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英文言语幽默差异分析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

中英文言语幽默差异分析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

中英文言语幽默差异分析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
中英文言语幽默差异分析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

中英文言语幽默差异分析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言语幽默是以语言为工具而从事的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活动。中美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英文语言的语用策略使用侧重点的不同。这种差异必然导致幽默言语交际活动活动中幽默效果的好坏有赖于对中英文言语幽默差异的深刻理解。本文采用语料分析法发现中文更偏好于使用“过度自我贬损”和“过度赞赏他人”策略实施幽默言语行为;英文国家则更倾向于使用“贬损他人”策略、“自我欣赏”策略和“不合时宜”策略进行幽默交流。在英语教学当中应当适当认识到这种言语幽默差异,灵活实现中英文幽默方式的转换,促进课堂效果的提高。

关键字:中英文言语幽默效果差异应用

引言

幽默作为一种极其普遍的语言现象,引起了许多领域的研究者们的重视,例如语言学、修辞学、美学、哲学及社会学等等。回顾以往对情景喜剧中幽默所做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语篇分析、语言翻译、跨文化研究等领域。教学语言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是传递师生信息的通道。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经常运用幽默、风趣的言语,就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幽默感是每个教师都应具有的一样必不可少的东西。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融入了

幽默,运用丰富有哲理而又有情趣的幽默语言进行授课,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又能使学生学得愉快。这对于调节知识讲授的“输出功能”,激活学生的接受和反馈能力,形成灵活、积极的心理状态,都有很好的积极作用。幽默技巧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应该通过大量的知识积累来掌握幽默语言技巧。幽默语言运用好了,不仅可以使课堂更生动,还能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牢固地掌握语言知识。

幽默是一种常见且具鲜明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幽默就在我们的身边。幽默也应该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幽默是智慧和灵感的体现;是底蕴和修养的积淀。本文从一个英语教师的角度对幽默结构进行分析,阐述了一个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幽默品质,达到以幽默语言推动英语教学的目的。幽默以语言为媒介,根据特殊的语境,运用轻快而诙谐的笔调,通过影射、讽刺、夸张、双关等手法,批评和揭示现实生活中的乖谬和不通情理的现象,暗示自己的思想,启发人们思考,产生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幽默需要智慧和灵感,更需要积累和沉潜。作为教师,尤其是英语教师,不但要具有幽默的品质,而且还必须不断的积淀运用、驾驭、欣赏、解读幽默的能力,学会分析幽默的深层结构,了解幽默的内在、外在机制。在我国“, 幽默”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九章·怀沙》中, 为“目旬兮杳杳, 孔静幽默”,“幽默”是“幽远、静默、深邃”的意思, 而幽默故事在历史上也早有记载。但现在人们通常使用的“幽默”一词完全是个外来语, 是humor 一词的音译, 是经我国已故的散文小品家林语堂先生翻译, 于20世

纪20年代引入国内的。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幽默”的意思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同“幽远、静默、深邃”等相比, 其意义可谓是大不相同了。现代意义上的“幽默”一词定义很多, 林语堂先生曾举过例证说“: 幽默是一种超脱的产物, 庄子观鱼之乐, 蝴蝶之梦, 说剑之喻, 蛙鳖之语, 均为幽默。”通俗地讲, 幽默是指人们认识、欣赏和表现生活中的怪异现象和戏剧性特征的能力, 其首要特点是诙谐、滑稽, 令人发笑。笑是幽默存在的基础, 没有笑, 就无所谓幽默。不能令人发笑, 幽默也就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作用。但幽默所引发的笑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滑稽可笑, 在幽默的妙趣横生的语言之中, 往往包含有一定的哲理。幽默的表现形式很多, 有艺术上的, 如漫画等, 也有语言文字上的。语言幽默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语言, 特别是借助于某些特定的语言手段来制造笑料,获取幽默效果的。语言幽默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语言上的歧义。因为语言存在歧义, 人们在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故意或无意地进行不同的解释, 形成误解, 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本文主要讨论英语幽默在词汇层面上的体现。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英文的言语幽默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虽然不多但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那么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英语教学之中则变成了一个务实课题。而利用中英文的言语幽默差异对英语教学进行指导则是充满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必要探索。

正文

一.中英文幽默异同

幽默是各民族共有的一种语言现象。A·济夫曾说过“:人

们发现幽默的技巧是相同的…它们是认识因素,认识的过程具有普遍性。”利用语言要素来创造新奇感是幽默一种常见的创造方式。大量的英汉幽默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它们拥有共同的语言生成机制。

1.1幽默的题材

不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幽默中,幽默的取材都十分广泛,从家庭、婚姻、教育到政治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由于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的差异,英语幽默和汉语幽默在取材上却有着不同的倾向和偏好。英语幽默更加偏爱性笑话、种族笑话以及职业笑话;而汉语幽默则更倾向取材于日常琐事和普通人无伤大雅的毛病”。此外,由于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所以还存在大量取材于古代奇闻异事的笑话。尽管英汉幽默在取材上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但其中最大的不同还在于对性话题的取舍上。A·济夫曾经说过“:西方幽默最常见的话题便是性。”性笑话是英语幽默的一大特色,甚至有人说过如果没有性笑话,那英美就没有幽默了。尽管这不无夸张,但是却也道出了性笑话在英美幽默中的重要地位。英、美两国作为世界强国,人们物质生活条件优越,思想较解放,性观念也比较前卫。艺术源于生活,言语体现文化,英语幽默中频繁出现的性笑话,尽管存在艺术成分上的夸张,但

总是或多或少的反映了英美社会的现实,也因此能够被本国受众坦然接受和欣赏。相比之下,作为几千年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则是含蓄和内敛的。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国人来说“离开了生育谈性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在“性”问题上,人们总是三缄其口,讳莫如深,更不允许堂而皇之的在言谈中被提及。由于难登大雅之堂,中国幽默也就较少涉及性话题。

1.2幽默使用的场合和对象

总体来说,英语幽默在使用场合和使用对象的选择上更加随意;而汉语幽默则会考虑较多的因素,存在较多的禁忌。在英美,幽默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是一种十分被尊重和欣赏的才华和能力。比如,在美国几乎历任总统都十分擅长运用幽默,以增加亲和力、减缓紧张氛围并吸引民众的注意力。不论场合是颁奖、剪彩、揭幕、祝酒,还是竞选、签署法案,甚至是在告别式中;也不论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孩童、德高望重的长者、知识渊博的学者,亦或是挑剔的记者和媒体,总统们总是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娴熟的语言技巧,不失时机的“幽上一默”。国家最高领导人尚且如此,那普通民众对幽默的使用则无疑会更加的随意和广泛。反观我国,虽然也不乏机智诙谐之人,但对于幽默的使用还是禁忌颇多。人们普遍认为在一些正式、严肃的场合,当面对上级、长辈和陌生人的时侯,使用幽默不仅是不恰当的而且是轻浮的和不尊重的。究其原因,我们不得不承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在农业文明中宗法制度不可侵犯,在以集体伦理为前提的社会里,个人的存在

必须依附于亲尊关系之上,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需要先考虑群体和他人的利益,否则便会危机上下尊卑的血缘等级关系,因此个人意识和情感的主张或宣泄都受到了限制

。”而且,一提到幽默,中国人总是会情不自禁的将其和“贫嘴滑舌、嬉皮笑脸、无意义的逗笑划等号”。

1.3幽默的风格

英美人更倾向于创造和欣赏不友善的玩笑。A·济夫曾指出“在美国人身上,攻击和暴力显得十分盛行”,同时又指出“英国幽默的攻击性也变得越来越强了”。比较典型的攻击性幽默有种族笑话和政治笑话。不少英语幽默的笑点就在于对某些民族某些特色的渲染上,比如“纵欲”的法国人、“死板”的德国人、“守旧”的英国人以及“粗俗”的美国人(英美幽默的内部也存在大量“针对”彼此的笑话)。英语笑话对于政治的揭露和讽刺可谓是不遗余力。虽然这种讽刺和自嘲有时候令美国人自身都感到尴尬,但正是由于美国社会所具有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使其具有了存在的可能性。而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受到长期专制的政治统治和主张“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幽默表现出“谑而不虐,温柔敦厚,喜不形于色,笑不过于狂”的特点,即用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识和情感,形成了曲折含蓄的幽默手法和风格。三、结语综上所述,不论是通过语音。语义还是语用手段来创造言语幽默,在语言生成机制上英汉幽默是类似的。与此同时,中西方不同的价值体系和历史文化也导致了英汉幽默在幽默传统上存

在着一定的差异。在题材方面,中英幽默有着不同的偏好,尤其表现在对性笑话的取舍上;在使用的场合和对象方面,显然汉语幽默有着更多的顾虑,而英语幽默的使用则更加的频繁和广泛;在风格方面,英语幽默更直接、大胆,攻击性也越强,而汉语幽默则更偏向于委婉、含蓄的风格。

基础英文作文(中英饮食差异)

The Diet and Eating Habits of UK and China In those two old countries UK and China, the diet and eating habits have som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Eating habit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a country’s culture. So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K and China’s eating habits will help us forward to learn about the culture of two countries. Although the two countries are far a port, both of UK and China also have a number of similarities. Traditionally, both countries have three meals in one day. It is a large coincidence that the two countries make the lunch become the most simply meal in modern society. The dinner very lucky has set the seat of biggest meal because it has long free times. Fast food is very popular in both countries. If you ask the two countries’children that this discourse will be proved. This fact is also a problem in those two different countries. For example, if you only have a little time to enjoy your lunch, may be you have to select fast food. The facts explained that no matter tradition or modern, countries’ eating habits always have several similarities. Because of different location, climate, history and custom, eating habits are decided have a big different between those two countries. Firstly, the UK belongs to west Europe in the Atlantic Ocean. It has made British people eat

七年级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七年级上Unit 2教学案例分析七年级上Unit 2单元主要教学一些物品的名称,如:学习用品,服装,水果,家具等等。要求学生能用下列句型进行交流。 A: What’s this in English? B: It’s a pen. A: Spell it, please. B: P_E_N, pen. 本单元安排在26个字母之后,因此,字母的认读,单词的拼写,以及单词的读音也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在课堂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这节课的具体情况:单词较少,绝大多数学生都已在小学学过,但是,由于我所教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比较薄弱,虽然他们在小学已经学过这部分内容,加上小学英语的要求和初中英语要求的不同,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达不到初中水平。鉴于以上种种原因,我尝试着用让学生自己教会自己的方法来完成这节课的教学。整节课,我设计了绘画比赛,问答学习,调查统计等几个环节,一环紧扣一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学到了新知识。实践证明,我这样的安排不仅调动了已会的同学,让他们尝到了为人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与此同时,还让那些不会的同学有了更多更细心的学习机会,排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让他们从自己的同龄人中学习,他们感到自然,易于接受。这不失为本课的一大闪光点。 上课前,我准备了四张图画纸。在师生互相问好以后,我把全班分成A,B,C,D四大组,然后把这四张纸分给他们,每组一张。要求他

们在5分钟以内完成一副画。A组画水果,B组画学习用品,C组画家具,D组画服装及床上用品。接着,老师把他们的绘画作品收上来,然后指着下列物品(a pen, a book, a pencil, a ruler, a pencil case, a backpack, a pencil sharpener, a dictionary, an eraser问学生 T: What’s this in English? S: It’s a pen. T: Spell it, please. S: P-E-N, pen. 老师示范性地问两次,然后请学生来互相问答,同时,板书下列单词:pen, book, pencil, ruler, pencil case, backpack, pencil sharpen er, dictionary.。再让学生跟读几次上面的单词,以帮助那些还不会的同学掌握这些生词的读音和拼写形式。接着,老师在电脑上打出一副副关于以上单词的物品一件,并引导他们正确使用a和an进行问答。最后,由他们自己归纳出的a和an的基本用法。 接下来,我安排了一个知识延伸的环节,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自己亲手绘制的图片,用What’s this in English? It’s a / an….的结构互相教学另外一些单词,如:an apple, an orange, a banana, a pear, a grape, a watermelon; a bed, a desk , a chair, a blackboard; a b ag, a notebook; a shoe, a jacket, a hat 等等。学生词汇量的丰富多彩,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也是这节课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在下课前,我给他们布置了一道既达到了知识的延伸,又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的家庭作业:让他们去寻找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一

小学英语生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英语生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作者:常海霞(小学英语青海海北小学英语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 5 / 1974 发表日期: 2012-11-22 17:11:54 |优秀小学英语生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英语生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让小学英语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让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但是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小学英语生本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教师教得很辛苦,可是学生学得好像越来越没“味”道;有的学生跟不上英语教学的进度,学习起来感觉很吃力;有一小部分学生甚至丧失了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及时地、有效地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教师就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计划更符合学生的需要,而且这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听课偶得的一些片断来谈谈自己的反思和思后建议。 1.案例一:片面追求学生自主学习,导致教师口干舌燥,学生舌头打转三年级教学Look at me时,教师指着自己的嘴巴说:“Look, this is my mouth”,然后接着说:“mouth, mouth”大部分学生们在听完示范发音后,就把手举得高高的,一直嚷着:“Call me ,call me。”要求自己来读读这个单词。于是请第一名学生站起来读,他的发音并不正确,读成汉语的“冒失”,教师又示范了一次并纠正他的发音,直到他读准确为止。没想到第二个学生的错误和第一个学生一样,教师只好再次经历了示范、纠正的过程。可是当第三位学生站起来发言时,同样的错误仍在继续。这时教师没有再请其他学生上来读了,教师知道了多数学生根本没有学会该单词的读音,他们在意的是自己能不能站起来发言,能不能得到我给的“Apple”章。课堂教学活动只好再次回到单词的发音教学,最后,那一节课只能是匆匆忙忙收尾,一些活动无法进行。 1.1 课后反思;学生缺少必要的模仿训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少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模仿训练,总是不会读或读不准单词,只好用汉字给单词注音,导致开口便是汉语腔十足的英语。通过反思,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学生缺少足够和有效的认真听、准确模仿的训练。所以,尽管教师一遍遍地示范、纠正读音,他们仍会不断地犯同样的错误,生本的先学后教理论要依托于学生对知识正确的理解基础,否则就是在错误的基础上延续更大的错误。 1.2 思后建议;培养学生准确模仿的习惯;众所周知,准确模仿是小学

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精)

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近年来,双语教学成为本科教学改革中的重点之一。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要,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各高校都很重视教学。在阐述目前双语教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以期对国内方兴未艾的双语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关键词: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 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双语教学”的定义:The ri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在学校里应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知识性科目”。从上述的定义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双语教学的实质是运用外语教授知识性科目。双语教学一般有三种教学模式:第一,学校只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语言进行教学,即浸入型双语教学(immersion pm-gram);第二,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者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成只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为过渡型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Gngual education);第三,学生刚进入学校是使用母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然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模式称为保留型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一、中国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加入WTO之后,中国在各个方面与国际接轨,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日显迫切。为此,教育部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 4号),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其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很多大学积极开设双语课程,用英语进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中国高校双语教学都尚未进入成熟阶段。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国外成果上,缺乏有深度的本土化研究;教学实践普遍存在着盲目跟风的“羊群行为”,迷失了方向,浪费了资源,影响了实效,制约了健康有序的发展。目前中国高校双语教学存在如下突出的问题: 1 双语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认识不深。在中国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虽已开展实施,但在一些方面还尚未达成共识,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双语教学认识不清、理解片面、定位不准、缺乏积极性。有人认为,英语还未过关,没必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 法 "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模式审美观 论文摘要: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译者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Nida说“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历史衍变的产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译者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1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而成。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成语和历史典故。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若直译为“Three cobbles equal Zhuge Liang.”译文读者就会很迷惑,因此,应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 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与英语中的“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相对应。 西方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如Achilles’ heel、Penelope’s web、a Pandora’s box等。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翻译时应注意。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Hawkes 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这就把刘姥姥的宗教错认为是基督教了。杨宪益的翻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则更为贴切,更符合刘姥姥的信仰。 1.3 习俗差异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中国人见面寒暄多问“你到哪儿去?”“你干什么

中英教育差异英语作文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and Chinese educatio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in of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being consummated gradually,While The Great Britain is the typical r epresentative of western educator, who owns more advanced education system . 第一段,就是开头,无实质性内容 No matter the education in the UK or in the china , education is the process through schools, colleges, universities, and other institutions, deliberately transmits its cultural heritage—its accumulated knowledge, values, and skills--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And the purpose of school is to provide children with literacy and other basic skills which they will need to become active members of society and build their future . 第二段,就是The similarities,但我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就差不多写的算是教育的本质概念吧,你说:“ 特别是第二段一会儿讲中国好一会儿讲英国好。 最好能分不同方面讲, 比如:从学生基础知识方面,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分析。 或者从优缺点两方面讲,第一段讲中英教育分别有的有点第二段讲中英教育的缺点。。 这样文章更清晰一些。” 我觉得你是在说第三段吧, However there are tremendous differences about in education between United Kingdom and China. There are a number of phenomena to illustrate it. For example ,in China, students have to spend almost all their time on studying t heir major courses such as English, math, biology, geography and so on, which is boring. English, math, biology, geography and so on that are boring as their major courses W hile students in the UK are taught music, art and so on and they spend much free time on what they are interested in in the UK.;Morever, Teachers and students would like to be the friends in the UK. They enjoy discussing and solving questions in class .On the contrary in China teachers are over-strict.And Students are quiet and absolutely taught in class .;However the most attractive point in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is that Chinese people emphasize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which makes the students have a solid foundation. While the western students learn slowly.

教学案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及案例分析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及案例分析 [课堂实录1]小学三年级的一节词汇课上,一位男生看着教师单词图片说:“ruler!”,声音响亮,发音准确。教师马上向他竖起两个大拇指,并向全班学生说:“Good,Good,very good!”课堂上马上响起了整齐又响亮的拍掌声。这样的评价课堂上出现了十几次。 [课堂实录2]在五年级的课堂上,同桌之间按教师的要求进行pair work,,然后教师请一对学生表演,学生表演后,教师向全班学生说:“Great,great,excellent !”。全班对两个学生说:“Great, great, excellent!”声音不太响亮,也不太整齐。[分析]以上两种现象,教师们应该都可以为常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小学英语课堂掀起一种学生齐声表扬之风,一堂课下来,有不下十余次这样的表扬。开始时,学生们兴趣勃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他们的声音由高到低,掌声也渐渐稀落。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千篇一律、机械的表扬声方式开始厌倦、感到乏味。因此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便消失了,被评价的学生也感受不到表扬的音悦了。这说明:评价语言不宜单一、机械化。 [建议] 一、评价语言丰富化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师的课堂用语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话语中不知不觉地了解英语。因此教师应用丰富的表达方式对学生评价,尽量是用一些描述性的语言体现语言的运用。如“a clever girl, Wonderful!Nice picture!Well done!Good!Good idea!”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充分体验语言的多样性,感觉学习的喜悦。 二、评价方法人文化 另外,根据年龄特征,低年级学生教师需要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同伴南行评价,而高年级则不需要这样同声、同步和公式化的表扬,这样会让学生感到走过场的感觉,教师只要对学生出色的表现表示真诚的欣赏与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以激发和保持,例如一张小贴画,一个亲昵的抚摸,一个鼓励的手势,一个真诚赞赏的眼神,更能让教师与学生情感真实的交流。 是否说让语言丰富化、方法人文化就是让老师们一节课不停地说呢?看第三个例子。 [课堂实录3]学生每说一句话,回答一个问题,授课教师就进行表扬、加分和鼓励,学生每听一个单词,教师就对其说:“very good”,做对一个动作就:“excellent”,学生每说一段话教师 就奖励其一张贴纸或一颗糖。

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用真实的语境,多样的评价鼓励孩子听说英语 -- 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情景下运用英语交流为目的的思想。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适当的引导,搜集现实中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使用英语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通过听、读、说、写四方面来提高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并且通过各种评价手段激发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听、说。 [ 具体过程] : 这学期,有一次开放日活动。我教的是3B 的family members 。为了让孩子和家长都感兴趣,并且深刻地记下这节有意义的课。我请孩子事先带了一些家人的照片,准备课上时请同学上来阐述。后来,我发现,将他们家人的照片剪切下来,放在电脑上展示,会不会更容易学习和使用新句型呢?我按照这样的思路重新设计并上了一节开放课。 师生问候完毕,我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快速回顾了上节课的八个家庭成员和问句Who s he? 和Who s she? 同学们一起问问题,传到HELEN AND MIK的头饰的同学回答He' s/She' s… 紧接着,我就出示了一张陌生老爷爷的照片,一个大问号在旁边,我问:wh o' s he?没等学生回答,我就问Is he your grandfather? 慢慢重复了问题两遍。 然后说:Excuse me,…,Is he your grandfather? 学生很自然地回答我Yes,he is./ No, he isn ' t. 我请回答不是的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来问一问你认为是知道答案的同学。学生们顿时兴奋起来,一个问一个,问到了每个角落的孩子。当听到No的时候,不但问的同学失望了,听的同学也一阵失望。同时,又很期待地问下一个同学。当听到期盼已久的yes 时,每个孩子都很开心。 一张照片还不过瘾,我又趁势出示了几张处理过的照片和需要用到的句型,请同学们小组问答练习。对于真实的问题,孩子们一问一答,饶有兴趣。 真实,使得这节课异常地热闹。孩子们的好奇,孩子们的表现欲,一下子涌了出来。 但是,课堂是需要纪律来维持的。在自由对话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的讨论中,甚至不愿去倾听别人的对话,这时候,彩色粉笔帮了我的忙。 T: OK.Now, let ' s have a look. If you speck good enough, red star; listen and respect enough, blue star; always put up hands, green sta r!(发言好,红星一颗;会听的,蓝星一颗;常举手,绿星一颗。比一比,哪一组五彩星最多!) T: group 1, you can listen, blue star for you. 如此下来,孩子们不但能够兴趣饱满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并且能够努力去积极思考发言,并仔细听他人的对话。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不但能静下心来听了,并且会听了。有些同学的对话加入了前面发言同学的好语句。对话越来越精彩了。我第一次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最新教育资料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就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授某个知识点时,出现的某种状况,可能是积极方面的,也可能是消极方面的,教师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的表现,做出确凿的判断,采取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英语。 一、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食物对同学们来说都很熟悉,也贴近生活,所以说起来朗朗上口。利用前几节课的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 colour?My favourite colour is_____. What’s your favouritesubject?My favourite subject is_____.在此基础上引出今天的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My favourite foodis______.学生很快就接受了,并练习得可以。为了让更多的同学练习,我几乎叫遍了全班的同学。还剩一个,这可是我班的“老大难”,但我还是把他叫了起来,令我和全班同学没想到的是,他居然说出来了,而且还说得可以。此时全班响起了热闹的掌声以此鼓励。关注学困生,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他们,关注他们,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让他们体会到胜利的喜悦。 二、创建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学生学完My name is___之后,进一步学习What’s yourname?老师拿出卡片复习My name is Danny/Jenny/Li Ming.学生跟读:Hello!My name is Danny/Jenny/Li Ming.之后?v解要学的内容:What’s your name?让学生猜出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很简易说出:“你叫什么名字?”老师领读并配以动作,指导学生小组练习和表演。 Hello!My name is _____. 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____. 学生通过读句子、猜测、表演对话等一系列活动,使他们打心里喜欢学习,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我们还采用了小组比赛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

中英教学差异英语作文

Not long ago,there was a test in a English school.They hire some Chinese teachers to teach the Brintish students in Chinese way.In Chinese,every class may have more than 50 students,but in Brintish,there may 30 students at most.So they made up a big class which containing 55 students.The Chinese teachers teached them math,Chines,science and morning exercise.But the condition is not really good.So what cause the problem? As we know,education is culture, and different educations show different societies’ culture.The different society structure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all those who can enter the University have received an elite education and before enrollment they have devoted themselves to hard studying. Therefore, they are good at getting high marks on math,chemistry,and so on.There is an old saying in China: Knowledge can change life.So,many student in Chinese small village work hard to get a better life.While in British, the education system pays more attention to social skills than to marks .Students have developed the ability to be independence in life and work.They have a sound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so they don’t need to worry about their future life. In my opinion,these two kinds of education system is not good or bad.We only need to think about which is suitable to us and whether our educate system is suitable to other countries students.Our students have adopt to our educate system and the same is true for foreign,so we need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1)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XXXXX小学XXX 问题背景: 在推行新课标,崇尚新理念的今天,创新性学习已成为许多老师经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的确,创新性学习有许多优点:可以充分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等。但是这样却很容易造成一个班上两极分化的问题,永远是学习好的一部分学生抢着回答,而差生保持沉默,如果学生不知道交流合作的话,永远达不到我们教学所预期的效果。 教育教学情景: 在我刚接四(6)这个班的时候,从他们英语老师那儿了解到:班上有个叫张成的男生,性格非常地内向。英语学习一直以来都比较困难,成绩长期处于班级中下水平。他上课从不举手,有时被老师请到发言时,也是站在座位上一声不吭。时间久了,老师和同学们仿佛渐渐淡忘了他的存在,一堂课除了“开小火车”的练习,几乎听不到张成的声音。 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我一开始就给他一种关注,让他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第一次英语课上,我在教“Look at me ,this is my head, this is my ear…”时,领读了几遍后让个别学生来读,并且有意叫到了张成,他开始

不说话,我又给他读了好几遍,可他显然有点不耐烦,干脆说了一句:“我读不上来。”就不愿再跟读了。当时我真的有点尴尬,可转念一想,马上有了主意,于是我把全班分为两大组来竞赛,男孩一组,女孩一组。规则是:两人合作,其中一人随意指自己身体的一个部位,另一个人快速用this is your ….表达出来,如果表达正确,他的搭档就要重复一遍,如果不对,则要改正过来,可以拿上书。最后给说的单词多的组每人加一颗星,结果这一招还真灵验,每个小组都干劲十足了,互相分配任务,张成也非常积极地给他的同伴配合,我待同学们基本上都读了一遍后,看教育的时机已到,便说:“老师开始学英语时有很多句子也不会读的,但我坚持一遍又一遍地跟读,直到第十遍才终于学会。”接下来,我又叫了张成,请他读出“Look at me ,this is my head, this is my ear……”等句子,在我的鼓励下,他终于拾起了自信,鼓起勇气大声读出来了,虽然读得不太好,但我还是给予他“Excellent!”的最高表扬,并对其他同学说“Clap your hands!” 现象分析: 这是一个英语课堂中反复操练的环节,对于没接触过英语音标的小学生来说,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却也是非常枯燥的。无论我们怎么优化这一过程,把他变成一场游戏或一场竞赛,仍避免不了反复地读、说与纠音。教学中,存在着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是很正常的,但我决不能让学生存在不想学的心理。

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深入探讨

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深入探讨 [摘要]: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民族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上都各不相同,因此许多事物的形象在不同的语言中就有差异[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归化;异化 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这就是说源语信息的再现应是翻译工作的首要出发点,其次考虑译语中选择最适当的对等语。 在欧洲,翻译实践有长远的历史。有人甚至认为,欧洲文明源于翻译,罗马帝国,下至今天的欧洲共同市场。都要靠翻译来进行国际贸易。有人说,用古希伯来语写的《圣经》和用阿拉伯写的《福音》,如果没有先译为希腊文和拉丁文,后来又译为中世纪和近代诸语言的话,2000年来的犹太基督教文化就不会产生,因而欧洲文化也不会出现。自翻译《圣经》起,将近2000年来,欧洲的翻译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 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是由各自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积淀而形成的。英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此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必然有差异。即使是在同一种文化下。也会出现不同的亚文化,所以说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但是这种差异也包含着相似性,也并不排除完全重合的情况,否则翻译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说不同民族在文化上是“绝对歧异,相对相似”,正因为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所以最初的翻译者就把两者基本等同起来,比如,中国龙取蛇身,而dragon在西方其实就是大蛇serpent,这是其一;其二,两者均为虚幻神化之物。然而究其文化根源,正如本文开篇所述,两者在本质上实乃截然不同。因此,在翻译这类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时。我们就必须慎之又慎,在归化异化等翻译手法中寻求最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所谓归化,即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是指抓住原文语用意义,从目的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来翻译。而异化,也就是异化翻译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则是保留原文的表达结构和表达方法,甚至包括形象,将异国文化的表现法介绍到目的语中转换方法。 一般说来,归化翻译法侧重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实质上是将原语文本纳入到目标语文化体系框架下进行转换,最大限度地打破文本的地域性。使得译文容易为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收,然而,“归化”是将一种文化中的独特成分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悉的内容,表面上避免了文化冲突,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实际上这样就往往造成了对原语文化的损害,从而不利于文化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因为不同文化拥有的共核非常小,那么文化间的空缺和不对称(包括相似部分)就占主体地位。所以译者在翻译中就不可避免的经常使用“异化”。虽然异化翻译法可能会由于文化上的空缺导致暂时的不可理解或难于接受,但是从长久的

中西教育差异英文写作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eaching of China and westerns As we know ,our chinese teaching is far away from that of foreign countries.Just from the students ,in China ,students in the middle school are allowed little time to deal with themselves .That in the foreign countries ,students are always free for almost all the time .and the teacher are very pleased with the children who with questions in foreign countries ,while our chinese students are afraid of asking questions .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is mainly based on the text book. All of the work to be done is in the text book and requires no additional research.The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west is different. It involves the text book, but many times, the students have to do research to answer some of the problems left by the teacher.In their exams, the test papers are created as a challenge for every student, no one is supposed to be able to achieve 100 percent. The western education system encourages students to have individual thoughts and opinions. They want the students to learn to be independent in life as well as in their studies. They teach things outside of the books. They try to bring out the students' interests in things rather than just tell them that's what they have to do.There isn't nearly as much homework for the students so they have time to spend on their hobbies and interests.

(完整版)小学英语课堂故事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英语课堂故事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介绍 如何以故事为载体,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每个小学英语教师在设计教案、组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然而,不少教师在对课文进行分析时,仅就文章细节和某些事实向学生提问,即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一些直接的或命令式的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是必要的;但仅停留在这一层次上,无益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英语课堂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以多媒体为辅助工具,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成为师生间和学生间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场所。牛津英语教材的故事中蕴涵着丰富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和创造意识的素材,从中挖掘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堂课的课题"Alittle,greenman"是一则故事,主要句型为动词过去式的结构。重点是故事的阅读理解,难点是动词过去式的变化。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训练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质疑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媒体课件,以交际法为主,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运用多媒体声、色、形结合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活动情境,交际的空间,诱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二、案例实录 1、利用话题,引入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一开始,我就问学生What'syourfavouritething?这个话题学生比较熟悉,贴近他们的生活,纷纷举手发言。 S1:Myfavouritethingisdoll. S2:Ilikefootballbest. 随后,我让学生猜猜:What'smyfavouritething?学生非常感兴趣,一方面很想知道我的最爱是什么,另一方面也想表现出自己非常了解我,于是他们的思考热情和发言欲望得以初步激发。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回答: S1:Yourfavouritethingismoney.(你最喜欢钱。) (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笑了) S2:Yourfavouritethingisus.(你最喜欢我们。) (我点头说:Yes,Iloveyou.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用真诚的眼光望着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 这些书本上永远找不到的回答非常符合实际,表明学生的确了解我。这一话题的引出,通过教师的问,学生的答、猜,既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又为师生间创造了一个情感交流的场所,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充分体现了语言交际性的特征。 在引出了spaceship,本故事中一个重要因素后,我又以spaceship为话题,提出以下问题: What'stheanothernamefor'spaceship'? S1:UFO. (原本我并没有百分百的肯定会有学生回答出这个问题的,可事实证明学生的知识面真广,教师不应该小看他们,一定要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我立即翘起大拇指予以表扬,其他学生都以羡慕的眼光看着他。) 随后我又问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