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上册科学一课一练-全册 _苏教版(含答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一课一练-全册 _苏教版(含答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一课一练-全册 _苏教版(含答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一课一练-全册 _苏教版(含答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课时练习题

《太阳和影子》

一、填空

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2、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自东向西)。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低—高—低)。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自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4、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5、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是(低—高—低)。

6、(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二、简答

1、问: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答: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太阳在东,影子在西……

1、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答:太阳高度高,影子则短,太阳高度低,影子则长。

2、问: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

答:影子的长短变化和气温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影子长,气温就低……但每天最高气温并不是影子最短的时侯,而是在下午1——2点之间,这是因为那时地球吸收太阳热辐射最多,故气温最高。

《太阳钟》

一、填空

1、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2、(日晷)也叫(太阳钟),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3、(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构成。

4、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5、(太阳钟)是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6、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二、简答

人们利用什么知识来制造不同形状的日晷?

太阳的变化和影子的变化之间的规律

《昼夜交替》

一、简答

1、(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4、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5、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6、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7、(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二、填空

1、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

答:逆时针转动(或自西向东自转)

2、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答:美国(华盛顿)7:00、德国13:00、澳大利亚22:00、当北京是白天时,(中午),华盛顿是黑夜,巴黎是清晨,夏威夷是黄昏。

3、阅读了古人对昼夜交替的解释的资料后,你有什么想法?

答:科技是在不断发展的,科学事业也是在争论中不断进步的。

《看月亮》

填空

1、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2、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3、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一、简答

1、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2、(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3、(白天),郁金香随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

4、像郁金香这样会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变化的植物还有:(牵牛花)、(合欢树)、(昙花)、(夜来香)等。

5、植物不仅会在不同季节里开花,有的还会在一天的固定时刻开放或闭合。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根据这一现象编排了(花钟)。

6、白天活动的动物有:(狗)、(公鸡)、(蝴蝶)、(蜜蜂)等;夜间活动的动物有:(猫头鹰)、(蛾)、(蝙蝠)、(刺猬)等。

7、减少光照时间可以使(菊花)提前开放:菊花是(短日照花卉)。

8、短日照花卉需要每天(8-12小时数),就能加快发育提前开花。反之,如果超过12小时日照时数就会(推迟开花)。

9、除菊花外,(一品红、蟹爪兰)等也属于短日照花卉。

10、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增加(鸡)的产蛋量:合理的光照能(刺激排卵),增加产蛋量。

二、简答

1、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时要注意:(1)不伤害小动物。(2)不惊动小动物。(3)留下小动物活动痕迹。(4)收集小动物留下的东西。(5)不尝小动物留下的东西。(6)调查后,恢复小动物原来的生活环境。

2、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刺猬:喜静怕光,白天休息,夜晚活动

蛾:常在夜间活动

狗:一般根据主人的生活习性而定,狗一般早晨起得较早,晚上睡得较晚(和主人差不多),当然晚上有事也会“加班”,狗是很尽职的,夜视能力较强,因此保留了夜行的本能。

蝴蝶:为典型的昼间活动性昆虫(有些种类喜欢在强光下飞行,有些则爱好在阴暗处飞行)。

猫头鹰:夜间活动,白天视力变差,如不小心现身还会被其他鸟欺负

公鸡:在夜间不能够看到东西,早晨一看到光亮就打鸣,因此属于白天活动的动物

蜜蜂:白天采蜜,晚上回巢

蝙蝠:昼伏夜出

《光的行进》

一、填空

1、一般指能够发出可见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通常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太阳)、(灯泡)、(萤火虫)等是光源;(月亮)、(镜子)不是光源。

3、光在同一种物质(空气、水中、真空)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4、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5、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的特点: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颠倒)。

二、简答

1、光的行进

自然光:闪电太阳萤火

人造光:灯泡蜡烛焰火

解释光的现象: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用什么办法可以观察光在水中行进的方向?

可以在水中加入细小颗粒的物质,如粉笔灰。

3、小孔所成的像左右颠倒吗?为什么?.

答:是的,小孔所成的像左右也颠倒,因为物体左侧发出的光线沿直线穿过小孔后会投在屏的右侧,右侧发出的光线沿直线穿过小孔后会投在屏的左侧。试用光的折射道理解释水中的物质弯折现象

《照镜子》

一、简答

1、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

2、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物体表面时发生反射,

3、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4、(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例如:潜望镜和万花筒

5、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的像是(左右相反)的。

6、两面直立的镜子的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就(越多)。

7、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的(方向)也不同。

8、可以用两面(平面镜)制作一架潜望镜。

9、(万花筒)和(潜望镜)就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

二、简答

照镜子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1、)在镜子中看见你,你也能看见我,光路是可逆的。

(2、)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3、)两面直立的镜子的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就越多。两面镜子成90度,镜中出现三辆车;如果成60度,将出现五辆车;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越多,这是因为两个镜子互相映照产生的。

《研究透镜》

一、填空

1、(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

3、(凸透镜)有(放大)作用;能使光线(聚焦);能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

4、(凹透镜)有(缩小)作用;能使光线(发散);不能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

5、(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是根据(光的折射)的原理制成的。

6、放大镜和老花镜的镜片都是(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7、(水滴)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体,与凸透镜相似,所以是天然的(放大镜)。

8、用一个凹透镜,一个凸透镜(凸在前,凹在后)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正立像);用两个度数不同的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放大倒立的像)。

二、简答

1、为什么水滴是天然的放大镜?

答:因为水滴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体,与凸透镜的形状相同。

2、研究透镜

透过不同镜片观察物体,凸透镜有放大作用,凹透镜有缩小作用。

用一个凹透镜和一个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是正像。如果把两个度数不同的凸透镜放在一起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倒像。

《七色光》

一、填空

1、阳光可以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2、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

3、彩虹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4、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5、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如果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他颜色的光(过滤)掉。

二、问答题

1、彩虹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制造彩虹?

答: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形成彩虹。我们可以背对着太阳喷水制造彩虹。

4、彩虹的颜色

彩虹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

当圆盘旋转起来时,彩色顿时就会消失,而呈现出一片灰白色。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而在一定条件下,七彩光又能合成白色光。

都是电池惹的祸

《简单电路》

填空

1、一个简单电路要由(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四部分组成。

2、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应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

3、开关的作用是(决定是否让电流通过)。

4、只能使用(电池)实验,不能从插座接电。

《导体和绝缘体》

一、填空

1、利用(电池、导线、小灯泡)组合成一个(检验器),检验连接在两条导线间的物品能否使(电流)通过。

2、(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7、常见的导体有:各种金属(金、银、铜、铁、铝等);酸、碱、盐的水溶液(硫酸、盐酸等);人体;大地;自然界的水;盐水;湿木头

8、常见的绝缘体有:塑料(塑料梳子);橡胶(橡皮);玻璃;陶瓷;干燥的木头;木铅笔等。

9、避免触电的方法有:(不要在电线上晾晒湿衣服)、(不要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不要用湿毛巾擦电器)、(不要把几个电器插在一个电源插座上)。

二、简答

导体和绝缘体

书上图中的做法都不对

潮湿的物体和大部分的风筝线都是导体,易触电

《探测按合理的电路》

一、填空

1、通过(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看小灯泡亮不亮,判断电线是否连着。利用这个检测器可以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2、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时,小灯泡不亮——电路不通;小灯泡亮了——电路通了;小灯泡变暗了——电路通了,但增加了用电器;小灯泡变亮了——增加了电池。

二、简答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如何判定手心里的电线是连着的还是断开的:

用电池和灯泡将电线连成电路,灯泡亮起来电线就是连着的,反之是断开的。

《研究磁铁》

填空

1、常见的磁铁有(环形磁铁)、(马蹄形磁铁)、(条形磁铁)、(菱形磁铁)等。

2、磁铁有两个(磁极),指向北的一端叫做(北极),用( N )表示;指向南的一端叫做(南极),用( S )表示。

3、磁铁的性质有:(磁铁能吸铁)、(磁性可以传递)、(磁铁两极的磁性最强)、(磁极可以指示南北方向)、(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

4、(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战国的时候被称为(司南)。

5、指南针总是一头指南,一头指北,是因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的北极)吸磁铁的(N端),(地球的南极)吸磁铁的(S端)。

6、用(磁铁)在缝衣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几十次,就做成了(指南针)。

7、消去缝衣针磁性的方法有:加热(在火上烤)、砸打(用木棒敲)、(与大磁铁放在一起)

8、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磁性黑板)、(磁带)、(磁卡)、(软盘)、(带磁性的冰箱门)、(门吸)、(磁性铅笔盒)等。

《电磁铁》

一、填空

1、在通电状态下具有磁性的装置叫(电磁铁);它由(电池)、(导线)、(铁钉)三部分组成。

2、(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是:把导线按照一个方向缠绕在大铁钉上,再接通电路。

3、给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

4、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有关。

5、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正负极方向)或(绕线方向),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6、电磁铁和永久磁铁的相同点是:(都能吸铁)、(都有磁性)、(都有磁极)、(都能指示方向)。

7、电磁铁和永久磁铁的不同点是:电磁铁的(磁性)、(磁力大小)和(磁极的方向)可以控制和改变,磁铁却不可以。

8、电磁铁的应用有:(电铃)、(电动机)、(电扇)、(电磁起重机)、(电话)、(磁悬浮列车)。

二、简答

1、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电流大小

利用电池、铁钉、小铁钉,通过改变电池数量,吸起铁钉数量得出:电流大,磁力大。

线圈匝数

如上,在电流相同的情况下,改变缠绕圈数,吸起铁钉数量得出:匝数多,磁力大。

有无铁心

如上,电流不变,匝数不变,比较插入铁心与无铁心时吸起铁钉数量得出:有铁心,磁力大

2、两极变化和哪些因素有关?

线圈绕向、电池正负极接法有关。

3、电磁铁和磁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同:都有磁性

不同:磁铁磁性是永久的,电磁铁在通电时有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测量呼吸和心跳》

填空

1、因为运动时身体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养料,所以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慢慢恢复。

2、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

3、人在安静状态下,一般每分钟呼吸(20次)左右,心跳(80次)左右。

《肺和呼吸》

填空

1、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2、呼吸让我们吸进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3、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呼出的气体)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4、我们要呼吸是因为:人体必须利用大量的(氧气)把一切营养物质转化为可供人体直接吸收的东西,同时需要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及时排出体外。

5、(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肺活量越大,呼吸功能越强。

6、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你的(肺活量)。

7、测肺活量的方法:深吸一口气吹大一个气球,测气球最宽处的周长;或将装满水的塑料瓶倒立,吸一口气后用吸管向水里吹气,排出的水量就是肺活量。8、肺活量大对健康的好处是:能为身体提供足够多的(氧气),能够胜任比较大的体能消耗任务。

9、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有:(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呼吸富含氧气的空气)、(扫地前洒水)、(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不要吸烟)。

《心脏和血液循环》

填空

1、(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2、心脏的形状像(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位于(左胸部),在胸骨后面,肋骨内侧。

3、(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4、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相同)。

5、(心脏)是人体的(“泵”),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

6、(血液)相当于(“运输兵”),人体通过血液循环,把肺吸进的(氧气)、小肠吸收的(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又把身体各部分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走,交给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7、保护心脏的方法有:(经常运动)、(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情绪)。

《解释》

填空

1、(解释)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2、颜色的三原色是(红)、(黄)、(蓝);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3、对发生在吸水纸上颜色分解的解释是:一些颜色并不是我们所看见的那样,而是由不同颜色混合后组成的。

4、(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5、为了做出正确解释,需要有充分的(证据),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合理思考)。

6、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它们是科学家长期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并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

7、科学家对“人眼是如何看到东西的”解释:毕达哥拉斯——眼睛发出不可见的光接触物体;柏拉图——看见物体前,阳光与眼睛内部发出的光先混合;亚里士多德——通过发光物体发出的光来看见东西;托勒密——物体像镜子那样反射射向它的光。阿尔哈曾——光由物体发出,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到眼睛。

《建立模型》

填空

1、科学家常常利用(模型)来解释他们的(思想发现)。

8、(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苏教版)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2.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向西),太阳高度是(低—高—低)。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是(长—短—长)。 4.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是(低—高—低)。 5.(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6.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日晷)是测量时间的工具. 7.(太阳钟)是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8.(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构成。 9.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10.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1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昼夜的形成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1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4.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5.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6.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月相的周期性变化是(一个月). 17.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8.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19.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0.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21.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22.(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23.(白天),郁金香随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 24.像郁金香这样会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变化的植物还有:(牵牛花)、(合欢树)、(昙花)、(夜来香)等。 25.植物不仅会在不同季节里开花,有的还会在一天的固定时刻开放或闭合。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根据这一现象编排了(花钟)。 26.白天活动的动物有:(狗)、(公鸡)、(蝴蝶)、(蜜蜂)等;夜间活动的动物有:(猫头鹰)、(蛾)、(蝙蝠)、(刺猬)、(蜗牛)等。 27.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时要注意:(1)不伤害小动物。(2)不惊动小动物。(3)留下小动物活动痕迹。(4)收集小动物留下的东西。(5)不尝小动物留下的东西。(6)调查后,恢复小动物原来的生活环境。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太阳)、(灯泡)、(萤火虫)等是光源;(月亮)、(镜子)不是光源。 3.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萤火虫)是自然光源,(激光)、(蜡烛)、(电灯)、(篝火)是人造光源 4.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5.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6.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所以小孔成的像(左右也颠倒)。 7.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 8.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9.(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10.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11.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就(越多)。 12.可以用两面(平面镜)制作一架潜望镜。 13.(万花筒)和(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 14.(凸面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凹面镜)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复习资料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一、填空题 第一课 1.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高度,要在(同一地点)观察。 2.在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有(长短)和(方向)的变换。 3.在视觉上,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影子自(西)向(东)运动。 4.太阳的位置越高,物体的影子就越(短);太阳的位置越低,物体的影子越(长)。 5.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6.一天中,我们看见的太阳从(东方)→(南方)→(西方)移动着,影子则是从(西方)→(物体的正下方)→(东方)。 7.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 8.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换轨道呈(半圆周)形,我们可以用(竹篾)和(电筒)来模拟。 9.影子的长短变换和气温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影子长,气温就(低),但每天的最高气温并不是出现在影子最短的时候,而是在下午2点左右,这是因为那时地球吸收的太阳辐射最多,所以气温最高。 10、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要把温度计放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要等温度计的(液柱)停止再读数。 11、用(叠拳法)测量太阳高度时,(左手)握拳,举到和(眼睛)一样高,然后拳头一个接着一个的叠上去,直到拳头刚好遮住(太阳),计算一下拳头数,这就是我们测量的(太阳高度)。 第二课 1.日晷常见的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2.人们根据(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规律制造出(日晷)和(太阳钟)来计算时间。 3.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计时,(日晷)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工具。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和(太阳钟)。 4.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存着(地平)日晷,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着(赤道)日晷。 5.日晷是测量(时间)的工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组成。 6.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第三课 1.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晚上20点开始,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分别在(上午)、(中午)、(下午)收看实况直播。 2.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3.地球是一个不发光又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 4.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 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五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教案设计

五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教案设计 1种子发芽实验 首案编写者:王xx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单元第1 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孩子养成动手实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法学法】谈话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等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

哪些条件呢?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进一步引导: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 大家的意见不一样,该怎么办? 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 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 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 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 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课本答案(上)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一、太阳和影子问题解答 1、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答:一是方向的变化:西----东,二是长度的变化:长---短--长。 2、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答: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相反。 3、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答:太阳越高影子越短,太阳越低影子越长。 4、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 答:太阳越低,温度越低,太阳越高,温度越高。 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1、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2、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相反。 二、太阳钟问题解答 人们利用什么知识来制造不同形状的日晷? 答:人们利用了太阳位置和影子的关系的知识。 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制作简单的太阳钟 实验准备:卡纸、指南针、硬纸板等 实验过程:1、在半圆形的卡纸上画上刻度。2、把一块三角形的硬纸板数值粘在印有刻度的卡纸上。 3、根据三角形纸板的投影,就可以判断当时的时间。 三、昼夜交替问题解答 1、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答:逆时针转动。 2、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答:从时差具体计算:德国—6;美国:-18——-12;澳大利亚+1.30或+2或+2.30。让学生进行计算,或按白天、黑夜等词语来描述。 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四、看月亮问题解答 交流月相日记,你能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吗? 答: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娥眉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实验与观察 观察名称:观察月相: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月相的变化,画出来。 五、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问题解答 1、蜜蜂和蝙蝠会不会相遇吗?为什么?答:不会相遇,因为蜜蜂在白天活动,蝙蝠在晚上活动。 2、你一天的作息时间是怎样安排的? 答: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一、光的行进问题解答 1、你能说出哪些是自然光,哪些是人造光吗? 答:萤火、闪电、太阳是自然光;蜡烛、灯泡是人造光。 2、你怎样解释下面光的现象?答:光是沿直线行进的。 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用什么办法可以观察光在水中行进的方向? 实验准备:手电筒、水、烧杯、等

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 复习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知识点整理 1. 太阳的位置与影子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早晨太阳在东方,影子在西方;傍晚太阳在西方,影子在东方。 2. 太阳高度概念?太阳高度与影子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与地表温度的关系? 太阳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中午太阳高度最高,影子最短,温度最高;早晨,傍晚太阳高度低,影子长,温度低。 3. 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长度、方向)? 长度:由长变短,再变长。方向:由西向东。 4. 古人用的计时工具太阳钟也叫日晷是根据什么原理制作的? 太阳的运动与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个原理制作出的。 5. 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日晷属于什么日晷?赤道日晷:与地球赤道平行。 6. 昼夜交替的原因?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地球自转 7.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8. 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地球以自西向东的方向自转着。 9. 因为地球是圆的,同时在自转,有一部分地区有阳关照射,是白天;有一部分没有阳光照射,是黑夜,所以存在时差0 10.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11.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是中心,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12. 月相的概念?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在地球上看到月两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这是因为太阳照到月亮上,同时月亮围绕地球转,不同时间我们在地球上看到被照射到的月亮也是不同的,所以才会出现’月有阴晴圆缺’。 13. 月相的周期?看到的月光是什么光? 月相的周期是一个月,月光是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反射到地球上的光0 14. 月相变化的规律?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娥眉月 15. 科学家林奈根据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编制了花钟o 16. 夜晚活动的动物有:蜗牛,猫头鹰,老鼠,蛾子,蝙蝠,刺猬等。 17. 人为改变白天和黑夜的长短,动物、植物的习性也会变化。如减少光照时间可以使菊花提前开放。延长光照时间可以让鸡下更多的蛋。 18. 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时要注意什么?不伤害小动物,不惊动小动物,注意安全。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1. 光来自哪里?什么叫光源?有哪些光源? 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有自然光源(萤火虫?闪电?阳光,火焰)和人造光源(蜡烛,激光,灯光)。 2. 光的行进路线是?光在空气或水中都是沿着直线传播。 3. 两千多年前,墨子发现了小孔成像。看到的像是什么样的?原理是什么? 像是倒立的,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4.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光线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月光就是太阳光照到月亮后反射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 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 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测试 1. 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早上太阳高度低,中午太阳高度高,傍晚太阳高度低。 2. 一天中太阳方向的变化规律: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太阳在头顶(偏南),傍晚太阳在西方。 3. 一天中影子方向变化规律:早上影子在西方,中午影子在脚下(偏北),傍晚影子在东方。 4. 太阳中或日晷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之间的规律制作的,用来计算时间。 5. 手掌日晷的玩法: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上午左手食指代表早上6点,下午右手食指代表傍晚6点。 6.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月亮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7. 地球上位于东面的国家比位于西面的国家,较早看到日岀,较早看到日落。是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亚洲比我国早看到日 岀和日落的国家是日本,韩国等。美国与我国时间相差12小时,当我国是白天的时候美国是晚上。 8. 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圈是一天,导致了昼夜交替;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是一年,导致了四季变换;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圈是农历一个月,导致 了月相的变化。 9. 托勒密提岀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提岀了“日心说”,认为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他也是第一个提岀地球自转的科 学家。 10. 月相变化规律是:从新月开始,先变成蛾眉月,再变成上弦月,然后是凸月,到月中的时候就形成了满月,接下来依次是残月,下弦月, 蛾眉月。 11. 新月在初一,这一天在天上看不到月亮。 12. 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13. 光在空气和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4. 光的反射: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15. 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16. 小孔成像是由我国古代的墨子发现的,小孔成像所成的物体影像,方向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它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17. 镜子分为平面镜和曲面镜,曲面镜包括凸面镜和凹面镜。它们都不是透明的。凸面镜的表面是突岀的,凹面镜的表面是凹陷的。凸面镜最 主要用在倒车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凹面镜常见于哈哈镜或勺子背面,所成的像是上下颠倒的。 18. 光的折射:看到水面处的铅笔发生了弯折,说明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是,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 叫做光的折射。 19. 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他们是透明的。 20. 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做凸透镜,有放大作用,可以聚光,主要用于放大镜、远视眼镜和老花镜。 21. 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做凹透镜,有缩小作用,可以散光,主要用于近视眼镜。 22. 雨过天晴后形成的彩虹,是由于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了色散,从而形成了彩虹。 23. 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白光透过三棱镜会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另U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4. 牛顿最早发现了阳光是有七色光组成的。 25. 简单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组成。开关的作用是决定是否让电流通过。 26. 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亮。 27.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例如钢尺,铁钉等。大地和人体都是导体。 28.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例如塑料,橡胶等。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 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 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 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 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17、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18、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19、上游河床中一般布满了大石头,中游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而下游河 床堆满细沙。 20、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美国最大、最著名和建立最早的国家公园,是世界上 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21、一只百灵鸟一年可以吃掉4万只蝗虫。6万只猫每天要吃掉60万只鸟。 第二单元《光》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 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 千米,从太阳了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1.太阳的位置与影子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早晨太阳在东方,影子在西方;傍晚太阳在西方,影子在东方。 2.太阳高度概念?太阳高度与影子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与地表温度的关系? 太阳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中午太阳高度最高,影子最短,温度最高;早晨,傍晚太阳高度低,影子长,温度低。 3.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长度、方向)? 长度:由长变短,再变长。方向:由西向东。 4.古人用的计时工具太阳钟也叫日晷是根据什么原理制作的? 太阳的运动与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个原理制作出的。 5.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日晷属于什么日晷?赤道日晷:与地球赤道平行。 6.昼夜交替的原因?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地球自转 7.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8.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地球以自西向东的方向自转着。 9.因为地球是圆的,同时在自转,有一部分地区有阳关照射,是白天;有一部分没有阳光照射,是黑夜,所以存在时差。 10.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11.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是中心,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12.月相的概念?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在地球上看到月两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这是因为太阳照到月亮上,同时月亮围绕地球转,不同时间我们在地球上看到被照射到的月亮也是不同的,所以才会出现‘月有阴晴圆缺’。 13.月相的周期?看到的月光是什么光? 月相的周期是一个月,月光是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反射到地球上的光。 14.月相变化的规律?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娥眉月 15.科学家林奈根据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编制了花钟。 16.夜晚活动的动物有:蜗牛,猫头鹰,老鼠,蛾子,蝙蝠,刺猬等。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1、太阳下影子变化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牺牲挂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的变化 由西向东转动。 实验结论: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 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3、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 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凹透镜有缩物体的的作用。

4、设计试验证明光的行进方向。 实验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板等 试验过程: 把三张纸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 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 能通过小孔。 试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5.研究电磁铁的磁极(自制的电磁铁) 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钉帽一端与指南针接近,如果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那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南极; (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斥, 这时电磁铁的南极变成了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后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6、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假设与线圈圈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力大; 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保持不变的是:电池数量、铁钉粗细等。 需要改变的是:线圈匝数 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汇总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1、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自东向西)。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低—高—低)。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自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3、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4、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是(低—高—低)。 5(日晷)也叫(太阳钟),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6、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7、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8、(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9、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0、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1、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2、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3、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4、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15、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16(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3、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4、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小孔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颠倒)。 5、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潜望镜)就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 6、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7、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8、(凸面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凹面镜)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 9、(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白天与黑夜 1、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知识与技能: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见户外的阳光了吗? 提醒学生,不可以直视阳光,以免对眼睛产生伤害。 2、站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呢? 温暖、热、明亮。 3、同学们能够描述太阳此时此刻的位置吗? 引导学生通过方位和高度两个方面来描述,借助校园里的一些参照物描述太阳的高度。 4、你们还看过天空中其他位置的太阳吗?那是在什么时候? 早晨、傍晚、中午、下午。 二、观察影子 1、谈话:找一根竹竿立在操场上,说一说,竹竿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 2、引导学生亲自“立竿”“见影”,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 3、用粉笔画出整条影子,并测出长度,记录当时的时间。 4、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人一组,在操场上走一走,看一看还有哪些东西有

影子,也把它画下来,并记上时间。 三、讨论 1、回到教室后,教师引导学生猜一猜,过一段时间,操场上的那些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影子会动吗?怎么动呢?朝哪个方向动呢? 2、学生讨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实践活动,制作日影仪 1、什么是日影仪?日影仪有什么作用? 2、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日影仪。学具袋中有现成的材料,引导学生组装起来即可。 3日影仪如何使用?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如何使用日影仪。要特别强调的是,纸上的方位必须与实际方向保持一致,日影仪摆放好之后,用胶带固定,以免移位。 五、你模拟太阳运动的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用手电筒和竹篾模拟太阳的运动。 六、组织讨论 1、引导学生到操场上去观察标记的影子的变化。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这个时候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影子已经偏离了原来的位置,而且长度也发生了变化。 2、总结影子变化规律 3、在组织学生讨论教材提出的问题时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然后描出影子顶端的连线,用箭头表示移动的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总结出影子变化的规律是由西向东,早晨非常的长,中午变短,到傍晚的时候又变得非常的长。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到西,早晨的时候很低,中午的时候高,傍晚的时候低。 七、课堂总结。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鸟、蛇、蝗虫、鹰 1草T兔T鹰2草T蝗虫T鹰 3草T鸟T蛇4草T鸟T蛇T鹰 5草T兔T蛇T鹰6草T蝗虫T蛇T鹰 17.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第二单元 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影子总在背光一面,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也越来越长。 5.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在光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6.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9?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0.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潜望镜、反光镜。 11.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2.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反射本领最强的是白色的光滑物体。 13.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4.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汽车、太阳能热水器。 15.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奥运圣火火种是用凹面镜取得的。太阳灶是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英国科学家用凸透镜汇聚光线制得了氧气 16.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7.牛顿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让白光扩展成了红、澄、黄、绿、蓝、靛、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地形特点 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记录影子的变化和移动。 *能够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并建立太阳的运动模式。 *能够用仪器观察记录太阳的高度和当时的气温。 *会做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能够模拟月相变化。 *能够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记月相日记。 *能够观察一天中月亮的移动,建立月亮的运动模式。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影子和物体之间的关系。 *知道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移动和变化的规律。 *知道太阳一天当中的运动模式。 *能够发现太阳高度和当时气温之间的关系。 *知道太阳的影子能够表示时间,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认识日晷等古代的计时工具,了解其他的古代计时工具。 *认识月相变化,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知道月亮一天的运动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持久(为期一天的太阳观察和为期一个月的月相观察)地进行观察。 *体会到长期收集的数据的价值,因为数据中会隐藏着一定的规律。 *体会到看似平常的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和变化中包含着大自然神奇的规律与联系。 *意识到掌握利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好处。 *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本单元的内容: 1、太阳和影子 2、太阳钟 3、昼夜交替 4、看月亮 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单元教学概念图

本单元试验 前概念调查问卷

第一单元单元调查 班级姓名日期 1、你知道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吗?请详细说明。 2、我们可以利用太阳来推算时间,你能说出一种方法吗? 3、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4、是什么引起了昼夜交替? 5、每天晚上看到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 6、昼夜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请说两点。 前概念调查统计 1、你知道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吗?请详细说明。 所有学生都知道太阳和影子是有关系的,但大部分学生只关注到太阳和影子方向之间的关系,对于长短的关系能够意识到的只有少数同学。 2、我们可以利用太阳来推算时间,你能说出一种方法吗? 有的同学知道用日晷,大部分学生也知道根据太阳方向判断大概的时间,但不知道怎么样推算精确的时间。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已整理

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3、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 教学重难点: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准备: 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 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让学生说一说:绿豆怎样才能发芽 师进行小结学生说的绿豆发芽的条件 师: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三、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选择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引导学生明确设计实验需要考虑的五个方面选择需要改变的另一个条件,请学生按五个方面加一说明 四、确定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计划 学生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调整学生选择的课题, 学生阅读资料,着手写实验计划 教后记: 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对象,记录实验全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种子发芽实验盒,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计划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 师简要记录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依次报告其他两项实验的计划 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二、配备实验装置 对照教材,了解方法,然后动手做。 让生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 三、猜测实验结果 让学生猜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发生变化可能要多长时间,几天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 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即时发现变化 四、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后记: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