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地层学》第二章

《地震地层学》第二章

《地震地层学》第二章
《地震地层学》第二章

第二章地震层序分析

地震层序分析是区域地震地层学的基础,而地震层序分析的基础(或核心任务)是识别沉积层序这种地层单元,然后进行层序的对比和追踪。

第一节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一、地层的概念

碎屑物沉积成层状,通常称之为地层或层。这种成层性是由水或风等地质营力在相似地质环境时期将相当薄的席状沉积物散布在一较广阔的地区中造成的。

当沉积区的沉积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同时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1)在原生沉积地层的顶部继续沉积其他类型的沉积物;

2)或含有一段时间没有沉积物的沉积;

3)或者原来的沉积物遭受剥蚀。

二、地层概念的引申

由于沉积环境相同,所以层内的沉积物比不同层的沉积物更相似。这很容易理解,但问题往往却很复杂。

(1)虽然层内沉积物比不同层的沉积物更相似,但其横向延续性有一定限度。一个层横向有可能变薄或者尖灭,在尖灭地区会出现这段时间内无地层记录。或者,同一地层内的层状沉积物横向上由一种类型逐渐递变为另一种类型,表明区域沉积环境也已经出现(发生了)渐变的形式。

(2)沉积环境的特定组合导致相似沉积地层明显的不连续。例如,由于反复的水道化作用和多次的河水泛滥,河道砂岩和页岩通常是不连续的,而在其他沉积环境中,可形成较连续的地层,例如深海盆地中心的远洋页岩(纵横比例)。

(3)我们讨论的对象一般是横向延伸大于垂向延伸的沉积物。连续层是这样,交错层也是这样。

三、地层面的概念

定义:地层面是分隔沉积岩层的物理沉积面。

地层面包括:①纹层②岩层及③大型地层单元的界线,并代表了无沉积时期或沉积环境的突然变迁。地层面通常表示一个相当小的时间间隔。假如时间间隙大,则这种层面称为不整合面。

四、地层面概念的引申

1) 地层面所表示的时间间隔长短因地而异,不等时是绝对的,等时是相对的。

2) 但地层面表示在它的全部延伸范围内至少有某些小的时间单元是共同的。

3) 地层面概念完全与地质时代和岩石年龄有关。

4) 只有分隔不同地层时才容易辨认出来。

5) 产生地震反射信号需要速度—密度差,即波阻抗差。111V ρZ = , 222V ρZ =,210?Z =Z -Z ≠。

五、地层面的类型

地层面分三种类型:

①层面;②不连续面;③穿时面。

1)层面连续的物理沉积面;纹层,岩层等沉积间断或沉积环

境变化相当小,如气候变化引起地层颜色的改变;水动力变化造成岩层粒度变化等。

2)不连续面由剥蚀作用或沉积间断作用产生。包括不整合、

假整合(平行不整合)和沉积间断。

不连续面类型示意图(三类)

剥蚀不整合假整合沉积间断

3)穿时面通常穿越地层界面并不受地层界面的限制,一般它

不是地层界面,但它经常与地层面相混淆。

①流体接触面,地层倾斜之后。永久冻土层,随寒冷地温带分

布,受地形产状控制。气水层面,也是一种流体界面。

②低角度断层面,或顺陡角度断层走向分布的地层剖面。

③低角度火成岩墙。深部沙漠分化面。

④喀斯特溶蚀基准面。

参考文献

〈1〉C.E.佩顿,1980 ,地震地层学,P45-55 P85-96。

〈2〉陆基孟,1982,地震勘探原理,P1-13。

第二节层序的概念

层序的概念是根据Sloss(1963,Sequences in the cratonic interior of North America:Geol.soc.America bull.,V14,P93-114)的概念修改来的。Sloss在该书中指出:“地层层序是比群,大群或超群更高一级的地层单元,在一个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可以追踪,并且以区际的不整合面为界。”他认为这样的一些层序具有年代地层学的意义。

一、定义

一个沉积层序是一个地层单元,它由一套整一的、连续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成,其顶和底以不整合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

要点:三层含义。

①首先它是一个地层单元,或者说是一套地层,很具体的地层单元。如冀中坳陷的沙三段层序;辽东湾断陷的东营组层序。

②内部由一套相对整一的、连续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成。

③边界:顶和底界面为不整合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不整合面具有相对性:1)不整合面之间时间间断的长短不同,可造成不同的不整合面;2)不整合面延伸范围的不同,形成区域性的不整合面和局部性的不整合面。

P48 图1沉积层序的基本概念

首先复习普通地质学原理中的地层概念:

(讨论)(1)不整合的类型:①角度不整合;②平行不整合(或假整合)。

(2)不整合的成因类型:①剥蚀(侵蚀)间断②无沉积作用沉积间断。

图1a:一个沉积层序的概括性(深度)地层剖面,内部整一,边界为不整合或整合。

图1b:一个沉积层序的概括性年代地层剖面,注意:从地层单元11开始到地层单元19结束为一个层序。

实例一:P368,附图3,测井标准层对比的层序。注意①SR-1底界上超,②SR-2-SR-4之间的下超不整合面,内部成因相似,由三角洲前积造成。

二、沉积层序的边界类型

沉积层序通常有几十至几百米厚。尽管其变化范围可以从几十米降到几毫米。一般来说,规模较小的层序只能在很短的距离内对比。此外,还存在着对比手段(如地震剖面、测井曲线对比或者露头等)的分辨能力所强加的实际限制问题。

但是,不论沉积层序多薄,它的顶底必须由不整合或者可以与之对比的整合面所构成。(这是沉积层序的定义要求)。(一)整一与不整一的概念

不整一现象是用来确定沉积层序边界的主要标准。不整一关系的类型是说明一个不整合面是由侵蚀面作用造成的还是由无

沉积作用造成的最好标志。

不整一类型的划分依据是以其中地层对照一个沉积层序的不整合边界消失的方式为基础。

1)整一(Concordance):地层与层序界面的平行性,没有出现后续地层对照层序界面终止的现象。

整合面(Conformity),分隔新老地层的一个面,沿此面没有侵蚀或无沉积间断现象。

2)不整一(Discordance):地层与层序界面的不平行性,结果是

地层对界面终止。

不整合(Unconformity):区分新老地层的侵蚀面或无沉积面。(二)地质学的整合与不整合划分(地层接触关系)

1)整合:产状平行且时代连续;

2)假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产状平行,但有地层缺失(时代不连续);

3)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产状不平行且有地层缺失。

(三)沉积层序顶界类型

1)削蚀(削截,或截切)

因侵蚀作用引起地层的侧向消失。包括陆上和水下的侵蚀作用产生的削蚀。

成因:构造抬升后遭受剥蚀或河道下切,冲蚀面。

2)顶超(顶部超覆)

在一个沉积层序的上界面处的超覆尖灭现象。其逆倾向(与倾向

相反)侧向消失可以是逐渐变薄并渐近地逼进上部边界。

成因:顶超是无沉积作用沉积间断的证据。它是由于沉积基准面(如海平面)太低了,致使地层不能逆倾向伸展的更远。顶超发育期间,在基准面之上发生了沉积物的过路情况(Sed:mentory bynassing)和小的侵蚀作用。

顶超通常和浅海沉积如三角洲复合体相伴生。但也可见于深海沉积中,如深海浊积扇,在那里的沉积基准面是受浊流和其它深水作用控制的。

3)整一

地层对一个原始水平面、倾斜面或不整合面的平行。

(四)沉积层序底界类型

底超包括上超和下超。

1)上超

是一套当初是水平的地层对着一个原始倾斜面超覆尖灭;或者是一套原始的倾斜地层对着一个原始倾角更大的斜面逆倾向的超覆尖灭。

2)下超

是一套原始倾斜地层对着一个原始水平或者倾斜面顺下倾方向的底部超覆。

注:由于构造运动,可以造成沉积面形态的各种变化,故有时上超和下超不易区分。

如:图

这时,只能确定这些地层是底超。

3)整一

在一个层序的底部,整一现象可以表现为地层平行地披盖于一个底部不规则面上。

第三节地震反射的年代地层意义

一、P.R.Vail等的经典描述

(1)原始地震反射是追随年代地层的对比关系而不是以跨时代的岩性地层单元进行对比的。产生地震反射的物性界面主要为具有速度—密度差异的层面和不整合面。层面就是较大的层理面,因而代表了古老的沉积面。不整合面代表有意义的年代地层间断的侵蚀面或无沉积面。

层面和不整合面二者都具有时代意义。从地质时间的观点看,层面反射近似于同时间的地层变化,而不整合面的反射往往在时间上是变化的。然而,不整合面反射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因为所有的不整合面的下伏地层都比不整合面的上覆地层年代老。

(2)但是,地震勘探原理中明确地指出,地下地层的反射完全是由波阻抗差产生的,两种地层之间如果没有波阻抗差,就不会形

成反射同相轴。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一个公理。

而存在波阻抗差的条件很多,可以是连续的层面,也可以是不连续的不整合面,更重要的,它可以是一些与地层总体产状不平行的岩性或物性界面。(这些岩性和物性界面不一定等时!) 显然,地震地层学经典描述与地震学的基本原理不完全一致。这是地震地层学与地震勘探技术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

二、地震层序与岩石地层单位的关系

地震层序代表了年代地层单位,与古生物学(化石及其组合)反映的年代地层单位是大体一致的。也与地质绝对年龄保持一致的。但是,地震层序与岩石地层单位的关系较为复杂。

(一)地层单位类型(地层划分类型)

1、岩石地层单位岩性,粒度,颜色,层理等构造。

2、生物地层单位化石种属,化石组合。

3、地震层序反射不整一边界。

(二)地震层序边界与岩石地层单位边界相交,即,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性。

图例

三、地震反射的年代意义具有相对性

因为一个地震反射必是由一个或一组具有波阻抗差界面产生的,所以地震反射的波阻抗差成因说是绝对的,而其年代地层

意义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具有相对含义。

1)当在连续界面情况下,层面产生的反射与层面平行,且与层面可以对比,这时的地震反射毫无疑问几乎是等时界面(基本上等时)。

2)在盆地边缘部位,由于(横向)水体能量横向的渐变性,使得一

些岩性边界为过渡性界面,波阻抗没有明显的差别,因此产生不了显著的反射波形。但是水位变化所影响的每个时期的沉积物之间都具有相当大的声阻抗差,往往能够形成较强的反射同相轴。所以,地震反射具有年代地层的意义。

3)进一步讲,年代地层意义本质上也是相对的。有时把沉积了

很薄地层的某个期作为一个年代,而有时在更长的地质年代中又把某一个纪作为同一个年代。一般情况下,地震垂相分辨率在20米左右,凡是薄于20米的地层单位在地震剖面中,只表现为一个干涉后的复合波同相轴。如果以每年沉积速度为2毫米,沉积20米厚需要一万年时间。一万年在地质历史长河中也许是一瞬间的事件,故不论这20米厚的地层水平方向上沉积有先后不同,但也可视为一瞬间的产物,因此,该地震反射面可以认为是等时界面。

4)地震反射的年代意义并不完全否定非年代界面产生的地震反

射。因为在Vail的定义中,也只是明确地指出:“产生地震反射的物性界面主要为具有速度-密度差异的层面和不整合面。”另外也声明了“尚存在其它类型的连续物性界面,这种

界面局部出现在沉积岩中,其中最有意义的是气水,气油和油水流体接触面以及气体水化物带。如果它们彼此互成角度的话,那么这些类型的物性界面产生的反射将会切过层面产生反射”。创始人也没有绝对的意思。

5)以区域性目标为对象的地震地层学,主要讨论那些相对分布

较广,反射相对明显的同相轴,这些同相轴一般必然是大体等时的。而不太注意局部的、较弱的个别反射,(这些反射可以等时,也可以不等时。)

第五节地震层序的划分原则及划分方法

一、地震层序概念

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在目前地震分辨力质量较好条件下的地震资料中,一个地震周期代表了一个厚度

至少为几十米的地层单元(如前文所谈的20米)。因此,地震层序仅代表较大(厚)规模的沉积层序,小级别(如十几米到几毫米)的沉积层序地震上无法鉴别出来。

地震层序是以地震条件(特征)为依据所划分的一种特别的地层单元。其顶底也均以不整一型反射终止为基本特征,同时包括与之可以对比的整一反射界面。

一、划分原则

地震层序的划分原则为:遵循不整一反射界面划分原则。除原有精确的古生物标志,应杜绝用钻井岩性分层定地震层序边界的做法。

二、划分的级别

根据不整合面的大小,将地层层序分为超层序,层序和亚层序三级。

1、超层序:是最高一级地震地层单元,相当于Sloss的层序即:“在一个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可以追踪,并且以区际不整合面为界。”超层序反映两次大的构造运动控制的完整的盆地发育旋回。

2、层序:至少在一个凹陷可以追踪,以不整合面或者可与其对比的整合面为界。层序反映控制盆地发育的主要构造运动幕或水进水退旋回。层序叠加在一起组成超层序。

3、亚层序:在一个凹陷内可以追踪,仍以不整合面或不与其对比的整合面为界,它们一般仅分布在凹陷边缘及古隆起周围。亚

层序反映盆地的次要构造运动幕或水进水退旋回。一个层序包括一个或几个亚层序。

廊固凹陷层序划分示意图

三、地震层序划分方法和步骤

1、选择连井基干地震剖面网

1)不整一明显;2)构造干扰小;3)延伸广。

从基干测井网向外推,闭合全区的地震层序。同时,用部分露头或井下地层划分作为补充和应证。

2、坚持以不整合面划分层序界面。

3、层序分级:分超层序——层序——亚层序。

4、参考区域沉积旋回特征。了解区域上已知的一般沉积旋回。

5、参考大套地层的反射波特征(地震相),如果没有发现不整合面,但存在显著的反射波特征差异,则可作为“暂定界面”,在深入分析中逐步修改完善。

①地震剖面实例一:层序划分(辽西北的联络测线)

②地震剖面实例二:层序划分(辽西北的主测线)

③地震剖面实例三:层序划分

四、地震资料中异常波的识别

绕射波回旋波断面波

这些特殊波的存在有时会干扰地震资料的解释,因此在地震层序分析时必须首先区分哪些是异常波,哪些是假象,而哪些是有地层意义的反射。

(一)绕射波

当一个地质体大到一个地震波长(70~100米左右)或更大些时,将产生可观的绕射能量。

①断阶绕射②长反射段绕射

特征:

1、在断点处,绕射波和反射波相连,形成“层断波不断,绕射连反射。”

2、埋深越大,绕射越严重。

(二)回转波(弯曲界面发生)

特点:(在一定条件下)

1、来自凹界面的反射波,它的波形,相位和能量等都与正常反射波相当。位于两翼的反射波交叉的下方。

2、偏移处理后,回射波归位,就会得到与凹界面形状对应的同相轴。

(三)断层及断面波

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一般特征:

1、反射标准层数目的突然增加或消失,地层厚度突然变薄,尤

其是下降盘地层加厚并出现新地层,而上升盘变薄同时缺失地层。

2、反射波组发生错动,但断层两侧波组关系稳定,波组特征清楚。

3、反射界面产状发生突变,由于断层错动引起断面两侧产状发生显著变化,反射层次不清,产状紊乱,出现所谓“空白带”。

4、异常波的出现,如绕时波,断面反射波,回转波等。

作业:

1、识别层序边界(不整一以及与之对比的整一)

要求:①说明每个层序的顶底边界的类型。

②断层解释。

2、个人作业的课堂发言准备(5~10分钟)。

软件开发流程管理制度

软件开发流程管理制度 (讨论稿) 为加强对定制软件开发工作管理,缩短开发周期,提高软件开发质量,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定开发效率和效益,特制定软件开发流程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为保证日常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让开发中各个环境更紧凑,更可控,需要尽可能实现项目管理的正规化,工作过程的流程化,以便提高软件质量,按期交付。 1、软件开发总体遵循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的基本原则。 2、项目管理涉及项目立项、项目计划和监控、配置管理。 3、软件工程涉及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实现、系统测试、用户测试、试运行、系统验收、系统上线和数据迁移、产品维护。 第二章、阶段成果 根据软件工程的过程,制定以下工作流程,并规定了各个重要环节需要提交的交付物。各阶段需提交的文档: 1、立项:项目申请表,软件需求报告或设计方案。 2、需求分析:项目研发主计划、需求规格说明书 3、总体设计:概要设计说明书或功能模块描述 4、详细设计:详细设计说明书,包括软件接口说明、单元测试计

划。 5、软件实现:软件功能说明、源代码说明或者注释 6、产品测试:测试报告 7、产品发布: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 8、产品维护:问题反馈记录 9、项目总结:提交客户方的项目总结和公司项目汇报的PPT。软件过程成果表:

第三章、岗位设置 根据公司目前的开发过程主要分为分析、开发、测试三个阶段。分析阶段完成用户需求文档的编写,系统总体设计的编写;开发阶段完成设计文档的编写,代码的编写、代码的维护。测试阶段完成系统的测试,测试文档及其他材料。通过逐渐的调整岗位,明确工作职责,逐步实现项目经理,软件设计师,程序员,测试工程师的岗位设置。

软件开发流程 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软件开发流程管理 班级:11工升 学号:1000303071 姓名: 指导教师: 2014年11月

摘要 从软件开发最初至今,不断地有新的软件开发技术产生,但是在软件开发能力和质量方面却始终存在达不到预计目标这一问题。每一个软件开发的最大目标,就是最大限度提高质量与生产率。而影响质量与生产率的三个关键因素:过程、人和技术,因此,我们除了提高技术能力,培养更多优质人才之外,还需要制定一套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标准,并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这一标准不断地完善,以达到提高软件质量与生产率的目标。 本文结合CMM(软件过程成熟度模型),对软件开发、维护全过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制定出软件开发管理标准。 关键词: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标准

目录 第一章软件开发的概念及目的 (4) 第二章软件开发流程划分及开发环境 (4) 2.1.软件开发阶段划分 (4) 2.2.软件开发环境需求...........................................................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对用户方需求的掌握不全面...........................................错误!未定义书签。 3.2.对软件的价值认识不清晰...............................................错误!未定义书签。 3.3.跟用户方的合作不顺利...................................................错误!未定义书签。 3.4.开发队伍的结构不合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3.5.软件开发管理制度不健全...............................................错误!未定义书签。 3.6.开发团队人员不稳定.......................................................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软件开发流程管理规范.. (10) 4.1.什么是CMM (10) 4.2.结合CMM制定开发流程管理方案 (11) 4.2.1软件项目生命周期模型...........................................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需求分析流程图及描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4.2.3设计流程图及描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4.2.4编码流程图及描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4.2.5测试流程图及描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4.2.6验收流程图及描述 (22) 第四章软件开发行业前景 (23) 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软件项目管理答案-第2章作业

习题:第二章-软件项目范围计划 一、选择题 1. 需求分析是回答系统必须( A )的问题 A. 做什么 B. 怎么做 C. 何时做 D. 为谁做 2. WBS(工作分解结构)非常重要,因为下列原因,除了(D ) A. 帮助组织工作 B. 防止遗漏工作 C. 为项目估算提供依据 D. 确定团队成员责任 3. 项目范围(C) A. 只在项目开始时重要 B. 在授权项目的合同或者其他文件得以批准后就不再重要了 C. 从项目概念阶段到收尾阶段都应该加以管理和控制 D. 是在项目执行阶段通过变更控制步骤进行处理的问题 4. 为了有效地管理项目,应该将工作分解为更小的部分,以下各项中,哪一项不能说明任务应该分解到什么程度?( C ) A. 可以在80小时内完成 B. 不能再进一步进行逻辑细分了 C. 可由一个人完成 D. 可以进行实际估算 5. 范围变更是指(C ) A. 修改技术规格 B. 对范围陈述进行修订 C. 对批准后的WBS进行修改 D. 以上都不是 6. 下面哪个不是需求管理的过程(A ) A. 需求设计 B. 需求获取 C. 需求分析 D. 需求变更 7. 下面那个不是创建WBS的方法(C ) A. 自顶向下 B. 自底向上

C. 控制方法 D. 模版指导 8. 任务分解可以( B ),它是范围变更的一项重要输入 A. 提供项目成本估算结果 B. 提供项目范围基线 C. 规定项目采用的过程 D. 提供项目的关键路径 9. 范围基线由(B )组成 A. 项目章程、批准的详细的项目范围说明书和WBS B. 批准的详细项目范围说明书、WBS和WBS字典 C. 项目章程、项目工作说明书和WBS D. WBS 二、判断题 10. 需求分析过程是确定项目如何实现的过程,并确定项目的技术方案(X ) 11. 对于一个重来没有做过的项目,开发WBS时,可以采用用自底向上的方法()

软件工程第二章软件过程

第二章:软件过程 目标: 软件工程和软件过程模型的概念; 了解3个一般的软件过程模型及何时使用它们; 了解软件需求工程,软件开发,测试和进化中所涉及的基本过程活动; 理解为什么软件过程要有效地组织以应对软件需求和设计上的变更; 了解Rational统一过程是如何集成好的软件过程实践来产生一个可适应的软件过程。 所有的软件过程都必须具有4种对软件工程来说是基本的活动。它们是: 1.软件描述:必须定义软件的功能以及软件操作上的约束。 2.软件设计和实现:必须生产符合描述的软件。 3.软件有效性验证:软件必须得到有效性验证,即确保软件是客户所想要的。 4.软件进化:软件必须进化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要。 2.1软件过程模型 一软件过程模型一般有 1.瀑布模型:该模型将基本的过程活动,描述,开发,有效性验证和进化,看成是一些界限分明的独立的过程阶段,例如,需求描述阶段,软件设计阶段,实现阶段,测试阶段,等等。 2.增量式开发:该方法使得描述活动,开发活动和有效性验证活动交织在一起。系统的开发是建立一系列的版本(增量),每个版本添加部分功能到先前的版本中。 3.面向复用的软件工程:该方法使得描述活动,开发活动和有效性验证活动交织在一起。系统开发过程着重于集成这些组件到新系统中,而非从头开发。 2.1.1瀑布模型 一瀑布模型中的主要阶段直接映射基本的开发活动: 1.需求分析和定义 2.系统和软件设计 3.实现和单元测试 4.集成和系统测试 5.运行和维护 二适合采用瀑布模型的时候 瀑布模型是与其他工程过程模型相一致的,在它的每个阶段都要生成文档。这使得过程是可见的,项目经理能够根据项目计划监控项目的过程。它的主要问题在于它将项目生硬地分解成这些清晰的阶段。关于需求的责任和义务一定要在过程的早期阶段清晰界定,而这又意味它对用户需求变更的响应较困难。 所以只有在对需求了解的好,而且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不太可能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候,适合采用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的一个重要变形是形式化系统开发。针对系统描述创建其数学模型。然后采用能保持一致性的数学变换对该数学模型进行加工,知道产生可执行代码。 形式化的开发过程,如基于B方法特别适用于有严格安全性,可靠性或信息安全性需求的系统的开发。形式化方法简化了安全用例和信息安全性的需求。 基于形式变换的过程通常只用于开发安全性或信息安全性要求极高的一类系统。这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大多数系统,在系统开发中应用这一过程不会比其他方法带来明显

第二章软件开发工具知识点

一、选择填空知识点 1、软件开发中所遇到的困难来源于大系统的(复杂性),来源于人们知识的(不足),来源于迅速变化的(客观世界)。 2、为克服软件危机,人们先后提出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软件工程方法)(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即插即用的程序设计方法),直到最近的(面向开源软件)和(互联网平台的程序设计)。 3、在克服软件危机的过程中,有两个领域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一个是(软件质量的评价与改善),一个是(项目管理的任务与方法)。 4、软件开发过程中主要完成两个转换,首先是从(用户)的理解到(程序员)的理解,其次是从(程序员的理解)到(程序的实现)。 5、两个转换中,第一个转换是(工作方式上)的区别,第二个转换是(人与机器之间思维方式上)的区别。 6、从程序员的理解到程序的实现的关键在于程序员的(知识水平)与(实际经验)。 7、如果单个程序员独自编写程序相当于手工作坊的工作方式,真正的大型软件的研制必须采用(现代化的大生产的方式)才能完成。 8、当人们修改程序的某一处时,由于没有考虑到这一修改对相关部分带来的影响,结果出现了新的错误,这就是所谓的(水波效应)。 9、在软件测试时,通过输入一些信息,观察是否能得到预期结果,这就是所谓的(黑箱)检验方法。 10、软件开发过程中,文档包括(功能说明书)(总体设计)(各模块的设计任务书)和(测试报告)。 11、软件版本更新中大量工作往往在于(审核)与(回顾)。 12、大型软件开发中,作为用户来说,应该承担的责任有(提出需求)(验收)(使用)(要求修改)。 13、大型软件开发中,作为项目负责任来说,应该承担的责任有(分析需求)(分配任务)(验收模块)(联调)(交付使用)(验收修改成果)(分析修改需求)。 14、大型软件开发中,作为程序员来说,应该承担的责任有(编写软件)(模块调试)(交付检验)(交付检验)(修改)。 15、软件开发中,涉及到的四个角色是(用户)(项目负责人)(程序员)(硬件)。 16、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是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 17、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中,把程序的结构分解成三种基本模块(处理单元)(循环机制)(二分决策机制)。 18、模块划分中,模块的功能在逻辑上尽可能地(单一化)(明确化),最好做到一一对应。 19、每一个模块实现一项明确的任务,反之每一项任务仅由一个模块来完成,这称之为模块的(凝聚性)。 20、模块划分中,模块之间的联系尽量避免(逻辑)耦合,而仅限于(数据)耦合。 21、模块的规模应当足够小,以便于本身的(调试)易于进行。 22、为更好的划分软件的结构,采用(自上而下、逐步分解)的办法,分成若干部分。

第2章 软件过程

第二章软件过程 【本章小结】 软件过程是软件工程人员为了获得软件产品在软件工具支持下实施的一系列软件工程活动,一般包括问题提出、软件需求说明、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确认和软件演化等基本活动。 软件过程应该明确定义团队人员的工作和职责,所执行的活动及其顺序关系,以及活动的内容和步骤。 软件过程模型是对实际过程的抽象描述,描述了从问题提出到软件演化直到废弃,跨越整个生命周期的系统开发、运作和维护所实施的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包括软件过程的活动、软件产品以及参与人员的不同角色。 常见的软件过程模型包括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形式化方法模型、基于组件的开发模型等,每个软件开发组织应该选择适合于该组织的软件开发模型。 瀑布模型适用于在开发的早期阶段软件需求被完整确定的情况;快速原型模型适用于强调系统与用户的交互,且用户需求不明确的情况;增量模型适用于用户需求逐步细化的情况;螺旋模型由于强调风险分析,因此适用于庞大、复杂并具有高风险的系统开发;形式化方法模型适用于对安全性、可靠性和保密性要求极高的软件系统,这些系统需要在投入运行前进行验证;基于组件的开发模型开发具有组件化的结构的软件系统。 【习题与参考答案】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简述软件过程的定义。 软件过程是软件工程人员为了获得软件产品在软件工具支持下实施的一系列软件工程活动。包括过程定义、过程执行、过程结果及制品。 2. 软件过程包括哪些基本活动? 一般的软件过程包括问题提出、软件需求说明、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确认和软件演化等基本活动。 3.请简要说明软件过程的概念和基本元素。 软件过程是软件工程人员为了获得软件产品在软件工具支持下实施的一系列软件工程活动,它应该明确定义以下元素:过程中所执行的活动及其顺序关系;每一个活动的内容和步骤;团队人员的工作和职责。 3.什么是软件过程制品? 在软件过程的不同阶段,可能产生各种不同的软件制品,诸如需求规格说明、设计说明、源程序与构件、测试用例、用户手册以及各种开发管理文档等,统称为软件过程制品。 4.什么叫软件过程模型,软件过程通常分为哪些基本活动? 软件过程模型抽象描述软件过程的整体框架,一般包括4个主要的基本过程: (1)问题提出:确定待开发系统的总体目标和范围。

第二章-软件过程复习课程

第二章软件过程 一、软件生命周期 软件生命周期(Life Cycle),也称生存周期,指软件产品从提出、产生、发展到成熟,直至衰亡的整个时间段。 软件生命周期的组成阶段: (1) 软件定义阶段:做什么?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 (2) 软件开发阶段:如何做?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 (3) 运行维护阶段:纠错、适应性修改、增强性修改、预防性修改 二、软件过程的定义 当开发产品或构建系统时,遵循一系列可预测的步骤(路线图)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及时交付高质量的产品。 (1)所遵循的路线图就称为“软件过程”。 (2)软件过程贯穿软件开发的各阶段,并建立阶段里程碑(Milestones); (3)管理者在软件工程过程中需要对软件开发的质量、进度、成本进行评估、管理和控制; (4)技术人员在软件过程中需采用相应的方法和工具生成软件工程产品,如模型、文档、数据、报告、表格等。 三、软件过程的作用 软件开发过程的作用是: (1)成为开发组活动顺序的向导。 (2)详细说明需要开发哪些制品,何时开发。 (3)指导每一个成员及整个开发组的工作。 (4)提供监控、度量产品和活动所依据的准则。 —软件过程是软件项目管理控制的基础,它为项目提供稳定性、可控性和有组织性,能有效避免混乱。 —若没有一个良好定义的过程,开发组将各行其是,成功与否完全依赖个别优秀的人才,这不是能够长久的。 四、软件过程的组成要素(活动、动作、任务) 软件过程是工作产品构建时所执行的一系列活动、动作和任务的集合。 (1)活动(activity):实现宽泛的大目标。 (2)动作(action):阶段目标。 (3)任务(task):关注小而明确的目标,产生实际产品。 —软件过程由活动组成,活动由动作组成,动作由任务组成。 五、基本框架活动和典型的普适性活动 软件过程框架(process framework)定义了若干个框架活动,及一些适用于整个软件过程的普适性活动 1.基本框架活动 一个通用的软件工程过程框架通常会包含以下5个基本的框架活动: (1)沟通:在技术工作开始前,先和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与协作,以理解项目目标,并收集需求。 (2)策划:制定项目计划,包括需要执行的技术任务、可能的风险、资源需求、工作产品、工作进度计划等。 (3)建模:构思软件的体系结构、构件如何结合等。(4)构建:包括编码和测试。 (5)部署:交付全部软件或部分增量,由用户使用并反馈意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