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法律的局限性

论法律的局限性

论法律的局限性
论法律的局限性

论法律的局限性

内容提要

于千百年来人类历史演进当中,法律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艺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取得了长足发展!其法学思想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延续与传承当中,形成了良好而有序的法学体系!在法制建设的今天,法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关注!尊法,崇法,尚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发展趋势!法治文明的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从历史上看,对法律局限性问题的探讨在人类发展史上长达两千多年。从古希腊开始,无论是“人治”论者还是“法治”论者都发现并提出了很多富于创新性的法律思想。在讨论法律局限性的问题上,笔者在学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和历史考察法对有关法律局限性的理论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法制建设提供参考。立法及司法实践表明法律是不完备的,有缺陷的。法在作用于社会生活的范围、方式、效果以及实施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法律在从创制到付诸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立法者和法律自身的原因及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完全实现其精神和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可以说,在现实的情况下,法律特别是实在法是存在局限性的。笔者认为所谓法律的局限性,主要是指法律在其创制和实施过程中由于立法者、法律自身属性和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所引起的弊端和不足。从实质上分析,表现在法律上的法律的局限性,正是人对社会的无能性的表现,法律的局限性,只不过是在一定条件下,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在法律上的体现。

同时,在法律实践及理论当中,难免也有诸多弊端出现,存在其发展的局限性。本文又以对法的概念讨论为切入点,以法的本质,研究对象,法律主体,法律的具体实施为要件,从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的角度入手,分析我国当前法制建设现状,剖析其内在问题与矛盾焦点,从宏观上把握当前法律发展的种种制约因素,从细节上入手,找到法律的以进一步发展的种种阻碍!

随着近期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法律体制的改革,我国法律事业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认为,我国应该加速法制建设步伐,加快法制改革速度,加大法律调整力度,解决种种制约法律发展的问题,逐渐完善法律规章制度,从而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的法治社会,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关键词:法律制度制约因素法制社会法治理念运行机制

目录

一,“法”自身的局限性

(一)有关法的定义的讨论

(二)法与法律之间的内在关系

(三)由上述观点引发对法律局限性的推导

二,法与其它意识产物的比较

(一)法律与道德,宗教,命令比较的矛盾与联系

(二)法律与其道德,宗教,命令而言的局限性

三,法律在具体制定,实施当中的局限因素

(一)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对法律法律发展的限制

(二)执行法律的主体对法律尊严的影响

(三)法律条文本身的局限性

(四)法律发展的地区性对法的制约

四,法律主体对法的完善并发展的限制因素

(一)法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自身的局限性

(二)法律调整对象对法律发展的制约

正文

法律发展到今天,自身仍有许多尤尔未决的问题,种种弊端与矛盾得以显现,在面对法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们并不能进入一种极端,过分夸大和强调法的作用,片面认为任何领域中的任何矛盾和问题都能在法律面前应刃而解。在大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中,我们要防止这种倾向,避免陷入“法律万能论”的误区。应树立一个正确的法律观,即:法律并非无所不能,它也有其局限性。就其局限性,其关键,本文认为在于:法本身就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义!关于法的概念,仍是法学界争议的焦点之一,回顾西方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用自然法理论和法律实证主义两个名称,来命名对于这个问题的两个相互对立的立场。自然法理论强调法的依附性,认为法必然从属于更为高级的行为标准,违背了这个更为高的标准,法就不再是法!相较于法而言,这个更高的标准,就叫做“高级法”。法律实证主义认为,法是独立的,是有意识创造出来的行为准则,法与其他准则并没有必然关系。基于此,法与某些行为准则的矛盾,不能成为否认法之法律属性的标准。正是由于这一矛盾的存在,致使法律发展尤显被动,其带来的局限性可见一斑!法的定义解决的是“法”是什么的问题,自身的定义没有明确,又如何能更好的发挥其效力,服务于社会?需要指出的是,相较于法而言,法律,其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要比法小得多,法的适用本身就有相当大的局限,更何况于法律了!法的定义不明确,致使许多领域法都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去涉及,更谈不上用法律的手段调节了!有时候我们竟然不能分辨出某些东西究竟是不是法!正当西方学为自然法理论和法律实证主义争论不休的时候,随着新问题的出现,对法的定义又有了更高的要求:自杀权问题,次道德问题,安乐死问题……成型的,有实用意义的概念对法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

法与道德,宗教,命令的关系,是解决有关法的概念的三个基本争议点。法的概念影响到具有强制力效果之行为准则范围,牵涉到法与其他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与界限,牵涉到某一规范到底是法还是其它准则的标准,然而,要想从本质上剖离出他们之间的不同点,却绝非易事!道德,宗教,命令和法之间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法的外延上来看,它本身就包括“国家认可的习惯”,而“习惯”一词就更多的属于道德调整的范畴;同时,就法律原则来说,民法上有“公序良俗”原则一说;我们常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句话其实就是由老子的《道德经》演化而来的,后来道教的产生,就是基于道德经的理论而来;从我国古代法的产生来看,最早的法就来自于王或将帅的命令……法好像与这些意识都有血缘关系,而不得不提到的是,这些意识的社会根基,要比法律深得多,老百姓的思想里更容易接

受,更容易理解的往往是情而非法!在现实当中出现矛盾的时候,往往就走到了情的一边!所以,法律往往局限于文字之间的表述,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予以保障,有时反而是一种赘疣,法与这些意识在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并不能作为一个最终的信仰和最具说服力的行为准则,予以最终评判!也就是说,法律并没有树立一种社会对自己的权威的认定!“仍然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法律的实施实际上比道德,宗教甚至命令要难得多,其局限性就显得相当突出!从另外一方面来讲,这恰恰说明了法律作用的范围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在社会生活中,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适用法律,法律只调整那些重要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有些“私”领域(诸如人们的思想观念、认识和信仰等问题),只要它尚未表现为外在的行为,并产生超出该领域以外的社会影响(例如信仰可能外化为暴力行动),那么就不宜采取法律手段加以调控。以“公”的手段来解决纯粹“私”的问题,不仅无益,反而有害!那以怎样的尺度来作为“管”或“不管”的标准?这本身就是一限制因素

其法律在具体制定,实施过程中,其局限性就更为明显;法律既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人类主观认识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这是法律产生、存在、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主客观基础。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从历史长河来看,是无限的,无穷尽的,只要人类存在一天,这种认识就不会终止。但对历史长河中的特定社会发展阶段来讲,其认识能力和水平又是有限的。正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这种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成为法律局限性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法律的局限性导源于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只要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及人类社会不断变化发展进步的现实这两大导致法律局限性的主客观根据存在一天,作为它们的反映物——法律的局限性也就存在一天。因此,其局限性的研究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具体执行法律的人员,拥有较多的自由裁量权,本书认为,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实际上是较多的制约了法律的公正性和平等性,从定义上来分析,自由裁量权的大致涵义是:合法合理地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力,然而,“合理”的标准又是什么?当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依据法律规定既可以判三年也可以判五年的时候,不同的执法者就很有可能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对于嫌疑人而言,哪才是公正的?哪才是平等的?当依照一个法律条文出现多个“公正判决”的时候,到底应该遵循那一个?较多的给与执法者自由选择的权利,且没有一个必要的限度标准,对法律的进步而言,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从制定主体来看,在立法过程中,由于立法者本人的素养和社会生活复杂性、变化性的制约,不可能准确无误地预测社会生活中可能或要发生的事物;即使预测到,由于立法者所代表的利益之间冲突或意见分歧以及立法制度、立法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对所有行为和事件作出准确无误的表述,这就决定了法自身就有其局限性,因为法律调整的范围只限于那些有必要运用国家强制力去干预的社会关系,而在社会关系中的不少方面用法律干预是不适宜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而法律也不必去穷尽一切社会现象。因此法律不可能以完美的映像出现在大众面前,另一方面,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一部法律的制定,哪怕是一个法律条文,适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在颁布实施之后,通过实行才知道!也就是说,制定的法律中不适合社会发展的条款,是否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发现。而问题就在于,在其实践过程中的这段期间,因该不合理法律或条文所造成的社会资源损失和其错误法律引起的社会影响,又有谁为其买单?从法律条文本身来讲,就有其当大的局限性,暂且不论文字表述本身的问题,就单其所表达的思想来看,其存在的漏洞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不具有法律的效力,死的条文需要活的人来执行,只有借助于外在的载体即人来实施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执行法律的主体对法律尊严的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很多人不是不相信法,也不能说天生对法律就存在反感,有时候既然不是法律本身有问题,法律的本意的确是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为何又陷入一部“好法”沦落到执行难的尴尬境地?这很可能就是执行法律的主题出了问题,有

时候执法者给法律本身所带来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简单粗暴的执法方式,官僚主义的执法态度无疑给法律蒙上了一层阴影!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分,他们的言行更多的是靠自身“素质”予以约束的,“素质”为何物?这又谈到了前面所说的道德范畴了!

本书还认为:法律发展的地区性对法的制约也是相当明显的,近看我国立法现状,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一方面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统一,促进各民族间的共同发展,一定意义上保留了少数民族传统。但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不利于法的统一实行和完善。民族自治地方对相关法律的变通规定,一定意义上讲并不符合其目前立法目的和立法精神,更多的强调了权利而否定了义务!地区间的法律不一致,不能更好的把握法律发展的实际和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远的来说,随着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地区间的交往更为频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间的法律冲突也变得越来越明显!以何种尺度来评判在交往中产生的诸多纠纷和矛盾,制定统一的,全面的国际化标准的法律性文件已经相当必要!俗话说有糅合就有矛盾,在自身利益与世界利益的权衡中,往往自身法律就必须调整,就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来说,对我国相关法律的冲击是相当明显的,一定程度上讲这的确有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的交往,减少相互间的贸易壁垒,更好的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但从另外一层次来说,这就在无形中限制了本土法律的实施和执行!某种意义来说是对自身立法精神与立法目的的冲击,这样做是否会改变其自身本土特色,改变原先立法思想?这就不得而知了……

从法的本质上来讲,其阶级性是法的本质属性,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用以统治国家的工具,法的重要作用就是维护阶级统治,基于此,制定法律的主体在其保护的对象上,本身就具有其局限性,统治阶级设定一种行为标准,被统治阶级按照这一标准予以实行,以达到良好的法制状态,其关键问题是设定这种标准的参照是什么?答案是明显的:即统治阶级利益!从法律的外延来看,法是调整关系行为的规范,那么制定法律,选定参照物本身就是一种关系行为,它不可能脱离与社会而个体存在。按照这种逻辑进行推理,那统治阶级在制定法律,选定参照物又有那种法律予以调整?

再者正是因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也不可能在做到尽善尽美,它所保护的对象只可能是局限于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它同时还受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发展的环境对法律的制定也会有相当的影响,故而法律由客观性、上升为意志性后而获得普遍性、概括性、抽象性、最终导致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分裂与矛盾,从而出现法律规范僵化的一面。它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他的不足!因而,当法律面对具体个案时,它有可能会成为非正义的、不公平的、僵化的规则,从而违背法的本意和宗旨。这一切,均是由于法本身所先天具有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总的来说,在当前中国社会强调法制、倡导法制、向现代化社会(包括法制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提出重视和研究法律的局限性问题,是一个带有“超前性”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首先要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国家要进行大量的立法活动,还要大量吸收、借鉴、引进以至移植西方的法律,就应重视对法律局限性的研究,加强对具体立法的预测,以克服法律中已经存在的局限性和新立法中可能出现的局限性,避免西方在法制发展过程中走过的弯路。研究法律的局限性是为了克服法律的局限性,在法律领域内尽可能利用人类所创造的全部智慧,以便更好地贯彻法制,实现法治。这是提出这一问题的现实意义之所在。它的理论价值在于:它可以加深我们对法律及其作用乃至对整个人类法律的本质的认识,避免用一种盲目的热情代替对法律的冷静的、清醒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法哲学思考,使法律哲学、法理学成为真正的法律科学对于法的局限性的克服、超越,单靠法律本身是不可能的,我们要依靠和利用社会一切有效资源和手段,尽力早日完成法的局限性的研究和探索。法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是自人类有法律以来思想家、法学家苦苦思索的问题。因此本文不可能一项而就,难免有失偏颇之处,敬

请大家谅解!本文认为在当今中国社会崇尚法治、倡导法治、强调法治的历史转型时期,提出并探讨这一问题,对于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律和法学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从法律本身来讲,我们说其法律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优点也正是它的缺点。法律的强制性、稳定性、普遍性、明确性,使法律成为一种有效的行为规范,能建立起稳定的、可预测的社会秩序,但同时法律在调整社会生活方面也存在着有限性、滞后性和僵化性,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尽管如此,法律仍不失为人类规范社会秩序的有益工具和调整机制。探讨法律的局限性,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并掌握法的特性,注重对其弊端的克服,更好地实行法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