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5_从协调区域非均衡发展的角度考察区域政策动态一致性

15_从协调区域非均衡发展的角度考察区域政策动态一致性

从协调区域非均衡发展的角度考察区域政策动态一致性*

颜双波张连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26)

内容摘要:非均衡发展战略促成我国取得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但是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已严重阻碍我国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央政府提出效率优先,保证公平原则,历次调整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战略,启动中西部大开发计划,而后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地区和中部崛起等战略,可以说既是个制度创新过程,也是一个利益博弈过程。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差距,而后建立博弈模型来分析中央政府的区域政策的动态一致性,

关键词:区域经济;博弈;动态一致性;非均衡

From the Piont of Moderating Regional No-balanced Development to View the Regional Policy Dynamic Consistency

YAN Shuang-bo ZHANG Lian-che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chool of Economics, Beijing 100026, China) Abstract: The no-balanced development strategy help China obtain the glorious achievement of economy development, but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gap continuously enlargement already seriously baffled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long-term stabl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es. Central government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efficiency preference and guaranteeing fair, adjusting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many times, carrying out the strategy to compensate with each other’s advantage and moderate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gap, start the plan to exploit western region, then carry out the strategies to prosper the northeast old industry region and rising central part, we can say these are not only a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process, but also a benefits game process. This text analyzes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gap in China firstly, then building up a game model to analyse the dynamic consistency of central government’s regional policy.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game model; dynamic consistency; no-balanced

一、引言

我国渐进性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生产领域到金融、保险等领域,已经取得初步成功;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模式,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在计划体制框架下,充分运用价值规律,到十二届三中全会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从十三大提出的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到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选定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是与打破地区平均,在特区进行试点,鼓励各地发挥主动性大胆地探索分不开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经济特区这一综合试验田的示范作用,如果不打破地区平均就不可能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如此迅速地进入正确的轨道。从积极意义上看,非均衡发展战略为成功地实现渐进性的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根本性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适当拉开了经济发展差距,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发展战略使我国年均增长速度平均在8%以上,总体经济实力在世界上的位

*基金项目:本文是张连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一般项目《中国潜在产出的增长路径与经济波动幅度的政策控制研究》(05JA790057)和2007年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项目《北京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及可持续增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颜双波(1975—),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数量经济学博士研究生,泉州师范学院工商信息学院讲师;张连城,(1951—),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次由1978年的第20几位提升到现在的前几位。在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发展快,在国民生产总值上平均增长速度要高;但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东部地区受优惠政策的支持,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中西部,而且西部的贫困并不仅仅反映在经济量的指标上,也反映在生存环境和经济结构上,更严重的是已经反映在社会政治层面上了。因此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缩小东西差距,不只是发展问题和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因此,尽管非均衡发展战略促成我国取得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但是不断扩大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已经影响到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甚至暴露出危及国家安全的迹象。区域差距成为阻碍我国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为此,中央政府提出效率优先,保证公平的原则,历次调整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战略,在相对公平的前提下促进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启动中西部大开发计划,而后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地区和中部崛起等战略。当我们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时,会发现在地区差距的背后存在一个制度安排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各地区间、地区与中央之间解决矛盾的过程视为一个讨价还价的缔约过程。在此过程中,各地之间会逐渐找到一些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央政府也会逐步使其区域协调机制更加规范、有效。它既是个制度创新过程,也是一个利益博弈过程。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差距,而后建立博弈模型来分析中央政府的区域政策的动态一致性。

二、我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比较

为了分析1978 年之后中国地区的经济增长差异,本文以国家“七五”计划中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法为准,即东部由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12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组成;中部由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9 个省、自治区组成;西部由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山西、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9 个省、自治区组成;将1978-2005 年划分为三个时间段:1978-1990 年时间段、1991-2005 年时间段和1978-2005 年时间段。表1显示了三个时间段各地区的实际人均GDP 增长率以及对增长率的相应的统计描述。

地区增长率(78-90)增长率(91-05)增长率(78-05)东部地区辽宁 6.858.997.95

北京 6.968.527.77

天津 6.1110.558.39

河北 6.7111.339.09

山东8.4712.6710.64

上海 6.069.457.81

江苏9.6712.7311.25

浙江10.5913.5112.1

福建9.6412.8311.29

广东10.7911.9211.37

广西 5.179.967.64

海南10.0612.1711.15中部地区黑龙江 5.78 6.89

吉林7.789.358.59

内蒙古8.239.698.99

山西 6.628.327.5

河南8.1810.169.2

湖北7.8810.49.18

湖南 6.239.177.75

安徽7.6210.379.04

江西7.3710.579.02西部地区新疆8.867.618.21

甘肃 6.538.287.44

青海 4.687.6 6.19

宁夏 6.817.267.04

陕西7.968.378.17

四川7.397.447.42

云南8.057.67.82

贵州7.457.417.43

平均值7.69.738.7

标准差 1.54 1.88 1.55表1:数据来源:《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以上的简单统计分析可知,在1978-1990 年间,各地区实际人均GDP 增长率差异较大。各地区人均GDP 年增长率的均值为7.60%。其中,增长率最高的是广东,为10.79%,其次是浙江(10.59%)、海南(10.06%)、江苏(9.67%)、福建(9.64%)。这5 个省份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经济增长率最低的是青海,为 4.68%,其次是广西(5.17%)、黑龙江(5.70%)、上海(6.06%)和天津(6.11%)。值得注意的是,在计划体制时期相对富裕的三个直辖市上海、天津和北京的经济增长率同期均较低,分别为 6.06%、6.11%和6.96%。经济增长率的分布来看,不仅存在着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速度相对高、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相对低的情况,而且还存在着明显的南北不平衡性,南部地区的发展速度高于北部地区的发展速度。

1990 年以来,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率出现了更大的变化。与1978-1990 年这一时间段相比较,1991-2005 年间地区增长率的均值从7.60%上升至9.73%,标准差从1.54 上升至1.88,显示出90 年代以来地区经济增长率的离散程度增加了。在1991-2005 年间,地区人均增长率最高的省份是浙江(13.51%)、福建(12.83%)、江苏(12.73%)、山东(12.67%)海南(12.17%)和广东(11.92%),最低的省份是宁夏(7.26%)、贵州(7.41%)、四川(7.44%)、云南(7.60%)和青海(7.60%)。从90 年代以来增长率的地区分布来看,增长率最高的地区仍然是东部沿海地区,而增长率最低的地区是内陆的边远地区。

根据以上分析,1978-2005 年间地区增长的差距变动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在这26年中,各个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90年代以后的增长率平均要高于90年代以前的增长率,高出2.13 个百分点;第二,90年代后地区增长率的差异或离散程度(用方差表示)要大于90年代前。正是90年代后较大的地区增长差异重新导致了地区发展差距的扩大;第三,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大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和中部地区的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增长最慢的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这种增长格局的支配下,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表现为三大地带的差距。从1978年以来,几个主要年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均GDP的分组情况来看,在1978年以来的不同年份中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地位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第一,东部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和山东进步很大,相对比重迅速提高。因而,地区差距的格局十分明显,东部地区比中部地区富裕,中部地区又胜过西部地区;第二,地区收入分布似乎具有两极分化的趋势:低收入地区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增加;高收入地区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基本保持不变;中等收入地区的

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减少,两极分化已渐露端倪。

三、协调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的经济学角度考察

最早的东部沿海开放政策使得东部地区的一、二、三产业得到良好的发展,之后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基本解决了西部制度供给不足因素,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西部地区一定的特殊权利,从而迅速缩短与中东部地区的制度差距;而对于中部地区,以前讲东部沿海开放,后来讲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面临不是“东西”的尴尬,其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为此中央政府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

从现代经济学角度看,各地方政府包括中央作为重要的经济行为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是合乎经济人的理性行为的,在一系列政策实施的背后,无不反映着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利益。地区经济形态的多样性、发展的不均衡性造成的地区差异使得对中央政策的解读会在各个地方政府之间产生不同的效果,中央政府的目标在于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寻找本地经济发展的上升空间,成为其主要工作。相对于中央政府和非政府主体(指居民、企业和其他团体),地方政府的功能和地位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和地方非政府主体的双重利益代表。其二,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与非政府主体信息互通的中介和桥梁。没有各级地方政府所组成的管理信息网络,中央政府和非政府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必然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巨大信息成本,以至于这种沟通简直无法实现。地方政府的上述两个特点,决定了它在中央政府和各地非政府主体之间的中介代理角色。一方面,地方政府代理中央政府,实行对本地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代理本地区的非政府主体,执行中央的决定,争取中央的支持,以实现本地区经济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的这种地位和功能被称为地方政府的双向代理。由于地方政府既代理中央政府,又代理地方非政府主体。因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目标间必然是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差异性。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就存在着地方和中央博弈的可能性。

但是,在地方政府权限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可能性还不会变为现实性,传统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就是这样。然而,经过20年的放权让利式的改革,地方的权限已大大扩大了,在地方政府和中央的目标不一致,而且地方政府又有了很大的自主权以后,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便不可避免。根据现代博弈论的观点,可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视为一种非零和博弈,即不是一种一方受损,另一方获益的博弈,博弈的结果往往是双方利益的共同增进。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中央政府更强调全局利益,而地方政府则强调自己的局部利益,矛盾由此产生。要允许地方与中央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协商讨论余地(限制在经济问题上),在此过程中,中央政府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不断修正多种已有的经济政策,使其变得更规范、更科学、更适应全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四、中央政府区域经济政策动态一致性的博弈模型

在此,假定国家由n 个区域组成,负责协调和管理各区域的中央与各区域之间必然存在着利益冲突。我们以中央的区域政策倾向(以中央的投资政策为例)问题为背景,分析中央与各区域之间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在此博弈中,有n+1个参与者,其中有n 个区域,另一个为中央,中央选择各个区域的投资配套比例0

各个区域则向中央上报其预算总投资i Y ,i=1,2,,,n 。则中央的总投资为

1

(1)n

i i i R X Y ==-∑ (1)

各区域从中央得到的投资为(1)i i X Y -,i=1,2…n 。假定中央的目标是在保证自己支出需要的前提下,使各区域之间的差距最小,即是公平主义偏好的中央,则中央的偏好,可用以下的对数函数形式表示:

max :1log(1)n

i

i

i

i u r X Y ==

-∑ (2)

s .t .

1

n

i i

i X Y E =≥∑ (3)

i r 是中央对各个区域的关心程度的一个权重系数,因为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样,同样的投资在不同的区域其产出也不一样,故经济落后的区域其i r 要大一些,经济发展水平高一些的区域其i r 要小一些,

1

1n

i i r ==∑。E 是关于各个区域的总投资之和的一个参数,

只有当各个区域的总投资之和大于某一常数,才使得中央在各区域总投资有所减少,保证中央的正常支出。各个区域的效用函数是从中央得到的投资额减去使用投资的成本:

max : (1)()i i i i i u X Y C Y =-- (4)

其中()i i C Y 为各区域使用投资的成本,可假定2

()i i i i C Y aY =(i a 可理解为各区域使用

投资的效率水平,水平越高,成本越低,i a 越小)。

假定中央是公平主义政策倾向的,在上述模型下讨论中央与各个区域之间的两种动态博弈,即中央先行动的博弈和各个区域先行动的博弈,分别代表了中央信守政策和不能信守政策的两种情况。

1、中央先行动。若给定中央第一阶段选择Xi ,i=1,2,,,n 。则各个区域成员观察到Xi 后,同时上报自己的预算总投资Yi (两个区域之间是库诺特博弈)。均衡定义为:给定各个区域的反应函数,中央的选择是最优的;给定中央和第j 个区域的选择,第i 个区域的选择是最优的。

首先从第二阶段求起,对各个区域i 而言,应选择Yi 使(4)式达到最优。求解(4)式得反应函数为

(1)/2C i i i Y X a =- i=1,2,

,,n (5) 上标C 表示中央能够信守政策。根据动态博弈的规则,中央尽管是在事先行动,但在

行动前,已预见到各个区域的反应函数式(5)。因此,可以得到中央在第一阶段的最优选择问题应为:

max :1log(1)n

i

i

i

i u r X Y ==

-∑

s .t .

1

n

i i

i X Y E =≥∑

将(1)/2C i i i Y X a =-代入并构造拉格朗日函数为:

2

11log(1)/2(1)/2n

n i i i i i i i i L r X a X X a E λ==??

=-+--????

∑∑ (6)

2(12)012i i i i

r X L X Xi a λ--?=+=?- (7) 1(1)02n i i i i

X X L E a λ=-?=-=?∑ (8) 由(6)式消去λ得到:

11

(1)(12)(1)(12)i i j j i i

j j X X X X ra r a --=-- (9) 求解(8)、(9)两式,可得中央的最优选择C i X ,i=1,2,,,n 。由式(5)可得各个区域的最优选择C i Y 。该模型所得的结果实质是在各个区域认为中央的投资政策是可信的前提下的均衡结果。

但在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中央不能信守承诺,博弈的行动顺序改变了,等价于各个区域先行动的动态博弈模型。均衡定义为:给定各个区域的选择Yi ,中央的选择是最优的Xi ;给定中央的反应函数和第j 个区域的选择Yj ,第i 个区域的选择是最优的。

2、各个区域先行动。即给定Yi ,中央确定Xi ,最大化下列问题:

max :1log(1)n

i

i

i

i u r X Y ==

-∑

s .t .

1

n

i i

i X Y E =≥∑

引入拉格朗日函数并求导数,得到 令

01i i i i

r L Y X X λ-?=+=?- (10) 1

0n

i i i L X Y E λ=?=-=?∑ (11) 由(10)得到

(1)(1)j i i i j j r X Y r X Y -=- (12) 1(1)

j i

j i i

j

r Y X X r Y =-

- (13) 将(13)式代入到(11)式,得到:

1(1)j i i i i j j i i j r Y X Y X Y E r Y ≠??

+--=??????

∑ (14)

1()i

i i j j i

i r X r Y E Y ≠=--

-∑ (15) 各个区域先行动,理性地预见了中央采取的行动,各个区域则按照(5)式采取行动,将(15)式代入到(5)式,得到:

2nc i

i i r Y a =

上标nc 表示中央不能够信守政策。由于1i i X r <-,由(5)式得: 2c i

i i

r Y a >

显然有C nC i i Y Y >

五、结束语

以上分析了中央政府的区域政策的动态一致性,所谓政策的动态一致性是指:一个政策不仅在制定阶段是最优的,而且在制定之后的执行阶段也应该是最优的,假设没有任何新的信息出现。如果一个政策只是在制定阶段是最优的,而在执行阶段并不是最优,这个政策就是动态不一致的。也就是说,给定各个区域相信中央的投资政策,而中央事后并没有积极性执行这个政策;各个区域理性预期到中央的投资行为,不相信中央的投资承诺,最终导致各个区域都没有投资的积极性(c nc i i Y Y >),从而最终受损的是中央利益。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我国树立法律的权威是当务之急。克服中央政府政策动态不一致性的最有效手段是,把中央政府的行为纳入法制的轨道,用法律来保证和加强中央的权威和声誉。当前,我国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效率的比重有所降低,而公平的比重有所升高,中央在制定倾向西部地区的投资政策时,一定要使所有的区域确实相信中央政府能够遵守已制定的投资政策。可以考虑通过制定西部开发的法律,保证投资政策的一致性。

中央政府在调整地区间资源分配和利益矛盾及缩小差距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各地区已经形成独立经济利益和独立发展目标的利益主体。现在,我们不可能象计划经济模式那样全国一盘棋,对各地区进行无偿调拨或无条件援助。因此,在解决地区发展差距方面,中央政府具有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但是在实际中,中央宏观调控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行政性命令太多,一刀切、急刹车的现象较为普遍,使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因此必须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两级调控的关系,中央宏观调控和地区性中观调控相结合。中央和地方在调控目标上存在着天然的不一致性,中央更偏重公平,地方更注重效率,当二者目标发生偏离时要寻找恰当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李新安.从区域利益看我国地区的不均衡发展[J].开发研究,2004(2).

[4]Barze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State [Z].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School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No.127, 1992.

[5]MaJun. Modeling Central-local Fiscal Relations in China[J]. China Economic Review, 1995(6).

基金项目:

本文得到张连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一般项目《中国潜在产出的增长路径与经济波动幅度的政策控制研究》(05JA790057)和2007年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项目《北京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及可持续增长研究》的资助。

作者简介:

颜双波(1975—),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数量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张连城,(1951—),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作者联系方式:

姓名:颜双波

E-mail: b0527@https://www.doczj.com/doc/133738929.html,或yansb7576@https://www.doczj.com/doc/133738929.html,

手机:131********

电话:010-********

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里2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03信箱

邮编:10002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