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概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

毛概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

2015秋季期末考试复习

第八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理论意义:

是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大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出来的;

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重大理论;

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现实意义:

它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使得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略更加成熟、发展目的更加明确、发展内涵更加丰富、发展道路更加广阔,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总体遵循。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答: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标志着我们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观点。

第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第三,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5.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答: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并不矛盾,是可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

如:生态文明的建设有助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资金与技术;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可以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协调。文化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理念和奠定思想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充实了文化文明建设的新内容。政治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治、法律与制度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政治建设和制度的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社会建设的全面性,社会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思想。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与实质,“就是要建设一资源环境承受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九章

1、如何理解实现中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答:第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反映了人民对和平与安定的渴望与追求,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合作和交流;分裂则常常伴随着战争和破坏,伴随着外部势力的入侵和压迫,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国家统一思想对推动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强烈的国家统一观念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习惯,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维护国家统一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精神力量。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进步任务。国家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实现现代化和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不可或缺的紧密相联的完整过程。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维护国家统一,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分裂祖国,党领导人民同一切阻扰破坏中国统一的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推动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答: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同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政策,中国政府命令人民解放军从当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

同年1月,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从而初步表达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1981年9月底,叶剑英代表中央提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总结为:和平统一、特别行政、高度自治。简称“叶九条”

1982年邓小平指出:“九条发表虽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制度是可以允许的,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破坏他那个制度”

“一国两制”的构想开始形成,意义重大……

1984年2月会见外宾时更明确地指出,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也是这样。认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中国,这是合情合理的。这时“一国两制”构想已基本形成。

1984年6月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时的讲话,则是把“一国两制”提到基本国策的高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85年3月,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将“一国两制”确定为祖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3、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答: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条约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精髓,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总关于对台工作的论述,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宣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决心。

2005、3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05年3月人大出台《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未付国家

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2013年6月,习近平就坚定不移走两岸和平发展的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第二、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第三、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第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第十章

1. 如何理解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答: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

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另一方面,局部战争、紧张、动荡。

2. 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答: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多级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

世界多极化进程必然是长期的、复杂的,单极秩序观和多级秩序观的较量有时甚至是非常激烈的。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国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加剧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严重冲击。

发达国家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也面临着其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加剧问题的挑战。

3. 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答:1、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2、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

3、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第十一章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第二,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第三,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人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

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答: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是我们党的阶级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是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关键在于维护和加强全体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3. 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答: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

分离出来的。

总体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在政治上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事业上,他们勇于开拓,敢于冒险,走出一条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成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

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我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其他劳动群众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基本力量的作用,又支持新的社会阶层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作用,使全体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这就必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获得强大的力量源泉。

4. 为什么说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答: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就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之奋斗。

5. 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性?

答: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2)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3)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国防与军队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后盾。坚强国防建设和人民军队建设是和平发展的保障;是实现强国梦的保障;

第十二章

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答: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1)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2)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拥护和选择的结果。

2、党成立以来的重大贡献

3、新的历史条件下,还需要党的领导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为什么说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答: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什么是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领导,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这些都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

2、为什么要改善党的领导

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从国内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式、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3、如何改善党的领导

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答: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所面临的考验和危险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答: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反映了我们党一贯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政治传统,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政治责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政治品质,是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任务。

(1)建设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前提。

(2)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根本要求。

(3)建设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时代要求。

(4)这3个方面的任务不是相互分割而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建设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提高为人民服务本领和改革创新能力;只有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明确学习和创新的实践途径、根本目的;只有建设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