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附答案及解析)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附答案及解析)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附答案及解析)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附答案及解析)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答案及解释

一、选择题

1.(2019·南充高一检测)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 )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

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 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公元前16世纪前后”“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项正确。

2.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二牛三人二牛二人二牛一人

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 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

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 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

【答案】C

【解析】汉代牛耕技术的演进,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人的数量减少,农业耕作效率提高,故C项正确。3.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诗》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句诗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

C.民营手工业艰难经营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从题干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可以看出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选A。4.(2018·临沂高一检测)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该规定反映了 ( )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规定保护耕牛,体现了保护农业生产,反映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5.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综合分析这种做法的目的,B项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赋役的特点。

6.(2018·厦门质检)如图中的人物为后世所称颂,主要是因为他 ( )

A.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

B.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

C.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D.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答案】D

【解析】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农具——耒耜,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故选D项。

7.某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下列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县制的出现B.铁农具的使用

C.都江堰的修建D.一牛挽犁的出现

【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故B项正确。

8.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

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D.机械化耕种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因此选C项。

9.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该“耕作农具”是 ( )

A B

C D

【答案】D

【解析】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使耕作更自如、更轻便,标志着我国犁耕技术的成熟。10.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

A.封建王权的强化B.土地数量的减少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

【答案】C

【解析】A项封建王权的强化是在秦始皇时期;B项土地数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D项错误,因为材料所述并非上层建筑,故选C。

11.(2019·桂林高一期末)《史记·河渠书》记载,“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该水利工程是( )

A.灵渠B.郑国渠

C.都江堰D.京杭大运河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穿二江成都之中”可知此水利工程位于成都,灵渠位于广西,故A项错误;郑国渠位于陕西,故B项错误;都江堰位于成都,故C项正确;京杭大运河不经过成都,故D项错误。12.(2019·南宁联考)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这表明先秦时期( )

A.农业走向衰退B.外来作物引进

C.作物历经选择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C

【解析】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表明长期农业实践中存在培优选优,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

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

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使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

【答案】

(1)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

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特点:精耕细作。

(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

(3)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外环境:国家政策(体制)。

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

【解析】第(1)问,第一、二小问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精耕细作的特点。第(2)问据材料二进行概括即可。第(3)问,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在材料中直接概括即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