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宜从五脏论治

糖尿病宜从五脏论治

糖尿病宜从五脏论治
糖尿病宜从五脏论治

糖尿病宜从五脏论治

【关键词】糖尿病;五脏论治

糖尿病相当于中医学之消渴证,为临床常见之疑难杂病,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关于病位问题,现今临床多以肺胃肾论治,但有许多患者按此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对糖尿病的发病机理需要重新认识和思考。笔者依据《灵枢·五变》篇“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之论并结合临床,认为五脏病变皆可致消渴病,非独责于肺胃肾。本文就心肝脾与消渴证的发病关系作一探讨。

1 从心论治

《灵枢·本藏》曰“心脆则善病消,热中”,提出心气先天不足,气血虚弱,调摄失宜,终至精亏液竭而发消渴。《素问·气厥论》云“心移寒于肠,肺消”,认为上消的形成原因责于心,而非肺的原因。《医宗已任篇·消渴》称“消之一病,原于心火炽炎……”;明·周慎斋《慎斋遗书》曰“心思过度,……此心火乘脾,胃燥而肾无救”。发为消渴的认识,刘河间《三消论》云“……心火属阳而本热,虚则为寒。消渴之人肾水阴虚,心火阳实,则上下俱热而致病”;张子和《儒门事亲》谓“三消当从大断”,又曰“夫身之心火甚于上,为膈膜之消;甚于中,为肠胃之消;甚于下,为膏液之消”。这些论述均说明心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心气郁结,郁而化火,心火亢盛致心脾精血暗耗,肾阴亏损,水火不济而致消渴。在治疗上,刘河间确立了消渴病的治则:“补肾水之虚而泻心阴热之实,除胃肠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这一治则,遂为后世医家之圭臬,而备为喻嘉言等医家称诵。临床中发现,凡消渴者,特别是在疾病的早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火偏亢,心阴不足或心肾不交之证。刘河间主张用辛苦寒凉药,如治消渴的麦门冬饮、人参石膏汤、人参白术汤、消痞丸等方,均选用黄连、黄芩、大黄、石膏、知母、山栀等苦辛之品,釜底抽薪,俾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至今,清热降火仍为治疗消渴病常用之法。

2 从肝论治

《灵枢·本藏》有“肝脆善病消易伤”的论述;黄坤载《四圣心源·消渴》曰“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为表里……风木之性长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在《素问·灵微蕴消渴解》又曰“消渴之病,则独责于肝木而不责于肺金”。郑钦安在《医学真传·三消症起于何因》论述到“消渴生于厥阴,风木之气,盖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木相煽,故生消渴诸症”。这些论点成为消渴独责于肝的理论依据。肝的主要功能为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中焦运化。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极重要的一点是情志失调。《临床指南医案·三消》云“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说明五志过度,郁热伤津,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五脏之中,唯肝畅情志。肝气郁结,情志失调,可致消渴。现代研究表明,不愉快的精神,可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通过神经下丘脑肾上腺髓质轴分泌儿茶酚胺,作用于动脉细胞,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并促进肠道对葡萄糖的摄取,从而诱发糖代谢紊乱。另外,“肝为五脏之大贼”,上侮肺金,下竭肾阴,中伐脾胃,不一而足。肝火上升,肺金受灼,津伤失布,是以为渴;肝火下灼,肾脏之虚,封藏失职,多尿乃成;肝木横行,乘脾犯胃,肝胃郁热,消谷善饥,由是而作。因此,肝脏在糖尿病的病变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故临床上应结合疏肝、平肝、养肝、活血化瘀等辨证施治,

消渴病中医护理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52分) 1、消渴病的证型有肝胃郁热证、证、证、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证。 2、消渴病特色技术中,中药泡洗适用于下肢、、者,遵医嘱选用活血通络止痛之剂。水温以℃为宜,时间分钟,严防烫伤。遵医嘱穴位贴敷选择、、等穴位,首次贴敷小时左右即可,以后每日一次,每次保留小时,周为一疗程。 3、运动指导中,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方式,如、、、 、快走、慢跑、游泳等;血糖> mmol/L合并糖尿病急性代谢并发症及各种心、肾等器官严重慢性并发症者暂不宜运动。 4、阴虚火旺证宜食之品,食疗方:、、等。气阴两虚证宜之品,食疗方:等。 二、简答题(每题16分,共48分) 1、肝胃郁热证饮食指导? 2、皮肤瘙痒的护理措施? 3、注射用药的护理内容?

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考试题(消渴病)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52分) 1、消渴病(2型糖尿病)证型有肝胃郁热证、胃肠实热证、脾虚胃热证、上热下寒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 2、消渴病特色技术应用中,中药泡洗:适用于下肢麻、凉、痛者,遵医嘱选用活血通络止痛之剂。水温以37~40℃为宜,时间20~30分钟,严防烫伤。穴位贴敷:遵医嘱选择手三里、足三里、涌泉等穴位,首次贴敷2小时左右即可,以后每日一次,每次保留4小时,4周为一疗程。 3、消渴病的运动指导: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八段锦、五禽戏、散步、快走、慢跑、游泳等;血糖>16.7mmol/L、合并糖尿病急性代谢并发症及各种心、肾等器官严重慢性并发症者暂不宜运动。 4、阴虚火旺证:宜食滋阴降火之品,食疗方:菊花茶、枸杞茶、银耳莲子百合饮等。气阴两虚证宜食益气养阴之品,食疗方:皮蛋瘦肉粥等。 二、简答题(每题16分,共48分) 1、肝胃郁热证饮食指导? 宜食开郁清热之品,如苦瓜、黄瓜、丝瓜、芹菜、莲子、银耳等。食疗方:苦瓜山药烧豆腐、凉拌黄瓜、丝瓜炒蘑菇等。 2、皮肤瘙痒的护理措施? (1)指导患者洗澡忌用刺激性强的皂液,洗后皮肤涂抹润肤露,穿棉质内衣,避免搔抓、热水烫洗;修剪指(趾)甲;瘙痒甚者,遵医嘱予以清热燥湿洗剂,如苦参、苍术、黄柏、白花蛇草、连翘等煎汤外洗,亦可涂尿素乳膏防止皮肤干燥。 (2)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油腻及海鲜之品。 3、注射用药的护理内容? (1)中成药制剂建议单独使用,如需联合给药,应考虑时间间隔或中性液体过渡。(2)滴速不宜过快,孕妇及哺乳期慎用,有出血倾向者禁用丹红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3)用药过程中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4)胰岛素治疗者注射方法、部位正确,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 发表时间:2011-12-23T10:44:22.8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6期供稿作者:赵环刘爽王君红李黎姜继红[导读] 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日渐突出的健康问题。 赵环刘爽王君红李黎姜继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150040)【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6-0290-02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辩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性。方法选取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治疗组给予益气养阴活血中药汤剂+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单纯综合治疗方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7. 8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0.69%, 两组比较, 经X2检验, 差异极显著( P < 0. 01)。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方案可以通过改善临床症状。【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治疗 1 临床资料 收集住院或者门诊治疗的糖尿病肾病(DN)患者。本试验共收入符合标准的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 治疗过程中脱失3例, 脱失率为5%。治疗组完成病例28例, 对照组完成29例。治疗组男12例, 女16例; 对照组男17例, 女12例。治疗组平均年龄63. 5岁, 对照组平均年龄60名岁。治疗组糖尿病的病程平均为8年, 对照组糖尿病的病程平均为10年。治疗组的体质指数平均为26,对照组的体质指数平均为25.3。治疗组的腰臀比平均为0.89, 对照组的腰臀比平均为0.93。 2 方法 2. 1 病例分组本研究采用区组随机法, 以SAS软件编制随机分配表, 将符合标准的患者按随机表的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 和对照组(30例)。治疗中脱失3例, 脱失率5%。治疗组脱失2例, 对照组脱失1例。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和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经X2检验P > 0. 05,无统计学差异,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具有可比性。 2. 2 治疗方法 2. 2. 1 综合治疗措施入组的60名糖尿病肾病患者均给予同样的糖尿病肾病综合治疗措施: ①饮食治疗:给予糖尿病饮食; 蛋白质摄入应该限量、保质, 肾功能正常的0.8-1.0g? d- 1?kg- 1,肾功能不全的0. 6g? d- 1?kg- 1; 限制钠盐摄入。②降糖治疗: 最好选用胰岛素, 避免使用有肾脏损害的口服降糖药。血糖的控制应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③降压治疗: 无论血压是否正常, 都予ACEI类或ARB类药(禁忌症除外)。 ④对症治疗:调脂治疗首选他丁类降脂药, LDL> 3.38mm o l/L, TG> 2. 26 mmo l/L时就开始治疗。治疗期间发生感染的给抗感染治疗, 但疗程不大于7天。若感染较严重则剔除。⑤其它: 糖尿病知识教育, 适量运动, 监测血糖等。 2. 2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措施对照组:依据病情采用上述糖尿病肾病综合治疗方案。治疗组:在糖尿病肾病综合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口服益气养阴活血中药汤剂,每日1剂,分两次服。益气养阴活血方药物组成如下:太子参、麦冬、当归、生地、山栀肉、茯苓、泽泻、丹参、生黄芪、杜仲。随症加减:有阳虚者,加肉桂、制附片;血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赤白芍;湿热较重者,加山桅、黄琴、连翘。肾功能不全者,加酒军。如有其他表现者,视其表现, 进行随症加减。煎服法: 由医院药剂科统一煎制, 每日l剂, 早晚各一袋。 3 结果 经过8周治疗, 60例DN患者共有57例患者完成观察,脱失3例, 其中治疗组脱失2例, 对照组脱失1例, 脱失率为5%。依据疾病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对两组的综合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治疗组28例总有效率为67. 87%,其中显效4例, 有效15例, 无效9例; 对照组29例总有效率为20. 69%,其中显效4例, 有效2例, 无效23例。两组比较, 经X2检验,差异极显著( P < 0. 01), 说明益气养阴活血法对于减轻临床症状、降低UAER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日渐突出的健康问题。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一种最常见、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中医辨证施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大量文献报道中药可减少或消除蛋白尿, 延缓糖尿病肾病患者肾病的进展, 尤其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方面为著[1]。通过我院多年的临床实践, 博采众长, 反复验证所拟定的益气养阴活血方药物组成如下:太子参、麦冬、当归、生地、山栀肉、茯苓、泽泻、丹参、生黄芪、杜仲。本方药简力专,组方严谨, 补泻兼施, 寒温并用, 切中DN病机演变规律, 且以基本方为主, 辨证加减的思路与方法, 既可以起到以简御繁的作用, 使中医规范化诊疗成为可能, 同时又不失中医的灵活、个体化特点, 更适合糖尿病肾病的病情演化特点, 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优势。研究结果表明益气养阴活血法结合综合治疗的方案可以通过改善临床症状、改善生存质量、降低尿蛋白、降低血脂、降低血糖、降低血压达到防治糖尿病肾病进展的疗效。其在DN以往的临床诊疗实践中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可以显著降低DN患者尿蛋白, 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并能协助降低血糖、血脂,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李大钧,范克.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J].河北中医,2001, (09)

常见风湿病的诊断与治疗继续教育答案

常见风湿病的诊断与治疗继续教育答案 《风湿病的症状》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风湿性疾病的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风湿病的症状丶诊断和治疗方法。风湿是指以肌肉丶关节疼痛为主的一类疾病,主要影响身体的结缔组织,为免疫系统疾病,病程长丶难根治。 风湿病包含:滑囊炎丶强直性脊柱炎丶粘附性肩囊炎丶骨性关节炎丶银屑病丶风湿热丶类风湿性关节炎/复发性风湿病丶红斑狼疮丶巨细胞性动脉炎丶多发性肌炎丶腱鞘炎丶纤维肌痛丶炎性肠病关节炎丶风湿性心脏病等,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在治疗方法上,该书囊括目前的中西医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例如在非甾体类消炎药物丶免疫抑制剂之外,亦介绍中医的辨证论治丶传统艾灸丶功能锻炼和康复,也教导病人如何调整日常的饮食起居。 (一)疼痛:疼痛的部位有助于判断疼痛是否来自关节病变。必须分清局部病变引起的疼痛与系统性病变引起的广泛性疼痛的区别。 (二)僵硬:晨僵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晨起或休息较长时间后,关节呈胶粘样僵硬感,活动后方能缓解或消失。晨僵在类风湿关节炎中最为突出,可以持续数小时,而其他关节炎则持续时间较短。 [1] (三)关节肿胀和压痛:往往出现在有疼痛的关节,是滑膜炎或周围软组织炎的体征,其程度因炎症轻重不同而异。可由关节腔

积液或滑膜肥厚所致。骨性增生性肥大则多见于骨性关节炎。 (四)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指关节丧失其正常的外形和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如膝不能完全伸直,手的掌指关节有尺侧偏斜,关节半脱位等。这些改变都与软骨和骨遭破坏有关。在类风湿关节炎常见。 (五)乏力:乏力指的是肌力下降或丧失。由于乏力常与其他症状一起出现,例如,疼痛、晨僵、疲劳等,因此患者有时会分辨不清什么是乏力。在患者无法完成行走、咀嚼、吞咽等动作时,患者才会发现自己出现了乏力的症状。乏力是否对称、是中轴性还是外周性分布,对疾病的鉴别诊断非常有用。 (六)疲劳:疲劳是风湿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严重时甚至会使患者无法完成日常活动。疲劳在炎性及非炎性疾病都会出现,如RA及纤维肌痛综合征等。 风湿是由于人长期受风、寒、湿、邪的侵蚀,在关节里产生一种叫“神经毒素”的有害物质。

糖尿病当从脾治

糖尿病当从脾治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糖尿病;消渴;脾虚;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常以“三消”论治,但收效甚微。笔者认为从脾论治是治疗糖尿病的新途径。 1 消渴与糖尿病的关系 消渴首见于《黄帝内经》,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凡各种原因引起的消谷、口渴皆称为消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消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有的消渴还有小便甜。《古今验录》认为“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消渴病”。《证治准绳》也指出,“消渴病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水中涌沸,其病为重”。因此仅有消谷、口渴、喜饮、小便不甜者为广义消渴,消谷、口渴、小便甜者为狭义消渴。狭义消渴的临床症状与糖尿病的临床症状相似,因此狭义消渴就是现代医学的“糖尿病”。 2 糖尿病的病机是脾虚 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自身免疫对胰岛B细胞的破坏导致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或者由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绝对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所致的一种全身性慢性

代谢性疾病。胰脏的功能是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作用是把水谷精微中的重要成分葡萄糖释放能量,以供生命需要,并把多余的糖通过糖异生途径合成肝糖原、肌糖原等或转化成脂肪。蛋白质供生命需要。胰功能的强弱关系到胰岛素分泌的质与量,直接影响到血糖的升高和降低。 胰在脏腑学说中提及很少。《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故能为之行其津液”。其中“膜”就是胰,是脾与胃联系的纽带。《难经·四十二难》曰:“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散膏”就是胰,是脾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医家认为胰与脾紧密相连,是脾的附脏。脾盛则胰盛,脾衰则胰衰。脾的功能减退,则影响到脾的运化而发生疾病。如果脾虚则引起胰分泌不足从而导致糖的代谢障碍,出现以血糖升高为标志的糖尿病。 引起脾虚而发生糖尿病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1)恣食肥甘:膏粱厚味易滋湿生热,日久伤津,脾阴受损。脾阴是脾气(阳)活动的物质基础,脾阴不足,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正常敷布,血糖不能为组织利用或到肝脏贮藏,使糖从小便漏出成为糖尿病。《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逆转为消渴”。如《丹溪心法·消渴》谓:“酷嗜炙,……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长期过食肥甘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积于胃中酿成内热,消谷耗津,津液不足,脏腑以络皆失濡养,发为消渴。恣食肥甘既伤

糖尿病中医辩证施治)

糖尿病中医辩证施治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消渴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消渴分为三种类型:渴而多饮者为上消;消谷善饥者为中消;口渴、小便如膏者为下消。 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素体虚弱等因素均可导致消渴。该病的病机特征是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以燥热为标,且两者互为因果:燥热甚者则阴虚越甚,阴虚甚者则燥热越甚。消渴的病变部位在肺、胃和肾,而以肾脏的病变为重。如果患者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润,则会出现口干舌燥、烦渴多饮的上消症状;若患者胃热炽盛,腐熟水谷的能力过盛,则会出现多食易饥的中消症状;若患者肾虚精亏,不能约束小便,则会出现尿频量多、尿浊如脂膏的下消症状;若患者兼有肺燥、胃热与肾虚的因素,则会同时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 糖尿病的病程较长,该病患者的病情常常日久不愈,最终会因气阴两伤而合并出现其他病变。例如,患者若肺燥阴伤,可合并肺痨等病症,若肾阴亏耗,肝失滋润,可合并雀目、内障、耳聋等病症,若燥热内炽,蕴毒成脓,可合并疮疖、痈疽等病症,若阴虚燥热,炼液为痰,痰阻经络,可合并中风偏瘫或胸痹心痛等病症,等等。 在临床上,根据中医理论可将糖尿病分为肺热津伤型、胃热炽盛型、肾阴亏损型和阴阳两虚型。那么,对各型糖尿病应如何进行治疗的呢? 一、肺热津伤型糖尿病 该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以口渴多饮为主,并伴有口干舌燥,随饮随渴,尿频量多,舌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数等。治疗此型糖尿病应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为主,可选用《丹溪心法》中的消渴方(可加减)。其方药组成是:生地、花粉各18克,黄连、荷梗(藕秆)各10克,沙参、麦冬各15克,藕汁、姜汁、蜂蜜各适量。每日一剂,用水煎服。患者若因肺热津伤而致气阴两亏则可选用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功效的玉泉丸。其方药组成是:人参10克,黄芪25克,花粉、葛根、麦冬、茯苓各15克,炙甘草6克;患者若肺热炽盛则可选用具有清热泻火、益气生津功效的白虎汤加人参汤(可加减)。其方药组成是:石膏30克,知母9克,粳米15克,炙甘草3克,人参、黄连各6克。患者若烦渴的症状减轻可继续服用消渴方进行治疗。 二、胃热炽盛型糖尿病 该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以多食易饥为主,且伴有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等。治疗此型糖尿病应以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为主,可选用《景岳全书》中的玉女煎(可加减)。其方药组成是:石膏30克,熟地黄24克,麦冬、牛膝各9克,知母、黄连、山栀子各6克。每日一

糖尿病宜从五脏论治

糖尿病宜从五脏论治 【关键词】糖尿病;五脏论治 糖尿病相当于中医学之消渴证,为临床常见之疑难杂病,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关于病位问题,现今临床多以肺胃肾论治,但有许多患者按此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对糖尿病的发病机理需要重新认识和思考。笔者依据《灵枢·五变》篇“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之论并结合临床,认为五脏病变皆可致消渴病,非独责于肺胃肾。本文就心肝脾与消渴证的发病关系作一探讨。 1 从心论治 《灵枢·本藏》曰“心脆则善病消,热中”,提出心气先天不足,气血虚弱,调摄失宜,终至精亏液竭而发消渴。《素问·气厥论》云“心移寒于肠,肺消”,认为上消的形成原因责于心,而非肺的原因。《医宗已任篇·消渴》称“消之一病,原于心火炽炎……”;明·周慎斋《慎斋遗书》曰“心思过度,……此心火乘脾,胃燥而肾无救”。发为消渴的认识,刘河间《三消论》云“……心火属阳而本热,虚则为寒。消渴之人肾水阴虚,心火阳实,则上下俱热而致病”;张子和《儒门事亲》谓“三消当从大断”,又曰“夫身之心火甚于上,为膈膜之消;甚于中,为肠胃之消;甚于下,为膏液之消”。这些论述均说明心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心气郁结,郁而化火,心火亢盛致心脾精血暗耗,肾阴亏损,水火不济而致消渴。在治疗上,刘河间确立了消渴病的治则:“补肾水之虚而泻心阴热之实,除胃肠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这一治则,遂为后世医家之圭臬,而备为喻嘉言等医家称诵。临床中发现,凡消渴者,特别是在疾病的早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火偏亢,心阴不足或心肾不交之证。刘河间主张用辛苦寒凉药,如治消渴的麦门冬饮、人参石膏汤、人参白术汤、消痞丸等方,均选用黄连、黄芩、大黄、石膏、知母、山栀等苦辛之品,釜底抽薪,俾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至今,清热降火仍为治疗消渴病常用之法。 2 从肝论治 《灵枢·本藏》有“肝脆善病消易伤”的论述;黄坤载《四圣心源·消渴》曰“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为表里……风木之性长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在《素问·灵微蕴消渴解》又曰“消渴之病,则独责于肝木而不责于肺金”。郑钦安在《医学真传·三消症起于何因》论述到“消渴生于厥阴,风木之气,盖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木相煽,故生消渴诸症”。这些论点成为消渴独责于肝的理论依据。肝的主要功能为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中焦运化。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极重要的一点是情志失调。《临床指南医案·三消》云“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说明五志过度,郁热伤津,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五脏之中,唯肝畅情志。肝气郁结,情志失调,可致消渴。现代研究表明,不愉快的精神,可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通过神经下丘脑肾上腺髓质轴分泌儿茶酚胺,作用于动脉细胞,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并促进肠道对葡萄糖的摄取,从而诱发糖代谢紊乱。另外,“肝为五脏之大贼”,上侮肺金,下竭肾阴,中伐脾胃,不一而足。肝火上升,肺金受灼,津伤失布,是以为渴;肝火下灼,肾脏之虚,封藏失职,多尿乃成;肝木横行,乘脾犯胃,肝胃郁热,消谷善饥,由是而作。因此,肝脏在糖尿病的病变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故临床上应结合疏肝、平肝、养肝、活血化瘀等辨证施治,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1]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五)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六)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七)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尿量增多 1。观察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理,适当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食疗方:芡实瘦肉汤. (二)口干多饮 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 (三)多食易饥 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宜选择混合餐,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肉蛋类等;粗细粮合理搭配,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分析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分析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分析与治疗。方法:对13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析,进行中医症候分型,并分别采取不同方法治疗。结果:130例患者中,45例属于肝肾气阴两虚证,占34.6%,77例属于脾肾气阳两虚证,占59.2%,8例属于气血阴阳俱虚证,占6.2%。结论:脾肾气阳两虚证是糖尿病肾病的基本证型和病机特征,气血阴阳俱虚证是糖尿病肾病的最终发展方向。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发病率很高,同时伴有很多并发症,严重的并发症增加了死亡率。其中糖尿病肾病是本病导致死亡的主要并发症,引起了临床上的足够重视。对此病进行中医的辨证分析治疗,取得一定进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130例被确诊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4例,女76例,年龄为48~80岁。糖尿病史为10~26年,出现肾病的病程为1~5年。 1.2分型肝肾气阴两虚:症见腰膝酸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双目干涩,视物模糊,眩晕耳鸣,或兼见心悸自汗,大便秘结,舌体胖舌质黯,苔白或少苔,脉沉细涩。 脾肾气阳两虚:症见腰膝酸痛,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足浮肿,脘腹胀满,纳呆便溏,夜尿多,舌胖黯有齿印,脉沉细无力。 气血阴阳俱虚:症见腰膝酸痛,少气懒言,面色黑,唇甲色淡,颜面浮肿,尿少甚则尿闭,大便干或溏,口干不欲饮,怕冷又怕热,舌胖有裂纹,苔白,脉沉细无力。 1.3治疗肝肾气阴两虚:治则以滋补肝肾、益气活血,方选芪蛭二黄汤加减或杞菊地黄丸加减。 脾肾气阳两虚:治则以温肾健脾、益气活血,方选参芪附黄汤或二仙汤合五苓散加减。 气血阴阳俱虚:治则以温阳利水、调补气血,方选济生肾气丸加减[1]或当归补血汤合济生肾气丸。 2结果 130例患者进行分型后,结果如下表。

风湿病市场

风湿病市场:直销生活服务营销(一) 作者:佚名点击数:33 更新时间:2007-11-6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在OTC药品操作的今天,广告营销和会务营销是两个营销的主流,众多的企业拼杀在此,市场的现状不容乐观,广告价格居高不下,而效果越来越差;会务营销的成本越来越高,消费者的信任确江河日下,尤其是一些企业夸大的宣传和掠夺性的小型活动对消费者的信任打击最大,风湿病市场也同样如此,并且由于风湿病有其独特的发病规律和地域的特点,受的影响更大,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成为了我们营销人研究的重点。 柳暗花明――跨行业的启示 在家电行业现在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好多人认为海尔的产品质量并不是最好的,但是其产品销售一直很好,究其原因是服务成了海尔电器最好的营销模式,那么能不能把海尔的服务营销模式合理的嫁接到我们现在操作的风湿类产品身上呢?这个时候一个启示的消息又传来,在四川市场每个月接近10万的广告投入,产出也不过式10万左右,而这其中的一部分销量来源确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三个学医的员工组成的一个服务小组竟然一个月作出了2万多元的销量,仔细一了解原来他们几个都是学中医的,都懂一点推拿和按摩技术,在对消费者进行服务回访的时候,利用自己的优势给消费者推拿按摩,结果返购率很高,在80%左右。同时由于我们风湿病产品有其独特的特点:起效慢但是比较持久,是纯中药制剂。

而大部分的风湿病患者又极其希望吃完后能迅速的起效,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事情,有没有一种服务能解决这个症结并且作为主流的营销的模式来攻占市场呢,这两个疑问和答案同时提上了日程。 其实服务营销在医药保健品市场早就存在,但是大都把其定位在一个辅助的营销手段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如果把它由幕后和辅助推向前台和主流呢,能否取得骑兵的效果,我们开始了大胆的调研和尝试,其中包含对服务营销产生的环境和历史演变的研究和试点市场的启动。 药品直销服务营销的前提――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员工队伍 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是每个营销代表从事此项工作的前提,这个医学知识包括:每个大专院校的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一切、公司给他营销知识的培训、产品知识的培训、风湿病的病理培训和理疗技能的培训,还有沟通技巧和交流水平的培训。 直效服务营销形式的是一对一,但在实际工作中,要形成1:40或1:50。一天服务6-7个患者,每周服务40-50名。无论服务多少个患者,产生多少销量,都是通过一对一沟通而得来的,每份业绩都是这样得来的,所以又可以说是“一对一服务营销”。 直效服务营销的社会背景 (一)直效服务营销的大气候 从大的方面来讲,OTC市场营销初建于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期。蓬勃于九十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有蜂王浆、

从脾论治糖尿病

从脾论治糖尿病 关键词:糖尿病;消渴;脾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之“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治疗分上、中、下三焦论治,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原则,其病位分别在肺、胃、肾。而现阶段临床所见之糖尿病患者常可见一派中州失运之象,若循常法,一味润上、清中、滋下,实难奏效。《灵枢》云:“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消渴起于中焦”。辨证施用健脾之法,常能收到药到症减病除之功。 1 生理基础 藏象学说中所说之“脾”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之脾与胰脏。《难经·四十二难》指出:“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所谓“散膏”,《难经汇注笺正》认为系胰腺组织,今人亦多主此说。从解剖学来看,胰尾接触脾门,共同靠近胃部,所以“散膏”即胰腺组织,附属于中医之“脾”。广州军区总医院等单位[1]均报道脾虚患者可见血清淀粉酶活性偏低,尿淀粉酶总活性亦降低,说明脾虚患者胰分泌淀粉酶功能低下。毛氏[2]亦报道,脾气虚弱或脾阴不足,运化失司,皆致胰腺分泌糜蛋白酶(外分泌功能)明显低下。这些都说明中医常论之“脾”包括了胰脏的功能。脾气健旺,则胰腺分泌功能正常;脾虚则胰腺分泌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糖尿病的各种症状。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各家又有不同论述。崔应珉等[3]认为糖尿病的主要成因是恣啖肥甘,醇酒厚味,致使湿热内蕴,交互积结,壅遏不化,脾胃受其困顿,中焦之气戕伐,健运失常,水谷不化,精微不生,血糖不运,脾失统摄,尿糖漏泄。巩如伦等[4]认为糖尿病患者发病前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发病后忧心忡忡等因素直接伤及脾,影响脾的功能而发病。王德志[5]认为大多数2型糖尿病的症状均与脾虚有关,原因不外过食肥甘厚味,嗜烟酒或内伤七情,多病体虚而损伤脾胃。石曾淑等[6]认为:饮食不节伤脾,郁怒伤肝乘脾,久思伤脾,均可导致脾不健运而发病。 2.2 病机 2.2.1 脾气虚弱 张胜利[7]认为:脾乃后天之本,主运化对饮食进行消化。只有脾健才能化生精、气、血、津液,使脏腑、组织、络、皮毛筋肉等器官得到充分的滋润营养

中医区分糖尿病类型

中医区分糖尿病类型 中医如何区分糖尿病类型?黎主任表示,中医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至今尚缺乏统一标准,主要分型有: (1)根据临床主要症状分类。在中医文献中常把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上消主症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中消主症为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下消主症为尿频量多,尿如脂膏。这种分类方法有些片面,因为临床上三多症状并不是截然分开,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而已,故治疗上应三焦兼顾、三消同治。《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经验之谈。 (2)根据阴阳偏盛偏衰分型。分为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 (3)阴阳辨证与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相结合分型,北京协和医院分为阴虚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阴阳两虚火旺型、血瘀型共七个证型治疗。1991年全国中医糖尿病学会辨证标准协作组通过1504例糖尿病临床观察分为五期五型论治,分期为糖尿病前期(Ⅰ期)、糖尿病症状期(Ⅱ期)、合并症早期(Ⅲ期)、合并症中期(Ⅳ期)、合并症重危期(Ⅴ期)。 糖尿病前期(Ⅰ期): 1、形体多数超重或肥胖,食欲旺盛,貌似健壮,精力体力有所减退; 2、无典型的糖尿病症状; 3、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但餐后有高血糖及糖尿,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异常,血脂多数偏高; 4、可伴有Ⅰ期高血压,无其他血管神经并发症; 病机特点:阴虚为主。 糖尿病症状期(Ⅱ期): 1、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等; 2、血糖、尿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均高,血脂多数偏高; 3、可伴有高血压,无其他血管神经并发症; 病机特点:阴虚化热。 合并症早期(Ⅲ期):

糖尿病开题报告

济宁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开题报告 开题日期: 2012年6月 2日 课题编号: lc2012046 课题名称:《从脾阴虚论治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课题负责人:刘传旭所在单位:曲 阜中医药学校邮政编码:273100 《从脾阴虚论治糖尿病的临床研究》开题报告 曲阜中医药学校课题组 附专家签名篇二:影响糖尿病病人口腔保健行为因素的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年1月第32卷,老年糖尿病患者口腔健康研究进展[中图分类 号]r587. [2] 于健,祖颖.牙周病与糖尿病、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ej].山东医药,200949(5): 114 115. [3] yuen h k,wolf b j,bandy0padhyay d,et a1.oralhealth knowledge and among adults with diabe—te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9,86(3):239—246 [4]诸运青;梁军;许婷;李露露;健康教育在牙周疾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j];当代医 学;2012年16期黄伟; [5]黄毅;;运用precede模式探讨牙周病患者口腔保健行为的影响因素 [j];现代预防医 学;2012年08期 [6]李峥;朱凌;沙月琴;牙周健康对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影响 分析; [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1年04期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7]李茜,张文捷,陈建钢健康教育对改善牙周病治疗效果的评估[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1年05期 [8] 边立新;刘东玲;王玉玲;牙周洁治病人口腔卫生状况及保健意思调查分析; [j];护 理研究;2010年27期 [9]钟秀芬;陈燕;卢其芳;杨喜琴;梁群;系统口腔护理干预对牙周病患者口腔保健知 识认知率的影响[j];中国进修杂志2010年02期 [10]边国新;口腔卫生保健知识和健康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 年05期 四、进程计划(各研究环节的时间安排、实施进度、完成程度): 2010.08—2010.09 查找国内外文献、立题 2010.10—2010.11 完成综述 2010.11—2010.12 完成课题设计 2011.01—2011.02 设计问卷,进行预调查,修改问卷 2011.02—2011.04 正式调查,收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 2011.04—2011.05 撰写论文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 月日篇三:朱秀玲开题糖尿病 研究生开题报告书 华北煤炭医学院 学科、专业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 *导读: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依据中医理论作为指导,原则是 固本祛邪、辨证论治,其基本思路是糖尿病肾病始终贯穿三大病理要素:气、瘀、水。……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国外资料表明,由于糖尿病肾病造成肾功能衰竭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糖尿病 肾病是引起糖尿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有其独突的疗效,尤其是在疾病的中早期,其主要病因就在于处理好补虚,活血,利水的关系,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同时,还要配合饮食疗法,控制血压和血糖,预防感染等,从而全面控制病情,延缓、停止尿毒症期的到来,提高患者生存生活质量。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依据中医理论作为指导,原则是固本祛邪、辨证论治,其基本思路是糖尿病肾病始终贯穿三大病理要素:气、瘀、水。而且三者交织,正邪分争,肾病专家认为辨 证诊治时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气血亏损,水瘀互结。 以浮肿、乏力、腰酸、头晕、耳鸣、消瘦、尿少而黄,舌质紫黯或大量瘀点,脉弱而弦,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尿蛋白阳性,或可有轻度的高血脂症或低蛋白血症,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典型的糖尿病肾病三联症:蛋白尿、水肿、高血压。

2:阴阳两虚,水瘀互结。 以头晕、耳鸣、目眩、气短、乏力、消瘦、面色暗黑,恶寒肢冷,舌质紫黯或大片瘀斑,舌苔黄而干黑或焦黑无津或黑滑,脉细沉弱为主要临床表现,偏于阳虚者,水肿较盛,烂肿如泥,压之凹而不起。偏于阴虚者,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血压明显增高,贫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明显增高。 得了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首先要严格控制糖尿病,使血糖长期稳定并保持接近正常水平,特别要防止酮症酸中毒的发生。另外,高血压和泌尿系感染能促使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生。此外,还要积极治疗高血压及泌尿系感染。

风湿骨病的中医论述及历史发展

风湿骨病的中医论述及历史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东方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早在我国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风湿关节痛方面的记载,以及用“砭石”“针灸”之类的器物刺激人体相应部位以止痛的治疗方法。 《左传》、《战国策》已经有很多关于风湿关节疼痛的“病例”记载,说明当时已经把“关节疼痛”以及引起的疼痛的病因“天阴雨湿”“久卧湿地”“酒色所伤”作为诱发因素记载。以后在太史公的《史记》中更有关于“风湿病”内容的记载。 《黄帝内经》中已经对于风湿骨病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记载,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医学专著。《黄帝内经·痹论》认为痹病的成因是人体感受“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汉代张仲景对中医痹病的看法却有独到之处,虽然他自己认为《伤寒》、《金匮要略》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并凭脉辩证”,但实际上贯穿了他自己对脏腑经络疾病的辩证论思想。《金匮要略》里认为痛症是属阳病,如“头痛、项、腰、脊背、脚挚痛”,是同伤于风寒之邪,“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因此凡是“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张仲景所指的风湿病类似于今天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之类。张仲景还提出“血痹病”,认为这些患者都是高新贵族或上层人士“夫尊荣之人,骨弱肌肤盛(肥胖),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这类人养尊处优,嗜酒及膏梁厚味,超重肥胖,生活不节,因此,易感外邪而诱发此病。张氏提出的血痹很像今天的痛风患者,同时张氏还提出与今天类风湿关节炎有骨质改变相似的症候“历节”。认为这类患者“身体赢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湿温欲吐”,认为这类病是血不足,风血相搏,即引起关节疼痛如挚,“历节疼不可屈伸”,严重的是因体内“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导致身体消瘦、关节肿大的类风湿关节炎后期关节功能障碍致残的后果。张仲景首次从临床的角度提出风湿病的症候特点和病理机转,认为导致这类疼痛发作的原因是营卫不利,气血不和,阴阳气血不调,而造成局部肿胀、麻木、恶寒、发热等症候。“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冷,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张氏在阴阳荣卫不通而致痹(历节)的理论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治疗痹病的方药,宣痹通络都是以桂枝汤、桂枝加黄茌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等,以补气益血,调和营卫为主的治疗方法。 公元五世纪,晋代名医名医皇甫谧对风湿病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在《针灸甲乙经》里提到“所谓痹者,个以其时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盛者,其人易已。···其入脏者死。”这里他还特别指出痹病除了出现关节肌肉等的痛、着、行各痹外,还可以看到有痛、痒、热等变痹或不仁。《针灸甲乙经》中还提出了治疗痹病的具体方案,如膝病可取犊鼻,”“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刺膝无疑”。“足下热痛,不能久坐,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膝寒痹不可屈伸,髀关主之。”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总论》对风湿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状肌肉顽厚疼痛,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认

从肝论治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从肝论治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段颖指导:刘铜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 【关键词】从肝论治;糖尿病;综述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内经》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五志过极,是消渴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其“三多”症状的主次,把本证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类。对本病的病机认识大多认为与肺、脾、肾有关,治疗亦多责此三脏。近年来许多人已突破了传统的三消分治的框架,提出了许多新论。从肝论治糖尿病作为其中之一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作一小结。 1理论研究 1.1病因病机 王智明[1]等认为从肝论治消渴源出于《内经》。七情不畅,或过食伤肝,致肝气郁结,气化不利,肺不布津,脾失“散精”,肾失封藏,而致消渴。肝郁脾虚,脾不“散精”,津不上输于肺则肺燥口渴多饮,津不输于胃则胃燥消谷善饥,脾不升清,津液直注小肠渗入膀胱而多尿。肝郁化火可上灼肺津,中劫胃液,下耗肾水则三消俱现。肝郁化火伤阴,肝肾阴虚,阴液缺乏,燥热内生亦可见三消俱现。消渴日久,阴损及阳,此时“三多”症不显,而见阳虚水停之象。若肝失藏血之职,不能将瘀血化去而碍气载津上承即发为“血渴”。周世英[2]认为,肝主疏泄而调情志,为人身气机升降之枢。若肝失流泄,肝郁气滞,木郁化火,上则木火刑金,使肺失清肃,肺脏功能失司则不能布散水津以润脏腑而消渴生。中则木郁克土,使土失健运。脾脏功能失司而精微不能上输于肺以发挥濡润营养之功,反而直趋下焦外泄而消瘦。下则旁及于肾,使肾失闭藏、肝失流泄则木郁生热,内扰相火,相火妄动使肾失闭藏,故精不内守而外溢。总之,肝受邪侵,则影响肺之清肃、脾之健运、肾之闭藏,致使精微的生化、输布、封藏失司而消渴生焉。张兆和[3]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素体阴虚均是导致消渴病的重要因素,而以上三种因素都易伤肝,均可导致肝失调畅,气机紊乱,进而化火伤阴,致使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不能随气机进行正常代谢,从而发为消渴,并进一步演变出诸多的并发症。刘自力[4]提出“肝郁致消”,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若情志抑郁或大怒伤肝,郁而化火,则可使肺、胃、肾等脏腑功能乖乱,从而导致消渴病。若肝气郁结,易从火化,火性炎上,上灼于肺,肺阴被耗,津液干涸,因而津液不能敷布,饮而渴不止,形成上消。若忧思忿怒,或抑郁不舒而引起肝气郁结,“木不能达”即可导致胃失和降,升降失常,气机不利,郁久化火,肆虐中宫,胃阴被灼,食人即化,消谷善饥,从而形成中消。肝郁易从火化,肝火旺盛必损其肾阴,肾阴被耗,下焦虚衰,肾气摄纳不固,约束无权,故尿量多而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 糖尿病是以持续性高血糖为基本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而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不足或者生物作用障碍(机体对胰岛素生理作用敏感性降低 , 或者两者同时存在所引起的。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经历了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糖尿病前期 糖耐量减低, 即餐后 2小时血糖高于 7.8mmol/L但低于 11.1mmol/L,是糖尿病的一种前期阶段,其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比正常糖耐量人群约高 100倍,并且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具备与 2型糖尿病相同的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糖耐量减低相当于中医学的“消渴” “睥瘅”等范畴。早在《内经》就有“上工治未病”等预防思想,许多研究也表明,通过中医药健脾、化痰、活血干预治疗, 不仅可降低糖耐量异常患者的血糖、血脂, 同时可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 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逆转糖耐量异常 , 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 2.减轻或改善临床症状 有些糖尿病患者服用西药血糖虽然控制良好,但口干、疲乏、多汗、四肢麻木、水肿等症状长期存在, 对此西药常感无能为力。但中医能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辨证治疗、对症下药,一般很快可以消除或减轻症状, 使患者可以像健康人一样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延缓或逆转早期慢性并发症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具有最突出、最显著的优势。糖尿病实际上血糖只是一个表象, 最根本的就是要看到它的最终结局, 就是并发症。糖尿病危 大血管的并发症主要出现在心脏、脑,还有足部大的血管并发症,比如心梗、脑梗,糖尿病足这都属于大血管的病变。还有微血管病变, 比如眼睛视网膜的病变, 可以导致失明;肾脏病变可以导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采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 的方法治疗,能够明显缓解肢体凉、麻、痛的下肢血管、神经病变症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采用补益肝肾、活血通脉等方法治疗, 可以促进眼底出血渗出的吸

从脾虚痰湿角度探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研究思路_师林

胰岛素抵抗(IR )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理机制之一,也是2型糖尿病的显著特征[1]。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患者日益增多,而降糖西药的使用,则使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越来越不典型,甚至无证可辨,传统中医糖尿病阴虚燥热理论已不能完全符合临床实际。目前糖尿病治法研究多集中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从脾虚痰湿角度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拟从脾虚痰湿角度探索2型糖尿病IR 的研究思路。 1脾虚痰湿论治2型糖尿病IR 的理论基础 中医无“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病名。根据糖尿病IR 的临床表现,可将2型糖尿病IR 归于中医“消渴”病范畴。“消渴”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内经》中对消渴的论述颇多。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消渴”分为“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素问·脉要精微论》云:“瘅成为消中”,“消中”即后人所称中消,其与“脾瘅”属同一类。“脾瘅”出自《素问·奇病论》“有病口干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脾瘅”被后人称作“脾消”[2]。关于消渴产生的原因,《景岳全书》说: “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 变,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说明饮食不节可致消渴。从消渴产生的病机来看,虽然消渴与五脏虚损皆有关系,但脾虚在消渴的发病中占有重要位置。《灵枢· 五变篇》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本脏篇》曰:“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赵献可《医贯· 消渴论》:“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津液故渴”。另外,肥胖之人更易罹患消渴。肥人多痰湿,脾胃虚衰,痰湿内生,故痰湿也是消渴产生的重要因素。如《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者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从古代医家对消渴的论述可知,消渴可涉及肺、胃、肾,但与中焦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正如张锡钝所言:“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也”。 尽管阴虚燥热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但从糖尿病中医证候统计的结果来看,糖尿病患者中以脾肺气虚型为最多,其次为阴阳两虚型、阴虚热盛型、胃燥阴伤型[3]。对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更以脾虚痰湿型居多。如唐咸玉等[4]对 2005~2013年肥胖2型糖尿病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发现脾虚痰湿型占30%,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型各占5.7%和4.3%。另外,南方潮湿环境也对糖 尿病中医证型产生影响,致使脾虚痰湿证型患者明显增加。如李伟华认为[5],广州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虚湿盛症状,同时伴有阴虚内 从脾虚痰湿角度探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研究思路 师林1, 柯斌2, 罗晓莉 3 (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东广州 510282;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 510080; 3.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脾虚痰湿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从脾虚痰湿论治具有一定的中医理论渊源和现代医学研究依据,符合中医传统“消渴”理论和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发病机理的认识。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应从脾虚痰湿证实质入手,选择能够揭示脾虚致消的现代指标,运用现代系统生物学技术进行整体研究,采用以方测证进行动态研究。从脾虚痰湿角度入手,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研究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对丰富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推动中医证候客观化,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脾虚痰湿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213(2015)02-0336-03 D OI :10.13359/j.cnki.gzxbtcm.2015.02.033 收稿日期:2014-10-13 作者简介:师林(1983-),女,医学硕士,主治医师,讲师;E-mail :shilin293@qq.com 通讯作者:柯斌(1983-),男,主治医师;E-mail :jackhorn@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302877) ·理论与思路探讨·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5年3月第32卷第2期March 2015,Vol.32,No.2 33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