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阳xx新能源汽车公司成立可行性分析报告

德阳xx新能源汽车公司成立可行性分析报告

德阳xx新能源汽车公司成立可行性分析报告

泓域咨询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报告摘要说明

强化“一带支撑”。推动淄博、枣庄、潍坊、济宁、泰安、威海等胶

济和京沪铁路沿线城市,围绕现有基础,发挥各自优势,集中力量打造各

具特色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形成一条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协同联动、

集群发展的高端装备产业带。引导其它市,根据本地资源和条件,发展特

色优势产品及配套关键零部件,打造“专精特新”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与

产业带主体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

环节,决定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要产业,加大投入和

研发力度,奋力抢占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

制造业大国和强国;要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

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xx新能源汽车公司成立由xxx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与xxx科技发展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其中:A公司出资280.0万元,占公司股份54%;B公司出资230.0万元,占公司股份46%。

xx新能源汽车公司成立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核心,依托A公司的

渠道资源和B公司的行业经验,xx新能源汽车公司成立将快速形成行

业竞争力,通过3-5年的发展,成为区域内行业龙头,带动并促进全

行业的发展。

xx新能源汽车公司成立计划总投资5258.69万元,其中:固定资

产投资4268.62万元,占总投资的81.17%;流动资金990.07万元,占总投资的18.83%。

根据规划,xx新能源汽车公司成立正常经营年份可实现营业收入6768.00万元,总成本费用5287.29万元,税金及附加91.13万元,利润总额1480.71万元,利税总额1776.08万元,税后净利润1110.53

万元,纳税总额665.55万元,投资利润率28.16%,投资利税率

33.77%,投资回报率21.12%,全部投资回收期6.24年,提供就业职位109个。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

环节,决定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要产业,加大投入和

研发力度,奋力抢占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

制造业大国和强国;要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

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第一章总论

一、拟筹建公司基本信息

(一)公司名称

xx新能源汽车公司成立(待定,以工商登记信息为准)

(二)注册资金

公司注册资金:510.0万元人民币。

(三)股权结构

xx新能源汽车公司成立由xxx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与xxx科技发展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其中:A公司出资280.0万元,占公司股份54%;B公司出资230.0万元,占公司股份46%。

(四)法人代表

潘xx

(五)注册地址

某工业园区(以工商登记信息为准)

德阳,别称“旌城”,四川省地级市。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地处龙

门山脉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西北部为山地垂直气候,东南部为中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全市总面积5910平方千米,下辖2区、1县,代管3县级

市;2018年户籍人口387.7万人。

德阳市位于成都平原东北边缘,地理坐标北纬30°31′~31°42′、东经103°45′~105°15′。德阳东北与绵阳市涪城区交界,东面与绵阳市三台县交界;东南与遂宁市大英县、资阳市乐至县交界;南面与成都市金堂县、青白江区、新都区交界;西面与成都市彭州交界;西北与阿坝州茂县交界;北面与绵阳市安州区交界。境域面积5910平方千米。

德阳市已发现35种矿产、200多个矿产地。能源矿产有煤、天然气、油页岩、泥炭;化工矿产有磷、硫铁矿、蛇纹岩、锶、碘、岩盐、卤水、含钾岩石(钾长石、绿豆岩、海绿石);建材矿产有石灰岩、白云岩、建筑用砂砾、粘土、花岗石、大理石、砂岩、石膏、石棉、脉石英、长石、石英砂岩;其他非金属矿产有膨润土、白云母;金属矿产有铝土矿、菱铁矿、磁铁矿、铅锌矿、铜钼矿、铜矿、铀钍矿;以及地下水、矿泉水等。探明储量的矿产有磷、煤、天然气、矿泉水、石灰岩、白云岩、蛇纹石、锶、碘、铝土矿、硫铁矿、砂砾石、粘土等。已经开发利用的矿产有磷、煤、天然气、石灰岩、白云岩、砂砾石、花岗石、大理石、砂岩石材、硫铁矿、粘土、矿泉水等。

截至2018年底,德阳市总户数157.5万户,户籍总人口387.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4.2万人,乡村人口262.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3万人,死亡人口2.6万人。年末常住人口354.5万人,城镇化率52.4%。德阳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全市有回族、藏族、彝族、羌族等51个民族14469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0.3%。全市城市少数民族约8385人(其中:在德阳上学的少数民族学生约

3000人,城镇户口约3000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2385人),少数民族

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态势。

2018年,德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13.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0%。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

大关,人均GDP62569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3.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071.1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899.5亿元,增长10.0%。三次产业结构为11.0:48.4:40.6。

2018年,德阳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43.1亿元,增长9.2%。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56.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8%。工业品出

厂价格上涨3.5%。工业品购进价格上涨7.3%。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1.9亿元,增长

13.2%。

2018年,德阳市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25.9亿元,同口径(下同)比上年增长12.4%。其中:民间投资727.8亿元,增长18.4%。全市第一产业投资35.4亿元,比上年增长6.2%;第二产业投资449.9亿元,增长6.1%,其中工业投资445.4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投资640.7亿元,增长17.8%。三次产业投资比为3.1:40.0:56.9。

2018年,德阳市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16元,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960元,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83元,增长9.0%;农

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944元,增长8.7%。

2018年,德阳市全部工业

增加值1012.8亿元,比上年增长9.8%。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76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

增长8.4%;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1.9%。从主要行业看,机械行业增长14.2%,食品行业增长6.8%,化工行业增长1.0%,医药行业下降1.8%,建材行业增长8.5%,纺织服装行业下降1.2%。

2018年,德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74.3亿元,增长14.8%。实现利税总额336.2亿元,增长22.5%。利润总额207.3亿元,增长20.3%。

截至2018年底,德阳市

资质等级建筑企业243户,全年建筑业总产值(含省外)42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建筑业增加值67.4亿元,比上年增长2.8%。

2018年,

德阳市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49.8亿元,比上年增长42.6%,商品房施工面积1582.7万平方米,增长24.9%;商品房竣工面积183.6万平方米,下降

28.8%;商品房销售面积372.1万平方米,增长40.7%;商品房销售额

196.1亿元,增长79.7%。

2018年,德阳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13.3亿元,增长12.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07.3亿元,增长12.5%。分消费形态看,

商品零售实现零售额697.9亿元,增长12.4%;餐饮实现零售额122.7亿元,增长12.8%。

2018年,德阳市进出口总额126.8亿元,比上年增长

21.9%,其中出口额92.8亿元,增长31.0%。全年进口总额34.0亿元,增

长2.5%。全年实际到位外资6.1亿元,增长11.1%。

(六)主要经营范围

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核心,及其配套产业。

(七)公司简介

xx新能源汽车公司成立由A公司与B公司共同投资组建。公司是

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产品,致力

于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各种生产流水线工艺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为

客户设计开发各种产品生产线。公司将“以运营服务业带动制造业,

以制造业支持运营服务业”经营模式,树立起双向融合的新格局,全

面系统化扩展经营领域。公司为以适应本土化需求为导向,高度整合

全球供应链。

依托A公司的渠道资源和B公司的行业经验,xx新能源汽车公司

成立将快速形成行业竞争力,通过3-5年的发展,成为区域内行业龙头,带动并促进全行业的发展。

二、公司主营业务说明

根据规划,依托某工业园区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氛围,充分发

挥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产业示范项目。

到2025年,形成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主导发展的现代

产业体系,打造一批代表中国高端装备形象和水平的企业、产品及品牌,

建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强国

的重要支柱。到2022年,力争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万

亿元;培育5家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千亿级企业集团,30家以上综合实

力全国领先的百亿级企业,100家“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到2025年,

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万亿元,大企业群体进一步扩大。到2022年,高

端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重点骨干

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比达到5%以上;建成10个以上高端装备行业创新平台,引进20家以上高水平研发机构,培育30家以上自主创新示范企业。到

2025年,技术研发投入占比力争达到3.5%,形成一大批国内领先、国际有

影响力的自主技术、产品和品牌。到2022年,形成济南、青岛、烟台三个

产业核心区,产业规模占全省的60%以上。到2025年,沿胶济和京沪铁路

沿线的城市,建成10个以上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基地),形成一条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协同联动的高端装备产业带。

山东省是装备制造业大省,肩负着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强国的重要使命。省委、省政府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列为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之一,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山东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由大到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

加快结构调整,增强内生应变能力和增长动力。要着力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等基础制造能力,重点发展高端装备以及成套装备

中的关键设备,加快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以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

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设备和关键部件依靠进口的问题。要坚持传统产业

技术改造与新兴产业发展相融合,通过不断推广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

工艺、新流程与淘汰落后产能等途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品升级

换代。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业由偏重于规模扩张向创新能力提升转型,由低端制造向高端价值链拓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章公司组建背景分析

一、新能源汽车项目背景分析

依托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培育济南、青岛、烟台三大核心区,打造集聚胶济和京沪铁路沿线的产业带,辐射带动周边市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加快构建“三核引领、一带支撑”全面升级的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新格局。

济南:发挥高铁枢纽和省会城市优势,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吸引国内外高端装备创新团队和人才,打造国际先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装备基地、快速重载货运轨道交通装备基地、高端能源装备基地和全国领先的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基地、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

青岛:发挥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海洋科研资源集聚、对外开放程度高等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打造国际先进的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基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基地和全国领先的机器人与增材制造(3D打印)装备基地、新能源汽车基地、通用航空装备基地、集成电路及智能家电装备基地。

烟台:发挥深水海港多、新材料研发能力强、装备制造基础好的优势,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海洋工程装备、核电等创新机构和人才,打造国际先进的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制造基地、高端航空材料配套基地和全国领先的先进核电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车创新基地。

强化“一带支撑”。推动淄博、枣庄、潍坊、济宁、

泰安、威海等胶济和京沪铁路沿线城市,围绕现有基础,发挥各自优势,

集中力量打造各具特色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形成一条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协同联动、集群发展的高端装备产业带。

引导其它市,根据本地资

源和条件,发展特色优势产品及配套关键零部件,打造“专精特新”特色

产业集群,形成与产业带主体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

二、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

环节,决定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要产业,加大投入和

研发力度,奋力抢占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

制造业大国和强国;要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

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山东省是装备制造业大省,肩负着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强国的重要使命。省委、省政府将高端装备制

造业列为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之一,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

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山东省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由大到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

近年来,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持续加快,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培

育出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加快向集群化发展,但整体实力与国际先进

水平和发达省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

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但高端品种少,产业层次低。经过多年发展,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具有一定规模,

2017年,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万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其中,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技术水平全国领先,智能制造装备也

不断取得新突破,高端服务器、电力装备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均居全国前列。但是,代表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航空航天和卫星与应用装备基本处于

空白;新能源乘用车缺少高端车型,中低端产品仍唱主角;医疗设备规模小,品种单一,带动力弱;农机装备厂点多,技术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

差距巨大;重点领域发展急需的大型智能成套生产线和关键核心零部件主

要依赖进口,结构性矛盾突出。

2.新产品新技术不断突破,但创新体系

不健全,高端人才短缺。近年来,山东省不断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2017年,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5家,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培育出一批在行业中有明显优势的龙头企业和行业小巨人,有6家企业入围2017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15家企业被评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山东省先后开发出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

CR400AF中国标准动车组、高端容错计算机、大型快速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装备等一批高端装备。但总体看,山东省

高端装备领域的创新主体主要是生产企业,受地理位置和企业实力与品牌

知名度等影响,引进高端人才困难,研发投入不足,原创性先进技术和产

品少。同时,全省缺少高水平专业研究机构,共性技术和基础工艺研究短缺,没有人才承接平台,难以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团队,成为制约产业发

展的重要瓶颈。

3.产业集聚化发展步伐加快,但布局分散,同质化趋势

严重。“十二五”以来,山东省大力建设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园区),已建成8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26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一定的区域特色。青岛、烟台、威海的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济南、青岛的轨道交通装备,济南、枣庄的高档数控机床,泰安的智能成套生产线以及潍坊的农机和动力装备等已形成集群化趋势。但从全省产业布局看,高端装备布局分散,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严重,有限的资源无法形成合力,不利于产业集聚发展。

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高端装备已成为产业竞争的关键领域,国际国内重要经济体都在制定战略,研究措施,竞相发展。

从国际看,美国实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通过资金、财税、贸易等相关政策,推动新技术新装备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和增材制造(3D打印)装备国际领先;德国制定《工业4.0》战略,大力发展数字化制造装备、精密检测装备等,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日本实施《日本机器人新战略》,精密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走在世界前列;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也在采取积极措施,布局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市场竞争。

从国内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高端装备,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将高端装备列为发展重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国产航空母舰、C919大飞机、天宫一号、墨子号量子卫星、高速动车组、蓝鲸一号等一大批国之重器相继诞生,大

大提升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地位。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制造业大省纷

纷制定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江苏省实施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重点发展电子产业装备、智能成套装备等13个领域;浙江省实施重大短板

装备专项工程,聚焦轨道交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等十大领域;上海

市实施首台套突破等七大工程,着力发展航空航天、高端能源装备、微电

子与光电子等八大装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进入加速发展期。

从全

省看,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国务院给予重大支持政策,为高端装

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一方面,全省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扩大招商

引资招才引智,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的创新性制度和政策,有利于吸引

国内外企业和人才参与高端装备发展。另一方面,国家转变发展方式、调

整经济结构、建设重大工程,山东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装备制造

业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

展提供了巨大市场需求。未来几年,将是山东省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的重要

战略机遇期,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抢抓机遇、强化措施,

聚焦重点、补强短板,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

三、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在支撑增长、促进

就业、扩大创新、增加税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完善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部分民营

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粗放,管理方式、管理理念落后,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应用不够广泛,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缺乏,难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和新要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今天,我们对民营经济的包容与支持始终如一,人们在市场经济中创造未来的激情也澎湃如昨。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工业化战略需要从高速转向高质量,为此,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以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为先导推进可持续工业化;在全面深化开放过程中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国建设;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工业化进程的包容性。

第三章市场营销

一、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作为战

略新兴产业之一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

轨道交通装备业、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智能制造装备五个细分领域。未来十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黄金增长,将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本报告利用长期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跟踪搜集的市场数据,全面而准

确地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

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

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产品范围包括

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分属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

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装备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7个大类185

个小类。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本报告重点研

究全球及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内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包括

产业现状和当前全球产业布局,重点对行业的前景及投融资情况进行分析

和展望。本报告所界定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主要包括有:航空装备产业、

卫星及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智能制造装备

产业。

近年来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

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重已超过10%。

2017年,按高

端装备的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为20%来推算,产值超过10万亿元。保持目前的增长态势,预计到2022年有望超过23万亿元。

我国高端装

备制造业2012年的销售收入约为2.58万亿元。按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十二五”规划》,到2017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9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2012-2017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

业的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32.3%。到2022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

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将提高到25%,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二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销售收入将达到20.7万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将进

一步提升。

美国的航空产业、卫星及应用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

程和智能装备制造业目前在全球都处于顶端地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主要分布在东部各州以及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下图为美国高端装备制造

业产业的主要空间布局。

俄罗斯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航空和卫星及应

用上很突出,航空及卫星基地基本都分布在俄罗斯的西南部。俄罗斯的多

家知名飞机制造商如米格、苏霍伊、图波列夫、伊留申、米里和卡莫夫等

都聚集在俄罗斯的西南部。在卫星发射方面,俄美合资、俄罗斯控股的国

际发射服务公司(ILS)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份额仅次于阿里安公司,其总

部也坐落于俄罗斯的西南部。俄罗斯的卫星导航系统“格洛纳斯”导航系统,目前已被俄罗斯90%以上的民用领域使用。

日本、新加坡、韩国等

亚洲东部国家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发展较为迅速。日本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能力较强,著名的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川崎重工在综合性重型工程装备制造方面处于领先水平。此外,日本的智能制造装备如精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表等多领域都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把握海洋工程产业链全球转移的机遇,继承了海洋钻井平台、钻井船、浮式生产储油船等成套大型设备的生产制造,具备海洋工程总包的能力,占据着大部分市场分份额,如韩国的大宇造船、三星重工、现代重工、STX造船,新加坡的吉宝和胜科。其他拥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的国家包括中国、阿联酋和印度尼西亚等。

纵观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的发展模式有两种:1)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与强有力的贸易政策为支撑的模式,该模式主要以美国为代表,下简称“美国模式”;2)以产业政策为导向,政府制定倾斜的财税政策与产业发展规划来支撑产业发展的模式,该模式以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为代表,下简称“日本模式”。

在当今全球装备制造业,美国位列第一。为促进本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美国政府采取了以技术进步战略为主,以资金、财税、贸易等相关支持政策为辅的策略,政府始终将技术作为支持的重点,通过促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来达到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目的。

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制造业大国,也是较为成功地运用法律、政策等手段实现装备制造业振兴的国家。“二战”以后,为了改变日本制造业的落后状况,实现制造业的现代化,日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产业振兴政策。

二、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预测

随着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我国制造行业的发展

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当前,新兴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世界范围内

兴起,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制造装备智能化的转型升级势在

必行。近年以来,智能制造市场在全球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世界各国纷

纷出台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国家工业化改革战略:美国大力推动以“工业

互联网”和“新一代机器人”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战略布局;德国“工业4.0”计划的提出旨在通过智能制造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欧盟在“2020增长战略”中提出重点发展以智能制造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日本、韩国等制造强

国也提出相应的发展智能制造的战略措施;中国在2015年5月出台的《中

国制造2025》战略也明确了智能制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制造行业的发

展已离不开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转型升级。把握新一轮的工业发展机遇实

现工业智能化转型,是未来中国制造行业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

集成化的关键。

智能装备制造系统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

美国,美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装备制造系统的发展,并且已经把它作为21

世纪占领世界制造技术领先地位的基石,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也着重资助有

关智能装备制造系统的诸项研究;日本于1990年首先提出为期10年的智

能装备制造系统的国际合作计划,并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等

国联合开展研究;欧盟于2010年启动了第七框架计划的制造云项目,特别

是制造强国德国投入达2亿欧元的工业4.0项目,奠定了德国在关键技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