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课文详解: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9 鱼我所欲也/《孟子》

10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11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2 词四首

09

9 鱼我所欲也

预习重点

一、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此篇需背诵。

二、全文展示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主题概述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即“羞恶之心”。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先前)

(二)古今异义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者能够。

2.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古代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4.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益处、好处;今义:增加。

5.是亦不可以已乎

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三)一词多义

1.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给予)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指某种方法)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所欲有甚于生者(表比较,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表对象,对)

5.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

(四)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名词作动词,感恩、感激)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

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所欲有于生甚者”)

3.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完整句子应为:“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六)成语积累

1.舍生取义: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2.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3.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五、鉴赏品读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又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本文的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

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本文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主旨就在这一劝勉上。

2.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事例:

①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后被杀害,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②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泰然赴死,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③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④闻一多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发表最后一次演讲。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不能见义勇为,不去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更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造成损害。

全文翻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者不能同时都得到,(我)会放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两者不能同时都得到,(我)会放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坏的事,所以有祸患(我)就不躲避了。如果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让人)得以生存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所憎恶的没有比死亡让他更憎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活下来的方法)就可以活着,却有人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

避患的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却有人不去做。因此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即义),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即非义)。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坚守这种思想不至于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无礼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遭轻视而不屑接受。丰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不愿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不愿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不愿接受的东西),如今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天性。

10

10 唐雎不辱使命

预习重点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是后人加的。《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该书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当时各国政治、外交的情况。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互相独立的单篇。

二、全文展示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

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三、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讲述唐雎受命出使秦国的故事,表现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同时也揭露了秦王的蛮横狡诈、欺软怕硬、色厉内荏的本质。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秦王不说(“说”通“悦”,喜悦,高兴)

2.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放)

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4.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二)古今异义

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2.大王加惠

古义:施予;今义:增加。

3.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虽然如此;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常与“但是”连用。

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古义:于是;今义:因为。

5.非若是也

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对,正确。

6.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只,只是;今义:成直线的。

7.以头抢地耳

古义:撞;今义:抢夺。

8.休祲降于天

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9.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一种坐姿;今义:双膝着地。

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10.徒以有先生也

古义:仅仅,只是;今义:徒弟。

(三)一词多义

1.免冠徒跣(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是)

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3.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发语词,无实义)

4.此庸夫之怒也(生气,发怒)

怀怒未发(愤怒)

(四)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形容词作动词,增广,扩充)

2.轻寡人与(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4.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5.亦免冠徒跣(使动用法,使……免,使……徒)

6.与臣而将四矣(数词做动词,变成四个人)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

①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先王受地”)

②请广于君(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请于君广”)

(六)成语积累

1.不辱使命: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

2.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

五、鉴赏品读

1.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首先,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2.本文通过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请选取一例加以分析。

示例一: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辞严,有理有节。

示例二: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明言易地,暗为巧取豪夺,安陵君当然明白其中的诈伪。但他却不做正面驳斥和申辩,而是顺着秦王的“好意”说下去。他首先肯定这是秦王的恩惠,是非常好的事;然后,语意陡转,表明坚守先王土地,定不可移、誓不可夺的决心。这样的外

交辞令,言辞虽卑,意志不衰。既没有过分激怒秦王,也表明了自己守土不易的严正立场,可谓敏于应对,善于言谈。

全文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小地盘,非常好;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着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灭了韩国亡了魏国,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原因就是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比安陵大十倍的土地,请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继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倒下的尸体有近百万,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的时候),也不过就是脱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才能的士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色的虹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加上我将是四个人了(我将成为第四个这样的人)。假若这个士人(我)一定发怒了,倒下的尸体两个,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站起来。

秦王显出屈服的神色(脸色变了),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为何要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在啊。”

11

11 送东阳马生序

预习重点

一、作者介绍和背诵提示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此篇需背诵前两段。

二、全文展示

送回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三、主题概述

本文作者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说明能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和专心,以此勉励马生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应德业双修,有所成就。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二)古今异义

1.余幼时即嗜学

古义:我;今义:剩下。

2.走送之

古义:跑;今义:走路,步行。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借;今义:跟“真”相对。

4.尝趋百里外

古义:曾经;今义:品尝,尝试。

5.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6.日再食

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7.右备容臭

古义:香气;今义:(气味)难闻,跟“香”相对。

(三)一词多义

1.无从致书以观(书籍)

撰长书以为贽(信)

2.余因得遍观群书(能够)

求而不得者也(得到)

3.益慕圣贤之道(学说)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说,谈论)

4.援疑质理(询问)

非天质之卑(资质)

5.今诸生学于太学(各,众多)

假诸人而后见也(之于)

(四)词类活用

1.手自笔录(名词作动词,动手)

2.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用笔)

3.寓逆旅(名词作动词,住)

4.戴朱缨宝饰之帽(名词作形容词,装饰着朱缨的)

5.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

(五)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弗之怠。(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弗怠之”)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五、鉴赏品读

1.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苦,目的何在?

目的在于激励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鼓励马生刻苦、勤奋地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2.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3.本文采用对比的写法,请举出一例,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将同舍生的豪华衣饰和自己的蕴袍敝衣做对比,更加突出作者求学条件之艰苦,体现他不慕虚荣、不畏艰难、刻苦读书、勤奋求知的精神。

4.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以及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5.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得到哪些启示?

①学习要勤奋;②求师要诚心;③学习中需要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④学习要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等。

全文翻译

我年幼时就很好学。(因为)家里穷,无法买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特别冷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录。抄写完后,赶紧快步跑去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读遍各类书籍。(我)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士交往,曾跑到百里之外的地方,手拿着经书向有德行和学问的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从不稍微把言辞说得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倾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节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季节,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浸泡,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店主每天只给我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亮,如同神仙;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之意,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列入君子的行列中,受到天子的恩宠,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各位太学生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送来冬衣夏装,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宽敞的书斋之中诵读经书,没有奔波劳顿的辛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汇集在这里,不必再像我那样用手抄录,去向别人借书然后才能阅读。

要是还有学业不精通、道德没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县的马君则,到太学来已有两年,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一起交流讨论,言语温和而神色谦逊。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好学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认为我是在勉励同乡努力学习,那确是我的意愿;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优裕境遇而在同乡前骄傲炫耀,那又怎么能知道我的用心呢?

12

12 词四首

预习重点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背景与主题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词人借凄凉的秋景来抒发自己戍边时思乡的愁苦之情。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也描写了戍边将士功业未成、思乡念亲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三、词作赏析

1.参考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2.赏析下列词句。

①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只有一个“异”字。“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身负重责,要坚守边塞。

②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合情合理。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他们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因此,“燕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借景抒情。上阙着重写景,极力表现了边塞风光的奇异独特,渲染了边塞的萧条肃杀、荒漠寂寥,从而为下阙抒发感情作铺垫。下阙着重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表现了词人的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情和戍边将士的报国情怀。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

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背景与主题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词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抗击侵略者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三、词作赏析

1.参考译文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2.赏析下列词句。

①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首词起句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

②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运用孙权射虎的典故,孙权曾骑马射虎,马被虎抓伤,他用长枪投刺,虎被吓退。此处是词人以孙权自喻,表现出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

③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原是星名,在天空的西北方,此处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主张抗金,以恢复为志。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二、背景与主题

这首词通过描写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对自己早年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三、词作赏析

1.参考译文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2.赏析下列词句。

①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挑灯”的动作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喝酒。喝“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②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有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我方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虚实结合的方法,来驰骋壮志,抒发悲愤之情。它打破了一般的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的传统写法,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梦境写得雄壮,现实写得悲凉;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以及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定点,结句猛然跌回现实,在梦境和显示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满江红

[清]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一、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字璇卿,自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中国民主革命烈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课内知识整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课内知识整理拼音、词语 一、给加点字注音 妖娆()喑哑()襁褓()旁骛() 佝偻()亵渎()骈进()强聒不舍() 陨落()恪尽职守()舐犊之情()廓然无累() 扶掖()一抔黄土()怒不可遏()阴晦() 愕然()嗤笑()瑟缩()作揖() 惘然()恣睢()()拮据()栈桥() 阔绰()煞白()发窘()抽噎() 棱角分明()模样()模式()根深蒂固() 汲取()狡黠()吹毛求疵()嗔怒()

面面相觑()恃才放旷()谮害()舴艋() 二、填字组词 红素一代天润如油温细 敬乐章义不二留之际 言行相强不舍媚欺民百姓 成怒尽职守重蹈覆然无累 横流之明吞斗牛化为有 无与比怒不可无与比斯底里拿稳斩截不迫根深固 不倦不言而而不舍而易举 持之以格致旁观谈论 全贯吹毛求不求解加粗暴 咬嚼狂妄自因失然贯通 开卷有怀伤为民请面面相 才放旷对答如连声茶饭无 挖搜 文言文 《陈涉世家》 一、词语解释 1、陈涉少时() 2、尝()与人佣耕

3、辍()耕之()垄上? 4、怅()恨久之 5、苟富贵() 6、若为佣耕() 7、太息()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9、适戍渔阳九百人()10、屯大泽乡()11、皆次()当行()12、会天大雨()13、度()已失期()14、乃谋曰()15、今亡()亦死,举大计()16等()死,死国()可乎 17、吾闻二世少子也()18、数()谏故() 19上()使外将()兵20、今或()闻无罪 21、楚人怜()之22、今诚()以吾众 23、为天下唱?通“倡”,()24、以为然()25、乃行卜()26、卜者知其指意()意图 27、威众()28、丹()书()帛曰

部编教材初中语文篇目

2016年人教版新编(部编)初中语文教科书目录 七年级上册 单元 阅读 主 题 阅读策略课文写作 一四 季 美 景学习朗读,品味文 中的精彩语句,体 会汉语之美 1.春/朱自清 2.济南的冬天/老舍 3.雨的四季/刘湛秋 4.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 远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二至 爱 亲 情学习朗读,整体感 知课文内容,把握 作者思想感情 5.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6.散步/莫怀戚 7.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8.《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学会记事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三学 习 生 活学习默读,一气呵 成读完全文,梳理 文章的主要内容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 凯勒 11.窃读记/林海音 12.《论语》十二章 写人要抓住特点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李白江南逢李龟年/杜甫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四人 生 之 舟学习默读,学会圈 点勾画,理清作者 思路 13.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14.植树的牧羊人/让?乔 诺 15.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16.诫子书/诸葛亮 思路要清晰 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五动 物 与 人学习默读,学做摘 录,概括文章的中 心 17.猫/郑振铎 18.鸟/梁实秋 19.动物笑谈/康拉德·劳 伦兹 20.狼/蒲松龄 如何突出中心 六想 象 之 翼学习快速阅读,展 开联想和想象,深 入理解文章 21.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22.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太阳船/吴望尧 23.女娲造人/袁珂 24.寓言四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伊索寓言》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 言》 塞翁失马/《淮南子》 杞人忧天/《列子》 发挥联想和想象

部编最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第1课沁园春雪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分fèn外妖娆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 点拨:“分” “汗” “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惟余莽莽惟:只。(2) 须晴日须:等到。 (3)略输文采输:差、失。 (4) 俱往矣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第2课雨说 一、重点字词 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 斗笠lì襁褓qiǎng bǎo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雨说》的作者是郑愁予,是台湾诗人。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第3课星星变奏曲 一、重点字词 朦胧méng lóng 覆fù盖冻僵jiāng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星星变奏曲》的作者是江河。 第4课外国诗两首 一、重点字词 (qī) 栖息(xuān) 喧响沉(jì) 寂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2、《夜》的作者是叶赛宁,俄罗斯诗人。 第5课敬业与乐业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赦shè 旁骛wù 佝偻gōu lóu 承蜩tiáo 亵渎xiè dú 骈pián进强聒guō不舍 2、解释下面词语。 (1)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2)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第1课沁园春雪】 一、字音、字形辨析。 1,生词识记 莽莽(mǎng)滔滔(tāo)妖娆(ráo) 稍逊(xùn) 风骚(sāo)多娇(jiāo) 折腰(zhé) 大雕(diāo)略输(shū)天骄(jiāo)素裹(guǒ)成吉思汗(hán) 多音辨读 分(fèn)外(hán)成吉思汗(zhé)折腰(shǔ)数风流人物 (fēn)分寸(hàn)汗牛充栋(zhē)折腾(shù)数码 (shé)折本(shuò)数见不鲜 二、词语积累与运用 1,妖娆:娇艳美好。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折腰:鞠躬,倾倒。 三、句子运用。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么?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试比高”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景象? 四、文学常识与古诗词填空。

1,毛主席(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马列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他的诗词,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襟怀豪迈。《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等名篇被广为传颂。 【第2课、《雨说》】 一、字音、字形辨析。 1、生词识记 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 斗笠lì襁褓qiǎng bǎo喧嚷xuān rǎng 二、词语知识积累。 1、解释下列词语。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三、文学常识 《雨说》的作者是郑愁予,是台湾诗人。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雨说》的主题:“雨说”的话抒发了诗人赞美春天、春雨的情感。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做副标题表达了诗人关怀祖国前景、情系祖国命运的浓郁的爱国热情。 【第3课、《星星变奏曲》】 一、字音字形辨析。 颤动chàn dòng 凝望níng wàng 安慰ān wèi 柔软róng ruǎn疲倦 pí juàn 覆盖fù gài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下册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语文知识点整理 阿长与《山海经》 1、本文主要围绕阿长写了哪几件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1.阿长形象:阿长是一个很不幸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他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 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2.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 答:“我”知道阿长并非学者,说了也无意。表明了“我”心存隔膜乃至轻视阿长,对阿长 没抱希望的心理。 3. 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 样的心情? 答:“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 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5.“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这里的“神力”指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阿长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我”对长 妈妈的敬佩和爱戴。 6.作者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答:这是作者儿时念念不忘,梦寐以求的书,得之心喜;阿长将作者无意说的话放在心上, 并找来书,体现阿长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以及她对"我"的关爱之情,以及作者对阿长的感 激之情,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敬佩之情;对儿时、对阿长的回忆。 所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7.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赏析。 答: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永恒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凝聚着“我”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了“我” 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抒发了对阿长的感激、敬爱. 8..当阿长为“我”买回《山海经》时,为什么说“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看到阿长拿着的《山海经》比喻成“霹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意外得到《山海经》时极度惊喜之情,因为“我”根本没想到阿长会做到这件事,表现出对阿长的感激之情 《老王》 一、文章主旨。 1、这篇散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又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现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常考词语汇总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常考词语汇总 七年级上 1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引:牵引,招引。常用于鸟类招呼同伴。 2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3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4 淋淋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5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也形容一次又一次。 6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7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8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9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 10 油然而生:很自然的产生。 11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之处。 12 疲倦不堪:疲惫,形容极度疲乏;不堪: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 13 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14 不求甚解: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现多含贬义,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15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16 恍然大悟:恍然:忽然醒悟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或顿时醒悟过来。 17 花团锦簇:锦:有文彩的丝织品;簇:丛聚。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18 美不胜收:胜:尽,完。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19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拈,抓、捏。 20 漠不关心:漠:冷淡。形容对人或事物态度冷淡,一点也不关心。 21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22 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23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情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迁,改变。24 沉默寡言:深沉而少言语。 25 刨根问底:盘问事情的根源底细。 26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这里用作动词,长出草木。 27 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28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29 惊慌失措:惊恐慌乱,不知怎么办才好。失措,失去常态。 30 畏罪潜逃:犯了罪害怕受制裁而偷偷逃走。 31 妄下断语: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yì, 主观地,缺乏客观依据的)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32 怪诞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诞,荒唐、离奇。不经,不正常。 33 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 34 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 35 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药:治疗。 36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骇:震惊。 37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和:声音相应。 38 神通广大:本指法术广大无边。现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39 灵机一动:急忙中转了一下念头(多指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要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 第1课《消息二则》 1.文学常识 《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 芜(wú)湖击溃(kuì)督(dū)战绥靖(suíjìng)阻遏(è)荻(dí)港 摧枯拉朽(xiǔ)歼(jiān)灭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āng)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 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 颁(bān)发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 第3课《“飞天”凌空》 1.文学常识 新闻特写 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它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采用特写的形式叙述了吕伟跳水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反响,再现了“5136” 这一跳水动作的优美,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表达了对运动员的赞美之情和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之感。 3.重点字词 凌(líng)空翘(qiáo)首轻盈(yíng)由衷(zhōng) 悄(qiǎo)然屏(bǐng)息敛声眼花缭(liáo)乱震(zhèn)耳欲聋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9年级上作家作品整理.docx

1、《沁园春雪》是一首词(体裁),“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选自《毛泽东诗集》,作者毛泽东 ,字润之,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2、《我爱这土地》选自《艾青诗选》艾青原名蒋正涵,诗人。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3、《乡愁》选自《余光中选集》。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台湾诗人、散文家。 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选自《林徽因诗文集》林徽因,建筑师、诗人、作家。 6、《敬业与乐》选自《饮冰室合集》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著《饮冰室合集》。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10、《岳阳》《范仲淹文集》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文正公集》。 11、《醉翁》《欧阳修散文全集》欧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2、《湖心亭》《陶庵梦忆》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 13、《行路难其一》选自《李太白全集》。行路难,乐府古题。李白,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作此诗答谢白居易。《水调歌头》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一。水调歌头词牌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东坡乐府》。 14、《故乡》选自《呐喊》(《鲁迅全集》。鲁迅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有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文学作品,,大都收集在《鲁迅全集》里。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学过他的散文有《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学过他的小说有《故乡》、《社戏》、《孔乙己》;他的散文诗集是《野草》 , 我们学过他的《雪》;杂文集有《坟》、《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学过的作品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出自他的《且介亭杂文》。 15、《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他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0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他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生》、《俊友》(漂亮朋友)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等。 16、《孤独之旅》选自《草房子》曹文轩。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 . 18、《怀疑与学问》选自《宝树园文存》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 20、《创造宣言》选自《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教育家。 21、《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 22、《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吴敬梓,清代 (朝代)小说家。 23、《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经济斗争。罗贯中元末明初(朝代)小说家。 24、《刘姥姥进大观园》选自《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以贾家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

最新部编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要知识点归纳梳理

部编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要知识点归纳梳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 一般词语: 1. 缘:沿着,顺着。 2. 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3. 数:几。 4. 芳:香花。 5.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 6. 缤纷:繁多样子。 7. 复:再。 8.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9. 才:仅。 10. 平旷:平坦开阔。 11. 俨然:整齐的样子 1 2. 属:类。 13. 阡陌:田间小路。 1 4. 悉、咸:全,都。 1 5. 黄发:指老人。 1 6. 垂髫:指小孩。17. 怡然:形容喜悦 1 8. 乃:竟然。 1 9. 具:详细。 20. 问讯:打听消息 2 1. 云:说。 22.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2 3. 延:邀请。

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24.语(y ù):告诉。 25.扶:沿,顺着。 26.向:从前旧的。 27.及:到。 28.诣:到。 29.遣:派。 30.欣然:高兴的样子 31.规:计划。 32.果:实现。 一词多义: 1. 中:① 年间。(晋太元中)② 中间。(中无杂树) 2. 志:① 标记。(寻向所志)② 做标记。(处处志之) 3. 为:① ( 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 ( 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 寻:① 寻找。(寻向所志)② 随即,不久。(寻病终) 5. 闻:① 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 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7. 作:① 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 做。(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 1. 鲜美古:鲜艳美丽。 2. 开朗古:地方开阔,阴郁低沉。今:食物味道好。 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 3. 4.男子的配偶。 5.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编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编 九年级(下)第1课诗两首 一、重点字词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īyǎ) 嘶哑 (hóu lóng) 喉咙 (xiōng yóng) 汹涌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我爱这土地》第一节。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2.默写《乡愁》第四节。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是诗人(称谓)。 2.《乡愁》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锦幛.zhàng荇.xìng藻.zǎo蘸.zhàn (qiáo cuì) 憔悴 (lóu yǐ) 蝼蚁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2)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3)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2.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永恒的中国!”一段诗。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是戴望舒,诗人(称谓)。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及答题格式归类(一)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

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人教版)

第1课沁园春雪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分fèn外妖娆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 点拨:“分”“汗”“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惟余莽莽惟:只。(2) 须晴日须:等到。 (3) 略输文采输:差、失。 (4) 俱往矣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 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 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 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第2课雨说 一、重点字词 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 斗笠lì襁褓qiǎng bǎo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雨说》的作者是郑愁予,是台湾诗人。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2020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第1课诗两首 一、重点字词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īyǎ) 嘶哑(hóu lóng)喉咙(xiōngyóng) 汹涌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我爱这土地》第一节。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2.默写《乡愁》第四节。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是诗人(称谓)。 2.《乡愁》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锦幛zhàng 荇xìng藻zǎo 蘸zhàn 憔悴 (qiáo cuì) 蝼蚁(lóu yǐ)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2)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3)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2.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永恒的中国!”一段诗。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等。 寓言,如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 故事,如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艾青诗选》、《革命烈士诗抄》、中外童谣、儿童诗歌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推荐。 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已经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普及性读物等,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三年期间必读的文学名著清单 以语文为例,部编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审定)教材初中各阶段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目如下:初一年级上学期 鲁迅《朝花夕拾》、吴承恩《西游记》、孙犁《白洋淀纪事》、沈从文《湘行散记》、屠格涅夫《猎人笔记》、李汝珍《镜花缘》; 初一年级下学期 老舍《骆驼祥子》、凡尔纳《海底两万里》、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柳青《创业史》、阿西莫夫《基地》、杰克罗琳《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初二年级上学期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法布尔《昆虫记》、王树增《长征》、李鸣生《飞向太空港》、卞毓麟《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初二年级下学期 傅雷《傅雷家书》、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路遥《平凡的世界》、罗曼·罗兰《名人传》 初三年级上学期

部编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复习含答案

2019年部编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复习 一、文学常识。 1.《沁园春·雪》作者是毛泽东,是一首词(体裁),“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2.《我爱这土地》选自《艾青诗选》,作者是艾青,原名蒋正涵,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是雨果,法国(国籍)作家,主要作品有《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4.《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 5.《醉翁亭记》作者是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6.《行路难》(其一)作者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刘禹锡,唐代诗人,在扬州的一次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他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给予同情,故其作此诗答谢。 7.《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朝代)宋江(人名)领导的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是施耐庵,元末明初(朝代)小说家。 8.《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体裁)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作者是罗贯中,元末明初(朝代)小说家。 9.《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吴敬梓,清代(朝代)小说家。 10.曹雪芹,名沾,字梦阮,清代(朝代)小说家。《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2019年部编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复习 姓名学号 1.词最初称“”或“”,后来词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或成为诗的别体,所以人们把词产物“诗余”。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词牌是的名称,如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 标题 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 内容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 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 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 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

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主旨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 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 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 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结构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部编版)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一、七年级上册 (一)课古诗背诵 【论语】(春秋鲁国·孔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里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观沧海】(东汉·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白) 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边。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 【峨眉山月歌】(唐·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 专项复习(一)古诗文默写 一、直接型默写。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其一)]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3.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6.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8.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9.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10.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1.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13.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14.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1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16.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17.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秦观《行香子》) 18.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秦观《行香子》) 19.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2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知识汇总 一、《沁园春·雪》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春分fèn外妖娆ráo 成吉思汗hán数shǔ风流人物 点拨:“分”“汗”“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惟余莽莽惟:只。 (2) 须晴日须:等到。 (3) 略输文采输:差、失。 (4) 俱往矣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 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 全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 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二、《我爱这土地》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写作艺术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 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练习 1.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 三、《乡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