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六

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六

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六
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六

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情景导入先思考———————

山西煤炭资源查明储量2 664亿吨,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资源储量的22.6%。山西省长期以煤炭开采及相关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造成了生态破坏、水和大气污染等非常严重的问题,也造成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失调。

思考探究:结合图片,分析在煤炭开采、利用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提示:开采时,破坏地表,如露天开采会引发滑坡、崩塌,井下采煤会导致采空区地面塌陷。煤炭堆放要占地,废渣可能会自燃。煤炭在运输与存放过程中可能会污染空气、水与土壤,破坏景观。煤炭在利用过程中放出能量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粉尘以及多种芳香烃化合物,污染空气;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增温;释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导致酸雨的形成。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化石燃料的分布

化石燃料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矿物燃料,它们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

1.煤炭分布

2.石油和天然气分布

二、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全世界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其中发达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低。

三、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1.开采时,破坏地表、占地、废渣自燃、水土环境污染等。

2.运输与存放时,污染空气、水与土壤;占地,破坏景观,造成污染。

3.利用时,产生大量的CO、粉尘以及多种芳烃化合物,污染空气;释放CO2,造成全球增温;释放SO2和氮氧化物,导致酸雨,进而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危害农作物与森林生态系统。

四、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1.采用科学方法开采化石燃料资源。

2.环境保护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

3.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

4.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

5.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1.煤炭的开发与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2.石油的开发与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石油运输过程中,油船外排的洗舱水会污染海洋,油船原油外泄会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石油在加工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石油在燃烧时向环境排放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空气污染物,导致酸雨的形成。

二、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应用体验不可少———————

中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又是消费大国,但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

10.3%,欧盟的16.8%,美国的28.6%。读中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1~2题。

1.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目前需要大量进口的能源在图中是指( )

A.a B.b C.c D.d

2.我国能源产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

A.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B.多高能耗、低产出的工业

C.管理不善,浪费现象严重 D.工业布局不合理

解析:1.B 2.C 第1题,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第一位,石油占第二位,但是

由于我国煤炭资源较为丰富,所以进口第一位的是石油。第2题,能源产出效率低的主要原

因在于管理不善和浪费严重。

3.内蒙古东部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为了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内蒙古加强了

能源的加工转换,变输出煤炭为输出电力和输出焦炭。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内蒙古在开采煤炭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2)简述电力输出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

(3)在开发利用煤炭的过程中应采取怎样的环保措施?

解析:第(1)题,煤炭资源的开采、运输、存放及利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环境问题,本题主要考查在开采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剥离表层土壤及植被,易导致水土流失;地下采空易导致地面塌陷;堆放矿石,会占用大量土地;废渣自燃、矿山排水造成环境污染等。第(2)题,将煤炭资源转化为电力资源输出,煤炭资源在燃烧的过程中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第(3)题,环境保护措施要结合煤炭资源在开采、利用的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作答。

答案:(1)剥离表层土壤及植被,易导致水土流失;地下采空易导致地面塌陷;堆放矿石,会占用大量土地;易污染环境等。

(2)造成当地大气污染。

(3)实行矿区土地复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教材问题提示]

P40思考提示西气东输工程既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协调东西部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地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P41思考提示 1.会。因为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它们的生成需要亿万年的时间并且需要一定的地质条件,就其总量来说是用一点少一点,加之人类消耗石油等矿物燃料的量在快速增长,所以石油最终会耗竭。

2.石油不仅是人类优质的能源,更是优质的化工原料,所以石油资源耗竭会影响化学工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进而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3.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率,开发替代能源,面向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能源,日益减少石油单纯作为燃料的比重,延长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

P42思考提示 1.节约能源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能源管理和人们的节能意识同样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通过发展科技,提高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还要树立节约意识,

自觉节约能源。

2.可从照明、取暖、做饭、烧水等生活方面和节约日常工业用品如纸张等两个方面组织答案,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能,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同样要消耗大量能源。

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情景导入先思考———————

“十三五”期间,“风光大省”甘肃省计划增强新能源消费转化,

促进风电、光电产业健康发展。到2020年,甘肃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将

达到5 100万千瓦时,占到全省电力总装机规模的60%。

思考探究:材料中提到哪些可再生能源?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可

再生资源?

提示: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世界能源的总趋势

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和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

二、太阳能的利用形式

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

三、风能

利用风力发电,成本较低,而且不会产生空气污染。

四、水能

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我国水能资源居世界首位。

五、潮汐能

太阳与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上的海水呈周期性的涨落,利用潮汐能发电。

六、生物能

目前,农村比较理想的生物能利用方式是沼气。

七、地热能

地球内部蕴藏的巨大热量,包括地下热岩和热液中所储存的能量。

———————重点难点掌握好———————

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应用体验不可少———————

江苏省是全国最缺电的省份之一,同时又是风能大省和科技大省,潜在风力发电量2 200万千瓦,占我国风能资源的近1/10,发展风电等新能源的条件优越。据此完成1~2题。

1.从生态角度分析,发展风电( )

①可以缓解温室效应②可以获得较大的投资回报

③能够减轻大气污染④能够实现能源的多样化

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江苏省正在如东市建设世界最大的风电场、在连云港建设田湾核电站,关于其背景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江苏经济基础雄厚,风力发电经验丰富②江苏常规能源短缺,电力需求增长快③江苏综合运输网络不够健全,导致能源运输不畅④江苏能源结构单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1.C 2.B 第1题,注意题中说的是从生态角度分析风能的优势。风能是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可以减少由于燃烧矿物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减轻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第

2题,目前江苏的能源需求量大,常规能源缺乏,加之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这是建设风电场和核电站的主要原因。

3.积极开发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东海大桥风电场位于东海大桥以东,将由34台巨大的白色大风车组成,形成一片14 km2的海上风电示范区,装机容量达100兆瓦,通过海底电缆传回电力,可为10万户家庭提供全部用电,年减排二氧化碳效应相当于5万辆汽车停驶。

(1)读图回答拉萨和重庆哪个地区更适宜发展太阳能?并结合两地自然条件分别说明

理由。

(2)分析上海建设东海大桥风电场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解析:第(1)题,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中低纬度、大陆性气候、阴雨天气较少、地形开阔、空气流通性好、地势较高的地方往往是太阳能比较丰富的地区。第(2)题,对上海地区建设的东海大桥风力发电场的不利因素的分析命题,要注意开放性思维,多方位分析这一问题,如:风力强弱与稳定性、海洋灾害的影响、季风风向带来的技术投入上的问题的解决和克服等。

答案:(1)拉萨位于我国光照资源丰富带,更适宜发展太阳能。拉萨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强度大;重庆位于我国光照资源贫乏带,因为这里阴雨天多,多雾,日照时数少。

(2)有利因素:地处沿海地带,受冬夏季风影响,经济基础好,科技研发力量强;可以利用海洋空间,节省土地资源。不利因素:成本高,施工难。

[教材问题提示]

P44(上)思考提示我国的西北和青藏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丰富与否直接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辐射时间的长短。而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辐射时间的长短又主要与纬度位置、气候类型、季节等密切相关。

P44(下)思考提示风力发电站的选址要求年平均风速高,而且比较稳定。

P46思考提示相似点:都是间接形式的太阳能,都是洁净、可再生的资源。不同点:生物燃料属于二次能源,风能、水能属于一次能源。

一、选择题

下图是不同国家单位GDP能源消耗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美国与日本相比( )

A.美国单位GDP能耗一直高于日本

B.两国从高能耗到低能耗同步过渡

C.美国能源利用率高于日本

D.美国早期能耗增长比日本缓慢

2.目前,发展中国家单位GDP能耗超过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

A.持续开发能源资源,能源丰富

B.人口持续增长,能源紧张

C.工业发展迅速,大量进口能源

D.生产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低

解析:1.A 2.D 第1题,图中反映出的能耗变化是随时间发生变动的,这个过程并不是单纯的上升或者下降,在具体分析时要根据选项的要求做出判断。第2题,目前发展中国家能耗普遍高于发达国家主要是技术落后造成的。

截止2015年底,安徽省全省投运秸秆电厂20座,发电29.4亿千瓦时。秸秆发电能有效解决广大农村秸秆合理利用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造福一方百姓的重要举措。据此完成3~4题。

3.该电厂的主要燃料为( )

A.大豆、高粱秸秆B.水稻、小麦秸秆

C.林木的枯枝落叶 D.甜菜、棉花秸秆

4.利用秸秆发电的好处是( )

①改善能源结构②缓解当地电力紧张的情况③增加农业有机肥④减少大气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3.B 4.C 第3题,安徽地跨淮河南北,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因此秸秆发电主要是以水稻、小麦的秸秆作燃料。第4题,利用秸秆发电,可以改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同时,也可以为当地提供大量的电力,缓解电力紧张的局面;此外,可有效避免农民在田间地头随意燃烧秸秆带来的大气污染。秸秆作为燃料后,会使农业有机肥减少。

积极促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发展风力发电最有优势的地方是( )

A.E地 B.F地

C.G地 D.H地

6.图中Ⅰ地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纬度较低,全年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

B.距离太阳近,接收太阳辐射量多

C.海拔较高,空气密度小,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

D.晴天多,大气洁净,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

7.图中Ⅰ地,除了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之外,还具有优势的新能源是( )

A.地热能 B.水能

C.潮汐能 D.生物能

解析:5.B 6.B 7.A 第5题,E、F、G、H四地相比较,F地风力资源丰富,又靠近人口稠密地区,发展风力发电最有优势。第6题,Ⅰ地(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并非由于距离太阳近(因海拔高、距离太阳近对太阳能资源的影响可以忽略)。第7题,Ⅰ地(青藏高原)除了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之外,还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虽然青藏高原地区水能资源丰富,但是水能属于常规能源,不属于新能源。

二、综合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首座综合利用太阳能、风能、波浪能的海岛可再生独立能源发电的电站落户珠海担杆岛。该项目是国家“十一五”863科技计划项目。总装机容量为200 kW,在供电的同时,多余的能量可以用于淡化海水,年产淡水量达10 000 t。据了解,此前珠海海岛

以柴油发电为主,居民用电成本每度超过3元。

材料二见下图。

(1)首座“三能”发电装置综合利用的是:B为________装置,利用A装置发电的区域在我国新疆北部、内蒙古、甘肃北部最为典型,这些区域该能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柴油发电的劣势及材料中所述系统发电的优势。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可知,该发电系统包括太阳能、风能和波浪能,然后结合图中A、B、C三个装置的位置及形状,可以判断出A为风能发电装置,B为太阳能发电装置,C为波浪能发电装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风能在我国新疆北部、内蒙古、甘肃等地典型的原因。第(2)题,从材料可知柴油发电成本高、电价贵,同时结合石油能源的缺点可知柴油燃烧时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气体,污染环境。新能源的特点可以结合教材和材料回答。

答案:(1)太阳能接近势力强劲的冬季风源地,上风处又是平坦广阔的戈壁滩

(2)柴油发电的劣势:能耗大,废气(二氧化碳)排放多;污染环境,居民用电成本高(价格高)。材料中所述系统发电的优势:能量蕴藏丰富,分布广,清洁无污染,可再生,降低居民用电成本,多余能量可以淡化海水,有效缓解岛上淡水紧缺问题,同时减轻因运输和废气排放造成的海岛环境污染。

9.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前后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列举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该地区会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

(2)简述解决该地区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通过图例可以看出,该区域的矿产资源主要是煤炭,煤炭的开发易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坏,可能诱发水土流失,引起地面塌陷从而造成生态破坏;另外还会造成大气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体的污染等。其治理措施主要有:存放表土,随时分片回填;土地复垦,植树种草;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治理等。

答案:(1)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过度挖煤,地面塌陷;破坏地下的含水层结构,污染地下水。

(2)存放表土,随时分片回填;土地复垦,植树种草;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治理等。

2019高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

资料正文内容下拉开始>>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我国能源保障区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 1.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 A.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 B.西部高、东部低、北部低、南部高 C.西部低、东部高、北部高、南部低 D.西部低、东部高、北部低、南部高 2.影响我国能源保障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能源生产总量 B.能源消费总量 C.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总量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M地区能源保障水平高,主要原因是( ) ①天然气资源丰富②水能资源丰富③核能资源丰富④太阳能资源丰富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A 2.C 3.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高保障区主要位于中西部 省区,能源低保障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因此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西 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第2题,能源产量越大,消费量越小,能源的保障水平就 越高。第3题,M地区为四川盆地,水能资源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核能发展较慢,太阳能资 源较少。

大庆油田的发现,结束了中国的油荒历史,也让大庆成为中国工业史上最知名的地点之一。读大庆市地图,回答4~6题。 4.大庆市所辖城区的分布特点是( ) ①带状分布②分散分布③居采油区④靠近铁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大庆建成我国重要石油基地的首要条件是( ) A.石油储量丰富B.国内市场庞大 C.铁路交通便利D.科技力量雄厚 6.由于石油资源趋近枯竭,大庆开始了资源城市转型的历程,下列措施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是( ) ①利用区域优势,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 ②利用技术积累发展石油装备等制造业 ③组织城市人口向农村疏散,发展农业 ④向我国西部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搬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4.C 5.A 6.A 第4题,读图可以看到,大庆市所辖城区的分布比较分散,图示城区分布在采油区且都靠近铁路。第5题,大庆建成我国重要石油基地的首要条件是丰富的石油资源。第6题,面临石油枯竭的形势,大庆市应利用技术优势延长工业链,发展相关石油装备等制造业;并且利用其广阔的地理区域,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 (2018·江西五校联考)下图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年径流总量与流域面积比较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B、D两河年径流总量差异大,因为B河( )

第八章保护培育规划

第八章保护培育规划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一直是困扰风景名胜区建设的问题。资源保护主义者认为,风景名胜区内的自然风景资源必须加以保护,禁止或尽量减少人与该资源的交往;片面建设沦者夸大了美学中的人工因素的重要性,认为自然景观必须有‘丰富的人工点缀”。 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应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实施“综合保护,有限开发”的原则,亦即遵循生念平衡的原则。保护不是封闭,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使风景名胜区能够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开发不是破坏,开发的目的是为了使风景名胜区能够合理利用,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一、保护培育规划的内容 风景区保护培育规划应包括三方向的基本内容。 首先是查情保育资源,明确保育的具体对象和因素。其中,各类景源是首要对象,其他一些重要而又需要保育的资源也可被列入,还有若干相关的环境因素、旅游开发、建设条件也有可能成为被保护因素。 在此基础上,要依据保育对象的特点和级别,划定保育范围,确定保育原则,例如,生物的再生性就需要保护其对象本体及其生存条件,水体的流动性和循环性就需要保护其汇水区和流域因素,溶洞的水溶性特征就需要保护其水湿演替条件和规律。进而要依据保育原则制定保育措施,并建定保育体系。保育措施的制定要因时因地因境制宜,要行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应尽可能形成保护培育体系。 保护培育规划应包括查清保育资源,明确保育的具体对象,划定保育范围,确定保育原则和措施等基本内容。 二、保护培育规划的原则 1、整体保护的原则将风景名胜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作为整体加以保护。 2、多样性保护的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性质、不同种类和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和手段,强调保护措施的可操作性。 3、展示性保护原则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旅游,呼唤全社会对区域内资源保护的关注。 三、分类保护 在保护培育规划中,分类保护是常见的规划和管理方法。它是依据保护对象的种类及其属性特征,并按土地利用方式来划分出相应类别的保护区。在同一个类型的保护区内,其保护原则和措施应基本一致,便于识别和管理,便于和其他规划分区相衔接。 这里规定的六种保护区及保护原则、措施,可以覆盖风景区范围内的各种土地利用方式,并同海外的“国家公园”或国内外相关的保护区划分方法易于互接,因而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适用性。 分类保护中的风景修复区,是很有当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规划分区,它具有较多的修复、培育功能与特点,体现了资源的数量有限性和潜力无限性的双重特点,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方法。 风景保护的分类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等,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1、生态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规定 (1)对风景区内有科学价值或其他保存价值的生物种群及其环境,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生态保护区。 (2)在生态保护区内,可以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应禁止游人进人,不得搞任何建筑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人。 2、自然景观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规定 (1)对需要严格限制开发行为的特殊天然景源和景观,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测试题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测试题 一、选择题(1.5′×40) 1.内蒙古东部地区和山西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的共同点是() A、都有铁路干线与主要工业区相通,市场广阔 B、都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发挥着“承东启西”的作用 C、煤炭储量都在2000亿吨以上 D、区域内有丰富的铝土矿,发展金属冶炼工业条件优越 读山西省能源转换图回答下列2-3题。 2.图中反映山西省煤炭加工工业的发展特点是: A.能源转化率不断提高 B.发电量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煤炭焦化的发展速度 C.2000年前发电量和煤炭焦化量不断增长,2000年后出现小幅下降。 D.2000年后原煤生产量的增长速度快于能源转换的增长速度 3.山西省能源工业的发展,对山西省的影响有:①促进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②提高山西省经济效益③改善山西省生态环境④避免煤炭资源过渡开采 A.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 D.①②③④ (2008年上海卷)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完成4-6题 4.下列与风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 B.风能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 C.撒哈拉沙漠是风能开发最好的地区 D.风能发电投入少,效益好 5.我国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两地利用风能最佳季节分别是: A.秋季、春季 B.冬季、夏季 C.冬季、春季 D.夏季、秋季6.塔里木盆地内部是我国风能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距海遥远,深居大陆的腹地 B.岩石裸露,下垫面摩擦力大 c.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 D.海拔较高,气温日较差较小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上游干流河段,发源于云南省东部,其上游称南盘江。东出云南沿黔桂边境东流,后又穿越广西的西北部和中部。至广西象州县石龙镇与柳江汇合后才改称黔江。红水河流域图,回答下列7-10题。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中国的自然资源专项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专项练习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A.羊毛衫 B.铁矿石 C.家具 D.皮革 2.右图中各地段较为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①林地②耕地③果园 B.①村落②林地③耕地 C.①耕地②村落③林地 D.①林地②果园③耕地 3.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难利用土地比重小,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B.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C.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 D.土地资源类型少,耕地、草地比重大 4.下列各项自然资源中,均属可再生资源的是() A.阳光、森林、水 B.草地、林地、煤 C.铁矿、草场、土地 D.煤、石油、天然气 5.“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实施这一国策所依据的国情中不包括() A.人口多,耕地少,且耕地日益减少 B.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C.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土地生态环境日益衰退 D.后备土地资源匾乏 6.我国土地资源多样性的决定性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气候复杂多样 C.气候与地形多样性的复杂叠加 D.地形复杂多样 7.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水资源 B.森林资源 C.土地资源 D.矿产资源 8.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是() A.东北和西北地区 B.东北和东南地区 C.西北和华北地区 D.华北和华南地区 9.解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有() A.海水淡化 B.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 C.人工降雨 D.改变局部地区气候 10.下列地区中,水资源分布最丰富的是() A.东南地区 B.东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华北地区

80017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自然资源

中国的自然资源 4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森林,水和水能等物质和能量。凡是经过人为加工,人为养殖,人工培育的均不属于自然资源。 42.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资源。土地,阳光,森林,水和水能,生物资源均属于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指煤,铁,石油,宝石等矿产资源。 43.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就可以实现可持续利用; 非可再生资源,因为它用一点就少一点,我们更应该珍惜和节约使用,同时积极寻找新能源和新材料。 44.中国自然资源的总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相对短缺,人均不足且仍在下降。(原因:人口持续增多,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资源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 45.世界地球日:4月22日(近年宣传主题: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46.土地资源的总特点:总量丰富,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47.土地资源依据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需求差异,可以分为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难以利用的土地(永久积雪和冰川,戈壁)。 48.中国土地资源的发展优势:类型齐全,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即多样化的农业)工矿业生产和城乡建设;劣势:耕地少,难利用土地较多,后备耕地不足。 49.中国土地资源分布特点:地区分布不均。表现在:耕地和林地,集中分布在东部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是我国农,林,渔的主要分布区,土地利用程度高。 南方耕地:水田为主,北方耕地:旱地为主。 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区(三大林区为:东北,西南,东南人工林区) 50.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用于发展牧业。难利用土地:主要 A:乱占耕地(解决措施:立法保护,大力宣传,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等) B:过度放牧(解决:禁止过度放牧,实行轮牧制合理放牧,建立人工草场,大力宣传等)C:水土流失(禁止乱砍乱伐,立法保护,封山育林或植树造林,大力宣传等) D:不当排放(禁止不当排放,污水达标处理,立法保护,大力宣传等) 52.土地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53.水资源:特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中17.国的淡水资源:主要指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54.一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取决于:一个国家河流径流量的大小。 55.水资源的总特点: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具体表现为: 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危害:容易导致水旱灾害) 解决措施:兴建水库,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 空间上:南丰北缺(分界线是:长江流域北界)危害:进一步加剧北方的缺水状况。 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代表性工程有“南水北调”“引滦入津”等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读图,运用交流、分析的方法,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通过实例分析和数据分析,意识到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初步认识 到合理利自然资源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理解合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所采取的对策。 难点:理解合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所采取的对策。 三、教学准备: 教学资源:课前调查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流程图: 2、内容与设计:

活动一:人类生活所需要的自然资源。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了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活动二: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知道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活动三:桑基鱼塘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理解并描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对策。 活动四:局部地区自然资源改善的条件。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探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措施。

板书 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自然资源的概念 2、自然资源的种类 土地资源、水资源、太阳能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3、自然资源的分类方法 二、合理利用我国的自然资源 1、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3、采取措施改善局部地区自然资源的条件 3、设计说明 内容分析 “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是《初中科学》第十五章的第二课时,本节内容包括: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些策略等。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对人口增长以及人口增长对社会的影响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也知道了人口增长所引发的众多问题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侧重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我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些对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对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整体了解,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进一步懂得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学习了能源的相关知识,对自然资源的概念比较容易掌握,而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所采取的对策需要有一定量的数据和事例的分析,才能达到学习目标。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们设计了四个学生探究活动,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阅读图表、分析典型事例,获得有关自然资源的知识,同时也知道人口和资源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对立与统一之间的关系。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知识点总结

【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知识点总结 一、能源分类 1.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2.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2.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3.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4.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三、能源基地建设: 1.面临挑战: (1)人均资源量少; (2)人均能源消耗量低; (3)单位产值能耗高; (4)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 (5)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2.采取措施: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1.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2.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1)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2)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3)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 (1)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2)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3)“三废”的治理: ①废渣: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③废水:沉淀净化。 六、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1.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2.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3.开发注意: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知识归纳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知识归纳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作—兖州—日照线。 3、能源基地建设: (1)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2)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1)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2)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 煤—焦—化。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开展矿区土地复垦: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充分利用厂矿的人力、财力和科技优势,建立集约经营的高效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 (2)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4)“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沉淀净化。 【拓展知识】我国能源紧张的原因与解决措施 1、原因: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增加迅速;高能耗工业发展快,加速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2、解决措施:采用多元化进口石油战略;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开发力度,提高能源产量;加快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川气东送等工程建设;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的发展。 【答题思路】分析原因——紧扣供需关系说矛盾 解决措施——从开源节流展开述要点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严重紧缺、资源供应不足、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人类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有限性,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严重紧缺、资源供应不足、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构建和谐社会为环境资源工作创造了良好机遇 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环境资源工作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但也正处于大发展的黄金阶段,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对今后 年和 年我国环境保护的目标、方针和任务进行了规划,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是新时期环境资源工作的重要指南,标志着环境资源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以保护和节约为主要特征的环境资源法制体系日趋完善,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我国已经有 部环保法律, 多项行政法规, 多件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多项环境标准,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以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和以我国缔结参加的有关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条约、公约、协定为辅的较为完备的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法制基础。 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初见雏形,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已建立 个生态省、 个生态示范区、 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或城区、 个各种类型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 所国家级 绿色学校 和 个省市级 绿色社区 。我国已经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正在一步一步地迈向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实践,也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资源观已形成共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资源观已深入人心,取得了一定的共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的逐渐建立完善,创造了向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的必要的政治保障条件,建立健全了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的决策体系,这些都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难得的良好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下的环境资源工作趋势展望 如何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环境的可持续维护,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 十一五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下的环境资源工作发展趋势。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然要求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看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增强环境保护和资

第九章 自然资源保护法

第八章自然资源保护法 第一节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 一、自然资源概述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如土、水、气、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所谓"对人类有用",是指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并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 自然资源的特征: 1、自然资源的可利用性 2、自然资源的自然性 3、自然资源的整体性 (二)我国自然资源的概况 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短缺。我国土地面积接近150亿亩,居世界第三位, 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有13.1亩,是世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45亩的1/3。从人均实际占有耕地面积来看,我国是世界人均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12亿国民人均耕地只有1.4亩,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人均草场面积占有为世界人均占有的1/2。我国水资源相当短缺。全国年平均降雨总量为6.03万亿立方米,河川平均径流量约为2.59万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只相当于世界人口占有量的1/4。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铁、石油、铜、锡、锑、钨、锰、铅、锌、汞、钼、稀土等储量,均居世界前列,有些储量占世界第一。但是,人均矿藏量则很少。 (三)自然资源的分类 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的范围广泛,种类繁多。为有利于对自然资源依法调整,根据自然资源的不同属性,可将自然资源分为土地资源、草原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渔业资源等类型。按照不同的自然资源特点和要求,可分为:可更新资源,主要指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不可更新资源,主要指矿藏资源,例如,铁、铝、煤、石油等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物;恒定性资源,主要是自然界中尚未被充分利用的自然资源,如太阳辐射能、空气、海潮、风力等。 二、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 (一)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概念: 是指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利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

【2021高考地理最新习题】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含解析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2021·福建泉州质检)钾盐是农业增产的主要肥料成分和重要化工原料。老挝拥有大型内陆埋藏型钾盐矿。中国企业在老挝投资建设的某钾盐项目是“一带一路”建设重点推动的矿产资源项目。该项目突破了矿石开采、选矿加工、井下回填、尾矿利用等技术难关,实现了采矿、选矿、充填一体化生产。下图示意该项目矿区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老挝未能独自实现钾盐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 A. 市场需求小 B. 科技水平低 C. 交通条件差 D. 劳动力不足 2.该项目实现一体化生产对当地的主要有利影响是() A. 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B. 避免矿区环境污染 C. 加强企业分工协作 D.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2021·广东惠州第二次调研)亚马尔半岛及其近海是俄罗斯极地能源开发的主要地区,目前中国参建的亚马尔LNG(液化天然气)项目已成为该地最重要的能源开发项目。下图为我国该能源项目LNG运输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推测亚马尔半岛周边海域海底地形() A.以海沟为主B.以大陆架为主C.以海岭为主D.以洋盆为主 4.当地油气资源开采最佳时段在冬季,主要是因为该地此时段() A.气温低,有利于天然气液化B.能耗少,节约开采成本 C.冻土稳定,有利于户外作业D.风速小,开采安全性高

5.我国LNG运输船回国,航线选择及其理由应是() A.夏季甲航线,便于补给B.冬季甲航线,节约航程 C.夏季乙航线,节约航程D.冬季乙航线,便于补给 (2021·广东综合能力测试)2020 年5月,海港城市哥德堡郊外竖立了一座30 米高的瑞典首座木制风力发电塔,具有"与钢一样坚固"的结构。发电塔的构件采用模块化生产,在胶合木工厂内完成加工,然后通过公共道路轻松运输到现场进行拼装。读哥德堡位置示意图,回答6~8 题。 6.哥德堡风能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得益于() A.极地东风 B.盛行西风 C. 东南信风 D.西北季风 7.木制风力发电塔的构件采用模块化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成本() A.减少生产成本 B.方便回收利用 C.增强塔体坚固 D. 降低运输限制 (2021·浙江北斗星盟联考)良诸古城位于杭州市北部山麓的低洼平原上,考古人员在其外围发现了保存较完整的大型水利系统遗址,其核心工程是具有不同功能的梯级水坝,充分体现了先民们的聪明才智。下图为良诸古城水利工程示意图。完成8~9题。 8. 此水利系统中高、低两级梯级水坝的主要功能分别是() A. 分蓄山洪,防治水患 B. 增加落差,利用水能

八年级地理自然资源习题

第三章习题检测 1、自然资源是的的物质与能量。 2、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等。 3、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包括和。可利用的土地包括、、、;其中,面积较广,占的,而、所占比重相对。 4、①我国面积广大,居世界前列,为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 ②我国是一个少的国家。与世界林地面积所占比重(27%)相比,我国林 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小。 ③我国耕地面积,承受着以世界的耕地,养活着世界的人口的沉重负担。 5、我国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而的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 6、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的东部和南部。 7、我国难利用的的土地比重大,分布在、的干旱荒漠, 上的高寒荒漠。 8、我国的林地主要分布在、、、、 等地区。 9、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10、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位。 11、我国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等多种土地类型。 12、草地面积广,占的比重,而、所占比重。 13、我国耕地面积公顷,承受着以世界的耕地养活世界的人口的沉重负担。 14、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性,具体表现为“、 ”的特点。 15、水资源时间分配上具有、和的特点。 16、为了解决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有必要兴建工程,如:,将水调进,解决供水不足。目前规划上马的工程,将把流域的水调入缺水的、地区。 17、解决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平衡,年际变化大,有必要。 是黄河干流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干流上的完工后,将成为我国 最大的水库。 18、,,,,是缓解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 19、我国海域自北而南跨越、和,沿海面积宽大,适中,适宜多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20、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是、、和。 21、我国大陆架面积占世界的。我国的四大渔场、、 和。其中,以最大,它位于东海,东海被誉为“”。 22、我国海盐总量的集中在淮河以北的,北方以最为著名(我国最大),南方有海南的等,另外还有、两个盐场。 23、为了保护“蓝色国土”,需要实行,提高的执法力度,用促进的。 反馈练习 1、下列物质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甘蔗 B.太阳光 C.闪电 D.小麦 2、下列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资源不仅总量大,而且种类多 B.总量丰富,所以人均占有量就多 C.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 D.随着人口增长,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还会继续减少 3、我国下列矿产居世界第一位的是() A.稀土、锡、铁 B.铁、煤、铀 C.金刚石、铬、铂 D.稀土、锡、锑 4、辽宁省境内的主要铁矿是() A.鞍山-本溪 B.迁安 C.攀枝花 D.马鞍山 5、我国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是() A.四川盆地 B.青藏高原 C.珠江三角洲 D.三江平原 6、下列地区中,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的是哪一个?( )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塔里木盆地 D.内蒙古高原 7、我国辽阔的国土中,很难利用的土地是( )。 A.宜林荒地 B.宜垦荒地 C.沙漠、石山、永久积雪和冰川 D.工矿交通用地

八年级地理自然资源教案

第六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分类。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以及中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 3.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并倡导节约资源的崭新观念,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1课时。 【新课导入】 例如:“是不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都是自然资源?你知道的自然资源有哪些?”继而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及阅读课文,明确自然资源的相关概念和种类。 【自然资源与我们】 教学时应充分挖掘学生的自身体验。可让学生从课桌上、教室里的纸笔、书包、桌椅开始联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产中的原料、燃料,都和哪些自然资源密切相关?要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并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进而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图3.1的四组图片。从资源到成品的转化过程不必细讲,但应引导学生就“是否可以循环或重复利用”这一问题,结合图3.2,引导学生区别矿产资源和其他资源的不同。并可由此得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 这里,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判别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例如:太阳能、石油、风能、铁矿、动物、草原等。 【资源丰富,人均不足】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既要突出我国资源总量丰富的特征,又要引导学生说出人口问题对我国资源产生的压力。可以多补充一些相关数据,总量和人均的对比,使学生对我国资源现状有辩证的了解。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的人口要与本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平衡,中国的经济要走符合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活动】 结合教材中的“活动”,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学习。例如开展小组讨论:“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或由学生收集资料,进行相关题目的讲演;或开展辩论赛,注意设计的辩题应有充分的争议性和现实意义,例如正方辩题为“在我国,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和退化是可以避免的”,反方辩题为“在我国,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不可避免”等。相关可进行拓展的讨论题目还有: 黄河断流是天灾还是人祸? 昔日草原为何变成沙漠? 水资源第六大国为何还有水荒? 沙尘暴为何越刮越烈? …… 第二节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3.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4.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结构分析

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认识自然资源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在自然资源分类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因不合理的利用资源,使可更新资源转化为不可更新资源的事实,培养学生初步建立起资源保护的观念。 课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生存于地球上,人类的衣食住行和生产活动等所需要的物质、能量,都取之于自然界。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认识自然界给人类提供了什么,也就是分析地球上主要有哪些资源。 展示实物标本:将铁矿石、木材、煤、一杯水置于讲台上。

学生分组讨论:请同学注意观察黑板上的景观图和讲台上的实物标本,将同学分成五组,确定下列五个议题,每组一个,讨论5分钟后,每组推选一个发言人发言。 议题一:土地的重要意义 议题二:阳光及其利用 议题三:水和水的利用 议题四:森林的作用 议题五:煤和铁矿石的利用 教师:刚才我们讨论的土地、阳光、水、森林、矿产都叫自然资源,请同学们注意分析自然资源概念的两层含义: ①它们是在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还是由人类生产制造出来的?(自然存在。) ②它们对于人类有没有应用价值?(有应用价值。) [教师总结] 凡含有上述两个属性的,即可称为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的概念(板书) 这些在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叫做自然资源。

课堂练习:判断下列事物,是不是自然资源? 土壤(是)鱼虾(是) 春小麦(否)汽车(否) 草原(是)袋鼠(是) 教师:明确了自然资源概念的定义,也就是明确了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一概念,还要明确自然资源都包括哪些种类。现在,我们来看它的分类。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教师:按照自然资源在短时间内能否再生或是否可以循环利用,我们分成两类,即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 课堂练习:判断下列自然资源是可更新资源,还是不可更新资源,并说明理由。 ①太阳能:可更新资源,因为太阳不停地发光发热,人类可以永远利用,取之不尽。 ②森林:可更新资源,短时间内能再生。 ③石油:不可更新资源,开采完了,不能短时间内再生。

第16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6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考点1 能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1.能源资源的分类 (1)按其形成和来源分类: (2)按开发利用状态分类 (3)按属性分类 2.我国与世界能源结构差异 结构:我国能源以煤炭、石油为主;世界能源以石油、煤炭、天然气为主。 3.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条件 (2)煤炭资源开发的限制性条件 ①煤炭外运能力不足。 a.煤炭运输量大:全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山西生产的煤炭大部分输往外省。 b.受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山西省地形比较封闭,东是太行山,南是黄河,不利于晋煤外运。 ②水资源短缺。 a.收入少:山西省地处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 b.支出多:随着人口的増加及灌溉农业和耗水工业的发展,水资源消耗量日益增加。 (3)山西的产业结构

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 4.山西省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生态问题一一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环境污染一一水污染、大气污染。 因此,能源开发利用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 5.环境保护与治理 (1)工矿区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工程及生物措施,结合土地的复垦,建立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 (2)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建立一个具有多品种、多层次的清洁能源生产体系。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3)调整产业结构:环境问题的根源----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考点2 流域的综合开发 1.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多山,地形起伏较大。利: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弊:使得陆路交通不便。 (2)气候: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3)水文:优点: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缺点:河流落差较大,水量很不稳定。 (4)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 2.田纳西河开发时出现的问题 (1)土地退化:这里是美国的老棉花带,长期高强度种植造成土地退化 (2)植被破坏:由于扩大耕地、炼铜消耗大量木炭、矿山开采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生态恶化 (3)环境污染:炼铜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

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 用战略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中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面对挑战,我国自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实施怎样的切实有效的对策呢在这方面,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明确规定,我国今后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今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地说,就是要实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一、建立自然资源的管理体系 这是我国自然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必须采取的第一条对策。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起基于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这主要是因为:①考虑到我国有关自然资源退化问题还十分严重,在执行许多旨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和法规中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政府有必要在强化和完善法规的同时,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包括市场刺激手段),以发挥市场机制在改变自然资源利用的观念和方式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②我国绝大部分自然资源虽都归国家所有,但因所有权与开发经营权不分,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各种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这就造成自然资源不合理配置和低效率的开发利用。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已允许企业和个人通过承包等形式获得自然资源的开发经营权和使用权。在此情况下,国家正在加快建立一个基于市场手段和政府调控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

这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必须改革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包括要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自然资源所有权和开发经营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在自然资源使用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使用者付费”的经济原则,以促进、推动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方式开发资源;根据强化市场经济原则,完善有关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的现行法律和管理制度等。 二、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制度 这主要是因为①要实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要确定和实施“最佳政策”,或是以综合的可持续方式有效地使用和管理自然资源,而且还应建立一种政策分析机制,以便能持久地调整或评价现行和未来的政策,审查自然资源管理政策是如何有利或不利于总体可持续发展;②可持续发展为一动态过程,需要随经济和环境因素的变化不停地进行调整,有必要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分析手段;③推行和实施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还将有助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更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所以,在这方面应明确以下目标,即逐步推行在制定有关自然资源管理的重大政策、规划和开发项目时,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最终能以法规的方式加以推广实施,利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进行规划或实施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 三、主要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 (一)水资源

课题: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课题: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流域的结合开发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图,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总结归纳出流域的基本特点:特殊性和整体性。 2、结合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3、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 4、掌握河流开发的分析方法,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1、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及开发的现状。 难点:根据流域的自然背景,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及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标要求: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过程: 第三节河流的综合开发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一、背景知识(向学生重点说明流域的一般定义和相关概念,指出流域的特殊性) 流域的定义:河流或湖泊由分水岭所包围的集水区域(一般定义)。 1、、河流与人类的关系 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尼罗河文明、两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黄河—长江、印度河—恒河。 2、流域和水系:(流域模型和课本P49的图3.12)(教师备课知识储备) 流域(供水区)——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一般指地面集水区。 分水岭——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或分水界。水系(河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 支流——注入干流;二级支流——注入一级支流;三级支流——注入二级支流。 3、流域的特性——特殊性、整体性。 流域是一个自然区域,又是一个经济区域,区域内各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二、河流各部分与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向学生强调一下)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1.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1.1自然资源的定义 广义的自然资源包括实体性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如给予人以舒适性、提供生产发展场所等,即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具有某种功能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狭义的自然资源则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实体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们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本文探讨的是狭义上的可量化、可补偿的、直接或间接进入社会经济循环体系的自然资源。 1.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归纳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然性。自然资源是天然物品,与人工合成品具有本质区别。 (2)历史性。多数自然资源是经过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形成的。例如石油的形成需要数万年或更长的时间。 (3)稀缺性。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对非生态资源而言,随着人类消耗量的增加,资源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耗尽(如石油);对生态资源而言,如果人类的利用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也会导致枯竭(如森林)。 (4)整体性。各类自然资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时空上往

往交互重叠、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资源系统,对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对其它资源产生影响,并进而导致整个资源系统的变化。 (5)种类与功能多样性。自然资源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仅已被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就有2000多种。一种自然资源的功能也是多样的,比如森林既可以提供木材、林木等副产品,还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多重生态功能,这些功能整体地发挥作用,人们不可能在改变资源系统中某一项功能的同时又使周围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6)可更新性与不可更新性。多数自然资源具有自我更新或再生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更新保持数量和质量平衡,但其自然更新速度是有差别的。一些自然资源不能自我更新,会越用越少(如石油)。 (7)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由于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同类自然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类型、储量、质量也有很大差别。 (8)国界性。自然资源按国界进行划分,和人一样具有国别。但也不完全如此,如大气资源不受国界限制、国境线上的地下矿产资源可能引起国际纠纷、某些动物自由游动可以“改变国籍”等。 (9)公共性。自然资源是全社会、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原则上不能限制任何人享受其所提供的生态、社会服务,任何人对某些资源的享受也不会影响他人的享受。同时,不少自然资源从物质形态上也是不可割裂的,如巨大的水体、奔腾的江河、广阔的海洋、无法固定的环流大气等,因此,自然资源本身在很大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