施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工作者专项支持计划。最后,要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5、如何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我国目前农民工总量已达2.69亿,其中随迁子女1277万人。与此相对的,是情感和文化上缺失亟待补位的留守妇女、老人和儿童。它们对文化生活“高渴求”与现实条件的限制形成了亟待解决的矛盾。此次《意见》将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一并列入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服务对象,显示了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提出加快将农民工文化建设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文化机构、社区、用工企业主体实施,满足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

除此之外,《意见》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生活困难群众也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展面向来年人、未成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服务、延展和科技普及活动。促进学龄前儿童基础阅读,推荐中小学生优秀文化产品,特别指出互联网文化企业作品开发要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把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纳入中小学教育活动计划。对于乡村学校,加强少年宫建设,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对于残疾人,要提供适合残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2014年7月10日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的战略部署,市委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对加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实施了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加强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全市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通过实施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有市、县(市、区级艺术馆(文化馆8个,从业人员68人;有县(市、区级公共图书馆 7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83万余册,从业人员72人,阅览室座位近2000个;有市、县(市、区级博物馆、纪念馆14个,从业人员292人,年均举办展览50多次,举办培训90多次;有演出场馆9个,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从业人员331人,年均服务观众44万人次,其中服务基层观众35万人次;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34个,总藏书50多万册,从业人员184人;已完成全市1783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全面覆盖的建设任务;全市1900个行政村(含居委会实现了有线广播村村响;建成7个县级、134个乡镇街道办共141个广播室;建成了57个激情广场文化活动示范点。 (二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是成功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自2007年以来,我市承办了海峡客家高峰论坛、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第五届福建艺术节、红旗颂等大型文化活动近20场次,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二是积极开展送书、送

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

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 兰凯军《光明日报》(2014年03月02日07 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是中央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理论和发展方向的新表述,是对新形势下公共文化工作的全新概括。所谓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兼具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制、运行机制的总称。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例如,服务内容老化、服务效率低下、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公共文化服务对人民群众的亲和力与影响力下降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亟待进一步改善,以提高其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法制保障。在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运行秩序和决策方式,否则就会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期性、公平性、效率性、规范性等大打折扣。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立法总体比较滞后,相关内容散见于一些单项的法律法规中,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要抓紧完善立法,使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在已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政策的基础上,吸收地方立法的成功经验,将之上升到国家立法层面予以确认和保障。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服务组织提供具体的衡量尺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范化、精细化。要积极推动地方立法,鼓励地方根据本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保障和促进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优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机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需要法制保障,还需要高效的工作机制。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机制存在多头管理、业务重复、效能不高、区域壁垒等问题,亟待作出优化。要建立“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破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文化工作理念,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现开放性、持续性、协调性发展。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以绩效为核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考核相符合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程序。建立“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交流合作机制,打破部门和区域壁垒,整合文化资源,促进不同形态、不同区域公共文化资源的交融与共享。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设施网络。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服务人口为依据,以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基础,以现代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设备配置标准为指导,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合理化、规范化、标准化。努力促进国家、省、市、县、乡、企业、学校等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推,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联创共建格局。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形成集文化、教育、体育、基层党建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保障各类文化设施资源由单边、单向,向多边、多向整合转变,提高文化设施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要重视和加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紧密联动,有效发挥城市大型骨干公共文化设施对基层和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带动、支撑和辐射作用,促进解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矛盾。

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平台项目建设方案

宝鸡市陈仓区中小企业 服务体系(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陈仓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2015.5.) 为了进一步改善全区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使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服务机构能更好地为我区中小企业开展服务,以促进全区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依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陕政发(2011)73号”文件《关于陕西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陕中企规发〔2010〕85号”文件《关于做好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委“工信部联企业〔2010〕175号”文件《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我区中小企业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目标,根据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加快我区中小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有关实施意见及要求,以推进我区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健康快速发展,特制订本建设方案。 一、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陈仓区中小企业已达3.2万户,从业人员21.9万人,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轻工纺织、化工医药、食品饮料、建筑建材、商贸物流等六大支柱行业,现已形成了以虢镇、周原、阳平、宏达、县功等区镇工业园区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集聚区。现有局属事业编制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一个,即“宝鸡市陈仓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并计划在三年内,将逐步建成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特色突出、服务到位的“宝鸡市陈仓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平台)”。 二、指导思想

宝鸡市陈仓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促进全区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通过统筹规划、集聚资源、营造环境、加强服务,建立和完善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支撑体系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以培育服务主体为重点,着力解决全区中小企业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加快配置服务资源,增强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建设适应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服务体系,为全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三、建设原则 服务平台建设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面向产业、服务企业,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坚持非营利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相结合,坚持促进产业升级与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相结合,坚持社会服务资源开放共享与统筹规划、重点推动相结合。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我区实际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不断完善,逐步提高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 2.政策引导,市场调节。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政策扶持、规范和引导,促进全区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稳步发展。同时,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多元化投入和市场化运作。 3.突出重点,抓好关键。以加快公益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以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以建立服务协同作为关键环节,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最突出的热点、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 见 1

2

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 施意见 (鲁办发[]33号12月6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1号)精神,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任务,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全 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 3

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充分认识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 富多彩,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二、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 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富有山东特色的先进文化,推动我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 化协调发展,坚持把建设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统筹规划、加大投入、 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进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 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为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目标任务。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相适应,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 4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李媛媛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文学博士 课程前言 大家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是文化体制改革。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国家文化体制的架构基本上是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模式,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我们在谈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往往更多关注到文化产业,因为它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但是事实上,就所覆盖的人群、所要解决的问题而言,公共文化服务要比文化产业更加地基本、更加地基础。 我们目前把当前文化发展的这个目标定位成大发展大繁荣。而发展繁荣的根基是在于国内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那么这个不可能单纯地靠市场化的方式来实现,所以向社会提供基本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政府文化工作的一个重点,未来也将会成为一项考核政府和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和公民文化权利这样一些问题已经成为热门的话题,这跟几个重要的历史因素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历史性因素就是我们上节课讲到过的社会转型。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正在由一个非常态化的社会,转变成一个常态化的社会,那么随着公民社会或者用更加中性的词市民社会、民间社会的成长,是否具有丰富的发达的公共文化生活,就成为市民社会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这个也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 第二个因素是这场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建国以来,我们对于文化观念的认识经历过几次比较重要的转变,从建国后到七十年代末,我们认为文化是政治,文化基本上被等同于意识形态,它需要牢牢地掌握在政府的手里。从70年代末开始基本上从80年代开始,认为文化是事业,那么文化就是要靠钱来养的,这个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就是由政府办文化,文化建设的主体基本上就是政府和政府的文化部门和文化部门直属的文化事业单位。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开始,正式地提出文化也具有产品的属性,在这样理念的基础之上这几年正在推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地促成了文化体制的变化。目前我们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这样一个文化体制架构。 第三个历史因素是刚才也说到的恩格尔系数不断地降低,人民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旺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设计

某某区某某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 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含浦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镇,推进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和《长沙市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建立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推进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实现含浦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科学规划,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出发,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 (二)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和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针对制约公共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研究,着力深化文化站点改革,构建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规律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某某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功能,加强管理和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镇普及符合标准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到2012年全镇所有村(社区)都将建成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员。 2、基层文化阵地工程。在全镇整合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共享工程资源和体育活动场所,形成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尽力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根据国家、省、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为进一步推动我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提升我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继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特制定本计划。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 __精神为指导,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大工程”,加快构建广覆盖、强保障、一体化、可持续的具有##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城乡、区域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打造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1.促进劳动就业创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5万人,引导和帮助0.6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创建充分就业城区,城镇劳动者总体就业率和农村劳动力总体就业率均达到97%以上。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培训力度,提升劳动就业能力,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2500人。促进和谐劳动关系,规模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小微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 2.改善社会保障服务。实施“金保工程”,扩大“市民卡”智慧付费功能在我区定点医疗机构应用,继续扩大省“一卡通”医院作

为我区定点单位。扩大职工基本养老险参保覆盖面,力争至年底各类养老保障参保人员达到82万人。加大《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障办法##区实施细则》政策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对医保政策的认识度,推进我区基本医疗保障与主城区全面接轨。 3.提升公共教育水平。推广优质学前教育,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65%以上;加快幼儿园建设,全区标准化建设达标幼儿园比例力争提升5个百分点。加大教育经费保障力度,城乡同步执行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和教师业务费,现代教育装备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安排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奖学助学金1000万元。强化培训学习和人才引进,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推进实施乔司职高等改扩建工程,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能力建设。做好农民素质培训和“双证制”教育,分别培训25590人和3300人。 4.完善全民健康体系。深化基层医疗机构改革,探索突破绩效工资内部比例政策和符合现代管理的考核新体系。加强区级医疗机构建设,推进区中医院整体迁建等工程。科学布局社区卫生服务站,深化与上级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工程。普及中医药服务,95%的中心设置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促进农民健康保障,60岁以上参保老年人体检率达到 80%以上。大力开展“健康##”工作,推进健康城市创建。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和特别扶持制度,计划发放各类奖补资金4645万元。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药品质量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某某区某某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含浦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镇,推进岳麓区创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立标准》和《长沙市岳麓区创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建立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推进岳麓区创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实现含浦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科学规划,从满足人民

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出发,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 (二)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和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针对制约公共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研究,着力深化文化站点改革,构建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规律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某某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功能,加强管理和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镇普及符合标准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到全镇所有村(社区)都将建成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员。 2、基层文化阵地工程。在全镇整合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共享工程资源和体育活动场所,形成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尽力达到“两室一厅(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文化活动厅)”的标准,形成覆盖全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

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 摘要]文章阐明了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重点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了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新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战略性课题。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国家到地方都日益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国家、省、市现行的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全国各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资金投入日益加大,兴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增加,硬件设施明显改善。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与文化产业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相比,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改革发展步伐却显得有些迟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 一、当前公共文化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政策法规刚性支撑体系缺失 国家、省、市现行的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大部分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但是在微观的执行层面上,缺乏刚性的政策支撑,特别是在经费保障、经济政策、捐赠制度、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等等方面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要求而缺乏具体的政策规定,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健全,这与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和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都不相适应。体制性障碍继续困扰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管理的部门分割、行政壁垒,各级政府的行为不到位和责任落实不明确也都阻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不足,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日益拉大 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人总量偏少,中央财政2006年的文化事业费只占其全部支出的0.39%,远低于一般国家的1%以上水平。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也较大。农村文化投入明显不足。2006年国家对农村文化共投入44.6亿元,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的28.5%,这是由于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社会和文化转型阶段,文化生产力还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些差距。尽管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小、比例低,公共文化经费的增长速度仍大大低于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文化行业一直处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三)资金投入少,自然导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全国38240个乡镇,5800多个乡镇无文化站,23000多个图书馆、文化馆需要新建和改建;许多县和乡镇的文化宫、影剧院、书场、农民公园等公共文化机构都已相当陈旧,面积狭小,年久失修,服务能力逐渐弱化。目前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多数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许多县级图书馆购书费得不到保障,全国有700多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1/4。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紧缺。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许多县级剧团有名无实,无法正常演出。有的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政府保障资金没有完全到位致使公共博物馆难以为继。而且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设施更加落后,基层文化服务功能有所萎缩。有的地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或利用率不高或挪作它用。一些基层文化站门庭罗雀,其结果是被随意挤占,形成了改革开放30年来基层文化站(室)步入建了倒、倒了建、循环往复的怪圈。还有的乡镇基本无综合性文化站,有的村社(社区)基本无活动室及相应设备,也无专兼职人员。有些地方广播电视覆盖率低,收视效果差。还有一大批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景点根植于民间,由于多年得不到保护,濒临灭绝和消亡的边缘。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

附件1: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落实《2010年文化工作要点》提出的“建立若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探索“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工作方式,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文化部、财政部拟将共同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以下简称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创建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

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充分通过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调动各地政府的积极性,集成、整合、提升“十一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二、基本做法 (一)按照创建标准要求,确定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性意义的地区和项目,着力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和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以及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模式。 (二)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相结合,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针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我国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的具体实际,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设工作,对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具体解决方案,形成一系列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手段和措施,努力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开展制度设计研究是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度设计研究成果是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各级文化部门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渐增长,建立分区域的人均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三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四是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高度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努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文章

对做好“村村通”工程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县广播电视台汪选民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50户以上自然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并且启动实施了全国、全省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我县均挤进了上述工程建设笼子,为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结合我县实际,对做好“村村通”工程建设、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思考。 一、做好新时期“村村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做好新时期“村村通”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是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按照全国全省统一部署,我县共完成了34个行政村通有线电视、20个50户以上自然村和235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并且完成了聚龙山发射台的中央台和省台无线覆盖改造工程,解决了我县20多万人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问题,

基本实现了全县行政村、20户及5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全县农村广播电视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出现滑坡,广播电视覆盖还存在“死角”,部分农村地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少、质量差。这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与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 当前,改革后的广播电视台仍然担负着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任务,要进一步提高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认识,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6]79号文件精神上来,再鼓干劲,再添措施,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为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夯实基础。 二、切实明确新时期“村村通”工作的目标与任务 (一)我县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目标是:紧紧围绕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政府为主导,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加大投入、强力推进,进一步巩固农村广播电视建设成果,强化公益性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我县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传输覆盖能力和质量,逐步消除广播电视覆盖“盲区”,到2015年,全县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收听收看的节目套数明显增加,内容丰富多彩。 (二)我县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数字化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数字化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人们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政府开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倡导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本文将从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必要性,探析数字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标签: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服务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让人们对于文化建设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应该怎样启用社会资源,来引领大众参加到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我市坚决执行了《有关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积极创建国家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态势。 1.1对数字文化馆的简单认识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网络水平也到了进步,群众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他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会利用网络来获取最新的咨询,以及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采用全新的网络形式,超强的数字网络渠道,打破时空的局限性,以此提高文化馆公共服务的“便利性”。让原来单一的文化馆服务变的更加丰富,从而形成体验式、快捷式、个性式文化服务,创建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2数字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数字文化馆建设是新时期文化馆发展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字文化馆建设是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平台,拓宽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传播渠道。为助力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市群艺馆组织召开数字化建设项目研讨会,制订数字化建设方案,在具体实施数字化项目时,注重搭建黄冈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通过文化活动发布、文化资源展示、等基础性平台建设方式,实现线上线下资源数据上报和服务推广。同时,通过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充分利用国家共享工程数字化资源,提升黄冈优秀文化资源在全国传播效率,助力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二数字文化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配套不完善,虽然这些年以来,文化部财务部构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颁布了很多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政策,不过能够了解到的是,这些政策尽管能够打造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基础环境,却很少涵盖有关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的具体方案,配套政策的不完善性,给数字化馆的建设提高了难度。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课程的考试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之十一——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课程7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 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 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 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 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 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 答案。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本讲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的标准化建设目标没有提到的是()。 A.公共文化场馆开放 B.公益性流动文化服务 C.公园开放 D.公共阅读服务 2. 本讲提到深化改革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主体不应该 包括()。 A.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B.政府 C.文化企业 D.公益性社会组织

3. 本讲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未提到的是()。 A.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B.公共文化的资源和内容体系 C.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体系 D.公共文化的服务对象 4. 从三中全会提出的精神看,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管体制改革面临着()的转变。 A.从管理到治理 B.从理论向实践 C.从制度建设向制度改革 D.从城市向农村发展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本讲列举了在我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国际国内的挑战,包括()。 A.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 B.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 C.一些西方利益集团以中国威胁论为名对中国和 平崛起加以围堵 D.第三方国家崛起对我国的威胁 2. 本讲指出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包括()。 A.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B.目前我们国家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对外开放已经呈现出加速的态势,机遇与风险并存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范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工作方案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范农村文化广场建设 工作方案 翰风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为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公共文化设施,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通过建设并充分利用农村文化广场,大力开展农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以先进的思想和优秀的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升农村文明水平,为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明确农村文化广场建设目标 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到“十三五”末,逐步实现行政村文化广场建设的全覆盖。初步建成现代化、标准化、广覆盖、高效能的农村文化广场设施网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广场文化活动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广场的文化载体功能和凝聚人心作用,组织引导、整合吸纳各类文化资源向农村文化广场集聚,调动农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使农村群众就近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分享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农村文化广场建设是文化惠民的德政工程、改善民生的福祉工程,并将带动农村文化的全面繁荣,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农村文化广场建设保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集思广益,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确

保农村文化广场工程顺利实施,推动文化大发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提供支持。 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明确领导责任分工,加强对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工程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将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纳入部门责任目标,强化督查。建立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落实资金保障。提倡和鼓励拓宽建设资金渠道,加大投入提高建设项目的档次。针对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国家和省级采用先建后补的扶持方式,即主建设方先行投入建设,工程完工报请主管部门,经验收合格后,给予适当补助。除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地方扶持力度,建立多渠道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因地制宜,统筹专项资金,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可采取专项资金统筹、地方财政支持、村(社区)自筹、共建单位帮扶、社会捐助的办法,形成多渠道有效融资机制。 农村文化广场规范化建设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工程应纳入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允许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本着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经济适用,合理规划,反对浪费的原则。整合有效资源,提高利用率。活动室能综合利用的绝不分设。文化广场应具备多种服务功能,以满足文艺演出、大型集会、多项体育运动等文体活动的开展,以及应急避难等。避免重复建设。 一、农村文化广场的基本建设要求 农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及配套设施。农村文化广场是村屯文化中心,选址应方便群众参与,利于疏散的安全地带。基本建设要求:要做到“硬化、亮化、绿化、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材料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大学生调研报告 题目: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调研区域彭水县岩东乡屵山村 姓名めめめ 系别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专业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 指导教师めめめ 时间 2012年8月2号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生处、院团委制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めめめ 指导教师:めめめ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特别提出“要加强政府对文化公益事业的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意义。 一、调查目的 作为学习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我,虽然即将是大二的学生了,但是我国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还不是很了解。因为我们学习此专业才一年的时间,而且还未正式步入社会,所以社会上的很多事情还不是很了解或许有些陌生。 为了了解我家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在暑假期间我对我的家乡彭水县岩东乡屵山村以抽样调查和亲身观察的方式展开了调查。 二、调查背景及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的经济水平逐渐提高了。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上需求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 为了进一步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之所以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由此,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

走进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doc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探索科学发展之路 ——走进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为贯彻落实中央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精神,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文化部、财政部在2011年共同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主要内容是:在“十二五”期间,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创建工作对于进一步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地方人民政府的积极性,整合、集成“十一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更好地研究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项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表明这项工作已经由文化系统的部门行为上升为中央的重要决策部署。 示范区创建工作引起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成为各示范区创建城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第一批31

个示范区创建城市,由市委书记或市长担任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就有23个,并首次全部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制定下发了《创建规划》和《创建方案》,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文化、发改、财政、人事等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创建工作格局。通过开展创建工作,各地公共文化经费投入、设施建设、服务供给等各个环节的任务都得到了明确,体系化、定量化、指标化程度明确提高,有效推动了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同时,浙江、江苏、上海、湖北、重庆等省份还参照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机制和标准,全面启动了省级示范区创建工作,形成了文化部门层层推动创建、全国各地积极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 从创建工作情况看,各示范区创建城市将创建工作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重点推进,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跨越式发展。一是撬动地方大幅投入。粗略估算,首批中央财政3.05亿元示范区创建补助资金撬动了31个城市财政投入资金超过100亿元。31个示范区创建城市均以创建工作为契机,推动落实了中央关于“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政策要求,部分创建城市2011年比2010年文化事业费投入实现了翻一番。二是设施建设大幅提速。通过开展创建工作,许多示范区创建城市将重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列入“十二五”规划并加快施工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至少提速5年,不少创建城市启动了一些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