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医学教育

浅谈医学教育

浅谈医学教育
浅谈医学教育

浅谈医学教育

医学教育(medical education)是指按着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教育活动。一般多指大学水平的医学院校教育。

1.医学教育的发展

医学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了医学,为了把长期积累起来的医疗经验传给下一代,便产生了医学教育。起初是以师带徒的形式,随着知识量的扩大和对医务人员需要量的增加,学校形式的医学教育便应运而生。中国早在公元 443年刘宋王朝已设立了官方的医学教育机构;公元9世纪,意大利萨列诺医学校开始闻名于世。一定社会的医学教育要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且直接受到卫生和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与此同时,医学教育反过来又对它们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为社会培养医疗保健人才,保护社会劳动力;把医学知识和经验世代积累下来,传授下去,实现医学知识的继续和再生产。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欧洲出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地学习的过程。在这种思潮的启发下,目前国际上医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个医生接受医学教育也是一个终身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基本医学教育,即医学院校教育,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是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以后,在所学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接受专业化培训,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朝着某一专业方向深化;继续医学教育,是在完成毕业后教育以后,为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继续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终身过程。这三个性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紧密地衔接,形成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过程。

2.中国医学教育的历史

中国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以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外国教会在各地陆续办起医院,进而招收学徒,创办医学校,西方新医学教育引入中国。1866年美国教会在广州创办了博济医学校,1881年清政府在天津开设医学馆,继之,1903年在北京京师大学堂内增设医学馆。这以后全国各地建立许多医学院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上确立了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和进修教育等形式的教育结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多层次的医学教育体系(见表中国医学教育形式和层次一览表)。在发展现代医学教育的同时,又奠定了中医药教育基础,发展了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

3.医学课程设置

18世纪后,生物学理论、显微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奠定了近代实验医学的基础,以生物学为带头学科的生物医学模式形式并逐渐在医学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直接影响

到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

4.课程体系

医学教育随之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包括:

①公共基础课,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文化和品德教育;

②普通基础课,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为学习医学

打基础;

③医学基础课,关于人体正常及异常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学科,以及治疗预防的

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临床医学打基础;

④医学临床课。其教学安排是以学科为单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一般后医学,先基础后临床,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为医前期,设置公共基础课和普

通基础课,学生基本上不接触医学。有的国家将这一阶段教学作为医学预科放在综合

性大学中进行;中国、日本、苏联、东欧国家则在进入医学院后第1~2年中学习。二为临床前期,开设医学基础课,医学生开始学习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但不接

触病人。

课程按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和功能→生物致病因子→病理形态和功能的病变→药理

学理论知识等顺序安排。三为临床期,开设医学临床课并进行教学实习,课程结束

后,安排一年左右的生产实习,以实习医生(护士)的身份参加临床工作。这种传统

的教学模式沿袭多年,至今仍为中国以及多数国家的多数医学院校所采用。它属于学

科课程教学。每一学科均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把该门科学的浩繁的内容加以适当的

选择、合理的组织和排列,使之适合于医学生的接受水平。

5.学科设置的顺序

则根据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安排。学生获得的知识较为系统、完整,教学

形式与中学相似,学生易于适应;教师的业务专长与所担负的课程一致,教材易于编写。经验证明,这些优点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但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科为基础,致使课程门数过多,内容往往重复,学生负担过重;各学科界限分明,基础课与临床课截然

分开,不利于医学生早期接触医学、早期接触病人,早日接触社会。

6.综合课程

针对上述问题,自50年代开始,国内外有少数医学院校开始试行综合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打破原有学科的框框,打破基础和

临床的界限,将有关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或加以合并,或重新综合。这有两种形式:

①水平综合型。在医学基础课范围内,按人体的器官系统作横向综合,如人体正常结构与功能的综合;异常结构与功能的综合;在临床课程范围内把各学科的内容以症状为中心加以横向综合。

②垂直综合型。不仅打破学科界限,而且打破基础与临床的界限,按器官系统,或以疾病、或以症状、或以临床工作常见的典型问题为中心加以纵向综合。这种教学形式尚在试验之中,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医学教育的改革正方兴未艾。

总的趋势是:

①医学教育面临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随着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随着新健康观念的形成,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对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医疗保健人员需要具备适合新医学模式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为此,则需要加强预防医学和群体医学的教育,需要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如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等;采取适当措施使医学生早日接触临床,早日接触社会,开阔医学生对疾病、对社会的观察能力,提高了解病人和防病治病的能力,增强做社会保健工作的能力。

②加强培养医学生的智能,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为此,提倡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和讲座;压缩课堂时数,增加自学时间和课外活动;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实行启发式教学;改进实验实习课,加强技能训练;指导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资料和声像教材进行学习;有的学校试行以问题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为主的教学形式。

③增强终身教育观念,把基本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结合起来。在提高本科生学校教育质量的同时,加强住院医师专业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使毕业后教育成为医学生毕业后都必须接受的一种医学正规教育制度;此外,广泛开展继续教育,使医学工作者不断开发智能,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以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医学教育发展综述

医学教育发展综述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卫生技术人员在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是最活跃、最积极的,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任何国家、地区卫生事业要得以健康发展,无不从卫生技术人员的合理配置着手,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为配置卫生技术人员的最根本的原则。卫生技术人员的产生依靠医学教育,医学教育如何适应当今社会、经济、人口协调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卫生技术人员,这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医学教育发展战略,以使河北省医学教育适应省情、顺应发展、满足需要。 一、现状 (一)河北省医学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取得了一定成绩 河北省培养医药类学生的院校共51所,本科院校6所(独立设置3所,综合3所),专科院校11所(独立设置4所,综合7所),中专35所(普通中专10所,职业中专7所,社会力量办学18所)。2008年河北省医药类学生除成人教育外招生总人数为60326人。其中博士招生人数为100人,占0.17%;硕士招生人数为1299人,占2.15%;本科招生人数为7994人,占13.25%;专科招生人数为21069人,占34.93%;中专招生人数为29863人,占49.50%。[1]多年来,为了提高医学人才质量,改善医学教育环境,河北省各医学院校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规范了中等医药学校办学要求。河北省卫生厅、河北省教育厅和河北省发展计划改革委员会在《关于规范和加强我省中等医学教育管理的决定》中指出,今后各类中等医学专业学校凡新开设中等医药卫生类专业,一律要上报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共同审批,并接受专业评估,否则,卫生行政部门将不允许其毕业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和执业护士资格考试。通过评估和认定,取消了170所招收医药类中专学生的各类学校的招生资格,对8所社会力量办学提出警告,限期整改,重新评估。[2] (2)提高了医学生的操作技能。临床技能是考核医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

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doc

2015 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继续落实我院“科教兴 院,人才强院”的方针,全面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卫生技术 人员的整体素质, 2014 年我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将以科学发 展观为指导,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学分档案的管理、 产儿科选派进修学习管理等工作将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 形式的方法,切实地开展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现制定2014 年度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员继续医学教 育规定(试行)》的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 讲求实效的原则,从单纯技术型向提高人文素质型转变,培 养融创新能力、医学技术、人文素质为一体,综合素质全面 发展的医务人员。 二、总体目标 2015 年度我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将实行“请进来”(请专家讲学、手术、会诊),“送出去” (外出进修学习、参加 院内、外各类学术活动及培训班)的形式,积极开展院内专 题学术讲座,组织科主任(护士长)查房、科室定期业务学 习,鼓励个人自考、自学或参加函授教育。通过举办各种形 式的师资培训活动,提高授课教师、临床带教教师的教学水 平,规范临床教学,培养合格医学人才。

三、实施方案 (一)、认真做好继教项目的学习工作。各科室要认真 研究了解国内外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时参加本专业继教项目学习。 (二)、本年度将选送 1 名助产士技术骨干到省妇幼保健院进修学习, 1 名妇产科医生和 1 名新生儿科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要求进修学习人员签属协议并回院后做好带教工作。 (三)、有计划的安排各学科主任、护士长及业务骨干 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及短期培训班等,为培养学科带头人奠定良好基础。 (四)、鼓励医务人员通过自学、自考、函授等形式 取得高层次学历,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继续鼓励医务人 员提高学历层次,改善学历结构。 (五)、鼓励并支持医务人员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撰 写、发表学术论文。 (六)、鼓励各学科及个人引进、开发、应用新技术 项目,对确实能给医院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学科 和个人 , 医院年终评议并给予奖励。 (七)、努力促进医院的对外交流工作,加强同院外医 疗机构和知名专家学者的联系与合作,扩大我院的学术影 响。 (八)、积极开展院内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计划,以学术

医学教育体系中的问题与策略.

医学教育体系中的问题与策略 -、医学教育培养机制存在不合理 我国现行医学教育培养机制存在多个层次,有专科、木科.硕士、 博士之分。多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对于特定历史时期快速解决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困境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当有无问题解决之后,质量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了° 一方而,各层次教育所拥有的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等方而差距巨大,导致每年有相当数量缺乏足够训练的医师进入临床,医疗活动出现更多系统性风险;另一方而,医学归根到底是一门经验学问,接受了更长时间基础知识系统训练的医生进入临床初期,事务性临床工作能力反而有所欠缺,于是滋生了〃高学历.低能力〃的怪现象,客观上促使后来的医学生止步于接受更为长期和系统的医学基础训练。总体来讲,不利于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逐渐将培养重点转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重点,对于强调医学生培养均质性具有重要意义。在部分地区试行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四证合一〃的模式,以及对不同教育层次来源的医学毕业生设定不同的住院医师培训周期和计划,对完善医学教育培养机制是很好的探索O 二、基础教育与临床实践脫节 传统的医学教育中,木科层次是医学基础教育的主体,研究生阶段则主要侧重于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然而,作为医学教育主体的木科教育,基木上又被人为划分为4+1模式,即4年基础课程学习和2年临床生产实习,部分学校在生产实习之前,有数周时间不等的集中见习期。这种看似计划性和可执行性良好的教育程序,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逐渐显现出一个难以克服的弊端:学生在基础课学习期间,对于临床相关的生理、病理、解剖等知识,理解过于抽象,无法获得客观体验;而到了后期实习阶段,先期学过的基础知识早己淡忘于记忆曲线的远端;再者,对疾病的全面认识和治疗,大体上要求包括从基础的生理、生化、医学物理直至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等在内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割裂式的医学知识讲授过程无助于培养医学毕业生系统性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许多授课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面对学习氛围低落的大学课堂,结合讲授知识适时引入临床病例分析,往往是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授课依从性的良方。这恰恰体现了学生想要将干瘪、枯燥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病例联系起来的急迫需求。国内一项针对在校医学生的调查显示,有76.75%的被访者认为临床实践显著影响就业能力,高居所有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首位。现代医学教育模式基本上来源于西方国家

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办法

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规范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依据原卫生部、人事部《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原卫生部《关于加强“十二五”期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原卫生部《关于印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暂行规定的通知》,特制定本办法。 一、继续医学教育学分 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继续医学教育对象通过培训班、远程等多种形式学习、培训获得的学分为继续医学教育学分。 二、学分分类 按照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学分分为Ⅰ类学分和Ⅱ类学分两类。 (一)Ⅰ类学分 1.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1)由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评审、批准并公布的项目。 (2)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备案和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备案项目,由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核准、公布的项目。 2. 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1)由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评审、批准并公布的项目。 (2)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申报,由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公布的项目。 (3)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卫生部远程医学教育中心等(以下简称指定社团组织)所属各学术团体申报的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在分别经学(协)会等组织评审并批准后,由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统一公布的项目。 3. 推广及必修项目

推广及必修项目是根据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医德医风以及适应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由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和批准的培训项目(包括远程教育项目)。该项目须经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统一公布。 4. 经单位批准出国(境)参加国际会议。 (二)II类学分 自学、发表论文、科研立项(成果)、单位、科室组织的学术活动、大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其它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授予II 类学分。 三、学分要求 (一)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每年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所获得的学分不低于25学分,其中I类学分5-10学分,II类学分15-20学分。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五年内通过参加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获得的学分数不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低于10学分,I、II类学分不可互相替代。 (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每年获得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不低于20学分,乡村医生每年获得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不低于15学分,不区分I、II类学分。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全科医师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五年内通过参加必修项目获得的学分数不得低于20学分。 (四)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每年获得的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数不超过10学分,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每年获得的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数不超过15学分。

美国医学教育形式

美国医学教育概况高建苑美国医学教育与我国和其它一些国家略有不同,分两个不同内容:一个是学校里的医学教育,一个是医师培养和训练。获得医学博士是美国行医的一个基本要求,要当医生首先必须是医学博士,与我国、英国等国家的医学博士不同。我国、英国等国家的医学博士是更高层次、具有研究性质博士。而在我国行医者大部分不是博士。美国医师培养从最基本培养和训练一直到很专业专科医师培养,一步接着一步,分 5 个层次和阶段培养,最后培养出合格医师。我国未来可能向此模式发展。 以下所陈述的是一个美国典型的医学教育培养模式。 1 医学学校(Medical school) 美国所指的医学学校不是我国所指的医学学校,我国所指的医学学校层次比较低,主要是指中等专业学校和专科医学学校。美国是指大学里医学学校(Medical school),专门培养医生的机构,也可以称作大学里的医学院。医学生入学并不需要以前获得学位,但是,医学学生入学前需要在大学里完成2-3 年医学前期(pre-med)课程。入学注册后,学习的课程分两部分,临床前期(pre-clinical)和临床期(clinical)。两部分所占比重大致相当。临床前期由基础科学课程组成。临床期在教学医院(teaching hospital)完成,在此期间医学生全天在医院实习,在不同科室轮转,与住院医师工作相当,在医师的监督下采集病史、查体、进行各种操作等,要求在所实习的教学医院所有科室都要进行轮转。完成 4 年的学习后授予医学博士(Doctor of Medicine ,M.D.),显然与我们国家不同,或者授予骨病医学博士(Doctor of Osteopathic Medicine,D.O.)。美国骨病医生与我国骨科医生不同,我国骨科医生相当于美国骨关节外科医生。美国骨病医学博士除了学习整骨手法之外,其它与医学博士无区别。 2 实习医师(Internship)在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年,学生选择专业作住院医师。选择专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看,大学后的实习医师时间是独立的,为期一年。完成一年的实习期后,在美国大多数州,可以获得一般行医执照。然而,由于大学后医学教育时间延长,现在医生实习医师期安排在住院医师培养的第一年。尽管实习医师整合到住院医师里,但是传统的轮转一年的实习医师期仍然存在。例如,神经科、眼科的住院医师内容不包括实习医师内容。 3 住院医师(Residency)每个专业都有本专业的住院医师培训课程。期限长短和内容根据本专业的需要而定。一般3-5 年,有的学科长达7 年,例如神经外科。不包括从事研究的年限。如果要获得理学博士(PhD),要另外加1- 4 年。一般第一年是实习医师年,主要是在各州获得行医执照。高年资住院医(Senior residents)指住院医师最后一年,有的称为住院总医师(chief2residents),有的住院总医师延长一年来监督其他住院医师的医疗活动。医院负责住院医师的一般吃住等费用。完成住院医师后,不继续深造,当医生称为主治医师(attendingphysicians or attendings or consultants),如果继续深造,就进入专科医师(Fellowship)的培养。 4 专科医师(Fellowship)在我国没有专科医师培养计划,一般都是到上级医院进修来完成的。因此,Fellowship一词没有确切翻译词对应。许多高度专业化领域在住院医师培养后,还有一个正式训练才能成一名该领域的医师。例如内科住院医师后心脏专科医师、肿瘤专科医师等等培养;普通外科医师后的心胸外科专科医师、整形专科医师、肿瘤外科专科医师等等培养。专科医师培养一般1-3 年,专业医师培训通常包括研究工作。 5 专业委员会的认证(Board certification)内科医生或外科医生完成住院医师和可能完成专科医师的培训后为主治医师。主治医师必须经过专业笔试和口试后,通过专业委员会的认证。美国有2 6 个专

全球化背景下的医学教育发展趋势

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的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 简介 1999年6月9日,经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 of New York,CMB)理事会批准资助,成立了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1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该委员会的任务是为制定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提供指导。“基本要求”是指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职业道德等。制定“基本要求”的任务由IIME的核心委员会承担,该委员会由世界各地的医学教育专家组成。8位具有丰富国内和国际经验的教育和卫生政策资深专家组成IIME的指导委员会,指导IIME的总体工作,也指导核心委员会的工作。由14个国际医学教育组织的主席或高级代表组成IIME的咨询委员会,为IIME提供咨询意见。咨询委员会还为医学教育提供信息交流、咨询的论坛,希望其他机构的工作能对IIME的工作进程起补充作用,而不发生冲突。 IIME项目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制定基本要求”阶段。这一阶段从成立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开始,其任务是在参考现行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包括基础医学、临床经验、知识、技能、职业价值、行为和伦理价值等方面。由于每个国家、地区和医学院校都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和各自的课程计划,所以“基本要求”仅仅代表医学课程的核心部分。因此,各学校的教育计划可以有差异,但其核心内容必须是相同的。

第二阶段为“试行”阶段。这一阶段将按照“基本要求”对中国的一流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进行评价。为了能评定参加试行的各校的长处与不足,各学校将使用适合他们自己经验的评价方法,但评价内容必须包括所有7个领域的60项反映教学结果的指标。在第二次评价开始前,各校应尽力改善自身不足之处。这将促进医学教育项目的国际性评估和认可。 第三阶段为“全面实施”阶段。通过试行阶段所取得的经验,对评价程序进行必要的修改后,将这套标准提供给全球医学教育界使用。希望这个“基本要求”能成为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手段,并为建立国际医学教育课程评价制度打下基础。 背景 全球化的力量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正变得日益明显。十分自然的是医学正在成为一门全球性的专业,医学知识和科学研究已经跨越传统的国界,医生在不同的国家学习医学和提供卫生保健服务。此外,人类的创造力也需要包括知识和文化领域活动的全球化。各种多边协议和条约为全球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促进了建立共同的教育标准和相互承认专业人员的执业资格及执照颁发过程。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600万医生为60多亿居民提供服务。他们在全世界1800多所医学院接受培训。世界各地的医学教育课程看起来好像很相似,但实际上内容有很大差别。尽管已经有一些针对授予医学博士(M.D.)或相当学位的教育过程进行评价的成功例子,但是针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却不多。此前,在界定所有医学生在完成医学院学业后和进入专业培训或毕业后培训前应当具备的核心的或最低要求的能力的工作未见报道。

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计划

2015年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计划今年继续教育工作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化继续教育创新意识为主导,充分利用县、市继教资源,落实好专业技术、职业道德和重点传染病的培训。注重教育的质量和实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追求高水平,坚持实事求是、质量第一的原则。以实现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手段现代化要求,推动我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深入地开展,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卫生改革发展和医务人员自身学习提高的需要。为更好地做好2015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做如下初步安排。 一、加强对2015年新进人员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落实好专业技术、职业道德和重点传染病的培训。我们要广泛听取医务人员的建议,根据我单位的需要,开展实用性强的专业技术培训不少于10次,;在职业道德培训方面,要按照县卫生局纠风工作安排意见的要求执行,每人不少于24学时,培训内容以《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手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临床专业理论和技能、病历书写与规范等为重点。开展重点传染病培训每人不少于30学时,培训内容以卫生部组织编写的培训教材和光盘、华医网为主。 二、强化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 根据我院院情,选派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学习,吸收先进经验,提高技术水平。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要紧密结合自己专业,鼓励

通过自学、脱产学习自觉严格补充,增长本专业技术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掌握交叉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要结合本职岗位,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职务培养,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参与科研、能解决较复杂的疑难病症,争取以请进来、派出去、自己学的原则想方设法提高专业队伍的业务素质。邀请上级医院专家对我院进行专业技术指导,以查房、手术、讲课等形式不断提高我院业务水平,并支持各科邀请专家指导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三、继续加强业务学习管理。 每月20日集体组织业务学习一次,并安排专门针对年轻医师的专业讲座。 四、外出进修学习。将采取短、中、长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年青医护人员及业务骨干进行相专业进修学习,以增强我院专科队伍建设及整体技术实力。年内计划选派1人次到县级以上医院进行进修学习。 五、积极组织“三基三严”理论考核。 每年组织一次“三基三严”理论考核,对“三基三严”的培训工作进行每季度一次,每年进行一次理论考核和实践技能的考核。考核结果列入绩效考核。 六、做好继教档案的归档工作。 按照上级要求,完整地保存,系统地整理、规范地管理相关档案,真正为继续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为我院的发展

国内主要医学教育期刊杂志

国内主要医学教育期刊杂志 序号刊名类别发刊备注 1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双月国家教育部委托浙江大学和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主办的教育研究学术刊物,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会刊和全国医学教育核心期刊 2 中华医学杂志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周刊中华医学会会刊、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一本医学综合性学术 期刊,目前被国内外35个数据库和检索系统收录,并与 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刊物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 3 中医杂志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月刊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主办,2000年获我国期 刊出版最高奖——首届国家期刊奖。连续七年荣获中国科 协自然科学基础性、高科技学术期刊经费资助奖。 4 药学学报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月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 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承办,已被国内外主要 检索系统录用,以高等药学教育为主,兼顾中等药学教育、 医药职工教育、继续教育:以国内为主,适当介绍国外药学 教育经验和动态 5 药学教育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季刊中国药科大学、广东药学院、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已 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6 中国公共卫生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月刊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刊物,中 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综合性业务期刊,中国自然科 学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7 解剖学报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双月刊中国解剖学会主办,相继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 文摘杂志(AJ);《中国科学技术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 《科学引文数据库》等16种国内外数据库和文摘收录 8 病毒学报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季刊中国微生物学会主办,是自然科学的核心期刊,在国外是 《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和MELINE检索系 统的来源刊,在国内是《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医 学文摘》、《中国生物医学文摘》等的来源刊 9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月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是我国创办最早的口腔医学期刊,中文

中国医学教育认证体系

附件四: 中国医科教育认证办法 (征求意见稿) 总则 在世界卫生组织支持下,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执行委员会2001年6月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为了推动中国医学教育事业与国际接轨,建立中国医学教育保障体系的教育标准及准则指南,受教育部委托并经其批准,成立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并制订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本标准在与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保持一致的前提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主要包含了对医学教育办学过程的规范和对毕业生应达到目标的要求。 为了保障《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在我国的有效推行,确保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质量,使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有必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对医科教育进行评估、认证工作,认证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要对象。 认证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本科医学教育提供质量保证。认证过程中尊重各个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对具体的课程计划、核心课程以及教学方法方面,支持多样性和鼓励教育的创新。每所医学院校都应优化设置课程计划,以便能够达到各院校制定的学生培养目标,各院校都应具有评估学生是否达到所要求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工作机制,能够评估和监测教育的效果并及时调整和修改课程及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目标。 认证原则 认证是一项基于院校自评和同行对教育质量评估的独立过程,目的是保证任何一所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都要达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认证过程赋于建设性,体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认证工作基本原则:1.主要注重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学术标准及社会的需求;

2.认证委员会在做出决定时,应收集和分析以及考虑多方面的意见; 3.运用相应机制来保证认证机构使用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并在公开和客观的条件下完成认证过程; 4.认证机构定期性地审核认证过程和标准。 认证标准 认证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本科医学教育提供质量保证。 认证机构 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领导下,设立“中国医科教育认证委员会”(委员会章程另文制定),聘请具有丰富医学教育经验的专家形成评估专家库,组建评估小组,负责评估、认证工作。 1.认证委员会的设立: 主任委员:1名 副主任委员:若干名 秘书长:1名 下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2.认证机构的任务: (1)适应国内外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制订和完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2)定期地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对医学院校进行考察评估、认证; (3)定期向政府、社会大众公布认证结果,并据此对医学院校发展提出建议; (4)建立和更新参与认证评估工作的专家库; (5)加强与国际医学教育组织交流。 3.认证委员会工作方式:根据评估组评估结果,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采用集中制方式,得出认证结果。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书

附件1 申请代码:20143103090001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申报表 项目名称 所在学科 申报单位(盖章) 邮政编码 申报日期

填表说明 一、项目的申请代码系网上申报时自动生成。 二、项目网上申报后,点击项目的申请代码可显示所申报的项目并可打印生成纸表(授 课教师需在纸表的授课教师签字栏签字),纸表也需按相关要求逐级上报。 三、本表填写具体要求如下: 1.本表所列内容必须实事求是、逐项认真填写,必填项不要漏填,表达要简单、明确。 2.填写思路: ⑴体现本申报项目在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上的新颖性; ⑵分析本申报项目的培训需求; ⑶介绍培训效果的具体评估方法。 3.项目负责人至少应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负责的项目内容须是其所从事的主要专业或研究方向,其当年新申报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最多不超过2项。4.教学对象须符合该学科继续教育对象的要求。 5.项目举办方式有: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专题讨论会、研讨班、讲习班、学习班等。 6.教学时数为实际授课时数,不包括开班典礼等与教学无关的时间。 7.学分计算方式: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一般在一个月以内,三天以上。参加者经考核合格,按每3学时授予1学分;主讲人每学时授予2学分。半天按3学时计算,1天按6学时计算。每个项目所授学分数最多不超过10学分。 8.填写项目申报表时,所填内容系指举办一期活动而言。如同一项目举办一期以上时,请填写每期相应的举办时间与举办地点,总举办期数最多不超过6期。

附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单位及有关学(协)会等单位代码 代码名称代码名称 01 北京市 3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02 天津市 31 重庆市 03 上海市 32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04 河北省 3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05 山西省 34 北京医院 06 内蒙古自治区 35 中日友好医院 07 辽宁省 36 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08 吉林省 37 卫生部干部培训中心 09 黑龙江省 38 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 10 江苏省 39 国家医学考试中心 11 浙江省 40 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 12 安徽省 41 卫生部人才交流中心 13 福建省 42 中华医学会 14 江西省 43 中华护理学会 15 山东省 44 中华口腔医学会 16 河南省 45 中华预防医学会 17 湖北省 46 中国医院协会 18 湖南省 47 卫生部远程医学教育中心 19 广东省 48 中国医师协会 20 广西壮族自治区 49 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21 海南省 50 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22 四川省 5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3 贵州省 52 卫生部国外贷款办公室 24 云南省 53 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 25 西藏自治区 54 北京双卫医学技术培训中心 26 陕西省 55 中国执业药师协会 27 甘肃省 56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28 青海省 57 北京华医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9 宁夏回族自治区

浅谈医学教育

浅谈医学教育 医学教育(medical education)是指按着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教育活动。一般多指大学水平的医学院校教育。 1.医学教育的发展 医学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了医学,为了把长期积累起来的医疗经验传给下一代,便产生了医学教育。起初是以师带徒的形式,随着知识量的扩大和对医务人员需要量的增加,学校形式的医学教育便应运而生。中国早在公元 443年刘宋王朝已设立了官方的医学教育机构;公元9世纪,意大利萨列诺医学校开始闻名于世。一定社会的医学教育要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且直接受到卫生和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与此同时,医学教育反过来又对它们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为社会培养医疗保健人才,保护社会劳动力;把医学知识和经验世代积累下来,传授下去,实现医学知识的继续和再生产。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欧洲出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地学习的过程。在这种思潮的启发下,目前国际上医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个医生接受医学教育也是一个终身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基本医学教育,即医学院校教育,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是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以后,在所学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接受专业化培训,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朝着某一专业方向深化;继续医学教育,是在完成毕业后教育以后,为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继续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终身过程。这三个性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紧密地衔接,形成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过程。 2.中国医学教育的历史 中国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以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外国教会在各地陆续办起医院,进而招收学徒,创办医学校,西方新医学教育引入中国。1866年美国教会在广州创办了博济医学校,1881年清政府在天津开设医学馆,继之,1903年在北京京师大学堂内增设医学馆。这以后全国各地建立许多医学院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上确立了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和进修教育等形式的教育结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多层次的医学教育体系(见表中国医学教育形式和层次一览表)。在发展现代医学教育的同时,又奠定了中医药教育基础,发展了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 3.医学课程设置

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

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 根据《XX市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修订稿)》,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修定本办法。 (一)学分的分类: 继续医学教育按照活动性质分为Ⅰ类学分和Ⅱ类学分。 1、Ⅰ类学分: (1)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2)XX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3)XX市卫生局、XX市中医管理局授权单位组织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4)经XX市卫生局、XX市中医管理局专项备案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5)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和XX市卫生局、XX市中医管理局批准的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组织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6)省、部(XX市)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 2、Ⅱ类学分: (1)区县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2)医院组织的继续医学教育自管项目。 (3)自学等其他形式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4)区县级科技成果奖。

(二)学分规定: 医院聘用的所有具有医、药、护、技专业技术职称或职务的卫生技术人员都必须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每年取得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不得少于25学分。其中按规定一级医院每年要求Ⅰ类学分5分,Ⅱ类学分20分;Ⅰ、Ⅱ类学分不能互相替代。在Ⅱ类学分中,参加医院继续医学教育自管项目的学分最多不超过10学分;年度自学学分不能超过5学分。 (三)学分授予标准: 1、Ⅰ类学分计算方法: (1)参加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经考核合格者,按3小时授予1学分,主讲人每小时授予2学分。 (2)参加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或I类学分中3、 4、 5项内容,经考核合格者,按3小时授予1学分,主讲人按每小时授予1学分。每个项目所授学分最多不超过25学分。 (3)获省、部(XX市)级及以上各类科技成果奖,按课题组成员排序递减授予学分: 国家级奖: 一等奖 25—21学分 二等奖 20—16学分 三等奖 15—11学分 四等奖 10—6学分 省部级(XX市级)奖:

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评价标准构成体系

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评价标准构成体系 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早在90年代初期就对医学继续教育问题召开过相关会议,研究关于开展继续医药教育的相关问题,并且据此颁布了有关文件。该文对于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评价标准构成体系进行分析。 标签:教育现状分析;评价目的;影响因素 1980年美国医学会对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cine Education,CME)的看法是:“为保持、发展和增强医生服务于患者、公众和同行所要的知识、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及人际关系的各种教育活动。”[1]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重视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开始意识到继续教育对提升科研技术人员的自身技术水平、本国科技创新能力、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因此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步加深,从政策上给予了相应的支持,保证了该项目能从各种层面上顺利推进。 1 基层医院继续医学教育 1.1 基层医院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现在的基层医院中,医院人员对于临床的工作积累过于执着追求,反而忽略了继续再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医院管理层,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观念匮乏甚至忽视,过于把重心放置在与医院收益有关的项目中。没有意识到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提高医院整体效益的必要条件,对继续教育的认知过于浅薄,间接阻碍了医院自身的发展,也妨碍了继续医学教育在基层医院的开展。并且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和实际有出入,虽然大体都是依照《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执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2]。医院方大部分都会采用举办讲座的形式,进行笼统性的继续教育。但由于考虑片面,忽视了医务工作人员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导致继续教育的普及程度并不理想。导致整体的讲座水平不高,以至于慢慢变成了普及知识性的讲座,没有达到继续医学教育原本的目的。同时规章制度也不够完善,管理制度法规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导致继续医学教育在基层医院的管理形同虚设。 1.2 基层医院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认识层面上,大部分人认为,继续医学教育仅仅是为了在晋级职称中起到作用。而如果由于年龄的问题暂时不需要晋级职称,或者马上就要退休的人而言,他们就会觉得继续医学教育并没有什么太大用处。所以这部分人群认为继续医学教育是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甚至浪费时间的事情。而另外一些人则是因为自己评职称的时间将近,不得不去继续医学教育,把知识集中在短时间内狼吞虎咽,一旦时间过了,热情度就会直线下降。并且,自从国家引进继续医学教育的方案进行发展之后,国内随即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学习班、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 根据卫生部与人事部共同颁发的《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卫科教发[2000]447号)和《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章程》(全继委发[2001]01号),制定本办法。 一、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包括:经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学科组评审、由卫生部批准公布的项目;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举办,由卫生部公布的项目。 二、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应以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注重项目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本学科的国际发展前沿; 2.本学科的国内发展前沿; 3.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发展; 4.国外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和推广,国内先进技术、成果的推广; 5.填补国家空白,有显著社会效益的技术和方法。 三、凡拟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单位,必须先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经核准后,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负责向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推荐。卫生部直属单位和全国性一级学科学会(包括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等)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可直接向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申报。 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以及卫生部直属单位、全国性一级学科学会于每年9月底以前,将下一年推荐的或拟举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项目名称、主办单位、内容和方式、申请依据、教学对象和人数、日期、地点、考核办法和拟授学分、项目负责人和参加讲课人简况以及收费标准等,向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申报。 五、申报的项目由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进行形式审查,由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学科组进行评审,报卫生部批准。 六、卫生部每年年底将批准认可的下一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按学科分类,列出项目编号、名称、主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马美军主任谈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稿件时间:2012-06-08 14:48来源:综合 21世纪,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方兴未艾。从1994年起,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互联网神话。互联网已经逐步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我国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利用互联网技术,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迅猛发展。39健康网医学教育频道特邀请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马美军主任,为我们阐述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继教部马美军主任(图) 马美军主任简介:马美军同志生于1979年3月,山西大同人,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工作经历:2005年任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项目部副主任;2006年任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项目部主任兼网络部主任;2009年任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继教部主任兼项目部主任、网络部主任。 39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和市场需求是怎样? 马美军主任:继续医学教育作为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面向卫生技术人员的终身教育,旨在提高卫生队伍素质和卫生服务水平,推动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不仅是医学科技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每一个卫生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竞争实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需要。 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目前并没有完全建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继续医学教育的深入开展。 当前,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市场需求主要体现在继续教育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如长城会、天坛会等等这些大型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形式;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系列培训、啄木鸟临床医学系列培训等国内高端学术培训形式,诸如此类。 然而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本身发展的需要,因而理应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在我国的继续医学教育实践中,高等院校、专业学会、科研院所和培训机构都是主要的力量。 医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科学,我国是一个多人口的国家,除了少数分布在城镇地区外,其他大多数的临床医生分布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基层,而这些医生大多都仅仅拥有中等学历和中级专业职称,对新的知识需求更加迫切,然而,由于受基础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够及时的学习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科研动态和专业技术,对于临床工作能力提高受到很大限制。众所周知,继

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与清末时期医学教育

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与清末时期医学教育 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的完成与西医进入中国的过程是密不可分的,这个过程在清末时期发展的最为迅速,有很多因素都促成这一过程的完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下四个方面:传教士培养的早期西医人才、教会医学校的设立、中国自办的医学校以及晚清时期的留学生。 一、早期西医人才的培养 1900年以前,西医人才的培养与教会医院有密切关系。传教士医师为了医疗上的需要,在医院或诊所招收中国学徒,教以浅简的医学知识,目的是训练担任护理助手工作,所以早期的西医教育是在医院内,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 19世纪初,东印度公司的皮尔逊医生来华后,在广州、厦门设立医药局。1806年开始招收华人学医。1837年伯驾在眼科医局招收学徒,关韬在伯驾手下学习,是我国最早学习西医者。此后各教会医院陆续开始招收学徒。据1887年尼尔调查,当时教会医院培养的生徒数量很少,在60所教会医院中,有39所兼收生徒,其中有5所招生人数超过10人,其余为2~6人,当时已毕业的约300名,肄业生约250~300名。这种学徒式的训练方法成效不高,很难算得上是正规的医学教育,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不能满足当时医疗上的需要。 二、教会医学校的设立 由于西医基础理论知识的不断丰富,诊治技术的不断发展,欲将西医全部内容教授给学生,即将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在中国介绍、宣传、学习,师徒的传授方式已不适宜。同时,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华的传教医师和专职医师日见增多,设立学校,开展系统的西医教学在客观上具备了条件。在华的各教会组织为了使西医知识的传授纳入正常轨道,开始设立医学校。 最早的教会医学校博济医学校。成立于1886年。继博济医学校后,1884年美国安立甘会于抗州成立广济医学校。1887年英国伦敦会于成立爱丽斯纪念医院,并于同年8月成立医学校(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第一届有两名毕业生,其中之一是孙中山先生。1889年南京成立斯密纪念医院医学校。1890年济南成立济南医学校。1891年美国监理会在苏州成立苏州女子医学校。1894年成立苏州医学校(苏州女子医学校并入,1910年停办)。1896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设立医科。1899年,美国长老会在广州成立夏葛女子医学校。1903年,上海成立大同医学校,1917年并入齐鲁大学医学院。1904年,耶稣会成立震旦大学,1909年迁至上海并建立医学院(1952年合并于上海第二医学院)。1904年,英美教会在济南成立共和道医学堂,1917年改组为齐鲁大学医学院。1906年,英美教会在北京联合创办协和医学堂,1915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罗氏基金会)及罗氏驻华医社接管,1908年,成立北京协和女子医学校;1923年合并于齐鲁大学医学院;汉口成立大同医学堂,1917年合并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南京成立金陵大学医科。1909年,广州成立赫盖脱女子医学专门学校;汉口成立汉口协和医学校;1910年,南京成立华东协和医学校。 20世纪以前,教会所主持的西医教育,无论是过渡形式的教学,还是初具规模的医学校,教学格局基本类似,只是程度深浅不同而已。一般的学制为3~4年,后期增至5年。课程设置有化学、生物、物理、解剖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产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和药物学,教学内容集中在生理、解剖、化学、外科和药物学,并且以实用性为主,以中国社会流行且中医较难医治的疾病为教学重点,临床教学集中在皮肤科、眼科及儿科。关于教学体制,当时受英美教学体制影响,尤其受英国爱丁堡医学院的影响最大。那时在华的许多著名传教医师如德贞、马根济等都是来自爱丁堡。中国有相当部分留学生,如最早的医学生黄宽即毕业于爱丁堡医科。这一时期中国的西医教育初具规模,开办的学校招收的学生人数不多,但其教育形式,内容和质量与欧美的教育水准相比较差距并不很大。 三、中国人自办的医学校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年至5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为了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精神,使医学教育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制定本纲要。 一、医学教育面临的形势 ㈠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出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了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体系。医学教育的规模、质量、效益有了明显提高。高等医校数量和在校生由建国初期的44所、1.52万人,发展到0年的177所、71.48万人。普通中等卫生学校由1949年的181所发展到0年的489所。师资队伍不断加强,教学条件逐步改善。 50年来,医学教育为我国卫生事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医药卫生人才,0年卫生队伍总量已超过559万人,其中卫技人员449万人,医生207.6万人(医师160.3万人)、护士126.7万人。每千人口医师数从建国初期的0.1上升到1.30,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这支队伍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高等医学教育一系列改革计划的实施,对医学教育专业口径过窄、素质教育薄弱、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状况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注重医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促进了医学生在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使医学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尽管我国医学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仍不相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医学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特殊规律认识不足;医学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医学教育现有办学条件与发展规模不符。 ㈡当前医学教育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将促使教育进行深层次改革。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适应市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