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P56-125

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P56-125

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P56-125
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P56-125

部首的意思汉字部首字源及详解

部首的意思汉字部首字源及详解 汉字的部首往往有表意、表声功能与组合规律,掌握了汉字部首的来源是学习汉字的一把钥匙。 卜(读补):卜部,甲骨文写成“片一”,古代占卜时龟甲烧过后出现的裂纹形。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占卜、问卦有关的事物。如:卦、占。 八(丷、八):八部,金文写成“ !”,像分开相背的样子。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分解、分散、相反、相背等有关的事物。如:分、伞。 冫(读冰)小篆写成表示"冰",可以表示和温度低或水有关 的事物。如:冰、冷、 卩(二,读决):卩部、硬耳朵,小篆写成“",像一个面部朝左,手抚于膝,双膝着席,屁股坐在踵上的人。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曲膝跪着有关的事物。如:叩、印。 阝(在左,读付):阝部、左耳旁,古代表示“阜”,甲骨文写成“较”,像一层一层往上高起的土山,意思是“土山”“丘陵”,因此左耳旁的往往和山或地名有关的事物。如陡、险、陆。 阝(在右,读义):阝部、右耳旁,古代表示“邑”,小篆写成" ",上面是“口”(围),像居住的区域,下面像个人,表示人所聚居的范围或圈子。本义指“国都”,后引申为一般城市。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城市、邦国、地方、居住、姓氏有关的事物。如都、郊、邯郸。 又(只):又部,甲骨文写成“”,像一只手,作部首时可以表 示和手有关的动作或事物。如:取、支 廴(读引):廴部、小篆写成“”,同“引”,表示开弓,建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走路有关的事物。如:延、廷廾(在下,读巩):廾部,甲骨文写成“’”表示两手捧物,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双手拿东西有关的事物。如:弄、弃 口(读韦):口部、小篆写成“ ?”,古代意思同“围”,作部 首时可以表示和包围、环绕、圆圈等有关的事物。如:囚、围

《中国汉字源流——董琨》

《中国汉字源流》阅读笔记 深圳晓燕2018年8月16日董琨的这本《中国汉字源流》通俗易懂,我花了两天时间就阅读完毕。 古老的汉字承载了古代中华文化的丰富信息,每一个汉字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理念就是天人合一,在汉字“天”中可以体现,同时,“天”这个汉字自然地表现出了“天就是人”的意思。 再比如,“和”这个汉字,说明当时的先民已有耕种,口中食用禾类作物,进而引申为表示音节的调和,乃至世间万物的和谐,因此,“和”的追求及其维护,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 此类汉字不胜枚举,由是可见,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任何文化都需要文字记载,才可以更好的延续和发展。汉字时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汉字的音形义三位一体,突破了古今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最为完整地记载与传承中华文化。 文字得以流传,必须依靠载体,汉字的载体先后经历了:龟甲兽骨------青铜玉石------竹简木牍------缣帛纸张。这从一定的物质层面上,保证了汉字的生命力。 中华文化的主要部分,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尚、文学艺术、人情习俗、衣食住行等,之所以能代代相传,离不开从未间断的文字记载。 要弄清楚语言与文字的区别。语言并不是区别动物与人类的根

本特征,因为动物其实也有语言。但是,当人类语言发展到高级阶段时,文字这种书面语言的出现,就是其他动物望尘莫及的事情了。 人类由于文字的发明,结束了漫长的野蛮混沌的境况,从此踏上文明之路。 文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国家、城市、商业、文字、宗教、冶炼金属、种植农作物等,都是人类开始文明的标志,其中,文字,时最为重要的一种标志。 人类真正的历史,可以说是从有了文字之后才开始的。文字,是文明之光。 关于文字的起源,有如下几种说法: A、仓颉造字——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这个传说, 说明文字是特殊人物造出来的,具有神奇的力量,所以, 早先中国的民间,普遍敬畏文字,乃至写有文字的纸张, “敬惜字纸”。 B、伏羲造八卦——八卦是古人占卜的八种基本形式,由阴 爻和阳爻组成,这些图形晋国排列组合,可以表达更加 复杂的意义。中国古老的经典《周易》,对八卦有系统的 论述。德国科学家,发明计算机的先驱者,就曾经从《易 经》的八卦图像种印证了从0—63的二进位数字。 C、神农结绳记事——此类结绳记事的方法,是很多民族都 曾经经历过的一个阶段。南美洲的秘鲁印第安人,还有 专门的结绳语言。

汉字源流与文化

汉字源流与文化 摘要:中华文明五千年,自从远古时代的华夏居民都是文明的发现者、创造者、使用者。我们的祖先发现并使用了火,使用动物的皮毛制作了衣服,用木棒石头当做工具等等。一项项的文明的出现使得我们劳动力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挺高,慢慢的脱离了那种蛮荒生活的状态。提到脱离蛮荒生活就不得不提及先古时代对文字的使用。本文在以下将就我国文字的源流及中国古代汉字文化与民众生活联系进行浅显的解读。 关键字:汉字源流汉字结构生活文化 古代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中国的汉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至今为止汉语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古汉字也对亚洲好多国家的文字有着深刻影响,至今在日语中仍可以找到很多完整的汉字。那么汉字的源流在哪儿哪? 一、汉字源流 关于汉字起源的问题至今没有确切的说法,总结起来主要有这几种说法,关于造字人主要有仓颉造字说和全名造字说,而汉字源头则主要是图画说和符号说。 关于仓颉造字说,上古可能存在一个“造字运动”时期,但决不是全民造字的群众运动,而是集中在少数人中间的、带有个人发明性质的一种造字的过程。因为,“需要”才是发明创造的最大动力。作为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说是可信的。关于全民造字说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 而汉字源头主要是图画说和符号说。在文字还没有发明以前,用一种粗笨的图画来表现事物的状态,行动,并数量的观念,就叫做文字画。这也就是对图画说最简单的描述。这里的符号主要是指契刻符号,如考古发现的贾湖契刻和半坡陶文等,这些符号都是非象形符号,很明显的区别于图画文字。 二、汉字结构与生活文化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每个字都有它的结构特点,古人分析汉字有六书的理论,今人又有所谓三书说,把汉字分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

汉字之同族字-屮之出生丰

汉字之同族字—屮之出生丰 1.屮chè “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古文或以爲艸字。讀若徹。”(说文) 屮,小篆为,是个象形字,其中的丨,象干茎,凵象木之枝草之叶。干茎通贯上下,故读若徹。徹,通也,今作彻。 徐鉉曰:“屮,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徹地上也。” 二屮为艸cǎo,三屮为芔huì。 “艸cǎo,百芔也。从二屮。”(说文) 艸,隸变作艹,今作为偏旁草字头用。 “芔,艸之緫名也。从艸屮。”(说文) 芔,草之总称,今作卉。 2.之 “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之,是个象形字,小篆为,上部屮象草之茎叶,下部一象草出之地。 草从地出,故“之”训“出也”。 出,是“之”字本意,出必有往,故之引伸为往,如释诂曰:“之,

往也。”又如“吾欲之南海”,皆往、到之意。 草出地,亦草在地,所在亦所止,“此,止也。”(说文),所以“之”有训此者,如“之人也”、“之德也”,皆为此意。又引伸表示这、那、他,如“之二虫,又何知”。 存在为有、消亡为无,有无相对、犹是非相对,故有某亦言是某,如“满身是汗”,即“全身有汗”。 草在地表示存在,存犹是,故“之”亦训“是”,如“之事、祭事也。”“之子、嫁子也。”其中的“之”字,即为“是”意。 草出地,则草属于地,所以“之”用作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如赤子之心。 草依附地,犹如大地之装饰,所以“之”用作助词,表示修饰关系,如缓兵之计、不速之客。 3.出 出,小篆为,上部为屮,下部为凵。出训进,进训登,登者自下而上,故从凵。凵kǎn,古同坎,陷也,象地下陷之形。自陷中屮出,故训“进也”。 说文曰:“出,進也。象艸木益茲,上出達dá也。”段注曰:“出,本謂艸木,引伸爲凡生長之偁,又凡言外出爲內入之反。茲、艸木多益也。艸木由才而屮而(之)而出。日益大矣。” 草木的生长过程,最初为才,其次为屮,再次为之,其后为出,是个日益渐大的过程。

字源识字——与人有关系的字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张画! 我们以观画的心态来认识汉字了解汉字。 我们现在一眼能够辨识出来的古老的文字是“人”,正面的人、侧面的人、跪姿的人、躺着的人。 有一年,孔子带领弟子登临泰山,见到一位古稀老人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身披鹿皮,腰扎草绳,抱琴吟歌,雪白的头发胡子随歌飘拂。孔子一见,心想这位莫非是大名鼎鼎的隐士荣启期。 孔子上前,施礼问询,果真是荣启期。孔子恭敬地问“老先生,什么事使您这般高兴呢?”荣启期说:“我高兴的事实在太多了。世间万物,唯人为最,我能生而为人,这是第一件乐事…… 人是万物之灵,我们的古人在创造汉字的时候也是采用了“近取诸身”的原则,把人自身的构件做为了汉字的字根。 (一)人 我们的汉字“人”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行拱手礼的样子。

甲骨文 金文 小 篆 在甲骨文、金文、小篆中都能清晰地看到面向左站立着一个人,上面是头,向左下方伸展的一笔是手臂,中间部分是身体,下面是腿。只不过小篆里手臂伸展的较长些。到了隶书和楷书,似乎就看不到“人”的样子了。更像是人行走时两条腿的样子。 隶 书 楷 书 (二)正面的人 1、大 “大”字像一个正面直立的人,似乎可能看到古代男子健硕的身姿。古代人很早就把人类看做是“万物之灵”,是伟大的,所以就这个字来表示“大” 的含义。这个字的甲骨文、金文、隶属、楷书变化不大,如下图。

甲骨文金文 小 篆 隶 书 楷 书 “大”还可以读tai(太),因为最早以前是没有“太”字的。 比如《古文观止》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里的“京城大叔”就不能读成 “京城大(da)叔”。 “大夫”一词中的“大”字有两种读音:第一,奴隶制度下的诸侯国中设 有卿、大夫、士三级。这些与官职有关,所以读da。宋代以后称医生为 “大夫”,至我们现在还在使用这个词,这个“大”字,读dai。 2、天 “天”是一个指示字,由一个“一”和“大”构成。下面的“大”表示人,那么人头顶上的是什么呢?是天!天是至高无上的,是宽广无边的,似乎没有什么比天更大的了,所以我们在口语中经常会说“天大的事”。而以前的最高统治者都称自己是“天子”。 甲 骨 文 金 文 甲骨文的“天”字像正面站着的人,只不过方形的头很突出。到了金文中,就似乎更像人形了。有一词叫“不共戴天”,它的意思是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

【精选】汉字字源整理(一)

这次整理出的汉字有13个,分别是: 1.庸(中“庸”之道) 2.刍 3.橐 4.龠 5.黎(为什么天快亮时称为“黎明”呢?) 6.义(舍生取“义”,“义”到底是什么?) 7.薄(古人是从哪里找到灵感造的“薄”字?) 8.志(诗言“志”;《黄帝内经》“志闲而少欲”,到么到底什么是“志”?) 9.汉(我们是汉族,我们用的是汉字,“汉”这个字是怎么来的?) 10.诗 11.寺 12.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3.子(“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美称,杜甫,字子美、苏轼,字子瞻、赵云,字子龙,那么子为什么有相关的意思?) 注:蓝色括号里的表示的是在什么情况下遇到的。 1.庸(《国学经典导论》---孔子·中庸

之道 庸,平常也。 大约在2500年前,孔子去鲁恒公庙观礼,看到了一个歪倾的一瓦罐。孔子问守庙人,为什么不把瓦罐扶正?守庙人说:“这是‘佑座之器’——欹(qī), 无水时歪斜,装上一半水就正过来了,装满了水,却反而倾倒了。” 孔子由此大为感叹,悟出了中庸之道。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者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者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2.刍:(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 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后因用以喻微贱无用的事物或言论 3.橐(tuó)(道德经——“天地之间,其

犹橐龠乎?”) 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 4.龠(yuè)(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半合(ɡě)。 橐龠: 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此喻肺主气,司呼吸,调节气机的功能。 5.黎(《国学经典导论》---民本思想,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