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

复习题

复习题

选择题

A型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中医学的诊疗特点是

A.辨症论治

B. 辨证论治

C.辨病论治

D.辨体论治

2. 补土派的代表医家是

A.张元素

B.刘完素

C.李杲

D.朱丹溪

3. 五行分类中,白色属于

A.木

B.火

C.土

D.金

4. 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从革C稼穑 D.润下

5. 属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下午

C. 前半夜

D. 后半夜

6.肝为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 阴中之阴

7. 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A.上下

B.水火

C.内外

D.寒热

8. 具有喜燥恶湿特性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9. 主津液的脏是

A.肝

B.肾

C. 脾

D. 肺

10.五脏六腑之大主是

A.心

B.肺

C.肝

D.脾

11. 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

A .津液 B.血液 C.精液 D.营气

12 .脾统血的主要作用机理是

A .控制血液流速

B .控制内脏血液容量 C.控制外周血液容量 D .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

13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A.气能生血

B.人以水谷为本 C .脾主升清 D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14 .生长壮老取决于

A.心主血脉

B.肾藏精 C .脾主运化 D .肺主气

15. 精液的闭藏和排泄是哪两脏协同作用的结果

A .肝肺 B.心肺 C.肝肾 D.肝脾 E.脾肾

16. 肝在志为

A.忧

B.怒

C.喜

D.悲

17. “天癸”的产生取决于

A.先天禀赋的强弱

B.元气的充沛

C.肾阴肾阳的协调平衡

D.肾中精气的充盈

18. 维持呼吸深度需哪脏的功能

A. 肾

B.肺

C.心

D.肝

19.称为“娇脏”的是

A.心

B.肺

C.肝

D.脾

20.称为“刚脏”的是

A.心

B.肺

C.肝

D.脾

21.精血同源体现在哪两脏之间的关系

A .心与肾 B.肝与脾 C .肺与心 D.肝与肾

22 .水火既济体现在哪两脏的关系

A .心与肾 B.心与脾 C.心与肺 D.心与肝

23. 与气虚关系最大的两个脏腑是

A. 肺与脾

B.脾与胃

C.心与肾 D .肝与肺

24.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A.心气与宗气的关系

B.神与魄的关系 C .心阳与肺阴的关系D. 气与血相互为用的关系

25. 在六腑中,又属奇恒之腑之一的是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26. 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

A.命门B.肺系C.络脉D.三焦

27. 与津液代谢关系密切的脏腑是

A.肝脾肾

B. 心脾肾

C. 肝脾心

D. 肺脾肾

28. 与营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是

A.肺B. 肝C. 心D.脾

29. 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

A. 营气B. 宗气C. 精气D. 元气

30. 宗气积于

A. 气街B. 丹田C. 胸中D. 命门

31. 足阳明经属于

A.大肠

B.小肠

C.胃

D.脾

32.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的经脉是

A . 足厥阴肝经 B. 足少阴肾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33.寸口脉诊的部位属于

A. 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太阴脾经34.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A.四肢末端B.胸部 C.头项部D.头面部

35. “阳脉之海”指的是

A.任脉B.督脉C.冲脉D.带脉

36. 属于病理产物性病因是

A.七情B.六淫C.疠气D.痰饮

37.在六淫中,病位游走不定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38.在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39.在六淫中,具有病程缠绵而难以速愈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40. 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A.损伤阳气

B.阻遏气机

C.粘腻重浊

D.易袭阴位

41. 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

A. 肾

B.肺

C.心

D.肝

42. 怒则

A.气缓

B.气上

C.气下

D.气消

43. 劳则

A.气上

B.气下

C. 气消

D.气耗

44. 寒则

A.气结

B.气缓

C.气收

D.气泄

45. 七情太过首先伤及

A.肝气

B.脾阳

C.肾精

D.心神

46. 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

A.发病急

B.病势重

C.症状相似

D.传染性强

47. 瘀血所致疼痛,其特点为

A.胀痛

B. 刺痛

C.隐痛

D. 掣痛

48.气滞所致疼痛,其特点为

A.胀痛

B. 刺痛

C.隐痛

D. 掣痛

49.痰饮、瘀血、结石在形成过程中均与下列哪项有关

A.寒凝

B.气虚

C.气滞

D.湿热

50. 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的原因是

A.恐则气下

B.惊则气乱

C.怒则气上

D.喜则气缓

51. 实证的治疗原则是

A. 扶正

B.祛邪

C. 攻补兼施

D. 急则治标

52. 症见咽中梗阻,如有异物,属痰

A.迷于心B.结咽喉C.停在胃D.滞在肺

53. 大失血而止血之治,其原则是

A.急则治标

B.缓则治本

C.标本兼顾

D.标而本之

54. 下列各项,属于虚证病机的是

A.邪气亢盛

B.正气虚衰

C. 正虚邪盛

D.正虚邪恋

55. 中气下陷的特征性症状是

A.疲乏无力B.食欲不振C.腹胀腹泻D.内脏下垂

56. 阴阳互损形成的病机变化是

A.阴虚

B. 阴虚阳盛

C.阴阳两虚

D.阳虚

57.饮在胸胁为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58. 饮在胸膈为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59. 单纯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产生的病变是

A.实

B.虚

C.虚实夹杂

D.真虚假实

60. 劳神过度损伤

A. 心肝

B. 心脾

C. 心肺

D.心肾61.内湿主要责之于

A.心B.脾C.肝D.肺

62.阳盛格阴可表现为哪种证候

A.实热证B.实寒证C.真热假寒证D.真寒假热证

63. 阴盛格阳可表现为哪种证候

A.实热证B.实寒证C.真热假寒证D.真寒假热证

64. 虚热证的病理变化是

A.阴虚B.阳虚C.阴阳两虚D.阳盛

65. “大实有羸状”属于

A.实中夹虚B.虚中夹实C.真实假虚D.真虚假实

66. “至虚有盛候”属于

A.实中夹虚B.虚中夹实C.真实假虚D.真虚假实

67. 不属于血虚形成原因者为

A.久病B.失血C.脾虚D.痰饮

68. 不属于气机失调者为

A.气虚B.气闭C.气陷D.气脱

69.内风主要责之于

A.心B.脾C.肝D.肺

70. 与内寒病机最相关的是

A.心B.脾C.肝D.肾

71.不属于内风症状的是

A.眩晕B.抽搐C.肢麻D.恶风

72.气闭主要症状是

A.便秘B.昏厥C.偏枯D.抽搐

73.易于感冒,常见于

A.肺气虚

B.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74.在津液排泄途径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汗

B.尿

C.粪

D.呼气

75.中医在血虚病变的治疗中,注重补气,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养气

76.“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津能载气

D.津能化气

77.体内液态物质的运行、输布和排泄,依赖气的哪些功能的配合

A.推动与温煦 D.防御与固摄 C.推动与固摄 D.温煦与凉润

78.心脾两虚病机除脾气虚外,还包括

A.心气虚B.心血虚C.心阴虚D.心阳虚

79. 下列何项不是肾气不固的表现

A.遗尿

B.滑精

C.癃闭

D.早泄

80. 饥不欲食, 常见于

A.胃热

B.胃寒

C.胃阴虚

D.胃气虚

81. 消谷善饥,常见于

A.胃热

B.胃寒

C.胃阴虚

D.胃气虚

82. 肝胆湿热,常见于

A.口泛清水

B.口苦泛恶

C.干呕呃逆

D.呕吐酸腐

83. 口淡乏味,常见于

A.脾胃气虚

B.脾胃湿热

C.肝胃不和

D.肝火上炎

84. 患儿身材矮小,智力和动作迟钝,骨骼痿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病机属于

A.肾阳不足

B.肾精不足

C.肾气虚

D.肾阴虚

85. 患者胁肋胃脘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食少纳呆,脉弦等症。病机属于

A.肝火上炎

B.肝脾不和

C.肝胃不和

D.胆郁痰扰

86. 患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口苦咽干,脉弦。病机属于

A.太阳病

B.少阳病

C.阳明病

D.太阴病

87. 患者身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唇舌色淡,脉细弱。病机属于

A.气虚

B.血虚

C.气虚血瘀

D.气血两虚

88.患者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舌尖红赤,苔黄脉数。病机属于A.心火亢盛 B.肝火上炎 C.心肝火旺 D.膀胱湿热

89. 不属于治则的是:

A. 治病求本

B. 扶正祛邪

C. 虚补实泻

D. 调整阴阳

90.下列标本关系何者为错:

A. 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B. 症状为本,病因为标

C. 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D. 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

91. 素体气虚,反复感冒,治以益气解表,属于:

A.急则治标

B. 缓则治本

C. 标本兼治

D. 标缓治本

92.阳病治阴属于:

A.温散阴寒

B. 发表散寒

C. 滋阴制阳

D. 扶阳抑阴

93. 寒冷季节应慎用寒性药物,称为:

A. 寒因寒用

B. 寒者热之

C. 用凉远凉

D. 用寒远寒

94. 炎热季节应慎用热性药物,称为:

A. 热因热用

B.热者寒之

C. 用热远热

D. 用温远温

95. “通因通用”适用于:

A. 虚证

B. 实证

C. 真虚假实

D. 真实假虚

96. “塞因塞用”适用于:

A. 虚证

B. 实证

C. 真虚假实

D. 真实假虚

97. 治疗实寒证应采取:

A. 寒者热之

B. 热者寒之

C. 热因热用

D.寒因寒用

98. 治疗实热证应采取:

A. 寒者热之

B. 热者寒之

C. 热因热用

D.寒因寒用

9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适用于:

A. 虚寒证

B. 实寒证

C. 虚热证

D. 实热证100.“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

A. 虚寒证

B. 实寒证

C. 虚热证

D. 实热证

X型题(在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以上是正确的)

1.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

A.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人与精神情志的统一性

E.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的整体

2. 阴阳偏盛的治疗方法是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阳中求阴

D.阴病治阳

E.阳病治阴

3. 阴阳偏衰的治疗方法是

A.寒者热之

B.阳中求阴

C.阴中求阳

D.阳病治阴

E.阴病治阳

4.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

A .抑强

B .扶弱

C .补母

D .泻子

E .母子双补

5. 具有所胜、所不胜关系的是

A .木与火

B .土与水

C 木与金

D .水与金

E .水与火

6 .阴阳的相对性表现在

A .阴阳对立制约

B .阴阳互根互用 C. 阴阳相互转化

D .阴阳消长平衡

E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7. 下列脏腑中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 .命门

B .胆

C .脑

D .女子胞

E .髓

8. 观察肾精盛衰的标志是

A .齿

B .骨

C .发

D .脉

E .面色

9 . 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可观察

A .面色

B .脉象 C.毛发 D .舌色 E .心胸部感觉

10 .肺主一身之气主要体现于

A . 生成宗气

B .宣发津液

C .通调水道

D .肺朝百脉

E .调节气机

11. 肾气不固的临床表现有

A 大便滑脱

B .遗尿失禁

C .津亏便秘

D 遗精早泄

E .呼吸短促

12 .心藏神的含义是

A .主宰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 B.主宰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C.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D.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

E.总司气化功能

13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 .运化水谷

B .运化水液

C .主升清 D.主统血 E.主四肢

14 .不属“五液”的是哪项

A.尿

B.泪

C.汗

D.涕

E.血

15 . 中医学称肺为

A .娇脏

B .封藏之本

C .水之上源

D .华盖

E .气之海

16 肝的疏泄功能关系到

A .气机调畅 B.情志活动 C .脾胃运化

D .胆汁泌泄

E .男子排精和女子排卵行经

17. 肺主治节的生理功能具体表现为哪几方面

A .调节呼吸

B .调节气机

C .调节津液输布代谢

D .调节全身阴阳

E .助心行血

18 .奇恒之腑的特点是

A .形态中满

B .形态中空 C.与五脏相表里 D .传化水谷 E.贮藏精气

19 .心肾相交的生理联系主要是

A.心阳下助肾阳,以温肾水

B.肾阳上升以助心阳

C.肾阴上济心阴,以制约心阳

D .心阴下助肾阴,以维持阴阳平衡

E .肾阴制约肾阳

20 .与呼吸功能密切相关的脏腑有

A .心

B .肺

C .脾

D .肝

E .肾

21 .肺与脾的关系体现在

A. 气的生成

B.气的布散 C .水液输布 D. 呼吸运动 E. 精血互化

22 .肺与肾的关系体现在

A .呼吸运动

B .血液运行

C .水液代谢

D .气的布散

E .气的生成

23.与血的生成密切相关的是

A.肝

B.肺

C.脾胃

D.肾

E.心

24.属小肠的生理功能是

A.受纳水谷

B.腐熟水谷

C.受盛化物

D.泌别清浊

E.升清降浊

25.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

A.精

B.气

C.血

D.津

E.液

26.与气的来源和生成有关的是

A.先天禀赋

B.后天饮食营养

C.自然环境

D.肺肾的功能

E.脾胃的功能

27.气的固摄作用体现在

A.固摄血液

B.固摄汗液

C.固摄唾液

D.固摄二便

E.固摄精液

28.人体气化失常,可影响到

A.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

B.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C.汗液的排泄

D.体温的相对恒定

E.大小便的排泄

29. 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是

A.心的主血

B.脾的统血

C.肝的藏血

D.肝的疏泄

E.肺朝百脉

30. 与津液的生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脾

B.胃

C.小肠

D.大肠

E.三焦

31. 液主要灌注于

A.骨节

B.脏腑

C.脑髓

D.肌肤

E.孔窍

32. 津液的功能是

A.润泽肌肤

B.滑利关节

C.充养脑髓

D.充养血脉

E.寓神养神

33.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有

A.沟通十二经脉联系B.调节十二经气血C.统摄经脉气血

D.协调经络阴阳平衡

34.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

A.外感性

B.季节性

C.地域性

D.相兼性

E.传染性

35. 易耗伤津液的病邪有

A. 风邪

B.燥邪

C.暑邪

D.火邪

E.寒邪

36. 疠气的致病特点是:

A.发病急骤

B.病情较重

C.症状相似

D.传染性强

E.易于流行

37. 形成瘀血的原因有:

A.气虚

B.气滞

C.血寒

D.血热

E.内外伤

38.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 热性干涩

B.热为阳邪

C.易扰心神

D.易生风动血

E.善行数变

39. 结石多发于:

A.大肠

B.胃

C.胆

D.膀胱

E.肾

40. 气逆常见的脏腑是

A.肺

B.肝

C.脾

D.胃

E.肾

41.气机升降失常包括

A. 气虚

B.气逆

C.气滞

D.气陷

E. 气闭

42. 内燥多见于

A. 肺

B.肝

C.脾

D.胃

E.肾

43. 心阳不足主要病机有

A. 心神不足

B.阳虚阴盛

C.热象显著

D.血运障碍

E.血脉瘀阻

44. 脾气虚弱主要病机有

A. 气血两虚

B.失于健运

C.升降失常

D.中气下陷

E.脾不统血

45. 肝郁气滞的病理发展趋势是

A. 气滞血瘀

B.痰气互结

C.气郁化火

D.犯脾克胃

E.肝血亏虚

46. 胃火(热)症状可见

A. 消谷善饥

B.呕血衄血

C.齿龈肿痛

D.恶心呕吐

E.胃脘灼痛

47. 运用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

A.补母

B. 培土制水

C.泻子D抑木扶土 E.扶弱

48. 下列属于治则的有

A.扶正祛邪

B. 既病防变

C.标本缓急

D. 三因制宜

E.调和气血

49. 针对阴虚的治法有

A.阴病治阳

B. 阳病治阴

C.阴中求阳

D. 阳中求阴

E.调和阴阳

50. 针对阳虚的治法有

A.阴病治阳

B. 阳病治阴

C.阴中求阳

D. 阳中求阴

E.调和阴阳

填空题

1. 中医学在气一元论、( )、( ) 等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下构建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2.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 ) 、( ) 、( ) 、( ) 等医学典籍的问世。

3. 创立“疠气”学说的明代医学家是( ) ,其代表著作是( )。

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 ) ,二是( )。

5. .脾为( ) 之本,( ) 之源。

6. 脏腑可分为脏、( ) 和( ) 三类。

7. 肺外合( ) 、开窍于( )。

8. 脾的生理特性是喜( )恶( ) ;胃的生理特性是喜( )恶( ) 。

9. 五志归属五脏,思为( ) 之志,恐为( ) 之志。

10 .肾开窍于( ) 和( ) 。

11 .六腑以( ) 为用,以( ) 为顺。

12 上焦如雾,中焦如( ) ,下焦如( ) 。

13. 在呼吸运动中,肺为气之( ),肾为气之( )。

14. 血的正常运行,依赖气的( ) 和( )相反相成的作用。

15. 气的运动,称为( );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 )。

16. 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和()。

17. 气和血的关系体现在( )、( )两个方面。

18. 肝与肾之间的关系,又称为( );心与肾之间的关系,又称为( )。

19. 在经络系统中,经脉是( ),络脉是( )。

20. 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 )开始,到( )为止。

21.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冲脉皆起于( ),同出于会阴,称为( )。

22. 冲脉称为( )海,又称( ) 海。

23. 督脉称为( )海,任脉称为( )海。

24. 胃为( ) 海,脑为( ) 海。

25. 爪为()之余,齿为()之余。

26. 脉为()之府,腰为()之府。

27. 偏阳质的体质特征为兴奋、( )、( )。

28. 偏阴质的体质特征为抑制、( )、( )。

29. 六淫之邪多从( )、( )侵犯人体而发病。

30. 湿性黏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 )。

31.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 )。

32.《素问·热论》有“先夏至日为( ),后夏至日为( )”之说。

33. 七情太过,损伤相应脏腑,以心、( )、( )三脏为多见。

34. 饮食失宜主要包括饮食不节、( )、( )三方面。

35. 温为热之( );火为热之( )。

36.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包括有( )、( )、结石三大类。

37. 中医学探求病因的方法为( )、( )。

38. 风性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 )、( )的特点。

39. 寒邪束表,阻遏卫阳,称为( );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 )。

40. 中医发病学认为,()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41. 痰、食、血、水等滞留体内,所表现的证候为();由于正气不足,导致痰、食、血、水等滞留体内,所表现的证候为()。

42. 至虚有盛候表现的证候为();大实有羸状表现的证候为()。

43. 阳虚则寒与阴盛则寒在病机上的区别:前者是(),后者是()。

44. 阴虚则热与阳盛则热在病机上的区别:前者是(),后者是()。

45. 阴盛格阳表现的证候为();阳盛格阴表现的证候为()。

46.气机失调中,升降失常病机为();出入失常病机为()。

47. 气逆常见于()、胃、()。

48. 治未病包括( )、()、愈后防复。

49. 正治又称(),反治又称()。

50.塞因塞用,是指用()的药物治疗()的病证。名词解释

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证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相乘

脏象心主血脉神心藏神肺为娇脏肺主行水肺主治节肝主疏泄肝藏血脾主运化脾统血水火既济精肾藏精天癸

肾阴肾阳元气气机气化

经络十五别络体质疠气六淫

痰饮瘀血虚中夹实真实假虚阳盛格阴气虚内生五邪治未病扶正祛邪正气

热因热用阴病治阳滋水涵木泻南补北天年

简答题

1. 简述症、证、病的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 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3. 何谓“五行生克制化”?有何意义?

4. 五脏与六腑有何区别?

5. 简述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6. 简述心与肾的关系。

7. 简述肺与大肠的关系。

8. 元气的概念、组成、分布和功能如何?

9. 气和血有何关系?在临床辨证论治中有何指导意义?

10. 说明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11. 说明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12. 简述体质学说在病机及辨证方面的应用。

13. 简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4. 简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5. 中医学如何认识发病的基本原理?

16. 为什么会出现阴阳格拒的病理变化?

17. 虚实错杂的病机特点如何?

18. 火热内生的病机有哪些?

19. 阴阳偏衰如何治疗?

20. 正治与反治有何区别和联系?

论述题

1. 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2. 论肺主治节。

3. 论气的生理功能。

4. 论人体津液代谢。

5. 寒邪和湿邪在致病特点上有何异同?

6. 论七情内伤。

7. 论瘀血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8. 论阴阳偏盛(概念、形成原因、病机特点、常见脏腑等)

9. 论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病机的区别和相互影响。

10. 论扶正祛邪。

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大纲

中医药知识与技能 培训大纲 基础部分 一、中医理论基本知识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知识目标】 掌握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基本内涵 (二)阴阳五行学说 【知识目标】 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能力目标】 1.能够对事物和现象进行阴阳分属 2.能够按照五行特性对事物属性进行归类 3.初步具有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能力(三)藏象 【知识目标】 1.掌握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及相互关系 2.了解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藏象理论解释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

2.能够理解中西医同名脏器的不同内涵 (四)气血津液 【知识目标】 了解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1.能够初步运用气血津液理论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2.能够初步解释气血津液与脏腑的关系 (五)经络 【知识目标】 1.了解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脏腑络属关系 2.了解督、任、冲、带四脉的走向及基本功能 【能力目标】 能够在人体四肢部位标示出十二经脉的分布 (六)病因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医病因的概念 2.掌握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的致病特点 3.掌握痰饮、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能力目标】 能够区别不同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七)病机 【知识目标】

1.掌握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机变化 2.了解正邪相争与发病的关系 3.了解内生五邪的形成及病理变化特点 【能力目标】 1.能够初步运用病机理论分析人体的病理变化 2.能够初步运用正邪相争理论阐释人体发病原理 (八)防治原则 【知识目标】 了解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四项基本治则 【能力目标】 能够初步运用治则理论确定常见病证的基本治则 二、中医诊断基本知识 (一)诊法 【知识目标】 1.掌握望神、望色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常见病理舌象(白苔、黄苔、灰黑苔、腻苔、淡舌、红舌、绛舌、紫舌、舌体强硬)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闻诊的主要内容;常见病变声音及其临床意义 4.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注意事项及其临床意义 5.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正常脉象;常见病理脉象(浮、沉、迟、数、虚、实、弦、滑、涩、细、弱、结、代)及其临床意义 6.了解望形体、姿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中医学基础模拟试卷电子教案

中医学基础模拟试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 年秋季期末考试 A卷(本科试卷一) 一、选择题 (一) A1型题 1.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A .《黄帝内经》 B .《神农本草经》 C .《炮炙论》 D .《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 2.最早由国家政府颁行的药典是() A.《神农本草经》 B .《炮炙论》 C.《新修本草》 D .《本草纲目》E.《本草经集注》 3.“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 .阴阳交感 B .阴阳的对立制约 C .阴阳的互根互用 D.阴阳的消长平衡 E .阴阳的相互转化 4.人体五官中的舌属“火”,这一归类主要采用下列哪一认识方法() A.比较法 B .取象类比法 C.推演法 D .试探法 E.反证法 5.按五行生克规律,木的“所不胜”之子是() A.木B.火C.土 D .金E.水 6.“藏象”一词始见于() A.《素问》 B .《灵枢》C.《类经》D.《难经》E.《伤寒杂病论》

7.“五脏六腑之大主”是指() A.肾B.肝C.心 D .脾E.肺 8.脾为“气血化生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A.脾化生水谷精微 B .脾主升清 C.脾主统血 D .脾为后天之本 E.脾运化水液 9.易于感冒是气的什么功能减退之表现()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气化作用 E .固摄作用 10.临证对于自汗的治疗常用补气药物,其组方的理论依据是() A.气有推动作用 B.气有固摄作用 C 气有温煦作用 D 津液能载气 E.津液能化气 11.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 A.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厥阴心包经 D 手阳明大肠经 E 手太阳小肠经 12.气虚湿盛体质者,受邪后疾病多从() A.寒化B.热化C.燥化 D .湿化E.火化 13.具有“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的六淫之邪是() A.风邪B.寒邪C.湿邪 D .暑邪E.火邪 14.导致“气结”的情志刺激是() A.怒B.悲C.忧 D .喜

中医药知识培训计划4篇讲课稿

中医药知识培训计划 4篇

中医药知识培训计划4篇 (345字) 为加强我院中药知识的培训学习工作,充分发挥中药在预防、医疗、保健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优势,进一步提高中药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结合我院实际工作,特制定本院中药知识学习培训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中药知识培训学习,巩固专业知识,增强药剂科及中医药相关科室工作人员业的业务能力,培养中药技术骨干,发挥中药防病治病的优势。 二、培训内容 学习中药的性能、配伍禁忌、用法用量,中药的炮制,中药调剂,常用中药的功能用量等。 (797字) 为进一步提高本院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提高运用传统中医防病治病能力,护理部根据《中医医院中医

护理工作指南》、《上海市中医病症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及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级评审要求,参照《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制定本院各级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计划如下: 一、目的 通过对全院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分层学习,达到相应的能力要求,确保本院各级护理人员都能运用中医药的知识与技能服务患者。 二、培训要求 (一)护理部 1.组织安排业务培训,专题讲课等6次/年以上。 2.强化《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组织护理操作技能培训。

3.有计划分期选派有一定年资的护理人员参加上海护理学会组织的各类学习班、培训班、适任班、中医基础提高班等。 4.中医操作培训项目 (1)基础操作八项:耳穴埋豆、艾条灸法、拔火罐、穴位按摩、刮痧法、湿敷法、涂药法、熏洗法。 (2)专科操作技能:各病区根据专业特点,确定专科考核项目。 (二)病区 1.月组织2次业务培训,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知识、中医专科专病知识。 2.理查房每月1次,有护士长/责任护士/带教老师主查。 3.操作总带教对本病区护士进行科内培训,每月1次。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 D )。 A.《黄帝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2.下列特性中属于阳的为(A )。 A.兴奋 B.抑制 C.静止 D.下降 3.心的阴阳属性为(A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4.五行特性中,水曰( D )。 A.曲直 B.炎上 C.从革 D.润下 5.金之所不胜为(B )。 A.木 B.火 C.土 D.水 6.下列不属于奇恒之府的为(B )。 A.胆 B.胃 C.脑 D.女子胞 7.五脏中,在液为泪的是(C )。 A.肺 B.心 C.肝 D.肾 8.与情志中“悲”的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为(D )。 A.心 B.肝 C.脾 D.肺 9.具有运化功能的脏为( B )。 A.心 B.脾 C.肝 D.肾 10.主神明的脏腑为(C )。 A.肝 B.胆 C.心 D.肾 11.先天之本是指( D )。 A.心 B.脾 C.肝 D.肾 12.下列不属于风邪特点的是(D )。 A.性质主动 B.百病之长 C.善行而数变 D.性质凝滞 13.金元四大家中倡导“火热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A.完素B.元素C.从正D.朱震亨 14.下列事物或现象不可以用阴阳概括的是( D )

A.天地 B.寒热 C.水火 D.木土 15. 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D )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16.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B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17.心在体合( D )。 A.肉 B.皮 C.骨 D.脉 18.其华在发的脏腑为(D )。 A.肾 B.肝 C.脾 D.肺 19.气的分类不包含( C )。 A.元气 B.宗气 C.清气 D.卫气 20.易生风动血的邪气为( D )。 A.风邪 B.暑邪 C.燥邪 D.火热之邪 21.“阴在,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表明阴阳的关系是( B )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交感 D.阴阳互藏 2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D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24. 以下治法中,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的是( C ) A.益火补土法 B.培土生金法 C.泻南补北法 D.金水相生法 25. 胆属于( D )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 26.运行于脉外之气是指( B ) A、营气 B、卫气 C、元气 D、宗气 27.下列哪项不是导致瘀血形成的原因( A ) A、食积 B、血寒 C、外伤 D、气滞 28.下列不属于正治法的是( C )。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寒因寒用 D.虚则补之 29.五脏中与津液代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 C ) A、肺、心、肝 B、脾、肺、心 C、肺、脾、肾 D、肝、肺、肾 30.五行分类中以木、火、土、金、水为序排列有错误的是( C )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大一中医基础理论期末测试题 时间:45min 姓名:班级: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造化之机,不可无___,亦不可无___。无生则_____,无制则____。 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因其____功能。 3.五脏主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主__之,血主__之。 5.夺血者____,夺汗者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对"相火"学说有所发展的人是() A.张从正 B.李罡 C.朱震亨 D.刘完素 E.孙思邈 2.下列哪一书籍不属于中医四大经典() A.《内经》 B.《医林改错》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伤寒杂病论》 3.下列选项哪个不是阴阳的特性() A.普遍性 B.相关性 C.关联性 D.相对性 E.规定性 4.上午、下午分别属于() A.阳中之阳,阳中之阴 B.阳中之阳,阴中之阳 C.阴中之阳,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阴中之阳 E.阳中之阴,阴中之阳 5.五味中哪三个属阳() A.辛甘酸 B.辛甘淡 C.酸苦咸 D.酸甘咸 E.酸甘苦 6.益火补土法适用于() A.心火衰微脾阳不振 B.脾阳不振心火衰微 C.肾阳衰微脾阳不振 D.肾阴不足脾阴不振 D.肾阴不足而致精气不能上荣于肺 E.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 7.“罢极之本”指的是( ) A.心B.肺C.脾D.肝E.肾 8.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气是()。 A.精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元气 9.下列符合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是() A.木为水之母 B.金是木的所胜 C.水是金之母 D.土是木得所胜 E.火是金的所胜 10.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A.脾主升清 B.脾主统血 C.脾为后天之本 D.人以水谷为本 E.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阳病治阴: 2.中焦如沤: 3.乙癸同源: 4.血为气之母:

《中医学基础》期中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期中考试试题: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 ()1.刺痛多因? 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 ()2.以下哪本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A.《伤寒论》 B.《难经》 C.《黄帝经》 D.《金匮要略》 E.《诸病源候论》()3.下列选项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都不是 ()4. “阴在,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阴阳什么关系的高度概括?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5.五行中哪项是“木”的“所不胜”?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6.根据五行相侮的规律,下列哪项可能会侮“金”?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7.阴阳在一定围的消长保持动态平衡称为? A.阴阳离决 B.阴平阳秘 C.阴阳对立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8.中医“五官”中什么“五行”属“火”? A. 口 B.舌 C. 目 D.鼻 E.耳()9.中医总结“五行”中“木”的特性为? A.稼穑 B.炎上 C. 曲直 D.从革 E.润下 ()10.下列“五行”相生关系错误的是? A.木生火 B.水生木 C. 土生木 D.金生水 E.火生土 ()11.下列“五行”相克关系错误的是? A.木克土 B.火克水 C. 水克火 D.金克木 E.土克水 ()12.“后天之本”是指?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3.五脏中“五行”属“木”的是?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4.五脏中“君主之官”是?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5.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6.下列哪条经络为“阳脉之海”? A.任脉 B.督脉 C. 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17.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 A.胃 B.胆 C. 脉 D.骨 E.髓 ()18.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 A.阴邪 B.易伤阳气 C. 凝滞,主痛 D.收引 E.以上均是 ()19.以下情志影响脏腑气机错误的是? A.怒则气上 B.喜则气消 C. 思则气结 D.恐则气下 E.惊则气乱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D ) A.完素 B.杲 C.从正 D.朱震亨 E.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C )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C )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B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 )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1.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A.《黄帝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候论》 15.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E.明亮的 1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1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18.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19.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E.火与水 20.“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21.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 )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

1 / 5 一.单选题 1.下列医家被称为补土派的是() A.张元素 B.刘完素 C.张从正 D.李东垣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E.张仲景 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3.根据五行学说,悲能胜() A.怒 B.喜 C.思 D.忧 E.恐 4.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生发 C.条达 D.舒展 E.柔和 5.人体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是() A.肺与大肠 B.肺与肝 C.脾与胃 D.肝与胆 6.肺藏() A.魂 B.魄 C.意 D.志 E.神 7.脾其华在() A.筋 B.骨 C.肉 D.皮毛 E.脉E.心与肾 8.喘而呼多吸少是属于() A.心肾不交 B.肺失宣降 C.肾不纳气 D.肺脾气虚 E.脾肾阳虚 9.称为“水脏”的是() A.脾 B.膀胱 C.肺 D.肾 E.三焦 1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足阳经交接于()

2 / 5 A.手指端 B.足趾 C.头面部 D.胸中 E.腹部 11.巅顶头痛多与()经脉有关 A.胃经 B.胆经 C.小肠经 D.膀胱经 E.肝经 12.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 A.从足走头 B.从胸走手 C.从头走手 D.从头走足 走腹E.从足13.六淫中季节性最强的是() A.风 B.寒 C.湿 D.暑 E.燥 14.燥邪致病多从()而入 A.口鼻 B.皮毛 C.腠理 D.经络 E.关节 15.下列哪项不是风邪致病的特点() A.头痛 B.汗出 C.恶风 D.烦躁 E.鼻塞 16.悲则() A.气缓 B.气滞 C.气消 D.气结 E.气下 17.合病是指() A.风寒湿邪杂至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8.气陷的病理性质属于() A.气滞 B.气虚 C.气逆 D.气陷 E.气闭 19.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模拟试题及答案

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 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 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 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 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 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 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 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二、中医学的概念 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 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 《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①《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 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①《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365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 ①《脉经》 1 / 22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集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中医护理学: 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 疗活动,对病人及老、弱、幼、残等健康及亚健康者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以保护及促进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二、填空题 1、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1华佗)。 2、《伤寒杂病论》开创了(1辨证施护)先河。 3、头有疮则(1沐),身有疡则(2浴)。 4、首创“麻沸散”的是(1华佗)。 5、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是(1《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 时期,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 6、张仲景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首创(药物灌肠)法。 7、中医护理是以(调养)为特色,它包涵(调理)和(护理)两种医护手段。 8、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一部营养学专著。

三、选择题 1.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中医护理系创建(1983年天津中医学院)。 2、开创了辨证施护先河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3.最早记载了细葱管导尿术的医学巨著为(《千金方》)。 4、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华佗)。 5、首创猪胆汗灌肠法的医家是(张仲景)。 6、在对自溢提出急救护理与现代人工呼吸法相似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 7、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是(《神农本草经》)。 8、首创汤剂的是(伊尹 9、首创中药灌肠法解决便秘的著作是(《伤寒论》)。 10、首创细葱管导尿术的著名医家是(孙思邈)。 11、(张仲景)创建辨证施护的理论。 A、孙思邈 B、张仲景 C、华佗 D、叶天士 四、简答题 1、简述孙思邈对中医护理的贡献。①妇、幼儿护理:孙思邈从妇人怀孕养胎,到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都做了详细的叙述;②重

中医药培训资料

中医药培训资料—— 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又称“中医药适宜技术”。现代医学认识“中医适宜技术”也称为“中医传统疗法”,“中医保健技能”,“中医特色疗法”或称为“中医民间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历史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在寻找食物的同时,发现并认识了治病的草药,前人把这一探索过程为“神农尝百草”或“食药同源”。在人类生活中,古代人发明了砭石和石针等作为医疗工具。新石器时代,石器成为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有力工具,也成了治疗疾病的器械,我们祖先就利用“砭石”、“砭针”切开脓肿腔排出脓液治疗脓肿,出现了最初的“砭石疗法”。据《山海经》载:“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说文解字》注目;“砭,以石刺病也。”历次出土的远古文物中,均有矾石发现,此时也出现了采用动物的角,进行类似今日的拔罐疗法之“角法”。这些都属于最早的手术器械,可谓传统特色疗法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传统特色疗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古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所记载的外治法有敷药、药浴、熏蒸、按摩、熨、砭、灸、腐蚀及多种手术。首创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黄帝内经》的问世为外科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确立了传统外治法的治疗原则,提出针、灸、砭、按摩、熨贴、敷药等外治法。 中医传统特色疗法是中医学中的特殊疗法,它有着渊源的历史根基,又有着现代人特别是劳动人们所容易接受的医学治疗学方法,也有人称为“中医适宜技术 二、特点 中医适宜技术的特点为具有“简、便、效、廉”是中医传统特点之一。同时简便效廉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有人说什么叫中医“简便效廉”就是中医的概念。 三、分类 1、针法类:“针”是指“针刺”,是一种利用各种针具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体针、头针、耳针、足针、梅花针、火针、电针、穴位注射、小针刀疗法等。传统医学对疑难病治疗常以针罐齐施、针药并用、内外同治获得最佳疗效。“针灸疗法,重在得气,得气方法,提插捻转,虚实分清,补泻适宜”。 针法类包含体针疗法、放血疗法、头针疗法、耳针疗法、足针疗法、腕踝针疗法、梅花针疗法、火针疗法、电针疗法、穴位疗法、针刀疗法、艾灸疗法、火罐疗法、刮痧疗法等。 2、灸法类:“灸”是指艾灸,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点燃后直接或间接在体表穴位上熏蒸、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驱邪、行气活血、驱寒逐湿、消肿散结等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法。 艾灸不但可以预防疾病,而且也能够延年益寿。“人于无病时常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命门、中脘、神阙等穴,亦可保百余年寿也”。艾灸神厥穴可使人延年健康。 3、按摩疗法也属于“手法类”,其中包括头部按摩、足底按摩、踩跷疗法、整脊疗法、捏脊疗法、背脊疗法、按摩疗法、拨筋疗法、护肾疗法、按揉涌泉穴、小儿推拿疗法、点穴疗法等。按摩足底的涌泉穴能够起到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的功效。 4、中医外治疗法:也叫外治疗法,包括刮痧疗法、灌肠疗法、火罐疗法、竹灌疗法、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 案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中医基础理论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 3.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4.“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理论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5.构成世界的本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精气。 6.精气概念源自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自于:云气说。 7.精气首见于着作:《管子》 8.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 9.《内经》所说的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与火 10.昼夜分阴阳,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 ()1.《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李杲 B.孙思邈 C.李时珍 D.张仲景 E.刘完素 ()2.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 A.胃 B.胆 C. 脉 D.骨 E.髓 ()3.刺痛多因? 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 ()4.“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阴阳什么关系破坏的结果?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5.五行中哪项是“木”的“所不胜”?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6.气机基本形式是? A.升 B.降 C.出 D.入 E.以上均是 ()7.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8.中医“五官”在“五行”中属“木”的是? A. 口 B.舌 C. 目 D.鼻 E.耳 ()9.中医总结“五行”中“金”的特性为? A.稼穑 B.炎上 C. 曲直 D.从革 E.润下 ()10.属于中焦的脏腑为 A.心肺 B.脾胃 C. 肝胃 D.肝肾 E.肾与大肠 ()11.以下哪个描述属于阳的属性 A.下降的 B.寒冷的 C. 内守的 D.抑制的 E.剧烈运动的 ()12.金元四大家不包括? A.李杲 B.张从正 C. 刘完素 D.张仲景 E.朱震亨 ()1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 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以上均是 ()14.五脏中“君主之官”是?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5.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6.下列哪条经络为“阴脉之海”? A.任脉 B.督脉 C. 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17.以下哪本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A.《伤寒论》 B.《难经》 C.《黄帝内经》 D.《金匮要略》 E.《诸病源候论》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1、何谓气?气有哪两种存在形式? 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气有“无形”与“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2、何谓气机?其主要表现形式如何? 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包括升、降、出、入四种。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如平衡失调,即叫“气机失调”。气机失调的表现形式有:气机不畅、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结、气闭。 阴阳学说: 1、什么是阴阳?事物的阴阳属性如何确定?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可以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在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2、阴阳学说有哪些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反映了阴阳的制约关系。又如“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明了阴阳的制约、消长失调。 (2)阴阳的互根互用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3)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4)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5)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在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3、阴阳学说如何概括人体的病理变化?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的治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阴虚:“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即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1?《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李杲 B.孙思邈 C.李时珍 D.张仲景 E.刘完素 ()2.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 A.胃 B.胆 C.脉 D.骨 E.髓 ()3.刺痛多因? 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 ()4?“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阴阳什么关系破坏的结果?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5.五行中哪项是“木”的“所不胜”? A.木 B.火 C. 土 D.金 E.水 ()6.气机基本形式是? A.升 B.降 C.出 D.入 E.以上均是 ()7.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8.中医“五官”在“五行”中属“木”的是? A. 口 B.舌 C.目 D.鼻 E.耳 ()9.中医总结“五行”中“金”的特性为? A.稼穡 B.炎上 C.曲直 D.从革 E.润下 ()10.属于中焦的脏腑为 A.心肺 B.脾胃 C.肝胃 D.肝肾 E.肾与大肠 ()11.以下哪个描述属于阳的属性 A.下降的 B.寒冷的 C.内守的 D.抑制的 E.剧烈运动的 ()12.金元四大家不包括? A.李杲 B.张从正 C.刘完素 D.张仲景 E.朱震亨 ()1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以上均是 ()14.五脏中“君主之官”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5.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6.下列哪条经络为“阴脉之海”?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17.以下哪本着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