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第八册全册教材分析

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中年级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分水岭,是由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过渡的桥梁,在个人一生的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阶段目标要求学生:

1.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正楷字;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3.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4.在交谈中认真倾听,能把握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

5.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语文学习,观察自然和社会,书面和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在趣味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严格遵循课标要求,着力文化奠基、工具奠基、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奠基以及学会学习奠基。基于上述中年级学段目标,本册教材以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采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主题或情境,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安排了12个主题单元,其中第7单元为开放单元。这些单元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相结合,围绕这些主题或情境,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像前七册教材一样,第八册单元“主题鲜明,体现了时代特色,颇具育人的针对性”。每单元有主体2—3篇主体课文,课文“选文丰富多样,文质兼美,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有新意。其中新选篇目占一定比例,且有不少优秀作品,富有儿童情趣和感染力。”“语文天地”包括“日积月累”“开卷有益”“畅所欲言”“初显身手”“笔下生花”“金钥匙”等栏目,对单元主题“加以拓展和深化”,由丁丁冬冬“以儿童对话的形式,简明扼要地提示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本段摘录的语句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国中小学教材委员会对本教材的评审意见)

《课标》“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依照这样的理念,教材编写者统观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设计和编写教材。“各个阶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课标》)”从整个小学阶段的发展进程看,第八册的学习处在非常特殊而重要的地位。通过这半年的学习,学生要形成许多东西。在此之前的几年,学生识字学词练句,阅读习作交流,现在到了形成能力、素养的时候了;在此之后的两年,学生要做的事是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整合、运用。好比我们前几年耕耘、播种、除草、浇水、施肥,作物发芽、长叶、分蘖、拔高、开花,现在到了结果的阶段,虽然果实弱小、稚嫩,味道还不鲜美,但是那是走向成熟的基础,是硕果累累的前提。

经过三年多的积累,学生应当能够“悟”出一些语文学习的规律,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四年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应该适时学习一些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要继承传统语文教育教学的精华,不断激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发现规律,迁移运用;要运用

多元智能理论,灵活多变的组织教学活动;要设计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利用定时定比和不定时定比的评价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整体来看,第八册教材各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见下表:

除此之外,还有识字写字的要求和方法,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拓展活动,教材的练习题中还隐含着一些学习要点,如第九单元《太阳的话》第二题,旨在训练学生理解含蓄的结尾。丰富的内容有利于全面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有利于师生灵活运用教材,促进自我发展。下面,简单谈谈上述内容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建议。

一、生字新词和句子的学习

一、二年级基本实现独立识字,三年级基本实现独立学词,四年级上学期学习写摘录笔记,自学生字词语和重点句子、精彩句子,一至四年级背诵古诗文、名言警句,第八册后不再单独提这方面的要求,第八册仅给以一些简单的指导。教学时要抓好两点:

1. 学生是否养成了认真自学词语句的习惯。

2. 检查(老师查,学生互查)自学的效果。

有人担心,如果不做统一的指令性的要求,怎么应付各种考试。我们认为,对待这个问题,一方面要从改革评价入手,不能脱离语文实践需要、不顾学生的差异搞题海战术;另一方面,假如学生真的自主学习(并没有超出他们可能达到的水平)了,学习只会更有针对性,更省时,更有效。教师要充分发动学生,从培养兴趣、学会方法和养成习惯三方面着手。

第八册字、词、句的学习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应由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不再

提统一要求,而是逐渐趋向根据学生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学。这个目标主要通过记摘录笔记的途径来实现。摘录笔记必须写,经常写,随时写,要养成习惯。“语文天地”中的第一项就是“我的摘录笔记”,语文教学彰显工具性,摘录的重点在语言材料,主要是生词佳句和名言警句。摘录有用的信息资料可以另设一个摘录笔记本。帮助学习生字新词之外,摘录笔记还能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把它作为评价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

评价字、词、句的学习掌握情况,一是识字保底的部分还需要有统一的测试,思路与前几册相同,但权重应有所下降;二是这一阶段使用汉字的问题凸现出来了,应结合阅读、习作活动消除错别字,不应走加大练习量的老路;三是要结合语文实践测试独立识字和学词学句的能力,巩固提高多种识字学词的方法,形成独立识字的习惯;四是名言警句、佳作积累的权重不能低于三年级。

二、阅读

本册教材共有27篇主体课文,篇目较少,篇幅不长,但自读课文的篇目较多,阅读量较大。课文内涵丰富,文化含量加大,弹性内容增多,阅读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师生深入开掘。

前几年我们走的路子:一是大量阅读积累;二是建立与已知经验、情感世界的联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三是鼓励学生多问多思;四是培养学生自觉地经常阅读的习惯;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有效默读的水平,并且基本上学会了略读。

第八册将有一个收束:

1.如何提问题更能抓住主要内容?

2.精读的大体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3.如何通过阅读背景材料帮助学习课文?

4.如何写好摘录笔记和批注笔记?

5.初步学习古文的方法是什么?

6.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于这些阅读教学建议的方法与策略,散布在教材不同的单元中,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灵活的教学安排。其它关于阅读的选择、浏览、发散思维等方面的教学我们安排在后边的四册教材中教学。

如果我们把现在关于阅读教学的编写思路与以往教材的编写思路对照一下,就会发现这样几个明显的主要特点:

1.不求一下子学深学透,而看重积累,积累名篇佳作于心底。

2.不是传达教师、教参编写者阅读的结论,而是教会学生自己去阅读,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阅读的良好习惯。

3.不为统一思想认识,统一表达阅读体会的语言,而是为个性化学习开辟广阔的空间。

仍然有老师不放心,觉得没有一个统一的命题和统一的答案,不知教学“落”到了什么地方。的确,阅读的评价是个很大的问题,需要我们花费巨大的气力去探讨解决。但我们总不能因为出题有困难,就走回头路。阅读的评价内容,应突出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量,以及整体感受这样几个方面。

本册教材相对于过去几册教材而言,童话、寓言、儿歌等文学体裁的作品比例减小,相对的增加了新闻类的题材、说明性的题材、议论性的题材等等,初步看来,好像儿童的趣味性降低了,事实上我们这样选择,是基于以下因素:

1.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要求他们的阅读视野不断扩大,阅读口味多元化;

2.从培养未来合格的现代公民而言。他们必须具备全面的阅读能力,而说

明性的题材、新闻性的题材、议论性的题材都是一个现代公民必须要接触并且学会阅读的材料;

3.从本套教材培养的学生的阅读素养与能力而言,他们已经完全具备了阅读多样化题材

文章的能力。

总之,我们认为我们要尊重儿童的阅读趣味与阅读喜好,但是必须提高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迁就他们的阅读口味。因此八册的选文仍然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我们要求老师细细体会编写者的编写意图与设计目标,创造性的开展教学与使用教材。但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课文后面的思考题较少,只是保底的练习,学生发展比较好,教师调控能力比较强,可以不受这些题目的限制。“金钥匙”依照《课标》要求,提出了不少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和习惯。(见前表)但这些“点”未必与学生发展的轨迹合拍,如果僵硬地按照这样的“序”“渐进”,可能会束缚师生的发展。建议教师先通读本册教材,把握全册要求,根据教学双方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灵活安排。“金钥匙”的教学要适时适度,相机而行,可以安排在课文学习之前、之中、之后和自读之后、交流讨论之前进行,不能等到课后思考题或“语文天地”时才进行。作为言语活动,要狠抓听说读写实践,将“金钥匙”的要点转化为学生的体会和行为,万不可将其当作知识点传授。

语文基础知识是为学习语文服务的,完全避开不利于语文教学,但不能太多,教师要把握好“度”。总的原则是“有用”“精要”“好懂”,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学以致用。要注意把阅读和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同各种学习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淡化段落教学,强调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重视复述,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在强调朗读和默读的同时,学习略读;要整体把握全册和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通盘考虑,融通安排,特别提倡单元备课。

阅读评价的重点在积累、情感体验、独立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等方面。情感体验的评价应与朗读、课堂交流、习作的评价结合起来,独立阅读能力的评价不要企图一步到位,要按照《课标》和教材的要求逐步到位,阅读习惯的评价应放在平时进行。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牵涉识字写字、口语交际、思维培育、习作美育、综合实践等多项内容,要认真制定教学策略,及时研究教学得失,为此,我们积极倡导课后小结,建议教师课后及时不断地撰写教学札记和随笔,通过校本教研,借助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尽快使自己的教学走向成熟,获得高效。

三、习作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套教材一贯注重使学生愿意写,有的写,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为了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教材重视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以上两段话引自《课标》)”在这一方面,截止到第八册,教材所做的指导有:

修改的习惯(三年级)

修改的方法(四年级)七册:自己大声读;请别人提意见

八册:冷处理

修改的标准(四年级)七册:有根有据;有情有意

八册: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条有理

教材提出了许多习作的“点”,大体上分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与阅读结合;与活动结合。加上从二年级开始要求写的日记,引导习作与生活结合。学生可以动笔的机会很多,教师不应要求学生一律完成,而应当允许学生有所选择。“笔下生花”栏目中提出的习作题,既有写真实的,也有写想像的,“这样既求同又存异,让学生在选材方面既有所依托,又有很大的自主空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依据《课标》展现的一种创意。(教材

审查委员会评语)”请老师认真领会编写者的意图,不要加重师生的负担。

除此而外,阅读习作还有新闻方面的内容,这与二年级三年级对读报的指导是一脉相承、并呈阶梯式提高的。

升入四年级,愿意写、有内容写仍然是学生写作最基本的矛盾。本册教材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强调习作与阅读结合,与活动结合,与日记结合,引导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学会表达。除在阅读教学和课后思考题中安排续写、仿写、补写等小练笔,读中积累领悟,及时揣摩写法外,还在“语文天地”中设有专门的习作训练题——“笔下生花”,它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使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实践能够与单元文化主题整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有内容写,通过写作进而提升阅读等实践活动的水平。

写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劳动,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多次,才能写通写好。从学生学习心理看,习作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已知经验、情感世界和想像世界出发,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能力,相机诱导和指导。话题作文大致有写真实和写想像两类题目,写想像的事物容易,写真实的事物比较难。我们建议:

1.可以在列出的题目中自由选择,老师要适时地点拨引导,不要让学生一学期总写想像内容;

2.四年级学生必须练习写真实的内容,可以写长写短,可以成文,可以只是片断,题目也可以自己拟定;

3.修改,对提高表达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册教材安排了专项内容。教师要特别重视修改,把它看作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重视修改,尤其是当堂修改,在交作文前再读再改,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要少点理性分析,多做具体指导,每学期保证对所有学生面批一次。

学生需要展示自己的作品,需要交流,需要自己或相互修改,作文课是必要的,要把习作看作语文教学的一个部分,整体安排教学活动,不能把它单独提出来。文章的写作也应限时完成,尽可能当堂完成,因为快速作文利于增强习作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但作文课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处理:该上就上,上半节或一节,与综合性学习一起上等,都可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四、口语交际

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呈现出空前的活跃状况,学生彼此愿意交流,有自信,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不少地区和学校的学生能够合作学习……这都是应该肯定的可喜现象。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材第八册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交流。

1.做讨论的主持人,使交流能有组织有方向地进行。

2.与不同意见交流(态度;认识)。

3.做讨论小结。

有些项目,与前几册似乎有重复,这体现了滚动式前进的理念,教师应该随着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比如做讨论的重点发言人,第七册笼统地提,第八册应该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并组织学习伙伴围绕重点发言人的发言展开讨论。

本册教材在交际能力、交际质量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集中体现在:

1.做重点发言人;

2.做讨论主持人;

3.分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与不同意见交流,正确对待反对意见等,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对方意识,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力。

口语交际指导,应当贯穿全学期,螺旋上升。要组织好不同意见之间的辩论交锋。可以先分小组,在比较小的范围内辩论;可以分正方反方,各自推举重点发言人辩论;还可以全班集中讨论。言语技能是在言语实践中获得的,不能因为难就回避,全学期重点议题必须在班级范围内讨论。交流讨论看重的是学习过程,不能只看重结果,做不好没关系。不必追求

把讨论中暴露出的所有问题都讲全讲透,应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最有价值的议题引导学生交流。

五、综合性学习

前三年综合性学习教学重点在于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从第七册开始,要求学生有计划地行动,首先是制订个人活动计划。第八册学习制订小组活动计划。计划不仅是一种实用文体,它涉及目标、想像力、行为、对时间的支配、人尽其才等多方面的元素。

有计划地做事,才能从有为提升至自为。

综合性学习活动可大可小,八册仍然本着这样的精神来安排。教师应当结合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能力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考虑到教学时数,全学期大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应掌握在4次左右。

随着年级的增高,活动的综合性越来越强。要整体安排每个单元的学习时间,整体设计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把“语文天地”的活动与主体课文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畅所欲言”的内容,组织好,可能是一次辩论会,也可能是一次故事会,或者演讲会,可以视为一次大的综合性活动。

提高综合性学习的实效,要注意以下四点:

1.活动不能规模太小或太大,太小太大都不能体现综合性;

2.学生应是活动的主体。本领是练出来的。为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琢磨、研究和讨论,自己去碰钉子,自己去总结经验教训;

3.简化程序,防止形式化。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越过的环节坚决地越过去;

4.就地取材。客观条件不是决定的因素,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

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应当有明确的目的;应当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典型,用典型带动全体;对学生的评价,要予以指导,要目标集中,重点突出,有针对性。

六、自检

教材编写者认为自审能力(自组织能力)是重要的学习能力。低年级培养学生养成经常回头看的习惯。中年级引导学生全面而不是片面地检查自己的学习状况。第四年级在自我评价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七册:自我评价要实事求是

八册:正确对待不同的评价;自我评价的横比和纵比。

教学进度:

第一周:大地的语言、语言的魅力

第二周:秉笔直书、语文天地

第三周:春潮、三月桃花水

第四周:故事二首、种一片太阳花

第五周:花之咏、语文天地

第六周:我们的手、一双手

第七周:手上的皮肤、语文天地

第八周:第九周:语文天地、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第十周:我只看见你的眼睛、永生的眼睛

第十一周:语文天地、纪念日

第十二周:跳水、沙漠之舟

第十三周:语文天地、太阳的话

第十四周:海上日出、太阳

第十五周:语文天地、天路

第十六周:丝绸之路、语文天地

第十七周:挑山工、和时间赛跑

第十八周:欲速则不达、语文天地

第十九周:七子之歌、朱鹮飞回来了、语文天地

小学3~4年级课标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1单元话语

1.1 大地的话

教材分析:

《大地的话》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大地的话》是一首现代诗,全诗共分五节。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大地拟人化为母亲,把它的默默奉献精神化为诗的语言,前四节分别叙述大地母亲对种子、飞鸟、游鱼、小草的博爱之情,第五节是对全诗的总结与升华,大地母亲乡把二切有生命的精灵都当作自己的宝贝,把一切宝藏都愿藏在自己体内。"全诗抒写了大地母亲博大的胸襟、母亲般的宽容与慈爱,以及无私奉献的情怀。语言通俗、难度较低的诗歌,让学生从欣赏诗词中更好地体味大自然的魅力,同时感受语言情趣。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了语文学习的认知能力,能在教师的组织下,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初步具有应用语文知识和方法叙述问题的能力。但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教师还要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能够接受的事实中选择具体的教学题材,尽力创设浓厚的、鲜明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培养应用语文的意识。

知识体系:

学习运用一些关联词如:1.因为......所以......:因为今天我的情绪特别好,所以我就来回答你的问题2..不但......而且......:爸爸不但在工作上有成就,而且在家里也是个炒菜高手.3.即使......也......:即使今天下雨,也挡不住我去上班.4.虽然......但是......:虽然我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我有信心去学好.5.如果......就......:如果我们不注意用眼卫生,就会影响视力.6.不仅......还......:妹妹不仅刻苦学习,还成绩优秀.7.尽管......还是......:尽管前面的路艰难险阻,我还是勇敢的走了过去。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感情。

2、在阅读过程中有重点的识记“蕊”字。

3、通过联想、想像,体验情境,理解诗情。

4、能够仿照诗歌续写,表达独立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本篇课文的前四节内容比较简单,通俗易懂。重点理解之处为第五小节"一切有生

命的精灵都是我的宝贝;一切宝藏都在我的体内"这句话。

2、学会用"假如"和"即使"来造句说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板书"话"字,激活学生思维,思考:一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这是个十分具有个性化的宽泛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答案也就不同,但是会有一个共同的内容,就是通过"话"来与说话的对方交流思想,沟通感情。)

接着在板书"大地的"这几个字的时候,再预设大地会与谁对话的问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2、指名分节朗读,教师相机订正错误的读音。

3、结合学生的质疑学习生字:(辨析字音、字形) 蕊坠嫌

4、学生两人一组,齐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5、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来读课文?(用……朗读方式)

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6、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较容易的字词问题,如果有其他学生能够解决的,就应该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理解方式解决,因为这是学生的初步自学过程,不要要求;

尽善尽美。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

三、再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流畅而有感情。

四、作业:1.抄写生字、生词;2.继续读课文、质疑 3. 积累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悟课文,回顾主要内容。

二、带着问题自由朗读。

三、品读诗歌,"悟"、"抒"、"续"情

本篇诗歌共分5小节,前4节内容浅显易懂,故以读为主,使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较为深刻的感受文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使学生能够边读边有效和真情的与文本对话。故在品读诗歌这一环节中应以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能够自主感悟,自发抒情,自然续情。可设计以下三个环节:

1、进入角色,以读悟情

(l〉自由阅读课文,解决课前预设的问题:大地在和谁说话?

(2)用心的默读课文的前四段,看看大地都想和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说什么?并选出其中的一节练读。在读流利的同时,将大地的话读懂。

(3)指名四位同学扮演大地朗读课文的前四节,想象自己就是大地,你想对你的朋友们说些什么?其他同学就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仔细昕大地的话,用心昕,能否昕懂大地对你说了些什么?

(4)选择几段读给你的同位听听,看看你的同位能否明白大地想说的话。

(5)根据学生情况即时指导学生用"心"来说话,用"心"来朗读。再指名朗读。

(6)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想刚才大地的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大地的话语想表达怎样的感情吗?并相机设疑最后一句的省略号的含义。即:还有许多大地体内的生灵,比如……

(前5个环节,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从一开始练读-一读通顺一一读懂一一

有感情朗读,到最后由读来变成说,而且要用心来说,这就需要学生在与文本的每一次对话的时候都能有所收获。使每一次阅读都能及时有效。不要刻意的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只是让学生在一步步自己潜心的朗读课文后,由读大地的话变为自己就是大地来说自己的话,这样更能与文本贴近,理解课文的中心,感悟大地对万物的思想感情,大地的精神也就潜移默化地进入孩子的心间了。

在阅读中根据学生阅读情况,相机的指导识记生字,纠正错误。这里预设花蕊有学主可能读成"花心"。顺势板书即时纠正即可。

第6个环节,意在让学生明白大地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向大地上的所有的生灵表达:你们都是我的宝贝,我的体内所有的一切都是宝藏。并通过对省略号的理解为下文的续写做好铺

垫。〉

2、借助文本,换位抒情

如果你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听了大地的话,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地说吗?你的话能说给你的小组成员听听吗?

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延续上一个环节,在与同位互相扮演大地向对方"表达说话"时,对

方能够认真听,此时才能够让学生在换位思维后,感悟到大地的话语对说话的对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也就是感悟语言的作用和魅力。

3、激发情感,以写续情

读了这篇课文,相信你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话语,想来说说了。对你想说的人、物敞开心扉,大胆的说出来吧。

也尝试着用课文中出现的"假如"、"即使"关联词语,仿照课文的前四段,来抒发你自己的感情吧。

引导学生继续使用大地对万物的话,也可以换位说说万物对大地的话语:也可以离开书本,自

己设定说话的对象。

4、学习运用关联词:

因为......所以......:因为今天我的情绪特别好,所以我就来回答你的问题

不但......而且......:爸爸不但在工作上有成就,而且在家里也是个炒菜高手。

即使......也......:即使今天下雨,也挡不住我去上班。

虽然......但是......:虽然我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我有信心去学好。

如果......就......:如果我们不注意用眼卫生,就会影响视力。

不仅......还......:妹妹不仅刻苦学习,还成绩优秀.。

尽管......还是......:尽管前面的路艰难险阻,我还是勇敢的走了过去。

三、作业:仿照课文的前四段,将自己想说的话,也来写一篇简短的小诗歌。

课后小结:

1.2 语言的魅力

教材分析:

《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在繁华的巴黎大街上,一位衣衫褴褛的盲老人在行乞,开始人们无动于衷,后来当法国大诗人让·彼浩勒在老人的乞讨牌前添上"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后,人们纷纷慷慨解囊。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巨大力量一一它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织出爱的纽带。这篇课文生动感人,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容易吸引学生。但由于课文中的环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很远,因此学生理解课文会有一些困难。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语言,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语言的巨大力量,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学情分析:

大多学生家庭环境较好,父母均为知识分子,平时的耳濡目染使学生都很爱阅读,因此学生的

理解力较强。本课的生字学生认识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由于课文中的环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些距离,因此学生理解课文有难度。

知识体系:

分类积累与课文内容的词语,先找出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和神态的词语如:淡淡一笑、无动于衷等。再收集、积累一些描写人物外貌和神态的词语,分类积累如:高兴的、痛苦的、伤心的等。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是通过一件什么具体事例说明"语言的魅力"的。

2、理解和感受"语言的魅力"。

3、体会课文对人物外貌及神态描写的作用,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和感受"语言的魅力"。

重点难点: 体会课文对人物外貌及神态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课文。

预习要求: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熟读课文、想重点;再读课文、标难点;收集信息,巧处理。

二、反馈及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说一说,初读课文后的感受。

4、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解答。

5、交流展示资料,促进课文理解。

6、扩词练习,书写指导。

繁:繁荣昌盛、繁花似锦

衫:衣衫褴褛

斑:斑点、斑痕

绅:绅士..

衷:衷心衷情

辰:良辰美景

嬉:嬉戏

三、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我们的语言充满着巨大的魅力,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学习了《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四、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初读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能提出:(1)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

大的变化?(2)让·比浩勒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3)语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等等。)

五、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2.继续读课文、质疑。3. 积累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悟课文,想: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相互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

三、比较阅读,自主感悟。

1、带着刚才提出的"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一问题,仔细读读课文,比较加了一句话前后的情况有什么不一样?在书中画出相关的语句说说感受。

2、小组交流: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交流讨论结果,引导:

(1)重点词句比较:是什么导致人们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昵?

①我什么也看不见。

②春天到了,可是……反复读读前后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

(2)朗读训练中比较:

①找出文中描写春天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②在这样的季节中,人们都会干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③当我们陶醉在良辰美景时,盲老人的眼前是什么?有感情的读读相关的语句,想一想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3)刚才有的同学提出"让·比浩勒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现在你知道了吗?

说说你的看法?

(4)小结:这就是语言产生的作用,什么样的语言才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富有诗意,带有浓厚感情色彩,使人受到震动的语言。只有这种语言,才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再一次领略一下语言的魅力。

六、创设情境,采访释疑。

1、假如你是《巴黎时报》的一名记者,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请你即兴进行现场采访,看看人们是怎么想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2、其他同学分别扮采访对象、双目失明的老人,法国著名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打扮漂亮的少女,衣着寒酸的职员。

3、指导学生采访问题要依对象而定,如:

(1〉老人家,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

(2〉先生,你为什么要给这位盲人加上"春天到了"这句话?

〈3〉先生(太太、小姐〉,街上那么多乞讨的人,您为什么要把钱给他?

(4)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他钱?

4、现在你知道语言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了吗?

五、课后延伸、学以致用

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作业:

1、一句话有魅力的语言能产生神奇的魔力,普通的话十句都达不到的效果,有魅力的话一句就达到了!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下,写几句有魅力的话?

2、收集生活中用来交流的语言。

课后小结:

1.3 秉笔直书

教材分析:本课写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故事出自《东周列国志》。题目概括出了太史的本分。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抒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抒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太史伯、仲、叔和季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以死维护了太史的本分,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性命不值钱,而是在他们心目中,历史太重要了。世间就有这样的人,宁愿挨打、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学情分析:

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勇于展现自我,具有一定的自主识字和独立阅读能

力。在学习中能够发扬互相合作的精神,合作、探究的意识强。本课的学习应励

学生收集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

为重点理解课题,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知识体系:

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写法上的一个特色,在教学本知识点时,我

设计了“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一)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二)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鼓励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前同学们都查找了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2、归纳学生的资料,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弄清"国王"、"庄公"、"国君"、"相国"的意思,理解"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了解太史的职责,知道"竹简"是怎么回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直到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然后师生进行评议。

2.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观察字形,想: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他们?

2.学生临写

3.评议

五、作业:1.抄写生字词;2.熟读课文。3. 积累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

一、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秉笔直书",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教师梳理归纳他们可能提的问题:谁秉笔直书?他为什么要秉笔直书?秉笔直书的后果是什么?)

2、围绕自设问题,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试读课文。

3、小组讨论交流。

二、细读课文,理解人物特点。

1、(出示课后的"金钥匙":)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伯、仲、叔和季,可以向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他们的职责是什么?(2)他们是怎样做的?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3)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围绕"金钥匙"的提示再次默读课文。)

2、同桌交流,体会史官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在交流中重点理解这样几个句子)

(1〉太史伯说的两句话,第一句:太史伯昕了崔抒的话,严肃地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先让学生充分的读句子,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使学生在朗读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一一"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不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 重点体会"本分",可以请学生说说每个人根据不同的工作,都有些什么本分。从而感受太史必须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

(2)句第二句: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

袋。"(在理解了伯说的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后,再来读这一句话,可以多找几个学生读,甚至由老师范读,目的就是要引导体会伯为了说实话宁肯牺牲自己的那种毫不畏惧的精神。从而感悟人物性格的耿直,敢于直言。)

(3〉太史仲的话: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太史伯就因为说真话而被崔抒杀害了,仲还敢这么说,难道他就不怕死吗?通过"面不改色"、"冷笑",体会他的毫不畏惧,感悟人物特点。)

(4)前面的三位太史都己经被崔抒杀害了,这时候第四位太史季他又是如何做的呢?

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小组交流,通过太史季的话,体会他毫不畏惧,点出崔抒杀人后的心虚,而季自己为了尽太史的本分宁肯去死的浩然正气。)

3、指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在充分的读中再一次深刻体会四位太史一身正气二仗义直言的高尚品格。

指导朗读要点:要注意抓住崔抒神态变化的语句(生气、气哼哼、不再说话、恐慌、长叹一口气),读出不同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范读、分组齐读〉

4、讨论:崔抒都已经杀了太史伯了,为什么仲、叔和季还要誓死按照事实写历史昵?

(有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这样做不值得,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或许可以换一个竹简欺骗崔抒。老师这时候必须给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太史就是真实的记录历史的人,必须说真话、写真事,还历史以真实比个人的性命还要重要。领悟"秉笔直书"的深刻含义。〉

四、指导复述,交流收获。

1、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2、回顾课文,积累语言。(有重点的摘抄词语,比如"不屈服"、"本分",这样的词能够帮助理解几位太史秉笔直书的高尚品格。)

3、交流学文后的收获,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4、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

板书设计:

秉笔直书

伯仲叔季南史氏

太史:刚直不阿、秉笔直言

课后小结:

语文天地一

知识体系:

积累词语,学习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摘录

清脆驱赶精灵

衣衫褪楼无动于衷姗姗……

颠倒是非屈服贪生怕死……

不论你唱什么歌,我总觉得很清

读一读

非言为心卢肺腑之言金玉良言畅所欲言

*仗义执言欲言又止慷慨陈句一吐为快

畅所欲言

你有过下面的感受吗?任选一项说一说。i

此时无卢胜有卢o .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o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L

课后小结:

第2单元春潮

2.1 春潮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以"春潮"为题,描写了春潮的形成过程和磅礴的气势。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首句总起,写山的背阴处"寒冷的威力已在衰竭","朝阳处雪己融化",冰封的大江变软了,这一切都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这一部分是春潮的序曲,春潮还在孕育、积累、蓄势。第二部分由弱到强,春潮逐渐宏大,直至"不可抗拒"。这一部分紧承上文,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气势磅确的开江场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我们深切的感受春天的力量一一不可抗拒。

学情分析:

良好的教学条件,配套的硬件设施给教学带来许多方便。但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因此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不同,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阻力。但是部分学生已经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能够带领全体同学一起学习,提前搜集资料等等,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知识体系:

学习抓住文中的动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衰竭、山涧、崩溃、禁锢、喀嚓、驯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

3、感受春潮的气势磅确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体会中国人民拼搏向上的无限的生命力(只作简单了解)。

4、学习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春潮的气势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圈出自己不会的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A.交流生字、生词,互教互学。

B.小组成员都不会的一起查字典。

C .小组成员接读,把课文读通。

二、再读课文,了解春潮的特点

1.你读懂了什么?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复读一读。

4.互相交流读书体会。

四、作业:1.熟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春潮的特点

2.收集有关春潮的资料。

3. 积累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

一、寒风凛冽,向往春天

寒冷的冬天将要远去,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大地上万物跃跃欲动,将要爆发出埋藏了一冬的活力,势不可挡!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欣赏在我们这里难以见到的奇景一一春潮。(板书课题〉

二、暖风习习,走入春天

1、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谁能把你所知道的或想象到的情景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2、作家冯德英在他的作品《苦菜花》中就描绘了那波澜汹涌的春潮来临的情形。下面

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潮》。(指名读课文,找朗读较好的学生,能够起到示范作用。〉

3、听完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可以说说知道了什么或有什么感受,也可以提出疑问。

课文介绍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春潮的形成和春潮的不可抗拒的威力。〉

三、溪水凉凉,观察春天

l、英国诗人雪莱有句诗是这样说的:"如果冬天己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就让咱们像作者那样仔细的观察春天吧。(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是啊,寒冷的冬天巳在撤退,而温暖的春天正在进攻。你能在文中找出描写"春天在进攻”的词句吗?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并说一说春天在进攻表现在什么地方。)

(1)"寒冷的威力已在衰竭,朝阳处雪己融化。"

(2)"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

(3〉"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冲到山下,流进大江。"

(4)"那冰封的大江……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为什么不说"大江上的冰面变薄了,慢慢开始融化了",而是说"变酥了,变软了,了"呢?

(学生讨论,体会用词的巧妙。)

小结板书:雪己融化→冲开溪面→瀑布活动→大江变了

读完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仿佛看到溪水凉凉,感觉春天即将到来啦!)

1、指导朗读第二段。

(1)再试着自己朗读这一段,边读边想象描写的景象。

(2)指名读,指导朗读时要用慢语速和低语调。例如:"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了。"等。

(3)自己练读,小组赛读。(以活泼的形式给孩子们充分朗读的时间去体舍和感悟春潮时形成时的"微弱"和蕴含着的具有生命力的春的气息。)

引导背诵:

山的背阴处虽然还(),可是寒冷的威力已在(),朝阳处(),雪水顺着(),冲开了(),那巨大的()也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最后成为一股(),(),()。那冰封的大江在(),在(),逐渐(),(),颜色也()。

自己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话背下来。

四、大江复活,欣赏春天

1、春潮就在慢慢地孕育着、积累着,期待时机成熟的时刻的到来,那时它要把自己所有力量都释放出来!"终于有一天,在寂静的黎明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引读第三自然段。〉

2、读完这一段,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学生可能说出波澜、气势宏伟、势不可挡等等。)

3、指导读。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和第二自然段相比,在语速和语调上会有什么不同?(利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朗读指导,学生更容易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景,也更能够体会到朗读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

(1)读感悟,练读课文。

(2)播放排山倒海的潮水的声响,让孩子们想象春潮宏大的气势与壮观的景象。

(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样更容易进入情境,进而感悟文章,读好文章。)

朗读并想象以下词句: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体现出迎接春的来临的那种美好的心情,应用高兴的语气来读。) 如果把"挤"了进来换成"钻"了进来行吗?为什么?

②“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

③"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发出喀嚓喀嚓的

声响,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把当时的情景写得如此形象生动。)

(本段处理,主要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春潮的声势浩大和不可抗拒。)

4、配乐朗诵(以潮水汹涌澎湃的声音作为背景音乐),辅助感悟。(引诵,帮助学生背诵本段,积累语言。)

5、发挥你的想象力,如此有爆发力的春潮使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可给孩子们简单介绍《苦菜花》的写作背景。这里不但使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侧重在爱国教育上。)

五、春潮澎湃,赞美春天

1、出示课件:春天刚刚逼近,雪水融化,溪水凉凉,大江开冰的奔腾汹涌的情景。

2、看了刚才的录像,你能用自己的话赞美一下美好的春天吗?

3、带着你的这些感受再去读读这篇课文,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拓展阅读,比较春天给同学们推荐三篇文章:

1、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这篇文章表现了秋的萧瑟、凄凉和阴锺的情景。)在读时,和我们学过的《春潮》比较,看有什么不同。

2、朱自清的《春》,读后看它让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3、冯德英的《苦菜花》,它能帮助你更深刻的了解《春潮》的含义。

板书设计:

春潮

春在进攻:雪已融化→冲开溪面→瀑布活动→大江变化着

大江复活:坚冰崩溃→波涛汹涌→呼叫撞击→驯服地远去

课后小结:

2.2 三月桃花水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篇描写江南春水的优美散文。课文通过诗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美得让人沉醉。这篇散文由9个或长或短的段落错落成章,却又"形散而神不散"。开篇由两个设喻精巧的疑问句引领全文,接下来,用"是春天的竖琴"、"是春天的明镜"充分展现三月挑花水的美丽,它的美,美在"有声"又"有色",也就不露痕迹的回应了开篇的问题。结尾是作者由衷的赞美,直抒心意,这"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的三月桃花水,已经流进了爱上它的人们的心中i已经为它深深着迷、沉醉。课文结构清晰,线索明朗,文字优美,韵味无穷。三月桃花水的美是与淳朴、恬静的乡村生活紧紧相连的。全篇皆是清新淡雅的词句,并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再糠合了作者浓郁的喜悦、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真挚情怀。雪喜

知识体系:

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一)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二)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