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HSF关键过程识别和控制程序

HSF关键过程识别和控制程序

HSF关键过程识别和控制程序
HSF关键过程识别和控制程序

HSF关键过程识别和控制程序

1.0目的

明确HSF关键过程的识别、确认和控制办法,证实这些工序实现所策划的能力,确保生产和过程的有效性。

2.0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大范围内HSF关键过程的识别、确认和控制。

3.0职责

3.1技术部、品质部、采购部、制箔部、制液部、物管组负责HSF关键过程的识别和确认;

3.2技术部负责HSF关键过程的控制方法与准则;

3.3制箔部、制液部、品质部负责HSF关键工序设备和对应人员资格的鉴定;

3.4行政部负责组织对HSF关键过程人员的培训及资格鉴定;

3.5技术部、品质部、采购部负责对供应商HSF关联工作的督导与跟踪;

3.6市场部负责与客户间沟通HSF要求相关工作;

3.7相关部门人员负责填写记录并保存。

4.0定义

HSF关键过程:指影响实现产品HSF质量特性值和质量要求的过程和阶段。

5.0 HSF关键过程的识别与范围

5.1HSF关键过程的识别

5.1.1过程的识别原则:直接或间接对产品造成禁用环境物质污染的过程或活动都属关键过程的识别对象,广义的过程包括外部供应商、客户的生产活动及公司内部的生产活动。

5.1.2本公司识别HSF关键过程为采购、生产、包装、储存过程,并以进料、制液、制箔、分切、物管组等生产过程为管控对象,设立质量控制活动。

5.1.3原辅材料的风险度分类识别

5.1.3.1 A类高度风险物料:物料直接与产品有关系,是产品的组成部分,又分两类:

a)直接物料,如:阴极铜;

b)需参与生产成为产品的组成部分的非直接物料,如:硫酸锌、硫酸镍、纤维素等;

5.1.3.2 B类中等风险物料:与产品间接的有关系,但不是产品的组成部分,又分两类:

a)化学品,如:硫酸、胶原蛋白等;

b)需与产品一起交客户的包装材料,如缠绕膜、纸管、胶带等;

5.1.3.3 C类低风险物料:与产品有接触,不是产品的组成部分的工具、制具,如:生产机组轴辊、分切刀片、手套等。

5.1.4对厂内和厂外既定HSF不合格品的管控,严格执行《环境物质管控程序》、

质量检验(检测)过程控制程序文件

质量检验(检测)过程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确保过程中产生的自制零(部)件、外购件、外协件、原辅材料及最终的成品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满足顾客的要求,而对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作出具体的规定。 2 范围 适用于最终产品及所需的自制零(部)件、外购件、外协件、原辅材料实物质量的监控过程中符合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要求。 3 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HZK526《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 Q/HZK611《外部供方评定控制管理 Q/HZK504《合同评审和协调程序》 Q/HZK517 检验和试验状态控制 Q/HZK509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 Q/HZK527 顾客财产控制 Q/HZK512 检验和试验设备控制 Q/HZK515 检验、测量和试验控制 Q/HZK520 产品防护控制 Q/HZK518 不合格品控制 Q/HZK519 事件、不符合预防措施及改进控制程序 Q/HZK443 外购外协件、原材料检验规定 Q/HZK417 紧急放行追回程序 Q/HZK442 外购外协件、在制品、成品抽样检验规定 Q/HZK428 质量检验记录管理办法 Q/HZK666 改进控制程序 Q/HZK53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4 职责

4.1技术质量管理部(质保部)负责过程中产生的自制零(部)件、外购件、外协件、原辅材料及最终的成品符合规定性的技术标准和满足顾客的要求控制。 4.2综合运行管理部(生产计划部、物资供应部)负责生产制造过程、物资采购过程中按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技术图纸、工艺、原辅材料标准等)的自制零(部)件、外购件、外协件、原辅材料及最终的成品符合规定性的技术标准和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控制。 4.3技术质量管理部(各项目开发室)负责提供产品过程中产生的自制零(部)件、外购件、外协件、原辅材料及最终的成品符合规定性的技术标准及检验(检测)细则(规定)。 4.4技术质量管理部(质保部计量室)负责过程中产生的自制零(部)件、外购件、外协件、原辅材料及最终的成品符合规定性的技术标准和满足顾客的要求控制的检测量具和测量设备,并做到符合周期鉴定要求。 5质量检验(检测)工作的责任和要求 5.1质量检验工序控制把关的正、负都会直接反映在产品(零部件)实物质量上。如何按程序文件标准和技术、质检文件要求控制、把关,我们质检线的管理人员、进(出)厂检验人员都必须认识到这一职能的责任,控制/和把关严不严格看你这个检验员的技能和思想品质,以及对本职工作的认真程度和态度,我们要以预防为主,预先走入到工序过程的严格控制之中,这样才能从工序过程中了解产品生产的质量状态、在生产过程中预防质量问题的产生,切实把质量工作从质量检验(检测)位移到质量控制的过程中,检验员要做产品质量的检验员,更要做产品质量的宣传员和生产技术的辅导员,真正把产品质量控制好。 5.2我们的质量管理人员和检验员实际上是一个X光的检验医生岗位,是专门检查工序(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岗位,是要按相关程序文件(标准)规定的步骤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实际地走的,决不能跨大步,要仔细仔细再仔细。 5.3产品(零件)实物质量检验过程说句简单的话就是对在制造工序过程中或成型产品中按技术(标准)文件中对产品(零件)质量规定(要求)发现不合格的问题,并提出问题,还要跟踪改进情况,符合标准(技术文件)规定的质量要求后才可放行。 5.4合格、不合格是质量检验员要讲的常用术语,决不能讲可用或不可用的话,对产品(零件)产生的质量问题要提出改进的建议供生产/技术参考。 5.5学习—学习—再学习。我们有很多质量检验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标准、规定、办法“见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 全面识别和辨识集团公司产品和服务过程中能够控制和可以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及危险源,汇总并评价,以便判定对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全面管理和有效的风险控制。 2.范围 适用于集团公司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 3.职责 3.1 管理者代表负责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和不可接受风险清单的审批。 3.2 综合经营计划部负责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评审、确认、评价以及制定对重要环境因素和不可接受风险的措施计划。 3.3 各部门负责按要求对本部门所属范围、人员、设备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和危险源的辨识工作,汇总并进行控制。 3.4各二级单位负责各单位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管理工作。 4.工作程序 4.1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 4.1.1 每年第一季度,综合经营计划部负责组织各部门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工作。 4.1.2 各部门负责按照要求从产品生产组织投入和产出过程中识别出环境因素。识别时应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从向大气排放、向水体排放、废弃物管理、土地的污染、噪声的影响、能源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相关方的影响、当地其它环境问题及社区问题等若干方面识别出所有环境因素。识别工作结束后按要求填写《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控制措施表》。 4.1.3 各部门负责按作业区域、工艺流程对照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性、生理性、行为性、作业环境不良等关注方面进行危险源辨识,辨识过程要特别关注“三种时态”、“三种状态”。辨识工作结束后按要求填写《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时应考虑: a) 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b)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c) 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为因素; d) 已识别的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的健康安全产生

生产过程检验控制程序

生产过程检验控制程序 1 目的 规定和明确过程检验和试验控制的方法和依据,确保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满足规定要求。 2范围 适用于工厂所有生产过程中产品的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 3 职责 3.1 质检部门 归口本程序,对生产过程检验和试验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组织对不合格品分析,提出改善建议和/或制定改进措施,监督、跟踪结果。阵列法 3.2 技术部门 制定过程的有关作业指导书,指导员工规范操作,参与不合格的分析和过程质量之改进工作。 3.3 生产部门 执行过程检验和试验控制程序的要求,参与对不合格的分析,提出改善建议和/或制定改进措施,有效主动实施改进措施。 4 工作流程与要求 4.1 过程检验和试验的策划 4.1.1人员安排和培训 质检部负责人应安排合适人员进行进料检验和试验,必要时应对相关人员予以培训、考核。 4.1.2检验和试验时间/频次的确定 所有的定单在开始生产时,质检员对生产的前1-2个产品都要进行首件检验和试验。 首件检验和试验通过后,依下列规定进行巡检和试验: ——装配工序 质检员人员对各工序随机进行巡回检查,每次抽取(5-20PCS)进行外观、

结构、功能、颜色等检查; ——特殊情况 如果是新产品刚投产或工艺不稳定或新员工上岗之前,检验和试验频次应高于上述一般要求。 4.2 检验和试验 4.2.1 首件检验和试验 当每个质检员开始生产或中途转换生产岗序后,质检员按照《生产过程巡查检验规范》和样板进行检验确认。 当首件产品确认不合格时,质检员应立即通知生产现场管理人员,同时按生产过程控制的有关程序处理,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 4.2.2 巡检和试验 质检员按照《生产过程巡查检验规范》等文件对生产线进行检验和试验。 检验和试验完毕,检验员将检验和试验的具体内容填写于相应之《生产过程质量巡查记录表》中,并对检验和试验结果进行合格与不合格判定,交主管审核。 4.2.3 生产线全检 生产部门根据产品工艺安排QC检验工位,对所生产的产品进行全检,检查结果记录在《生产过程质量巡查记录表》内,当生产发生异常时,作业员及时通知生产现场的主管,按照生产过程控制的有关文件处理。 4.3 不合格品的处置 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实施。 4.4 过程产品的交付 作业员将检查合格的过程产品流入下一工序。 材料的摆放和搬运应遵循产品防护控制管理规定。 5 表格记录 《生产过程质量巡查记录表》 《不合格品返工/返修通知单》

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目录 0修改记录 1目的 2范围 3 职责 4 工作程序 5 支持性文件

1 目的 通过对公司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大影响的运行和活动的关键特性和项目进行可靠准确的监测和监控,以确保: 1.1能源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实现,并定量掌握其实现程度; 1.2对照能源基准和标杆,对能源管理绩效进行评价; 1.3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率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特性的变化进行监视测量和评价; 1.4 进行法律、法规的符合性及其他要求遵循的评价。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范围内的能源管理的监测、测量。 3 职责 3.1 设备处和各使用部门负责对公司有关用能设备进行监测和数据测量,并保存能源绩效监测数据。 3.2设备处负责组织对公司体系运行控制,能源目标、指标完成,能源管理绩效,法律、法规的符合程度等情况进行评价。 4 工作程序 4.1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监测与测量 4.1.1目标、指标检查、验证的内容包括: 1.各相关部门达到目标、指标的具体措施的执行、落实情况; 2.目标指标量化参数的达标情况。 4.1.2如发现偏离或与目标、指标不符合时,必须加以分析提出纠正措施,并对纠正措施的实施进行跟踪记录,直至偏离及不符合消失。

4.1.3设备处对能源管理方案的实施,定期进行评价;评价时,应测试能耗状况,评价能源管理方案实施后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并保存评价结果记录。 4.2设备处制定能源管理基准,管理代表者进行能源管理基准的评审,具体按《能源基准与能源绩效参数设定程序》执行。 4.3 能耗、能效相关的运行控制的监测与测量 4.3.1 设备处和其他相关单位不定期地按照能源管理各项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等进行监督检查,每年全面检查评价一次;对能源采购、转换、分配、传输、使用与回收过程,包括燃料的装卸、贮存、运输过程,输配电线路,供耗能工质如供水、供热的贮罐、管道等每年全面检查评价一次。 4.3.2设备处每6个月对能源事故进行统计,对能源利用状况进行检查。 4.3.3相关单位对检查中出现的不符合,提出纠正措施,并对纠正措施的实施进行跟踪记录。 4.3.4各分厂负责对能源计量器具进行维护、保养和校准。 4.3.5可行时设备处组织相关部门对设备的经济运行状态测试,配变压器的能效测试。对重点耗能设备的技术性能、运行状况、能源使用情况,与基准或标杆进行对比,识别出持续改进的机会,具体执行《季度经济活动分析工作管理办法》的规定。 4.4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遵循的评价 4.4.1 设备处对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随时进行监督检查,并每年全面检查评价一次。 4.4.2监测、测量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遵循内容时,要针对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条文标准及要求,逐一检查,其监测和测量的结果要有记录,具体执行《统计制度》的规定。

HSF关键过程识别和控制程序

HSF关键过程识别和控制程序 1.0目的 明确HSF关键过程的识别、确认和控制办法,证实这些工序实现所策划的能力,确保生产和过程的有效性。 2.0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大范围内HSF关键过程的识别、确认和控制。 3.0职责 3.1技术部、品质部、采购部、制箔部、制液部、物管组负责HSF关键过程的识别和确认; 3.2技术部负责HSF关键过程的控制方法与准则; 3.3制箔部、制液部、品质部负责HSF关键工序设备和对应人员资格的鉴定; 3.4行政部负责组织对HSF关键过程人员的培训及资格鉴定; 3.5技术部、品质部、采购部负责对供应商HSF关联工作的督导与跟踪; 3.6市场部负责与客户间沟通HSF要求相关工作; 3.7相关部门人员负责填写记录并保存。 4.0定义 HSF关键过程:指影响实现产品HSF质量特性值和质量要求的过程和阶段。 5.0 HSF关键过程的识别与范围

5.1HSF关键过程的识别 5.1.1过程的识别原则:直接或间接对产品造成禁用环境物质污染的过程或活动都属关键过程的识别对象,广义的过程包括外部供应商、客户的生产活动及公司内部的生产活动。 5.1.2本公司识别HSF关键过程为采购、生产、包装、储存过程,并以进料、制液、制箔、分切、物管组等生产过程为管控对象,设立质量控制活动。 5.1.3原辅材料的风险度分类识别 5.1.3.1 A类高度风险物料:物料直接与产品有关系,是产品的组成部分,又分两类: a)直接物料,如:阴极铜; b)需参与生产成为产品的组成部分的非直接物料,如:硫酸锌、硫酸镍、纤维素等; 5.1.3.2 B类中等风险物料:与产品间接的有关系,但不是产品的组成部分,又分两类: a)化学品,如:硫酸、胶原蛋白等; b)需与产品一起交客户的包装材料,如缠绕膜、纸管、胶带等; 5.1.3.3 C类低风险物料:与产品有接触,不是产品的组成部分的工具、制具,如:生产机组轴辊、分切刀片、手套等。 5.1.4对厂内和厂外既定HSF不合格品的管控,严格执行《环境物质管控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及表格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 对企业生产、产品、服务中能够控制的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为本企业环境目标、指标、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企业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全过程。 3、职责 3.1 各部门负责调查、评价本部门的环境因素,并填写环境因素调查表。 3.2 质安部负责对调查公司的活动/服务中,所涉及的环境因素并编制成清单下发给各部门,各部门根据各部门的地理环境、活动/服务范围、能源/资源种类等,再调查各部门的环境因素,经确认汇总、登记后再进行重大环境因素的评价工作。 3.3 管理者代表负责对企业重大环境因素清单和管理方案的审核。 3.4 质安部负责发放公司环境因素清单。 4、环境因素识别 4.1 环境因素识别的要求和方法 各部门按下列要求进行部门工作范畴内的环境因素识别。 环境因素为凡对大气、水、资源、土地等产生污染的因素 4.1.1 应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 4.1.2 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覆盖三种时态、三种状态和七个方面,既过去时态、现在时态、将来时态;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紧急状态;排水、粉尘排放、废物管理、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消耗和浪费、对社区的影响(噪音、火灾、爆炸等)、当地其他环境和社区问题、土地污染等。 4.1.3 识别环境因素时,下列四种方法可联合使用。 ①调查法 ②现场观察法 ③排查法 ④过程分析法 ⑤物料测算法; ⑥专家咨询法;

⑦测量法; ⑧查阅文件记录法; 4.1.4 实施识别环境因素工作时,应将本部门的活动、产品和服务进行分析,各方面环境问题尽量全面的识别出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噪声:包括施工机械噪声、土方施工车辆噪声等; 2)废水:包括建筑生产废水、生活废水; 3)废气:汽车、机械、化学物品挥发有毒有害气体; 4)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生产垃圾(包括有毒有害、无毒无害、可回收和不可回收); 5)扬尘:施工扬尘、施工场地自然扬尘; 6)资源能源浪费:包括水、电、油、原材料等; 7)潜在泄漏:化学品泄漏、油泄漏、气体泄漏; 8)潜在火灾、爆炸:乙炔、炸药、油漆、木材等的; 4.1.5 各部门将环境因素调查表,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交质安部,质安部对各部门已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分类、登记、核定和汇总,为环境因素评价提供依据。 4.2 重要环境因素评价 4.2.1 重要环境因素是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因素。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是企业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企业在制定环境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实施预防和控制等方面加以考虑,以将重要环境因素转化为具体的管理对象;并指出管理要求。评价重要环境因素是在识别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明确管理重点和改进要求的过程。 4.2.2重大环境因素的评价依据考虑以下方面; ①有关标准、法律法规要求; ②发生的频率; ③环境影响的规模; ④环境影响的时间; ⑤相关方关注的程度,包括对企业及产品形象的影响程度; ⑥潜在的环境风险和存在的安全隐患 ⑦环境因素所产生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 4.2.3 重大环境因素评价方法;为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由管理者代表和质安部一起研究,拟出相关人员组成的重大环境因素评价小组,进行重大环境因素的评价工作。 ①跟踪环境影响:从发现的重大环境影响跟踪出重大环境因素;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识别(案列)

过程识别及关系

前言 1、本《过程识别及关系》依据ISO/TS16949:2009技术规范要求,采用过程方法识别、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满足顾客的要求,以实现公司、顾客、员工及相关方的满意。 2、本《过程识别及关系》根据川奇光电科技(扬州)有限公司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相关要求编制,是对TFT、EPD等产品的过程说明,也是管理过程的说明。 3、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识别:本公司采用汽车行业的过程方法,进行以顾客导向为基础的过程描述,包括: COP(Customer Oriented Process)过程:顾客导向过程,是指通过输入和输出直接和外部顾客联系的过程。包括: C1 顾客特定要求 C2 合同评审 C3 APQP C4 生产 C5 交付 C6 客户服务 SP(Support Process)过程:支持过程,是指支持COP过程实现的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个层次。包括: S1 文件控制 S2 记录控制 S3 沟通管理 S4 培训/员工激励 S5 基础设施管理 S6 设计和开发变更 S7 供应商管理 S8 采购 S9 采购产品验证 S10 控制计划

S11 设备、工治具管理维护 S12 生产计划 S13 标识和可追溯性 S14 顾客财产 S15 产品防护 S16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S17 顾客满意度测量 S18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S19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S20 不合格品控制 MP(Management Process)过程:管理过程,指为顾客导向输入和输出交接处或COP过程与过程之间的连接过程。包括: M1 质量方针与目标的制定与监控 M2 管理评审 M3 业务计划 M4 内部审核 M5 数据分析 M6 持续改进 M7 纠正/预防 4、本《过程识别及关系》采用章鱼图的界面模式描述顾客导向形成的公司产品实现的过程结构。 5、本《过程识别及关系》采用乌龟图的界面模式进行了COP、SP、MP的过程分析。 6、本《过程识别及关系》采用矩阵图的界面模式描述了COP、SP、MP三个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7、本《过程识别及关系》采用流程图的界面模式描述了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顺序及相互关系。

产品检验控制程序

●修订记录 分发表 编制: 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 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 ___________________

1.0目的 对来料检验/过程检验/最终产品检验提供依据,确保未经检验和检验不合格的产品投入使用或流入下道工序及交付给客户。 2.0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的来料/半成品/成品的检验及试验的控制。 3.0 定义 无 4.0职责 4.1品管部 负责对来料/半成品/成品进行检验,做好标识,记录及存档,负责对不合格品进行的分析,按相应要求填写检验报告。 4.2仓库 负责库存产品的清点及标识、摆放。 4.3 生产部 负责在生产过程中自检和互检。 5.0:程序 5.1来料检验 5.1.1检验和试验 IQC接到通知后先核对来料的名称、规格、编号等。主要原材料须要求供应商提供有效的检验合格证明,否则不予收货。本公司对以下辅助材料可予免检:A)五金工具类 B)常用包材 C)特殊工艺用料 5.1.2报告和判定 IQC检查员核对检验完毕后,须如实的在《进料检验报告》中记录其检验结果,品质主管对《进料检验报告》签名审批其检验结果。若来料不合格,品管主管审批《进料检验报告》的记录及对不合格样品作出判定。 5.1.3来料处理 依据以上对来料检查的结果, IQC必须对来料的质量状态进行适当的标识, 并由仓库将来料转移至适当的区域, 以免出现混乱;来料不合格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 5.1.4来料紧急放行 因生产停工待料而IQC来不及对来料进行检验,或试验时间长暂无法判定结果

的来料生产又急用。须经副总经理或总经理批准, 并由IQC检查员在来料现品票上粘贴“紧急放行”标识, 注明来料编号/数量/检查日期/紧急物料放行单编号/检验者签印; 通知货仓发料给生产部,生产部在使用时做好自检互检, 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必须依标识全数追回或做挑选。 5.2过程检验 5.2.1首件检查 1)可连续生产的设备刚开机、设备运行条件(标准成型条件)不变、生产稳定 后,生产组长会同IPQC检验员对其生产的首件产品进行首件判定并填写《首件检验报告》; 下列条件应进行首件检验: a 正常生产的过程, 刚开始时; b 设备更换、维修后; c 用新工艺或更改工序后; d 用新材料或更换材料后; 2)首件检验合格时,由IPQC检查员在首件样品上标记并通知生产组长或操作员 可继续正常生产,且将确认后的样品放于生产工位以备查对,记录检验结果在《首件检验报告》相应栏目内。 3)首件检验不合格时,IPQC检查员通知生产组长或技术人员并指出不合格部位, 要求改善及改进,直至首件检验合格方可继续正常生产。 4)IPQC检查员须将《首件检验报告》交由品质主管审批,审批后将之归档存放。 5.2.2生产操作员自检/互检 1)生产部操作员在生产过程中应对自己工位生产的部品进行自检并填写《QC 检验日报表》,将不合格品拣选出,不得流入下工序。 2) 生产部操作员应对来料和上道工序的组件及半成品进行互检, 将不合格品 拣选出放置在不良品区域,由当班的管理人员处理。 5.2.3巡检 1)首件检查合格,生产部正常生产时, IPQC检查员每4小时按各工序的检验规范及各工位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对各工位进行巡检检查。 2)如巡检检查中发现严重品质问题,则依《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5.3 成品检验 5.3.1检验和试验 5.3.1.1 FQC依照成品检验规范、参考图纸、客户样品或技术样本等对产品进

施工组织设计测量控制程序

一、编制依据 1、田湾核电站排水口工程投标文件 2、田湾核电站技术规格书 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基线布设) 4、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 203—94(施工测量) 5、核电发《JCAL—M—0002—JHGI》号文 二、技术设计(执行《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 经过对现场的勘察、工程情况和业主提供的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确定基线布设采用闭合导线方法,基点为导线点。高程点以02#点高程H=8.2930m(黄海高程系)为施工高程控制点。 本工程使用测量仪器:距离测量为日本索佳SET5B全站仪,角度测量为苏州产J2经纬仪,高程测量为苏州产DSZ3水准仪和钟光DS3—DZ水准仪。 首先根据具体情况对业主提供的6个控制点 02# A=2946.0192/B=6069.0183 H=8.2930 04# A=3119.0377/B=5855.0228 H=8.3157 HX04#A=3070.3862/B=6044.9025 010# A=3393.4176/B=5322.0251 011#A=3540.5771/B=5443.4149 012# A=3576.5792/B=5580.4284进行了平面位置校核和高程校核。 实测三角形04—010—012: 测回法测∠010—04—012=31o47′25.28″(6个测回),理论值∠010

—04—012=31o47′27.54″。 全站仪测距D04—010=599.496m,理论值D04—010=599.476m。 D04—012=533.633m,理论值D04—012=533.633m。 符合规范要求。详见附件。 012:A=3576.5792 B=5580.4284 010:A=3393.4176 B=5322.0251 04:A=3119.0377 B=5855.0228 图一 复核02—04点的高程:采用三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实测高差0.0235m,理论值0.0227m。符合规范要求。详见附件。 平面控制网布设如图: A=2738.1647 1 B=6136.4934 010:A=3393.4176 B=5322.0251 B=5649.612 基1 A=2738.1647 采用一级闭合导线,观测、计算和平差见附件。B=6150.0393 高程控制网布设:因业主提供的02#点(H=8.2930m,黄海高程)位

关键生产检验过程识别和控制程序

关键生产、检验过程识别和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了对关键生产、检验过程进行识别,并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内各生产、检验流程。 3术语和定义 本程序采用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及GJB9001A-2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的术语和定义。 4职责 技术部、质量管理部对关键过程进行识别,并报技术部备案。 技术部负责关键过程的监督管理。 质量管理部具体实施关键过程的控制。 5 工作程序 5.1关键过程的识别和标识 关键过程是指对形成产品当前质量、及质量检验起决定作用的过程。一般包括形成关键特性、重要特性的过程;检验操作难度大、检测数据不稳定、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过程等。 5.1.1技术部、质量管理部对产品生产过程、检验过程进行特性分析并形成文字记载,识别关键过程,填写《关键过程明细表》,并经部门负责人会签,技术部备案。 5.1.2关键过程确定后,应在工艺流程图及其相关技术文件上进行标识。

5.2关键过程的控制 5.2.1对关键过程使用的资料、图纸、工艺文件、计算机软件等标识应保持协调一致,现行有效。 5.2.2设置控制点,对过程参数和产品生产、检验关键或重要特性进行监视和控制。 5.2.3对首件产品进行自检和专检,并做实测记录。当测量装置能给出具体测量值时,应记录实测的数据。 5.2.4在产品质量不稳定或采用抽样方案时,应采用适用的统计技术,对产品质量特性趋势进行监视。 5.2.5按照有关可追溯性和批次管理的要求,建立流程卡,作好记录并予以保存,确保其可追溯性。 5.3对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以确保过程的输出满足规定的要求 5.4监视与测量应随工艺流程认真做好记录,字迹工整、清楚,并分类归档,保持其可追溯性 5.5关键过程的管理 5.5.1不定期检查关键过程资料、图纸、工艺文件等的标识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5.5.2不定期检查关键过程的工艺条件、过程记录和质量检验记录等的登记情况。

过程检验控制计划

1 目的: 1.1 增加全员对“三检”作用的认识; 1.2 加强操作者和检验员的工作互动,降低检验风险; 1.3 预防和减少不合格品的发生,降低生产成本和质量成本; 1.4 加强产品品质管理,确保过程品质稳定。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内部的所有生产过程的检验动作。 3职责: 3.1 技质部: 3.1.1负责对生产车间报检的首件产品进行FAI首件检验; 3.1.2在生产线抽样进行IPQC巡回检验; 3.1.3 对生产线半成品按频率进行温度、发热时长等性能的检验; 3.1.4对生产成品进行外观及包装方法的FQC最终检验; 3.1.5当检验不合格时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 3.2 生产部: 3.2.1生产车间按照首件检查的要求进行首件检验,对于首件检查不合格品进行原因分析及对策制定; 3.2.2生产车间按照自检检查的要求进行自检检验,对于自检检查不合格品进行原因分析及对策制定; 3.2.2对于首检不合格品、自检不合格品、半成品性能检验不合格品、巡回检验不合格品、最终检验不合格品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 4 定义: 4.1 “三检”:指产品实现过程中涉及的首检、自检和巡检; 4.2 首检: FAI(First Article Inspection),对每个班次刚开始时或影响质量的六要素(5M1E)任一条件发生改变时的基本动作; 4.3 首件:一般指5M1E发生改变时,刚生产的前3件; 4.4 自检:指操作者在生产过程中按频率对产品进行的自我检查,但外观的自检指全数检查; 4.5 巡检:IPQC(In Process Quality Control)的检验方式之一,一般采用抽样检验,检查内容分为在规定检验频率下对各工序的产品质量进行抽检、对各工序的操作人员的作业方式和方法进行检查、对技术要求中的内容进行检查; 4.6 半成品性能检验:指检验员在生产过程中按频率对半成品进行温度、发热时长等性能方面的检验;

监视及测量控制程序文件

CYJ/CX16-2004 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修订状态:0 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1 目的 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用以确定和评价所策划的目标、指标的实现程度及适用法规的遵循情况,实现持续改进。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所有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活动有关的各个过程。 3 术语 3.1 监测: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产生影响或具有影响的关键特性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 3.2 监控: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产生影响或具有影响的关键特性进行定性分析的过程。 3.3 监督:对运行控制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的过程。 4 职责 4.1 公司安全科 4.1.1 负责本程序的编制、修改、监督实施和归口管理; 4.1.2 组织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情况进行监视和测量,并对整体结果在年终进行汇总、分析、评价。 4.2 工程项目党支部 组织对环境绩效进行监测,并对整体结果在年终进行汇总、分析、评价。 4.3 质监科

组织对质量管理的综合绩效进行监测、监控、监督,并对其结果进行汇总及评价。 4.4 体系管理办公室 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并按《内部审核控制程序》组织每年度的内部体系审核,提出持续改进的措施及建议,提交管理评审。 4.5 工会 负责对公司员工劳动保护情况(职业病防治工作及女职工、未成年工的使用等)进行监督检查,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 4.6 各科室/分公司/项目部 实施本单位、本项目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活动。 4.7 财务科 负责对工程质量、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安全费用的投入、统计,并在年度进行汇总。 5工作程序 工作流程 5.1 监视与测量的内容 各科室/分公司/项目部应对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进行监视,对有量化要求时应进行监测,并保持测量相关的数据。当只能通过定性分析对过程进行监视时,应进行监

过程确认控制程序

过程确认控制程序 编写:文件号: 审核:版本/修改:A/0 批准:页次:1/1 1.0目的: 确保生产和服务提供所有过程能力符合规定的要求 2.0范围 适用于公司生产和服务提供所有过程的确认和控制. 3.0职责 3.1技术部为过程确认和控制的归口部门,负责提供生产和服务的所有过程的确认及组织实施;负责设备的认可; 3.2人事部负责人员资格的鉴定; 4.0程序 4.1技术部编制“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管理程序”并组织实施; 4.2项目小组依据“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管理程序”的规定,对提供生产和服务的所有过程进行确认,填写《过程确认表》以证实这些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和能力; 4.3过程确认的内容包括: 1)过程能力合格水平的评价要求得到规定;2)过程设备的认可方法得到体现; 3)人员资格水平考核得到实施;4)采用的方法和步骤; 4)对产品特性和参数的记录要求;5)过程再确认。 4.4 过程确认的安排包括: a)技术部对所使用的设备、设施能力要求(包括精确度、安全性、可用性等方面)及其维护保养要求进行确认,具体执行“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 b)人事部对相关生产人员要进行岗位培训、考核; c)技术部编制作业指导书,确定最佳的工艺参数(即工艺基准书),经质量部经理批准后实施,以保证产品质量; d)生产部、质量部对生产过程的实现要监控并记录,技术部填写《设备一览表》,生产部填写相应的《生产日报表》,质量部填写相应的检验记录或测试报告; e)生产部、技术部在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当生产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材料、设施、人员的变化等),应对上述过程进行再确认;涉及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的更改,技术部应执行“文件控制程序”关于文件更改的有关规定。 4.5对生产服务运作实施监控,配置适用的测量与监控装置,执行“测量和监控装置的控制程序”;生产中要认真做好首检(开机时首件产品检查)、自检(检查本工序产品)、互检(检查上一工序产品)、巡检(专职检验员巡逻检查),并作好相应检验记录;经首检合格,检验员签字认可后,方可批量生产;对产品的放行应执行“过程和产品的测量和监控程序”的有关规定。 5.0 相关文件: “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管理程序”

诚信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诚信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 对公司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诚信因素进行识别,评价确定重要诚信因素,为建立实施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对诚信因素的识别、评价、更新。 3、职责 3.1品管部负责编制本程序,在实施过程中指导与控制;负责重要诚信因素评价和更新。 3.2公司各部门负责各自诚信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报品管部,对重要诚信因素制定管理方案。 4、程序 4.2诚信因素识别前的培训 品管部会同劳动人事部对参与识别和评价诚信因素的人员进行基础理论的培训。 4.3诚信因素识别 4.3.1识别诚信因素方法 a)主要通过现场调查、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测量、专家咨询等方法来识别诚信因素。 b)公司各部门根据《诚信因素调查评价表》的内容,组织本单位人员采用诚信因素识别的某一种或几种综合的方法,从活动、产品、服务中找出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诚信因素,填入《诚信因素调查评价表》,并及时调查新出现的诚信因素。 4.3.2识别诚信因素 识别诚信因素时,应对公司的整个生产活动的诚信进行分析,应从三种状态、十个方面考虑。 a)三种状态: ①正常状态:指正常工作(生产)时的状态;

②异常状态:生产活动中诚信问题与正常生产活动有较大不同的状态; ③紧急状态:指生产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可能对诚信造成影响的火灾、事故、洪水等。 b)十个方面:供应商的评价、原材料采购与使用、生产工艺技术、包装及材料安全、生产过程、仓储及运输、销售运输、企业管理、依法纳税、企业员工。 4.4重要诚信因素评价 4.4.1评价原则 a)诚信影响的范围、规模及严重程度; b)发生频率、持续时间; c)法律法规遵循情况; d)改变诚信影响对其他活动与过程将带来的“影响”; e)相关方的利益; f)组织的公共形象等。 4.4.2评价重要诚信因素的方法 a)定性判断 公司的诚信因素若出现不符合法律法规,不符合国家、行业、企业标准的任一方面时,都要把它确定为重大诚信因素。 b)打分法 诚信因素的评价方法如下: 注:当

检验和试验控制程序

1.0 目的 对原辅材料、半成品及成品进行规定的检验或试验,确保未经检验和不合格的材料、产品不投入使用、加工和出厂。 2.0 范围 适用于原辅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检验和试验。 3.0 职责 3.1质检部负责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检验标准的制订和检验。 3.2生产部各小组负责自检及互检。 4.0 方法 4.1进料检验控制(IQC) 4.1.1 仓管员在收到到货的原辅材料后,依照《物料申购单》上品名、规格、应到数量, 负责核对实际到货数量、重量,合格后通知IQC进行来料检验。 4.1.2 质检部IQC接到通知后,按照《进料检验规范》要求进行抽检或全检,将检验结果 记录在《进料检验记录表》上,合格后办理入库手续,如不合格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4.2过程检验和试验控制 4.2.1自检、互检 各班组工人工作时应按照《工艺卡》和技术图纸、过程检验规范进行自检和互检。 4.2.2巡检 检验员按照《过程检验规范》、工艺卡质量要求、技术图纸对现场每道工序进行巡检。 每天上午、下午各巡检一次,每道工序至少抽检一件产品,并将检验结果记录于《巡检日报表》上。出现不合格时应及时反馈给操作工人,进行返工。具体参考《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4.3 最终、出货检验和试验控制

4.3.1最终成品检验和试验依据:《成品检验规范》和工艺卡、技术图纸要求执行,并将 检验结果记录于《成品检验报告》上。 4.5 对所有检验不合格品都依据:《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要求执行,并标识清楚。 4.6 所有要求的检验项目,在相应的记录中都要填写具体的检验数值或内容及日期并有 经授权的检验人员的签字或盖章,经检验主管审批。 4.7 检验和试验记录由质检部负责保存,当合同中有规定时,检验和试验的相关记录 可提供给客户查阅。 5.0 记录 进料检验记录 巡检记录 成品检验记录 6.0 参考文件 《进料检验规范》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过程检验规范》 《成品检验规范》 进料检验记录表

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了规范产品过程检验和验证控制,对材料、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对生产过程各阶段的检验和试验的产品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标识,以防止未经检验或未经验证合格的材料和产品非预期使用、流转和发货。 2.范围 适用于原辅材料检验、产品生产过程及最终检验和出厂进行监视和测量。 3.职责 3.1.产品部 ●负责提供进货、过程、最终检验或试验所需的技术标准、规范、图样或标准样件等,并明 确控制方法。 3.2.工程部 ●负责制订生产/装配全过程工艺文件和作业指导书。 3.3.质量部 ●负责原材料的进厂检验。 ●负责对不合格来料进行原因分析,分类处置。 ●负责对来料的进厂检验报告定期检查。 ●负责来料的检验和试验。 ●负责保存相关的检验和试验记录。 ●负责制订来料、生产/装配全过程和最终产品相关的检验指导书;按照规定的技术标准、 产品图样及工艺文件等进行生产过程巡检、产品终检及出厂检验。 3.4.物流部 ●负责生产过程的生产材料、零部件件及辅助材料的配套上料; ●负责产成品的入库、出货管理。 3.5.生产部 ●负责生产/装配全过程的自检/互检及半成品的专检;并按检验结果对产品进行处置、入库 等工作。并配合检验员、维修员的不合格品的返工、返修。 3.6.采购部 ●负责按审批后的采购计划采购物料。 ●负责已检验完的物料的入库。 ●负责不合格品的退货协调工作 4.术语和解释 4.1.检验: 通过观察和判断,适当时结合测量、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 4.2.确认:

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5.程序

本程序分为进厂检验、生产过程及最终检验和出厂检验控制程序。 6.1.进厂检验 6.1.1来料到货确认 来料到公司后,采购部将《暂估入库送检单》交物流部物控员,物控员先检查外包装是否完好,核对数量及标识是否和《暂估入库送检单》一致,符合后按单收货,查看库存和第二天的生产计划,判定是否为急用物料(急用物料为2天内需使用的物料),若是急用物料需在《暂估入库送检单》上写明急用,表明需优先检验,签字确认后将来料摆放在待检区。 6.1.2 检验 物控员将《暂估入库送检单》送质量部检验组长,检验组长接到《暂估入库送检单》后,按优先程度编制检验计划,检验员严格按照《检验作业指导书》对来料进行抽样、测量、检查、试验和验证等一系列工作,将数据记录填入《进厂检验记录/报告》或《电子元器件进厂检验报告》相应的表单,若本批来料全部合格,则需检验组长确认签字,否则需经过SQE工程师对不合格品做出处理意见且签字确认,《进厂检验记录/报告》或《电子元器件进厂检验报告》一式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了充分、有效地识别和评价公司各部门和车间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能够控制或能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确保重要环境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和本组织能够控制、有望施加影响(相关方)的环境因素的排查、识别,以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更新。 3.职责 3.1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对环境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更新。 3.2管理者代表负责批准《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3.3本组织环境管理体系覆盖的各部门为实施本程序提供全力配合与支持。 4.工作程序 4.1环境因素识别的范围 4.1.1 三种状态:即正常、异常、紧急 a)正常状态:本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日常的工艺活动或持续不断的行为,均属正常状态; b)异常状态:在设备开机、关机、维护和其他非经常性的工艺规定的状态以及非工艺规定状态,如油滴漏; c)紧急状态:不可预见时发生的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如火灾、油罐泄漏。 4.1.2 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a)过去:由于以往的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遗留至今的环境因素; b)现在:现场现有的,现时发生着的环境因素; c)将来:潜在的或将来可能带来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4.1.3 八种类型: 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土壤排放、对地方的或社区的影响、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能量的释放(如热、辐射、振动等)、废弃物和副产品等环境问题。 4.2 环境因素分类 4.2.1 水、气、声、渣等污染物的排放或管理; 4.2.2 能源、资源、原材料消耗。 4.3 环境因素识别的方法 4.3.1 过程分析法:运用工艺流程中各工位的投入和产出分析可追根溯源找到能源、资源、原材料的消耗和污染源,从而进行控制;运用过程分析法需要收集大量信息:原材料采购记录、原材料库存清单、产品设计中的物料衡算、生产记录、废物产出记录。 4.3.2 现场观察法:现场观察是快速直接地识别出现场环境因素最有效的方法,它包括到各部门的现场进行实地观察、面谈、询问等。

成品检验控制程序

成品检验控制程序 1 目的 加强成品质量管理,规范成品出货检验流程,保证出货品的产品品质 2 范围 适用于入库前完成品、外发加工成品检验 3 原则 程序流畅,责任明确,全面细致,真实准确 4 作业控制 4.1 成品检验的内容 4.1.1 包装检验:核查包装内产品、防护措施、包装材料、储运标识等 4.1.2 入库检验:核对待检品,做好检验准备、允收批处理货拒收处理 4.1.3 出货检验:安排出货检验,核对出库单内容、数量等 4.2 检验前作业 4.2.1 生产部门开立“入库单”送交仓库品管 4.2.2 检验前需核对设备器具是否仍在有效校准/检定周期内 4.3 检验作业 4.3.1 检验人员必须接受过专业上岗训练 4.3.2 检验须依照成品检验标准执行 4.3.3 检验结果须填入成品检验报告 4.3.4 检验结果未获得当班班长确认,产品不得流入下一工序 4.4 检验后处理 4.4.1 成品检验合格的入库作业 4.4.1.1 验收合格后,由品管员填《成品检验报告》 4.4.1.2 在“入库单”上确认合格,办理入库作业 4.4.2 成品验退作业 4.4.2.1 验退时,仓库主管依据成品检验报告上的判定将验退原因记载于“入库单”上。检验不合格品,按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 4.4.2.2 送验部门在收到退货通知后两天内,取回处置,并填写“异常处理单” 4.4.2.3 退货批须保持批的完整性,不得混批后送检 4.4.3 成品报废作业 4.4.3.1 进判定为报废品、无使用价值时,由相关部门填写“报废申请单” 4.4.3.2 主管审核同意后,转仓储办理出售或丢弃 4.4.3.3 仓储部寻找合适供应商出售报废或予以丢弃 4.5 来料包装检验 4.5.1 所有来料的外包装应完好无缺,没有受潮、受挤压变形 4.5.2 所有来料的外包装应注明有供应商名称及P/N。对照A VL检查供货商是否在A VL记录中,P/N是否正确,若有不同之处或无法判断供应商及有关内容,则将缺陷记录于MR单4.5.3 若外包装有损坏或受潮,应检查受损部位的物料有无发生破损、变形、受潮等现象。一旦发现问题,报告有关工程师处理 4.6 外观要求 外观要求及缺陷的判定,如下表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