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时优化提能练习24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时优化提能练习24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时优化提能练习24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时优化提能练习24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 1.词汇理解 (1)惩.山北之塞( ) (2)杂然相许.( ) (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4)汝心之固.( ) (5)固不可彻.( ) (6)惧其不已.也( ) (7)帝感其诚.( ) (8)无陇断.焉( ) (9)始一反.焉( ) (10)河曲智叟亡.以应( ) (11)汝之不惠.( ) (12)一厝.朔东( ) (13)面.

山而居( ) (1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15)吾与汝毕力平险.( ) (16)跳.往助之( ) 2.一词多义

(1)方????? 方.七百里( )方.

其远出海门( ) (2)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 (3)固?????

汝心之固.( )吾义固.

不杀人( )

(4)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 ) (5)且?????

年且.九十( )且.

焉置土石( ) (6)之????

?

本在冀州之.南( )汝之.不惠( )

跳往助之.( )

(7)其????

?

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也( )其.

如土石何( )

(8)以?????

以.残年余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 (9)焉?????

始一反焉.( )且焉.

置土石( ) 3.古今异义 (1)投诸.

渤海之尾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众,许多。 (2)河阳.之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太阳,日光。 (3)达于汉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空中云层密布,不见阳光或偶见阳光的天气。

(4)虽.我之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今义:虽然。

(5)惧其不已.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今义:已经。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

4.句子翻译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型默写

(1)文中侧面描写移山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内容理解

(1)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的句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言默戒

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

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

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释】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或.旦而不鸣或:____________________

(2)皆足取.祸也取: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有一位愚公,年纪将近90岁,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路,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

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余留的岁月和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加(高度),担心什么挖不平?”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拿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把这件事禀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这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面,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23愚公移山

【优化提能】

课内精读

1.(1)苦于(2)赞同(3)草(4)顽固(5)通(6)停止(7)诚心(8)隔绝(9)通“返”(10)通“无”,没有

(11)通“慧”,聪明(12)通“措”,放置(13)名词作动词,面向(14)名词作状语,用箕畚(15)形容词用作名词,险阻的山(16)动词作状语,跳着

2.(1)名词,指面积副词,正,正在(2)副词,竟然通“增”,增加(3)形容词,顽固副词,本来(4)通“无”,没有动词,逃避,逃走(5)副词,将近连词,况且(6)结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

(7)代词,他的代词,他副词,加强反问语气(8)介词,凭,靠连词,用来(9)语气助词,无实义疑问代词,哪里3.(1)之于(2)山之南,水之北(3)山之北,水之南

(4)即使(5)停止(6)草

4.(1)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2)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3)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4)你太不聪明了!

(5)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加(高度),还愁挖不平吗?

5.(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6.(1)嘲讽、怀疑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

(2)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还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尽管凭他个人的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走大山。

(3)①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②示例一: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示例二: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要学会放弃,另找其他的办法,这样才不会钻进死胡同,陷入困境。

(4)A解析:愚公的妻子只是“献疑”,并不是“强烈反对”。

延伸阅读

1.(1)有的。(2)招致。

2.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3.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

4.该说的时候不说和不该说的时候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讲究时宜。

[参考译文]

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吃了。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烹吃了。过后(他)对我说:“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怎么办?”我告诉他说:“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得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受烹的,和人又有什么相关呢?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它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所以写下来作为发言和沉默的告诫。

八年级下册21—24课原文及译文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西东。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

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能见到阳光。 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臵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其言之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和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八年级上册(部编版)24课古诗文

24 古诗词练习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从诗人所做的“”这件事可以看出其隐居生活的闲适自由。(限填两字) 2.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3.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5.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和“”。 6.本诗的诗眼是。 7.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8.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1.采菊 2.心远地自偏 3.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4.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像鸟儿一样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在自然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悠游自在的生活) 5.心远悠然 6.心远地自偏 7.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8.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春望(杜甫) 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1.望山河草木花鸟 2.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3.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4.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5.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一词,透过这个词,我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6.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7. 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8. 请你发挥想象,描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示的情景。 9.“家书抵万金”传诵千古,请作简要赏析。 3. 破满目凄然 4.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5.国破或:破 6.“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7.望有观望、希望、盼望的意思。看到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家人团聚。8.一种解释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另一种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9. “抵万金”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的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渡易水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 首》教案 来源:语文网作者:匿名 内容预览: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 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 预习这五篇作品,准确认读文中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研讨《采薇》 1、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2、学习《十五从军征》 2、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3、研读《送别》 3、细心体会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一、学习《采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同学们都能背诵哪些诗歌呢?诗歌是一种纯文学的代表,也是张力很强,容量很大的体裁。这课有五首作品,有古诗,有乐府诗,有七言绝句,也有词和曲。内容涉及叙事、写景抒情、讽刺等很多方面,下面我们就进入具体的学习。 2.转入《采薇》的学习,先范读,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解决:《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 3.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思想内容。注意: (1、)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做繁琐分析。 (2、)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懂处提问解决。 (3、)思考:将“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有何意义? 1、背诵自己能想起的诗歌,对课文产生兴趣。 2、文注释,认真阅读《采薇》,读诗的整体印象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反复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 1、理解诗的意境,和诗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诗特点。明确:对于家乡的怀念和对长年在外戍守的无奈。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介绍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 2.范读《十五从军征》,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同样描写士兵,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点拨:前诗更中于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心情。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1.了解与此诗内容相关的知识。 2.学生诵读这首诗,体会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送别》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介绍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2、让学生朗读此诗,并讲述诗的大意。 3、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这首诗歌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点拨:形象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对友人依依不舍,还没分别就盼归的心情。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诗词五首》赏析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1分)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心远地自偏(1分) (2)、“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3)、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5.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七八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三、四句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答案: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见到了悠远的南山。 4.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我,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正因为如此才能过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的“无我之境”。 5. 作者表面写夕阳西下,倦鸟归巢,实则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应该返回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 春望 1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19.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答:18.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19.忧国思家的情怀。5.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6.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一)(4分)5.“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6.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2分) 【答案】(1)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1分) (2)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2分) 14.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018春语文S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4课我能行

24 我能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学会自己自信地面对困难,解决题 教学重难点: 1、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 2、学习课文第1—5段 3、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教学难点: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预习作业:朗读课文,勾出会认字在文中组的词;查字典了解生字字义教具:挂图小黑板卡片 实物:足球 教学方法:讲练法、讨论法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 2、学习课文第1—5段 3、练习川“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教学重点:认渎生字 教学难点:练习川“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教具:挂图小黑板卡片 实物:足球

教学过程: —、导入 1、出示实物:篮球、足球 师:“你们喜欢打篮球吗?” 2、师讲一个小故事思考: 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样? 3、板书课题:我能行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画山生寸:,自主拼读 3、了解课文人物内容 (1)爸爸高兴地笑了 (2)爸爸陪贝贝在球场玩,贝贝一个人玩得十分起劲。 4、师生齐述全文 三、认读字词 1、出示会人字,先自由拼读 2、同桌文流对读 3、老师针对学生拼读有困难的字进行重点教学 4、出示卡片开火车读 5、出示具体句子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四、请几名学生轮流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五、学习课文1—5段 1、自由读课文1—5段 2、(1)明白贝贝遇到什么问题 (2)贝贝准备怎么办? 3、选择自已最理解的段读一读 (1)请一生读第一段 结合图理解“投篮、瞄准”的意思 请一生上台表演投篮动作,了解两个词语的意思(2)请—生读第2段 读后谈第2段的贝贝 “他在想什么?他的心情怎样?” (4)全班齐读第3、4、5段 分角色读一读爸爸和贝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品课件

24诗词五首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

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后练习(无答案)

《我不是最弱小的》 一、给带点字注音。 ()()()() 掀.起郊.游纤.细聊.天 ()()()() 抵.抗遮盖.软弱.下垂. 二、巧识汉字“双胞胎”。 粉()末()扑()该() 芬()末()补()孩() 三、我能把词宝宝送回家。 美丽美好美妙 ⒈森林里响起()的笛声,是谁在为大家演奏? ⒉千岛湖景区空气清新,景色(),是个旅行的好去处。 ⒊()的大丽菊开放了,田野里一片金黄。 未末 ⒋队伍的()尾,是我们敬爱的老班长。 ⒌()来的世界会越来越精彩。 四、读句子加标点。 ⒈这儿还有一朵野蔷薇呢() ⒉那里盛开着美丽的铃兰花() ⒊萨沙又问()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 ⒋妈妈笑着说()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 敢的孩子啦() 五、照样子,写句子。

例:森林里的景色是那么美好,空气是那么清新。 ⒈公园里的花朵是那么(),树木的枝叶是那么()。 ⒉()是那么(),()是那么()。 六、读短文,回答问题。 萨沙朝蔷.(qián qiáng)薇花丛()去。大雨已经()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无力地()着头,显得更加娇嫩.(nèn lèn)。萨沙()起雨衣,轻轻地()在蔷薇花上,()道:“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⒈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我发现这些词语都是表示()的词。 ⒉给短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⒊用“”画出萨沙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句子。 ⒋用“~~~”画出雨中的蔷薇花非常需要别人的保护的句子。 5.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对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描述,恰当的 一项是:() ⑴萨沙在问妈妈,自己做了保护蔷薇花的事,是不是最弱小的了。 ⑵萨沙保护了蔷薇花,说明萨沙是个爱护花草树木的孩子。 ⑶这是萨沙在反问妈妈:现在我保护了比我弱小的蔷薇花,我不是最弱小的了— —你们保护我,我也保护了别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

24 诗词五首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饮酒》(其五) 《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教 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了解赠序的文体特征。 3.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同伴互助疏通第一段文意,朗读时正确把握停顿。 4.初步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后生勤奋学习。 (二)课前预习: 1.给加点词注音: 嗜.()砚.()叩.()问叱咄 ..()() 俟.()皲.()裂媵.()人衾.()烨.()然 缊.()袍容臭.()负箧.()曳屣 ..()() 2.宋濂,字景濂,号潜溪,_____(朝代)文学家。他的散文清新简洁,行文善于变化,思想也比较深刻。朱元璋称他是“__________________”,刘基赞许他“_________________”,四方学者称他“____________”。宋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第一段)。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仲,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三)课内导学: 1.导入:同学们,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作家、文体: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他的散文清新简约,行文善于变化,思想也比较深刻。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教案设计

24诗词五首 1.通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国度,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

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导学案(人教版)

24、《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会写一些重要的词语。 2. 知道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 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 请选择正确的注音。 ①选贤与能 A. yǔ B. jǔ ②矜、寡、孤、独 A. guān B. jīn ③男有分 A. fēn B. fèn ④货恶其弃于地 A. è B. wù 2. 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选贤与能()②讲信修睦()()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④不独子其子() ⑤矜、寡、孤、独()()()()⑥废疾() ⑦男有分()⑧女有归() 3. 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大道之行也》选自《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家经典之一,西汉__________________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题目中的“大道”__________________。 二. 按原文填空: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24 诗词五首 第1课时 《饮酒〈其五〉》《春望》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 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提问1: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

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提问2: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提问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提问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提问5: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三、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 采菊见南山——热爱自然 山夕飞鸟伴——内心愉悦宁静致远 淡泊名利 春望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自由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点名读,正音。注意“搔(sāo)、簪(zān)”是平舌音。 提问1:思考:本诗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他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描绘画面 提问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写了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提问3: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言之成理即可) 提问4: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南郑县大河坎九年制学校:杨青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利用文中的对比展开讨论,层层剥茧,领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难点】 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引导法、讨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解题并介绍作者和作品 1.解题:解释文章标题的意思。(见幻灯) 2.介绍作者。(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3.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初步感知课文 1.预习检测,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见幻灯),特别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怠叩问绮秀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活动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学生分小组讨论。) ’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二年级下册语文17----24课练习

17 古诗两首 一、看拼音写词语 dōnɡwúbāo hán chuānɡhùxiānɡlú ( ) ( ) ( ) ( ) ju? jùyín h?yān wù liǔshù ( ) ( ) ( ) ( )Xī lǐnɡmínɡjiào tínɡb?h? liú ( ) ( ) ( ) ( ) 二、默写古诗 1、绝句 两个黄鹂_____ _____,__ __白鹭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望庐山瀑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遥看瀑布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是___________ ________。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绝句》是()朝诗人()写的。诗中一共描写了六种景物:()、()、()、()、()、()。提到了四种颜色,分别是()、()、()、()。我还知道《》、《》也是他写的。 2、《望庐山瀑布》是()朝诗人()写的,这首诗是作者看到()时写的。我还知道《》、《》也是他写的。 四、根据不同的环境运用诗句。 1、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2、春天来了,我看到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快地歌唱,这时,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五、实践题 1、去看瀑布,感受《望庐山瀑布》。 18 雷雨 一、看拼音写词语 chuí zhíluàn bǎi hēi ch?n ch?n jǐyātáo zǒu ( ) ( ) ( ) ( )( ) Zhan dì cǎi h?nɡmínɡchán zhīzhūyōu yua ( ) ( ) ( ) ( )(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雷雨》课文中,写了“雷雨()—雷雨()—雷雨()”的景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知识点复习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知识点复习新人教版1.文学常识 陶渊明: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他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 李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代表作有《一剪梅》《声声慢》《醉花阴》。 2.思想主旨 《饮酒》: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春望》: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作者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赤壁》: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的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偶然的侥幸。《渔家傲》: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梦游的方式,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3.重点问题 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是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因为陶渊明爱菊,寄予菊花以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显然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以下是出guo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供 您参考,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送》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的文言文。《送》是作者给同乡马 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期学有所成。本课除了重要文言词语需要积累学习外,更以作者勤苦求学的意志,成为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好教材。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悟作者“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 3、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我校九年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缺少吃苦的经历、意志 的磨练和勤奋的态度,很有必要利用教材积极的教育意义,对学生进行刻苦勤奋,好学上进的教育。另外,他们在七、八年级的古文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本文除个别难懂的字句外,大部分都能理解,但对作者生活经历及其感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汇,领悟作者“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而把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作为难点。 这篇文章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领悟“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这里反映的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读写结合”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课堂上,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情境体验”“四边对话”“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是我上这篇课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朗读、探究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也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亮点。 为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明晰的学习模式,展示导学的索引问题,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㈠谈话导入: 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今天我们也来结识这样一个人,看看他是怎样克服艰难困苦、自强不息,成为明代大学士的。 (导语设置的问题非常简单,学生容易跃跃欲试,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学习课文的热情。)

必备的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知识点:大道之行也

必备的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知识点:大 道之行也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jǔ能睦mù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 点拨:注意多音字“与”“分”“恶”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人不独亲其亲。亲:以……为亲。 (2)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女子出嫁。 (3)货恶其弃于地。恶:憎恶。 (4)盗窃乱贼而不作。乱:造反。作:兴起。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通举解释为:选拔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大道之行”具体表现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方面。 (2)希望全社会亲如一家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希望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归。 (4)希望社会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句子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点拨:重点理解“与”“信”“修”等词语。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单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点拨:重点理解“亲”(第-个“亲”意思足“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的意思。 (3)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点拨:重点理解“分”“归”等词语。 通过对必备的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知识点:大道之行也的学习,是否已经掌握了本文知识点,更多参考资料尽在! 相关链接:

二年级语文下册24课

二年级语文下册24课《猴子和大象》说课稿 二年级《猴子和大象》说课稿 一、说教材: 《猴子与大象》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的是猴子和大象比本领,小鸟让他们到河那边采摘树上的果子,猴子和大象互相帮助,满载而归。课文含蓄地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只要互相合作,扬长避短,就能把事情办好。本课共有生字17个,其中一类生字8个,二类生字9个。根据教材特点,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引下,我结合学生兴趣为第一课时设计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学会认读17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猴、叹、跳、背、鼻、而、胜、败”8个字。(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积累词语的能力。 3、情感目标: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认读17个生字和能规范地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积累词语的能力。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但在方法的归纳和表达上还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加强方法的总结与指导,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掌握识字的钥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教法和学法: 低年级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尚处于萌芽阶段,思维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用愉快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来组织教学。教学中突出在玩中学乐中学,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同时注重教给孩子识字方法,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法和学法,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而兴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