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森林作业对气候的影响综述 精品

最新-森林作业对气候的影响综述 精品

最新-森林作业对气候的影响综述 精品

森林作业对气候的影响综述

森林采伐对温度的影响森林被采伐历,迹地的温度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首先,采伐作业使迹地的土壤温度发生变化。

由于采运生产活动减小了林地的郁闭度,破坏了林地的植被环境,白天太阳辐射可直达地面,使地面吸热后增温,而夜晚地表因失去良好的植被覆盖,土壤被快速冷却,温度降低。

据有关研究认为,迹地面积的大小和林带的高低是影响温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不同林带宽度迹地土壤温度的影响可参见表2。

由表中数据可见,地表温度平均值、地表极端温差、最高和最低温度均以150林带证地为最大,其次是100林带迹地、50林带迹地,其中50林带迹地的温度变化值接近参照林内。

森林采伐后,不仅迹地的土壤温度发生变化,对近地层气温也有较大的影响。

由于采伐使迹地白天日照增加,夜间辐射冷却加强,从而使迹地温度梯度和日差发生了显著变化,白天易出现极端最高温度,夜间易出现极端最低温度。

森林采伐对降水量的影响降雨主要是靠下点面层的蒸发,并通过湍流疏松到近地层中的水在遇到冷空气被冷凝后而形成的。

作为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的森林对降雨有着重要的影响,据研究任务,每公顷森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蒸腾到空气中的水分约为20。

从宏观方面看森林每年的蒸发量占陆地的蒸发量的652,森林每年产生的降雨量占陆地降雨量的4536。

从区域和微观方面看,森林环境系统所具有的潮湿的土壤和空气条件、巨大的水分蒸腾是形成林区降水多于非林区的主要原因。

据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赵继红等人对处在同一纬度和同一大气环流影响下的哈尔滨、铁力、和伊春三地调查研究表明,近30年里,地处林区的铁力、伊春两站平均降水量均比地处平坦农业区的合并站多20以上。

森林采伐后,因人为干预使光照、湿度、温度、蒸发和风速等森林的气候环境因子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影响到森林的降水。

森林采伐对风的影响森林采伐作业对风的影响较复杂,它与采伐方式、采伐强度、采伐面积和迹地气候类型等众多因素有关。

目前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报道较少,而且所开展的相关研究也多在简单的宏

森林对环境的影响.docx

森林对环境的影响【水气净美无尘沙土】 1.水:截流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 气:调节气候 3. 净:净化空气 4. 美:美化环境 5. 物:繁衍物种, 维护生物多样性 6.尘:吸烟除尘 7. 沙: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8. 土:补给土壤有机质 雨林9?维持地球大气碳氧平衡 雨林10.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植被破坏的影响 1. 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 2. 蒸腾作用减弱,大气降水减少 3. 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 4. 地表径流量变率增大,水旱灾害频繁 三.保护森林/雨林的措施 1.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2. 加强对森林/雨林的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3. 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森林/雨林观光、生态旅游 4. 采育结合,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5. 加强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森林/雨林区的机会 6. 提高木材利用率 7. 开发木材替代品 保护本国森林8.从国外进口木材 国际保护雨林9.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与保护中获益 四.地表环境特征的描述 1. 地势XX高XX低 2. 地表水源充足/干旱缺水 3. 植被:多XX植物覆盖/沙漠广布植被稀疏 4. 土壤

五.荒漠化的原因 1. 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流水作用微弱,河流欠发育 2. 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3. 离冬季风源地近,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利于风沙活动 4.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使生态环境失衡,地表易起沙 5. 纬度较高,下半年日照时间长,蒸发旺盛 6. 人口激增,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 灌溉方式不当 提醒:荒漠化的表现 1. 土地沙漠化 2.石质荒漠化 3.次生盐碱化 六.治理荒漠化的措施 1. 合理利用水资源 2.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①沙漠边缘封沙育草②营造防沙林带③设置 沙障) 3. 调节农林牧之间的用地关系 4. 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①营造薪炭林②兴建沼气池③推广省柴灶) 5. 控制人口增长,注意环境保护 6. 保留残茬,积雪保墒 七.荒漠化的危害 1. 湿地面积缩小,草地退化,土地裸露,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2. 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牧场减产,造成经济损失 3. 引起风沙灾害 八.方格沙障的作用 1. 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2. 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3. 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九.湿地的成因 1.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 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3. 河网密集径流丰富/秋末春初凌汛,地下水位高 4. 纬度高,冬季寒冷且漫长/气温低,蒸发微弱 5. 土质黏重/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6. 植被条件好,涵养水源能力强 7. 沿河多沼泽/地处河口三角洲多滩涂 十?湿地的作用

人工影响天气轨道业务竞赛题1

人工影响天气轨道业务竞赛题 单位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3分) 1. 作为人工增雨的的主要对象,冷锋出现频次:( ) (A)冬季最多; (B)春季最多; (C)夏季最多; (D)秋季最多。 2. 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检验的显著水平常取为: ( ) (A) 0.01 (B) 0.10 (C) 0.05 (D) 0.005 3. 炮弹移运,应使炮弹轴向与运动方向: ( ) (A)平行 (B)垂直 (C)倾斜 (D)任何取向均可 4. 火箭弹移运时要求有包装,应使火箭弹的轴向与运行方向: ( ) (A)平行;(B)垂直; (C)倾斜; (D)任何取向均可。 5. 自然"播种-供水"降水增强机制,常出现于: ( ) (A)深厚层状云系的混杂云中; (B)气团雷暴中; (C)雨层云中;(D)上为高层云,下为碎雨云的云系中。 6. 实施飞机人工增雨时有关空域的确定,应向下列哪些部门或单位申报? ( ) (A)应向当地所属的省政府申报; (B)应向当地气象主管部门申报; (C)应向拟飞行空域范围的民航部门申报; (D)应向所在空域范围的空中航行管制主管部门(大军区级)申报。 7. 按科学布局要求,布设高炮防雹作业点,应符合下列那条标准? ( ) (A)在保护区上风方4㎞内,炮点间距面积15㎞2; (B)在保护区上风方10㎞内,炮点间距面积50㎞2; (C)在保护区下风方4㎞内,炮点间距面积15㎞2; (D)可以在选定的保护区域内随意设点。 8.《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规定》第四条规定,对于已取得上岗证的作业人员,()。 (A)每年应进行培训; (B)每年应在作业期前进行培训、考核; (C)每年应在作业期前进行培训、考核和上岗证年度注册,未通过考核的,取消其上岗证; (D)每年应在作业期前进行培训、考核和上岗证年度注册。 9.《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在非作业期间,人雨弹、火箭弹应当由: ( ) (A)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统一组织清点回收; (B)地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统一组织清点回收; (C)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统一组织清点回收; (D)乡镇政府组织清点回收。 10.炮弹储存期为()。 (A)3年; (B)5年; (C)8年;(D)10年。 11.《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规定》第十九条规定,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依据《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和深入,越来越明显的气候变化对我们赖以生存的森林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很多物种都在相继绝迹。基于这个背景,文章论述了气候的变化对森林生态的影响并探讨其对策,以唤起人们对森林生态的重视。 关键词:气候变化森林生态系统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生物量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之一,也是陆地上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虽然其面积仅占陆地的26%,但碳储量却占整个陆地植被碳储量的80%以上,而且森林每年的碳固定量约占陆地生物碳固定量的2/3。森林不仅向人类提供木材、淀粉、蛋白质等众多产品,而且还能够涵养水源、减轻自然灾害、调节气候、孕育和保存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此外,森林还具有医疗保健、陶冶情操、旅游休憩等社会功能。所以,森林有维系地球生命系统平衡的作用。 由于森林与气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气候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森林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我国未来主要森林分布可能发生明显变化,除云南松和红松分布面积有所增加外,其他树种的面积都将有所减少,减少幅度约为2%~57%,草原和荒漠分布范围将向中国西部和高海拔地区扩展。同时,气候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变化还将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许多珍贵的森林树种将面临灭绝。为了不让珍贵的森林树种再继续丧失,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共同探讨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的影响并思考其对策。 一、气候对森林生态的影响 (一) 对系统组成结构的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包含着丰富生物资源,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相关研究表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时的气候变化,将使主要植被类型过渡带在水平方向上向北移动100~300km,垂直高度向上移动150~300m,加上降水量及其时空分布的变化,将使森林生态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气候与环境的剧烈变化。由于森林群落优势树种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其生态特性而在超出其气候适应范围的条件下生长,所以有可能导致某些森林群落的消失或脆弱化,甚至导致某些森林生境将恶化或消失。这些变化的速度超出某些物种的适应能力时,一些不易迁移的物种将会就地灭绝。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对不同植物的生长速度、繁殖及扩散能力等都将产生不同的影响,某些侵略性物种或杂草可能得益,从而增强其在群落中的竞争能力,导致群落原有的竞争和协调关系发生变化,使某些物种灭绝,甚至导致某些群落类型消失。 (二) 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人工影响天气竞赛多项选择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25.火箭作业时,发射人员应撤离距发射点的安全距离是() (A)15m (B)20m (C)25m (D)30m 15. BL-1A型防雹增雨火箭弹的桥路电阻为()。 A: 0.1~0.5Ω B: 0.6~1.3Ω C: 0.55~0.95ΩD:≥2.4Ω 16.BL-1型防雹增雨火箭弹残骸采用()技术回落。 A:三炸自毁 B:降落伞 C:自由 D:动力伞 17.BL-1型防雹增雨火箭弹贮存年限为()。 A: 15年 B: 10年 C: 5年 D: 3年 18.发射火箭时,发射控制器的电压不应低于()。 A: 5V B: 6V C:8V D:11V 20.《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中规定,按照有关人民政府批准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开展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属于()事业,所需经费列入该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 (A)基础性(B)公益性(C)可持续性(D)营利性 二、多选题 1. 滴谱的谱型主要有哪几种?() (A)单调上升;(B)单调下降; (C)单峰;(D)多峰。 2.按动力学特征云可以分为哪几类?() (A)堡状云;(B)积状云; (C)层状云;(D)波状云。 3. 人影业务任务包含哪些() (A)过程预报和作业计划制定(B)潜势预报和作业预案制定 (C)条件监测和作业方案设计(D)跟踪指挥和作业实施 (E)作业效果检验 4.目前省人影办下发的业务指导产品有:() (A)掌上移动支撑系统下发的各类产品;(B) 24小时作业条件指导预报; (C)数值模式预报;(D)卫星云图反演。 10.BL-1A型防雹增雨火箭弹装弹时正确的做法是( ) A:发现火箭弹破损或其它不正常状态应隔离放置;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火灾灾害的响应特征及展望_孙龙

第29卷第1期2014年1月 灾害学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Vol.29No.1 Jan.2014 孙龙,王千雪,魏书精,等.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火灾灾害的响应特征及展望[J].灾害学,2014,29(1):12-17.[Sun Long,Wang Qianxue,Wei Shujing,et al.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 of Forest Fire Disasters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14,29(1):12-17.]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火灾灾害的 响应特征及展望* 孙龙,王千雪,魏书精,胡海清,关岛,陈祥伟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系统阐述了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灾害的影响,论述了当前发生的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火灾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重点剖析了火行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火险天气与防火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火周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提出了气候变暖背景下实现碳减排增汇效应的科学的林火管理策略与合理林火管理路径。最后对今后尚需加强的一些重点研究领域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气候变暖;森林火灾灾害;火行为;火险天气;火周期;林火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P467;X43;S7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11X(2014)01-0012-06 doi:10.3969/j.issn.1000-811X.2014.01.003 0引言 近100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次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100年(1906-2005年)全球年均地表气温升高了0.74?。近十年来,气候变化引发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等诸多方面的严重问题,引起学术界以及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会更加频繁,森林火灾灾害频率不断加重。 近年来,森林大火频繁发生,如2007年8月23、24日希腊两天连发170场森林大火,火灾面积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2009年2月,澳大利亚大火创下了1908年以来的历史纪录,死亡人数超过230人,受灾面积超过3.3?105hm2[1]。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近年来森林火灾频繁发生,火灾面积及强度加剧。2002年以来,森林火灾发生有所增加,1999-2007年年均火灾次数为8700次,年均森林受害面积为147671hm2,2002-2007年年均次数为10486次,年均受害森林面积为220285hm2,相对于1999-2002年年均火灾次数6468次,年均受害森林面积为56905hm2,火灾次数增加了62.12%,受害森林面积增加了287.11%[2]。从近年火灾数据显示,森林火灾次数、受害森林面积均有上升的趋势[3]。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受气候变化影响,森林可燃物分布格局及载量均将发生显著变化,导致火险等级提高[4]。 森林火灾灾害的防灾减灾是21世纪全球减灾战略实施的重点内容之一[5]。然而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和干旱天气增加,在未来20 100年里,我国森林防火形势更为严峻。为此,加强气候变化与森林火灾灾害交互关系研究,尤其是森林火灾灾害对气候变化响应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把握森林火灾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对制定科学合理的森林火灾灾害预防与管理策略,减少森林火灾灾害,提高碳减排效应,实现碳增汇效应,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1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灾害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暖干化,而森林火 *收稿日期:2013-07-08修回日期:2013-08-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70544);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GA09B201-06);霍英东基金基础项目(13102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DL12CA07) 作者简介:孙龙(1976-),男,黑龙江五常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林火生态学研究.E-mail:sunlong365@https://www.doczj.com/doc/1a2756434.html, 通讯作者:陈祥伟(1966-),男,吉林抚松人,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林业生态工程和森林生态学研究. E-mail:wqx890711@https://www.doczj.com/doc/1a2756434.html,

森林对环境的影响

一.森林对环境得影响【水气净美无尘沙土】 1、水:截流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气:调节气候 3、净:净化空气 4、美:美化环境 5、物: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6、尘:吸烟除尘 7、沙: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8、土:补给土壤有机质 雨林9、维持地球大气碳氧平衡 雨林10、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二.植被破坏得影响 1、植被涵养水源得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 2、蒸腾作用减弱,大气降水减少 3、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 4、地表径流量变率增大,水旱灾害频繁 5、温差变大,气候得大陆性增强 6、破坏生物多样性 7、生态环境恶化 8、水土流失加剧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贫瘠 雨林9、全球变暖,不利于全球碳氧平衡 三.保护森林/雨林得措施 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2、加强对森林/雨林得管理与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3、鼓励保护性得开发方式,如森林/雨林观光、生态旅游 4、采育结合,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5、加强缓冲区得建设,减少移民与农耕进入森林/雨林区得机会 6、提高木材利用率 7、开发木材替代品 保护本国森林8、从国外进口木材 国际保护雨林9、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与保护中获益 四.地表环境特征得描述 1、地势xx高xx低 2、地表水源充足/干旱缺水 3、植被:多xx植物覆盖/沙漠广布植被稀疏 4、土壤

五.荒漠化得原因 1、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流水作用微弱,河流欠发育 2、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得沙质沉积物 3、离冬季风源地近,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利于风沙活动 4、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使生态环境失衡,地表易起沙 5、纬度较高,下半年日照时间长,蒸发旺盛 6、人口激增,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过度使用与不合理利用,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 度樵采,灌溉方式不当 提醒:荒漠化得表现 1、土地沙漠化 2、石质荒漠化 3、次生盐碱化 六.治理荒漠化得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①沙漠边缘封沙育草②营造防沙林带③设 置沙障) 3、调节农林牧之间得用地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牧区得能源问题(①营造薪炭林②兴建沼气池③推广省柴灶) 5、控制人口增长,注意环境保护 6、保留残茬,积雪保墒 七.荒漠化得危害 1、湿地面积缩小,草地退化,土地裸露,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2、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牧场减产,造成经济损失 3、引起风沙灾害 八.方格沙障得作用 1、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2、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3、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九.湿地得成因 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3、河网密集径流丰富/秋末春初凌汛,地下水位高 4、纬度高,冬季寒冷且漫长/气温低,蒸发微弱 5、土质黏重/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6、植被条件好,涵养水源能力强 7、沿河多沼泽/地处河口三角洲多滩涂

绿地对环境的作用

浅谈城市园林绿地对人居环境的作用 西安市园林技工学校李宗保 摘要:我国当前正处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之中,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破坏生态平衡的矛盾,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着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那么,怎样才能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呢?笔者认为,解决这些矛盾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大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园林绿地在城市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中的作用。以此来改善和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但此目标的实施,必须有政府行为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人居环境质量改善提升 十八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同时带来的城市问题也日益加剧。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也进入到了加速阶段,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工业污染等生态破坏现象也由城市逐步扩散波及到了周边的农村。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日趋严重。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污染和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的矛盾,要求我们这些园林人必须去认真思考这些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加大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扩大和提高城市园林绿地的面积和质量,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规模的

需求。要充分发挥园林绿地在城市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中的作用,努力改善和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状况 城市人居环境,是指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的劳动成果,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地,又是与自然之间相互联系的空间过渡层次。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大,环境问题也不突出,但是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进程,完全改变了这一状况,人居环境在不同层面上,发生着惊人的改变,它已严重危机着人类的生存空间。20世纪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危机,是人类沿着工业文明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危机是全球范围的。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生态失衡的挑战,尤其是在城市这个人类聚居之处,人居环境的质量令人堪忧。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发展进入到了快车道,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人口的数量将超过农村。那么多的人口居住和生活在城市,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形成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污染和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的矛盾,将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故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亟待改善和提升。 二. 城市园林绿地对人居环境的作用 城市园林绿地,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它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术语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术语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术语的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2 术语和定义 2.1 基本术语 2.1.1 人工影响天气weather modification 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和次生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引雷、防霜、消云、消雨、消雾等目的的活动。 2.1.2 无意识人工影响天气inadvertent weather modification 某些人类活动对天气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如从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云核和冰核。 2.1.3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weather modification operation 用飞机、高炮、火箭、地面发生器等运载工具将适当催化剂引入云雾中,以人为改变天气的行为。 2.1.4 人工增雨artificial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用高炮、火箭和飞机等作业工具将携带有催化剂的物质播撒到云中,以产生大量的人工冰核,通过这些人工冰核与云中的水汽和过冷水的相互作用来增加降水。 2.1.5 人工增加降水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rain making 用人为手段,向云中播撒催化剂,以增加云的降水量。 2.1.6 人工防雹artificial hail suppression 用人为方法抑制或削弱冰雹危害。 2.1.7 人工引雷artificially triggered lighting 在适宜的雷暴条件下,通过一枚小型火箭将雷电人为地引到地面。 2.1.8 人工防霜冻artificial frost prevention 用人为方法提高近地层空气和土壤表面的温度,使农作物免受霜冻危害。有烟雾法、加热法和风机法等。 2.1.9 人工消云artificial cloud dispersal 用人为方法使局部区域的云体消散。 2.1.10 人工消雾artificial fog dispersal 用人工方法,部分或全部消除雾滴,达到改善能见度目的的措施。 2.1.11 作业技术规范technical operation criterion 规范实施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序列、流程和管理等技术规定,分国家级和省级业务技术规范。 2.1.12 云水cloud water 云中已经凝结(华)但未形成降水的部分。 2.1.13 云水资源cloud water resources 通过自然过程所不能转化为降水,利用人工增雨作业,能够人为地降到地面可被人所用的云水。 2.1.14 云水资源开发exploitation of cloud water resources 通过人工影响改变云的结构,可增大云中形成降水的份额,从而增大降水。 2.1.15 催化剂seeding agent 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而反应前后本身的化学组成和质量不变的物质。在人工影响天气中,催化剂主要有吸湿剂、致冷剂和人工冰核三类。 2.1.16 吸湿剂hygroscopic material 具有强吸湿性,可在低于水面饱和条件下凝结增长,常用于暖云催化的物质,如食盐、氯化钙、硝酸铵和

木质材料对室内环境湿度的调节功能

木质材料对室内环境湿度的调节功能 吴亚明 (南京林业大学环境化学系 210037) 摘要:本文通过讨论影响木材调湿性能的几大因素,弄清木材对环境湿度的调节功能及其规律。为住宅,图书馆,医院,博物馆等场所进行室内装饰时,更有效合理、更科学地利用木质材料来调节环境湿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木质室内装饰材料环境湿度调湿性能 1.研究背景 人类以木材构筑住宅源远流长,然而随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居住质量和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选择室内装修材料,美化住宅室内空间,营造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室内装修材料朝着环保化方向发展,即要求装修材料无毒,不污染环境,有益人类健康.而木材是一种天然有机生物体,是典型的无污染、对人类无害的自然材料.具有良好的环境功能,而木材的调湿性能作为木材所具备的独特性能,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木材重要的环境功能之一,也是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因子[1]。可见对木材调湿性能进行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 2.木材调湿性概述 2.1木材调湿性的定义 木材对环境的调湿作用是靠木材自身的吸湿和解吸作用来直接缓和室内湿度变化完成的。当温度升高,相对湿度降低时木材会发生解湿;而当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升高时木材会发生吸湿[1]。 2.2木材调湿性的重要意义 2.2.1对人体健康的意义 人体通过皮肤或呼吸器官每天蒸发的水分量约为700-900ml,以此来调节体温。而人体蒸发水分量与皮肤表面积和环境湿度有关,因此相对湿度对通过皮肤进行的新陈代谢活动影响很大。研究表明木造房屋室内的年平均湿度比混凝土造房屋低8%~10%,从而有利于体内的水分移动保持体温促进新陈代谢[2]。 2.2.2对居住环境的意义 研究表明菌类的生存、精神病、自杀、性犯罪等均和环境的温、湿度密切相关。木材的调湿性能可以缓和室内的湿度变化,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时促进身心健康。 2.2.3绿色的环境价值 利用木材或木质材料来调节环境湿度不但不破坏环境,还具有节能的优点。 3.木质材料对室内湿的影响 木质材料具有良好的环境湿度调节性能,能够缓和室内环境湿度的急剧变化。(见下表[1])若室内木质材料较少时,则其调湿效果不会很好,所以室内适宜的木材拥有量是调湿性能评价的的重要指标。则元京等采用温湿度自动记录仪对大型木造房屋的室内外的温湿度进行测

人工影响天气试题库

人工影响天气 一、单选题 1、《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规定》规定,各地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制定( )。 A、人雨弹、火箭弹的出、入库规章制度,准确掌握弹药的存储数量、批号、使用期限和配发等情况; B、人雨弹、火箭弹的出、入库规章制度; C、人雨弹、火箭弹的出、入库规章制度,准确掌握弹药的存储数量; D、人雨弹、火箭弹的出、入库规章制度,准确掌握弹药的存储数量、批号、使用期限。 2、《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规定》规定,在非作业期间,人雨弹、火箭弹应当由( ) 统一组织清点回收;由军队、当地人民武装部协助存储,作业站点禁止存放。对于自建仓库保管的,应经当地公安机关验收认可。 A、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 B、 地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 C、 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 D、 乡镇政府组织清点回收 3、《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规定》规定,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制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事故处理预案。发生( )时,必须及时逐级上报,不得隐瞒不报、谎报和拖延不报。 A、 安全事故 B、重大安全事故和违法、违规事件 C、重大安全事故 D、 违法、违规事件 4、《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规定,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组织必须使用符合( )要求的技术标准的作业设备,遵守作业规范。 A、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B、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

C、市级气象主管机构 D、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规定,( )应当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 作的领导,并根据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 作。 A、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B、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 C、市气象主管机构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6、《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规定,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按照作业规模 和影响范围,在作业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领导和协调下,由( )组织实施和指导管理。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B、气象主管机构 C、 镇政府 D、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武装部门 7、《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规定,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应 当具备适宜的天气气候条件,充分考虑当地( )的需要和作业效果。 A、防灾减灾 B、农业 C、 地方政府 D、 企业 8、《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规定,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人员, 经( )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A、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B、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 C、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9、《高炮人工防雹增雨作业业务规范(试行)》指出,一般冰雹生成( )分钟后产生跃增增长,约5—8分钟回波达到最大高度,云内冰雹含量 达到最大。回波跃增增长发生在降雹之前,是识别冰雹云的先兆特征。 冰雹云的先兆特征一旦出现(必须在冰雹尚未形成时),立即实施作 业。( ) A、3 B、4 C、3-4 D、4-5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研究对策.

第19 卷第1 期中国农业气象1998 年 2 月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研究对策 肖扬郭晋平 田双宝 薛俊杰 (山西农业大学,太谷030801 (太原市林业局 (山西农业大学 摘要在系统地分析和讨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我国近 年来气候变化研 究方面的主要成果,探讨了我国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情景,重点分析了气候变化 对森林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地理分布格局、组成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脆弱带和特殊生态系统等几方面的影响,讨论了各方面的研究现状、主要结论和发展趋势,指出了今后研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为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的研究对策和重点研究领域。 关键词: 气候变化;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对策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举世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持生物圈的稳定,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功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在未来气候变化的挑战面前林业和森林 资源管理的对策,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都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1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 工业化以来,由于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森林的大面积砍 伐等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增加,使全球气候在自然变率以外获

得一个额外的增温,并将进一步导致全球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变化。据政府间气候变 化委员会(IPCC 1 990年公布的研究结果,按照现有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长速率,到2060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将比工业化前增加一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将使下世 纪末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C (1.5~45C ,降水增加3%~ 15%;其中陆地升温速率比海洋快,北半球高 纬度地区的升温比全球平均快。各区域变化规模和速率差异很大。由于海洋热膨胀和大陆冰的融化,全球海平面平均升高速率将达到6c m 10年(3~10c m 10年预计2030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20c m ,到下世纪末上升65c m [15,16]。2 中国气候变化2.1 中国古气候变迁特征 中国气候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表现。从气候变迁的历史背景来看,现代 气候处于第四纪大冰期的一个亚间冰期2冰后期。研究表明,在较大时间尺度上,气候表现出暖湿2干冷为特征的波动式变化过程。但变化速率相对来说是缓慢的,过 去1万年以来年均温变幅在±3C以内,过去3000年以来的温度变幅为1~2C。全国各区域气候变化细节不同,但变化趋势和特征基本一致。目前处于自1700年代(小冰期1550~1850年以来的波动式转暖过程中②。变化趋势与同期全球气 02?吆王开发.根据抱粉分析推断1万年来的气候变迁.全国第四纪学术会议 文件.197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600115 第一作者简介:肖扬,男,1947年生,大学,副教授收稿日期:1997-01-06候变化趋势一致,但位相不同[11]。 2.2 中国近百年的气候变化

内环境调节)

内环境调节 1.(2013北京卷)3.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A.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2.(2008山东理综3) 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南极“冰盖之巅”。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①体温下降②机体耗氧量降低③皮肤血管收缩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3.(2007广东理基53)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有赖于正、负反馈调节。从总体来说,由正反馈调节完成的生理活动是A.温的维持 B.血糖浓度的稳定C.水盐平衡的调节 D.凝血过程 4.(2007海南生物9)下列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寒冷环境刺激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加 B.寒冷环境刺激可使皮肤血管收缩,机体散热减少 C.炎热环境刺激可使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增加,机体散热增加 D.极端炎热环境中,人体不能只靠神经和体液调节来维持体温恒定 5.(2011福建卷)4.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右下图表示的是 6.(2009广东生物17)右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升清水 及饮1升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错误的叙述是 A.饮清水后约1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 B.饮清水后0.5h,血液中的抗利尿素浓度降低 C.在3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 D.3h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7.(2009海南生物7) 正常人若一次饮完1000mL清水后,立即测量 尿流量。下列能正确表示从输尿管流出的尿流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 线是 8(2009上海生命科学13)下列关于人体内血脂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血液中甘油三酯可来自于小肠的乳糜微粒 B.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偏高会使高胆固醇血症 C.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与葡萄糖可以相互转化 D.脂高血糖素促进甘油三酯的分解

森林对环境的影响

一.森林对环境的影响【水气净美无尘沙土】 1.水:截流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气:调节气候 3.净:净化空气 4.美:美化环境 5.物: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6.尘:吸烟除尘 7.沙: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8.土:补给土壤有机质 雨林9.维持地球大气碳氧平衡 雨林10.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二.植被破坏的影响 1.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 2.蒸腾作用减弱,大气降水减少 3.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 4.地表径流量变率增大,水旱灾害频繁 5.温差变大,气候的大陆性增强 6.破坏生物多样性 7.生态环境恶化 8.水土流失加剧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贫瘠 雨林9.全球变暖,不利于全球碳氧平衡三.保护森林/雨林的措施 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2.加强对森林/雨林的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3.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森林/雨林观光、生态旅游 4.采育结合,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5.加强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森林/雨林区的机会 6.提高木材利用率 7.开发木材替代品 保护本国森林8.从国外进口木材_国际保护雨林9.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与保护中获益 四.地表环境特征的描述 1.地势XX高XX低 2.地表水源充足/干旱缺水 3.植被:多XX植物覆盖/沙漠广布植被稀疏 4.土壤

精选文库 五.荒漠化的原因 1.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流水作用微弱,河流欠发育 2.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3.离冬季风源地近,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利于风沙活动_____ 4.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使生态环境失衡,地表易起沙 5.纬度较高,下半年日照时间长,蒸发旺盛 6.人口激增,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 灌溉方式不当 提醒:荒漠化的表现 1?土地沙漠化2.石质荒漠化3.次生盐碱化 六.治理荒漠化的措 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①沙漠边缘封沙育草②营造防沙林带③设置 沙障) 3.调节农林牧之间的用地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①营造薪炭林②兴建沼气池③推广省柴灶) 5.控制人口增长,注意环境保护 6.保留残茬,积雪保墒 七.荒漠化的危害 1.湿地面积缩小,草地退化,土地裸露,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2.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牧场减产,造成经济损失 3.引起风沙灾害八.方格沙障的作用 1.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2.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_3.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九.湿地的成因 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3.河网密集径流丰富/秋末春初凌汛,地下水位高 4.纬度高,冬季寒冷且漫长/气温低,蒸发微弱 5.土质黏重/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6.植被条件好,涵养水源能力强I 7.沿河多沼泽/地处河口三角洲多滩涂 十.湿地的作用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培训教材---(人工防雹)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培训教材 (人工防雹)上册 农一师三团人武部 二○一二年二月一日

第一章冰雹的物理特性和降雹的时空分布 冰雹是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具有很大的破坏力,是人工防雹作业的主要对象。研究冰雹的形状、大小、谱分布、内部结构以及雹块增长等物理特性,有助于认识冰雹的形成机制和人工防雹的作业原理。了解自然降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认识降雹的自然规律,危害程度以及人工防雹作业的实施具有实际意义。 一、冰雹形成的云物理过程 1、冰雹的概念 冰雹是从冰雹云中降落下来的固态降水物,群众习惯称之雹子、冷子和冰蛋。在现代气象学上,冰雹一词从狭义上讲,系指直径在5以上的固态降水物。从广义上说,它还包括霰()和冰丸。 霰也称软雹指直径2—5的白色不透明球型或圆锥形粒状冰组合体,结构松散,着地易碎,由冰晶聚合体为中心,外面撞冻大量的过冷水滴。 冰雹也称雹块(雹块通常指一个单一的冰雹个体),指直径5以上的固态降水物,一般较硬,不易压碎,着地可以反跳,它常有一个明显的核(有时也有双核或多核)核心外由1以上厚度的透密与不透明冰层交替包围组成。 2、冰雹形成的云物理过程 冰雹是怎么形成的?简单的说,就是近地面的水汽上升凝结层云,在云中形成霰或冰丸,并和过冷却水滴撞碰增长的雹块。 冰雹形成的云物理过程:1、由水汽到云滴→2、由云滴到雨滴→3、由过冷却水滴到霰粒→4、由霰粒到冰丸至雹块或由大水滴到雹块。 二、冰雹的物理特性 1、冰雹的形状、大小和谱分布 (1)冰雹的形状(冰雹的形状有球形、椭球形、圆锥形和不规则形等。小冰雹多为球形和圆锥形;直径为2—3的中等冰雹多呈椭 球形;直径大于3的大冰雹则常为不规则形。)

森林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森林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现在全世界都感受到了气候变暖、气候异常、厄尔尼诺现象、洪涝灾害、强烈的热带风 暴。简单说来就是气候正发生剧烈的变化。那么气侯的剧烈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温室气 体在气候变化中起什么作用?森林在温室气体和气侯变化方面起什么作用?气候变化对森林 本身又有什么影响?我们在本文中向读者介绍一下国际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及行动对策的进 展。 温室气体。大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但它们在地球的热量平衡和气候变化中不起大 的作用。而某些微量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虽然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却 能大量吸收来自太阳和地球的长波辐射,起着阻止地球向宇宙散失热量的作用,从而使地球 大气增温,这就是温窒气体。 二氧化碳是所有温室气体中数量最大、影响最大的、据估计大气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占 全部温室气体总温室效应的61%。从1860年左右开始的工业革命到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 度已由280ppm上升到353ppm,增长26%。目前的年增长速度为1.8ppm,即0.5%。按目前的 增长速度计算,到205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550ppm。根据现有的研究确定,大 气中二氧化碳的迅速增长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工业的发展而大 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当然,发达国家在过去一二百年中的工业发展并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是大气二氧化碳迅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对森林的破坏也是大气二 氧化碳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据某些研究估计,从1850年至1950年,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总计向大气排放的碳为1500亿吨~1900亿吨。而在1850年至1950年间,由于森林的破坏而排 放的碳总量估计为9O0亿吨~1200亿吨。 除了人类活动以外,自然界也存在许多温室气体的源和汇。例如火山爆发是温室气体的 一个很大的源,海洋是一个很大的汇,此外,土壤也可能是一个汇。目前对于这些源、汇的 数量还不能很准确地计算出来。 森林对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影响。森林与温室气体的关系主要是指森林与大气二氧化碳

森林绿化和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

森林绿化和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研 究 阅读技巧:ctrl+d收藏本篇文章 【摘要】森林和生态环境在人类生存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直接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建设情况,森林绿化、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三者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在注重森林绿化、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还应做好生态天环境保护工作.本文先简单分析森林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后研究了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森林绿化、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深林绿化;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研究 前言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森林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以及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也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的同时,还应着重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因为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紧密相关,并决定着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有效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全面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文对于森林绿化、生态建设、保护这三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森林绿化 森林绿化是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而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保障.森林绿化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森林自身具有美化环境、蓄存水资源、抗风固沙的功效,它和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保

障,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摇篮[1].森林绿化隶属于生态林业事业,它 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一)森林、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近年来,我国面临的严重的河流泛滥问题,这不仅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对人们的正 常生活和工作构成严重威胁.植被破坏、乱砍滥伐是引发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进而出现水土流失.而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功效,它在洪灾预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森林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 (二)森林、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系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反,经济的发展还能优化生态环境,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连.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开展,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为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毫无节制地向生态系统索取,这不仅会破坏 自然资源,还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有时严重可能出现经济倒退[2]. 三、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因素 现阶段,我国与发到国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因为我国生态建设水平并不高,影响因素众多,例如,国家的整体实力、生活水平等,具体因素如下: (一)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人均森林面积较为理想,大约为世界水平的五分之一,但人均森林蓄积量较低,几乎名列世界末端,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生态建设不完全.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可知,相关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这是因为,虽然实现森林绿化的面积较多,但质量几乎都不合格.例如,在森林绿化中存在品种单一、成活率不高、养 护不到位等问题,无法达到保持水土的功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