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南宁水务业发展回顾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南宁水务业发展回顾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南宁水务业发展回顾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南宁水务业发展回顾

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南宁水务改革发展新跨越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南宁水务业发展回顾

(二○○八年十月二十八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中国的土地上演绎了30年沧桑巨变,见证了30年辉煌历程。我们南宁市的水务业也和着时代的节拍,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改革开放30年,我们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也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值此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对南宁水务业3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目的是总结经验,面向未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南宁水务业改革发展的新跨越。

一、改革开放30年来南宁水务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坚持以水务业发展为主线,企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

南宁水务业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跨越两个世纪,经过了三个创业和发展时期。在企业70多年的发展历程当中,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企业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水务业发展为主线,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顺应南宁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快水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目前为止,公司总资产已达43亿元,是1978年1107万元的380多倍;拥有7个供水厂,1家供水分公司,日供水能力为119万立方米,是1978年的4倍;敷设口径80毫米以上供水管道总长度超过1800公里,供水面积超过180平方公里,是1978年的3倍,供水区域从南宁市建成区扩展到了邕宁蒲庙城区及中国—东盟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设施从无到有,先后建设完成了埌东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工程和江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4万立方米/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迈入全国污水处理先进城市行列。

近十多年来,企业在水价比较低的情况下,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位于全国36个重点城市(首府城市、直辖市、单列城市)同行业前列。曾被评为

广西“三好”企业、广西质量效益型企业,连续14年夺得振兴南宁“经济效益杯”劳动竞赛金杯奖,四度被评为南宁市明星企业。自1978年以来,获得市级以上的各类荣誉称号超过500项。如今,公司已从当初单一供水的小水厂,发展成为拥有供水和污水处理、城市内河整治及水务相关产业三大业务的大型水务投资集团公司,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始终保持在全区同行业首位,是广西百强企业。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南宁市的城市水环境,为南宁市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二)坚持以改革创新为主题,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

改革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南宁水务企业不断改革创新的30年。作为一个自然垄断的企业,我们也经历了从完全封闭到逐步市场化的改革历程,尤其是近10年来,我们按照国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开拓思路,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积极实施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实现了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

2004年,南宁市政府将南宁市自来水公司、南宁市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和南宁市埌东污水处理厂合并重组为南宁建宁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水务产业链的有机整合,企业的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迅速增强。

2006年,集团公司按照“引资改制,争取上市”的思路和“国有控股、多元投资、规模经营”的原则,对供水和污水处理资产再次进行优化重组,探索产业运营与资本运营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集团公司以所属的供水、污水处理主业资产出资,对外引入战略投资者以现金出资,设立了国有绝对控股的专业水务运营企业—广西绿城水务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广西首家、国内为数不多的供排水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具有完整水务产业链和多元投资主体的水务企业。

2008年,集团公司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业务、结构的进一步整合重组,建设成为投资控股型的集团公司——南宁建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这是集团系统的资本运营中心,将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筹融资功

能、投资管理功能,集团公司各控股子公司承担具体业务专业化的建设、运营、管理。

(三)坚持以管理和科技创新为手段,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水务行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是我们的头等大事。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管理创效益,以科技促发展,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和先进适用的科技手段来提高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

在管理上,公司在全区同行业内率先导入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将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纳入了质量管理体系,使生产经营管理逐步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其次,建立了严密的水质“三级检测”制度,先后投入1500多万元,购置了国内外先进的水质检测设备,目前公司的水质检测能力已由原来的65项增加到218项,检测设备和能力进入全国同行业前列。公司的自来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从1994年以来,一直位于36个重点城市同行业的前9位。

在科技创新方面,公司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公司的工艺构筑物出厂水浊度从5度提高到1度以下,大部分设备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公司的供水调度和供水管网都应用了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化管理,并先后购置了多台多功能供水抢修车和破路、挖掘机械,大大提高了供水抢修的效率,确保了管网水压综合合格率和管网漏损率指标多年来均优于国家标准,位于全国36个重点城市同行业的前列。

在服务方面,我们自行开发了应用营业收费微机管理系统,采用掌上型电脑抄表、自来水收费与银行联网,设立了24小时值班的“96332”水务服务热线,提高了工作效率,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经过努力,公司的用户满意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先后获得建设部文明示范窗口、公用行业规范化服务单位、全区用户满意企业及全区用户满意服务等荣誉称号。

二、30年来南宁水务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1、建设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

关键要有一个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改革开放至今,是我司发展最快的时期,之所以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关键的一点,就是公司领导班子紧密团结, 精诚合作,“一岗两责”,分工不分家,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带领公司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使我们克服了改革发展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2、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企业改革发展问题上,我们坚持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根主线,始终把供水主业发展放在首位,遵循“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科学发展原则,立足南宁市和本企业的实际,扎扎实实地规划和实施水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寻求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同时,我们还注意统筹兼顾,处理好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关系,主业与相关产业发展的关系,使各方面的建设得到协调发展。

3、把握和抓住机遇是企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企业之所以发展那么快,很重要的两点:一靠抓住机遇,二靠国家政策。在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我们抓住了邓小平南巡讲话、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北部湾开放开发等历史机遇,利用国家扶持水务行业的种种优惠政策,办好自己的事情。我们曾充分利用国家允许收取管道增容费和供水建设费的政策,积极争取西部国债、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的长期低息贷款,筹措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加快水务设施建设步伐。还充分利用了价格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等有利政策,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4、实施人才和科技兴司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科技创新与人才资源已经成为一个企业获得强大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们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推进科技进步,把优秀的科技成果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用规范的管理、高效率的劳动、高质量的产品、高水平的服务换来企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地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引进和留住人才管理制度,以及提高人才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现在我们企业已经有了一支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人才队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5、全心全意依靠全体员工是办好企业的根本保障。员工是企业的创造

者,是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兼顾国家、企业、员工三者的利益,坚决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积极创造促进员工全面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在企业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不断增加员工的收入,不断改善员工的福利和工作、生活条件,使员工实实在在享受到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增强员工搞好企业的信心和决心。只有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好企业,企业改革发展才有动力和源泉。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谱写水务业改革发展新篇章

今年2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南宁市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黄金时期,这使得我们水务业的发展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今后集团公司将以水为本,重点发展三大业务:(1)供水、污水处理:南宁市六城区、五县县城的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融资、建设和运营。(2)内河整治:南宁市城区内河整治等工程的投融资、建设和管理。(3)水务相关产业:大力发展与水务相关的市政施工安装、仪表检测、纯净水生产销售等业务,进一步延伸水务产业链。结合企业实际,我们提出:到2010年末,集团公司资产规模要达到100亿元,营业收入实现10亿元;到2015年,集团公司的资产规模力争达到200亿元,营业收入达到20亿元的奋斗目标,力争把集团公司打造成特大型的水务“航母”,成为全区水务行业的旗舰,中国水务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为此,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完善投资控股型集团公司构架,努力打造南宁水务投融资平台。要进一步整合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资源,增强集团公司的规模和资本实力,优化和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将集团公司建设成为南宁水务投资控股型的集团公司,南宁市水务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平台。通过探索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等多种融资道路,创新企业的发展模式,为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2、加大水务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未来几年,我

们将继续加大水务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在供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建设南宁市城区(含五象新区)供水管道工程、良庆、五象供水加压站等工程;筹建江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五象新区污水管道工程、沙井和富宁大道污水管道和沙井提升泵站等工程;到2010年底,完成武鸣(含中国—东盟经济开发区)、横县、马山、上林、宾阳县县城的污水处理厂建设,使南宁市六城区的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五县县城的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在内河整治方面,将续建民族大道三岸雨水渠、凤岭冲沟改造二期工程,建设朝阳溪环境综合整治三期工程、二坑溪综合整治、南湖水质改善等工程。

3、以水务主业带动相关产业,实现企业全面协调发展。在发展水务主业的同时,我们还将优化调整相关产业的结构,集中力量发展与水务主业相关、有一定竞争力的建筑安装、纯净水生产销售、流量仪表检测等产业,延伸水务的产业链,做大做强水务相关产业,促进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既是历届领导班子带领水务人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也离不开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30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水务人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业绩回报了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时代。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在市委、市政府、市国资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协作,抢抓机遇,努力拼搏,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开拓南宁水务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摘要】日前我国多数省份的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广大人民对地方政府的改革举动深为关注。以前的地方政府人员臃肿、机构过多、职权交叉导致腐败现象日益严重,所以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再者,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难度超过其上级、上上级政府机构的改革。因此,本文将抓住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进行研究和探讨,着力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共性与个性进行叙述。 【关键词】大部制省直管县因地制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央、省级政府就已经经过了好几次的机构改革,地方政府也不例外。而地方政府的改革成效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地方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以往的政府机构改革总是跳不出人员及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在此方面,地方政府亦是面临同样的窘境。2008年10月,随着上海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被中央正式批复,新一轮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随即也拉开了大幕。此次,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应该极力避免以往出现的现象,以全新的方案对机构进行改革。但是同时我国的地方政府相对政府机构其上级、上上级政府机构的改革有其更困难的地方。 首先,地方政府财政不足。要想在改革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财政就要有所保障,而财政正是地方政府遇到的最大难题,如果没有足够的财政做保障,再好的改革方案也是空谈。因此,地方政府在改革机构的时候在财政方面需要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自身也要有所准备。 其次,地方政府在机构设置上也是改革成效取得成效的一大绊脚石。现在的理论工作者对中央政府亦或是省级政府的改革或许已然是研究得很透彻了,但是对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研究确是毫无成效,或是直接将中央或是省级政府机构 第1页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次1982年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1988年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 第三次1993年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第四次1998年 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关于我国行政机构改革之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

关于我国行政机构改革之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改革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改革领域已经逐渐的从经济建设延伸到政治以及其他领域,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变化。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建设,我国政府的职能正在积极转变,行政体制也在不断改革,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政府作为我国国计民生发展中重要的基石,对国计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科学合理的转变政府职能,推动行政机构的进一步改革,是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前的严峻考验。所以本文针对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方面加以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有利于我国政府加快角色转变,更好的推动社会发展。 【关键词】职能转变;行政改革;权力分散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坚持政府职能的转变,自觉落实简政放权的指导方针,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渐步入转型时期,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很多不足都逐渐的突显出来,行政审批程序复杂,职能转变不得当等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进一步明确了

政府的职能,对于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想要更好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更好更快的推动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强化经济服务角色 我国当前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政府对于经济发展中职能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想要更好的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对政府和市场的界限加以明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时期,对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极易导致政府过多的参与市场资源配置,引导市场走向,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隐患。而这中参与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行政审批环节,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可预测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市场经济的竞争程度十分激烈,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政府过多的行政审批束缚了市场经济的竞争程度,也就束缚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行政审批程序较为复杂,往往一套流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现象导致了很多市场竞争行为的失败,也导致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衰弱,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于政府和市场界限的认识,要充分的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要明确自身在市场经济发展领域的职能,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文献综述

有关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文献综述: 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特点与对策 【参考文献:领导科学2011年05期王振海; 刘文俭; 青岛行政学院; 青岛行政学院管理学教研部;】 根据此篇文章,与前四次改革相比,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具有的鲜明时代特点: 特点一是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央对机构具体设置形式、名称、排序等,不统一要求上下对口,有条件的地方课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合并一些职能相同相近的部门,甚至允许一个部门对应上级几个部门。 特点二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机构改革在职能定位、理顺体制、机构设置、责任界定、层级分工等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并体现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突出强调地方政府要更好履行职责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特点三是责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要求,在赋予部门职权的同时,明确其承担的责任,要通过“三定”(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工作,实现权责统一,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推动责任政府建设。 特点四是首次提出机构编制备案制度个层级调剂制度。中央要求,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审批程序和备案制度。改革过程中,人员编制虽然总额不得突破现有规模,但是在同一层次内,可以根据职能的调整,对人员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实现有增有减,优化结构;如需跨层级调整必须按程序报批。这在历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是首次,是针对新一轮改革的特别创新之举,充分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推进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体现: 1、城乡一体原则。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应当遵从“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在机构设置和职 能整合上要体现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城乡劳动就业的统筹,以更好地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2、满足需要原则。一要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满足利益多 远的需要(充分考虑地方利益、地区利益、行业利益、阶层利益的平衡,既要构建合理的利益配置机制,又要防止追逐违法利益);四要满足技术发展需要(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 3、统筹兼顾原则。统筹兼顾职能设置、权利配置、府际改革(即统筹上下级政府机构改革, 以利于形成上下合力1。使得行政成本1+1<2,行政效率1+1>2)各种内外上下级关系。 1石亚军,施正文.探索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8(2):9-11

最新-2019年政府机构改革 精品

2019年政府机构改革 篇一:2019年国考申论热点:城管执法要机构改革更要权力法定2019年国考申论热点:城管执法要机构改革更要权力法定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即将开始,很多考生已经进入复习冲刺阶段,下面是文都网校公务员频道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帮助广大考生攻克申论,助力国考!【热点事件】据报道,住建部近日下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设立城市管理监督局的通知》,决定设立城市管理监督局,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协调机制和考核机制。 据称,住房城乡建设部稽查办公室将整体改编为“城市管理监督局”,负责拟定城管执法的政策法规,指导全国城管执法工作,开展城管执法行为监督,组织查处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重大案件等职责。 【参考评析】现代城市治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及相互交织性,使得原有条块分割的部门执法体制捉襟见肘,旨在实现多部门综合执法职能的城管执法应运而生。 但是,自从建立伊始,城管执法便面临没有“婆婆”的体制尴尬。 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和明确统一的立法指引,各地在城管执法体制设置上五花八门,组织机构、职权范围、执法监督等都不尽一致,客观上造成了实践中城管执法失范。 要改变“九龙治水”的部门执法弊症,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首先必须从组织体制入手,在现有的行政结构中组合出科学高效的城管执法体制。 此前,一些地方在划分调整部门职能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城管部门。 例如,北京市以原市政市容委为基础,成立职权范围更广的城市管理委员会。 但从国家层面看,中央政府始终缺乏专门的城管机构,相关职权虽然划归了住建部,但在住建部中也缺乏专门性机构,不便于更加专业、更为集中地开展工作。 此次住建部设置的城市管理监督局,严格意义上讲并非全国城管执法的“婆婆”。 从职能上分析,城市管理监督局只是住建部的“内设机构”,并不直接对外行使执法职能,负责“指导”而非“领导”全国城管执法工作。 但是,这种定位更加突出了规则供给和监督查处的功能,回应了当下执法实

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改革回顾和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44866581.html, 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改革回顾和启示 作者:刘晓光 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14年第10期 【内容提要】建国以来,我国业已实施了9次机构改革,第10次机构改革方案已被十二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目前各地正在实施。本文简述了这10次机构改革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得出三点启示:一是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核心,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二是权力本性是扩张的,阳光是权力的防腐剂,制度是权力的克星;三是改革的认识规律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在规划中前行”。 【关键词】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制度 【作者简介】刘晓光,中共阿拉善盟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管理学讲师。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10-0008-03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全会作出了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战略部署,如何稳步推进这一轮机构改革,实现规划中提出的预期目标,是一个执政党和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概述 自1949年建国至今,我国业已实施了9次机构改革,第10次机构改革方案已被十二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目前各地正在实施。由于机构改革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方案各有不同,这里只对国务院的改革情况作简单介绍。 (一)第一次机构改革。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国务院,设立部委 机构35个、直属机构20个、办公机构8个以及秘书厅共64个部门。1955至1956年,国务院对所属机构做了调整,调整后职能部门由64个增加到81个。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国务院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从1958年开始,中央向地方下放了由中央集中管理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国务院所属机构也进行了精简合并,经济管理部门由50个减为36个。从1960年起,中央重新强调集中统一。1961年,为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原来撤销的机构又相继恢复,而且又增设了新的部门。 (二)第二、第三次机构改革。一是1960至1964年,先后在中央和地方进行了两次集中的干部精简运动。1960年7月至1961年9月,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级机关,以精简事业单位为重点,中央各部门司局级机关减少15%,事业单位减少26%,行政机关精简16000余人,事业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7次政府机构改革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7次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82年.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实行了干部年轻化.其成功点不仅在于精兵简政.这次改革的深远影响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二是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四化”标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第二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88年.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机构人员编制比原来的实际人数减少19.2%,并首次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我国改革的重心已由农村转向城市.尽管由于后来复杂的原因,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但其历史性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直到现在,仍然是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这次政府机构改革转变了政府职能. 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93年.改革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这次改革提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目标,实现“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行政管理职能转向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这次政府机构改革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如果说过去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到1992年终于“摸”到了这块“石头”,即邓小平南方谈话时强调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98年.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这是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主要任务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了1/4,移交给企业、地方、社会中介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的职能达200多项,人员编制减少了一半.与此同时,新组建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4个部委.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消除了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这次改革精简力度很大,一个突出特点是,行政管理从具体的工业经济管理中淡出.除了国防科技工业和信息产业两个管理部门外,这次改革将其他直接管理工业的10个部委都撤消了.同时,在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机构,提出公务人员要减一半,国务院当时3.4万人减了1.7万人. 第五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2003年.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由28个部门组成.这次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提出政府职能应集中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改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立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商务部,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国家经贸委下属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为目标.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改革目标很明确,即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作者:中国人大网来源:中国人大网编辑:信息中心发布时间: 2008-3-17 10:50:12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及政务院机构图 1951~1953年 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

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 1954~1956 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

1956~1959年 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18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经过调整,国务院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到同年底,国务院设68个工作部门。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和撤并,到同年底,国务院设39个部委,21个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机构总数达60个,比1956年减少21个。 1959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

政府机构改革讲话范文.docx

政府机构改革讲话范文 政府机构改革讲话 同志们: 机构改革是备受大家关注的一件大事。党的xx大、xx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深化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去年10月和今年2月,市委、市政府两次召开会议,对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进行了安排部署,市委书记傅德辉、市长王玲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有关精神,安排部署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今天的会议很重要,郑书记亲自主持会议,并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有效地推进改革。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推进改革是大势所趋 (一)推进县政府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先后进行了五次政府机构改革,无论政府机构设置还是职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是还不够,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迫切要求进一步深化以政府机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省、市政府机构改革目前

也已基本完成。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县政府机构改革,对县政府及部门的职责权限、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和改革,使县政府职能定位更加明确,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岗位职责更加明晰,运行机制更加完善,行能力更加提高,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加适应。 (二)推进县政府机构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涉及到发展的理念、思路和方式方法的转变和创新。政府机构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必须与科学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相适应,完善体制机制,优化组织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如果政府机构改革滞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方法还是老一套,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甚至阻碍科学发展。我们要通过深化机构改革,完善体制,优化机制,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提高政府执行力和行政效能,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沙洋跨越式发展。 (三)推进县政府机构改革,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履行政府职责的迫切要求。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大胆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反映在:一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不分的问题仍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 自私有制产生以后,为促进私有制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巩固私有主的利益,便诞生了为其适应的统治工具,在这所有的工具中,国家,是其最高级中的代表。国家一直都在履行着统治、管理、和口号性的服务职能,作为国家的显著性代表,政府机构(行政机构)所发挥的职能更是至关重要。世界各国搜十分重视科学行政,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机构改革,西方各国的政府机构改革紧随时代步伐,在民众的强烈要求下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中国的政府机构改革也在与时偕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乃至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一个全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在30年来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政府也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改革的背景(一)国际环境 1、全球经济一体化。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商品、劳务、资本、技术和服务在国际范围内出现一体化趋势。这就加剧了各国的各方位竞争,对政府行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其次,统一的服务指标和规则体系,要求各国及时改变落后的法律规章和市场准则。第三,一体化使得政府的部分权利发生了转移,要担负起更多的国际事务,在区域组织中要进行各方面的参与和活动。 2、世界范围的行政改革浪潮。随着后工业化的到来,西方各国相继陷入入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与之相伴的是持续的政府信任危机和管理危机。在此,西方社会相继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进而席卷全球,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的行政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国内环境 1、思想观念的转变。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过程。它以1978年底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起点,主要针对“两个凡是”、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等问题和困惑,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后两个标准被邓小平概括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为主要理论武器,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历史进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种思想的大解放,既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和升华(包括对外国经验的借鉴),又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发展。 2、政治主题的转变。阶级斗争为纲只能是社会倒退、民心背离。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政治路线。

机构改革动员会上的表态发言

在政府机构改革动员会上的表态发言 按照市委、市政府批准的《**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县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这次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服从改革发展大局,齐心协力、坚持“三个突出”,扎实推进,确保圆满完成改革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突出高位推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对照此次机构改革的任务要求,县委、县政府成立相应工作领导机构,每项工作也都成立工作组,有具体分管县领导担任组长,并明确相关副组长。县委、县政府每个月至少调度一次,每个工作组每周至少调度一次,确保工作有人拍板、有人管事,及时研究、妥善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是突出高点谋划。每个工作组在谋划工作、推进工作的过程中,注重“三性”,即:统筹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既突出当前重点,也考虑到长远发展,不“吃一节剥一节”,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既有特色、亮点,也充分考虑到用地、资金等方面的现实承载力;既有清晰的目标,也有清楚的步骤,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在总目标中细化每一步,在做好每一步中体现机构改革的总要求、实现总目标。 三是突出高效落实。市委书记**同志在参加在省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时,要求各级干部要做到“五个抓落实”,即:带着使命感责任感抓落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抓落实,切实提高能力素

质抓落实,创新方法改进作风抓落实,加强督促检查问责抓落实,我们一定贯彻落实**书记讲话精神,严格按照“项目化、时间化、责任化”的要求,列出项目表、路线图、责任人。按照定下来的时序进度,各位组长抓调度、抓协调,各责任单位去抓执行、抓落实,督查考核办去抓督查、抓考核,确保我县机构改革扎实推进。 县政府机构改革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务实的工作作风,稳步有序地做好改革的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各项改革任务,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生态的新**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中国政府6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机构进行了六次较大的调整:一是1982年,改革内容主要是干部队伍年轻化、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并将条件成熟的单位改建为经济实体组织的政府机构改革;二是1988年,主要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三定”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三是1993年,主要是政企分开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以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四是1998年,以中央政府人员、机构减半为目标;五是2003年,主要以职能划分清晰为改革目标;六是2008年以大部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为主要目标,这个阶段的政府机构改革十分艰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行政权力,调整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完善公共财政模式,提供更多的公共福利与公共产品。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1988年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

对我国行政组织机构改革的认识

对我国行政组织机构改革的认识 14电子一班2014329600173周启 摘要: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民众对政府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集权的,大包大揽的政府已不再适合中国发展的要求。加入WTO,不仅我国的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且对我国整个行政系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今所需要的政府应该是一个“精干,廉价”的政府。显然,在各领域都呼唤改革的现在,行政改革已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国家已经从短缺经济进入买方市场,市场机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我国政府机构的设置却仍然沿袭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职能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封闭、半封闭、政企不分、企业办社会的运行机制,使企业正常的市场行为受到众多的“婆婆”的干预,这就使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被削弱。同时,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上的庞大的政府机构,由于分工过细,权力过大,以致造成了机构臃肿、人员过多、政企不分,滋生出了官僚主义,助长了不正之风,也给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政府机构改革,正是要破除现行政府机构的种种弊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这也是实现我国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机构格局的需要,是把现行的官本位色彩较强的行政机构变为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的需要,是一场具有十分重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深刻革命。 那么为什么要深化行政改革呢? 一.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保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明确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为全面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提供理论支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其次也是构建社会注意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在坚持发展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协调利益关系,更加注重依法行政,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鼓励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监督政府行为,更加注重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构建政府、社会、公民互补的和谐关系。所有这些都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当前我国现实国情看,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前提,也是党的士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 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国家财政压力大,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机构依然比较庞大,给国家财政压力比较大。据统计,我国目前财政供养比例为40∶1。2000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口4290万,按该年度党政机关10043元的平均工资计算,一年的人头费就达4300多亿元,占当年财政收13380亿元的32%。在这样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被用来供养人员,形成了“吃饭财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只能用极小一部分财政来发展公共事业,造成公用基础设备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效果。

机构改革动员会上的表态发言(范文)

本文系邮箱投稿,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照搬照抄! 在政府机构改革动员会上的表态发言 按照市委、市政府批准的《XX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XX县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这次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服从改革发展大局,齐心协力、坚持“三个突出”,扎实推进,确保圆满完成改革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突出高位推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对照此次机构改革的任务要求,县委、县政府成立相应工作领导机构,每项工作也都成立工作组,有具体分管县领导担任组长,并明确相关副组长。县委、县政府每个月至少调度一次,每个工作组每周至少调度一次,确保工作有人拍板、有人管事,及时研究、妥善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是突出高点谋划。每个工作组在谋划工作、推进工作的过程中,注重“三性”,即:统筹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既突出当前重点,也考虑到长远发展,不“吃一节剥一节”,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既有特色、亮点,也充分考虑到用地、资金等方面的现实承载力;既有清晰的目标,也有清楚的步骤,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在总目标中细化每一步,在做好每一步中体现机构改革的总要求、实现总目标。 三是突出高效落实。市委书记XX同志在参加在省政府

机构改革动员大会时,要求各级干部要做到“五个抓落实”,即:带着使命感责任感抓落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抓落实,切实提高能力素质抓落实,创新方法改进作风抓落实,加强督促检查问责抓落实,我们一定贯彻落实XX书记讲话精神,严格按照“项目化、时间化、责任化”的要求,列出项目表、路线图、责任人。按照定下来的时序进度,各位组长抓调度、抓协调,各责任单位去抓执行、抓落实,督查考核办去抓督查、抓考核,确保我县机构改革扎实推进。 县政府机构改革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务实的工作作风,稳步有序地做好改革的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各项改革任务,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生态的新XX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历次大部制改革及其影响

历次大部制改革及其影响 班级:基层行政管理班 姓名:胡文训 学号:3100310044

摘要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务院进行了七次的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或者称“大部制改革”。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本世纪中叶进入中等发达国家奠定了基础。本文针对改革开放后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就其内容和影响展开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政府机构改革(“大部制”改革)、职能转变、人员减少、部门减少

目录 绪论 (1) 一、1982年改革 (1) 二、1988年改革 (6) 三、1993年改革 (7) 四、1998年改革 (9) 五、2003年改革 (10) 六、2008年改革 (11) 七、2013年改革 (12) 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5)

绪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做了不懈的努力,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政府机构,为了管理的需要,几乎处于臃肿的状态,对此,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共进行了数次的“大部制改革”。所谓“大部制”改革,就是政府把那些职能相近、管理权限相同的部门合并成一个大部门,实行统一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2008年、2013年进行了七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 一、1982年机构改革着力点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再次背景下,1982年第一次大部制改革由此展开,此次改革历史三年之久,首先从国务院开始,自上

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深层次问题的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即将全面展开。政府机构改革,说到底是权力结构、利益格局、政策规制的重新调整和建构。也正因为如此,机构改革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自80年代以来,我国已有过多次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践,但其改革的成效不彰,究其原因在于对这些深层次问题的改革和调整的勇气不足,决心不大,措施不力且不到位,因而出现政府机构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避免这一现象的再度重复,无疑须在权力结构、利益结局、政策规制的重新调整和建构上下功夫。对此,笔者认为,着力解决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一、在权力结构的调整上,要着力解决权力部门化问题权力,是一种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权力的主体。政府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政府的权力是源于人民,是受公众的庄严嘱托而行使,以为公共运用所限制,以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目标而代表、反映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府的权力也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然而,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府权力结构,把触角伸向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政府部门对权力的分割而支配、控制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尤其是在现行管理体制中,政府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去管理企业,造成了政府部门分兵把口行使企业董事会职能,计划部门掌握着投资决策权,经贸委掌握着技术改造审批权,物价部门掌握着产品价格审定权,劳动人事部门掌握着劳动用工人事审批权等等,特别是一些专业经济行政部门还直接充当大中型企业的“婆婆”,掌握着整个行业的企业管理大权。这种无限膨胀其权力,把本应属于企业的权力而由政府各部门所分割的权力部门化(即市场主体的权力政府部门化)的结果,使企业成为了政府各部门的附属物,政府各部门分别执掌着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的各种大权,企业无论是项目审批、资金投入、工程上马、企业投产,还是产品销售、技术更新、规模扩张、资金融聚,都必须依赖政府各部门的支持和安排。企业所依赖的不是市场而是政府部门,这种权力部门化的政府管理模式已日益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羁绊。其原因就在于:第一,它造成了政府办企业的政企不分的普遍现象,障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阻滞了市场主体的形成。第二,它制约着投融资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政府部门不放下项目与贷款审批的笔,新的投融资体制就难以建立起来。同时,国有专业银行如果不与政府脱钩而实现商业化,也难以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且政府也会被金融风险和责任纠缠不休。第三,它影响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的形成。因为,权力的部门化必然导致部门、行业和地方保护的“诸侯经济”的出现,阻碍公平竞争和市场体系的培育、发展。第四,权力部门化影响了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增强。政府各部门分兵把口插手企业的微观经济事务,就无暇也无心顾及宏观调控,而这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必须在解决权力部门化问题上下功夫。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职权,实现政市、政企、政社分开,把那些不属于政府部门职能的事务切实转交给市场、企业、社会,把那些属于市场主体的权力真正交还给市场主体。具体说,就是要把国有资产营运职能转移给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把生产经营职能转移给企业,把资源配置职能转移给市场,把评估、计量、公证、仲裁、科研设计等服务性职能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让所有社会成员和市场主体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政府则集中精力为各市场主体的运行建立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和宏观稳定的经济环境。把由此失去行政职能的行政机构,特别是专业经济行政机构及失去事务的行政人员加以裁减,进而给行政机构彻底消肿。如果不把属于市场主体的权力真正交还市场主体,权力部门化问题不解决,不仅政府机构难以精简,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一句空话。二、在利益格局的调整上,要着力解决利益部门化问题利益部门化是与权力部门化紧密相联的。权力部门化的实质在于利益部门化。所谓利益部门化就是某些政府部门或行业单位,凭借其行政特权(劳动用工人事权、项目资金审批权、技术改造审批权、质量监督检验权、产品价格审

2008政府机构改革详细说明

2008政府机构改革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国务院组成部门:外交部、国防部、教育部…… 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1个) 国务院直属机构: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国务院研究室(共四个) 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新华通讯社、社会科学院、气象局、地震局、工程院 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信访局、粮食局、能源局、烟草专卖局、公务员局 2、回顾 一、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干部年轻化,其历史性进步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 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二、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 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由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这一命题在实践中没有及时“破题”,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但是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 三、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首次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1993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其历史性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但从学术观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目的清楚、目标不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改革任务就是要减少、压缩甚至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但从1993年机构设置来看,这类部门合并、撤销的少,保留、增加的多。如机械电子部合并本来是1988年改革的一个阶段性成果,1993年改革时又被拆成两个部——机械部和电子部;能源部本来是在1988年撤消了三个专业经济部门的基础上建立的,1993年改革又撤消能源部,设立了电力部和煤炭部。给人的印象是,目的与目标背道而驰。1993年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实行了中纪委机关和监察部合署办公,进一步理顺了纪检 检查与行政监察的关系。1993年实行中纪委机关和监察部合署办公的这种做法,是统筹党 政机构设置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1998年——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鉴于当时机构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1998年中央人民政府实施了2008年之前涉及面最广、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1998年改革的目的与目标高度协调。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目的,尽快结束专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体制是目标。1998年改革历史性的进步是,政府职能转变有了重大进展,其突出体现是撤销了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共10个: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地质矿产部、林业部、中国轻工业总会、中国纺织总会。这样,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到目前为止我们都还在享受这个成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