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考点归纳总结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考点归纳总结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考点归纳总结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考点归纳总结

第11章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11.1 考点难点归纳

11.1.1 提纲挈领

收入分配是经济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工资价格刚性与市场不能自发出清

货币主义学派自然率与新货币数量单一货币政策

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假说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无效

过高的税率效果适得其反和强调减税

用经济人假设进行政治学分析

借鉴新古典的方法进行对制度的分析

11.1.2 内容提要

一、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概述

1.流派的划分

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流派做出准确的划分是比较复杂的。通常以基本的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作为划分经济学流派的主要依据。不过,学派的代表人物、师承关系以及地域范围也在一个流派的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可参见:本章提纲挈领。

2.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流派的渊源

当代西方经济学是在不断的演进和分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19世纪90年代,马歇尔把约翰·缪勒的古典经济理论和边际学派等一些学派的供求论、效用论、生产费用论等理论进一步综合成一个新的体系,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正统——“新古典学派”。然而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爆发,使得新古典学派所构造的以均衡价格为理论基础的,自由竞争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信条不再令人信服。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通论》,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有别于新古典学派的主张,新古典学派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但是凯恩斯主义在一统天下几十年以后,遇到了它无法解释的“滞涨”现象,再加上一些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带来的严重的副作用也逐渐暴露出来,从而使得凯恩斯主义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围绕凯恩斯主义所进行的讨论已经演变为各种流派,它们或者补充和发展凯恩斯经济学,或者对凯恩斯经济学持有异议,或者反对“凯恩斯革命”。总之,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分为两大派:当代凯恩斯主义学派和当代自由主义学派。当代凯恩斯主义学派中,最有影响的两支力量是新古典综合学派和新剑桥学派。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初又出现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称为非均衡分析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的修正。由于理论和政策的缺陷,新古典综合派受到来自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非主流经济学派的责难。按时间顺序排列,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反对“凯恩斯革命”的货币主义。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一批经济学家把“理性预期假说”结合到货币主义模式中,形成了理性预期学派,并进一步发展,理性预期学派也被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又出现了供给学派,并且盛极一时。此外,在自由主义阵营中具有影响的还有公共选择学派和新制度主义学派。

二、当代凯恩斯主义学派

1.新古典综合派

又称现代主流经济学,是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形成的一个西方经济学流派。该流派的主要特点是综合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学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有:萨缪尔森、托宾、索洛和希克斯等。

(1)主要的理论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接受以个体分析为主的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现代经济是一个混合经济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以最大化为目标的私人部门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因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对解释私人部门的经济行为仍然起作用;而公共部门的行为受到政府的调节,因而需要由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加以说明。

②在微观领域,市场需求来源于消费者的效用满足,厂商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形成市场供给;生产要素的需求来源于厂商的引致需求,它取决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③在宏观领域,以收入与支出相等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凯恩斯理论被推广到包含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的IS—LM模型之中,使得凯恩斯理论既适用于萧条时期,又适用于繁荣时期。

④利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论证资本主义的长期稳定性。

⑤利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交替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引入市场不完全理论来解释“滞涨”现象。

(2)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

新古典综合派以自己的理论为依据,提出了宏观经济政策以实现经济增长为主,同时兼顾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在各个时期他们的政策方向也有所不同。

(3)新古典综合派衰落的原因

新古典综合派还能在目前勉强维持其正统地位,但已经日渐衰微。简单地说,导致新古典综合派衰落的原因在于如下几方面:①不能解释也不能解决“滞涨”问题。②西方国家战后普遍存在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的问题,但是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里总是将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看成是系统的外生变量,也就谈不上如何解决该问题。③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发达国家经济萧条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十分鼓励消费,结果导致了储蓄率偏低,从而影响了资本的形成,这也是影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

2.新剑桥学派

又称凯恩斯左派,是20世纪50年代在对凯恩斯的理论的解释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西方经济学流派。新剑桥学派是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他们以凯恩斯的正统传人自居,与师承一脉的新古典综合派存在着理论上的尖锐对立,认为新古典综合派折中性的大综合是对凯恩斯理论的背叛。由于新古典综合派又称为“美国剑桥学派”,所以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的纷争又被称为“两个剑桥之争”。该流派的特点是强调凯恩斯理论的反新古典的成分,注重收入分配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等。

主要的理论观点包括:

(1)注重历史和规范的分析方法,反对静止的均衡分析。

(2)批判新古典综合派在均衡体系中分析投资对收入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非均衡的思路重新解释凯恩斯所强调的投资对收入,从而对消费和储蓄的决定作用。

(3)坚持以商品生产商品的价值理论,反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效用价值论。

(4)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指出其循环论证的错误所在。强调所有权以及历史因素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决定作用,指出了利润和工资的对立。

(5)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不同集团的积累率差异对增长率的影响,并指出在既定

的收入下,增长率对分配的比例产生影响:增长率提高,利润所占比例增加。

(6)提出了以收入分配来完善社会制度的改良主义政策。

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新剑桥学派以自己的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缺陷在于收入分配失调,因此他们主张政府的经济政策应重点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实现收入的均等化,反对新古典综合派片面的以经济增长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同时也反对实行工资和物价的管制。他们的主张如下:①以合理的税收政策消灭私人财产过分集中的趋向。抑制食利者阶层的增长。②补助低收入家庭,缓解贫富不均。③发展民用部门和服务部门;用财政预算盈余去购买公司股票,增加政府控制经济的实力。④实行投资管制,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和方向;实行进口管制,发展出口商品的生产;为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培训的机会。

3.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当今西方经济学动态的一个流派。这一流派沿袭凯恩斯主义的传统,同时又弥补了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不足。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曼昆、萨默斯、布兰查德、罗泰姆·伯格、斯蒂格里茨等。

主要的理论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并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得市场出清,经济可以处于非充分就业均衡。而在长期经济将调整到充分就业状态。

(2)利用菜单成本论、长期合同论、隐含合同论、不对称信息论、局内局外利益论、效率工资论等来说明货币工资粘性。

(3)在出现货币工资粘性的条件下,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非自愿失业,从而出现经济周期。

(4)为了加速经济向充分就业的调整,政府应采取需求管理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政策主张:①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变动的冲击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旨在刺激总需求的措施是必要的。②政府关心整个社会的福利情况,而公众只关心个体的利益,两者之间往往存在冲突,需要妥善处理和协调。

三、当代自由主义学派

1.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于70年代蓬勃兴起,是当代自由主义阵营中最有影响的学派。它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所领导和创立,并以芝加哥大学为主要阵地,因此又称为芝加哥学派。在西方经济学界,这个学派可以说是反对凯恩斯主义最有力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沃尔特斯、莱德勒、帕金和弗里希等。

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是:

(1)现代货币数量论,以新的方式论证交换方程。

(2)提出自然率假说,以适应性预期说明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趋向于垂直。

(3)在需求管理上,反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主张单一的货币规则;在治理通货膨胀和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时,主张采取收入政策。

(4)崇尚经济自由。

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货币主义的政策核心是所谓单一政策。具体说又有如下几点:第一,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尤其是在没有相应的货币政策的配合下,而且由于政府支出可能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更降低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能力;第二,反对逆经济风向而动,即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由于经济政策的时滞效应,不仅起不到熨平经济周期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加剧经济波动的后果;第三,为了有效控制货币总量,应该取消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制度,只保留公开市场业务,但必须规定一个固定的货币年增长率来作为业

务活动的约束条件。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来规定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并公之于众,是货币政策的惟一最佳选择;第四,实行负所得税和降低失业率的政策,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者工作的积极性;第五,提倡浮动汇率制,反对固定汇率制,认为后者会加剧世界性的通货膨胀,有损货币增值国家的利益,可能会引起国际金融动荡。

2.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是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这个学派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70年代中期形成。由于这个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与货币学派有密切联系或相近,因此又称它为激进的货币主义,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罗伯特·J·巴罗和尼尔·华莱士等。

理性预期学派阐述其观点的两个依据:①理性预期假说。②自然率假说。

该学派的理论观点主要有:

(1)界定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并应用于建立宏观经济模型。

(2)利用附加预期的劳动供给曲线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

(3)货币的非预料到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但同时也形成经济周期。

(4)从微观经济基础上彻底否定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有效性。

(5)利用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率假说否定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①主张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②主张政府制定并公布长期不变的原则,形成公众的稳定预期,同时政府还是要管理货币储备、政府开支、总的价格水平或通货膨胀率等,使之稳定在一定水平上。③改善和刺激劳动供给,降低自然失业率。

3.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并红极一时的西方经济学流派。该流派的理论特点是强调供给效应,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主要代表人物有蒙德尔、费尔德斯坦、拉弗、罗伯茨、吉尔德等。

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是:

(1)否定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主张恢复萨伊定律。

(2)反对高额的边际税率,力主减税、增加供给。

(3)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加强市场调节。

(4)认为应在刺激供给的同时,实行限制性货币政策。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其政策主张是:①减税;②削减社会福利支出;③稳定币值,恢复金本位制;④减少政府的管制,让企业更好的按市场经济原则行动。

4.公共选择学派

公共选择学派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兴起的一个资产阶级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因其主要阵地在弗吉尼亚州,故又称弗吉尼亚学派。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特征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广泛的非市场决策的问题,在政治学与经济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

公共选择理论源于公共财政理论、公债理论以及国家学说。公共选择学派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学、官员政治等,公共选择的方法仍然是经济学的方法。像经济学一样,公共选择的基本行为假设是:人是一个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公共选择试图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行为,试图建立一种严谨的、原理式的政府一般理论,试图用新古典经济理论对政治市场进行分析,并试图通过分析政府有关的政治活动,使人们对政府产生怀疑,进而使人们相信要缩小政府活动的范围。

根据方法和主要理论观点上的差别,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学派,即罗切

斯特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弗吉尼亚学派。①罗切斯特学派。罗切斯特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为赖克,该学派有两个特点:一是坚持用数理方法,如统计学以及博弈论来研究政治学,在投票、互投赞成票、利益集团和官员研究中使用数学推理;二是坚持把实证的政治理论与伦理学区分开来。②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贝克尔、斯蒂格勒等。该学派起步较晚,它的自由主义色彩最为明显,他们认为,经济学家可以观察、解释和描述历史过程,但是不能影响历史过程,因此芝加哥学派不主张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以及政府干预。③弗吉尼亚学派。弗吉尼亚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布坎南和塔洛克。这是公共选择理论中影响最大也最富有争议性的一个学派。它的特色是强调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和宪法政治经济学。他们认为个人是社会秩序的基本组成单位,一切集体只是个人相互作用形成的制度复合体,个人通过复合体作出集体决策,去实现他们相互期望的集体目标。只有个人才做出选择和行动,集体本身既不选择也不行动,社会选择仅仅是个人做出的选择和采取的行动的结果。为了回击主流经济学对市场失灵的攻击,他们提出了政府失灵的观点,认为政府并不会比私人市场做得更好,现行的政治市场运行缺乏效率。解决政府失灵的办法在于宪法改革,他们认为,宪法可以看作是能够使个人从相互交易中获得利益的一套规则,政府失灵的原因是约束政府行为的规则过时了或者缺乏约束力,因此要改善政治,就必须改善或改革规则。

5.新制度主义学派

新制度主义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它有别于以美国学者加尔布雷思为首的新制度学派,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潮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其代表人物有诺斯、科斯、威廉姆森、德姆塞茨、阿尔钦等。

新制度主义学派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修正与发展。①主张采用经济人行为的有限理性假定。②主张采用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假定。③主张引入制度因素分析。④引进交易成本的概念。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中的产权学派。产权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专门研究产权的变化和约束对经济后果的影响,以便寻求各种与最高经济效率相适应的产权界定和制度。关于产权安排与资源配置的效率的问题,产权学派用了科斯第一定理(即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和科斯第二定理(即交易成本为正的情况)来考察,尤其是经常运用科斯第二定理。根据这两个定理,只要在产权清晰界定,交易成本为零,并能满足其他一些条件的情况下,经济的外部性问题可以通过产权的交易和重组加以解决。

交易成本经济学派。交易成本经济学派始于20世纪30年代。交易成本理论是用制度比较的方法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理论,其基本思路是,围绕交易成本的节约这一核心问题,把交易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找出区分不同交易的特征性因素——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然后分析何种交易应当采取何种体制组织,如市场、企业、政府或其他中间形式来协调。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很多领域得到了较好的运用。

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既是组织制度理论的发展,也是信息经济学涉及的重要问题,主要研究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委托代理问题,即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缔约问题。委托人通过契约将某些经济决策权授予代理人,来代表自己进行谋利的经济活动,但是代理人也有自己的利益,当双方利益不一致时,如何借助于契约或者制度来约束或激励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行事,或者至少不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这就是委托-代理理论所致力研究的问题。当然代理活动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代理成本一般包括制定、管理和实施这类契约的全部费用。委托-代理理论中的“委托人-代理人”模型引入了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情况,在该模型中,设计对代理人进行激励的机制有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怎样诱导代理人去努力实现委托人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新经济史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新经济史学派中的制度变迁理论是对新制度主义学派理论与方法加以应用和扩展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他们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假定进行修订,

并围绕制度、制度结构和制度变迁的主轴,构造了一套以制度理论为核心,超越纯经济领域的经济史研究的独特框架,把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作为影响历史进程的三个基本因素,引入到历史研究中去。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1.2.1 概念题

1.供给学派(北师大2004研;华东师大1999研)

2.拉弗曲线(Laffer curve)(华中科技2004研;华东师大2004研)

3.新剑桥学派

4.奥地利学派

5.芝加哥学派

6.弗莱堡学派

7.自然失业率

8.货币主义(华东理工大学2006研)

9.萨伊定律(Say’s law)

10.公共选择理论(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

11.瑞典学派

12.威克塞尔积累过程

13.新制度学派

14.科斯定理

15.公债哲学

16.年度预算平衡论(annually balanced budget theory)

17.产权学派(Property-right Economics)

11.2.2 简答题

1.简述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北方交大2001研)

2.简述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中国海洋大学2001研;中南财大2000研)

3.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的特点。(南开大学2005研)

4.简述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

5.简述现代产权理论。

6.试说明新古典综合派衰落的原因。

7.简述伦敦学派(London School)。

8.凯恩斯和弗里德曼都注意到了货币流通速度的顺周期性,分别用他们的理论解释这一现象。(清华大学2005研)

9.为什么说《通论》的出版是经济学说史上的一次革命?

11.2.3 论述题

1.试比较凯恩斯与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人大2000研)

2.试述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理论。

3.试评述现代经济自由主义。

3.简述“健全财政”和“补偿财政”两者思想原则的差异。(南京大学2007研)

4.试述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5.评述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6.理性预期学派是如何否定凯恩斯主义理论的。

7.试述威克塞尔的货币理论。

8.什么是萨伊定律,什么是凯恩斯定律?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9.现代货币主义关于货币需求分析的主要特点何在?

10.比较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和现代的货币数量论。

11.试比较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货币需求理论观点。

12.试比较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13. 试论述自凯恩斯以来,宏观经济学是如何考虑预期因素的?(南开大学2006研)

14.试比较三种货币供给理论的异同(弗里德曼-施瓦兹货币供给理论、卡甘货币供给理论和乔顿货币供给理论)。

15.货币供应量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请结合我国的实际给予分析。

16.评供给学派的三个基本命题。

17.试比较和分析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异同。

18.宏观经济政策争论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你持赞成的观点还是反对的观点?(北师大2005研)

1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1.3.1 概念题

1.供给学派: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西方经济学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蒙德尔、费尔德斯坦、拉弗、罗伯茨、吉尔德等。该流派的理论特点是强调供给效应,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其主要理论观点是:(1)否定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主张恢复萨伊定律。(2)反对高额的边际税率,力主减税、增加供给。(3)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加强市场调节。(4)认为应在刺激供给的同时,实行限制性货币政策。其政策主张是:(1)减税;(2)削减社会福利支出;(3)稳定币值,恢复金本位制;(4)减少政府的管制,让企业更好的按市场经济原则运行。

2.拉弗曲线(Laffer curve):指反映税收与税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供给学派主要代表之一的拉弗提出。拉弗认为,在增加生产的各种刺激中,最主要的是税收,税收的多少与税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它可以用直角坐标曲线表示,即拉弗曲线。图的横轴代表税收收入,纵轴代表税率。

图11-1 拉弗曲线

如图11-1所示,O点税率为0%,税收收入为零;B点税率为100%,税收收入也为零;在此税率区间,税收变化量呈OAB形,即为拉弗曲线。图中的阴影为课税“禁区”。“拉弗曲线”的中心意思是,税率存在一个最佳点,高于和低于最佳点都会减少税收收入。更应引起注意的是,税率过高将会扼杀税源的正常增长,因而更应尽量避免。由于拉弗曲线是在1974年12月的一次午餐会上,拉弗向福特政府的助手切尼讲述其减税理论时在餐桌上画出来的,所以

又称之为“餐桌曲线”。

3.新剑桥学派:又称凯恩斯左派,是20世纪50年代在对凯恩斯的理论的解释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西方经济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等。新剑桥学派是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他们以凯恩斯的正统传人自居,与师承一脉的新古典综合派存在着理论上的尖锐对立,认为新古典综合派折中性的大综合是对凯恩斯理论的背叛。由于新古典综合派又称为“美国剑桥学派”,所以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的纷争又被称为“两个剑桥之争”。该流派的特点是强调凯恩斯理论的反新古典的成分,注重收入分配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

主要的理论观点包括:①注重历史的和规范的分析方法,反对静止的均衡分析。②批判新古典综合派在均衡体系中分析投资对收入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非均衡的思路重新解释凯恩斯所强调的投资对收入,从而对消费和储蓄的决定作用。③坚持以商品生产商品的价值理论,反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效用价值论。④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指出其循环论证的错误所在。强调所有权以及历史因素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决定作用,指出了利润和工资的对立。⑤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不同集团的积累率差异对增长率的影响,并指出在既定的收入下,增长率对分配的比例产生影响:增长率提高,利润所占比例增加。⑥提出了以收入分配来完善社会制度的改良主义政策。

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如下:①以合理的税收政策消灭私人财产过分集中的趋向。抑制食利者阶层的增长。②补助低收入家庭,缓解贫富不均。③发展民用部门和服务部门;用财政预算盈余去购买公司股票,增加政府控制经济的实力。④实行投资管制,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和方向;实行进口管制,发展出口商品的生产;为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培训的机会。

4.奥地利学派:是边际效用学派发展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所形成的两大支流之一,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学派。它以维也纳大学为中心,也称为维也纳学派。其创始人是门格尔·卡尔,代表人物有欧根·庞巴维克、弗里德里希·维塞尔等。

奥地利学派与德国历史学派在方法论上展开过激烈的论战,他们反对历史方法,主张采用抽象演绎法。其特点如下:①孤立的个人主义方法。他们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应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中抽象出来,把个人经济看作社会经济的缩影;②心理动机分析法。以边沁的“苦乐主义”为依据,把人的需要及需要的满足即消费,作为研究的出发点;③消费分析法。抛开生产,把消费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首要问题。

奥地利学派理论的主要内容有:①边际效用价值论。庞巴维克把价值分为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前者是人对物品的主观评价,是价值论的根本问题;后者是物品本身具有的性能,由前者决定。价值作为一种主观心理现象,以效用为基础,以稀缺性为条件;价值量由边际效用量决定,而边际效用量又取决于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他还提出了交换三原则:第一,只有交换能给自己带来利益时才愿意交换;第二,愿意为较大利益交换,不愿为较小利益交换;第三,在不交换就无利可图的情况下,也愿为较小利益交换。因此市场价格是由买卖双方在竞争中形成的物品边际效用决定的。②时差利息论。庞巴维克把物品区分为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认为人们对现在物品的主观评价总是高于对同等数量的未来物品的主观评价。其原因有三:眼前急需;低估未来;现有物品在技术上的优越性。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之间的差额形成时差利息,有三种形态:借贷利息、企业利润和耐久物品的租金。

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米塞斯、哈伯勒和哈耶克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承袭和发展了奥地利学派的经济观点,把经济学解释为关于人类理性行为的通论,即人类行为学,积极鼓吹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被称为“新奥地利学派”。

5.芝加哥学派:是由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并推祟经济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为主体形成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劳夫林、奈特、西蒙斯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哈耶克、施蒂格勒、弗里德曼是其主要追随者。其中,弗里

德曼在芝加哥学派经济学传统的基础上创立了货币学派。

芝加哥学派在经济理论上具有两个传统:一是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二是坚持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反对政府直接干预市场经济活动。芝加哥学派始终认为货币在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乃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认为,急剧变动的货币流通速度是物价水平波动的最主要的原因。芝加哥学派维护自由主义传统,在政策主张上,芝加哥学派认为政府只是有限度地从事一些积极活动,维持一个稳健的货币制度和良好的竞争环境,以利于自由竞争的经济顺利地运行。芝加哥学派通常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的一个派别。

6.弗莱堡学派:又称西德新自由主义。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4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成为前西德的主流经济学。因其活动中心在前西德的弗莱堡大学,故名弗莱堡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欧根、艾哈德、罗柏凯、鲁斯托夫、阿尔马克、路茨等。弗莱堡学派的基本理论是经济自由主义和德国传统的国家主义、历史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独特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该理论的基础是理念经济模型。以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据而提出的政策主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坚决主张保持和维护私有制;②主张劳资共同决策制;③主张实行福利国家政策;④主张实行平衡预算,反对财政赤字的财政政策和增加外汇与黄金储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货币政策。弗莱堡学派还把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引申和运用到国际经济领域,提出了经济一体化思想,成为欧洲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弗莱堡学派的经济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西德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为前西德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所倡导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至今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7.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工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现代货币主义者弗里德曼为了替其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这一观点辩护而提出的一种假设。在现代货币主义者看来,只要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工资就是有伸缩性的,劳工的活动性也比较大,而且关于劳工市场的供求情况的信息能较普遍、较容易地被获得。这样,一切有就业技能而愿意工作的人迟早都会有就业机会,而一切缺乏就业技能又不被雇主需要的人,不管生产量如何变动,他们也是不会得到就业机会的。因而不存在非自愿失业,失业都是“摩擦性”的自然失业。

8.货币主义:又称为货币学派,是5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学派,弗里德曼是该学派的公认代表,此外还有英国的沃尔特斯、帕金和弗里希等。货币主义的基本命题是,货币最要紧,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价格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的最可靠的度量标准;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货币量的变动,从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惟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来加以调节。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数量是解释价格水平涨落的基本因素。货币主义否定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反对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张单一货币规则。

9.萨伊定律(Say’s law):又称“萨伊市场定律”。萨伊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于1803年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观点。他认为,商品的买卖实际上只是商品和商品的交换;在交换中,货币只是在一瞬间起了媒介作用,卖主得到了货币,马上又会购买商品,所以卖主同时也就是买主,供给者就是需求者;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不论产量如何增加,产品都不会出现过剩,至多只有暂时的积压,社会上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定是相等的。这就是著名的萨伊定律。“萨伊定律”的根本错误是把资本流通和简单商品的流通相等同,又把简单商品的流通和物品之间的交易相等同,忽视了存在于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

10.公共选择理论:指以詹姆斯、布坎南等人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所创立的,通过对“法律—制度—结构”这一社会框架的研究,试图弥补传统西方经济学侧重个体在经济生活中的供求行为分析的片面性,从而解决政治学与经济学长期隔绝的问题的一种经济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将经济学应用到政府行为分析,说明政府的选择与决策。主要内容包括:

(1)非市场集体决策。公共选择理论是政府经济学,研究非市场的集体决策。这种决策有两个特点:一是非市场的,二是集体的。

(2)集体决策规则。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公共物品方面,关于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等问题,选民们的观点各异,意见分歧只能通过政治过程进行商议,得到协调,投票就是一种协调形式。

(3)民主无效率。在民主制度下,投票集团的偏好对公共物品的生产会起决定作用,这样,民主制度就会使一部分人遭受损失。民主制度的另一缺陷是不能按成本—收益分析结果选择最佳方案,因为是按多数赞成票决定的。民主制度使议员们被特殊利益集团所利用,为其服务尽力,而不管全民福利。民主秩序中还存在投票矛盾,难以形成一致决策。

(4)官员制度和效率。官员制度是指选举所产生的政府官员和被任命的官员以及经考试录用的官员管理政治事务的制度。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同大公司的官员制度相比,政府官员制度带来的是低效率。为解决政府官员制度低效率的问题,应该引入竞争机制,一是使公共部门的权力分散化,减少垄断,增加公共部门与私人生产者之间开展的竞争;二是由私人生产者承包公共劳务,实行公共劳务生产私人化;三是经济社会的问题:官僚主义、赤字财政、通货膨胀,得出的结论是:当代西方经济社会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不仅反映了市场经济的矛盾交织,而且反映了政治结构弊端丛生。为此,正确的对策是进行政治制度和法规的改革,目标是遏制日趋膨胀的政府势力。

11.瑞典学派:又称斯德哥尔摩学派或北欧学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以瑞典经济学家为主的一个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重要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早期的威克塞尔和卡塞尔及后期的缪尔达尔、林达尔、伦德堡、俄林及林德伯克等。瑞典学派在分析方法上强调总量分析和动态分析,并同一般均衡分析相结合,建立起客观动态的一般均衡分析法。

瑞典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威克塞尔创立的关于货币经济的累积过程原理。威克塞尔把利率区分为自然利率和货币利率。前者指由实物形态的资本供求关系决定的利息率,后者指由金融市场上的信贷关系决定的利息率。威克塞尔认为,在现实经济中,二者经常出现背离。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将引起信用膨胀、投资超过储蓄以及物价上涨等累积的经济扩张过程;反之,当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则会出现相反的累积的紧缩过程。他认为,只有在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投资等于储蓄、一般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经济体系保持均衡状态的情况下,货币才是中性的。萨伊定律在现实的货币经济中未必成立。缪尔达尔、林达尔等创立了时点、时期、事前、事后及预期等概念作为宏观动态分析的工具,对威克塞尔关于货币均衡的三个条件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把累积过程发展成为一个更为连贯和精确的宏观动态均衡理论体系。累积过程原理突破了传统的“二分法”,把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结合起来分析经济变动。

瑞典学派根据累积过程原理,提出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用的反周期政策主张。在财政政策上提出了运用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政策消除经济波动,用按经济周期计算的国家预算平衡取代按年度的国家预算平衡,以及有意识地推行赤字财政等结论。瑞典学派在国际贸易理论上提出了购买力平价论和要素禀赋论、要素价格均等论,对国际贸易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要素禀赋论被视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瑞典学派还从北欧国家的特征出发,提出了以开放经济和非开放经济的部门结构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北欧通

货膨胀论;运用比较经济制度分析法,分析了以瑞典为代表的西方混合经济制度,提出了福利国家的一系列改良主义政策主张。瑞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对20世纪30年代后瑞典的经济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也对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威克塞尔积累过程:是瑞典学派经济学家威克塞尔的著名理论,它建立在对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之间关系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威克塞尔认为虽然两种利率经常背离,但货币利率倾向于接近自然利率。例如,假设自然利率不变,各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企业家将感到增加投资可以增大收益,就会扩大生产,引起对劳动和土地的需求增加,地租和工资水平相应提高,刺激了消费,使得商品价格上升,经济扩展。而同时,因为货币利率偏低,储蓄水平降低,低于投资,对于资本的需求大于对它的供给,使货币利率上升,直到与自然利率相等,这个变化的过程才告结束。同样的假设下,如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将表现为相反的过程和结果。从以上对积累过程的描述可以看出,它不是确定的理论模型,但它为西方经济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方法,为从静态分析转向动态分析开创了一个先例。

13.新制度学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是制度经济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其基本特征也是强调运用结构分析或制度分析方法来说明社会经济现实及其发展趋势。它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加尔布雷思、博尔丁、格鲁奇、缪尔达尔、甘别尔等。

在理论观点上,新制度学派否定均衡论、和谐论,认为资本主义各种弊端的根源在于制度结构的不协调。加尔布雷思和缪尔达尔分别用著名的二元结构体系和循环累积因果原理来解释。新制度学派据此提出了运用国家力量进行社会结构改革的政策主张,即通过改革资本主义不完善的制度结构来达到社会各阶层权力和收入分配均等化的政策目标。新制度学派还宣扬技术决定论,认为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不仅会使社会权力从资本家手中转移到技术专家手中,而且必然会使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趋同。

新制度学派从其基本理论上来看是非科学的,但他们所倡导的结构分析法或制度分析法却被广泛运用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经济问题,具有一定的影响和较为深远的意义。

14.科斯定理:认为只要财产权明确,而且交易成本为0(或很小),则无论最初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这一思想源于科斯的论文《社会成本问题》。该论文在揭示传统理论的缺陷的同时,提出了权利的界定和权利的安排在经济交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经济学强调完全竞争市场的福利最大化问题,而科斯认为,即便存在完全竞争市场,它也只有在对产权有明确的界定后,才能发挥作用。科斯认为,市场存在着外部效应,如A 损害了B的利益,如果阻止的办法仅仅是要A向B赔偿或向A课税,或要求它停止工作的话,其结果虽可让B免遭损害,但却损害了A的利益,要使当事人所遭受的损失尽可能小,正确的思考方法应该是明确A是否有权损害B,或B是否有权要求A的赔偿。这样,如果市场交易是花费费用的,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相互作用的双方也会通过合约找寻到费用较低的制度安排,通过它带来的生产价值的增加是否大于它运作的费用来判断制度选择的合理性。

15.公债哲学:指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不仅把公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认为公债也是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的观点。其要点是:①公债的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国家与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府欠公众的债也就是自己欠自己的债。②政府的政权是稳定的,这就保证了债务的偿还是有保证的,不会引起信用危机。③公债不会对子孙后代构成负担,因为发生公债可以促使资本更多地形成,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从而使子孙后代在偿付公债的负担之后,还能得到更多的财富和消费。由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把用发行公债来弥补由于增加支出而造成的政府预算赤字这一办法看作是经济萧条时期刺激总需求的重要途径。总之,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看来,公债的效果是非中性的,即是有益处的(新古典学者巴罗利用理性人假说,复兴了大卫·李嘉图曾经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征税和举债等价,因而公债的效果是中性的,即不会带来益处)。

16.年度预算平衡论(annually balanced budget theory):指认为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都要保持基本平衡的理论,是“健全财政”理论的核心内容。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这种理论是占统治地位的理财思想。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一批古典经济学家,反对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推崇自由竞争,主张限制国家的活动范围。他们认为,一般情况下,国家财政收支应该保持平衡。

年度预算平衡理论主张实行严格的年度预算平衡,其基本理由如下:政府对私人部门发行公债会造成原在私人经济部门的投资资金被政府所花费;政府的支出是非生产性的,政府的赤字支出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从而减缓私人部门的发展;政府的赤字支出会造成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年度预算平衡是控制政府支出增长的有效手段。但政府实行年度预算平衡,将会加大经济的波动幅度,使经济更加不稳定。在现行累进税率制度下,经济繁荣导致税收收入自动增加,在年度预算平衡政策下,财政支出必随之增加,从而要增加通货膨胀压力;相反,经济衰退将导致税收收入自动减少,在年度预算平衡政策下,财政支出也必须相应减少,从而是加重经济萎缩。此外,由于某些制度上的障碍,年度预算平衡政策也可能无法实现。

17.产权学派(Property-right Economics): 产权学派是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广泛兴盛于9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学派。它是在对新古典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一些根本缺陷的批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他们研究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通过界定、变更和确定产权结构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以达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实现资源配置最优的目的;并通过对产权、激励机制和人的经济行为之间关系的分析,探讨不同产权结构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代表人物有罗纳德·科斯、A·阿尔钦、哈罗德·德姆塞茨、张五常等。

产权学派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科斯定理。科斯是产权理论的创始人。他首先把产权和交易成本引入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之中,并指出了产权、交易成本和资源配制效率的关系。他提出了科斯第一定理,即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不管产权确定给交易的哪一方,交易双方都会通过市场交易使资源达到合理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也提出科斯第二定理,即当交易成本大于零时,不同的产权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科斯还进一步提出了产权界定的必要条件,即只有当产权界定后的收益大于产权界定的成本时,产权界定才能进行。这一论点成为日后产权变革理论和指定变革理论的基础。

(2)产权理论。德姆塞茨建立了产权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他提出了较为严密的产权定义,说明了产权的主要功能,解释了产权产生的原因,即外部性内在化的收益大于内在化的成本、产权界定的收益大于成本以及资源的稀缺性。同时,他还分别对公有制、私有制和股份制这三种不同的所有制下的经济效率进行了分析。

(3)制度选择与交易成本。张五常从分析不同经济制度的不同交易成本出发,提出了交易成本的差异是一个社会制度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他拓宽了交易成本的内涵,提出了制度成本的概念,并认为产权制度是一种基本的经济制度。

(4)制度变迁理论。诺思用交易成本的方法对西方经济史进行了考察,把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和产权理论联系起来,并得出结论:制度变迁决定或推动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都有赖于有效的产权制度,而不是相反。

11.3.2 简答题

1.简述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北方交大2001研)

答: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是所谓的单一货币政策,它也是货币主义的政策核心。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点:

(1)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尤其是在没有相应的货币政策的配合下,而且

由于政府支出可能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更降低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能力。

(2)反对逆经济风向而动,即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由于经济政策的时滞效应,不仅起不到熨平经济周期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加剧经济波动的后果。

(3)为了有效控制货币总量,应该取消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制度,只保留公开市场业务,但必须规定一个固定的货币年增长率来作为业务活动的约束条件。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来规定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并公之于众,是货币政策的惟一最佳选择。

(4)实行负所得税和降低失业率的政策,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者工作的积极性。

(5)提倡浮动汇率制,反对固定汇率制,认为后者会加剧世界性的通货膨胀,有损货币增值国家的利益,可能会引起国际金融动荡。

2.简述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中国海洋大学2001研;中南财大2000研)

答:供给学派的理论特点是强调供给效应,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其主要理论观点是:①否定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主张恢复萨伊定律。②反对高额的边际税率,力主减税、增加供给。③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加强市场调节。④认为应在刺激供给的同时,实行限制性货币政策。

从供给学派对经济政策的供给效应和供给学派经济理论的基本命题中,可以直接看出供给学派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1)减税。滞胀的原因在于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所引起的不利的供给效应。减税可以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增加劳动供给,又可以提高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增加资本存量,这样即可降低失业率,又可以增加产量,从而降低供给小于需求造成的通货膨胀。

(2)在减税的同时,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因为供给学派认为社会福利制度一方面增加了政府支出,从而增加了税收,产生了不利的供给效应,另一方面助长了穷人依赖政府的思想。

(3)紧缩性政策反通货膨胀也会产生不利的供给效应,结果反而引起价格水平上涨。反通胀的需求管理是提高税率和减少货币供给,提高税率会减少劳动供给和资本形成,减少货币供给会提高利率,从而减少投资,这些都会减少产量,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使价格水平提高。与此相反,减税和适当增加货币供给会抑制通胀。

(4)稳定币值,恢复金本位制。

(5)减少政府的管制,让企业更好的按市场经济原则行动。

3.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的特点。(南开大学2005研)

答:(1)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最大的特色就是强调创新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具体来说,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熊彼特认为经济周期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一些经济数据依时间变化而发生波动性的变化。熊彼特把引起经济数据变动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增长因素和创新三类,增长因素不会引起经济周期,外部因素会引起经济的波动,但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能够呈现出周期现象,根本在于经济活动中存在“创新”活动。

第二,熊彼特在应用“创新”概念来说明商业社会内生的周期现象时,提出了一个只包括上升和下降期两阶段的单纯模型。熊彼特认为,创新活动之所以只能造成周期波动而不是经济的持续繁荣,是因为创新活动的特征之一是它的不连续性,它是集中在一个时期,时断时续地出现的。因此,一次创新造成的下降就不能被下一次创新造成的上升所抵消,于是经济生活就呈现出周期波动。

第三,熊彼特认为这种从属现象将大大加强周期的振幅,并把这种诱发出来的各种从属现象的综合称为“从属波”。熊彼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关于经济周期的四阶段模式,该模式把经济周期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第四,熊彼特指出,不同的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是不同的,对经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不同。同时,创新的进行也不是连续平稳的,一次成功的创新活动会在一定时间里引起一个创新的群集,即引起一连串的创新活动。因此,资本主义经济所实际表现出来的周期、运动,实在是若干个时间跨度各不相同的周期相互迭加的结果。

第五,在用创新活动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同时,熊彼特对于各种倾向于用货币因素,用信贷的扩张收缩说明周期的理论,表达了不同的观点。首先,他把银行和货币管理看作是导致经济变化的外部因素,并认为单纯用外部因素来解释周期是不够的。第二,他认为单纯用投资和信贷的变动来解释周期,将导致错误的政策主张。第三。他并不否认投资和信贷这些与货币密切相关的因素在周期中起的作用。

(2)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最大的特色是强调创新活动所起的作用。这样,经济周期就不像他以前以及他同时代的另外一些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资本主义罪恶的表现,或自发势力造成的不必要的痉挛;而是经济进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必然表现形式。同时,熊彼特并没有否认其他所谓的外部因素,如货币政策等人为因素对周期的影响作用。实际上他指出了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周期震动的两个震源,内生震源——创新活动,外生震源——各种外部因素。其中一部分外部因素,主要是与信贷、投机等相联系的投资活动,以从属波的形式影响着经济周期。他并未提出任何政策建议,但从他的分析中可以判断,他可能承认人为的政策干预会有助于缓解或消除来自外生源的影响,但除非禁止创新活动,来自内生源的震动将不可能被任何人为政策加以消除。

4.简述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

答:根据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这两个理论基础,货币主义者得出以下四个基本观点:

(1)货币供给量对名义国民收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是新货币数量论。根据新货币数量论可以推出如下公式:

PY V

M 1= 式中,PY 为名义国民收入; M 为货币供给量。

弗里德曼对于公式中的V 的见解是:V 在短期中仅仅可以做轻微的波动而在长期中又是不变的数量。根据该公式,显然M 的变动是影响PY 的决定性因素。

(2) 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等,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根据自然率假说,就业量(从而实际国民收入)是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非货币因素所决定的量,所以公式PY V

M 1=中的Y 与M 无关。按照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论,V 又是一个常数。因此,M 所能影响的只能是P 以及由货币所表示的变量。

(3)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根据新货币数量论,V 在短期中可以具有轻微变动;而自然率假说则宣称,货币政策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可以增加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这两个理论基础都支持货币在短期中影响实际变量的说法。

(4)资本主义的私营部分所固有的特点是这一部分运行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弗里德曼作为现代货币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是稳定的,市场机制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因此,他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认为国家干预破坏了市场经济机制的稳定运行。

5.简述现代产权理论。

答:现代产权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主要是美国经济学者科斯提出的所谓科斯定理。产权理论涉及的内容较多,但又缺乏规范的体系。概括地说,它论及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财产权或产权。产权理论主要讨论私有产权。他们强调,产权是一组权利,包括占有、使用、改变、馈赠、转让和不受侵犯的权利。

(2)关于产权明晰化。产权明晰化有两种意义。一般意义上的解释是:对产权的归属要作明确的定义、界定或规定,即产权归属要清楚。产权界定或定义明确就叫产权清晰,否则就叫做产权不清晰。特殊意义上的解释是:产权明晰化是指私有财产的明晰化。只有当私有产权变成无条件的绝对的权利时,才能叫做产权完全明晰化,即要彻底私有,这是值得注意的。

(3)交易成本。西方产权理论借助的另一个概念是交易成本。科斯在他1937年的文章中第一次用到交易成本的概念。交易成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交易成本是指一次交易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广义交易成本指协商谈判和履行协议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在经过上述概念的界定之后,作为现代产权理论核心的科斯定理可以描述为:只要产权明晰,交易成本为零,不管财产权开始时如何分配,有关当事人都可以通过谈判和协商来消除有害的外部影响,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科斯定理的实质是,市场机制可以矫正市场失灵。据此,现代产权理论认为:有害的外在性具有相互性,不是单方面的;外在性不需要政府干预,可以通过私人谈判、协商来解决;解决之后同样可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6.试说明新古典综合派衰落的原因。

答:新古典综合派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正统,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盛达20余年,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它开始衰落。从经济理论方面来看,导致新古典综合派衰落的原因至少有以下三方面:

(1)不能解释滞胀问题。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同时,失业率上升,即出现滞胀现象。从新古典综合派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的三条曲线图形来看,滞胀现象与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发生了明显的冲突。按照新古典综合派所信奉的菲利普斯曲线,只有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通货膨胀率的数值才会为正,即存在着通货膨胀。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通货膨胀率的数值只能是负值,即价格下降,从而不可能存在着通货膨胀。因此,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同时并存。这显然违背滞胀的事实。

(2)新古典综合派不但不能在理论上说明滞胀现象,而且对解决这一困难也束手无策。根据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如果存在过度繁荣,从而通货膨胀加剧,那么政府应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减少总需求。然而,同样依据它的理论,紧缩性政策所造成总需求降低的直接结果是减少就业,从而失业率增加。同样,为了降低失业率,政府应该增加总需求。但总需求的增加将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这意味着,治理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政策选择处于两难的境地:消除“滞”的政策将导致“胀”的加剧,而降低“胀”会使得“滞”更加严重。由此可见,滞胀问题将是新古典综合派难以克服的困难。

(3)导致新古典综合派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劳动生产率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普遍存在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的问题。对于这一经济现象,需要在理论上加以说明,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然而,在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中,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经常被看成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而被假定为已知。所以,有关劳动生产率的论述很少,更谈不上对此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7.简述伦敦学派(London School)。

答:伦敦学派是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形成的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为中心的一个重要流派,是新自由主义四大中心之一(新自由主义的四大中心是:维也纳大学、伦敦大学、德

国弗莱堡大学、芝加哥大学)。其奠基人是爱德温·坎南,主要代表人物有莱昂那尔·罗宾斯、西奥多·格雷高里、尼古拉斯·卡尔多等。

伦敦学派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伦敦学派的形成时期,以坎南和罗宾斯为代表。主要理论观点有:①坎南从货币数量论出发,认为进行通货膨胀管理往往难以奏效,主张恢复金本位制,控制货币数量,保证物价稳定。②罗宾斯在微观经济理论方面开创了对劳动供给的微观分析,提出了收入价格和收入需求弹性的概念,认为劳动时间的供给取决于收入需求弹性。在宏观经济学方面,罗宾斯支持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原因在于储蓄不足或消费过度。在政策主张上,罗宾斯认为货币政策是处理通货膨胀问题的可行且有效的办法,反对以充分就业为目标制定计划。

第二阶段为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时期。其基本观点有:①市场机制理论。哈耶克提出了理想社会的理论,展开了同社会主义的大论战,主张彻底的经济自由,否定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他分别用信息分散和消费者主权论解释了市场机制的优越性,批判了传统的完全竞争理论。②货币非国家化学说。他主张取消国家对货币发行的垄断权,用私营银行的竞争性货币作为国家货币的替代物。③机会平等学说。他认为如果不讲机会平等而讲收入平等,并企图用牺牲效率来换取平等,将得不偿失。④通向奴役的道路论。他把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看成是通向奴役的道路,是自由主义的最大障碍。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有三大特征:①表现为极端的经济自由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②具有浓厚的伦理学色彩,从更广阔的范围和更基本的意义上研究自由主义;③纯理论性和纯学术性,反对将经济理论数学化,也不直接提出政策主张。

8.凯恩斯和弗里德曼都注意到了货币流通速度的顺周期性,分别用他们的理论解释这一现象。(清华大学2005研)

答:从交易方程式MV=PT可以知道,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需求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可以预测的,货币流通速度也是稳定的;但是在经验研究中,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是比较直观的、容易得到的(即等于名义国民收入除以平均货币存量),所以往往被反过来用于说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以及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

(1)凯恩斯主义者对货币流通速度顺周期变动的解释

从各国的货币流通数据中大致可以看出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经济繁荣时,货币流通速度上升;在经济萧条时,货币流通速度则是要么增长率放慢,要么绝对地下降。也就是说,货币流通速度往往是顺周期变动的。这一现象和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是相吻合的。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货币需求和利率是成反向变动的,而利率的变动往往又是顺周期的,也就是说利率在经济繁荣时上升,衰退时下降,受此影响,货币需求在繁荣时期会趋于下降,在衰退时期会趋于上升。而根据交易方程式,货币需求又是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向关系的,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会表现出顺周期变动的特征。

(2)货币主义者对货币流通速度顺周期变动的解释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也能够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顺周期波动提供合理的解释。他的解释是这样的:由于货币的需求是由恒久性收入决定的,而在繁荣时期,恒久性收入的增长相对慢于现期收入的增长,因而货币需求的增长相对慢于国民收入的增长,货币流通速度也就上升或加快上升;在衰退时期,恒久性收入的下降慢于现期收入的下降,因而货币需求的下降也相对慢于国民收入的下降,货币流通速度就下降或增长放慢。这样,货币流通速度就表现出顺周期的特征。

(3)两种解释的比较

由以上分析可知,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顺周期变动的。但是从长期的资料来看,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观点受到一定的挑战。实际情况表明,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一个随时间缓慢变化的量是缺乏依据的,将它视为一个常数更是不科学的。特别是在一个

经济高速发展或剧烈波动的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会有较大的波动。由此看来,像费雪那样将货币流通速度看成是一个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外生变量,并据以估计货币需求的方法是不正确的。必须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就是说,必须用人们的货币需求来解释货币流通速度,而不是用货币流通速度来解释货币需求。

9.为什么说《通论》的出版是经济学说史上的一次革命?

答:凯恩斯撰写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正式出版。作者在1929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情形下,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质疑。作者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赤字财政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上向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挑战,提出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继斯密和瓦尔拉斯后的第三次革命。

11.3.3 论述题

1.试比较凯恩斯与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人大2000研)

答:凯恩斯主义认为控制经济波动最有效的手段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使用的主要目标在于控制利率。货币主义试图从理论上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批判,说明货币数量在长期中对价格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是影响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从政策上,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主张使用稳定货币供给的单一货币政策规则。因此,要比较凯恩斯与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也要从经济波动和经济政策来分析。

(1)凯恩斯的货币理论认为在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主要理由是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利率的变动,进而影响投资的变动,并最终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货币主义试图在古典货币理论假设和包含金融市场的情况下重新得到同古典货币理论相似的观点:一方面,从长期的观点讲,货币数量增加的最终结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化而非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另一方面,货币主义也承认在短期内货币数量的变动可能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

(2)凯恩斯理论则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不稳定的(在给定的P,y的条件下,由于金融市场内货币需求随利率而变动,从而货币需求是不稳定的),而货币主义认为货币的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在给定的货币国民收入的条件下,或在给定的P,y的条件下)。这种观点差异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V)在长期和短期内都会变动,从而货币供给(M)在长期和短期内都可以影响实际国民收入;货币主义则认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在短期内是可能变动的,而长期中是稳定的,从而货币数量的增加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导致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最终的结果仍然是导致价格水平的上涨。

(3)从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上进行比较。二者都认为需求的变动是造成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从而应该从需求管理上控制经济波动,但是在造成需求变动的原因上有所差别。

凯恩斯主义认为,总需求(总支出)中的投资是极不稳定的支出,容易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如利润的预期、利息、收入)而发生波动。政府的财政行为是抵消私人部门投资波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从而财政政策是控制国民收入变动的最有效的方式。另外,由于私人部门的投资是利率的函数,政府的货币供给行为可以改变利率并间接地影响私人部门的投资,所以货币政策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稳定投资。而货币主义认为,由于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货币的总支出或总需求(P,y)取决于货币供给或信用水平,从而货币供给或信用的变动是造成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从而货币政策是稳定总需求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4)凯恩斯主义认为投资受利息的影响不大,而L(r)受利率的影响大,从而IS曲线趋于一条垂直线,LM曲线趋于一条水平线。相反,货币主义认为利率的变动对投资的影

响较大,从而IS曲线趋于一条水平线,L(r)受利率的影响较小,从而LM曲线趋于一条垂直线。

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政策控制总需求的效果不大,而财政政策效果明显。反之,货币主义认为财政政策控制总需求效果不大,而货币政策效果明显。两种理论试图从IS及LM 曲线的特性上进一步论证各自的政策主张。

(5)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经济政策,最基本的理由是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无法自行达到均衡的充分就业状态;而货币主义则提出自然率假说,试图重新肯定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其内在的稳定性及自行达到充分就业状态的能力,从而主张政府不干预的经济政策,并指出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不仅没有控制经济波动,却可能是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之一,因为经济政策具有滞后效应。上述分歧使得货币主义提出的经济政策是使货币供给保持稳定,并在稳定中有所增长。增长的比例等于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其目的是使货币供给量不要限制国民收入的自然增长。

2.试述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理论。

答:新剑桥学派是后凯恩斯主义中与新古典综合派尖锐对立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等。新剑桥学派认为:凯恩斯的《通论》的最重要之点在于对资本主义收入分配问题的论证,而要分析收入分配变动的趋势,必须要以长期动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这里值得作重要参考的是李嘉图时代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而不是新古典主义的静态、均衡的方法。因此,新剑桥学派理论上的主要特征,就是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出发,在把凯恩斯的短期分析发展为长期分析时,力图把他们建立的收入分配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融为一体,并贯穿到他们对一切经济现象和政策主张的解释中去。经济增长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构成了新剑桥学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经济增长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是与经济动态增长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经济增长规定了收入分配结构变化的方向;另一方面,经济的稳定增长可以通过收入分配结构的调节来实现。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中,把社会成员分为资本家(利润收入者)和工人(工资收入者)两大阶级,并假定各自有其固定的储蓄倾向,但资本家的储蓄倾向大于工人的储蓄倾向,这样,全社会的储蓄率将随利润与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相对份额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建立经济增长模型,他们得出结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的变动趋势基本上是有利于资本家的,经济增长加剧了收入的不均,带来了富裕中的贫困,引起有效需求不足。因此,经济稳定增长是要通过调节收入分配的结构来实现的。新剑桥学派认为,市场调节不可能灵活地调整资本一劳动比,从而使经济波动自行消失,要克服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的背离,应从调整社会总储蓄量入手。由于社会总储蓄量取决于社会两大阶级各自的储蓄倾向,以及国民收入中工资与利润的相对份额,所以,在国民收入和两大阶级储蓄倾向基本不变的条件下,要调整全社会的总储蓄量,就得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具体说,由于资本家的储蓄倾向大于工人的储蓄倾向,当实际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增长率时,投资大于储蓄,这时,应扩大国民收入中利润的份额,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总储蓄率,直到储蓄与投资相等为止;反之,当实际增长率小于有保证的增长率时,投资小于储蓄,这时应扩大国民收入中工资的份额,从而降低全社会的总储蓄率,直到储蓄与投资相等为止。因此,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收入分配问题。

(2)收入分配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利润是资本所有者依仗其资产占有权而获得的非劳动收入,是不劳而获的,而货币工资率的变动取决于外部条件,实际工资率的变动则同利润率、商品与货币的流量有关,并同收入分配结构联系在一起,因此,货币工资率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依赖于实际工资率而自行变动的,与边际生产力不相干。概括说来,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①分配论与价值论是不可分离的,研究分配关系就应联系客观的价值,而不是主观的边际效用。②作为纯产品的国民收入分为利润

和工资两部分,二者的相对份额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利润率的高低。因此,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工资和利润的相对份额具有反向关系。③利润率与生产技术的物质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与投资水平进而与经济增长速度密切相关。④现实的收入分配格局是社会制度(或财产所有制)以及其他外生的历史条件沿袭的结果。也就是说,这是受一国财产所有制的形式和劳工市场的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而逐渐形成的。

这其中,新剑桥学派的创举是设立了标准商品来充当不变的价值尺度,以此来计算利润率以及利润与工资的相对份额。该学派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并将经济增长理论与收入分配理论相联系,将生产技术物质装备水平与投资增长联系起来,进一步认为利润率的高低与投资率从而与经济增长的速度直接相关,而把收入分配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相联系更使该学派获得了凯恩斯左派的称谓。

3.试评述现代经济自由主义。

答:(1)现代经济自由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经济自由主义是在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政策不仅无法继续稳定资本主义经济,反而导致一系列新的严重的问题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经济大危机,表明原有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已经失效。一些经济自由主义者对自由主义思想进行修改,这样就产生了现代经济自由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的弊病日益显现,在这种情况下,现代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日益扩大。现代经济自由主义主要包括哈耶克新自由主义和弗莱堡学派自由主义。

(2)哈耶克新自由主义和弗莱堡学派自由主义的主要理论。

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的主要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强调消费者主权,抨击凯恩斯主义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为市场自由竞争恢复名誉。②根据滞胀的现实,建立一套比较独特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从货币因素开始,强调货币发行的垄断权,认为政府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是经济不稳定的根源,失业和通货膨胀都是由此引起的。③为了对付失业和通货膨胀,哈耶克提出了对现行资本主义货币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建议取消政府发行货币的垄断权,废除国家货币制度,改用私营银行发行的竞争性货币。④祟尚个人自由,反对计划经济;认为私有制是“理想社会”的最好制度,而实行法治是“理想社会”的重要保证。⑤认为国际垄断一旦取代了自由竞争,就会引起国际冲突,因此应组成经济自由主义超国家机构,实行世界一体化。

弗莱堡学派新自由主义的主要理论包括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等,其具体内容为:①理念模型是发现有益经济秩序的前提。②第三条道路是最理想的经济模型。认为资本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都不可取,只有非资本主义、非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才是经济人道主义的道路。

③自由竞争是保证繁荣的有效手段。弗莱堡学派认为,有效的自由竞争制度是所有经济制度中最经济、最民主的制度,可以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积极性。④私有制是建立竞争秩序的先决条件,反对生产资料公有制,反对社会主义。⑤国家的有限干预是保障自由竞争的根本手段,弗莱堡学派肯定积极的有限度的间接有效的国家干预,因此,他们在自己的市场经济理论上冠以社会二字。

(3)哈耶克新自由主义和弗莱堡学派自由主义的异同点。

二者的共性:①以萨伊定律(供给创造对自身的需求)为理论基础,认为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动调节作用,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②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主张把政府干预降到最低限度;③坚决反对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主张坚持传统的健全财政原则;④主张物价稳定,反对通货膨胀。现代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反对规定价格政策,主张实行量入为出、开支力求节省、税收力求降低、收支平衡的财政政策。

二者的差别:弗莱堡学派宣扬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力求采取以市场经济为主、国家调节

为辅的方式来保证经济的“和谐”增长。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学说则强调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调节,要求给私人经济以最充分的自由。

(4)现代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启发作用。

首先,关于消费者“主权”原则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共同存在的某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参考意义。

其次,他们关于提倡竞争,反对垄断的论述以及关于有限度的间接有效的国家干预是保障自由竞争根本手段等论述,对我们亦有帮助。

最后,他们对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评述,如计划过于僵硬而造成资源浪费、权力滥用和机会平等的丧失等,应当说是切合实际的。但是他们混淆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以及不同的范畴,把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和资产阶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三者混为一谈,或抽去生产关系这一根本标准,而以生产过程的管理形式来划分社会经济形态是不科学的。在哈耶克和弗莱堡学派之后,公共选择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进行抨击,加入了现代经济自由主义的联盟。

3.简述“健全财政”和“补偿财政”两者思想原则的差异。(南京大学2007研)

答:(1)在凯恩斯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统的财政思想是“健全财政”的财政思想,它反映了自由放任经济的财政政策主张。“健全财政”的思想原则是:

①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政府的财政不以赚钱为目的,不应该出现赤字,应该每年都保持预算的平衡;同时政府尽量减少预算,支出要节俭,并严格控制其用途。

②少征税。私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赋税过重会抑制厂商和个人的积极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反而不利。

③少发公债。一切欠债都是罪恶,公债尤其如此,它是子孙后代的一种负担。

(2)30年代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打破了传统经济理论的理性境界。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认为经济危机和严重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他主张只有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作用才能弥补有效需求不足,进而才能挽救危机,维持和保证充分就业。在政府的干预和调节措施中,凯恩斯把财政政策放在首位,针对传统的“健全财政”的思想,提出了“补偿财政”的思想。

“补偿财政”思想的主要原则是:在经济繁荣时期,为避免通货膨胀,必须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以控制过度的有效需求;反之,在经济萧条时,必须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提高有效需求,刺激经济繁荣。从整个经济周期的过程看,预算上可以达到平衡,为了达到这一总过程的平衡,每年的财政预算不必保持平衡,繁荣时期的财政盈余可以弥补萧条时期的财政赤字。

4.试述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答: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是弗莱堡学派经济学说的主要内容。按照他们的解释,社会市场经济不是放任不管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指导的,也就是社会指导的市场经济。具体说,弗莱堡学派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主要有以下五点内容:(1)理念模型是发现有益经济秩序的前提。所谓理念模型,不是描绘具体经济的模型,也不是表明经济组织或经济发展程度的实际模式,而是想像的模式、理想的形式,是真正的理想典型。弗莱堡学派认为,社会经济制度可概括为两种理念模型,即交换经济和中央管理经济。前者的整个经济过程由市场价格机制自动调节,后者则是通过中央机构统一制定计划,用计划和命令来调节经济。他们认为,这两种理念模型,无论在何时都不会以单纯的形式存在,而是通过不同程度的组合,形成为各种具体的经济制度。

(2)第三条道路是最理想的经济模型。弗莱堡学派认为,不论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的集中计划经济,都不是人类社会理想的经济模型。人类社会最完善、

经济学主流流派

西方经济学发展历史渊源 前古典经济学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17世纪中期 古典经济学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60年代 ?古典经济学: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新古典经济学 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与流派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后 ?凯恩斯革命: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20世纪50年代末 ?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义主流学派):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末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思潮):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末 ?新凯恩斯主义(主流)与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并存的“新综合”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 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八次革命” 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古典经济学(强调经济自由) 边际革命(19世纪7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强调经济自由) 凯恩斯革命(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国家干预) 现代货币主义(20世纪50年代):现代货币主义(强调经济自由) 斯拉法革命(20世纪60年代):(生产价格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强调经济自由) 供给学派(20世纪70年代):供给学派(强调经济自由)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20世纪80年代):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强调经济自由) 基本分类: 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凯恩斯主义主要流派) 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I(1960’):凯主义非均衡学派 新凯恩斯主义II(1980’):凯主义主流经济学派

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反对凯恩斯的学派)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 供给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伦敦学派 弗莱堡学派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 公共选择派 非主流经济学派 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 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不过,这种经济学说并不是在20世纪才产生和出现的,而是从古代发展变化而来的。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主要流派,我们有必要在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之前,从历史的纵向发展上粗略地了解一下这种发展和变化概况。 1.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 经济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在公元前4-11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在12-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时代。在中世纪,经济上是封建的庄园经济和领地经济占主要地位,思想上和政治上是与封建王权的等级统治结合在一起的基督教神学。 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发展以一定的、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近现代的西方经济思想是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当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尚未很好地发展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候,作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先驱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事实上不可能真正成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学说的直接先导。只有伴随和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才能充当这一角色。 2.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6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 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不过,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前,曾经有过一个重商主义经济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学说的主要特点是围绕如何发财致富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注重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积极主张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保护和干预。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实践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前提。但是,重商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仍然显得比较肤浅、比较粗糙和比较片面。

西方经济学流派

各经济学思想流派观点及评价 (1)货币主义学派(Monetarism)又称“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急先锋,其创始人及主要代表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1950年代就开始反对凯恩斯主义。认为长期内存在“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即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当劳动市场在竞争中达到均衡时,由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实际因素决定的固有的失业率,包括自愿失业(Voluntary unemployment)、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和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等。自然失业率是保持零通货膨胀率的最低失业率,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短期内由于货币幻觉,实际工资(Real wages)暂时下降,厂商扩大生产,增加就业,但长期内,由于“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工人会要求提高名义工资(Nominal wage),引起实际工资和失业率回升,结果仅仅是通货膨胀(Inflation)。 弗里德曼还提出“恒常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of consumption),认为消费者不是根据现期收入而是根据“恒常收入”来安排消费,因此短期内扩张性政策不可能刺激消费,再次否定了干预政策的有效性。 弗里德曼认为“唯有货币最要紧”,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Single-rule policy of money),即每年根据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按某一固定比例增加货币供给,以稳定货币,稳定经济,根除滞胀。而要稳定货币,就必须放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经济自由主义。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纳(K. Brunner)在《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文中首次袋子使用“货币主义”一词。 (2)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expectations school)又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穆思(John F. Muth)1961年发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Rational Expectation and the Theory of Price Movements')一文提出“理性预期”概念,1970-197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卢卡斯(Robert Lucas,1937-2001)进一步阐述,受到萨金特(Thomas J. Sargent,1943-)、华莱士(Neil Wallace)、巴罗(Robert J. Barro,1944-)等人重视。认为:人是有理性的,能够根据相关信息对经济发展作出正确预测,即所谓“理性预期”。在存在理性预期并且工资与价格具有弹性的前提下,人们将会预料到政府的经济政策并采取相应对策,使之无法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和失业,即所谓“政策无效性定理”(Policy ineffectiveness theorem)。主张政府放弃干预经济,或实行公开的永久不变的政策。 该学派还提出自然率假说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自然率假说(Natural rate hypothesis)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一种内在的动态平衡,外力可以暂时打破这一平衡,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平衡。“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s theory)由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朗恩(John Long)、普洛塞尔(Charles Plosser)等人提出,认为经济周期是一种随机波动现象,由技术、战争、人口、自然等实际因素对供给发生冲击引发,市场能够自动调整适应,无需政府干预。 (3)供给学派(Supply-side school)又称“里根经济学”,认为: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一方面刺激总需求,使人们过度依赖政府,另一方面导致高税收,抑制企业家的积极性,影响供给,结果导致经济滞胀。该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Say's law),主张减税节支,减少干预,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企业家精神,促进供给。但实际执行时,“减税容易节支难”,造成高赤字、高利率、高汇率、高外债等一系列恶果。 供给学派又分“极端供给学派”和“温和供给学派”,前者以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商学院

经济学理论的各个学派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 迎下载支持. 第二节经济学理论的各个学派 经济学是关于分工与合作及英变化规律的科学。人及人类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涉及众多的变量因素,而且务个变量之间往往呈现出非线性的函数关系。为了简化研究程序,经济学研究需要进行一些主观假设。或者,把个别重要的主导变量提取出来进行独立分析。根据主导变量的不同,站在不同的观察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就区分为不同的经济学理论派别。 一、供给学派与需求学派 “萨伊泄律”主张供给创造需求,认为生产、分配、交换只是手段,消费才是目的,生产引起了需求。詹姆斯?穆勒说明了生 产者是为求达到消费目的,形成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才进行生产性的劳动,至于为何创造了“自己的需求” ?因为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生产者的生产引起了对其他生产者的商品需求,整个经济体系也就达到循环,某一数量商品的供给也就带动了对相同数量商品的需求。 凯恩思主义认为是需求带动了供给,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左行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事实上,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矛盾。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供给与需求分别占主导作用,分别处于支配地位。 二、重商主义、重农主义与重实业主义 究竟是什么领域在生产社会财富?不同的价值理论因英理论出发点不同可分为重商主义、重实业主义、重农主义。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重商主义者认为:只有可以实现为货币的东四才是财富;生产只是创造财富的先决条件,必须尽力鼓励和发展这个先决条件:流通领域(即商品变为货币的领域)是财富的直接源泉: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除了开采金银矿藏之外,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从而把财富和利润全部归结为流通过程的产物。重商主义来源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货币日益发展,城乡资本主义逐渐成长,整个社会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上不断向商业资本倾斜,从而产生“重商主义”的政策和学说。 “重实业主义”者从交换的等价性原则“推导”出流通领域不生产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么一个结论。他们认为在充分自由的竞争条件下,商品交换是按照等价原则进行的,既然交换是等价的,那么流通领域就不可能是财富的源泉。萬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生产和流通的关系:流通过程变为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肖。这时必须对重商主义重新考察,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跟着从流通领域逐渐转移到生产领域。另一方而,由于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农业日益衰落,工商业的发展也受到阻碍。这时,人们开始怀疑“重商主义”的政策和学说,于是就形成了 "重实业主义”。 “重农主义”是“重实业主义”的原始表现。重农学派认为:商业丝亳不能创造财富;金银本身不是财富,除非用来交换到生活资料;商人是货币财富的代表,他既剥削卖者,又剥削买者,破坏了交换的等价性。重农学派的代表魁奈以生产费用论为依据,力图证明只有农业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只有农业部门才是生产性部门,农业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工业劳动不是生产性劳动,工业不是财富的源泉。 事实上,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主体的品质特性、客体的品质特性与介体的品质特性三个方面(即价值决定三要素),所有能够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行为,却对供给产生持久的破坏作用。因此,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对国民经济有害而无益。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而且到今天为止宏观经济学也还在不停的发展,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论。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对同一宏观现象的分析经常会有分歧,我们在学习解决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模型,所以我们在学习宏观经济时就会十分 的纠结。 其实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一条主脉络,掌握住主要的一条线索之后再去向里面填充各种分支的知识,就会避免混乱。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宏观经济的常识。 必须要认识的人,凯恩斯。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最应该记住的就是凯恩斯,就是因为他 的理论,使得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必将灭亡”,反而通过改进越来越好。 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对立。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在最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会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所以古典主义认为政府对市场不应进行干预,通过大家逐利行为,社会的总供需自然而然会达到均衡。 其实无论是凯恩斯的政府调控还是古典主义的市场自动调节,都没有错。古典主义的理论从长期来看,市场的确会达到均衡产出和充分就业。但是凯恩斯的观点是“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市场机制是会自动调节,但是且不说过程十分漫长,在这个过 程中,大量的失业,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可能真的等不到市场自动达到均衡的时候就 饿死了。我们通过资本主义社会十几年一次的经济危机就可以看出来,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调节,其实就是场灾难。所以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干预经济,在短时间内熨平经济波动, 主动调节市场使其达到均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的免受波动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差别对比 古典主义 1、以供给为中心(萨伊定律) 2、价格、工资、利息具有自由伸缩性 3、市场自动出清 凯恩斯主义: 1、需求为中心 2、工资、价格刚性 3、市场非出清 下面开始正式分析宏观经济了 宏观经济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充分就业,而与充分就业水平有独特关联的是本期总产出 价值或国民收入水平。可以说凯恩斯宏观分析模式的焦点是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国民收

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

第十四章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 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正式诞生。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其固有的缺陷,这造成了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不足并由此引起就业不足和非自愿失业的存在,但有效需求的不足可以通过政府支出、减税和货币扩张等措施加以弥补,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前,这些措施可以刺激产量和就业量的增加,而不会带来通货膨胀。随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又从多方面对凯恩斯理论加以补充和完善,主要有:收入支出模型、IS——LM 模型、乘数——加速数模型等等,从而形成了现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但是,上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有两个基本缺陷,一是过份重视总需求分析,而忽视总供给分析,二是缺乏微观理论基础。各种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正是从这两方面对凯恩斯主义发起挑战并严重动摇其统治地位。而凯恩斯主义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80年代以来也主要致力于解决这两个问题,并由此推动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其中,以萨缪尔森等人为代表的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主要针对前一问题作出努力,并由此又把其理论更名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另外,一批年轻的凯恩斯主义者如格里戈里·曼基、奥利维尔·布兰查德等人,则把精力主要放在解决后一问题上,一般把他们称为新凯恩斯主义者,他们的理论则称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 “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1)在坚持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机械组合的基础上,把总供给和总需求(AS AD)作为理解一般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变动的核心方法,包括滞胀在内的宏观经济学的所有重大问题,现在都用这一方法加以分析。 (2)在综合凯恩斯收入决定理论和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又吸收和容纳了一些现代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和理论,主要是现代货币主义、供应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和理论,从而在原有综合的基础上进行了范围更为广泛的综合。 具体说:第一、在总需求理论中,主要吸收了现代货币主义的观点和理论。例如,“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现在也承认:早期的凯恩斯主义者贬低了货币的作用,事实上货币是举足轻重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在一定的条件下,财政政策所

西方经济学流派题库与答案

一、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史上的“六次革命。 二、凯恩斯在哪些方面对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进行了革新? 三、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是如何解释失业和通胀并存的现象的(新古典综合派在解释失业和通胀并存现象时主要包含哪些理论?) 四、新古典综合派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 五、新剑桥学派的基本政策主张。 六、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条件。 七、实际工资粘性理论。 八、信贷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怎么评价? 九、现代货币主义者的经济政策主张有哪些? 十、拉弗曲线。 十一、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 十二、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 十三、科斯定理。 十四、什么是逆向选择?怎样解决逆向选择问题? 十五、委托代理问题及解决途径?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李嘉图等价?你如何看待该定理? 2、新古典综合派的含义、代表人物。 3、公共选择学派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的特点。 4、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都有哪几种预期? 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政策主张、代表人物。 6、弗莱堡学派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8、供给学派是怎么说明边际税率调整原则? 三、论述 1、围绕菲利普斯曲线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展开了哪些争论? 2、新制度经济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的区别和联系? 3、比较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主义,理论和政策上的争论。 4、两剑桥之争是指?主要争论点在哪? 一、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史上的“六次革命: 1、第一次革命: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批判传统的重商主义,主张实行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2、第二次革命:19世纪70年的边际革命。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价值论提出质疑,主张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 3、第三次革命: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强调国家干预的政策主张。 4、第四次革命:20世纪50年代,现代货币主义的产生。 5、第五次革命:20世纪60年代的“斯拉法革命”。提出生产价格理论,对新古典经济理论体系提出批判。 6、第六次革命:20世纪70年代的理性预期革命。 二、凯恩斯在哪些方面对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进行了革新? 1、就业领域:反对萨伊定律。 2、利息理论:认为利息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供应量。 3、工资理论:认为只要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存在“非自愿失业”,而不是由单个的劳动市场供求决定。 4、货币理论:有效需求对物价变动起根本作用。 5、分析方法上:侧重总量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侧重于总量分析。

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一、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1.理论背景 新古典综合派是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命名为“新古典综合”,意在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理论体系 2.基本观点 ⑴“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混合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⑵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综合派通过建立宏观生产函数,指出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数量和资本产出比率,使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⑶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该模型是新古典综合派用动态过程分析方法建立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 ⑷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为了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经济现象,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其基本理论框架中。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二、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1.理论背景 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伊特维尔等人。其理论以叛离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而著称,所以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2.基本观点 ⑴与新古典综合派的分歧: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坚持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观念;二是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⑵经济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考察,一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变化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 ⑶通胀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要解释和说明经济“停滞膨胀”的原因,必须抛弃物价水平仅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 三、新凯恩斯主义 1.理论背景 新凯恩斯主义是在滞胀的的历史背景下,传统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遭到严重挫折之后,美国一些年轻经济学家为了修补传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而在20世纪8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 2.基本观点 ⑴非均衡分析:新凯恩斯主义试图从微观非均衡分析入手,在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和价格缺乏弹性的前提假设下,在一个明确的分均衡关系中重建凯恩斯主义宏观理论及其微观基础,从而改变凯恩斯理论缺乏微观基础和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问题。 ⑵失业:新凯恩斯主义拓展了凯恩斯的失业均衡模型,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出现过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提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通过增加劳动力来源、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供给管理措施来改变多度需求状况。 四、希克斯的经济理论 1.理论背景 希克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有许多重要贡献,涉及工资理论、货币理论、增长理论、资本理论以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复习整理

1、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经济中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从整个社会角度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宏观经济基本问题:国民收入(总产出)、通货膨胀问题(包括通货紧缩问题)、就业或失业问题(资源的充分利用)、经济周期问题(经济的波动性)、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开放经济问题、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经济学中的三部“圣经”之三)是国家干预主义的开山之作,标志着现代宏观经学的产生。 4、宏观经济学流派:①凯恩斯主义:20世纪30年代,《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②新古典综合派:其主要人物有萨缪尔森,汉森,托宾,索洛等人。在宏观层面接受凯恩斯的理论,在微观层面采用传统新古典济学理论,力图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寻找合适的微观基础,因而其理论呈现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③货币主义: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理论假说:通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是货币供给量过多的结果. 主要观点:政府不干预,只需要为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控制货币发行量。④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卢卡斯,普雷斯科特。主要观点:政府不干预,崇尚自由竟争的市场经济,加入理性预期。⑤供给学派:20世纪70年代末,蒙代尔、拉弗等。主要观点:(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由总需求分析转向总供给分析;复活萨伊定律;倡导经济自由主义;偏重政策研究。⑥新凯恩斯主义学派:20世纪80年代,代表人物:曼昆、斯蒂格利茨。基本假设:价格和工资黏性(市场的自动调节缓慢);不完全性假设。强调政府干预的有效。 5、萨缪尔森:本世纪50年代,把以个量分析为主的微观经济学和以总量分析为主的宏观经济学拼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新古典综合派,或主流学派。但无法解释70年代出现的滞涨现象。 6、货币主义——米尔顿·弗里德曼:20世纪50-60年代,米尔顿·弗里德曼通过对100多年来的美国货币史进行研究,发现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美联储的货币供应量不当造成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主。 7、理性预期——罗伯特·卢卡斯: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为了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益,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来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预计。在弗里德曼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上,理性预期学派提出了更为彻底的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学说。 8、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①宏观经济分析以微观经济分析基础。②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是通过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分析方法一样,但原因却是不同的。注意:合成谬误——微观经济学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宏观经济学。 9、国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0、几个与GDP相关问题: ①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以供最终使用的产品。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以供生产其它产品使用的产品。最终产品包括无形产品即劳务。避免重复计算,只计算附加值。 ②生产与销售:GDP计算的是一定时期所生产的而不是销售的最终商品的价值。 ③流量与存量:GDP是流量而非存量 ④市场活动与非市场活动:GDP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非市场的生产活动理论上虽然也创造了价值或增加了福利,但实际上没有计入GDP。 ⑤GDP是一个地域概念。GNP是一个国民概念。 11、名义国生产总值[Nominal GDP]:以现期价格或可变价格计算的GDP;实际国生产总值[Real GDP]:以基期的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GDP。GDP折算指数=名义国生产总值/实际国

经济学主要流派归纳

现代经济学流派归纳 凯恩斯经济学 一、定义 指凯恩斯在《通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理论。不包括凯恩斯追随者补充、修改和发展了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起始于凯恩斯经济学。 二、学术渊源 1.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 2.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 3.曼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寓言 4.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的学说 三、凯恩斯革命的含义 它以凯恩斯1936年《通论》的出版为标志,是对传统经济学的背离,在资产阶级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称为“凯恩斯革命”。 1)方法上,凯恩斯建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体系,复活了重商主义曾经使用过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开辟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新时代。 2)理论上,否定代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基本传统观念的所谓“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3)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做法,主张国家通过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 四、凯恩斯经济理论 (一)就业理论 充分就业:就是指没有非自愿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暂时或偶然的供需失调而造成的失业。 自愿失业:指客观上有工作岗位,但劳动者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愿去就业所造成的失业。 新古典学派从资本主义经济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出发只承认上面两种失业。 非自愿失业:是指个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而造成的失业。 (二)有效需求理论 “有效需求”:既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又是指投资等于储蓄时的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社会上出现较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将无法发挥出有效作用来纠正这种失调。 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流动偏好或灵活偏好 (三)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原理 投资乘数的含义:投资支出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成倍增加。 乘数原理的作用:凯恩斯通过“乘数”来强调“有效需求”的作用,既把经济衰退或危机的发生归结为有效需求的缩减(投资、消费支出或政府开支的缩减会引起社会总需求按成倍比例缩减),又把扩大总支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或政府购买支出)以成倍地扩大有效需求,说成是消除经济危机或商业循环的有效手段,从而为倡导国家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四)凯恩斯的货币工资 传统经济学认为:工资具有充分弹性,工资率的变动可以自动调节就业量,劳动力市场是自动实现均衡的,不存在失业;针对传统经济学关于工资率的充分伸缩性的主张凯恩斯提出了“工资刚性”假说。由于工会的集体谈判,使工资向下是刚性的; (五)凯恩斯的利息理论 传统经济学:利率由储蓄与投资决定,利率具有充分弹性;储蓄支配投资:通过利率的自动调节必然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的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有下降刚性。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习题及答案

第十单元 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 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 1.古典学派与凯恩斯经济学; 3.货币主义; 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 1.萨伊定律在货币经济中表现为( a ?投资恒等于储蓄; c .货币供给恒等于货币需求; )。 b. 投资等于储蓄; d .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 2. 古典经济学说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争论的焦点是( ) a ?市场机制能否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 b. 市场机制能否自动合理配置资源; c. 需求管理政策比供给管理政策是否更有效果; d.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是否更有效果。 3. 强调市场经济具有自我矫正机制、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学说叫 做( )。 a. 凯恩斯经济学; b .凯恩斯 主义; c. 新凯恩斯主义; d .古典经济学。 4. 强调市场经 济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学说通常叫做( )。 a. 凯恩斯主义; b .货币主义; c .古典学说; d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5.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 )。 a ?奥肯定律; b .蒙代尔定律; 2.正统凯恩斯主义; 4.供给学派; 6.新凯恩斯主义。

c.萨伊定律; d.李嘉图等价定理。 6.在欧文?费雪的交易方程与剑桥方程中,货币数量的变动仅仅影响() a?实际收入;b.名义收入; c. 一般价格水平; d.总就业量。

7?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 ) a. 仅仅影响价格水平;b .会同时影响价格水平和实际收入; c .仅仅影响实际收入; d ?对价格水平和实际收入没有任何影响 8?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 )。 a. 在短期,会影响价格水平与实际收入; b .在长期,会影响价格水平 与实际收入; c ?在短期仅仅影响一般价格水平; d .在长期仅仅影响实际收入。 9 ?货币主义者相信货币流通速度( )。 a ?相当易变; b .短期内比较稳定,在长期会剧烈变动; c ?相当稳定; d .短期内剧烈变动,在长期比较稳定。 10. 古典经济学认为( )。 a.货币数量的变动不影响真实变量值; b .货币数量的变动影响真实变 量值; c .货币数量的变动影响就业量; d .货币数量的变动影响商品的 相对价格。 11.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 a.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c .正常的菲利普斯曲线; 12. 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是( )的主要政策主张 a.凯恩斯主义; b .货币主义; c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d .供给学派。 13.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货币经济周期模型表明,失业都是( ) a.非自愿的; b .自愿的; c .结构性的; d .周期性的。 14.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 )。 a.实际产出围绕潜在产出的波动; b .名义收入围绕实际收入的波动; )向右下方倾斜。 b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d .幻觉的菲利普斯曲线

经济学流派试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流派 一、名词解释 1、科斯定理: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中,由于外部性具有相互性,产权初始的界定状态不会影响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化。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将引导外部性所涉及的双方进行产权的相互交易,使资源配置流向高效率的方向,从而导致社会产出的最大化。 2、货币中性:是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 3、充分就业: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即没有非自愿失业。 4、逆向选择: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5、滞胀:即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按相同方向变动,越来越高的通货膨胀率伴随着越来越高的失业率。 6、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7、价格粘性: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名义价格粘性指名义价格不能按照名义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地变化。实际价格粘性是指各类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比有粘性。8、萨伊定律:供给创造了它自身的需求,更多的供给表示有更多的需求,需求量始终与供给量作同比例增加,总供给和总需求必然是恒等的。因而不存在需求不足,不会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和大量的失业。 9、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支出的初始变化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k=y/J ,其中Y 表示国民收入的变化,J 表示支出的变化 10、公共选择理论:是当代经济学领域中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分支与学说;它帮助人们理解和加深对公共产品、公共权力、公共选择等核心概念的认识,主要从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视角介绍国家的起源、政府的权利和义务、公共所有权、公共资源、公共政策、宪法、宪政、共和、民主和自由、市场与国家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或者简单地说,是将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法学、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等其他社会科学与政策研究领域 11、新剑桥学派: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发展到20世纪50~60年代时在英国剑桥大学形成的一个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支派。新剑桥学派以将“凯恩斯革命”进行到底作为自己经济理论研究的历史使命,强调历史分析,反对均衡分析;主张经济理论的统一性、反对折中主义。12、理性预期:在决过程中,经济当事人会充分利用他所获得的信息来进行对未来结果的预期。 13、拉弗曲线:描述税率与政府税收收入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当政府的税率较低,政府税收收入和税率同方向变化,即税收随着税率提高而增加。当政府要求较高的税率,政府税收收入和税率成反方向变化,即税率提高,政府的税收反而减少。 14、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二、简答题

黄亚钧《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宏观经济学流派【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学流派 1.古典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的争论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古典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的争论体现在: (1)供给决定与需求决定 如果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曲线,那么,均衡产量是由供给决定的,与需求曲线的位置无关,因此供给能自行创造需求,这就是古典学派的萨伊定律。而如果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曲线,那么,产量是由需求决定的,需求曲线的位置决定了均衡产量的大小,这就是凯恩斯的需求决定论。 (2)货币中性和货币非中性 在总供给曲线处于垂直状态的情况下,总产量固定不变,而价格充分可变。因此,货币数量的多少只能影响价格的高低,而不能影响产量的大小。货币必然是中性的,古典学派的二分法成立。而在总供给曲线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下,产量是可变的,而价格固定不变。因此,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数量会增加,实际利率就会下降,从而带动投资和产出的增加。因此,货币是非中性的,二分法不成立。 (3)市场出清与政府干预 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暗含的前提是,价格等变量的灵活变动可以使劳动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自动出清,因此,均衡产量始终由潜在产出水平决定,政府没有必然进行干预。政府干预的结果只能是名义变量的变动,如价格的上涨,对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而水平的总供给曲线暗含的条件是,价格等变量存在着刚性,不能起到市场出清的作用,市场出清的任务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完成。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移动总需求曲线,使均衡的产量达到市场出清的水平,因此,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2.试说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对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意义。 答:如图15-1所示,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是图15-1(a)所示的一条垂直的曲线AS,和可移动的总需求曲线AD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产量不变、价格可变的均衡结果。而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曲线则是如图15-1(b)所示的一条水平的曲线AS,和同样的总需求曲线AD 搭配在一起的均衡结果是价格不变、产量可变。 如果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价格、工资具备充分灵活性,市场会自动出清,宏观经济政策只会移动总需求曲线,而对总供给没有影响,因此政府没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而如果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直线,价格、工资处于刚性状态,市场就无法出清,宏观经济政策在移动总需求曲线的同时也会改变总产量,因此政府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因此,正是这两条截然不同的总供给曲线把两个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完全区别开来。 图15-1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 3.为什么说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是重新表述的货币数量论? 答: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并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即货币需求是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因此,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

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的主要观点及政策主张。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的政策主张。难点是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一节货币主义学派 货币主义亦称货币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先在美国盛行起来。曾获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被认为是该学派的创始者和代表人物。在美国,货币主义者还有卡尔·布朗纳(Karl Brunner)、艾伦·梅尔泽(Allan Meltzer)等,英国的著名货币主义者有艾伦·沃尔特斯(Alan Walters)、戴维·莱德勒(David Laidler)、迈克尔·帕金(Michael Parkin)等。 货币主义的理论建立在现代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基础上。 一、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1、现代货币数量论 20世纪初期,英美经济学家也提出“货币数量论”,其中美国费雪(Irving Fisher)的“交易方程式”和英国庇古(A.C.Pigou)的“剑桥方程式”最有影响。 费雪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 其中P为价格总水平或价格指数;y为一国实际国民收入;M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为货币的流通速度。 庇古根据他的老师马歇尔的学说,于1917年发表的《货币的价值》一文中提出了所谓的“剑桥方程式”: 其中M代表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即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p代表价格水平;Y代表以货币计量的国民生产总值,即名义国民生产总值;y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k表示货币需求总量和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 20世纪30年代以前,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盛行于资本主义世界。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因货币当局未能止住经济大萧条,所以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货币并不重要,货币数量论名声扫地,凯恩斯又以灵活偏好为基础提出了新的货币需求方程: 其中L表示对货币的总需求;L1表示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它是收入水平的函数;L2表示对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息率的函数;r表示利息率;y表示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特别是其中的货币投机需求,发展了马歇尔和庇古的思想观点。剑桥方程式中暗含了利息率的作用,而凯恩斯则使利息率在模型中具有明显作用。 弗里德曼沿着“剑桥方程式”重新表述了他对“货币数量论”的见解。他在1956年发表的《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一文中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在费里德曼看来,决定货币供应量(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角度讲,也是人们所保有的名义货币数量)的因素主要在于货币制度,即由法律和货币当局决定货币量。至于决定货币需求(社会需要保有的实际货币数量)的因素,弗里德曼列出了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以表示之。该货币需求函数的形式为: 式中M表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名义货币量;P为一般价格水平;(M/P)表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的实际货币量;f为函数符号;rb表示市场债券利息率;re表示预期的股票收益率;(1/p)·(dp/dt)为预期的物质资产收益率,即预期通货膨胀率(t表示时间);w为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y为真实收入;u为影响货币

现代经济学十大主流理论及基本观点

现代经济学十大主流理论及基本观点 经济学派,是为研究经济学的方便对具有相似学术主张和政策主张的一系列经济学说和经济学家进行的归总。主流经济学是指一定时期和地理范围内,在各种相互竞争的经济学说中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某种理论或学说。其主导地位或者表现为它在经济学术界得到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可和赞同,或者是作为官方做出经济决策和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石,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目前最为活跃的经济学派是新自由主义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二者对政府干预的看法截然相反。而国内比较流行的奥地利学派,并不处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位置。当前,现代经济学的十大主流学派如下: 一、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1.理论背景 新古典综合派是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形成的学派。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命名为“新古典综合”,意在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理论体系。 2.基本观点 (1)“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混合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2)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综合派通过建立宏观生产函数,指出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数量和资本产出比率,使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3)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该模型是新古典综合派用动态过程分析方法建立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 ⑷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为了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经济现象,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其基本理论框架中。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二、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1.理论背景 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伊特维尔等人。其理论叛离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而著称,所以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2.基本观点 (1)与新古典综合派的分歧: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坚持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观念;二是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2)经济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考察,一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变化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 (3)通胀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要解释和说明经济“停滞膨胀”的原因,必须抛弃物价水平仅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

经济学的各流派知识交流

经济学的各流派总结,大家多提提意见! 1、重商主义学派: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7世纪下半叶, 基本观点:货币与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代表人物:詹姆斯·斯图亚特[英国](1712~1780)《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研究》2、重农主义学派: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 济学学派。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代表人物:魁奈[法国](1694~1774)《经济表》 3、古典学派:古典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始于十八世纪Adam smith的《国富论》,而终于1936年J.M.Keynes出版《就业、利息与货币的一般理论》之前。 主要思想: 1) 古典二分法,货币中性。货币数量只会影响物价,不会影响实际的产出。 2) 价格机能会充分调整,使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商品市场供需平衡,因此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即存在垂直的供给曲线) 3) 总需求隐含在货币数量学说中,AD曲线是一条双曲线。 4) 由于短期下,劳动、资本、技术水平都不太可能大幅度变动,因此产出维持在原有的充分就业水平。加上工资可以自由调整,若有失业,工资会下降直到失业消失为止。所以没有失业问题。 5) 政策含义:对于短期的景气循环,政府最好不要干涉市场。政府的干涉只能影响需求的变动,徒增物价的波动,对实际产出无益。在长期,政府可以提高储蓄率或增加资本积累以及促进技术进步,来增加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 低、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英国](1723~1790)《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让·巴蒂斯特·萨伊[法国] (1767~1832)《政治经济学概论》 李嘉图[英国] (1772~1823)《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