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处理器的发展

微处理器的发展

微处理器的发展
微处理器的发展

1.1二

1.2 微处理器的发展,五

1.3 四,32

1.4 四

1.5 五,存储器

1.6 CPU ,内存

1.7 控制器,运算器,

1.8 程序,文档,

1.9 操作系统

1.10 机器语言

1.11 汇编源程序,汇编程序

1.12 编译程序

1.13 解释程序

1.14 运算精度的,高

1.15 字节,地址线

1.16 16MB

2.1 分压,大

2.2 分流,小,

2.3 分压

2.4 分流

2.5 2Ω

2.6 I1 + I2 - I4 = 0 ,I3 + I4 + I5 = 0

2.7 -I2R2 - I4R4+U S2 = 0 ,I1R1 + I3R3+I4R4-U S1+ U S3 = 0

2.8 独立的

2.9 短路,开路

2.10 储存电场

2.11 1μF,100

2.12 4μF ,50

2.13 开路。

2.14 电路刚接通,充电结束

2.15 通交流阻直流,通高频阻低频

2.16 通交流阻直流,通高频阻低频

2.17 短路

2.18 储存磁场

2.19 共价键结构

2.20 空穴,自由电子

2.21 自由电子,空穴

2.22 单向导电

2.23 反向击穿

2.24 发光二极管

2.25 两,发射结和集电结

2.26 发射区掺杂浓度高,集电结的面积大

2.27 反,正

2.28 I C=βI B

2.29 两,双

2.30 金属热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一,单2.31 好,高

2.32 单向导电

2.33 极性

2.34 R×100,R×1K

2.35 黑

3.1 1001011.1 ,4B.8

3.2 111.25,6F.2

3.3 342.875,

3.4

3.5 00100011

3.6 61 ,98

3.7 两,1

3.8 1325 ,3D39 ,BDB9

3.9 8K。

3.10 数值,隐含

3.11 大。

3.12 201

3.13 0. 1011000,0. 1011000

3.14 1. 1011000 ,1. 0101000

3.15 00001011,00001011

3.16 ,

3.17 -61

3.18 -127 ~ +127

3.19 -128 ~ +127

3.20 补,符号位

3.21 00 ,11

3.22 01,10 ,

3.23 1.101 ,0.0111

3.24 原码,异或

3.25 小阶向大阶

3.26 左规,加1

3.27 奇数,奇数,纠错,

3.28 偶数,奇数,纠错

3.29 7

3.30 0011101

3.31 0100111

3.32 0111010

3.33 4 ,(9,5 )

3.34 I5 P i I4 I3 I2 P3 I1 P2 P1

3.35 校验和。

4.1 0 ,1

4.2 1 ,0

4.3 1 ,0

4.4 0 ,1

4.5 0 ,1

4.6 16

4.7 逻辑

4.8 2n

4.9 m 1 ,m 7

4.10 m 1 ,m 6

4.11 D C B A F ++=)(

4.12 B A F +=

4.13 C B F +=

4.14 AC BC AB F ++=

4.15 1 ,0 ,

4.16 0 ,1

4.17 0 ,1

4.18 1 ,1

4.19 1111----+++i i i i i i i i i i i i C B A C B A C B A C B A ,1111----+++i i i i i i i i i i i i C B A C B A C B A C B A

4.20 输入,无关

4.21 编码器

4.22 译码器

4.23 3 ,8线-3线

4.24 4 , 16线-4线

4.25 4线-16线

4.26 4 ,1

4.27 电路原来的状态

4.28 触发器

4.29 0 ,1

4.30 0, 1

4.31 1 ,0

4.32 低 ,1,0==S R

4.33 0,1==S R

4.34 0,0==S R

4.35 1,1==S R

4.36 1→0

4.37 0→1

4.38 保持原来的状态

4.39 保持原来的状态

4.40 保持原来的状态

4.41 变为1态

4.42 保持原来的状态

4.43 保持原来的状态

4.44 保持原来的状态。

4.45 变为1态

4.46 3位二进制异步递增

4.47 3位二进制异步递减

4.48 复位法,置位法

4.49 4

4.50 数据寄存器,移位寄存器

5.1 公共

5.2 三态缓冲器

5.3 分时,同时

5.4 主模块,从属模块,主模块

5.5 总线带宽,每秒传送的字节数

5.6 总线位宽

5.7 系统总线

5.8 数据,地址,控制

5.9 512M

5.10 32,64

5.11 图形加速端口,图形处理能力5.12 ALU,算术/逻辑运算

5.13 单总线结构,缓存器

5.14 输出

5.15 三传送不需运算的操作数

5.16 双,高速缓冲

5.17 单,内

5.18 随机

5.19 动态随机,定时刷新

5.20 内

5.21 可编程只读,1

5.22 可擦除可编程只读,紫外线照射5.23 电擦除可编程只读,施加电脉冲5.24 固定只读,0

5.25 4 ,字、位同时

5.26 8 ,字

5.27 2 ,位

5.28 8 ,3线-8线

5.29 内

5.30 高速缓冲存储器,CPU和主存5.31 速度,位价格

5.32 命中

5.33 小,快,副本

5.34 块

5.35 0

5.36 全写

5.37 写回

5.38 CPU

5.39 磁道,扇区

5.40 悬浮在高速旋转的盘片上方,径向

5.41 相同512,小

5.42 34

5.43 柱面

5.44 靠近主轴的内,着陆区

5.45 相等

5.46 1.44MB

5.47 小凹点

5.48 50倍速,7500KBps

5.49 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

5.50 组合逻辑,微程序

5.51 程序计数器,提供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5.52 控制存储器

5.53 取机器指令,公用

5.54 40 ,双列直插

5.55 总线接口或BIU,执行或EU

5.56 16 ,20 ,1M

5.57 指令指针,提供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5.58 16 ,8

5.59 高,低

5.60 SS,SP

6.1 逻辑段

6.2 指令,伪指令

6.3 标识符,程序员

6.4 首字符。

6.5 31

6.6 定义5个字节单元,每个单元的内容为2

6.7 AL ,10H,立即

6.8 将寄存器BL中的内容送到寄存器AL ,寄存器

6.9 存器BL所指示内存单元中的内容送到寄存器AL,寄存器间接。

6.10 将偏移地址为1000H存储单元中的内容送到寄存器AL,直接

6.11 将寄存器AL与BL中的内容交换

6.12 将寄存器BL中的内容与AL中的内容作乘法运算,AX

6.13 将寄存器BX中的内容与AX中的内容作乘法运算,DX和AX

6.14 用寄存器AX中的内容除以BL中的内容,AL

6.1 用寄存器DX和AX中的内容除以BX中的内容,AX

6.16 AL

6.17 AX

6.18 FF85H

6.19 0085H

6.20 1085H,0000H

6.21 8085H,FFFFH

6.22 AND AL,0FH。

6.23 AND AL,0F0H

6.24 XOR AL,0FFH ,NOT AL

6.25 XOR AL,0FH

6.26 XOR AL,0F0H

6.27 XOR AL,0AAH

6.28 XOR AL,55H

6.29 0 ,0

6.30 0 ,1

6.31 1 ,0

6.32 1 ,0

6.33 EAH ,0

6.34 EAH ,0

6.35 1FH ,0

6.36 CDH ,1

6.37 48H ,0

6.38 9CH ,1

6.39 8DH,0

6.40 B9H,0

6.41 CL

6.42 CX

6.43 输入/输出系统功能调用

6.44 输入字符的ASCII码

6.45 待显示字符的ASCII码,DL

6.46 待显示字符串的首地址,DX。

6.47 CALL,RET

6.48 保护现场,入栈保护

6.49 CLD

6.50 STD

7.1 接口

7.2 状态寄存器,端口

7.3 数据缓冲,数据格式转换

7.4 程序查询传送方式,中断传送方式

7.5 执行程序,低

7.6 外设,中断请求

7.7 DMA控制器,主存和外设

7.8 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中断向量表7.9 0段0单元,0段03FF单元结束的

7.10 中断类型码,4

7.11 向量地址,向量地址= 中断类型码×4 7.12 0000H:00ACH ,0000H:00AFH

7.13 NMI和IRTN ,NMI

7.14 并行,数据通道宽度

7.15 可编程并行通信接口,3

7.16 初始化编程,A3H

7.17 09H

7.18 A

7.19 串行输入/并行输出移位寄存器

7.20 并行输入/串行输出移位寄存器

7.21 波特率,单位时间内传送的二进制位

7.22 串行,负

7.23 15

7.24 同步方式,异步方式,异步方式

7.25 硬盘,光驱。

7.26 通用串行总线,无需

7.27 PS/2 ,USB

7.28 输入,光学分辨率

7.29 图像每英寸长度上所包含的像素点数,DPI

7.30 每幅画面所包含的像素点数,水平像素点数与垂直像素点数的乘积7.31 体积,辐射

7.32 感光鼓

CPU发展史

课程名称:微机原理 报告名称: CPU 的发展历程探究 ——Intel与龙芯 姓名:王永琦 指导教师:周维民 学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CPU的发展历程探究

CPU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_Processing_Unit)的缩写,它由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和存储单元三大部分组成,可以进行运算、分析、判断并控制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工作。随着集成电路加工工艺的进步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CPU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并对现代信息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 在微机的各种部件中,CPU是~核心的部件,CUP的运行速度和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微机的整体性能。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CPU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其运行速度也在成倍地增长,从而促进了微机技术的发展。从某种角度来讲,微机技术的发展和CPU的发展是密切相关。 计算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核心部件——微处理器的发展上,每当~款新型的微处理器出现时,就会带动计算机系统的其他部件的相应发展,如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进~步优化,存储器存取容量的不断增大、存取速度的不断提高,设备的不断改进以及新设备的不断出现等, 70年代初期,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使运算器和控制器(即CUP)能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像这样的芯片就称为微处理器。微处理器决定了微机的型号,速度和档次。在评价微机的性能时,首先应该了解其微处理器的性能。 目前世界上能生产CPU的厂商主要有Intel、AMD、IBM、Motorola和台湾的威盛等,其中Intel占据了约75%的市场份额。按照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8位、16位、32位和64位等。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个人,CPU就是他的心脏,其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目前的计算机大都采用冯·诺依曼结构,即以存储程序原理为基础,由程序通过~系列的指令来实现~定的功能。CPU执行程序所需时间为: P=I×C×T 式中,I为程序编译后的机器指令数,C为执行每条机器指令所需的平均机器周期,T为每个机器周期的执行时间。P越少,CPU的性能就越好。因此,CPU 的性能与I、C和T三个因素有关。其中,T依赖于CPU硬件本身,由半导体材料和加工工艺决定,I和C则依赖于CPU软件及硬件,由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设计

CPU的起源与发展

CPU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任何东西从发展到壮大都会经历一个过程,CPU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和成就,其中的发展史更是耐人寻味。作为电脑之“芯”的CPU也不例外,本文让我们进入时间不长却风云激荡的CPU发展历程中去。在这个回顾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叙述了目前两大CPU巨头——Intel和AMD的产品发展历程,对于其他的CPU公司,例如Cyrix和IDT等,因为其产品我们极少见到 在现今的CPU出现之前,如同埃尼阿克(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之类的计算机在执行不同程序时,必须经过一番线路调整才能启动。由于它们的线路必须被重设才能执行不同的程序,这些机器通常称为“固定程序计算机”(fixed-program computer)。而由于CPU这个词指称为执行软件(计算机程序)的设备,那些最早与储存程序型计算机(stored-program computer)一同登场的设备也可以被称为CPU。 储存程序型计算机的主意早已体现在ENIAC的设计上,但最终还是被省略以期早日完成。在1945年6月30日,ENIAC 完成之前,著名数学家冯纽曼发表名为"First Draft of a Report on the EDVAC"的论文。它揭述储存程序型计算机的计划将在1949年正式完成(冯纽曼1945)。EDVAC的目标是执行一定数量与种类的指令(或操作),这些指令结合产生出可以让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执行的有用程序。特别的是,为EDVAC而写的程序是储存在高速计算机内存中,而非由实例线路组合而成。这项设计克服了ENIAC的某些局限—即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重设线路以执行新程序。在冯纽曼的设计下,EDVAC可以藉改变内存储存的内容,简单更换它执行的程序(软件)。 [1]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冯纽曼由于设计了EDVAC,使得他在发展储存程序型计算机上的贡献最为显著,但其他早于他的研究员如Konard Zuse也提出过类似的想法。另外早于EDVAC完成,利用哈佛架构制造的马克一号,也利用打孔纸带而非电子内存实作储存程序的概念。冯纽曼架构与哈佛架构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后者将CPU指令与数据分开存放与处置,而前者使用相同的内存位置。大多近代的CPU依照冯纽曼架构设计,但哈佛架构一样常见。 身为数码设备,所有CPU处理不连续状态,因此需要一些转换与区分这些状态的基础组件。在市场接受晶体管前,继电器与真空管常用在这些用途上。虽然这些材料速度上远优于纯粹的机械构造,但是它们有许多不可靠的地方。例如以继电器建造直流时序逻辑回路需要额外的硬件以应付接触点跳动问题。而真空管不会有接触点跳动问题,但它们必须在启用前预热,也必须同时停止运作。[2]通常当一根真空管坏了,CPU必须找出损坏组件以置换新管。因此早期的电子真空管式计算机快于电子继电器式计算机,但维修不便。类似EDVAC的真空管计算机每隔八小时便会损坏一次,而较慢较早期的马克一号却不常故障(Weik 1961:238)。但在最后,由于速度优势,真空管计算机支配当时的计算机世界,尽管它们需要较多的维护照顾。大多早期的同步CPU,其时钟频率(clock rate)低于近代的微电子设计(见下列对于时钟频率的讨论)。那时常见的时钟频率为100千赫兹到4百万赫兹,大大受限于内置切换设备的的速度。 发展 X86时代的CPU CPU的溯源可以一直去到1971年。在那一年,当时还处在发展阶段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这不但是第一个用于计算器的4位微处理器,也是第一款个人有能力买得起的电脑处理器!!4004含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被当时的蓝色巨人IBM以及大部分商业用户不屑一顾,但是它毕竟是划时代的产品,从此以后,INTEL便与微处理器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这么说,CPU的历史发展历程其实也就是INTEL公司X86系列

微处理器发展史

微处理器发展史 CPU发展史 CPU也称为微处理器,微处理器的历史可追溯到1971年,当时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 它是用于计算器的4位微处理器,含有2300个晶体管。从此以后,INTEL便与微处理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下面以INTEL公司的80X86系列为例介绍一下微处理器的发展历程。 1978和1979年, INTEL公司先后推出了8086和8088芯片,它们都是16位微处理器, 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 可使用1MB内存。它们的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8088是8位,8086是16位。

1981年 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最早的i8086/8088是采用双列直插(DIP)形式封装, 从i80286开始采用方形BGA扁平封装(焊接), 从i80386开始到Pentiumpro开始采用方形PGA(插脚),1982年, INTEL推出了80286芯片,该芯片含有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 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80286有两种工作方式:实模式 和保护模式。 1985年 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 时钟频率为12.5MHz,后提高到20MHz,25MHz,33MHz。

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4GB内存。 它除具有实模式和保护模式外,还增加了一种叫虚拟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过同时模拟多个8086 处理器来提供多任务能力。 除了标准的80386芯片(称为80386DX)外,出于不同的市场和应用考虑,INTEL又陆续推出了一些 其它类型的80386芯片: 80386SX、80386SL、80386DL等。 1988年 推出的80386SX是市场定位在80286和80386DX之间的一种芯片,其与80386DX的不同在于 外部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皆与80286相同,分别是16位和24位(即寻址能力为16MB)。 1990年 推出的80386SL和80386DL都是低功耗、节能型芯片,主要用于便携机和节能型台式机。

中央处理器的发展

中央处理器的发展 CPU的英文全称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意思是中央处理单元,我们通常也称之为中央处理器。CPU是电脑中最重要的核心组件。通常,一块CPU都要包含运算/逻辑单元、控制单元和寄存器这三部分,这些单元都被集成在一块面积不大的硅晶片中。 要了解CPU,首先要了解一些CPU方面的术语,拿这颗Intel新推出的P4 2.8E(图1)来看,它的一些参数已经在金属外壳上刻有了,2.80GHz/1M/800分别代表CPU的主频、二级缓存和前端总线频率。 主频就是这颗CPU的工作频率,一般来说主频越高CPU的速度越快,性能也就越强,主频、倍频和外频之间有一个换算关系:主频=外频×倍频。这颗CPU的外频是200MHz,于是我们可以推算出它的倍频应该是14。缓存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Intel通常按照二级缓存的多少来划分Pentium和Celeron,通常两者之间有一倍的差距。前端总线(FSB)在Intel P4系列CPU 中和外频之间也有个换算关系:前端总线频率(FSB)=外频×4,所以通过这里给出的800MHz,我们可以推算出外频为200 MHz。 目前,市面上的CPU主要是Intel和AMD两家公司的,下面我们从这两个公司的发展旅程来看看CPU的发展。

CPU双雄:Intel & AMD 一、早期的CPU 早期我们接触的电脑,大部分使用的是Intel的处理器,386、486其实说的就是CPU的型号。例如486是指CPU为Intel 8 0486(图2)处理器的电脑,Intel的处理器价格昂贵,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买得起的,当时一台普通的486电脑售价接近1000 0RMB。这个时候的AMD公司一直都在努力仿照Intel的CPU,推出一系列与之兼容的处理器,而且采取和Intel同样的命名方式,也取名叫386、486。 二、Pentium与K5出现 1993年3月,Intel发布了继80486之后的又一款CPU,并正式取名为Pentium(奔腾),俗称“586”。最初有Pentium 60和Pentium 66两款产品,后面的数字代表CPU的主频。94年至96年,Intel又分别将主频从75MHz提升到200MHz。所有的P entium系列都内置了16KB的一级缓存,二级缓存集成在主板上。 AMD公司为了与Pentium系列的处理器抗衡,也推出了自己的K5系列CPU。K5系列的处理器集成了24KB一级缓存,比Pentium系列多出了50%,在整体性能方面K5要高过同频的Pentium。 三、Pentium MMX与K6时代 1996年底,Pentium MMX 上市了(图3),这是另一款有划时代意义的处理器,它一共包括3种主频:166/200/233MHz。Intel将一级缓存增加到32KB,CPU接口也固定为Socket 7。Pentium MMX和上一代产品主要的区别就在这个MMX上,它包

计算机CPU发展历史及其最新技术1

计算机CPU发展历史及其最新技术 班级:计科1001班姓名:周标学号:20102139 一、计算机CPU的发展历史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集成电路的大规模使用,把本来需要由数个独立单元构成的CPU集成为一块微小但功能空前强大的微处理器时。CPU才真正在电子计算机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1971年,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微处理器4004。 1978年,Intel公司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称之为X86指令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的PC(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也正是从8088开始,PC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1990年,Intel公司推出的80386 SL和80386 DL都是低功耗、节能型芯片,主要用于便携机和节能型台式机。增加了一种新的工作方式:系统管理方式。当进入系统管理方式后,CPU 就自动降低运行速度、控制显示屏和硬盘等其它部件暂停工作,甚至停止运行,进入“休眠”状态,以达到节能目的。 Pentium(奔腾)微处理器于1993年三月推出,它集成了310万个晶体管。它使用多项技术来提高cpu性能,主要包括采用超标量结构,内置应用超级流水线技术的浮点运算器,增大片上的cache容量,采用内部奇偶效验一边检验内部处理错误等。 多能奔腾(Pentium MMX)的正式名称就是“带有MMX技术的Pentium”,是在1996年底发布的。从多能奔腾开始,英特尔就对其生产的CPU开始锁倍频了,但是MMX的CPU超外频能力特别强,而且还可以通过提高核心电压来超倍频,所以那个时候超频是一个很时髦的行动。超频这个词语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流行的。 K5是AMD公司第一个独立生产的x86级CPU,发布时间在1996年。K5的性能非常一般,整数运算能力不如Cyrix的6x86,但是仍比Pentium略强,浮点运算能力远远比不上Pentium,但稍强于Cyrix。综合来看,K5属于实力比较平均的那一种产品。AMD1997年又推出了K6。K6这款CPU的设计指标是相当高的,它拥有全新的MMX指令以及64KB L1 Cache,整体性能要优于奔腾MMX,

CPU的发展历程

CPU的发展历程 CPU也称为微处理器,微处理器的历史可追溯到1971年,当时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它是用于计算器的4位微处理器,含有2300个晶体管。从此以后,INTEL便与微处理器结下了不解之缘。下面以INTEL公司的80X86系列为例介绍一下微处理器的发展历程。 1978和1979年,INTEL公司先后推出了8086和8088芯片,它们都是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可使用1MB内存。它们的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8088是8位,8086是16位。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最早的i8086/8088是采用双列直插(DIP)形式封装,从i80286开始采用方形BGA扁平封装(焊接),从i80386开始到Pentiumpro开始采用方形PGA(插脚),1982年,INTEL推出了80286芯片,该芯片含有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80286有两种工作方式:实模式和保护模式。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后提高到20MHz,25MHz,33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4GB内存。它除具有实模式和保护模式外,还增加了一种叫虚拟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过同时模拟多个8086处理器来提供多任务能力。 除了标准的80386芯片(称为80386DX)外,出于不同的市场和应用考虑,INTEL 又陆续推出了一些其它类型的80386芯片:80386SX、80386SL、80386DL等。 1988年推出的80386SX是市场定位在80286和80386DX之间的一种芯片,其与80386DX的不同在于外部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皆与80286相同,分别是16位和24位(即寻址能力为16MB)。 1990年推出的80386SL和80386DL都是低功耗、节能型芯片,主要用于便携机和节能型台式机。80386SL与80386DL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基于80386SX的,后者是基于80386DX的,但两者皆增加了一种新的工作方式:系统管理方式(SMM)。当进入系统管理方式后,CPU就自动降低运行速度、控制显示屏和硬盘等其它部件暂停工作,甚至停止运行,进入"休眠"状态,以达到节能目的。 1989年INTEL推出了80486芯片,这种芯片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其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50MHz。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并且在 80X86系列中首次采用了RISC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采用了突发总线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由于这些改进,80486的性能比带有80387数学协处理器的80386DX提高了4倍。 80486和80386一样,也陆续出现了几种类型。上面介绍的最初类型是80486DX。

cpu发展历程

编者按:任何东西从发展到壮大都会经历一个过程,CPU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和成就,其中的发展史更是耐人寻味。作为电脑之“芯”的CPU也不例外,本文让我们进入时间不长却风云激荡的CPU发展历程中去。在这个回顾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叙述了目前两大CPU巨头——Intel和AMD的产品发展历程,对于其他的CPU公司,例如Cyrix 和IDT等,因为其产品我们极少见到,篇幅所限我们就不再累述了。 一、X86时代的CPU CPU的溯源可以一直去到1971年。在那一年,当时还处在发展阶段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这不但是第一个用于计算器的4位微处理器,也是第一款个人有能力买得起的电脑处理器!4004含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被当时的蓝色巨人IBM以及大部分商业用户不屑一顾,但是它毕竟是划时代的产品,从此以后,INTEL便与微处理器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这么说,CPU的历史发展历程其实也就是INTEL公司X86系列CPU 的发展历程,我们就通过它来展开我们的“CPU历史之旅”。 1978年,Intel公司再次领导潮流,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并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指令。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i8086和i8087,所以人们也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虽然以后Intel又陆续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

CPU,但都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而且Intel在后续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后来因商标注册问题,才放弃了继续用阿拉伯数字命名。至于在后来发展壮大的其他公司,例如AMD和Cyrix等,在486以前(包括486)的CPU都是按Intel的命名方式为自己的X86系列CPU命名,但到了586时代,市场竞争越来越厉害了,由于商标注册问题,它们已经无法继续使用与Intel的X86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命名,只好另外为自己的586、686兼容CPU命名了。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可使用1MB内存。8088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也正是从8088开始,PC机(个人电脑)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1982年,许多年轻的读者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INTE已经推出了划时代的最新产品枣80286芯片,该芯片比800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是在CPU的内部含有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从80286开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变出两种来:实模式和保护模式。 Intel 80286处理器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

PowerPC处理器发展历程

PowerPC处理器的发展历程 摘要:本文简述freescale的powerpc处理器的发展历程,按powerpc处理器应用领域对处理器进行了进行分类和介绍。 关键词:嵌入式处理器;powerpc;powerquicc;power qoriq 中图分类号:tp752 一般情况下的powerpc,指的是使用powerpc指令集的处理器。powerpc,最初的含义却不是power,而是performance optimized with enhanced risc;pc指的是performance computing。powerpc 系列是源自于power架构的设计,但进行了大量的改动。例如,power pc是open-endian设计,而power是大尾段设计;power pc希望提供更强的浮点处理能力和多线程处理能力。总的来说,这两种类型的cpu并没有太大的差别,power pc保留了绝大部分power指令,许多应用只要重新编译,就可以分别在两个平台上运行。 随着powerpc的发展,使用powerpc构架的处理器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家族,在通信、工控、航天国防等要求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主流的powerpc处理器制造商有ibm、freescale、amcc、lsi等。而在嵌入式领域freescale的powerpc占主导地位,尤其有e2v公司对扩展温度powerpc的支持,广泛应用于航空国防领域。 1 freescale的powerpc系列 freescale公司是从motorola公司分离出来的公司,但是把motorola公司名下所有关于powerpc处理器的业务都归属到

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的发展

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的发展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0级电信基地班胡亚昆) 摘要:上个世纪中期至今,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CPU是计算机的核心。本文以美国Intel 公司推出的CPU为例,详细介绍了计算机CPU的发展。 关键词:CPU 数据总线时钟频率80X86 Pentium Core 1. 引言 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4个阶段。而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正是现代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和引擎,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为CPU技术的发展。通常,计算机的发展是以CPU的发展为表征的。根据摩尔定律,我们知道微处理器集成度每个18个月翻一番,芯片的性能也随之提高一倍左右。目前世界上生产CPU最强的公司是美国著名的Intel公司。本文将从Intel公司推出的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逐个介绍到Intel最近推出的Core系列处理器,通过这些介绍来让大家深刻地了解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的发展。 2. Intel 4004 1971年,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这是第一个可用于微型计算机的四位微处理器。它包含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被当时的蓝色巨人IBM以及大部分商业用户不屑一顾,但是它毕竟是划时代的产品。从此以后,Intel便与微处理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3. 8086/8088/80186/80188 1978年,Intel公司正式推出了8086CPU,这是该公司生产的第一个16位芯片,内外数据总线均为16位,地址总线20位,主存寻址范围为1MB,时钟频率为5MHz,集成度只有0.040百万件/个。 由于当时的外设接口是8位,8086的16位外设数据线不能直接与外设接口连接,这一点限制了8086的推广。于是,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准16位处理器8088,它只是将数据总线改为8位,其他设计都没有交大的改变,应用较为广泛。 8086/8088CPU内部结归纳起来可分为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和存储单元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互相协调,对命令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运算并控制计算机协调工作。以后不管什么样的CPU,其内部结构都可归纳为这三部分。 8086/8088的指令是以字节为基础构成的,建立了指令预取队列,将取指令和执行指令这两个操作分别由总线接口单元(BIU)和执行单元(EU)来完成,提高了微处理器的指令执行速度。 8086/8088内有8个通用寄存器(AX,BX,CX,DX,SP,BP,SI,DI),4个段寄存器(SS,ES,DS,CS)和2个控制寄存器(IP,FLAGS),这些寄存器全部是16位寄存器。 8086/8088无高速缓存。 随后,Intel公司80186/80188,它们的核心分别是8006/8088,配以定时器、中断控制器、DMA控制器等支持电路,功能更多,速度更快。80186/80188指令系统比8086/8088增加了若干实用的指令,涉及堆栈操作、位移指令、输入输出指令、过程指令、边界检测及乘法指令。

Intel微处理器发展史

Intel官方超高清大图:微处理器发展40周年 1971年11月15日,Intel 开发了全球第一款微处理器“Intel 4004”,时至今日即将整整40年。为了纪念这历史性的一刻,Intel 今天放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尤其是历代17款处理器的超高清大图特写(外壳与内核),值得收藏,不容错过。 首先来看一段老祖宗4004与当今最快处理器Sandy Bridge Core i7 的有趣对比: 1、对比晶体管速度,4004就像是蜗牛,每小时前进5米,而现在就是肯尼亚选手帕特里克·马卡乌·穆斯约基今年9月25日在德国柏林创造的马拉松长跑记录:2小时3分38秒,平均时速20.6公里。从频率上对比,二者就分别是蜗牛和闪电博尔特。 2、如今一台笔记本每年的能耗价值约25欧元(¥220),而如果1971年来处理器功耗不变,如今的笔记本每年要在能耗上支出大约10万欧元(¥87万元),没几个人能用得起。 3、4004的内核包含2300个晶体管,Sandy Bridge 则是9.95亿个,就像一个小村落和整个中国的人口对比。如果每颗晶体管都是一粒米,9.95亿颗足够波兰波兹南、德国斯图加特、英国格拉斯哥或者任何56.7万左右人口的大城市的所有人都饱饱地吃上一顿。 4、Sandy Bridge 采用32纳米工艺制造,内核面积216平方毫米,而如果使用4004的10微米工艺,Sandy Bridge 的内核面积将是21平方米,或者说7×3米。感谢摩尔定律。 5、4004的频率为74KHz,Sandy Bridge 则可达4GHz 左右。如果汽车的速度也照此提升,那么今天从旧金山开到纽约,或者从葡萄牙里斯本开到俄罗斯莫斯科,都只需要1秒钟。 6、从4004到Sandy Bridge,晶体管的速度提升了5000倍,功耗只有当初的5000分之一,价格则降低到了50000分之一。 7、贝尔实验室1947年发明的晶体管有一个手掌那么大,而在22nm 三栅极工艺下,一个针头(直径约1.5毫米)的空间就能放下10多亿个晶体管。

Intel公司的CPU发展史

I n t e l公司的C P U发展 史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Intel公司的CPU发展史 英特尔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成立于1968年,具有41年产品创新和市场领导的历史。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 Intel公司的CPU演进史几乎就等于计算机演进史。 就Intel而言,经历过8086(第一代)、80286(第二代)、80386(第三代)、80486计算机(第四代)、Pentium(第五代)、Pentium Pro(第六代)到现今的Pentium II、Pentium III、PentiumⅣ,到现今主流的多核心CPU,期间虽有AMD、Cyrix、IBM等都陆续有跟上计算机世代的交替,除了AMD的K7、K8曾经稍微威胁到Intel的霸主地位之外,可以说是Intel公司的天下。 Intel 4004 1971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这是第一个可用于微型计算机的四位微处理器,它包含2300个晶体管,随后英特尔又推出了8008。1974年,8008发展成8080,成为第二代微处理器。8080作为代替电子逻辑电路的器件被用于各种应用电路和设备中。 X86系列 Intel x86处理器成为IBM PC的大脑。这个历史的选择也将英特尔公司日后带入了财富500强大公司的行列。 Intel 8086?/8088 1978年英特尔公司生产的8086是第一个16位的微处理器。这就是第三代微处理器的起点。?8086微处理器最高主频速度为8MHz,具有16

(完整版)CPU的发展趋势

2016-2017年第1学期 CPU的发展趋势 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班级:通信工程2 0 1 4 级1班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6年10月

CPU的发展趋势 摘要CPU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CPU的性能当然能够体现出现代化社会计算机的发展程度。为了能满足计算机市场的需求,研究人员不断的对CPU进行更新迭代,来使CPU 的性能得以提高。本文通过对CPU发展历史的研究,和对现状的分析来对CPU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健词 CPU 性能发展历史发展趋势 一、CPU的概述 CPU中文名是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位,在计算机的运行中主要负责对指令的执行和数据的处理。在CPU 的内部由上百万个微型的晶体管共同组成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和存储单元。CPU 在计算机中主要的功能有以下四个方面: (1)处理指令 这是指控制程序中指令的执行顺序。程序中的各指令之间是有严格顺序的,必须严格按程序规定的顺序执行,才能保证计算机系统工作的正确性工作。 (2)执行操作 一条指令的功能往往是由计算机中的部件执行一序列的操作来实现的。CPU要根据指令的功能,产生相应的操作控制信号,发给相应的部件,从而控制这些部件按指令的要求进行动作。 (3)控制时间 时间控制就是对各种操作实施时间上的定时。在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中,在什么时间做什么操作均应受到严格的控制。只有这样,计算机才能有条不紊地工作。 (4)处理数据 即对数据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或进行其他的信息处理。 其功能主要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并执行指令。在微型计算机中又称微处理器,计算机的所有操作都受CPU控制,CPU的性能指标直接决定了微机系统的性能指标。CPU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基本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提供系统可靠性。运作原理可基本分为四个阶段:提取、解码、执行和写回。 二、CPU 的发展历史 1971年。世界上第一块微处理器4004在Intel公司诞生了。它出现的意义是划时代的,比起现在的CPU,4004显得很可怜,它只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 1978年,Intel公司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i8086和i8087,所以人们也把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这就是X86指令集的来历。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是第一块成功用于个人电脑的CPU。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寻址范围仅仅是1MB内存。8088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这样做只是为了方便计算机制造商设计主板。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1982年,Intel推出80286芯片,它比808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在CPU的内部集成了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80286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块CPU。

微型计算机和微处理器的发展

微型计算机和微处理器的发展 本篇报告的目的讲述微型计算机和微处理器的发展史,以此来深化对计算机功能结构的认识,并进一步了解计算机工作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计算机发展做一个合理的推测和预期。其实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和微处理器的发展其实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微型计算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核心部件——微处理器的发展上,每当一款新型的微处理器出现时,就会带动微机系统的其他部件的一并发展,比如在微机体系结构上,存储器存取容量、存取速度上,以及外围设备都在不断改进,在此基础上新设备也在不断出现并推动微型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篇 微机的发展上根据微处理器的字长和功能,将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简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概述:4位和8位低档微处理器(第1代) 基本特点:采用PMOS工艺,集成度低(4000个晶体管/片), 指令系统:系统结构和指令系统简单,主要采用机器语言或简单的汇编语言,指令数目少,基本指令周期为20~50μs,用于简单的控制场合。 举例:Intel4004和Intel8008微处理器和分别由它们组成的MCS-4和MCS-8微机 第二阶段: 概述:8位中高档微处理器(第二代) 特点:采用NMOS工艺,集成度提高约4倍,运算速度提高约10~15倍 指令系统:比较较完善,具有典型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中断、DMA等控制功能 软件方面:除汇编语言外,还有BASIC、FORTRAN等高级语言和相应的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在后期出现操作系统。 举例:Intel8080/8085、Motorola公司、Zilog公司的Z80 第三阶段: 概述:16位微处理器(第三代) 特点:用HMOS工艺,集成度(20000~70000晶体管/片)和运算速度都比第2代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指令系统:指令系统更加丰富、完善,采用多级中断、多种寻址方式、段式存储机构、硬件乘除部件,并配置了软件系统 产品举例:Intel公司的8086/8088,Motorola公司的M68000,Zilog公司的Z8000 第四阶段: 概述:32位微处理器(第四代) 产品举例:Intel公司的80386/80486,Motorola公司的M69030/68040 基本特点:采用HMOS或CMOS工艺,集成度高达100万个晶体管/片,具有32位地址线和32位数据总线 评价:微型计算机的功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超级小型计算机,完全可以胜任多任务、多用户的作业 第五阶段: 概述:奔腾系列微处理器(第5代) 产品举例:Intel公司的奔腾系列芯片及与之兼容的AMD的K6系列微处理器芯片 特点:AMD与Intel分别推出来时钟频率达1GHz的Athlon和PentiumⅢ。00年11月,Intel又推出了Pentium4微处理器,集成度高达每片4200万个晶体管,主频为1.5GHz。2002

微处理器的发展史

二、微处理器的发展历史 你知道神奇的计算机芯片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Intel公司的创始人摩尔曾 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解释:我们需要为芯片寻找一种基质,因此我们考察了地球的基质,它主要是沙粒,所以我们使用了沙粒(硅可由海沙滤取而得)。我们需要为芯片上的线路和开头寻找一种金属导体,我们考察了地球上的所有金属,发现铝是最丰富的,所以我们使用了铝。下面让我们循着Intel公司的发展历程,去探寻中央处理器的发展史。 1971年,Intel公司首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4位微处理器芯片Intel 4004,它集成了2300个晶体管,同年,第一台使用了4004芯片的微型计算机诞生了。1972年Intel公司推出了8位微处理器芯片8008,之后的几年中,8位微型计算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打开了一定的市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苹果公司的A pple II。1978年Intel公司推出了16位微处理器芯片8086,主频为5~8MHz。随后又有80186、80188、80286等16位芯片出现。这一阶段在微型计算机市场大获成功的是IBM公司的IBM PC。1985年Intel公司推出32位微处理器80386,指令中增加了页式存储管理,加强了图形处理的能力。同一年,Microsoft (微软)公司推出了Windows 操作系统,这是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一次革命性的进步。1989年Intel公司研制成功80486芯片。微型计算机市场日趋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993年Intel公司公布了新一代的处理器80586,并给它起了个商品名Pentium (奔腾),简称P5,集成度为310万个器件/片,时钟频率为60~133MHz,1995年2月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 Pro芯片,简称P6,集成度为550万个器件/片,时钟频率为133MHz,1997年1月Intel公司推出了第一片带MMX技术的多功能奔腾处理器。MMX是Multi-Media Extensions(多媒体扩展)的缩写,是为加快多媒体操作运算而在CPU内部新增了57条指令。这57条指令是特别为音频信号、视频信号以及影像处理而设计的,从而使得本来由声卡、解压卡、显示卡等支持的部分工作,又可以回到高速的CPU中完成。1997年下半年起,各CPU制造商竞相将MMX技术纳入32位及64位微处理器中。1998年的PentiumII是带有MM X技术的P6级的微处理器,内含750万个晶体管,主频普遍在200MHz以上。19 99年2月Intel公司又推出了PentiumIII,其核心速度在 450MHz以上。Penti umIII是在PentiumII的基础上新增加了70条能够增强音频、视频和3D图形效果的SSE(Streaming SIMI Extensions,数据流单指令多数据扩展)指令集。200 0年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 IV微处理器,主频达到1GMHz以上。 纵观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微处理器性能的不断提高是计算机应用得以迅速发展的真正动力,它比历史上任何发明都进展得更为迅速。

CPU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CPU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文计081-2班李香 200890513216号 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微处理器)的缩写,它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它的发展非常迅速,个人电脑从8088(XT)发展到现在的Pentium 4时代,只经过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从生产技术来说,最初的8088集成了29000个晶体管,而PentiumⅢ的集成度超过了2810万个晶体管;CPU的运行速度,以MIPS(百万个指令每秒)为单位,8088是0.75MIPS,到高能奔腾时已超过了1000MIPS。CPU的内部结构归纳起来可分为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和存储单元三大部分,这三个部分相互协调,对命令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运算并控制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工作。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 4位微处理器、8位微处理器、16位微处理器、32位微处理器以及正在酝酿构建的64位微处理器。 Intel 8086/8088:1978年英特尔公司生产的8086是第一个16位的微处理器.8086微处理器最高主频速度为8MHz,具有16位数据通道,内存寻址能力为1MB。1979年,英特尔公司又开发出了8088。8086和8088在芯片内部均采用16位数据传输,所以都称为16位微处理器,但8086每周期能传送或接收16位数据,而8088每周期只采用8位。8088采用40针的DIP封装,工作频率为6.66MHz、7.16MHz或8MHz,微处理器集成了大约29000个晶体管。8086和8088问世后不久,英特尔公司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改进,他们将更多功能集成在芯片上,这样就诞生了80186和80188。这两款微处理器内部均以16位工作,在外部输入输出上80186采用16位,而80188和8088一样是采用8位工作。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最早的i8086/8088是采用双列直插(DIP)形式封装,从i80286开始采用方形BGA扁平封装(焊接),从 i80386开始到Pentiumpro开始采用方形PGA(插脚),1982年,INTEL推出了80286芯片,该芯片含有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 Intel 80286:1982年,英特尔公司在8086的基础上研制出了80286微处理器,该微处理器的最大主频为20MHz,内、外部数据传输均为16位,使用24位内存储器的寻址,内存寻址能力为16MB。80286可工作于两种方式,一种叫实模式,另一种叫保护方式。80286集成了大约130000个晶体管。8086~80286这个时代是个人电脑起步的时代,当时在国内使用甚至见到过PC机的人很少,它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神秘的东西。到九十年代初,国内才开始普及计算机。它除具有实模式和保护模式外,还增加了一种叫虚拟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过同时模拟多个8086处理器来提供多任务能力。

cpu的发展简史

电脑CPU的发展历程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微处理器)的缩写,它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编辑今天所写的产品主要是针对市场份额超大的两家,像国产的威盛还有龙芯编辑没有做进一步的探究。目的只是让大家先普及一下主流产品的过去和未来。以后会为大家做更深层的探究。

著名的处理8088 处理器演变英特尔发展史 处理器的发展演变史编辑认为和产品内部的电路有的一拼,几十年的时间可处理器的轨迹却是飞一般的发展,无论是性能、工艺、体积、价格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革。废话少说我们先看下市场大哥的发展史,编辑的寥寥数语不可能把它的发展轨迹描述的详细入里,只能以点带面了。 英特尔CPU发展史: 4004:1969年(4bit)

8008:1972年(8bit) 8080:1974年(8bit) 8085:1976年(8bit) 8086:1978年(16bit) 8088:1979年(CPU内部16bit而外部8bit),编辑这里要提一句就是从8088开始,个人电脑(pc)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从8088应用到ibm pc机上开始,个人电脑真正走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它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80186:1980年(16bit) 80188:1981年(16bit) 80286:1982年(16bit) 80386:1985年(32bit) 80486:1989年(32bit)。1989年,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芯片由英特尔推出。这款经过四年开发和3亿美资金投入的芯片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首次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使用1微米的制造工艺。80486的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到33mhz、40mhz、50mhz。80486的性能比带有80387数协微处理器的80386 dx性能提了4倍 1993年出现了Pentium(586),全面超越486的新一代586的cpu问世也为大家带来性能强劲处理器的开端,为了摆脱486时代微处理器名称混乱的困扰,英特尔公把自己的新一代产品命名为pentium(奔腾),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看到一系列的发展进化,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不过处理器的发展始终在前行,而且会伴随人们的生活发展下去。 P1,有3个大代:P1,P1 mmx,P1 pro。最多见的是P1 mmx,有了mmx 指令集,让P1有了解压VCD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