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历史的作用

学习历史的作用

学习历史的作用
学习历史的作用

学习历史有什么用

记得上中学时最厌烦的就是历史课,感觉枯燥冗长,空洞无味,不但没有认真好学,还给自己编造了不认真学习的理由——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现代人要发展就要往前看,预见未来,干吗老要回头去学习过去的事情,现在想来当时的思想是多么的幼稚可笑。经过多年实践和生活的体验,进入中年之后越来越觉的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历史是经验、教训、明鉴、秉承,是过去的沉积,未来的导向;一个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你融会贯通、惩前毖后,是学习的源泉,进步的信心。

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事件刚刚曝光的时候,国人一片哗然,谴责声、讨伐声一浪者运动之父——拉尔夫-纳德就成名于那个时代,他将消费者维权推上了一个新的高点。知道了这些,民众就会理解“食毒时代”只是经济高度发展之后的必然产物,人们只有通过理智地维权,让政府建立起更加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来保障人民生活的高质量与高度的安全性,民众就不会再迷茫地谴责与声讨,而是有目标有方向地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并最终为人民与国家带来公正和持久的利益。看来美国人的历史我们也能借鉴,教我们少走许多弯路,这难道不是读历史的好处?

历史学科是一间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信仰和精神意念等万面的建设上。由于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使得历史因没有实用价值、毕业后就业机会少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倍受冷落和歧视。其实历史作为一间基础学科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科能力、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个人

1.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

不懂历史,就难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经验和启示。

历史作为一间科学,它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广泛的包容性,它包括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风俗等等。西人说:"历史叙述过去,但是这个过去乃是现在的历史。"历史把老人们的经验传给儿童,若没有历史,老人也如儿童"。可见,历史是反思之学,我们埋应从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获得启迪。从前人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以前事为师,努力取其教益。因而,历史具有借鉴资政和启迪心智的功能是不争的事实。

学习历史使人明智。历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增长人的智慧,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多学一点历史知识,对自己做人处事,对自己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不管以后你从事的何种职业,都是必要的。其次什么人学历史有用,每个人都有用。但是历史对每个人的作用有大小之分。领导者学历史作用比普通人作用更大,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普通人学历史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鉴古识今,少走弯路,这是有很强现实意义的。

2.学习历史可以提高对社会和当前世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对于社会

1.传承

我们学习历史,其实也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至今不曾中断的国家,其本质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当一个外国人比中国人还熟悉中国历史的时候,是这个中国人的悲哀;当大多数的国人都不了解本国历史

的时候是这个国家的悲哀。当日本人说钓鱼岛是日本的时候;当台独分子说台湾本来就是独立国家的时候;当韩国人说东北是韩国的时候,你一定很气愤,但是你不了解历史的话你也就只能气愤。当今世界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至今,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展现已经不仅仅局限GDP,更多的是你这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什么?国民的素质,国家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等等。日本和韩国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的。我们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继承先人的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

2.以史为鉴,明正现实

“以史为鉴”即指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智慧,总结得失、经验与教训,这属于能力目标的范畴。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又说,“毛泽东研读二十四史从而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这些只不过是权术者从治国的角度汲取历史智慧的表现,其实,历史在其他方面也展现了他的鉴今功能,比如,经济方面: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严重污染为人类敲响了环保的警钟,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观。民族关系方面:唐太宗给我们树立了“和为贵”的民族观。对外关系方面:我们总结出了“闭关锁国”则遭受“落后挨打”的道理。在国际关系方面:两次世界大战的阴霾使人们无比渴望和平等等。总之,“以史为鉴”,就是告诫后人,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可妄为。所谓“明正现实”即指用历史的传统美德来匡正人们的言行,塑造人们的精神,这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推开历史厚重的大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一面面鲜活的精神旗帜:在大盂鼎的铭文里,我们听到了周康王“反腐倡廉”的呐喊声;在儒家经典里,我们读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在古希腊先哲的智慧中,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在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我们学会了释放人性,提倡理性,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等;在近代科学家伽利略、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大师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不怕失败,艰苦钻研、谦虚谨慎的科学精神;在屈原的离骚里,我们感受到了忧国忧民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在商鞅、王安石、张居正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改革家们不畏强权、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在一代代革命先烈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救国、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唐宋文明和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中,我们感受到了海纳百川、面向世界的博大胸怀;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和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中,我们感受到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思想精髓……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为国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却在无形中洗涤着每个读史人的灵魂,净化着我们的精神家园,它们像是一桌大餐,为我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它们似一把锄头,除去我们心灵的杂草,它们又像是一束束鲜花,填补着我们缺失的灵魂家园,让人类一直走向真、善、美。现在,就让我们站在历史之镜前,审视自己的灵魂,用这些精神来匡正、规范我们的言行吧!在以上三者的关系中,“明了过去”是正视自己的开始,“以史为鉴”为现代人敲响了警钟,而“明正现实”则塑造者国人的精神,我想,最后一点恐怕才是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吧

3.祖国振兴需要爱国精神

历史有巨大的育人功能,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国际环境严峻复杂的形式下,在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我们迫切需要爱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及其巨大的凝聚力来增强公民的民族自信,凶、自蒙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做出努力。

初中历史_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考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课》教学设计 【知识要点】 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2155周年)七上p82-84 2、208年赤壁之战(1810周年)七上p103-104 3、383年淝水之战(1635周年)七上p110-111 4、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1400周年)七下p7 开元盛世(713-741)(1305周年)七下p12-15 5、1368年明朝建立。(650周年)七下p88 6、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585周年)七下p93-95 7、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465周年)七下p97 8、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335周年)七下p104 【复习目标】 1、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知道赤壁之战; 3、知道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知道明朝的建立; 5、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6、了解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设计思路】 1.结合学案,引领学生对与相关的史实进行纵横归纳与梳理,从而让学生所 掌握的知识成为体系。 2.围绕课标,联系时政热点,设计练习题,进行试题创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阅读、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及解题方法与技巧。 3.引导学生阅读史料,通过资料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审题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导入】 师:这段美轮美奂的乐舞,就是源于唐朝的《千手观音》,唐朝那段辉煌的历史就是这节课的复习重点之一。 【明确中考复习方向:】 师: 1、常规要点:第一位、第一次、转折性、标志性的事件等; 2、周年纪念的历史事件(逢五、逢十); 3、时政热点能够切入的历史知识点; 临沂市中考考试,从周年纪念的事件切入的试题,比例越来越高,是中考复习的重中之重。【明确目标】 师:本节课我们复习四个主题 (一)、历史盛世:唐朝建立隋朝灭亡。(1400周年)、开元盛世(713-741)(130周年)。 (二)、以少胜多的战役:208年赤壁之战(1810周年)、383年淝水之战(1635周年)。 (三)、对外交往: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2155周年)、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585周年) (四)、台湾问题: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335周年)

学习历史的作用

学习历史有什么用 记得上中学时最厌烦的就是历史课,感觉枯燥冗长,空洞无味,不但没有认真好学,还给自己编造了不认真学习的理由——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现代人要发展就要往前看,预见未来,干吗老要回头去学习过去的事情,现在想来当时的思想是多么的幼稚可笑。经过多年实践和生活的体验,进入中年之后越来越觉的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历史是经验、教训、明鉴、秉承,是过去的沉积,未来的导向;一个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你融会贯通、惩前毖后,是学习的源泉,进步的信心。 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事件刚刚曝光的时候,国人一片哗然,谴责声、讨伐声一浪者运动之父——拉尔夫-纳德就成名于那个时代,他将消费者维权推上了一个新的高点。知道了这些,民众就会理解“食毒时代”只是经济高度发展之后的必然产物,人们只有通过理智地维权,让政府建立起更加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来保障人民生活的高质量与高度的安全性,民众就不会再迷茫地谴责与声讨,而是有目标有方向地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并最终为人民与国家带来公正和持久的利益。看来美国人的历史我们也能借鉴,教我们少走许多弯路,这难道不是读历史的好处? 历史学科是一间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信仰和精神意念等万面的建设上。由于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使得历史因没有实用价值、毕业后就业机会少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倍受冷落和歧视。其实历史作为一间基础学科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科能力、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个人 1.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 不懂历史,就难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经验和启示。 历史作为一间科学,它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广泛的包容性,它包括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风俗等等。西人说:"历史叙述过去,但是这个过去乃是现在的历史。"历史把老人们的经验传给儿童,若没有历史,老人也如儿童"。可见,历史是反思之学,我们埋应从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获得启迪。从前人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以前事为师,努力取其教益。因而,历史具有借鉴资政和启迪心智的功能是不争的事实。 学习历史使人明智。历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增长人的智慧,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多学一点历史知识,对自己做人处事,对自己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不管以后你从事的何种职业,都是必要的。其次什么人学历史有用,每个人都有用。但是历史对每个人的作用有大小之分。领导者学历史作用比普通人作用更大,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普通人学历史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鉴古识今,少走弯路,这是有很强现实意义的。 2.学习历史可以提高对社会和当前世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对于社会 1.传承 我们学习历史,其实也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至今不曾中断的国家,其本质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当一个外国人比中国人还熟悉中国历史的时候,是这个中国人的悲哀;当大多数的国人都不了解本国历史

光合作用发现历史

光合作用发现历史资料整理 一、传统史料---光合作用反应式的发现 1.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小小的种子之所以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完全依靠于土壤。 2. 1648年,一位荷兰科学家范·赫尔蒙特对此产生了怀疑,于是他设计了盆栽柳树称重实验,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水的推论。虽然他没有认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参与了有机物的形成,但从此拉开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史。赫尔蒙特把90千克的土壤放在花盆中,然后种上2千克重的柳树,并经常浇水,5年过去了,柳树长到76千克重,而花盆中的土壤只少了60克。 3.早在1637年,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论气》一文中,已注意到空气和植物的关系,提出“人所食物皆为气所化,故复于气耳”。可惜因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未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精辟的论断。直到1727年,英国植物学家斯蒂芬·黑尔斯才提出植物生长时主要以空气为营养的观点。而最先用实验方法证明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养分的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利。在1771年发现植物可以恢复因蜡烛燃烧而变“坏”了的空气。 4.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恩豪斯(Jan Ingenhousz)进一步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起使空气变“好”的作用,而其他所有器官即使在白天也会使空气变坏。这些实验结果为后来人们认识植物绿色部分和光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性奠定了基础。 5.1872年,科学家塞尼比尔(J.Senebier)如何做实验证明光和CO2的必要性。 6.1804年,瑞士学者德·索苏尔研究了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与放出的氧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发现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和释放出的氧的总量,远远超过它们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由于实验中只使用植物、空气和水,别无他物,因此,他断定植物在 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不仅需要二氧化碳,水也必然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他认为是CO 2 O乃是植物体有机物之来源。此结论不仅证实了海尔蒙脱关于柳树生长过程中合成植物和H 2 体的物质主要来自水的推论,而且把人们对光合作用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德·索叙尔实验告诉我们,定量分析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历史学生学情分析 尚志市希望中学毛福良 一'1、形势分析 初中历史考试,面对历史内容多、时间紧的新形势,历史教学也亟需逐步转变观念,适应改革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不能再停留在仅仅关注课本知识点的传授、解读上,更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历史思维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解决历史认知问题的基本能力。对于各年级来说,将要面对的是考查范围大、考查难度高,不从现在就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加强能力训练,必然意味着中考的竞争危机。2、学情分析: 由于历史列入中考已经为大多数学生知道,所以,相当多学生对待历史学习的态度已有转变,听课认真程度有提高、学习态度较端正。但学生对历史学习仍然存在种种误解,以为历史学习就是掌握一些“死”的知识,觉得考试可以依靠复习阶段的突击来应付等等。这些都在阻碍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学习观、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而这正是我们历史教师亟待努力去改变的。在历史进入中考的新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珍惜和爱护生动活泼、受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要努力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历史课程改革深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工作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快尽适应新课程的具体要求,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倡导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继续抓好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备课,在教案撰写中侧重于教学过程,做到具体详尽,侧重于教法学法,体现出风格特色,侧重于理论的探究。 3坚持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要效率。要在备课、上课、练习、测试等方面着力,强调规范化操作。对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案导学的引领作用,要在努力保持让学生喜欢的课堂氛围的同时,增强知识的结构性,强调能力的培养。对于学案的设计,要贯彻少而精的方针,努力在不过多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让学生爱学历史、学好历史。 4、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 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本学期根据学校的计划,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内容,响应学校的要求,,以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改进以往的教学,力求使历史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通过学习、交流、互动、观摩,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

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指导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单位:蓟县尤古庄镇西塔庄中学 姓名:王迎利 学科:中学历史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内容提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地位。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进而实现信息化教学。所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成为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观念、飞速发展、积极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信息化教学。 一、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情分析资料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情分析 转眼之间,一个学期已经结束。在这学期,学生有了很大的变化,长大了,有自己的主见了。课堂上渐渐地少了与老师的互动。通过这一学期教学质量试题的检测,我对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质量做如下分析: 一、学情分析: 从3月-7月份中旬我所教的是七年级年级历史下学期的内容,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校是一所市级县学校,学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录像制造意境,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

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二、教学工作的思考及改进措施与教学建议: 1、进一步抓好双基,继续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这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前提,只有双基打好了,做题才会应对自如。平时在课堂上、在作业等方面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解读、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细心读题、认真做题的习惯,渗透做题的方法与技巧。 2.重视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避免走弯路。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突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和显示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 3、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部分学生进行补差与培优,使他们在历史课程得到应有的发展;提升低分段学生的成绩,增加高分段学生的人数。 4、注重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注重对课标正确的把握,在课堂中充分体现课标思想,突出重点与难点,要经常虚心向老教师请教问题并经常旁听老教师的历史课。 5、注重细节工作的实行,注重在课堂解决练习,达到

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历史教育的功能 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哲理,说明历史知识在人生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深刻地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这反映了史学对于国民和国家的极其重要性。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更是提倡国人“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增强民族的忧患意识。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工作。 1、对个人而言,历史教育具有文化功能,人类文化实质是人类生产与社会演进的产物。而历史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的途径。所以说历史教育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永恒的范畴。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服务于人生。增强忧患意识,增进民族凝聚力,什么是忧患意识,概言之,这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的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忧患意识表现出的是社会主体的一种精神自觉,是这种主体对改造世界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能动性。它因此成为重要的精神动力。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对个人而言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历史教育在面对古代先进的技术成就和灿烂的文化时,我们有的是满心的喜悦,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历史上那些灾难深重的黑暗时期。中国历史上战乱不断、人性压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外敌的侵略,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它们所留下的创伤至深至巨,久久难以愈合,时而隐隐作痛,促使人们时刻去反思。因此,在培养民族优越感的同时,也应培养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一个具有忧

初中历史_图说历史及答题技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图说历史及答题技巧 一.常见地图出题类型 1.借用地图考察地理方位或朝代疆域 2.借地图考察旅行或行军的路线 按图形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 地图型(形势图、布局图、分布图、疆域图、交通路线图);图画型(人物图、文物图、漫画、场景); 图表型(表格、公式、统计图) 3解题技巧 (1)把握关键词 (2)辨别地理方位 二.重点地图归纳 复习要求: 1.观察图片说出图片名称 2.思考你从图片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3.如果让你出题你会出哪些题目 三.图画型常见出题类型 人物场景

四.重要的人、物、场景归纳 复习要求: 1.说出图中所示人、物、场景 2.用一句话说出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或后人对他的评价 3.观察这些人、物、场景的共同之处,找出图片主题 五.图片材料题解题思路 (单图类) 一看+ 二结= 三作答 (多图类) 一看+ 二结+ 三通= 四作答 看:看问题、与图相关的文字注释和图的表面信息——获取直接信息点。 结:把所获信息与所学课本的基本史实相结合,揭示图片的暗含(本质)信息。 通: 探究多幅图片之间的联系,并揭示深层信息。 答:据问题选择所需信息作答。 六.中考历史题重要类型归纳 (一)图片材料题 1.地图类 2.人、物、场景类 3.表格、数轴类 (二).文字材料题 1.引用材料类 (三).组合选择题

学情分析 中考复习任务重时间紧,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内容有所遗忘很正常。帮助学生筛选重要图片,有针对性的设计复习练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这节课将初中段重要图片归类复习,并设计了相应练习检测复习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图片信息,获取必须的历史知识。 效果分析 通过比较历史地图上细微的区别,学生大致获知主要历史事件发展变迁的过程;通过复习重要历史地图,学生思维积极活跃,并得到了有效的激发,自信心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当堂达标效果很好,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教材分析 历史图片是历史场景的形象呈现,是历史过程的真实记录,每一幅图片都生动叙述着一段历史。图片所储存的大量历史信息,将历史的片段连接起来,组合成为人类历史较为完整的画面。图片与文字一样,完成了对历史的记载和传承,形成了人类对历史的基本印象,留下了历史现象的全部或者局部痕迹。可以说,图片记录了历史,图片说明了历史,图片演绎了历史,图片也证明了历史。

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412569220.html, 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张冬春 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年第22期 摘要中国历史历史卷帙浩繁,线索众多,仅仅依靠教材介绍,历史课堂将显得枯燥,乏味,地方史的渗透,无形中给历史课堂注入了新鲜,生动的血液,发挥它不可取代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史德育渗透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0040-02 21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化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及素质的提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谈到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时指出:“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正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但是,中国历史毕竟历史卷帙浩繁,线索众多,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介绍,就显得单薄,枯燥,另外《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因此,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这时,地方史就可以很好地发挥补充作用,让历史知识更加生动、直观,不仅如此,自从福建省2009年开始高考自主命题以来,命题者也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地方史的作用,因此也不断的在命题中渗透地方史知识,这样无形中也使地方史的地位进一步上升,那么,地方史在教学中到底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一、切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德育渗透 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应该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全面提高我国的人文素质,正如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历史学科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方面担负着不可取代的责任,同时,中学时代也是青春时代,同时也是叛逆期,这就是传统的德育渗透方式方法将受到挑战,这时,直观的地方史就发挥了他的重要作用。如在讲到必修二专题三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机会,但是,如果就教材讲教材的话,学生就会觉得教条、无味,甚至觉得迂腐,因为这些其实初中也讲过了,因此,上本节课时,除必要的重难点讲解,名词解释外,我加入了本地(厦门)一五计划时期的一项重要工程——厦门海堤工程的教学,从厦门海堤建设的提出到建设到建成使用直至今日的历史,从而让学生提炼出什么是海堤精神,从而明白陈毅的“移山填海”的真正含义,很多学生都恍然大悟,甚至过后,有的同学特意坐车去厦门海堤绕了一圈,回来之后打发感叹人的力量之大,明白了人定胜天虽不尽然但也不可否认有它的道理所在。后来,在讲到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我又重提厦门海堤,讲到现在厦门海堤的重建问题,让学生思考,厦门海堤在它的伟大的同时,客观上也存在什么问题,即为什么要海堤重建?从而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都不是绝对的,

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摘要]历史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科知识传递,而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以德育教育为先导,以公民教育、认知教育及创新思维教育为侧重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形成历史学科自己的特色与个性。 [关键词]历史;教育;功能 历史教学,必须形成历史学科的特色与个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规律,对其进行正确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具备良好的品行,培养创造性的思维。以德育教育为先导,以公民教育、认知教育及创新思维教育为侧重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历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功能 著名的历史学家白寿彝就曾把学习历史的首要任务界定为:帮助人们从青少年起一直到死为止学习如何做人,帮助人们理解做人的道理。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功能,是历史教育最重要的、本质的功能。 德育,简单地说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使学生形成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和

平、诚实、谦虚、坚强、有毅力、勇敢等良好的思想品质。历史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历史课是除政治课外最能帮助学 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课程。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要进行德育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古今中外著名的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为一种新制度的建立、一种新技术的发明、一种新理论的诞生等进行不懈奋斗的事迹,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无不具有启 发教育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1],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民族的脊梁。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首要内容。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的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灿,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

初中历史_8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乡镇中心学校,每个班大约有40几名学生,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比较高,能够和老师积极配合,课下查找资料,但是探究历史的能力相对较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教授学习方法,多鼓励多表扬。 第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教师太过严肃,言语较为刻板,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更好的使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二是教师设计的活动形式太单一,如果采用挑战、互评等多种形式,或其他更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堂气氛会好些。 第二、学生自学的时间不充足,思考讨论不充分,不够深入。原因有:一是,教师设计的自学指导不够具体,学生对自学的步骤、要求不够明确。教师要把自学指导设计的更加细致、清晰。二是,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过程中应适时做必要的指导。三是,教师的点拨讲解还要精简,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第三、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诸多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不断改进。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文革”结束后,思想理论届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学习本课,应该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导学案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历史意义。 3,指导民主与法制加强的基本史实。 二、自学提示 (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要求平反——————,纠正----------的错误。 2、主要领导人提出“————”的方针,具体内容——————————。 3、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的讨论,结果—————————————— 意义————————————————————————————————。(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____年底) 1、背景:——————————————————————————————。 2、内容:(思想上)重新确立————————————————思想路线, (政治上)作出———————————————————伟大决策, (组织上)形成了———————————————党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是建国以来———————————————————————转折。 完成了——————————拨乱反正,是————————的开端。 中国历史进入—————————————————————新时期。(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表现:1980年,为恢复名誉,使___得到平反 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__________________。

浅谈历史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历史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历史概念教学既是历史教学法理论的重要内容,又是历史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历史概念的知识地位、智能作用和教育意义决定了历史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着第一位的重要性,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概念历史教学作用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历史教学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到方面全面发展。”[1]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取得良好的历史课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抓好历史概念的教学。 历史概念教学既是历史教学法理论的重要内容,又是历史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历史概念的知识地位、智能作用和教育意义决定了历史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着第一位的重要性,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作用,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历史概念的教学,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和把握历史发展科学规律的重要前提。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具体的人物和特定的地理环境,同时,也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因此,人物、地点、时间是构成历史事件的三个要素。所以人物概念、空间概念、时间概念的教学是历史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例如我们都知道一定的历史事件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的。这种特定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就是历史的空间概念。它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如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梁启超先生所说:“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2]如果在历史教学中忽视历史概念,就会影响到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历史概念是对具体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它介于史实和线索、规律之间。一方面,历史概念有它的具体性,即历史概念源于史实,具有确定不移的时间、空间和历史特征。另一方面,历史概念又具有概括性,因为它高于史实,揭示了史实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构成了体现历史发展线索和规律的基本因素。而且,历史概念的概括不是一般的简单概括,它必须依赖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方法,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所以,历史概念又总是具有鲜明的科学性。这就是说,历史概念既是规律性的史实知识,又是基本理论的组成部分。历史概念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它在历史教学中能够起到先依据史实,概括史实后,形成线索,引伸规律的特殊作用,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属于知识中心地位。实践证明,概念不

(word完整版)张宗岗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报告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报告 王庄镇第三初级中学张宗岗本届七年级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10%,中等生占55%。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优等生比例偏小,中等生所占比例太大,其中中等生大多数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的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产生严重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七年级才接触历史,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为了彻底解决了以上问题,应据实际情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行“自主互动”教学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到“我上学,我快乐;我学习,我提高”。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分类指导,加大平日课堂的要求及其它的有力措施,平日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做好优生优培和学习困难生转化工作。历史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历史是很重要的。在复习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

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要在区别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掌握时应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本质、概念特征,加以记忆。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复习中在加强实验教学的指导和练习,加大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查,搞好本学期化学课的“单元检测”模式探索和自测工作,并做好及时的讲评和反馈学生情况。 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讲全面,提倡以学定教,以学定讲,努力增强讲授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减少多余的讲授,不着边际的指导和毫无意义的提问,从严把握课堂学、讲、练的时间结构,根据学科特点和不同课型确定适宜讲授时间,严格控制讲授时间和价值不大的师生对话时间。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搜集的途径与运用的方式,阐释了运用史料教学的原因,明确了史料教学的相关注意点。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学生“配合”教师的程度,而是应该看教师“配合”学生学习的程度,看教师是否创设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使学生产生问题,进而自觉地去探究。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采用选取历史史料呈献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反响良好,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一、在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价值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出:“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历史学科首席命题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教授在《历史教学》中明确表示:“……‘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试题的立意,融入到试题当中去,使考试测量成为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再教育的过程;也可以改变以往从知识和能力来制定评分标准的方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评分标准之一。”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历史史料,能使学生体验“真实”历史,自己探索研究历史的方法,自己得出信服的看法和结论,真正提高学习技能。 在执教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这一堂二轮复习课时,我在学生自学及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为了强化学生的纵横联系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从而突破重难点能力,设计了下列问题: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很不平衡,呈现出哪两种发展趋势?②英、德代议制有何异同?(君主、内阁、议会)③英与美代议制有何异同?(元首、内阁、议会)④明清时期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是什么(职权、性质)?⑤画出美国的民主制与唐朝中央机构图并比较异同?⑥美国的民主制在中国运用的表现、结局、原因是什么?⑦雅典民主政治与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有何异同?⑧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什么异同?(经济基础、活动原则、权力主体)⑨近代欧洲的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三者之间有着怎样内在联系?由于课本、学案上没有较多的阐释,学生们不是哑口无言就是离题万里,我只好单枪匹马地各个几击破。尽管讲得旁证博引,口若悬河,但学生们在下面表现出极度的“困惑”,他们强打着精神,麻木地听课,丝毫没有配合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一节课就在我的独角戏下结束了。课后,我反问了自己:学生为什么死气沉沉或答非所问?我有没有责任?过渡、铺

八年级历史学情分析

八年级历史学情分析 在上一个学年,我担任了七年级也就是现在的八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对两个班的学生有很深刻的了解。每个教师都希望学生要求上进,自觉、刻苦,成绩好,然而事实总是不能尽如人意,总是有些学生不自觉,或不太自觉,不愿学习,害怕学习。有些学生不愿学习、害怕学习,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态度、方法方面的,又有信心、毅力的方面的;既有自身的又有外在的,而最关键的、最根本的则是缺少学习动力。 那么,学生动力从那里来呢?良好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适度的压力、不断的成功是产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美感,全面发展个性的活动。历史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 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班级与班级各种情况不同,在对学生的知识要求上,有层次教学,如《鸦片战争》中,有的学生只查找有关鸦片的由来,但有的班级不仅做这些,还要写出论文,“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影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同学们各抒己见,彼此增加了知识容量,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也缩短了师声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生动机,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施加适当的压力,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如果说兴趣、成功使学生获得了热情,那么压力则让学生多了一份冷静。动力提供目标,兴趣引导学生入门,压力促使学生坚持,并快速前进,成功则坚定了学生的信心,获得了希望,反过来又进一步激发兴趣,坚定信心,实现理想,达到目的。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地探索,进一步地了解学生,总结教学经验,以更好的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圆满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成长。

“教育学”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教育科学 scienceofeducation ━━━━━━━━━━━━━━━━━━━━━━━━ 教育科学的孕育和形成 教育科学的发展和体系 教育哲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未来学 教育史(学科) 教育经济学 学校卫生学 教育管理学 比较教育学 教育统计学 教育工艺学 教学法 当代教育科学的发展趋势 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应用问题的研究 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对教育进行综合研究 加强教育情报的研究 广泛进行教育实验研究━━━━━━━━━━━━━━━━━━━━━━━━ 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教育是个人发展和社会生活延续的手段,它通过培养人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展服务。它是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社会意识诸形态,以及各项社会实践都有密切关系的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它还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的制约。因而,在教育科学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既出现了研究教育一般规律的教育学,又出现了研究教育领域某一方面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教育科学就是所有这些学科的总称。 教育科学的孕育和形成 古代中国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如孔丘、墨翟、孟轲、荀况,以及董仲舒、王充、韩愈、朱熹、王守仁、颜元、王夫之等,都曾在自己的著述中论述过教育问题;在欧洲,如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古罗马教育家,M.F.昆体良等,也都有不少有关教育的论述。他们对诸如教育为巩固政治统治服务,教育对培养人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各级学校的教育内容,教与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的修养等许多方面,都有较为精辟的论述。需要特别指出的,如中国的《学记》、古罗马昆体良的《演说术原理》都是成书较早的有关教育的论著。但是从总体来看,古代中国、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思想,还孕育在哲学或政治、伦理思想之中,分散在各个思想家的著作之内,大都带有经验描述的性质,缺乏必要的论证和完整的体系,因而还没有形成为独立的教育学科。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学,逐步从哲学和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为独立的学科。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先后有许多教育专著问世。究竟那一本教育专著是教育学形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学者们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把捷克民主教育家J.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有的把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的标志。夸美纽斯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吸取了16、17世纪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唯物论思想,概括了学校教育的经验,写出《大教学论》。在该书中,他论述了教育在培养人和改良社会中的作用,提出了普及教育和统一学校的问题;他根据婴儿、儿童、少年、青年的年龄特点,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主张教给学生以广泛的知识,并提出了

初一学生历史学情分析及对策

初一学生历史学情分析及对策(上) 一、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特征 孙:两位老师,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就是作为初中历史的起始篇,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开展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主要在初一年级开展,这个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期,表面上看是小学阶段向初中阶段过渡,实际上,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2岁上下。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张:的确,这个阶段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我们不妨从认知发展和初中历史教学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学生的特点。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讲,这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11、12岁以后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并且能够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部分孩子处在具体运算阶段,部分孩子处在形式运算阶段。 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的疆域比较,理解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为学生具体运算搭建台阶。在这一课中,我把时间(朝代)和疆域图建立了联系。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共包括三个小的活动环节。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体验了中国疆域变迁的历程,探究了历代民族政策的特点,感悟了清朝对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贡献。 张:2011年版新课标也提到了学生现有的历史思维特点及相应的对策,“历史课程逐渐转向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理解唯物史观”、“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 孙:两位老师对于初一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分析,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的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逐步引导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之上,能够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也就是给学生创造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机会。 案例:《祖国境内远古居民》 贾:孙老师的案例很典型的体现出了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更好的开展教学。当然,这是一个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尽量选取更加形象化、生动的史料和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同时我们也要考虑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之间的学生的差异,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八年级历史上册学情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册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 10月份所教的是八年级上学期的内容第二单元,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校是一所乡级学校,学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录像制造意境,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头绪繁杂,而人教版教材虽然将课程标准的内容纳入其中,但是教材过于简略,历史事件介绍得不够完整,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形成完整的概念。这就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合理的组织现有的教学资源,大胆取舍,补充新材料。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衔接更加自然。 三、教学效果分析: 把实现课标的要求作为我的教学目标,课堂行为和教学设计始终围绕课标来展开。在教学方式上,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参与进来,避免灌输,让学生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对一些问题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实践与运用,无非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把抽象、艰涩的知识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展现给学生,学生自己思考,分组讨论,发表见解,教师启迪总结。总之,在历史教学要敢于探索和创新。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少历史教师都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自己上课时感觉把学生调动得很积极,氛围好,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却是一塌糊涂,对应该掌握的知识一无所知,能够培养的能力一无所有。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多方面考虑,不能为活动而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