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0年境内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_谢若龄

30年境内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_谢若龄

30年境内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_谢若龄
30年境内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_谢若龄

30年境内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

谢若龄1,2,吴必虎2

(1.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海南海口570228;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100871)

[摘要]宗教旅游是一个既古老又缺乏深入研究的旅游方向。30年来,境内对宗教旅游的研究,仍然仅限于对宗教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宗教旅游产品开发的探讨;反观境外的研究则较为全面,除了对宗教游客的理论、游客群体、活动、动机等各方面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外,更在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方面进行更多样化的研究,包括对宗教旅游资源的管理和营销等。文章通过6个研究方向,即宗教旅游资源发展与规划研究、宗教场所的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宗教旅游的影响研究、宗教旅游营销与产品开发研究、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宗教旅游者相关研究,对境内外1981—2015年间所发表的宗教旅游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最后结合境内外研究的结果,从5个方面探讨境内宗教旅游研究面对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宗教旅游;综述;宗教资源发展;宗教旅游者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6)01-0111-15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6.01.016

笔者认为,宗教旅游是一种神圣的旅游模式。在早期的旅游研究中,“宗教”与“旅游”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旅游是一个以享受放纵、寻找快乐和满足感为目的的旅行,而宗教则是一个严谨自守、寻找安静和神圣感为宗旨的信仰;两者在活动、规则和概念上,都显得背道而驰[1]。因此,当宗教与旅游结合时,宗教旅游更倾向于以“宗教”为主要目的,被认为是一个古老[2]、以朝拜、求法[3-4]、传道[5]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其中,大旅游(Grand Tour)被认为是最早的宗教旅游模式[6],一个以传道为目的,从欧洲大陆向外传播西方宗教思想和社会文明的大型旅游活动。然而,宗教与旅游对立的观点,在1973年被著名的旅游社会学家Dean MacCannell否定了。MacCannell[7]认为,旅游者在观赏“旅游吸引物”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种爱慕和“崇敬”的心态来欣赏旅游吸引物,可称为是一位“世俗的朝圣者”在进行一次虔诚的“崇拜”之旅。Turner和Turner[8]支持MacCannell的观点,认为:每一位旅游者都是旅游者和朝圣者的共同存在体(A tourist is half a pilgrim,if a pilgrim is half a tourist)。所以,今天的宗教旅游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简单的朝圣旅游活动,更是一个以游览“旅游吸引物”,尤其是以参观宗教场所为中心,来普及宗教思想、传播和谐概念和提升并净化心灵境界的一次宗教旅游活动,而且,这种宗教旅游是每一个旅游者都能体验到的旅游经历。

本文欲以泛宗教旅游作为出发点,探讨境内外近30年来,在宗教旅游研究过程中的发展及变化。本文除了对境内外宗教旅游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外,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希望为未来境内宗教旅游的发展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1宗教旅游的定义

宗教旅游,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最早对宗教旅游下定义的是境外学者Rinschede[9],他认为宗教旅游是:

?一个与其他旅游类型,如休闲度假、文化旅游、大众旅游等可兼容的旅游模式。

?一个多功能的旅游活动;在古代,宗教是主要的推动因素,而现代旅游,宗教的动机相对要减弱些。

?短期宗教旅游可以采取到附近的宗教场所进行一日游的旅游模式。

?长期宗教旅游则是几天至几个星期,到境内外的宗教场所进行观光旅游的模式。

?通常以团队旅游的模式进行。

境内最早的宗教旅游研究始于1986年陈传康和徐君亮所发表的《陆丰县的海滨资源开发层次结构》一文,文中提到开发宗教为旅游资源的可能性[10]。

[收稿日期]2013-12-24;[修订日期]2015-06-09

[作者简介]谢若龄(1975—),女,马来西亚华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宗教旅游、文化旅游、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E-mail: rosalindsya@https://www.doczj.com/doc/1a4563511.html,;吴必虎(1962—),男,江苏盐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规划。

之后,在1988年,陈传康等再次发表《宗教旅游及其政策研究》,正式深入地从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并正确提倡宗教旅游的看法[11]等方面做出讨论。然而,陈先生却未曾对宗教旅游下任何的定义。截至目前,最早对宗教旅游下定义,同时被许多学者引用次数最多的是保继刚和陈云梅[3]的定义,他们认为宗教旅游是一个客源市场稳定、吸引游客人数众多和重游率高的一种旅游模式。这个定义是把宗教旅游与其他一般旅游模式区别开来的主要特征。此后,许多境内学者,包括张滢和王玉春[12]、郑嬗婷等[13]和曹绘嶷[14]皆引用此定义,直至今日仍被广泛认同。

另外一部分学者则从不同角度为宗教旅游定义。比如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明世法[15]认为,宗教旅游是一种朝觐,也是一个以宗教景观为依托、以宗教文化为内容的宗教活动,同时也兼容非宗教性质

的文化观光[16]旅游活动。更有学者视宗教旅游为推动区域发展,带动经济的重要要素之一[17-18]。还有一部分学者从游客的角度出发,颜亚玉[19]认为,宗教旅游指宗教信徒和民间信仰的信众以宗教或民间信仰为主要旅游目的的旅游活动。孙天胜[20]表示,宗教旅游是一种以宗教朝觐为主要动机的旅游活动。但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宗教旅游不仅仅是封闭的信徒朝觐活动,更是双向开放的旅游活动,即能满足信徒朝圣崇拜的心态,也能达成非信徒(一般游客)观光、求知和游憩的目的[21-23]。

截至2015年3月,通过中国知网对“宗教旅游”和Scopus(包括Web of Knowledge和Google Scholar)对“religion tourism”进行搜索,经筛选后,发现中文文章457条和关键词2028个,而英文文章有292条和关键词588个(表1)。境内的宗教旅游研究着重于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研究,无论是整体的规划研究或是个别的案例研究,都是以发展旅游资源为主。2011年之后,虽然宗教旅游的相关研究还是脱不了对宗教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研究的偏好,但也有一小部分学者开始对宗教旅游利益相关者和游客的需求进行研究,尽管文章数量不多。相反,英文文献对宗教旅游的研究分布较为平均,涵盖宗教资源、目的地发展、旅游模式、影响研究、旅游移动性研究、社区参与、利益相关者、经济、文化、节庆、营销、遗产等研究,还对宗教旅游者的需求、动机、出行模式、体验等方面进行研究。

本研究将从6个研究方向对境内外宗教旅游的文献进行讨论,包括宗教旅游资源发展与规划研究、宗教场所的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宗教旅游的影响研究、宗教旅游营销与产品开发研究、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宗教旅游者相关研究。

2宗教旅游资源发展与规划研究

2.1宗教旅游资源与发展相关研究

境内的学者对宗教资源研究,多采用“特征-资源介绍-现状/存在的问题-建议/对策”的模式来阐述。许多学者发现境内宗教旅游在发展中面临许多的问题,其中包括宗教被庸俗化、项目遍地开花、盲目上马、项目大部分停留在浅层次开发、内部管理混乱、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关系难理清[24]、营销不够、基础设施不配套、景点开发不够[25]、现有景区发展停滞不前[26]、开发资金不足、形式单一、商品没特色、发展思路不明确、宣传不足[27-28]、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管理水平低、服务意识差、商业色彩浓、环境污染严重[29]、对市场认识不足、对文化资源研究不足、文化资源创新不足[30]、缺乏宗教气氛[31]、景点分散、可进入性低[32]、体验内容雷同、文化特质不突出[33]、重视和保护力度不够[34]、庙大而空、法事不多、气氛不浓[35]等。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应对的对策/建议,包括保留原真性、与其他资源一起发展[36-37]、发展资源潜力、有针对性的客源市场宣传、丰富内容[38],打造品牌形象、改善基础设施、创新产品[25]、营造气氛、开发旅游商品、培训导游人员、加强周围旅表1按照年份的文章发表数量分布情况(1981—2015年)Tab.1The distribution of articles published,

from1981to2015

年份Year

1981—1985

1986—1990

1991—1995

1996—2000

2001—2005

2006—2010

2011—2015

总计Total number of articles

关键词总计

Total number of keywords

中文文章数量

Number of

Chinese articles

?

4

15

35

37

161

205

457

2028个

英文文章数量

Number of

English articles

8

14

14

18

43

92

103

292

588个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注:2015年的数据截至2015年3月。

游区合作、加强中外宗教交流[39]、明确发展方向、建立保护管理组织、建立完善宗教文化产业集群、强化人才培养[40]、打造商业链[41]、有侧重地开发、进行选择性的组合、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42]、清除售货摊点、不宜建设现代建筑、不宜形成西方园林模式、不宜设建饭馆[43-44]、开发旅游路线[45]、多举办活动[46]、积极扩张产品组合、整合宗教旅游路线、旅游纪念品精品化[47]、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品质、市场导向、适度超前、可持续发展[48]、注重“硬软件”配套的建设[49]等。

然而,境外学者在宗教旅游资源方面的研究,则不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把注意力放在其他方面,比如宗教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力研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宗教场所的监督研究、宗教旅游所带来的地方文化改变的研究、宗教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宗教场所硬件发展的研究等,其中包括:

?影响力(influences)研究。Apostol[50]在对罗马尼亚Santiago de Compostela的研究中,强调宗教、经济和旅游等元素的影响力发挥作用,促使宗教游客不断前往宗教景点观光。Aremu等[51]则对寺庙壁画(shrine painting)的影响力开展研究,表示壁画除了能美化和装饰寺庙外,还能拉近崇拜者对神明的崇仰之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Saayman等[52]在研究南非举办的年度复活节庆典活动时发现,宗教庆典不但是一个宗教朝圣仪式,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监督研究。Hosseini和Zainal[53]在对伊朗圣地Mashhad朝圣旅游的研究中表示,监督宗教旅游景点是一项很重要的管理行为,尤其是在接待大流量朝圣者和游客的季节。

?文化改变和进化研究。通过对泰国普吉岛的调查,Cohen[54]发现经过长时间的同化过程,自2006年开始,当地的传统文化与华人的素食节在同一天举行联合庆典,形成新的文化改变,也成为当地新的旅游吸引物及节事活动之一。

?遗产研究。Lois González和Lopez[55]在对西班牙段的世界遗产“圣雅各之路”进行研究后指出,该宗教景点的重建与复兴对西班牙的旅游和基督教朝圣旅游带来重大的影响。Reeves和Long[56]则对老挝琅勃拉邦的世界遗产中的佛教和皇族遗产所带来的政治和经济(投资)变化及影响进行相关研究。而Poria等[57]则从世界遗产标志对影响游客访问及重游意愿进行相关研究。

?硬件规划研究。针对本方面的研究比较少,Kliot和Collins-Kreiner[58]研究以色列政府举办过的大型宗教节庆活动(Nazareth2000)时,发现政府未能对及时提供足够的硬件设施做出规划性的评估。

2.2宗教旅游资源规划研究

宗教在许多旅游规划中是一项受欢迎的旅游推荐产品,比如在贺小群[59]对重庆缙云山的规划,吴晋峰和马耀峰[60]以及周雅[61]对西安宗教资源的规划,祝功武[62]对肇庆市、张安定[63]对烟台、吴昌南[64]对江西省和朱晓华[27]对安徽石佛山风景区的规划研究中,都证明宗教资源是发展该区域旅游业重要的元素之一。此外,一些具体的宗教场所规划问题,如停车位不够、宗教场所空间狭小、可进入性差[65]、朝拜高峰期造成交通堵塞[66]等,也被许多学者在规划相关的文章中提及。

3宗教场所的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

3.1教职人士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研究

宗圆圆[67]、Olsen[68]对各类宗教人士(即宗教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志愿者和信徒)进行宗教旅游经济收益、宗教旅游感知和支持度的研究中发现,虽然宗教人士对于在宗教场所内所进行的旅游活动支持度不一,但是他们一致认为宗教场所不宜过度商业化,应该多注重其宗教功能和活动,方为上策。方百寿[69]在厦门南普陀寺的研究证实了宗教人士在旅游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是被动、消极的,他们不愿意直接参与旅游活动或与游客有更多的接触。但Wong等[70]对普陀山寺庙的调查中则发现,寺庙里的和尚尼姑们表示对游客并不排斥,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个很好的传教途径,虽然有时候太多数量的游客对他们的修行作息有一定的影响。Tirca和Stanciulescu[71]对罗马尼亚东正教主持做过类似的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

3.2对宗教场所的管理研究

在保护宗教资源的前提下,中国政府颁布了《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72]、宗教旅游场所关于燃烧高香的安全准则[73]等条例,对教职人员、信众进行适当的管理,注重引导宗教融入社会,建造和谐社会为主[74]。另外,丁铁艳[75]也在其文章中提及建议宗教场所需要取得合法

的宗教地位,同时,接受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协同宗教组织和教职人员负责宗教资源的管理。张晓燕[76]使用石家庄隆兴寺和柏林禅寺的个案对管理机制、周边景区、资金来源、门票管理、公共关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对比。

4宗教旅游的影响研究

4.1宗教旅游对周边居民的影响研究

潘立军和刘喜梅[77]发现旅游业给本地居民带来经济的收益,而且基础设施、个人收入、生活水平也有相应的提升,但另一方面,居民也表示他们也忍受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Din[78]、Henderson[79]和Jaurand[80]表示在穆斯林国家的居民(如马来西亚)对游客的一些举动感到不满和不适,包括“在公共场合不当行为、穿着暴露、饮酒、裸体日光浴、赌博、嫖妓、食用非清真食物、忽略祈祷的行为等”[79]。在印度的普什卡(印度教圣地),大部分居民的生计是靠旅游相关的行业来维持,但他们表示对游客的表现极度不满,视游客为一种“威胁”[81]。Zamani-Farahani和Musa[82]对伊朗Sarein和Mosooleh两个宗教景区居民参与宗教旅游活动影响研究发现,旅游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对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Islamic belief)、宗教实践(Islamic practice)和宗教虔诚(Islamic piety)带来直接的冲击。另外一项对尼泊尔Kag和Dzong族妇女参与旅游行业的研究也发现,虽然妇女们皆认为旅游活动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但她们却渐渐失去了对文化、社会和心理的掌控[83]。

4.2宗教旅游带来的政治影响研究

在韩国一项对宗教旅游的研究中发现,宗教的传播与当时的政府决策有着紧密的关系,一个国家宗教旅游的发展、游客所能感受到的宗教体验旅游以及政治决策,三者之间有直接的关系[84]。此外,Mikula[85]和Raivo[86]共同认为宗教景点本身(即建筑物),除了能成为宗教礼拜和旅游的场所外,还有明显和突出国家身份(national identity)的功能,充分显示了宗教景点凸显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角色。Chan[87]也通过浙江金华市黄大仙庙的建设,发现宗教旅游能提倡爱国精神、怀旧和寻根的概念,更提高了跨境跨省(内地与香港、台湾以及境外)之间的联系。Irimiás和Michalkó[88]同意此观点,他们发现宗教旅游发展在地理、文化、政治、(心理)健康方面带给国家和人民直接的影响。此外,政治/宗教冲突也是学者研究的方向,尤其是在以色列拿撒勒圣城的多宗教冲突对旅游所带来的影响[89],又或者是在阿富汗因为恐怖主义导致巴米扬大佛被炸毁的事件[90],或是研究游客前往政治不稳定的以色列去朝圣的动机或安全考量[91],还是在突尼西亚研究法籍犹太人访问杰尔巴犹太教堂时与当地伊斯兰教徒社区的互动关系[92]等研究内容都与政治脱不了关系。

5宗教旅游营销与产品开发研究

5.1宗教旅游的营销/推广研究

Wiltshier和Clarke[93]认为在现今多样化的旅游模式中,宗教旅游只单单提供同质性的旅游活动及产品的话,不符合现代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更与旅游业的主流发展脱轨。因此,找到合适的营销手段是促进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Rashid[94]认为,正确的网上营销是提升游客服务和满意度的可行方法之一。在Hashim等[95]对马来西亚所有旅游网页上呈现的伊斯兰教徒的形象(Muslim image)做分析时发现,通过网络形象成功提升马来西亚在伊斯兰教徒和非信徒旅游、观光者之间的吸引力。Gvili和Poria[96]对以色列景点的网络营销手段和对游客意见做出比较研究时也发现,游客的人口特征对旅游景点的感知有直接的影响。Haq和Wong[97]对伊斯兰游游营销手段研究中发现,当部分旅行社使用宗教节庆来推广“心灵之旅”(spiritual tourism)的旅游产品时,该营销手段不但吸引了许多伊斯兰教徒,也吸引了非信徒游客前往圣地旅游。在一个对圣地旅游配套特征的研究中也发现,宗教游客提出了一些对宗教旅游产品的特殊要求,包括:(1)宗教游客对产品组合(product mix)、酒店的星级和额外服务要求相对较低;(2)价格对前往圣地旅游的决策无任何影响;(3)他们反而更注重导游、行程和旅行社的声誉等[98]。

5.2宗教旅游产品开发相关研究

准确的宗教旅游产品定位在于突出其宗教资源特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同时达到传教和保护古迹的多重目的。因此,许多学者在分析区域资源或在建议发展策略时,都会提出一些适合本地开拓的宗教产品。表2为所提及的宗教旅游产品种类列表。

6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黄凯和柳茜[110],彭惠军和黄翅勤[111]认为,宗教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从旅游利益相关者、游客等方面进行利益的协调与监督。在韩国,生态旅游与宗教思想(儒家、道教)结合,提倡可持续和谐的旅游发展模式[112]。虽然有许多文献在发展建议中提及“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发展宗教旅游的资源,但真正深入谈及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并不多,其中郑嬗婷等[13]发表的《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4个途径:一是综合开发宗教旅游产品,二是开发具有地方和宗教特色的旅游商品,三是建立宗教旅游保障体系,四是加强宗教旅游资源的规划和保护。这些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也多次被其他学者引用[113],或被转述为“发展策略”或“发展建议”。

7其他与宗教资源相关的研究

还有一部分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宗教旅游资源做出分析,由于相关资料较少,在此就不深入评述。这些角度包括建筑[114-117]、园林[118]、非遗

产[119-122]、移民[123-124]、宗教是精神病的镇定剂[125]等。

8宗教旅游游客相关研究

旅游体验相关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的60年代,境内稍微晚些在60年代末[126]。从早期的MacCannell[127]、Cohen[128]、Graburn[129]等境外学者对旅游者的体验做出理论、意义、动机、类型、机制、质量等[130]方面的研究后,境内学者如谢彦君[131]、邹统钎和吴丽云[132]、龙江智[133]等也相继就境内的旅游体验发展进行研究。旅游活动的根本在于旅游体验,而旅游体验就是旅游的核心[134]。旅游体验研究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但对宗教旅游者体验的研究,无论是境内外,都十分匮乏。

最早对宗教旅游者做出研究的是Smith。早在1992年她就给出一个宗教游客路径图来表示宗教旅游者的类型分布,称为“The Pilgrim-Tourist Path”[135]。Smith认为信徒与非信徒游客之间并没有清楚的界限,因此,许多到宗教场所访问的游客(或宗教游客)都坐落在b和d点之间的位置(图1)。一般的游客(无论是非信徒或信徒),他们都会带着崇拜的心态和想学习多一点知识的心态去宗教场所观光,至于

表2潜在的宗教旅游产品

Tab.2Potential religion tourism products 相关研究Researched by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崔凤军和袁明[99]

孙爱丽和王晞[39]

景秀艳[100]

郑嬗婷等[22]

王发兴[101]

宋云飞和付其建[4]

王玉琼和刘力[102]

刘秀玲[103]

张维梅和刘叶[28]

孙晓晓[37]

潘薇[104]

冯霞敏[45]

孙天胜[20]

蔡晨微和张建华[33]

耿丽梅[44]

周晓雷和汪丽珍[105]

杨诗源[106]

Moghimehfar等[107]、Inhorn[108]、Zanini[109]

宗教旅游产品Religion tourism products suggested

宗教观光旅游、宗教朝拜旅游、宗教民俗旅游、专题访问旅游、泰山庙会旅游

宗教观光、朝拜、生活习俗、庙会、修学、养生、疗养、避暑、娱乐、民俗

朝觐,观光游、修学游、健身游、娱乐游、民俗游、美食游、购物游

宗教教事旅游、宗教观光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宗教饮食旅游、宗教修学旅游、宗教修疗旅游

宗教体验游、宗教文化游、宗教研习游、宗教武术游

寻亲探祖游、修禅游、武学健身游、宗教饮食游、宗教艺术欣赏游

佛教朝觐游、佛教历史文化观光游、佛教文化体验游、佛教圣地修心养性度假游

宗教文化古迹观光游、宗教朝觐游、宗教文化体验游、修心养性度假游、宗教节日民俗娱乐游

宗教徒修行学习班、宗教绘画学习班、宗教生活体验班、宗教建筑观赏班、宗教诗文观赏班、宗教

金石碑刻鉴赏班、宗教音乐鉴赏班

宗教观光旅游、宗教朝拜旅游、宗教民俗旅游、专题访问旅游

宗教探亲、宗教旅游、宗教互访

教事游、观光游、文化游、饮食游、修学游、养生游、生态游

圣地朝觐游、宗教场所文化游、宗教学习体验游、胜地修心养性游

佛教建筑观赏游、佛教音乐鉴赏游

观光游、体验游、节庆游、进香游、建筑观赏游

高道仙踪访寻游、洞天福地探密游、道教节日庆典游、道教养生保健游、道教文化研习游

宗教朝圣游、宗教文物古迹考察游、宗教文化修学游、宗教生活体验游、宗教民俗游、宗教节日游

生殖医疗之旅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崇拜的心多一点或者是学习的心多一点,这是不重

要的,都可被称为宗教旅游的游客。而坐落在a 点的朝觐者和e 点的纯旅游游客则不能被认为是一般的宗教旅游游客。Collins-Kreiner 和Kilot [136]通过图表对游客与朝觐者之间的关系,按照世俗与神圣进行更清楚的分类(图2)。

此后,大量的学者对非信徒和信徒宗教旅游者之间的差别做出研究,包括Fleischer [137]、Sharpley 和Jepson [138]、Collins-Kreiner [139]、Hyde 和Harman [140]、Dora [141]、Olsen [142]。境外文献中,将一般非信徒游客称为secular pilgrim [140],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从宗教旅游或宗教场所中追求精神体验[138],这与信徒是一样的。

8.1非信徒与信徒游客的行为差异

可以从游客的行为、活动和服饰[141],或游览线路、参观景点、停留时间、寺内活动[23]、人口特征、动机、收入[143]等几方面分辨出信徒或非信徒游客。曹绘嶷[14]从主体和产品来分辨游客,宗教信徒倾向于进行宗教圣地朝觐游和宗教文化学习体验游,而一般游客则进行宗教场所历史文化观光游和宗教胜地修心养性度假游。

无论是信仰或非信仰旅游者在宗教场所所消费的钱,不单单是追求物质的消费,更多的是心理的消费[144]。王碧英[145]对宗教旅游者消费进行研究时发现,无论是有信仰或无信仰的游客,都不排斥到不同信仰的宗教场所去观光,为了了解和学习其他宗教的知识,并满足自己的好奇心。Olsen [142]认为,纯粹的朝觐者,在现今的社会已不复存在,因为每个游客出游的动机,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146]。8.2游客在宗教场所的活动

宗教旅游的动机是复杂和多重性的,就是在一个行程中,也会由很多不同的目的或活动组成[140]。现代的宗教旅游,借助宗教遗产吸引着游客可以进行观光、朝拜、游览[147]、参与仪式、参与娱乐活动[69]等。郑维维和郭莹[148]在对武汉归元寺香客进行研究时发现,香客的主要活动包括祈福还愿、超渡亡魂、放生、烧香礼拜、捐香火钱等。在Dule 等[149]对Romania 游览宗教场所的游客做“非宗教动机”的研究中发现,近60%的游客是为宗教原因而到宗教场所观光的。Fuchs 和Arie [150]的研究证明了这个观点,在一项对到访以色列游客的研究中,他们同样发现受访者中第一次到访圣地的游客有79%是因为宗教的理由,但再访者却没有人选择宗教原因,反而选择健康、休闲和探亲访友等以其他原因为主的旅游活动。

8.3宗教场所游客群体类型

Finney 等[151]使用寻道者(seeker )、休闲游客(lotus-eater )、朝圣者(pilgrim )和路过游客(accidental tourists )把宗教游客分类成4个群体,寻道者和朝圣者对宗教场所的旅游观光,带着“崇敬,求知”的心态,而休闲游客和路过游客则把游览宗教场所当成一般的旅游景点。在另一项对英国Canterbury

教堂

资料来源:见参考文献[135]。

图1宗教旅游游客路径

Fig.1The pilgrim-tourist

path

资料来源:见参考文献[136]。

图2朝圣者和游客的分类

Fig.2The classification of pilgrim and tourist

游客的研究中获得引领者(facilitator)、文化遗产爱好者(hobbyist)、体验寻求者(experience seeker)和探索者(explorer)4个分类,其中,文化遗产爱好者和体验寻求者是主要的游客群[152]。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受访者是第一次游览该教堂,然而他们访问的动机并不是被宗教所激发,文化遗产爱好者把教堂当成是英国众多遗迹之一来游览,而体验寻求者则认为教堂是一个受欢迎的旅游景点所以造访。于江[153]的研究中发现,除了老人、妇女和病弱者外,宗教景点吸引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游客,其中,青年人是被好奇心驱动,老年人是为了社交关系,而知识分子是为了获得更多知识[149]。不同的游客会有不同的需求,刘笑明和李同升[154],张玉红和李容[155]在研究中发现,农民选择宗教景点为主要旅游目的地的比重较大。今天,穆斯林游客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潜质宗教游客群体[156]。他们倾向于到穆斯林国家旅游[157],因为穆斯林游客出游时有一些禁忌和注意的事项,包括每日的祈祷时间、周五要上礼拜、食物必须吃清真食品等[78,156,158]。外国的一部分文献把教职人员(pastoral)的旅游列为重要的宗教游客群体之一,其中,包括牧师圣地访问团队[71,159]、牧师与家眷旅行[160]和短期宣教团队[161]。

8.4宗教场所的游客游览动机

在Hyde和Harman[140]的研究中发现爱国精神(nationalistic motive)、家庭原因(family pilgrimage)、友情(friendship)、灵性(spiritual)、旅行(travel)是5个促使非信徒游客到访宗教场所的动机,而Sharpley和Jepson[138]认为地方的灵性(spirituality of place),孤独、安静、偏远是触动非信徒宗教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获得个人心灵体验的重要组成元素,而这些元素同时也是促使他们游览的动机之一。从另外一个角度,Wickens[162]发现,游客的家庭环境(home environment)才是推动他们去旅游的最重要因素。Yeh等[163]则发现,人口特征对访问宗教场所有明显的影响力。

8.5宗教场所游客的收获

宗教旅游与一般的旅游不同。因为宗教旅游带来的后续好处比普通休闲旅游来得大。在Dule 等[149]的研究中,游客表示游览宗教场所,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多来自朋友和亲戚的尊敬敬仰。在朝觐旅游之后这个特点尤其显明。Kenny[164]在对几内亚堪堪城的穆斯林到麦加朝圣的信徒游客访问中发

现,社区的人会以特别的仪式欢迎他们的归来,听他们讲述圣地的事情和接受他们从圣地带回来的礼物。受访者表示在朝觐旅游之后,他们获得家庭成员、宗教信徒和社区民众的尊敬。朝觐(Hajj)是穆斯林教义中五功之一,此外,小朝(Umrah)和访墓(Ziyarah)也与宗教旅行有密切的关系[123]。

9结束语:对境内宗教旅游研究的建议与启示

综上所述,本文从5个方面讨论境内宗教旅游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包括:

(1)宗教旅游的定义。境内外学者对宗教旅游的定义仍未准确的下定论,如像早期的学者一样,只把宗教旅游定义成一种以“朝拜、求法、传道”[3-5]为目的的朝觐旅游模式,忽略了现今社会中存在的另外一种以“求知识、观光”[135]为目的的一般宗教旅游模式。即便自20世纪90年代起,境内广泛认同的宗教旅游定义为:客源市场稳定、吸引游客人数众多和重游率高[3],但这个定义只呈现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忽略了宗教旅游本身的特征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宗教旅游的定义应该围绕着宗教朝觐与一般宗教旅游的特点、结合宗教资源特征和旅游者行为这三大要点进行具体的定义,方为合适。

(2)专注宗教元素多过其他元素。宗教旅游的本质是:宗教。因此,在推动、宣传宗教旅游时,应当以宗教主题为核心,而不是以辅助副题为重点,比如养生、生态、自然、文化等,本末倒置。目前境内许多宗教场所,大部分建在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的大自然旅游景区中,导致许多宗教场所的“宗教特点”被大自然和文化“特征”所掩盖。因此,宗教旅游场所的定位变得十分重要,正确地给予“宗教场所”或“宗教旅游场所”定位、正名,使宗教旅游变得更加名正言顺。为了全方位发展,除了观赏建筑景观外,宗教场所更应该同时具备普及宗教知识、科普教育、历史文化等多项教育功能,方能达到宗教旅游的真正目的。

(3)摆脱宗教旅游资源的研究,开展多方向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境内大部分宗教旅游的文献仅仅停留在宗教场所的资源介绍、开发建议、建筑规划、问题发现等相关的研究中。虽然近年来逐渐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宗教旅游者相关的研究,但也仅限于宗教场所旅游者人口特征研究和旅游者行为特征分析[165-167],而对于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宗教旅游场所管理、宗教旅游营销手段、

宗教旅游与社区关系、宗教场所与历史文化、宗教旅游者动机偏好、宗教旅游者的内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都还十分欠缺。因此,境内对于宗教旅游的研究还有巨大的发掘空间。

(4)加强旅游者相关研究。大陆具体针对宗教旅游者相关的研究出现在2000年,方百寿以厦门南普陀寺为例,分析旅游者在宗教场所的主要活动[69]。之后,彭惠军等[23,111]、郑维维和郭莹[148]分别在2011及2012年,使用不同案例地发表类似的文章。除此之外,再无针对宗教旅游者相关的文献出现。台湾地区此类文献则较多,研究也比大陆来得深入,除了人口特征、行为特征的分析外,还对旅游者动机[168]、游览体验、涉入程度、地方认同[169]、满意度和重游意愿[170]等做出相关研究。因此,加强大陆宗教场所旅游者的相关研究非常必要,可填补这一方面的学术空白。

(5)提高宗教旅游整体发展研究,迈向可持续宗教旅游趋势。在未来的宗教旅游研究中,展开整体性、多面性的研究思路是刻不容缓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宗教旅游的学术研究与宗教场所发生的现实状况相符合。同时,宗教旅游研究也应与大方向的旅游研究并驾齐驱,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

境内宗教旅游研究空缺的部分较多,许多领域还需要学者去研究开拓。王纬和曹愉[171]在《境内外宗教旅游研究对比》一文中说到,境外的研究方法相对比较成熟,值得借鉴,同时建议宗教研究学者不应只单一地使用宏观定性分析来做研究,应该多使用参与观察、访谈、问卷调查法来收集资料。高科[2]、高科和佘晶晶[172]也建议拓宽研究领域和视野、注重跨学科结合研究、创新研究方法和多借鉴境外经验来提高未来宗教旅游的研究。笔者同意高科等的看法,并认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向以下几方面发展:宗教资源保护及利用的过程研究、政府与宗教人士共同管理模式与方法的研究、宗教游客的类型即市场分析研究、宗教产品的开发及原真性研究、宗教资源的解说系统研究和宗教旅游教育(导游)研究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Cohen https://www.doczj.com/doc/1a4563511.html,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ourism and Religion

[M].Tianjin:Nankai University Press,2005:177-190.[Cohen

E.旅游和宗教关系的比较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177-190.]

[2]Gao Ke.Foreign religion tourism research:Progress and

revelation[J].Tourism Research,2009,1(3):54-60.[高科.境外

宗教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研究,2009,1(3):54-60.]

[3]Bao Jigang,Chen Yunmei.Religion tourism development study:

A case study of Nanhua Temple,Guangdong[J].Tropical

Geography,1996,16(1):89-96.[保继刚,陈云梅.宗教旅游开发研究——以广东南华寺为例[J].热带地理,1996,16(1):89-

96.]

[4]Song Yunfei,Fu Qijian.Songshan religion tourism development

study[J].Journal of Henan Mechanical College,2006,14(1):60-

62.[宋云飞,付其建.中岳嵩山宗教旅游开发研究[J].河南机

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4(1):60-62.]

[5]Hu Bocui.Flourishing Tang tourism activity and its historical

influence[J].Academia,2008,(3):253-257.[胡柏翠.兴盛的唐朝旅游活动及其历史影响[J].学术界,2008,(3):253-257.] [6]Brodsky-Porges E.The grand tour travel as an educational

device1600-1800[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1,8(2): 171-86.

[7]MacCannell D.Staged authenticity:Arrangement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79(3):589-603.

[8]Turner V,Turner E.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8:20.

[9]Rinschede G.Forms of religious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19(1):51-67.

[10]Chen Chuankang,Xu Junliang.The hierarchy development

structure of waterfront resources at Lufeng County[J].Tropical Geography,1986:222-231.[陈传康,徐君亮.陆丰县的海滨资源开发层次结构[J].热带地理,1986:222-231.]

[11]Chen Chuankang,Mou Guangrong,Xu Junliang.Religion

tourism and policy studies[J].Tourism:Theory Collection,1988 (S):134-145.[陈传康,牟光蓉,徐君亮.宗教旅游及其政策研究[J].旅游:理论专辑,1988(S):134-145]

[12]Zhang Ying,Wang Yuchun.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tourism researces:A case study of Yaowang cave,Fukang City [J].Journal of Changji College,2003,(1):29-30.[张滢,王玉春.浅谈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以阜康市药王洞为例[J].昌吉学院学报,2003,(1):29-30.]

[13]Zheng Shanting,Lu Lin,Yang Chuan.The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religion tourism[J].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4,32(5):536-540.[郑嬗婷,陆林,杨钏.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5): 536-540.]

[14]Cao Huiyi.Problems of China’s‘religion tourism hot’[J].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03,21(2):219-223.[曹绘嶷.剖析我国的‘宗教旅游热’[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2):219-223.] [15]Ming Shifa.The religion tourism development path with

sociology perspective:A case study of Chinese Buddhism tourism development[J].Journal of Yunnan Social Sciences, 2008,(6):88-92.[明世法.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旅游开发与共赢理路——以中国佛教旅游开发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 2008,(6):88-92.]

[16]Ye Changjian.Chongqing religions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 developing strategies[J].Journal of Fuling Teachers College,2006,22(3):41-45.[叶昌建.重庆市宗教旅游开发模式及发展战略措施[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22(3):41-45.] [17]Shi Zeyan.The influenc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regional

economy:A case study of Jiuhua Mountain[J].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11,10(3):67-70;100.[史泽燕.

宗教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安徽九华山为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3):67-70;100.]

[18]Wang Zaojuan.The religion tourism tre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world culture[J].Social Scientists,2011,(9):118-121.[王早娟.世界文化现状与宗教旅游走向[J].社会科学家,2011,(9): 118-121.]

[19]Yan Yayu.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religions tourism[J].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0,(3):69-73.[颜亚玉.宗教旅游论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69-73.]

[20]Sun Tiansheng.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Chinese religion

tourism development[J].Journal of Qingdao Hotel Management Resources Technical Institute,2011,3(1):1-4.[孙天胜.浅议我国宗教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J].青岛酒店管理资源技术学院学报,2011,3(1):1-4.]

[21]Wang Chunfeng,Huang Guoxing.The values of Buluotuo belief

for religious tourism at Tianyang Ganzhuang Mountain[J].

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5,26(2):27-31.[王春峰,黄国星.田阳敢壮山布洛陀信仰的宗教旅游价值[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2):27-31.]

[22]Luo Qianren.Shaoguang Buddhism culture tourism an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ies[J].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2000,21(5):74-77.[罗千人.韶关佛教文化旅游及其开发策略[J].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5): 74-77.]

[23]Peng Huijun,Huang Chiqin,Zhou Manxian,et https://www.doczj.com/doc/1a4563511.html,parison

stndy on tourism behavior of visitors and pilgrims in religious scenic spots:Taking Hengyang Huiyan Peak Scenic Spot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2011,32

(6):118-121.[彭惠军,黄翅勤,周满贤,等.宗教旅游景区游客

与香客旅游行为对比研究——以衡阳回雁峰景区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2(6):118-121.]

[24]Cao Huiyi.The study of current situation for religion tourism

development project[J].Social Scientists,2002,17(4):48-51.[曹绘嶷.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J].社会科学家, 2002,17(4):48-51.]

[25]Cheng Xiaoli.Jiuhuashan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study[J].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2008,24(1):74-76.[程晓丽.九华山旅游竞争力提升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 24(1):74-76.]

[26]Yang Yuyi,Xiang Pinhui,Xu Guangliang,et al.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odel that rely o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Ningbo City,Dongwu rural ecotourism planning

[A]//Proceedings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of Zhejiang[C].Hangzhou:Zhejiang Tourism Association,2008:48-51.[杨玉义,项品辉,徐光良,等.依托风景名胜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宁波市东吴镇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为例[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

[C].杭州:浙江省旅游协会,2008:48-51.]

[27]Zhu Xiaohua.The study of Shifo Scenic Area development at

Anhui[J].Journal of Geology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Management,2003,25(3):3-8.[朱晓华.安徽省石佛山风景区旅游开发研究[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3,25(3):3-8.] [28]Zhang Weimei,Liu Ye.The development of Hengshan religion

tourism products[J].The Boarder Economy and Culture,2009,

(10):23-24.[张维梅,刘叶.衡山宗教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0):23-24.]

[29]Yang Xipeng.The discussion of religion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J].Journal of Jilin Institute of Business Technology, 2012,28(3):14-16.[杨喜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探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28(3):14-16.]

[30]Yu Liangzhen.The ideas of Lushan religion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J].Journal of 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2010,(3):80-82.[余良珍.庐山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0,(3):80-82.]

[31]Huang Jingwei,Li Juan,Wang Zhong,et al.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and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of Zhangjiajie[J].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2011,(4):12-14.[黄经纬,栗娟,王中,等.张家界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4):12-14.]

[32]Zhu Y oujun,Guo Baoxin.Huangshan City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o promote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Z].China s Resource Potential,Trends and Countermeasure Workshops;Symposium on Cross-Strait Tourism;Third National Symposium on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Beijing,Qingdao,Dayong,1991:128-132.[朱佑君,过宝兴.开发黄山市国际旅游,促进区域旅游发展[Z].我国资源潜力、趋势与对策研讨会;海峡两岸旅游观光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北京,青岛,大庸,1991:128-132.]

[33]Cai Chenwei,Zhang Jianhua.Figuring Buddhist experiential

tourism products[J].Shanghai Commercial,2012,(9):34-39.[蔡晨微,张建华.打造体验性佛教旅游产品的思考[J].上海商业, 2012,(9):34-39.]

[34]Li Lingyan.The use and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cultural in

tourism development[J].Guizhou Institute of Socialism,2010,

(1):58-61.[李凌燕.浅析宗教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利用和

开发[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58-61.]

[35]Xie Shouhong,Hu Liqiang.Religious cul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t Hengshan[J].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03,24(2):62-67.[谢守红,胡立强.衡山宗教文化与旅游开发[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24(2):62-67.]

[36]Shi Ronglian,Shi Jianlin.Discussion on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Wa Belief at Lincang Cangyuan[J].Commercial Culture, 2011,(5):245-246.[施荣连,施建林.临沧沧源佤族宗教旅游

发展浅论[J].商业文化,2011,(5):245-246.]

[37]Sun Xiaoxiao.The religious tourism study of Chinese famous

mountain[J].Chinese and Foreign Entrepreneurs,2009,(9): 173.[孙晓晓.中国名山宗教旅游开发研究[J].中外企业家, 2009,(9):173.]

[38]Yang Wenqi.Shanghai Buddhism special tourism development

[J].Tourism Science,1997,(1):40-41.[杨文琪.上海佛教专项旅游开发浅析[J].旅游科学,1997,(1):40-41.]

[39]Sun Aili,Wang Xi.Discussion of Buddhism culture at Wutai

Mountain and its religion tourism development[J].Social Scientists,2003,(2):110-113.[孙爱丽,王晞.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及其宗教旅游发展的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3,(2):110-113.]

[40]Tao Yilie.Prot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e

religion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Jiangsu Politici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2012,(6):47-48.[陶毅烈.

保护利用传统文化推动宗教旅游经济发展[J].江苏政协, 2012,(6):47-48.]

[41]Chen Rongqing,Zhang Hui.Economic deveopment of Monasteries,

the ideas for religion culture industry:Taking Jiangxi Zen culture as example[J].Journal of Xinyu College,2006,11(2):49-

51.[陈荣庆,张惠.发展寺院经济:宗教文化产业新思路——以

江西禅宗文化产业为例[J].新余高专学报,2006,11(2):49-51.] [42]Ma Boqin.Throughts on Buddhist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t Zhengding[J].Science Square,2007,(10):250-252.[马博琴.

对正定佛教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科教广场,2007,(10): 250-252.]

[43]Cui Fengjun,Liu Jiaming,Yang Xinjun,et al.Taishan religion

tourism development study[J].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1998,32(3):377-382.[崔凤军,刘家明,杨新军,等.泰山宗教旅游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2(3):377-382.]

[44]Geng Limei.Jingdezhen ecotourism Buddhist culture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Jingdezhen Comprehensive College,2012,(5): 24-26.[耿丽梅.景德镇佛教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5):24-26.]

[45]Feng Xiamin.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t Wuxi[J].Journal of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Technology,2010,10(5):6-8.[冯霞敏.无锡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5):6-8.]

[46]Qi Weichao.Built the unique tourism image,expidite the

development of Shaoguan tourism[J].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01,22(8):12-15.[齐伟超.树立独特旅游形象,快速发展韶关旅游业[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8):12-15.]

[47]Wu Guangxi.Religious and cultural tourism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Quanzhou City[J].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09,

(6):71-72.[吴光锡.泉州市宗教文化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现

代商贸工业,2009,(6):71-72.]

[48]Xu Fang.The ideas for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tourism:Taking the case study of Xiangshan Temple,

Quanzhou[J].Tourism Marketing,2012,(4):96-97.[许芳.浅谈宗教旅游规划发展思路——以全州湘山寺为例[J].旅游市场, 2012,(4):96-97.]

[49]Zhang Jin.Th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culturalat Tibetan[J].Development Forum,2012,(2):12-16.[张瑾.西藏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西藏发展论坛,2012,

(2):12-16.]

[50]Apostol M S.The pilgrimage at Santiago of Compostela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a statistical approach[J].

Quality-access to Success,2013,12(S2):326-329.

[51]Aremu P S O,Umoru-Oke N,Tolulope Ijisakin E,et al.Re-

defining wall painting of the Yoruba of south-west Nigeria for cultural tourism[J].WIT Transactions o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2012,161:343-352.

[52]Saayman A,Saayman M,Gyekye A.Perspectives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value of a pilgrima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14,16:407-414.

[53]Hosseini R S,Zainal A.Religious tourism:Shiite shrine a

powerful tool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for Mashhad City,Iran

[A]//Proceedings of the Current Issues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Research and Innovation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Conference,IHTC2012,Kuala Lumpur, 2012:561-565.

[54]Cohen E.The Vegetarian Festival and the city pillar:The

appropriation of a Chinese religious custom for a cult of the Thai civic religion[J].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 2012,10(1):1-21.

[55]Lois Gonz Lez R C,Lopez L.The way of St.James:An

approximation to its polysemic character from the viewpoi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geography[El camino de Santiago:Una aproximación a su carácter polisémico desde la geografía cultural y el turismo][J].Documents d Analisi Geografica,2012, 58(3):459-479.

[56]Reeves K,Long C.Unbearable pressures on paradise?Tourism

and heritage management in luang prabang,a world heritage site [J].Critical Asian Studies,2011,43(1):3-32.

[57]Poria Y,Reichel A,Cohen R.World heritage site-is it an

effective brand name?A case study of a religious heritage site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1,50(5):482-495.

[58]Kliot N,Collins-Kreiner N.Wait for us–We’re not ready yet:

Holy land preparations for the new millennium-The year2000 [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03,6(2):119-149.

[59]He Xiaoqun.Chongqing Jingyun Mountain tourism competitieness

study[J].China Forestry Economy,2010,(1):37-40.[贺小群.重庆缙云山旅游竞争力提升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0,(1): 37-40.]

[60]Wu Jinfeng,Ma Yaofeng.Xi an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udy[J].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6,20(1): 53-56.[吴晋峰,马耀峰.西安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1):53-56.]

[61]Zhou Ya.Xi an Taoism culture creative design:A tourism

creative culture and taoism yangsheng at Xi an Baxian Palace

[J].Shaanxi Jiaoyu(Gaojiao),2012,(5):9-10.[周雅.西安道教文化产业创意设计研究——谈西安八仙宫的旅游文化创意和道教养生[J].陕西教育(高教),2012,(5):9-10.]

[62]Zhu Gongwu.Ideas for Zhaoqing City tourism belt development

[J].Tropical Geography,1990,10(2):151-158.[祝功武.肇庆市西江旅游带发展构想[J].热带地理,1990,10(2):151-158.] [63]Zhang Anding.Rational use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Yantai[J].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1997,13(3):133-134.

[张安定.烟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 1997,13(3):133-134.]

[64]Wu Changnan.Restruc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t Jiangxi Province[J].Jiangsu Trade,2008,(4):94-

96.[吴昌南.江西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重组[J].江苏商

论,2008,(4):94-96.]

[65]Su Xinwei.Conflict study of the urban planning and religion

tourism in Quanzhou[J].Technology and Industry,2009,9(6): 42-44.[苏欣慰.泉州城市规划与宗教旅游的冲突研究[J].科技与产业,2009,9(6):42-44.]

[66]Cheng Lichu,Zheng Weimin.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hilippine tourism market[J].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00,18(4):32-35.[程立初,郑伟民.菲律宾来华旅游市场现状与开发[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0,18(4):32-35.]

[67]Zong Yuanyuan.The survey and analysis of religious staffs on

religious tourism activities[J].Journal of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2009,24(12):71-75.[宗圆圆.宗教人士对旅游活动影响的态度调查与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2): 71-75.]

[68]Olsen D H.Towards a religious view of tourism:Negotiating

faith perspectives on tourism[J].Tourism,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2011,11(1):17-30.

[69]Fang Baishou.Discussion on religious touristic attractions:

Taking Xiamen Putuo Temple as example[J].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2000,(5):77-81.[方百寿.宗教景点旅游刍议——以厦门南普陀寺为中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5):77-81.]

[70]Wong C U I,McIntosh A,Ryan C.Buddhsim and Tourism

perceptions of the monastic community ast Pu-Tuo-Shan,China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3,40:213-234.

[71]Tirca A,Stanciulescu G C.Managing the religious tourism

experience in Romanian Christian Orthodox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Globalisation,2011,7(1):40-63. [72]Yang Wenqi.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J].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1995,(4):76-80.[杨文棋.略论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4):76-80.]

[73]Tian Y ueyang.Guidiance for civilized insense burining behavior,

establish good image:A jointed tele-conference of regulalization on insense burning activities at religious tourism site[J].China Religion,2010,(4):18-19.[田悦阳.引导信众文明燃香树立宗教界良好形象——六部委联合召开规范全国宗教旅游场所燃

香活动电视电话会议[J].中国宗教,2010,(4):18-19.]

[74]Nanyue District Cultural and Religious Affairs.Management is

the guidiance:Promoting positive ex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religions[J].China Religion,2008,(4):70-

73.[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文化物宗教局.管理是船引导是帆

——引导发挥宗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作用的体会[J].中国宗教,2008,(4):70-73.]

[75]Ding Tieyan.How to strengthen the self-construction and self-

management in Temple?[J].Chanting,1993,(3):37.[丁铁艳.如何加强佛寺的自身建设和自我管理?[J].法音,1993,(3):37.] [76]Zhang Xiaoyan.Modern monastery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A case study of Longxin Temple and Bolin Temple [J].Hebei Academic,2011,31(5):222-225.[张晓燕.论寺院管理与开发的现代机制——以隆兴寺和柏林禅寺为例[J].河北学刊,2011,31(5):222-225.]

[77]Pan Lijun,Liu Ximei.Factors influencing residents’perception

on religion tourism:A case study of Nanyue Mountain[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e Sciences,2009,37(2):16;38-41;

57.[潘立军,刘喜梅.宗教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影响因素研究

——以南岳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6;38-41;

57.]

[78]Din K.Islam and tourism:Patterns,issues and op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9,18(4):542-563.

[79]Henderson J C.Managing tourism and Islam in Peninsular

Malaysia[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447-456.

[80]Jaurand E.Naturist touristic practices in Mediterranean area:

Between interface and clash of civilisations[Le tourisme naturiste en Méditerranée:Entre interface et choc des civilisations][J].

Bulletin d Association de Geographes Francais,2006,83(3): 331-340.

[81]Joseph C A,Kavoori A P.Mediated rresistance:Tourism and the

host communi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4): 998-1009.

[82]Zamani-Farahani H,Musa 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slamic

religiosity and residents’perceptions of socio-cultural impacts of tourism in Iran:Case studies of Sare’in and Masooleh[J].

Tourism Management,2012,33(4):802-814.

[83]Saul R.No time to worship the serpent deities:Women,economic

change and religion in north-western Nepal[J].Gender and Development,1999,7(1):31-39.

[84]Lee Y S.Myth,spirituality and religion in travel:Pre-industrial

Korea[J].Tourism,2006,54(2):97-106.

[85]Mikula M.The island monastery of Valaam in Finnish homeland

tourism:Constructing a“Thirdspace”in the Russian borderlands [J].Fennia,2013,191(1):14-24.

[86]Raivo P J.The peculiar touch of the East:Reading the post-war

landscapes of the Finnish Orthodox Church[J].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2002,3(1):11-24.

[87]Chan S C.Temple-building and heritage in China[J].Ethnology,

2005,44(1):65-79.

[88]Irimiás S,Michalk G.Religious tourism in Hungary-an

integrative framework[J].Hungarian Geographical Bulletin,

2013,62(2):175-196.

[89]Cohen-Hattab K,Shoval N.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onflict:The case of‘Nazareth2000’[J].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2007,8(5):701-717.

[90]Ashworth G J,Van Der Aa,Bamyan B J M:Whose heritage was

it and what should we do about it?[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02,5:447-457.

[91]Fuchs G,Reichel A.Health tourists visiting a highly volatile

destination[J].Anatolia,2010,21(2):205-225.

[92]Peveling B.Tourism of return as cultural reserve:Jewish

pilgrims from France on their way to Djerba and back [Tourismus der Rückkehr als kulturelle Reserve:Jüdische Pilger aus Frankreich auf dem Weg nach Djerba und zurück][J].

Zeitschrift fur Ethnologie,2009,134(2):71-87.

[93]Wiltshier P,Clarke A.Tourism to religious sites,case studies

from Hungary and England:Exploring paradoxical views on tourism,commodification and cost-benefi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Policy,2012,4(2):132-145.

[94]Rashid T.Web-based customer-centric strategies:New ways of

attracting religious tourist to religious si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Policy,2012,4(2):146-156.

[95]Hashim N H,Murphy J,Hashim N M.Islam and online imagery

on malaysian tourist destination websites[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7,12(3):1082-1102. [96]Gvili Y,Poria Y.Online mass customization:The case of

promoting heritage tourist websites[J].Anatolia,2005,16(2): 194-206.

[97]Haq F,Wong H Y.Is spiritual tourism a new strategy for marketing

Islam?[J].Journal of Islamic Marketing,2010,1(2):136-148. [98]Triantafillidou A,Koritos C,Charzipanagiotou K,et al.

Pilgrtimages:The‘promised land’for travel ag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0,22(3):382-398.

[99]Cui Fengjun,Yuan Mingying.Taishan religion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study[J].Journal of Shandong Mi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1999,1(3):98-100.[崔凤军,袁明英.泰山宗教文化与开发研究[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98-100.]

[100]Jing Xiuyan.Fujian religion culture resource development[J].

Fujian Geography,2003,18(1):33-36.[景秀艳.福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福建地理,2003,18(1):33-36.]

[101]Wang Faxing.Study of innovative strategies for Hunan tourism products[J].Reform and Strategy,2005,(2):13-16.[王发兴.湖南旅游产品的创新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5,(2):13-16.] [102]Wang Yuqiong,Liu Li.Buddhism culture resources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Three Gorges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08,30(2):12-15.[王玉琼,刘力.论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2): 12-15.]

[103]Liu Xiuling.Construct of religion culture tourism industry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fesibility study of Benxi City Xihu area religion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J].Management Observation,2009,(10):227-228.[刘秀玲.建设宗教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浅析本溪市溪湖区域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可行性[J].管理观察, 2009,(10):227-228.]

[104]Pan Wei.Strengthen Buddhist exchange promote unity[J].

Journal of Shanxi Institute of Socialis,2010,(4):52-55.[潘薇.

加强佛教交流促进两岸和平统一[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4):52-55.]

[105]Zhou Xiaolei,Wang Lizhen.Taoism cultue and Toaism Product comparative perspective:Taking Longhu Mountain and Sanqing Mountain as example[J].Hubei Social Sciences,2012,(1):64-

66.[周晓雷,汪丽珍.比较视角下的道教文化旅游产品策划

——以江西龙虎山与三清山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2,

(1):64-66.]

[106]Yang Shiyuan.Taiwan religion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Taking Quanzhou City as example[J].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2012,(2):92-95;99.[杨诗源.海峡旅游视角下的对台宗教旅游产品开发——以泉州市为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2-95;

99.]

[107]Moghimehfar F,Nasr-Esfahani M H.Decisive factors in medical tourism destination choice:A case study of Isfahan,Iran and fertility treatments[J].Tourism Managment,2011,32(6): 1431-1434.

[108]Inhorn M C.Diasporic dreaming:Return reproductive tourism to the Middle East[J].Reproductive BioMedicine Online,2011, 23(5):582-591.

[109]Zanini G.Abandoned by the State,betrayed by the Church: Italian experiences of cross-border reproductive care[J].

Reprodictive BioMedicine Online,2011,23(5):565-572. [110]Huang Kai,Liu Qian.Sustainable religion tourism development of Badachu Park[J].Travel Overview,2012,(7):14-16.[黄凯,柳茜.八大处公园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 2012,(7):14-16.]

[111]Peng Huijun,Huang Chiqin.Stakeholders perspection of sustainble development on religions touristic area:A case study of Hengshan[J].Marketing Forum,2011,(6):65-66;57.[彭惠军,黄翅勤.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宗教名山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南岳衡山为例[J].市场论坛,2011,(6):65-66;57.] [112]Lee Y S,Lawton L J,Weaver D B.Evidence for a South Korean model of ecotourism[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3,52

(4):520-533.

[113]Yin Qun.Study of sustainable religion culture development of Dali[J].Journal of Dali Univeristy,2011,10(7):9-12.[殷群.大理宗教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1,10

(7):9-12.]

[114]Dong Hongchao.On the protection of religious building at Wuhan[J].Windows,2012,(11):188-190.[董洪超.浅谈武汉宗教建筑的保护[J].门窗,2012,(11):188-190.]

[115]Liu Gaoyong,Qi Xuedong.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Chaozhou religious tourism resources[J].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2003,24(2):44-49.[刘高勇,齐学栋.浅析

潮汕宗教建筑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24(2):44-49.]

[116]Cao Shu.Architecture aesthetics of Xu Xiake s Temple[J].

Dongyue Tribune,2010,31(9):176-179.[曹姝.论徐霞客寺庙建筑审美观[J].东岳论丛,2010,31(9):176-179.]

[117]Hu Chenglin.The rational use and protection of taoism scenic spots[J].Chinese Taoism,2003,(6):21-24.[胡诚林.浅谈对道教名胜的保护与合理利用[J].中国道教,2003,(6):21-24.] [118]Chen Chuankang,Xu Xuegong,Li Leilei,et al.A case study of industrial landscape:Shantou Special Economic Zone Rock Temple and Heaven Garden Plan[Z].China’s Resource Potential,Trends and Countermeasure Workshops;Symposium on Cross-Strait Tourism;Third National Symposium on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Beijing,Qingdao,Dayong, 1991:57-64.[陈传康,许学工,李蕾蕾,等.产业园林研究案例——汕头经济特区礐石天坛花园总体规划[Z].我国资源潜力、趋势与对策研讨会;海峡两岸旅游观光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北京,青岛,大庸,1991:57-

64.]

[119]Tian Qinggang.Intangible culture elemets of tourism evaluation [J].Special Zone Economy,2010,(9):153-155.[田青刚.旅游业态演变中的非物质文化元素[J].特区经济,2010,(9):153-155.] [120]Jimura T.The impact of world heritage site designation on local communities:A case study of Ogimachi,Shirakawa-mura,Japan [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288-296.

[121]Huang C H,Tsaur J R,Yang C H.Does world heritage list really induce more tourists?Evidence from Macau[J].Tourism Management,2012,33:1450-1457.

[122]Wager J.Developing a strategy for the Angkor World Heritage Site[J].Tourism Management,1995,16(7):515-523.

[123]Jackowski A.Pilgrim tourism in Islamic countries[Turystyka pielgrzymkowa w krajach islamu.][J].Zeszyty Naukowe-Uniwersytetu Jagiellonskiego,Prace Geograficzne,1987,70: 147-166.

[124]Jackowski A.Selected problems of pilgrimage tourism[Wybrane problemy turystyki pielgrzymkowej.][J].Zeszyty Naukowe-Uniwersytetu Jagiellonskiego,Prace Geograficzne,1987,68: 69-86.

[125]Bar-EL I,Witztum E,Kalian M,et al.Psychiatric hospitalization of tourists in Jerusalem[J].Comprehensive Psychiatry,1991,32

(3):238-244.

[126]Shen Lin.Review of domestic tourism experiences[J].Chongqing and the World,2012,(12):27-30.[沈林.境内旅游体验的研究综述[J].重庆与世界,2012,(12):27-30.]

[127]MacCannell D.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128]Cohen E.A phenomenology of tourist experiences[J].Sociology, 1979,13:179-201.

[129]Graburn N.Tourism:A sacred tourism[A]//Smith V.Hosts and Visitors:An tourism Anthropology[M].Kuming:Y unnan University Press,2002.[Graburn N.旅游:神圣的旅游[A]//Smith V.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130]Li Ping,Xu Chunxiao.Review of tourism experiences[J].

Journal of Beijing Second Language University,2007,(7):1-8.

[李萍,许春晓.旅游体验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7):1-8.]

[131]Xie Yanjun.A Research on Tourism Experiences:A Phenomenon Viewpoints[D].Dalian: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2005.[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视角的探讨[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5.]

[132]Zou Tongqian,Wu Liyun.The nature,type and principle of tourism experiences[J].Tourism Sciences,2004,(4):7-10;41.

[邹统钎,吴丽云.旅游体验的本质、类型与塑造原则[J].旅游科学,2004,(4):7-10;41.]

[133]Long Jiangzhi.Experiential trave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system[J].Tourism Tribune,2005,20(1):21-26.[龙江智.从体验视角看旅游的本质及旅游科学体系的构建[J].旅游学刊,2005,20(1):21-26.]

[134]Xie Yanjun,Peng Dan.Tourism,tourism experience and symbols:A review of related studies[J].Tourism Sciences,2005, 19(4):1-6.[谢彦君,彭丹.旅游、旅游体验和符号:对相关研究的一个评述[J].旅游科学,2005,19(4):1-6.]

[135]Smith V L.Introduction:The quest in gues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19:1-7.

[136]Collins-Kreiner N,Kliot N.Pilgrimage tourism in the Holy Land:The behavio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ristian pilgrim[J].

Geojournal,2000,50:55-67.

[137]Fleischer A.The tourist behind the pilgrim in the Holy Land[J].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0,19:311-326.

[138]Sharpley R,Jepson D.Rural tourism:A spiritial experienc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1,38(1):52-71.

[139]Collins-Kreiner N.Researching pilgrimage:Continuity and transform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0,37(2): 440-456.

[140]Hyde K F,Harman S.Motives for a secular pilgrimage to the Gallipoli battl e?elds[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1343-1351.

[141]Dora V D.Setting and blurring boundaries:Pilgrims,tourists and landscape in Mount Athos and Meteor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2,39(2):951-974.

[142]Olsen D H.Pilgrims,tourists and Max Weber’s ideal typ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0,37(3):848-851.

[143]Yang Jie.The research of Changsha intellectual religious recreation intentions[J].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2007,4(1):99-102.[阳婕.长沙市知识分子宗教游憩意向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1):99-102.] [144]Dong Jianying.Religion tourist motivation and preferences: Taking Guangong belief as example[J].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2,35

(2):106-110.[董建英.宗教旅游者的需求动机与偏好——以

关公信仰者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

(2):106-110.]

[145]Wang Biying.Consumer psychological needs of religion tourism: Taking Xinjiang religion tourism as example[J].Era Trade,

2008,6(1):109-111.[王碧英.浅谈宗教旅游消费者需求心理:以新疆宗教旅游为例[J].时代经贸,2008,6(1):109-111.] [146]Heintzman P.Tourism and relig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2):531-533.

[147]Zhao Hairong.An in-depth economic analysis on Wutai Mountain travel[J].Journal of Nanchang Junior College,2007,(3):16-18.

[赵海荣.体验经济视角下五台山旅游的深度开发[J].南昌高专学报,2007,(3):16-18.]

[148]Zheng Weiwei,Guo Ying.Modern pilgrim faith concept:A case study of Wuhan Guiyuan Temple[J].Study and Practices,2012,

(1):134-140.[郑维维,郭莹.现代香客的信仰观研究——以武

汉归元禅寺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2,(1):134-140.] [149]Dule A M,Chris A,Mihai F B,et al.A new perspective of non-religious motivations of visitors to sacred sites:Evidence from Romania[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2012, 62:431-435.

[150]Fuchs G,Arie R.An exploratory inquiry into destination risk perceptions and risk reduction strategies of?rst time vs.repeat visitors to a highly volatile destination[J].Tourism Management, 2011,32:266-276.

[151]Finney R Z,Orwig R A,Spake D F.Lotus-eaters,pilgrims, seekers,and accidental tourists:How different travelers consume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J].Service Marketing Quarterly, 2009,30(2):148-173.

[152]Hughes K,Bond N,Ballantyne R.Designing and managing interpretive experiences at religious sites:Visitors’perceptions of Canterbury Cathedral[J].Tourism Management,2013,36: 210-220.

[153]Yu Jiang.Economic analysis of religion tourism[J].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11,(34):170-172.[于江.宗教旅游的旅游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34):170-172.]

[154]Liu Xiaoming,Li Tongsheng.The research of peasant tourism market positioning and marketing strategy:A case study of Handan City[J].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7, 35(18):5585-5587.[刘笑明,李同升.农民旅游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研究——以邯郸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18):5585-5587.]

[155]Zhang Yuhong,Li Rong.Rural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Taking Shandong Shouguang as exampe[J].Managers,2010,

(15):35.[张玉红,李容.浅谈农村居民旅游产品的开发类型

——以山东寿光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0,(15):35.] [156]Jafari J,Noel S.Muslim world and its tourism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4,44:1-19.

[157]Raj R.Religious tourist’s motivation for visiting religious sit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Policy,2012,4(2):95-105. [158]Sha Aixia.Muslim religion culture development study[Z].

Enhance Technological Advantages,Ensure Western Innovation Development:2011China Natural Resources Institute Academic Conferences,Urumqi,2011:326-330.[沙爱霞.回族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Z].发挥资源科技优势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乌鲁木齐,2011:326-330.][159]Belhassen Y,Santos C A.An American evangelical pilgrimage to Israel:A case study on politics and triangulation[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6,44(4):431-441.

[160]Vranjes N.Pastoral of tourism and pilgrimage need for new developments[Pastoral turizma i hodo?a??a potreba novih

pomaka][J].Crkva u Svijetu,2012,47(3):348-366.

[161]Detemple J.“Haiti appeared at my church”:Faith-based organizations,transnational activism,and tourism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Urban Anthropology,2006,35(2-3):155-181. [162]Wickens E.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ce:A tourist typolog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3):834-851.

[163]Yeh S S,Ryan C,Liu G.Taoism,temples and tourists:The case of Mazu pilgrimage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

581-588.

[164]Kenny E.Gifting Mecca:Importing spiritual capital to West Africa[J].Mobilities,2007,2(3):363-381.

[165]Wong C.Buddhism and Tourism at Pu-Tuo-Shan,China[D].

Hamilton:The University of Waikato,2011.

[166]Peng Huijun,Huang Chiqin,Luo Wen,et al.Buddhist temple tourist typology:An analysis of empiricial observation methods

[J].Tourism Sciences,2012,26(2):50-58;66.[彭惠军,黄翅勤,

罗文,等.佛教寺庙旅游者类型研究——基于观察法的实证分

析[J].旅游科学,2012,26(2):50-58;66.]

[167]Tan Yan.The Study on Tourists Demand of Religious Tourist Attractions:A Study of the Dacien Temple in Xi an[D].Xi’an:

Xibei University,2011.[谭彦.宗教旅游景区旅游者需求研究

——以西安大慈恩寺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11.] [168]Zhang Yazheng.Religious Visit’s Motivation,Destination Attractions and Tourist Satisfaction Study[D].Taichung: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oyang,2010.[张雅嫃.宗教观光旅游动机、目的地吸引力与满意度之研究——以南鲲鯓代天府为例[D].

台中:朝阳科技大学,2010.]

[169]Xu Meiling.Study of Religio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Local Identity:A Case Study of Pingdong Cifeng Temple[D].Jiayi:

Nanhua University,2012.[许美玲.宗教旅游观光发展与地方

认同之研究——以屏东慈凤宫为例[D].嘉义:南华大学,2012.] [170]Wang Yuwen.Religions Tourist’s Motivation,Satisfaction and Revisit Intention:Taking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 Day

Saint in Taipei[D].Zhanghua:Daye University,2012.[王钰文.

宗教旅客旅游动机、满意度与重游意愿关系之研究——以耶

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台湾台北圣殿为例[D].彰化:大叶大学,

2012.]

[171]Wang Wei,Cao https://www.doczj.com/doc/1a4563511.html,parative study of religious tourism of local and foreign study[J].Journal of 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12,27:199-200;73.[王纬,曹愉.境内外宗教旅游对

比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7:199-200;73.]

[172]Gao Ke,She https://www.doczj.com/doc/1a4563511.html,mentary on two decades of Chinese religion tourism research[J].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10,11(3):59-65.[高科,佘晶晶.

近二十年中国宗教旅游研究述评[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0,11(3):59-65.]

A30-year Review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ligion Tourism Researches

SIA Rosalind Juoling1,2,WU Bihu2

(1.School of Tourism,Hainan University,Haikou570228,China;2.Center for Recreation and Tourism Research,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Religion tourism is one of the oldest travel form of mankind yet still lack of in-depth

research by many disciplines of study,especially tourism.By using literatur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he author intended to look into religion tourism related studies,journal articles,conferences papers, dissertations,reports and newspaper announcements etc.that published in China and aboard,for the past30year,i.e.1981–Mar2015.B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publication in CNKI(for Chinese) and Scopus(for English,including Google Scholar and Web of Knowledge),to date,there are in total 457articles found in Chinese and292articles in English in between the research period.

In China,researches were developed in two major directions;firstly where most of the studies

emerged with case studies based research that took religious site as study area and explored it resources

available and explained it development process,some had undertaken tourism impact studies at the

religious site as well while the other scholars looked at religion tourism in the perspectives of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which wrote about turning religious site into a touristic attraction.In contrast,

studies from abroad wer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various as they had covered aspects such as

theories,tourist studies,motivation,activities as well as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attraction promotion

and marketing etc.for religion tourism in general and religious site in particular.

Out of the700literatures found,major ideas and outstanding findings on religion tourism studies

by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s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in six main categories,i.e.religion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religious sites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religion tourism impacts,religion tourism marketing and product development,sustainable religions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eligion tourist related studies.These categories can be furthered sub-divided

into14aspects which consisted of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development,religion tourism planning,

religion staffs attitude toward tourism development,management of religious sites,impacts of religion

tourism on surrounding communities,political influences by religion tourism,religion tourism

marketing and promotion,religion tourism products development,sustainable religion tourism

development,the behavioral differences of believers and non-believers tourist,tourist activities at

religious sites,religion site visitors typologies,tourist motivation and religion tourist gain.

Today,researches on religion tourism still remain lacking in comparable to other disciplines in

tourism research.Many areas can be explored by Chinese scholars including theories building,research

methods used,research perspectives or directions,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etc.In this paper,the

author highlighted two main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her conclusion;firstly,to explore the

importance of“religion”plays as the essence for religio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secondly,to

investigate more perspectives about religious tourist rather that focus on religion tourism resources

alone.

Keywords:religion tourism;literature review;relig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religion tourist

[责任编辑:魏云洁;责任校对:王玉洁]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Richard Sharpley在2002年6月的《Tourism Management》中发表了《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一文。通过对诸多权威旅游研究的周刊,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中刊登的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作者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我认为可以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乡村旅游供给。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和地方社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二、对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作为基础,再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将更为合理、精确;三、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四、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但总体看来,集中于前两者;五、乡村旅游营销。目前,国外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营销主体与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等方面;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人们认为乡村是独特的,因此对其格外关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地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乡村性的需要。 Suzanne Wilson在《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认为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作者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认为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从概念到乡村发展原因,发展方向、模式等都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除了传统的分析推理等研究方法,访谈法、图表法、综合法等也成为重要的运用手段。国外研究人士注重细节研究,将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将乡村旅游的实践创新推到一个新的层面。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何景文在2004年第19卷第一期《旅游学刊》中发表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一文中,提到了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对其旅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及其启示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概况 Goodrich、Pearce、Phelps、Calantone、Echtner和Ritchi e以及Milman和Pizam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认为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旅游决策、服务质量的感受以及满意程度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11-16]Mayo认为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景色、气候和等方面的差异[17]。Anderssen和Collberg也作了类似研究,发现目的地的感知形象存在8种属性差异[18]。Goodrich则对旅游者关于旅游目的地感知和判断的相似性做了评估,发现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在娱乐和文化生活模式方面有相似性影响因素[19]。Po-Ju and Debora h在调查中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主要取决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和人口等统计变量[20]。态度、行为和社会阶层方面的文化差异,会影响旅游形象的感知[21,22],在旅游目的地吸引下,在旅游客源国的影响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旅游者会产生不同的旅游满意度;收入较低和水平较低的旅游者、低层社会的旅游者、老年旅游者对旅游形象感知的期望较低,会认为到国外度假是奢侈消费,因而旅游满意度较高。 由于旅游决策归因于目的地形象,国外许多研究者试图解释影响选择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因素,Crompton的实证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形象因素都会影响旅游决策[23]。旅游形象的感知属性,可以通过感知的目的地之间的类似性,识别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对于其他目的地形象的优势与劣势[24-31]。John认为通过RG对旅游感知形象进行评估,避免了其它方法所产生的固有偏见,使旅游感知形象更利于解释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各自特有的旅游环境结构,更有可能成为决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中外近20年来乡村旅游研究的主题综述

中外近20年来乡村旅游研究的主题综述 : 1、引言 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希望回归自然,返回原野,同时由于农村经济重组和农业危机严重减少了乡村地区的经济来源,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和农业的最佳结合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994年,《国际可持续旅游研究》发行专刊第一次尝试构建一系列的理论框架将 乡村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活动中的特殊旅游活动进行系统研究,被认为是学术界有关乡村旅游学术研究的开端。经过近20年的发展,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呈现出 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更系统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本文通过对1994年以后 出版的有关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的研读,在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5个研究主题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提出未来乡村旅游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后继针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世界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欧洲被认为是世界乡村旅游发展最早和最成功的区域。欧盟专门针对欧洲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了欧盟第五框架协议,该协议提出了欧洲综合乡村旅游管理方针,并在资金、政策、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给予乡村旅游发展大力的支持。新西兰、爱尔兰等国家制定法规和政策把乡村旅游作为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的宣传和促销是葡萄牙旅游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西班牙通过170多个乡村旅游协会之间信息、技术、培训、管理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美洲的乡村旅游发展极不平衡,美国和加拿大重视乡村旅游的宣传和教育,在各个主要乡村社区向旅游者提供乡村自助游的宣传手册;墨西哥由于可进入性差,同时受一些在墨西哥旅行危险的宣传影响,乡村旅游发展比较缓慢;阿根廷政府推出的“南美土著部落”、“马背上的阿根廷”等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广大的国内外游客。南非国家白皮书中明确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南非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南非的很多自然资源独特或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社区均通过开展野生动植物的观赏和博彩业等乡村旅游活动来提高社区生活水平。亚洲乡村旅游发展各具特色,中国国家旅游局坚持推进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示范点遍布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林、牧、副、渔各种业态;日本各地观光农场结合生产独辟蹊径,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特色的服务设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以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 这两个国内外权威期刊对近十年的乡村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搜索,并通过分析整理得到乡村旅游的四个主要研究方面: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针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并做简单的评论,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 1引言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 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3.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而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邹统钎(2005)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

中国邮轮旅游产业现状及发展

浅析中国邮轮旅游产业现状及发展南宫狄 摘要:近几年,邮轮业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中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之一。被视为 “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然而,邮轮业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关注,研究成果还非 常有限。近年来国际邮轮市场的倾斜,使得中国邮轮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和新领域。关键字:邮轮旅游发展 1.邮轮业概述 1.1 邮轮概述 邮轮( cruise ship) 原是指海洋上定线、定期航行的大型客运轮船 ( shipping-liner) ,早期还负责运载两地间的邮件,因为“邮”字与邮政事业有关,于是被称为邮轮。随着航空技术和旅游业的发展,原本意义上作为客运或邮政运输的邮轮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定位完全不同的豪华邮轮,有配备齐全的生活、娱乐、休闲与度假的各类设施。本质上,邮轮是一种“漂浮的酒店”,是漂浮在海面上的“超五星级宾馆”,被称为“无目的地的目的地”和“海上流动度假村”等。因此,邮轮不仅仅是一种运送旅客游山玩水、欣赏美景的工具,而且是一种休闲度假的综合服务平台。邮轮公司向旅客提供不同期限、不同航线的多种服务。消费者可以选择从短期( 比如两天) 到长期( 比如几个周) 的巡游。每条邮轮服务于一定的航程,航程本身以及邮轮上的休闲娱乐设施是消费者花费的主要组成部分。邮轮的航行速度、出发的港口、停靠的旅游地、航程的期限以及停靠地之间的距离构成了整条服务航线( itinerary) 。邮轮可以分为多种型号,从小型的近港游船到超大型的长距离、网络航线的邮轮。邮轮业和其他休闲旅游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邮轮旅游既是一种交通方式又是一种旅游目 的地。旅客巡游的经历不仅仅包括巡游本身,很大程度上还体现在欣赏国内外停靠港景色,享受船上精美住宿膳食服务,体验船上豪华休闲娱乐设施,参加丰富多彩的海岸远足游览等经历上。在实际操作中,邮轮公司可以提前将不同航线的舱位出售给消费者,消费者可以通过诸如度假辅助计划( vacationplanner) 、旅游代理订位( travel agent locator) 、热线订购( hot line) 以及在线订购( book online) 等多种渠道购买船票,从而方便有效地计划出行时间、出行航线、港口、景点以及邮轮上的餐饮、娱乐和岸上观光、远足等辅助服务。 1.2 邮轮业在中国 纵观全球邮轮旅游市场,虽然国际邮轮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两地区的发达国家占了市场的最大份额。但随着国际邮轮产业将发展重点转向亚洲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和区域旅游合作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是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和区域相互依存理论的延伸,是对生产力布局的形成、发展过程的动态描述。 1.“点一轴”开发理论 代表人物是法国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WoChristallar)和规划学家沃纳松巴特(Wernersombart)。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中心地理论和生长轴理论。中心地理论重视“点”的作用,认为不同等级中心的市场有差异,使各城市产生等级分工;生长轴理论重视“轴”的作用,认为由于交通干线成为连接各中心地的纽带,能有效地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区域旅游合作符合“点一轴”开发理论的规律,通过点与点之间跳跃式配置资源要素,进而通过轴带的功能,牵动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 2.“增长极”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一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自渠道向外扩散,从而形成以增长极为核心、周边地区不均衡增长的地区性经济综合体。这一理论后来经过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Boudeville)、美国经济学家尼科尔斯(V·NICho1S)、赫希曼(A·Hirshman)等人的论证和发展,开始将研究视角由“经济单元”转向地域空间,提出了“增长中心”(包括“吸引中心”和“扩散中心,’)概念,使增长极理论更具实用性。这一理论已被我国理论界普遍接受,并已应用于旅游业的空间布局实践中。 3.不平衡增长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中一种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经济互动效应,如果利用得好,对双方经济发展都有利。代表性理论有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Myradal)提出的“循环累积模型”、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0·Hirshman)提出的“联系效应理论”等。区域旅游合作中,旅游线路上的“热点带冷点”、“热点促温点”的合作形式方兴未艾,虽然在前后者之间的经济效应上存在着相当的差距,随着发展这种差距会逐步缩小,这是地区间相互联系与合作的结果。

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

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 作者:曹绘嶷时间:2009-03-30 来源: 摘要:由于宗教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宗教旅游客源市场巨大且稳定,宗教旅游项目往往成为各地旅游开发中的热点。本文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分析,认为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规模大型化、项目功能综合化、设施设备现代化、内部管理制度化、经营人才专业化、营销手段多样化的趋势和特点;但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宗教被庸俗化开发、浅层次开发、宗教旅游项目遍地开花、盲目上马、某些宗教旅游项目内部管理相当混乱、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的关系难以理顺等。宗教旅游要健康发展,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 宗教旅游与宗教信仰、宗教文化体验活动密切相关。宗教信众的进香、拜佛、朝圣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旅游流,宗教建筑、雕塑、活动等也强烈吸引着许多非信众的普通游客,因此,宗教旅游市场被公认为是规模巨大、需求稳定的优质旅游客源市场。上海龙华寺、杭州灵隐寺、厦门南普陀等传统宗教寺院旅游点的持续热旺和近年来无锡灵山、三亚南山等新兴宗教文化主题旅游区的成功开发,似乎进一步印证了旅游项目“有仙则灵”的说法、虽然有政策方面的约束,全国各地形形式式的宗教旅游项目仍蜂拥而起,成为旅游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新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近十年来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从形式到内容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不食人间烟火的深山古刹的形象正在淡化,内部管理也在传统寺庙管理的基础上开始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现代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呈现独特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历史传统、政策法规、政府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拟对这些趋势和问题作一简单分析介绍,以便为我国同类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提供借鉴,也为研究宗教旅游的同仁提供参考。 一、我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与经营的新特点 1.投资主体多元化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市场经济营造的激烈竞争的氛围,导致城市居民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间环境,乡村旅游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中国的乡村旅游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我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的倡导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它进行了研究,并创造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现将近年来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文章综述如下。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兴起研究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研究 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作了很多种界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说法。不同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领域和重点不同,因而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其观点和看法各有侧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Bramwell&LaneB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型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1]何景明,李立华(2002)给出了狭义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2] 杜江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3] 王兵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4] 肖佑兴 (2001)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即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形式。[5] 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如果对这个乡村旅游概念中“乡村性”这个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可能导致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 (二)乡村旅游发展动因研究 任何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力都来自于需求市场和旅游动机两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兴起也同样如此。

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现状和发展

浅析中国邮轮旅游产业现状及发展 南宫狄 摘要:近几年,邮轮业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中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之一。被视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然而,邮轮业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关注,研究成果还非常有限。近年来国际邮轮市场的倾斜,使得中国邮轮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和新领域。 关键字:邮轮旅游发展 1.邮轮业概述 1.1 邮轮概述 邮轮( cruise ship) 原是指海洋上定线、定期航行的大型客运轮船( shipping-liner) ,早期还负责运载两地间的邮件,因为“邮”字与邮政事业有关,于是被称为邮轮。随着航空技术和旅游业的发展,原本意义上作为客运或邮政运输的邮轮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定位完全不同的豪华邮轮,有配备齐全的生活、娱乐、休闲与度假的各类设施。本质上,邮轮是一种“漂浮的酒店”,是漂浮在海面上的“超五星级宾馆”,被称为“无目的地的目的地”和“海上流动度假村”等。因此,邮轮不仅仅是一种运送旅客游山玩水、欣赏美景的工具,而且是一种休闲度假的综合服务平台。邮轮公司向旅客提供不同期限、不同航线的多种服务。消费者可以选择从短期( 比如两天) 到长期( 比如几个周) 的巡游。每条邮轮服务于一定的航程,航程本身以及邮轮上的休闲娱乐设施是消费者花费的主要组成部分。邮轮的航行速度、出发的港口、停靠的旅游地、航程的期限以及停靠地之间的距离构成了整条服务航线( itinerary) 。邮轮可以分为多种型号,从小型的近港游船到超大型的长距离、网络航线的邮轮。邮轮业和其他休闲旅游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邮轮旅游既是一种交通方式又是一种旅游目的地。旅客巡游的经历不仅仅包括巡游本身,很大程度上还体现在欣赏国内外停靠港景色,享受船上精美住宿膳食服务,体验船上豪华休闲娱乐设施,参加丰富多彩的海岸远足游览等经历上。在实际操作中,邮轮公司可以提前将不同航线的舱位出售给消费者,消费者可以通过诸如度假辅助计划( vacationplanner) 、旅游代理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献综述 前言 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的内外部公众(城市居民、城市旅游从业者、现实旅游者、潜在旅游者)对城市外在景观特征和内在、历史、文化底蕴体验所形成的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与评价,是对城市旅游地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的历史和现实发展实践与多方面功能所形成的、所表现出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城市综合素质的反映。[1]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不仅能增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旅游经济效益,而且能促进一个城市的社会文明和进步。旅游城市的旅游形象是该城市总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城市的总体形象。而我国当前的对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无法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探讨很有必要。 一、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 保继刚等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的观赏游览和对民俗民风、市民素质、服务态度等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5] 袁霄梅认为,所谓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游览者在旅游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 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风民俗、服务态度等(软件) 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6] 卢晓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包括人们对该城市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功能等的总体、抽象、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城市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 [7]熊礼明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总体印象。它是城市旅游吸引物、城市景观风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在旅游产品生产中对旅游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城市综合要素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反映。总的说来,每个城市对旅游者都有一个趋于一致的感知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形象几乎固化在旅游者的心目中。[8]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学界在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在机理与模式研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始地较早,并从多个角度对其展开了深入探讨。而国内在2003年之后才出现大量研究成果(王帆,赵振斌,2007),因而研究水平无论从范围还是深度上都有限。总结历年来国内外主要的旅游体验研究,可以发现三大主要领域:旅游体验的基础理论、旅游体验的质量以及体验式旅游。 一、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研究 在基础理论方面,大多数学者着重于旅游的行为动力学研究,重点主要分布在旅游内驱力、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这三大范畴。 对旅游体验的研究最早从回答“人为什么要旅游”这个基本命题开始。Gray (1970)提出了两分法的旅游驱动力概念,即“漫游癖(Wanderlust)”和“恋物癖(Sunlust)”,并将前者解释为一种“推动”因素,而后者是一种“拉动”因素。他的理论揭示出旅游行为来源于“推”和“拉”两大因素的矛盾运动。Dann (1977)在Gray的基础上提出“推-拉”模型,明确了“推力”和“拉力”两大概念,将失范(Anomie)、自我提高(Ego-enhancement)和白日梦(Fantasy)作为旅游的推力,将旅游目的地的具体吸引物作为拉力。Iso-Ahola(1982)提出了艾泽欧一阿荷拉模型,将“推一拉”理论进一步引申为“逐求”和“逃避”两个维度。追求的力量来自个人的内部,由人的本质所决定;而逃避的力量则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招引和呼唤。以上三位学者皆旨在探寻旅游行为的一般内在驱动力。在他们看来,旅游者为什么出游是由两个最基本的原因共同决定的:内力的推动和外力的吸引。但他们模型的解释色彩更重而缺少操作性。 有别于内驱力研究的一般性特征,旅游需要更贴近旅游行为而往往被等同于旅游体验动机。明确以旅游需要作为探讨对象的研究中,Pearce(1988)的影响最大,他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旅游体验动机研究,从旅游的角度重新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解释和发展,并指出旅游体验的动机来自于放松、刺激、关系、自尊与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五种需要。但Rynn(1997)指出Pearce所主张的从风险和安全两大维度对刺激需要加以解释是值得商讨的。他根据Beard和Ragheb的观点对旅游需要进行了重新归纳,即旅游需要包含智力的、社会的、能力的和规避刺激的需要。 有关旅游体验动机的研究大都以提供一个动机的分类框架作为目标。麦金托什(1985)的观点较为典型,他提出了旅游体验动机的四分法:健康动机、文化动机、社会关系动机、地位与声望动机。Jeffrey和谢彦君(1994)对英国赴华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内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

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则是将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组合成产品推向市场。也就是说,旅游文化内涵开发得越丰富,文化旅游产品项目也将不断推陈出新,更具有特色。文化与旅游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二)文化旅游 关于文化旅游,有不同的认识和角度,反映了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的认同,充满了学者的纷争。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立足文化资源,满足文化需求。 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相对于自然观光、度假疗养等而言的一种特殊旅游类型,从时间维度上讲,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形态表现上看,则涵盖了古迹游览旅游、民俗体验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艺术欣赏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基本上都强调两个方面:①强调资源,认为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②强调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

中国邮轮旅游营销策略分析

中国邮轮旅游营销策略分析 :邮轮旅;发展现状;问题;营销略 一中国邮轮旅游市场发展现状中国轮产业近年来得到了猛发展,其发展现状具体表为:首先,随着沿经济的发展。邮轮旅游的兴,沿海港口城市越来越重视发邮轮经济:其次,由于国际邮轮公看到了中国邮轮市场的广阔前景而对其!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再,由于中国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国际邮轮游客形成了强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不.!一难看到由于文化背景导的消费意识的差异,中老百‘姓的邮轮消费热很低。分析原因如下:首,邮轮产品价值高;其次,由邮轮产品的高价值导邮轮产品在广告宣传时是以高品质。高消费为形象增加了其进入大众化消费领域难度:再次,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异导致邮轮产品消费观上的差异。腹地居的消费观念是邮轮旅游业发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方共同努力.邮轮市场的拓,居民消费观念渐渐转向轮旅游。但是,渤海湾区、整个山东地区居民的邮轮消费念尚在形成之中,还需有针对地培养二、中国邮轮旅游市场存的问题旅行社方首先旅行社的从业人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在中国邮轮旅仍然是新产品。旅行邮轮旅游方面的从业员并不多,为了满足邮轮游者的旅游需求,旅行社从人员必须熟悉不同地域、不同路线由于不同产品所涉及的不同的邮上的餐饮和住宿设,详细了解每条船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其次。旅行社对旅游产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题。邮轮旅游是一种现代的休闲式,游客可以在船上尽情乐,还可以在适当时机按照行程安排下船观光。此,邮轮的建设标准一般是以地上五星级酒店为基础进行设计甚

某些产品的档次要高于五星级酒店船上的设施设备一应俱。能够充分满足游客旅游休闲需求。船票费用除了旅行费用本身包含了在船上及陆地上、住、游、娱的所有费用。上提到的方方面面求旅行社不仅了解邮轮品硬件方面的档次,同时求其对软件方面尤其是邮轮上服务质量方面能够确理解并深刻认识。但是,轮的大小一直是旅行社最为关注的面,甚至为了促销轮旅游产品去推行低策略打价格战,重视路线的介绍而忽略邮轮本身的施和活动。再次,旅行社接待力有待提高。同一般的出境旅产品相比,邮轮旅游的操作难度比高,风险相对较大同时,由于旅行社方-面义乏邮轮旅游组团经和与此对应的导游服务人员,难满足邮轮旅游者的高量消费的要求。另外,于邮轮旅游产品的推广周较长.要提前几个月就打出,.提前几个月预订船舱,计行程,如果在此期间游数量不够成团或者出现大量退团象,旅行社就会因此遭受损,从而导致成本无法收游客方面首先,从西方消费观念的差异来看中国邮轮市场的开仍面临一定的挑战。邮旅游虽然兴盛已久,但其目标群主要指向国外或者更确切来是在欧美国家..我旅游者对邮轮旅游的认识较为浅。其次,邮轮旅是一种旅游活动的意识被中国游客排除在旅游方式的选择之外。在中国人的消费念中,邮轮一直是一种交通工具,其视为一种旅游方式仍需要深人宣传。 再次,游客的休假间。在欧美5至12日游是最受欢的航游线路。其中7日游最为普遍.长的可达几十天。实际上次7日游共涉及8天的行程。国现行假期制度的限制,“十一和春节两个黄金周,每个黄周总共7天,限制了工薪阶层的游时间。最后,从游客的消能力来看,

清泉寺宗教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清泉寺宗教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宗教旅游具有市场规模大,需求稳定的特征。清泉寺是四川省南充市近郊宗教旅游的主要场所,也是农家乐集中的分布区域。清泉寺在南充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清泉寺景区在旅游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建议举办宗教活动推广宗教旅游,改善和提升清泉寺景区的旅游地形象,从而促进南充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改善南充市产业结构。 关键词:宗教旅游;南充;清泉寺 一、清泉寺景区概况 清泉寺位于四川南充市顺庆区舞凤镇清泉山上,有嘉陵江水从旁绕过,创建于公元1009年北宋真宗年间,后经明、清修缮,为今天的清泉寺。清泉寺为南充市的四座宗教寺庙之一,距市中心有近10公里,距市政府新区1.5公里。1984年清泉寺被批准为四川省南充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庙古朴优雅,靠山依石,错落有致,雕廊画柱,朱门红窗,晨钟暮鼓,木磐、梵语之音不绝于耳,香烟缭绕,使人油然而生脱尘超俗之意。寺有三间天王殿、五间三圣殿、九间僧舍,400平方米藏经楼,两个钟鼓楼,汉白玉的密石石狮两对,3.3米高的汉白玉千佛塔一座,六吨重露天观音像一座,大小木、泥制佛像40余尊。现在的寺庙中又修建和新建了许多建筑,整个寺庙显得规模更加宏大,在寺庙中还增添了许多娱乐设施。寺东侧400余年20米高笔直的古松与西侧高3米、长15

米的榆龙树匍匐而长,蜿蜒盘绕,像一条活生生的巨龙相对称。 二、清泉寺在南充市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 清泉寺是四川南充近郊宗教旅游的主要场所,也是农家乐比较集中的地区,南充共有宗教寺庙场所四处,只有清泉寺和西山风景区的栖乐山寺对南充市的影响较大。清泉寺在旅游高峰时的旅客人数是西山风景区内栖乐山寺的4~5倍以上,而且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 清泉寺的宗教旅游收入比较可观。虽然清泉寺宗教旅游的季节性很强,其高峰期,主要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八至十九日、六月十八至十九日、九月十八至十九日及春节期间,旺季很短,淡季相当长的特点,然而其旅游直接年收入仍可达300多万。同时,还带动相关的旅游商品市场的兴起,公交系统收入增加,高档农家乐的出现,景区周围的餐饮业、娱乐行业不断发展和升级,间接的旅游年均收入可达800万以上,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中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笔者在清泉寺景区大门外的公路连接带区域,对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了走访调查,对2003年和200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比较明显的变化,如表1所示。三、清泉寺旅游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一)加大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 南充拥有悠久的宗教历史背景,深厚的宗教文化,丰富的宗教景点,可将清泉寺和南充市的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开发,推向市场,但是目前南充市的经济还不够发达,对宗教旅游的开发力度也还不够。

关于乡村旅游的文献综述

关于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文献综述 [前言] 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的自然环境或人文风情的吸引下,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游憩活动。简单地说,乡村旅游就是到乡村去观赏乡村的风光,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可以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近年来,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尚不成熟,现有乡村旅游产品己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旅游市场新需求,从而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现状,并着重对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创新进行了探讨。创新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探讨乡村旅游市场现状及问题,以现代旅游营销理论为指导,对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乡村旅游;营销;策略 [主题]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而在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乡村旅游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在欧美国家己经成熟发展为规模巨大的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乡村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推广。目前,乡村旅游己成为现代世界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现代乡村旅游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开始萌芽,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逐渐兴盛起来。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置身激烈竞争旋涡中的人的精神不堪重负,人们的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甚至崩溃。在这样的情况下,远离城市、远离污染、远离竞争、回归自然、寻找休闲的生活方式便成为人们生活的急切需求,愈来愈多的城里人到乡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1998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乡村旅游的热浪。21世纪初,国家旅游局又推出各主题年活动,乡村旅游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正是因为乡村旅游对于繁荣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旅游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的主题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的口号是和谐城乡游,这些都大大地推进了乡村游,己经渐渐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 二、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