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中水意象与女性审美关系之探微

中国文化中水意象与女性审美关系之探微

收稿日期:2007-09-09
作者简介:高明月,女,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文化中水意象与
女性审美关系之探微
高明月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
〔摘要〕 水生神话折射出女性与水即生命之源的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奠定了女性与水主阴的共性。在中华
民族的审美意识中,水之千姿百媚与柔情婉约往往与女性的阴柔之美相提并论,反映出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理想
和趣味,女人如水,以水喻女成为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一个显著特色。
〔关键词〕 意象;女性审美;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838(2007)04-0055-03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agery of Water 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for Female in Chinese Culture
GAOMing-yu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The ancient aquatic myths attestthatwomen andwater are the origin of life, the feminine and masculine doc-
trine and the theoryof the five elements dedicate the common gentle characteristics ofwomen andwater. In Chinese na-
tion’s aesthetics, the literary pattern of integratingwaterwith female characters reflects the common aesthetic ideal and
tastes. Make an analogy between the women and water is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Chinese aesthetics.
Key words:water; female aesthetic;Chinese culture
水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审美观照对象之一,是中
国传统美学中常见的象征意象,女性与水有一种神
秘的互渗关系,《诗经》创立了秋水伊人的审美典
范,屈原在《湘夫人》中创造了一个亦幻亦真、亦人
亦神的水世界,曹植倾心爱慕着洛水女神,苏轼则
把美丽的西湖比做西施,曹雪芹借宝玉之口道出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水与女性的共存共现,已成
为中华民族自原始先民时代固定并流传下来的一
种集体无意识,蕴含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
积淀,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女性审美观的形成。

女性与水都是生命开始的地方,原始先民认为
女性有一种神秘的生殖力量。和西方的上帝造人
说不同,中国古代的传说是女娲用水和泥做成了
·55·
 2007年第4期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人,女性作为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缔造者,而水是
大自然万物的生长之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
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
大河流域,我们原始先民为寻找土地肥沃、水源充
足的地方,很早便逐水而居。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
亲河,从这里诞生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有河便有
水,水是生命,是希望,有水人类才能生生不息。大
禹治水的历史传说表明先民与水相依为命,却又无
力战胜自然的心

理,水在先民眼中是孕育万物的本
源,女性和水都具有不可控制的神奇力量,因而都
被祖先奉为神灵,接受后人的崇拜。因为原始人对
水和生命的特殊理解,以及对水与女性关系的特定
阐释,中国古代产生了大量因水感生的神话,即女
性通过与水的种种接触而怀孕生子。《国语·晋语》
载:“昔少典取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
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列女传》上说:“契母简狄
者,有女戎氏之长女也,当尧之时,与其妹娣浴于玄秋
之水,有玄鸟衔卵过而坠之……简狄得而含之,误
而吞之,遂生契焉。”《西游记》中写到女儿国中的女
子饮城中河水而孕,其来源大体如此。我们的祖先
把牛、羊、猪和美玉等祭品沉入河中,以祈求河神保
佑,求得风调雨顺,百姓安宁。现今有些地方还保
持着祭拜河神的习俗,如广西合浦县一带,每年农
历七月十四“鬼节”这一天,到了傍晚夜幕降临的时
候,家家户户就会拿上事先准备好的鸭头、鸭脚、鸭
红,外加酒、饭和茶、香火、炮竹,到河堤上祭河神,
烧上纸钱,把茶酒洒上,将碗里的饭、菜撒到江中,
再点燃炮竹以祈求河神保佑家人平安。正是基于
对水的依赖和崇拜,水作为一种自然物象被披上了
神圣的光环,人类离不开水,水是万物之灵,由此形
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而女性与
水相融,一个是人类生命之源,一个是大自然生命
之源,共同承载着传承后代的希望,对生命的赞美
与歌颂,使后人用自然之水来比拟女性,对水的生
殖力崇拜,是母系社会女性崇拜的另一种形式,这
种神话模式对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
屈原作品中的“目眇眇兮”的湘夫人和曹植的“翩若
惊鸿,宛若游龙”的“洛水女神”都生活在一个缥缈
瑰奇的水世界,水雾缭绕,凄美哀绝。女性离不开
水,女性和水一起构成了虚幻美丽的理想世界。
女性与水结缘的另一个因素是两者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都被视为阴性的象征,因而都具有了阴柔
美的特质。《周易》的《乾》卦以“天、龙”为阳的象
征,喻刚强、奋发向上。《坤》卦居《乾》卦之后,以
“地”为阴的象征,喻宽阔平顺,普载万物,阴依附于
阳,即所谓“顺承天”。《易传·系辞上》云:“乾道成
男,坤道成女”。《家人》卦曰:“家人,女正位乎内,
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
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
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从卦象上看,女子
属阴,依附于男,守中持正,安守妇道,具有“大地”
一般的包容温顺的气质。同样,水因其阴凉冷冽之
气和滋润万物而被归于阴的范畴,《白虎通·五行》
载:“水者,阴也。”又

载:“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
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老子以水喻道,以水的汽
态作为道的原型,水气降为雨而滋润万物,老子言: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水即道,水的无私和善
利万物普载众生的特性符合《坤》卦对“阴”的阐释。
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
以易之。”(《老子》第七十八章)水之柔弱似女性柔
弱,女性便具有了水一样的阴柔之美,温顺平和,宽
容忍让,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描写女性便多以水起
兴,以水喻女,如《关雎》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中的描写女性的篇
章,写到女性的喜怒哀乐、爱恨情愁都用不同的流
水意象来烘托,具有同一审美特征的女性和水在美
学上有了直觉的关联。以上可知,“以水喻女”受到
文化历史多方面的影响。

将女子喻为水,本体和喻体虽不同,但两者必
有其相似性,找到“以水喻女”的相似性,是理解古
人观念的一个关键。下面试做一些探讨。首先,水
的形态与女性的形体美具有相同的流动的曲线的
柔美。无论是湖水微澜,江河滔滔,还是汹涌的波
浪都是流动的波纹线,具有弧形美,而女性躯体因
其丰胸、肥臀而具有水的流线形,不同于男性的直
线方块形的美;女性身体以圆润丰满为美,而“满”
是水置于容器充溢之状;评女子肌肤白皙则言“肤
如凝脂”,“脂”则具有与液体相似的形态;女子的眼
波是“秋水盈盈”、“含情脉脉”;云髻披洒下来则如
“飞瀑”,行动姿态也是轻移莲步婀娜多姿;褒奖女
·56·
 □女性文化研究 总第77期 子的词语有“水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等,
古典诗歌中有许多以水描述女子之美的诗句:“水
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
盈处。”(宋代王观《卜算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
色空氵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
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些诗句或将水比作女
子最妩媚的眼神,或将水比作女子,女子的美便具
有了水一样的情态。
其次,水的流动的特性用来比喻男女间爱情的
传达。江淹《别赋》写到:“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
君南浦,伤如之何?”用春水的明媚温柔反衬离别的
伤感,《古诗十九首》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河水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
得语。”李之仪《卜算子》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
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女子的多情,女
子的柔情,用水来烘托,而水的绵绵

不绝、朝夕流淌
的情态用来比拟女子的满腔柔情是再恰当不过。
因此水作为对思念的原型性象征一直积淀于民族
的集体无意识当中,为中国古典审美意象增添了无
穷的韵味。
其三,用水来比拟封建时代女子必须遵守的
“德”,从而形成了古代对女子“重德轻色”的审美取
向。儒家比德说把水与人的品德、才能相联系,孔
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说苑》、《荀子》、《管
子》等书对水的特征作了进一步发挥。《说苑·杂
言》云:“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
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儒家赞水是将水作
为道德的象征,因其“似道、似勇、似正、似善、似德”
而具有道德的本源,儒家强调忠孝礼仪,三纲五常,
因为水与女性的密切关系,儒家对女子也赋予水一
样的道德要求,要求女子如水一般宽容中正,恪守
妇道,不偏不倚,不越雷池,不犯礼仪,反映在文学
作品中则将水作为女子必须遵守的“礼”的象征。
《诗经·周南·汉广》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
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蒹葭》
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
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孔颖达疏云:“大水喻礼乐,
言得人之道,乃在礼乐之一边”。伊人被阻隔在水
中央,水成了男女之间的一道鸿沟,这是封建礼教
对女子的束缚和规范在文学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其四,以水之清澈喻女子的清白。封建时代对
女子贞操极为重视,清白的女儿身便如水之清,所
以宝玉才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
肉。”这里的女儿是指黛玉、宝钗、湘云等未出嫁的
女子,而不是指赵姨娘等已婚女子,如果作者认为
女子都是清爽的,那么大观园里的女子都可算是清
爽的。从中可见,作者还是脱不了礼教之偏见,认
为女人一旦结婚便也如男子一般浊臭逼人,正因为
女儿的清和水之清有了相同的审美表征,形容女子
便多用含清的词语如清纯、清白、清丽、清亮、素清、
清婉等,用清来肯定女儿的本质,以此警醒女子守
身当如将军守城,保持清清白白的女儿身。另一方
面,对女子不守礼节、违反礼教也多用类似水的词
语,如水性杨花、肤浅、浅薄等,用水的飘忽不定、流
动多变的性质来贬斥女性不遵守道德规范的约束。
文学作品中大凡女子为了洗刷冤屈,都投水而死,
如《红楼梦》里的金钏,明代白话小说《杜十娘怒沉
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等,水能去浊,因而也还了女子
的清白之身。
以上所述,可见女子与水天然地具有亲密的关
系,这种关系在中国传统的语境中得到强化,女人
如水,如水一般清澈明亮,宽容无私,以水喻女,反
映出中华

民族对东方女性共同的审美价值取向,也
使东方女性从此与水结下不解之缘。
参考文献:
[1] 金戈.华夏民族的审美观与水[J].海河水利,2002,
(5).
[2] 吴中胜.文学如水:中国古代文论以水喻文批评[J].
理论月刊,2004,(7).
[3] 刘介民.道家文化与太极诗学:《老子》、《庄子》艺术精
神[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57·
 2007年第4期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