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2生态安全课件(第二章)

002生态安全课件(第二章)

002生态安全课件(第二章)
002生态安全课件(第二章)

第二章生态系统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温志英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一)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综合体。

(二)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

陆地生态系统

2、按生态系统的原动力和影响力来划分

1.自然生态系统:凡是未受人类干预和扶持、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依靠生物和环

境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均属于自然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冻原及海洋等生态系统。

2.人工生态系统:按人类的需求建立起来,受人类强烈干预的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

如城市、农田、人工林及人工气候室等。

3.半自然生态系统:介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系统,为半自然生态

系统,如天然放牧的草原、人类经营管理的天然林等。

三、生物圈

?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1、地球的圈层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

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岩石圈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是地壳的固体部分,它是一切陆生生

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

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

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

的一个独特圈层。

2、生物圈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

在地球表面,土壤岩石圈、大气圈、水圈这三个圈层互相重叠、互相渗透、相互作用,

形成了水中有气,气中有水,土中有水有气的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这些圈中生存着大量的生物,生态学把有生物生活着的各个圈层合称为生物圈。

生物圈也叫生态圈,是由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部和大气圈的下部以及活动于其中的生物组成。

四、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两大部分即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不论简单的或复杂的,均由两大部分,四类基本成分组成。

?四类基本成分即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分解者)。

(一)生物部分(有生命成分)

1.生产者

2.消费者(异养生物)

指那些只能直接或间接利用生产者生产的有机物为营养来维持自己生命活动的异养生

物,如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动物和某些腐生或寄生菌类。

(1)分类

根据食性不同或取食先后,将其分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寄生动物、腐生动物。

(2)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A、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B、实现物质的再生产;

?C、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3.分解者(还原者)

属于异养生物,指具有分解能力的各种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如食枯木的甲虫、白蚁、蚯蚓和某些软体动物等)。

它们以动、植物的残体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质作为维持生命活动的食物能源,并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环境,供生产者再度吸收利用。

作用:

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除保证生产者再度吸收利用的营养同时也净化了环境。(二)非生物部分(无机环境)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生物生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等方面。

它们是通过生态系统的核心——生物群落来实现的。

其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二者不可分割,紧密结合,成为生态系统的动力核心。

一、生物生产:

生态系统不断运转,生物有机体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将能量、物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产品(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

生物生产可分为植物生产(初级生产)和动物生产(次级生产)两大类。

二、能量流动

(一)生态系统中能量存在的形式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以多种形式存在,主要有以下5种:

(1)辐射能,来自光源的光量子以波状运动形式传播的能量,在植物光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化学能,化合物中贮存的能量,它是生命活动中基本的能量形式

(3)机械能,运动着的物质所含有的能量。动物能够独立活动就是基于其肌肉所释放的机械能;(4)电能,电子沿导体流动时产生的能量。电子运动对生命有机体的能量转化是非常重要的;(5)生物能,凡参与生命活动的任何形式的能量均称为生物能。

(二)食物链和营养级

1.食物链的概念

2.食物链的类型

A.捕食链草牧链:

B.寄生链:

C.腐食性食物链分解链:

D.碎屑食物链(碎食性食物链):

3.食物网

4、食物网的作用

5、营养级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一环扣一环的,各种有机体都分别位于食物链的不同环节上,食物链的每一个环,称为一个营养级。

动、植物之间的食性关系复杂多样,营养级的数目当然不尽相同。在一般情况下是3—5级,各营养级由食物链衔接。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

6、食物链理论的应用

(三)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基本规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形式不断转换,如太阳辐射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变为存在于有机物质化学键中的化学潜能;动物通过消耗自身体内贮存的化学潜能变成爬、跳、飞、游的机械能。在这些过程中,能量既不能创生,也不会消灭,只能按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2、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达有关能量传递方向和转换效率的规律,能量的流动是按照从集中到分散,

从高能量向能量低的方向进行的,在传递过程中总会有一部分成为无用的能释放

3、百分之十定律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水循环

一切生命有机体的主要成分都是由水组成的,水又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介质,整个生命活动就处在无限的水循环中。

包括水的自然循环和水的社会循环。

四、生态系统的信息联系

1.营养信息

2.化学信息

3.物理信息

4、行为信息

第三节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一、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可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生物的生态环境;

生境(habitat):特定生物个体和群体的生活地段(栖息地)

生活因子:生态因子中必不可缺少的因子。如:森林植物的生存条件(氧气、二氧化碳、水等)。(对绿色植物而言,氧气、二氧化碳、水分、矿质盐类和光、热等缺少任何一个,绿色植物便不能生存,故又称之为森林植物的生活因子。而风、闪电和空气中的污染物质等虽然对森林植物发生影响,但并非是森林植物生活所必须的,所以它们只是生态因子。)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Smith(1935)曾把生态因子分

成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两大类

密度制约因子: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因子,↓调节种群数量,维持种群平衡,如食物、天敌和流行病等各种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作用强度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因子,↓对种群密度不能起调节作用,如温度、降水和天气变化等非生物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性因子比较

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性因子比较

前苏联学者M--(1953)将生态因子分为

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两大类

稳定因子是指终年恒定的因子,其作用主要是决定生物的分布;如地磁、地心引力和太阳辐射常数等,

变动生态因子主要是影响生物的数量。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规律

1)综合性

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他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

例如光强度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大气和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改变;

二氧化碳、水和温度都适宜,充足光照,光和作用效率才可有效提高。

2)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

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改变常会引起许多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如:

植物春化阶段的温度因子就是主导因子,湿度和通气是次要因子;

光合作用时,光强是主导因子,温度和CO2是次要因子。

主导因子不是绝对的。(植物不同发育阶段)

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如氧气、重要元素等)。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例如光照减弱所引起的光合作用下降可靠 CO2浓度的增加得到有限补偿。

4)限定性(阶段性)

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例如,?①低温对某些作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其后的生长阶段则是有害?②鱼类生活史的各个不同阶段,对生存条件有不同的要求。例如,鱼类的洄的;

游,大马哈鱼和鳗鲡。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区分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认识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分布都很重要。

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的作用。

例如,四川二郎山的东坡湿润多雨,分布类型为常绿阔叶林;而西坡空气干热、缺水,只能分布耐旱的灌草丛

东坡为迎风坡,从东向西运行的湿润气流沿坡而上,随着海拔升高↓气温↗↓水汽大量凝结并在东坡降落↓东坡湿润多雨而分布常绿阔叶林;

当气流越过山项沿山脊向西坡下行时,随着海拔降低↓干冷的空气增温,这种干热空气不但本身缺水不能向坡面释放水分(降雨),反而从坡面上吸收水分,↓西坡更加干旱,只能分布干旱灌草丛植被类型。

四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1、最小因子定律

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

早在1840年,德国有机化学家Liebig分析土壤表层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得出结论: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这种营养物质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不良影响;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与系统论中的水桶理论涵义一致:

“一个有多块木板拼成的水桶,当其中一块木板较短时,不管其他木板多高,木桶装水的总量是受最小木板制约的”。

2、Shelford (谢尔福德)的耐性定理

(law of tolerance)

1913年,美国生态学家 Shelford 在最小因子法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耐受性法则的概念,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影响该物种的生存和分布。

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即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对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耐受范围是很不相同的。对温度这一生态因子:

广适性生物属广生态幅物种,狭适性生物属狭生态幅物种。

一般说来,如果一种生物对所有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都是广的,那么这种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也一定很广,反之亦然。

一种生物的耐受范围越广,对某一特定点的适应能力也就越低。与此相反的是,属于狭生态幅的生物,通常对范围狭窄的环境条件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但却丧失了在其他条件下的生存能力。

如高山雪莲、藏野毛牛、温泉中的细菌、沙漠中植物等

3、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所谓的限制因子。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来说并非同等重要,生态学研究主要是找到了限制因子,↓找到了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子。

第四节生态平衡

一、生态平衡的含义

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也越强。相反,

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其调节能力也越小。但是调节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了这个限度,调节就不再起作用,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二、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

三、生态平衡失衡的标志

1、结构上的标志

2、功能上的标志

第3讲 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2011年新版)

2011年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辅导《安全生产管理知识》 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 第一节安全生产标准化 第二节企业安全文化 大纲要求: 1、标准化。根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和相关行业标准,开展企业安全现状评估,策划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达标方案。 2、安全文化。根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评价的相关标准,评估企业安全文化现状,协助制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规划和计划。 本讲要点: 1、标准化的概念 2、《基本规范》的意义 3、标准化的内容 4、安全文化概念 5、安全文化建设基本要素 6、安全文化建设操作步骤 7、安全文化评价程序 内容讲解: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 第一节安全生产标准化 一、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2004一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 [2004]2号),提出了“强化管理,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要求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内开展安全标准化活动。同年5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布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2010),自2010年6月1日起实施。 《基本规范》的发布实施,对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促进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是

有利于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基本规范》采用了国际通用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动态循环的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机构、安全投人、安全管理制度、隐患排查和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等方面的内容作了具体规定,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能够更好地引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近年来,各地区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要求,结合本地区企业安全生产实际,在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开展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加强了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基本规范》总结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共性特点,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进行了规范化定义,对各行业、各领域具有广泛适用性,能够促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在各行业的普遍开展。 三是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原则要求。《基本规范》是对这些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内容的具体化和系统化,并通过运行使之成为企业的生产行为规范,从而更好地促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同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进行自主评定和申请外部评审定级,也能增强企业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所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创造人的安全环境,规范人的安全行为,使人——机——环境达到最佳统一,从而实现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伤亡事故的目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核心是人——企业的每个员工。因此,它涉及的面很广,既涉及到人的思想,又涉及到人的行为,还涉及到人所从事的环境,所管理的机械设备、物体材料等方面的内容。 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行自主评定、外部评审的方式。生产经营单位根据有关评分细则,对本单位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情况进行评定;自主评定后申请外部评审定级。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 二、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一)确定目标 生产经营单位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按照所辖部门在生产经营中的职能,制定安全生产指标和考核办法。 (二)设置组织机构,确定相关岗位职责

大学第十章微生物生态学题库汇总

第十章微生物生态学 单项选择题 1.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识记地球被科学家划分为4个圈,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选项A)土壤圈 选项B)大气圈 选项C)水圈 选项D)岩石圈 答案:A 2.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识记生态圈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 选项A)大气圈 选项B)生物圈 选项C)水圈 选项D)岩石圈 答案:B 3.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识记生物循环的特点是( )。 选项A)运转较缓慢 选项B)可循环性 选项C)运转迅速 选项D)以上均是

答案:C 11. 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生态系统结构不包括下面哪一个方面( )。 选项A)外源能 选项B)生物关系 选项C)营养循环 选项D)能量代谢 答案:D 12. 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认知 生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但不包括( )。选项A)生产者 选项B)消费者 选项C)分解者 选项D)固定者 答案:D 13. 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较难认知度:认知 微生物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不包括( )。 选项A)微环境 选项B)稳定性 选项C)协调性 选项D)适应性 答案:C 14. 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较难认知度:理解

成熟的生态系统的平衡特点是( )。 选项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比例相同 选项B)物质循环与能量循环协调畅通 选项C)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在比例上合理 选项D)物质循环与能量循环大致相等 答案:B 15.知识点:2(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理解土壤中三大类群体微生物以数量排序为( )。 选项A)细菌>放线菌>真菌 选项B)细菌>真菌>放线菌 选项C)放线菌>细菌>真菌 选项D)真菌>细菌>放线菌 答案:A 16.知识点:2(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理解微生物的种质资源库存在于( )。 选项A)水体 选项B)土壤 选项C)植物 选项D)动物 答案:B 17.知识点:2(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理解土壤微生物的季节分布特征一般是( )。

第二章---煤矿安全管理讲课教案

第二章煤矿安全管理 第一节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安全管理人员 一、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要求 二、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职责 三、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职职责 1、技术负责人安全生产职责 2、副矿长分管负责人安全生产职责 3、生产副矿长安全生产责任制 4、机电、运输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 5、值班矿长班长安全生产责任制 6、地质测量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 7、安全管理机构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二节煤矿安全管理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煤矿安全管理是指对生产过程中安全工作的管理,是煤矿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层对企业安全工作进行计划、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只有不到位的管理,没有抓不好的安全;生产安全事故是可防、可控、可以避免的。 一、煤矿安全管理的目的 为了预防和减少煤矿事故,保障职工的安全与健康,保护国家资源和财产免受损失,实现安全生产,促进煤矿企业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煤矿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 根本目的是提高灾害防止科学水平,预先发现、消除或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中危险,防止发生事故、职业病和环境灾害,避免各种灾害。 二、安全管理主要内容 其管理内容,主要是进行安全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方面活动,具体说,它包括三个方面: 1、安全管理基础工作——如:技术管理、专业管理、现场管理、安全管理等。 2、生产建设中的动态安全管理——系指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人员、设备、物流等进行管理。 3、安全信息化工作——主要是对安全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传递、反馈等。 三、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 是在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完成以下三项任务: 一是预防——系指要早期预测、发现、分析、评价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这就是国务院《特别规定》要求的隐患排查。 二是控制——系指对发现的各种不安全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去控制、消除事故发生,要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是国务院《特别规定》要求的隐患治理。 三是保障——通过对事故的预防与控制,从而保障煤矿能够安全顺利的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四、安全管理手段主要有: ◆法律手段——依法办矿、执法从严、违 法必纠。 ◆行政手段——安全工作部署、安全管理 制、安全行政处罚等。 ◆技术手段——优化设计、规程、措施。 ◆经济手段——安全奖惩、安全结构工资、实施安全风险金抵押等。 五、安全管理常用的方法 1、安全检查法:又称安全生产检查,是煤矿企业根据生产特点,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经常性、定期性、监督性的管理活动。 安全检查的内容很多,最常用的提法是“六查”,即查思想、查领导、查现场、查隐患、查制度、查管理。具体实施方法必须贯彻领导与群众相结合、自查和互查相结合、检查和整改相结合的原则,防止走形式,走过场。2.安全目标管理法 安全目标管理是安全管理的集中要求和目的所在,是指将企业一定时期的安全工作任务转化为明确的安全工作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本系统的各个部门和个人,各个部门和个人严格地、自觉地按照所定目标进行工作的一种管理方法。 安全目标管理是一种信任、指导性的管理,它主要是通过定目标、定方针、排日程,依靠自觉行动与严格检查,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十章生物多样性原理和保护

生物多样性原理和保护 当今世界面临的五大生态危机和十大环境危机 人口,粮食,资源,环境,能源五大生态危机,其中环境危机又包括十个方面: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 当今世界面临的五大生态危机,均与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有关,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层次 (一)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它包括数以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所以它是一个内涵十分广泛的概念,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二)层次 1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遗传变异的总和。 2物种多样性:是一个地区内物种的多样性,指有生命的有机体即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3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4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可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和间接价值(不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1直接价值又分为: (1)消耗性利用价值:指直接消耗性的(即不经市场交易的)自然产品上的价值(农民上山砍柴、猎取野物、种植蔬菜、饲养家禽等。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大多利用这部分价值)。并不反映到国民经济的总收入中。 (2)生产性利用价值:通过商业性收获供市场交换产品的价值。这类生物资源产品的生产性利用,如木材、许多药物、人类得到了所需的全部粮食、建筑材料、果品等,对国民经济有重大作用。国家财政总收入中体现出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实质只是这部分价值,其余并未包括进去,这样容易造成人们的误解,从而忽视了其他价值(间接价值)。 2间接价值 间接价值常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有关,即与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有密切关系,如能量固定、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质,以及维持物种关系(协同进化),往往未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消费掉。一般不反映到国民经济的总收入中,但当进行计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