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同时它也会产生相应的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特点:自发、直观、猜测性)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a.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b.客观唯心主义: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2.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万事万物是联系发展的,还是孤立静止,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唯心主义辩证法:把整个世界看成是有机的统一整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它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科学地结合起来,使辩证法学说发展到科学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概念的历史发展

第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阴阳说”和“八卦说”

第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

局限性:

机械性:把一切运动归结于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

形而上学性: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直观性: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

不彻底性: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完备的哲学物质范畴,建立起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2.物质范畴的含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二元论、多元论

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

2.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三,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思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理论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实践意义: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

4.物质的基本存在方式:运动、时间和空间

I.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或固有属性

第一,运动的涵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第二,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第三,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静止的含义: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的形式:位置的不变、性质的不变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II.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的含义: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一维性

空间的含义: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密切联系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不同而不同

时间和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统一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

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物质形态在时间上是有始有终的,在空间上是有边有际的。

有限与无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四、实践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物质性——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的诸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自觉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思考:三个特征的关系?)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社会生活与实践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五、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联系

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2.事物的永恒发展

a.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

有没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b.理解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应注意:

不能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来判断新旧事物

不能以事物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

不能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3.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a.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不是形式逻辑的矛盾,而是辩证逻辑的辩证矛盾(客观存在的、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因素和倾向。简而言之,既对立又统一)。

b.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前提;

矛盾双方的互相利用、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

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离异、相互对立):

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消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

矛盾的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相互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相互联结: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

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c.矛盾普遍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

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所不在、无处不在)

其二,矛盾在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地存在着。(无时不在)

矛盾的特殊性

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第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首先,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有制约作用。

其次,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首先,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制约和影响主要方面。

其次,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指导意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六、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质、量、度的含义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直接规定性(注: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事物的质往往是多方面的。)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现的规定性

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

2.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量变的形式:一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和非爆发式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肯定和否定的含义

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趋势。

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事物的趋势。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辩证统一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2.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生长,它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全盘否定,即保留这旧事物的积极因素,这也是新旧事物的相关联系)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即克服又保留,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现实意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

3.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

事物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克服旧事物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其积极因素,增加了新的内容,使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

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周期性的表现和反复斗争性。

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现实意义:

坚信社会主义光明前途,自信而辩证地面对各种问题,不被表象迷惑,不因挫折动摇;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八、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与结果

基本概念: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发展过程中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于原因的作用而产生的现象是结果。

对立方面:在具体的因果关联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互相混淆。

统一方面:

a、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特定的原因是相对特定的结果而言,反之亦然,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b、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对于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而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并不确定。

c、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并引起原因的变化。(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科学的反馈原理)

区分唯物主义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依据:是否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必然规律性。

掌握因果辩证关系的意义:只有找到原因,才能认识本质和规律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只有正确把握因果关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指导今后行动。

2、必然与偶然

基本概念: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对立方面:

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两者产生原因不同,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起支配作用,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或外部条件,影响事物发展。

统一方面: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

b、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现实与可能

c、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对前后过程而言,对小范围和大范围而言,必然性和偶然性可相互转化。

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前者否认偶然性,后者否认必然性。

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意义:

a、在实践中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可避免盲目性,提高行动的自觉性。

b、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必然规律。

c、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推动事物的发展。

3、可能性和现实性

基本概念:

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可能性是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对立方面:

现实性是现实存在的事物和现象,表示事物现在的状态,可能性是尚未变成现实的东西,表示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趋势。

统一方面:

相互依存,现实性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的,可能性的内在根据存在于现实之中。

相互转化,现实性是由可能性发展和转化来的,同时它又包含着新的可能性,这种新的可能性又将转化为新的现实性。

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意义:

现实和可能不能一概而论,一切工作要从现实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有利可能变成现实。

4、内容与形式

基本概念: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

对立方面:内容和形式是事物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

统一方面:

互相依存、密不可分。内容要通过形式表现,形式表现一定的内容;

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相互转化。

两者相互作用:

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

第二,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

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内容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意义:

自觉运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内容”的原理,注重对内容的把握,考虑对形式的选用,反对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

5、现象与本质

基本概念: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

对立方面:

第一,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第二,现象是个别和具体的,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的一般。

第三,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平静、相对稳定。

第四,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则比现象单纯、深刻。

统一方面:

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

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意义:

首先,本质和现象相互对立,要把握本质,需科学地研究各种现象,而不能只停留在某个现象上。其次,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现象的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九、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不可改变的趋势。

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

规律的特征: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规律是普遍的,不限于个别的、特殊的现象中起作用,而在较大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2、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发展是在人们自觉活动中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但依然不能抹煞和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第一,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第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人们的思想动机,尤其是生产方式和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

第三,人们的自觉活动受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意识

a.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机械反应、物理反应、化学反应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类意识

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从动物心理向人的意识转化的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其次,劳动创造了思维的工具——语言,并和语言一起推动猿脑变成人脑,使意识有了自己的物质基础。

再次,劳动改变了主体自身的状况,形成和发展了人的思维能力。

b.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人脑的反射活动是意识的生理基础

(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主观性:

意识反映的主观映像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意识通过感性和理性形式,以及非理性因素反映客观事物;

个体意识受主观状态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意识可创造新的观念和形象。

客观性: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事物;

意识的感性形式、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反映着客观事物。(感性形式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情感是对人的愿望与事物关系的态度反应,意志中的目的是对人的需要与客观可能的双重反映。)

产生意志差异性的原因是客观的。

意识创造的新观念、新形象来源于客观世界。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

c、意识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第二性。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实现意识能动性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d、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的意义:

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马原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观点案例资料 1、对世界本原得不同理解 观点1 德谟克利特得“原子” 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得灵魂在内,都就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得物质粒子组成得。原子就是永恒得,由原子所组成得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就是永恒得。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原子得数量就是无限多得,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得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与位置得区别。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得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与位置上得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得性质。虚空就是原子运动得地方,就是“非存在”。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原子分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 霍布斯得“物体”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就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得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与《利维坦》等。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得观点与几何学得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得哲学体系。 “物体”就是霍布斯哲学体系得基本范畴。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得只有物质所构成得物体。她说:“哲学得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得材料,乃就是每一个这样得物体: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得思考,指导它同别得物体加以比较,或者就是,这种物体就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得,也就就是说,它得产生或特性我们就是可以认识得”。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得定义。她说:“物体就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得东西,与空间得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得广延”。显然,霍布斯所说得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得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霍布斯所说得物体概念基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得物质概念。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如同说“圆得方形”一样荒谬。 观点3 “存在就就是被感知”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得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

初三化学上册第三章-走近溶液世界-知识总结

第三章走进溶液的世界 第一节水 1、水净化的一般方法 纯水无色、无味、清澈透明。天然水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可通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方法净化。 吸附: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杂质吸附而沉降(物理变化)。 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 蒸馏:出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得到的蒸馏水可看做纯净物。 杀菌:可用漂白粉、氯气及新型消毒剂二氧化氯(ClO2)进行消毒杀菌。 2、水的组成 (1) H2在O2中燃烧生成H2O 氢气的性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情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氢气具有可燃性。 氢气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并放出热 量。 化学方程式:2H2 + O2 →点燃2H2O 检验氢气燃烧产物: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冷烧杯,烧杯壁凝结有水雾。 氢气验纯的方法:将装有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听到爆鸣声则氢气不纯,听到“噗”的声音则 氢气纯净。 3、水的电解 项目内容备注 化学方程 式2H2O →通电2H2↑+ O2↑ 为加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 少量H2SO4或NaOH,通的 是直流电。 现象(1)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 (2)跟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的体 积约是跟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体 积的两倍。 V(氢气):V(氧气)= 1:2 检验(1)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连接正极试管内的 气体,其中体积大的气体能燃烧并产 生淡蓝色火焰 (2)体积小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生成的是氧气,负极生 成的是氢气“正氧负氢” 结论(1)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2)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3)每个水分子都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4)本实验同时验证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电解水装置:化学反应2O=== 2H2↑+ O2↑ 产生位置负极正极 体积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 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性: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人们对此的时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原理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他是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二.★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容】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或和改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容】(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因此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主选择性,主动创造性。(2)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即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五.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六.★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的基本要求: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规律。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三大块去解释:①世界的物质性;②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③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接下来就以这三部分来讨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物质范畴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科学发现的物质结构层次——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但却不理解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哲学的基石。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

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事物的普遍联系有一系列的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相互作用之间的结果,是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发展过程当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而且要以辩证唯物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三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一、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认识 人类的实践和科学的历史证明,只有克服了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辩证历史 唯物主义才是真正可靠的。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 共同本质的抽象。 三、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性 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性除了体现在自然界和我们周围的宏观物体的客观存 在,还体现在社会历史和微观粒子运动层面上。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 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物质的运动或没有运 动的物质都是不存在的。 二、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意味着其具有广延性而运动意味着变化,也就 将物质运动的形式指向了空间和时间。 三、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物质世界本质上是无限的,是由无数具体的物质形态及其运动在空间和时 间上的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所体现的无限。 第三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 一、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马克思将物质作为意识的根本起源,并且视其为物质的最高产物。 二、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像 唯物主义对意识本质的科学理解和规定:意识(包括感觉、思想等等)的 真正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变革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进行的,对人类实践的 指导作用,并且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 第四节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一、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现代科学所提供的各种事实材料说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二、人和自然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人本身来自于自然,并且还会有自己特殊的社会存在方式——社会实践。劳动实践本身就是物质世界,是人类和自然界形成主客体分化的原因是人类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基础。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彻底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建立科学的完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起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练习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练习题。 判断题。 一、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第一。这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他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义观点。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第三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肴了唯物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二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错误。第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第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的东西,必须你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第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

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和宿命论。 简答题什么叫运动?说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第一,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题和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必然倒向唯心主义。 什么是意识的能动性,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dr具有主动的创造性第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第一次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是第一,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唯一途径。第三,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论述题。试着分析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马原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与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与实践 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瞧法与根本观点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与理论体系 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 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就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与精神何者就是第一性、何者就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就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有神论与无神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什么就是物质?什么就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 答: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就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就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就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与理解并且解决问题。世界的本原就是物质,不仅自然界就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就是认识与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与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也就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瞧就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就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就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就是物质本身,意识的特殊的物质——人脑机能的属性,意识在内容上就是客观的,在形式上就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与工作热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⑴(列宁)物质的概念: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通过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与反映; ⑵物质就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就是物质的产物,就是物质世界的主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单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单选)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多选)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单选)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单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单选)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单选)笛卡尔是二元论的着名代表。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 (单选)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单选)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多选)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单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多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 (单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 (多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三是直观性;四是不彻底性。 (单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多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

第三章 物质结构

第三章物质结构 1.构成物质世界的砖石中,有没有最小的砖石(即再也不能分割它们)存在?物质能不能永远分割下去?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对构成物质结构的最小单元的了解是不断深化的。从现代物理学观点来看,物质的最小构成单元已经不再是分子、原子,也不是中子和质子,而是夸克和轻子。夸克和轻子是否有结构等问题,正待人们进一步去探索研究。这种“无限分割下去”的思路是否对?看来,摆在人们面前的还是一片未知的海洋,粒子世界的探索还有漫长的征程。 2.人们是如何发现原子存在内部结构的? 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1897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19世纪末的这三大发现,揭示了原子存在内部结构。 3.X射线发现者:伦琴;天然放射性现象发现者:贝克勒尔;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4.放射性元素发出的射线中包含α、β、γ 5.电子的发现是和阴极射线的研究密切相关的。克鲁克斯从阴极发射出来的是一束看不见的、具有一定质量和速度的粒子流 6.对阴极射线进行了精细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的,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汤姆逊,汤姆逊被称为是“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 7.电子是怎样“安置”在原子里面的? 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比汤姆逊的模型更接近真理,但它却不能解释原子的稳定性,于是有了玻尔原子模型。 量子力学发展以后,又有了更接近事实的电子云模型。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而是人们对自然规律不断探求的记录。历史上存在: (一)汤姆逊的葡萄干蛋糕模型(二)卢瑟福的有核原子模型(三)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8.原子已是很小的微粒,在原子中的原子核这个小中之小的天地里,还会有什么更小的东西吗?从1920年起,物理学家开始对原子核的结构进行探索,确认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的发现使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深入到了核子阶段。质子和中子除了所带电荷不同外,其他各方面都很相像,因此物理学家把它们统称为核子。 9.质子的发现卢瑟福卢瑟福给氢原子核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质子 α粒子打到氮原子核里去了,在放出高速质子的同时,氮原子核变成了氧原子核。这是第一次实现的人工核反应。 10.中子的发现卢瑟福早在1920年就猜测可能还有一种电中性的粒子存在。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想办法测量了这种粒子的质量,还确证了它确实是电中性的。中子就这样被发现 11.原子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电子、质子和中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质子或中子有没有内部结构?比质子或中子更小的微粒还有没有? 随着高能加速器的迅速发展、宇宙射线观测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粒子。新的发现告诉我们,质子和中子不是基本粒子,质子和中子还有内部结构,它是由几种称为夸克的更基本的(简单的)粒子所构成。 12.质子(p)、中子(n)、电子(e)、光子(γ),统称为“基本粒子” 13.正电子的发现者xxxx 14.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物理学家张伯伦和西格雷观测到了反质子 15.1959年,我国物理学家王淦昌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想象自然界中一切粒子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反粒子 16.中微子的发现泡利的假设提出后不久,1933年费米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β衰变理论费米所说的中微子其实是“反中微子”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试题及答案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B)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5.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B)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7.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观 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 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一元论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运动和静止 运动: 运动时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与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二、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静止: 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主要由以下两种情形: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横位置的移动;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时间和空间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本质的解释,与旧唯物之一、唯心主义的不同,不仅在于提出了正确的哲学物质观,而且在于引入了实践的观点,提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严肃哦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第三章答案(沈玉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 A 2 . C 3 . A 4 D 5 .C 6 . D 7 . D 8 . B 9 . B 10 . C 11 . D 12 . C 13 . D 14 . C 15 . C 16 . B 17 . C 18 . B 19 . A 20 . C 二、多项选择题 1 . ABC 2 . ABCD 3 . CD 4 . ABCD 5 . ABCD 6 . ACD 7 . AD 8 . AB 9 . ABC 10 . AB 11 . CD 12 . AB 13 . BC 14 . AB 15 . ACD 16 . ACD 17 . CD 18 . BD 19.AB 20.ABCD 三、辨析题 1 .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人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 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 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 .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 18 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 .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 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江泽民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正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 4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它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因此,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5 .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6 .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

自考:2016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第三章(3)

自考:2016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第三 章(3) 第三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 唯心主义——夸大意识作用,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 旧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物质性,看不到意识的能动反映,甚至把意识归结为某种物质实体。 二元论——把意识看承是与物质独立平行的世界本质。 马克思主义——以彻底唯物的、实践的、辨证的观点看待意识,合理结实了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的起源的基本观点。第一,从人类意识的自然发生过程看,意识是物质普通具有的反映特性长期演化的结果。 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器官,是它的物质承担者。人类的意识和思维的发生,离不开人脑这种高度发达的、特殊物质形态的形成。 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与社会实践是人的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人们的劳动协作、社会交往以及由此产生的语言,是意识产生的又一重要条件。 可见,作为人脑的机能,人类意识的产生不仅有自然界进化的基础,更有社会发生的基础。意识是自然界进化到产生人类社会的接,以人自己的特殊生存方式——劳动和实践为决定性条件而产生的。

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过是反映在人脑中,被转换成为思想形式的物质世界。” 唯物主义对意识本质的科学理解和规定:意识(包括感觉、思想等等)的真正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A、从内容上看,人的一切意识形式都联系着一定的意识内容。这些内容总的说来都是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对象意识,即人作为主体在头脑中以一定的形式反映作为对象的客体,包括客体的存在、运动,外部世界的联系和规律等等 〈2〉自我意识,即人作为主体对其自身的存在、地位、状态和需要等等的意识。使自己与对象区别开来的意识。 〈3〉思维方式,或意识活动的主体结构模式、图式、定势等等,即人在处理各种精神活动材料中所使用的方式、方法、程序等等的总和。思维方式是人的意识活动中最深层的、相对稳定的形式。 B、从反映形式上看,意识有不同层次的存在形式 〈1〉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是一切复杂的意识现象的基础。特点——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2〉知觉:是在各种感觉材料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进行综合反映的结果,而表象则是保存在人脑中的感觉映象的再现和重组。〈3〉思维:是意识的高级形式。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C、意识的正确与错误之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精)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原理说明 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什么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就是说,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两种基本关系,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般和个别(或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包括三个基本观点,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识及多样性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关系对世界本质的理解。 世界上的具体事物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各有其质的规定各有其存在价值和地位,这是世界的多样性(“多”);千差万别的事物又有其共性,这是世界的统一性(“一”)。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有共同的本质,这是一元论。同时认为统一性不能脱离多样性,认为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性,统一性离不开多样性;多样性是具有统一性的多样性,受统一性规范,多样性离不开统一性。这就是说多中有一,一中有多;个别中有一般,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统一性使世界具有秩序,多样性使世界充满活力。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就是秩序与活力的统一。有秩序无活力事物是僵死的,有活力无秩序事物是混乱的。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就是秩序和活力统一的社会。僵死的专制主义和无序的无政府主义是不合乎世界本质的,自由和秩序的统一是理想社会的应有状态,因为它和宇宙的本质(一与多统一)相契合的。法律和其他社会制度应以实现自由和秩序的统一即正义为根本价值目标。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 多样性的万物具有统一性本质,那么这个统一性本质是什么呢,是物质,还是意识?这问题又回到了我们在第一章第一节讲“世界观”概念时遇到的问题了。在那里,我们从“黑马”等万物中抽出了万物的最大共性存在,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统一性东西,那时我们就提出万物的最大共性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认为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万物最大的共性,即统一性的本质是物质,而不是意识。哲学家为什么会对作为万物的最大共性,即“一”有相反的看法,如唯物主义认为“一”是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一”是精神。原因我们曾讲过一些。这里再指出这一分歧产生的原因:当把“一”看作万物中最低级的东西时,这“一”是物质,当把“一”看作万物中最高级的东西时,这“一”是精神;当把“一”看作抽象思维的内容时,这“一”是物质,当把“一”看作抽象思维水平的标志时,这“一”是精神。唯物主义从低级的(基础的)和内容的角度来理解“一”。所以认为“一”是物质的。这种理解无疑是有它的真理性的。 总之,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的,统一性的本质是同意识相对立的物质。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恩格斯说过这样的话:“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马恩选集》第3券,第83页)恩格斯说明了证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说明了证明的途径是哲学和科学。我们认为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世界的本来面貌与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实践观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及难点】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社会生活本质;事物联系发展及其规律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物质世界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时数】课时 【授课方式】多媒体;课堂讲授;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哲学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同时,它又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而且是关于这些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作为世界观包括许多领域和许多方面的问题,但其中有一个贯穿各个领域和方面、决定整个哲学体系的性质并对解决各种哲学问题具有支配作用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基本问题。 (1)含义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首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实际中的基本问题 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对实践中人与世界的关系,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的抽象。 其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对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此基础生我们还要了解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出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二)物质客观实在性 “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它是唯物主义的基石。所以我们了解世界时也是从“物质”概念开始的。在弄清物质概念的基础上,我们论证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上的一切都离不开物质,一切都是物质以及物质的属性、关系等的统一体,没有任何脱离物质的东西。 1、物质范畴的立体审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