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适合可穿戴设备的图形处理器发展现状 和发展趋势

适合可穿戴设备的图形处理器发展现状 和发展趋势

适合可穿戴设备的图形处理器发展现状 和发展趋势
适合可穿戴设备的图形处理器发展现状 和发展趋势

Open Journal of Circuits and Systems 电路与系统, 2015, 4(3), 47-54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1517642059.html,/journal/ojcs

https://www.doczj.com/doc/1517642059.html,/10.12677/ojcs.2015.43007

State of the Art and Development of Wearable Computer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Jiye Jiao1, Tao Li2, Huimin Du2, Jungang Han1

1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Shaanxi

2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Shaanxi

Email: jiaojiye@https://www.doczj.com/doc/1517642059.html,

Received: Aug. 19th, 2015; accepted: Sep. 3rd, 2015; published: Sep. 14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1517642059.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Emerging wearable computer has tremendou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nd the use of GPU render-ing rich, intuitive and highly interactive human-machine interface is the core technology for many wearable applications. This survey of wearable graphics processo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tat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analyzes the trend of GPU for wearable device, and gives key technologies of GPU implementations for wearable computer.

Keywords

GPU, Wearable Computer, Low Area, Low Power, Data Secure

适合可穿戴设备的图形处理器发展现状

和发展趋势

焦继业1,李涛2,杜慧敏2,韩俊刚1

1西安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陕西西安

2西安邮电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Email: jiaojiye@https://www.doczj.com/doc/1517642059.html,

收稿日期:2015年8月19日;录用日期:2015年9月3日;发布日期:2015年9月14日

焦继业等

摘要

新兴的可穿戴设备蕴藏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采用GPU渲染的交互性强的人机界面是众多可穿戴应用的核心支撑技术。本文主要介绍了适合可穿戴设备的GPU的发展现状,分析目前适合可穿戴设备的GPU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并给出适合可穿戴设备的GPU实现关键技术。

关键词

图形处理器,可穿戴设备,小面积,低功耗,数据安全

1. 引言

过去两年,可穿戴设备成为新的研究领域的主角,从智能手表、手环、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延伸到智能家居、智能汽车、医疗健康等更广泛的领域,而拥有用户界面良好的人机接口则成为可穿戴设备的基本要求。可穿戴设备人机界面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使屏幕显示内容展现的直观、自然,并且宜于使用,因为这是用户和设备之间第一个接口。虽然可穿戴设备显示屏幕较小,所有交互的信息(如文本、图像、图标、视频等)都需要简洁方式显示在屏幕上,但较小屏幕的并不意味着设备处理能力简单,相反的,作为一个单独应用SoC处理器,其不仅需要实时完成数据处理、数据通信、传感器信息分析处理等,还需要完成用户界面显示,因此可穿戴设备必须采用图形处理器(graphic process unit, GPU)支持,才能完成所需的用户界面信息显示。

相比移动GPU,可穿戴设备的GPU应用有自己特点。首先由于可穿戴设备是电池供电,相比手机应用,可穿戴设备需要更长的工作时间,但图形显示占用设备大量功耗,所以应用于可穿戴设备的GPU 必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超低功耗处理,保证设备可以长时间工作。其次可穿戴设备本身需要小型化,整机尺寸要小、物料(bill of material, BOM)要少,因此可穿戴设备的GPU IP面积必须要小,同时也需要减少GPU渲染所需的外部DDR存储。而采用目前常用的移动GPU实现可穿戴设备的人机界面渲染,存在诸多使用限制,如移动GPU芯片面积过大,支持的图形功能太复杂,所需DDR存储较大,工作时功耗较大导致发热严重,图形驱动程序复杂、占用系统开销较大、着色器预编译时间较长等。所以需要针对可穿戴设备的GPU特点,进行小面积、超低功耗的GPU体系结构的研究,而这种针对可穿戴设备的小面积、超低功耗的GPU我们称之为可穿戴GPU。

2.可穿戴设备的GPU发展现状

2014年3月,Google发布了可穿戴设备平台Android Wear [1] [2]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图形显示部分必须需要硬件的GPU支持,才能实现对可穿戴设备图形显示的多种优化,所以,从Google的Android 的生态环境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运行Android Wear操作系统的显示界面精美的可穿戴设备必然迎来爆发式增长。因此,采用GPU渲染的丰富、直观、交互性强的人机界面将是众多可穿戴设备的核心支撑技术。

目前支持Android Wear操作系统的智能手表产品有的MOTO 360、LG G Watch 、HUAWEI Watch等,这些智能手表界面精美,但一般仅能工作一天,就需要再次充电,因此可穿戴设备的低功耗设计是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

2.1. GPU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文献,拥有OpenGL ES 3D图形IP核的图芯科技公司(Vivante Corporation),直到2009年才在中

焦继业等

国有了第一家客户。而中国关于GPU的研发项目是在2009年才有所展开,到目前为止也只有长沙景嘉微电子一家有成型的芯片,其采用0.13 μm的工艺实现,3D图形处理性能指标仅达到早期桌面级图形硬件加速的水平。西安邮电大学从2009年开始自主研究GPU,提出了文献[3] [4]所示多态并行图形架构,该结构的处理单元可以在SIMD和MIMD两种模式下运行,兼有异步执行机制,还可以实现分布式指令并行处理。配套软件包含OpenGL1.3和2.0、扩展的OpenCL [5]语言和编译、并行编程开发环境IDE和仿真器。同步完成的还有OpenVX机器视觉系统[6]。同时自主研发的另外一款嵌入式GPU [7] [8]芯片,已经进入测试阶段。此外国内研究图形加速器的单位还有北大众志微处理器研究中心、中国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9]等单位。总体来说,国内有关GPU的研究都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对于可穿戴GPU 缺乏系统研究。

2.2. 可穿戴GPU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移动GPU研究已经较成熟,但是可穿戴GPU应用才出现不久,所以针对可穿戴GPU的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但国外研究机构已经展开对可穿戴GPU这一新兴领域的大量研究。

2.2.1. Think Silicon公司的NEMA|t100可穿戴GPU

2015年6月4日,希腊Think Silicon公司发布了工业界面积最小的超低功耗的3D GPU NEMA|t100 [10],主要面向可穿戴或者非可穿戴的物联网市场。NEMA|t100的低功耗特性可以将可穿戴设备的电池从一天延长到五天时间。采用28 nm工艺,NEMA|t100的面积仅有0.1 mm2,可以运行在400 MHZ。NEMA|t100采用内存数据压缩技术和3D图形算法加速技术,可运行OpenGL ES API,NEMA|t100和DDR 存储的总功耗仅有0.07 mW,而处理器本身功耗仅有0.03 mW。图1为NEMA|t100的架构图,该架构特点是显示缓冲区采用压缩算法实现,减少缓存面积;Z Buffer和纹理缓冲区采用对称的压缩和解压缩算法,同样减少缓存面积,降低与外部DDR存储的吞吐量,降低系统功耗;图形光栅化采用硬件实现。NEMA|t100仅有一个内核,采用VLIW指令集,支持多线程超标量架构。

2.2.2. DMP公司的ANT可穿戴GPU

日本DMP公司于2014年6月31日发布了针对可穿戴和物联网设备的GPU IP核ANT [11]。ANT采用TSMC 28 nm HPC工艺实现,面积仅为0.25 mm2,主要面向可穿戴设备小尺寸显示设备中,或者其他物联网小尺寸显示设备中。该处理器实现了在小尺寸屏幕上的低功耗和高性能的2D/3D UI显示完美结合。

2.2.

3. Imagination公司的PowerVR GX5300可穿戴GPU

英国Imagination公司于2014年7月发布了一款与Android兼容的针对可穿戴和物联网设备的GPU IP 核GX5300 [12]。GX5300主要针对可穿戴设备的超低功耗需求设计,采用TSMC 28 nm工艺,面积仅为0.5 mm2,符合新的可穿戴设备的高清晰度GPU图形性能需求,支持480 p到720 p分辨率,以及最小的OpenGL ES 2.0图形集。GX5300架构如图2所示,采用PowerVR系列的区块延迟渲染(tile based deferred rendering, TBDR)的统一着色器架构专利,该架构可明显减少GPU与外部存储器之间的数据吞吐量,减少系统功耗;针对OpenGL ES 2.0标准中不需要高精度运算,采用低功耗16位浮点数和高精度32位浮点数相结合的混合图形运算单元,减少运算量,降低功耗;采用PVRTC压缩纹理格式,减少内存带宽和功耗,进一步减少系统整机内存需求。

2.2.4. Vivante公司的GCNano可穿戴GPU

美国Vivante公司于2014年6月2日发布针对可穿戴和物联网产品应用的GPU产品线,包括GCNano Lite、GCNano和GCNAno Ultra [13]。该产品线针对MCU/MPU产品进行了各种优化,采用28 nm LP工

焦继业等

Figure 1. The internal architecture of Think Silicon NEMA|t100 GPU

图1. Think Silicon公司的NEMA|t100可穿戴GPU架构

Figure 2. The internal architecture of Imagination PowerVR GX5300 GPU

图2. Imagination公司的PowerVR GX5300可穿戴GPU架构

艺实现,其中GCNano Lite面积仅为0.3 mm2,漏电功耗仅为0.3 mW。该处理器主要针对硅面积、低功耗、存储容量、驱动尺寸、带宽减少以及显示控制配合上,进行了大量优化。

2.2.5. 小结

考虑到可穿戴GPU应用低功耗、小面积、高性价比等特点,可穿戴GPU芯片设计工艺目前一般采用28 nm成熟工艺节点实现,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可穿戴GPU需要支持OpenGL ES 2.0图形标准,为了适合可穿戴设备应用,可穿戴GPU芯片面积要小,功耗要低,GPU运行频率较低,同时需要使用各种图形数据压缩技术,可减少GPU内部存储面积和总线带宽,降低整体系统功耗。

3. 可穿戴设备的GPU发展趋势和面临问题

与传统的桌面GPU和手机GPU相比,可穿戴GPU有着不同的设计目标。前者以渲染高质量、绚丽的图形和游戏为目的,而后者则以可穿戴设备的人机界面为中心,需要一种小面积GPU体系结构的支持,这是目前可穿戴GPU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因为可穿戴设备一般采用电池供电,其应用环境要求一次充电后,要长时间工作,而图形显示的能源消耗占设备功耗的主要部分,设计有效的策略延长设备工作时间成为了可穿戴GPU的核心问题,这其中包括了GPU数据流加速算法、减少存储和存储访问的数据压

焦继业等Table 1. Wearable GPU performance analysis

表1. 可穿戴GPU性能比较

GPU型号发布时间工艺面积(mm2) 漏电功耗(mW) 运行频率(MHz) NEMA|t100 2015.6.4 28 nm 0.1 0.07 400

NEMA|t200 2015.6.4 28 nm 0.15 400

NEMA|t400 2015.6.4 28 nm 0.25 400

DMP ANT 2014.6.31 28 nm 0.25

GX5300 2014.7 28 nm 0.5 250

GCNano Lite 2014.6.2 28 nm 0.3 0.3 100~200

GCNano 2014.6.2 28 nm 0.6 0.5 200

GCNano Ultra 2014.6.2 28 nm 1 0.9 200~400 FLOPS 像素填充率(MPixel/s) 支持的图形API 数据压缩

3.2 G 400 OpenGL ES 2.0 显示缓冲器、纹理、Zbuffer压缩

6.4 G 800 OpenGL ES 2.0 显示缓冲器、纹理、Zbuffer压缩

12.8 G 1600 OpenGL ES 2.0 显示缓冲器、纹理、Zbuffer压缩

1 G 250 OpenGL ES 2.0 PVRTC纹理压缩

VGA/WVGA, >60Hz Vector Graphic, Nano UI

VGA/WVGA, >60Hz OpenGL ES 2.0, Nano GL

>720p, >60Hz OpenGL ES 2.0, Nano GL

缩算法,以及芯片的集成电路低功耗设计方法和热量管理机制和策略,它们构成了可穿戴GPU的第二个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此外,一些与应用密切相关的共性技术也是可穿戴GPU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实时响应的图形渲染场景切换换算法,可穿戴GPU渲染图形数据的安全性的研究等。本项目中,我们拟对可穿戴GPU中的体系结构、低功耗算法和预估策略、图形渲染实时响应以及可穿戴GPU的渲染流水线数据安全展开研究,因为这些是可穿戴GPU的核心支撑技术。

3.1. 可穿戴GPU渲染架构

目前两种主流的GPU渲染架构是区块渲染(tile based rendering, TBR) [14]模式和立即渲染(immediately mode rendering, IMR)模式。其中TBR将屏幕划分为多个方块,如32 × 32像素,然后分别渲染每个像素块,该方式可以减少与存储器的数据访问,但是需要提前建立区块表和相关数据库信息;而传统的IMR 模式中,GPU接受到命令就立即执行,同时IMR也可以采用多种图形数据流加速方法,如隐藏面消除、Early-Z等技术,加速流水线渲染速度,使芯片功耗和带宽降低。TBR与传统IMR有很多区别的,但是IMR也同样能高效完成图形渲染,所以在实际的可穿戴GPU图形架构设计中,该如何选择哪种模式进行图形渲染,如何优化处理器体系结构,使GPU面积最小,使之符合可穿戴设备应用,这些都是可穿戴GPU 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

3.2. 可穿戴GPU提高图形渲染性能和降低功耗的算法

采用电池供电可穿戴设备,提高图形渲染性能和降低功耗的算法与策略是首要研究问题。可穿戴GPU 渲染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图形渲染,可以降低总体计算量,进一步减少功耗,这些算法包括深度剔除[15]、

焦继业等

包围盒剔除、三角形延迟渲染[16]、可编程的剔除运算单元[17]等算法。可穿戴GPU提高图形性能和降低功耗的另一个关键是减少内部运算部件和内存之间的存取操作,因为内存带宽功耗比计算功耗增加更迅速[18]。与传统的桌面GPU和手机使用的移动GPU相比,前者由于渲染目标不同,更注重纹理压缩[19]技术的应用以减少与内存之间的存取操作,而后者除了纹理压缩算法,还需要研究设计显示缓冲区、深度缓冲区[20]和模版缓冲区的对称压缩算法。纹理压缩算法因为应用关系,可以尝试复杂的芯片片外压缩算法,然后在片内实现快速解压,所以称纹理压缩算法为非对称的压缩算法;而缓冲区压缩算法需要在芯片内部完成快速压缩、快速还原图形的算法,所以缓冲区压缩算法称为对称压缩算法。这些压缩算法不仅可以减少运算部件和内存之间的存取数据总量,同时加快图形渲染速度,还可以减少存储访问引起的功耗,并显著的减少外部DDR存储容量,有助于降低系统物料(bill of material, BOM)成本,这对可穿戴设备至关重要,因为更小的设备尺寸意味着更低的成本和更低的功耗。上述可穿戴GPU的算法研究,不仅可以减少GPU渲染数据流总量、降低与外部存储的数据交互量,还可以减少GPU功耗,并减少BOM 成本,因此这些算法对可穿戴GPU的超低功耗设计、实现有重要的意义。

3.3. 可穿戴GPU能量和热量管理策略

虽然可以采用多种集成电路低功耗设计方法,降低系统功耗,减少发热,但是可穿戴GPU与桌面GPU应用环境有显著的不同,可穿戴GPU通常是在一个密封的、没有专用散热器件的环境下使用,所以可穿戴GPU需要解决的另外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芯片发热控制[21] [22]。芯片过热会造成两个非常不利的影响。首先,芯片的漏电功耗(Leakage Power)会随温度升高快速增长,造成芯片功耗过高。其次,芯片温度超过设计阈值会导致芯片出错,进而导致可穿戴设备关机或死机。因而可穿戴GPU需要进行发热检测或发热预估,当发现过热现象已经发生或者将要发生时,进行功耗干预措施。所以发热监控要与动态电压和频率调节(dynamic voltage and frequency scaling, DVFS) [23]机制类似,需要增加芯片的温度传感器,根据温度和图形流水线负载,预估各个模块发热贡献,综合采用DVFS和电源门控功耗(Power Gating)

[24]策略,以保证芯片在可接受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因此,GPU的能量和发热管理策略的研究对可

穿戴GPU应用至关重要。

3.4. 可穿戴GPU渲染场景快速切换

图形处理管线包含了诸多硬件加速器和可编程染色器,图形渲染硬件流水线往往有几百级长度,每一级都含有许多需要保存的状态信息。上下文转换对于流水线而言是非常复杂和费时的。对于可穿戴GPU 来说,上下文切换缓慢将是一个噩梦,因为用户需要实时的信息反馈到屏幕上,而由于内部切换过慢,导致信息反馈不及时,对某些应用场合将是致命的。因此如何高效的进行图形上下文场景快速切换,也将是可穿戴图形应用领域不可缺少的关键机制。

3.5. 可穿戴GPU渲染数据安全性

随着可穿戴的普及,所有的智能设备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个人隐私数据如何在网络下受到保护,则成为了可穿戴设备发展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在一个可穿戴设备应用的SoC中,GPU和操作系统如何保护图形流水线数据的可靠性,则成为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为了使数据更加安全,可以采用至少两级的认证、加密、网络安全认证以及可信区域授权等,这些技术目前已经非常成熟,但可穿戴GPU数据安全不是要取代任何现有的协议,而是要增强整个图形渲染过程的数据安全性,给用户更加安全的使用环境。与GPU相关的隐私数据包括:任何可视的在GPU缓冲区渲染的安全信息,如数字、密码、受保护的视屏、用户界面中的安全区域,以及在系统存储器、高速缓冲器的GPU数据和GPU的虚拟化数据。

这些数据如何在操作系统中划分安全和非安全区域,如何在GPU内部进行保护,这些都是需要研究探索

焦继业等

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促使图形开放标准组织Khronos Group在嵌入式系统图形库(Embedded systems graphics library, EGL)标准接口中提出了一个新的EXT_protected_surface [25]扩展功能,GPU硬件设计厂商通过该接口,可以自行设计硬件配合该扩展功能使用,使操作系统、驱动层和GPU硬件建立可信数据通道,保护图形数据安全性。纵观数据信息安全领域,GPU的数据安全并没有被关注过,GPU只是被认为渲染逼真的3D图形或执行计算任务的图形/图像处理器。但展望未来,随着可穿戴设备大量普及,可穿戴GPU保护隐私安全的图形数据机制,将成为可穿戴图形安全应用的基本保障。

综上所述,可穿戴GPU中图形处理器架构、图形数据流加速和压缩、低功耗和发热策略,以及图形实时响应和数据安全都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但因可穿戴GPU独特的技术要求和制约因素,使得研究和设计一款适合可穿戴应用的、小面积的、超低功耗的、BOM成本低的、高可靠性的、高实时响应的GPU面临不小的挑战。

4. 总结

总之,尽管在近一年时间内,对这一崭新课题的研究已经有了部分成果,Think Silicon、Imagination、Vivante和DMP公司推出了针对可穿戴应用的GPU,但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包括图形运算开销大、能耗高、可穿戴图形应用特征不明显等,因此目前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要最终形成成熟的应用技术,还可能需要更具创新性的研究,或者大量细致的完善工作。在国内外可穿戴图形应用研究日渐重视的背景下,适时启动可穿戴GPU的体系结构研究、图形数据流加速、低功耗和发热预估策略,以及图形快速响应和数据安全等关键支撑技术的研究课题是必要而且迫切的。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No. 61136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Nardone, M. and Silva, V. (2015) Discovering android wear. Pro android games. Apress, New York, 339-368.

https://www.doczj.com/doc/1517642059.html,/10.1007/978-1-4842-0587-7_11

[2]Rawassizadeh, R., Price, B.A. and Petre, M. (2014) Wearables: Has the age of smartwatches finally arrived. Commu-

nications of the ACM, 58, 45-47. https://www.doczj.com/doc/1517642059.html,/10.1145/2629633

[3]李涛, 杨婷, 易学渊, 等(2014) 萤火虫2: 一种多态并行机的硬件体系结构.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 191-200.

[4]杜慧敏, 王涌钢, 李涛(2015) 集成萤火虫2号GPU的片上系统设计和实现. 西安邮电大学学报, 3, 39-43.

[5]Khronos Group (2015) OpenCL 1.X [OL]. https://www.doczj.com/doc/1517642059.html,/opencl/

[6]Khronos Group (2015) OpenVX 1.0 specification [OL].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517642059.html,/openvx/

[7]韩俊刚, 蒋林, 杜慧敏, 等(2010) 一种图形加速器和着色器的体系结构.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3,

363-372.

[8]邓军勇, 李涛, 蒋林, 等(2014) MIGPU-9多核交互式图形处理器的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9,

1468-1478.

[9]焦继业(2013) 低功耗高性能移动图形顶点处理器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

[10]Think Silicon (2015) NEMAt100 [OL]. https://www.doczj.com/doc/1517642059.html,/docs/PR_TSI_NEMA_t_June_4_2015.pdf

[11]DMP. GPU IP Core “ant”. https://www.doczj.com/doc/1517642059.html,/news/35168/dmp-gpu-ip-core-wearables-iot.html

[12]Imagination. Power VR GX5300.

https://www.doczj.com/doc/1517642059.html,/powervr/powervr-gx5300-the-worlds-smallest-gpu-for-next-generation-wearables-and-iot [13]Vivanti. G Cnano.

https://www.doczj.com/doc/1517642059.html,/index.php/cn/media-article/news/281-20140602-vivante-intros-worlds-first-complete-line -of-gpus-for-wearables-and-iot.html

焦继业等

[14]Wong, T.H. (2010) A comparison of graphics performance of tile based and traditional rendering architectures. 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elbourne.

[15]Akenine-Moller, T. and Strom, J. (2003) Graphics for the Masses: A hardware rasterization architecture for mobile

phones.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22, 801-808. https://www.doczj.com/doc/1517642059.html,/10.1145/882262.882348

[16]Aila, T., Miettinen, V. and Nordlund, P. (2003) Delay streams for graphics hardware.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22, 792-800. https://www.doczj.com/doc/1517642059.html,/10.1145/882262.882347

[17]Hasselgren, J. and Akenine-Moler, T. (2007) PCU: The programmable culling unit.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26, Article No. 92. https://www.doczj.com/doc/1517642059.html,/10.1145/1276377.1276492

[18]Owens, J. (2005) Streaming architectures and technology trends. In: Proceedings of ACM SIGGRAPH 2005 Courses,

ACM Press, New York, 457-470.

[19]Strom, J. and Akenine-Moller, T. (2005) iPACKMAN: High-quality, low-complexity texture compression for mobile phones. In:

Proceedings of ACM SIGGRAPH/EUROGRAPHICS Conference on Graphics Hardware, ACM Press, New York, 63-70.

[20]Hasselgren, J. and Akenine-Moler, T. (2006) Efficient depth buffer compress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21st ACM

SIGGRAPH/Eurographics Symposium on Graphics Hardware, ACM Press, New York, 103-110.

[21]Al Maashri, A., Sun, G., Dong, X., et al. (2009) 3D GPU architecture using cache stacking: Performance, cost, power

and thermal analysis. In: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Design,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Los Alamitos, 254-259.

[22]Sheaffer, J.W., Skadron, K. and Luebke, D.P. (2005) Studying thermal management for graphics-processor architectures. In: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Systems and Software,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Los Alamitos, 54-65.

[23]Mochocki, B.C., Lahiri, K., Cadambi, S., et al. (2006) Signature-based workload estimation for mobile 3D graphics. In: Pro-

ceedings of the 43rd annual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ACM Press, New York, 592-597.

[24]Wang, P.H., Yang, C.L., Chen, Y.M., et al. (2011) Power gating strategies on GPUs. ACM Transactions on Architecture and

Code Optimization (TACO), 8, Article No. 13.

[25]Khronos Group (2014) EGL_EXT_protected_surface.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517642059.html,/registry/egl/extensions/EXT/EGL_EXT_protected_surface.txt

医疗报告全球可穿戴健康医疗设备深度报告分析

全球可穿戴健康医疗设备深度报告分析 本篇报告对国、内外可穿戴健康医疗市场和产品以及盈利模式进行了介绍和深度分析。 智能可穿戴设备崛起,健康、医疗设备最具潜力 GoogleGlass,iWatch向大众传达了可穿戴设备将成为未来趋势的理念,在众多的可穿戴设备中,功能涵盖了提升人们社交生活,娱乐、健身,导航等方面,其中健康管理无疑是需求最确定,功能最具革命性的一种。 健康管理是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管理健康,达到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维护健康的目的。如果说,GoogleGlass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提升生活品质的可选消费,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处于疾病的威胁之下,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提高,可穿戴医疗设备有更加广泛的需求基础,健康医疗设备就会成为必需消费品。中国的整体医疗卫生支出水平较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支出比重稳步上升。 据ABI公司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大约有3千万的无线可穿戴式健康传感器应用在医疗电子领域,这个数字比2011年增长了37%。ABI预测,用于远程病人监控以及在线专业医疗的应用将在2017年占到整体可穿戴无线设备市场的20%。而根据BCCResearch的预测,移动医疗市场将在从2010年的98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23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18.6%。 (一)老龄化加剧,空巢老人比例增加

据统计65岁以上老龄人的患病率约是15~45岁青壮年的3~7倍。中国不断加剧的老龄化趋势是医疗保健增长的基础。空巢化趋势与独居老人增多,能够实现远程实时监控的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需求量会不断增加。 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发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预计2020-2050年中国进入加速老龄化阶段,由于上世界60、70年代的生育高峰,这个阶段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50年,老龄人口总量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30%。 根据全国老龄办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达到49.7%,大中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比例更高达56.1%。独居老人增多,人力成本上升是会导致能够实现远程实时监控的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需求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慢性病年轻化,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 根据2012年卫生部发布的《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公布的数据,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确诊患者2.6亿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具有“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特点。

可穿戴设备行业发展规划

可穿戴设备行业发展规划 ——产业投资建设规划 可穿戴行业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发展态势整体向好,但仍处于概 念火热、市场反应冷淡的阶段,存在产业链脱节,未能形成闭环的问题。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上游零组件厂商反响积极,包括芯片设计、小尺寸面板、射频技术、传感器等各厂商,纷纷推出专门针对可穿戴 设备的解决方案。而下游品牌开发商大多是创业型小企业,对方案厂 商的依附程度较高,自身缺乏研发与技术支持。因此下游开发商的需 求与上游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难以匹配,导致产业链断裂,从而影响 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现阶段,相关产业依托巨大的市场需求,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变化,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行业发展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基 本实现了上一阶段产业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 为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依据国家和xx省产业发展 规划,结合区域产业xx年发展情况,制定该规划,请结合实际情况认 真贯彻执行。 一、规划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立足国内市场需求,以技术创新和创意设计为动力,以品牌建设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注重增值服务,着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 业创新联盟,加快创新发展,加强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打造创新化、创意化、品牌化、绿色化、信息化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 持续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协调发展。注重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与资源、 环境相协调,实现合理布局,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有序发展。 2、开放融合。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先进,把握“一带一路” 重大战略契机,聚焦产业重点领域,探索发展合作新模式,在全球范 围配置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产业竞 争合作,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3、需求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注重需求侧政策 支持和引导,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加快推进新产品新服务的应 用示范,将潜在需求转化为企业能够切实盈利的现实供给,培育符合 市场需求新消费新业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可穿戴设备详细汇总报告-2014年

这一年来,人们言必及可穿戴设备,展会上网站上电商处满满都是可穿戴设备。从最初的谷歌眼镜到现在的头盔,从手表到手环,若要时髦或是fashion没带个可穿戴设备都不好意思出门,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是目前可穿戴市场的真实写照。 “可穿戴设备的市场预期“可穿戴设备绝不仅仅是智能手机的补充” 可穿戴设备可以协助人们管理时间和轨迹,优化健身和健康、生活管理。可穿戴设备让互联网的普适化新的台阶。联网的健康手环或是手表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个首饰,实用性还没有体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变成一个无脑化的,更加普及的,人们会随身携带的设备。例如与互联网相接的可以自动切换时区的手表,能够监控心跳、并将健康数据及时上传到云上的腕带,存储并分析佩戴者健康数据的App。 当然,最让人期待的还是这些可穿戴设备所承载的服务。毕竟它们将是我们贴身佩戴的,能够检测我们的生命体征,例如睡眠质量等,无论是健身爱好者、减肥人士、老人或是婴儿都可以依靠这些设备。 虽然现在的可穿戴市场上充斥着投机和炒概念等问题,但是在Business Insider 商业智能的报告中能看到,哪怕是保守地预计,手腕上的“小玩意”将能带来120亿美元的市场。 以下是Business Insider对可穿戴设备的简要预计:

市场规模的变化:根据IMS报告研究,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有望在2016年达到1.71亿的出货量,而2011年出货量仅为0.14亿 (14million)。根据ABI最近的预计,2018年可穿戴设备的年出货量将达到4.85亿。我们认为这个数字有些过高,因为智能眼镜和智能手表的不确定性。我们认为在2014年全球年度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1亿这一里程碑,并在今后的五年内达到3亿。 手环:现在,在健身和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手环设备暂时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IMS声明,纵使可穿戴计算不会成为主流,智能手环也会在智能医疗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我们认为健身和医疗可穿戴设备综合起来将在可穿戴设备市场占据大约60%的份额,甚至在将来会更大。 手表:与健康手环类似,它们也采用蓝牙等无线连接与智能手机相连像。但是与健康手环不同的是,智能手表不仅收集信息,还要显示信息。智能手表的销售者也强调一个事实:随着智能手机的屏幕越来越大,随时把玩手机就是件很尴尬的事,因此有了智能手表,用户将不再需要经常查看他们口袋里的智能手机了。 眼镜:与虚拟现实相比,增强现实可以让你与现实世界进行交互时看到环境信息。谷歌眼镜则成了主流,市场营销人员也看到了它的潜力。 以下ON World是对可穿戴设备的调查和简要预计: ON World上刚刚发表了一则报告指出,涵盖了十几种可穿戴技术的“移动传感穿戴设备”在健康和卫生市场中掀起了一场革命,扰乱了目前智能移动设备的

智能穿戴设备关键技术和发展规划趋势

智能穿戴设备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2018/7/17 对智能穿戴设备发展现状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包括传感技术、显示技术、芯片技术、操作系统、无线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提高续航时间技术等。展望了智能穿戴设备在市场、产业链方面与相关技术的融合、安全性及相关应用的发展趋势。 1 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传统互联网 已经在向移动互联网迁移,智能穿戴设备近年来发展的非常迅速,成为一个热点行业。智能穿戴产品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从眼镜、娱乐、儿童监护、健康、智能家居、智能服饰到通信等领域,可以加入拍照、语音识别、镜片导航、体重监测等各种功能。可以认为智能穿戴设备是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具有高性能低功耗特点的智能终端,其展现形式不是手机,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可穿戴物品。它过借助传感器,与人体进行信息交互,是一种在新理念下诞生的智能设备,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并能够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升级。智能穿戴设备在提高人们生活品质、促进生活方式智能化方面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智能穿戴设备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2 智能穿戴设备发展现状 按照主要功能的不同,智能穿戴设备产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运动健康类、体感交互类、信息资讯类、医疗健康类和综合功能类等,每类设备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和消费人群。运动和医疗健康类的设备有运动、体侧腕带及智能手环,主要消费人群为大众消费者;体感控制和综合功能类的设备有智能眼镜等,消费人群以年轻人为主;信息咨询类的设备有智能手表,主要消费人群为大众消费者。从目前来看,医疗和运动健康类设备使用的用户较多。 随着智能穿戴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同质化产品现象越来越严重,各类只具备单一功能的智能硬件纷纷开始与其他智能硬件寻求合作。在未来,随着单一领域的智能穿戴产品技术日渐成熟,不同领域和功能诉求的产品会根据用户实际需求在功能上实现互补,从而带来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智能体验,发展方向也会日渐明确和多元化。 目前市场上的智能穿戴产品主要有手环类产品、手表类产品、眼镜类产品和便携医疗设备类产品等,如三星、索尼、华为、小米的智能手环,苹果、三星的智能手表,谷歌的智能眼镜等。此外,还有一些珠宝、纽扣类、饰品类以及可放入口袋或嵌入服装内的产品等,如施华洛世奇推出的SwarovskiShine太阳能可穿戴设备系列,Opening Ceremony推出的MICA智能手镯。 3 智能穿戴设备关键技术

2016年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现状及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一、可穿戴医疗设备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界定 可穿戴医疗设备(Wearable Devices)是指把传感器、无线通信、多媒体等技术嵌入人们眼镜、手表、手环、服饰及鞋袜等日常穿戴中,可以用紧体的佩戴方式测量各项体征。现阶段,可穿戴医疗设备不但可以随时随地监测血糖、血压、心率、血氧含量、体温、呼吸频率等人体健康指标,还可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二)基本特征 可穿戴医疗设备具备相应的基本特征: 1、可移动性:可穿戴医疗设备具有高度的移动性,用户可在任何运动状态下随时使用,这决定了可穿戴医疗设备及其应用的机动性和广泛性。 2、可穿戴性:可穿戴性是可穿戴医疗设备最本质的特征之一,用户可以穿戴在身上,以人体环境为其物理支撑环境,使可穿戴医疗设备具有更紧密、更和谐的人机关系和更自然的携带方式。 3、可持续性:即可穿戴医疗设备始终保持备用状态,能够保证用户在需要时为其提供服务,这是反映“人机合一,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特征。 4、简单操作性:用户只需将其穿戴在身上,通过传感器便可随时随地自动采集人体的生理数据,并将数据通过无线传输至中央处理器,再从中央处理器发送至医疗中心,以便医生进行及时分析和治疗,无需任何操作。 5、可交互性:设备可以通过显示仪器把捕捉到的数据以显示方式反馈出来,用于保证系统设备的工作效率、可靠性和安全性。这是目前可穿戴医疗设备最独特和最具应用潜力的功能特征之一。 二、全球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现状 (一)市场态势 国际市场正刮起新一波可穿戴设备潮,可穿戴设备可用于对个人的生活和运动进行跟踪并提供数据共享。尤其是医疗领域里的可穿戴设备将是未来最受消费青睐的,而目前各大巨头都在通过收购或者是发布相关的医疗健康的可穿戴设备,积极布局医疗健康领域,进一步扩大医疗健康领域的市场份额。

医疗可穿戴设备市场与技术趋势-2019版

医疗可穿戴设备如何让患者更加健康? 据麦姆斯咨询介绍,在当今的可穿戴设备市场中,绝大部分的增长来自于消费类体育、健身和健康领域。然而,可穿戴设备正在迅速扩展至医疗保健领域,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32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智能手机的普及、传感器的小型化和易于集成,使得可穿戴设备的数量/种类都显著增加,一些产品现在已经达到医疗用例的性能水平。但是,医疗可穿戴设备如何让患者更加健康呢?为什么又是现在呢? 医疗可穿戴设备的价值 可穿戴设备发展历程

医疗可穿戴设备的目的是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以防止人体健康出现问题,并有助于疾病治疗和身体康复。值得注意的是,可穿戴设备制造商面临着与医疗行业相关的挑战,例如需要多次认证(CE认证和FDA认证等)。然而,随着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流行率增加(全球约有4.25亿糖尿病患者),患者健康监控的需求与日俱增,医疗可穿戴设备的巨大优势远远超过了医疗行业的“繁文缛节”。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正在或达到医疗级别,例如Ava手环、Apple Watch、Cefaly发带、Ectosens贴片、欧姆龙智能手表和Verily智能手表。这些产品功能从运动追踪到睡眠监测,甚至是葡萄糖监测,作为消费级医疗可穿戴设备具有相当大的前景,但它们必须满足测量准确、佩戴舒适且易于使用。去年,Apple Watch Series 4的“心电图”和“心脏监测”通过了FDA认证。这意味着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也对批准这些新兴可穿戴技术表现出了更加开放的态度?但是可穿戴设备中的健康数据如何处理呢?谁将可以合理利用这些数据呢?以及出于何种目的? 本报告详细介绍了医疗可穿戴设备的新品发布情况,并描述了正在研发中的产品。我们的分析师还探讨了在不同细分领域中应该采用哪种医疗可穿戴技术,重点阐述了使用这些技术的原因,并预测了技术发展趋势。 越来越多的医疗可穿戴设备新品进入市场 医疗可穿戴设备和传感器生态系统正在快速成长! 全球医疗可穿戴设备市场将以同比31%的速递增长,到2024年将达到320亿美元。与此同时,全球医疗可穿戴设备中的传感器市场(包括连续血糖监测(CGM))将在2024年达到28亿美元,2018年~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21.6%。

分析可穿戴设备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分析可穿戴设备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3.1亿台,比之前增长16.7%,市场规模庞大。而随着消费升级及AI、VR、AR等技术的逐渐普及,可穿戴设备已从过去的单一功能迈向多功能,同时具有更加便携、实用等特点。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医疗保健、导航、社交网络、商务和媒体等许多领域有众多可开发应用,并能通过不同场景的应用给未来生活带来改变。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可穿戴产品形态各异,主要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意念控制、健康穿戴、体感控制、物品追踪等。其中,医疗卫生、信息娱乐、运动健康是热点;产品功能方面,互联(NFC、Wifi、蓝牙、无线)、人机接口(语音、体感)、传感(骨传感、人脸识别、地理定位、各类传感器)是该类产品必不可少的功能。 智能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手环、3D眼镜等,其中,智能手表是炙手可热的数码产品,可将手表内置智能化系统、搭载智能手机系统而连接于网络而实现多功能,能同步手机中的电话、短信、邮件、照片、音乐等。智能化系统由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汇集而成的针对某一个方面的应用智能集合。随着市场对于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的需求增加,传感器、光纤通信、触控面板等领域将收益,也将带动稀有金属铟、锗、镓等品种消费增长。 可穿戴设备发展极具潜力。技术的迭代和商业上的可能性正在超越人们的想象,其功能从运动监测到短信和电话提醒,从玩游戏、在线教育到畅游互联网,可穿戴设备越来越让人们感受到科技的魅力。而Wi-Fi、智能蓝牙、NFC和GPS这些成熟技术,高效的无线连接设计也降低了可穿戴设备在处理能力和电量等方面的需求。专业人士对各类可穿戴设备近几年的增长做了预测,其中智能手表、运动手环、可穿戴医疗智能设备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而智能眼镜、智能衣服等也呈增长态势。 发展趋势 智能穿戴的目的是探索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通过智能设备穿戴在人体之上这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专属的、个性化的服务。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低功耗芯片、柔性电

可穿戴设备项目合作计划书

可穿戴设备项目 合作计划书 投资分析/实施方案

可穿戴设备项目合作计划书说明 根据IDC数据,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1.722亿台,产品领域覆盖手表、手环、头戴设备、可穿戴耳机、服装等。2019-2020年,5G网络将实现商用并成为物联网超级信息通道,可穿戴设备作为人接触最为紧密的物联网终端,将迅速普及。 该可穿戴设备项目计划总投资8833.2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310.9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1.45%;流动资金2522.2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8.55%。 达产年营业收入20702.00万元,总成本费用16159.36万元,税金及附加178.63万元,利润总额4542.64万元,利税总额5347.84万元,税后净利润3406.98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940.86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51.43%,投资利税率60.54%,投资回报率38.57%,全部投资回收期4.09年,提供就业职位359个。 本报告所涉及到的项目承办单位近几年来经营业绩指标,是以国家法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为准,其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均由公司聘请的审计机构负责;公司财务部门相应人员负责提供近几年来既成的财务信息,确保财务数据必须同时具备真实性和合法性,如有弄虚作假等行为导致的后果,由公司财务部门相关人员承担直接法律责任;

报告编制人员只是根据报告内容所需,对相关数据承做物理性参照引用,因此,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报告主要内容:项目总论、项目背景研究分析、市场调研、项目规划方案、项目选址评价、项目土建工程、工艺先进性分析、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安全卫生、项目风险概况、节能可行性分析、项目计划安排、项目投资情况、项目经济评价分析、项目综合结论等。

适合可穿戴设备的图形处理器发展现状 和发展趋势

Open Journal of Circuits and Systems 电路与系统, 2015, 4(3), 47-54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1517642059.html,/journal/ojcs https://www.doczj.com/doc/1517642059.html,/10.12677/ojcs.2015.43007 State of the Art and Development of Wearable Computer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Jiye Jiao1, Tao Li2, Huimin Du2, Jungang Han1 1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Shaanxi 2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Shaanxi Email: jiaojiye@https://www.doczj.com/doc/1517642059.html, Received: Aug. 19th, 2015; accepted: Sep. 3rd, 2015; published: Sep. 14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1517642059.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Emerging wearable computer has tremendou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nd the use of GPU render-ing rich, intuitive and highly interactive human-machine interface is the core technology for many wearable applications. This survey of wearable graphics processo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tat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analyzes the trend of GPU for wearable device, and gives key technologies of GPU implementations for wearable computer. Keywords GPU, Wearable Computer, Low Area, Low Power, Data Secure 适合可穿戴设备的图形处理器发展现状 和发展趋势 焦继业1,李涛2,杜慧敏2,韩俊刚1 1西安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陕西西安 2西安邮电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Email: jiaojiye@https://www.doczj.com/doc/1517642059.html, 收稿日期:2015年8月19日;录用日期:2015年9月3日;发布日期:2015年9月14日

可穿戴设备趋势报告

可穿戴设备趋势报告 正当智能手机领域表现白热化的分庭抗礼之势时,可穿戴设备浪潮犹如春夜的细雨一般,迅速弥漫了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 自从去年4月Google Glass发布以来,移动可穿戴设备概念成为了市场中的焦点。有人甚至认为可穿戴设备将代替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潮流,进一步智能化、简便化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一时间,产业链中个各方都准备进军可穿戴设备领域,五花八门的新概念、新产品,让我们有些目不暇接。 当前出现的可穿戴设备有什么?应该如何区分?可穿戴设备的局限与发展趋势又是什么?今天,猎云网就带您全面梳理相关可穿戴设备的问题。 一、种类的划分 当前,可穿带设备的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能够规划出不同的类型。以下为猎云网提供两分类方式: ①按照应用功能划分: ·人体健康、运动追踪类:Nike+系列产品和应用(Fuelband)、Jawbone Up、叮咚手环、GlassUp、Fitbit Flex。以上这些可穿戴设备,主要通过传感装置对用户的运动情况和健康状况做出记录和评估,绝大部分需要与智能终端设备实行链接显示数据。 ·综合智能终端类:Google Glass等。这些设备虽然也需要与手机相连,不过功能更增强大,独立性更强。未来将成为可穿戴设备的主导产品。 ·智能手机辅助类:Pebble等。这些可穿戴设备作为其它移动设备的功能补充,一方面必须与智能手机等设备配合使用,另一方面能够简化智能手机的操作。 ②按照佩戴位置划分:这种分类方法虽然缺乏依据,但是分类方法相对简单、界限清晰。·手(臂)环类:主要以一系列运动记录手环、臂环为主。 ·手表类:Pebble等辅助类智能设备。 ·眼镜类:主要是以Google Glass等为主的新型智能终端。 ·智能服装类:主要由Geek开发,几乎没有正式发布的产品。例如,能够通过转化太阳能为电子设备充电的比基尼、靴子等。 以下是猎云网根据媒体公开报道的资料,总结的各种可穿戴设备(包括已经发布的、暂时未发布以及各种谣传)

可穿戴设备调研报告

可穿戴设备调研报告 学院:微电子学院 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班级:集电13-1 姓名:张翼翔 学号:90 时间: 引言: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

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可穿戴设备将会对我们的生活、感知带来很大的转变。 本文将对可穿戴设备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现有产品的局限性,指出未来改进的空间及可能发展的方向。 正文: ○1技术发展与演进历程 早在1922年,发明家H. Day就曾和一顶被改成收音机的礼帽合影过,而1930年8月号的美国杂志《现代力学》也曾发表过类似的故事,一位德国工程师也曾创造过一顶硬草帽样式的“帽型收音机”。 发明家Victor T. Hoeflich 1949年3月推出了天外来客般的“帽型收音机”。因为这种帽子上的收音机以电子管技术为依托,所以Hoeflich便使两根电子管和一支环形天线成为了该产品的显著特征,而调频旋钮则安装在两根电子管中间。帽子上的收音机能戴在头部,用电池低电压供电,电池则由用户放在自己口袋里携带。虽然“帽型收音机”在开始时反响甚好,但这种待遇却并未持续。它的失败主要还是基于技术限制,这种帽子只有两个电子管,而家用收音机

则有五六个,后者运转得更好。另外,上世纪30年代末,更高级的FM调频无线电格式在美国得以使用,但“帽型收音机”只能接受AM频率信号。而且环形天线也是有方向性的,用户只要转头,信号就会丢失。 这种“帽型收音机”大概可以称作可穿戴设备的雏形。(以上信息来自于可穿戴设备网) 在上世纪60到70年代,一些发明家制作出了一些最早的可穿戴设备,来增加在赌桌旁的胜率。从那之后,可穿戴技术的研发还维持在较小的规模。而有些相关人士决定将这一技术的起始时间定在1975年,也就是Hamilton Watch推出Pulsar计算器手表的那一年。但在这之后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仍无太大进步。直到新千年之后,可穿戴设备技术才开始了迅猛发展。 1961年:可穿戴计算机 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Edward Thorp在他第二版的赌博指南《Beat the Dealer》当中写道,他成功地使用自己制作的可穿戴计算机在轮盘赌当中作了弊。Thorp和联合开发者Claude Shannon发现,自己的设备在赌局当中可以为佩带者带来44%的优势。 1972年:George 为了在二十一点当中取得优势。Keith Taft发明了一款用脚指

最新可穿戴设备研究报告

最新可穿戴设备研究报告 篇一:XX-2022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深度调研研究报告XX-2022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深 度调研研究报告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转载自:小草范文网:可穿戴设备研究报告)经常误导管理者对行业发展全局的判断和把握。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不但要了解自己现状,还要了解对手动向,更需要将整个行业系统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 行业研究报告的构成 一般来说,行业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行业研究的目的及主要任务 行业研究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对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制定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外部的行业研究、内部的企业资源评估以及基于两者之上的战略制定和设计。 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面和点的关系,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的发展永远必须遵循

行业的经营特征和规律。 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 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分析影响行业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 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判断行业投资价值 揭示行业投资风险 为投资者提供依据 XX-2022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前 景分析报告 【出版日期】XX年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格】纸介版:7000元电子版:7200元纸介+电子:7500元 【报告编号】R 424468 【报告链接】/research/XX06/424468.html 报告目录: 在一个供大于求的需求经济时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时就牢牢地锁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及资源搜寻产业的当前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海南大学 现代测控与控制技术大作业报告 题目: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姓名:车京运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一班 指导老师:王磊老师 完成日期:年月日

目录 摘要……………………………………………………………………一、可穿戴设备现状………………………………………………… 、可穿戴设备定义……………………………………………… 、可穿戴设备典型应用分析…………………………………… 、可穿戴设备技术环境………………………………………… () 芯片技术………………………………………………… () 传感器技术……………………………………………… () 技术………………………………………………… () 人机交互技术………………………………………… () 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 () 专利技术………………………………………………… 、可穿戴设备崛起……………………………………………… 二、可穿戴设备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可穿戴设备应对措施……………………………………………… 四、可穿戴设备对幼儿、老人等刚需群体的前景………………… 五、未来的趋势……………………………………………………… 六、结语………………………………………………………………参考文献………………………………………………………………现代测控测温实验……………………………………………………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车京运 (电子信息工程一班) 摘要:随着科技与业的发展,国内外掀起了可穿戴设备科技潮。如今,不同形态的可穿戴设备已从各个方面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同时,随着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多,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该论文首先介绍可穿戴设备发展现状和技术环境,接着介绍其面临的问题,进而分析可采用的发展对策,最后就可穿戴设备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字:可穿戴设备现状发展趋势技术存在问题

可穿戴设备项目计划书

可穿戴设备项目 计划书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实施方案

可穿戴设备项目计划书 目前可穿戴设备的产品形态主要有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而智能手表除指示时间之外,还应具有提醒、导航、校准、监测、交互等 其中一种或者多种功能;显示方式包括指针、数字、图像等,是可穿戴设 备的主要产品。近年来,随着可穿戴设备发展的普及,智能手表的出货量 不断增加,2015-2017年全球智能手表的出货量由1940万块增加至2017年的3330万块,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作为可穿戴设备的重要的产品, 其出货量在可穿戴设备产品出货量的占比中不断增加,至2017年智能手表 出货量占比达到28.86%。 该可穿戴设备项目计划总投资12409.8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014.4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0.70%;流动资金2395.43万元,占项目 总投资的19.30%。 达产年营业收入20611.00万元,总成本费用15796.52万元,税金及 附加240.92万元,利润总额4814.48万元,利税总额5719.47万元,税后 净利润3610.86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108.61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38.80%,投资利税率46.09%,投资回报率29.10%,全部投资回收期4.94年,提供就业职位428个。

报告根据我国相关行业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分析投资项目项目产品的发展前景,论证项目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并确定项目的目标市场、价格定位,以此分析市场风险,确定风险防范措施等。 ......

可穿戴设备项目计划书目录 第一章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二、项目概况 第二章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 二、产业政策分析 三、行业准入分析 第三章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案。 二、资源利用方案 三、资源节约措施 第四章节能方案分析 一、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二、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三、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第五章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可穿戴设备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可穿戴设备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实施方案

可穿戴设备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统计显示,2017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3.1亿台,比2016年增长16.7%,市场规模达到305亿美元。而随着消费升级及AI、VR、AR等技术的逐渐普及,可穿戴设备已从过去的单一功能迈向多功能,同时具有更加便携、实用等特点。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医疗保健、导航、社交网络、商务和媒体等许多领域有众多可开发应用,并能通过不同场景的应用给未来生活带来改变。 该可穿戴设备项目计划总投资14695.2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2277.9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3.55%;流动资金2417.3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6.45%。 达产年营业收入20926.00万元,总成本费用16197.09万元,税金及附加280.67万元,利润总额4728.91万元,利税总额5661.84万元,税后净利润3546.68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115.16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32.18%,投资利税率38.53%,投资回报率24.13%,全部投资回收期5.64年,提供就业职位323个。 本报告所涉及到的项目承办单位近几年来经营业绩指标,是以国家法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为准,其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均由公司聘请的审计机构负责;公司财务部门相应人员负责提供近几年

来既成的财务信息,确保财务数据必须同时具备真实性和合法性,如有弄虚作假等行为导致的后果,由公司财务部门相关人员承担直接法律责任;报告编制人员只是根据报告内容所需,对相关数据承做物理性参照引用,因此,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可穿戴设备项目可行性报告

可穿戴设备项目 可行性报告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可穿戴设备项目可行性报告 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迅速升温吸引了众多企业厂商以及消费者,但是就目前来看,市场还处于初期阶段,正待领导者的出现。2017年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达264.2亿元。 该可穿戴设备项目计划总投资8731.5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502.6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4.47%;流动资金2228.9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5.53%。 达产年营业收入21990.00万元,总成本费用16659.53万元,税金及附加182.70万元,利润总额5330.47万元,利税总额6248.41万元,税后净利润3997.85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250.56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61.05%,投资利税率71.56%,投资回报率45.79%,全部投资回收期3.68年,提供就业职位343个。 本报告所涉及到的项目承办单位近几年来经营业绩指标,是以国家法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为准,其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均由公司聘请的审计机构负责;公司财务部门相应人员负责提供近几年来既成的财务信息,确保财务数据必须同时具备真实性和合法性,如有弄虚作假等行为导致的后果,由公司财务部门相关人员承担直接法律责任;

报告编制人员只是根据报告内容所需,对相关数据承做物理性参照引用,因此,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可穿戴设备项目可行性报告目录 第一章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二、项目概况 第二章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 二、产业政策分析 三、行业准入分析 第三章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案。 二、资源利用方案 三、资源节约措施 第四章节能方案分析 一、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二、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三、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第五章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可穿戴设备项目初步方案

可穿戴设备项目 初步方案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可穿戴设备项目初步方案 2018-202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处理器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明,2016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26588万台(包含蓝牙耳机),预计2017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增幅将达到16.7%,总销量将达到31037万台,全球总营收为305亿美元,其中有93亿美元来自于以苹果AppleWatch和三星Gear为代表的智能手表类产品。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预计到2021年,全球将卖出5.05亿台可穿戴设备,其中智能手表销售量将接近8100万支,占整体可穿戴设备销售量的16%;2021年全球可穿戴设备销售将创造550亿美元营收,其中智能手表营收将高达174亿美元,是所有可穿戴设备当中最具潜力的类别之一。 该可穿戴设备项目计划总投资12626.9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9814.1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7.72%;流动资金2812.8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2.28%。 达产年营业收入23203.00万元,总成本费用17605.94万元,税金及附加228.55万元,利润总额5597.06万元,利税总额6597.62万元,税后净利润4197.80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399.83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4.33%,投资利税率52.25%,投资回报率33.24%,全部投资回收期4.51年,提供就业职位377个。

报告依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有关部门的行业发展规划以及项目承办 单位的实际情况,按照项目的建设要求,对项目的实施在技术、经济、社 会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论证;本报告通过对项目进行技术化和经济化比较和分析,阐述投资项目的市场 必要性、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 ......

可穿戴设备项目立项报告

可穿戴设备项目 立项报告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摘要说明— 2018-202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处理器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明,2016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26588万台(包含蓝牙耳机),预计2017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增幅将达到16.7%,总销量将达到31037万台,全球总营收为305亿美元,其中有93亿美元来自于以苹果AppleWatch和三星Gear为代表的智能手表类产品。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预计到2021年,全球将卖出5.05亿台可穿戴设备,其中智能手表销售量将接近8100万支,占整体可穿戴设备销售量的16%;2021年全球可穿戴设备销售将创造550亿美元营收,其中智能手表营收将高达174亿美元,是所有可穿戴设备当中最具潜力的类别之一。 该可穿戴设备项目计划总投资12412.8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8760.9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0.58%;流动资金3651.9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9.42%。 达产年营业收入27923.00万元,总成本费用21426.94万元,税金及附加232.68万元,利润总额6496.06万元,利税总额7624.75万元,税后净利润4872.05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752.71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52.33%,投资利税率61.43%,投资回报率39.25%,全部投资回收期4.05年,提供就业职位551个。

报告内容:项目总论、项目必要性分析、市场分析预测、产品规划及 建设规模、项目建设地方案、土建工程分析、工艺技术、环境影响分析、 职业保护、项目风险说明、项目节能说明、项目计划安排、项目投资情况、项目经济效益可行性、项目评价结论等。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基于AR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在电力工程应用研究

基于AR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在电力工程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拟分析基于AR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价值、应用路径。探讨通过该技术,一批行业定制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将改变施工作业形态,全面推动智能电网建设的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和效能优化。 关键词AR技术;智能可穿戴设备;电力工程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式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应用得到飞速发展,智能眼镜、智能头盔、智能腕带等新兴科技产品正在改变部分行业的工作业态。 1 AR技术及其应用价值 AR技术全称是Augmented Reality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实时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的技术。该技术的目标是在屏幕上实现把虚拟图像叠加到真实世界画面之中并进行互动。 拟在电力工程中应用的基于AR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是集摄像、存储传输、投影、操控功能于一身,以一种独立的、具有实时计算能力的设备,将真实世界影像与设备模拟影像合成在用户的视觉角度上,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全息投影,在透明光学元器件中把电网信息叠加在现实世界的可视范围内,并且允许操作者与设备进行高效交互。其物理承载形式一般是智能头盔、智能眼镜等。 基于AR技术定制的电力工程行业产品,具有鲜明的应用价值,可对传统作业形态、施工组织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第一,解放双手。目前,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所开发的具有类似功能的终端设备大多需要手持操作,但基于行业定制的电力智能可穿戴设备整合了现场工作人员繁杂的多种设备,可以帮助作业人员抛开手持终端限制,更加专注于作业本身。众所周知,在电力工程施工中,一线作业人员工作安全风险高、需要双手操作的施工环节多,解放双手对保障施工安全、减轻现场作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高效交互。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能够实现人机交互需求、数据实时传输。一是能够在操作者与设备之间进行高效交互,通过内置的传感器,通过声音、微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动作等实现对设备的操控。设备能够通过全息投影,把虚拟信息叠加呈现在现实世界图像上,与操作者实现场景交互。二是能够实现前方与后方之间的高效交互。通过数据的实时传输,作业人员所面对的、所需要的内容能够传递到后方施工组织现场,及时获取专业的指导。 第三,辅助决策。通过应用云端大数据、云计算及与业务模块的深度连接,智能可穿戴设备还可提供工作业务支撑、辅助智能决策等功能,构建全方位智能

可穿戴设备趋势报告

可穿戴设备趋势报告 正当智能手机领域呈现白热化的分庭抗礼之势时,可穿戴设备浪潮犹如春夜的细雨一般,迅速弥漫了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 自从去年4月Google Glass发布以来,移动可穿戴设备概念成为了市场中的焦点。有人甚至认为可穿戴设备将代替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潮流,进一步智能化、简便化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一时间,产业链中个各方都准备进军可穿戴设备领域,五花八门的新概念、新产品,让我们有些目不暇接。 目前出现的可穿戴设备有什么?应该如何区分?可穿戴设备的局限与发展趋势又是什么?今天,猎云网就带您全面梳理有关可穿戴设备的问题。 一、种类的划分 目前,可穿带设备的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规划出不同的类型。以下为猎云网提供两分类方式: ①按照应用功能划分: ·人体健康、运动追踪类:Nike+系列产品和应用(Fuelband)、Jawbone Up、叮咚手环、GlassUp、Fitbit Flex。以上这些可穿戴设备,主要通过传感装置对用户的运动情况和健康状况做出记录和评估,大部分需要与智能终端设备进行链接显示数据。 ·综合智能终端类:Google Glass等。这些设备虽然也需要与手机相连,可是功能更加强大,独立性更强。未来将成为可穿戴设备的主导产品。 ·智能手机辅助类:Pebble等。这些可穿戴设备作为其它移动设备的功能补充,一方面必须与智能手机等设备配合使用,另一方面可以简化智能手机的操作。 ②按照佩戴位置划分:这种分类方法虽然缺乏依据,但是分类方法相对简单、界限清晰。 ·手(臂)环类:主要以一系列运动记录手环、臂环为主。 ·手表类:Pebble等辅助类智能设备。 ·眼镜类:主要是以Google Glass等为主的新型智能终端。 ·智能服装类:主要由Geek开发,几乎没有正式发布的产品。例如,可以通过转化太阳能为电子设备充电的比基尼、靴子等。 以下是猎云网根据媒体公开报道的资料,总结的各种可穿戴设备(包括已经发布的、暂时未发布以及各种谣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