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测试

高三历史(选修) 2017.10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答题时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00分钟,总分为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贵族逐渐平民化

B.姓氏逐渐普及化

C.宗法制逐渐瓦解

D.社会逐渐平等化

2.秦始皇廿八年(前219)琅邪刻石列举了“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

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对秦朝列侯、伦侯的设置理解正确的是

A.恢复了西周的分封制

B.秦朝实行郡国并行制

C.封侯拥有世袭统治权

D.应是无封地的名号侯

3.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载:“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

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由此可知

A.班固有农商皆本意识

B.汉朝废弃重农抑商政策

C.士农工商等四民平等

D.重农抑商政策顺于民心

4.康熙皇帝1661至1722年在位,英国国王威廉三世1689至1702年在位。下列关于这两

位同时期的君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前者设立军机处,后者设立责任内阁

B.前者实行君主专制,后者实行君主立宪

C.前者直接处理国政,后者“统而不治”

D.前者受到丞相牵制,后者受制于议会

5.“扬州八怪”是一群聚集在扬州的画家共同形成的一个画派,也称“扬州画派”。清朝

中期,扬州富裕的盐商喜欢用活泼的、有生命力的绘画来装饰家园,扬州画派就是中国富有的商贾支持绘画的重要见证。扬州的画家们继承了明朝城市市民绘画的传统,把书法、诗歌、绘画与篆刻融合起来,趣味表现更加自由,颜色更加鲜明,有活泼积极的入世精神。据此,可以判断“扬州八怪”的出现

A.标志着绘画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B.完全摆脱了文人画的影响

C.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后的市民文化需求

D.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弱化

6.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这些反对者

A.顽固地坚守传统政治体制

B.“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C.对19世纪末的时局认识较清

D.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7.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

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8.学者马勇认为:“甲午战后,朝野上下很快重建了维新共识,着力克服先前三十多年洋

务新政埋头经济不问政治的偏向,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地方自治、民间经济、政府管控之外的社会逐渐发育和成熟,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级即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就在政府和外国资本的夹缝中艰难成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中体西用”成为维新共识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创建

C.社会团体彻底摆脱政府管控

D.君主立宪进入改革议程

9.中国是“东亚文化圈”或东亚古典文明的源头,在历史上形成了以朝贡贸易和册封体制

为特征的中华帝国。虽然中国很早就有以汉文化为中心的“天下”观念,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概念却形成很晚。下列历史事件中,对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的直接影响最大的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

C.百日维新

D.辛亥革命

10.民国法学家王宠惠曾针对民国初年根本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

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以该学者的视角判断,下列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是

A.革命派想借此约束限制袁世凯专权

B.通过法律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C.倡导“中国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实行民主宪政而非专制政治

11.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方法。右图是美国邮政

总署1942年7月7日发行的一枚邮票,它的

主题最有可能是

A.拥护林肯的政治主张

B.赞成孙中山三民主义

C.纪念中国抗战五周年

D.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

12.1945年8月15日,中国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就在这一年的9月18日,因西安事变

尚幽禁在贵州桐梓的张学良在日记上写道:“这是(第)十四个‘九一八’了,今年更比往年大不相同,我虽然还不能自由地走上我的故土,可是我的故土是在压迫之下而得到了自由……我衷心期待着解放了的故土,焕然一新。”下列不是他十四年前的记忆是

A.日本局部侵华

B.中国对日宣战

C.国共相互对峙

D.东北逐步沦陷

13.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说:“尼克松和基辛格的政策来源于对全球局势的重新评估。

与1945时只有两个超级大国的两极格局不同,如今兴起了其他的权力中心……在一次未经宣布的行动中,经过细致的秘密准备,曾经以反共为其政治生涯基础的尼克松采取了戏剧性的步骤。”据此判断,该步骤最有可能是

A.不再遏制苏联的扩张

B.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C.前往北京会见毛泽东

D.改善中美关系并建交

14.和解是一个进程, 是各方在共同努力下, 创造性地实现了冲突的转换。著名和平学家

约翰·保罗·莱德里奇认为: 和平、真相、正义、宽恕是和解的核心要素。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日和解的重要里程碑。中日双方和解最重要的基础是

A.日本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B.日本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日本对侵华战争深刻反省

D.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15.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共颁布了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宪

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下列关于1982年宪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法治化

B.属于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

C.是中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16.针对香港立法会部分候任议员在宣誓仪式上公然宣扬“港独”,侮辱国家和民族,2016

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其中包括“未进行合法有效宣誓或者拒绝宣誓,不得就任相应公职,不得行使相应职权和享受相应待遇”。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解释

A.是维护“一国两制”的重要举措

B.有助于促进香港回归和社会稳定

C.是坚持“九二共识“的直接体现

D.是海峡两岸交流往来的政治基础

17.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1月签署的暂停中东七国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被联邦法院法官裁定为违反宪法,立即暂停。这一“违宪”裁决直接表明美国总统

A.受到美国选民的制约

B.受到立法机关的制约

C.受到司法机关的制约

D.受到各州政府的制约

18.“危机期间,菲德尔?卡斯特罗的立场远比赫鲁晓夫强硬,他曾建议苏联对美实施报复性核打击,他的强硬立场与苏联力求控制危机的想法不相符合。”这场“危机”

A.推动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触发了二战后东亚大规模局部战争

C.使古巴核大国地位得到承认

D.在美苏妥协后用谈判方式得以化解

19.在奥威尔的小说《1984年》描写的世界中,大国之间总是处于紧张、临战的状态,没

有实际战争(核战争)的爆发,有的只是在边境地带偶尔的冲突。对国家的掌权者来说,必要的不是战争,而是国家总动员体制,他们通过制造战争的危机感让国民做出牺牲,限制他们的自由。小说的这一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二战后

A.极权主义政治的盛行

B.局部战争不断的现实

C.美苏冷战对峙的状况

D.和平主义思潮的盛行

20.2016年6月英国全民公投脱离欧盟,之前的民意调查显示,“留欧”和“脱欧”的支持

率不相上下。2017年1月,英国最高法院就“脱欧”问题裁决,强调政府启动“脱欧”

程序必须经议会投票批准。据此可知

A.欧洲一体化走向崩溃

B.英国政府受到议会制约

C.欧洲一体化不得人心

D.英国全民一致脱离欧盟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12分)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先秦法家之崛起,是欲谋变法图强、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的一次积极努力。如果抛开其中的专制主义等不良成分,其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按规则办事的理性精神和“大公无私”的正义主张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法家的富强之路是建立在国富民穷、国强民弱的“零和博弈”之上的……法家“崇公抑私”的观念导致“公”对“私”的肆意侵吞和民众权益的极度萎缩。

——摘编自彭新武《法家精神:价值与缺失》材料二罗马人在公元前449年开始了成文法的传统,他们颁布《十二铜表法》作为共和国早期公民的基本法律。随着罗马人的征服,立法者们创建了一套合理的法律体系,适用于罗马统治下的所有人。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立法者明确了正义

的标准(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他们建立起一些原则,即被告在被定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允许法官废弃那些不公平的法律条款。罗马法有助于帝国内分散的地区一体化,罗马法律的原则直到帝国消失之后的漫长时间里,都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法家的治理主张。(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的分类及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4分)(3)据上述材料,归纳先秦法家与罗马法在“正义”标准和民众“权利”上的差异。(4分)

22.(13分)“士”的变动与中国的社会变革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立诸侯),诸侯立家(卿大夫称家臣),卿置侧室(众子,与正室嫡子相对),大夫有贰宗(次子为贰宗),士有隶子弟(士卑,不能自行分封,只能以本族子弟为隶属),庶人、工、商,各有分亲(以亲疏为别),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春秋左传正义?卷第五?桓公元年至二年》材料二春秋时期,内外发生种种权力斗争……以及列国之间的兼并,都会改变权力结构和财富分配。于是,不少社会的上层人物作为斗争的失败者,却下降到社会的底层。……他们具有下层前所未有的动能,社会整体遂拥有了发展的能力和积极性,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开展与进步。许多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例如孔子、孟子,都是没落的旧贵族或其子孙。

——许倬云《说中国》材料三“士”在每一时期的变异也就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折射。……从汉到清两千年间,“士”在文化与政治方面所占据的中心位置是和科举(广义的)制度分不开的。通过科举考试(特别如唐、宋以下的“进士”),“士”直接进入了权力世界的大门,……着眼于此,我们才能抓住传统的“士”与现代知识人之间的一个关键性的区别,清末(即1905年)废止科举的重大象征意义在此便完全显露出来了。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时期社会分层情况,并指出这一时期“士”的地位。(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原有“士”阶层在春秋战国时代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5分)

(3)据材料三,归纳从汉到清两千年间“士”的阶层特征,并指出推动传统的“士”阶层向现代知识人转换的关键性因素。(4分)

23.(10分)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以后两千多年发生的多次“革命”(从陈胜、项羽、刘邦到朱元璋、李自成),导致改朝换代、政策调整,却未能改变宗法社会、专制帝制的基本面。……辛亥革命足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为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

——冯天瑜《辛亥革命与中国宪政渊源》材料二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人民日报》刊印(1949年10月1日)材料三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太平天国在政治制度建立上和中国古代的“革命”相同之处。简要概括辛亥革命“垂之青史”的原因。孙中山曾书“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逝世前推动的国民革命所取得的成就。(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三年以来”的革命时期内“解放南京”的战役和“三十年以来”的革命历程的起点事件。据材料二,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3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筹建新中国的会议、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和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建设中国“政治文明”的原则是什么?(1分)

24.(13分)二战以来,中美两国均对对方呈现过不同的媒体报道,从中亦可见证两国交往历史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一个新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年)》材料二《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

材料三 2010年美国人给中国打分为49%,基本是处在所有被调查国家的“中间地带”。超过半数(52%)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既不是合作伙伴也不是敌人,25%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只有17%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敌人。

——据美国知名民意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材料四中国国内民族情感的上升,美国经济的紧张,以及中国经济模式的改变,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中美的共同利益。……来自中国最大的挑战并不是在国际上的地位,而是中国对于现在全球化体系的不满。

——《时代周刊·来自中国的新挑战》(2010年)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据材料三、四分析,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主要印象是什么?美国认为中国在哪些方面对其形成挑战?(5分)

25.(12分)扬州有过辉煌的历史,也反映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吴王濞者,(汉)高帝(刘邦)兄刘仲(名喜)之子也。”受封为吴王,定国都于广陵(江苏省扬州市)“王三郡五十三城”“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景观盛极一时。

——《史记·吴王濞列传》

材料二

材料三扬州地理位置靠近上海,曾有“小小上海赛扬州”之说,直至1908年沪宁铁路和1912年津浦铁路修通后,扬州逐步沦为地区性城市。

——卞狄仁《扬州简史》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列出吴王刘濞时期扬州地区“盛极一时”的表现。(4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扬州繁荣的相关因素。(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时期,上海超越扬州的原因。(4分)

23.(1)(2)(3)(4)24.(1)(2)(3)25.(1)(2)(3)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测试

高三历史(选修)参考答案2017.10一.选择题:

1~5 CDABC 6~10 CCDDA 11~15 CBCCD 16~20 ACDCD

二.非选择题:(解题技巧:回答词提前并条理化,切入点找准并序号化)

21.(12分)

(1)主张:提倡变革(或主张变法);依法治理(或按法律规则办事、以法治替代礼治);

强化专制(或专制主义);崇国抑民(或富国抑民、强国弱民)。(4分)(2)分类:习惯法与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2分)

价值:协调各方利益;保护正当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维系帝国统治;影响后世治理。(2分;任意两点即可)

(3)正义:先秦法家主张“大公无私”或“崇公抑私”;

罗马法则主张“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2分)

权利:先秦法家侵吞民众权益;

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民众权利。(2分)

22.(13分)

(1)分层:贵族阶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平民阶层(庶人、工、商)。(2分)地位:“士”为贵族阶级中之最底层(或“士”为低级之贵族)。(2分)

(2)原因:权力斗争、列国兼并、财富分配、阶层流动。(任意三点得3分)影响:提升了社会下层的质量(或动能)和社会整体发展的能力;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2分)

(3)特征:知识阶层(有文化优势);权力阶层(有政治优势);得益于科举制。(3分)因素:科举制被废除。(1分)

23.(10分)

(1)相同:都是要建立专制帝制。(1分)

原因:推翻专制帝制,创建宪政共和。(1分)

成就: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分)

(2)战役:渡江战役。(1分)

事件:五四运动。(1分)

目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1分)

(3)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1分)

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分)

成就: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1分)

(4)原则:坚持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保障人民自由幸福的权利。(1分)

(围绕“民主”、“法治”、“自由”或“幸福”答题均可得分)

24.(13分)

(1)中国观:莫斯科的“傀儡”;忘恩负义的“侵略者”。(2分)

背景: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

朝鲜战争爆发。(2分)

(2)变化:片面(否定)到客观(由消极为主到中性积极为主)。(1分)原因:美中关系的变化(或中国对美政策的变化);

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对美认识更加理性和客观;

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3分)

(3)印象:亦敌亦友。(2分)

挑战:文化价值观、经济发展模式、国际关系格局。(3分;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25.(12分)

(1)表现:地区性政治中心(吴国都城)(1分);自然条件优越(1分)

铸钱、煮盐兴盛(1分);交通便利(修运河)(1分)。

(2)因素:交通便利(1分);国内最大金融中心(1分);

扬州城娱乐和文化的发展(1分);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1分)。(3)原因: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变,上海成为海、陆运输中心;

《南京条约》签订后开埠通商和近代工商业发展,

上海成为中外商贸中心和工业重镇。(4分)

高一上学期历史10月月考试卷真题

高一上学期历史10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 《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 A . 西周初年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 B . 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 C . 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 D . 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 2.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 . 河南、河北 B . 湖南、湖北 C . 山东、山西 D . 广东、广西 3.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说: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这种制度是() A . 分封制 B . 宗法制 C . 郡县制 D . 世袭制 4.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 . 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 . 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 . 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 . 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5. 《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 . 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 B . 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C . 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 D . 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

6. 周代分封制“使原来各部族之间相对平等的松散的盟友关系,变成了上下依属的紧密的封建关系”。这说明分封制() A . 巩固了各部族间的联盟 B . 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 C . 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 D . 开创了等级社会秩序 7. 周代分封制“使原来各部族之间相对平等的松散的盟友关系,变成了上下依属的紧密的封建关系”。这说明分封制() A . 巩固了各部族间的联盟 B . 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 C . 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 D . 开创了等级社会秩序 8. 《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从这段材料所获得的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应是() A . 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 . 诸侯国之间互相厮杀 C . 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D . 分封制遭到破坏 9. 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秦王政统一六国后,更改名号,号称“皇帝”建立了皇帝制度。秦王政的做法() A . 打击了战国君主的威严 B . 保证了秦国统治的延续 C . 限制了丞相权力的行使 D . 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10. 著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为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符合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 .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B .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 .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 . 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 11.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 1.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 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 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集权政治的趋向 B. 宗法观念的消亡 C. 生产技术的进步 D. 礼乐制度的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青铜器上对生产官员及工匠姓名的记载和量器的简介”可知政府对生产领域 的严格控制,体现的是集权政治的加强,A选项符合题意;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材料 未体现,B选项排除;政府在青铜器上的记载与生产力发展无关,C选项排除;春秋战国时 期属于礼崩乐坏的时代,D选项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2.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 “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 B. “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 C. 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 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答案】C 【解析】 古代中国农民阶级处于被压迫地位,其社会地位并不高,故A错误;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并未 因为“抑商”政策而停滞,故B错误;材料“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说明国家 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故C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存商业、进官商”,即官府对商业 的控制,而不是说明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故D错误。故选C。

3.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 要原因是 A. “交子”广泛使用 B. 坊市界限严格 C. 商业发展繁荣 D. 商帮活动频繁 【答案】C 【解析】 宋朝出现交子,明清出现商帮,A、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坊市界限严,不利于城市发展,B错误;商业发展繁荣,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故选C。 4.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 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 转运使 B. 兵部员外郎 C. 枢密副使 D. 知府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朝为了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因此“位同宰相”的是枢密副使,C正确。转运使属于地方的管理 财政的官员,与设问不符,排除A;兵部员外郎是六部中的官员,与设问不符,排除B;知 府是地方的行政官员,与设问不符,排除D。 5.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 明这一论点的是 A. 世界贸易中的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B. 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C. 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湖北大冶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大冶一中2020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32个题,每题1.5分,共48分) 1.有学者指出,西周是以一个“小邦周”的身份灭了“大邦殷”的,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 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 始行分封的。由此可见,周初分封制 A.深受儒家“仁政”理念的影响 B.是收揽民心的安抚怀柔政策 C.借鉴了商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 D.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2.春秋时期祖先的历史一般只追溯到黄帝和炎帝,这与中原各国多为夏商周后裔有关,但到战国时期, 人们对祖先的追溯已经超越了本族的局限,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黄帝以前的传说人物出现在 战国诸子的著作中,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统治者开始利用神权强化王权B.已能准确了解远古时期的历史 C.诸子的历史记述没有史实背景D.文化追根和文化认同意识增强 3.下表反映出汉初 皇帝相关记载 高祖时令儒生叔孙通制定一套君臣礼仪以加强他的统治和威严。在其去世的前一年,用太牢(牛、羊、豕三牲具备的祭礼)隆重祭祀孔子。 文帝时学者贾谊的《过秦论》揭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他建议改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度、重定官名,提倡礼乐,削弱诸侯的实力。 景帝时研治儒学的晁错提出了“削藩之策”。 A.黄老之学的主导地位动摇 B.思想文化呈现出活跃局面 C.儒家思想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有所变通 D.统治思想实现了由百家争鸣到儒家独尊 4.东汉末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要求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各级官吏就要 向上举荐,不得遗漏,可推知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的背景是 A.察举制度已彻底废除B.曹操集团反对以德取人 C.九品中正制僵化保守D.传统观念制约人才选拔 5.《六经》是我国重要的儒家文化经典。章学诚主张“六经皆史”,郝经主张“六经皆道”,马一浮认 为“六经皆艺”,钱钟书则认为“六经皆诗”。这表明他们 A. 认为六经孕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B. 争夺经典诠释权以控制主流思想

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文1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文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6页,共30小题,第Ⅱ卷为第7页至第8页,共2大题。请将第Ⅱ卷答案答在答题纸相应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上交。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与“大一统”局面出现之间的关系是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B.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C.为政治上的统一赋予神权色彩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下列各项中符合该学派观点的是 A.“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B.“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而不义之辩乎?” C.“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3.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4.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5.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史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①西周实行宗法制②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③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④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 A. ①④ B. ②③ C.②④ D.①③ 6. 体现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是 A.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B.强本节用,人给家足 C.不辨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D.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 7.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汉武帝“更喜欢儒家的是‘三纲五伦说’”;朱熹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家礼》,并且在他及其他理学家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孝文》《劝学文》《谕俗文》等。由此可见,南宋与西汉相比在“三纲五常”方面的最大区别在于A. 由服务于统治者到服务于民众 B. 用理来论证其合理性 C. 注重民族性格的培养 D. 儒家伦理道德普及化、通俗化 8.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二人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A.孔孟之道的影响B.老庄哲学的影响 C.韩非思想的影响D.墨家学说的影响 9. 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精神内涵的是 ①汉代董仲舒将“春秋大一统”融入儒家思想②宋代儒学家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13)

汾阳二中2018级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鼎在商周时期是地位和权势的象征,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A、诸候争霸,胜者为王 B、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C、尊王攘夷,号令诸候 D、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2、图1和图2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图1 图2 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B.分封制、郡县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分封制、行省制 3.《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 A.设置官职 B.建立武装 C.禹死启继 D.制定刑法 4.商朝初年的伊尹辅佐汤灭夏,拥有参与商王决策的权力,商朝末年的姬昌是西部方国首领,请问伊尹和姬昌最可能被商王赐予什么官() A.师、侯 B.士、王 C.相、侯 D.师、伯 5.下图为2014年2月发行的报纸,与其命名直接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6.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A.“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C.“周公……立七十一国” D.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 7、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

最本质的特点。材料中“分散性、松散性”的表现是() A.宗法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B.宗法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较大独立性 C.层层封授,血缘和政治隶属关系逐渐松散 D.实现了国与家、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8.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的场景。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影响 B.个人素质的差异 C.宗法制的影响 D.封建家长的喜好 9.右图中的“示”指“祖先”,“示”和“司”合起来表示“世世代代专门祭祀祖先的庙堂”。与“祠”紧密相关的制度为()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世卿世禄制 10.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A.秦统一六国 B.西周的分封制 C.西周的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1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体制、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秦始皇在这一方面的贡献不包括(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统一度量衡 D.首创郡县制 12.从下图的漫画作品中,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 ①实现国家统一②确立君主专制体制 ③确立封建土地制度④建立三公九卿体制

四川省仁寿一中北校区2021届高三9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仁寿一中北校区2021届高三9月月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 24.春秋中后期效力于卿大夫的家臣流动性增强,家臣“从一而终”、“不事贰君”的观念被打破,“臣一主二”之事更是屡见不鲜。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 A.百家争鸣局面形成B.儒学主流地位确立 C.宗法分封制的瓦解D.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25.下表反映了汉代农业生产的部分情况。据表中信息可知汉代 记述出处赵过“用耦犁,二牛三人。”《汉书·食货志》(西汉)二牛曳引,前有一人拉着牛辔导牛,后面一人扶犁耕作。王莽“新朝”牛耕画像石二牛驾犁,一人扶柄耕作,但无牛环牛辔和牵牛人。东汉牛耕壁画 A.犁耕技术得到不断提髙B.小农经济不断发展 C.精耕细作实现质的突破D.铁犁牛耕普及全国 26.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27.明代中后期,在货币白银化过程中出现了“伪银流通”的经济现象。这期间,万历年间成书的防诈骗的公案类笔记小说《杜骗新书》,将当时市面上的假银类做了一番整理; 民间日用类书《三台万用正宗》则专门有《银色》一目。由此可见,这两本书的出现 A.推动了世俗小说的繁荣B.规范了当时的商业资本市场 C.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8.毛泽东说“边区是民主的根据地,是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的地方”,“粉碎了人民不关

心政治或人民政治程度不够不能行使民主权利的谬论”,这体现出 A.工农运动的发展推动国民革命B.民族战争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 C.土地革命激发农民革命积极性D.民主人士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 29.下图为南京国民政府某一时期发行的货币数额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发展经济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 C.抗战后获得了大量战争赔款D.此项做法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发展 30.1955年,针对万隆会议上某些国家提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用的词汇”的言论,周恩来说:“有人不喜欢‘共处’这个词,那好,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这个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 A.具有灵活性和务实性B.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C.以广交朋友为宗旨D.以联合国为中心 31.自1956年以后,“雇工”几近在中国绝迹。改革开放后关于“雇工”问题,1979年中央规定“不准雇工”,1981年变为“雇工不能超过8个”,到了1987年则去掉对雇工数量的限制。该变化 A.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B.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C.使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得以确立D.为私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2.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青铜鼎上;公元前449年,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刻写于12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A.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B.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C.法律文献保证了社会稳定发展D.中西方开启了法治文明的交流

辽宁省盘锦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辽宁省盘锦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含解析)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项题 1.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 构建平等社会 B. 强化中央集权 C. 规范社会秩序 D. 缓和诸侯纷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思,故D项错误。 【点睛】“先秦儒家”是解题的关键。 2. 围绕着人与神、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问题的思考,公元前6~5世纪,东西方社会几乎同时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先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孔子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具有人文精神 B. 老子注重探讨宇宙本源的问题,用以指导人生 C. 普罗塔哥拉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 D. 苏格拉底着重讨论的是人与神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也就是强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道”,用以指导人生;普罗塔哥拉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标志着人文主义的起源;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而不是研究人与神的关系。故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老子的思想;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的思想、苏格拉底的思想 3.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上继承了魏晋的特点,又出现了新的趋向。隋唐思想“新的趋向”主要是指 A. 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 B. 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C. 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分 D. 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得到统治者的推崇,魏晋时期,由于 社会动荡,统治者用佛教和道教思想维护统治,故“始终”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道教在我国未取得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儒学遭遇危机,因此儒学不断吸收佛、道德合力成分,到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故C项正确;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不符合历史史实,故D项错误。 4. “孔子所创的原始儒学,礼乐占主要部分”。战国时代,“用别一种观点即庶民的观点,发挥仁义学说,成为儒家的反对学派”。该反对学派指的是( ) A. 法家 B. 道家 C. 墨家 D. 阴阳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法家强调的是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等措施,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道家倡导“无为”,未体现仁义的观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用别一种观点即庶民的观点,发挥仁义学说,成为儒家的反对学派”结合所学可知代表的是下层民众,它反对儒家的仁义说法,可以推断为墨家,主张兼爱的思想,故C项正确;阴阳家主要是涉及天地关系等,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A. 道家 B. 儒家

【精准解析】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峨山一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10月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A. 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 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都有出现,且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故A错误;材料不能明确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故C错误;“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故D错误。 2. “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上述信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禅让制形成 B. 王的出现 C 早期国家诞生 D. 世袭制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芒芒禹迹,划为九州"意为大禹走过的地方,成为了现在的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意为在夏王朝时,因为社会混乱,统治者禹制定了一部刑法,被称为禹刑,即夏朝已经有了刑法;“鯀作城郭”意为鯀建立城郭,综合分析可推断作者意在说明早期国家诞生,因此C符合题意;材料中主要描述了古代早期社会政治情况,没有体现禅让制的信

息。所以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关于“王”出现的信息。B错误;世袭制开始于夏启时期,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 3. 《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后者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原始社会的解体 B. 私有制的产生 C. 国家的建立 D. 人性的退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可知私有制产生,故B 项正确;《礼记?礼运》记载的现象,已不是原始社会的现象,与原始社会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后半段的重点在于私有制产生,故“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现象出现,无关于国家的建立,故C项错误;私有制的产生为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不是人性的退化,故D项错误。 4.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日: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qiān,罪过之意)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这主要表明作者 A. 反对施行仁政 B. 主张礼法并用 C. 强调人性本善 D. 重视继承传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材料认为要让百姓受到恩惠,就要行先王之道,遵循昔日典章,故D 项符合题意;A项,作者并未反对国君的仁爱之心与仁爱之誉,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礼法并用主张,排除B;材料未涉及对人性的探讨,排除C项。故选D。 5. 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乐”的功能就是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增加凝聚力、亲和力。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A. 稳定统治秩序 B. 体现贵贱有序 C. 调节人们情绪 D. 凝聚家族亲情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维护奴隶主阶级专制的工具,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根据材料“‘乐’的功能就是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增加凝聚力、亲和

2021-2022年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

2021-2022年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一篇名为《一个匪区农况变迁之描述》的报道: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该“匪区”应该是 A.国民党统治区 B.日本占领区 C.陕甘宁边区 D.农村革命根据地 2.下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个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其中1929-1937年处应该填写 A.星火燎原,北上抗日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坚持和平,民主建国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1938年10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的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敌未出国门前,言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该提案的“伟大”之处在于 A.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 B.有力声援了学生的一二九运动 C.杜绝了亲日派的投降行径 D.鼓舞了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桥 4.1943年1月的一份《大公报》写道:“中美、中英新约的成立,是中国百年来的大事。这两个公道的条约,把租界、领事裁判权、驻兵权、内河航行权等各种由不平等条约产生的名词送到中国的博物馆。”材料中“中美、中英新约”签订的主要因素 A.废约是中国人民反帝运动的主要目标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C.国民政府的不懈努力 D.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 5.1925至1927年的大革命规模宏伟,内涵丰富,与辛亥革命相比较,其相同点是 A.它的主要斗争形势是武装斗争 B.它广泛而深刻地发动了工农群众 C.它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D.它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下进行的 6.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 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2021年高三10月月考试题(历史)

2021年高三10月月考试题(历史) xx.10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东西方哲学思想流 派纷呈,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右图两 孔子苏格位人物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下面对他们思想 的相同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A.思想研究重点都是人类社会 B.都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 C.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主张“知德合一” D.政治主张都是为了挽救正在衰落的旧制度 2.美国学者伊佩霞女士在《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指出“胜利者将敌人的耳朵割下来 献到祖庙;战俘的鲜血被涂在典礼所用的鼓面上;盗贼被砍去双足;国君被刺的 危险也总是存在。但这同时又是一个认真钻研和完美实践外交艺术的时代。”以 上材料旨在表明那时: A.频繁的外交活动促进了国家的统一B.思想活跃,百家争鸣 C.社会动荡,战争残酷D.战争中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3.1371年太祖对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120进士抱怨说,朝廷诚心寻求才能之士,但得到的只是空话连篇的人。他不仅停止了科举考试达十几年之久,而且重编了《孟子》,删去了其中85条内容。原因可能是孟子主张: A.君轻民贵B.君舟民水C.仁政爱民D.人性本善 4.“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一个原因,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而且,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更牢固的

基础,从而,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以下最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C.“格物致知”D.“心外无物” 5.汉密尔顿说:“将十三个不同的州以友好、联合的共同纽带联结在一起的共同契约,必然是许多不同利益的倾向互相让步的结果。此种原则安能制出完美无缺的成品?”此话旨在说明: A.《独立宣言》不是完美无缺的B.1787年宪法是维系十三个州的共同纽带 C.1787年宪法充满错误的偏见D.《独立宣言》是十三个州相互妥协的结果 6.阅读统计表 1750年至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 ——依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以下各项,对统计表解释正确的是: ①19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产量急剧下降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优势缩小 ③废除奴隶制有利于美国制造业的起飞④明治维新并没有使日本工业获得增长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7.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比欧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优越之处在于他提出了避免“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现象的纲领。下列孙中山的主张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中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B.“核定天下地价”、“土地涨价归公” C.“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D.“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8.1924年,孙中山在他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二讲》中提到“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这说明:A.孙中山决定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B.民生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帝色彩 C.孙中山推动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D.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已无原则区别 9.被称为“茶圣”的唐朝人陆羽在《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由此可以得出的准确判断有: ①唐朝时瓷器已形成青、白两大系列②唐朝时白瓷质量不如青瓷 ③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④陆羽推崇越州青瓷

2021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2021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 原则办事; 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3.“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的是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4.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位卑未敢忘忧国③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5.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来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6.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孔子的“礼”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③宗法制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8.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下列观点与理学家的思想明显不符的是A.“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正君心,立纪纲,亲贤臣,去小人” 9.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10.《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 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 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11.下列各项中,最早记载蕃薯(甘薯)传入我国的文献是 A.《齐民要术》 B.《农书》 C.《农政全书》 D.《四洲志》 12.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推荐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开封市第十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高一历史 (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将正确选项填写在答题卡上。) 1、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2、神权与王权结合,是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之一。下列说法与这一特点相符的是() A.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 B.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 C.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D.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 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记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 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 C.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4、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6、“汉初的封建,居然就名存实亡,怕也是汉初的人所不能预料的。”下列哪些措施的实施使汉初“封建”很快“名存实亡”?() ①诸侯不得自治民补吏②令诸侯各以国邑,分封子弟③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④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7、《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A.推行郡国并行制 B.强化君主专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解决土地兼并 8、有学者指出:“汉朝的察举制度经董仲舒等人努力,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但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下列对“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这一举措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削弱了宗族势力的影响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避免了地方派系的形成 D.体现了政府是“天下人”的政府的观念 9、史载:“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以前)司察之而已。”材料反映的刺史的主要职能是() A.管理地方行政 B.监察地方官员 C.掌管地方军事 D.掌管地方财政 10、著名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

上海市2015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4学年第一学期9月高三历史测试 一、选择题(共75分)1-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某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距今约一万年前后,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农耕生产 B.早期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按劳分配 C.中国人以炎黄子孙自居,因为炎黄传说已经被证实 D.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别中,可以透视到社会等级存在 2.观察右图,若从历史角度研究,两者都能体现当时人的 ①价值观念②政治制度 ③建筑技术④社会经济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3.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在会场门口有监察员审查参会者身份,能顺利入会的是 A.城郊的男性农民B.来自埃及的富商 C.首席将军的夫人D.雅典城内的妇女 4.安东尼王朝(96年—192年)被誉为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主要得益于 A.颁布十二铜表法,成为罗马法渊源 B.定基督教为国教,帝国价值观统一 C.版图囊括地中海,帝国国力臻于极盛 D.万民法代替公民法,罗马法实现一统 5.中世纪西欧某些地区曾先后出现过大规模农奴化和农奴重获自由的现象,与此直接相关的是A.西罗马帝国灭亡和城市复兴 B.查理·马特改革和城市复兴 C.君士坦丁堡陷落和伊斯兰教扩张 D.封建君主专制形成和大学的兴起 6.“这个帝国对外抵抗亚洲游牧民族的入侵,对内直接或间接地保存了古典文化。其后它所形成的文化至今仍存留于俄罗斯、巴尔干半岛和希腊一带。”这个帝国是 A.西罗马帝国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D.奥斯曼帝国 7.有学者认为:有制度性保证和民间习惯认可的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 这种现象始于 A.新石器时代B.夏商时期C.西周时期D.东周时期 8.“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此说若作为主流社会价值观,最早出现在 A.秦国后期B.西汉前期C.西汉后期D.宋朝前期 9.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③④ 10.下列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古希腊民主政治中已初步体现出主权在民、集体统治和任期制等民主特征 ②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狭隘的民主制 ③《十二铜表法》是为保护平民的利益而颁布的 ④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维持长久统治,跟罗马法对社会关系和矛盾的有效调节有重要关系 A.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1、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孔子到 孟子、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重庆一中2020届高三下期5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020年重庆一中高2020级高三下期5月月考 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24.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召周襄王与各诸侯会盟于河阳。《春秋》将这一历史事件记为“天王狩于河阳”(“狩”意为以将猎为名巡视境内)。据此可知 A.晋文公骼守礼乐制度B.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C.诸侯间兼并战争频繁D.《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 25.《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汉代广为流传。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这是由于 A.文字教育普及程度有限B.王朝更替造成文化中断 C.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D.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审美 26.北魏均田制对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这反映出唐代 A.门阀士族逐渐衰落B.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动 C.人地矛盾得到缓解D.底层民众生存环境恶化 27.明中叶以后,浙江常山地区丁壮“屏(摒)耒耜而事负载,以取日入佣值”,安徽徽州许多农民“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福建古田县壮年农民也“多佣之四方”。这表明上述地区 A.租细关系普遍化B.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 C.土地兼并十分严重D.长途贩运贸易较活跃 28.清末政府部分中央机构改革情况表 由上表可知,清末中央机构

A.照搬西方,具有盲目性B.机构杂陈,难有作为 C.趋向近代,具有进步性D.固守传统,维系专制 29.1920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劳动界》周刊。陈独秀、陈望道等人经常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宣传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者谋求解放必须进行社会革命等观点。这反映出,《劳动界》周刊的创办旨在 A.宣传俄国十月革命B.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 C.传播民主科学思想D.唤醒工人的斗争意识 30.1937年7月下旬,拥有300余家工厂的中华国货联合会上书国民政府,表示国货联合会中各工厂愿为政府制造各种军需物资,要求政府尽快组织内迁,派员指导生产。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经济体制的确立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C.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31.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发行的股票凭证。该股票凭证的历史价值在于 A.见证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B.反映了新中国改造民族资本的创举 C.体现了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D.说明了建国初期利用市场发展经济32.《十二铜表法》规定:让自己的牲畜在他人田中吃食,应负赔偿责任;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以25阿斯的罚金。这表明早期的罗马法 A.具有个案经验式特点B.源自于传统习惯法 C.力图维护平民的利益D.法律条文细密完备 33.伏尔泰的《风俗论》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世界史”。书中首先瞩目东方,肯定“东方给了西方一切”。学者认为,这是“第一次欧洲的标准由非基督文明的业绩来度量”,“欧洲必须学

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3)

新津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30 2=60分) 1.“烽火戏诸侯”出自西周末年的一个历史典故。周幽王废嫡长子宜臼,立美人褒拟之子为太子。 周幽王的做法破坏了 A.分封制B.王位世袭制C.宗法制D.皇帝制度 2.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 3.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分封制和宗法制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C.三公九卿制D.三省六部制 4.汉代规定,祭祀时只有皇帝可以着玉制十二旎冕冠,冕服上下绘有十二章纹,此外还穿着蔽膝、佩缓、赤舄等(如图1)。这种服饰上的特殊规定突显了 A.皇权独尊的地位B.汉代服饰的华美 C.礼仪制度的完备D.汉代国力的强盛 5.《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 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 C.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D.建立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7.《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下列符合这句话含义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B.刺史制度 C.察举制D.三省六部制

8.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 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9.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三省长官在中书门下举行联席会议确定军国大事。高宗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文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进入中书门下,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10.2012年度百度搜索风云榜,“网络反腐”成为当下搜索热词。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 A.御史大夫B.刺史C.门下省 D.通判 11.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坑颁布,李坑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流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这说明宋代 A.君弱臣强权臣擅权B.中央集权制度削弱 C.官员文化素养较高D.相权仍能制衡皇权 12.清朝雍正、乾隆之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的中枢机构是 A.内阁B.六部C.理藩院D.军机处 13.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 14.有学者把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规律归纳为:“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趋势。这种趋势表明 A.外朝是中央权力中心B.内外朝相互制衡 C.宰相成为权力中枢D.君主专制的强化 15.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拨人才;在上有……,综合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