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人整理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标准答案(经济学综合第二本)

个人整理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标准答案(经济学综合第二本)

个人整理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标准答案(经济学综合第二本)
个人整理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标准答案(经济学综合第二本)

个人整理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答案(经济学综合第二本)

————————————————————————————————作者:————————————————————————————————日期: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历史。尤其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里,自然资源禀赋影响着国家的经济规模、结构及性质。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1.土地资源的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表现在农业生产上,能够为其提供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这是中国土地资源的优势所在。但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在土地资源上并没有优势。原因在于:

(1)中国古代农业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2)中国尽管土壤种类繁多,但具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2.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袤,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蕴含丰富,属矿产资源富庶国。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二是单一矿少。另外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矿产资源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它萌芽于夏商周,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济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并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

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

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

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

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

一、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以个体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特色,是一种劳动力高度密集型的集约农业。这种集约农业最显著的两大优势是单位面积产量与耕地复种指数都很高。

1.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黄河流域也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1)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的萌芽期,以黄河流域“沟洫农业”为其主要标志。(2)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精耕细作技术的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3)隋、唐、宋、辽、金、元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4)明清精耕细作深入发展期,主要特点是适应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中国传统农业持久的生命力和巨大优势就在于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其成就主要表现在

(1)中国传统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驯化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优良品种,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栽培植物的重要发源地和食物品种资源最富有的国家。

(2)中国传统农业在利用土地、保持地力方面创造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在人多地少的中国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因而很早就选择了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成为世界上土地利用率较高的国家之一。

(3)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成就还突出体现在粮食亩产量和投入产出比上升。

此外,中国传统农业还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编著了大量的农书,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农业典籍最丰富的国家。

二、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缓慢的原因。

影响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土地所有制结构,二是租佃关系。

1.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有着决定性意义。在以农业为基本生产方式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土地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经济目标,土地占有关系成为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了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土地所有质是地主土地所有质、国家土地所有质和自耕农土地所有质。

(1)地主土地所有质是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2)国家土地所有制

国家土地所有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国家土地所有制主要包括:大量未开垦的土地,诸如山林川泽沙漠荒地等。国家所有的耕地,即官田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中国传统社会最大量、普遍存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这种土地所有制实际上是一种小土地所有制,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为一体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结构。

但是这种土地所有质形式只是小规模的。由于它是把所有权和经营权牢固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占有土地的数量受自身经营能力的制约,在资金等物质生产条件都较恶劣的环境中只能寻求在数量有限的小块土地上不断地投入劳动力,强化精耕细作的程度。另一方面这种土地所有质形式及其不稳定,流转速度很快。一些自耕农通过购买土地上升为自主,更多的自耕农则可能丢失土地而破产。土地买卖机制、土地兼并机制、土地离散机制并发作用,造成土地

关系的剧烈动荡。聚复散,散复聚这种剧烈动荡造成社会财富消耗在土地产权流失过程中,导致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及其高昂,新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力量诞生的希望在这种动荡中化为泡影。所以因为土地所有质关系的制约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缓慢。

2.租佃关系

在中国传统社会地主制经济下,地主的土地除部分自营生产之外,大部分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形成租佃制度。传统社会租佃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

(1)以依附农为主体的租佃制,这是一种超经济强制关系,地主对于佃客及其家属的人身享有管辖、处罚和役使的权利,还有权限制他们的自由,可以迁徙转让他们。

(2)以分成租契约佃农为主体的租佃质,这是一种经济强制关系,佃农基本上拜托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还处于半分离状态。

(3)以定额租契约佃农为主体的租佃制,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发生分解。

这三种租佃质对佃农的剥削是十分残酷的。严重影响了我国近代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

综上所述,土地所有制结构和租佃关系是影响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主要原因。

三、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地权变动趋势。

1.土地买卖机制

土地可以作为一种商品,在中国传统社会很早就进入交换领域,开始商品化。特别自唐宋始,土地买卖更是合法化,“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2.土地兼并机制

指各种社会财富不断地产化、土地占有不断集中化。土地兼并早在秦汉时代就已产生,这种兼并土地的经济活动几千年来始终没有终止。

3.土地离散机制

是指通过土地买卖或其他方式,使土地占有规模日趋小型化、分散化的一种趋势土地离散机制是使我国传统社会一直未能出现稳定的大地产的重要原因。

第三章工商业发展与主要制度安排

一、论述中国国代收国内工业发展及其特征

发展阶段:

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手工业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汉代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记不住要反映在铁器的广泛使用、丝制品的发展与造纸工业的创建三个方面

2、宋代手工业的发展主要反映在矿冶业、雕版印刷工业以及纺织业的规模扩张及印染技术的进步等方面。

3、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突出发展反映在制瓷、棉纺织等生产领域。

发展特征

1、手工部门不断增加

在原始社会,手工业种类很少,后来逐渐增加了冶铜业、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2、手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

任何一个手工业部门,不论早晚,一旦创立他的生产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不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其生产单位内部的劳动分工,都是渐趋稠密的。

3、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厂手工业的出现

从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

4、官府手工业于民间手工业的同时并存

自从奴隶制国家建立后,就有官府手工业的存在,在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官府都没有作坊,从东汉开始,社会分工有了进一步发展,民间手工业者不断从农村中分化出来,向城市集中,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到明清时期,机关官府收购工业纵向发展,民间手工业不断发展,但二者并存的发展状况始终没有改变。

5、经济中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起初是在北方的,以后逐渐移至南方,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生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至南方。

二、简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与历史上整个经济重心转移相适应,商业中心也逐渐南移,这一过程,三国南朝始见征

兆,唐后期加快发展,到宋代乃告完成。

2、商业活动现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唐时加快,明清时突出,

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一直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市镇。

3、商业开始时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精英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

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加,行业细分,为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以及城市手工业所生产的大小商品在整个流通界的地位提升。

4、在农村,商品交换开始只是为数不多的,小区域短距离,产销直接见面的余缺调剂,主

要商品通过商品远销于农村的只是少数,后来才有较多的种类商品销往农村市场。

5、商业也开始时一般局限于流通领域,到传统社会末期逐渐与生产过程结合,如向小生产

者预购、订货、贷款、当包买商等。

三、试述中国古代主要的商业制度及其对其时商业发展的影

1、专卖制度

所谓专卖制度指的是某些重要的工商业部门禁止私人经营,而由政府垄断,或有政府特许的商人经营。主要有盐、铁、酒、茶等专卖个政策。

专卖政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早期阶段,可能在抑制没落的奴隶主和豪强势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巩固统治政权方面发挥过某种积极作用。但这种垄断经营一般来说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不利的。由于专卖商品的运销为政府和专商独占,无竞争之虞,他们利用特权,在向生产者收购时任意压价,大秤强买。运输到销售区就高价卖。随着社会进步,专卖制度的问题日益严重,普通民众和私营工商业者反对的呼声越来越高,私煮私铸的现象无法禁绝。总之专卖制度是用一种行政的方法管理经济的行为,很难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其最终结果是造成生产萎缩,人民的需求不但不能扩大,反而日趋下降,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应不断减少。

2、均输平准法

(1)均输法规定吧郡国应缴贡物连同运费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的正常市价,折为一定数量的、当地出产的土特产品,这些产品是商人们一向贩运出境的物品,郡国只要就地交给军输官就行了。军输官像过去的商人那样将这些商品运往需要该种物品的其他地方去销售。这样一来就把贡品商品化了,政府不必再加一文钱就可以从土特产的

辗转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而民营商业的贩运贸易却部分的被官府取代了。

随着均输法的全国推行,活跃了地区间的各种物资的交流。大大扩充了财政收入,私人批发商的贩运贸易则受到很大的限制。

(2平准就是由官府来吞吐物资,评抑物价。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政府的平准机构就以较低的价格抛售;反之,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过分低廉,就由平准机构收买使物价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

平准与均输一是管理市场,一是掌握批发环节,共同对粮食等商品的市场价格起干预作用。

四、试述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中央集权王朝的传统政策。古代社会,商人一直受到压

迫,商业在这种政策下曲折发展,同时,这一政策也成为中央集权社会后期资本

主义萌芽不能顺利发展的原因之一。

第四章古代社会的财政、货币与金融

一、中国古代的财政收入制度,为什么会经历从控制人丁为主到控制地产为主的演变过程?

任何时代的国家都是需要依赖财政收入来维持其统治机器的运转,财政收入由财务和劳务构成,在传统农业社会,财务主要来自土地,劳务主要提供这是农民,专制国家为了获得赋税和力设则加强对土地和农民的控制,由于生产力水平差异和土地制度的差异,古代财政制度大致分为人丁为本和地产为本两个阶段。

1、中国古代的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剩余产品有限且不稳定,国家必然对劳动者人身的直接控制作为获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方法,便形成了人丁为本的财政收入制度。

按人丁征收赋役的财政原则,反映了专制国家在物质财富尚不丰富的条件下,通过控制劳动者人身来控制社会资源的制度取向。

2、由于唐中期均田制度名存实亡,逃避赋役,地主兼并等原因,不闹农民里考故土,四处流散,没有固定的产籍,严重冲击了赋役征收,租庸调制难以为继,以地产为本获得财政收入的制度开始了,其标志是两税法的实施。以后,宋、元、明、清、时期,以地产为主要的财政收入格局基本保持不变。

总之在中国古代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货币经济脆弱,财富剩余有限,以此为基础,为了维护统治着经济与政治,财政制度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政治状况高度关联,财政制度中对劳动者的人身的控制多于对土地的控制,财政收入结构表现为人头税对于土地税,以控制人丁为主,随着农业生产进步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力设和人头税直逐渐被摊入土地,从控制人丁为主演变为控制地产为主。

二、中国古代的国家消费,为什么会出现从实物征调向市场购买的演变?

1、在中国古代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货币经济脆弱,财富剩余有限,财政收入实物性收入较多,货币性收入较少,赋役承担者直接把自己的产品和劳务缴纳给国家,产品不经过市场交换,不转化为商品,国家征收实物和劳务后直接用于消费,国家与赋役承担者

结成的只是赋役关系。

2、随着农业性生产的进步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结构上实物性收入逐渐减少,货币性收入逐渐增多,在财政支出环节则表现为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国家所需实物和劳务。一方面,国家通过直接税等渠道聚敛货币;另一方面,就国家而言,他对货币形态的收入一般不是直接消费,而是通过市场向民众购买实物和劳务,于是国家以商品购买者的面目出现,民众则是商品的提供者。国家与民众在赋役关系之外又结成了交换关系。这种交换关系的存在也推动了国家消费从实物征调向市场购买演变。

三、试从制度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变迁。

1、战国秦汉的金钱并行货币制度

秦统一全国后,秦汉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但黄金一般制作价值尺度,支付工具和储藏手段,并不作为流通手段,因与老百姓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铜钱,因此,流通手段专用铜钱。

2、魏晋南北朝隋唐的钱帛兼用制度

由于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虽然同前流通,但各种实物充当交换媒介的现象ren十分普遍,各类实物中,绵帛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的地位最为突出,绢帛充当货币是与商品经济落后情况下的简单交换相适应的。

3、宋至明初的钱钞共存制度

纸币是在信用汇兑和“交引”等有价证券广泛使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尚品经济逐渐发达,货币状况与商品流通的矛盾尤其尖锐,于是出现了纸币,同时铜钱则为辅币。4、明中期至清的银钱咸通制度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日本、南美等地的白银大量输入,道明中期以后,白银排挤了纸币,并取代了铜钱而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从未确立了中国古代后期以白银为主,一铜钱为辅的货币制度。清代市场对于货币制度的需求极大,但国家对于货币制度的供给严重落后、清末,各地开始依照外国银元铸造银币,中国的货币制度开始向西方看齐,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中国古代的信用经济发展较早,水平也不低,但为什么没有发展出欧洲那样的金融业?

【最好从信用角度来答,如国家对信用发展指导,民间信用发展,各地信用发展等方面】

中国与欧洲金融机构同途而殊归,究其原因是制度环境的问题,其独特特点:

1、中国货币形态多样,货币的职能不能集中于一体

(1)在欧洲等地区,自从金银币出现以后,便逐渐以金银之类的贵金属为主了,中国古代虽然长期以铜钱为主要的流通手段,但铜钱不是唯一的,也不能说铜钱是主币,在铜币之外还有长期存在的其他重要的货币形态,其货币形态是多样的。

(2)货币职能集于一体,货币职能主要有三:交换媒介、价值尺度、贮藏手段。由于货币型态多样,这几种职能并没有集中于一体。

2、货币的铸造和流通具有显著的地域性

中国自固疆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更重要的是自然经济长期居于主要地位,造成了区域间经济练习松散和封闭,这种经济状况反映在货币形态上,就是地域特性十分显著。地域间的差异影响力信用关系的发展,业阻碍了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的出现。

3、货币制度与政治、财政状况的密切关联

货币是控制国家经济的重要工具和解决财政问题的重要手段,正是由于这一点,古代货

币无论是制造、发行、投放等流通过程,还是币制、币值、币种、发行量、流通区域等要件,都尝尝不是按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货币的客观要求调控,而是依财政、政治需要转移的。

第五章中国传统经济的特征与波动

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是什么?

1、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

在这种经济形态内,作为社会基础的多数农民小生产者,她们的主要生活和生产资料都是在经济单位内得到满足,一个经济单位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自身的需要进行生产,“农民不但自己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声场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具体表现就是“耕”与织。

另外地主和贵族从农民那里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是自己享用,很少用于交换,她们的经济生活基本上停留在自然经济的范围以内。

2、发展中的商品经济

在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很早就出现了,并不断的发展着。因为农民家庭总不能生产他们所需要的全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由于资源分布和所需生产条件的限制,盐、铁这些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固然不是每个农民家庭所能经一个,就是耕织结合在一些地区也不是普遍的现象。所以,在古代社会中,农民家庭任然需要以自己的部分剩余产品去交换那些自己不能生产的产品,尤其是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因此市场交换式自然经济的必要补充,而且势必不可少的一个附属物。

3、长期延续的中国传统经济

在中国传统社会,以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为基本特征的农民家庭经济的内在取向就是尽可能少的购买,尽量不与市场发生关系,或将买卖限定在固定的有限的经常不变的范围,着中国习俗和关林也严重的限制了市场的扩大,在中古传统市场的模式下,商品交换不管其怎样发展,并不能改变作为自然经济补充的地位,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的经济制度。

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1、自主经济

(1)中国自远古以来就是以农作物为主的国家,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和人民生存的依靠,农业从客观上也促使地主经济和自耕农经济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统治地位

(2)地主经济除要向国家交纳赋税外,不存在对上级领主的依附,自耕农也不存在对地主的依附,两者成为古代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经济形式。

(3)地主经济存在扩大再生产的机制,自耕农可以将剩余产品出卖转变成货币,并用于购买土地扩大再生产,这两种基本经济形式构成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2、竞争机制

一地主之经济为代表的资助经济也是一种竞争经济,地主与自耕农、地主与地主、以及自耕农与自耕农之间在法律上是平等竞争关系,但在经济上是不平等的,地主和自耕农间的关系在竞争中发生变化,大地主延续几代后沦为自耕农甚至是佣农,自耕农也可通过购买土地上升为地主。所以,中国地主制经济存在一种潜在的竞争机制,正是这种竞争机制导致中国古代社会可续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也是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历史周期性反复的根本原因。

4、社会管理

管理体制包括发达国家的官僚机构和村社组织,通过这种发达的官僚机构和遍布全国各个角

落的村社组织,将分散的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反复而又庞大的国民经济。

三、试论述中国古代几次巨大的经济波动及其成因

1、几次巨大的经济波动

(1)秦汉到三国时期的三次巨大经济波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西汉末年的农民战争和三国间的战争等共有三次打的破坏,在此后的和平时期,经济有较大的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波动,此期间战乱频繁,重庆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3)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经济反复波动,这期间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最繁荣的时期。(4)宋代到元末的经济动荡,宋代采取的制度措施,经济呈现出兴旺的局面,元末又遭到破坏。

(5)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波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有一个黄金期,但其中也有停滞的破坏现象。

2、产生波动的原因

(1)自然灾害

中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很低,完全是靠天吃饭,另外,中国历史上基本是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小农经济特点使中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减弱,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周期是构成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原因。(2)少数民族的进攻南迁

中国历史上始终存在这北方游牧族对中原的进攻和南迁,而在大规模南侵过程中,往往造成社会经济的严重后果破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倒退。

(3)周期性的土地兼并和农民战争

中国地主制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则必然发生土地兼并,通过农民战争土地实现再分配,重建自耕农体制,但与同时,这种生产关系调整的方式却造成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只要土地可以买卖,土地兼并就不可避免的还会发生,农民战争也同样还会发生。

(4)小农经济的固有特征

小农经济始终处于贫困破产的边缘,一旦出现意外的变故,如自然灾害,小农经济就大批破产,从而不得不出卖土地或被迫夺走,从而出现土地兼并引起的农民战争,造成社会生常理的严重破坏。

四、简述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1、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高峰阶段,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势态。(1)春秋战国,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市场得以扩展,金融货币广为流传,商品经济出现第一个高峰期,但倒西汉武帝时期,发展势头嘎然而止。

(2)唐宋,生产力有一次大的发展,商人和商人资本再度崛起,商品经济步入第二个发展高峰期与第一个高峰相比,发展水品更高。

(3)进入明代,商品经济不仅很快恢复到唐宋时期水平,而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第三个发展高峰。

2、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受政治力量的影响较大

在整个古代社会,中央集权对商品经济的干预极为突出,主要是通过重农抑商和禁榷制度对商品经济进行干预,“重农抑商”的目的是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禁榷制度的目的是国家通过官营商业与商人争利,它是政府充当大商人的后果。

3、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多元化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

xx经济史复习题 一.思考题 1.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土地资源的特点】 优势: 我国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丰富产品。 劣势: 导致传统农业规模小、脆弱 (1)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和人口矛盾突出。 (2)土壤种类繁多,但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 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2.简析中西方古代社会结构的异同及原因(作业)

3.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1、小农家庭的规模及贫困状况 汉后,小农经济普遍是贫困的五口之家,产品除消费交换外所剩无多,不足应付家庭正常支出外的需求。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生存,小农在生活和农业生产投入上都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历史上赋税绝对值连增,赋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窘迫,不得不依赖于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等副业。 4.为何说中国传统农业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以个体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特色,是一种劳动力高度密集型的集约农业。这种集约农业最显著的两大优势是单位面积产量与耕地复种指数都很高。 1.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黄河流域也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1)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的萌芽期,以黄河流域“沟洫农业”为其主要标志。 (2)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精耕细作技术的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3)隋、唐、宋、辽、金、元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讲义及习题

历史必修二——古今中外的经济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经济问题是国家问题之根本。 必修Ⅱ教材基本线索和整体结构 (1)纵向线索: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讲起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再到20世纪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以及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束于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现状。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即现代化的进程。 (2)横向线索:本册教材展示了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 从世界各地域、民族、国家间的互动联系角度揭示人类文明的演进,即全球史观。 总之,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学习方法点拨: 如何学习经济史? 从涉及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 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主要包括总体特征、经济发展原因、表现及影响四大块。 ?国内史学界一般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大阶段。 ?所谓原始农业是指人类社会早期最原始、最简陋的农耕生产。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大致属于这个时期。 ?传统农业则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为其典型形态。整个封建社会都属于传统农业。 ?至于现代农业,一般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出现的农业现代化,它首先发轫于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国扩散。我国的现代农业一般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形成,至今还在进程之中.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练习题 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 A.铁犁牛耕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石器锄耕 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C.手工业的进步 D.赋税制度的变化 3、我国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农业生产工具①耒耜仍是重要的生产工具②商周时期青铜工具广泛使用③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到战国时期普遍推广④铁农具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①③④ 4、关于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B. 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C.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 D.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5、“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则材料是对哪一个水利工程的最高评价() A.春秋时期的芍陂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汉代治理黄河 6、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④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①③④ 7、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主,主要是因为( ) A、统治者的雄才大略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C、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D、中国“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的影响 8、.下列农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耒耜②青铜农具③铁锄、铁犁④耧车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③ D.①③④② 9、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牛耕的使用 B.铁农具的出现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青铜器的制造 10、《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反映() A .春秋时期牛耕出现 B.战国时期牛耕推广 C.春秋战国铁农具的使用 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 1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是在()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D.西汉 1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这种方法是() A.垄作法 B.代田法 C.区田法 D.精耕细作法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通化师范成人教育《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级中国经济史试卷 一、填空题(30分) 1、关于我国古代原始农业产生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 ②生产工具的发明 ③先民创造性的劳动 ④自耕农的贡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形成规模是在() A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 C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D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 3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居民饲养的”六畜”的是() A 牛马 B鸡狗 C猪羊 D兔鸭 4.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5.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6.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是( )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④贵族土地所有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7、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8、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特区,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区域的总体特征是() A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 B江南地区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大 C龙门碣石以北在西汉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D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9、汉代的山东是指:() A泰山以东 B恒山以东 C崤山以东 D华山以东 10、古代中原人口三次大规模南迁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 A自然灾害严重 B长期战乱 C 兵役徭役繁重 D环境恶化 二、问答题(30) 1、结合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代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简述我国古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经营方式的变化以及带来的影响。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经济史模块)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梳理】 第一部分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使用石刀、石斧砍树木焚烧,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②汉代:出现二牛牵引的耦犁。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唐代:出现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耕作技术 ①耕作方法: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耕耙耱技术。 ②播种工具:西汉耧车。 ③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以后江南地区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2)水利工程与灌溉 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②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经营方式: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 (3)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土地所有制形式: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二部分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1.官营手工业 ①概况: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②特点:官府垄断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高,规模大;产品仅供皇族、官府使用;长期占主导地位。 2.民间手工业 ①发展过程

②分类 二、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 2.

个人整理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标准答案(经济学综合第二本)

个人整理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答案(经济学综合第二本)

————————————————————————————————作者:————————————————————————————————日期: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历史。尤其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里,自然资源禀赋影响着国家的经济规模、结构及性质。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1.土地资源的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表现在农业生产上,能够为其提供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这是中国土地资源的优势所在。但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在土地资源上并没有优势。原因在于: (1)中国古代农业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2)中国尽管土壤种类繁多,但具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2.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袤,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蕴含丰富,属矿产资源富庶国。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二是单一矿少。另外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矿产资源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它萌芽于夏商周,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济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并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 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 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 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 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 一、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中国经济概论》期末复习题库.doc

2134《中国经济概论》期末复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鉴于中国的国情,需要在相当长的吋间内(D) A.主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B.主要鼓励资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C.主要鼓励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D.鼓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并存,共同发展 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C) A.建立市场经济 B.放弃计划经济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以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D.建立类似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3.改革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好的发展阶段是(A ) A.“一五〃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调整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4.下列关于资源禀赋的说法哪个是错误的(C ) A.资源禀赋是指由大自然赋予的天然的物质资料 B.不同的国家或个人拥有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 C.各国的资源禀赋大体相当,差别不大 D.各国的资源禀赋存在着丰饶或贫瘠的差异 E.中国农业的资源禀赋情况总体看并不乐观 5.下列对于“经济发展〃这一概念理解正确的是(C) A.经济发展意味着经济数量的增加和经济规模的扩人 B.经济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 C.经济发展是指整个社会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全面进步 D.经济发展就是人民收入的提高 6.下列对于投入(成本)产出(收益)的组合中哪一种最有效率(C) A.高投入、高产出

B.高投入、低产出 C.低投入、高产出 D.低投入、低产出 7.下列哪一点不属于计划经济的主要特征(B ) A.经济决策高度集屮于政府手屮 B.经济决策权分属于不同的企业 C.经济运行依靠行政命令推动 D.企业已完成国家任务为目标 &下列哪个选择不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粮食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原因(D) A.这些国家土地资源丰富 B.天然具有发展农业的资源条件 C.农业发展的成本较低 D.农民人数众多 9.作为普通企业,当商品滞销,价格下跌时,企业会生产规模,向市场提供的商品。(D) A.扩大、更少 B.扩大、更多 C.缩小、更多 D.缩小、更少 10?公共物品是指(B ) A.即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商品和服务 B.即不具有排他性又不具有竞争性的商品和服务 C.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竞争性的商品和服务 D.不具有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的商品和服务 11?下列对市场经济建立的基本前提的表述哪一个不正确(B ) A.市场主体都是经济人 B.存在大量活跃在市场上的企业 C.用于生产的资源具有稀缺性 D.国家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12?下面哪一点不属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C) A.全面小康社会是上承温饱社会,下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版书籍资料汇总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版书籍资料汇总 2楼《儒家革命与汉初统一》 3楼凯恩斯货币论(上、下) 4楼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6(10卷汉译本,pdf格式)(损坏,请勿购买!) 5楼陈平:《劳动分工的起源和制约—从斯密困境到广义斯密原理》6楼《民国初年经济政策的背景与起步》 7楼故事中的经济史(尼古劳斯。皮泊,德国) 8楼《制度经济学》(康芒斯) 9楼《经济学百年回眸》 10楼《经济学原理》(马歇尔) 11楼罗杰·巴克豪斯现代经济分析史 12楼《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3楼历史的经济学解释(英文) 14楼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 15楼杨小凯-新贸易理论 16楼《经济论、雅典的收入》色诺芬 17楼《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8楼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19楼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 20楼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21楼《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美国汤姆逊)22楼《现代英国经济史》(上\中\下) 23楼布阿吉尔贝尔选集

24楼《货币均衡论》(米尔达尔) 25楼《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 26楼《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王志伟) 27楼《思想市场》 (张旭昆著) 28楼《经济史》(杨小凯)(与46楼雷同) 29楼《中国经济学一百年:经济学在台湾的发展》 30楼《国富论》 31楼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32楼现代经济学前沿(第一~三册) 33楼《弗里德曼回忆录》 34楼《法律的经济学分析》

35楼《自由秩序原理》(哈耶克) 36楼《历史上的经济学家们》 37楼《世界经济中的中国》 38楼《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39楼外国经济史(周建波) 40楼《利维坦》(霍布斯 ) 41楼俄国工人阶级状况 42楼《经济思想小史》( 43楼韩德强——萨缪尔森经济学批判 44楼《西方经济学》重要学术流派简介 45楼南开大学经济学基地班讲义系列——西方经济学流派

当代中国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考试类型:(闭卷)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号 姓名 年级专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共15分,将正确答案填入答题纸上) 1. 看不见的手一般指( ) A 、机会成本 B 、政府 C 、利润 D 、价格 2.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是指( ) A 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 、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 用资源必须考虑下一代 D 、世界上的资源终将被人类消耗光 3.如果x 与y 商品是互补品,x 价格下降,将使y ( ) A 、需求量增加 B 、需求增加 C 、需求量减少 D 、需求减少 4.冰棒的需求价格弹性( )药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大于或等于 5.下列命题中哪个是规范经济学的命题?( ) A.征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B. 1982年8月政府把贴现率降到10% C. 1981年失业率超过9%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已超过30000美元 6.如果消费者的预算收入为50美元,商品X 和Y 的价格均为5美元,消费者打算购买6单位X 和4单位Y ,商品X 、Y 的边际效用分别为25和20,那么,要达到效用最大化,他应该( ) A 、 按原计划购买 B 、 减少X 和Y 的购买量 C 、 增加X 、Y 的购买量 D 、 增加X 的同时减少Y 的量 7.消费者预算线发生平移时,连接消费者均衡点的曲线称为( ) A 、需求曲线; B 、价格-消费曲线; C 、收入-消费曲线; D 、恩格尔曲线。 8.当某人面对一张彩票时,如果是212111UW P W PU W P PW U )()(])([-+?-+,则意味着这个人是属于下列哪一类人 ( ) A .风险回避者 B .风险喜爱者 C .风险中立者 D .都不是 9.如果某厂商增加一单位劳动使用量能够减少三单位资本, 而仍生产同样的产出量,则MRTSLK 为:( ) A 1/3 B 3

中国经济史综述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4月期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经济史是经济学这一门学科的历史,它是对经济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的一个完整记录。对于学习经济学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必要学习中国经济史。鉴于中国经济史对于学习经济的重要性,而《中国经济史研究》是关于中国经济史的一本核心期刊,本文将对该期刊的2011年4月期文献进行综述,使读者了解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趋势,以此为中国经济史的学者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中国经济史;期刊;综述 一.前言 《中国经济史研究》创刊于1986年,季刊。《中国经济史研究》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经济研究杂志社出版的专业性刊物。该刊物以马列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百家争鸣的方针,刊登有关经济史的理论论著,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以及中国现代经济史的论著,中外比较经济史研究论著,中国经济史的专题研究资料,中外经济史著作的评介,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的报导,并适当刊登中国经济思想史方面的论著等。《中国经济史研究》坚持以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问题即“四新”原则取舍文章,为学术界新老作者提供发表论文的园地。编辑部加强规范化建设,实行匿名审稿,责任编辑对主编负责制。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主要栏目有:“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现代经济史”、“中外比较经济史”、“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经济思想史研究”、“港台经济研究”、“民族经济”、“西部开发”、“理论探讨”、“专题评论”、“学人与学术”、“论著评介”、“青年论坛”、“读史札记”等。 二.《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4月期研究进展 1.对经济史类著作的评介 李肖[1]运用列举法对《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做出了评价,赞扬了它填补空白、利用新资料和研究方法、多视角评书的优点,也指出了其在资料引用方面的不足。王

经济史课后答案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历史。尤其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里,自然资源禀赋影响着国家的经济规模、结构及性质。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1.土地资源的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表现在农业生产上,能够为其提供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这是中国土地资源的优势所在。但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在土地资源上并没有优势。原因在于: (1)中国古代农业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2)中国尽管土壤种类繁多,但具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2.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袤,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蕴含丰富,属矿产资源富庶国。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二是单一矿少。另外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矿产资源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它萌芽于夏商周,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济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并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 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 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 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 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 一、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全书都是围绕着“中国该走向何处”这一思考进行的探讨,也有许多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探讨。下面本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早就听闻杨小凯先生的大名,却一直不知道先生有什么作品。碰巧帮室友影音他的这份《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时,也为自己打印了一份,希望能让自己对中国的经济史有更多的了解。但惭愧的是,由于自己沉不下心来细看这本书,因此对打印出的文字只是简单的通读,在这里想分享交流一下自己简单的读书体会。 可能由于是笔记体得关系型,感觉这本书并不像一本客观的经济历史书,更像多是杨小凯先生借历史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全书主要梳理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毛泽东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这四个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作者在简单的介绍其历程后,也态度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总管全本书,感觉《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全书都是围绕着“中国该走向何处”这一思考进行的探讨,也有许多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探讨。整本书是以近代中国原始资本主义的发展开篇的。对于中国晚清时期国力的衰弱,作者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中国的政治统治走的是封闭的中央集权体制,随着体制的越发封闭,经济活力也会被逐渐的剿

杀。与中国相对应的是欧洲——就整个欧洲大陆而言,它从来未曾形成统一的体系。欧洲的各个小国家相互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会形成多元化的政治制度。从而,更有效率的宪政民主脱颖而出,并为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当然,宪政民主能够在欧洲发展起来,又得益于基督教关于公平、正义理念传播。而中国的政治结构是中央集权专制,意识形态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并没有保护私人产权的意识,这一点,从根本上就抑制了自由竞争市场的发展。 因此,纵观近代的中国经济。作者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改革开放\都是在简单的模仿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资源配置。但是,这些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家却在心中宪政民主有排斥的倾向。晚清、国民政府的尝试失败了;中共选择的改良,目前面临诸多困境。当人们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中国单纯的在经济层面对资本主义进行模仿,这种发展模式终会走向瓶颈。 因此,我认为,在这里,杨小凯先生对书的探讨又回到了我前段所说的“中国该走向何处”,这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不断地探索之路。 我认为,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政府权力介入市场经济创造的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与有效激励和经营绩效的关系,可能是因为它同现实联系的比较紧密吧,因此在阅读

辽宁大学 中国经济史 期末考试题

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永佃制:永佃制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南方一 些发达省份盛行的一种由农村下层自发形成的特殊租佃制度。永佃制最早出现于宋代官田的经营中,主要是出于鼓励垦荒的目的,后来在私田的经营中也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起来,是一种佃农有权永久性地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李静博士论文)。在土地占有关系上,永佃制表现为土地的所有权同耕作权的分离,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永佃制放松了地主对佃农的人身隶属关系,佃农有了更大的人身自由,生产生活亦较有保障。即将地权分为田底权、田面权,地主享有前者以收租;佃农享有后者(耕作权),可以转让,地主不能干涉剥夺。 2、条约制度:自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起,外国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条 约在中国攫取侵略特权,包括割地、赔款,而它们在中国的经济活动,就是以条约特权的享受为基本特征的。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是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被迫和资本主义世界建立新的关系的产物,。 作为中国蒙受屈辱的标记,它产生和形成于两次罪恶的鸦片战争。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外关系开始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列强来说,战后签订的条约“揭开了对华事务的新纪元。它标志着中国闭关自守的破产,被迫卷入国际市场,同时标志着中国与欧洲‘掠夺成性的蛮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法律、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开端。” 3、子口税:是指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时期,外商在交纳进出口 商品的5%关税外,如果要把进口洋货自通商口岸运入中国内地市场,或将中国土货从内地运往口岸出口,只须再纳一次从价2.5%的子口半税,就可在中国广大内地通行无阻,不再交纳任何捐税。这种抵代税相当于进出口税的一半,故又称子口半税,这种“子口税”是帝国主义破坏中国内地征税主权的一种税制,阻碍了民族产业发展。 4、厘金:商品过境税。厘金是中国自清代至中华民国初年征收的一种商业税 (最初为商品过境税),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1%)﹐故名厘金,又称厘捐﹑厘金税。它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由于厘金征收混乱,它成为一种扰民剥商的恶税,严重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2020届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后练15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作业Word版含答案

课后限时集训(十五)开辟新航路、殖民扩 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江西百所名校联考)西班牙国王曾答应哥伦布享有新大陆1/10的收入,后又允许麦哲伦船队拥有其所发现的岛屿和大陆的全部收入的1/20。这说明西班牙() A.充当了新航路探索的先锋 B.物质激励使探险卓有成效 C.通过航海积累了大量资本 D.封建君主热衷于海外扩张 D[西班牙国王对海外探险者的支持与鼓励,反映了封建君主对海外扩张的热衷,故D项正确;新航路探索的先锋是葡萄牙人,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西班牙海外探险的效果,故B项错误;西班牙通过殖民掠夺获取大量财富,但并没有转化成资本,故C项错误。] 2.(2019·汕头调研)15世纪中叶,在与东方的贸易中,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黄金问题”变为欧洲经济上的严重危机。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有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B.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C.刺激了欧洲开辟新航路 D.欧洲中心地位逐步确立 C[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不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故A项错误;欧洲的“价格革命”出现在16世纪,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寻金热”,“寻金热”的出现,刺激了欧洲开辟新航路,到东

方去寻找黄金,故C项正确;欧洲中心地位的确立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故D项错误。] 3.(2018·齐齐哈尔一模)哥伦布的发现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这样说的理由是地理大发现() A.加快了工业文明的传播 B.拓展了欧洲的世界市场 C.开启了人类全球化进程 D.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C[哥伦布发现美洲时工业革命还没开始,真正的工业文明时代还没有到来,故A项错误;哥伦布的发现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强调的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即开启了人类全球化进程,故B项错误,C项正确;哥伦布的发现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4.(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从1500年到1600年近一个世纪内,西欧黄金增加了117%,白银增加了206%。这带来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欧洲各国的物价飙涨 B.加速了西欧社会转型 C.有利于原始资本积累 D.引发了“价格革命” B[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价格革命”,物价飙涨,但并非最主要的影响,故A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加速了西欧社会转型,是其最主要的影响,故B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但并非最主要的影响,故C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价格革命”,但并非最主要的影响,故D项错误。] 5.(2018·海南高考)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世界经济史》复习题完整版

《世界经济史》复习题(1-16章) 1、经济史作为经济学的实证工具,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PPT1-6 1)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或事实是大量的。经济史造成了当前的事实,它也包括当前的事实。这就大大扩展了经济学的实证范围。 2)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事实比经济学家所感知的现实经济世界要可靠得多。 3)经济学家可以利用经济史提供的经验世界,对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进行“试错”式研究。 4)经济史世界最适于经济学溯因法研究。 2、阐述世界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经济史是经济学的一部分。经济史与经济学并非相互包含或融为一体,而是相互提供方法论。所以说,经济史又是与经济学相互独立并平行的两个分支学科。 经济史与经济学说史不同,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历史,它是经济学的流,而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 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是实证方法——用经验和事实说话。直接用经验和事实说话,正是经济史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一方面,经济史可以为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提供更可靠的经验实证;另一方面,可以为经济理论提供更符合经验事实的假定。 3、东方专制主义长期存在的经济原因是什么? 古代公社是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恩格斯:“古代的公社,在它继续存在的地方,从印度到俄国,在数千年中曾经是最野蛮的国家形式——即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 经济基础是东方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东方各国都是利用河水泛滥来肥田,节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广,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 东方专制主义与军队组织和军事扩张有着紧密的联系。 4、简述农业革命的特点。PPT2-6 1)经济活动的特点 农业革命时代,社会生产力占主导地位的是农耕经济,生产形式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基本单位的体力劳动,生产产品以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品为主,也就是我们习惯上常说的“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社会生活的特点 农耕属于周期性生产劳动,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居”,定居成了农业时代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小农经济的生产比较散漫,各个农业家庭又以同一地理环境或同一血缘姓氏为依托,结合或者积聚在某个中心点上,形成农业时代特有的社会基层组织——村社。 3)意识形态的特点 政治——农业国家地域广大、人口分散,需要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所以政权形式多以君主专制为主; 文化——由于自然地形的制约,农业革命时代的文化传统具有相对封闭的鲜明地域特征。 5、简述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的意义。 1)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 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 2)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这样,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 3)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 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 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史测试题

中国古代经济史测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2分,共80分)。 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2.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 D.重农轻商 3.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C.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 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B.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属于交通运输工程 C.三国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水力冶铁 D.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便利了南水北调 5.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6.从经济角度看,秦始皇统一中国最大的作用是 A.统一了度量衡 B. 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C.确立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D.统一了货币 7.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8.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主要原因是①地处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下列有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B.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格局 C.邸店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D.城市中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布局

高中历史必修二 经济史-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后练习(一)答案

1.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课后练习(一)(答案) 一、选择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东汉崔蹇《政论》记载某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 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该工具是()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下种挽耧,”说明这种工具是用来播种的,图A中反映的是灌溉工具——桔槔,故A项错误;图B中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耧车,是用来播种的,故B 项正确;图C中反映的曹魏时期的翻车原型,是灌溉工具,不是题干要求的播种工具,故C项错误;图D反映的是曲辕犁,是耕种工具,不是播种工具,故D项错误。2.下列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描述与下图所示相符的是() A.“植棉必凿井,一井可灌溉田四十亩” B.“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C.“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D.“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答案】B 【解析】图片中岷江流经这一工程,被分成了内江和外江,中间有飞沙堰、宝瓶口,可见图片是都江堰。“一井可灌溉田四十亩”指西域的坎儿井,故A项错误;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B项正确;秦始皇吞并六国与图片无关,故C项错误;“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指隋朝的大运河,故D项错误。 3.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明代小农经济的衰退 C.精耕细作的日益成熟D.人口剧增与养牛成本高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且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明代小农经济的衰退,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精耕细作的日益成熟,故C项错误;据材料“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可知吴郡力田者不蓄牛力的原因是人口剧增与养牛成本高,故D项正确。 4.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不是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比较轻便灵巧。这说明古代农具() A.已经达到定型阶段B.逐步走向停滞落后 C.适应小农经济需要D.严重制约农业发展 【答案】C 【解析】古代农具不断发展变化,定型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农具的轻便和灵巧不能说明农具走向停滞和落后,是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故B项错误,C项正确;农具的轻便和灵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5.清代蒲松龄在《养蚕经》中提到:“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可见家猪对提供肥料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家猪的饲养() A.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B.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 C.推动了自然经济的产生D.是农商皆本思想的体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家猪饲养的认识,根据材料中“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说明了家猪对提供肥料的意义,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家猪饲养有利于提供肥料,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的产生主要得益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C项错误;农商皆本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6.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 A.脆弱性B.封闭性C.再生性D.落后性 【答案】C 【解析】动乱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都会产生打击,材料中只是涉及动乱对农业的影响,不能据此证明农业的脆弱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封闭性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遭到打击”、“恢复”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的再生性,故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出现关于小农经济落后的信息,故D项错误。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期末大题2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期末大题 第一章 1、中国从世界先进国家变为落后国家的主要原因。 (1)一次良机的丧失: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明清政府在有能力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的条件下,却放弃了海洋事业,丧失了充当海洋大国和开拓世界市场的领头羊以及进而首先进入经济现代化的机会。 (2)次要原因:元、清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入住中原;宋、元、明、清改朝换代期间的长期战争。 (3)主要原因:统治者的行为及其实行的违背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 A 产权制度:中国缺乏能使企业家阶层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的产权保护制度,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私有财产无法受到有效地保护。技术发明都是围绕皇权的巩固与扩张,人民的自由思想受到压制,因此无法产生科学理论。 B 社会权利结构与政体:政权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其他权利只有在政权认可时才能存在,没有能与政权分权的权利。权利的集中体现就是皇权,皇权凌驾于一切权利之上。在政体上,自宋代以来,中央不断削弱地方权利,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政府内,削弱大臣权利,集权于皇帝一人。 C 意识形态:宋代理学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明清大兴“文字狱”,迫害有进步思想的人。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导致了文化上的专制主义,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使得社会科学抽象能力缺乏,创新能力下降。 D 对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的对外政策从开放转为封闭。缺乏海洋意识,因此由向海洋发展转为推行海禁政策,把海军作为实行海禁的工具。中国的航海技术未能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前进的力量,未能推动制度性的改革。 第二章 1、中国近代市场对世界市场的依附性表现。 (1)总论: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由封闭型变为对外开放型,由自然经济转向商品经济。中国市场对世界市场的依附性是逐步加深的。从总体上来说,是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总之,变化首先发生在市场上,中国市场变成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一个依附的部分。 (2)市场的变化影响生产的变化。 第一是传统的农业、手工业逐渐地与世界市场发生了关系。处在这种关系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其命运也逐渐地由世界市场摆布,被操纵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手里。 第二是在现代工业方面,首先是在机器、设备、技术方面依赖外国市场。一些工矿资金要靠外国资金市场调剂,部分工业原料、材料、燃料要从国外市场进口。其次工业结构与部门方面,那些优先满足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需要的行业得到优先发展,如船舶修理业、茶、丝等出口加工业,打包业、运输业、矿砂开采业,等等。再次,在地区上,中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口岸城市,是因为这些沿海、沿江城市更便于与世界市场沟通。 第三,中国金融市场的依附性也很严重。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汇率是以英资汇丰银行的挂牌为准。中国的货币,愈到后期对世界金融市场依附性愈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