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的问题行为及矫正方法

学生的问题行为及矫正方法

学生的问题行为及矫正方法
学生的问题行为及矫正方法

学生的问题行为及矫正方法

数信学院10数一

丁丹

一,问题行为与心理需要

一个已经5岁多的小女孩, 在幼儿园小班时已经学会独立吃饭了, 并且吃得又快又好, 但是到了中、大班后反而变得逐渐不会吃饭了而且吃得很慢, 只好由幼儿园老师或家长每餐都喂她。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退化行为呢? 心理医生认为, 出现/ 退化行为是孩子适应不良的一种表现。当孩子使用种种方法都得不到老师或父母的关注或爱护后, 他们就希望通过这种/退化行为得到老师和父母的关注和爱, 据了解, 该女孩在上中班前, 很得父母的宠爱, 但是在她上中班后, 父母双双下海经商, 因为平时很忙, 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才有片刻的时间和女儿在一起, 这使得她很不适应,感觉自己被人遗忘了。要知道, 孩子要求受到成人的关注, 这不仅是他们的一种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更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在一般情况下, 他们会采用自我表现等积极的方式来引起成人的关注, 他们迫切希望成人们对他的作为做出认可和称赞, 并从中获取自尊和自信。然而当他们一旦发现自己不受关注时, 就可能产生自卑或微不足道等负面感觉, 并进而做出一些在大人们看来异常怪诞的举动, 如拒绝吃饭、厌食、偏食、捣乱、攻击行为、恐惧、生病吮手指、人来疯等。他们之所以会下意识地这么干, 其实只是想利用消极、隐蔽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需要, 目的是给家长们发出这样的/ 信号我不想受到冷落。因此, 当孩子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行为时, 家长们应对自己进行反思, 想想看是不是由于工作或其它原因冷落了自己的孩子? 如果是, 应该立刻纠正, 让孩子在爱的沐浴下健康地成长

二.寒假里学生体质为何减弱

中国教育报/2013 年/2 月/27 日/ 第002 版一开学班里就收到病假条,还增加了不少“小眼镜”、“小胖墩”——

现象:寒假不良生活习惯影响学生健康

大年三十,小许一家在一起欢庆新年。小许的孩子佳佳和他妹妹的孩子豆豆凑在了一起,两人手中各拿着一个iPad 玩得起劲。到了吃饭时,两人仍然不放手,直到父母一起出面制止才勉强同意放下,可没吃完饭两人又玩了起来。

金晶家正月十五好不容易迎来了兄弟姐妹的团聚,爸爸妈妈看到孩子们非常高兴,不停地问这问那,可几个孩子只顾玩手机和掌上电脑,对于问话只是一味敷衍,令爸爸妈妈大为扫兴。

今年寒假,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学初二学生晓红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睡神”:上午11 点钟起床,12点钟左右吃饭,之后再睡一会儿就开始搜索各电视台播放的《甄嬛传》看,这个假期她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部电视剧,看了无数遍还不厌其烦。由于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这个寒假她的生活完全颠倒了,天天只吃两顿饭,夜里很晚才睡,到吃午饭时才醒。爷爷奶奶看孙女整天待在家里比较乖,乐得不再管晓红,只是一味地满足孙女的需求,而晓红自己也很享受这样的生活,唯一的烦恼是身体不断发福,比放假前胖了十斤。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寒假和春节连在一起,加上有不少阴霾天,许多北京的中小学生都跟晓红一样成了“宅男宅女”,过着“两饱一倒”的生活,这种生活既不规律又不健康,与学生们平时的生活反差很大,不少学生因此处于浑浑噩噩的亚健康状况。而这种“宅”生活,让孩子们摄取的过多热量在“少动多静”的生活方式中转化成了多余的脂肪,使众多孩子短时间里迅速“被催肥”,冒出一批“小胖墩”。一些学校教师也反映,一个月不见,很多学生都胖了一圈。而在过去的这个寒假里由于学生用眼时间过长且密集,加上缺乏锻炼、户外运动少,许多学生还患上了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前往医院就诊配镜的学生远远超过平时。某小学班主任刘老师开学点名时发现,班上至少多了6 个“小眼镜”。

缘由:

无处锻炼让学生体育活动“断档”

不健康的寒假生活让很多学生体质大大下降。在假期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想锻炼一下都是件“奢侈”的事情。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高一学生雨生是个篮球爱好者,平时最喜欢和几个同学一起打篮球,虽然他家对面就有一所很大的专科学校,可整个假期学校没有开过一次大门,雨生曾经也和几个学生一起央求到学校里打球,却被传达室的大爷呵斥:“我们这里不开放。”雨生家附近有三四所学校,都有篮球场,但没有一所开放体育场地,寒假里都是大门紧闭。“我们想运动,可是场地都不开放,哪里有我们活动的地方?”雨生忍不住大声问记者。北京市朝阳区的中学生露露假期想踢球,可跑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场所,只好转了一圈回家了。

为什么不少学校有很好的体育设施却不开放呢?带着这一疑问,记者随机采访了北京几所中小学,这几所学校中只有个别学校场地设施免费对外开放,其他学校都是校门紧闭,甚至连本校学生也不让进。“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安全和对参加锻炼者负责,因为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学校逃脱不了责任。”一位学校教师如此回答。“对于像雨生这样的个体,要在假期中参加体育锻炼是很难得到满足的,因为学校的体育设施主要针对团体开放。”北京八中的一位管理人员说。记者了解到,虽然社会上有不少体育设施开放,但由于收费相对较贵,一般中小学生难以承受。记者随机采访的10 余名学生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这个假期活动了一两次,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地方活动。据了解,北京市目前已有几百所学校开放体育设施,但对于庞大的学生群体难

免还是不够。

建议:

家校合作才能共促学生体质增强

中国教科院体卫艺研究中心主任吴键的《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做的3 件事是:上网聊天和游戏、听音乐学唱歌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 。这一调查结果在假期中得到充分体现。虽然是学生的问题,但家长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吴键指出:“不少家长对孩子们的不良行为熟视无睹,或者只是一味地粗暴干涉,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假期中家长应当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积极配合学校,主动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健康成长。”他介绍说,目前已经有很多地方开始布置假期家庭体育作业,要求学生在家长的监督和带领下完成一定的体育活动,“这就要求家长身体力行,必要时陪孩子一起玩,和他们一起成长。国外的家长就非常注重这一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研究所研究员胡小琪指出,一日之计在于晨,不吃早餐危害大。不仅会导致人体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素摄入减少,还容易引起疲劳感,令专业能力和学习效率下降,引发肥胖等症状。她强调,合理的膳食和营养是健康的基石,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应当对此足够重视,学校也应该加强营养健康知识的传授。

北医三院眼科中心门诊窦大夫告诉记者,很多学生是在假期视力才开始下降的,大部分都是由于用眼过度所致。因此家长的责任重大,应当担负起监督的责任。近视是长期看近导致的结果,只要正确用眼,适当减少用眼时间,多到户外走走、加强锻炼,假性近视能很快恢复正常。吴键认为,假期里学生没有地方锻炼是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应该有更多学校尤其是社会的体育设施在假期里向广大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让更多的中小学生远离不健康行为,走到操场上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三,孩子的困扰:凡事“不感兴趣”

解放日报/2007 年/1 月/27 日/ 第003 版

完美主义、适应不良、问题行为等倾向常见

记者徐敏

华东师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昨天成立。心理学专家、中学教师在会上指出,目前青少年心理困扰有四种常见类型,即“完美主义倾向、适应不良倾向、问题行为倾向、消极反抗倾向”,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迫在眉睫。

上外附属大境中学心理教师曾强在教育实践中发现,有“消极反抗倾向”的青少年,往往表现为自卑、淡漠,凡事均不太引得起兴趣;面对教师的关心,他们多半回答“不知道”、“随便”、“无所谓”。他们总是轻易地答应师长制定的规则,但因缺乏实践动力,老是遗忘和拖延,让人觉得“不负责”或“光说不练”。

一些有“完美主义倾向”的青少年,自我要求甚高,凡事求胜心切,希望次次拿第一。考试前, 他们规定自己每科得复习三次以上;倘若考试结果未达其预期理想,往往自责甚深。越是重要的考试,压力越大,考前甚至出现失眠、头痛、腹泻等症状。

有些青少年在新环境或面临新要求时,往往出现适应不良: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得更好、如何与异性交往、怎样与老师交往等。专家认为,出现这方面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性格缘故,有的是与朋友交往经验太少,有的则源于父母言传身教缺失。最让学校头痛的是有“问题行为倾向”的学生。他们喜欢在群体中挑战权威,面对学校规范,常采取“为反对而反对”的态度,部分学生更是成为学校德育室的常客。他们易怒、易焦躁不安,行为表现为顶撞师长,与同学发生冲突,甚至逃学、逃课等。

不少心理学专业人士认为,学校需要设计一些特别的课程,或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青少年在体验中自我反思,而不是仅仅通过谈话的方式帮助学生纠偏。金陵中学校长江华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自身首先应树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帮自闭症幼儿破开那层“茧”

中国教育报/2012 年/4 月/22 日/ 第004 版

学前教育·成长

自闭症,又叫孤独症,是伴随一个人终身的先天性神经发育障碍,其确切的病因至今仍不清楚。实践证明,经过早期科学系统、坚持不懈的干预,许多自闭症患者能够融入社会、自立生活。幼儿园,是自闭症患儿社会融合的第一步。本期,让我们

一起来关注、走近自闭症幼儿,以更好地了解、帮助这一特殊群体。自闭症幼儿外表和普通孩子没有差别,但他们却深陷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法和外界沟通交流:他们不会回应爸爸妈妈的呼唤;不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行为怪异,不明原因地摇晃身体、甩动手臂、大声尖叫……

目前,绝大多数自闭症幼儿都无法获得和正常孩子一样的入园机会,天天就是其中一个。天天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天天快3 岁时,还只能说些简单的词语,无法讲完整的句子。走路的时候总是踮着脚尖,喜欢反复地开关家里的电灯,一玩就是几个小时。天天的妈妈刘女士并未太在意,认为孩子上幼儿园以后,情况应该会好转。

天天3 岁半时,被送进了幼儿园。但才去幼儿园几天,老师就打来电话:天天上课随意走动、拿别的小朋友的东西,随意开关教室里的设备,不参与游戏活动,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老师建议刘女士带天天去医院检查,但刘女士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有病,她向老师解释:天天是外婆带大的,也许是因为缺少和父母的亲子交流,又经常和外婆在家里呆着,很少出去与小伙伴玩耍,所以性格非常内向,不太会和小朋友沟通交流,请老师耐心地帮助天天。老师答应了刘女士的请求。但是,情况却越来越糟糕,天天有时会突然大哭,在地上打滚,甚至还用头撞墙。刘女士只好带着天天去了医院。“自闭症!”——刘女士从未听过这种病,但医生的描述让她害怕:患儿具有社会交往障碍,多数孩子有智力残疾,很多存在问题行为,如攻击、自残等,有些甚至伴有癫痫;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研究出能使自闭症完全康复的治疗方法,也没有特效的药品……

此后,刘女士遭到了许多幼儿园的拒绝,天天的天空变“灰”了。“我们教不了这样的孩子”——这是幼儿园给出的回答。幼儿园还列举了很多理由:天天不参与集体互动,老师无法进行班级管理;天天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大笑、尖叫,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力都被她吸引,有的孩子还被吓哭;幼儿园担心家长投诉班上有行为异常的特殊孩子,会影响其他孩子……

成长问诊

问:山东泰安微微妈妈:我的宝宝今年3 岁半,性格特别内向,和别人交流没有目光对视。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位教育专家说,由于家长教育不当,造成孩子不会和小朋友或老师相处,整天处于孤立状态,后来被诊断为自闭症。会不会因为我管教太严,让孩子真的得上自闭症呢?

答:您提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养方式的问题,二是自闭症的诊断。首先,目前的研究表明,自闭症的发生和教养方式没有直接关系。其次,自闭症诊断不是靠一个症状,而是靠症状群,需要大量的观察、问诊和严谨的分析判断,才能进行科学的诊断。很多单独症状(例如您提到的没有目光对视)在发育正常、精神发育迟滞、有心理障碍的孩子里都有可能出现,所以不能武断地下结论。您要把这两个问题分开来看,先去权威医院检查,如果不是自闭症,有可能是您养育方式不当导致孩子性格内向、产生交往障碍。但如果是自闭症,您需要按照自闭症的科学治疗方法配合医生,同时改善自己的教养方式。

问:河北涿州亮亮妈妈:我的孩子确诊自闭症有半年了,先后去了好几家机构进行康复训练,但是进步特别慢,我也很迷茫。请问医生我该怎么办?

答:很多自闭症孩子的家长都有这种困惑,因为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和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您要有信心。2000 年以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自闭症的干预理论、技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具有针对性。所以,只要您掌握了科学的技术,充分地运用这些技术,花时间、花精力在教育干预上做出努力,通过系

统的训练,孩子就有希望回归正常社会。许多家长会因为自闭症康复过程太长而产生焦虑,不能平心静气地将科学方法踏踏实实地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有时候太急于求成,想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效果,所以看到有什么新的机构、新的训练方法,都想尝试一下,却忽略了训练方法的科学性。

特别提醒您两点:首先,目前社会上的自闭症康复机构没有准入机制,您需要要详细了解机构的教师水平、专业支持、治疗方法,以免耽误孩子的治疗;其次,您不能把孩子康复的希望都寄托在康复机构上,家长在自闭症孩子的康复中,作用是更加巨大的,您要深入了解孩子的特点。尽可能多地学习权威的专业知识,并应用到孩子的平时生活中。

落实科学训练方法

自闭症孩子的教育方法,与正常孩子有非常大的不同。自闭症孩子对于陌生的环境难以适应,并且只能理解非常具体、非常浅显、视觉化的信息。针对这些特点,结构化教学和视觉提示,是最常用的两种训练方法。

建立支持性的环境

自闭症孩子都存在社交障碍,随着社会对自闭症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更多人加入到关爱自闭症孩子的行列中。自闭症孩子的家长们,让我们一起努力,不抛弃、不放弃,即使失败一千次,也不要放弃第一千零一次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宝贝们远离孤独,走向自立之路。

专家视点

自闭症:常被误解的疾病

■郭延庆

帮助自闭症患儿之前,家长和社会应该消除对自闭症的误解,并且家庭、幼儿园和社会要形成合力,给予自闭症患儿及时的早期干预。

当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时,家长会问为什么孩子会得自闭症。医生大多回答“病因不明”,因此关于自闭症的病因,会有很多猜测和误解。

自闭症与家族遗传的关系

经常有孩子的妈妈在获得诊断后说:“他爸爸小时侯说话就不好,孩子的自闭症是遗传他爸爸的。”尽管自闭症确切的病因机制尚未被完全发现和阐明,但是,自闭症是一种先天的神经发育障碍已经是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的共识。基因变异和遗传因素对发病影响最大,有报道其遗传度可达到90% 。但是,老百姓所言说的“遗传”与作为当代专业术语的“遗传”绝对不是同一个范畴的概念。也就是说,自闭症是遗传性的疾病,但遗传于谁、谁的贡献大、怎样遗传,对于大多数自闭症患儿来说,仍然是未解之谜。

自闭症与养育环境的关系

现在很多孩子是隔代养育。如果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父母就有可能联想:是不是爷爷奶奶平常不跟他说话,孩子总在家里不出门,所以导致了自闭症。研究证明,自闭症跟孩子的养育环境没有直接关系。只要祖辈具有正常语言能力,孩子就应该发展出社会交往意向,只是交往技能相对较弱。五六十年代曾经在西方盛极一时但早已经被否定的“冰箱妈妈”理论(性格冷淡孤僻的母亲,因为教养方式缺少温情,导致孩子患自闭症),目前仍然有一定的市场,实在令人遗憾。

自闭症与教育事件的关系

有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教师向家长反映孩子行为异常,无法融入群体活动,在教师建议下去医院,结果被诊断为自闭症。一些家长便会猜测:是不是孩子在幼儿园不适应、有不听话的现象,所以老师批评孩子,造成孩子心理伤害,孩子因此患上

自闭症?现有的研究表明:突发环境事件(包括教育事件)可能会造成孩子精神和心理上出现一些问题甚至某些障碍,但不会导致自闭症。家长不要继续纠结于自闭症的病因,而应关注如何帮助自闭症患儿。那么,经过充分又准确的观察、问诊,孩子确诊为自闭症后,家长该如何做?

接受孩子患自闭症的现实

作为家长,第一点就是不要继续在家庭或者幼儿园里找一个承担责任的人。帮助自闭症孩子,应该是整个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我们共同对这个孩子的成长负有责任,而不是任何一方。我们需要共同学习、了解自闭症的特点和干预技术,并应用在自闭症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我们要深入地观察、了解每个孩子的症状、特点,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进行干预。避免盲目采用治疗方法和药物,因为世界各国对病因都仍在研究中,社会上所谓针对病因的治疗,往往是虚假的。“维生素加酶”、“饮食控制和脱敏”、疫苗、接种、抗生素、生物鳌合治疗、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法令很多家长看到希望,但这些治疗方法,有的没有实证效果,有的已经确认无效,有的仍在探索实验阶段。有些家长为了矫治孩子的问题行为使用药物,非但控制不了问题行为,还带来副作用。事实上,使用正确的行为治疗方法,不用药物,也可以矫治问题行为。所以,要不要用药、如何用药、用多长时间,家长都应该在有经验又负责任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干预中落实结构化训练方法

越早对自闭症孩子进行干预训练,效果就越好,结构化训练是常见的一种。结构化训练里有两个必备元素:一个是视觉线索,一个是日程安排。让孩子一天、一小时、半小时里,要做什么、怎么做,每一步都有相应的视觉线索来提示。从孩子家庭生活的结构化、训练机构的结构化,到他所在的学校提供结构化的支持,再到社区生活的结构化支持。很多自闭症孩子在正确的训练干预技术帮助下,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融合(尽管他们在社会交往方面依然保留有自闭症的某些痕迹)。如果自闭症孩子身边的人、所在的社区、幼儿园能够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对整个自闭症孩子的家庭而言,都将是极大的帮助,而这种帮助,最终也将有益于整个社会。

五.浅谈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及纠正

摘要: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中职学生低龄化趋势使得职业教育中的学生问题行为更为突出,也更为引人关注;本文从对产生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各种原因分析入手,提出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应注重对其心理行为分析,从而进行有效的纠正,试图为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教育寻找具有可操作性的新路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职学生问题行为心理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不高教学管理困难招生就业渠道不畅等一系列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中职学生低龄化趋势明显,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学校教育不当和学生个体内在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问题行为在中职学生中蔓延,逐步成为中职学生管理教学组织的障碍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到来,网络的普及,信息的快速更新,作为与经济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整个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转型契机已来临

问题行为的定义及影响

所谓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与正常的学生行为和社会的道德标准规范相抵触,在学校的管理中,不能进行有效的组织,违反正常的教学秩序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情绪问题社交上不适应和学习上的困难,但这类问题行为的程度不严重,往往是暂时的偶然的,经过教育是能及时矫正的,因而这样的行为不足以构成问题行为只有那些在学生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扰乱性较大,对学习效率有较严重影响,需要耐心长期教育的行为,才属于问题行为严重的问题行为将导致问题学生流入社会,因而在他们身上极易产生不满的情绪和报复的行为,成为经济社会安定和谐的不利因素产生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问题行为的分析,可以从学校社会家庭以及自身心理等四个因素进行分析学校与家庭缺乏沟通,教师不能抓住学生的真实心理活动,教育针对性不强;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冲击学生的思想意识;家长与孩子沟通不够,疏于管理;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不稳定期,既向往与成年人一样的平等地位,又有较差的依赖性和幼稚性,自控能力差等通过对种种原因的分析,特别是观察问题行为与当事人的特点及一般行为规范,发现问题行为与产生问题行为的学生之间存在诸多的关联性与冲突,主要表现在心理性和品行性问题行为存在关联对于心理或品行性问题行为,以前人们习惯把所有问题行为都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或者在处理问题时仅凭良好的愿望,不加认真分析各种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结果不但不能把问题真正解决,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忽现了对中职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导致中职学生产生各种心理疾病,反而妨碍了对中职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这是应引以为戒的当然,把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区分为心理性和品德性的两大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什么纯粹的心理问题,也没有什么纯粹的思想问题,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而从严格意义上说,中职学生任何问题行为的产生都与他的心理因素有关并可以从中找到原因,许多品德行为问题都是在心理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纠正认知矫正是指在矫治学生的问题行为方面,应标本兼治治标就是对显露在外的毛病加以应急处理,治本就是从根本上对问题加以处理这方面的治标就通过种种外在的措施迫使学生放弃某种问题行为;而治本则是通过寻找导致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然后消除引起学生这种行为问题的种种心理原因,进而达到彻底地矫治学生的问题行为首先了解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心理因素是导致问题行为的诱发因素中职问题学生年龄偏小,心智尚不成熟,自我情感控制自我监督能力比较差,情绪也极不稳定究其自身的心理因素,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薄弱,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等是其产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因素比如由于某种原因,学生在形成道德品质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是非善恶观念的教育引导,形成了错误的认知,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偶然的不良行为给他带来了快乐体验,使他更加认同或强化了自己的错误道德认识,久而久之,形成了问题行为,甚至走上犯罪因此要想做到标本兼治,对学生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找到他们的基本心理需要,才可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症下药,促进转化了解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采取措施,积极促使问题行为学生转化首先我们应当尊重信任学生,激发其上进心和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从而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生活上的自信心并迎难而上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说:教师第一件要做好的事,就是要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热情,我相信,假如我做到了这一点,一切其余的问题也会随着解决了其次我们应当以理服人,增强上进心在了解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正义感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善恶是非观念最后我们应当身体力行,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通过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与之相宜的情境锻炼学生意志,

矫正学生的行为规范,并实现转化紧紧抓住心理转化的有效契机了解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就抓住问题行为的病结所在,就抓住了转化的契机虽然具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大都没有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意志薄弱,但是他们内心还是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肯定和赞扬的因而,我们要营造促使转机出现的氛围,制造转机出现的机会,掌握抓住转机的教育技巧,如果我们善于抓住它,进行恰当的引导,可使转化迈出关键的一步,使转机真正成为转化问题行为的突破口总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教育转化是一项中职学校教育的日常工作,应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及协调配合,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促使问题行为学生尽早转化

参考文献

李茵中职学生思想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科技信息,

高凤中职生行为偏差原因分析及其矫正方法初探卫生职业教

育,

阮祥坤中职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要对症下药中国职教

七,从“问题学生”到“学生问题”

中国教师报/2009 年/1 月/14 日/ 第C01 版

——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许莉娅

本报记者翟晋玉

“问题学生”有标签化、污名化的嫌疑

中国教师报:近年来,“问题学生”日益增加,让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感到头疼。您作为教师,又是一个社会工作者,对于“问题学生”这一问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许莉娅:我的专业训练背景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一个助人的专业。作为一个专业助人者,我们会把青少年作为我们的帮助对象和服务对象来看待。过去对青少年的帮助,我们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教育这个概念,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信息的给予,为不知者提供新的知识、思想或信息;另外一个层面是改造或矫正,纠正被教育者的错误,它的前提是假设对方是错的,带有对青少年的否定的意思。心理治疗可以帮助青少年澄清一些心理事实,排除一些心理困扰或障碍,但带有较强的病态取向。社会工作则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出发,我们会把孩子的一些不利状况或处境看成是他的需要,然后我们给他提某种帮助或协助,来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一直在从事助人专业的教学和社会实务工作,主要是通过个别辅导和小组工作,为青少年创造不同的群体情境,组织他们做团队游戏,从游戏中带出一些主题,帮助青少年体会、反思、总结不同的群体经验,使得他们改善自己,促进他们健康成长。通过做这样一些实务工作,我发现当你能够和你的服务对象建立一种信任关系的时候,助人效果是最好的。如果彼此是不信任的时候,你发出的任何信息都不起作用。孩子们的心门是关闭的,你给他的信息只到达他的耳朵,他不会用自己的大脑去琢磨,更不会去身体力行。所以,我觉得建立信任的关系是帮助青少年的前提。

中国教师报:很多家长和教师觉得现在的孩子很叛逆,很难被他们接纳,更别说成为他们的朋友了。对此您怎么看?

许莉娅:怎么才能让孩子接纳你?首先你得去接纳他。这主要是由价值观决定的。你怎么看待青少年?怎么看待青少年的需要,青少年的遭遇?怎么看待他们的表现?很多父母问我能不能教他们怎么去引导孩子,我说这取决于你的价值观是什么

样的。如果你认为青少年就是多事的,就是闹事的,我再怎么教给你技巧,都没有效果。如果你强迫他,你是逼着他实现你个人的理想,那怎么教都是没有效果的。

中国教师报:您觉得“问题学生”的提法不妥当?

许莉娅:我个人觉得“问题学生”这种提法会有一些嫌疑,一个嫌疑是可能会把青少年标签化、污名化。第二个嫌疑是“问题学生”是对人,而不是针对问题,这是对人的一种否定。我们现在特别需要强化对人的存在价值的承认和尊重,因为过去我们对此非常忽视。青少年本身就处于心理逆反期,你对他否定,他觉得自己和别人是不一样的,把他从群体中隔离出来了,他就会抗拒。在这种情况下,让他接受和理解他的想法,就很难了。我们能不能把“问题学生”的提法改成“学生问题”?“学生问题”,意思是学生本身发生了某种心理或行为问题,把学生与问题剥离开来,对事不对人。其实很多“学生问题”并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学校和教育的问题,比方说应试教育的问题。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成人的问题,这样考虑就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路。把问题和孩子剥离开来,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认同的,只是行为上有一些问题。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你来帮助他,他才愿意接受。再进一步思考,把学生的“问题”换成“需要”会更好一些。学生有一般性的需要,例如与人交往、学业的提升、新生活的适应等;可能还会有一些特殊性的需要,例如恐惧考试需要治疗,偏差行为需要矫正,家庭贫困需要救助,人际关系紧张需要调节,等等。还可以从功能的角度把学生的需要划分为预防性的需要、改善性的需要及成长性的需要。我们总说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不能仅仅是为社会做事的,我们还要关心他们生命本身成长的需要。要“增能”而不是“去能”

中国教师报:您提出了“优势视角”的概念,能简单解释一下这个概念吗?

许莉娅:优势视角的基本概念是指从人类生存出发的一系列关于健康和潜力的假设和归因的组织化建构。我们可以理解为所有的事情在某种条件下都可以被视为一种优势,包括你的品德·天赋、感悟等。我们常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要有这样一个理念。优势视角的提出背景,是针对助人专业当中的病态、缺陷或问题模式的一种反思和批评。当一个人被贴上负面标签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就会朝这个方向发展。病态模式引导人们倾向于、敏感于负面信息。中国的父母就对孩子的缺点特别敏感,孩子考试得了95 分,但他们只看到离100 还差5 分。优势视角会引导人们对正面信息敏感,在客观认识现实的基础上,更能发现人的优点和长处。我们在帮助青少年的过程中不断地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指出他的优点,他心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中国教师报:建立优势视角的理念对普通教师和家长来说有什么帮助?

许莉娅:优势视角可以为学生、家庭、学校和社区进行资源连接,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样的帮助是一种增能,什么样的关系是去能。这在生活当中有很好的体现。比方说有一对父母有两个双胞胎的孩子,父母带他们一起去爬长城。爬了一会儿,大儿子说我累了,爸爸把他背了起来,一直爬到第九个碉楼。一会儿小儿子也累了,妈妈并没有像爸爸那样,而是说:“我们休息一下。好孩子,你知不知道有句话叫‘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的意思是男子汉一定要自己爬上长城。你是不是男子汉?能不能爬上长城?”孩子说:“我是男子汉,我能爬上长城。”他们就一起走,走一会儿妈妈给他喝一点水,并且告诉儿子走“之”字型可以省力,最后他终于爬上了长城。爸爸妈妈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儿子,爸爸是替儿子做,大儿子原来以为自己能,却发现自己不能,这就是去能;妈妈激励儿子,教给他方法,又给他资源,帮助儿子恢复自助的能力,让他自己去做,小儿子觉得原来我以为自己不行,其实我行,这就是增能。

中国教师报:这和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

有些相似。

许莉娅:对,它们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处。社会工作强调增能,是将学生视为能动的主体,相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求改善的能力和动力,哪怕是在逆境中。有一位学者描述说这是个人的自我纠正趋向,是“弯曲”的能力,是可以反弹的能力。他强调人类在被伤害的逆境中有一种修复的能力,有内在的优势和一些保护因子。人们总是习惯去看他负面的问题,很少去找他的一些保护因子。所以优势视角主要是关注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决定的过程,关注他积极的赋有功能的方面。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能力,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给学生传递这一理念,激活学生的动机。优势视角反对贴标签,认为标签会误导学生的自我认知。优势视角以乐观积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优势视角将问题作为学生应对的手段来思考,强调一定要聆听学生为改变付出的努力。在对青少年辅导时我一定问,你之前做出什么努力,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能够了解到他的动机,了解他的方法,哪些方法没有效果。另外我们要看到学生生活环境当中的资源,还要积极争取自然的助人者的力量,那些人离他们更近。例如,你告诉我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马上想到去求助并确定能帮你的人,把他的名字写下来。在成人里面,我也经常用这样的方法,让他意识到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性。尊重的底线是不羞辱、不诋毁、不嘲讽

中国教师报:优势视角最重要的理念是什么?

许莉娅:优势视角最重要的理念是彻底推翻和抛弃歧视性的标签。优势视角就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尊重”这个概念是我们社会工作的一个价值核心,我在课堂上讲这个概念的时候很费心思,是让他们通过一个活动来体验这个概念。我对学生们说下午这个课讲得有点累了,我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活动活动,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个你得意的小故事。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举手,然后我对他说,你出去准备,闭上眼睛,让自己回到那个事情里面去。等他出去后我告诉大家,无论他说什么,你们都表现出不爱听他讲的样子。那个学生回来开始热血沸腾地讲起自己的故事,却发现大家没有兴趣去听,一开始他还坚持讲,后来他看到大家都不爱听,就不讲了。此时,我就会引导他分享感受,他一定会讲觉得不被尊重。于是我对大家说:各位同学,请你们闭上眼睛,回到自己的内心,去体会一下,从小到大,你体会最深的不被尊重的经历。那次,很多学生讲了自己在课堂上被老师羞辱的经历。我说你们的家长知道这些吗,孩子们说,这些事情不可能让家长知道。其实很多时候,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学校有什么样的经历。孩子可能是被羞辱的,这些羞辱对他人格的健康成长会有致命的影响。因此,我们强调要尊重服务对象的人格。人格从法学的意义上象征权利,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尊严和权利,有的老师动不动就把学生撵出去,其实他是在剥夺孩子们学习的权利。

八,从学生的问题看教师的责任

中国教育报/2007 年/6 月/5 日/ 第006 版

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中心小学姜荣敏

近期我校围绕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了“由学生的问题,看教师的责任”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分为查找问题、制订措施、交流研讨和推出典型四个阶段,通过引导教师剖析学生身上的问题,找到教师的责任所在,引领并提升教师的责任意识,更好地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师德教育落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到为学生成长的服务上,使教师真正负起帮助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发展的责任。活动开展一段时间以来,教师的责任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我的初步体会是:准确切入,教育主线才会“清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有四条要求都指向教师负有学生教育、管理、培养等方面的责任。从中不难看出,根据教师的实际,从看得见的学生问题入手,分析教师的责任所在,更能把师德规范教育落到实处。教育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教师的工作是否作用在学生身上,是否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学校需要引领教师去发现、研究学生的问题,透过学生的问题,找到教师工作的差距,提升教师的责任意识,促使教师不断反思,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觉地落实道德规范的要求,师德教育才能落到实处。结合实际,教育过程才更“贴切”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范例研讨,集思广益,找到不同岗位教师所应负的不同责任,抓管理、抓落实,改变现状,这样的教育过程才更“贴切”。教师依据工作实际查找学生存在的问题,才是真问题,才是最实际的问题。我校结合每位教师的工作,引导教师利用“反馈表”,“查找学生问题、分析自身责任、制订改进措施、强化改进效果”。由于每位教师的工作岗位不同,工作情况不同,所遇到学生的问题也不相同,教师能抓住学生成长中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认真分析自己的责任所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制订有效措施,才能真正解决真问题。融入自我,教育行为才有“触动”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面对学生问题,教师还有“缺位”的现象,看不出学生问题,更不可能去解决问题;面对学生问题,教师还有“推诿”的现象,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推脱责任,指责同事,埋怨学生。如果教师找不到自身责任所在,又怎能负起应负的责任?整个活动融入自我,这样教育行为才有触动。此次师德教育活动始终将每位教师融入其中,眼睛盯住自己,分析自己工作岗位中的学生问题,查找自身的责任所在,制订自我改进的措施,强化自身的改进效果,提高每位教师的责任意识,形成“学生问题,我有责”的教育管理局面。环环相扣,教育管理才能“到位”师德教育主题活动,从教师查找学生的问题开始,到追求学生问题解决的效果结束,形成一个闭环。学校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做到细心,“严”与“宽”天衣无缝,让学生从“宽”中体会到教师的信任,从教师的“严”中感受到希望。通过查找学生的真问题——分析自身责任真情况——制订改进措施——强化改进效果,环环相扣。学校的每个岗位,学校的每位教师,共同承担起“为学生发展,为学生服务”责任,教育管理才能真到位。

九,防治问题行为始于家庭治疗

中国教育资讯报/ 2002年/ 09月/ 05日/ 第014版/

刘霞

幼儿问题行为普遍存在幼儿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社会行为问题( 如攻击、破坏、说谎、嫉妒、过度反抗或任性等) ; 不良习惯( 如习惯性吮手指、咬指甲、习惯性痉挛、活动过度、注意力分散、反应迟缓等) ; 生理、心理发展问题( 如遗尿、不自主排便等排泄机能障碍、偏食、厌食、睡眠障碍、抑郁、冷漠、焦虑、口吃、多动症、小儿自闭症等)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有可能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 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 而且也有可能是成年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

在幼儿期, 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从理论上讲, 在某种意义上问题行为可称为/ 不正常行为0, 而行为本身就是在正常和不正常之间发展的连续体。绝大多数幼儿的行为都居于两者之间, 因此一般幼儿都存在一些问题行为,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根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对上海5680名4-4. 5岁幼儿调查发现: 在被调查儿童中具有问题行为的儿童比例高达29. 7%, 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行为矫正是防治幼儿问题行为的重要手段

目前, 国际上一般将问题行为的防治工作分为三级。第一级, 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消除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第二级, 希望早期发现问题, 早期进行干预, 从而防止问题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级, 目的在于减少精神病的发生, 实际上属于治疗、康复计划的范畴。一般来说, 对幼儿问题行为的防治涉及第一级和第二级防治。据统计, 约有59%的临床心理学家采用行为矫正来处理幼儿问题行为。在实际生活中,不管是幼儿父母还是教师, 在处理幼儿问题行为时, 也大都有意无意地采用了行为矫正。行为矫正是一种通过学习和训练来矫正异常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心理治疗技术, 包括正强化法、惩罚法、负强化法、消退法、间歇化法、行为塑造法、模仿法、系统脱敏法、代币制疗法等方法。以幼儿中常见的攻击行为为例, 我们来说明一个行为矫正法在实践中的运用。某些儿童在遭受挫折时, 不但焦虑不安、暴怒发作, 还会采取打人、冲撞、踢人、掷东西或其他攻击行为。根据行为矫正理论, 可采用以下三种常用方法:

模仿法

把有攻击行为的儿童置于无攻击行为的楷模之中, 通过对同伴行为的模仿来减少他们的攻击行为; 或让一些有攻击行为的儿童观察其他儿童的攻击行为是如何受到禁止或惩罚的,从而克制自己的攻击行为。

消退法

对某些儿童的攻击行为可采取不加理睬的方法, 使他们得不到注意, 不受到强化而逐渐减少此行为。

暂时隔离法

在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可能伤害到其他儿童时, 采用暂时隔离法较为合适。家庭治疗理念对防治幼儿问题行为的启示如果将幼儿问题行为视做某种/病症, 那么找病根、治病根是彻底防治幼儿问题行为的根本途径。家庭治疗从新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实践方面的启示。所谓家庭治疗是指以整个家庭为对象而实施的心理治疗。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或某个症状的出现与家庭的交往模式、家庭结构有很大关系, 治疗时应围绕家庭的交往模式及家庭结构的改变来达到改变家庭成员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的症状的目的。家庭治疗以系统观念作为其基本理念, 把家庭看做是一个系统, 认为家庭中任何一个成员所表现的行为, 都会受到家庭系统内其他成员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影响系统, 而系统也影响个人。要改变某种病态的现象或行为, 不能单从治疗个别成员着手, 而应以家庭系统为其对象, 通过改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养育态度以及家庭主要矛盾, 建立健康的家庭, 从而使个别成员所表现的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趋向健康发展。如以幼儿中常见的偏食行为为例, 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源往往存在于家庭系统中: 或是喂养方式不当, 有的父母对孩子爱吃的食物, 让他天天吃、顿顿吃, 时间长了孩子就吃腻了, 以后看到这种食物就作呕; 或是家庭成员本身错误的行为方式, 有的家庭成员在吃饭时好议论、挑剔饭菜质量并有偏食行为。这样, 在家庭中就为幼儿埋下了偏食行为的根源。探寻到根源后, 我们应针对幼儿偏食行为进行矫正, 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其家庭系统, 即改变父母喂养方式及家庭成员本身的不良饮食习惯, 从根本上去除导致问题行为产生的根源。只有这样, 我们才真正地完成了问题行为防治标准的第一级、第二级防治, 收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

十,家长请理性对待孩子的成绩

南宁日报/2009 年/12 月/3 日/ 第012 版

本报记者苏颖

期中考试已过,成绩也已揭晓。家长们陆续知道了孩子的期中考试成绩。有些家长面对孩子的成绩,容易冲动;缺乏理性思考,对孩子的心理也不能进行正确疏导。如何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是家庭教育的一门重要学问,父母必须认真科学地对待孩子的成绩。

[ 小学篇]

鼓励和理解胜过责备和打骂

近期,南宁市的各中小学期中考试相继结束,各个学校也陆续了召开家长会。对于孩子的期中考试成绩,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喜的当然是期中考试成绩取得进步的,愁的是孩子学习成绩下滑的。家长对待孩子成绩的态度和行为不但会影响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影响以后的考试状态。

蓝惠在一所附属小学念六年级,每次考试门门都达到95分以上的她却在最近一次期中考试里意外“落马”,数学只考了85 分。“当我们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将要公布期中考试成绩时,我还觉得自己考得很好。可我拿到试卷后仔细一看,刚才那股高兴劲儿顿时荡然无存,85 分!这是一个做梦都想不到的成绩。考砸了我很伤心,但最令我不安的是把分数告知父母,他们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呢? 要知道我的成绩几乎没有下过90 分呀。”蓝惠告诉记者。当蓝惠忐忑不安地向爸爸妈妈汇报考试分数后,蓝爸爸的反应让女儿很是意外,她原本以为爸爸会严厉地责骂自己,但爸爸却对她说了许多鼓励的话语,并且和她一起查找成绩欠佳的原因。蓝爸爸说: “我也当过学生,知道几乎每个学生在考砸了以后都会很伤心,不仅老师会批评,有些家长回家后还会再骂孩子一顿,使得孩子原本难过的心情雪上加霜。我们作为家长千万不要落井下石,而应该敞开宽广的怀抱,给孩子一些安慰。平心静气地对待孩子的分数,在孩子的成绩单内‘发掘’一些可以称赞的‘成就’,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以激发孩子努力学习的热情。我用和蔼的态度去问女儿‘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会不会觉得在数学学习上有困难呀? ’等关于学习上的问题。要想使孩子敢说真话,不作搪塞性回答。父母的态度很重要,谨记不要发怒,不要责备孩子。为了帮助女儿调适好考后情绪,我还到学校和她的科任老师沟通,了解女儿近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希望能更好地帮助她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不让她丧失信心,激发孩子努力学习的热情。”分数面前,有蓝爸爸这样开明的家长固然是好,但像李女士那样抱着“考试成绩差该打”想法的家长并非少数。

市民李女士给女儿开完家长会后,十分生气,虽然在路上已经打电话骂过女儿了,但李女士还是怒气难消,她想把女儿接回家再教训教训。等她到了孩子的外婆家,因为害怕回家会挨打,孩子说什么也不肯跟李女士回家,把自己锁在了房间里。李女士说,女儿10 岁,读小学四年级。考试前她问女儿复习得怎么样,女儿说没问题。可当她去开了家长会才知道,女儿期中考试考得很不好。“这才上小学,语文就只考了80 分这样的成绩,以后上中学怎么办,能不批评、能不教训吗? ”李女士生气地说。

[ 中学篇]

失利是反省提高的最佳机会

每一次孩子经历考试,其实也是对家长的一次考验。

彤彤妈妈的同事中有几个孩子和彤彤在同一年级,每到考试过后,彤彤妈妈总要多方打听,在市重点中学的孩子考了多少分,在重点班的孩子数学、英语各多少分等等。彤彤考试前压力就已经很大,考完试总要经历这样的“轮番轰炸”,实在苦不堪言。她告诉记者,“从小,妈妈就把每次考试成绩看得过重,考得好,她会笑脸相迎,对你多加赞许,一旦考砸了,她就立马板起脸来,不停地追问你失败的原因,甚至说些挖苦的话,听得我心里不是滋味。即使是在吃饭的时候,她也在谈论考试的话

题。我现在一听到‘考试’两字浑身就不自在,不是因为害怕做题,而是担心成绩出来后妈妈的反应。”

考试后,父母的期望、老师的夸奖或责备、同学间的分数排名、亲戚朋友的攀比等等,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孩子的成绩已经成为现实,家长就应该和孩子一起勇敢地正视它、面对它,并想办法对症下药,在以后的考试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一直以来我就告诉孩子,让他把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事情,分数是孩子隐私的一部分,因此,我并不多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但孩子自己是很在意分数的,每次考试成绩发下来后,他总是一进门就告诉我,他班里最高分是多少,他考了多少分,排第几名,哪个地方减分了,减分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孩子考试失利,一方面,我会鼓励他,希望他能正视挫折,通过失败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也会提醒他,从头再来看期中考试的试题,将那些错题、难题一一解决,并将这些题摘记下来,起到警示和巩固知识的作用。我总对他说:‘孩子,不管你考多少分,在妈妈的眼里你永远是最优秀的。’我因此常常听到孩子大发感慨: ‘妈妈,我有好多同学没有我这么幸运,他们一旦考砸了,妈妈就会变成母老虎。’我想,如果一个做母亲的经常在孩子面前扮演母老虎,她早晚会把孩子吓成惊弓之鸟的。别去在意孩子的考试分数,孩子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家长潘女士在对待孩子考试分数上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因此,她儿子的学习成绩在班级总是名列前茅。

[ 教师意见]

孩子的学习过程比结果重要

“家长应当冷静地对待孩子的成绩。”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梁老师说,考试只是检测孩子这一阶段学习情况的一种方式。通过考试,可以看出孩子哪些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哪些知识还需要加强。梁老师认为,对待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家长的鼓励远比打骂更有效。家长应当透过成绩看孩子学习的过程。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首先要想一想原因在哪里? 是孩子学习不用功,还是家长对孩子监督、管理不到位? 如果孩子学习很努力,只是因为紧张或者学习方法不对而没有考好,这时如果家长还是一味地责骂孩子,反而会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考试成绩的好坏不是检验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家长要综合、全面地评价孩子,更要平和、平等地与孩子交流。

那么家长应如何对待分数,以充分发挥分数的功能,使分数成为促进孩子学习的催化剂呢?

专门从事学生课业辅导工作的陈老师认为,家长不要一味强调成绩,而要视“进步”重于“成绩”,要看到这次考试和以往相比孩子的整体水平是否提高了? 与高分同学的分数差距是否缩小了?某一科是否提高了,等等。考试过后家长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孩子分析各门试卷,然后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订可行的计划,安排好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在制订计划时,家长要有短期的目标,使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考试的信心。否则,如果盲目地将目标确定太高或太低,就会失去目标与计划的实际意义,严重的还会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 一、背景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之常。”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若缺乏内趋力,则习惯不巩固,习惯不巩固,则学习等于零。”他把一切学习都归于习惯的形成和巩固,这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一致。国内外教学研究的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养成良好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二、案例介绍 陈某,男,今年14岁,读初一,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半年才回来看他一次。平时,陈某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学校观察到陈某易冲动,有暴力倾向,在学校和同学十天一大架,三天一小架,且非常凶猛,打的同学平时连看都不敢看他一眼。上课要么睡觉,要么找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老师若有批评,他就在课堂上找老师胡闹,让同学看老师笑话。整个班级的正常学习活动不得不经常地受到他的干扰。不完成家庭作业,说谎话是他的“家常便饭”,作业没做完却说做完了,没带忘放在家了。平时经常请假,理由不是头疼就是拉肚子,要去看医生。 三、初步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陷:由于许多心理或行为有问题的少年都可能与他缺乏温情、缺乏教育的家庭有关。陈某的父母因生计问题远离他外出打工。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自小缺乏温情和父母之爱的陈某性格比较暴躁,以顶撞老人,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养成只知玩,不愿做作业,在学校和家里说谎话哄骗教师和家长的不良习惯。 2、自我认识的偏差: 3、同学的排斥:在不受重视的家庭环境中,渐渐地,陈某的心里滋生了一种妒忌和愤恨。这种情绪在家得不到缓解,便向身边的同学泄愤,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老师批评他,同学疏远他,他也觉得学习没有多大乐趣,认为没有人再喜欢自己,干脆不做作业,为了争面子,经常说谎,有时故意找同学的碴……这些行为遭到同学的厌恶和鄙视,也更使他变得偏激、反叛。 四、主要纠正过程 1、校园文化和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文明发展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学生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一个人习惯的培养最重要的因素是老师的教育和学校浓厚文化氛围的熏染。校园文化应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素质教育的能量库,师生共同快乐生活、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我们学校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空间,着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如教室、走廊、操场、绿化区及墙壁,进行了科学的规划,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奠定基础。同时,学校注重生成动态的校园文化,通过

几个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2014-2015学年下学期 《班主任工作技能》搜索调研 -几个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姓名:陈兴富 学号:201315010103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班级:2013级师范一班 指导教师:陈晓蕾 2015年6月

【摘要】: 摘要 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指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学习、品德和性格健康发展以及形成心理困扰等方面的不正常行为。学生的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还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关键词】: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日常行为规范。

【In this paper】 Abstract Student's problem behavior refers to th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hinde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moral 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 and form the abnormal behavior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etc. Student's problem behavior not only affects the student's own development, to the adverse impact on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Keywords: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roblem behavior modification everyday behaviour.

行为矫正复习资料——个人整理

一、名解: 广义的行为:包括外显与内隐,外显是行为变化,内隐是心理过程,就目前应用而言,是外显为主,内隐从属的地位。问题行为: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异常行为:指个体的某项行为异于常态,也就是偏离年龄相仿、教育水平相近的人群的平均值。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的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行为应予限制:是指行为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它发生在不该表现的环境中,因此应将其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之中。 行为应予发展:是指当事人目前还不会操作目标行为,需要教会他如何动作来表现这一目标行为。 逐变标准设计:指在实验处理阶段,采取逐步实现目标行为的方式,将整个处理阶段划分为若干小阶段,并预先确定每一小阶段的要求标准,依序提升,以逐步形成目标行为的方法。 交替治疗设计:又叫同时治疗设计或多元素实验设计,指常被用来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实验处理或干预措施对单一行为效果的方法。 概括性条件强化物:当某一条件性强化物与多种多样的其他强化物配对使用时,这一条件性强化物就叫概括性条件强化物,简称概括性强化物。 正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所尾随的事件造成反应概率提高的现象。 负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立刻除去的厌恶刺激,可以增加该反应的发生概率。 消退:在特定情境中,个体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行为,但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的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降低。 差别强化:就是具体的期望(良性)行为后面出现强化物而其他(不良)行为后面没有强化物的程序。 刺激控制:指某一特定行为跟某一特定刺激而不是其他刺激的出现而出现。 刺激促进:就是在辨别性刺激存在的情况下,在行为发生之前和进行之中所增加的刺激。 塑造:就是建立个体在当时还不会完成的新的目标行为的过程,即个体从不能做出某一行为到一步一步学会这一行为的过程。 渐隐:就是指逐渐改变控制反应的刺激,最终使个体对部分变化了的刺激或完全更新了的刺激,仍能做出同样反应的现象。 连锁:就是把要求习得的整体行为分解为一个个紧密联系着的环节,即刺激—反应链,然后对当事人的行为链条逐一进行训练,并最终使之习得整体行为的方法。 代币系统:凡是能够累积并用来交换其他强化物,称为代币,凡是使用代币作为强化物来进行的行为矫正计划,就叫做代币系统。 行为契约:其实质就是建立一套以文字条款为形式的,对目标行为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行为迁移: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延伸到其他情境场所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行为维持: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在时间范围上得到延伸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 自我控制:指自己对自己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 即时后果短路:心理学家把即时后果的作用大于延缓后果的作用的现象,叫做即时后果短路。 厌恶疗法:是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反复多次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过程,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生物反馈:是在电子仪器的帮助下,将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理过程、生物电活动加以放大,放大后的机体电活动信息以视觉(如仪表读数)或听觉(加蜂鸣器)形式呈现出来,使主体得以了解自身的机体状态,并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生理变化。 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 矫枉过正:就是在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当事人进行与该问题行为有关的费力活动。它包括过度补偿和积极练习两种形式。 实验设计:安排矫正方案来证明行为改变的原因,被称为实验设计。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有:倒返实验设计、多重基线设计、逐变标准设计、和交替治疗设计等形式。 三、填、选 1、问题行为的类型有: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当。 2、在行为矫正的历史上,最早把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活尔普和英国的艾森克。 3、促使行为矫正真正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走向广泛的临床应用领域的是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和班都拉等人。 4、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②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③社会学习理论④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5、最早把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活尔普。 6、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强化决定反应,而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反应决定强化。 7、任何行为都可能同时包括经典性和操作性两种条件反射。 8、大多数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都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基础上。 9、认知行为学习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结合行为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影响个体的内在认知可以改变个体外显的问题行为。 10、正式开始使用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术语,并著书立说,创立与发展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著名学者主要是艾里斯和贝克。艾里斯创立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贝克提出了认知疗法。 11、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点有下列三个: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至极。 12、班都拉在提出学习的交互决定论以及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word版本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智障儿童攻击行为的矫正一、学生基本情况 姓名:冯某性别:男出生年月:1996年7月 健康状况:良好智障程度:中度智障原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家庭及教养情况:冯某的妈妈是军人,对孩子要求较高,有时会有暴力行为。冯某的阿婆和爸爸较溺爱孩子。 受教育情况:冯某在普小随班就读到四年级,对于知识掌握少,除写字外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在学校一些同学不懂事嘲笑辱骂他,加上课程难度太深无法理解,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到逃学厌学的地步。现在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就读。 二、主要问题行为描述 1、不喜欢集体生活,感到一切都没有兴趣,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和课堂活动,上课时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并做自我暗示,例如我不喜欢上课,我不愿做作业等。 2、冯某对于与其发生摩擦的同学会进行谩骂,并嘲笑其他有障碍的孩子。如果有人(包括家长和训练人员)阻碍其完成某事,他会大打出手。 3、冯某爱看奥特曼的动画片,有些沉迷其中,喜欢想象并模仿有各种能量的怪兽去破坏他不满意的东西。 4、心里承受能力差,如果遇到难题就会放弃并产生很严重的自责,如“我太笨了,我害妈妈受了一辈子的罪。”

三、确定终点行为 冯某的攻击行为在训练和课堂教学中反复的表现出来,并且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的康复训练,因此,被看成是严重的行为问题,需要介入一定的干预措施。 终点行为定为:通过矫正,使冯某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次数,直至停止攻击行为。 四、问题行为及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 冯某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需求。 2、教育因素 冯某一直在普小就读,但学习能力很差,由于学生较多,教师不能照顾周全。冯某不能完成学业,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从而造成了学生自信心低下并使冯某形成了攻击行为。 3、家庭因素 由于孩子有缺陷,其爸爸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产生了过分的爱护和溺爱,放任其不良行为。另外冯某喜欢看奥特曼打斗的碟片,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 4、环境因素 冯某来到新学校,第一次离开父母过学校集体生活,比较恐惧和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教学心理 第一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名词解释)。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学目标对是教学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不仅规范着教师教的活动,且规范着学生学的活动。其主要作用有三:1.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3.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①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②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③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

问题少年的定义及矫正

问题少年的定义及矫正 (10103114139 10小教本数学翁米红女) 摘要:当前我国一些青少年受多种因素影响,产生了一些不良思想并导致了行为偏差,成为问题青少年,引起社会关注。本文分析了问题青少年的成因,主要论述了对问题青少年的矫治方法。本文认为对青少年的矫治应该由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 关键词:问题少年家庭学校社会环境 问题少年也被定义为品行障碍少年。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上暂时存在一些问题,跟不上班级的整体要求,完不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起码目标,在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上存在问题和障碍,反复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道德准则和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1】现在,有关在校学生抢劫、杀人等恶性犯罪的报道越来越多,让人触目惊心。我们经常能看到中学生吸烟喝酒、打架、勒索等,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那么如何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使他们健康成长,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那么产生问题少年的原因有哪些呢?知道问题所在的原因才能对 症下药。首先我觉得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十三四岁的青少年正由懵懂不谙世事的儿童一下子窜出了老高,处于心理的断乳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存在逆反心理。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控制能力还较差,容易出现违反纪律、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所以更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1】而且这个时候的孩子也开始面对升学的压力,会有厌学、违纪的现象。而且人际关系的冲突也会给他们带来负面的

影响。另一方面问题少年的形成跟家庭教育分不开。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对孩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的教育。有些家长自己的行为就是孩子的反面教材,家长的行为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家长嗜赌成性,在孩子面前吸烟喝酒家暴,用恶劣的手段处理人际纠纷,这些行为孩子必然会去模仿。所以父母一定要用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格,正确的方法去管教孩子。不能让孩子放任自流,不能觉得孩子大了自然就会懂得道理。除了家庭,还有社会上的不良文化也会让这些青少年迷失成问题少年。像很多的黄色淫秽书刊、音像制品对他们的毒害很大。很多背离社会伦理道德的书籍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给学生的成长带了极坏的影响。很多影片录像的不正确的引导会让青少年迷失,最终走向犯罪。 那么我们要如何去矫正这些问题少年的行为呢?我觉得可以有以下 几个方面。 一:学校要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引导,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承担着教育学生的责任。我觉得转变问题学生需要爱心和耐心。夏丐尊先生也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爱生是天职。用爱心去关心他们,教师要努力发觉他们的闪光点,发现他们有一点进步立即进行表扬和鼓励,使 他们知道老师没有放弃他们,对他们充满了期待。作为老师要耐心等待他们的转变。问题少年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中间总有反复的过程,我们不能一看到他们反复,就认为他们不可救药,而是要允许他们反复,在反复中不断进步。我们在平时教育他们时,经常要求

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综述

关于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式的文献综述 摘要:学生的问题行为既是学生不良行为,是指学生在个人及其环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面所表现出来的与相关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基本规、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校规校纪相抵触的反社会反规则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一个学生具有不良行为习惯,会扭曲他的性格,会影响他的行为;一个学校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纠集在一起,会影响教育秩序,败坏校风校貌。本文主要综合国近年来对这一面问题的研究进行论述。主要从不良行为式、引起不良行为的因素及对不良行为的矫正式进行分析。本文主要综合国近年来对这一面问题的研究进行论述。主要从不良行为式、引起不良行为的因素及对不良行为的矫正式进行分析。 关键字:问题行为行为矫正 前言:在国外有著名学者约.凯恩斯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国有巴金先生的“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由此看来,一个人能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抵制不良行为的习惯,对其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反之,如果他们沾染上了不良行为,轻误入歧途,重的可能毁了他们的一生。当今中国发展迅速,校园外面的世界繁荣复杂,而以校园生活为主的中小学生人格尚未成熟稳定,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好奇,但对社会的复杂性又缺乏清醒的认识。他们性格的不成熟性,使他们模仿性强、适应性强,好表现自己,不良行为或多或少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不重视给与恰当的行为指导,及时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那么,他们就得不到正常而健康的发展,行为发展就会遇到挫折,问题行为就逐步固定化、自动化。这就会使学生个体的行为能力发展走向畸形,使其身心发展不协调,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对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研究,在我们国很多地已经开展。在一些杂志期刊等文中也看到一些研究成

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及矫正对策(党占海)

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及矫正对策 高台县解放街小学党占海 引言:研究和矫治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量的研究表明,小学生不良行为是产生刑事犯罪的重要先兆,大量的刑事犯罪是由轻微的不良行为演变、转化而来的,及早矫治不良行为就能避免大量刑事犯罪的产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遇到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但是缺乏有效的处臵方法,因而造成了很多悲剧性事件。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很容易发生各种不良行为,研究不良行为的矫正规律,可以让小学生自己或有关的人员(父母、教师、社会工作者等)了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运用正确的原理与方法及时发现和矫正不良行为,从而健康成长。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表现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攻击行为,如打架、说脏话、说闲话、恶作剧等;有欺骗行为,如说谎、抄袭别人作业、偷窃、作弊等;有破坏行为,如乱扔垃圾、乱图乱画、故意损坏公物等;怠惰性行为,如迟到、早退、丢三拉四、不按时完成作业、劳动不认真等。有不良嗜好,如赌博、玩电子游戏等等。 小学生产生常见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的不利。在家庭,有些家长溺爱、孩子,使得他们养成蛮横无理、任性的习惯;有的家长采取粗暴、专制的手段教育子女,致使孩子为了逃避处罚而说谎,或以反抗报复的形式对待成人;还有的家长用歧视、虐待、忽视、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待孩子,使他们得不到温暖,因而四处浪荡。在学校,有些教师缺乏耐心,方法简单,对出现行为问题的儿童不能因材施教,或工作时松时紧,失去教育信心,甚至歧视学生,使他们厌恶学习,甚至是逃学。在社会,由于儿童模仿能力强,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因而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容易感染他们,把他们引入歧途,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

当代青少年成长的问题以及归类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 (传媒学院) 姓名:袁瑞 专业:教育技术 年级:2012级 学号:930 指导教师:王卫东 传媒学院 2013年9月

当代青少年成长的问题归类以及原因探究 【摘要】:当代青少年是跨越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给予很好得重视,并且根据其原因找出调理的方法。 【关键词】:焦虑抑郁症强迫症社交恐惧恐学学习障碍性别角色模糊形象烦恼恋爱受挫精神分裂叛逆虚荣冲动 引言: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都处于人生关键而又特殊的时期。生理发育是心理发展的基础。青少年在生理上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生理的蓬勃成长、急剧变化,特别是处于外形剧变、机能增强和性成熟的“三大巨变”中。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也颇具特色。而杂发展阶段,难免受到自身各种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各种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问题,而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再加上青少年自己积极努力配合,才能使这些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使当代青少年可以健康的成长 一、焦虑 1、焦虑的定义以及表现的症状 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 2、焦虑症的起因 不同学派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并不一定是相互冲突的,而是互补的。 第一,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虽然不会是引起焦虑症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而引发,比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许多研究者试图发现,是不是焦虑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某些神经递质,是引发焦虑症的罪魁祸首。 第二,认知过程,或者是你的思维,在焦虑症状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倾向于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更倾向于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更倾向于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更倾向于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 第三;社会心理因素;焦虑症的发生多与社会背景相关,与生活事件刺激为主要致病源,如生活窘迫、工作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此外,与移民、生意失败、遭遇意外等也有密切

行为矫正 案例分析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姓名:郑宜昌 学号:039 班级:09级应用心理学(1)班 授课老师:严云堂 目录 1.案例导入 2.背景资料 3.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 4.矫正目标 5.矫正方案的设计 6.矫正的技术和方法 7.矫正方案实施(细则) 8.矫正结果 9.注意事项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导入 小瑞(化名),男,12岁,汉族,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据父母介绍,孩子在上了小学之后,就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行为,让父母摸不着头脑。主要表现有: 1. 脾气暴躁,易激惹,家长不能满足其要求就大哭大闹。 2. 自制能力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并经常撒谎。 3. 逃学早退,有时候连续几周不去上课,近半年来,此类情况表现显著。 4. 不喜欢出门,一个人呆在家里; 在学校的时候,不喜欢群体活动,朋友很少。来访者在其父母的带领下找到咨询师,明显带有不配合的情绪。咨询师观察到,小瑞衣着较得体,只是显得比较拘谨。 二.背景资料 通过访谈,咨询师得知,来访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有车、有房,爸爸是民营企业的职工,妈妈是个体商户。 成长经历:小瑞不到两岁的时候,爸爸下岗。一直以来,父母感情不好,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小瑞4岁之前一直跟着外公外婆生活,上了幼儿园后被父母接回。从小,家人对小瑞就听之任之,要什么买什么,很是溺爱。4岁开始上幼儿园,但时断时续,随意性大。从二年级开始就有无缘无故不到校上课的情况发生,但次数不多,老师也找过其谈话,谈话后行为次数减少。四年级上学期这种情况又开始严重,家长着急生气,加上工作比较忙多日不管他了。到后来,发展为有时连续一个礼拜不去上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瑞的功课落下了很多,本来学习还算中等的学生渐渐成了“特困帮扶对象”。 三.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 咨询师针对父母提出来的问题行为对小瑞进行了单独访谈,情况基本属实。通过分析,咨询师认为,脾气暴躁,喜欢大哭大闹属于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自

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摘要:儿童问题行为是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发生率仍在逐年上升。儿童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只有对儿童的各种行为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佑,才能够有针时性地实施教育计划。 关键词:儿童;问题行为;对策 一、儿童“问题行为”的概述 “问题行为”又叫做行为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众多概念,涉及到心理、教育、社会、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但可以概述为:是后天形成的、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较有代表性的是左其沛先生的分类,他将问题行为分为四种类型:过失型(如迟到、拖欠作业等);品德不良型(如撒谎、偷窃、拦路抢劫、流氓性等);攻击型(如顶撞师长、故意扰乱课堂、发泄、迁怒等)和压抑型(如胆小、孤僻、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有些具体的行为表现很难严格归人某一个类别中去,也就是说任何分类都难以涵盖所有具体的问题行为。 二、儿童“问题行为”的对策 (一)行为矫正法 对于儿童的问题行为,一般比较注重运用行为矫正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最常见的矫正方法有: 1. 正强化法 通俗地说就是奖励,在儿童表现出某一良好行为以后,加以奖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增加以后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正强化的方法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方法,它可以用于解决儿童的各种行为问题,但在运用中教师应该注意:(1)选择和分析需要强化的具体行为,确定哪些行为需要奖励,如何避免强化不适当的行为。如,儿童为了得到表扬将家里的钱交给老师;(2)根据儿童的兴趣。、特点和教育的情境来决定,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强化物,它可以是一种儿童喜欢拥有的东西,可以是儿童喜欢做的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口头称赞、注意和鼓励等;(3)在时间上,强化应该紧跟在行为表现之后;(4)当期望的行为建立和巩固后,应该逐渐淡化和降低外部的奖励和强化,促进行为的自主性和自控性,弓}导外部他人强化向内部的自我强化转化,这往往是教师容易忽视的。 2.负强化法 负强化是指当个体表现出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时,减少或消除他不喜欢的刺激或情境,以促进该个体以后此种良好行为的出现。例如,对于回家后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儿童,家长可以先剥夺儿童观看他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权利,一旦儿童能够认真做作业了,就允许他观看有关电视节目。 3. 惩罚 惩罚是当个体发生不良行为时,通过给予厌恶刺激,或者减少、消除正强化的方法来减少或终止该行为。为了有效地运用惩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惩罚的时间,惩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惩罚者同儿童的关系,惩罚和正强化的结合 4. 示范法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许多行为可以不直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强化或惩罚来建立或消除,而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教师最好能够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利用电视或多媒体技术,用现场示范、参与示范或角色扮演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或参考,让学生亲眼看一下在某种情境下不同的行为方法及其不同的效果。如有些学生在交往时因为不知道如何行动而出现退缩行为,就可以用示范或角色扮演的方法来进行辅导。 5. 认知行为矫正法 认知行为矫正法就是通过矫正间题发生者的思想、信念、态度和认知风格等来改变个体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6 | 人气:108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 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 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 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 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 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 (4)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 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5 | 人气:89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 实质: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青少年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解读

青少年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青少年行为问卷,随机抽取32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结果:问题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能部分预测中学生问题行为。 关键词:青少年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问题行为 1.前言 自1928年威克曼开展研究以来,问题行为一直受到广泛关注。青少年问题行为不仅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程度,还可能导致成人时期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1]。对问题行为的界定,迄今为止没有形成一致的说法。本研究将问题行为分为内隐行为问题和外显行为。内隐行为问题包括退缩、神经质、考试焦虑等因子,外显行为问题包括学习适应不良、攻击性行为、违纪行为等因子。青少年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其中家庭因素是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变量。本研究以家庭变量中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为自变量,研究家庭因素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一种行为倾向。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子女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2]。家庭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3],研究物质环境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比较多,但研究结果不是很一致,而研究青少年精神环境对问题行为的研究则不是很多。因此本研究就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影响做进一步研究,旨在进一步寻找造成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原因,揭示影响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家庭因素,为家长和教师矫正青少年问题行为提供一定依据和帮助。 2.被试与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抽取山东省济南、泰安、聊城、淄博6所学校,选取被试320人,剔除无效问卷后保留有效问卷305份,有效回收率为95.3%。男生86人,女生219人;初中生49人,高中生119人,大一学生137人。

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行为矫正技术)

授课题目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授课类型理论课程授课时数 2 授课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掌握行为矫正实施的过程,包括行为评估的过程与方法、行为矫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以及实验设计的方法。 情感、态 度、价值观 目标 培养学生在接到家长或教师说孩子存在行为问题,是否应当对这个孩子进行行为矫正的判断能力以及怎么开展。 能力目标 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何开展行为矫正以及如何在行为矫正过程中开展研究。 重 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以及实验设计。 2.教学难点:掌握行为矫正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方法。 教 学 准 备 课件PPT、教案、教材 作业布置思考以下问题:1.行为矫正实施的过程 2.什么倒反实验设计?其设计原理是什么? 3.什么是多重基线设计,有哪几种形式? 板书设计 第一编行为矫正的基本理论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 一、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 二、行为矫正的实验设计方法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以及实验设计的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在第一章中我们就提到过,开展行为矫正要包括搜歌方面,即观察、测量和评估个体当前可观察到的的行为模式,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也回答了应该如何开展行为矫正这一问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以及实验设计方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 在临床实践中,行为矫正通常需要通过三个阶段:一是行为评估阶段,在这个阶段干预者需要对矫正的问题行为进行仔细的评估;二是制定行为矫正计划阶段,干预者根据评估阶段所获得的与行为有关的信息来制定适当的行为矫正计划;三是行为矫正实施阶段,干预者根据所制定的计划实施行为矫正。 (一)行为评估阶段 1.行为评估阶段的任务 行为评估是指干预者通过访谈、测验、观察等方式来收集行为当事人的信息,并运用分析、推论、假设等方式对个体的行为性质进行判断,并对需要矫正的问题行为的基本特点以及环境因素进行详细的测量的过程。 (1)行为筛查 筛选并确定需要矫正的问题行为。 (2)问题行为的详细评估 对所确定的问题行为进行更仔细的测量。 思考:行为筛查过程中干预者应当考虑哪些问题或因素? 对问题行为的原因进行评估 除了进一步获得有关行为发生频率、行为发生时每次所持续的时间以及行为强度方面的资料之外,重点在于对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各种可能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估。 获得与问题行为发生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确定行为发生的直接诱因与相关因素。 2.行为评估的方法 在行为评估的过程中,常常用到的评估方法有四种:访谈、直接观察、检核表和标准化测验。 (1)访谈法 通常是一种非直接的评估方式。 访谈的对象:熟悉学生的人(教师、家长、同伴)或学生自己(有语言表达能力)。这些信息包括: 行为在什么地方出现?是否与场所有关?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介绍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 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治疗的若干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一、概述 (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与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关系: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诸如人格的构成(或结构)、人格的发展等等基本的理论问题。关于人格的发展:人格心理学一方面要研究在正常的情况下个体的人格是如何发展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另一方面要研究变态的心理和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当然还要研究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人格的发展,这些因素是如何发生影响的。对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形成机制的研究,就是心理病理学的研究;而对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因素的研究,就是心理病原学的研究。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则是一门研究如何用心理学方法来处理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一门学科。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原理、原则,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方法都是以人格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具体的理论和方法虽然各式各样,但都可以用相应的人格理论中找到其渊源。如信奉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的咨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倾向于采用“心理分析学的技术与方法”来实施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信奉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咨询师和治疗专家,会倾向于采用根据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设计出来的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而信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治疗师,会倾向于采用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咨询和治疗技术和手段;而信奉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家,则会倾向于认知疗法,即通过改变当事人(病人)的认知来改变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由此可见,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技术和方法,是以心理病理学和心理病原学为基础设计、发展出来的。心理病理学揭示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形成的机理,心理病原学揭示心理疾病和行为异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咨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专家才能找到治愈心理病症、矫正异常行为的方法。这正如医学家寻找治愈疾病的方法时一样。要治愈某一种病症必须得先找到这一疾病产生的原因,了解发病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开发出相应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自然科学中的状况也是如此,只有揭示了自然的规律之后,这些规律才有可能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如爱因斯坦先揭示了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E=MC)之后,才有可能将核能运用实际生活,才有可能制造出核电站和核武器。 那么人格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用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母与子的关系,人格心理学是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子。人格理论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的上游理论,而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则是根据具体的人格理论发展出来的。先有其母,才有其子。因此,要真正透彻地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原理、牢固地掌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透彻地了解这些原理和方法的利敝得失,并结合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实际、灵活地运用之,必须得牢固地掌握人格心理学理论。因为只有掌握了具了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治疗所依据的人格理论,才能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具体的方法,并可能设计出新的、适用于特定的对象的方法,才有可能扬长避短。 (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 在考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学派时,我们会遇到一个小小的麻烦,那就是,到目前为止,曾见诸文献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学派有上百个之多,如基于生物学的一些派别;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还有同属于精神分析范畴的阿德勒学派、容格学派、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霍妮、沙利文)、自我心理学学派(哈特曼)、对象关系学派(克莱因、范尔贝因、威尼考特、雅各布森、马勒)、自身心理学理论(科赫特);此外,还有原始宣泄疗法、先验医学疗法、认知疗法、现实疗法、理性情绪疗法、行为疗法、折衷分析疗法、格式塔疗法、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治 摘要小学如何正视自身生源实际,减少学生不良行为,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从而提出了预防与矫治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控制 学生不良品行是指学生中那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言行。由于学校、社会、家庭等诸方面的原因,使部分学生品行不端,行为不良。表现为有的自卑、脆弱、消极、待人接物态度冷漠,不喜欢与同学交往;有的过分活跃,自我克制力差,不把周围的人放在眼里,易冲动,偏激,常常违反纪律,惹是生非;有的缺乏理想,对学习不感兴趣,自我意识淡薄,随意缺课逃学;有的举止不文明,打架骂人,出口成脏,随扔垃圾;更有甚者上学不到校,放学不归家,与社会上的游手好闲之徒混在一起……学生这些不良品行是在某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学生自己一定的心理活动形成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认真分析研究小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对策,是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不良品行的成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原来条件相对落后,消息相对闭塞的农村来说,也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三室两厅的房屋遍布乡镇,农民急于脱贫,金钱观念愈来愈重,认为只要有钱,其余的什么也不在乎,于是,置国家法律不顾,投机取巧。再有相当部分的青年人因为急于求成,加之本来就有些游手好闲,爱吃喝玩乐,就不择手段的在背地里干起赌、骗、偷、抢等事。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当今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目前,农村生活水平大多也在温饱线上,许多父母盼望着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过上“幸福”的日子,因此他们早早地为孩子准备钱而四处奔波。或外出打工,或经商赚钱,把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朋友家,认为孩子有饭吃,有衣穿,每天到学校,没病没痛,身体健康,在一天天长高就算家长尽到了义务,完全忽视对孩子品行的培养。部分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素质差,说话粗鲁,满口脏话,言行不一,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对孩子不问不管,使家庭教育留有缺口。有部分学生家长教育方法欠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是打,就是骂,简单粗暴,一切都怪孩子,长期下来,孩子失去信心,并且产生逆反心理,结果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恶性循环。还有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教师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学生品行好坏与关紧要,只要学生分数考得高,领导就认为我这个老师教得好,就是合格的老师;有的教师教育学生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是批评训斥,让学生写检讨、保证,甚至以处罚代替教育,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 3.不良人际交往的影响 学生具有强烈的交友心理,而经常出现行为不良的学生,容易受教师和班内大部分同学的排斥,因而往往出现“落后群体”积聚交友的现象,各自的不良习气相互感染,不良行为恶性膨胀,同时由于青少年人格的不健全,心理的不成熟,情绪的不稳定,加上自控能力差、“哥们义气”重,相互牵连,总有“一人胆小,二人胆大,三人什么都不怕”的心理。遇事不冷静,先“动手”后“动脑”,具有很大的盲动性,对社会的腐蚀性和危害性极大。并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青少年问题矫正的实践报告

1.来访者的自我概述 我们是个特殊的家庭,在这些年当中没有人懂得我们的艰辛和痛苦,我的儿子叫赵文齐,是一个孤独症儿童,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个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控能力,更没有自尊自信的人,今年已经14岁。我的孩子小的时候非常可爱,也非常省事,跟正常的孩子没什么两样,但从2岁以后发现了不对劲,你叫他他没有反应,像聋孩一样。但是当时认为可能是听觉的问题后到医院就医,经检查无任何异样。我们想可以使发育晚的原因,所以知道他4岁时发现问题的严重才到哈尔滨求医,经哈医大诊断为孤独症。明白了之前一直发生在他身上却无法解释的一些孤独症的症状:喜欢听音乐,尤其是欢快型的音乐,也只有音乐才能让他安静下来。日常的行为很刻板,情绪不稳定。到5岁之后发展到会突然尖叫、手舞足蹈,依旧不会说话,偶尔会蹦出几个单音节的音,无主动性语言,自言自语时的话语无人能懂。 从带他到医院说是自闭症时开始,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从天掉下来的病,不知病因,无法治愈,别人是无法理解我们当时的痛苦,这是一种从天堂到地狱撕心裂肺的痛苦,真是无法形容当时的心情,甚至想到和孩子将来一起到天堂,也许这是我们最好的选择,现在随着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他的“特殊”也越来越明显,他甚至没有上学的资格,真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总之什么都不知道。 2.既往经历与个人成长情况 小齐的父亲是油公司的职工,母亲则是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父亲有酗酒的爱好,母亲的性格则较为内向。小齐的妈妈在生小齐时,由于在顺产与剖腹产选择之间犹豫不决,延误了生产时间,导致小齐最后剖腹产生下后,脸色带青。医生曾说过,小齐出生时间延误并脸色带青,可能会对智力产生影响。建议孩子长大一点之后,到医院检查一下。但是当时由于新生儿的降临带来了巨大的喜悦,这可是小齐父亲这一代孩子中唯一的一个男孩,小齐父亲的弟兄所生的皆为女孩,所以小齐的父母并未对医生的话产生重视。同时也因为在此之前,小齐的母亲怀有身孕,但在初期B超检测中知道是女孩,遂考虑再三打掉了。但在打胎过程中小齐母亲的输卵管折了后接上,很不容易才再次怀孕,所以小齐妈妈在怀孕期间很谨慎小心,轻易不进行活动。也因为小齐的母亲性格较为内向,在孕期也很少与小齐进行交流沟通。 小齐在六岁前所住的地方离亲戚朋友家较远,平时的来往不是很频繁。又因为父母的工作较忙,疏于对小齐的照顾,所以小齐在六岁前身边没有什么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而小齐从出生时就比较乖,不喜欢哭,日常生活比较好照顾,所以知道小齐两岁时依旧不会说话,连最基本的爸爸妈妈都不会叫的时候,小齐的父母才渐渐开始着急。但是小齐在其他的方面并未有明显的特征,小齐的父母仅认为是发育较晚,孩子的性格大概是随了母亲,比较内向,不喜欢说话而已。后到三岁多时渐渐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初时曾怀疑小齐的听力是否有问题,但经过检查一切良好,后咨询医师,在小齐四岁时确诊为孤独症。 在知道小齐的症状之后,小齐的父母进行了多方咨询,四处求医,但效果均不是很明显。在治疗期间,小齐一直坚持吃医生所开的促进大脑发育的药物,同时也到很多培训机构参加相关的训练等。但是在一切的努力之后,小齐的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改善。医生曾经建议小齐最好多多接触一些同龄的玩伴,对小齐非常有好处,但是小齐的父母之此之前曾尝试着送小齐到幼儿园锻炼过,结果均以发现孩子不正常后拒收。因为小齐在幼儿园和其他的小朋友不一样,不喜欢和他人玩耍,对老师的话也置若罔闻。最让幼儿园老师不能接受的是没有自己的动手能力,吃饭需要老师喂,而且饮食非常单调,不是固定吃的东西就坚决不吃。老师经常对小齐无可奈何。同时小齐的父母发现幼儿园其他的小朋友会欺负小齐,而小齐不会还手也不会说话告诉老师这种情况,直到小齐的父亲在一次接小齐放学的时候发现之后心疼不已,向老师反映情况多次后,小齐的父母经过商量决定不再送小齐上幼儿园。此后小齐曾被送到特殊的学校进行学习,但发现小齐均不能适应学校的环境,小齐的父母也非常担心小齐会受到伤害,所以直到小齐8岁时,一直是生活在家里。 随着小齐年龄的渐渐增长,小齐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因为没有任何一所正常的学校会接收小齐,而小齐的生活环境也不利于他的成长。后小齐的父母与其在学校工作的姨妈商量之后,送到其姨妈的二年级班级进行学习,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小齐可以多多接触小朋友,感受一下周围的氛围。小齐一直随着班级学习生活,直到五年级小学毕业。在此期间,小齐的症状有了一些明显的改善,因为小齐对音乐和绘画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