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性梅毒有什么症状

神经性梅毒有什么症状

神经性梅毒有什么症状
神经性梅毒有什么症状

神经性梅毒有什么症状

文章目录*一、神经性梅毒有什么症状1. 神经性梅毒有什么症

状2. 神经性梅毒潜伏期介绍3. 神经性梅毒的治疗方法*二、神经性梅毒的预防方法*三、神经性梅毒的诊断方法

神经性梅毒有什么症状

1、神经性梅毒有什么症状 1.1、麻痹痴呆:梅毒螺旋体进入

中枢神经系统后,隐袭发病,常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早期为性

格改变,焦虑不安、易激动或抑制退缩,不修边幅,记忆力、计算力、认知力减退日趋严重,时间及空间定向力障碍,欣快和夸大妄想常较突出。随着精神障碍加重的同时,可见双侧瞳孔较小、不

等大、边缘不整齐,对光反应极迟钝或消失而调节反射存在。细

小或粗大的震颤累及面部,唇、舌和肢体肌肉时导致言语不清、

书写困难、行动不便,此外还可并发缺血性脑卒中和癫痫发作。

1.2、脊髓痨病变:以脊髓后索和后根为主。表现为感觉性共济失调、跨阎步态、睫反射消失、充溢性尿失禁等症状体征,多

数患者有阿罗瞳孔、肢体闪击性剧烈疼痛,男性患者阳萎。

1.3、脑膜血管梅毒:以脑膜或脑血管损害为主。以脑膜损害为主者为梅毒性脑膜炎,起病可急可缓,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呕吐、颁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脑神经麻痹和癫痫发作等,脑脊液循

环受阻可出现视盘水肿及颅内压增高。

2、神经性梅毒潜伏期介绍 2.1、生殖感染专家介绍到,如果神经梅毒患者患有麻痹性痴呆

(generalparesisoftheinsane,GPI),这种神经梅毒最严重的表

现类型,因患者个体差异,出现潜伏十多年不发病,发病被误诊现象是极有可能的。神经梅毒作为实质型神经梅毒的麻痹性痴呆有增多趋势,而大多数临床医生对本病常常缺乏足够认识,另外由

于患者隐瞒病史,发病早期未到医院明确诊断并接受正规治疗,

易导致漏诊、误诊。

2.2、神经梅毒潜伏期其实是不定的,因病因人而异,有的人最长可潜伏几年。因此这也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其实神经梅毒病人感染梅毒后发病时间长短不一,一般2-4个星期发病,就

出现一期神经梅毒症状来说,梅毒潜伏期从10天到90天不等。

3、神经性梅毒的治疗方法神经性梅毒治疗:为了避免神经性梅毒患者出现吉海氏反应,通常采用住院治疗的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肌注青霉素前一天口服强的松,1日1次,需量服用3天。然后才去肌注普鲁卡因青霉素G同时副口丙磺舒或挂点滴静脉注入水剂青霉素G的方式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14天。通过这些治疗方式后再进行肌注苄星青霉素G治疗么地,同样每周一次,连续3周一疗程。

神经性梅毒的预防方法1、早期梅毒强调及早治疗,正规治疗,尽量争取用青霉素方案治疗。

2、螺旋体血清试验阳性,持续出现不明原因精神或神经病变,需作有关神经梅毒检查或适当治疗。

3、梅毒患者疗后充分随访,如非螺旋体血清试验滴度不下降,或在半年内下降少于2个梯度,尤其用非青霉素制剂治疗者,需

作脑脊液检查。

4、有梅毒感染史的患者出现听力、颅神经、脑膜和视力损害者,均要考虑神经梅毒的诊断。

神经性梅毒的诊断方法1、目前神经梅毒的诊断没有标准,

主要根据先天或后天梅毒感染病史,有神经梅毒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脑脊液淋巴细胞和蛋白增多,血清和脑脊液梅毒实验阳性。

2、鉴别诊断:神经梅毒侵犯部位广泛,脑实质,脑脊髓膜,脊髓,周围神经以及脑血管均可受累,常需要与脑膜炎,脑炎,脑血

管病,各种类型的痴呆,脊髓或周围神经疾病等鉴别。

神经内科十种技术病种及临床路径

一、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一、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ICD-10:I67.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伴有或不伴有意识障碍。 2.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和神经功能缺损。 3.头颅CT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提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头颅MRV显示颅内静脉窦显影不良,DSA显示颅内静脉窦显影不良。 4.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常规、生化检查能排除其他疾病。 5.排除良性颅内压增高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1.抗血栓治疗: (1)抗凝: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令(每日监测APTT、INR)。 (2)溶栓:尿激酶或r-TPA。 2.病因治疗:针对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两类疾病进行治疗。 3.对症治疗: (1)降低颅内压。

(2)控制体温。 (3)防治癫痫。 (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治疗感染。 (6)营养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2–4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7.6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疾病编码。 2.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实施。 3.无严重脑内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和伴发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心、肺、肝、肾功能衰竭、外伤等)。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同型半胱氨酸、凝血功能、抗“O”、纤维蛋白原水平; (3)心电图、X线胸片; (4)腰穿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病原学检查等检查; (5)头颅CT平扫及增强扫描、头颅MRI和CTV/MRV。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肿瘤全项、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蛋白C、蛋白S、抗心磷脂抗体、全脑血管造影(DSA)。

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 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片、心电图; (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 Ⅲ,TCD,CTA、MRA或DSA,灌注CT或灌注MRI。 (七)选择用药。

带状疱疹临床路径

带状疱疹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带状疱疹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B02.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皮疹为单侧性。 2.沿周围神经分布而排列成带状、簇集成群的水疱。 3.可伴有神经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抗病毒剂。 2.止痛:药物治疗。 3.物理治疗。 4.神经营养药。 5.糖皮质激素。 6.免疫增强剂。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0 2.9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免疫球蛋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X线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 (1)肿瘤相关筛查:肿瘤抗原及标志物,选择行B超、CT、MRI检查,消化道钡餐或内窥镜检查; (2)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七)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 1.抗病毒剂:阿昔洛韦等,用药时间为1周左右。 2.止痛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卡马西平、曲马多、加巴喷丁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3.神经营养药:甲钴铵、腺苷钴铵、维生素B1等,用药时间视病情定。

神经内科6个临床路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片、心电图; (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Ⅲ,TCD,CTA、MRA或DSA,灌注CT或灌注MRI。 (七)选择用药。 1.抗凝药物:排除抗凝治疗禁忌症后可给予①肝素加华法令;②单独口服华法令;③单独用低分子肝素。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必要时可予他汀类降血脂药。 (八)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2017年新发布临床路径清单(1-202)

202个临床路径清单序号专科病种备注1通用版耳鼻咽喉科鼓膜炎2通用版耳鼻咽喉科慢性鼻炎3通用版耳鼻咽喉科外耳带状疱疹4通用版耳鼻咽喉科急性坏死性中耳炎5通用版耳鼻咽喉科隐蔽性乳突炎6通用版耳鼻咽喉科粘连性中耳炎7通用版耳鼻咽喉科鼓室硬化8通用版耳鼻咽喉科慢性鼻窦炎9通用版耳鼻咽喉科鼻咽部血管瘤10通用版耳鼻咽喉科急性扁桃体炎11通用版耳鼻咽喉科扁桃体周围脓肿12通用版耳鼻咽喉科咽旁脓肿13通用版风湿免疫科系统性硬化症14通用版风湿免疫科风湿热15通用版败血症(成人非粒细胞缺乏患者)感染科16通用版布鲁菌病感染科17通用版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科18通用版伤寒感染科19通用版神经梅毒感染科20通用版戊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科21通用版细菌性痢疾感染科22感染科梅毒县医院适用版23感染科疱疹性咽峡炎县医院适用版24通用版骨科骨样骨瘤25通用版骨科血管肉瘤26通用版骨科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27通用版骨科尤因肉瘤28通用版骨科骨巨细胞瘤29通用版骨科脊柱滑脱症30骨科类风湿性关节炎县医院适用版31骨科膝关节骨关节炎县医院适用版32骨科腰椎骨折县医院适用版33骨科桡骨骨折县医院适用版34通用版呼吸内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5通用版呼吸内科医院获得性肺炎36呼吸内科肺癌县医院适用版37呼吸内科肺脓肿县医院适用版38呼吸内科急性扁桃体炎县医院适用版39呼吸内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县医院适用版40呼吸内科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县医院

适用版41呼吸内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县医院适用版42呼吸内科流行性感冒县医院适用版43呼吸内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县医院适用版44呼吸内科慢性支气管炎县医院适用版45呼吸内科睡眠呼吸障碍县医院适用版46呼吸内科支气管哮喘(非危重)县医院适用版47呼吸内科胸膜炎县医院适用版48呼吸内科医院获得性肺炎县医院适用版49呼吸内科支气管肺炎县医院适用版50呼吸内科自发性气胸县医院适用版51通用版康复科腰椎滑脱症康复 序号专科病种备注52通用版康复科腰椎关节突综合征康复53通用版康复科截肢后康复54通用版康复科肩关节不稳康复55通用版康复科肱二头肌肌腱损伤和断裂康复56通用版康复科肘关节损伤康复57通用版康复科跟腱断裂术后康复58通用版康复科踝部韧带损伤康复59通用版康复科原发性脊柱侧弯康复60通用版口腔科深龋(后牙面)61通用版口腔科牙周脓肿行急症处理62通用版口腔科菌斑性龈炎行牙周基础治疗63口腔科慢性牙髓炎(恒磨牙)县医院适用版64口腔科菌斑性龈炎行牙周基础治疗县医院适用版65口腔科牙周脓肿行急症处理县医院适用版66通用版泌尿外科急性睾丸炎67通用版泌尿外科肾素瘤68通用版泌尿外科阴茎癌69通用版内分泌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70通用版内分泌科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71通用版内分泌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72通用版内分泌科抗利尿激素不

脑出血临床路径及诊疗规范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头颅CT 、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 或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2.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3.降压药物: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4.缓泻药:乳果糖、酚酞片、番泻叶等。 5. 并发症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抗感染、控制癫痫发作及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 7.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神经内科十种技术病种及临床路径

神经内科十种技术病种及临 床路径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一、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一、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ICD-10:I67.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伴有或不伴有意识障碍。 2.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和神经功能缺损。 3.头颅CT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提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头颅MRV显示颅内静脉窦显影不良,DSA显示颅内静脉窦显影不良。 4.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常规、生化检查能排除其他疾病。 5.排除良性颅内压增高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1.抗血栓治疗: (1)抗凝: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令(每日监测APTT、INR)。 (2)溶栓:尿激酶或r-TPA。 2.病因治疗:针对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两类疾病进行治疗。 3.对症治疗: (1)降低颅内压。 (2)控制体温。 (3)防治癫痫。 (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治疗感染。 (6)营养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2–4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7.6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疾病编码。 2.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实施。 3.无严重脑内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和伴发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心、肺、肝、肾功能衰竭、外伤等)。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同型半胱氨酸、凝血功能、抗“O”、纤维蛋白原水平; (3)心电图、X线胸片; (4)腰穿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病原学检查等检查; (5)头颅CT平扫及增强扫描、头颅MRI和CTV/MRV。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肿瘤全项、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蛋白C、蛋白S、抗心磷脂抗体、全脑血管造影(DSA)。 (七)选择用药。 1.尿激酶或r-TPA等溶栓药物(急性起病,病程相对较短患者)。 2.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令(每日监测APTT、INR)等。 3.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颅内压增高患者)。 4.对症治疗药物: (1)有癫痫发作者抗痫药物治疗。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八)出院标准。 1.病情平稳和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有所好转。 2.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原发疾病或并发症使病情危重,需转入ICU治疗。 2.住院期间感染(颅内或颅外)加重,需进一步抗感染治疗,从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三叉神经痛临床路径

三叉神经痛临床路径 一、三叉神经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三叉神经痛(ICD10:G50.002) 拟行显微血管减压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 卫生,2006年12月第1版) 1. 疼痛局限于三叉神经感觉根分布区,多以单侧牙痛或颜面、下颌、鼻旁疼痛起病; 2. 在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多支的分布区出现刀割样、电击样或烧灼样剧烈疼痛,反复发作,突然出现,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后骤停,可伴有同侧流涎、流泪、面肌反射性痉挛等; 3. 疼痛区常有扳击点,可因洗脸、刷牙、进餐、说话等机械性刺激诱发疼痛发作; 4. 颅脑3D-TOF-MRA检查能够明确三叉神经根有无血管相邻,MRI或CT检查能够排除肿瘤。(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2007年3月第1版) 1. 三叉神经痛诊断明确; 2. 药物或神经阻滞治疗效果不佳; 3. 不能接受其他方法治疗的面部麻木; 4. 患者一般情况好,无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器质性病变,能够耐受全麻手术; 5. 排除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G50.002 三叉神经痛疾病编码; 2. 有适应证,无禁忌证; 3.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如果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5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2. 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3. 凝血功能; 4.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丙型、艾滋病、梅毒); 5. 心电图、胸部X线; 6. 颅脑3D-TOF-MRA检查,了解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排除脑肿瘤等病因; 7. 其它检查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脏彩超、肺功能检测等。 (七)选择用药: 1. 抗菌素第一、二代头孢类,头孢曲松; 2. 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或麻醉开始时; 3.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加用一次; 4. 一般术后48小时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5. 特殊情况如有永久性植入物、高龄、体质差、糖尿病等可适当延长使用时间至术后3-5天。

神经介入临床路径

神经介入临床路径 一、神经介入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902); 蛛网膜下腔出血(ICD-10:60.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是证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诊断方法。 (2)CT或MR脑血管造影(CTA、MRA):多数情况下可以显示出血的部位、动脉瘤、AVM的部位、大小、形

态、以及供血情况。 (3)腰椎穿刺:SAH最敏感的检查方法,但目前不应当作为首选诊断方法。降低脑脊液压力有可能因增加跨血管壁压力而导致再出血,故建议仅用于CT不能证实而临床高度怀疑的病例,应当使用较细的腰椎穿刺针,放出少量脑脊液(几毫升)即可。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神经梅毒临床路径

神经梅毒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神经梅毒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神经梅毒(ICD-10:A52.3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疗指南(2014): 1.流行病学史:有不安全性行为,多性伴或性伴感染史,或有输血史; 2.临床表现:①无症状神经梅毒: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②脑膜神经梅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视乳头水肿等;③脑膜血管梅毒:偏瘫、截瘫、失语、癫痫样发作等;④脑实质梅毒: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脊髓痨、感觉异常等; 3.实验室检查:①非梅毒螺旋体特异血清学试验(VDRL、RPR、TRUST、SPEA)阳性,极少数可阴性②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TPPA、FTA-ABS、TPHA)阳性。③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5×106/L,蛋白量>500 mg/L,且无引起异常的其他原因。脑脊液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和(或)性病研究实验室(VDRL)试验阳性; 4.疑似病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①、②、③中的脑

脊液常规检查异常(排除引起异常的其他原因),可有或无流行病学史; 5.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实验室检查③中的脑脊液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5 2.301,神经梅毒;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14-21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非梅毒螺旋体特异血清学试验(VDRL、RPR、TRUST、SPEA)+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TPPA、FTA-ABS、TPHA),根据所在医院情况选择; 5)乙肝五项、HCV抗体、HIV抗体; 6)腰穿:脑脊液常规、生化、FTA-ABS、VDRL试验,头颅核磁共振成像。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1大全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3个) 2010-01-29 09:10:28 来源:卫生部作者:浏览:955次 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ICD-10:C70.002/ D32.013/D42.002) 适用对象:行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01.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肿瘤体积增大引起慢性颅压增高表现,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等;因额叶受损出现精神、智力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嗅觉、视觉受损。 2.辅助检查:头颅MRI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基底位于颅前窝底,边界清楚,明显均匀强化,额叶底面和鞍区结构受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

民卫生出版社) 1.拟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者,有明确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冠状切口经额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的内科疾病者),要向患者或家属仔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以严密观察。 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者,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必要时予以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70.002/ D3 2.013 /D42.002颅前窝底脑膜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血型; (3)凝血功能; (4)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5)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神经外科单病种临床路径

慢性硬膜下血肿 标准住院流程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表现】 1、病史多不明确,可以有轻微外伤史。 2、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和神经症状:常于受伤后1-3个月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食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 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能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等。 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导致轻度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 【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颅骨内板下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影,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有中线移位,侧脑室受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无明显中线移位,但有双侧侧脑室受压。 2、头颅MRI扫描:头颅CT不能明确者,选用头颅MRI。 治疗方案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断明确,临床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首选钻孔引流术,需要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的内科疾病)需要向家属交代病情;如果不同意手术,应该履行签字手续,给予严密观察。 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果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应急诊手术。

标准住院日为9天-进入临床路径。 术前准备2天 术前评估一天。 【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检查。 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4、感染性疾病的筛查(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 5、心电图、胸部x线片。 6、头颅CT检查。 【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RI。 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镇痛;患者无法配合者,可以酌情考虑全麻。 2、手术方式: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3、钻孔置硬膜下持续引流。 4、术后保持硬膜下持续引流,观察性状及计量。 术后住院恢复8天 1、术后回病房,患侧卧位,引流袋低于头部平面约20cm,观察性状及计量,继续补液。 2、术后1天复查头颅CT。 3、术后2-3天切口换药一次。 4、通常在术后48-72小时拔出引流管;或根据引流量和头颅CT复查情况酌情延长引流时间。 5、拔除引流管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化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情况正常后停用抗菌药物。 6、术后8天头部切口拆线或酌情门诊拆线。 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恢复正常饮食,各项化验无明显异常,体温正常。 2、复查头颅CT显示颅内血肿基本消失,切口愈合良好后,予出院。 变异及原因分析 1、对于不适合手术者,可以适当采用甘露醇脱水治疗。

1010个临床路径之康复临床路径

1010个临床路径之康复临床路径

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1.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2)运动功能障碍 (3)感觉功能障碍 (4)言语功能障碍

(5)吞咽功能障碍 (6)认知功能障碍 (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 (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 (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10)脑神经麻痹 2.影像检查:头颅CT、MRI或X线可证实颅脑损伤改变。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入院后3天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评定容包括:

(1)意识状态的评定 (2)运动功能的评定 (3)感觉功能的评定 (4)言语功能的评定 (5)吞咽功能的评定 (6)认知功能的评定 (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 (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 (9)日常生活功能的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与处理 (2)意识障碍处理 (3)运动治疗

神经梅毒临床路径(最全版)

神经梅毒临床路径(最全版) 一、神经梅毒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神经梅毒(ICD-10: A52.3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疗指南(2014): 1.流行病学史:有不安全性行为,多性伴或性伴感染史,或有输血史; 2.临床表现:①无症状神经梅毒:无明显症状和体征;②脑膜神经梅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视乳头水肿等;③脑膜血管梅毒:偏瘫、截瘫、失语、癫痫样发作等;④脑实质梅毒: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脊髓痨、感觉异常等; 3.实验室检查:①非梅毒螺旋体特异血清学试验(VDRL、RPR、TRUST、SPEA)阳性,极少数可阴性②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TPPA、FTA-ABS、TPHA)阳性。③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5×106/L,蛋白量>500 mg/L,且无引起异常的其他原因。脑脊液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

试验(FTA-ABS)和(或)性病研究实验室(VDRL)试验阳性; 4.疑似病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①、②、③中的脑脊液常规检查异常(排除引起异常的其他原因),可有或无流行病学史; 5.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实验室检查③中的脑脊液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5 2.301,神经梅毒;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14-21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非梅毒螺旋体特异血清学试验(VDRL、RPR、TRUST、SPEA)+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TPPA、FTA-ABS、TPHA),根据所在医院情况选择; 5)乙肝五项、HCV抗体、HIV抗体; 6)腰穿:脑脊液常规、生化、FTA-ABS、VDRL试验,头颅核磁共振成像。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考虑合并心血管梅毒:胸部X光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治疗方案:(选择其一) 1.水剂青霉素G 1 800万-2 400万单位静脉滴注(300万一400万单位,每4小时1次),连续10~14天。继以苄星青霉素G 240万单位,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6个) 2010-01-29 09:15:49 来源:卫生部作者:浏览:572次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片、心电图; (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Ⅲ,TCD,CTA、MRA或DSA,灌注CT或灌注MRI。 (七)选择用药。 1.抗凝药物:排除抗凝治疗禁忌症后可给予①肝素加华法令;②单独口服华法令;③单独用低分子肝素。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必要时可予他汀类降血脂药。 (八)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能导致合并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明确,反复发作并且有手术指征者转外科或介入科进一步治疗,转入相应治疗路径。

视神经脊髓炎临床路径

视神经脊髓炎临床路径 (2010 年版) 一、视神经脊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ICD-10 :G36.0 )。 (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多发性硬化及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的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草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2):862-864 )。 1. 必要条件:视神经和脊髓的炎症性损害。 2. 支持条件:脊髓MRI 异常延伸3 个椎体节段以上;头颅MRI 不符合MS 诊断标准;NMO-IgG 血清学检测阳性。 3. 具备以上条件,并符合Wingerchuck NMO 标准(2010 年)。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多发性硬化及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的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草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 )。 1.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2. 人体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 3. 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4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根据《中国多发性硬化及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的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草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2):862-864 )。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G36.0 视神经脊髓炎疾病编码。 2. 神经功能明显受到影响(视神经、脊髓)。 3. 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实施。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心电图、X 线胸片; (3)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抗“ 0”血沉、C反应蛋白、感 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 (4)抗核抗体、ENA、ANCA 、类风湿因子、甲状腺功能; ( 5 )头颅及脊髓MRI 平扫和增强; ( 6 )腰穿脑脊液常规、生化、IgG 指数、寡克隆区带、24 小时IgG 合成率; (7)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检查;

脑出血临床路径doc

脑出血临床路径.doc

————————————————————————————————作者:————————————————————————————————日期:

脑出血临床路径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2010年美国《脑出血临床指南》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2010年美国《脑出血临床指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必要时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心肌酶谱、; (3)头颅CT 、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或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缓释片、美托洛尔等。 3.脑代谢药物:奥拉西坦、乙酰谷酰胺、神经节苷酯等 4.可选用醒脑中药:醒脑静。 5.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6.缓泻药:乳果糖、酚酞片、番泻叶等。 7.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14个]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目录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2 2脑出血临床路径7 3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路径12 4多发性硬化临床路径18 5癫痫临床路径23 6重症肌无力临床路径28 7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33 8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临床路径43 9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路径51 10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临床路径58 11颈动脉狭窄临床路径66 12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71 13视神经脊髓炎临床路径78 14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临床路径8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