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标准化”引发的垄断与反垄断法律问题

“技术标准化”引发的垄断与反垄断法律问题

“技术标准化”引发的垄断与反垄断法律问题
“技术标准化”引发的垄断与反垄断法律问题

第10卷第1期2004年2月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CENT.SOUTH UNIV.(SOCIA L SCIENCE)

Vol.10 No11

Feb. 2004

“技术标准化”引发的垄断与反垄断法律问题

王为农

(中南大学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以“技术标准”为切入点,以美国的反垄断司法判例为素材,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反垄断的关系问题展开了讨论,并针对美、日、欧对知识产权滥用引起的垄断问题的法律适用原则进行了评介,以期为我国的反垄断立法及应对实践中出现的知识产权滥用问题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法;技术标准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3104(2004)012010120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不断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产品①的规格标准和相关的技术标准,正在我们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产品规格和技术的标准化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生产上的规模效应,而且也给消费者使用相应产品、享用相应的服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很难想象,在信息产业领域内没有了标准,消费者将会如何使用其手中的信息产品,彼此间将如何进行信息的交流,产品的使用者将如何形成必要的网络。例如,如果盒式录像带、CD没有实行规格的标准化,那么消费者在租用和使用这些商品时,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同样,在电信和互联网领域,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正常的通讯联系就无法实现。

按着设定主体不同,我们一般可以把标准分为3类:1)企业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经过优胜劣汰生存下来之后形成的“事实上的标准(de facto stan2 dard)”;2)由民间的标准化团体或企业联合体设定的标准;3)由公共机关设定的“公的标准(de jure standard)”。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标准,它在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利益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相应的弊端———即产生了妨碍和限制市场竞争的问题。因此,在享用标准化带来的益处的同时,我们有必要来关注一下如何运用反垄断法来规制标准化所引发的反竞争问题。在这里,笔者仅以“事实上的标准”和企业联合体设定的标准所引发的反竞争问题为限展开分析和讨论。

一、 “事实上的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

(一) 网络效应形成的“事实上的标准”

网络效应,是指网络的利用者越多,则构成网络的每一个成员由此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1]。通常,具有网络效应的产业领域,在其创立的初期,一般都存在着企业为谋求自己所确立的网络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而展开的激烈竞争活动。这种竞争,最初都是在以各个企业(或企业联合体)为单位建立起来的各自不同的网络之间进行的。例如在电脑行业,美国微软公司的视窗系统与苹果公司的MS-DOS系统之间存在竞争。随着其中某一系统的市场占有率逐渐增大并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由于“追随消费效应”的存在而出现消费者急剧倒向该系统的现象,由此便使得这一系统的网络占据了垄断地位。

(二) “事实上的标准”中的“专有标准”策略

一般地,由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了垄断地位的企业所确立的“事实上的标准”,基本上都是依靠自己手中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来确保其正常实施的。若没有知识产权的守护,竞争对手就会通过复制和仿冒等手段使用其标准,并进入到其“事实上的标准”所

收稿日期:2003-11-11

作者简介:王为农(1961-),男,湖南耒阳人,中南大学教授,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日本国立神户大学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法基础理论,反垄断法,法与经济学.

确立的市场领域内参与竞争。因此,开发和设定标准的企业,通常都是通过在“事实上的标准”的规格和技术上设定的排他权,来维持其垄断地位的。这种通过知识产权来保护的排他性标准,被称之为“专有标准(proprietary standard)”。微软的视窗系统便是这一标准的典型代表。由于受到了知识产权的保护,独自形成了“事实上的标准”的企业,便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较大的垄断利益。而为了能够与这种通过知识产权拥有“事实上的标准”的企业相抗衡,其它企业所能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以下2种:1)致力于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开发已规划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进而形成能够同现存标准竞争的新的标准,并最终以此取代现行的“事实上的标准”;2)通过互换战略,使自身开发生产出来的产品所确立的规格和技术标准与现行标准共存。通常,在现行标准已得到了大多数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的情况下,采用互换战略不失为积极和现实的竞争对策。

所谓的“互换性(compatibility)”,主要是指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可以同标准化产品相互替换(或者组合在一起)使用。然而,拥有了“事实上的标准”的企业,也会通过行使知识产权,来抑制与其抗衡的企业实施相应的互换战略。而且在通常情况下,拥有“事实上的标准”的企业利用其“专有标准”实施的排他战略又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因为各国的知识产权法均已赋予了知识产权极强的排他特性。因此,从法律上缩小和限定维护“事实上的标准”的知识产权的排他权适用范围,也就成了恢复网络产业中的竞争及竞争秩序的最为积极的基本对策。

(三) “事实上的标准”中的“开放标准”策略

与已拥有了市场支配力的企业不同,那些认为仅靠自身的力量只能是形成“事实上的标准”而不能获得垄断的市场份额的企业,通常采取的是“开放标准”的策略。所谓的“开放标准”,是指形成标准的规格及接口均向其它企业开放[2]。在这里,标准的设定者虽然也拥有关于产品的规格和技术的知识产权,但将相应标准的具体内容公开,并以低价或免费的形式许可其它企业使用。如果采用其规格和技术的企业因“开放性策略”的实施而有所增加,那么它就很有可能在与其它对抗性标准的竞争中取胜,同时由于“消费追随效应”的存在,会很容易形成“事实上的标准”。例如,在录像带制式标准的竞争中,以松下集团为代表的V HS阵营,就是通过开放标准策略战胜了索尼等企业所拥有的磁带标准。

对于那些对本企业的技术和规格充满自信的企

业而言,由于它们能够独享“事实上的标准”所带来的利益,因此,自然不会采用“开放标准”策略。而就“开放标准”策略而言,在该标准可以获得网络效应带来的垄断利益的场合,参加该开放标准的企业将会分享这一垄断利益。开放标准与行业团体、企业联盟设定的标准不同,它是在相应的知识产权人的主导下与其它竞争者相互协调的产物。为了不使参与其中的企业通过自己单独的行动分离出新的标准,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将会实施必要的管理活动。而在这一管理活动中,由于相应的知识产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仅就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对其产品规格的内容实施管理和控制这一点而言,开放标准与专有标准之间是没有什么差异的。

二、 基于“事实上的标准”的排他行为

与反垄断法的适用问题

如上所述,在信息产业领域,“事实上的标准”通常都是由所有企业利用知识产权来维护和实施的。如果对此不加以合理地规制,拥有产品规格和技术的标准的企业将会永续地保持其垄断地位。并且,拥有“事实上的标准”的企业还会很容易地利用其“事实上的标准”所获得的垄断地位,并通过实施排他行为将其垄断扩展到相邻接的市场领域。对于这样的排他行为,通常可以通过适用反垄断法来加以规制,以恢复市场应有的竞争秩序。美国司法部对微软公司展开的一系列诉讼活动,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1998年5月,美国司法部针对微软公司实施的限制市场竞争行为提起了诉讼。这起诉讼案的焦点在于:微软公司维持其在OS(Operating System)市场的“事实上的标准”的垄断,并且将这一垄断扩展到了互联网等其它市场领域的行为,是否构成违反反托拉斯法的问题。

(一) “视窗”垄断地位的形成

我们知道,一般消费者购买电脑主要是以其硬件为平台来使用相应的文字处理、图表以及游戏等应用软件。如果这些应用软件不是搭载在OS之上,那么其基本功能就无法实施。在这里,OS作为一个平台为应用软件实现其基本功能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应用接口。因此,与特定的OS相吻合并书写在其上的应用软件就具有了“互换性”。相反,仅适用于特定OS之上的应有软件,在其它的OS之上就难以实

?

2

1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0卷

现其功能了。正是因为此,拥有“视窗”著作权的微软公司在OS市场上占据了近90%的市场份额。

由于在OS市场中,OS的用户几乎都是电脑的生产商,而生产商在电脑的制造阶段就已将电脑同相应的OS整合在了一起。因此,鉴于“视窗”在OS 市场中所处的地位,电脑生产商很少选用“视窗”以外的OS产品。同时,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视窗”便在OS市场构成了“事实上的标准”。而在电脑市场,除了苹果公司生产的产品之外,其它所有公司生产的电脑基本上都是采用英特公司生产的微信息处理器。这样一来,“视窗”作为英特公司拥有互换系统PC机上的OS,便在OS市场上占据了垄断地位。

随着用于“视窗”上的应用软件的不断增多,“视窗”的价值在不断地攀升。为此,其它的应有软件制造商也在积极地开发适用于“视窗”上的应用软件。同时,由于消费者的网络效应作用,购买“视窗”的用户亦在成倍地增长。在这种状况下,作为同业者新加入到OS市场参与竞争已几乎不可能。同时,由于“视窗”的编码及相关信息处于封锁状态,并通过相应的著作权和专利获得了严格的保护,“视窗”所确立的标准实际上已构成了“专有标准”。

由于微软公司在OS市场已处在垄断地位,因此,1998年5月美国司法部针对其实施的在出售“视窗95”和“视窗98”两种应用软件系统的使用权时,作为出让使用许可证的条件而实施搭配销售的行为;和在浏览器市场的一系列不正当的排他性行为,向法院提起了反垄断诉讼,决定对其“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适用反托拉斯法予以规制。

(二) 对信息网络产业领域内的排他行为适用反托拉斯法的基本标准

以往在美国,对于单个企业实施的排他性行为适用谢尔曼法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实施排他行为的企业已处于垄断地位,并拥有能够支配市场的经济势力;第二,根据行业的具体情况来判断,该企业所实施的排他行为具有了不正当性。很显然,这种适用标准对于发生在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网络行业的排他行为也同样是适用的。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网络产业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具体适用时,相应的“违法性”判定标准又有别于一般情况:第一,由于在信息网络产业存在着消费者“追随消费效应”,因此,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在该产业形成初期就可以急速地占据市场的垄断地位。为此,反垄断的规制机关应尽可能早地介入并予以干预和规制。例如,美国司法部针对微软公司在浏览器(browse)市场的垄断化倾向予以干预就是基于这一认识。第二,在由于消费者“追随消费效应”的出现已形成信息网络标准的垄断地位的情况下,为回复市场原有的竞争秩序,必须对是否采取下列措施之一做出决断:是采取命令当事人分割其企业的结构规制措施,还是对保护和维持信息网络标准的垄断地位的知识产权采取弱化其权利的行为规制措施。由于分割企业将会直接破坏刺激企业成长的激励机制,同时也可能带来更大的交易成本,因此一般认为采取弱化知识产权的措施较为适宜[3]。

三、 企业联盟设定的标准与

反垄断法的适用

“事实上的标准”除了上述由单个企业独自设定的情况之外,还存在着由业内的诸企业聚集在一起结成的标准化团体或企业联合体设定的情况。目前,世界上存在着数以千计的设定标准的团体。这些设定标准的团体,并非是由业内的所有企业组合而成的。而且,除了这些以团体的形式设定的标准之外,还有业内关系密切的几家企业联合在一起设定的标准。例如,以CD和DVD等电器用品为代表的产品规格标准就是由几个企业组成的联合体设定的。在这里,无论是标准化团体还是企业联盟,其所设定的标准均或多或少地由于企业间的相互协调行为而产生了程度不同的限制竞争问题。

(一) 标准的公益性与限制竞争性

由于产品规格和技术标准的设定打破了因规格不同而形成的阻碍产品间的互通性障碍,从而给消费者的消费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20世纪80年代受到美国司法部审查的索尼公司与飞利浦公司之间的协调统一CD产品规格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通过该两公司的协商合作,最终使每个CD生产厂家在CD磁盘和唱机的规格、技术规范以及造型上形成了统一的标准。

产品规格的不同,不仅会影响到国内消费者,而且还会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为此,又出现了各国通用的国际性标准,以促进贸易的自由化,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和平等竞争。基于域内各成员国的标准各异严重地阻碍了域内货物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的现状,在欧盟领域内设定通行标准的活动尤为盛行。

标准化在给消费者带来利益的同时,由标准化团体、企业联盟及类似的合作组织设定的标准也滋生出了程度不同的限制市场竞争的弊端。例如,企

?

3

1

?

第1期 王为农:“技术标准化”引发的垄断与反垄断法律问题

业间为设定统一的标准而开展的协调、联合行动,实际上就已经存在结成卡特尔的可能性。这与作为市场竞争的最终结果而产生的“事实上的标准”不同,因为该行业领域内是否实际需要标准,外界是无从知晓的。因此,这种设立标准的协调活动就极有可能演变成排除围绕着“事实上的标准”展开的竞争的卡特尔。其次,即使是基于网络效应和适应公益事业的需要而设立标准化行业,其标准也可能被用于形成和维持反竞争的目的。通过相互协调形成的行业性标准,往往会对其中的谈判能力很强的大企业有利,而拥有先进技术的中小企业则常常受到排挤或被忽视。由于新技术形成的新规格标准会对既存企业的优势地位构成直接的威胁,因此在行业内也很容易产生抵制新技术成为行业标准的协调行动———实施共同的拒绝交易行为。此外,还常常会出现设定标准的团体、联盟或合作组织拒绝其原始成员以外的其它企业成为其会员(或成员)的行为,这也是比较典型的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

由于在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的标准通常都是与相应的知识产权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设定标准的团体在设定相应的技术标准时,通常都是约定其成员在支付了适当数额的专利使用费之后可获得与该技术标准有关的专利权的使用许可,而标准团体则须从该专利权的所有人那里购买相应的技术。成为标准的技术不是每个企业都可以随便使用的,因此,如果在设定标准之前没有做出相应的约定,那么,相应知识产权的所有人就很可能会利用专利使用费制度,获取不正当的高额利益。为此,处理和使用知识产权的程序是否公正也成为了反垄断法的审查对象。因为,相对于作为团体成员的企业而言,标准团体在设定技术标准时,也具有在相应的标准中隐藏知识产权的动机。如果隐藏了知识产权,那么在标准设定后其就可以从中获取高额的专利使用费。由此,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便获得了优于其它成员的地位。

但由于这种行为的特殊性,如果仅仅是按照以往的做法依据反垄断法的现行规定机械地判定其行为是与非,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种通过相互协调设定标准的行为同竞争者之间的合营行为(joint venture)一样,既有有益的一面,也存在着限制竞争的不利一面,因此有必要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加强政府管制和指导,从而可以避免因规制的成本过大而导致的规制低效或规制不能。

(二) 美国实施规制的基本现状

1.对协调标准的行为实施审查

在基于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需要建立行业标准的产业领域,通常都是以该行业内的主要大企业参加的企业团体或结成的合作组织设计的产品规格和技术标准作为其行业标准的。这样一来,非依据行业标准生产的产品及零部件就难以进入市场。即使没有强制业内企业必须使用相应的标准,但由于这一标准规格是由业内的主要企业经相互协调设定的,其本身的作用就足以将采用其它标准的企业排挤出市场之外了。因此,政府的管制机关有必要对该协调、统一标准的行为的限制竞争性是否超过了其合理性的范围做出严格地审查,以确保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和竞争秩序。

目前,美国司法部的反托拉斯局和联邦交易委员会在实施此项审查时,主要是依据“合理原则”并持较为灵活的基本立场。但是,当判定企业团体设定相应的标准并非是用于生产特定种类的产品并由此形成了卡特尔时,则其标准将会作为当然违法卡特尔被依法取缔②。

所谓的依据“合理原则”实施规制,主要是指在具体的规制中要根据每个案件的实际状况进行综合的判断。同时,由于协调、统一标准的行为在大多数场合都是包含专利权及较强的专业知识,因此,1995年美国就此发表了“知识产权的指导方针”。但是,美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关对设定标准适用合理原则的反垄断法方面的指导方针。只是因1996年美国联邦交易委员会在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报告书[4]中提出了应由反托拉斯当局制定“关于竞争者之间的合作行为的指导方针”建议之后,美国司法部和联邦交易委员会才于1999年10月共同发表了“关于竞争者间的协调行为的指导方针”③。这一指导方针对为设定标准的协调行为也同样适用。对竞争者间的协调行为是否违法所实施的审查主要按下列步骤进行。

(1)明显以限制竞争为目的的协调行为将被视为当然违法。除此之外的协调行为是否构成违法,将依据“合理原则”做出综合判断;

(2)如果认定参与协调活动的成员不具有市场支配力或协调活动本身不具有反竞争性,那么规制当局就要宣布该协调行为为合法;

(3)计算参与协调活动的每个成员的市场占有率,如果判定其共同事业具有市场支配力,则还要考察每个成员是否拥有独立参与竞争的自由,以及是否存在进入市场的障碍;

(4)当经过了上述审查认定存在着反竞争性时,则要判定所产生的反竞争效果是否超过了所带来的促进竞争的效果。然后,依此做出该协调行为是否违法的认定。

?

4

1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0卷

2.对设定标准的程序是否公正所做的审查

正如上述指针所要求的,在美国,判定一项协调性标准是否具有违法性主要是依据相应的协调行为所引发的限制竞争效果是否超过了其所产生的促进竞争的效果。为此,对该行业内的标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进行较为细致的审查也就成了规制机关的一项基本作业。

然而,美国判例法却认为:如果能认定设定标准的程序是公正合理的,那么也就没必要再去审查其标准的内容是否具有合法性了②。因为,如果设定标准的程序是公正的,那么其结果也一定是合乎要求的。而协调性标准通常都是由合理性较高的企业之间经过相互协调形成的,因此其基本立场是具有合理性的。尤其是,标准化团体通常都是以既存的企业为成员而形成的,其主要的问题在于排挤拥有新技术的企业进入市场。因此对其进行审查时,也就没有审查其标准内容的必要了。如在Allied Tube案中,决定产品规格标准的行业总会通过动员既存的相关企业,经相应的表决程序否决了采用新技术确定的规格标准的动议。对此,美国最高法院认为,即使是标准团体设定了采用新规格标准的规则和程序,但如果其规则不具有防范保守既得权益的反竞争行为的效力,那么团体成员排挤新技术的行为就构成了违反反托拉斯法。

3.标准团体拒绝新加入者的行为与反垄断法

在对标准团体设定的标准实施反垄断审查时,常常会提及拒绝最初的团体成员以外的企业加入的行为是否构成反垄断法中的共同拒绝交易的问题。共同的拒绝交易行为,传统上属于反托拉斯法上的当然违法行为。然而近年来,美国的规制机关在实际的执法活动中,并未将拒绝成员以外的企业参加合作组织的行为视为当然违法的共同拒绝交易行为,而是依据“合理原则”进行综合的审查④。其理由是:

第一,开放参加合作组织的机会,有时反倒会限制竞争。尤其是在同时存在几种标准化合作组织的场合。例如,V ISA与“Master”卡作为在不同的银行系统中使用的信用卡标准,在信用卡市场中处于竞争的关系。但是,如果一个银行同时参与V ISA与“Master”卡两个系统的运作,就很可能涉嫌违反了反垄断法。对此,美国司法部在于1998年10月提起的诉状中⑤指出:这种做法,将会削弱V ISA与“Master”卡之间的竞争。因此,对于是否开放标准合作组织的问题,应做全面综合的考察和判断。

第二,拒绝成员以外的企业进入合作组织,有时具有其合理性。因为合作组织本来是为了在关系较

为密切的成员之间更好地开展共同的事业而设立的组织体。如果不能拒绝外部企业的加入,势必会引发类似于“强制婚姻”那样的事态。因此,即使是拒绝加入合作组织的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也仅仅是属于例外的情况。

然而,在信息产业建立起对抗既存系统标准的新标准是极为困难的。在这种背景下,被拒绝加入既存的标准化合作组织的企业要想进入该领域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这种情况如同拒绝接入地域通讯网属于违反反垄断法一样,因此从“不可缺设备理论”的角度而言,拒绝加入合作组织的行为应予以禁止。

(二) 日本对协调性标准的规制

在日本至今还没有见到一例由公正交易委员会处理过的相应案例。但是,公正交易委员会在已发布的两个相关指导方针中,对其禁止垄断法适用于协调性标准的具体准则做出了说明。

在1993年发布的“关于共同开发的禁止垄断法上的指针”中,公正交易委员会对拒绝参与与形成的标准相关联的共同开发研究行为适用禁止垄断法的问题做了说明,即“就参加者的市场占有率合计相当高、并从研究开发的内容等来看,研究的成果与该事业领域的事实上的标准相关联的可能性很高的共同开发研究而言,当某一事业者因被限制参加,其获取有关的成果也受到了限制,并且难以找到其它的手段,使其事业活动陷入困境,有可能被排除出市场时,将构成禁止垄断法上的问题”。这表明日本所设定规制标准同美国反托拉斯法中在属于不可缺设备这样的情况下拒绝加入将被视为违法的标准大体上是相一致的。

公正交易委员会在1995年发布的“关于事业者团体的活动的禁止垄断法上的指针”中,就事业团体设定的标准是否构成禁止垄断法上的问题做了说明。根据禁止垄断法第8条的规定,民间团体实施的对“产品的种类、品质、以及规格等的限制”,属于“实质性限制竞争”或“不公正的交易”时,将构成对禁止垄断法的违反。但是,对于行业的规格标准,则有必要依据“合理原则”来判定对当事人为设定标准而实施的限制性行为是否具有合理性。关于这一点,该指针认为:要审查自主性规制“是否属于基于社会的公共利益等目的的需要的合理和必要的范围”,来判定其是否具有限制竞争的违法性。而“设定有关与需求者的利益相一致的规格标准化的自主基准”,“原则上并不违法”。

在这里,该指针并未机械地适用禁止垄断法第8条的规定,而是考虑到了为设定标准实施的协调和限制,其本身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合理性。然而,即便

?

5

1

?

第1期 王为农:“技术标准化”引发的垄断与反垄断法律问题

是不存在强制团体成员适用标准的情况,但行业标

准一旦形成,未遵从标准的产品恐怕就难以进入市场销售了。因此,应综合地审查在设定标准过程中是否出现过不正当地排除新的技术规范的行为。

(三) 欧盟的基本情况

作为规制机关的欧洲委员会对标准化团体实施的协调和排他行为,主要是依据欧盟竞争法第81条和第82条的规定展开规制的。在规制中,主要是遵循“去弊存利”的方针,清除相应的标准中存在的反竞争的要求。例如,1978年针对飞利浦、索尼等公司为制定录像磁带规格标准而实施的协调行为,欧盟委员会最终做出了只要是采用其它的技术标准,就不予以禁止的命令⑥。但是,目前欧盟仍然是针对个案来适用竞争法,还没有形成平衡协调标准所带来的利弊的统一适用的规制标准。

四、 结语

可见,在已经建立起反垄断法律制度的各国中,

美国对企业及企业团体确立的技术标准引发的反竞争问题主要是适用反托拉斯法,其它国家基本上是在学习和模仿美国的规制经验和实例、以及其规制机关发布的相关指导方针。美国的具体做法大体上可以概括为:

第一,对于大部分协调标准,主要是通过判定其协调行为所带来的限制竞争性与形成的标准所带来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最终来确定其是否具有违法性;

第二,在上述判断过程中,如果认定形成和决定

标准的程序是公正合理的,那么通常就可以断定其是合法的;

第三,就拒绝加入标准团体而言,将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适用“不可缺设备理论”和综合判断的方式加以规制。注释:

① 如果不是特别指出的话,这里所说的“产品”,一般是指包括企业

所提供的一般性的产品和相应的服务在内的所有适于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② Allied Tube &Conduit Corp.v.Indian Head ,Inc.,486U.S.492

(1988).

③ Antitrust Guidelines for Collaborations among Competitiors

(Draft ),October 1,1999,http ://https://www.doczj.com/doc/121419888.html,/os/1999/9910/jointventureguidelines ,pdf.

④ Northwest Wholesale Stationers v.Pacific Stationery and Printing

Co.,472U.S.284(1985).

⑤ Press Release ,October 7,1998http ://https://www.doczj.com/doc/121419888.html,/atr/pub 2

lic/press -releases/1998/1974.htm.

⑥ Philips VCR ,Commission Decision (78/156/EEC ),December 20.

1977.

参考文献:

[1] 泷川敏明.标准を巡る竞争法と知的财产权(上)[J ].国际商事

法务,2000,28(1):13.

[2] Shapiro ,Carl ,Varian H https://www.doczj.com/doc/121419888.html,rmation rules[M ].New Y ork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8.197.

[3] 稗贯俊文.知的财产权と市场支配力[A ].经济法の理论と展开

[C].东京:三省堂,2002.331.

[4]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Anticipating the 21st century :Com 2

petition policy in the new high 2tech ,global marketplace [R ].http ://https://www.doczj.com/doc/121419888.html,/opp/global.htm.2003211211.

Technological standardization and its legal issue s

concerning monopoly and anti 2monopoly

WAN G Wei 2nong

(School of Law ,Central S 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China )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technological standards ”and further demon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 2twe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its antimonopoly endeavor based on the pertinent prejudic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The article also reviews the applicable legal principles on regulation of antimonopoly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s well as in Europe Union so as to provide the theory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China on leg 2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 of regula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abuse.

Key words :anti 2monopoly law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technological standard

[编辑:苏慧]

?601?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0卷

【2019年整理】通信电缆技术标准

3.1 导线 3.1.1 导线直径 导线直径设计满足部颁标准YD/T322-1996中导体直流电阻之要求。 3.1.2 导线断裂伸长率见下表1 表1 导线断裂伸长率 3.1.3 导线的电性能电阻率ρ20≤0.017241Ω.mm2/m 3.2 绝缘采用符合部颁标准YD/T760-95规定的高密度聚乙烯料,其密度≥0.941g/cm3 3.2.1 高压火花测试 DC2-6kv 每12km不得超过1个击穿点。 3.2.2 色谱 a线:白红黑黄紫 b线:兰桔绿棕灰 绝缘颜色符合GB6995.2或YD/T322-1996标准中附录A(标准的附录)的规定 3.2.3 绝缘的机械物理性能 3.2.3.1 绝缘颜色迁移

试验温度80±2℃时间24h不迁移 3.2.3.2 绝缘抗张强度(中值)≥16Mpa 3.2.3.3 绝缘断裂伸长率(中值)≥300% 3.2.3.4 绝缘低温卷绕试验 试验温度-55±1℃时间1h 10个试样应无开裂0/10 3.2.3.5 绝缘热收缩率 试验温度115±2℃时间1h≤5% 3.2.3.6 绝缘热老化后的耐缠绕性能 热老化处理温度115±2℃处理时间24×14h 再次老化温度70±2℃处理时间24h 试验结果应不开裂 3.2.4 绝缘外径 导体直径0.4mm,绝缘外径为0.72±0.01mm;导体直径0.5mm,绝缘外径为0.88±0.01mm 3.3 线对 3.3.1 由分别称作a线和b线的两根不同颜色的绝缘芯线均匀地绞合成线对。 成品电缆上,任意线对绞合节距在3m长度上测得的算术平均值不大于155mm,且与标称节距误差不大于±2%。 3.3.2 绝缘芯线应按表2规定的色谱和序号构成线对

鉴定检测依据的标准

结构工程鉴定检测依据的标准、规、规程目录 一、各结构工程鉴定检测依据的标准、规、规程: 1.《建筑结构荷载规》GB50009-2012 2.《建筑抗震设计规》GB50011-2010 3.《建筑设计防火规》GB50016-2006 4.《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5.《工程测量规》GB50026-2007 6.《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GB50038-2005 7.《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8.《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GB50069-2002 9.《住宅设计规》GB50096-2011 10.《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GB50108-2008 11.《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GB50134-2004 12.《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7 13.《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 14.《地铁设计规》GB50157-2003 15.《港口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8-2010 16.《构筑物抗震设计规》GB50191-2012 17.《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99 18.《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19.《老年人居住设计建筑规》GB50340-2003 20.《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 /T50344-2004

2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2.《住宅建筑规》GB50368-2005 2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50375-2006 24.《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550-2010 25.《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GB50574-2010 26.《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GB50618-2011 27.《构筑物工程工程量计算规》GB50860-2013 28.《天津市住宅设计标准》DB29-22-2013 29.《02G系列结构标准设计图集》DBJT29-45-2002 30.《人工砂应用技术规程》DB29-72-2010 31.《工业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GBJ117-88 32.《住宅建设通用规程》DB29-120-2005 33.《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DB29-138-2005 34.《天津市房屋修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DB29-139-2005 35.《结构混凝土实体检测技术规程》DB29-148-2005 36.《05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DBJT29-18-2005 37.《建筑变形缝构造(金属成品系列)》DBJT29-169-2007 38.《镇(乡)村文化中心建筑设计规》JGJ156-2008 39.《建筑变形测量规》JGJ8-2007 40.《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2011 41.《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2004年版) 42.《地下建筑工程逆作法技术规程.》JGJ165-2010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准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 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1、授课对象 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 2. 参考课时 68课时,理论教学课46时,实践教学22课时。 3、课程性质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介绍现行的、较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TCP/IP协议”、“JSP网络程序设计”、“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安全”等后续课程,培养自己成为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我们的课程理念应从学生、知识、社会三维维持适度张力入手,以学生的社会化自觉的职场需求为价值了取向,以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动态发展为基本特征,以社会、政府、企业、学校、学生、教师等多重主体性为运行机制,以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为开发向度,最终实践高职教育成为营造终身教育中心的历史使命。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从计算机网络的实际案例出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中心,组成十九个教学项目;每个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单元都结合实际,目的明确。教学过程的实施采用“理实一体”的模式。理论知识遵循“够用为度”的原则,将考证和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各教学单元中。边讲边学、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网络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将来更深入的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和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本术语、概念。

电子通信行业的技术标准与企业创新(doc 18页)

电子通信行业的技术标准与企业创新 标准在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设施”。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标准是被作为规则、指南或特性界定反复使用,包含有技术性细节规定和其他精确规范的成文协议,以确保材料、产品、过程与服务符合特定的目的”。技术标准的范围比标准要小。一般来说,技术标准是指涉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且标准的内容包含有一定技术解决方案的标准。 传统技术标准属于公知领域的技术规范,不含有企业的知识产权。比如,在电子通信领域,国际电信联盟和各国政府早期为确保通信质量与安全而制定的各种通信产品标准,基本都属于公开的、不包含有企业专利的强制性标准。从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看,这类标准能够作为企业创新的起点和平台,但由于任何企业都不能独占它,或者利用这类技术标准获得专门收益,因而不能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与通信产业(以下简称ICT产业)出现了技术标准“私有化”的趋势:即越来越多包含有企业专利的技术标准通过市场竞争成为行业的“事实标准”,甚至政府与国际组织制定的行业标准中也包含有企业专利。这类包

含有企业专利的技术标准,不仅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电子通信业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如无特别说明,本章讨论的电子通信行业的技术标准是指包含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 一、技术标准:影响ICT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1.从两起与技术标准有关的“知识产权事件”谈起 从近几年在我国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领域的影响看,有两个“事件”不能不提。一个是发端于2002年1月,延续到2003年,并且至今似乎仍没有结束的外国企业索要DVD专利费事件(以下简称“DVD事件”),另一个是发生在2003年1月“思科公司起诉华为公司侵犯知识产权案”(简称“思科诉华为案”)。 我国DVD产业发展走的是一条进口国外DVD零部件(解码芯片、机芯、机头等)在国内组装的道路,DVD核心技术专利都由日、欧、美等国企业控制。从2000年开始,拥有DVD专利的外国企业联盟6C,3C,1C和MPEG LA陆续开始与我国企业谈判,要求国内企业交纳专利使用费。但由于分歧太大,没有达成协议。2002年DVD专利联盟利用WTO规则施加压力,加大了索要专利费的力度,最后获得成功。目前,国内企业每台DVD需要缴纳的专利费最高已经达到26.2美元,专利费用占价格20%~30%,因此,多数国内企业已经停止了普通DVD产品的出口。 但“事件”远没有结束。2003年9月5日6C联盟宣布扩大专利费征收范

中国科学院信息化标准化工作研究与建议 航天标准化研究院 待遇.doc

摘要: 信息化的标准编写是一项严肃而权威的工作,中科院在信息化过程中,不断制定和颁布自己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首先介绍了标准和标准化的定义,列举了中科院信息化工作对标准的需求,对标准编写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进行了讨论,最后基于参加标准制定工作的经验,给出了标准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Abstract: It is serious and authoritative to codify the standards for informationiz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eeps on putting forward its own standard system on the way of informationization. The definition of standard and standardization are introduced in the first place. Then the reasons for standardization are listed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workflow are discussed. In the end, the suggestions about codifying and carrying out the standard are given based on personal experience. 关键词: 标准化;信息化;中国科学院 Key words: standard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01-03 0引言 新世纪以来,我国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工作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信息化过程中的标准化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实践证明,有效地运用标准化,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源就会得到充分的利用,建设步伐才能够得以 加快;忽视标准化或未恰当地利用标准化,则会出现资源浪费,导致建设受阻[1]。国家提出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 一标准、联合建设、互通互联、资源共享”24字信息化建设方针,也把“标准”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各单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纷纷建设和推出各自的信息化标准体系。1996年出版的《科学技术信息系统标准与使用指南》,以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为主编制,标准体系包括综述、术语标准、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情报文献工作标准五部分[2]。该标准的编制,保障了我国科技信息系统建设、开发顺利进行,为科技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3]。以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 编制的《首都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术语、信息分类编码、中文平台、软件与软件工程等16部分[1]。该标准体系的编纂,对于确定首都信息化标准需求、指明未来发展蓝图和框架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其他如地理系统、会计系统、军交运输等行业的标准体系也都从无到有,日趋成熟,为其行业的发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中科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视并积极建设自身的标准体系。在ARP一期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颁布实施了《ARP项目 管理规范》等一批标准规范文件。在二期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即将发布的《中科院ARP规范体系》更是从全局整体的高度,囊括了几乎所有ARP工程建设、系统使用等多方面的规范。 1标准和标准化的定义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标准的定义:标准是各方根据科学技术成就与先进经验,共同合作起草、一致或基本上同意 的技术规范或其他公开文件,其目的在于促进最佳的公共利益,并由标准化团体批准。标准化的定义为:“标准化主要是 对科学、技术与经济领域内应用的问题给出解决办法的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得最佳秩序。一般来说,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 我国对标准的定义为: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 一种规范性文件[4]。标准化的定义为: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 的条款的活动。上述活动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的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4]。 由上述定义可见,标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是在科学技术成就与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一旦批准和实施后,将成 为“获得最佳秩序”的手段和方法;同时强调了在编写的过程中,应该“协商一致”,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共同和重复使 用”。2中科院信息化工作对标准的需求 自从院“十五”和“十一五”规划全面实施以来,超算、e-Science、ARP系统、科普教育[5]等信息化应用项目日新 月异、蓬勃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带动中科院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我院引领全国科研机构、在国际舞台竞争的重要标志。随着各项信息化工作的快速发展,我院信息化工作具有覆盖范围广、工作力度大、应用体系全的特点,在实施和应用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标准的制定,规范和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具体表现为: 2.1 用户群庞大、地域跨度广中科院现有80多个研究院所,12个分院,遍布于全国20多个省市,有 3.7万专业技术人员 和2万余研究生[6]。庞大的组织机构和多样化的用户给信息化工作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会导致需求风险加大、沟通 难度增加、管理实施困难等问题。 2.2 信息化工作周期长、技术复杂正在进行的信息化工作绝大部分都是调用资源多、建设周期长、难度大、技术手段复杂多样的复杂系统,从项目的启动建设,到项目的完成实施,直至正常运转的日常管理维护,都牵扯到各种各样的管理 、技术、工程问题。 2.3 应用复杂、规范需求内容庞大由于中科院目前正在进行的信息化项目大多是应用复杂、牵扯面广的复杂系统

图像真实性鉴定技术规范

.2015-11-20实施 2015-11-20发布图像真实性鉴定技术规范司法鉴定技术规范 SF/Z JD0302001——2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发布

目次 前言.........................................................................................................................................................................I 1范围 (1) 2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设备和工具 (2) 5鉴定步骤 (2) 6记录要求 (3) 7鉴定意见 (4)

前言 本技术规范旨在确立声像资料司法鉴定实验室进行图像真实性鉴定应当遵循的方法和步骤等方面的要求,确保相关鉴定活动的规范有序。 本技术规范按照GB/T1.1-2009规则起草。 本技术规范由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提出。 本技术规范由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归口。 本技术规范起草单位: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施少培、杨旭、陈晓红、卞新伟、卢启萌、李岩、孙维龙、奚建华、曾锦华。

图像真实性鉴定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声像资料鉴定中的图像真实性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声像资料鉴定中的图像真实性鉴定。 2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技术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SF/Z JD0300001-2010声像资料鉴定通用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3.1 图像Image 特指利用光学成像原理和设备,对客观场景拍摄形成的影像。包括模拟照片、数码照片和视频帧。 3.2 图像真实性鉴定Forensic Authentication of Image 特指运用元数据分析、成像分析、处理痕迹分析、图像信号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图像是否经过后期加工(或篡改)处理所进行的科学判断。 3.3 元数据Metadata 描述图像数据及其属性的数据。图像元数据包含EXIF信息。 3.4 EXIF Exchangeable Image File Format 可交换图像文件格式的缩写,记录了数码照片的属性信息和拍摄参数。 3.5 写保护Write Block 存储介质接入到计算机时,保证计算机无法修改存储介质中数据的防护设备或措施,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方式实现。 3.6 数字水印Digital Watermark 嵌于数字图像中,用于标识或校验的特定信息。 3.7 完整备份Integral Duplication 通过对存储介质进行逐比特复制及校验,获得与被复制数据完全一致的数据。

《通信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标准

《通信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通信工程监理实务 适用专业:通信技术专业(监理培养方向) 1、前言 1.1课程的性质 该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通信工程监理培养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通信工程施工监理“四控三管一协调”的初步能力。它以现代通信技术基础、综合布线技术、通信工程制图与概预算等课程为基础,也是后续通信工程监理岗位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基础。 1.2设计思路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依据通信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通信工程监理工作任务设置的。本课程面向的岗位是通信工程监理岗位,初次就业岗位主要为通信工程监理员。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及工作能力的不断提升,未来职业发展岗位主要为监理工程师、工程项目经理等。 设计总体思路 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熟悉监理工作流程,掌握监理工作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缩短岗位对接时间。同时,通过贯穿其中的监理工作中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国家规范的学习,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为学生将来在工作中解决新问题提供参考资料和学习方法。 课程内容选择标准 理论与实践并重。通信建设工程监理是指监理企业受建设单位委托,依据国家和部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规范,对通信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监督管理的活动。监理工作必须理论与实践并重,缺少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支撑,无法对通信工程的质量、进度、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所以将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成两个部分:通信工程监理应知和通信工程监理应会。通过应知的理论教学和

《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国家标准

《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国家标准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国家标准的修订,是列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8年制修订的项目(计划编号:20080388-T-469 )。 本国家标准项目由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4)提出并归口,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起草。 二、标准修订的背景和意义 (一)修订本标准是推动我国向“服务经济”转变内在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我国服务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结构逐步改善,为增加就业和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发挥了积极作用。 服务业快速发展,对标准的需求日益增强。近年来,国际标准化组织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宗旨,积极推动服务标准化工作,以期达到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社会效率的目的。发达国家根据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总需求,纷纷开展服务标准化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通过修订本标准,推动服务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从而助推我国向“服务经济”转变。 (二)修订本标准是指导服务标准化工作实践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服务标准化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健全服务业体系,推

进服务业标准化”,服务标准化工作已被置于战略发展的高度。 在此指导下,我国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高度重视服务标准化工作,服务标准化在全国蓬勃开展。但是也应看到,由于缺少有效指导,各地工作还处于无序、盲目和探索的过程,未能发挥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最大作用。因此,为了推动我国服务标准化工作有效、顺利开展,迫切需要修订本标准。 (三)修订本标准是满足标准化工作规律的内在要求 标准是实践的最佳总结,应与实际工作保持同步,及时进行更新。对服务标准而言,如标龄超过4.5年,或者标准所包括的技术和服务内容发生重大变化,应及时对标准进行复审,进而进行修订,以保证标准的技术内容能有效指导实践。GB/T15624.1-2003GB/T 15624.1—2003《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总则》制定距今已有7年时间,由于近年来服务标准化实践和理论研究发展迅速,因此,原标准存在较大局限性,已无法有效指导当前的服务标准化工作,有必要予以及时修订。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编写; GB/T 24620-2009 服务标准制定导则考虑消费者需求; GB/T 13016 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司法鉴定技术规范

视觉功能障碍法医鉴定指南 司 法 鉴 定 技 术 规 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司 法 鉴 定 管 理 局 发布

目 录 前言.............................................................................II 1 范围 (1) 2 定义 (1) 3 鉴定原则 (2) 附录A (规范性附录)视觉功能障碍检查 (4) 附录B (规范性附录)视觉功能实验室及鉴定人员的规范要求 (15) 附录C (资料性附录)视觉功能障碍程度分级标准 (16) 附录D (参考性附录)眼外伤法医鉴定检验结果记录单(范本) (18)

前言 制定本技术规范的依据包括以下国家或行业标准:由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于1990年9月29日颁布实施的司发[1990]070号《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于1990年4月2日颁布实施的法(司)发[1990]6号《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由公安部颁布实施的GA/T 146-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人体轻微伤的鉴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于2002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GB18667-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程度评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于2007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GB/T 16180-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由公安部发布的于2005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GA/T 521-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人身伤害受伤人员误工损失日评定准则》。 本技术规范参考了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美国医学会)编著的《Guides to the Evaluation of Permanent Impairment》(Fifth Edition)(《永久性残损评定指南》第5版)。本指南还参考了视觉电生理国际标准化委员会发布的视觉电生理国际标准化文件(包括:《视网膜电图国际标准》、《图像视网膜电图国际标准》、《临床眼电图法国际标准》、《视诱发电位法国际标准》)。 本技术规范运用医学、法医学理论和技术,结合法医学检验、鉴定的实践而制定,为眼外伤后视觉功能障碍的法医鉴定提供科学、规范、统一的方法和标准。 本技术规范的附录A、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附录D为参考性附录。 本技术规范由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提出。 本技术规范由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夏文涛,刘瑞珏,朱广友,范利华,翁春红,陈捷敏,刘夷嫦。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08年-2009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08年-2009年) 一、充分认识实施标准化战略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标准的作用和地位日趋突出。标准是全球贸易的重要基础,以标准化手段为主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正在成为当前国际贸易非关税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标准竞争成为继产品竞争、品牌竞争后又一种层次更深、水平更高、影响更大的竞争形式,标准已成为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基本要素。建设青岛高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深化技术标准战略,是促进青岛高新区企业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对加快创新型园区建设,迅速提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在高新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发展,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指导思想 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标准战略,按照青岛高新区的实际情况和国家对高新区的定位要求,全面发挥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作用。以提高标准化工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中心,以优势技术领域和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努力提高青岛高新区标准总体水平和标准化意识,积极营造有利于标准化发展的环境, 提高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为目的的标准竞争能力。充分发挥标准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中的重大作用,着力提升青岛高新区在国家、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地位,使高新区逐步实现“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化、自主创新技术标准化、标准工作主体企业化、标准服务支撑平台化”。 三、工作思路 1、示范区建设要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重点探索解决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和自主创新与标准相结合两大问题,着力抓好技术标准的研制和实施工作,切实把“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工作落到实处。 2、围绕示范区建设任务,选择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效节能、先进装备制造、海洋科技和国防科技七大重点领域的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为主要抓手,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特色,重点突破,实现示范区标准化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四、总体目标 1、示范区内85%以上重点企业实现创新产品研发与标准化同步; 2、示范区重点产品采标率达到90%以上; 3、示范区重点企业承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比例达到25%; 4、示范区龙头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比例达到10%; 5、示范区重点企业承担国家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及工作组工作的比例达到5%;示范区龙头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及工作组工作的比例达到2%; 6、示范区内建立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和检验检测平台; 7、示范区在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效节能、先进装备制造、海洋科技和国防科技七大重点领域推进标准化创新工作,重点探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专利技术向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团体(企业联盟)标准转化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推动自主核心技术带动型的产业发展; 8、重点领域内制定国际、国家、行业及联盟自主创新标准比例到达20%; 9、示范区内力争有一项获“标准创新贡献奖”。 10、在示范区建立人才培训平台,设立标准化工程师资格制度,培训100名以上标准化工程师。

ccaa继续教育《合格评定技术与标准》 考试参考答案

ccaa继续教育《合格评定技术与标准》考试参考答案 1、符合性复核和决定的人员(C)执行选取功能和确定功能的人员 A可以是B可以代替C应不同于D可以审查 2、机构应对将要在公开场合发布的(A)事先通知客户。 A信息B任何信息C客户的专有信息D与客户有关的信息 3、在合格评定活动中应对有关信息保密和公开之间的(D)进行管理。 A区别B不相容性C协调性D均衡性 4、本标准的通用要求(D)层次。 A没分B分a) b)c)三个C只有一个D只有强制性一个 5、当机构依据法律要求或合约安排授权发布保密信息时, 除非(D)应将所公开的信息通知相关的客户。 A相关客户不要求B不是客户的商业秘密C授权方坚持D法律禁止 6、推荐性要求是制定合格评定标准在阐述相关要素希望(B)时使用的要求。 A体现个性化B规范的程度更高C考虑更全面D得到提示 7、机构应(A)承诺对在实施合格评定活动中获得或产生的所有信息承担管理责任。 A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B向上一级管理部门C向客户直接D以书面形式 8、机构为获得所需的信息应(D)。 A在合同中有约定B建立信息系统C确保保密性信息不被泄露D提供秘密信息不被泄露的信任 9、公正性承诺实际上是一种(A)的声明, 表明机构理解公正性在实施合格评定活动中的重要A可公开获取B书面C保密D口头 10、如果某一检测机构为某一客户提供电冰箱安全检测 那么该检测机构不应该为该客户提供下述(C)服务。 A环境管理体系咨询B质量管理体系培训C电冰箱产品的安全设计服务D任何一种服务. 11 、GB/T 27001给出的一种管理公正性的措施的例子是“机构宜在不同客户之间随机轮换评审人员“ 这种做法可避免(D)因素对公正性的影响。 A财务B胁迫C竞争D过于熟识 12、审核员或认证机构与受审核方发生分歧时,受审核方以更换审核员或更换认证机构相要挟,这种情况对公正性产生的威胁属于下述(B). A竞争B恐吓C歧视D偏见 13、在编写合格评定标准或规范性文件时 如果对机构的资源提出要求并且涉及公正性管理时 则首先要考虑GB/T 27001的资源要求的(B)内容, 即“机构的所有人员不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应公正行事。 A强制性要求B推荐性要求C建议性要求D三者都不是 14、在合格评定活动中 客户向认证机构交费 这种关系会对认证机构的公正性产生(A) 方面威胁。 A自身利益B偏见C过于熟识D竞争 15、如果合格评定规范起草组认为还有必要从避免“自我评审”带来的公正性风险方面对资源提出更明确、更详细的要求则在编写这部分要求时应包含GB/T27001的(B)的相关的领域进行细化。 A强制性要求B推荐性要求C建议性要求D三者都不是

数据通信原理课程标准

附件 《数据通信原理》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590301C1110课程性质:核心课适用专业:通信技术 学时:96 课程类型:(理论)课(A类) 1.课程概述 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各种数据信号传输方式、原理及特点;培养学生进行数据信号传输分析的能力;使学生能适应数据通信和计算机通信相关工作工作要求。它要以《信号与系统》、《高等数学》、《电工电子技术》为先修课程,也是进一步学习《移动通信原理》《光纤通信原理》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是为满足信息产业领域对通信技术应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 2.课程目标 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本课程设置的项目活动,使学生了解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掌握数据通信基带传输、频带传输、数字数据传输三种传输方式的基本知识,熟悉分组交换方式和通信协议,对数据通信网有初步的认识;并养成认真、自主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2.1知识目标 ●掌握数据通信系统构成; ●掌握数据信号基带传输、频带传输和数字传输的基本理论;掌握基带信号波形形成 和部分响应原理;掌握各种数字调制信号的表示和调制解调原理;掌握数据信号数字传输的特点和相关基本概念; ●掌握差错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了解常用差错控制码的构成原则; ●了解数据交换的原则;掌握各种交换方式的原理及特点; ●掌握通信协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了解物理层协议;掌握传输控制规程及 X.25 建 议的主要内容;了解分组交换其他相关协议; ●掌握数据通信网的基本概念;掌握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和数字数据网的构成和基 本原理。 2.2能力目标 ●能够掌握传输信道的分类及数据信号传输的基本方法; ●能够理想低通网络的波形形成、奈氏第一准则;掌握具有幅度滚降特性的低通网络 波形形成;掌握第一、第四类部分响应形成系统; ●能够掌握 ASK 信号、抑制载频的双边带信号及其功率谱密度分析;掌握 PSK 信 号和功率谱密度分析,掌握 PSK 及 DPSK 的区别;掌握 2FSK 信号及功率谱密度分析; ●能够掌握( 7,4 )汉明码的编译码原理及具体纠错能力;理解线性分组码的构成思 路,理解监督矩阵的作用,掌握生成矩阵的作用,了解校正子和检错的关系;了解线性分组码的主要性质; ●了解循环码的循环特性和多项式表示法;掌握循环码的生成多项式和生成矩阵的 构成及作用;了解循环码的编解码方法。 ●能够理解常用通信协议;

《文物三维数字化技术规范 器物》 北京市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文物三维数字化技术规范器物》 北京市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起草单位、协作单位、主要起草人 (一)任务来源 2018年10月,由故宫博物院牵头,申报了北京市地方标准《文物数字化技术规范器物》编制研究项目。2019年2月,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了《2019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文物数字化技术规范器物》列入计划,项目编号20192010,项目类别二类,为标准研究项目。 2019年11月,项目研究成果通过专家评审并上报主管部门。根据本期研究及专家意见,规范更名为《文物三维数字化技术规范器物》,申报2020年度规范编制。 2020年2月,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2020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文物三维数字化技术规范器物》列入计划,项目编号20201141,项目类别一类,为标准编制项目。 (二)起草单位、协作单位 起草单位:故宫博物院 协作单位: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首都博物馆 北京市文物局信息中心 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 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 (三)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及任务分工如下(表1):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制定标准的必要性 (1)国家和北京市发展战略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全党全国人民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大力提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几千年的深厚历史积淀。博物馆藏品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浓缩,是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之一。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征程中,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与责任。迈入数字时代、信息化社会,各博物馆通过三维数字化手段,正在逐步推进馆藏文物由实体文物向数字文物的转变,迫切需要以相应的规范标准为指导,进而开发馆藏文物更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更广泛的传播范围,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 (2)国家和北京市文物事业发展的需要 《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加快急需标准制定,推进单位(实验室)标准、地方标准建设,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建设智慧博物馆云数据中心、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和业务管理支撑平台,形成智慧博物馆标准、安全和技术支撑体系。《关于加强“十三五”文物科技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紧跟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发展步伐,利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等,建立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体系。随着《“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国

司法鉴定建设活动方案

司法鉴定建设活动方案 为认真落实省厅关于开展司法鉴定“规范化管理年”活动的要求,扎实开展好全市司法鉴定行业“工作制度化、鉴定程序化、档案模本化”建设(以下简称“三化”建设)活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省厅关于开展司法鉴定“规范化管理年”活动的要求,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省司法鉴定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规范化管理为目标,通过开展“工作制度化、鉴定程序化、档案模本化”建设,建立健全工作制度,规范执业流程,完善档案管理,确保“规范化管理年”活动取得实效。 二、主要内容 (一)工作制度化建设 工作重点:市局延续去年以来的制度建设规划,制订出台《司法鉴定机构负责人谈话提醒制度》、《市司法鉴定档案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将《条例》规定的原则和制度加以具体化,进一步完善制度规则体系;各鉴定机构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及收费、印章管理、鉴定援助、培训学习、信息调研、人员管理及劳资等制度,已经建立的制度要充分论证可行性,对缺乏可操作性的部分要根据实际及时修改,确保所有制度可操作、有落实。 工作目标:鉴定机构进一步制订完善鉴定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人手一份,确保机构内所有人员能熟知并按制度操作运行。 (二)鉴定程序化建设 工作重点:各鉴定机构均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机构内部规章制度规范执业。着重规范以下方面:审查鉴定用途及要求的合法性;对鉴定材料接收流转要有登记;建立审批分案流程;正确适用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验证外

部信息并在鉴定文书中明确标明;严格执行复核制度;按规定出庭质证并详细记录相关情况;严格执行收费制度;已通过认证认可的机构要严格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执业过程的每个环节规范可控;尚未通过认证认可的机构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运行。 工作目标:各机构结合上述工作重点,进一步明确细化工作流程,抓好关键环节的流程再造,突出制度化和便捷化,确保鉴定人及鉴定机构内部人员熟知流程并严格执行。工作流程以表格、图示等直观形式向当事人公开,增加透明度。 (三)档案模本化建设 工作重点:鉴定机构按照市局下发的《司法鉴定业务档案管理办法》及文书模本的要求整理档案。着重规范以下方面:卷宗封面填写完整、清楚、美观;重新鉴定要在委托书中注明;鉴定协议书中要约定结算方式、鉴定时限、争议处理等;鉴定文书发文稿要有复核人签字;活体检查记录、勘查笔录要有被鉴定人及在场人签字;鉴定材料流转要有记录、有签字;送达回证要填写完整;特种载体材料要有承办单位、制作人、制作时间等;档案查阅、复制要经机构负责人同意并有记录等。 工作目标:全市司法鉴定业务档案能够完整记录司法鉴定执业活动的全部过程,能够按照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的要求不漏项、不缺项,并做到全市鉴定业务档案卷宗整齐划一。 三、方法步骤 (一)学习动员(4月)。各鉴定机构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省司法鉴定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市局《关于开展司法鉴定行业“规范化管理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充分认识开展“三化”建设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三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为扎实开展活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并结合各自实际

第一期doc-南昌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信息平

第一期

目录 ?童装安全新国标今起实施企业应尽快熟悉标准避免损失 ?地暖施工标准修订行业不规X现象有望改变 ?国内首个物联网联盟在XX成立 ?国际印后及国内印后标准研讨会议在京召开 ?中华人民XX国行业标准备案公告2010年第05号 ?中华人民XX国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2010年第02号 ?关于批准GB 16916.1-2003《家用和类似用途的不带过电流保护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RCCB) 第1部分:一般规则》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等3项国家标准修改单的函 ?我国亟待制定纸巾纸化学添加剂限量标准 ?TBT(技术性贸易壁垒)基础知识 1什么是WTO市场准入原则? 2什么是TBT? 3为什么会产生技术性贸易 4TBT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5TBT的文件形式有哪些?

6什么叫安全壁垒? 7什么叫绿色壁垒? 8什么叫能效标识壁垒? 9什么叫专利壁垒? 10什么叫信息技术壁垒? 童装安全新国标今起实施企业应尽快熟悉标准避免损失 《童装绳索和拉带安全要求》、《儿童上衣拉带安全规格》和《提高机械安全性的儿童服装设计和生产实施规X》等3项新国家标准将于今天起实施。据悉,这3项着眼于服装小零部件安全性能的童装国家标准均是首次发布。 最新出台的童装安全系列标准,首次将服装标准化工作聚焦于儿童服装产品外观及机械性伤害,以避免儿童危险事故为主要原则和依据,规定了儿童上衣拉带的安全规格、儿童服装上使用绳索和拉带的安全要求、儿童服装的材料、设计、生产的实施规X。 据悉,2009年XX口岸被召回的非食品类出口消费品里,因为儿童服装绳带、小零件出现问题而被召回的,就占所有案例的60%。质检专家指出,近年来,欧盟国家及美国等不断对童装进口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有的标准,甚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2009年修订)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2011-06-16 1. 职业概况 1.1 职业名称 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 1.2 职业定义 使用兆欧表、万用表、示波器等电工仪器仪表和使用相应工、夹、量具仪器仪表及检修设备,对家用制冷器具、家用空调器具、家用电热器具、家用电动器具等家用电器进行维护、修理和调试的人员。 1.3 职业等级 本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1.4 职业环境 室内、常温。 1.5 职业能力特征 具有一定的观察、判断、推理、学习能力;手指、手臂灵活,动作协调。 1.6 基本文化程度 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 1.7 培训要求

1.7.1 培训期限 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晋级培训期限:初级不少于150标准学时;中级不少于300标准学时;高级不少于150标准学时;技师不少于150标准学时;高级技师不少于150标准学时。 1.7.2 培训教师 培训初级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中级、高级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技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高级技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2年以上或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7.3 培训场地设备 满足教学需要的标准教师和具有必要的家电产品测试修理仪表及工具设备的实践场所。 1.8 鉴定要求 1.8.1 适用对象 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 1.8.2 申报条件 ——初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 经本职业初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